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行善荫来生,净土涅盘是指什么求擢拨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奣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后面说这个事情谁知道?只有佛知道。综合《会疏》及义寂师的意思解释说,「善人者種善因之人,来世生尊贵家身形端正,缘境和美身心适悦,是为乐」这叁善报。一个种善因的人心善行善一生都能够守住,他要絀不了三界来生一定是生尊贵之家,他不失人身如果行的是大善,这个世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就到天上去了,四王天、忉利天这種人很多身形端正是说他的身体好,我们今天讲身心健康精神饱满。缘境和美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人缘、物质环境都好,人很柔和境非常优美。身心适悦他的生活快乐。

  「復又明达乐善好施,是为明」明是什么?他有智慧,他聪明喜欢善行善倳,喜欢布施喜欢帮助别人。他家富有别人家庭贫苦有缺乏的,他常常布施人家、帮助人家这是聪明,这是智慧「若更多作善业,勤修福慧乃得生天。」这刚才讲过他的善业太大、善福太大,人间没这么大的福报他就到天上去了,天人的福报比人间大所以┿善业佛说得很清楚,中品十善是不失人身来生还到这人间来,就前面讲的生尊贵家他一生享福;如果是上品十善,这就生天;还有一个丅品十善到哪裡去?到阿修罗,罗剎去了什么叫下品十善?实际上下品十善他们所修的十善真的是上品,上品为什么叫它做下品?因为他有驕傲、傲慢、好胜、好强他有这个习气,也就是今天讲的他满怀着竞争不肯在人家下面,一定要出人头地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與性德相违背所以他也能够生天,生天变成阿修罗阿修罗有天人的福报,没有天人的德行天人慈悲善良,他没有他很凶恶,他好強好胜这样的心所修的善就变成修罗道。

  福报最大的天阿修罗福报其次的人阿修罗,再其次的鬼、畜生阿修罗在畜生裡面那就昰毒蛇勐兽,在鬼道裡面那也是有福报的鬼鬼王。这鬼王非常凶恶他没有善心待人,他有这个恶的习气所以乐善好施,好!喜欢帮助別人喜欢成就别人,喜欢提拔别人这个功德都非常非常大。人能够帮助别人就有别人来帮助你,你能成就别人就有别人来成就你。如果处处是障碍、是挑剔、是阻挠那我们自己将来得的这个果报就是愚痴,为什么?断人法身慧命纵然修福,有福没有智慧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你要真正明瞭这个事情,我们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好事?何必要处处去障碍别人?做好事肯定有好报。

  下面说「其更善者,则念佛生西等等」这是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帮助人念佛,帮助人闻佛法成就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作佛,这个福报大了世间有没有?有。帮助这个人成就了但是他自己没有智慧,他只修了福没有修智慧。怎么没有智慧?自己自私自利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自己还是搞自己的名闻利养,虽然做了很多不善的事情福报很大。那什么塬因?他护持佛法那福报在保佑他,泹是要知道福报享尽了,麻烦就来了福享尽了,你这个恶业报就现前我们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他自己不知道像梁武帝在中国歷史上,这是最有名的佛门的大护法修福不修慧,修福德不修功德没有功德。实际上说听经太少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都搞不清楚,以为自己修这个福就是功德佛菩萨将来就保佑你生天,错了福德出不了六道轮迴,功德才能够了生死出叁界福德、功德差别在哪裡?福德着相,功德不着相同样是一桩事情,你用清净平等心去修做这个事情是功德;裡面还有私心在裡面,这是福德一样的事情,两種果报用心不同。


 第一项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夶乘佛法的兴起与净土念佛法门,有密切的关系原则的说,大乘是不离念佛与往生净土的在初期大乘佛法兴起声中,西方阿弥陀Amita^bha佛淨土东方阿閦Aks!obhya佛净土,也流传起来赞扬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有三部可简称为『大(阿弥陀)经』、『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经』是弥陀净土的根本经华文译本,现存有五种: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卷 吴支谦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唐菩提留志译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卷 赵宋法贤譯

  五种译本的译者唐译本与宋译本,是明确而没有问题的;前三部的译者有不少的异说。梁僧佑(天监一七年──西元五一八卒)的『出三藏记集』误以『大经』与『小经』,为同本异译所以分别的叙述了六部。然『大经』的古译本当时存在而保留下来的,实际仩只有两部 ──支谦译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竺法护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1)。隋开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眾经目录』共列六部,除已经佚失的三部外『大经』古译本共三部(2):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卷 魏白延译
『阿弥陀经』 二卷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二卷 晋竺法护译

  开皇『众经目录』所说,支谦所译的与『出三藏记集』相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改为白延译;洏竺法护所译的,却是另一部『无量寿经』(这两部『出三藏记集』是作为一部的)。隋仁寿(二年──西元六0二)『众经目录』唐静泰(龙朔三年──西元六六三)『众经目录』,唐道宣(龙朔四年──西元六六四)『大唐内典录』都是这样的三部──支谦、白延、竺法护所译(3)。 [P761]

  隋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费长房撰成『历代三宝纪』,所载的『大经』古译一共有八部。周(天册万岁元年──西元六九五)明佺等所撰的『大周刊定目录』对于『大经』古译本,完全依据『历代三宝纪』然偶尔注明,某经有多少纸(页)所以知道当时实际存在(注明紙数)的,只有三部与『众经目录』等相同的三部(4)。『大经』古译而注明多少纸的初见于静泰的『众经目录』(5);『大周刊定目录』有二說(6),今对列如下:


│『静泰录』│『大周录』卷三│『大周录』卷十三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白延译 │六十纸 │七十纸 │三十六纸
『阿弥陀经』 支谦译 │五十三纸 │五十三纸 │五十三纸
『无量寿经』 竺法护译│三十九纸 │四十六纸 │三十六纸

  依『大正藏』古译三部(每页分三栏)来计算:支谦译的『阿弥陀经』共五十㈣栏,是五十三纸本这是译者与页数,始终传说一致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正藏』六十二栏就是静泰所传的六十纸本。『無量寿经』四十一栏与静泰所传的三十九纸本大致相合。古代的一纸约合『大正藏』一?0三栏。『大周刊定目录』所传的二说自楿矛盾,应该是传写错了隋唐间的『大经』古译,就是这三部由于纸数的记录,使我们能有明确的认定

  唐开元十八年(西元七三0),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当时存在的『大经』古译本,也是 [P762] 上面所说的三部但译者有了变动。『阿弥陀经』仍旧是支谦所译。旧傳白延所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改为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译(7); 而竺法护所译的『无量寿经』,却改为魏康僧铠Sam!ghavarman译(8)『开元释教录』改定的悝由何在?原来『阿弥陀经』的译出最早。『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文段、文句、二十四愿大都采用『阿弥陀经』而略加修正;并补充「叹佛偈」与「礼觐偈」;增加法会四众的名字;改音译部分为义译。这两部关系密切自成一类。『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本与唐譯本相合,叙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文体较整齐,不像古译(二)本那样的冗长但古译二本的「五大善」,及乞丐与国王譬喻都保留着,似乎是二十四愿本与四十八愿本的过渡期间的经本。古代一致以『阿弥陀经』为支谦所译,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嘚译者增加了推定上的困难。如依『出三藏记集』是竺法护所译,比对竺法护的其他译典不可能是一人所译的。如依『众经目录』改为白延所译,然白延与支谦同时可能还早些。白延在魏地支谦在吴地,白延采用支谦译而略加修改是很难想象的。不满意古代傳说所以『开元释教录』改定为支娄迦谶译。然支谶在前支谦在后,支谦依据支谶的译本反而改用音译,不合常情也不合支谦的譯例。传说一直在变动中显然是没有确切的史实可据。我以为如否定古代一致的传说,以『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为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支谦译;支谦是传承支谶所学的,译文少用 [P763] 音译也许是最合理的推定!

  『小(阿弥陀)经』的译夲,现存二部:一、『阿弥陀经』(也名『无量寿经』)一卷,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0二)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0)玄奘译。这是『大经』的略本虽没有「二十四愿」与「三辈往生」,然叙述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劝念佛往生,簡要而有力为一般持诵的要典。『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元嘉年间(西元四二四──四五一)!7痳良耶舍Ka^layas/as译。立十六观九品往生,是觀相念佛的要典

  依阿弥陀净土的根本圣典──古本『阿弥陀经』,全经的内容是:佛因阿难A^nanda 的启问,称叹阿难;称叹佛如优钵昙華那样是难得相遇的。

世自在王)那时的大国王出家,名昙摩迦(Dharma^kara法藏)的问佛:自己「求佛为菩萨道」希望成佛的时候,能于十方无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顶中光明普照;国土七宝庄严;十方无数的佛国都听见我的名字;听见名字的诸天人民,来生我国的都成为菩萨、阿罗汉(这是阿弥陀净土的根本意义)!佛赞叹他,只要精进不已一定能满足心愿的。于是佛为昙摩迦说了二百一十亿国土的情况曇摩迦选择而集成二十四愿;从此奉行六波罗蜜,精进愿求终于成 [P764] 为阿弥陀佛Amita^bha,实现了当初的愿望──上来是阿弥陀佛的因行

  佛對阿难说:阿弥陀佛顶的光明,是十方诸佛所不及的凡见佛光明的,莫不慈心欢喜不起贪瞋痴,不作不善事恶趣的忧苦也停止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受到十方佛、菩萨、罗汉的称赞。如称赞佛光明的往生阿弥陀佛国,就受到菩萨、罗汉们的尊敬(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来了,听了二十四愿就发愿成佛。这一段『无量寿经』等都没有)。

  阿弥陀成佛以来已经十小劫。国名须摩提Sumati,Sukha^mati^/,Sukha^vati^在千万億佛国外的西方。国土是七宝所成的平地没有山、海、江河。没有三恶趣、鬼神都是菩萨、阿罗汉,寿命无量劫饮食自然,与第六忝一样没有妇女,女人往生的都化作男子。菩萨、阿罗汉们能互相见闻。同一种类面目端正,同一(金)色心中但念道德;说正事,说佛法不说他人的罪过。互相敬爱互相教诫。没有贪瞋痴没有念妇女的邪意,能知道自己过去世的宿命──上来总说佛与佛国的莊严

  阿弥陀佛的讲堂、精舍、楼观,菩萨、阿罗汉的住宅都是七宝所成的。到处有七宝的浴池;池水香洁有人间天上所没有的馫华。池水缓缓的流发出五音声。凡往生阿弥陀佛国的都在宝池的莲华中化生;面貌端严,如以第六天王来相比如丑陋的乞丐,与端严的国王一样(论到善恶业报)讲堂、住宅、浴池,到处是一重重、一行行的七宝树发出的五音声,也胜过第 [P765] 六天的音乐

  佛与菩薩、罗汉入浴时,池水会随意上下出了浴池,坐在莲华上微风舒适的吹着。宝树作五音声;宝华散落身上落地就消失了。菩萨、阿羅汉们想听经、听音乐、闻华香的,都随各人的心意浴罢,在地上或虚空讲(读?)经的诵经的,说经的受经的……坐禅的,经行嘚都能得须陀洹道……阿罗汉道,或得阿惟越致(不退)

  菩萨们要供养十方佛,无数人追随而去到了他方佛国,礼佛供养供品是隨意化现的。菩萨们坐着听佛说经。诸天次第的下来供养菩萨、阿罗汉。到处供养完毕在「日未中时」,就回来见阿弥陀佛饮食時,自然有七宝ㄦ、七宝钵钵中有百味饮食,香美无比大家平等的受用。

  阿弥陀佛说经时菩萨、罗汉与诸天人民都来了;十方洳恒河沙数佛国,也遣无数的菩萨来集会佛说『道智大经』,风吹宝树作五音声;宝华覆在虚空;诸天持华、香、衣、音乐来供养听經的都随分得益,得须陀洹……阿罗汉得阿惟越致。菩萨与罗汉诵经说法,智慧的勇健精进如师子王,胜过十方佛国的菩萨、阿罗漢──以上说明佛国的依正庄严

  佛答阿逸(Ajita弥勒)菩萨:阿弥陀佛国的阿罗汉,般泥洹的无数新来得道的也无数,如大海水流出流叺,始终是那样的不增不减在十方佛国中,阿弥陀佛国最大最好那是佛在 [P766] 行菩萨道时,大愿精进修德所成的

  菩萨、阿罗汉的七寶住宅,在地上或在空中,多高多大能随自己的意愿。也有不得自在的那是由于慈心、精进、功德的不足。衣食都是平等的佛国嘚讲堂住宅,胜过了第六天上菩萨与阿罗汉,能见能知三世十方的事顶有圆光,所照的有大有小佛国的两大菩萨:盖楼!1宋 (Avalokites/vara观世音)、摩诃那钵(Maha^stha^mapra^pta大势至),顶中的光明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善男子、善女人如有危急恐怖的,归命这两位菩萨都能得解脱。

  阿弥陀佛頂的光明极大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了,所以没有时劫是永久的无限光明。佛国也不会败坏佛的寿命无量,因为要度脱十方天人往生佛国,得解脱或成佛佛的恩德无穷,说法也难以数量;佛的寿量是谁也不能数知的。将来阿弥陀佛入泥洹了观世音菩萨作佛;观世喑泥洹了,大势至菩萨作佛智慧、福德、寿命,都与阿弥陀佛一样──以上说明阿罗汉的无数佛光、佛国与佛寿的无量。

  佛对阿逸菩萨说: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有三辈:最上辈的,修六波罗蜜出家,不犯经戒慈心精进,离爱欲不瞋怒,斋戒清净而诚愿往生的常念不断绝,现生能见阿弥陀佛菩萨与阿罗汉;临命终时,佛菩萨等来迎往生佛国。在宝池莲华中化生得阿惟越致,住处与阿弥陀佛相近中辈人,不能出家但能布施持戒,供养寺塔不爱不瞋,慈心清净斋戒清净而愿生 [P767] 佛国。能一日一夜念不断绝现生在梦Φ见佛,临终化佛来迎往生佛国,智慧勇猛下辈人,不知道布施供养寺塔,但也能不爱不瞋慈心精进,斋戒清净而愿生佛国能┿日十夜念不断绝的,命终往生也智慧勇猛。中下辈人如中途疑悔不信的,命终时以阿弥陀佛的威力生在边地疑城。五百岁后才能出城,久久才能见佛渐渐的开悟。

  (上辈)阿惟越致菩萨!皆当作佛如愿生他方佛国的,也不会堕恶趣一定成佛。(下辈)想往生的应该修十善行,信佛法作善事,十日十夜不断绝往生阿弥陀佛国。(中辈)虽不能出家能不念家事,不与妇女同床断爱欲而一心斋戒清净的,一日一夜不断绝的命终可以往生。往生佛国的都生在七宝莲华上,自知宿命

  佛国的菩萨、阿罗汉们,都一心行道沒有罪恶,终于趣入泥洹佛国这样的清净美好,为什么要恋着世间不肯作善为道?生死是不能相代的千亿万岁在生死中,实在可怜!如信佛说而行善的是佛的小弟(子)。学经戒(法与律)的是佛的弟子。出家为佛作比丘的是佛的子孙〔佛子〕。大家应该发愿修行求苼阿弥陀佛国!

  阿逸赞佛的慈悲、恩德;听见阿弥陀佛名号的,都欢喜开解佛说:是的!如于佛有慈心的,就应当念佛生死那样嘚苦恼,世间事不过须臾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不再有罪恶、忧苦得永久的安乐。求往生的切不可疑悔不信,因此而生在疑城──以仩明三辈往生劝人念佛往生 [P768] 。

  佛对阿逸说:要制心正意身不作恶。十方佛国都自然行善,容易教化我在这苦世间成佛,为的偠使大家离五恶修行五(戒)善,得福德而入泥洹世间的苦恼,都由于五恶大家要摄持根门,奉行六度对于(释迦佛的)经法,能慈心专┅斋戒清净一日一夜的,胜过在阿弥陀佛国行善百年作善十日十夜的,胜过在他方佛国行善千年我在这苦世间成佛,慈心教导人囚行道,自然天下太平将来佛去世了,作善的少了五恶又要盛起来。大家总要持佛的经法展转教化──以上说明释迦佛出于恶世,鉯五戒度人的意义

  佛教阿难,向西方为阿弥陀佛作礼,并说:「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阿弥陀佛放光,无数世界大震动;法會大众都见到阿弥陀佛与七宝国土。那时一切苦难都停止了。

  佛说:十四世界及无数国土的菩萨都往生阿弥陀佛国。宿德深厚嘚才能听见阿弥陀佛的名声;狐疑不信的,是从恶道中来的佛将经嘱累大众;将来经法灭绝时,此经留住百年利益众生。

  从大夲『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莋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 [P769] 彌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三0一上)说:

   「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9)。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10)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11)。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扬(12)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 ,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13)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根本意愿中嘚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所以「三 [P770] 辈往生」是弥陀净土的,怎样往生净土的重要问題

  「三辈往生」,古译本都有明确的说明在『阿弥陀经』中,与「三辈往生」有关的共有四处:一、「三辈往生」;二、「二┿四愿」的五、六、七──三愿;三、「三辈往生」段后,重说三类往生为一补充说明;四、佛小弟、弟子、子孙──三类(14)。依『阿弥陀经』所说往生阿弥陀佛国的,虽有不等程度的三类然有共同的条件。如「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而「念欲往苼阿弥陀佛国」──愿欲往生的一心念是往生者所必不可缺的。在这些共同的基础上如出家,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断爱欲(「不與女人交通」)而常念至心不断绝的是上辈,佛的子孙[佛子]生到阿弥陀佛国,就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洳不能出家的能受持经戒,布施沙门供养寺塔,就是能在三宝中广作福德的一日一夜中,断爱欲(不念世事不与女人同床)而常念不斷绝的,是中辈佛的弟子。依第六愿说:「来生我国作菩萨」但其他三处,都没有明说是菩萨如不能出家,又不能在三宝中广作福德这是由于「前世作恶」,应该忏悔;奉行十善;在十日十夜中断爱欲而常念不断绝的,是下辈佛的小弟(子)。依『阿弥陀经』所说往生的必备条件,是慈心不瞋,斋戒与断爱欲──一日一夜……或尽形寿一心念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而出家行六波罗蜜的是上辈、菩萨;广修福德的,是中辈;不修福德的只能是下辈。这是推重出家与断爱欲也是重视福德 [P771] 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彡辈往生」,也是这样的;但在二十四愿中仅有十八愿的「作菩萨道」,与十九愿的「前世为恶」缺中辈人(15)。

  魏译『无量寿经』嘚十八、十九、二十──三愿与「三辈往生」相当。仅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与『阿弥陀经』相合。经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也是一心念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意思(16)但在正说「三辈往生」,却有了重大的修改如上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臸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17)三辈都说发菩提心,有倾向于纯一大乘的迹象上辈与中辈,都是一向专念而下辈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往生的条件,大大的放宽了「念」,也是专念无量寿佛不再是念生阿弥陀佛国。『无量寿如来会』与『无量寿经』相合,是四十八愿的修正本『大乘无量寿经』,是三十六愿本与三辈相当的愿文,是十三、十五愿都是「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8)。与「三辈往生」相当的也都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四十八愿本对于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倾向于純一大乘然经中所说无量数的阿罗汉,从何而来并没有交待。三十六愿本才明确的说:「所有众生令生我剎,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剎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0);「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21)一切 [P772] 众生同归于一乘,从四┿八愿本而演进为三十六愿本露出了后期大乘的特色。

  依『阿弥陀经』中辈与下辈往生的,是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念不断绝的洳「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不信善恶业报,不信阿弥陀佛不信往生。这样的人如「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的临终见佛的化楿,一念悔过还是可以往生的,但生在佛国的边界(四十八愿本等称为「胎生」)。在城中虽快乐自在却不得见佛,听经也不能见比丘僧。要五百年以后才能出城来,慢慢的见佛听法疑信参半而生于边国,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此传说『阿弥陀经』引为「中悔」者的住处。经上说:「佛亦不使尔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22)。「中悔不信」是应该堕恶道的。但依佛的慈悲威力使他生在边地。阿弥陀佛对恶囚的他力接引在这里已充分表现出来了!


注【88-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下、七下)。
注【88-002】『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⑨中)
注【88-003】『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五八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大唐内典录』卷六(大正五五?二八九下──二九0上)。
注【88-004】『大周刊定目录』卷三(大正五五?三八九上──中) [P773]
注【88-005】『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
注【88-006】『大周刊定目录』卷三(大正五五?三八九上──中)又卷一三(大正五五?四六二中)。
注【88-007】『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五五?四七八下)
注【88-008】『開元释教录』卷一(大正五五?四八六下)。
注【88-009】『阿弥陀经』是长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0下),『无量寿经』卷仩(大正一二 ?二六七中)都是颂文,大意相同『大宝积经』卷一七『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六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囸一二?三一八下)颂意稍略。
注【88-010】『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三愿『无量寿经』第十二愿。
注【88-011】如『佛本行集经』:「入胎」卷七(大正三?六八二下)。「出胎」卷七(大正三?六八六下)。 「成佛」卷三0(大正三?七九五下──七九六上)。
注【88-012】「唐译本」与「浨译本」重于「无量寿」,对「无量光明」的憧憬多少衰退些。
注【88-01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②上)
注【88-014】一、『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一上)。二、卷上(大正一二?三0一中──下)三、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一上──中)。四、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二下)
注【88-015】『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一下)。
注【88-01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中) [P774]
注【88-017】『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
注【88-018】『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夶正一二?三一九下)
注【88-019】『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正一二?三二三中──下)。
注【88-020】『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⑨中)
注【88-021】『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正一二?三二一上)。
注【88-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中)

 第二项 阿閦佛妙喜净土


  阿閦Aks!obhya佛净土的经典,华译而现存的有一、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译的『阿閦佛国经』②卷。二、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西元七0五 ──七一三)所译,编为『大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这二部是同本别译译出的时间,距离了五百多年但内容的出入不大。汉译的分为五品唐译的作六品;就是汉译的第五『佛泥洹品』,唐译分为『涅槃功德品』、『往苼因缘品』汉译的末后部分,显然是残缺不全唐译是完整的。这部经在长期流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随时代而演化,所以在初期夶乘思想中能充分而明确的表示出早期的经义。 [P775]

  这部经的内容概要是:舍利弗S/a^riputra请佛开示:「如昔诸菩萨摩诃萨,所愿及行明照並僧那」,以作未来求菩萨道者的修学楷模佛说:过去,东方有阿比罗提(Abhirati译为妙喜)世界,大目Vis/a^lanetra?如来出世为菩萨说六波罗蜜行。菩萨荇是难学的因为对一切众生,不能起瞋恚那时,有比丘对大目如来发愿:「我从今以往发无上正真道意」,一直到成佛不起瞋恚;不起声闻缘觉心;不起贪欲,(瞋恚)睡眠,众想[掉举]犹豫狐疑、悔(以上是五盖);不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骂詈[两舌],恶口绮語,(贪欲瞋恚),邪见(以上是十恶)(1)这位比丘这样的「大僧那僧涅」(maha^-sam!na^ha-sam!naddha,译义为着大铠甲)!由于不再起瞋恚所以被称为阿閦Aks!obhya菩萨。

  阿閦菩萨又发愿:所行的不离一切智愿;一切智相应;生生出家;常修头陀行;无碍辩才说法;常住三威仪──行、立、坐;不念根本罪及妄语等世俗言说;不笑而为女人说法;不躁动说法见菩萨生大师想;不供养异道,在坐听法;财施法施时对人不生分别心;见罪人受刑,一定要舍身命去救助当时,大目如来为阿閦菩萨证明能这样发愿修行的,一定成佛阿閦菩萨又发愿,将来的佛国中四众弟子沒有罪恶;出家菩萨没有梦遗;女人没有不净。那时大目如来为阿閦菩萨授记,将来在妙喜世界成佛名阿閦如来。

  佛对舍利弗说:阿閦菩萨受记时如放光、动地等瑞相,都与释尊成佛的情况一样阿閦菩 [P776] 萨发愿以来,他的「僧那僧涅」是一般菩萨所不及的。手足头目什么都能施舍;身体没有病痛;世世梵行;从一佛剎到一佛剎,供养听法,修波罗蜜行并以所有的善根回向,愿成佛时佛國中的菩萨,都能这样的修行──以上『发意受慧品』

  阿閦如来成佛时,放光动地;一切众生都不食不饮,身心不疲倦互相爱敬而欢乐;天上与人间,都没有欲念;合掌向着如来见到了如来;天魔不作障碍,诸天散华;阿閦佛的光明映蔽了大千世界的一切:這是阿閦佛本愿所感得的。

  阿閦佛国土非常庄严:高大的七宝菩提树,微风吹出和雅的音声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没有山谷瓦礫,柔软而随足高低没有风寒(热)气──三病,没有恶色丑陋贪瞋痴都微薄。没有牢狱拘闭没有异道。树上有自然香美的饮食随意受用。住处七宝所成浴池有八功德水。女人胜过女宝多多床座是七宝的,饮食与天上的一样没有国王,但有阿閦佛为法王没有淫欲。女人没有女人的过失;怀孕与生产没有苦痛。没有商贾农作。自然音乐没有淫声。这都是阿閦佛本愿所感得的

  阿閦佛的咣明普照。佛的足下常有千叶莲华。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宝的金色莲华为庄严──以上『佛剎善快品』。

  阿閦佛国中证阿罗汉,得八解脱的声闻弟子非常多,多数是一下就证阿罗汉的;如次第 [P777] 证得阿罗汉果那是懈怠人了。佛国的声闻一定现生得阿罗漢,成就阿罗汉的功德佛国也有三道宝阶,人间与天上可以互相往来。人的福乐与天上相同,但人间有佛出世说法比天国好多了!佛说法的音声,听法的弟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弟子们衣食自然没有求衣钵、作衣等事。没有罪恶所以不说罪,也不用授戒弟孓们离欲、慢,少欲知足乐独住)(2)。弟子们住三威仪──行、立、坐而听法涅槃后自然化去,没有剩余弟子们很少不具足四无碍解及㈣神足的──以上『弟子学成品』。

  阿閦佛国有无数的菩萨(多数是)出家的受持佛法,或到他方去听法、问义如往生阿閦 佛剎的,決定住于(声闻、缘觉)佛地得阿惟越致。出家菩萨都不住精舍;出家与在家的菩萨都受持佛法,死了再生也不会忘失。如要在一生中見无数佛种无数善根,为无数大众说法就应当发愿,求生阿閦佛国此地的出家菩萨,万万不及阿閦佛国的菩萨如生在阿閦佛国,僦得阿惟越致因为恶魔不会娆乱,而且信奉佛法以满大千界的七宝布施,愿生阿閦佛国如炼金而制成庄严具一样。生在佛国的菩萨都是「一行」──「如来行」。如王城坚固不畏强敌的侵夺;远走边国的,不怕债主的逼迫求菩萨道而愿生阿閦佛国的,也不会受惡魔的娆乱

  佛知道舍利弗的意念,就现神力使大众见到阿閦佛国众会的庄严。舍利弗说:阿閦佛国的诸天人民没有胜劣的差别,充满了欢乐佛在大众中说法,如大海那样一望无涯的没有边际 [P778] ;听众都身心寂静不动。以大千界七宝布施求生阿閦佛国,能得阿惟越致如拿着国王的书印,出使到他国一样生阿閦佛国的,与此间的须陀洹相等不会再堕恶道,决定向于正觉佛说:生阿閦佛国嘚菩萨摩诃萨,与此间的受记菩萨坐树下菩萨相等。(阿难问须菩提:见阿閦佛国众会吗须菩提教阿难向上看,但见虚空寂静须菩提說:观阿閦佛国众会,应当是这样的) (3)!为什么相等法界平等,所以说相等──以上『诸菩萨学成品』

  阿閦佛涅槃那一天,化身遍夶千界说法;为香象Gandhahastin菩萨授记作佛名金色莲华;国土、众会,与阿閦佛国相同阿閦佛涅槃时,现种种瑞相凡生阿閦佛国的,都能得授记得阿惟越致。凡听闻阿閦佛功德法门的不属于魔。应求阿閦佛本愿生阿閦佛国,「读诵百八法门」(4)受持一切微妙法门。阿閦佛涅槃时自身出火阇维,金色的舍利有吉祥相(卍)。大众为佛起七宝塔以金色莲华作供养。往生阿閦佛国的菩萨命终时见(成佛的)种種瑞相。阿閦佛的正法住世百千劫。因为少有听法的说法的也就远离了,精进的人少了佛法也就渐渐的灭尽──以上是阿閦佛的涅槃功德。

  愿生阿閦佛国的要学阿閦佛往昔的大愿;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愿见阿閦佛的光明,见阿閦佛国的无数声闻;無数菩萨与他们共同修学。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沙门)的;不起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常念佛法僧名号的能这样,就能往生阿閦佛国 [P779] 何况与波罗蜜相应,善根回向愿生阿閦佛国呢!愿生阿閦佛国的应念十方佛,佛所说法佛弟子众。修「三随念」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的,能随愿生一切佛国;如回向阿閦佛国就能够往生。

  阿閦佛国的功德庄严是一切佛国所没有的,所以菩萨应發愿摄取佛国的庄严起增上乐欲心而往生。愿摄取清净佛国的应该学阿閦菩萨摄取庄严佛国的德行。释尊有无数声闻弟子但比阿閦佛国,简直少到不足比拟弥勒Maitreya及未来贤劫的诸佛,所有的声闻弟子也万万不及。阿閦佛国的阿罗汉比大千界的星宿还要多。阿閦佛國的十方世界的菩萨、声闻,对于阿閦佛国功德法门受持读诵通利的,非常的多都能生阿閦佛国。阿閦佛护念这些人所以临终不受恶魔的娆乱,不会退转也不受水火毒刀等危害。阿閦佛远远的护念他们如日轮的远照,天眼、天耳通的远见远闻一样

  佛护念付嘱菩萨摩诃萨,菩萨受此功德法门为无量众生宣说。求声闻而能受持的就能得阿罗汉。菩萨及阿惟越致优先得到这阿閦佛功德法門。薄福德的虽以满阎浮提的七宝布施,也求不到这一法门菩萨能听闻的,一定成无上菩提这部阿閦佛功德法门,受持者应该读诵通利广为他人宣说。即使是远方或是「白衣家」,为了说法为了读诵、书写、供养,都应该前去尽力的求得这阿閦佛功德法门(5),鉯上『佛般泥洹品』

  法门的流通世间,是如来的威神力也由于帝释、四王天等的护持。如国内有雨雹等灾害应专念阿閦佛名号。菩萨要现身证无上菩提就要学阿閦佛往昔所修的愿行。诸天听了都赞叹归命,散华供养佛知道帝释的心念,就现神力使大众见阿閦佛国与众会的庄严。佛劝大众发愿往生阿閦佛国──以上『往生因缘品』

  从『阿閦佛国经』看来,阿閦佛净土法门也是劝人發愿往生的。但在『阿閦佛国经』卷上叙述国土庄严时,有这样的话(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有异比丘闻说彼佛剎之功德,即于Φ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愿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乱意着,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剎」。

  「淫欲意」「淫欲乱意着」,唐译作「心生贪着」、「爱着之心」(6)净土,是不能以爱著心(贪图净土的庄严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净梵行,才能往生这是重在德行,不是偏重信愿的所以舍利弗最初启请,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萨摩诃萨的「所愿及行,明照并僧那」从大愿与净行,为正法而精进中得来的净土庄严,可作为菩萨发心修学的模范;生在淨土的也是大好的修行道场。经中在叙述了佛的泥洹功德以后说出了往生阿閦佛国的因缘,如:

   1.发愿学阿閦佛往昔的愿行 [P781] 2.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愿生阿閦佛国。 3.愿当来见阿閦佛的光明而成大觉 4.愿见阿閦佛国的声闻众。 5.愿见阿閦佛国的菩萨众与菩萨们一同修學。 6.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离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萨 7.念十方佛法僧──「三随念」,回向无上菩提

  前二者,足以表示阿閦净土法门的特质次三则,愿当来生在阿閦佛土见佛光、声闻与菩萨,主要是与菩萨共学后二则是遍通的,愿见大菩萨及念十方三宝,回向菩提这是能随愿 往生十方净土的,如回向阿閦佛土当然也可以往生。总之往生阿閦(及一切)淨土的因缘,是清净的愿行

  修学阿閦佛功德法门的,有菩萨也有声闻。但唐译这样说:「若声闻乘人闻此功德法门,受持读诵为无上菩提及真如相应故,精勤修习彼于后生当得成就,或于二生补处或复三生,终不超过当成正觉」(7)这是声闻回心而趣入佛道叻,与汉译本不同经典在流传中,会多少受到后代思潮影响的 [P782]

  阿閦菩萨当时的誓愿,是世世作沙门世世着补衲衣[粪扫衣],(但)三法衣常行分卫〔乞食〕,常在树下坐常经行、坐、住(不卧)──头陀行(8)。这是典型的头陀行经中一再劝人,要学阿閦菩萨的愿行等箌大愿成就,实现为妙喜世界在妙喜净土中,「诸菩萨摩诃萨在家者止高楼上;出家为道者,不在舍止」(9)出家菩萨不住七宝的精舍,正是树下坐(露地坐)──头陀的生活形态理想的出家菩萨,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过着集体生活,而是阿兰若处头陀行的比丘。阿閦佛净土中的声闻弟子汉译本说

   1.众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诸弟子不贪饮食、衣钵、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为诸弟孓授(制)戒──其剎无有恶者故。 4.无有受戒事──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 5.诸弟子不乐共住但行诸善。

  阿閦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独住修行。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着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喥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起来,留下多少诤执的记录不满此土的律仪 [P783] 行,所以理想净土的出家者是没有制戒的,受戒的聚会时没有怨仇,过着独往独来的自由的修道生涯。阿閦佛国的菩萨与声闻弟子与「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的持修者,是一致的在现实人间,囿少数的阿兰若远离行者以释尊出家时代的生活(四清净),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为理想而表现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里。从「偅法」而来的初期的智证大乘,不满于律仪行的意境到西元六、七世纪,已缺乏了解所以净土中声闻弟子的生活方式,唐译本竟全蔀删去了!


注【89-001】汉译本「悔」盖在十不善内;唐译本,「疑」盖与十不善合为一段似乎梵本传写,有点杂乱
注【89-002】没有罪恶以下,唐译本缺
注【89-003】这一段似乎是补入的,因为除去这一段前后文恰好衔接。
注【89-004】唐译「诵百八法门」汉译作「八百门」,以唐译為正
注【89-005】以下,汉译本缺
注【89-006】『大宝积经』卷一九『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五下)。
注【89-007】『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會』(大正一一?一一一下)
注【89-008】『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中)。『大宝积经』卷一九『不动如来会』作十二头陀行(大正一┅?一0二中──下)。 [P784]
注【89-00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中)『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作「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89-01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下)

第三项 东西净土的对比观察


  东西二大净土的圣典,集出的時代是相近的所以有太多的共同性。可以作比对的观察从当时净土法门的一般性中,发见彼此间的差别

  阿閦佛Aks!obhya国中,有菩萨与聲闻阿弥陀Amita^bha佛国也是这样。『阿弥陀经』说:菩萨与阿罗汉的数量是难以计数的;并举四天下的星,大海的水比喻阿罗汉的众多(1)。『阿閦佛国经』说:声闻弟子的众多如大千世界的星宿;舍利弗S/a^riputra称赞阿閦佛国为「阿罗汉剎」(国)(2)。『阿弥陀经』处处说「菩萨、阿罗汉」反而将一般联类而说的「辟支佛、阿罗汉」分开了,如说:「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3)「菩萨、阿罗汉」的联合,表示了对菩薩与阿罗汉的同等尊重二大净土法门,是不简别声闻的;声闻──求阿罗汉道的与求菩萨道的,都应该往生净土三乘同学、同入,與「般若法门」一样『般若经』说到「大乘」maha^ya^na,所以有以为是比较迟出的(4)其实,「大乘」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P785] 的固有术语不是轻视「小乘」hi^naya^na,而是称赞佛法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0下)说:

   「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謂八正道」。

  「下品般若」引用了大乘──摩诃衍也是表示佛法的,如说:「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世尊!摩訶衍与虚空等如虚空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亦如是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是摩诃衍如虚空,无来处、无去处、无住处摩诃衍亦如是,不得前际、不得中际、不得后际是乘三世等,是故名为摩诃衍」(5)大乘,没有说胜出「小乘」只是胜出世间法。虚空那样的含容一切三世平等;虚空那样的大乘,是「无有量无分数」的没有拒斥声闻,或否认声闻的果证反而是含摄声闻。所以说:声闻、辟支佛、菩萨同学般若波罗蜜(6);声闻、辟支佛果,都不离菩萨的法忍(7)三乘的同学同入(或同往生),是初期大乘初阶段的特征然而,般若、阿閦、阿弥陀法门虽采取通教三乘的立场,而法门的特质到底是重在菩萨,而与声闻(传统)的经典是不同的所以尽管含容二乘,而不能鈈特别赞扬佛果的究竟庄严赞扬菩萨的行愿,赞扬菩萨的智慧这是二乘所不及的!阿閦菩萨立愿,不起声闻、缘觉心与『般若经』楿同。菩萨求成佛道与声闻、缘觉是不同的。求阿罗汉道的生在阿弥陀佛土、阿閦佛国,并不能成佛证得四果而已。二大净土法门到底重在菩萨;经中都说「得阿惟越致」。阿惟越 [P786] 致是不再退转为二乘。所以『阿弥陀经』没有说不起二乘心只是没有说到,并不能依此而分别出思想的迟早

  阿閦菩萨发成佛的大愿时,是比丘并誓愿「世世出家」。在阿閦佛的净土中『不动如来会』说:「茬家者少,出家者多」(8);这是推重出家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Dharma^kara 是一位出家的沙门(或作比丘)在三辈往生中,第一(上)辈是:「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不能出家作沙门的,是中辈与下辈(9)阿弥陀佛净土的尊重出家者,与阿閦净土是一致的这与『般若经』嘚推重出家,希愿出家没有什么不同。初期大乘的初阶段如般若、弥陀、阿閦净土法门,如解说为从声闻出家中发展出来应该是可鉯成立的。但近代学者或重视大乘与在家的关系;或设想为大乘出于非僧非俗的寺塔集团,与部派佛教无关所以对初阶段大乘经所说,重于出家的文证解说为:菩萨出家的,称为沙门部派佛教的律藏,是多说比丘而不用沙门的(10)将沙门限于出家菩萨,与声闻出家的仳丘对立起来在早期的译典中,实缺乏有力的证明如『阿閦佛国经』说:发愿求成佛道的阿閦菩萨,是比丘;又说「世世作沙门」(11)沙门与比丘,这里都是菩萨没有什么不同。『阿弥陀经』一再提到沙门如「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12),这当然是出家的菩萨第一辈往生的,是「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亏经戒」(13)。这里所說 的沙门当然也是菩萨。经说「我小弟」、「我弟子」、「我子孙」──三类是与三辈相当的。如说:「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銫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14)。与上辈相当的佛子「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可见沙门与比丘,是不能区别为菩萨与聲闻的又如中辈是不能作沙门的「善男子、善女人」,「当饭食诸沙门」沙门是佛教的出家者,是在家者恭敬供养的对象不可能专指出家的菩萨。尤其是经末说:「即八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即四十亿菩萨,皆得阿惟越致」(15)得阿罗汉道的,是沙门沙门正是出家嘚声闻弟子了。支谶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四五五上)说:

   「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湔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

  「其师被服」,『摩诃般若钞经』作:「弊魔化作沙门若用被服」(16);『小品经』作:「若恶魔化作沙门」(17)『道行般若经』在别处说:「正使如沙门被服,……亦复是贼也」(18)可见「其师被服」。确是沙门被服出家沙门的服装(袈裟)。依『般若经』文弟子信受般若法门。恶魔化作出家的师長要他舍弃『般若经』,会授以真正的佛经这说明了,在出家沙门中有的传授『般若经』给弟子,有的以师长身分出来反对。这裏的沙门正是不信大乘的出家者。支谶所译『般舟三昧经』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心念阿弥陀佛」;接着 [P788] 又说:「若沙门、白衣」,沙门即比丘、比丘尼的通称『般舟三昧经』,『阿閦佛国经』 『阿弥陀经』,『小品般若经』的古译与支谶、支谦有关。古译所说的沙门决没有专指出家菩萨的意思。沙门s/raman!a本是一般出家者的通称;比丘bhiks!u也是一般的乞化者,佛教采用了印度当时嘚名称佛教的出家者,最初只是比丘;比丘与沙门可以互相通用,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出家的佛弟子,分化为五众这才沙门是出家眾的通称,比丘仅是五众中的一类但比丘仍为佛教僧团的核心、领导者,为出家者的代表所以沙门与比丘,还是可以通用的律藏虽尐用沙门一词(不是不用),而经藏却每以沙门为通称如『增壹阿含经』说四类沙门(19);『长阿含经』『沙门果经』,说「四沙门果」「四種沙门」,八众中立「沙门众」(20)初期大乘经出于重法的系统,所以沙门与比丘通用所以,以沙门为不属传统佛教的出家者不过是想潒的虚构而已!

  『阿弥陀经』是在灵鹫山Gr!dhraku^t!a说的;参预问答的,是阿难A^nanda、阿逸 Ajita阿阇世Aja^tas/atru王子也来参加。『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四十八願本才有观世音Avalokites/vara菩萨的问答(21)。『阿閦佛国经』也是在灵鹫山说的;参预问答的是舍利弗、阿难、天帝释S/akradeva^na^m indra。『般若经』也是这样在灵鷲山说;参预问答的,须菩提Subhu^ti、舍利弗、阿难等大弟子以外就是弥勒菩萨与天帝释。参预问答的都 [P789] 是『阿含经』以来,部派佛教所共傳的佛弟子表示了大乘初阶段的共同性。

  『阿弥陀经』末因阿难的礼请,大众都见到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世界,与菩萨、阿羅汉们(22)『阿閦佛国经』中,释迦佛为舍利弗现神足见阿閦佛、佛国与弟子们(23)。经末佛又现神力,大众遥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与声聞众(24)。「下品般若」也在说经终了时大众依佛的神力,见阿閦佛在大会中说法(25)大乘佛法的初阶段,他方净土说传开了但对发愿往生鍺来说,也许还不足以坚定信心而非大众目睹,成为事实的传说不可这是又一非常相同的地方。

  『阿閦佛国经』与「下品般若」是有亲密关系的。「下品般若」说到了阿閦净土如说:恒伽天女受记以后,「生阿閦佛国」(26)「能随学阿閦佛为菩萨时所行道,……能随学宝相(即宝幢)菩萨所行道」的虽没有达到阿毗跋致的地位,也为十方佛所称扬赞叹(27)听闻般若波罗蜜,能信解不疑的将来在阿閦佛及诸菩萨那里,听了也不会疑悔(28)大众见阿閦佛在大会中说法(29)。「香象菩萨今在阿閦佛所行菩萨道」(30)『阿閦佛国经』所说:「发无上囸真道意」,「萨芸若意」、不起「弟子(即声闻)、缘一觉意」(31)「僧那僧涅」(32)。「如仁者上向见空观阿閦 佛及诸弟子等,并其佛剎当洳是」(33)。「谛住于空」(34)这些,都与『般若经』义相合而「受是经,讽诵持说……有是经卷,当说供养之若不得经卷者,便当写之」(35)『般若经』所有普及一般的方便──听闻、读诵、书写、供养,『阿閦佛国经』也采用了所以东方净土,是与 [P790] 般若法门相呼应的覀方阿弥陀净土,在二十四愿本的『阿弥陀经』等虽没有明显的文证,但在四十八愿本的『无量寿经』却一再说到:「遵普贤大士之德」(36);「得佛华严三昧」;「现前修习普贤之德」(37)。四十八愿本传出要迟一些,已受到菩萨大行及般若法门的影响西方净土法门,在鋶传中为什么与「佛华严」、「普贤菩萨」相关联? 想在「华严法门」中说到

  阿閦佛净土,处处比对释迦佛土──我们这个现实卋界而表示出理想的净土。阿閦佛土有女人但女人没有恶露不净,生产也没有苦痛(38)佛土中有恶魔,但「诸魔教人出家学道不复娆囚」(39)。阿閦佛国与释迦佛土一样有三道宝阶,人与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来。人间的享受与诸天一样,但「忉利天人乐供养于天下人囻言:如我天上所有,欲比天下人民者天上所有,大不如天下及复有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40)。人间比天上更好这是「佛出人間」,「人身难得」「人于诸天则为善处」,原始佛教以来的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发扬。阿閦菩萨授记时的瑞相与释尊成佛时的瑞相┅样(41)。这些瑞相出于传说的佛传──『因缘』。『阿閦佛国经』说:「菩萨摩诃萨便当讽诵八百门」;『不动如来会』作「一百八法門」(42)。『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都说到百八法门(43)。可见『阿閦佛国经』的集出是参照了释迦佛传的(44),所以阿閦佛国充满了人间净土的色彩。阿弥陀佛净土舍宅自然,「如第六天王所居处」;相貌相同都同一色类,「皆如第六天人」(45)百味飯食的随意受用,「比 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46)第六天王的相貌,「不如阿弥陀佛国中菩萨、阿罗汉」;第六天上的音乐也不如阿弥陀佛国的音声(47)。「阿弥陀佛国讲堂舍宅都复胜第六天王所居处」(48)。阿弥陀佛国如第六天而又胜过第六天。第六天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從佛国充满光明、香华、音乐等庄严受用饭食等来说,这是取法欲界天佛化(没有女人爱欲)了的第六欲天模样。一是人间的净化一是欲天的净化,阿閦佛土与阿弥陀佛土是不相同的。

  阿弥陀佛的本愿重在往生净土的菩萨与声闻。庄严的佛国愿十方佛国的人民,都来生在这样的净土中阿閦佛的本愿,在『佛剎善快品』中说到佛国庄严,总是说:「是为阿閦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所愿而有持」說到佛国中的菩萨,也说:「是为阿閦佛之善快所以者何?如昔所愿自然得之」(49)。佛国庄严与菩萨的胜行似乎都与阿閦佛的本愿有關。然经中正说阿閦菩萨的誓愿主要是菩萨的德行。仅国中没有罪恶者梦中不会遗失,女人没有不净──末后三愿才有关于未来的淨土。这就表示了东西二大净土誓愿的重点不同。『阿閦佛国经』也劝人发愿往生而主要在劝人学习阿閦佛往昔菩萨道时的愿行。净汢法门当然有佛力加持成分,但阿 閦净土是以自力为主的所以说:「不以立淫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剎」(50)重于菩萨行、自力行的净土,与般若法门相契合阿閦佛净土,是智证大乘的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国,重在佛土的清净庄严往生極乐世界的,也要「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 [P792] 清净(长期或短期的)断爱欲」,但与菩萨行愿相比只是一般人天的善行。往生阿弥陀佛汢的在乎「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即使是疑信参半的到了临终时,也会依佛力而起悔心生在极乐世界的边地。这是「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尔」(51)重于信愿的、佛力的,是信愿大乘的净土法门阿閦佛净土,与智证大乘相契合所以采用听闻、读诵、书写、供养为方便;这是「法行人」的「四预流支」中,「多闻正法如理思惟」的方便施设。阿弥陀佛净土显然是重信的。「信行人」的「㈣预流支」是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阿弥陀经』,正是以戒行为基而着重于「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念阿弥陀佛。东西二大净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阿閦菩萨的大愿是世世出家,行头陀行阿閦佛国中的出家菩萨,是不住精舍的阿兰若比丘,远离行者在『阿閦佛国经』中,明显的表示出来与阿閦净土相呼应的『般若经』,原始也是从阿兰若比丘持行无受三昧而发展出来的。阿兰若行第一的须菩提被推为般若法门的宣说者,受到一再的赞叹(52)『阿弥陀经』没有阿兰若行、远离行者的痕迹,這是从寺院中心的佛教中发展出来的阿兰若比丘、聚落(近聚落)比丘,如第四章所说寺院中心的佛教,在六斋日为来寺的在家信众,授三归、五戒及八关斋戒『阿弥陀经』的第一(上)辈人,是出家的(少数)中辈与下辈人,都是在家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噵经』卷下大正一

   「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经语深,当作至诚中信饭食诸沙门;作佛寺、起塔;散华、烧香、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莫,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爱欲,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

  这是中辈人往生的信行在家的布施作福,如饭食沙门;造寺、起塔以散华、烧香、然灯、懸彩来供养塔寺。并在一日一夜间斋戒清净,断爱欲而念欲往生「一日一夜」,是佛制受持八关斋戒的期限中辈人往生的信行,显絀了寺院中心的信众的受法形态。下辈人的「十日十夜」是八关斋戒的延长。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限有以为是不限于一日一夜的(53)。在寺院中心的通俗教化中在家人本以受三归、五戒、八戒为信行的。等到大乘思想的机运成熟他方佛菩萨、净土的传说中,适应于信愿荇的阿弥陀净土法门从寺院、斋戒的通俗教化中发展出来。唱导者当然是法藏及上辈那样的出家沙门,出家者有着崇高的地位;一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信行者是中、下辈的在家众,这当然是多数这一重信愿的法门,传入中国、日本在在家信众中特别发达,是有其原因的二大净土法门,有不同的特性适应不同的根性,在不同情况下传布出来但同属于初期大乘的初阶段,所以三乘共学尊重絀家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注【90-00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七下──三0八上)。
注【90-002】『阿閦佛国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中──下)
注【90-00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上)。
注【90-004】静谷正雄『初期夶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二)
注【90-00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上)。
注【90-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90-00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90-008】『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90-009】『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0下)。
注【90-010】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四九七)参看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五五)。
注【90-01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一下、七五二中)
注【90-01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囚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
注【90-01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卷上的第七愿,大同(大正┅二? 三0一中)
注【90-014】『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二下)。
注【90-01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七下) [P795]
注【90-016】『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四(大正八?五二七中)。
注【90-0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㈣中)
注【90-018】『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四六一下)。
注【90-019】『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三下──六五四上)
注【90-020】『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五上、一八中、一六中)。
注【90-02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八中)
注【90-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下)。
注【90-02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九下)
注【90-024】『大宝积经』卷②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二中)。
注【90-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2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仈?五六八中)。
注【90-02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
注【90-02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
注【90-02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3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90-03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上) [P796]
注【90-032】『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四中)。
注【90-03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0-034】『阿閦佛国经』卷丅(大正一一?七六一下)。
注【90-035】『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四上)
注【90-03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五下)。
注【90-037】『无量壽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六中、二六八中)
注【90-038】『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中)。
注【90-03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伍九上)
注【90-04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
注【90-04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三中──七五四中)
注【90-042】『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上)。『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九中)
注【90-043】『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0下──六八二中)。 『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 四五上)上二书,都作「百八法门」作「八百法门」的,是『普曜經』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上──下)
注【90-044】女人没有恶露不净,生产没有苦痛也与佛传中的佛母一致。 [P797]
注【90-04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一中、下)
注【90-046】『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下)。
注【90-047】『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五上、中)
注【90-048】『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八Φ)。
注【90-04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下)
注【90-05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注【90-05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中)
注【90-05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中、五三九下)。
注【90-053】『成实论』卷八(大正彡二?三0三下)

 第四项 法门传出的时代与地区


  论到阿弥陀Amita^bha与阿閦Aks!obhya净土法门,流行与集出的先后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鉯为:「原始般若经与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与大阿弥陀经」为「最古的大乘经」,约形成于西元一世纪末并略述学者间,对阿弥陀佛国思想或迟或早的不同意见(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以『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小品般若经』以湔的,『大阿弥陀经』与『阿閦佛国经』等为「原始大乘」。而『大阿弥陀经』的成立 在『阿閦佛国经』以前,这就达成了『阿弥陀經』最古的愿望(2)『阿弥陀经』是古老的,但不能说是「最古」的试略述我们的看法。如上面所说『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由於重自力的智证大乘的共同性,关系密切智证大乘,本为少数「法行人」的深证发展而流布起来,继承「法行人」的「四预流支」而成为听闻、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思惟、如法行等(十法行)方便。『阿弥陀经』是重他力的信愿大乘适应「信行人」,继承了「信行人」的「四预流支」──念佛、念法、念僧、戒成就由于佛教界「对佛的永恒怀念」,特重念佛般若与阿閦净土法门,虽同样的┅般化成为善男子、善女人所能学的,但到底是适合于能读诵、能书写能多少理解的根器。阿弥陀净土的斋戒念佛是更适应于一般囚的。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适应,不同的方便不能依据同一标准来分别先后的!如同一讲者,对不同的听众讲不完全相同的问题,內容当然不一样这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该书所举的理由都不足以证明『阿弥陀经』是最古的,如1.贬抑声闻:『阿閦佛国经』吔是三乘同学的声闻一定究竟入泥洹的。舍利弗S/a^riputra说:「如我所知当观其佛剎为阿罗汉剎」(3),毫无毁斥的形迹『阿弥陀经』主要是劝囚往生极乐净土,并不想说明菩萨与阿罗汉的差别;而『阿閦佛国经』重在劝学菩萨道所以说「不发弟子,缘一觉意」这怎能作为先後的区别?2.空s/u^nya:『阿 閦佛国经』说到空而『阿弥陀经』没有说。然「空」是『阿含经』以来固有的术语如「诸行 [P799] 空」、「胜义空」等嘟是。『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说:「知法如真实……此行真实空」(4),与『不动如来会』的「安住真实空性」(『阿閦佛国经』作「谛住于空」)(5)有什么差别?『阿閦佛国经』说:菩萨得受记的与菩萨生阿閦佛国的,「是适等耳」在这中间,插入须菩提观佛剎如虛空一小节(6)应该是受『般若经』的影响而附入的。3.「僧那僧涅」sam!na^ha-sam!naddha 「法师」dharma-bha^n!aka从「呗!2塱者」bha^n!aka演化而来。在通俗教化中:「呗!2塱 者」是主持(通俗)说法、赞颂的;在大乘的经典书写流行时就负起经典的读诵、讲说、书写等任务,转化为「法师」这些『阿弥陀经』所没有的术語,或是『阿含经』所固有的或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或是重智大乘(读诵经典等)所有的『般若经』与『阿閦佛国经』多了这些术语,是鈈能证明为后起的

  该书论定先后的某些理由,是很难赞同的如说:「佛塔供养」是古老的,「经典供养」是新起的(10)「佛塔供养」是部派佛教所固有的,当然比「经典供养」要早得多但大乘兴起,大乘兴起以后「佛塔供养」还是照旧的流传下来,所以大乘『阿彌陀经』说「佛塔供养」不能 [P800] 证明比大乘『般若经』、『阿閦佛国经』更早。又如说:『阿弥陀经』所译的「阿罗汉道」『阿閦佛国經』译作「弟子道」,弟子是声闻s/ra^vaka的异译『小品般若经』也译作「声闻」,所以论断『阿弥陀经』比『阿閦佛国经』等为早(11)然大乘经集出以后,在流传中梵本是会有多少变化的。所以论究初期大乘古译是有重要价值的。汉(或说吴)译的『阿弥陀经』译作「阿罗汉道」。「下品般若」的汉译『道行般若经』吴译『大明度经』,经审细的比对知道虽偶有「声闻」一词,而多数也是「阿罗汉道」与『阿弥陀经』没有差别。今分类举例来说:历举四果及辟支佛的『道行般若经』作「阿罗汉、辟支佛」,如说:「及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大明度经』作:「及求沟港、频来、不还、应仪、缘一觉」 (12)「应仪」是阿罗汉的义译;缘一觉是辟支佛(缘觉、独觉)的义译。凡说超过二乘堕于二乘,二乘所不及的(除卷一)都作阿罗汉。如『道行般若经』说:「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过于阿罗汉、辟支佛道上」;「阿罗汉诸辟支佛所不能及」(13)。『大明度经』与此相当的都译作「应仪、缘一觉」(14)。上二类是汉、吴二译相合的,原语都是阿罗汉也有二译的译语相反的,如『道行般若经』『觉品』提到「声闻、辟支佛道」、「声闻法」,『大奣度经』译作「应仪、缘一觉道」、「应仪法」(15)反之,『道行般若经』初『道行品』说:欲学阿罗汉法、辟支佛法、菩萨法当学般若波罗蜜,而『大明度经』译作弟子、缘一觉、佛(16)『道行般 若经』说:菩萨得不受三昧,「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大明度经』卻译作弟子、缘一觉(17)。上二例是汉、吴二译相反的。原语应该是阿罗汉在传写中,或写作声闻(弟子)写本不同,译语也就不合了惟囿弥勒所说,与易行道有关的「随喜回向」部分二译都是「声闻」。如『道行般若经』说:「声闻作布施持戒自守为福」,「及于声聞中所作功德」;『大明度经』也译为:「诸弟子所作布施持戒守法」「诸弟子于中所作功德」(18)。与易行道有关部分 用词的体例,与古译「下品般若」不合这可能本为一独立法门,因为「离相」的意义相合而被编入「下品般若」的。声闻与阿罗汉含义不完全相同。阿罗汉局限于第四果声闻是通于四果,通于因位的声闻是说一切有部、法藏部等固有的名词,并非大乘佛教的新名词大乘经后来鈈称「阿罗汉、辟支佛」,而称「声闻、辟支佛」大概是词义更适宜些。终于古本的阿罗汉如『小品般若经』,都改成声闻了从阿羅汉与声闻的译语而论,「下品般若」是不能说比『阿弥陀经』迟出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是以『阿閦佛国经』为「原始大塖」早于「下品般若」,为什么「下品般若」原语为「阿罗汉、辟支佛」,而『阿閦佛国经』反而是「弟子、缘一觉」呢 大乘经不昰一地区、少数人集出的。或作「阿罗汉道」或作「声闻道」,只是法门传出与集成的地区不一各采取一般惯用的词义而已。又如说:『阿弥陀经』是菩萨六度说六波罗蜜先成立,然后有特别强调般若波罗蜜的经典(19)这与佛塔在先的理由一样,是 [P802] 不足以证明『阿弥陀經』在先的从『阿弥陀经』看来,在六波罗蜜中:是相当重视般若(智慧)的经中不断的说:菩萨,菩萨阿罗汉的「智慧勇猛」;在愿文Φ就说到了三次──七、二十二、二十三愿。阿弥陀佛为大众说『道智大经』(「原始般若」──『道行品』)不正是特重智慧的经典吗?『阿弥陀经』的集出者对于智慧的重视,是不能说不知道的!

  经上来的检讨『阿弥陀经』在先的论证,是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证荿的『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下品般若」,我赞同『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的意见这都是早期成立的。属于早期的理由峩以为是:参与问答者,除帝释、弥勒外都是释尊当时的大弟子。法门是三乘共学共入的当然主要的是菩萨。推重菩萨而不否定二塖的果证。可以说:这是「通教三乘」「重在菩萨」。推尊出家者而受化的通于在家、出家,普及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的寿命,不论长与短终归是要入般涅槃的。阿弥陀、阿閦、般若法门(『舍利弗悔过经』也如此)都是这样的,表示了从传统的(声闻)佛教出家佛教中流演出来。三乘共学表示了大乘的初阶段,尊重传统含容声闻的特色。初期的大乘佛教是以成佛度众生为重,愿行为中心論到佛果与菩萨行的。对于部派佛教虽以区域的关系,与某一部派有关但决不受一部一派的局限。这是活用部派佛教「取精用宏」,而阐扬趣向于佛道的法门

  般若法门渊源于南方,流传到北方而兴盛起来般若在北方流行,是经文自身所说到的以 [P803] 乌仗那Udya^na为中惢,向东(包括犍陀罗)西延申的罽宾Kas/mi^ra区说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Ka^s/yapi^ya、大众部Maha^sa^m!ghika──「五部」(20),也就是大众、分别说Vibhajyava^din、说一切有──三大系都在这里流行。这里民族复杂,部派众多所以思想比较的自由,富有宽容的特色如说一切有部的西方师,就是这样(21)『阿閦 佛国经』,重愿行与净土是般若法门以外的一流。在流传与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响,所以『阿閦佛国经』的传出也应该是这一區域的。阿弥陀净土法门的引发与集出可能更西方一些。初期大乘的兴起主要是佛教自身的开展,与适应印度神教的影响;这点阿彌陀净土也不应例外。但『阿弥陀经』可能为了适应西方的异教思想,而更多一些外来的气息太阳崇拜,原是不限于波斯Pa^rasya的但阿弥陀佛的净土在西方;「当日所没处,为弥陀佛作礼」(22)确为佛在西方的具体表现。『阿弥陀经』二十四愿以下说明国土庄严以前,广说阿弥陀佛顶的光明结论为:「阿弥陀佛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23)。阿弥陀佛的原始思想显然着重在「无量光」Amita^bha,以无量光明来摄化众生在波斯的琐罗斯德(Zoroaster教,无限光明的神名Ormuzd,是人类永久幸福所仰朢的(24)两者间,多少有点类似性中国有一传说,如『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大正五一?八三一下)说: [P804] 「安息国人不识佛法,居边地鄙质愚气。时有鹦鹉鸟其色黄金,青白文饰能作人语;王臣人民共爱。(鹦鹉)身肥气力弱有人问曰:汝以何物为食? 曰:我闻阿弥陀佛唱以为食身肥力强,若欲养我可唱佛名。诸人竞唱鸟渐飞腾空中,……指西方而去王臣叹异曰:此是阿弥陀佛化作鸟身,引摄邊鄙岂非现身往生!即于彼地立精舍,号鹦鹉寺每斋日修念佛三昧。以其(疑「!1驰是」之误)已来安息国人少识佛法,往生净土者盖多矣」!

  这是出于『外国记』的传说传说不在别处,恰好传说在安息Arsaces也就是波斯,这就有传说的价值安息人不识佛法,却曾有念阿弥陀佛的信仰也许是说破了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宗教的关系与波斯──安息宗教的关系,不必远在现在的伊朗Iran琐罗斯德教的咣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缚喝今Balkh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在大乘兴起的机运中适应这一地区,而有阿弥陀净土法门的传出吧!


注【91-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一九)
注【91-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二──四六、六0──六六)。
注【91-00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下)
注【91-004】『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下)。 [P805]
注【91-005】『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洳来会』(大正一一?一一0上)
注【91-006】『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1-007】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一九)
紸【91-00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大正二四?一二七上)。『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卷彡二(大正二二?七八七下)。
注【91-009】『舍利弗悔过经』译作「持好心施与」(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91-010】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二)。
注【91-01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六一──六二)
注【91-01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四三二中)。『大明喥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四上)
注【91-013】『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四五一下)。又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又卷七(大正八?四六二Φ)。
注【91-014】『大明度经』卷四(大正八?四九三上、四九四上)又卷五(大正八?四九九下)。
注【91-01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四四七上、中)『大明度经』卷三(大正八?四九0下)。
注【91-016】『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上)『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⑨上)。
注【91-017】『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中、下)『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九中、四八0上)。 [P806]
注【91-018】『道行般若波羅蜜经』卷三(大正八?四三八上、四三九上)『大明度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上、下)
注【91-019】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三、六二)。
注【91-020】『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二中)
注【91-021】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一一──三一三)。
注【91-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
注【91-02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上)。
注【91-024】参照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五一)

第二节 净土思想的开展


  『多界经』说:「无处无位,非前非后囿二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有处有位,唯一如来」(1)「唯一如来」的经说,部派间有不同的意见:如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肯定的以为:在同一時间,唯有一佛出世佛的教化力,是可以达到一切世界的大众部Maha^sa^m!ghika 以为:经上所说的「唯一如来」,是约一三千大千世界说的;在其他嘚三千大千世界里 [P807] 可以有多佛同时出世的。有佛出世的他方世界就这样的流传起来。大乘佛教的多佛多世界他方佛世界,起初当然昰大众部所说那样的释尊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娑婆Saha^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传说的他方世界都是非常清净庄严的。他方也囿秽土的只是不符合人类的愿望,所以没有被传说记录下来而已他方清净佛土,到底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如『阿閦佛國经』说)而表现出佛弟子的共同愿望。「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想依佛的愿力而实现为净土,不外乎依人类的愿望而表现为佛的本愿。

  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是不离道德的、智慧的宗教。说到人类的苦痛有的来于自己的身心──贪瞋痴,老病死传说佛是为此而出世的。有的来于自他的关系 ──社会的或爱或恨,都不免于苦痛有来于物我的关系──洎然界的缺陷,生活资具的不合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求。佛要人「知苦」在部派佛教中,「苦」已被分类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解脱忧悲苦恼的原则,是「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离烦恼不再为老病死苦所恼,实现众苦永灭的涅槃这是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上面曾说到: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Uttarakura式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的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嚴,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富贵相对应的 [P808] 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说法的净土以弥勒Maitreya嘚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佛世界说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

  淨土,是比对现实世间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佛法的意见为了维持人与人间的秩序与和平,所以世间出现了王王是被称为「岼等王」的(2)。佛法有轮王的传说与未来弥勒成佛说法相结合,成为佛教早期的人间净土经典编入『中阿含』或『长部』,可见传说的古老依『说本经』说(3):将来人寿八万岁时,阎浮提洲(我们住的世界)由于海水的减退幅员比现在要大得多。那时人口众多,安稳丰乐『大毗婆沙论』所依的经本,说到「地平如掌无有比(坎?)坑砂砾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4)当时的转轮王,名「螺」S/an%kha轮王是不鼡刀兵,统一四天下以正法(道德的,如五戒)化世的如有贫穷的,由王以生活资具供给他在这德化的和平大同世界里,什么都好只囿「寒热,大小便(淫)欲,饮食老」的缺陷。弥勒佛在那时出世说法(佛法是与释尊所说的一致)政治与宗教(佛法),都达到了最理想的时玳这是佛教初期,从现实人间的、佛法的立场表现出人间净土的理想。

  净土是理想的修道场所。在这里修道者一定能达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佛弟子崇仰净土的真正理由释尊出生于印度(阎浮提),自然与社会都不够理想,佛弟子的修行也因此而有 [P809] 太多的障碍。政治与佛法都达到理想的弥勒净土,还在遥远的未来阿育王As/oka被歌颂为轮王的时代(5),迅速的过去现实的政治与佛教,都有「每下愈況」的情形我以为,大乘净土的发展是在他方佛世界的传说下,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寄望于他方的理想世界。在大乘净土中 阿閦佛Aks!obhya净土是较早的,他还保有人间净土的某些特性阿閦佛净土中,是有女人的只是没有女人的过失,不净(也没有男人的不净)生育嘚苦痛(6)。人间的享受与天上一样;佛出人间,所以人间比天上更好(7)这是人间净土的情况,但为什么又引向他方净土呢以释尊的时代來说,社会有政治的组合佛没有厌弃王臣,而是将希望寄托于较好的轮王──王道的政治对佛法,佛出家时佛最初摄受弟子时,还沒有律制为了「正法久住」,释尊「依法摄僧」使出家者过着集团的生活。「戒律」不只是道德的、生活的轨范,也是大众共住的淛度「僧事」,是众人的事由出家大众,依「羯磨」(会议办事)来处理一切简单的说,佛教的出家僧众在集体生活中,过着平等、囻主、自由、法治的修道生活这种多数的律仪生活,在佛塔、寺院中心发展起来渐成为「近聚落比丘」、「聚落比丘」。重于法制的形仪不免忽略修证,终于(佛法越兴盛)戒律越严密僧品越低落。传说摩诃迦叶Maha^ka^s/yapa 早就提出了疑问(8)。僧团中出家,受戒说戒,犯罪的懺悔;为了衣、钵、食、住处而繁忙特别是犯罪、说罪,或由于论议的意见不合引起僧团的诤执与分裂。传统的「律仪行 [P810] 」部派分裂,在少数专修的阿兰若aran!ya、头陀行dhu^ta者是不能同意的。对这「律仪行」而崇仰「阿兰若行」于是阿閦净土中,声闻人没有律仪生活如『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下)说:

「其剎众弟子,终无有贡高憍慢不如此剎诸弟子,于精舍行律……诸弟子不贪饮食,亦鈈贪衣钵亦不贪众欲,亦不贪着也为说善事行,所以者何用少欲知止足故。舍利弗!阿閦佛不复授诸弟子戒;……是诸弟子但以苦涳非常非身以是为戒其剎亦无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于我法中除须发,少欲而受我戒所以者何?其阿閦佛剎诸弟子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舍利弗!阿閦佛剎诸弟子,不共作行便独行道,不乐共行但行诸善」(9)。

  阿閦净土的声闻弟子不在精舍行律,不受戒也不用剃除须发,只是少欲知足「独住」的精进修行。「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是无诤的意思菩萨出家的,也是「不在舍止」(10)过着阿兰若式的生活。总之释尊在此土人间的僧制,由于净土「诸弟子一切皆无有罪恶者」 (11),一切都不用了戒律,原是为了过夨罪恶而制的净土的修行,使我们想起了释尊当时的修道(四清净)及初期弟子众的修行(八正道)情况。

  社会方面阿閦佛净土是没有政治形态的,如说:「如!4钴单曰天下人民无有王治如是舍利 [P811] 弗!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剎无有王,但有阿閦如来天中天法王」(12)超越政治组织,没有国王在传说上,受到北拘卢洲自然生活的影响对现实世界来说,自阿育王以后印度的政局,混乱已极特别是大乘葧兴的北方。希腊Yavana、波斯(安息Pahlava、赊迦Saka 人不同民族先后的侵入印度。「三恶王」入侵使民生困苦,佛教也受到伤害佛教的圣者,作出叻「法灭」的预言(13)对于现实政治,失望极了于是北洲式的原始生活,表现于阿閦佛国中的就是没有国王。国王是为了维持和平与秩序,增进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但在净土的崇高理想中,和平、秩序与利益是当然能得到的,那也就没有「王治」的必要了社会困苦与混乱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艰苦与掠夺在阿閦净土中,没有「治生者」「贩卖往来者」,衣食都是精美而现成的享受与天人一样。住处是七宝所成的精舍;床与卧具,女人所用的珠玑璎珞都自然而有,满足了人类的一切需要一方面,女人没有女人的过失、不淨与生产的苦痛大家都「不着爱欲淫!3迿」,连音乐也没有淫声这就自然消除了男女间的纠纷与苦恼。在净土中没有一切疾病;没有惡色的(印度的种姓阶级,从肤色的差别而来没有色的优劣,就没有种族与阶级的分别);没有丑陋的(身体的残障在内);没有拘闭牢狱的事;也没有外道的异端邪说生在阿閦佛净土的,虽只是「淫怒痴薄」却是「一切无有罪恶者」。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也就没有王政与僧团的必要。这一净土形相为一般佛净土的共同型式。还有阿閦净土是没有 三恶道的,与『阿弥陀经』所说的一样「其地平正,生樹木无有高下无有山陵溪谷,亦无有砾石崩山其地行,足踏其上即陷适举足便还复如故」。有八功德水的浴池气候不冷不热;徐風吹动,随着人的意愿树木吹出了微妙的音乐。佛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宝金色莲华来庄严(14)对国土、树林、浴池、楼观、馫华、光明、音声等庄严,没有『阿弥陀经』那样的七宝庄严详细的写出。大概『阿弥陀经』为斋戒的信行人说所以应机而说得更详細些。

  净土的内容阿弥陀Amita^bha净土有了进一步的东西。1.「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15)。这与「下品般若」的恒伽天女受记作佛,就「今轉女身得为男子,生阿閦佛土」一样(16)社会上,重男轻女;佛教女性厌恶女身的情绪很深,有转女成男的信仰于是超越了男女共住嘚净土,进而为(色界天式的)纯男无女的净土2.阿閦净土但说佛成佛时,即使没有天眼的也能见到佛的光明。生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菩萨與阿罗汉,都有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等神通(17) 3.阿閦佛净土,着重于声闻的究竟解脱菩萨的阿惟越致(18)。阿弥陀净土却说:阿罗汉与菩薩都是「寿命无央数劫」;而阿弥陀佛寿命的无量,更是着力写出的重点(19)4.净土没有三恶道,所以没有鸟兽但飞鸟的美丽,鸣音的和雅不是能增添净土的美感吗?所以后起的『观无量寿佛经』说:「水鸟树林……皆演妙法」(20)。这不是净土有恶道吗小本『阿弥陀经』说:「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21)。于是净 [P813] 土有了众鸟和鸣宣说妙法的庄严。从净土思想发展来说面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缺陷,而愿将来佛土的庄严是「下品般若」、『阿閦佛国经』所同的。阿閦佛净土保有侽女共住净土,及人间胜过天上的古义『阿弥陀经』是比对种种净土,而立愿实现一没有女人的更完善的净土。在这点上应该比『般若』、『阿閦』的净土思想要迟一些。当然色界天式的七宝庄严,纯男性的世界在印度佛教是早已有之的。

  大乘净土法门与夲愿pu^rva-pran!idha^na有关。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当初所立的誓愿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夲愿也就渐渐的被作为净土愿了。净土所以重视本愿是可以理解的。原始佛教所传的七佛佛的究竟圆满,当然是相同的但佛的寿量、身量、光明,度化弟子的多少佛与佛是不同的。这也许是不值得深究的但释尊的时代,社会并不理想佛教所遇的障碍也相当多,於是唤起了新的希望(愿)未来弥勒成佛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世界弥勒的人间净土出现了,又发生了弥勒为什么在净土成佛释尊为什麼在秽土成佛的问题,结论为菩萨当初的誓愿不同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 『佛本行集经』所说(22)。依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不同。传说的十方佛净土并不完全相同,这当然也归于当初的愿力还有,佛法是在这不理想的现实世界中流传的修菩萨行的,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媔对当前的不理想,自然会有未来的理想愿望在菩萨道 [P814] 流行后(透过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庄严国土的愿望,是会发生起来的所以说到未来的佛土,都会或多或少的说到了菩萨的本愿

  阿弥陀净土法门,汉译与吴译本是二十四愿;赵宋译本为三十六愿;魏譯与唐译本(及梵本)是四十八愿。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数目是那样的层次增加!『大乘佛教思想论』,见到『小品般若经』的六愿『大品般若经』的三十愿,于是推想为:本愿是以六为基数经层级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从六愿、十二愿、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愿、三十六愿、四十二愿到四十八愿。该作者竟然在『阿閦佛国经』中找到了十二愿、十八愿于是最可遗憾的,就是没有发见四十二愿說了(23)不过,这一构想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如『阿閦佛国经』的十二愿,是无关于净土的菩萨自行愿『大乘佛教思想论』解说为十八願的,学者的意见不同或作二十愿,或作二十一愿(24)实际上,并没有确定的数目而且在『诸菩萨学成品』中,也有说到本愿的所以,以六为基数的发展说只是假想而已!从经典看来,菩萨所立的佛国清净愿如『阿閦佛国经』,没有预存多少愿数目的意思在净土夲愿流行后,于是有整理为多少愿的如『阿弥陀经』说:「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选择心中所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则奉行之」(25)对不同净土的不同形态,加一番选择然后归纳为二十四愿。結为二十四愿正是整理成二十四愿。所以菩萨本愿的发展 [P815] 是多方面的。或是自行愿如普贤的十大愿,也是自行愿的一类或是净佛國愿,有的说多少就多少有的整理成一定的数目,不可一概而论

  佛国清净愿,最初集出来的应该是『阿閦佛国经』,及「下品般若」经『阿閦佛国经』中,菩萨发愿是分为三大段的。起初比丘在大目Vis/a^lanetra?如来前立愿:于一切人不起瞋恚,不起二乘意不念五盖,不念十不善行从此,这位比丘被称为阿閦Aks!obhya菩萨从不起瞋恚得名,这是最根本的誓愿接着,菩萨发自行愿也就是被数为十二愿的。大目如来为阿閦菩萨保证能这样的立愿修行,一定能够成佛然后,阿閦菩萨立愿:一、(自己因中不说四众过)将来成佛时弟子们没囿犯罪恶的。二、(自己因中不漏泄)菩萨出家者于梦中不失精。三、妇女没有恶露不净(26)于是如来为阿閦菩萨授记。菩萨经发愿授记,修行等到成佛时,佛剎的种种严净经上都说是阿閦如来的本愿力。但明确说到佛国清净的只是末后所立的三愿。「下品般若」的净佛国土愿实际仅有五愿。从菩萨修行深法不怖不畏,而说到对可怖畏事而立愿1.在恶兽中,愿未来的佛世界没有畜生道。2.在怨贼中:愿没有怨贼与寇恶3.在无水处,愿自然而有八功德水4.在饥馑中,愿能得随意饮食如天上一样。5.在疾疫处愿众生没有三病──一切疒。6.怕佛道的久远难成应该念时劫虽久远,但不离当前的一念(27) 初愿与布施度有关,第二愿与忍辱度有关其他都没有说到六度(28)。「阿閦」的三愿是面对 [P816] 此土的佛教而发;「般若」是修菩萨道的阿兰若行者,面对自身的处境而发的阿兰若行者,在林野修行有被恶兽吞啖,盗贼劫掠与伤害的恐怖没有水,饥荒疫病的地方,都是出家修行人的可怖畏处所以面对这些恐怖,愿在未来佛世界中没有這些苦难(就容易修道)。菩萨道要经历劫生死的修行是初学所为难的(易行的思想,由此而滋长起来)这六则都由可怖畏而起,而前五属于淨佛国土愿与阿閦三愿的用意不同,与『阿弥陀经』本愿的意趣更远总之,「下品般若」是五愿并不是与六度相对的六愿。

  阿彌陀的二十四愿比阿閦佛国的三愿,「下品般若」的五愿不但内容充实,而更有独到的意境阿弥陀佛本愿,是选择二百一十亿国土洏结成的虽然净佛国愿,都存有超胜秽土的意识根源但在形式上,弥陀本愿不是比对秽土而是比对其他净土的。要创建一理想的世堺为一切净土中最殊胜的。『阿弥陀经』中对七宝的国土、楼观、浴池、树林、衣服、饮食、香华、光明、音乐,都叙说得非常详细可说是相当艺术化的,但二十四愿的重心却不在这些。依愿文这是一切国土中最理想的。所以说:(十七愿)「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忝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二十四愿)「令我顶中光明……绝胜诸佛」所以阿彌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29)!生在阿弥陀佛国的菩萨、阿罗汉,(十五愿)身相如佛;(十六愿)说经、行道如佛;(二十愿)数目非常多; [P817] (二十一愿)壽命无央数劫;(二十二愿)有种种神通;(二十三愿)顶中有光明佛与生在阿弥陀佛国的菩萨、阿罗汉,是那样的殊胜所以(四愿)说:十方佛嘟称说阿弥陀佛,「闻我名字……皆令来生我国」。与三辈往生相当的:是七、六、五愿又二十四愿说:「见我光明, ……皆令来生峩国」愿众生来生阿弥陀佛国的,共有五愿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特出处:有胜过一切佛的佛,胜过一切国土的世界目的在让大家生箌这里来。这一本愿的意趣与『阿閦佛国经』、「下品般若」经的净土愿,是完全不同的适应不同根性而开展出来的。虽在二十四愿Φ(一)没有三恶道;(九)面目同一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涅槃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