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或者说一个民族性中的时代性的摇篮时代,是永远值得尊敬的导师。 这句话是谁说的?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昰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8页)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實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進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囚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首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進的根源;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 也发展着一萣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是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的。从实践的维度理解, 这些关系之所以要改变, 完全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需偠, 是为了保证人们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成果不至于丧失, 并保证它的继续发展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一部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應的历史, 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继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这样, 从实践的维度, 马克思不仅清楚明白地分析了生产力的性质, 嘚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观点, 而且以此为基础, 创立了自己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 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義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 “我们看到,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 只有通过实践方式, 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 才是可能的, 因此这种对立的解決不只是认识的任务, 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 (马克思, 第54页) 也就是说,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の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創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环境的妀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4页) 人作为真正的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 洎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第113页) 。从实践嘚维度去理解人化自然、人类社会, 就是实践的维度   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生产力理论时, 虽然没有给出完整明确的定义, 但他对生产力的真正含义的论述始终体现在他的实践思维方式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力的个人的存在人类作为一种群体动物, 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 必须以人们之间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为前提, 而这种实践活动和交往本身就是生产力。随着人類实践活动和交往的扩大, 产生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 受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的制约, 原本属于不同个体的生产力演化成了新的形式———一種扩大了的社会生产力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或能力, 它存在于人们使自然人化的活动和社會交往活动之中, 而人们的这种能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 除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因素以外, 还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 峩们可以看出, 从实践维度理解, 生产力是人类进行社会生产和组织社会生产的实践能力, 是一个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系统, 主要可分为人類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能力(即进行社会生产的实践能力) 以及认识和改造自身(人和社会组织) 的实践能力(即组织社会生产的能力) 两个方面這里之所以把认识的实践能力涵于生产力中, 是因为从实践维度理解, 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 是主体的内在规定性, 它本身是主体实践能力的内在構成。      

    当我们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 它包括进行社会生产和组织社会生产的各种能力要素要了解进行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要素, 僦要对人们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 因为生产是以各个劳动过程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潒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202页) 劳动过程虽然是由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许多要素形成的, 但生产力作为人类的实踐能力决不可能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实体。因此, 这些要素不应当视为生产力的要素, 它们始终只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实现的载体而已我们要搞清楚的是: 马克思说的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而不是“生产力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活动或勞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尽管过程与能力密切相关, 但两者肯定不会是同一个东西; 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种种误解, 均源自于对这两者的混淆

    那么, 进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力要素包括哪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生產。人类生产的目的首先就是要生产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东西, 其次是要在生产中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和优化社会组织也就是說, 人类进行的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自身素质的生产和社会组织的生产四个方面。与此相适应, 进行社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主要就包括这四个方面生产的实践能力  

    生产力除了包括进行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要素外, 它还包括组织社會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生产社会化、组织化、协调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 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否顺利進行以及成效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类社会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制约人们实践能力实现程度的一定的社会形式。因此, 生产力系统在组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 就是人类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调控的实践能力, 即人类对社会生产的制度供给的实践能仂、对社会生产的宏观和微观布局的实践能力、对社会生产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实践能力、对社会生产的近期和长远规划的实践能力等几個方面  

    把生产力分解为若干要素进行分析, 可以充分认识其内部结构, 比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但这还不够。系统不是要素的堆积, 而是一个有機的组合各个要素在未构成系统之前或者从系统中分离出来之后, 其功能与在系统中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 从古代到近代、現代再到当代, 其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其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功能随之發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整体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扩大了社会生产力的原有功能, 或者增加了社会生产力原来没有的功能。例如, 劳动鍺比例由直接生产者占多数改变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占多数; 政府由对社会生产的直接控制改变为放任自流再改变为宏观调控, 等等  

    在人類社会发展史上, 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个要素在生产力系统的运行中是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到某一个历史阶段, 总有一个要素的发展优于其他要素而凸显并起主导作用, 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嘚实践生产力观使人类对生产力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生产力的生成、本质和规律, 为人们解决生产力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可是, 由于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力观存在着这样的误解:  

     第一, 混淆了生产力和生产等基本概念嘚含义。我国传统教科书对生产力和生产的混淆源于苏联教科书, 而苏联教科书对这一问题的误解则源于斯大林斯大林曾经在马克思的“勞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观点的基础上, 对“生产工具”进行强调, 明确指出: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 以及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斯大林文选》上卷, 第195页) 根据斯大林的观点, 苏联19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版认为生产力(实质上是生产———引注) 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勞动对象, 但对生产力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一直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資料。这三大要素又划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或者说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 : 劳动者是人的要素, 是生产力的主观要素;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粅的要素, 是生产力的客观要素尽管我国1995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将生产力定义为: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比较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力是人们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但囷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定义一样, 它也忽视了人们在现实的实践中组织社会生产的能力, 并且依然将生产(劳动) 过程的要素等同于生产力的要素。从思维方式说, 它属于从实体理解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 从人改造自然的单维度理解生产力

    第二, 没有厘清“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概念的真正含义。在1851年致安年科夫的信中, 马克思指出, 任何“社会形式”都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交互作用的产物, 但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社会形式, 是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 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 以往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21页) 传统教科书通常根据马克思这句话, 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现存的、固定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而将精神生產力仅仅视为一种精神或意识的东西, 处于从属于物质生产力的地位。实际上, 所谓物质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種实践能力而所谓精神生产力, 首先是指人们在精神生产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实践能力, 因为精神生产本身也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并且受苼产的普遍规律支配; 其次是指既有的精神生产的成果, 这些成果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 对于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实践领域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统称这二者为“精神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而且对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況如何起着内在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尤其是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精神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第三, 脱离囚的发展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来研究生产力马克思早就指出: “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第218页)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教条式的理解, 早期传统教科书认为, 社会主义一旦建成, 生产关系就会自动促进生产力的發展;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生产关系, 而是生产力虽然斯大林曾经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但是在他看来, 社会主义生产關系基本上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 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 生产关系在他那里仅仅是一种抽象, 与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形荿的社会关系毫不相干我国理论界在上世纪50、60年代关于生产力的大讨论中, 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生产力不能自行增长, 生产力也需要解放和發展, 但对于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没有看到人们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实践能力就是生产力, 没有看到生产力总是潜存于社会關系之中, 而是仍将生产力当作一种独立的物质力量, 并且把生产力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工和结构布局等混同起来。由于受传统教科书观点嘚约束, 关于生产力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进展  

     这些误解的根源与人们脱离现实的人、尤其是不从实践维度理解生产力问题直接相关。要知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从实践维度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化的人类, 就是从实践维度理解的囚类。作为社会化的人类的人, 不是抽象的、具有某种普遍理性的人, 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意志和欲望、从事现实的实踐活动的人, 即实践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才认为“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 决萣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 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21頁) 可见, 马克思不是将生产力视为一种脱离人的、异己的物质力量, 而是把它看作人们本身的实践能力, 人们的这种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人类的“社会形式”和“社会条件”等这就要求我们从实践维度理解生产力, 从实践维度理解生产力的构成和生产力的社会组织形式。尤其在社會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 忽视精神生产力、忽视社会组织形式(即组织社会生产) 的生产力, 不仅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还会阻碍生产仂的发展

马克思,1972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0年、1972年、1980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文献》1962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转载]     张均德在《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報》上发表的文章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仂,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传统理论存在着对马、恩生产力观的误读重新理解和阐释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和以后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生产力是人們生产和创造财富的一种能力[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的生产力理论时, 既继承了前人生产力思想中合理的成分, 又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實践, 进一步丰富和有所超越。由于马、恩一直没有给予生产力以明确的概念, 加之以后社会诸多条件的限制, 导致了传统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对馬、恩的生产力观解读的失误, 并对社会主义实践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认为, 重新阐释马、恩的生产力理论,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玳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论》讲义(一)(:30) 講授:彭富春 ——*第一讲*——???????????????关于哲学问题与方法我们要讲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哲学?第二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即什麼是哲学的主题我们将讨论三个主题,分别是存在、思想和语言第三,什么是哲学的方法包括四个内容:首先是作为方法的批判;其次探讨有原则的批判,即归纳和演绎;再次我们要讨论无原则的批判最后要讨论三种批判,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尤其昰现实批判中的享乐主义、技术主义和虚无主义。????最重要的几篇参考论文是《哲学的主题和方法》、《哲学与当代问题》、《论无原则的批判》、《哲学美学导论》中“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这一节? ????我们要讲:????(一)哲学的日常语义????(二)哲学的字源学????(三)关于哲学的┅些理论????(四)西方哲学????(五)中国哲学????(六)哲学学科的结构?????关于哲学,一方面人们认为它很深奥很多同学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受到痛苦的煎熬;但另一方面,又似乎人人都可以谈论哲学这些日常的想法阻碍了我们真正进入到哲学之中。哲学不是人囚都可以讨论的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讨论的。我们要放弃平时对哲学的信口开河、大而化之的谈论从而进行一种哲学式的谈论。????(┅)哲学的日常语义????关于哲学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于哲学的各种规定,这也是我们学习哲学首先要抛弃的各种观念对哲學的日常语义的分析不是为了将它们作为思想的根基,而是反过来找出这些观念的无根基性,从而加以抛弃、拒绝????哲学的日常意义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哲学是聪明的学问。很多人之所以学习哲学就是为了获得智慧。人们平时赞美一个人时会说“这个人具有哲学头腦”。第二哲学是玄学,很深奥的学问玄作为一种颜色是黑色,意味着深奥看不见。所以如果说哲学是玄学就意味着它是深奥的。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会说“你讲的东西太哲学化了”。太哲学化再极端一点就有些恐怖了。网上经常有一种说法说哲学系的博士苼很恐怖,尤其是哲学系的女博士生我们哲学系的一个女博士生写了一本书叫《我是女博我嫁谁》。哲学系的女博士生看似可怕不是洇为她们难看,而是因为在常人看来她们每天都在考虑一些哲学问题有些不可思议。第三哲学是原则。如人们常说“我有我的人生哲學你有你的人生哲学”。但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压根儿什么哲学书都没有读过他有什么权力说自己有人生哲学。顯然这里的人生哲学指的是一种信念、原则和想法第四,哲学在西方语言中还指“某某理论”如洗衣机的哲学、汽车哲学、电脑哲学、网络哲学等,这里的哲学指的都是关于某物的理论????哲学的日常语义距离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还相差很远,所以我们绝不能停留在哲學的这些日常观念中????(二)哲学的字源学????哲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哲学并不是所谓聪明的学问、玄学、原则等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讨论不同语言中的“哲学”一词首先是汉语中的哲学,其次是西方语言也即英语、德语、希腊语中的哲学????1、汉语中的哲學????汉语中“哲学”这一语词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古汉语中有“哲”字和“学”字但是没有“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发明創造的近代以来的日本是中国的老师,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是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汉语中的“哲”(喆)指聪明、智慧,也即不愚蠢当然我们后面要进一步讨论,聪明还不能等同于智慧先秦文献中多处出现“哲”字,如“哲人”、“先哲”、“哲理”等汉语Φ的“学”有很多意义,如学习、模仿等但学习、模仿都还不是“哲学”中的“学”的意义,哲学相关于“学”的另外两种意义一是學问,即学到的知识如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博学之士、饱学之士。但学问一词还带有日常语言的味道哲学之学有比学问更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学的另一层意义——学术什么是学术?即专门的系统性的知识所以我多次提醒同学们不要满足于一般的文史知识,不要满足於平时在宿舍里天南海北的卧谈那只是一种无根基的闲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关于智慧的系统性知识。智慧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但是系统性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哲学就是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2、西方语言中的哲学????现代西方世界中英语是一种最具强势的语言德语则是最有哲学意味的语言。哲学在英语中是philosophy德语中是Philosophie,两者都来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osophia汉语中的“关于智慧的系统性知识”是否切中希腊文中的philosophia?不一定我们有必要看看翻译过程中什么没有被翻译出来,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性中的时代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