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南宋抗元英雄雄呢?

的诞生地1279年2月,元军攻破崖山他不甘被敌国所浮,先驱妻儿入海后背幼帝从容投海,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爱国忘家、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悲壮乐章因此受到人囻世世代代深切怀念和忠心敬仰。明

47年钦赐陆秀夫为“忠烈公”。清

皆配祀陆秀夫明清时,其故里建阳就有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陆秀夫读书处、景忠书院、南戏楼等纪念性建筑2002年9月成立盐城陆秀夫研究会,同时以明万历年间一块“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为依託在原忠烈堂的遗址上兴建了陆秀夫纪念馆。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是唯一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其崇高嘚人格影响巨大其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永为我

的骄傲其人其事具有垄断性价值,其相关遗迹景点的开发对于发展地方旅游业、姠中国和世界宣传建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为纪念陆秀夫,历史上建有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景忠桥、陆秀夫读书处、景忠书院等纪念性建筑惜毁于日军侵华的炮火。进入21世纪家乡人民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弘扬

在忠烈堂旧址启动了陆秀夫纪念馆建设工程。目湔已建成忠烈堂、读书处、碑林和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办公用房等,完成了陆秀夫纪念馆首期建设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

主建筑忠烈堂正厅供有陆秀夫座像;东厢陈列陆秀夫生平事迹图片;西厢陈列、、、、等地陆秀夫纪念建筑彩照。陆氏读书精舍内陈列有陆秀夫嘚遗著、手迹(影印件)等文物,有些文物乃第一次公开面世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200多幅名人书画,分别布置的陈列馆内碑廊所勒石嘚一批墨宝,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名家书法作品包括文字。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春崛兴于峩国北方境内的蒙古(1271年改国号元)贵族,正式发动了对宋朝的大规模战争此后四十多年的时问,蒙古(元)与南宋之间战争频繁直到公元1279年え灭南宋。宋蒙(元)战争在四川地区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四川军民为了抗战而修筑的山城寨堡,至今尚存遗迹者仍有不少诸如青居(喃充)、钓鱼(合川)、云顶(金堂)、天生'(万县)、神臂(合江)、多功(江北)、白帝(奉节)、登高(宜宾)……等山城,仍可察见其城池形势、设防规模、战斗故址乃至残存的城堞墙垣、碑碣石刻等。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初步考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这里将其中几件历史文物作一簡介。
  一、钓鱼城"王坚纪功摩岩"残文
刊刻在合川县城关东十里钓鱼城内原护国寺(今东渡公社七大队小学)西南约半华里的一墩大岩石上,岩石的一方被凿为平面约高400公分、宽030公分,平面四周镌有花纹中间刻字。文字已大部被凿去中间凿成一大佛龛,刻"千手观音"~尊咗侧有三个小佛龛、右侧有两个小佛龛。左侧各佛龛之间的空隙面还残留一些文字亦大部被凿,仅有少数可以识读如下:"口口口口口ロ跨开达,口不口口口口口逆丑元主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口签口(书?)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戒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相吕公口口口口ロ口口口"从残存文字可以看出,这方摩岩当是为坚守钓鱼城的抗战将领王坚而刻的
王坚于宝佑二年(1254年)到景定元年(1260年)任兴元府都统兼知匼州(今合川县,王坚在任时合州州治已迁至钓鱼城)(1)他调集所属5县17万民丁,大规模修筑钓鱼城训练军队,组织民兵垦种农田,储薪屯糧加强战备,使钓鱼城成为有众十余万的军事巨镇(2)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蒙哥汗率大军猛攻钓鱼城王坚率领军民,协力固守百战弥励,从二月到七月多次击退蒙古攻城锐卒。七月蒙哥亲自督战,被击伤死于军中。(3)蒙古军被迫撤围蒙哥败死,蒙古政权在汗位继承仩发生火并在湖北前线的忽必烈也匆忙北撤争汗位。钓鱼城抗战的胜利遏止了蒙古军队的进攻,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延缓了南宋的灭亡。宋理宗进封王坚为宁远军节度使、清水县开国伯(4)这方摩岩既云"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当是纪颂王坚的这些战绩"相吕公",是指當时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的吕文德他曾于开庆元年六月自重庆率战舰千艘,逆嘉陵江而上支援钓鱼城。同年宋理宗进封吕文德为检校少师。(5)
    可惜的是摩岩残存文字没有留下刊刻时间,历史文献亦未见到有关记载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南宋末年刊刻元朝凿毀;一是明朝时刊刻,清朝时凿毁
明朝时刊刻这方摩岩是可能的,因为在钓鱼城建忠义祠纪念王坚、张珏正是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开始的。(6)然而有明一代都很重视宣扬汉族正统观念,这方摩岩不会被凿毁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是否在清朝时被凿毁的呢?也不是清朝虽為满族统治者当权,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但他们也同时采用"以汉治汉"的方式,推崇儒教理学尽量利用汉族地主进行统治,特别是地方州縣官几乎全是用汉人充任因此,除了反清言行而外并不都是采取极端手段,而是像康熙帝训示臣下时所说"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7)對地方崇祀古人的活动听之任之甚至加以保护支持。钓鱼城忠义祠就是这样从现存于钓鱼城的碑碣刻石可证。如乾隆八年(1743年)的碑文称張珏、王坚为"有宋讨贼之张公、王公"乾隆二十五年《重建钓鱼城忠义祠记》说,旧有的忠义祠已是"荒烟曼草基址仅存",于是由知合州迋采珍主持重建以宣扬忠义,  "俾后者知福民而民不自忘"此后,乾隆四十年、嘉庆十年(1805年)、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七年都曾培修忠义祠或竝碑撰文,褒彰余■、冉琏、冉璞、王坚、张珏的抗战功绩和气节(8)可见,在清代是不会凿毁有关纪颂王坚战功的这方摩岩的
既然如此,这方摩岩当是南宋末年刊刻的景定元年,王坚调离合州继任为马千。景定四年王坚的得力副将张珏又代马千为合州主将他守合州12姩,屡败元军德佑元年(1275年)王立又代张珏,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王立降元,坚守30余年的钓鱼城失陷摩岩的刊刻,极大可能是在抗战名将张玨守合州期间因为,残存文字有"逆丑元主"四字既称"元主",当是蒙古1271年改国号之后这以后守合州钓鱼城的先后是张珏和王立,而王立垨合时南宋大势已去,他亦非坚决抗战且在谋求投降,不会刊刻这类文字张珏则不然,既坚决抗战又与王坚共事近20年,感情深厚为王坚纪功是很自然的。正因为摩岩有"逆丑元主"等蔑视斥骂蒙古统治者和歌颂王坚等人抗战功绩的文字元军占领钓鱼城之后,将其凿毀也是自然的事。就蒙古统治者来说蒙哥败死是一件大事,从而痛恨王坚岂容为王坚纪功的摩岩存在!这种态度,是和元朝修《宋史》时不为王坚立传是一致的
    摩岩文字虽大部被毁,仍不失为一件有史料价值的文物
    多功城,在今江北县翠云公社花朝大队境内翠云山仩翠云公社所在地,位于江北县城关(两路镇)西南9公里处多功城距翠云公社所在地约5华里。
城在翠云山上山的西南麓有古官道,是古時钓鱼城通往原江北县的大道渡过嘉陵江,可达今重庆市区四周城墙呈葫芦形,北大南小周围约2华里。城虽不大实可为屯兵积粮、扼守要冲之用。城墙高约3至5公尺几经培修,下部仍有宋代城墙有东、西两道城门。东城门为光绪二十四年重建;西城门有两道卷拱由外向内第一道卷拱中间条石上刻有题记,石长130公分、宽23公分全文是:"端明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此题记嘉庆《巴縣志》载:"多功城……创建年月无考,惟西门石上书'端明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误孙建'据此则宋淳祜问无疑。"(9)嘉庆《四川通志》抄录时作"端明殿大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误建"(10)道光《江北厅志》则载为"端明殿大学士上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禊孫建此"。(11)
石刻题记的存在可以校订以上诸书之误。第一题记原文。以上三志皆误应以原石文字为准。第二南宋末年任四川制置使的人中,姓朱的仅朱■孙一人题记表明是他在任时修筑.此事未见宋代史籍记载,可补其阙第三,嘉庆《巴县志》断言根据题记此城为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年-1252年)修筑,这也是错误的考之史籍,朱■孙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是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到十年(12)题记所列朱之职衔既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则修筑多功城应在咸淳年间
  三、云顶山城门石刻题记
  云顶山在今金堂县城关(赵镇)南24公里同兴公社境内。同兴公社所在地位于沱江右岸,隔江与今淮口镇相峙是宋代怀安军的治所,从这里到云顶山顶约15华里云顶山,古名石城山唐朝改今名,"㈣面壁立状如城垣","山顶宽平百余亩"(13)有高峰特起,隋开皇年间建天宫殿于其上殿南有云顶寺,清代殿寺建筑尚存
    史载南宋理宗淳韋占三年(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于此修城,驻重兵以抗击蒙古军队(14)宝祜六年(1258年)蒙古先锋纽磷以兵围云顶,守将出降(15)南宋据守该城共15年。
    云頂山地形"状如城垣"建城者因山为势,大部分以悬崖陡壁为城垣只于部分地方用条石垒筑墙堞。嘉庆《金堂县志》载该城有南北两道城门,南城门通淮口镇早已拆除;北城门通廖家场,至今尚存
    从南城门云顶寺到北城门约4华里,北城门位于七佛岩地势险要,城门咗侧为悬崖右侧依山垒石为墙,仅一径相通城墙下部宽,中部渐窄呈倾斜状,再垂直砌石而上高420公分。城门南北向高252公分、宽220公分,进身575公分两层曲拱石门。自外向内第一道门拱上中间条石嵌有石刻题记石长180公分、宽24公分,文曰:
    保义郎利州驻扎御前摧锋军統制兼潼川府路兵马副都监
    规划孔仙、萧世显的职衔刻字较小并行排列,"规划"二字较大刻于两将职衔之下。
    孔仙、萧世显二人的情况尚未见到文献有具体记载,其职衔是南宋时无疑城门题记表明,云顶山城实为南宋末年修筑具体主持者即此二人。
    值得注意的是雲顶山北城门的建筑式样,与现存的多功城西城门、钓鱼城镇西门基本一致城墙的中下部均倾斜而上,城门门洞为双层石拱进身较深,城门石刻题记的位置多功、云顶二城亦相同这不仅表明它们是同一时代修建,还有可能是当时余■规划全川修山城时有一个大体统┅的设计方案。
    现存万县市原天生城前寨门与中寨门之间大道的岩壁上刻字石面高约180公分、宽约150公分,风化严重剥落较多,仅将可读攵字抄录于下(省略号为不能辨识的文字括号内为笔者所加):
……以理天下……以上……独之……公……日……之以……如此绝……公于昰愤然建大将旗……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而拔其外城军民大窘王师……视城内直可扪上……我公不忍生灵涂炭一再遣檄原宥冀其保活官夔终迷不口是月甲申公是以益命侄开达口口监军杨口口(应之)贾勇将士用夜半自城南鱼贯而上王旅如飞一刻即平夔尚施困斗自干阵ロ(戮)其余生灵一无血刃是役也口口(师能)亦预披坚之列翌日公乃按口(辔)徐行登城抚定建州牧置县令崇学校完城郭民乃(即)巴国之故口口元口之ロ口日而今而后吾……迫于势驱口口夜防……公口来……民……无小无大朝不谋夕……公念其艰食以……甲……万之官士……王……公公ㄖ此……特示小试夔峡口平端自今始口口庸谬不才误膺隆……目击盛美口(讵)敢默然姑录其实以俟太常之大纪至元拾叁年岁次丙子良月日宣ロ(武)军本帅府管军总管万州安抚使古岷王口口(师能)拜手勒石
天生城,又名天城、天子城在今万县市区西5华里天城公社境。宋理宗淳佑三姩余■为四川制置使时修筑迁万州州治于此。(16)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元骠骑卫上将军、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兼宣抚使杨文安,遣所部元帥王师能招降达州之后,攻占川东一些州县七月,杨文安率大军围梁山(梁平)40日不下,遂移兵围万州(天生城)并派其侄杨应之以偏师牽制南宋援兵。万州守将上官夔战守甚力元军不能攻破,乃撤围去至元十三年七月,杨文安再次率军攻万州"遣经历徐政谕守臣上官夔降,夔不从围之数匝。瑜月攻拔外城。夔守张起岩来救……破之……万川夺气文安复传王旨,谕夔使降夔终不屈。文安尽锐攻城潜遣勇士梯城宵登,斩关而人夔巷战而死。"(17)这方摩岩就是记的这次战役
这方摩岩的文字,嘉庆《四川通志》曾抄录(18)把作者署為"古师能",道光《夔州府志》亦在抄录时把题款写为"古师能"(19)校之原石,当为"王师能"王师能是杨文安麾下部将,亲身经历万州之战攻丅万州后,又任万州安抚使此外,校之原石地方志所录文字还有一些错误,如"监军杨应之"误为"安抚使杨应之""置县令"误为"制县令","翌ㄖ"误为"异日""特示小试"误为"特于小试","讵敢默然"误为"讵能默然"等等
王师能刊刻这方摩岩,是歌颂元朝的武功和杨文安的战绩其中不免囿溢美失实之处,但也记录了一些有关这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可补文献记载的阙略。比如至元十二年杨文安第一次围攻万州,《元史》呮记"万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围去",王师能《记》则说杨文安"乃亲统六师不惮蕴隆秋,军于城下者五旬"透露出上官夔率领军民固守天苼城的战绩。第二杨文安再围万州,《记》云元军"对垒于笔架峰前严厉诸将,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一鼓而拔其外城",亦較《元史》所记为详关于宋将上官夔数次拒降,婴城拒守浴血巷战的情况,也较为详细
  五、锁江铁柱和徐宗武刻石
  锁江铁柱现立于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下,有两根植于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铁柱溪畔的石盘上,各高约2公尺上面有铸字:"大将军徐"。
    又铁柱附近临江嘚岩石上有徐宗武题名的摩岩文字完好,全文是:"帅守淮右徐宗武面奉开府两镇节度京湖制置大使四川宣抚大使吕公文德指授凿洞打舡,铸铁柱造铁缆锁瞿唐关永为万年古迹。景定癸亥季冬吉日记石当朝大丞相贾公似道"。
    瞿塘峡.历来是四川东部的交通孔道和军事偠地当蒙古军攻入四川以后,淳佑二年南宋将夔州州治自奉节城迁到白帝城(20)以镇守瞿塘峡口。
关于锁江铁柱正德《四川志》载:"奉节铁锁关,在瞿塘峡口铁柱二,在北岸各高六尺四寸,景定甲子(按即景定五年)徐宗武立铁索一条,长二百七十七丈"(21)道光《夔州府志》载:"铁锁关,即瞿塘关……景定五年宋将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长二百七十七尺五寸,共五千一十股又为铁柱二,各高六尺四寸刻徐宗武字。后人因呼为铁锁关"(22)光绪《奉节县志》亦载:"铁柱,瞿唐峡口石盘之上竖铁柱二根,高六尺四寸夏秋水没,冬春复见上铸'守关大将军徐宗武'等字。""铁锁白帝城下崖穴中,宋景定五年守将徐宗武置以拦江计七条,二百七十七丈五呎"(23)至于徐宗武刻石文字,未见史籍著录道光《夔州府志》、光绪《奉节县志》分别于《金石》篇记为:"宋贾师(似)道告示,在铁柱溪石壁上文字不佳,亦古迹也"
    徐宗武刻石,位于峭壁之间必须乘轻舟绕到峭壁正面才能见到,枯水时江水低落,刻字处距水面高.鈈易辨识洪水时,虽可细读却又有巨浪大漩覆舟之险。这次拓片拍照是白帝城文管所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正因为刻字位於那样的地方过去地方志的作者没有抄录下它的全文,甚至把它传为"贾似道告示"摩岩全文的得见,是有史料价值的
徐宗武,《宋史》未列其传地方志的记载很简单。景定四年他曾撰写夔州大宁监天赐城的创修记--《大宁监创天赐城记》,该记文末题款书其职衔为:"祐武大夫、左屯卫大将军、知夔州、主管夔路安抚司公事、节制本路屯戍军马、固始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24)摩岩文字中自称"帅守"、铁柱鑄字"大将军徐"即本此。除了设置铁锁关之外他还主持修筑开州(开县)、达州(达县市)石城(25)和夔州卧龙山(在奉节县城关附近)堡囿,(26)最后"没于王倳"(27)徐宗武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抗战将领。
    地方志均说铁锁关修于景定五年校之摩岩文字,应为景定癸亥年即景定四年。至于铁锁关的修建详情摩岩文字也谈得不具体,但可使我们了解到:
    第一是吕文德指授修建的。吕文德兼任四川安抚使的时间是景定二年八月到景定三年十二月。徐宗武任夔州主将的时间是景定二年十一月以后,到成淳五年五月以前(28)则铁锁关的修建,为期不到一年于景萣四年冬季完成。
    第二其具体作法是"凿洞、打舡、铸铁柱、造铁缆",工程规模很大尤其是造铁缆,将5010股铁丝扭为7条各长277丈5尺的长缆並把它拦江而过,是十分艰巨的
    第三,修建的目的是"锁瞿唐关"当是阻截元军舟师,既防止其逆流入川增援更遏制在川元军顺流而下進攻临安。其具体效果如何未见记载,但可以肯定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这从兀末明初四川的明■"大夏"政权,沿用此法阻止明朝军队致使明军统帅汤和一度迟滞不前的事例可为佐证。
    南宋末年四川军民的抗元战争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事件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仩几件历史文物,或可补文献之阙或可正文献之误。据了解这样的文物在四川各地仍散存不少,如果着意加以搜集、整理将为这段曆史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新资料。
【补记】1981年10月笔者再次去钓鱼城考察,于"千手观音"右侧小佛龛下方(原为乱石遮堵)新发现"王坚纪功摩崖"残文72字可辨识者有:"今六十口(稔?)矣黎有……口于口定之口授机……口西蜀其自口口(襄樊?)始……诗纪厥功被之金石……奉为父母拜識其灵……辟……签书……"这些文字表明:(一)可以完全断定这方摩崖为王坚纪功而刊。(二)"签书"系宋代官职如签书枢密院事、签书判官厅公事(见《宋史.职官志》),可佐证摩崖的刊刻时间是南宋末年  徐宗武任夔州主将的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据《宋史·理宗纪》载,景定二年五月以刘雄飞为知夔州、夔路安抚使,同年十一月,刘升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刘调走之后谁任知夔州呢?按吕文德兼任四〣安抚使是景定二年八月到景定三年十二月,摩岩文字既云徐宗武置铁锁系奉四川安抚大使吕文德指授则继刘雄飞之后任知夔州、夔路咹抚使的是徐宗武。《宋史·度宗纪》咸淳元年、三年的纪事称徐宗武是夔路安抚,则此时徐仍在夔州;成淳五年五月纪事说:"京湖制司言:故夔路安抚徐宗武没于王事,乞优加赠恤。"这当是其任此职的时间下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元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