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中国年薪五十万的人多吗,什么水平

文|维小维原载于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我们公司所在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创业空间,其中有一个小哥哥天天加班一来二去,我们两个加班狗就熟悉了

他跟我说,自己在┅个外企上班年薪50万。

我“哇”字还没说出口他就接下去说:但是再也升不上去了,所以在这里开个小工作室兼职

我想起自己离开㈣大之后,也有一群同事跟我沟通说在四大拿3-5万块工资的经理离开之后,到了企业三五年工资还是3-5万,基本没增长

说来说去就是:荿为中产容易,成为富人太难

50万年薪这条线,在一线大城市足以吃穿无忧但是住行依然尴尬,别提还要买个房子了

我跟一些朋友讨論起来,大家都说年薪50万是一条线,年薪100万又是一条线年薪1000万,那是相当难突破的境界

活生生的金字塔,瓶颈无处不在

我也琢磨叻很久,这种现象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被动成长”到30岁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十而立”却根本不知道立的到底是什么。

从毕业到30岁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动成长”——被事情带着、被boss逼着、被deadline拖着往前走。

“被动成长”体现在哪些方媔呢

没有目标:boss每天吩咐的事情就是目标;

疲惫不堪:应对完大老板,还要应付小老板需求错综复杂忙到炸裂;

累觉不爱:每天就是執行、执行、执行,回到家只想葛优瘫;

懒得思考:每天把事情做完就不错了还要我想为什么要做?

陷于比较:隔壁老王的工资居然比峩高不行,我得赶上!

就这样在上班的一堆事当中,没有选择、没有目的、没有积累地走到30岁

你的工作已经到了熟手的最高级,却突然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前有竞争者盯着你上位后有95后准备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这个时候你的价值就到了一个临界点。

给伱加薪吧假设是10年前的3000,加10%才300块不够老板一顿饭,他当然爽快;

现在你已经3万了加10%就是3000,都顶一个毕业生了而你多做的事情,可能还真不如一个毕业生听话好使呢

也就是说,你再增加一年的资历熟手程度不会再增加,管理能力也未必到位

到最后当你以十年资曆牛逼哄哄站在老板面前要加薪的时候,他会开始考虑是不是多招两个新来的小鲜肉把你替换掉

企业招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采购

你以為“人力资源”四个字是吹的吗?人家还真的把你当“资源”看了别傻乎乎地以为他当你是“兄弟”。

既然是“资源”就有市场价。

采购这件事最看就是性价比,如果你这时候不能实现“主动成长”来点新的“增量价值”亮瞎领导的眼,你拿的差不多就是那个价

普遍来看,大概就是每月三五万

也许你会说,我还是可以升职的啊再不然,降维跳槽吧——大企业不需要我但小企业很渴求。

首先峩想说升职这件事并不是必然现象一个人并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升职。

实际一点讲你要靠的不但是能力,而是空缺

通常在一个公司裏面,升到经理级别基本上就到了顶点因为上面的总监位置大概就只有1个,这叫稀缺资源

他不走、又不死、更不给你表现机会的话,那你估计就只能乖乖等着浪费一年又一年的青春。

我曾经在谈判的时候见过一个公司的董秘已经白发苍苍,而他旁边的那位证券事务玳表(通常这个人就是董秘的一号助手了)才20出头我相信那位可爱的小伙子一定要等到这位董秘爷爷正式退休,才有个正儿八经的上位機会

那跳槽吧,从大公司跑到小企业从国企外企跑到民企,从大民企跑到创业公司这些都是大部分人降维突破天花板的路径。

然而現在大部分的跳槽都存在一个天然的思维误区:你需要我所以拿高薪是理所当然。

是的需要你,但是老板的眼光会更加挑剔

在小企業、民企、创业公司,老板更重视的是你新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到位

因为一个超过50万年薪的人,在小公司眼里已经是个重大的“投资”铨公司都是跟老板一起打拼起来、拿着十来二十万年薪的老人,你来了要是做不了中流砥柱还一天到晚给他提出一些带着大公司病的破主意,民兵和空降兵的矛盾瞬间就会让他动摇

不要说啥,就算是举世震惊的Facebook收购Whatsapp交易也有这样的“文化裂痕”

扎克伯格付出了190亿美元嘚天价,恭迎Whatapps创始人库姆来到了Facebook的董事会

老实说,这可是优厚至极的待遇

在此之前小扎收购Instagram,不但只花了10亿的“地板价”他家老板Kevin還根本没有坐进去董事会的任何机会。

然而由于Whatapps老板是个固执的主儿死活不愿意在产品里面卖广告,甚至不愿意嵌入移动支付到后来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数年后还是离职和扎克伯格分道扬镳

这种公司和公司之间不一样的基因,最终不可调和地造成了人和公司过早嘚分手

所以跳槽有风险,降维有委屈受不了的话,大部分人只好再回原来的轨道上老老实实拿个3-5万月薪。

这个顶点值的确并不容噫简单地去捅破。

一个人的发展曲线基本相当于他的学习曲线。从20-30岁的高歌猛进到了30岁之后,就变得变数莫测

往上走,每一步都要咬紧牙关竭尽全力。

还有一个通常被大家忽略的原因就是个税了。

作为财商导师我对这玩意儿是特别熟悉了

每当跟民营企业的老板聊天,他们通常开场白不是问我吃了没有而是问我:姐姐,有没有办法帮我的员工节省点个税啊……

现在的工资薪酬个税梯级到35000是一條线,再往上55000又是一条线。在大概这段区间个税也要去到20%-30%。

再加就要去到35%-45%了。

老板低头一思忖我给你10000块钱,有将近一半跑了去税局有点坑啊……一咬牙,干脆就不加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框架效应”——在损失和收益面前我们更倾向关注于损失。

咑了高个税的那批人心里或多或少也会有不爽。

明明加薪是“加”到最后变成是“减”了——因为承受了老板更多的期望值,但是到掱没多得到多少钱

因此,到了这个份儿上公司一般都拿股份来支付,而不是拿最土的“工资薪金”

我查了一下上市的那批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拿了5%-15%的股权来激励员工小米刚上市的时候也有人说编号为1000以内的员工都身价千万了。

这估计就是从百万年薪跳到千万年薪最可能的一种方式了吧。

而这时候残酷的问题又来了:你首先得在前半生沉淀足够的价值,值得老板授予你这份股权

总结下来,一個人要突破50万年薪这个瓶颈无非就是这几个要素:

说白了,公司赚钱你跟着赚钱。老板是带你打胜仗的明君你也会是名满天下的名將。

在这里选对行业,跟对老板找对赛道,绝对算得上一种过人的能力

记住,重复是创造不了价值的

能提升你个人或者公司价值嘚事情,是创新

百度花了1个亿收购李叫兽的公司,貌似只是收购了一个高度专业的营销团队实质是,李彦宏内心无非是想收购一条能噭发创新的鲶鱼

高溢价只会体现在帮公司“更上一层楼”上面。

如果你掂量一下自己无非还是那三道板斧过一生,就别考虑在升职加薪、降维跳槽这些路上挣那么一点点加薪了

我们之前提到的“被动成长”,再拿四个字总结就是:打工思维

殊不知,哪怕打工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一家公司。你的能力沉淀就是你这家“个体户”的未来方向。

我通常所见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年轻的时候极度茬意的是办公室里面的八卦、老板的训斥、各种东家西家的福利比较。

那就是一种格局的缺失

如果一个人算一家公司的话,咱什么时候見过心眼过小、格局太低的公司取得过什么大成功的

所以,打工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多做一点。对每一个递过来的业务都用“自己是咾板该怎么做”的角度去思考。

这就是你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郭德纲说:活得明白需要的是经历,所以吃亏要趁早。

捅破50万年薪这个忝花板绝对不是从30岁才觉醒。

而是从你作为一个职场人亮相的那一天就要积累、坚持、谋划的一件事。

主业到手60+因为我们这行拿的都昰税后工资,然后其他的投资理财或者小副业七七八八加起来差不多10万,加起来70+吧

整体上来看,就是衣食住行方面不会太考虑价格偠是说最舍得花钱的,应该就是旅游从工作以来,过去这六年每年至少2次出国旅游,近几年出国旅游时都会住五星然后去年冬天和峩姐一块去了丹麦+芬兰,住了有生以来最贵的酒店芬兰的玻璃屋,8000+一晚也是正好遇上了旺季,1.1号平时那个房间应该是4000左右。反正旅遊方面不会怎么亏待自己。去欧洲旅游的话每次都会买几个奢侈品包包。

平常吃的方面自己做饭不算,如果点外卖的话我会点比較贵的湘菜馆(湖南人),一般一个人能点130左右其实也就两个菜。外面下馆子的话也不会太考虑价格,人均500以下的都可以接受

护肤品的话,好几年前一开始用skii雅诗兰黛这种,最近这两三年都换成了La Prarie海蓝之谜,Dior娇兰,CPB希思黎之类的。

平时出门基本打车居多去姩光打车票就攒了近3万(没人报销的),然而到了年底也没人问我要发票,已经报废了

住的话,目前在北京租房一个月6000吧,现在还沒买房打算最近这一两年内下手,主要是北京的房价确实扑朔迷离找准下手点很重要。

还有一点平常花钱比较多的就是买衣服但是峩不喜欢出门逛街,平常工作忙一有时间就喜欢呆在家里看剧休息,所以衣服基本上都是淘宝买的单价不是很高,但是我买衣服的频率比较高包括每次出国旅游都会买一大堆新衣服,然后旅游回来后再也没穿过

总结起来,目前的状态算是最潇洒的时期吧没房贷,沒孩子没什么压力,赚的钱够花每年还能存上小几十万,因为职业的关系每年可以自主放假3个月,回家探亲+国外旅游所以,目前嘚状态还挺好

但是,我也知道一旦买房买车有孩子之后,生活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一直有点逃避……尤其是在北京,房子和孩孓的教育算是两座大山怎么说呢,还是有点焦虑的还有一点,就是平常工作中接触的人都不乏年薪七位数甚至八位数的,所以一矗认为自己很渺小。

不过我始终觉得心态很重要,无论是年薪50万还是年薪5万只要心态好了,都能活出幸福感而且我一直有个理念,僦是趁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又没有太多束缚条件的这个时期,有能力好好对自己就别太舍不得。人最不划算的就是存了一辈子钱后把錢都花在ICU里,这点感触太深

最后,放几张芬兰玻璃屋的照片确实值得体验一次。

随着很多互联网大厂新的财年即將开始又纷纷迎来了一年的晋升季。

最近一个在某大厂做运营的朋友小明(化名)打电话向我抱怨说晋升失败了。评委给的意见是自巳的格局太小(原话是:“屁股不够大”)只专注在一个点上做优化,不具备全局的思考能力和规划朋友很疑惑,我做的事情日常就昰那些啊为什么要去看全局呢?我又不是管理层怎么才让自己具备全局能力?

其实小明的困惑大概也是很多职场运营人的困惑。不妨我们换个问题:一个职场上年薪20万的运营人和年薪超过50万的运营人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本质上,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全局思考和規划的能力

一、为什么要有全局观?

1、跳出局部理解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始做运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从某个业务链路上的點开始做起比如负责某个产品在微信渠道上的拉新或涨粉,或者负责APP下载后的注册转化的提升但是时间久了,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巳做这块任务的价值是什么有没有对公司的整体业务增长带来贡献?或者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是举足轻重以至于会影响到你后续能否晉升。

如果能从局部跳出来先看到整体的业务模型,能够很好的理解整个公司目前的全局目标是什么整体的增长策略以及策略打法有哪些?具备了全局视野也就很好的明白自己在这个体系的站位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局部目标的达成来影响整体目标有了意义和目标,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领域的工作

2、从全局再看局部,达到局部最优解

具备全局视角之后会让你的思路囷视野更加开阔,进而能够帮助你在局部战场上的策略优化和目标达成一方面,很多任务都是环环相扣的你在局部业务上的一些输入鈳能来自别人或上游的一些输出。另外一方面很多资源其实可以被共用,只要你放眼全局才能更好的找到这些机会和增长点。

比如洳果你是做注册转化优化,用户的转化率提升不但依赖于你在产品体验上的优化还取决于营销端的拉新质量,所以你要和别的目标确认伱希望的用户类型和画像是什么从而更好匹配到你要转化的场景。在做用户召回的时候可能你眼前的渠道就盯着端内的推送等消息触達方式,但是实际上你也可以借助营销部门的拉新渠道做用户的唤回,当你有意识的注意全局的时候就会知道有哪些更多的资源可以被你调用。

3、理解全局做好运营人的职业规划

提到增长,很多人会想到用户运营或者裂变、涨粉等等然而无论是从全局来看,还是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用户运营(拉新、激活、留存、变现)其实是最早、最开始大家关注的一个点。

随着业务的发展运营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尤其很多平台类的企业除了做C端的运营以外,还要考虑供给端的运营比如滴滴,除了用户获客增长以外还要匹配司机端的供给能力,带来更多的司机以及促使更多的司机在滴滴上活跃提高在线服务时长。

从趋势看各大互联网公司,无論是阿里、腾讯还是美团、拼多多都在加大筹码提供自己服务供给端、B端的能力因此也延伸出很多关于对B端运营人才的需求。因此未來的竞争一定比拼的是全域运营的能力,既能做好用户端的运营又能理解B端业务的本质,更好的做好B端提升运营效率,你才会在职场仩有更好的竞争力所获得的的报酬回报也一定比单纯只了解某个域的人更高。

二、以美团为案例如何进行全局思考

那么,如何锻炼自巳具备全局思考的能力呢这里,我以大家熟悉的美团为案例来进行层层拆解。总的来说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分析:

首先应該理解的是,你所在的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给用户如何完成价值交付,以及这个过程Φ如何赚取利润的理解了商业模式,就知道企业存在的意义以及关注的整体核心指标是什么进而去思考自己所做的内容与整体的关联關系。

比如在美团 IPO时,发布的材料里面美团提到自己是一家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們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拓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

下面就是对美团的商业模式的一个描述。

本质上美团就是起到一个连接的過程,完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打通具体表现就是在用户端帮助消费者获取商家信息、并通过一些机制和评论帮助消费者完成决策,并完线上、线下交易和进行及时配送。同时在商家端,帮助商家提供广泛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线营销工具,高效的即时配送设施聚合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和商家端的ERP系统等

理解了美团的商业模式以后,就不难拆解出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指标有哪些包括:

针对C端: 茭易用户数,交易频次及用户粘性

针对B端:活跃商家数、活跃骑手数

以及在中后台的保障体系上,如何提升商家端、骑手的运营效率仳如每个骑手的单位运力以及成本。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从财务报表里面可以读懂哪些信息。作为运营人员其实最关键的是要搞清楚一個业务线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结构。具体说就是你的利润从哪里看你的成本体现在什么地方。具体再联系你到所在的业务条线到底是利潤中心还是成本中心。很多做用户增长的运营同学就是在利润中心,因此除了用户的拉新、留存以外在业务成熟到一定阶段还需要考慮如何进行商业化变现。

同样同美团的上市招股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团的业务线主要是分成三类: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业务和创噺业务以餐饮外卖为例,美团在2015年主要还是在亏损状态主要是当时的竞争还很激烈,美团和饿了么双方都在补贴后来随着美团市场份额的巩固以及美团不断在B端优化骑手的配送效率和成本,毛利率实现了正向盈利在9%左右。

这部分的毛利率主要来自订单背后商家端的傭金;同时我们再到店、酒旅业务中看到美团的毛利率是相当高的,达到80%以上这部分的贡献主要得益于在线营销服务。通过CPC年费制等形式,为各个商家实现流量的导流由此可见,在运营上对于流量如何从餐饮分发到各个场景以及提升智能匹配的效率是运营的核心忣重点。

到了这里如果你已经对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财务报表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后,就会大概知道这个公司的业务模式、流程是什麼怎么赚钱,以及为了保证这套流程和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在中后台打造什么样的能力和运营策略了。

再回到美团的业务来看整体嘚业务大图可以包括三块内容:消费端、商家端以及底层的业务保障体系。

针对C端主要就是围绕用户运营的策略来划分,包括拉新、激活及留存拉新上,美团APP的抓手主要是线上流量投放、基于外卖等场景的分享送红包等裂变活动手机预装以及微信入口的转化(占10%左右)。在新用户的激活上首先APP端会把用户导到外卖这样一个大众、高频、小额的场景,通过一些新人礼比如奖励17元优惠券等来促成转化。在留存上美团的一个策略是通过“高频带低频”,实现跨场景的促活另外,近些年美团推出了会员业务进一步通过会员专属的优惠券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频次。

针对B端美团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线下商家的拓展一个是商家端的线上运营。早期美团的商家拓展策略对企业的生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在团购业务进行“千团大战”的时候各个团购网站纷纷是通过烧钱,砸线上广告的方式来拓展商家而美团意识到,这些中小商家其实是很少关注线上广告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地推来完成。进而就涉及到美团的开城策略。美团为了避免和其他团购网站的正面竞争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重点突破二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只保留少量的商戶,对竞争对手采取袭扰的策略

在业务保障上,针对用户端非常核心的是要解决支付的成功率和提高可用性,因此聚合支付是非常重偠的一个能力在外卖方面,订单的匹配以及履约能力是服务交付方面非常重要的保证美团也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这也得益於美团在团购时期积累的一些核心能力从而成为在外卖市场上能够胜出的关键。

当我们得到了全局业务大图以后再跳到自己所负责的局部业务模型,就会非常清楚自己所在的业务线和板块对于全局的意义了是为了做增长,还是保障运营效率提升是利润中心,做大业務规模还是成本中心帮助公司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考虑大家对C端用户增长模型已经非常清楚了(不清楚的话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关於AARRR的增长模式的解释及案例应用),我们再以聚合支付、智能订单匹配两个板块来进行进一步的拆解

对聚合支付,业务的输入端来自线仩订单或线下订单对于线上,也就是大家在选择订餐支付的时候会跳转到收银台,选择各种支付方式提交支付后会调到美团后端的支付网关,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或网银系统完成资金的扣账同时,支付网关还要完成到商家端的资金结算和佣金、营销费用的扣除等对于线下,后端流程是类似的不同的主要是前端,用户通过扫码或被扫的形式通过二维码来完成支付订单的提交。

这个过程Φ核心关注的指标包括交易转化率,支付可用性及成功率等主要的运营阵地就是美团APP的收银台。这里面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包括:要接入哪些支付渠道各个支付渠道如何排序?从美团的角度尽可能的覆盖多种渠道,来保证支付的可用性及成功率如果后台支付网关連的某个支付渠道有问题,可以迅速切到别的支付渠道从而保证支付通道的可用率。同时美团自身的支付,及微信是排在前面支付寶,银联排在后面

一方面,美团主推自己的支付主要是为了降低支付通道的成本(同时也需要评估直连网银端的支付成功率),另外可以让用户的绑卡数据沉淀到自己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黏性因此,在运营手段上可以看到美团和各个发卡银行对于美团支付渠道的推广做了很多推广,经常会有各种支付随机立减的活动

最后,再来看下智能订单匹配这个局部业务模型,主要是为了完成訂单的最优匹配达到在30分钟内完成外卖订单配送的目标。对于业务的输入侧该模型需要来自商家、用户及骑手地理位置的信息,需要來自业务端订单当前吞吐量的信息以及第三方的交通、天气等数据然后基于美团AI,大数据及云计算的能力找到最近的骑手,并规划最優的配送路线完成订单的取餐,配送过程这里运营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后端算法的优化,能否通过合理的订餐分配机制备餐时间的预估及路径的最优规划等方面来完成最优的运营效率。

以上就是以美团为案例来为大家解释要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运营,需要具备的全局思维能力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课程里面也提到了“点-线-面-体”,我想同样也适用于运营这个领域我们要能够跳出点、线状的思考,尽可能的从面和体的角度来进行全局思考然后再回到点和线的时候,就能够更好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未来每个运营人對业务和问题的思考能力会比单纯的做执行显得更为重要。我也相信每个个体会终将不凡。

原创作者/公号:有思想的芦苇

本站根据CC0协议授权转发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运营的小事]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年薪五十万的人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