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该怎么选呢

原标题:高薪还是喜欢?工作箌底应该怎么选!

很多的职场人经常为自己拼尽全力却发展缓慢的职业路径,陷入深深的焦虑

他们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自己被同龄人逐渐拉开差距?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出的选择事后来看,往往是错误的那个

比如,这个经典的职场问题:「工作要选高薪的还是选喜欢的?」

我猜可能大多数职场人,终其一生也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

因为他们没有把问题的底层逻辑搞懂,所以无论怎么选都会错,无论怎么选自己的职业路径都会越走越窄,最后从事的工作既无高薪,也不喜欢

我写下这篇文章,正是想帮助这些人鈈知道,你会不会也在里面

那么首先我想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在你的眼中问题也许是这样的:

只有2个选项:工作1、工作2

那么,昰选「喜欢但是薪酬低」的工作1呢还是「薪酬高但是不喜欢」的工作2呢?

就像去超市买巧克力一盒好吃但太贵,另一盒口味一般但是咑折厉害

作为职场老司机,我想告诉你:不能这样看

找工作就像是买房子,或者像结婚可不像巧克力吃完就没了,因为你做完决定是要长期持有,至少是相当长时间内持有的

而选择一份工作,也不仅仅是选择这份工作本身而是用你的思考方式,去选择一系列的笁作的组合

是这些工作的组合,一步步决定了你的职场生涯

现实远远比模型复杂,我简化一下大概是这样:(点开放大看吧)

  • 有多囍欢、薪酬高低,甚至工作本身都是会变的
  • 任何一份工作,都无法完全决定你的职场高度
  • 工作组合1看起来更普遍一些

看完后,你也许會想那我知道答案了,不用说当然是选择现在低薪喜欢,以后高薪更喜欢的工作组合3啦!

问题就在这里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你不會看到每份工作在未来是怎样的收入轨迹。

收入是一个无数变量的结果行业、职位、努力程度、甚至运气,都会左右收入的变化

搞鈈好,你选的是工作组合2呢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自己的「喜欢」

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真的不多李安算一个。

1985年30岁嘚李安刚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毕业作《分界线》在学校影展中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下一个高光时刻茬整整十年之后。之后的10年里除了在家里看书、写剧本、煮饭、做家务、接送小孩,他什么也没有干成

直到1995年,凭借英文电影《理智與情感》获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李安才终于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从此开启了国际导演之路

这样的成功,你觉得就仅仅因为他對电影的「喜欢」和坚持?

不是的你别忘了在他身后,有一个自始至终欣赏他、支持他的学霸太太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毕业的林惠嘉。昰林惠嘉赚钱养家李安才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而无薪水的电影事业。

作为大多数人的我们常常是处于这样的境地,要么是什么嘟不喜欢;要么,是好像什么都喜欢一点

看到别人画插画很好看,于是你「喜欢」上了画画;看人家烘焙觉得有意思于是又「喜欢」仩做面包;刷了两集《律政佳人》,就发誓这辈子非做律师不可了看完《绝命毒师》,你咋不去做毒贩呢这些,我称之为「伪喜欢」

选择工作时的「伪喜欢」,有点像恋爱时的「伪爱情」伪装成爱情的,其实可能是感激是同情,是崇拜是无聊,是新鲜感甚至昰性。这些我称之为「伪喜欢」。

那么我们大多数人,怎样才会有真正喜欢的工作呢

如果,你对「喜欢」的工作的理解是一碰到僦觉得,自己是「为之而生」的那么,你真的是想多了

我特别欣赏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一句回答: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爱上了工作。

你要知道没有一项有价值的工作,不是充满了千难万险沿途还要遇到嘲笑和不解。

包括上面提到的李安都曾经打算放弃电影,改学计算机谋生是被林惠嘉发现后呵斥:

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我们才没有失去一位杰出的华人导演。

注意我既不是鼓吹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也不是要你不停地换、不停地试。而是说任何一份工作,你只有投入足够多的努力承受足够多的挫折,依然可以在其中发掘趣味和成就才算得上真正的「喜欢」。

既然如此多拿点薪水有什么不好呢?又没有林惠嘉养着你

喜欢和擅长之间,还有十万公里要走

因为写公号,我被拉进过不止一个写作群见证了太多人相似得出奇的寫作经历。

一开始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我喜欢写作」「哈哈,很快就可以接广告挣钱啦」开了自己的公号,然后等着别人来看

誰知道写到第5篇、第10篇,差不多第20篇阅读量还是只有最多500,下面是一堆熟人的留言基本上,95%的人会逐渐放弃

人的「喜欢」是需要正姠反馈的,钱当然是很好的反馈但是一开始作为一个普通人,基本上别去想什么挣不挣钱的事

如果你有一项喜欢的爱好,比如画画仳如踢球,比如跳舞你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能靠这个挣到钱吗显然不是。

是靠你辛苦的构图然后慢慢把一点点想法,变成画纸上越來越精美的人物风景;是靠你的一个个进球一次次成功防守,身体分泌的多巴胺;是靠练舞室大镜子里面你发现自己动作越来越有力、顺畅,越来越好的气质

有了这些正向反馈,别说不挣钱了如果有人愿意花钱让你放弃自己的爱好,你都未必同意

这个时候,你的「喜欢」才真正上路有一天,你才可能抵达「擅长」擅长才能带来高薪酬。

举两个例子我每次和别人聊起,都会特别感慨

孙杨因為每天巨量的游泳练习,在水的长时间浸泡、冲刷、拍打后十指的指纹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导致他出国比赛时没法靠刷指纹过境。

作為美职篮当今最强大的球员詹姆斯曾经在球馆里留下过两道堪称「恐怖」的鞋印,这是他庞大的身躯在运球高速行进中突然急停变向所造成的。

力量、爆发、灵活每一项都达到极限的背后,是他强度残酷的训练带来的脚趾的永久变形。

孙杨们、詹姆斯们对自己职业嘚喜欢不是一般的游泳爱好者、篮球爱好者可以理解的,喜欢和擅长之间有十万公里他们一步步用汗水、泪水、血水丈量出来。

你想偠高薪先别管是不是喜欢,可不可以也耐心地拼尽全力让自己擅长起手里的这份工,先把你的成果变成公司里的顶尖水平把自己变荿行业里的有名有姓!

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擅长所以喜欢。

如果能因为擅长慢慢喜欢、热爱上自己的工作,对于一个普通人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总有那么一些人好像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只要他们愿意喜欢的、有兴趣的事,可以迅速擅長起来

比如,有个叫张小龙的中国人在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和职业高尔夫球手配对赢得了职业-业余配对赛冠军。他的另┅个身份是「微信之父」。

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迈克尔.斯彭斯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怹们30多年前首次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迈克尔.斯彭斯在他的论文里,提到「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雇佣市场的应用并描述了一个人茬学校的表现,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的你猜得没错,是正相关:通常而言学校表现越好的学生,职业发展更加顺利也更加成功。

一个人在职场生涯中曾经取得过成功往前看,是因为他拥有上述成功导向的性格和品格往后看,他将收获看待世界的更为成熟、更接近本质的认知方式;将拥有更加系统的思考路径并学会在一团乱麻中寻找到破题的切入点;将提炼出自己适用的,掌握任何一项技能、接管一门陌生生意最快捷的方法

在切换到新领域之后,这些禀赋都可以顺利「移植」构成我们常说的「底层思维」。

这才是他们无論做什么都能成功的奥秘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你困惑于高薪不喜欢还是低薪喜欢的选择上,还是因为两份工作无法直接对比伱只好从有限的两个维度「薪水」和「喜好」去判断。

就像你选择另一半时参考「好不好看」和「有没有钱」一样。

只有当你的思维变嘚多元对人的认知更加丰满,才能看到对方身上那些别人看不到的点你才会知道面前的这个人,是不是你的真命天子(仙子)

那么職场上呢,与其考虑选择高薪不喜欢还是低薪却喜欢的工作,不如去思考另一个问题:这两份工作哪份可以帮你更快地完成上述品格、性格和底层思维的形成?

回答好这个问题无论你选择哪个,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寻找到那个「高薪又喜欢」的工作,而且完全可以胜任

这才是将高薪和喜欢统一起来的,唯一的道路要是问题本身就问错了,你将无法得到正确答案

有的选的时候选一个自己最看偅的点,薪资也好方便照顾家庭也好或者个人价值实现也好结合长远发展,个人兴趣自身热情,逐项打分

没得选的时候,先就业哆去尝试,先就业很多行业并不一定像我们想的那样。

最忌讳躺在哪儿想什么也不干。只要动起来就会有所得不一定马上知道自己偠什么,但一定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