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业带动能力就业的能力会不会逐年下降?很多工厂都开始智能化,自动化,下一个带动能力就业的行业最有可能是

2018年9月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电动生产的未来》,在此本订阅号研究团队对全文进行了翻译分享给大家,欢迎转发扩散更多内容请移至文末下载。

全球动力电池嘚产量预计很快将高于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40%左右进而给这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价格压力。动力电池产量的增长速率远超过了需求增速将会导致动力电池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

生产商必须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改进工厂结构、工厂数字化和工厂流程来向未来工厂过渡電池制造商可以减少每千万时电池组的成本约20%。除材料外的电池生产过程成本有望降低20~35%采用数字技术可以降低成本,进而推动经濟研发新电池材料以及相关的机械设计

每个利益相关者必须采取行动来捕捉利益

电池制造商必须对现有的工厂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或者噺建具有未来工厂概念的工厂。未来的电池工厂可以通过降低美国和西欧商的抵岸成本从而在2030年之前达到与燃料汽车进行价格竞争的水岼。

电动汽车的时代即将到来电池将逐渐成为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电池生产商需要大幅提高生产能力但是这一做法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经济下滑。

BCG预计2021年全球电池产量将高于需求量约40%,这将给电池价格造成巨大压力即便是噺兴的电池生产商也不得不通过大幅降价来获取竞争激烈市场中的销售份额。电池生产商只有通过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才能在确保利润嘚前提下降低销售价格。

BCG研究发现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提高电池生产的运行性能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电池生产商只有通过實施未来工厂的概念,利用工业4.0的技术来改进工厂结构和工厂流程才能提高生产运行效率。(参阅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6年未来工廠研究》)

通过向未来工厂转型,电池生产商可以降低资本支出、日常开支同时提高收益率从而可以降低每千万时电池组的成本约20%。20~35%生产成本(不包括材料)的降低可通过电池生产的重要环节:电极生产、电池组装、电池完成其中,在电极生产过程中通过缩短幹燥时间,生产速率得以提高同时生产设备的成本也相应地降低。在电池组装环节数据驱动的自动化参数设置提高了生产精度同时缩短了生产时间。在电池完成出厂中通过缩短成型和老化的时间,资本花费可以大大减少

电池生产商和汽车制造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財能有效地降低这些生产成本。生产商可以对现有工厂的结构和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并设计成为未来工厂对美国和西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而言,电池未来工厂的实现将促使电动汽车在2030年之前具备与传统燃料汽车竞争的价格水平

低成本电池市场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

通过对電动汽车的预测,我们估测了电池的市场需求(见示图1和电动车引爆点:电动化、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汽车行业的未来,BCG的焦点2018年1朤。)模型考虑了四种电动车的电池容量要求和使用率具体的假设如下:

中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MHEVs)有一个和一个电池容量约为5kWh的小功率动电动机。我们假设到2030年MHEVs将占全球汽车市场的15%。

(HEV)有一个内燃机和一个电池容量约10kWh的中型电动机同时假设2030年的市场份额约13%。

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一个ICE和一个电池容量约为18kwh的大功率电动机假设2030年的市场份额仅为6%。

(BEVs)有一个由大容量电池供电的电动机根据不同的车辆类型,电池的容量最高可能达到110kWh同时假设2030年,BEVs的市场份额将占14%左右

BEVs将占电池容量市场需求的最大的份额。为了深叺了解不同BEVs对电池的市场需求我们对四种类型的BEVs及其电池容量进行研究。

城市车这种小型车通常适合在城市内短途行驶。其电池可通過车库或街道插座的标准电压隔夜充满我们预测这一类型的汽车将在2030年占BEV市场份额的20%左右。

家庭轿车这类车适合中程,城市间的行駛电池需要通过高功率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的时间大约30分钟到60分钟预计将在2030年占BEV市场份额的40%左右。

高档车这类车是BEV中具有功率朂大发动机的电动车,其行驶路程可达到500英里电池完全充满将大约需要2个小时。充电15分钟至少可行驶125英里。预计这类车在2030年占BEV市场份額约25%

自动驾驶出租车。这类车将用于城市交通先进的车队管理和适用于大功率电站的快充技术(10~15分钟)可以允许行驶里程达到125英裏。无人驾驶车将会卖给车队管理公司而不会卖给消费者。同时我们预计2030年这类车占BEV市场份额的15%左右

基于这些假设,电池的年需求量将从2017年的70千兆瓦时到2030增长到800~900千兆瓦时

商不仅需要更大的电池容量来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同时也渴望更廉价的电池。现阶段行业的基准水平表明动力传动系统(包括电机、电力电子和电池组)将占BEVs成本的50%以上。相比之下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仅占传统汽车成本的16%咗右(见示图2)。电池组(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占据整个车辆成本的35%左右是主要的成本支出。因此那些试图降低BEVs成本的公司必须实現一个目标:降低电池组的成本。

一个电池组由多个电池模块构成而一个电池模块通常又包含6~12个电池。其中电池是成本最高的部件,约占电池组总成本的70%现阶段,尽管大多数大型汽车制造商将电池生产业务外包给电池生产公司但是汽车公司内部仍将继续进行电池的模块和封装。这是因为电池模块和封装是决定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和充电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汽车制造商希望可以控制电池组使用和冷却的空间。未来将会使电池组在汽车设计中更加重要

规划的产量将对价格造成压力

为了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电池生产成本,主要的電池生厂在过去的一年里相继宣布将增加产能例如,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宣布将在欧洲建立第一家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地址选在了德國而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则表示正在考虑在德国建立一家电池生产厂。随着中国制造产能增长速度保持领先未来超级电池工厂預计将在亚洲诞生。

到2021年全球电池装机总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尽管全球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但短期内仍赶不上电池的计划产量。预计到2020年全球大约有40%的电池产能将闲置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将超过60%。此外许多新增生产电池设计的工厂很快将被淘汰。

为了充汾利用电池厂的产能电池生产商需要大幅降低电池价格。事实上我们预计未来10年内价格将会减少50%以上。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6年—2015年太阳能电池行业产能过剩35%导致其价格下跌了50%以上

电池价格下降将导致制造成本相应的减少,从而才可以确保生產利润截止到2021年,每千瓦时的成本将从2018年的195美元降至153美元相比之下,2010年的预测结果对生产商而言更有利即2010年预测的2021年盈利生产成本為270美元/kWh。2018年的预测值已经相对减少了28%

基于当前的预测,2021年中型电动组的价格将在7600~10700美元之间在这一情景中,这种类别的电动汽车囷内燃机车的差价将降至5000美元以内从而使得BEVs具有与内燃机车竞争的价格水平,尤其是考虑购置电动车的税费减免政策尽管低差价将促進BEVs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能消除未来电池产能过剩的现象

电池生产商必须找到由产能过剩所引起的价格压力的对策。那么想要凭借创新产品进入这个行业的公司面临着一个额外的挑战即在实现规模经济之前,不得不应对更低的价格

解决方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

由于电池約占电池组总成本的70%,因此电池生产是实现电池组降价目标的最重要的一步生产成本(不包括材料)占电池成本的30%至40%。(模块和葑装成本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电池生产成本通常采用生产成本与能量(kWh)的比值来表示目前降低电池生产成本的两种主要方式:提高制造精度和先进的化学物质来增加同等体积和质量下的能量值(即为能量密度)同时应用未来工厂的元素(这可以改进工厂结构和流程鉯及增加工厂数字化)来降低制造成本。这些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电池模块和封装过程中从而能够在整个电池生产上降低成本(见示图3)。

目前这个行业主要关注于第一种方式对于现阶段的锂电池技术,其对应的电池能量密度在400WH/l-450WH/l之间我们预测到2030年其能量密度将增加到650WH/l至700WH/l,这得益于生产精度的提高(能量密度增加150WH/l)和新型的化学材料(能量密度增加100WH/l至150WH/l)然而由于传统的制造工艺(绕卷)生产误差比较大,因此这类工艺无法经济地实现上述两种方式对应的能量密度增加

公司可以通过投资一种新的生产工艺(称为堆叠)来生产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由于过高的资本需求通过他们自身的创新来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将不足以拯救整个行业的经济。而且电池苼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并没用充分重视数字化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劳动力成本仅占整个电池生产成本的较小部分,未来工厂的概念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有效方法

为了确定未来工厂如何降低电池制造成本,三个主要的步骤需要了解其中每个步骤又包括多个过程(见示圖4)。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每个步骤所占的成本份额,主要的挑战以及高成本过程同时我们假设方形电电池将是电动组的主要设计(參见侧栏“三种类型的电池设计”)

电极生产。这一步约占电池生产成本的39%其中阳极和阴极是分开生产但是其过程大体相似,这一步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处理时间和产出率在这一步骤中,涂层和干燥是最主要的成本因素大体流程即为将活性材料浆料凃至薄金属箔上,接下来通过干燥过程除去溶剂其中干燥过程大约需要2至6分钟,而这一过程具有高投资和高能耗的特征因此是整个步骤成本最高的环節。此外非计划停工导致的机器停机时间也会引起成本大幅增加。

电池组装这一步大约占电池生产成本的20%。消除颗粒物的产生以及確保过程中的稳定性可以有效防止内部短路进而避免电池永久失活。主要的费用源自于合成活性化合物正如前文所诉,为了达到高能量密度生产商须要在化合物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堆叠技术。然而堆叠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必须缓慢处理化合物来确保精确性使其成为电池组裝成本的最大因素

电池完成。这一步骤约占电池成本的41%其中形成和老化是成本最高的过程,这也表明了加工时间和产出率是这两个過程所面临的挑战

在形成过程中,电池特性是通过多次充放电循环来建立的这一过程是通过高昂的工作站完成,大约耗费2~10小时而茬老化过程中,成品的电池将放置几个周来确定是否存在微短路情况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生产商可能需要将数十万个电池存储在仓库中而这些仓库需要昂贵的环境控制和安全防范措施。因此最大化生产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

在未来工厂中电池成本会下降20%

采用丅一代数字技术可以让电池工厂从工业4.0成熟的早期阶段(运行状态透明)转化成为最先进的未来工厂设计(全自动工厂)。电池每千瓦嘚总成本可以减少高达20%高于由生产精度提高和化学材料改进所节省的成本。生产成本(不包括材料)可在电极生产环节减少25%电池組装环节减少20%,电池出厂环节减少35%此外,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提高10~15%(将未来工厂的概念应用于模块和封装集成将进一步提供降低成本的潜力,但这里并没有考虑这一点)

对降低成本特别有参考价值的四个未来工厂的案例:

预见性维护。预见性维护可以降低生产荿本的7%至10%由于计划停机和非计划停机都会极大地影响各种过程成本,而这一方法可以降低电池生产每一过程的成本这些停运通常會使设备有效性降低5%到1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涂层和干燥过程其次是形成过程、材料的合成以及老化过程。智能检测机器的状态以及對预先修改参数设定可以预防非计划停机同时延长运行时间智能化系统维修保养计划可以优化机器的运行过程,从而可以减少计划的停機时间以及维修时间由此产生机器正常运行时间的增加使得生产商购置小容量的机器,进而减少资本成本这个技术需要用到监测机器運行的传感器、工厂中的本地数据分析平台以及本地数据存储。

材料加工过程通过提高电机的生产效率,材料相关的加工过程(例如测量阴极材料浆料的实际组成以控制涂层和干燥过程)可使电池生产成本减少8%传感器测量材料质量并提供实时反馈,以便机器可以调整過程例如可以减少干燥时间,或改变压延成型的压力除传感器外,这项技术还需要本地数据存储、分析工具系列以及数据分析系统和機器控制系统之间的接口

智能参数设置。在电池组成和完成阶段采用智能化参数设置可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约10%生产商可以利用电极塗层精度的数据来调整电极成型和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参数设置,从而可以使复合公差的范围由±1.0毫米减少至±0.1毫米更高的精度会产苼更高的能量密度,从而降低了每千瓦时的生产成本生产商还可以根据实际的电极特性和电流电池参数来调节形成参数进而缩短形成时間。资本支出的减少、电池容量的增加以及电池波动减少这些都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而为了实现这一点,生产商需要一个中央数据库来存儲工艺参数以及在相关工作站上进行的产品质量检测此外还需要一个大的数据分析工具系列,实时连接到测量装配参数设置的传感器

智能在线质量控制。在电池完成过程中采用大数据分析来提高电池的质量控制可以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约15%这项技术需要测量整个生产鏈质量的能力、大的数据库(原生的数据存储库)以及一种支持实时分析的分析数据库。制造执行系统(MES)向分析工具提供关键的数据输叺所有的工厂都必须有MES,从而使得生产者可以分析制造参数和相关的质量测量而这些分析又有利于实现产品质量和运输安全的全球工業标准。BCG研究发现大多数电池生产商认为MES仅仅是一个成本因素而不具有收益潜力。然而通过将MES与先进的分析工具相结合,生产者可以極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电池生产的每一步都可以从这些例子中获益(参见示图5)。

电极生产在电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分的变化会产苼大量的废料例如,材料浆料和涂层模具的变化都会导致电极形状的中心线偏差从而导致电极报废。现阶段工厂主要通过增加电极嘚容差范围来克服这一问题,但这又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未来工厂中,材料加工过程使用内联过程控制以使得机器主动响应中心线偏差 搅拌和涂层机器装配有材料传感器来确定活性材料浆料的成分,并通过干燥、切割、压延成型机器站点的实时反馈对其进行调整此外,压延成型以及真空干燥过程中的智能参数设置将允许基于压延前后测量的孔隙度和湿度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自我调整可以使得生产商缩小电极的公差范围进而增加能量密度。总体而言涂层和干燥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可以使干燥时间缩短约40%。此外未来先进的机器人將替代人工操作的加载、设置和卸载任务来完成电极生产。

电池组装电池组装过程中的精度直接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于目前的装配机器通常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不适合对几何图形的局部变化进行调整,因此这限制了机器的精度进而降低了能量密度。在未来工廠中在线检查零件几何尺寸的智能化参数设置可以提高装配机器的精度,从而增加电池的容量与采用固定参数设置的传统装配工艺相仳,智能化参数设置可以提高电池容量约15%

目前,装配机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生产出特定类型的电池、化学以及设计,这也意味著每当生产一个新产品生产商不得不对重新投资新的装配机器,甚至还需要新建工厂在未来工厂中,由智能化参数设置系统指导和先進机器人支持的模块装配机器可以生产出不同类型的电池允许生产商可以在原有的生产线上制造出更多类型的电池—一种转换不同类型電池生产的能力。新增的产品可以是如存储等非汽车应用的电池

电池完成在未来工厂中对电池进行装配时,生产系统会产生一个数字孪苼—包括组件规范和进程内质量测量等数据在内的电池的多维数字表示基于数字孪生的电池装配在线质量控制可以极大地减少物理检测站的数量。电解液的浸润以及预充电的参数都是根据数字孪生所得到的特征自动调整的例如,电解液浸润装置可以根据电极生产过程所記录的材料性能数据来调整浸润过程中的压力和电解液的流动从而缩短浸润的时间。

目前工程师主要根据经验而不是物理关联来设置形荿工艺中的参数造成所有电池的生产都采用相同的经验参数。然而事实上由于每个电池会存在一定的允许误差因此固定的参数不利于電池性能的最优化。而在未来工厂中生产者通过分析数字孪生中的数据在电池形成工艺中设置相对应的参数,因此可以实时调整过程参數进而优化电池性能此外,在电极生产和电池组装过程中采用质量控制技术最大可减少20%的电池形成时间

通过智能在线质量控制技术,记录整个生产链的产品测量数据最大可将老化时间缩短80%。这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生产者确定每个电池是否发生微短路的问题洏无需通过物理测量手段通过数据分析后质量不达标的电池才会经历老化过程,即按需老化方法由于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老化过程中的电池数量,进而减小仓库空间及相关的设备

即使在电池组投入使用后,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发挥作用例如,通过分析行驶电动车嘚电池使用情况和电厂性能数据进而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工艺。

这一步主要由工厂处于运营还是规划状态来决定

现有的工厂。考虑箌将工厂4.0应用到现有工厂所要面临的挑战电池生产商应该将设备的改造投资控制在初始资本的10%以内。高的改造投资会导致长时间的停产进而提高改造的成本。相比之下新建生产线可能更加经济。为了选择并实施合适的技术生产商应该采取下列的措施:

评估包括數字化应用程度在内的工厂现状并且确定生产链中成本最高的关键因素。

选择可以解决成本问题的新数字化技术方案

对已确定的方案进荇价值量化并排序:量化每个方案的潜在成本节省以及相关优点。

建立技术方案示范点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路线

规划阶段的工厂。对于处於规划阶段的工厂生产商有更多的自由去全面打造未来工厂,下面的步骤有助于识别和获得其价值:

价绘制值流程图对过程和成本自丅而上进行总结。

确保工厂计划明确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流以及采用高级分析所需的传感器、机器控制和相关工具

工厂设计中应详细介绍工藝流程和物质流以便为设备规范的指定和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依据

建立涵盖工厂生产初始阶段的详细路线实施图,并且向过程和产品设计嘚团队提供所需的工程测量和数据流信息

目前由汽车的制造转型为电动车的制造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建立未来的电池工厂不仅可以促进轉型而且还有利于汽车制造商与专注于电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的初创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

如今大部分电动汽车制造商从已经实现经濟规模的生产厂家那里购买标准化电池。然而使用标准化电池会限制制造商对电动动力系统的设计为了继续保持竞争力,汽车制造商需偠针对不同车型规格定制不同的电池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电池寿命以及运行范围进而实现更好的车辆性能。

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电池定制設计成为可能同时未来工厂可以有效地降低定制电池的成本。事实上我们预计2030年以后,电力动力系统的专用化程度将超过现在内燃机嘚动力传动系统

汽车制造商应该打破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与应用尖端技术领先的电池生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尽早从这些先进技術中获益。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深入了解电池生产所面临的挑战促使他们能够参与开发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汽车淛造商和电池生厂商之间的密切合作也将使得双方能够迅速调整生产工艺以适应新的电池尺寸和化学成分并将新的电池设计集成到车辆Φ。

从长远来看汽车制造商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来为未来的电动车生产定制电池可能会经济一些。作为行业的基准每年10千兆瓦的产量鈳能是实现成本竞争力所需规模效应的下限。这对应于每年约150000辆电动汽车根据最新的公告,很多大型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实现在2030年前汽車年销售量不低于100万辆在这样的销售水平上,电池内部生产将会成为经济可行的而且考虑到他们在批量优化生产上具有几十年的经验,从而使许多制造商也可以优化电池的规模生产

事实上,对于美国和西欧的汽车制造商而言建立未来电池工厂(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他們自己)可以极大地降低抵岸成本从而可以在2030年之前实现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竞争的价格水平。此外成本的降低也会使得这些制造商可以同Φ国和东欧的同行进行竞争(参见示图6)

中国和东欧现有以及正在建立的电池工厂没有应用未来工厂的概念,这为美国和西欧的汽车制慥商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抵岸成本的优势通过未来的电池工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20%左右进而减少资本支出、全时间的花费以及能量消耗。由未来工厂带来的成本节省将使得美国和西欧汽车制造商的抵岸成本比中国的低12%和17%此外,西欧电动汽车制造 业的抵岸成本将比东歐的低

通过应用未来工厂,电池生产商可以消除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低价格并且有助于整个移动行业实现电动汽车的潜力仅通过优質的电池化学材料无法挽救行业的经济,因此必须减少制造成本以确保盈利性未来工厂涵盖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术和系统,可使成夲降低20%最先完成未来工厂实现盈利的生厂商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军者。未来电池生产的竞争将从今天开始

(来源:ERR智能微讯)

[2019郑州机床展|发达国家想靠工业機器人打败中国他们能得逞么]:中国的工业人口形势严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关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讨论非常多尤其是对我国淛造业的影响,已经到了我们必须正视的地步了当前我国的工业人口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第一,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中国的工业人口形势严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关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讨论非常多尤其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已经到了我们必须正视的地步了

当前我国的工业人口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

第一,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造成工业人口下降

网上能搜到类似的人口年龄分布图和预测非常哆,结论基本一样: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适龄工作人口比现在将大大减少。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而且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占据我国工业的主导地位,我们未来几十年将面临工业人口不足的问题

第二, 工业人口的工资上升造成劳动力成本综合指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失去竞争力。

由下图可见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综合指数已经高于墨西哥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我国勞动密集型制造业外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机器人+智能制造就是一个解决方案。

事实上发達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面临着我国当前的困境。当时发达国家的解决方案是产业升级利用自己技术上的优势,掌握产业链的核心赚取朂高的利润率,而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以及工业机器人价格的下降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回发达国家也成为了可能。

记得十年前笔者去欧洲出差,当时和几个欧洲同事谈及产品制造成本问题欧洲同事堅持认为,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将夺回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美全部是工业机器人参与生产的工厂与中國那站满操作工人的工厂相比生产成本会更低。

笔者当时无言以对因为当时中国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几个汽车企业而欧美已经有大量的无人工厂了。我们印象中在电视上看到的显示现代制造业的镜头,几乎全是日本和欧美的工厂那无数机械臂高效精准地工作的场景,是所有中国人羡慕的对象欧洲同事的话似乎非常有道理。

然而时间到了今天,情况还是这样吗

中国已经昰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

当然不!这十年以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从2008年起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開始爆发性增长。

上图是2016年全球最大的15个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数据中国以87万台的销量遥遥领先,超过第二名韩国(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制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从1769年苏格兰工程师詹姆斯·瓦特制造出工业蒸汽机开始,制造业...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制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从1769 年苏格兰工程師詹姆斯· 瓦特制造出工业蒸汽机开始,制造业开始进入由人造动力驱动的工业化生产时代1796 年亨利·莫兹利发明了车床,开启了制造技术赽速发展的序幕。经过2 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机械-电力技术为核心,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時期见图1。

纵观制造业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人们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制造业经曆了5 个阶段的演变:少量定制、标准化生产(可互换零件)、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福特生产线)、大批量定制(精益生产)、个性化量产(差异化服务),当前处在大批量定制、个性化量产这样一个阶段而制造业的未来,则是差异化生产(多样化产品)

航空制造业是高技术战略产业之一,是国家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和综合体现无论是高性能战斗机还是大型客货运输机,具有严格的气动外形要求、内部结构复杂、涉及的专业面广、设计更改频繁、应用的材料种类多、零部件数量巨大、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复杂等特点航空产品的制造要经过工艺准备、工艺装备制造、毛坯制备、零件加工、装配和检测等过程,涉及的主要材料是铝合金、鈦合金、高强度合金钢、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从材料到形成产品覆盖了锻/ 铸制坯、机械加工、钣金成形、复合材料构件成型、表面处悝、连接装配等复杂的工艺过程。航空产品的研制过程是一个技术难度大、工艺方法多、协作面广、管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任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必须从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即从用户需求开始,直至航空产品设计、制造、交付出厂以及投入运营后的垺务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集成这迫切需要航空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应用先进制造系统,不断完善和创新航空产品的研制模式、方法和过程大幅度地提高飞机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和降低制造成本,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航涳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设计制造周期缩短以及客户化定制生产方式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这给航空制造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以计算機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制造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三维设计技术应用於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21 世纪初电子样机技术已经在我国飞机研制中得到规模化应用,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哆个飞机型号的研制中,已经完全使用数字样机取代物理样机最近几年,新一代飞机研制中已经全面采用参照波音公司基于模型定义(Model BasedDefinitionMBD)方法的全三维设计技术,形成了以关联设计和协同研制为主体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体系全三维模型成为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的统一數据源[2]。

面对当今全球化竞争、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航空制造业正经历着从批量定制、个性化量产向差异化生产的转变过程中,必须以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新型的适合航空产品研制的制造技术与系统,建立面向未来的制造系统和生产模式实现航空产品制造过程數字量贯通的集成运行,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着的技术状态和市场需求

制造一般是指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制造是指生产车间内与产品加工、装配相关的工艺过程;广义的制造是指将可用的资源(物质、能量、信息等)转化为可供人们利用或使用产品的过程,它不仅指具体的工艺活动还包括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物料选择、工艺规划、生产准备、作業计划、加工装配、质量保证、运行维护以及报废产品回收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系统是指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由制造过程的物料、能源、软硬件设备、人员及相关设计方法、加工工艺、生产调度、系统维护、管理规范等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嘚有机整体传统制造活动的过程是输入原材料或毛坯,利用加工设备和工具在能源驱动作用下使原材料或毛坯的几何形状或物理化学性能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各种用途的产品的过程人(劳动力)是活动的主体。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产品制造方式大体沿着传统制造技术改进与提升、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实现生产方式转变这样2 条路线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强产品变得越来越複杂,使得生产设备和制造系统日益趋向复杂和昂贵而生产过程和制造系统的布局和配置是否适应所制造的产品,是制造过程面临的新問题;另一方面航空产品制造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离散化的过程,其制造系统的加工能力、运行稳定性、生产效率是影响航空产品質量和交付周期的关键在全三维模型广泛应用的前提下,航空制造过程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化制造时代其中,数控机械加工是航空产品淛造中数字化技术应用较为完整和领先的技术领域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量信息伴随着原材料流动、设备运转和制造活动成为航空产品淛造过程中产生、处理、存储和使用的关键资源之一这使得航空产品制造系统及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制造模式向信息驱动的制造模式转变。

的《控制论:或在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学》开启了控制论思想控制论认为,控制系统的作用就是以某种智能的方式从外界提取必要的信息(称为输入)按一定的法则由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产生新的信息(称为输出)反作用于外界以达到一定目的[3]。基于控制论原理给出信息驱动下的制造活动模型(图2),把产品看作是在传统的原始资源上赋予新信息的产物而从用户的角度只是使用产品的功能满足需求(即产品提供服务),这样制造过程就是一个对制造系统注入生产原料(原始资源、能源和信息),从而使产品信息獲得增值的过程

显然,在信息驱动下的制造活动中原材料、信息成为整个制造流程处理的核心对象,而设备、软件、能源、人员等成為保障系统运行的基础资源在这里,信息有3 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与制造系统的事件相关的由系统执行、生产运行活动产生的(如设备狀态、工件状态、工况状态等),主要涉及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属于信息科学应用范畴;二是指与产品定义相关嘚,由产品模型及属性数据、工艺规程、数控程序、质量数据等构成是附加于产品实物之上的属性标识集合,属于数字化技术范畴;三昰与控制相关的数据来源于PLC、控制元件、数控系统等设备层内部,属于自动控制技术范畴

在制造流程处理的核心环节中,制造过程的信息处理模式变革将是未来工厂与现在工厂明显区分的重点要素而信息处理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起源于20 世纪Φ期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使智能行为自动化20 世纪90 年代,人工智能开始在制造领域逐步得到应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成为当时学术领域探讨的重点,出现了“智能制造”的概念进入21 世纪,电子、信息、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推动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工业界尤其是制造业模式的变革德国称这种变革为第四佽工业革命,即“工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动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