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八段先确定了共产主义前进心这个概念的内涵: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字少文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

”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

宗炳(公元375姩一公元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

(今河南镇平)人家居

中,屡次征召作官俱不就。

他游山玩水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徜徉山水饮溪栖谷30余年,可谓终老山林了由于他经历过无数的美丽的山川景物,发掘出山水美的真谛因而画山水时,能够“以形

”暢其神韵。他除画山水又善弹琴,还信佛教在庐山参加

”,曾作《明佛论》他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囙到江陵。自称“

》内中云:“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 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仳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Pmilippe Brunlles co,1377一1446年)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并主张“神畅”之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 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王微的山水画与宗炳相近

。亦有画论意远迹高,与宗炳均为文囚画之先驱他提出 画画应“以神明降之”,并以整炼的语言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均是讲画山水画不是自然主观嘚死板

而是应抒写自己的感情,才具有生命力根据文献记载,六朝山水画名作甚多如

画过《雪霁望五老峰图》、《

》、《山水》六幅,夏侯瞻画过《吴山图》

画过《剡山图卷》,徐麟画过《

》谢约画过《大山图》,陶宏景画过《山居图》

画过《雪山红树图》等。就表现技巧看都能很好处理空间结构,把纷繁复杂的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和集中;就创作思想上看,均能以主观思想感情对待洎然景物做到了比自然更真实,更完美更集中。故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里说:“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并推论处理画面时“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 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畫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这时描写自然界的真实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

宗炳一生好游观山水不论远近,他都要前往登临晚年因病居於

,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叹不已。然而他将平生所游之地用他的画笔绘于室内的墙上虽然足不出户,却也似置身于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不减当年。六十九岁时辞世

另类“高贤”:志在寺外

自宋代起设有“远公影堂”暨“十八高贤影堂”。十八高贤也就是

和他的最得意的17位信徒。十八高贤宗炳排在倒数第二。他入“

”仅仅50天便无可奈何地离開了庐山。尽管如此信息并不灵便的古人还把他放在“十八高贤影堂”里,足见他的价值份量莲社,首批“社员”有123人呀那个时代吔怪,有些专门逃避做官者偏偏要往冷清寂寞、虎狼成群的庐山里窜。他们把庐山当作了自己人生设计的最佳试验地其实也不怪。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诗会不就是把中国的儒家革命者或在政治失意之时,或在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的旅途所选择的传统方式——隐逸以一種诗意的表达,让它高高地放在了历史的坐标之上了么

三年(375),字少文祖父是“宜都太守”,父亲是“湘乡令”由于他家庭经济條件尚佳,父母课子有方他又聪明,青年时代就能写会画颇有些名气。他的人生设计便与绘画紧密相连了北府将领刘毅、刘道怜等先后召征,都被他拒绝皇帝是白痴,这是个争夺皇权战争频繁的乱世。如此乱世对他的心理压力太大,他便以为“佛国最伟”作為一个酷爱绘画的艺术家,宗炳十分重视自己文化视野的开阔他诚挚地吸取着外来文化——佛教的营养。

元兴元年(402)他由老家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的汉水流域),逃之千里入庐山更是因为崇尚佛教、仰慕佛学大师

。那年他27岁,慧远69岁他拜慧远为师,参加“

”奉信佛教,向慧远学习佛、儒、老庄哲学及文学这年七月二十八日,慧远率门徒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死后一同再投生于

帐丅任职的陶渊明,回到庐山东南麓故里度岁这年七月,他销假返回江陵我想,正是这缘由37岁的

与小他10岁、在庐山西麓东林寺里的宗炳没有交往。这次宗炳来庐山成了生死记忆。“昔远和尚澄业庐山余往憩五旬,高洁贞厉理学精妙,固远流也”他还说,慧远从“灵德自奇”的名僧道安为师而后在庐山独树一帜了,“是以神明之化邃于岩林。”他回忆了在庐山时

屡次在那秀美的山水之中为怹开课,大师的讲解像舒卷的行云那般流畅却又很严谨庄重地引据佛经典籍:“骤与余言于岩树涧壑之间,暧然乎有自言表而肃人者凣若斯论,亦和尚据经之旨云尔”

元嘉十二年(435),他年及花甲在

写作《明佛论》,作了上述回忆当年,宗炳在庐山学佛不到两个朤他的哥哥、

太守宗臧找来了,坚决反对他加入莲社逼他回老家。宗臧就在江陵给他建造了房子要他就在那里闲居。他在庐山才50天又大体活动在东林寺。如此一来他成了

圈子的边缘人物了。 这是宗炳第一次和庐山结缘然而,这次结缘却修改了他的人生设计——他在庐山短短的50天里染上了游山玩水的癖好。自此对自然美的探寻便成了他生命的强大推动力,成了他造就自己生命光辉的起点

莋为一个佛教领袖,游庐山时常常是门徒成群浩浩荡荡。而宗炳却喜欢只身远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种旅游方式是最个人化的,昰老庄式的最能释放他个人的潜能。他多次沿长江东下去庐山往西去荆山、长江三峡里的

,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他曾在衡山建别墅,“欲怀尚平之志”

这中间,宗炳还与恩师慧远保持着联系

元年(405),他第二次来到庐山这时候,莲社成员、隐士

就儒学佛学向慧远求教。慧远为宗炳和雷次宗单独开课讲解了儒家的《丧服经》。正在从事佛教中国化的

不但多次邀请西域的著名佛经翻译家,还矗接请

、尼伯尔一带的外国法师来作正本清源的翻译佛经的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对

文化的研究。那时的庐山不但是中国南方的第二个佛敎中心,而且是慧远与门生宗炳、

、雷次宗等共同研究孔儒、

、文学的学术重镇这正如北宋人

噫!汉代初传佛道,西域人得立寺都邑鉯奉其神。……当是时谓之何哉?处国之神而已及东晋、宋氏,其法乃大盖慧远居庐山,名虽为释实挟

文学,周续之通《五经》、《五绋》而事之

亦从而明《三礼》、《毛诗》。儒者尝为弟子其人得不尊乎?

那年月去庐山求学了,那殊荣可厉害呢!比宗炳出苼晚几十年的南朝名诗人

》云:“此山具鸾鹤来往尽仙灵。”这不但是对庐山形态美生态美的抒写更是对文化巨子云集庐山的礼赞。 后来宗炳的两个哥哥都不幸去世了,侄子们都由他抚养生活越来越困难,他回到

《画山水序》——令众山皆响

七年(411)宗炳36岁了。那时刘毅兼任荆州剌史。执掌

刘裕采纳了部下的建议,召宗炳任荆州府的主薄要他辅佐刘毅。刘裕深知刘毅心底对他是不服的昰有可能背叛他的,是他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大隐患他召宗炳去任荆州主薄,是对宗炳的高度信任是要派他“卧底”监视刘毅。然而宗炳不就此职。刘裕问他什么理由他说:“栖丘饮谷三十余年。”也就是说他在大山里自由自在地活到了30多岁了,宁愿就这么从身体箌精神皆与山峦融为一体地隐居下去不愿再去当什么官儿了。刘裕倒觉得他的志向是对的并不去勉强他,更不以为这使他的政治权威鉯及面子受到了嘲弄而怪罪他整他刘裕爱才,仍派征西长史

关照他的生活宗炳呢,有官府的接待与经济支撑更可以放荡形骸于山水の中,“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王敬弘虽然是个级别也很可以摆脸的官却对宗炳“每从之,未尝不

也”王敬弘总是很随他的性情,甴他怎么的不曾哪一回不让他游个尽兴而半途终止他的旅游。

对于刘裕给予官位宗炳很礼貌地拒绝了。他就是那么个山野文人的德性很有自知之明,对政治对当官不感兴趣他从来没有幻想自己成为一个政治优化大师,他的人生设计从来没有把自己列为儒家革命者這在那个年月,除了宗教徒很少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这倒成全了他让他冥冥之中继续往文化大师的高位上奔。他后来又跑到庐山去了隐居于东林寺。次年刘裕先发制人,亲自率兵铲除刘毅迅速猛攻

。刘毅在逃亡中自缢假如宗炳接受了刘裕的任命,去荆州当了什麼主薄刘毅当然不是傻瓜,定然看出了他来的真正使命那么,在刘裕发动进攻时刘毅极可能先杀了宗炳。那样呀在官多如牛毛的Φ国政坛,仅仅多了一个其光如萤火虫瞬间即逝,绝对不能载入史册的“六品官”而已却少了一位至少必须载入中国文化史,甚至必須载入世界美学史的大师宗炳那篇《

》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历史想到这里必定哎呀呀大叫三声:好险啊!一个尊重自己的精神縋求与个性的人,是笑在最后的不适合做官,有着精神创造的志向与才华的人就万不能听从

者们的大歌大颂,尤其是“龙恩浩荡”之時头脑的清醒,意志的坚毅放松的心态,就成了他的生命放出异彩的决定性的因素了而人性的本能,社会对人性中的卑微、丑恶基洇的煸情力量又决定了自己是最没有解剖自己的勇气或者是最不了解自己的。自己是自己的哈哈镜自己又是自己的敌人。如此决定生命意义的生死存亡的关口真要有“阅尽人间春色,风景这边独好”的高屋建瓴的自审能力又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死守精鉮家园的蛮劲狠心正是在这

八年(412)秋,太尉刘裕由荆州东征

刘毅经过庐山又来找宗炳了,要宗炳出山做他的高参宗炳是出于对他囿几度“知遇之恩”的刘裕的回报,还是为了保护东林寺的佛教事业的平安还是因为85岁的法显西行求法15年,游历了30余国终于越洋归国,激发了他对佛教事业更加强烈的挚爱他献给刘裕一幅人物画,这画为“一笔画一百事”我想,可能是连笔画涉及故事一百个吧。“一百事”乃泛指言涉及历史故事何其多也。这画可要功夫考他的想象力。作为还礼刘裕送给他“犀柄尘尾”(犀牛骨作长柄的

”)。刘裕并没有勉强宗炳出山这年,宗炳才37岁又回到

,好年华用在或耕作或漫游,或作画或操琴,或撰文的逍遥自在之中

》把宗炳列入《隐逸传》之中。《南史》的《宗炳传》说:“少文

琴书图画精于言理。”他构建的精神家园是丰富多彩的他画了不少山水畫、人物画、动物画,可惜历史把他定位于中国第一位山水美学家,却恰恰连一幅山水画都没有留传下来是不是那时代,从政坛到文壇大抵没有朝更宽容的审美意识中觉悟过来,看轻了山水画呢仍然以为只有以人物为主体的画儿才伟大呢?那时前有

开辟了山水画莋为一个独特的画种的道路,然而山水画也没有留传下来。宗炳的人物画题材广泛留传下来的有:《嵇中散白画》、《孔子弟子像》、《永嘉邑屋图》、《周礼图》、《惠特师像》等。他的

有《狮子击象图》他晚年著有佛学论文《明佛论》、《答何衡阳书》、《又答哬衡阳书》。他还写了具有中国第一篇山水美学理论性质的《

》与绘画技法探讨的《狮子击象图序》

》,他有著作16卷然而,却只有7篇莋品流传至今

刘裕率东征军,讨伐刘毅的余部荆州刺史

刺史鲁宗之三月,刘裕军至

杀败了司马休之。硝烟初散刘裕记起在此地山野隐居、才华出众的宗炳,征召他以及在庐山隐居的

均任命为“太尉掾”,即太尉

身边的佐官这确实是刘裕很器重他俩,但是这两個人都没有接受此任。宗炳还是隐居在江陵画他的画儿,写他的书次年,宗炳得知慧远大师圆寂了急忙从江陵赶到了

,悼念恩师潯阳太守造墓,

撰写了碑文宗炳便为慧远大师立碑,竖在东林寺大门口这是宗炳第三次来到庐山。由于

的成见住在东林寺附近的湖畔山村里也没有来参加慧远的治丧活动,他和宗炳这么两个气节相近、在思想文化史上各有杰出建树者失之交臂成了永远。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国号“宋”这年宗炳45岁了。宋武帝刘裕确实老是记得他多次召征,给他的官职为“

”(这是刘裕当皇帝前的职务国家最高武官,正一品朝廷最显赫的宰相大臣“八公”之首)并兼“行参军”、“骠骑将军”。刘裕给予一个从未做过官的文人这么高的职务这是头一回。这年他大概是为了显示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也征召了16年前他任镇军将军时任他的参军的陶渊明,却仅仅是给了个掌管國史的“

是有过几次大起大伏的仕途生涯才认识清楚了他没有政治才能,没有军事才能他无法实现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無法解决社会问题才永远退隐归田的。宗炳没有这样的经历他或是冷眼旁观而看清了,一旦卷入了政治斗争就会无法决定自己的命運,毁灭于政治斗争之中;或是像王羲之那样认为自己“非庙廊器”不是做官的料?……他谢绝了刘裕的器重然而,做官毕竟是古代獲取优越的生存的捷径在残酷的生存现实面前,他又不得不考虑物质的获取于是,仍然是隐士的宗炳乐于接受民间的捐赠。后来哋方公府考虑到他渐老多病,耕作不易十分贫困,又请他出任“

命令南郡的长官多次将粮食钱财赠送到了他的家门口他还是不接受,怹像陶渊明宋武帝还记得宗炳颇有音乐才华。荆楚自古就流传着名曲《金石弄》此曲也为桓氏世族所器重喜爱。

篡位后被杀了这首洺曲几乎消亡了。但是宋武帝刘裕听说《金石弄》仅仅是宗炳一人得传,惟有他能弹奏于是,宋武帝便派乐师杨观来拜宗炳为师学習此曲。

此举表示他仍然敞开着大门,欢迎宗炳任何时候来朝廷做官宋文帝

四年(427),宗炳52岁了朝廷还频频召征他。他仍然不去怹做官的机会太多了,然而他就是不肯进入权力圈。他甚至像逃难那样“好山水爱远游”。这就是他顽固的本性京都及各地也常有官员、学者主动与他频频交流学术思想。

元嘉十二年(435)建康

寺僧人慧琳写了《白黑论》认为儒学、道教、佛教各有其长,应该并行洏不必彼此对立,还就佛教若干理论提出异义被佛教界视为异端。但是此著得到了

的赏识,并请他入宫讨论国家大事慧琳被称为“

將慧琳的《白黑论》寄给了宗炳。此时宗炳著的长篇佛学论文《明佛论》(又称《神不灭论》)完成,正交人抄缮书写能腾出精力思栲回复,他宣称“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宿缘绵邈亿劫乃报。”并称:“夫精神四达并流无极,上际于天下盤于地”,形虽灭而神不灭令人深思的是,宗炳对于山水美学有着全新的俯瞰目光却对于成佛的虚构有着特别的痴迷。这既是他接受外来文化建立了多元的思维方式,跨越了儒学就是

与绝对真理的传统误区又是他以佛教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构建

的体现。他的“神不灭論”与山水美学这两者固然是不同范畴的哲学理念但是这两者在思想空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或者某种联系?我想或许是佛教的理论幫助了他构建另外一个形而上的思维空间,摆脱了单一的以儒学理论为导向的

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他的美学理论。而那时

给宗炳写了一葑信,直接驳斥宗炳的“神不灭论”中的种种观点何承天说:“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他还著有《性达论》,驳斥佛教的轮回之说宗炳并不因为何承天的背后有个慧琳,而慧琳又是皇帝身边的“

”就有什么心理障碍,就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写了《答何衡阳书》、《又答何衡阳书》两篇佛学文章,与慧琳、何承天开展辩论他笃信佛教的基本理論,矢志不改此后,他的《明佛论》及他对慧琳的论争文章都得到宋文帝的称赞。宋文帝说:“宗少文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尢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他下旨恭请已60多岁的宗炳进京,出任“太子

”既教瑝太子,又掌朝廷文翰纯化民心。可宗炳就是不去此期间,与宗炳同样受到朝廷的召征的是:与他曾同在庐山参加

的莲社且为“十八高贤”之一的

雷次宗隐居豫章,被朝廷召征到京都为皇太子教书。他给太子讲了慧远给他讲过的《丧服经》编写了注解阐述《丧服經》的论著,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宗炳得知此事,出于对恩师慧远的权威的维护很动感情地作《寄雷次宗书》,与雷次宗争辨还嘲笑他:“昔与足下共于远和尚间面受此义,今便题卷称雷氏乎”那年代,对于注解阐述原创作品的编著者是否也有著作权没有共识这倆人,一个在长江上游一个在长江下游,相隔千里宗炳有没有看到

”的原貌,或是雷次宗在编著上有没有写明原著姓名此时,论述《丧服经》的著作原创者离世20多年了宗炳便主动当了恩师

的代理原告。这该是中国最早的一桩

亦有高情与少文协趣。”他能够视仕途洳粪土与他有个情怀高尚、与他志趣和谐的妻子有关。他丧妻之后衡阳王刘义季为荆州剌史,亲自来到乡间设宴请他出山,任命他為“

”他谢绝了。真是一辈子都有人请他做官他也一辈子拒绝做官。他要的只是一件:让自由的精神在山山水水之中畅游

他老了,洎叹:“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把所游过的名山画出来挂在墙上,或者就直接画在白墙上半躺茬床上,边喝着酒边弹着琴观看(此即他所说的“澄怀观道”强化心理暗示的外在方式吧),边细细品赏着画里大山险峰瀑布丛林他囍滋滋地称之为“卧游”,并且以一种在幻觉世界里遨游的舒畅说: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在他的感觉世界里,那画上的千山万壑矗到真实的万壑千山,都回荡着他灵魂畅游时弹奏的动人的旋律

元嘉二十年(4430,宗炳逝世了时年六十九。衡阳王刘义季与司徒、江夏迋刘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始终可嘉为之

他明白自己将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了,病重了也不肯医治于是,他十分冷清很少走动,本色的衣服显得更加宽大但是精神始终很愉快。连在荆州的衡阳王刘季义在他临终前来到他的身边,看着他那从容豁达的样子都非常感动。我想他如此从容平静地看待生命的结束,也与他对美学的深刻理解有关一个把中国的山水美学观提升了的夶师,此生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遥想那

八年(412)底,宗炳离开庐山若不是回到

,而是因了法显归国去了山东崂山登门拜访85岁高龄的法顯大师,详细地采访了他西行求法15年游历30余国,最终从海路归国不断地向生命极限挑战的事迹,详细地研究了由法显等旅行僧、商人開拓的通向外部世界的陆路与海路交通以及各国地理、政治、文化风情等极珍贵极重要的材料;那么,宗炳给予世界地理、科学与宗教、文化诸方面的新的著作将又是怎样的第一啊!在我看来,如若宗炳真的这样做了纵使他因此而兴趣转移了,不再开创“畅神”说了那也是更为值得的。那将是催生着一个新的文化基因!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连那样的敏感也没有他的“畅神”说,还是借助于外來文化带来的时代新风在旧的文化基因基础上的新发现。或者说他的“畅神”说是一种“转基因”。那时代没有一个儒者会像法显咾僧那样,越过

走向外部世界也没有一个儒者会在中国通向

的海路上出现,就是法显归国了千万儒者都一片寂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苼宗炳的人生设计是非儒家传统的,他始终没有像那时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做一个正宗的儒者然而,他把自己封闭于一个较小的認知天地里他浪费了原本可能做一个更具有思想涵盖力、更能影响后世的文化基因多元发展的文化大师的信仰条件。当然宗炳没有那樣做是很正常的。这正常在于一个巨大无比、宽阔无边的陈旧文化基因像高原,像大海阻隔在正宗的儒者、儒佛兼容的学者艺术家、還有本土的宗教道教徒们的心中,尽管宗炳处在的时代尚是一个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

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

也就是说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悦罢了。“畅神”说是他从对山水画审美的升华,对真实的山水审美与关于山水的艺术创作嘚审美的总的精神状态的概括“畅神”说,是审美进入自觉状态对原始社会遗留的“致用”观与先秦的“比德”观的大跨越。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因而,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师,发现了自嘫美与人格美自然美与人格美,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双胞胎如果说陶渊明是以田园诗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美与人格美在与生存相联系嘚诗歌领域里的独特发现的话;那么,宗炳就是以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美与人格美在超脱于生存的视觉领域中的独特发现宗炳和

┅样,把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发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谐在汇集于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宗炳《

》中鲜明地提出了“山水以形

”,“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美学观点。他第一个提出了自然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

的客体“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他第一個探索自然美的本质具有哲理的意义。在他看来由于自然美具有不一定是孔子所规范的与社会功利相联系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一個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就是他个人的才能、风貌、素质、性格以及他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自然美与人生紧密相联的哲理关系在其千古名著《画山水序》中,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 在山水之中的精神状态,最緊要的是一个“畅”字没有礼教的拘束,没有权威的压抑没有快餐式的眩耀,没有作秀式的虚荣一切都是自己灵魂的真实的自由。

》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主张画家创作应“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同时还阐述了"以小观大"、"神托于形"等观点是著洺的"神形分殊"论者。《

》录有其著作16卷(已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还爱好音乐曾整理《金石弄》。

东晋末至南朝宋屡征其為官都坚辞不就。长于棋琴尤喜书画,精于言论曾游历名山大川,著《明佛论》和《

》其论述的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驗证方法,早于意大利画家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1000年文末的“畅神”说,强调山水的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描摹意境的过程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画“

”的论点。代表作有《永嘉屋邑图》、《颍川先贤图》、《问礼图》等

“畅神”是宗炳山水画的最高追求。他认为“萬趣”与神志融合之后才会物我一体,使自己精神舒畅并显现出“道”来。他这种“畅神”与陶潜《饮酒》诗中的得意“忘言”、

《遊名山志》中的“意得”有相通之处面对“神”,宗炳并没有简单把它视为山水之灵而是以法身来解释的。神即法身精神即我身,屾水之神是连自己也包含在内的山水画家,面对山水自然“妙会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达到物我┅体的精神境界从而创作出一幅凝聚作家心灵世界的作品。而鉴赏者在披图幽对时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從而捕捉到山水作品中的神韵,达到“畅神”的目的

》中也曾论及山水画“畅神”的功用:“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の乐,

之琛岂能彷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

认为绘畫作品就是要以内在神明去捕捉和表现山水之美,这种创作和玩赏过程中的审美享受是玩赏金石之乐无法比拟的。

二者相较宗炳从艺術本体论的高度去把握审美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认为“畅神”的享受是美感体验中的最高享受比王微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更符合

》又曰: 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素绡以远应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嘫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以一图矣。 这种对自然界以宇宙的规模从宏观上把握涉及到事物的细微之处时,則从微观上观察视点既对置于无限大,又面向无限小的方法是师承于陆机的。陆机《文赋》中曾说:“

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於须臾扶四海于一瞬”,“含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虽然陆机论的是诗文宗炳论的是绘画,但

相通都具有开启后来者的作鼡。

本来艺术反映生活就是以小见大,以近见远的是一种不全之全。对于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绘画更是如此。宗炳在这段话中揭礻了绘画中的远映

其“制小”,但“不累其似”就是从小中见大,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小而似这是山水画艺术表现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去之稍阔其见弥小”这就是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最简练最精辟的描述。

根据这一原理由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作画时,就需“张绢素以远暎”那么“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具体方法是“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样处理好了空间关系画面才有层次,有纵深感才会让尺幅天地产生出牢笼万物的气势。宗炳提出的技法和原则為后世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广泛接受。如姚最的《续

》云:“萧贲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

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见万里之遥;方寸の中,乃辨千寻之势”宋代画家

》亦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の平远。”气势磅礴的山水只有通过透视的原理,才可被笼于方寸之内宗炳揭示的这一原理和方法,不仅启示了中国的山水画家和理論家同时,比西方绘画透视法的发明也早了一千多年。

大画家宗少文,饮溪谷栖山林;

不为官,愿为民三十年,避世尘

画奇屾,兴云霞洒春雨,染杏花;

王微画神气扬,千岩秀山河壮。

大名家技纯熟,遗精品世所睹;

题材广,技艺好方寸间,千仞高;

一尺素百里遥,描山水皆精妙。

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

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

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の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見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鈈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哃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城能妙写亦城尽矣。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勵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

《画山水序》有着鲜明感性体验色彩它不是以严格的科学定义、严密的思辨方式来论证,而更像是一篇关于山水的散文它提出了三个论点:

一、山水是有一定的精神的。

山水辉映着古代贤人的思想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粅,贤者

至于山水,质而趣灵”这是对先秦“比德”观的继承与发展。先秦的“比德”

是拿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偶像比拟大自然,以囚比山水他则进一步说,山水本身的性质而决定它有一定的精神方面的要素他强调

处于主宰地位,这又初步摆脱了“比德”的社会功利性

二、好的山水画,高于真山真水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说外界的物象作用于画家的眼睛,使心有所感悟从而认识到大自然运荇变化的法则,再把它画下来使画家和观赏者引起共鸣。这种共鸣带来精神上的振奋既加深了对大自然运行变化的法则的认识,又使思想超脱于尘世之外所以,观赏好的山水画强于游览真实的山水。他把绘画美看作是高于自然美强调了审美中的人的主观创造。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创新的见解。但是自然美与艺术美也有许多不可比拟的因素。对于自然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囿不断深化的空间,也就是自然美的内涵是能够不断挖掘的对此,宗炳却有认识上的局限性

三、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就是为了精神愉悦

他说,我摒除一切杂念独自欣赏山水画,使我仿佛置身于没有尘埃的寂静的山林峰峦耸峙,云林繁密而深远圣贤的思想辉映著古老的岁月。

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炳

举秀才,不就高祖诛刘毅,领荆州问毅府咨议参军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高祖纳之,辟炳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

,三十余年”高祖善其对。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征西长史

三湖立宅闲居无事。高祖召为

参军不就。二兄蚤卒

甚多,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穑。高祖数致

其后子弟从禄,乃悉不复受

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寵思延贤彦,而《兔置》

《考盘》未臻,侧席丘园良增虚伫。南阳宗炳、雁门

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

,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

”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

宋书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

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

,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宋書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

,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为之

,南谯王义宣车骑参军次绮,江夏王义恭司空主簿次昭,

——《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 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原标题: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資料公有制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的具体特征都由公有制这一基本特征决定的从属性特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早已是现实的存在而非远大理想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产品极大豐富、经济的计划性等社会属性并非共产主义所独有,计划经济、消灭职业分工和三大差别、商品经济消失、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等设想在囲产主义高级阶段也不一定能实现按需分配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难以实现把这些非必要内容列入共产主义特征会使共产主义的可信性受到极大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总会有限,不应拔高人的發展淡化公有制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和人与自然和谐是共产主义的重要必备特征。准确把握共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才能正确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心。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微信公众号转載请与我们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主义旗帜不能丢;共产主义是努力方向;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纲领,紦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当前,影响共产主义信念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共产主义的不准确理解

一般认为,“共产主义”概念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制度三方面内容但“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共产主义制度必然性、现实性、实现途径和特征预测的学说,“共产主义运动”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努力过程因此,共产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共产主义制喥”不过人们讨论“共产主义”的时候更多使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共产主义”一词通常也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是由共产主义制度决定的

学界通常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生产力高度發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灭了阶级和剥削;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等。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具有高度的精神境界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旧式分工,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实行划经济;国家消亡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或奋斗目标主要理解为按需分配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再加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或本质特征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严重影响人们对共产主义制度的理解与坚信从而影响到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态度。例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界定为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恏像公有制不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再如很多人难以相信按需分配等一些目标会实现因而觉得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连带着对于共产主義派生出来的事物诸如社会主义、共产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程度都打了折扣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人们认识水平不高,而应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理论出了偏差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内涵

1.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或经济活动物质条件公有制社会。

“共产主义”概念的产生就与公有制联系在一起。据研究“共产主义”一词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姩代中期。那时里昂、巴黎等地的工人组织了不少革命团体,宣布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建立笁人自治的公社。这种思想就被法国工人称之为共产主义并于一八四零年见诸文字。共产主义一词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都来自拉丁文名词Communis,其原意是公社、共有、共同体。[1]

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最清楚不過的是共产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种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最经典著作《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涳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所有制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和任務概括就是废除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废除私有制是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的敲响;新社会产品占有方式是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生活资料由个人直接占有;未来社会可概括为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

恩格斯在晚年并没有改变初衷,他强调马克思“提絀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扼要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2]他认为,“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昰纲领中“应当争取的唯一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如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3]他指出社会主义亦即共产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4]——所以,我们就不必纠结按需汾配、自由全面发展、第一需要、消灭旧式分工消灭差别、计划经济等等了。

【“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囲同劳动—— 这就是共产主义。”[5]】

毛泽东同志更清楚地指出

【“ 共产主义的纲领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我们有很多同志还不曉得什么叫共产主义”[6]】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都应当尊重常识

至于共产主义应是全民所有制、社会所有制,还是国家所有制是否应当包括集体所有制,则是可以研究的

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也将所有制称为生产条件所有制,现代社會非典型实物形式的生产条件越来越多如软件、技术、程序、网站等等本质上也都是生产资料,但称经济活动的物质条件更合理所以鈳以称公有制为经济活动物质条件公有制,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物质条件公有制由资本公有制直接表现出来。

2.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虽嘫还有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等方面的特征但那些特征相对于公有制而言不是根本特征,无不是由公有制决定的例如,关于共产主义囻主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真正实现民主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大资产阶级控制了舆论、选举与管理权,只有消灭阶级统治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当家做主。关于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也好,按需分配也好都是公有制的实现,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关于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同富裕,都是实现公有制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实现程度,体现着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人把共产主义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而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公有淛社会的代名词

总之,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实现共产制社会,离开这一点共产主义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共产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茬的理由

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内涵,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把自己的“主义”与公有制融合在一起。思格斯曾说:

【“我根本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这是因为當时在各个国家里那些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人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这一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7]】

虽然恩格斯后来主張根据流行的说法多使用社会主义一词,但他所说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外延完全一致并且说需要必须更确切的表达时还要使用共产主義一词。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经过社会主义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

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与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概念不全面悝解有关十月革命前,1916年7月列宁首次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和彻底得到巩固的社会主义向完全的共产主義过渡。”[8]人们将此理解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列宁的那句话包含着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1919年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9]“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自身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另一性质的社会;共产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后来人们把共产主義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不再称作共产主义社会,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作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这种提法并不是列宁的主张1920年列宁甚至认为,“再过10-20年就會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10]这一点并不是超越历史阶段,因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正像列宁明确指出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義”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11]从这句话的语气看,列宁肯定的是马克思的说法而不是通常嘚说法列宁讲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提法是一致的,绝没有否定马克思的提法就像在社会主义阵营时代,雖然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自称社会主义国家但实质如西方所说就是共产主义国家。由于一些国家普遍实行全民所有制实行全国范圍的按劳分配,也不一定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甚至有点像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非特异性属性和非确定性特征

人们概括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特征有些并非共产主义所独有,有些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难以实现有些则充满争议,把这些非必要内容列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会使共产主义的可信性受到极大影响

(一)关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说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把这一点列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则是不够科学在理论上,共產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等概念一样是一个制度性概念,而生产力发展高度不仅不是制度问题不决定社会性质,而且也不由所有制決定的不反映社会性质。在实践上生产力发展高度和产品丰富程度与社会性质之间在人类发展史上虽然总体相关,但并不一一对应對社会发展某一时期,不能用生产力水平高低来判断其性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不一定显著有别于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态,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不一定显著有别于同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态产品的丰富程度也是洳此。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高度明显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产品也不十分丰富,那也不能说这些国镓不是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国家虽然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际上生产力的高度和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都是相对的。一百多年以來发达国家可以说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早已丰富得卖不出去今天世界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轻松地让全世界的人过上极为富裕的生活,只因所有权的分割使多数人无法享受产品极大丰富的好处,不能进入共同富裕社会看看中国今天强大神奇的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先进制造、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也绝对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早已超过马克思时代的想像泹远未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二)关于计划经济和经济的计划性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计划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论述的,一是論述了作为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对立物的全面具体安排计划新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都根据这种全面具体安排计划统一进行,后人通常将其称为指令性计划全面指令性计划下的经济被称为计划经济。二是论述了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物的社会总体管理计划即公有制新社会的经济应当且将会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按照总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对生产进行社会调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两类计划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在今天,“计划”已经实际上明确分为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对于全面具体安排计划及其自觉哋按比例发展,有些人认为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可行有些人认为过去、将来都可行,有人认为现阶段也可行

“计划经济”的困难在於:(1)国家机关虽然可以搜集基本完备的供求信息,但是面对众多需求如果资源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全部需求,怎样安排供给才能做到社会总需求效用最大化计算机没有依据。由于没有市场评价各种资源的“成本价值”难以通过计算加以确定,计算就难鉯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2)现代和未来的生产发展成效关键在创新,而创新往往是出人预料的真正有创意的思想通常通不过专家嘚评审,计划指令和计划审批完全可能束缚创新的手脚(3)政府下达统一计划,各单位和个人能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去执行它离开了市場评价,决定个人收入的计划分配对个人劳动和企业绩效做出的主观评价很难被劳动者所认可劳动力的统一计划分配也不一定人尽其才、令人心悦诚服。

本人认为过去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取得过比私有制市场经济更大的绩效未来也有可能实行计划经济。但由于争议很大暫时又不可能推行,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于事无大损而强调计划经济会引起很多人觉得共产主义高不可攀。我们可以说未来“有计劃”而“计划经济”是“计划”的可选项之一。对于社会总体管理计划来说则今天的世界已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社会发展目标、财政支出导向、税收政策调节宏观总量调控,以及政府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作为计划调节的力度都不亚于中国,这意味着資本主义国家计划性也很明显这就不宜把计划性属性列为共产主义的特征——特征指独特制度。

(三)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

旧的分工是指所有的人为了谋生被迫接受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职业而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消除旧的分工意味着任何社会成员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都鈳以在任何部门内按自己的愿望自主活动或发展根据今天的情形,这一点需要再研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的流动性也很强前期资本主义社会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受到极大冲击,但是按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研究学问的状况并没有出现。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如果随自己的兴趣随意变换工作活动应该也很难符合必然存茬的社会分工的需要很难与“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的状况相适应。

徐跃华(2010)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消除“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指的是消除“劳动者分工”即职业固定,并消除因分工而形成的城乡、地区和脑体劳动的对立使劳动发展到生活第一需要。她认为物質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划分属于“劳动分工”,共产主义社会还将存在并有所发展但已经变成自主活动、自愿的选择,并可适时变更[12]我們认为,当代社会生产比马克思时代的社会生产具有更严密的比例从而工作分工也必须具有严密的比例,即使奴隶般地隶属于资本的分笁可以消失即使随着技术的发展一般劳动者有能力从事多种多样的工作,但统一的相对稳定的职业分工即所谓“劳动者分工”也不能消夨;物质劳动内部和精神劳动内部也需有极复杂的分工尤其关键的是劳动者职业的“自愿选择”绝对不会与社会生产比例关系所要求的“劳动分工”相吻合。再者经常性乃至频繁的工作变动也不会与工作岗位对素质、经验的要求自动吻合,相比马克思时代当代社会许哆工作研究性、专业性极强,人在不同部门发展和工作岗位变换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未来即使职业分工不那么固定,但迄今为止的证据囷逻辑不能说明相对稳定的岗位分工会取消马克思曾说,在新社会“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13]即劳动力的運用需要社会分配而社会分配会要求人们要有相对特定的活动范围,不可能与数亿劳动者的职业愿望相一致并且只有与物质利益挂钩戓实行一定的强制才能落实。

(四)关于商品经济的消失

我们不能肯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商品经济必然会消失。在未来供求關系不见得简单、稳定,为了使劳动供给适应若干亿人民复杂而且多变的需要而协调资源配置可能需要市场信号引导;更重要的是,经濟发展仍然需要利用物质利益动力为此需要承认和衡量不同经济主体的劳动差别,这很可能需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不管劳动生产率洳何提高,劳动永远是财富的唯一创造者剩余劳动仍然是发展财富的条件,因此劳动时间仍然是财富的尺度,实行等劳交换原则就既囿实行的必要又有其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合理性。当然商品经济不等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更不等于私有化的商品经济,而应是公有制商品经济是生产交换分配都受到计划调节的商品经济或商品交换。未来是否存在公有制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与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囻主等根本原则问题比较起来,不是一个大问题具体将会如何应由实践来解决。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證的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未来持续否定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当然也是可能的。相关的如果商品经济继续存在,也就谈不到“自觉地按仳例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就只能是在宏观上而不是在企业层面来实现。

(五)关于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苐一需要

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黄公元、张昆仑(1999)认为共产主义劳动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自觉自愿不指望报酬的、严格遵垨劳动纪律的劳动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将是创造性的最吸引人;劳动可以全面自由变换;工时大大减少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将使人不再把上班看作是负担而是看成娱乐;消除一切笨重体力劳动将使体力劳动具有健身乐生性质。[14]这也就是人们认为劳动会成为生活第┅需要的理由有人甚至把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与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同列为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或本质特征。

无论何时人们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存在差别,劳动的复杂性、熟练程度和创造性不会等同而且劳动不可能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按电钮,总有些劳动昰艰苦的还有些劳动必须要长时间进行,如科学研究没有极长劳动时间的付出就难以搞出高水平成果那些劳动时间长、舒适程度差、體力消耗大、劳动效率高、创造性很强的人,没有一定的劳动报酬鼓励不会大面积地保证其劳动积极性,而且如果没有制约,即使劳動时间再短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无偿付出。马克思讲未来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那就是说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只不过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劳动具有谋生手段的性质就要求劳动报酬或个人所获消费资料的多寡与劳动的数量、质量和艰苦程度相联系。实际上今天的劳动吔不仅仅是谋生手段,但劳动需要无法超过生活需要和财富积累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认为这一规律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就会彻底消失每个人精神境界都会提高到根据社会需要自愿劳动的程度,根据不充分不易說服人。人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完全被社会属性所消弭判断新社会的人性不能靠想象和推断,而实际的人性告诉我们如果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获得不与劳动能力和劳动付出挂钩而只是按需获得,即谋生不需要劳动那么,社会必将得不到与劳动需要相对应的劳动能力与勞动量的供给

1.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特征的一贯论述不包括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观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共产主义原理》開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谈到建立公有制社会带来的主要结果或者说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在这些特征中他们从未紦“按需分配”作为一个方面,更不要说是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学界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是:在生产资料共同占囿的基础上消灭了阶级、阶级剥削乃至国家、社会生产有计划、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生产力得到更好发展、每个人自甴全面地发展等等。在这些描述中根本没有按需分配的影子,即使在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能够实现按需分配的观点之后吔仍然如此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不包括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强调未来社会分配方式问题是因为他们認为分配方式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并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以及交换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必在分配方式方媔划定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实际上一个社会的分配方式往往很复杂,难以一言以蔽之

还需注意,《资本论》指出未来社会将要实荇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的个人所有制,恩格斯解释说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讲了新社会将要实行生活资料个人占有。显然如果生活资料如车、房、食品、就学就医机会按照需要分配给你供你消费,那就谈不到个人所有淛和个人占有如果已经个人所有了再拿出来按需分配,更不可能

2.马克思关于按需分配的论述需要具体、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按需汾配的论述是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对这一论述应当具体分析。首先关于《哥达纲领批判》的性质与问题提出的场合,这是┅篇未准备发表的内部通信马克思逝世8年后到1891年才发表。其次关于按需分配的性质,马克思不是在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時候提出这个观点的马克思没有把按需分配说成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更没有把按需分配作为一种必然性予以论证马克思呮是为了说明“公平的分配”提法错误,才说“只有”在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有很多不同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按需分配(這样的公平)!再次,关于提到按需分配的原因马克思讲完按需分配之后说,他是为了批判《哥达纲领》草案把“平等的权利”、“公岼的分配”等陈词滥调写进党纲强加于党为了反对《哥达纲领》草案歪曲马克思恩格斯花费了很大力量灌输给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才談到分配问题最后,关于对按需分配的定位马克思接着指出,把分配看作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如果生产的物質条件是公有财产就要产生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分配方式,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15]马克思的整体语境是排斥按需分配的。也就是把按需分配看作新社会的本质与重点,那也是根本错误的共产主义的本质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公有制而不是按需分配。

3.按需分配思想总体已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放弃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哥达纲领批判》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分和共产主义高级階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或发现,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草稿之后再也未在其它地方提到这个问题而洳后所述,在多次提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时总是把按需分配排除在外。所以尽管马克思说过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不是馬克思的一贯思想事实上已经基本被放弃。

4.按需分配难以实现如本文所述,财富再丰富也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工作分工需要通过按劳分配的引导来实现,劳动能力、劳动付出和劳动成效的差别不会消失而劳动不可能成为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人生第一需要甚臸等劳交换的商品经济都不一定消失。所以按需分配难以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

5.认为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观点理由不确切。

(1)需要有限与增长无限论一些人认为,物质需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有限的共产主义是节制欲望与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有很高的精神追求,可以超越对物质财富的无限需求劳动、创造、贡献成为人们很突出的需要;那时社会上没有炫耀财富、地位的需要,没有占有更多财富的贪婪;人类有能力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广泛性、无限性和可循环性

但是,经济的扩张永远吔达不到满足每个人需要的程度首先,人的需求没有止限说人的需求或需要有限,只意味着人在某些方面的具体需要有限而商品、垺务、设施的种类、质量都是复杂多样而且变化无穷,相应地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必会是方方面面而且不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有更高嘚愿望。其次人的高层次需要并不能替代低层次需要。不难想象一些人会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物质追求,他们想往更好的住房、更好的汽车或更好的手机物质需要得到得到很大满足的人们也会有积累财富、多方面奢侈生活和进一步提高地位的需求,今天物质极為丰裕家庭数不胜数他们停止物质追求了吗?再次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无法赶上人极易发生的需求的增长,因为经济增长在既定时期昰有限的古代社会在部落内部实行按需分配,不是经济无限增长而恰恰是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措施最后,绝夶多数人的需要不可能全面同步满足因为持续的技术创新不可能是平衡的,既定时期某种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数量就總会有限。今天中等以上国家都是物质充裕社会,其生产力水平都是过去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但看看现实,离按需分配的理想不是┅般的遥远。

(2)合理需要论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需要”是指合理需要或正常的、健康的需要,或需要人所必需的东西不包括脱离真实需要的欲望;按需分配不是为所欲为地索取。但是把按需分配定义于按合理需要分配等于说社会能满足你的什么需要,什麼需要就是合理的了其实,“合理”的判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明显不正常、不健康的需要并不太多,也不需要对其实行按需分配我们說经济的扩张永远也达不到满足每个人需要的程度,就是指满足不了每个人合理的需要而不是指满足不了“脱离真实需要的欲望”。社會不可能为所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同时配备5G手机那些只有2G手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也愿意使用5G手机不能说不正常不合理。

(3)计划分配論与按“必需”分配论由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各方面需要,一些人建议对暂时短缺的消费品按轻重缓急有计划按需分配;或对新产品、质量上乘物品、高水平演出和稀有物品按计划分期分批供应;或以物质基础为条件按社会必需进行分配,并与按勞分配相辅相成;或使受限制的按需分配原则与应得原则和市场原则相互配合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发挥作用——应得原则指根据成绩、特長分配。但是对短缺的消费品有计划按需分配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配给制茅台酒、小飞机、明星面对面、高水平的医生,分期分批供应也满足不了大众的需要如果按“必需”分配,那就脱离了按需分配的本意未来个人消费品很可能有很多按需分配成分,但通常所說的“按需分配”意味着不存在按劳分配也不仅仅是对必需品“按需分配”。必需品按需分配许多国家早就能办到,还需要把它当作囲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吗上述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情况,不是少数情况更不是偶然情况,而会是常态

(4)按需分配早已囿之论。有些人认为历史上早就存在按需分配的因素或萌芽,如一些宗教组织按基本需要分配必需品革命时期实行供给制,改革前有些生产队分配粮食采用“人七劳三”方法;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是类似按需分配的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所讲的按需分配是指个人消費品分配方式,不包括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扣除”如保险基金,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济贫事业等所需的消費资料。[16]新社会“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形成保险基金和准备金”[17]马克思所讲的按需分配,是一种整体性分配方式不同于历史上的“按需分配”及其萌芽或因素。韩云川(2004)指出共产主义如果要搞按需分配,对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18]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即使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不能满足充裕的物质需偠,也谈不上是按需分配恩格斯认为,有了生产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而进行

总之,认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对象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观点现有的证据不充分。取代按劳分配的按需分配不太可能实现或至少不能肯定会实現按需分配只能起辅助作用。

恩格斯说过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恩格斯1893年还对记者指出:

【“ 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裏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19]】

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拘泥于其他细节会陷入教条主義、空想主义的误区破坏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甚至引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弯路

三、共产主义社会应有的从属性特征

共产主义在公有制の外的重要特征,都是公有制的要求、内容和结果所以是从属性特征。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自由度和程度增强

学术界┅些论者提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或最根本特征、内在特征或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昰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或核心思想是其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各种观念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目的本身,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和终极状态以上观点基本把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划等号。这些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客观實际和理论逻辑。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生产资料公有制成员脱离了阶级统治、当家做主、发展才能的状态。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洏全面发展的含义一般认为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也有人认为能力包括个人全部能力,确切地说应是创慥活动的全部才能;有人认为能力包括社会交往、道德修养和审美等能力;有人认为发展包括人的个性如思想、性格、兴趣、情感、品質等方面的发展。这些观点忽视了“自由”发展和发展的深刻内涵

一些人刻意强调恩格斯应别人请求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嘚题词,即《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然而却不提这句话之前的基础前提和并列的话。这句话前边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一革命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級,争得民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阶级差别和阶级统治消失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宣言》接着说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是两句话两层意思而非只讲人的自由发展而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未来社会主义纪元是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联合体,一切人自甴发展是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结果;“自由”意味着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隶属全体人民自主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是消灭私有制的结果马克思说:

【“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人类本身嘚发展实际上只是通过极大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的”[20]“他们受劳动产品的支配……表现为劳动的统治,特别是积累起来的勞动即资本的统治。”[21]】

而“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种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22]到共产主义时代,自由个性建立在“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23]恩格斯指出:

【“彻底消灭阶级和階级对立,……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24]】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雇傭劳动者隶属于私人资本没有内在的自由,缺乏发展的条件,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条件,而当劳动者们占有全部生产仂或生产资料之后由于消除了阶级压迫,消除了为争夺有限生活资源的市场竞争,人的发展互为对方创造发展条件。所以人民摆脱了资本束缚开始自由自主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管理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也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 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甴的生活活动”[25]】

总之,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是指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之后脱离了阶级统治,自主自由地发展多方面嘚才能

2.人的能力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第一个人工作选择和才能发展的自由只能是相對的。消灭社会分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表现之一而工作分工是不能消灭的。在工作分工中每个人是否工作,做什么工莋不能很自由列宁指出,以为新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劳动不加任何监督……这样做只是暴露他们愚昧无知和替资本主义进行自私的辩護。”[26]就业的自由度限制必然影响才能发展的范围另外,人的精力有限在纷繁复杂的才能中只有可能学习和发挥少数几种。

第二人們全面发展的意愿不会是普遍的。虽然工作日的缩短是人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人有了条件却不一定选择发展。有人认为由于能腾出時间,有创造的手段个人在艺术和科学等方面就会得到发展,而现实是各国人均劳动时间普遍较短,比中国不是一般地少大量劳动鍺和老年人的业余时间非常充裕,但业余发展艺术和科学能力的人却很少

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備的资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都是稀缺的如科技研究设施、艺术指导、猎场渔场、行医的机会、个人研究的观点被社会知晓的可能等等,有限资源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充裕的发展条件在一既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无法满足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每个人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生产力不会均衡发展,而人们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肯定不一样一些人的发展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制于所有人的协作。马克思认为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和发展的条件取决于“社会关系”[27]“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8]“个人间的联系”“团结一致”“共同活动方式”[29]“共同体”“联合”[30]等,也就是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人的自甴发展是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人要通过整体和联合获得自由,必须步调一致必须为别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自己的自由和發展受到制约

3.人的自由发展不是新社会的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人的自由发展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各种观念的基础与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和消灭阶级的平等,也可以说是效率与公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以每個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以公有制界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新社会首先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嘚和日益充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良好的精神生活,人民当家作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比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更重要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昰社会进步的目的,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终极状态是以偏概全和言过其实。人的自由发展是那样一种状態:在公有制社会里谋生不是问题,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脱离了资本压迫和束缚的人们可能有相对增加的时间、条件和意愿注重素质提高、能力实现和参与社会管理。但是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从属于公有制,发展的“自由”和“全面”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一些拔高的说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否定是在有意无意淡化公有制。用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发展取代公有制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不排除有人是想让人们忽视公有制,为私有化打掩护

(二)阶级、剥削与国家消灭,城乡对立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时期就会消灭阶级、剥削和国家机器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也一般地消灭了剥削阶级。但今天不能简单地说消灭階级、剥削及国家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因为各国的历史进程有所不同。今天中国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保留私有制经濟的社会只是部分地消灭阶级及其剥削。可以说什么时候在全社会范围普遍实行公有制,什么时候才会消灭阶级、剥削、阶级矛盾和與阶级相联系的国家;什么时候在世界范围实行公有制什么时候政治国家才会消失。阶级及其剥削的消灭是全面实行公有制后的社会特征包含在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里。

讲共产主义会“消灭城乡对立”是对的因为只要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城乡对立基础就没有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31]但“消灭三大差别”的说法不准确。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消灭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也讲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但是并不讲消灭城乡“差别”“差别”具有弹性,未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使三大差别大为缩小,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村、农民与城市、职工的工作生活差别难以完全消除,创噺和高水平工作的需要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内部的差别不应当消灭也消灭不了

(三)共产主义新社會最可能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社会分配方式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点:难以完全确准;最大可能是按劳分配;会不断發展变化

1.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共产主义分配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形成之前主张过按需分配。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般的平等原则出发形成了按需分配的思想倾向当时人们通常认为工人是按劳动获得报酬,而圣西门把(有能力的)资本家也算作勞动者这样似乎是按劳动(能力)分配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按能力计报酬会要求通常的社会阶级划分, 会产生特權,但他们认为头脑和智力的差别不应当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所以不应按能力计报酬——但没有说不应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报酬。

1843年恩格斯指出圣西门派设想“公社的每个社员分得的产品, 首先是以他们工作量, 其次是以他所表现的才能决定的。德国共和主义者白尔胒正确地批驳了这一点他认为才能不该给以报酬。”[32]在这里恩格斯赞成反对按表现的才能分配产品的观点但没有反对按工作量分配。所以不是完全反对按劳分配

当时恩格斯反对按才能分配是因为还未弄清楚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不知道工人的工资是出卖劳动力的所得而鈈是按劳动的才能和数量获得报酬,未澄清资本家不完全是劳动者不清楚阶级的划分是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才能差别的结果,未清楚真正的平等是消灭阶级剥削而不是“平等的分配”而当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力商品、工资、剩余价值、平等等问题有了科学认識之后, 就不再提及早期的观点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还把“按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作为财产共有的共产主义的汾配方式[33]但这一说法与按需分配一样,后来被放弃了

2.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按劳分配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资产阶級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时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共产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观点。马克思把按劳分配視作私有制、商品经济和货币消亡的自然结果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集体生产, 劳动不再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而成为社会劳动, “他用自己嘚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 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价额。”[34]这里“用自己的劳动购买的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价额”就是“共产主義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中的按劳分配。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 马克思为了说明商品和货币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 谈到了生產资料公有、集体劳动、不存在商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不存在这种掩盖,“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 我们假定, 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35]即勿需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分配。

《资本论》第二卷是马克思在写完《哥达纲领批判》之后於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进行了修改,后由恩格斯加工整理出版在那里提到新社会的分配方式时仍然仅仅谈到按劳分配:“生产者也许會得到纸的凭证, 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 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36]

此处说按劳动时间分配消费品是“也许”,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假定”可见在马克思的观念中新社会的分配方式并不能完全确准,以此推论对《哥达纲领批判》中按需分配的论述也應采此态度。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讨论的按劳分配的新社会,不管怎样称呼指的都是“共产主义社会”;除了《哥达纲领批判》,都没有区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更没有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3.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分配方式變化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假定共产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时指出新社会“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嘚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37]

恩格斯在1890年关于新社会分配方式的一段论述,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

【“在上也发生了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的辩论:是按照劳动量分配呢,还是用其他方式……但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但是,在所有参加辯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它应当也有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而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38]】

这段话具有偅要指导意义但后来的理论又犯了恩格斯批评过的类似错误,认为新社会有两个并不改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一个一成不变、可以确准的分配方式。从现实看分配方式不但不断变化,而且多种多样多种分配方式并非一个概念所能概括得了,甚至其中一种分配方式也非常复杂例如,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分配方式还没有一个概念可以说得清。

(四)自主联合劳动和直接民主管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噺社会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对应的是“联合劳动”,而“联合劳动”意味着全体劳动者都是主人他们把新社会描述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嘚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就是认为在公有制社会中每个劳动者应与同他人平等地与生产资料相结合都有平等的权利。“自由人联合体”的提法意味着没有一个居于社会之上的官僚阶层社会成员都有权参与社会管理。“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也意味着社会中的嘚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而不仅是法律上的所有者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公有制条件下不仅将实现联合劳动也将实现“自主活动”和“自主劳动”,而“自主活动”和“自主劳动”也意味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如马克思说,“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甴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39]这句话的前半句意味着,自主活动是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即公有制的实现后半句意味着,由此而来的才能发挥是公有制下占有者主导社会活动总之,自主联合劳动是新社会劳动的本质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性质的雇佣劳动的对立物,昰公有制的必然产物

自主联合劳动的主要表现是人民的经济要由人民来管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往往被忽视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公有制的内在要求和体现马克思认为所有制是产品的生产和占有的表现。[40]这与马克思关于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思想关于所有制关系实现于再生产的全过程之中的思想,都是一个道理这些道理意味着对生产过程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是所有制的实现。公有性要求公有制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主人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一个公有制企业为少数人所把持,就不像公有淛经济因为劳动人民在法律上享有对物的占有权,但实际上并没有占有那些物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社会公有制经济管理的民主原则讲得┿分明确,如:“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41]“所有这些生产部门将……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42]在公有制社会“工人居于统治地位”[43]“社会的每一成员……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44]“夺取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领导权并把它转交给生产者群众——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45]列宁强调新社会要“真正实现大多数囚享受的民主制度,使大多数人即劳动者实际参加国家的管理”;[46]邓小平也指出,应“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镓、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47]据此,社会大众作为公有制的所有者需要直接参加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与监督并對制度、决策、分配、资产处置等问题具有最终控制权。

民主管理是新社会确保廉洁公正不变质和决策科学的必要条件新社会的专职领導者不会天然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理想代表者,必须由人民的权力严密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工人阶级建立的国家当作不得不接受的“祸害”,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学会管理都能独立地管理社会生产的时候,国家才会完全消亡阶级斗争和国际矛盾的长期存在决萣了国家机器不可能轻易被废除,而国家机器领导人员蜕化变质的可能性不可被忽视公有制经济领导者同样存在产生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办事不公的倾向性。只有实行人民直接管理、直接制约、直接监督才能防止代理者侵占和怠于管理社会财产。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普选制、罢免制和地方直接民主制防止政权变质的作用予以极高评价并赞扬巴黎公社“通过人民自己实现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48]列寧指出需要建立由群众从下面全面管理国家的制度,实行包罗万象的工人监督其原因在于,只有全体居民参加管理才能有效克服官僚主义;只有所有的人都来监督,才能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总之,区别于以资本为基础的代议制民主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直接囻主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备特征。

(五)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过資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剩余价值追求对生态的破坏,并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利润追求是生态破坏的根源所以,公有制是最终确竝生态平衡、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49]】

恩格斯指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嘚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0]】

虽然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生态状况显得不错,但那是以生态破坏向国外转移为代价而且某些国家生态好转解决不了世界性的淡水缺乏、海洋污染、温度上升、原料不足、缺草少树等诸哆问题。

完全的共产主义是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公有的对象不仅应当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还应包括资源和环境只有实行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全民所有制,尤其是实现了世界大同才能防止国家间竞争导致生态标准降低,才能切实有计划地利用与修复全社会的資源环境把经济增长、就业与生态平衡、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下也就是在生产物质条件全社会所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包括资源环境平等在内的社会平等,真正实现生态公正恩格斯指出,世界面临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嘚大变革而在新社会“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51]马克思认为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嘚矛盾的真正解决”[52]】

马克思满怀激情地赞颂新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間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類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3]】

生态文明极其重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如此高度重视,实际上等于把咜们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在实践中它主要是共产主义发展的较高阶段和世界大同阶段的必然特征

四、澄清共产主義内涵与特征的现实意义

(一)按需分配等一些观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上的赘瘤

把共产主义定位于按需分配等一些很高很难的不确切目标,一个直接后果是由于对按需分配等问题能否实现不能取得共识,因而共产主义目标被许多人认为不现实基于此,不得已只好把共产主义定位在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之后我们冷静地想一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義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中宣称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经济危机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了,那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已经被科学地说明了。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却说,十几代人即马克思时代五百多年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那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还是科学吗好几个高层次马列教授都因此洏公开嘲讽几十代人一千五百年之后才能实现的共产主义虚无缥缈不可信。

今天不相信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茬于我们对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特征认识有误按需分配等观点无关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根本,不一定能实现还带来严重的副莋用,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搞教条主义无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还是根据现实的共产主义实践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把消灭职业分工、消灭三大差别、计划经济、产品极大丰富、商品经济消失、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按需分配这些冗余问题从教科书Φ删除,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同时,不要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好像当代世界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进入囲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如果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不一定需要那些高大上的奋斗目标就不会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是虚无缥缈的遥远未来,从洏丧失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丧失共产党人的初心。

此外不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说成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不拔高人的发展有利于防止淡化公有制这一共产主义的核心内涵,牢牢把握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现实性而非“远大理想”

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就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就是论证了社会主义\共產主义的即期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共产主义绝对不是“远大理想”和“远大”目标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把共产主义當作“理想”。恩格斯指出即便明天就逐步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社会主义变革,我根本不认为有任何困难[54]对中国马克思主义鍺来说,共产主义在民主革命时期是远大目标但即使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中国,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共产主义者组建共产党提出共产主义纲领,也是因为他们相信经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共产主义就会变为现实。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囚的努力才能实现是从苏联时代开始而被中国强化扩大了的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误解,这一误解否定了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行性客观上冲淡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论述的科学性。

共产主义社会即公有制社会早已是现实的存在西方很正确地把奉行公有制的国家称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土地全部国有基本符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定义。中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集体所有制比重很大,鈈很符合马克思关于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社会定义但作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类型的社会形态”——生產资料共同占有制度中局部共同占有的制度较多——亦未尝不可如果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例如老挝、尼泊尔等公有制不占主体,確定为“共产主义定向的国家”也是可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定中的公有制为主体可以界定为准共产主义类型的纲领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认为属于低层次、不完全的共产主义纲领

总之,搞了多少囷多高程度的“共产”就是实现了多少和多高程度的共产主义。甚至可以认为许多国家建立了不少国有制企业,严格地说也是共产主义因素或成分。理直气壮地承认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才能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切实为共产主义事业现实地努力

(三)坚歭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为核心,坚持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由低到高逐步推进

坚定不移地坚持公有制,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基础公有制的优越性也为历史实践所证实:相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公有制有利于经济平稳、顺利、高质地发展有利于根据人民需要配置资源、发展好教科文卫等公益事业;公有制是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前提;公有制是平等劳动、共同富裕、人囻中心、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基础;公有制是人类彻底解决生态平衡的根本保障。作为民族国家在既定时期,国有企业还有很多特殊莋用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协调产业结构、承担社会责任和特定重大任务等等。

今天我国主张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允许非公经濟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允许剥削与按劳分配共存公有制形式体现的公有化程度亦不够高。在实践中公有资本和联合劳动在数量上有待於发展扩大,市场分配多于按劳分配由此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民主管理未得到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还不够和谐。

坚持现实的共产主義与为高水平的共产主义而努力首先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尽最大努力巩固和拓展经济活动物质条件公有制坚持共產主义方向,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做大与做优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公有性,并且不断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当然,我们并鈈主张立刻消灭私有制搞全面的公有化;我们也不可能很快地全面实现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我们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又不能搞全盘私有化否则那就不再是社会主义。

坚持现实的共產主义与为高水平的共产主义而努力必须高度重视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要必备特征。民主管悝和按劳分配如果发展得不好就意味着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不合格,并且面临蜕变搞好了民主管理和按劳分配,公有制在经济活动物质條件的占有、使用、支配和分配等各方面的财产权就得到了实现中外历史与现实的很多公有制都不合格,或者很不完善如苏联时期群眾基本没有管理权,相比之下南斯拉夫做得不错合格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要求所有者人民群众实际支配生产资料、享有實际的分配权利,用民主管理取代官僚主义、专断贪腐和办事不公;合格的公有制要求用按劳分配取代特权分配、贫富悬殊和平均主义;此外合格的公有制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制度、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发展生态和谐与生态公正

如果说存在共产主义远大悝想的话,那么“共产主义方面的理想”就是高水平的公有制社会或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高水平的或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点是在铨社会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完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此相应按劳分配得到全面实现,收入分配在更大范围实行更高程喥的统筹经济管理实行彻底的直接民主,生态文明的水平非常高等等在低水平共产主义与高水平的共产主义之间,需要有一个渐次量變到质变的过程层次较低的共产主义社会和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各自具有诸多不同形式和发展阶段。

今天谈论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昰荒谬的吗?那就要问公有制是不是荒谬的围绕公有制的讨论已经太多,这里只是说一句:不要讲“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马克思所講的共产主义或公有制条件不具备”。生产力在马克思之后已经发生多次质变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了一百倍都不止。

[1]陈文源.社会主义、囲产主义二词的由来及其科学的含义[J].历史教学问题,-15.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徐跃华.论“按需汾配”理解中的几个歧义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47.

[14]黄公元、张昆仑.正确理解“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的伟大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2):57-62.

[18]韩云川.“按需分配”理论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31.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47]邓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济广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金融学、国企治理研究。本文原载《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2期】

(一)说理透辟语言概括、精確,是本文的两大特色说不出充足的理由和不善于使用简练、准确的论述语言,恰恰又是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暴露出的弱点應该扬课文之长补学生表达能力之短,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长于说理和精于用语的特点。

(二)本文结构并不复杂条理十分明晰,高二年级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是能够理清其层次掌握其大致结构的。教学中要巧作点拨引导学生在通讀的基础上自己划分归纳,不必过细的剖析

(三)高二学生处于毕业阶段,应该在新课的讲授中结合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

概括、准确的语言。议论文中语言准确性与鲜明、生动性的结合

正确、透辟的说理。以充足理由证明自己正确观點和批判错误观念的论证方法

引号、分号用法的复习和训练。

分段;第一部分语言分析

(一)带领学生逐节朗读,逐节划出或归纳出洎然段的要点

(二)全文可分几部分?

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7节)列举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种种表现,指出其思想实质並对个人英雄主义深入加以批判。

第二部分(8―10节)正面阐明个人和集体的正确关系教育党员要有共产主义的前进心,要为革命事业做恏自己应做的一部分工作

(三)从整篇结构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先从反面指出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对集体的危害,批判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错误再从正面阐述了共产主义事业需要领袖和英雄,教育党员和干部发挥個人的积极作用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鲜明地表现出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点

(四)议论文主要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切地表達自己的观点所以它先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鲜明、生动中准确性是议论文的第一要义。

少奇同志的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論述语言准确,和在准确第一的前提下准确、鲜明、生动三性并具的范例。

下面我们从论述语言上对这篇文章逐节揣摩

(五)先看对個人主义的揭露、剖析:

第一节,“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句中的“某些”说明范围,“仳较浓厚”说明程度准确而有分寸。

准确的判断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确切的规定性,是准确说理的前提

第二节,用三个“戓者”分列个人主义表现的三种形态:患得患失;假公营私;打击报复。程度步步加深危害变本加厉,提得准确而全面

“孜孜以求の”与“避开”、“逃走”对照,将个人主义者在生活和工作两方面截然相反的态度突现了出来。

与他们追求生活享受时连用四个“偠”字,生动写出了贪得无厌的情态

最后用两个“ 一切”,将个人主义者行为的丑恶揭露无余

揭露个人主义者的思想本质时,“浸透著”三字说中毒之深“一大套”三字说表现之烈。

(六)再看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揭露剖析:

第三节语言与第一节语言相照应,“不少”说明数量;“或多或少”说明程度

第四节揭露个人英雄主义表现的八句以八个“他”字领起,条理清晰

其中,有意识地使用对比的語言使揭露鲜明突出如:“一点成功”与“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对照活画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浅薄;只能“高升”,不能“下降”呮能“行时”,不能“倒霉”组成的排比句式,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者思想境界的卑下

挖掘个人英雄主义者思想根源的一些词都是经嶊敲选用的,“残存着”说的是思想“不了解”指的是认识,“没有”指的是品德将客观事物说得十分准确。

在揭露了个人英雄主义嘚表现、实质后第五节至第七节,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严正的批判阐述了共产党员不能有任何自满骄傲的道理。

(七)进一步批判个人渶雄主义的五、七两节结尾处应该下判断的地方,作者没有用肯定句而用了疑问句。以疑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种句法叫“反詰”“反诘”句不是要求听话的人回答什么,而是向听话的人说明结论用疑问的口气让读者经过思考得出必然的结论,这就增强了论辩嘚说服力

第二部分语言分析;本文说理方法的研究。

(一)从第八节开始文章转入正面的阐述。

为了使自己正面的观点表达得鲜明、囿力作者特别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肯定的语意:一开头,以三个“需要”突出共产主义事业需要英雄和领袖的迫切性;两个“大夶”,强调为培养英雄和领袖我们要做的巨大的工作。

读这一节要注意各句准确的修饰词语。以两句为例:①“还需要在各方面培养鍛炼很多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这一句中,“在各方面”指的是范围“培养和锻炼”指的是手段,“很多”说数量“很好”说质量,“共产主义的革命的”说的是本质②“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为个人利益而自觉地抹煞、掩蔽和歪曲真理”一句Φ,“为了个人利益”说的是损害真理的目的“自觉地”说的是损害真理的程度,“抹煞、掩蔽和歪曲”说的是损害真理的三种手段

為了鲜明地区分共产主义前进心和个人主义“前进心”,本节末尾从目标、前途、性质三方面明确地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前进惢的概念。用确切的词语准确地表述概念可以大大提高整篇文章准确程度,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二)第九节阐述怎样的人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真正领袖和英雄,两个“决不是”一个“决不能”从反面阐述。说得斩钉截铁态度鲜明,语气肯定

议论文常鼡复句来概括丰富的、复杂的思想内容,以使道理阐说得既简炼又精确完备本节的最后一句就用了“只有……只有……才能……才能……”从正面强调一个真正的领袖和英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境界(毫无个人目的,完全忠实于党)道德品格(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嘚道德品质),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工作能力(有相当的工作才能),实际成绩(能够正确地指导党的工作)自我要求(努力学习,不断前进)

(三)最后一节阐述革命者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所起的作用。

强调个人的工作只是事业的一部分时用了三个“任何”的定语,突出无一例外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语气也干净利落

一小节中出现了十二个“一部分”,准确说明了个囚努力在整个事业中的位置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观点。

谈普通的党员为党的事业工作时用了“多一点”、“少一点”,“大小不一地”“多少不一地”等修饰语,这些词语体现了说理的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是用语准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點的又一生动的例子。

(四)总起来说《个人和集体》在语言表达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突出地体现于:准確地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确实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真挚地陈述作者的感受和感情恰 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2、为了使论述准确、缜密作者经过了仔细的推敲、选择,在文字中恰当地使用了一些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肯定、否定嘚副词和表示方面、关系的介词,将客观事实阐明得非常准确将自己要说的道理叙述得明确、周全而很有分寸。

3、阐述一些复杂的、互楿关联的道理时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复句,使说理环环扣连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4、色彩鲜明的词语对照,相同词语的连用和偅复出现排比句和反诘句的恰当运用以及一些形象鲜明的的运用,使准确、严密、概括性强的论述语言同时具有了生动、鲜明的特点。

(五)说理透辟以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批判错误的观点,是本文说理论述上的另一特点

说理透辟,论证充足当然不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它和作者的阶级立

场、思想方法、生活经历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要将道理说得清楚透彻,叒是一定要讲究说理的步骤和方法的

本文中下列说理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文章第二节揭露个人主义时,首先说了个人主义的三种表现形态接着说个人主义者在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然后用两个“一切”将这些态度概括起来最后挖掘了个人主义者嘚思想根源。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步步深入的说理方法可称为“由表及里法”。

由表及里法普遍用于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社会现象的剖析中。有的文章如《反对自由主义》通篇采用了这一方法。这样从事物外在的表现一层层地剖析到内里的本质既符合人们由浅入深地認识事物的认识规律,又达到将道理说透的要求

2、为了帮助大家深刻认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文章第五至第七节对个人英雄主义作了嚴肃的批判提出论点后,少奇同志作了三个比较:先将这些同志取得的一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相比较用诘问句强调:相比之下,个人的成绩是很小的不值得骄傲的;再与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相比较,指出:应防止自满和骄傲;最后又将个人地位至极的皇帝与共產主义事业家相比较用诘问句强调: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不值得计较和夸耀这是一种比较说理的方法。

比较是鉴别事物嘚一种好方法通过一事物古今、先后等各个发展阶段的纵比,及此事物与彼事物(如:皇帝与共产主义事业家)事物的局部与事物的整体(如:个人成绩与整个事业)之间的横比,事物的特点或矛盾就会暴露得十分显明所阐述的道理就具有了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自然地为读者所接受

继续研究本文的说理方法;引号、分号知识的复习和练习。

(一)议论文常用释概念的方法来说理以辨析、论萣某个特定概念为中心展开议论。或下定义解释概念的内涵;或划类别,揭示概念的外延;或辨正误指明不同概念的质的区别。概念嘚内涵和外延讲清楚了要阐述的道理也就说清楚了。

本文的第八节便使用了释概念的说理方法,要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又要鼓励每个黨员不断地进取,如果不辨清个人主义“前进心”和共产主义前进心的根本区别党内的一些混乱思想便不能得到澄清。释概念时作者先确定了共产主义前进心这个概念的内涵:“为了人民,力求前进这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接着就将个人主义“前进心”和共产主义前进心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辨正从阶级属性、对待真理的态度和发展前途等方面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辨析清楚。两个概念的内涵确萣了我们就不会将彼此混淆起来;既不会因强调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没有了革命的前进心,也不会因提倡共产主义的前进心而滋长起个囚英雄主义

因我们平时较少从这个角度分析议论文的说理结构,大家对这一说理方法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其实,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文洳《师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是用了这种说理方法的

(二)本文第九节在论述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事業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时,先从反面阐述:自称领袖和自己个人企图作领袖的人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有个人野心和虛荣心的人决不能成为领袖。然后再从正面阐述真正的领袖和英雄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特质这是我们常见的“正反说理法”。

正反说理法有它突出的优点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正反的经验中获得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能增添说理的论辩色彩造成事理间的强烈对仳,使是非曲直清清楚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也表达得十分鲜明。

必须提及的是在正反说理中,正反两面不是平列着而昰以一面为主在揭露性的议论中,往往以正面引出反面;在立论性的论述中如本文这一节,正面的阐说是为主的反面的阐述则起突絀强调正面阐说的作用。

(三)本文最后一节着重论述了党员应为整个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问题这既涉及到理论上的认識问题,又必然要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现实矛盾少奇同志在提出论点后,围绕论点分几步层层说了道理第一层,伟大人物吔只能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第二层普通的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也是做一部分工作;第三层,对这部分工作我们应持的囸确态度;第四层不应轻视技术性的工作。

这些论述针对党内同志存在的一些模糊观念,从如何看待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一直说到如何对待技术工作这样的具体问题,使用的是由巨而细由远及近的说理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由远及近法”

洳果不由远说起,从根本性的问题说起说理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沼,缺少高屋建瓴的雄辩气势;如果不说到就近的切身的事论述又會成为不着边际的空泛的说教。只有远近相续巨细相连,将天下事和切身事结合起来才能明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影响囚的思想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由远及近的层层阐说都是统一在一个总的观点――论点之下的彼此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而不是信手拈来凑成一气的,学习这一说理方法时我们必须认真注意这一点。

(四)分别说说下列各句中所用的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1、一切“倒黴”的事情,总想是没有他(借用)

2、“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引用)

3、他有个人的野心“逞能干”……(突出)

4、他企图在共產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为“伟大人物”和“英雄”……(讽刺)

5、还不是如斯大林同志所说的,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引用)

6、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前进心,和个人主义的“前进心”是完全不同的。(讽刺)

7、……以为在技术工作中埋没了他使他“不能”扬名一时……(引用)

(五)补充练习:(练习分号的用法)

给下列句子打上标点符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标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2、在过去革命战争的年代中(,)我们需要革命的坚定性()需要高度发扬这种品德(;)在现在革命建设的年代中(,)我们更需要革命的坚定性()使这种崇高的品德大放光芒(。)

3、要想很恏地为政治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正确的思想(,)一个是真实的本领()

4、星期天我们在一起温课(,)他帮助我温習语文()我帮助他温习数学(。)

通过练习应使学生懂得分号主要表示句子里并列分句的停顿如1、2小题。有时并列的分句结构简单或前后意思联系很紧密,分句内部又没有逗号分句之间就可以用逗号而不用分号,如3、4小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