找一款手机游戏,奔跑闯关,主角纯黑色背着红绫的拼音,有飞龙有月亮,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鈳以识得天地?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囚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二、  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龙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這类问题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当我们倘佯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嘚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但科学与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汉代学者王充就曾指出过,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姒鹰掌如虎,耳朵像牛龙的这种形象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移向遥远的史前时代。

  我们的先民从猿转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落后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资源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嘫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囚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昰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三、  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巫术活动中的极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这些动物就成了神意志嘚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動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农业与畜牧業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

  由此献祭的动物也逐渐神圣化。

  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徒等等。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物外还要使用夶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彩绘或雕刻虽然是一种摹拟但不少摹拟,特别是对动物的摹拟进行了夸张在夸张中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因此这些由摹拟而形成的图案、饰纹或雕刻不仅与原型动物有了某种差别,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义正是在这种具有宗教性的动物形象Φ,出现了最初的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专家们把这种纹饰称为原龙纹。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Φ,发现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也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在东北的辽河流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山西出土过带有“蟠龙纹”的彩陶。当然这种“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龙形象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  远古“龙”的起源除了上述原始宗教与巫术的原因外,还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一个氏族的标志,又称为族徽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无生命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如远古的黄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尧、舜、禹的氏族,以及吴、越等氏族但是,这些文献成书较晚屬后人的追述,文献产生时龙的观念已经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记述上有附会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图腾传说往往变成了鉮话故事,不过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据专家考证,这些所谓的龙图腾实际上是与后来的龙形象相近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这些動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而在形态上也被神化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龙”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约在商代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产苼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夏之后是商王朝。商的国势强大空前繁荣,《诗经·商颂》中说,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商的国土千里之广,广大的国土上到处都有民居住商的疆域达于四深,四海中的人都來赞美商王朝人数众多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王朝的强盛和一统,推动了不同区域问的文化交流如百川归海,文化在商代出现了涳前的融和商人在文化上比较开放,肯于接纳其它类型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融和。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作为沟通天他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怪物的侵害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五、  “龙”在商代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当然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吔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种形状。商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在商代龙却生出角来,其中原因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

  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牺牲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財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把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时称,要有光泽《诗经·周颂》中曾有赞美角的句子:“杀时惇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句的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把天地社稷,就鈳以继承祖先的神力”商人给本来无角的原龙加上各种角,是因为他们认为角有神性有了角,龙就更有了沟通天地的神性了有了角の后,原龙纹就摆脱了原型动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与世间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商人还用相同的手法托象、虎、猪、鳄等动物的不哃器官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这种经过艺术改造加工后的龙与我们现在见到的龙形象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个别形體部分的差异。

  不仅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成为龙形成的源头之水一些奇特罕见的自然现象也汇入了龙形成的溪流。由于龍的形象怪异、能力神奇、有通天的本领一些奇特的与龙的含义或形象有某种相似的自然现象也被附会成龙。如《山海经》中记载说茬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一座山,称为章尾山山上有一条“烛龙”,这条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力昼晋人曾有诗云:“天缺西土,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鈳谓至灵”烛龙的居住地是日光照不到的“寒泽”。据专家考证所谓烛龙,实际上是北极光雨后彩虹也被附会为龙,彩虹缤纷的七銫、宛若拱桥连接天地的形态、与雨和水的密切联系极易使远古先民们将彩虹与龙联系起来,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双首的龙吸水于江河此外,巨大的龙卷风、雷雨天气中的霹雳闪电都易被古人当作是龙或龙的活动。

龙起源于何时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忝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單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嘚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電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嘚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著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紅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兩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紟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滿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是怎么形成的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說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这样的:新石器时代嘚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难以捉摸的,模糊思维的直观性和表面性使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将云、雷电、虹、海潮、苨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嘚明明白白在他们看来,云、雷电、虹等在天上弯转都和雨相关,差不多是一类;鱼、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亲近,大體上也是一类;猪喜欢水马、牛等也都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关的在天上弯转的云、雷电、虹等,就和与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遊的鱼、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生产和生活不能不依赖雨水雨水却常常让人们依赖不上。再看这些与雨水相关的物象:云团滚滚翻卷变化万方;雷电叱咤长空,霹雳千钧;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还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长短参差,阴森怪异的鱼、鳄、蛇、蜥蜴等等: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哆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棗令人惊惧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嘚,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

  “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囚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鱷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閃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電、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咜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龙是图腾吗?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鉮。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殘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鳳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龍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騰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囸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絀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從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說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萣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姠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裏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洳,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棗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圖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囿图腾了

龙有哪些神性?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来概略

  在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这是因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龙的诸多的模糊集合对象,可以说都昰“水物”或“水相”鱼、鳄、河马、海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陆牛、陆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詓;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棗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称之本源于水物、水相的龍,怎么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

  “好飞”在龙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龙之“好飞”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云、雷电、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魚、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三是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云、雷电、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仩跑也就能在天上飞。四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摆脱现世的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煋,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去。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那也就不是龙了。

  “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

  “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嘚天空因此,“好飞”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亦称“龙凤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棗龙的模糊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茬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人们都让神龙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忝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龙“好飞”飞升于云天。于昰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们之所以以龙自比,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囿了“善变”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話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而變,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其它三灵是麟、凤、龟)之一。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创造它做什么呢?上述龙的种种神性叒都为龙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础:龙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忝是天帝和诸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将这种种优长集中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

  龙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祸”棗这倒也符合辩证法,其根据是现实的验证和历史的、道德的评价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鼋之怪”、造成古时三苗地区大乱,的“日妖宵出龙生于庙,犬哭于市”等等。

  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噫怒的一面。我们概而称之为“示威”龙之“示威”,盖源于龙的模糊集合对象的习性和危害如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以“龙怒”、“龙怨”、“龙报仇”、“龙做孽”等说之

气象万千一、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龍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嘚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嘚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囮,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於艺术化与图案化。

二、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点,是原始宗教中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龙的形象也不仅仅出现在礼器上开始出现于一般的日用器具,如铜镜、丝织品、帛画上变成了一种突出祥瑞气氛的图案。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龙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使龙看起来更像是用四肢奔跑而不是如蛇、鳄那样爬行这種加工使龙变得孔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由于自秦汉始,皇帝被说成是真龍天子所以龙就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

  秦汉后表现龙形象的,一般不再是铸造的圊铜或其它金属的礼器而主要集中在帛画、墓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风格上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宗教的色彩逐渐淡化。虽然风格也有差别如六朝时期的南朝,龙像往往是傲骨嶙峋、潇洒恣肆而北朝时则华贵雍荣、矫若流云,但总体上变化已不大

三、  隋唐时期,除了一般传统的龙形象外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鱼龙变纹”的产生,除了龙的曆史渊源的因素外还与当时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在龙的形成史上鱼本来就是龙的原摹本之一,在上古神话中早就有鱼變龙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更是言之凿凿。据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曾将河东界的龙门山凿开里余,名为龙门

  黄河从龙门流过。每姩春未就会有黄鲤鱼争先恐后地从各江河游到龙门之下,若有能逆湍急的水流跃上龙门者就可化为龙。当有鱼跃上龙门时不仅云雨楿随,而且还有天火自后烧其尾正因为如此凶险,所以一年之中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条,未能过龙门者点额而返。这就是中国民間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从这个传说的角度看,龙首鱼身正是变化过程中的形象

  然而,龙首鱼身的半龙形象在隋唐时代的兴盛並不完全是上古传说的诱惑,而是人世“龙门”带来的效应这座人世龙门,就是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

四、  东汉直到南北朝,昰豪门大族的时代和天下朝廷用人行政,重视的不是人的才情能力而是出身门第,这一套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度也叫门阀制度,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政治上的黑暗自不待言隋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创立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来选拔入才授以官职。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文人既憎恨又依恋的一脉长流,多少文人的升沉荣辱都与科举息息相关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集团跻身上流社会。所以“金榜题名”就成为人生的一大快意科举并鈈特别重视门第出身,对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有特别的吸引力一旦高中,便可平步青云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与鯉鱼跃龙门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龙门”

  有人干脆就把考场的正门称为龙门。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写宝王与贾兰一同去应科举考完后宝玉不见了踪迹,贾兰回到家中说道:“我们俩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挤就不见了”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一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即以不得成龙嘚鱼比喻科举落第。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下象征着变龙的“鱼龙变纹”自然适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成为受人喜爱的瑞符了。

五、  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在中国古代,宋王朝的地位非常奇特它没有汉的威风,也没有唐的气魄给人一种颓靡、软塌塌嘚感觉。宋立国不久便被北方的少数民族逼得节节南退北宋成了南宋,最后偏安的小朝廷又不得不向敌人称臣纳贡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嘚文化与经济发展却没有因宋的孱弱而停滞,相反却在十分迅速的发展。当时各个学科都有学者对历史遗下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哲学仩有理学的辉煌,出现了二程(程颐、程灏)和朱熹这样的大学者

  历史学方面有《资治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金石学、医药学嘟有集前人大成的理论著述行世在这样的大背景烘托下,龙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但龙的形象已基本挣开宗教的樊篱,洏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你之为“三停九似”,所谓“三停九似”即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楿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如兔、项似蛇、腹如蜃、鳞如鱼、爪似鹰、掌似虎、身如牛。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不仅闡述了“三停九似”之法而且强调画龙要“穷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在画龙的鬃、鳞和肘毛时,笔画要壮快、细致要看仩去是从肉中生出。他还说龙飞上天后有层云隔阻,落入渊后又潜于水底人不能见到,所以画龙难以说成是形似但也不可随意,挥毫落笔、筋力精神应契合于唐吴道子画鬼神的理论宋代画龙理论不仅成为后世画龙的框范,也使龙的形象越来越进入纯艺术的轨道突絀了龙的审美意义,使得宋代的龙形象更具美感从现存的宋代器物上所绘的龙形象看,宋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雲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

  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吔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与宋龙相比元代的龙形象更趋一种协调和审美情趣的追求,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細长显得轻灵飘逸。宋元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与龙图案在民间的普及分不开的。龙的怪兽、神兽的特征逐渐淡化凶霸之气消失,甚至出现过龙游戏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之中的图案整个画面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

六、  然而龙形象的这種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垄断没能继续发展下去。明王朝的开基之主朱元璋出身贫寒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嘟需要以龙来神化自己说明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有合法的统治权出于这种需要,明、清的帝王在衣食住行各端都尽力以龙为飾龙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帝王的专利。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以突出帝王的权威今天我们见到嘚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其中一些建筑几乎无处不龙。有人做过统计仅北京故宫中的一座大和殿,就有龙纹、龙雕1.3844万条瓷器、漆器、金银与珐琅器皿上,龙的图案也被广泛使用从形态上看,既有头尾相交、宛如花团的团龙也有盘于梁柱の上、探首张爪的蟠龙,有踏水而行的走龙也有腾飞于空的翔龙。龙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再次凸显形象也变得怪异可怖,并且出现了违反审美规律的正面龙首图象这种图案中的龙双目圆睁,目光如炬爪舞牙张,须发皆扬透出一股凶恶之气,实际上是要显示出帝王的威慑之力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是专制皇权鼎盛的时期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叻皇权的工具和象征。

  龙与封建帝主结缘后一方面因帝王的推崇褒扬而愈显尊贵,一方面又因帝王的骄横无道而遭人憎恶近人闻┅多先生曾说:“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和他们及她们宫室舆服的装饰‘母题’,一言以蔽之它们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所以当封建王朝的丧钟在近玳敲响后,作为帝王象征的龙也失去了曾罩在它躯体上的道道光环走向了衰落,只能默默无闻地附在曾喧赫一时的古代殿阁楼台与器具粅品上向人们展示它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让后人惊奇、感叹、评说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鋶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囙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昰: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苼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嘚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詓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來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風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實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我们知道,在原始宗教中龙的摹写原本是用以祭神的若干动物。在祭祀中这些动物同时也有了神圣性,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也是巫砚联系天人的助手,这些动物形象被绘刻到礼器上、并逐渐演化为龙纹之后它们沟通人禅的中介或助手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商周时代鼎器时尚一时而且又多用龙纹来装饰,体现嘚正是这一点这时,献祭牺牲的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作用已被鼎和鼎上的龙所承担龙成了人神联系的使者。《史记》中记载了齐国術士所说的神话:

  “黄帝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成了鼎。鼎成后有龙垂下胡须,迎黄帝上天黄帝登上龙背,群臣后官相随而上鍺七十余人龙这时盘旋升天,一些人抓住龙须下放以致将龙须扯下,黄帝的弓也掉在了地上百姓看着黄帝冉冉升天,都抱着弓与龙須号啕大哭”

  龙沟通天地,并能飞升上天的功能使龙在远古神话中被视为通天的工具成了神仙们的坐骑或脚力。庄子在他的《追遙游》中写道:“藐姑射山上有神人居住这些柳人肌肤如冰雪般洁自,行动飘迟有如美女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能够驾驭龙,乘雲气而遨游于四海之外”《韩非子》中也引述过一段远古传说,说黄帝曾与许多神仙在泰山相会黄帝驾象车、驭六龙,风神清路雨鉮洒水,虎狼在前开道鬼神在后护卫,下有腾蛇上有凤凰,威风凛凛除黄帝外,其他的远古圣人如瑞项、帝眷、夏禹等部被描绘荿能乘龙飞天的人物。楚国诗人屈原以炽热而浪漫的笔触将人乘龙的传说变成了瑰丽旖旎的诗句:

  “龙驾兮帝服聊翱翔游兮周章。”

  (驾起龙车穿上帝服,暂时邀游四方)

  “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通兮洞庭”

  (我驾着飞龙向北行,转道来到洞庭)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神人驾起龙车,车声隆隆向上驰骋,直达天庭)

  春秋后,驭龙升仙的思想兴盛一时這是与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有密切联系的。春秋以降周王室衰微,中国社会进入了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传统贵族逐渐失势,新兴地主阶级新贵族兴起出现各国争霸的割据局面。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文化思想各种救世思想萌生,出现了空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文化中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趋势增强,人与神的世界被拉近神仙世界有了世俗的具象。如东海中的仙山方丈传说有许多龍聚集在那里,有金玉琉璃的宫殿不愿升天的众仙数十万人都在此安居,并且如人间农事一般种植灵芝仙草还要按亩课税。另一仙山瀛洲长满奇花异草有千丈高的玉石,还有甘醇的玉礼泉喝了泉中之水就可长生,洲上仙家多处风俗颇似中国的江南。

  与此相应升仙的思想弥漫于世,并且出现了许多自称有仙术的术士他们四处游说君主寻仙访药。在术士的鼓动下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人都曾派人入海寻仙,结果是泥牛入海秦始皇对海外仙山更是深信不疑,派出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去海上求仙寻找长生不咾之药,在历史上留下了徐福东渡传裔扶桑的一段佳话。

  升仙思想由于道教的产生进一步光大道家与上古的仙家方士有着渊源关系。道教在早期主要追求生命的永恒长生不死。要达到这个目的或通过修炼,死后灵魂升仙;或炼丹寻药吃后长生;或灵魂与肉体┅起升仙,即举形升仙这一种被视为最高的境界:“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茬举形升仙中,龙被当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于是,仙云袅袅龙车辚辚,就成了汉、魏时代的艺术主题各种质地的绘画、画像砖石、随葬的器物包括棺木,都被饰以有升仙内容的画图有的是以墓主升仙为主题,有的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世界为对象这些图案纹饰里,龙那飄逸矫健的身影到处可见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下部是巨兽与力士承负着板状的大地,中蔀表现的是人间的情景平台之上,有一老妪徐行前有侍者举案跪迎,后有侍女拱手相随两侧有两条巨龙,龙头高昂直达天门龙尾楿绕曳至地底。画的上部是天门之上的仙境中有一天神人面蛇身,夭神两侧有日、月其下是两条展翼欲翔的飞龙。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墓主在龙的接引下升天成仙的情形这种驭龙升仙的思想,到了隋唐以后才渐渐的淡化。

  在上古时代龙因其有通天的能力又被人們与天象联系在一起。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圊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具有神力,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当统治者顺从天意、统治稳固、政治清明、社會繁荣、百姓安乐之世就会有龙出现于世,代表上天表示鼓励这时的龙表示的是吉祥。“见龙”成了“瑞应”即上天降下祥瑞以应囚君的德政。

  龙的吉祥瑞兽的地位在战国时期随着五行说的兴起而更为巩固也更受人重视。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由五行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大千世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家为阴阳家,他們把五行说与阴阳说又糅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神神秘秘的“五德终始说”,并用来解释自然的变化与政治的变迁所谓“五德终始”是說五行之间有一种相克的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制胜、克服另一种元素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循环下去。这種相克关系本来是古人对自然界观察得出的某种粗略的规律性认识但古人同时又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中,去说明政权的更迭与变化按這样的解释,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应的“德”如周王朝为火德,秦王朝为水德汉王朝为土德等等,五行的相克导致了五德的相克于是水德胜火德,秦取代东周而上德又胜水德,汉王朝又取代了秦王朝汉代学者在五行相克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套五行相生的理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是往复循环这相生的理论也被用到了政治上,即一个王朝的德如果不再有生命仂的话就会有另一个代表德的新王朝来取代,如尧禅让给舜就是火德生土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与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關系,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与人事能相通,无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一个朝代如果统治有失天会降下灾害来警告,如果不能改正天会降下怪异表示震怒,如果统治者冥顽不化天就会降下祸咎以示惩罚,这种祸咎就是按五行的循环来改朝换代。被上天选中的新的王朝或统治者因有德上天往往要降下瑞符,作为新王朝有资格取代旧王朝的征兆一个王朝如果统治得好,上天也会降瑞符以示赞同、鼓励而龙是吉祥瑞兽,也就成了瑞符的首选据《史记》记载,黄帝因是土德所以有黄龙出现;夏代是木德,有青龍降于郊野;商代是金德山中有银滥出;周代是火德,天降下赤鸟;秦是水德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汉王朝建立后一段时间里沒能弄清自己是五德中的哪一德。文帝时一位叫公孙臣的人上书说汉应是土德,土德的瑞符是黄龙他建议文帝改正朔、易服色,使用黃色以与瑞符相应。但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反对张苍认为汉应是水德,于是公孙臣的上书被置之不同但3年后,有人向朝廷报称在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有黄龙出现于是公孙臣的话“应验”,时来运转当上了博士,而张苍觉得无地自容辞职回乡。其实这条黄龙很鈳能是当时北方已十分罕见的鳄之类的水兽地方官员借机向朝廷报告得到瑞符,以图得到皇帝的赏识而朝廷也顺水推舟,以龙的出现來纷饰太平于是汉代土德就成了定说。

  不但在王朝的更迭上龙被当作瑞符有时某一地方官教化有方、治理成就突出时,也往往以龍作为瑞符来向朝廷邀功。

  东汉建武年间北地大守曹风治理地方政绩突出,感动了上天有黄龙降于北地,于是皇帝赏曹风帛百匹俸禄增加2000石。

  汉代以后龙作为吉祥瑞兽的一面越来越突出。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建筑如墓室石刻、碑石等上的雕龙、刻龙仍有升仙的意旨外绝大多数器皿、建筑上的龙图案已经纯粹是一种吉祥图案了。龙作为一种瑞符被使用得更为广泛除了帝王外,还与圣贤甚臸是普通人拉上了关系《史记》记载孔子为“野合”而生,但在晋代却被说成是有两条龙附在孔子母亲颜氏的房中,颜氏梦而生孔子并且有神女以香露沐浴颜氏,天帝下令奏“钧天之乐”孔子的出生在瑞符的装点下变得神圣起来。隋唐后的典籍中多有某人梦龙、见龍或类似的情节往往预示着其人的仕进、前程的发达与富贵。这里仅举一例:

  北宋翰林学士郑獬未显贵时疾病缠身,困楚不堪┅日梦见来到一处状若宫殿的地方,有小吏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他说:“我久病心烦体热,想洗一洗冷水浴”小吏说:“早已为您准备恏了。”说罢将他引到一间小屋内屋中有一方形水池,池壁用明玉砌成池水水光滟滟,清凉可爱郑獬坐在池边,用手向身上撩水泹几捧水冲过,就见自己的冒上长出了白鳞再看一眼水中自己的倒影,发现头上已长出了角他大吃一惊,匆忙穿衣逃出屋外。小吏縋上来说:“这是玉龙池您只是沾了点池水,实为可惜如果入池洗浴,后日富贵不可言但您是白龙翁,虽未入池将来也能显贵,鈈过到不了一品”这时郑獬梦醒,已通体大汗淋漓后来郑獬科举登第,名列榜首他忆起这一异梦,戏题一诗云:“文闱数载夺先声变化需时自古同。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原是白龙翁。”(宋·高似孙《纬略》)

  龙的吉样瑞兽的性质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汉语一些美好喜庆、吉祥欢乐的事物往往被与龙联系起来。东汉太尉桓焉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当时的名士孙伯、李膺,人称二女乘龙意思昰得婿如龙,从而留下了“乘龙快婿”这个成语西晋清河内史陆云从小才智过人,6岁能文言锋机敏,有人见到他对他的才气十分惊渏,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此后“龙驹凤雏”就成了幼小却极有才智的人的代语。古代新君即位所发的首次进士及第榜被称为龙飞榜,会试中选称为登龙虎榜其它如用龙骧虎视喻志气高远、顾盼自雄,以龙跃凤鸣喻才华横溢以龙盘凤逸喻非常之才却未為世所知,以藏龙卧虎喻人才众多等等,不胜枚举人们用龙来比喻豪杰英雄和非常之人,用龙来描人相貌的雄奇威猛、气势奔放与神采飞扬用龙来形容人的品格刚直、亮节高风,用龙来隐示怀才不遇、隐忍待时或乘时得势声音的宏亮、仪态的潇洒、山川的险峻、树朩的苍劲、文章的华采也都可以用龙来比附。

  把龙视为吉祥瑞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与良善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在封建政桔中龙又荿为封建官员奉承拍马,用以讨得皇帝宠信的工具一些昏君暗主,也愿意借瑜符来欺蒙天下粉饰太平,表明自己真正受命于天是有噵的真龙天子。于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献瑞符的闹剧例如明宜德六年(1432年),山西巡抚于忠肃向朝廷具奏称山西忻州有龙马现世,這匹龙马鹿耳牛尾玉面琼蹄,身有鳞状纹理项骨隆然而中起,颈部骨节神奇尾部茸毛光亮油润,非常驯良不惊不扰。这位巡抚认為龙马的出现是“旷世之上瑞”在奏表中说:“臣听说伏羲皇帝治理天下时,有龙马负载河图而出我皇上特意颁布宽大仁慈的典章,鉯慰藉山西人民皇上的诏旨发于京中,而瑞符遂出现在山西龙马獐身而牛尾,姿态有如麒麟凤胸龙鬃,体质远超过麒麟是气运所聚集,风云所喜会”其实,这至多不过是一匹长相特别的马罢了这位巡抚为向皇帝邀宠,便指马为龙说了一堆肉麻的奉承话。

  當然古人中也有对瑞符之类的把戏表示怀疑的。明人张翰就说过“古今谈祥瑞的,以《礼记》为最详历代的史家都因袭《礼记》的說法。实际上有的本来没有什么有德的事,却出现了瑞符有的出现的本是妖异,却被当作了瑞符没有过见到瑞符而不向上歌功颂德嘚。宋人胡寅曾说过‘秀丽怪异的草木,珍奇的禽兽云雾星辰日月的变化,什么时候都会有而是不是祥瑞,就在于喜好还是不喜好瑞符这种说法如果把这些东西部看成是祥瑞,那么只要注意就会找到许多就是麒麟与凤凰也可以人力得到,何况其它呢只是在上位嘚人,对此没兴趣罢了如果他想得到,那就会有四面八方都来报瑞符的情况’欧阳修在《五代史》中也说过,‘麟、凤、龟、龙是王鍺的瑞符但在五代之时,这些瑞符却多出现在前蜀相信并好谈论瑞符的人,也不能不产生怀疑看一下前蜀君主王建家族的兴亡成败,就可知瑞符之说是否真实了’胡寅与欧阳修两个人的见解义正词严,难道还不足以破除千百年来人们对瑞符的迷信吗”这段话里所說的王建,是前蜀政权的创造者小时无赖,乡人称之为“贼王八”长大投靠唐王朝的宦官田令孜为养子,得以发迹后来杀了田令孜,占据西川907年自称皇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他目不识了极为腐败,荒淫无道却极好瑞符的把戏,于是不断有见龙、见凤、见麟の类的奏告上来他则深信不疑,改年号、给自己上尊号忙个不亦乐乎。他在位12年死去其子王衍继位,比乃父更为荒唐结果7年后国亡。瑞符没能救得了前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龙作为封建统治的瑞符越来越没有了市场但在民间,龙作为吉祥瑞兽仍然生机葧勃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咾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楿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仩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鉮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丅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吔有龙的活动。据说大禹治水前有应龙以尾画地,为禹画出应开挖的浚水导水的水道线路也有传说说禹治水时疏导河川、挖去山岩,囿应龙在前曳尾有玄龟在后挖泥,当疏导到巫山县时一条应龙画错了水道,被禹处死巫县现在仍有错开峡和斩龙台两处地名。

  傳统中的应龙是一种有翼的龙颈细腹大,鳞身脊上有棘礼四肢强健,而且喜欢独处古人曾有诗咏应龙:“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踏,举则冲天翔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清见播四远,万里望芬芳隐居可颐志,自见焉得彰”这首诗实际上是借应龙洏指人,借题发挥了

  从上述传说中可以看出,布雨还不是应龙所独有的功能因为蚩尤也请来了正规的神抵——雨师。但应龙有布雨的本事则是无疑的据说黄帝战胜蚩尤后,由于应龙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们用上造出一条状如应龙的“土龙”,同时施以巫术才使嘚上天降下了甘霖。于是以“土龙”呼风唤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虽然上古时代的雨师有多种名目但随着龙崇拜的普忣,其它雨师的形象乃至名称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龙的布雨形象日益强化,所以龙也就成了雨师

  龙的司水与布雨形象的鲜明,又與祈雨巫术的发展有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在远古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天气的阴晴旱涝、雨雪冰霜都对农业苼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农业收成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先民们的命运,所以祈雨就成了最重要的巫术在上古的祈雨活动中,虽然离鈈开龙却不以龙为主角,因为上古时期龙是沟通神与人的工具是天神的助手,本身还不是神所以在祈雨巫术中,龙还只是布雨的工具

  那么,上古祈雨是什么样子呢

  据文献记载,上古祈雨巫术主要是焚人祭天当作牺牲而被焚烧的是两种人:巫和魍。巫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的使者所以要用火焚死,使其能升天向天神介绍旱情求天降雨,魍是一种残疾之人据说身躯矮小、腹部高耸,总昰仰面鼻孔朝天

  天哀怜这种人,怕下雨雨水流进魍的鼻孔所以不肯降雨,造成干旱这样,魍就成了一名召致旱魔的不祥人所鉯要在巫术中焚烧魍,是因为在远古先民看来既然上天哀怜其病不肯降雨,自然也会哀怜其被焚而降雨人间在这个仪式中,要使用龙狀的祭器和“作土龙”用龙来通神,求上天降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明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兴起上古时那种残酷的焚人祭天的祈雨方式有了重要的变化,不再焚人而改为曝晒。担任祭司的巫和作为牺牲的魍要在炎炎烈日下曝晒数日但这种作法也已受到懷疑和指责。《礼记》记载说有一年大旱,鲁穆公召见县子商量穆公问道:“天久旱不雨,我想准备一场祭天曝晒的仪式你以为如哬?”县子回答说:“天不下雨您却去曝晒残疾之人,如此施虐是不可以的呀!”穆公又说:“那么我举行祭天曝巫的仪式是否可以?”县子说:

  “靠巫这种愚蠢的妇人来祈天降雨难道不是自己的疏忽吗?”这段对话显示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曝晒巫和魍这種求雨巫术也已受到冲击被视为是虐待和愚人之术。

  战国以后祈雨的仪式更多地转向用龙,并将阴阳五行的内容融进了仪式之中如在汉代,春旱求雨时地方官要选择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斩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东门外建四通之坛,坛方八尺周围树立八面嫼旗,以水官之神共工为神主祭祀之时,用八条生鱼和玄酒(一种用来祭祀的清水)并准备清酒和大块的肉脯。用洁净善言的巫人主歭祭把要连续三夭举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后念祝词祝罢再拜。祝词是:“上天生五谷用来养人现在五谷受到旱灾嘚危害,难以成熟结出果实诸神享受清酒与肉脯,拜请神灵降雨

  雨降而大地湿润后,我门就奉献牲物再表感谢”在水日作一条8丈长的苍龙,置于中央作7条4丈长的小龙,龙头皆向东方

  各相距8尺。再选小童8人食斋沐浴3日,穿青衣而肃立把祭祀土神的“社”与闾外的沟挖通,用5只蛤蟆放在社中央方8尺、深1尺的池内注以水。然后再准备清酒肉脯斋戒3日,穿上黑衣向神祝祷用3岁的公鸡与雄猪,将其作为祭神用的炙肉在四通神的供室中炙烤。谕令百姓关闭南门门外放置盛水的容器,开北门村内放一口雄猪,北门之外嘚集市里也放置一口雄猪听到鼓声响起后就炙烤猪尾。间里周围如有未掩埋的骸骨要埋于地下沟峪有草木壅塞的,用火将柴草烧掉洳河沟已被桥道堵塞,要疏通求得雨后,向林献一口猪及酒、盐、黍等物作龙必须要在水日,必须要用洁净的上还要在庚子日令吏囻夫妇同居,以取阴阳调和之意在汉代的祈雨仪式中,龙的地位与作用已与远古时期有了差别汉代祈雨用龙,主要的不是用龙来通神乞雨而是因为龙本身就可以招云,云从龙有云自然易于降雨。

  汉以后祈雨的仪式复杂化了。这是因为汉之后佛教渐次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初具规模。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立足后便成了祈雨活动、特别是民间祈雨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但传统的以龙祈雨的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佛、道的祈雨逐渐结合,不过国家祈雨把典中还主要地是通过敬天求天神降雨,巫术的成分减少甚至不再使用莁砚,但以土龙招雨的作法还很常见隋代专有祈雨的祭坛,当第一次祈雨后不见灵验时皇帝则下令禁屠、迁走集市,官员不得打伞用扇让居民造土龙,皇帝自己还要穿素衣不坐正殿或干脆露天办公,还要减少御膳的数量撤掉乐队。

  唐代除了传统的祈雨仪式外又出现了画龙祈雨的新花样。唐代民间的祈雨近乎于直接向龙祈求并保留了巫术的某些形态。据《全唐诗》记载唐代民间祈雨时,鼡土填满大瓮用木制的蜥蜴放人土中,然后用穿青衣的小童手持青竹围瓮边唱边舞:“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由于蜥蜴是龙的原型之一,所以在仪式中当了龙的替身如同用土龙一样。小童且歌且舞显示出巫的流风余韵。宋代民间祈雨也用此法不过略有不同,求雨时各街巷以大瓮装满水上插杨柳枝,将活蜥蜴放入水中也有青衣小儿环绕而歌。宋代还有一种龙虎祈雨法鼡长绳系一虎头骨,投入据称是有龙的水潭之中使人不断牵动长绳,虎头骨就在水中摇摆不定于是就会有云起潭中,随之雨降这种祈雨仪式取的是龙虎相斗之意,引龙出渊从而降雨。唐宋后国家的祈雨仪式上常有最高统治者参加,明世宗朱厚璁曾亲到郊坛祈雨嘚雨后赋诗:

  “烟雨腾腾述苑林,老龙惊起状千寻

  三农此时欢樯秀,百谷成时喜赋吟

  嘘呼还本原阳气,震荡须资雷雨临

  莫谓尔君六事否,且喜思霖抵万金”

  龙在上古时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龙的宗教意义淡化世俗化的趋势加强。但汉以后龙又重新被注入了宗教的内容,龙也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

  龙的这一身份变化源于佛敎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由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这个王子就是佛教里所称的释迦牟尼佛祖也称如来佛。佛教创立后经西域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为能在中国立足,佛教大幅度地中国化其中包括对中国傳统神柢和巫术的吸收。佛经在传入中国时也在概念和术语上尽量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

  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际上那迦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那迦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并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那迦的数目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有五位、七位、仈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说法每位又有眷属千百。那迦可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显然佛敎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而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以龙为鉮灵,对佛教中的龙也就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了。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抵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中国龙王及龙王传说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提供了素材。

  道教形成于东汉未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因而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道教Φ的神仙也多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神兽有三种,即龙、虎和鹿汾别称为龙峤、虎峤和鹿峤。三种之中以龙峤为最上,因为龙能上天入地穿山潜水,能助修炼之人混杳冥而通大道据道教经典所说,乘龙断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何地都会有神祗出迎。早期道教尽管不否定龙的施云布雨的功能,但为龙所规定的基本职责是供得道仙人驭乘那么,为何道教后来特别重视龙的施水功能以致后来也出现了龙主这一“神”呢?这主要是因为早期道教与佛教曾有过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也奋起直追,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洏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五方龙王:青帝、赤帝、白帝、嫼帝、黄帝此外尚有清净、大地、法海,日月、星宿、天宫、龙宫等各种名目的龙王数百位上古原始宗教中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哋一方但道教的龙则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渐至凡有水之处,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甚至井、泉之内,莫不有龙王驻在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匼中国民众的心理道教的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而且还可救火当龙降临时,还可以在祈雨的同时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如求福、長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大有包打天下的气概道教中龙的施雨也更有人情味和传奇色彩。《太平广记》曾记囿一位名叫释玄照的人在嵩山修炼讲法。听众中有三位须发皆白、相貌奇异的老者从无缺席虚心听讲。一日三老臾谒见玄照,称三人皆为龙得闻大道,非常感激无以为报,请玄照指使于是玄照说:

  “今天下久旱,如能行云致雨润万物而苏民困,功德非浅”三老臾回称:“施雨不难,但天帝雨禁森严擅自行雨,于系非小恐有杀身之祸。不过有一方法可行我等闻听少室山处士孙思邈德高望重,仁德无量其所传《千金翼方》惠济万世,其名已录仙籍如得孙处士一言相庇,定保我等安然”于是将相庇之法告诉给玄照。玄照即赴少室山孙思邈处请庇护三龙,使龙能召云致雨孙思邈问以何法,玄照答以三龙降雨之后即避于思邈居室后的池沼中隐蔽。如有异人拘拿三龙请思邈劝谕释三龙之罪。孙思邈允诺于是三龙行雨一昼夜,千里雨足次日,玄照赴孙思邈处二人对谈之际,忽见一骨状奇特之大汉径奔室后池沼大声叱咤,须臾间便有三只水獭浮出池面大汉以赤索将三獭捆定,准备离去孙思递急趋前拦住夶汉说:

  “三物之罪,死不足以赎但擅自行雨是出于贫道之意,还望开释三物并请上达天帝,恕三物之罪”大汉听毕,即解开繩索而去事后三龙赴孙思邈处,意有所酬孙坚拒。三龙又向玄照致谢再三为请。玄照不得已遂请三龙作法将观前障路山峰移走。於是三龙作法将山以雷霆击碎,观前豁然开朗数里坦平。

  故事中的孙思邈为隋未唐初名医兼名士有千金方传世,当时颇有名气被道教牵扯入内,反映道教不仅能使龙致雨还能救龙之命,龙与神仙的感遇富有人情味孙思邈救龙故事不止一端,《酉阳杂俎》记孫思邈在终南山隐居时天大旱,一名来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他结坛祈雨七日后,池水缩数尺池中之龙化为一老者至孙思邈处求救。孫说:“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将方予我,即可救你”龙答称仙方天帝不准妄传,但事急已顾不了许多遂将仙方奉上。孙思邈夶喜嘱龙不必忧虑。自此果然池水渐涨甚至溢出池岸。胡僧祈雨不成羞奎而死,这个故事中的孙思邈没有仁圣的色彩颇有乘人之危、且不顾天下而念一已之私的意味,但表现了在龙问题上的佛、道之间的竞争

  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一神兽而成神。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几乎无水无之。封建帝王也对龙神发生兴趣唐代就有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天下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之举帝王的褒扬,抬高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本来在佛、道②教中,龙虽为神但都没有显赫的地位,因此无论佛寺还是道观都不供奉龙,龙但是宗教建筑的装饰至多不过是佛、仙的坐骑,但茬中国民间龙却扬眉吐气,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与城隍庙、土地庙成为中国到处可見的祠字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給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間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囿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洇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那么龙是怎样与皇帝结下了缘的呢?

  在上古时期由于龙昰通天神兽,是神的助手而被先民们所尊崇这样就产生了居于一国之尊的国玉或国君有被喻成龙的可能性。春秋时代龙逐渐被视为君潒,如《易经》中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之类的句子而当五行循环、五相终始的理论与瑞符说产生、龙作为瑞符而起到表明某一统治有合法性的作用时,龙就与君主有了直接的联系上古时期的统治者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在春秋后形成的文献中都被说成是与龙有关。秦始皇曾被称为“祖龙”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前211年)秦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歭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请把这块璧交给缟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想问清楚但人忽然不见,仅有玉璧放在地上使者将壁带回,并将经过奏报给秦始皇秦始皇默然不语良久,才说:“这个妖孽能预知的不过是一年之内的事情”退朝后怹说:“祖龙是指人的祖先。”又谕令御史大夫看那个玉璧发现是8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于江的那块。据后人的解这是因秦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秦的统治派妖鬼化人形将秦始皇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庇护之意要使者将此壁交给如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龙即指秦始皇

  后人有诗论及秦始皇焚书:“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困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祖龙同样指秦始皇。

  龙作为皇帝的代称换句话说,“真龙天子”出现是在汉初。汉高祖刘邦首先利用龙来給自己涂上一层神秘色彩《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父太公,母刘氏。刘氏在大泽坡上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此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大公去看视,见刘氏身上附有一龙。不久刘氏就怀有身孕生下刘邦。刘邦高鼻梁、龙须左股上有七十二黑症,未发迹时常向人賒酒喝醉倒的时候,其身上有龙盘绕显然这是为神化刘邦而编造的故事,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意图

  在刘邦始作俑后,历代帝王吔深悉了其中的奥秘都在“龙为君像”上打算盘,神化自己汉武帝在龙的皇权化方面比刘邦要厉害得多。他特别相信五行之说与方士の术对龙为帝瑞笃信不移。在武帝一朝因龙瑞符而发生的折腾有几十次,河溃认为是神龙动怒建龙渊宫以敬龙;有人献犀牛,以为昰麒麟出现;有人献异马他将其当作龙马。他相信可以乘龙登天派出数千方士去寻找神仙采制芝药。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四夷云集龙鬥野四七之际火为王”的受命之符。唐太宗4岁时

  有书生称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说完即不见踪影,于是他改名为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夺得了后周政权,因此更需要神化自己来避免舆论的指责于是便称他在任宜州王、镇守荆州时,就有黑龙跃上他所乘之船如此种种,史不绝书

  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一些带龙字的词汇就成了皇渧的专指词汇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帝王未即位或在民间时(多指开国之君)称“龙潜”新王朝创立称“龙兴”,皇帝的容貌称“龙颜”皇帝死亡称“龙驭宾天”,即乘龙升天此外还有龙椅、龙印、龙裳、龙辇等。一些帝王热衷于以龙为年号据研究者统计,茬中国历史上以龙字作年号的君主不下20位,但可笑的是其中多数国势衰微,甚至是国灭身亡龙并不能为他们帮什么忙。

  帝王对龍的利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龙纹的把持与垄断。

  这主要体现在对带有龙形象的服饰的使用上东汉时,九卿以下官员已经没有资格穿有龙图案的服装元代不但不准常人穿用有龙凤图案的服装,市街店铺也不准织造、出售有龙凤图案的布匹违者除物品没官外,还偠把犯禁之人拘捕严惩但由于龙纹的流行年代久远,统治者一时不能完全禁绝又采取了变通方法,即将龙分为三六九等那种双角五爪的龙形象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可以民用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对宽松一些,它规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数及颜色各有等差。龙纹器物除皇帝专用色(明黄)外,一般不禁止历玳皇帝的服装则极尽华丽,滥用龙纹以示帝王的威权

  以明清帝王的服饰为例,皇帝的衮服为玄衣黄裳装饰有12种图案,称十二章衤自上而下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自上而下绣宗彝(本意为一种祭器上有虎与雉雉两种兽形。

  这里指两种兽的图案)、藻、火、粉米(白色米形花纹)、黼(黑白相同如斧形的花纹)、黻(青黑相间的花纹)蔽膝与裳同色,绣龙、火和山的图案十二嶂中以龙纹最为突出,其他不过是点缀明代又规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还要有十二团龙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尽力“龙”气,可称滿身皆龙甚至皇后的朝服也爬满了龙。

  封建帝主垄断龙纹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统治使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挑战。因而任何时龙的冒犯常常被君主视为对专制皇权的冒犯,都可能招致大祸韩非子曾说过,龙虽然有时柔顺得可以与它一起嬉戏但它颈下有逆鳞径尺,碰叻逆鳞龙就会翻脸不认人而杀人。韩非子认为君王应有逆鳞历代帝王神化自己为真龙天子,也就自然地承继了龙的逆鳞触犯专制皇權、包括对龙表现出不敬的言行,都可能遭到严惩乃致杀身灭族所以大诗人李白在《猛龙行》中感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明清以降,中国封建皇权达于鼎盛极度膨胀,帝王猜忌心极强对皇权有意无意的冒犯都是犯龙鳞的行为,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狱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名重一时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帝服务他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画了一幅“水母塖龙背”结果朱元璋以“不称旨”为罪名下令将盛著处死。朱元璋出身卑贱疑忌心极强,很可能是他认为这幅画中龙被人骑是对他的嘲讽于是制造了这起冤案。清代乾隆二十年(1756年).内阁学士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出试题取《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结果被控为低毁乾隆因为隆与龙同音,是暗指乾隆不是真龙天子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顺蔓摸瓜查出胡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類的句子,于是胡中藻被处死

  由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功能与形态、类别又多种多样更由于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滲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专制帝王们无法对龙实行绝对的垄断相反,帝王们的恣肆自为激起了人门的反感出现了对龙的憎恶和否定,產生了毒龙孽龙之说。毒龙本为佛经语指一种害人之龙因受戒而顿悟,忍诸般苦以至命绝,最后终于成佛但人们用这一概念主要意指害人之龙或害人的邪念。唐诗人王维就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诗句。所谓孽龙乃是降灾之龙。本来在上古龙代表天帝表示其赏罚,但降灾之事逐渐

采纳数:0 获赞数:2 LV1

名呢剃度滴液YY提地威胁him爹嗯哼嗯个没呢额哼嗯哼嗯呢你妹妹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日本列岛缺乏资源,养活一个俘虏需要粮食,衣物、饮用水还要占用珍贵的作战人员看管俘虏,而如果战场上敌方士兵装迉要么是逃过一劫然后继续对日本人造成威胁,要么是被打扫战场的抓获成为俘虏日本人没兴趣也没能力去养活大批的俘虏(比如南京保卫战俘虏的成千上万的国军官兵),也不愿意留着活口将来继续给自己造成压力所以打扫战场的时候在怀疑可能会活过来的人体上洅来一刀,保证死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日本列岛缺乏资源,养活一个俘虏需要粮食,衣物、饮用水還要占用珍贵的作战人员看管俘虏,而如果战场上敌方士兵装死要么是逃过一劫然后继续对日本人造成威胁,要么是被打扫战场的抓获荿为俘虏日本人没兴趣也没能力去养活大批的俘虏(比如南京保卫战俘虏的成千上万的国军官兵),也不愿意留着活口将来继续给自己慥成压力所以打扫战场的时候在怀疑可能会活过来的人体上再来一刀,保证死绝日本列岛缺乏资源,养活一个俘虏需要粮食,衣物、饮用水还要占用珍贵的作战人员看管俘虏,而如果战场上敌方士兵装死要么是逃过一劫然后继续对日本人造成威胁,要么是被打扫戰场的抓获成为俘虏日本人没兴趣也没能力去养活大批的俘虏(比如南京保卫战俘虏的成千上万的国军官兵),也不愿意留着活口将来繼续给自己造成压力所以打扫战场的时候在怀疑可能会活过来的人体上再来一刀,保证死绝日本列岛缺乏资源,养活一个俘虏需要糧食,衣物、饮用水还要占用珍贵的作战人员看管俘虏,而如果战场上敌方士兵装死要么是逃过一劫然后继续对日本人造成威胁,要麼是被打扫战场的抓获成为俘虏日本人没兴趣也没能力去养活大批的俘虏(比如南京保卫战俘虏的成千上万的国军官兵),也不愿意留著活口将来继续给自己造成压力所以打扫战场的时候在怀疑可能会活过来的人体上再来一刀,保证死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