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期,我国武器装备国产化实现常规国产化?

目前 我国半导体市场供需两层鈈匹配,国产化率亟需提升 一方面,终端产品供需不匹配 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1550亿美元,但国产集成电路规模仅238亿美元国产化率僅约15%;另一方面,制造端的设备供需不匹配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约145亿美元,但国产设备规模仅14亿美元不到国产化率仅约10%。因此從产业发展的角度,一方面国内半导体制造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制造领域的设备仍有较大的国产提升空间

我们推荐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半导体设备国产进程加速》,解析半导体国产化现状政策、资金、产业等推动因素,并讨论半导体设备市场格局与國产化进度如果想收藏本文的报告(半导体设备),可以在智东西公众号回复关键词“nc404”获取

一、提升国产化率刻不容缓

1、 我国半导體市场规模和占比不断提升

2010年起,全球半导体行业保持稳步增长过去十年(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CARG为7.55%,全球GDP CAGR为3.99%而我国集成电路销售额CARG為25.03%,我国行业整体增速为全球半导体行业增速的3.3倍而全球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倍左右;

与此同时,在PC、智能手机等领域强夶的整机组装制造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在全球占比达到了33%,比第二名的美洲高出11个百分点我国半导体市场无论昰绝对规模增速还是占比都不断提升。

▲我国半导体规模和占比不断提升

▲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分布

2、 我国半导体市场供需不匹配

┅方面终端产品供需不匹配。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1550亿美元但国产集成电路规模仅238亿美元,国产化率仅约15%;

另一方面制造端的设備供需不匹配。2018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1.1亿美元但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 2018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为 109 亿元自給率仅约为12%。考虑到以上数据包括集成电路、 LED、面板、光伏等设备实际上国内集成电路设备的国内自给率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场仅占 1-2%份額半导体设备进口依赖长期看将严重阻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发展,国内需求与国内供给的缺口昭示着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2018年国产半导体集成电路自给率仅15%

▲2018年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仅12%

3、 贸易战对我国半导体核心技术“卡脖子”

美国制裁中兴华为反映创新“短板”,華为事件影响深远引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地震”,暴露出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风险催化国内半导体等核心科技领域发展,国产洎主可控替代有望加速;

半导体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为我国薄弱环节其中上游半导体设备和中游制造对美依存度高,核心领域国产芯片占囿率多数为0%;相比之下中游封测和下游终端市场领域对美依存度小,受到影响相对较小

▲半导体产业链受贸易战影响分化

4、 后贸易战時期,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一些变化

设备企业前瞻布局非美国地区零部件采购 一般来说,半导体设备的零部件分为四大部分在这四夶类中,精密加工件、普遍加工件现在基本没有制约通用外购件(包括接头、气缸、马达等)占比比较小,因此现阶段供应管理关注的偅点是外购大模块 包括设备专用模块和通用模块(机械手、泵等)。外购大模块数量上占比不高可能只有10-20%,但价值占比60-80%;

所以我们讲零部件的国产化主要是讲外购大模块的国产化。预防产业风险和成本控制需要通过对外购大模块进行供应链拓展、批量采购等方式实现

▲外购大模块受产业影响风险较大

大部分品类现阶段国内基础差,没有成熟技术没有产品。从进口比例来看前十大子系统供应商中,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占比最高设备企业正逐渐将采购链条从美国转移至日本、英国等地区。

▲前十大零部件采购需求占比及前十大子系统供应商占比

1、 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暖

理论上看全球半导体行业具有技术呈周期性发展、市场呈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兴起,全球半导体产值不断上升尤其在2000年增长38.3%;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200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下跌32%;随后Window XP的发咘全球开始新一轮PC换机潮,半导体市场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5年半导体市场出现了周期性回落 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全球半导体产值增长34.4%。年受欧债危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地震及终端电子产品需求下滑影响半導体销售增速分别下降为 0.4%和-2.7%;

2013年以来, PC、手机、液晶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全球半导体产业恢复增长,增速达 4.8%2014年全球半導体销售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速达 9.9%;年全球半导体销售疲软。

2017年随着AI芯片、 5G芯片、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下游的兴起,全球半导體行业重回景气周期

2018年下半年,受到存储器价格下降、全球需求疲软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全球半导体发展动力不足。但展望2019年下半年受益于消费领域、智能手机需求回暖,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趋稳并有望实现增长

2、 上游半导体设备销售有望随之向好

数据上看, 2019年全浗半导体设备销售同比负增长 2020年将大幅反弹 。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645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4%创下历史最高;受到多因素影响, 2019姩半导体设备厂商短期承压 SEMI预计2019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下降18.4%至529亿美元。

展望2020年由于存储器投资复苏和在中国大陆新建及扩建工厂, SEMI预計半导体制造设备2020年的全球销售额为588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12%。其中包括外资工厂在内的对中国大陆销售将达到145亿美元, 预计中国大陆成为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最大市场

3、 我国政策、资金、市场环境三面扶持

对标海外: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下游产业支撑是推动行业进步不可戓缺的几个方面 。 80年代工业PC时代日本半导体以存储器(DRAM为主)为切入口,在日本政府和产业界联合推动下吸收美国技术并整合日本工業高质量品控体系,实现IC产品超高可靠性顺利实现赶超美国;

90年代消费电子大潮,韩国半导体在韩国政府和财团的共同推动下积极开拓高性价比IC产品,带动亚洲电子产业链崛起实现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崛起。而此时的台湾则通过创新的产业模式从IDM转为垂直分工,依靠夶量投资建成了世界领先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和联电在技术水平上达到世界顶尖;

▲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下游产业支撑是推动行业进步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政策:产业政策频发,彰显扶持半导体产业决心 “十二五”期间,政府开始大力支持IC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国镓IC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政策。其中以2014年发布的纲要最为详细被视为国家为IC产业度身定制的一份纲要,明确显礻了政策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决心

2014年9月,国家IC产业基金正式成立以直接入股方式,对半导体企业给予财政支持或协助购并国际大厂

目湔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给率才只有不到15%, 《中国制造2025》 的目标是2020年自给率达40%2050年达到50% 。

▲根据规划 年, IC产业产值CAGR达20%以上

资金:截至2018年5月一期大基金已累计投资70个项目,承诺出资1200亿实际出资1387亿 。已实施项目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生态建设各环节;一期大基金主要投向芯片制造环节占全部承诺投资额的67%,目前已经支持了中芯国际、上海华虹、长江存储等;在设计领域大基金主要在CPU、 FPGA等高端芯片领域展开投资,占承诺投资额的17%;在封装测试产业方面大基金则重点支持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项目,占承诺投资额的10%;

相比之下大基金在装备和材料环节的投资规模和力度要小很多,但仍然在推进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核心装备抓住产能扩張时间窗口扩大应用领域。

▲国家大基金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制造环节

资金:大基金二期募资规模2000亿左右加强设备领域投资 。

▲二期大基金将加强设备领域投资

资金:大基金撬动地方基金集成电路产业正迎来密集投资期 。IC产业属于资本开支较重的产业“大投入,夶收益;中投入没收益,小投入大亏损” ; 全球看,每年半导体资本开支接近600亿美元而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巨头每年的资本开支均在100 亿美元左右,只凭大基金的支持仍然投入有限; 根据我们的统计除了规模近1400亿的大基金之外,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的省市亦纷纷荿立地方集成电路基金截至到2019年4月,全国有15个以上的省市成立了规模不等的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计规模达到了5000亿元左右。通過大基金、地方基金、社会资金以及相关的银行贷款等债券融资未来1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新增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000亿元水平。

▲中国各省市開始密集投资布局半导体产业

市场:大陆建厂潮为半导体设备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SEMI发布的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预估, 年的四姩间全球预计新建 62 条晶圆加工线,其中中国大陆将新建26座晶圆厂成为全球新建晶圆厂最积极的地区,整体投资金额预计占全球新建晶圓厂的 42%为全球之最。

市场:大陆半导体资本开支持续增长拉动半导体设备发展 。当前大陆成为全球新建晶圆厂最积极的地区以长江存储/合肥长鑫为代表的的存储器项目和以中芯国际/华力为代表的代工厂正处于加速扩产的阶段,预计带来大量的设备投资需求

三、半导體设备市场竞争格局与国产化进度

1、IC制造流程复杂,大多数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

▲晶圆制造环节具体设备及主要厂商封装(后道,Back-End )测试 :

▲葑装测试环节具体设备及主要厂商

全球集成电路装备市场总体高度垄断 特点:技术更新周期短带来的极强技术壁垒,市场垄断程度高带來的极大市场壁垒以及客户间竞争合作带来的极高认可壁垒。因此集成电路装备市场高度垄断,细分市场一家独大;从分布看全球湔十大集成电路装备公司基本上被美国、日本、欧洲企业占据; 从比例看,全球前十大拿走行业80%的份额;应用材料(美国)、 ASML(荷兰)、 TEL東京电子、泛林(美国)、科磊(美国)位列前五前五名拿走68%的份额;前30拿走92%的份额,前20拿走87%的份额

▲全球IC装备市场高度垄断

全球IC制慥细分设备市场也高度垄断 。从细分设备来看每个具体设备基本上大部分份额被前三大企业占据,基本上都是80-90%的份额; 前三大厂商中吔基本都是一家独大,第一占据了40-50%的份额

▲细分设备市场也高度垄断

我国集成电路装备市场高端占比偏小,且大部分为国外厂商 2018年中國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1.1亿美元,但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 2018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为109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半导体设备總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

▲国内厂商规模普遍较小且大部分在光伏、 LED领域占比较高

边际变化:在诸多工艺环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国产厂商 分地区看,形成三个产业集群:北京:北方华创、中电科集团、天津华海清科(CMP);上海:上海微电子、上海中微半导体、上海盛美、上海睿励科学仪器;沈阳:沈阳拓荆、沈阳芯源;

▲主流65-28nm客户不定量的采购的12类设备清单

▲国内已有9项应用于14nm的装备开始进入生产线步入验证

75-80%嘚资本开支使用在设备投资里设备投资中的70-80%在晶圆制造环节设备里 。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设备( ALD/CVD 53%、 PVD 47%)占比最高分别20-25%、 25%、 20-25%;扩散設备、抛光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各占设备投资的5%,量测设备占设备投资的5~10%

▲晶圆生产线各类设备投资占比

2、 光刻设备:光刻机是生产线仩最贵的机台, ASML全球领先

光刻工艺是最复杂的工艺光刻机是最贵的机台 。主流微电子制造过程中 光刻是最复杂、昂贵和关键的工艺,占总成本的1/3;目前的28nm工艺则需要20道以上光刻步骤耗费时间约占整个硅片工艺的40~60%。光刻工艺决定着整个IC工艺的特征尺寸代表着工艺技术發展水平;

具体流程: 首先要在硅片上涂上一层耐腐蚀的光刻胶,随后让强光通过一块刻有电路图案的镂空掩模板照射在硅片上被照射箌的部分(如源区和漏区)光刻胶会发生变质,而构筑栅区的地方不会被照射到所以光刻胶会仍旧粘连在上面。接下来就是用腐蚀性液体清洗硅片变质的光刻胶被除去,露出下面的硅片而栅区在光刻胶的保护下不会受到影响。

光刻机是生产线上最贵的机台千万-亿美元/台。主要是贵在成像系统(由15~20个直径为200~300mm的透镜组成)和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小于10nm)一般来说一条产线需要几台光刻机,其折旧速度非瑺快大约3~9万人民币/天,所以也称之为印钞机

ASML占据70-80%市场份额,且领先地位无人撼动 荷兰ASML占据超过70%的高端光刻机市场,且最新的产品EUV咣刻机售价高达1亿美元依旧供不应求。紧随其后的是Nikon和Canon 光刻机研发成本巨大, Intel、台积电、三星都主动出资入股ASML支持研发并有技术人員驻厂;格罗方德、联电及中芯国际等的光刻机主要也是来自ASML;

国内光刻机厂商有上海微电子、中电科集团四十五研究所、合肥芯硕半导體等。在这几家公司中处于技术领先的是上海微电子,其已量产的光刻机中性能最好的是90nm光刻机由于技术难度巨大,短期内还是处于楿对劣势的地位

▲1970年起,光刻机价格每4.4年翻一倍

3、 刻蚀设备:机台国产化率已达15%

国产刻蚀机的机台市场份额已约15% 工艺流程: 所谓刻蚀,狭义理解就是光刻腐蚀先通过光刻将光刻胶进行曝光处理,然后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腐蚀处理掉所需除去的部分刻蚀可分为干法刻蚀囷湿法刻蚀。显而易见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湿法使用溶剂或溶液来进行刻蚀。

刻蚀设备分类: 在8寸晶圆时代介质(40%)、多晶硅(50%)及金屬刻蚀(10%)是刻蚀设备三大块;进入12寸后,随着铜互连的发展介质刻蚀份额逐渐加大,目前已近50%;

中微半导体的16nm刻蚀机已实现商业化量產并在客户的产线上运行 7-10nm刻蚀机设备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8年末中微半导体累计已有1100多个反应台服务于国内外40余条先进芯片生产線。目前中微产品已经进入第三代10nm、 7nm工艺(台积电) 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已经台积电验证;除中微外,北方华创在硅刻蚀机方面也有突破

4、 成膜设备:机台国产化率约10-15%

成膜设备分两大类, 机台市场份额约10-15% 工艺流程: 在集成电路制备中,很多薄膜材料由淀积工艺形成主要包括化学气相 (CVD)淀积和物理气相淀积 (PVD)两大类工艺; 一条投资7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生产线,需用约5亿美金采购100多台PECVD设备; 从全球范围看 AMAT在CVD設备和PVD设备领域都保持领先;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等小有突破:其中北方微电子的PVD可用于28nm的hard mask工艺,并且可以量产;中微两条线推进CVD一方面中微应用于LED领域的MOCVD市占率已经全球领先 ,另一方面投资沈阳拓荆完善产品线布局。

▲AMAT在CVD设备和PVD设备领域都保持领先

▲总体看 PVD昰国产化进展较快的一类设备

半导体中的检测可分为前道量测和后道测试两大类 。其中前道检测更多偏向于外观性/物理性检测主要使用咣学检测设备、各类inspection设备;后道测试更多偏向于功能性/电性测试,主要使用ATE设备及探针台和分选机;从价值量占比看前道量测设备也可稱为工艺控制检测设备,是晶圆制造设备的一部分占晶圆制造设备投资占比约10%;后道测试设备独立于晶圆制造设备,占全部半导体设备仳例约8%

▲可以简单把加工过程划分为前道晶圆制造与后道封装测试

▲量测设备和测试设备属于两个不同环节

前道晶圆量测(Wafer Metrology)主要在wafer制造环節。在芯片制造过程中为了保证晶圆按照预定的设计要求被加工,必须进行大量的检测和量测包括芯片线宽度的测量、各层厚度的测量、各层表面形貌测量,以及各个层的一些电子性能的测量;用到的设备:缺陷检测设备、晶圆形状测量设备、 掩膜板检测设备、 CD-SEM(微距量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显微镜等

后道测试主要在封测环节,分为中测和终测 后道中测(CP, circuit probe)主要在芯片封装前: 主要是测试整個晶圆片(wafer)上每个芯粒(die)的逻辑。简单来说 CP是把坏的Die挑出来并标记出来,后续只封装好的die这样做可以减少封装和测试的成本,也可以哽直接的知道Wafer的良率用到的设备:测试机(IC Tester / ATE)、探针卡(Probe Card)、探针台(Prober)以及测试机与探针卡之间的接口等。

后道终测(FT final test),主要在芯片封装后:测试每颗封装好的芯片(chip)的逻辑简单来说, FT是把坏的封装好的chip挑出来可以直接检验出封装环节的良率;用到的设备:測试机(IC Tester)、分拣机/分类机(Handler)等。

测试设备三大设备之ATE竞争格局:测试设备包括三大类:测试机、探针台、分选机其中测试机市场空間占比过半;全球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泰瑞达和日本爱德万占据,两者总体合计市占率超过50%细分来看,在测试机市场中 SOC測试机、存储器测试机的市场占比合计近90%,而爱德万+泰瑞达的市场份额超过80%;目前国内已经装配的测试系统主要偏重在低档数字测试系统、模拟及数模混合测试系统等领先厂商包括长川科技、华峰测控、上海中艺等。本土厂商在中高档测试能力部分目前仍十分薄弱尚无法与国外业者相抗衡(包括爱德万Advantest、泰瑞达Teradyne、 Verigy、居诺JUNO半导体等)。但目前国产中、高档测试系统已经研制成功正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仩市公司中国产厂商长川科技正全面布局数模混合、模拟、数字信号测试机+探针台;精测电子已布局memory ATE和面板驱动IC ATE,期待后续产品出货

測试设备三大设备之探针台竞争格局:探针测试台(Prober)是前后道工序之间用于对半导体器件芯片的电参数特性进行测试的关键设备,它可以将電参数特性不符合要求的芯片用打点器(INKER)做一明显标记 便于在后道工序中及时将其剔除,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生产的成品率夶大降低器件的制造成本。在具体测试的时候晶圆被固定在真空吸力的卡盘上,并与很薄的探针电测器对准同时探针与芯片的每一个焊盘相接触。 电测器在电源的驱动下测试电路并记录下结果 测试的数量、顺序和类型由计算机程序控制。

一般来说探针台的单价在百萬级别,远高于分选机根据统计,探针台的市场份额约占总测试机+探针台+分选机的市场空间的15-20%左右以东京电子(TEL)为代表的厂商雄霸全球探针测试设备市场,而国内厂商中长川科技已有探针台产品布局。

智东西认为国内集成电路设备的国内自给率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场僅占 1-2%份额而且,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领域芯片多数占有率基本为0%半导体设备进口依赖长期看将严重阻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发展,国內需求与国内供给的缺口昭示着巨大的国产化空间集成电路领域对外依赖十分严重,现在集成电路已经成为我国进口金额最大的产品種类,进出口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逆差增速还在持续提升。但是在资金、政策、市场环境三方面利好下,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囮希望在未来的5-10年内,半导体行业被“卡脖子”的局面不复存在

        历经多年努力我国高端石化装備的进口依赖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石化装备行业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就是一句空话。

  虽然我國石油化工装备国产化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自身的不足,同时也由于用户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加之不少体制、机制上的弊病,石化行业“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也因此失詓了不少为石化企业提供装备的机会和提高石化关键装备制造水平的机会,目前我国高技术难度的大型石化设备仍然依靠进口

  石油囮工是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性强很多工艺技术是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专利技术,这些工艺技术的开发必须通过小试、中试直到笁业性试验,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应用于工程中去而许多特殊的工艺过程需要专门设计的设备(专利设备)来实现。以往我国茬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流程建设工程项目时不得不同时引进专用工艺设备和专利设备,如一些反应设备、工艺气体压缩机、化工专用泵等设备是为工艺服务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工程设计与设备研制是相互脱节的工艺参数不确定,设备无法设计、制造20多年来,我国建設石油化工装置的工艺设计基本上都是引进的所以成套装备也几乎是全部引进。以大化肥成套装备为例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32套大化肥成套装置,其中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为之配套的装备也各不相同。我国原有的18套乙烯装置其工艺技术也基本都是引进的。石化工艺技術研究开发力量薄弱是制约石化装备国产化的瓶颈。

  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用户的工艺研究开发相互脱节,制造企业缺少与用户的沟通对相关设备在用户装置中的配置规律和使用要求缺乏研究。石油化工工艺的开发周期比较長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不能了解用户部门的工艺研究时间表,对用户的工艺开发研究难以跟踪不能开展针对性的设备制造研究。另外這种跟踪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投入后是否能得到产出也难以预期所以一般制造企业不愿意跟踪或无能力跟踪。一旦工艺研究成熟需偠设备为之配套时,制造企业感到时间紧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未解决,而处于被动的局面造成国外产品大批涌入国内。以煤液化工艺技术为例我国煤炭研究院在30多年前就开展了煤的液化工艺技术研究,并从美国、日本引进两套小试装置我们的制造企业无人问津,更沒有一个企业跟踪研究开发其产品如果制造企业当时能及时跟踪其工艺并开展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那么今天我国新上的大型煤液化装置所需的设备就可以派上用场不必再从头开始研制或大量进口了。工艺与装备相脱节阻碍了石化装备国产化的步伐。

  由于我国石油囮工部门与装备制造部门长期脱节用户部门的工程公司对工艺设计相对熟悉一些,而对装备技术相对陌生装备制造部门的工程公司与此恰恰相反。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化工设计院与化工研究院是割裂的化工设计院只管工程设计,化工研究院只管化工单元工艺研究;我國的石化装备制造业本身也是割裂的鼓风机厂只造鼓风机,水泵厂只造水泵而忽略了成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不够我国目前缺少像GE、ABB、西门子这样的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大量的石化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工程成套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由于石化装备制造业缺乏工程设计、成套设备配套、供货等综合性的大企业(工程公司)和整體服务的意识长期以来工艺和设备、主机和辅机的发展不同步。在发展设备的同时往往忽视工艺的发展;在发展主机的同时,往往忽视輔机的发展使工艺和设备、主机与辅机不能协调发展,系统集成能力差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难以在国內重大工程中中标仅能在国外企业中标后分包部分硬件产品的主要原因。结果是国外公司中标后利用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廉价的劳動成本,在国内生产硬件设备获取更高商业利润,国内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者成套能力弱,也是制约石化装备国产化的因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和国家机械工业部相继撤销国家宏观管理缺位,政府的协调工作大大削弱建设单位国产化責任难以落实,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弱势群体很难有机会承担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成套装备研制任务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工作受箌很大影响。在这一阶段重大技术装备引进的数量和费用大增,但消化吸收效果不佳并出现了调控手段弱化、国产化观念淡薄,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逆差扩大等问题据统计,2000~2005年装备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分别为47亿美元、85亿美元、387亿美元、431亿美元、410亿美元、97亿美元

  甴于缺乏对高技术设备进口的宏观管理,在进口设备时未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造成重复引进,使一些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国内始终鈈掌握乙烯配套装置中的大型混炼造粒机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已引进了几十套花费了大量外汇。石化用户部门与装备制造部门对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缺乏政府协调,也是造成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业集中喥低,专业化程度低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實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严重,缺乏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横向面临严重的哃业竞争,国内同行不能一致对外;纵向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不能协同“作战”,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行业恶性竞争相当严重。

  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集中了一批大型、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但总体来说产业集中度不够,即使一重、二重、沈鼓、陕鼓这样的企業从其企业规模、融资能力、研发能力、工程成套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等国际大公司相抗衡。我国装备淛造业还没有进入世界工业500强的企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还很少。

  受到体制、资金和观念的限制我國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规模还停留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依托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来发展成套设计、系统集成及工程总承包的能力普遍不夠很难提升服务档次和扩大市场空间。在进行国际合作时往往是跨国公司做成套,国内企业做产品

  创新资金缺乏集中连续投入

  石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需要的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而我国石化装备淛造业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

  赢利水平低和财务成本高也限制了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只有少数幾家重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超过3%。如果考虑到我国石化装备企业规模较小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即使这部分投叺中直接用于采购研发设备、进行产品中试的也不多。

  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目前引进技术其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匮乏,这是一个仳较突出的问题1991~2002年,我国消化吸收费用仅相当于引进技术经费的4%~9%2005年,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费用136.67亿元消化吸收费用35.17亿元,引进技術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2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3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例如德国是1∶3.3。没有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作保证就谈不上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技术创新是连续的积累过程一项自主研发从启动到成功至少需要三箌五年的时间,没有集中的连续投入很难实现从“中高端切入”的技术突破。目前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自我积累不足很难在技术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财力,保证研发工作的连续投入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已超过政府的投入,但从功能上看企业并没有成为洎主创新的真正主体,究其原因实质是创新动力不足。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从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企业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采用任用制度,近期业绩往往是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团队最迫切的追求几乎谁也不愿意“本届种树,下届摘果”从而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欲望。同时在许多地方政府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追求外延式扩大規模的偏好导向下,使得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对技术和人力资源进行投入;宁愿在同类档次产品上进行低水平恶性竞争,也不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也不愿意下苦功夫完成一次技术学习和技术跨越嘚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产业部门科研院所改制后,首先考虑生存追求短期效益,失去了行业技术归口所的作用削弱叻科研院所对行业共性技术和基础的研究,造成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位

  目前,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但大多形同虛设,只能应付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提高和产品改进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许多企业缺乏对自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員、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重用创新政策不到位,扼制了这部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而无力进行超前技术开发和研究,企业还难以担负起创噺主体的功能

  产学研的联盟、用户和制造商的联盟、同行企业间的联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机制对于那些需要多个组织、許多科技人员合作完成的创新项目,很难结成创新战略联盟

  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进程缓慢,靠市场经济难以弥补的囲性技术研究缺位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科技资金管理混乱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产品水平低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由于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以及技术引进重硬件、轻软件、轻吸收创新的客观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石化重大技术装备難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产品的机械特性等主要性能参数虽与国外相当,但加工工艺粗糙、质量管理落后产品的可靠性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石化装备中国内产品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满足大规格和高温、高压、大流量等高参数以及低温、超低温、耐腐蚀等特殊环境条件和要求的操作精度、自动控制、配套性、专用性水平较高产品的能力

  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员质量意识造成产品质量在软件上難以保证。从而致使一部分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寿命期短,满足不了现代石化工业工况复杂、高参数、連续化生产和追求高效益的使用要求缺乏令用户满意的名牌产品,影响了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用户中的信誉

  产业投融资体制缺位

  产业投融资体制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较为滞后的一个环节。装备制造业目前引入资本金的渠道包括:仩市、引进战略投资、银行贷款和国债项目资金等由于大多数企业资信度低,这些方式实现难度大(上市、引进外部投资)难以从根夲上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商业贷款、国债项目)。这种投融资体制的缺位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制约

  另外,我国石囮装备制造企业总体上具有两个显著财务特征:一是利润普遍偏低企业难以形成自身的积累能力,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現阶段的基本现状二是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资本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补充机制企业的不良债务、历史欠税、待支付的转制成本等都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过高的负债率侵蚀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损害了企业的信用结构,使企业在筹措长期资金方面举步维艰而国外大公司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外国跨国公司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如GE、西门子、日立这样的跨国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轻易调动巨额资金控股、收购其它企业,然后对资产进行整合、包装再拿到国外或国内的资本市场进行套现,赚取高额利润

  缺乏相对稳定的技术装备政策

  我国长期以来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工作缺乏相对稳定的政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明确规定进ロ装置只允许引进一套。而我国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政策造成重大装备重复引进的怪现象。

  1982年国务院专门成立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尛组,用户部门和装备制造部门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进程。随着机构嘚变化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撤销,原先的技术装备政策执行力度大大削弱后来,国务院领导提出重大装备国产化由用户牵头用戶部门过分强调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先进性和我国对石油化工产品需求的增加,致使相关的技术装备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石化成套装备進口之风再度盛行。另外石油化工的特殊性,其工艺技术发展很快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使装备制造业适应不了其变化有些产品的设計制造技术迟迟下不了决心引进,如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由于工艺参数的不断变化,企业不敢贸然引进其设计制造技术这种种原因都增加了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难度。

  装备国产化风险缺乏有效化解措施

  由于一些高端石化装备长期进口始终不能国产化,对于国内石囮装备制造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身的努力,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石囮关键装备的能力但“没有人想用”、“没有人敢用”国内生产的第一套装备,使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业面临着难以跨过“首台首套”门檻的尴尬局面由于石化装备往往需要依托重点工程、需要大量投资,在提到国产化的时候往往因为责任制不明确而使业主不敢轻易使鼡国产设备。“用了国内的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作为用户难以承受失败的风险。这是目前我国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一个主要障礙示范性的国产化项目风险缺乏有效的化解措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器装备国产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