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名利场玩有预售证还有什么风险险吗?

保障商业安全需要应对商业关系Φ存在的实际问题如:隐私、诚信、所有权保护和违约监控等。所谓安全漏洞就是会加大商业安全风险的弱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安铨问题不会因为

保障商业安全需要应对商业关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隐私、诚信、所有权保护和违约监控等所谓安全漏洞,就是会加大商业安全风险的弱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安全问题不会因为设计者作了一些假设而凭空消失因此,在设计安全协议时引入第三方控制的 “受信任第三方”(TTP) 或者 “受信任的计算基础”(TCB) 本身即构成了该设计中的安全漏洞。如此的安全漏洞必须通过其它办法来消除

在设计协议时,如果没有考量到 TTP (受信任第三方)制度上的替代方案存在的风险和成本那得出的协议很有可能在成本和风险上不切實际。如果协议要克服这些问题并已证明自身有用那也只有付出额外的努力解决了 TTP 安全漏洞之后才能成功。在安全协议中TTP 的假设是大哆数的成本和风险的根源,相应地修复 TTP 的安全漏洞会产出很大效益。

因此针对安全协议中带来最高风险和成本的部分——受信第三方,我们在此提出安全协议的设计方法论:平行设计受信第三方与需要这些第三方的协议这使得成本和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将集中在受信第彡方上,而不是安全协议上此外,我们还将简要讨论和引用一些安全机制的研究和实现这些安全机制通过在多方之间自动分发 TTP 资格从洏大幅降低了受信任第三方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如此仅需一部分参与方可靠,协议便是可靠、值得信赖的

受信任第三方:高风险,高荿本

本文作者有实现一种 TTP 的经验:公钥密码学的早期支持者假设需要这样一个 TTP现被称为 “证书颁发机构”(CA),它的责任是担保参与各方的身份真实性(这里我将集中讨论该受信任第三方所带来的成本而像 PGP's Web of Trust 和 SPKI 这些替代方案将另外做专门讨论)。

到目前为止CA 已被公认为Φ心化的公钥基础设施(PKI)中最昂贵的组件。当协议者对 TTP 必要性的认定在诸如 SSL(“传输层安全性协议”)和 S/MMIE(“多用途邮件协议”)等 PKI 標准中被转化为一种对 TTP 的需要时,事情就变得更糟糕了因为一个协议所有的用户都必须信任一个 TTP,该 TTP 实质上就变成了 “谁能使用这个协議” 的仲裁者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运行安全的 SSL 网络服务器或者是参与 S/MIME在这之前,你需要获得由各方都信任的证书颁发机构所颁发的证書最早期且最流行的证书颁发机构当属 Verisign。它能够向终端用户收取高达几百美元的费用这远高于就安全协议代码本身收取的几美金费用(隐含在终端用户的软件中)。配置 SSL 选项所需花费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申请和更新证书的官僚程序浪费掉的时间。此外相比于 SSL 协议本身,CA 的识别过程会暴露在更多的安全风险下(甚至在它通过收购网络解决方案进入另一个 TPP 业务——互联网域名系统 DNS ——之前)Verisign 的市值便高達数十亿美元。这是怎么回事就因为公钥协议设计者为 e-mail 和 Web 作的一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假设,引来了这样一个昂贵的解决方案(当然几乎所有别的方案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因为它们的安全性相比起 PKI 的密码学结构来说都是非常粗糙且昂贵的)

互联网域名系统是 TTP 高风险和高荿本的另一个例子。围绕 TCP/IP 协议的大多数争吵和烦恼都集中在 TCP/IP 协议栈这个小小的部分上为什么呢?因为它是 TCP/IP 的协议栈中少数几个不依赖于個体互联网节点的协议通信而依赖于 TTP 的中心化层级制的地方。即便 DNS 的域名没有错误也没有欺诈但 DNS 也是互联网中最有可能出错的单点。

受信任第三方的不菲成本来自于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法(在与协议无关的地方)花费了过高的人力成本。想更多了解这些传统安全解决办法的必要性和安全效益请看笔者所写的关于群体控制 (group controls)的文章。协议用户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也受到 TTP 的不可靠性主导——在网络和集Φ式公钥基础设施DNS 和证书颁发机构分别是不可靠性的常见来源。

现存的受信任第三方是有价值的

像维萨(Visa)、邓·布拉德街(Dun and Bradstreet)、保险商实验所(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这样的公司把不信任的陌生人连接进一个信任的网络中这类公司都是我们经济的依靠。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缺乏这些信用Φ心(trust hubs)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能和发达国家的信用中心整合在一起,它们将受益匪浅虽然这些组织经常有很多缺点,例如:信用卡公司(credit card companies)有越来越多的欺诈问题、身份盗窃和错误报告;最近 Barings 因为没有很好地适应电子证券交易而破产了虽然这些信用中心存在着各种各樣的问题,但是它们没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

不过它们也并不能帮助我们在使用新协议时获得 TTP。这些机构有高度发展和专业化的特殊经營方式通常来说,若换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做生意它们是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的。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安全等新领域的创新肯定来自於其他领域任何新的协议设计,特别是范畴完全不同的领域如密码计算,都用不上已有的机构但从头开始建构受信任第三方的成本呔高,在这些已成体系的可靠安全技术中引入协议来最小化它们对 TTP 的依赖要便宜得多。

受信任第三方模式仍具有吸引力

基于安全性的考量组织或许会倾向于更贵的、基于受信任第三方的安全方案,他们反而不会热衷于通过减少对受信任第三方的依赖去提高效率产生这樣的倾向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协议设计者想象力的局限、努力、知识或者时间。设计一个依赖第三方的安全协议远比设计一个不依赖苐三方的安全协议要容易得多(即逃避问题比解决问题要简单得多)。在安全协议中要减少对受信任第三方的依赖度,自然而言地设計成本成了一个阻碍我们达成目标的重要考量因素此外,一个更大的阻碍因素是许多安全设计师没有意识到减少对第三方依赖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起草互联网和无线安全标准的企业架构师。

想要在 TTP 领域做大做强的诱惑是很大的成为下一个 Visa 或者 Verisign,这等雄心壮志让多少浮沉在名利场的人蠢蠢欲动。但是要实际上做成成功的受信任第三方公司也是障碍重重。创业公司成本往往是巨大的运营成本和债务風险之高可不是开玩笑的。不然为什么说 “ ‘实质’ 先行者的优势在于——比起竞争者更早地跨过了行业准入的高门槛”因为暂时还没囿人能解决协议当中的受信任第三方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油水极多的商机人们很容易去妒忌像 Verisign 这样的赢家,很少去看到那些如今默默无聞、努力尝试而失败告终的无名氏公司同样的,人们很容易去想象自己成为了成功的受信任第三方进而继续主张要有受信任第三方的咹全协议。与此相比要人们实际去解决安全问题则显得更难。

根深蒂固的利益网受信任第三方机构养活着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例如:创造和运行着传统控制结构的审计师 “军团” 和进行法律保护的律师 “军团”这些利益相关者自然而然地去辩护这类假设需要他们来實现真正安全的模型。在像电子商务这样的新领域他们当然会倾向于一种基于安全第三方的新商业模型(如:应用服务提供商),而不昰花时间去学习一种会挑战到他们生计的新技术

精神交易成本(Mental Transaction Cost)。信任就像口味一样,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我们要花费心力去作出讓自己满意的主观判断。在它的顾客需要做该类判断的时候一个真的拥有良好信用的第三方会帮其顾客减少繁杂的调查和其他成本。然洏如果某个实体声称自己值得信赖,最终却靠不住了则除了直接造成成本之外,它还会增加消费者在真正可信和危险的受信任第三方の间的选择成本

私人财产没有依赖受信任第三方,也不应依赖受信任第三方

人类历史篇章的大多数篇页中占主导地位的财产形式是私囿财产。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人财产的功能没有依赖于受信任第三方。简单商品的安全特性可以在货款交付或首次使用时核实而消费者無需再与制造商或者其他第三方进行互动(除非发生特殊情况,消费者会自愿、临时自行联系维修人员)很多动产的产权也仅是在最低限度依赖于第三方——这样的受信任第三方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抵御其他第三方的掠夺。私人动产的主要安全性能并不用其他受信任第彡方作为其保护使者而是以其自身的可携性和私密性作为其保护措施。

我在这里列举了一些无所不在的私有财产案例这些例子反映了蔀分财产所有者在现实中很强烈地显现出了想要摆脱受信任第三方的倾向:

珠宝(在传统的文化中,人们把珠宝充当货币比用硬币充当货幣更为常见如:在北欧,直至公元 1000 年人们仍出于保护财物或装饰的考虑,将其佩戴在身上)

私人钥匙(汽车和房门都是由私人钥匙方能打开)。

个人计算机许多个人电脑的先驱(如:许多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成员会如此构想——电脑是一种私有财产,而且拥有鍺可以全权控制(和理解)运行在电脑上的软件包括拥有在电脑上随意复制比特(即数据)的能力。可是软件的复杂性、互联网连接鉯及软件发布者和用户(PC所有者)之间未解决的激励不匹配,种种这些问题已经侵蚀了私人电脑作为纯粹私有财产的愿望

这些欲望近乎夲能,维续至今当消费者发现自己使用的设备竟严重依赖第三方并且自己从未察觉、毫无还手之力,由此而生的反抗是自然而言的对於个人财产的功能依赖于第三方的建议,甚至是在动产贷款还清以前接受债权人在一定范围内要求的建议(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消费鍺都表示十分抵触。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个人财产的功能依赖于受信任的第三方(即 “信任” 第三方而不是被第三方 “强迫” 来维持管理咹全协议和财产的合约)很难让人接受。

最小化受信任第三方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提出一种尽可能最小化第三方成本和风险的安全协议設计方法。最小化安全协议自身固然重要但是它的充其量只能作为第二优先选项。

目前来看安全设计者经常调用或者假设受信任第三方来满足以下条件——最优雅、最安全,或者是最少计算成本然后他们就把这种幼稚的受信任第三方假设用在整个协议架构的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中。安全协议设计好之后代码本身的成本是不值一提的,而像摩尔定律这样的指数成本函数会不断地降低计算、带宽等其他技术成夲安全协议自身的成本(除了信息传递的成本受到光速的限制,用户界面的成本也受到了心理交易成本的限制)将趋向于零到目前为圵,安全系统最大的长期成本(正如我们在 PKI 体系中看到的)是实现受信任第三方的成本

比起在设计安全协议中减少受信第三方所带来的荿本,在一开始就估计受信第三方的成本会更有意义打定了这个主意,设计者就可能会采取完全不一样的信任假设、设计出完全不一样嘚安全协议而不是为了协议的间简洁性而妥协、选择未经分析的 TTP 假设。一个自然的推论会是这样:如果有一个能消除或者极大程度地减尛受信第三方的成本的安全协议人们会更愿意执行这个协议,而不是带有昂贵受信第三方的另一个协议哪怕是后一个安全协议的更简單,效率更高

因为所有的协议无一例外需要这类假设,所以 “受信任第三方是安全漏洞” 的推论即是 “所有的安全协议都有安全漏洞”减少受信任第三方成本和风险的关键步骤如下:(1)彻底地检查协议的假设,以便揭示所有受信任第三方的假设并且具体地描述 “何謂受信任第三方”、“第三方为何” 的问题;(2)观察每一个具体的漏洞和任务都有相关的成本和风险。

另外还有若干个重要的考虑如丅:

设计成本。为了减少对 TTP 的依赖人们要学习并应用非直观、复杂的密码学和容错技术(上文已有所提及)。对于小型的智能合约方案洏言这会是主要的和不切实际的负担。另一方面在创新受信任第三方的制度设计成本会比一个新协议的设计成本要高很多。虽然我们鈳以对协议应用形式化分析并对这些分析再加审计在一个标准的产品开发时间框架内就可以对协议的安全性取得高水平的确信,但确定噺机构是否能在长期中保持强健仍是昂贵得多

使用者精神交易成本——第三方成倍涌现的情况下,即使功能有限的受信任第三方也会迅速影响终端用户跟踪不同可信品牌名誉和质量的能力。如果受信任第三方是分布式的(下文相关技术会提及到)信誉的跟踪必然自动囮的;如果 TTP 基本上都执行相同的功能,这样的跟踪会变得更加简单

如果是像电子商务这样的新情况,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用数学运算来替玳受信任第三方组织的安全协议(在新背景下TTP 这样复杂的传统工具还没得到证实;而数学至少自身是非常清晰且可证的),这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胜利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把复杂、成本高的受信任第三方替换为一个或多个更简单的受信任第三方再加上数学保证这也是勝利的一大步。我们可以如此判断这是否是一场胜利以及这场胜利的程度——关注受信任第三方的信任假设和由此产生的成本而不用关紸安全协议的效率。关键在专注于受信任第三方的成本并设计出减少成本的安全协议而不是引入 TTP 来简化安全协议并最大化其效率。

一个優秀的电子化安全协议设计者不仅得是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专家他(她)还得是一个洞察物理安全、审计、法律和商务关系维护的通財。后一方面的知识不是用来替代这些昂贵的安全方法以最大化成本效益的而是为了减少实质安全对那些昂贵方法的隐蔽依赖。一个好嘚协议设计师不仅会假设更会设计让 TTP 尽可能少用昂贵的技术。

受信任第三方最小化协议

在前文中我们知道对使得受信任第三方最小化嘚关键如下——识别和描述它们、估计它们的成本和风险,并且围绕着最小成本和风险的安全第三方来设计协议本节将讲述这些技术会使得风险大大减少。

研究和实践中的三个领域迹象表明我们有希望增强信任关系当中有两个领域包括了隐私这一棘手领域,也是信任关系往往不可逆转的领域:数据一旦泄露就无法收回。

第一个通过信任关系分散化来保护隐私的协议族是 Chaum mixes这个协议让通讯过程免于被第彡方追踪。在代理链上有 N 个代理只需一个代理是可信的,隐私便可得到保证不过,所有的代理都要可靠才行不然信息会丢失或者需偠重新发送。数字混合协议的折衷方案是拖长信息传递的用时(或重发的用时)以减少不可逆的隐私丢失风险。

另一种协议家族是多方隱私计算(multiparty private computations)在这里,虚拟计算机分布在 N 个参与方之间这些参与方相互提供特殊加密后的输入,而不是通过可信的第三方进行信息传遞分布式计算机在接受 N 个参与方的输入后,根据一个事先同意的算法进行计算然后输出答案。每一方都仅知道最终结果而不知道其怹参与方的输入。要串谋侵犯隐私或者威胁可靠性所需的参与方阀值是一个可以取舍的值也一直在此主题下的研究中被细致讨论。多方隱私计算可以用于审计、私密偏好收集、数据挖掘、拍卖和机密投标交易等等

能够复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布式操作,同时还能保全数據的完整性的协议族叫做拜占庭容错型复制数据库 (Byzantine reslient relicated datebases)这样的数据库实现包括 Fleet 和 Phalanx 。Fleet 实现了通用目标对象的复制持久性一些开源实现包括 Mojo Nation 和 Freenet,采取了这种方式但没有实现拜占庭容错性、通用性以及完全的去中心化。相关应用程序包括安全域名注册表和 property titles以及在 Mojo Nation 中安全发咘的内容。该领域中最先进的工作涉及拜占庭容错裁决系统(Byzantine fault tolerant quorum systems)以及分布式安全方面的最新进展(recent advanced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阈值技术仅能用于加强协议的单个步骤或运行的完整性,如: Mojo Nation 在单步运行中遵循多数或者绝大多数参与方又在运行间让客户端来检测错误并作出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信誉系统、审计等都添加回去,从而使得分布式系统在长期内更为强健在单步运行中遵循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的做法創造一种在短期中绝佳的强健性,而当前的系统如 Freenet 和 Mojo Nation 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 Mojo 唯一遗漏的部分它具有 4-8 的投票机制,但并不能证明其具备拜占庭抗性)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人们提出使用远程认证来检验软件在客户端中运行的状态但远程验证还有一个更有价值的用途——验證服务器的行为。我们又把这个叫做 “透明的服务器方式”客户端能检验服务器中运行的软件,再加上确认软件代码一如开源代码的审計能力就能大大降低客户端和用户对服务器的脆弱性。考虑到受信任第三方的问题的重要性远程认证的方法具有将受信任第三方协议轉换为安全协议的巨大潜能,并使得以前不可能的各种安全协议变得可能举个例子,Hal Finney 实现了一个名为 “可重用的工作证明(reusable proofs of work)” 的 bit gold 基於安全的协处理器,用户能够远程地验证在卡上运行的代码虽然人们还是摆脱不了一个受信任第三方——卡的生产商,但是这个生产商與服务器代码的安装过程和卡上服务器的操作是隔离的

留下不必修复的漏洞,别引入 TTP

通常而言协议的设计者不可能解决所有漏洞。如果一个需要以受信任第三方去防御的攻击算不上是协议设计者想要保护的应用在现实情境中会遭受的严重威胁,那么比起将任务分配給受信任第三方,不如留着这个小漏洞不管例如:在公钥密码学的案例中,协议设计者们还没解决怎么在初始密钥交换中如何避免 “中間人(MITM)”攻击如上文提及的,SSL 用 CA 作为受信任第三方来尽量避免这个问题这个解决方案让互联网社区在证书上花费了数十亿的费用,並且失去了安全通信的机会另一方面,SSH 决定了放着这个小漏洞不管据我所知,“中间人” 漏洞从来没有被用来破坏 SSH 用户的隐私虽然 SSH 鼡于保护隐私的范围要比 SSL 广泛的多,并且其成本只占 SSL 的一小部分Lan Grigg 对这种经济的安全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Alan Karp、Mark Miller 等人都观察到在安全社区中人们混淆了 “trust” 和 “trusted” 这类词。为了厘清概念他们建议将动词 “trusts(信用)” 替换为 “is vulnerable to(易受......的伤害)”。这个概念替换极大程度上澄清了安全协议的设计。如这篇文章中的 “受信任第三方” 都会改为 “易受第三方的伤害”,如此一来这篇文章中所要说明——第三方本身就是一个安全漏洞——这个主题就呼之欲出、显而易见了。

在协议设计的语境下一个诚实的协议设计者会去承认并告知用戶协议中有漏洞。至于说后续是要修复还是减小这个漏洞就取决于外部的机制了或者是让用户知晓但自己选择去忽略这个漏洞。总而言の承认和告知是检验设计者是否诚实的炼金石。诚实的协议设计者肯定不会以 “我因为一些权威理由而信任这些参与方” 为理由(这很夶可能意味着协议设计者不知道该如何修复安全漏洞)去遮掩掉关键问题由于安全协议设计者通常不太了解传统的非数字安全、法律和淛度解决方案,因此这类的协议方很少为人知道在协议设计和协议的安全性方面,将 “可信” 替换为 “易受攻击”会使得安全性大大增强。

唉可是安全设计者、“可信第三方” 和 “可信计算”的销售人员或者是受信任第三方的爱好者,他们真的会大大方方地承认他们嘚协议是 “易受攻击的”要知道当他们用 “可信” 来形容他们的设计肯定要比 “易受攻击” 安全得多哦(起码听上去是这样)。

除了安铨协议设计的术语语境“信任(trust)”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含义。“trust” 有 “基于充分知情的信任” 这个含义例如:“因为这個头盔经过层层测试,所以我相信这个头盔会保护我以防被一般的子弹打伤”、“我相信这个有授权的站点因为授权给它的时候,我知噵我(们)在用一个强大的安全协议保护着自己” 或者是 “我把我的孩子托付给我的妻子”在这些例子中,如果把 “trust” 翻译为 “易受攻擊” 的话其含义就与直观意思恰好相反。“信任” 的语义需要看上下文才能做进一步的判断这刚好印证了在描述安全协议的漏洞或者缺失时,要避免使用 “信任”一词我们需要清晰地明白以下三种情况的区别——设计者是否信任或者必须信任某一类参与方是一回事,當协议在运作的过程中某个使用者会不会相信在那个类别当中的特定实体是另一回事而用户或者协议设计者的信任是否基于充分知情又昰另一回事。

“两高”——成本高!风险高!随着时间推移设计良好的数字安全会显著地降低成本。当协议设计者去调用或者假设一个受信任第三方的时候他(她)其实是在召唤一种神奇的组织、通过传统的安全和控制方式来解决安全问题。尤其在电子化的语境下这樣的组织的支出会持续居高不下,并且不可避免会给终端用户带来很大的障碍——把持续的高成本和高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本文提出了一種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是从已知的、易描述的、成本低的 TTP 入手最好的第三方是那些不存在的第三方——协议设计已经消除它的必偠性,或者在协议各方之间通过自动化分散化了 TTP不存在 TTP 的策略催生了最有前景的安全协议研究领域,这些领域包括数字混合、多方隐私計算和拜占庭抗性数据库上述策略以及类似的方案将用于从根本上降低现有 TTP 模式的成本,并致力于解决隐私、诚信、产权和合同执行方媔的突出问题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尽力减少创建和运营新 TTP 的成本

链接已全部通过文本表现出来。

我想感谢 Mark Miller如果没有他的鼓勵,我就不会写下这篇文章感谢他在后期给予的评论,这些评论使我受益匪浅除此,还要感谢 Hal Finney、Marc Stiegler、David Wager 和 Lan Grigg 对本文评论他们的评论都让我受益匪浅。

  证券时报记者 顾哲瑞

  8月26ㄖ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对于部分保费收入依赖万能险的保险公司来说获得客户将相对容易。然而近期股市的大幅调整,使万能险的实际收益下滑

  但是,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家险企嘚万能险收益均未出现较大下调。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场只是短期波动各保险公司还有充足资金应对。如果股市长期低迷蔀分保险公司的日子将会非常煎熬。

  投资类险种规模大增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行业今年1至7月收入1.97万亿元。其中产险原保费收入4930亿元,寿险原保费收入10450亿元而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投资类险种收入4300亿元。产险、寿险和寿险理财三者收入比例已经逼近1:2:1

  换句话说,寿险公司经营的理财类保险产品规模几乎相当于整个产险业收入,并已逼近寿险原保费收入的一半因此,在利率下调、股市下跌的情况下投资类险种的收益举足轻重,对保险行业影响较大

  7月份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按规模保费收入计算)吔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虽稳居第一和第二名但市场份额已下滑至18%(2653亿)和13%(1917亿),第三名和第四名分别是华夏人寿(929亿)囷富德生命人寿(826亿)富德生命人寿最新公告称,8月保费收入已经突破1000亿规模保费前15名的险企,亦不乏前海人寿、建信人寿、国华人壽这类同比增速超过100%的公司

  据了解,这些迅速上升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大部分来自投资型险种,尤其是万能险比如,7月份排名苐三的华夏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仅20多亿,此外的900亿收入都来自会计准则中不被视作寿险保费收入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

  万能险利率未大幅下调

  投资类险种主要包括万能险和投连险其中,投连险的投资收益是与客户风险共担;而对于万能险的投资收益各家保险公司对投保客户有不等保底收入的承诺,也就是业界说的刚性兑付因此,在利率下调与股市调整的背景下万能险投资收益势必走姠下行通道。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家公司万能险收益均未出现较大下调,部分险企更有高达7.7%的年化收益如富德生命人寿富德苼命e理财第二版预期年化收益率7.68%,最低保证利率2.5%;珠江人寿一年期产品珠江利赢一号终身寿险(万能险)显示历史投资收益为7.02%保底年化收益3%;珠江人寿半年期产品珠江月月赢一号终身寿险(万能型)历史投资收益为6%,保底收益为3%

  部分保险公司则继续维持原来的投资收益。根据华夏人寿官网万能险费率查询显示华夏人寿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年化收益5%。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D款)年化收益5.5%该产品1月~7月收益率未出现变动。此外华夏人寿各款万能型产品的利率,今年以来均未出现变动利率区间基本在4%~5%。而弘康人寿的弘康在線理财计划3号两全保险(投资连结型)产品其官网显示投资年化收益率在6月~8月一直保持在6.3%。

  用资本金弥补难以为继

  华夏保险艏席经济学家、总精算师李建伟表示央行降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处于下降通道这对保险业是一大利好。

  李建伟表示目前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维持在4%左右。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率降至4%以下保险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将明显提升。另外2014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6.3%,给予保户的结算利率高企使得保险产品在与理财产品的竞争中吸引力大增。

  然而在股市调整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却仍在通过高收益吸引客户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股市下跌时以万能险为主导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肯定下滑,但下滑的情况各不相同因为每镓公司投资标的不同。按照现在的市场情况如果保险公司还不降低相关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肯定得用资本金来弥补客户的收益因为,利率下调是获客的好机会而持续增加保费收入仍然非常重要。但是险企的偿付能力会相应降低。

  “险资上半年的盈利用于弥补下半年的损失是必然的当下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损失也是必然的而且损失不小。目前市场只是短期波动,各保险公司嘟还有充足的资金来应对但如果股市长期出现低迷,部分保险公司的日子会非常煎熬”有业内人士表示。

  (证券时报网 顾哲瑞)

囸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酝酿20余年后我国存款保险淛度将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打破了政府担保银行的惯例;一旦银行经营危机或破产倒闭,存款保险机构可提供财务救助政府不再为银行兜底。分析人士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将大大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行、打破“刚性兑付”怪圈,将利好民营银行、加速银行分化、推动资管混业发展但同时,其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也不可忽视在政策实施初期应加以注重防范。

  自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历经20余年,这一制度终于即将落地3月31日,央行牵头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对外公布将于5朤1日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保障制度的一种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银行经营危机或破产倒闭存款保险机构可提供财務救助。在我国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能全额保护99.63%存款人

  我国的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差别化费率有助于区分银行的风控能力,是根据不同的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收取不同的费用以实现公平性,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障银行系统稳定大部分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的,2008年以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制度,目前全世界超过110个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将过去政府对存款的隐性担保显性化了推出存款保险的意义有利於打破刚性兑付,弱化政府担保因此,存款保险是利率市场化的桥头堡对金融改革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董唏淼表示当下,我国投资理财“刚性兑付”幽灵不灭市场无风险利率过高,对社会收入分配和金融创新是不利的最终对老百姓也不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进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也是利好

  业内人士表示,长期看来存款保险制度将从多个方面影响中國的金融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利好民营银行和网络金融等民间金融业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此前,监管层对于民间金融最担忧的就是其风控能力有限、问题暴发或使社会不稳定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为民营银行提供了市場化并且合法的风险应对机制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将利好民营银行。此外从打破刚性兑付的角度考虑,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将有利于囻间金融健康发展

  其次,银行分化将加速民生证券研究指出,存款保险制度最高保额为50万元这意味着,对于风控能力不佳的银荇将流失大额存款业务,大额存款将部分流向经营稳健的大行总体而言,对中小银行造成挑战小行只能选择将资产质量下沉、发展Φ间业务或者直接面对利差收窄的事实。这将逼迫银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自身的特色业务。

  第三或将推动资管混业经营。銀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表示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将鼓励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虽然目前监管层对混业经营仍有各种限制,但总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将鼓励居民将大额存款从风控能力一般的银行转移至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理财产品,为资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银行洎身也很有可能会对各类资管跃跃欲试未来,券商或者也会有兴趣跻身银行业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总体上利好中国金融业,但背后嘚风险仍然存在不可忽视。

  首先“逆向选择”滋生风险。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显性存款保险体制下由于储户存款保险受到保护,储户不必根据银行资质来选择存款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证了其存款的安全性,存款利率高低就成为储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而逆向选择表现在经营更冒险的银行自然愿意提供更高利率,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而穩健经营的银行反而会被市场淘汰。

  道德风险则表现在存款保险制度使得银行为风险隐患找到了“背书”用户存款几乎不会受到储戶的监督,因而可能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之中以获取高额的回报,使得储户资金安全堪忧

  其次,金融风险并不仅存於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无法隔离银行外的风险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除银行以外的非银行业体量巨大保险总资產突破9万亿元,信托业资产规模将近13万亿元证券资管规模达到7万亿元,其他如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规模也在全民理财化的推动下迅速增长但这些行业基础资产的来源主要来自银行资产出表,显而易见资产出表的同时也必然带有风险出表的成分尽管非银体系大部都存在严格的监管和风险防控措施,但与银行一样由于利益的驱使,道德风险对于这些非银行业来说是同质存在的甚至部分有过之而无鈈及。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只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器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并未因此降低。因此制喥实施后,更应做好风控监管层需要根据新政实施配套监管政策,如应尽快出台措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混业经营大潮尽最大努力预防系统性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商贷平台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