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游删好友退群是什么行为的时候你们是什么感觉的

慕斯的其中两个外挂狗 官方快点整治一下雷达 不然正常玩家真

慕斯的其中两个外挂狗 官方快点整治一下雷达 不然正常玩家真的都退游了 就剩一群科技玩了!!



雷达遍地都是 官方再不针对雷达整治 没人玩了



这人不仅是雷达,还有无后坐


对,快整治,我就是慕厮的男神,我也特别希望整治这些高科技,然后看mbs那些知名主播技术水平是否自然那么强



哎,这样玩游戏毫无乐趣


举报就是查不到,查到又解封,我们的官方



这两个我都遇到过 都是提前枪 第二个还好吧 知道我在哪没把我打死 那个梵嘉知道我要出来了老远给我一个拜佛 子弹全在我身上




那个梵嘉我被他杀过几次,



唉,在官博上反应开挂的,直接删评论,完全不给个反应



有钱可以为所欲为,多少钱有专属经理?


这么一大客户丢了要背锅

,体谅下客服小姐姐一个月这个点工资不容易



梵嘉无味不止是雷达,还有个无后座。




**有一个还是我好友。



孤儿第一天赋要求:si爹si?,后期觉醒天赋要求:含家产。


无后座够恶心的够**的!真的!


你们接着喷,傻狗一帮,就是见不得****好


最近因为新版本即将出来,开放65级,我个人觉得是好的,多少人已经停留在60级很久了,我记得我好像三月份就是60,还是二月份,忘记了,总之很久很久了。枪和佣兵也是65,并没有叫你们一定都要升65呀,看自己的能力,60级有60级的玩法,每个游戏都要推陈出新的,突击即将一周年了,是时候改变下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挑战很多都是一命39了,就是靠运气,谁有爆破谁赢,搞得没爆破都不想打了,现在出新版本不是更好?
还有隔壁的已经公测了,很多人都说突击坑,跳槽玩,我只想说我玩游戏10多年,有哪个不坑的?游戏开放商要吃饭的,要挣钱的。到时隔壁的肯定也坑的,。
反正我即使退游了,也不会再去玩其他游戏,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游戏,又何必去换,再换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搞。



虎嗅注:9月20日无疑是王兴和美团的高光时刻,美团创立8年终于成功上市,开盘72.9港币,较发行价69港元上涨5.65%,市值超500亿美元。敲完钟的王兴看到显示屏上的数字,“冲着身后的高管团队咧嘴一笑,似乎松了口气”。2015年10月,在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后启动的融资中,今日资本徐新重仓入股,并且在此后持续跟投。徐新对王兴一直有着高度评价,在她看来,王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从一个思想家,成长为一个有着很强行动力的执行者。

本文转自公众号“”(ID:iceo-com-cn),作者:王玄璇,编辑:马吉英,原文标题:《独家| 专访徐新:王兴可爱又可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20日上午九点半,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兴铆足了劲,在现场的倒计时中,敲响了港交所的大铜锣,声音响亮到他自己也有点惊讶,做出了一个“哇”的口型。

敲钟完毕,王兴屡屡回头看铜锣及其后面的屏幕,上面显示着美团点评的股票代码03690。开盘价定在72.9港元,较发行价69港元上涨5.65%。王兴回头,冲着身后的高管团队咧嘴一笑,似乎松了口气。

从上市结果来看,美团点评逃过了近期科技公司港股上市就破发的魔咒。按发行价算,美团点评市值为3789亿港元(折合483亿美元),超越小米的3734亿港元,是继BAT之后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穆荣均、王兴、王慧文。来源:被访者供图

富途证券总裁邬必伟对本刊表示,市场对美团点评的反应不错,获散户1.5倍认购,机构11倍超额认购,原因在于香港散户对美团了解不多,而机构对美团商业模式理解较深。

和王兴一起敲钟的,是美团外卖代表仇雪雪。仇雪雪是石家庄站点的第一名女骑手,曾在大半年内送出超过1万份外卖订单,送外卖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另一位骑手的爱情。

在美团点评三大业务(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新业务及其它)中,餐饮外卖贡献了大部分收入。在敲钟之前,王兴就特别感谢了60万外卖骑手。除此之外,王兴还感谢了3.4亿的用户、470万合作商户、5万多员工及曾经付出的老员工、投资人以及今天及往后的投资人、港交所。有意思的是,王兴还对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提出了感谢——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团。

“特别可爱,是不是?”今日资本创始人、总裁徐新在9月20日接受本刊独家采访时,这样评价王兴对乔布斯的致谢。

在美团点评合并后的融资中,今日资本重磅进入,徐新透露,投资金额所占基金比例是“非常非常高的,高得有点吓人”,为此,她拿到了“特别审批”。

徐新评价王兴是个“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洞察力很强”的人,但王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在跟人聊天的时候总是瞪着个大眼睛,很好奇地看着你,比较愿意听你讲。所以跟他聊的人都恨不得把自己20年学到的东西用2个小时就给他讲光”。

对王兴和他的团队来说,上市只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不是终点。“他并不急于求胜,这种人挺可怕的。”徐新说道。

徐新分享了王兴了最大的一个变化:他以前是思想家,有很深的好奇心与追求真理的冲动,但这只是王兴的一只翅膀。如今王兴的另一只翅膀也丰满起来,那就是行动力,这也是美团铁军与王兴之间的相互成就。

以下为9月20日徐新接受本刊独家采访整理:

CE:你最初见到王兴,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徐新:他很极客,特别爱读书,是一个有充分好奇心、追求真理的人。

CE:表现在哪些地方?

徐新:王兴有一个特点,他是个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洞察力很强的人,但是他跟人聊天时总是瞪着个大眼睛,很好奇地看着你,会比较愿意听你讲,让跟他聊的人恨不得把20年学到的东西2个小时就给他讲完,他有这个能力。这点很厉害,他是一个创始人,还不断地问你问题,第一印象就是好奇心重。

CE:你最早接触王兴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

徐新:千团大战时,那时行业里普遍虚报数据,但是王兴的竞争对手跟我说王兴不会这样。为了抢单,各家都把原价抬高,然后使劲打折,但是美团坚持一定要真实的原价。每个订单都有中央管理,卡得特别紧。

CE:王兴赢下千团大战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

徐新:除了真心对用户好,就是找到了“三高三低”这个生意的本质。高品质、高效率、高科技和低客单、低成本、低毛利,做到这几点,别人就进不来了。有一句话是对手说的,我很认同:毛利不能太高,太高我就有机会去打你。其实星巴克没什么错,但是毛利太大,这么高的毛利我进来一个团队就可以打他。

王兴就赢在三高三低这个定位上,千团大战他就赢了,他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东西,虽然那个模式他是学习人家,但之后他超越了。他做外卖也先是模仿,做了几个月基本上就搞明白了这个打法,然后做了一件事,迅速铺开城市。一下一个月招1000人,派到100个城市,三四线一些城市美团就垄断了,因为他们战斗力很强,铁军嘛。垄断之后再回一二线城市,饿了么也比较难招架了。其实饿了么也铺下去了,但是可能没想到美团战斗力这么强。

其实那时也只是把份额扳平,真正拉开差距还是战略的选择。当时他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就是自建配送系统,这就建立了非常大的壁垒,建立了一张网,订单密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成本还能下降。这个我觉得是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战略选择。

王兴喜欢思考战略、思考未来,每次我碰到美团的人,我问王兴在忙什么?(对方说)忙着提升自己、学习进步呢。他今天还感谢乔布斯,特别可爱。

CE:王兴这些年有哪些成长?

徐新:他最大的变化是,他以前是一个思想家,有很深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劲头。但是我觉得他现在行动力很强,可能他把美团铁军打造起来以后变强的。他以前是有一个翅膀,现在是两个翅膀,既有对行业的洞察,对战略的长期思考,落地能力也很强,这个还挺感谢阿干(干嘉伟)的,阿干来了之后带出来的整支铁军。我刚认识王兴时,他善于战略思考、用户洞察,执行不是他的长项,现在他把这个补起来了。

另一方面,招人更厉害了,会挑人。王兴有时挑来挑去,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他就是这样,没有找到真理他是不行动的,会一直挑。

我有时候问那些高管,你们这么能干自己创业肯定也能成功,为什么你们还在这儿?这就是王兴的独特之处,王兴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能够找到那个特别远大的目标,让你愿意为此奋斗,感觉比起自己创业,可能这件事更大,更有意义,更能够改变世界,他有这种能力,他总能找到那个远大的目标,大家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他一直没有变的地方,一是初心未改,二是总体而言比较节俭,然后值得信任,这一点我给打的分很高,人很正直,不会走捷径,这很难得。

CE:上市之后,美团的下一个挑战会在哪里?

徐新:还是不忘初心。有人会很在乎股价、短期利益,美团还是按照既定的打法来做,他想东西都想得很长远。很多人着急赢,他并不急于求胜,这种人挺可怕的。他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他说这个战争可以一直给你打下去,这让对手挺绝望的对不对?他可以一直和你耗下去,很多人就耗不住,这里收购那里兼并。

CE:出行是一个比较烧钱的市场,上市是否会让美团在出行上的投入有所掣肘?

徐新:当然,王兴也说了,暂时先把关于“吃”的做好,他们现在做SaaS系统、做配送,丰富点评上的内容,推出美菜网的类型,外卖还能做得更好。

CE:您个人如何看待美团出行的效果?值得继续投入去做吗?

徐新:出行是高频刚需,美团很适合做。超过3000万单/日的行业不多,外卖现在是两家,然后可能就是出行。共享单车、支付宝……都是两家竞争,我认为出行不会一家独大,这是刚需,也有明显的潮汐现象。Uber做得这么好,Lyft的增长也很快。古往今来,超过万亿市场的生意,很难一家独大,两家是一个健康的生态。

作为股东我很愿意美团去做出行,我们投的企业总是相对垄断,但是有竞争对手,有竞争才能保证你要一心一意地要用户更好,另外员工才有动力不断狂奔,整个行业的生态不断推陈出新。

CE:您怎么看美团收购摩拜的效果?

徐新:我觉得单独看这个生意,不是很赚钱,因为每个节点的订单有点小,是1块钱。但是它是非常有黏度的东西,而且固定成本很高,可变成本很低,特别适合我给你免费骑,黏住用户,做广告也挺好。

CE:如何看待美团在新零售领域的机会和布局?面对阿里,美团有哪些机会?

徐新:美团的学习进步速度还可以。新零售的好处是它是一个区域生意,你得一家店一家店地开,不太能马上形成全国垄断。美团的IT系统很好,新零售到最后线上占比是非常大的,比如说盒马的IT系统很值钱,一般人做不出来,美团做出来了。

CE:您目前比较关心美团点评哪些数据?

徐新:我觉得用户满意度挺重要的,然后是成本效率有没有持续下降,比如说骑手的这个成本效率,所有生意都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三个数字来来回回看:1. 用户体验;2. 你的成本、效率是不是能够持续提升;3.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后不断让用户更加满意。

CE:沈南鹏说,对美团的A轮投资可能是十几年投资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对您来说,对美团的投资意味着什么?

徐新:外卖基金重仓美团,占比非常大,我们LP问我们投这么多有没有点风险,确实占比有点高,我是拿到特别审批的。做投资不确定因素很多,最后看你敢不敢有这个conviction,有这种信念。

徐新:一个是对市场的判断,一个是对人的判断,主要是这两个。

CE:美团创业经历,对其他创业者最大的改变和启发是什么?

徐新:我觉得王兴是最典型的创业者,大学就创业了,然后前面两次各种原因也没成功,到第三次才熬到,他熬了很多年了,美团做了8年,以前还有好多次,他就是永远打不死的小强,很激励创业者。第一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可能要失败两次,第三次才可能成功,你还是要志存高远,然后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他完全是靠自己奋斗的,是很典型的两个同学上下铺出来创业的那种。

CE:对商业的形态也有很大改变。

徐新:这就是超级平台的价值,因为以前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那时候生意的竞争格局是看规模效益、看品牌效益。整个打法是用户数越多,整个成本会随着你采购成本下来。但是后来发现网络效益是不一样的。网络效益是用户数越多,单个用户的价值就越大,美团就是特别好的例子。

他们一开始做团购,每个用户有个价值,后来做了外卖,这个用户价值就更大了,它又做了旅游、出行。用户数越多,用户价值越大。就是打法不一样了,它的打法并不是靠规模效益把每单成本降下来打价格战。这种竞争就好像你开的是个小轿车,你自己跑得很快,但是隔壁有个大卡车换道过来挤压你,那就是很难竞争了,因为它的获客成本是很低的。

现在B2C互联网的增长70%的增量来自于网络效益,网络效益有两个好处,第一它的护城河很深,像美团这样有很多商户、有很多用户,有两边网络效应,还做内容,所以还有三边网络效应。你不能同时把用户和商户拿走,所以它的护城河很深,它一旦哪个品类形成垄断,你很难颠覆它。

另外,这个模式还可以长出花来,因为用户有黏度,不断地加东西,先是做团购,然后做外卖,做旅行,然后做周末游,不断地往上面加东西,它其实是有想象力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欧洲曾经称霸全球。英国、法国、德国更是在近现代风光一时,至今依然强劲的存在。

但是,过去20年,互联网席卷全球之时,欧洲却竟没有长出一家超级大平台。反观美国,有Google、Facebook、亚马逊,中国有BAT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人口逻辑?

通过这篇文章,你还能得到如下问题的答案:

欧洲还有反超,重新称霸世界的机会么?

昔日超级大国德国,制造业依然是皇冠明珠,他出局了么?

英国、俄罗斯的创新胜算能有多大?


76 岁的帕米拉·巴特雷(Pamela Buttery)站在自己位于旧金山黄金地带最豪华公寓之一——千禧塔(Millennium Tower)57 层的全景公寓中,用球杆轻轻推动了一颗高尔夫球。无论推多少次,高尔夫球都会向房子的左边滚去。哪怕她故意把球往右拨,球也会慢慢停下来,然后滚向左边。

而帕米拉家的左边,正是新闻中指出的千禧塔塌陷方向。

落成仅仅十年,这栋 58 层高的摩天大楼已经向地底下沉了半米,金玉其外的楼内出现蛛网一样的几米长的裂缝,36 层处的玻璃幕墙突然碎裂。更可怕的是,因为沉降不均匀,千禧塔正逐渐向周边密集的建筑群倾斜,甚至面临被市政府关停的风险。

旧金山是一座地震多发的城市,谁知道这栋“旧金山斜塔”能不能挺过下次地震?

在此置地的千禧塔业主,其中包括几十位中国投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斥重金购得的“旧金山楼王”已经从千万豪宅几乎变得“一文不值”,砸在手里了。

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中国著名投资创始人告诉硅星人,“国内好几个 VC 都在那儿(千禧塔)买有公寓,结果现在都烂在手里了,(千禧塔)变成了旧金山的斜塔。” 

为了还原事情真相,硅星人在旧金山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和部分业主、旧金山市政府、业主代表律师等进行了多番采访和沟通。

2008 年落成之时,这栋全玻璃幕墙、58 层高的摩天大楼曾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最高的住宅建筑,更一度成为旧金山的地标建筑。

千禧塔顶楼的豪华套房可以 360 度环顾旧金山市区。住客拉开窗帘,著名的金门大桥近在咫尺,整个城市的天际线也能被尽收眼底。这套公寓至今保持着“旧金山市最贵两居室”的记录,在 2015 年卖出了 945 万美元的天价,甚至连物业费也高达 2.3 万美元一年。同年,旧金山市民的平均年收入为 6.3 万美元,拿出三分之一才够在千禧塔交个物业费。

尽管千禧塔的房价远超同地段地产,但却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装潢昂贵,吸引了不少名流和投资人,其中不乏一些来自想要在旧金山最高、最显眼公寓获得“一席之地”的中国投资巨头。

“千禧塔是旧金山最好的公寓”——人们在这里一掷千金的同时,也买下了这个都市幻梦。

虽然千禧塔的大门低调地藏在侧街,但森严的门禁和整块大理石的门牌都显示着大楼不凡的身价。大楼内设施齐全,宛如一个私人帝国。

除了室内游泳池、健身房、水疗中心这些常规设施外,千禧塔内甚至还有供业主陈列藏酒的酒窖和品酒室、儿童游戏室和私人电影院。千禧塔内的四星级餐厅则由米其林名厨 Michael Mina 领衔,供业主待客之用。

千禧塔中的服务更是奢侈。24 小时管家随叫随到,保安人员全年无休轮班上岗,甚至有两个全天候服务的门童,站在门口等着给住户停车,顺便帮住户提上刚买好的菜。

而它的业主更是包含美国传奇橄榄球四分卫乔·蒙塔纳(Joe Montana),风投公司凯鹏华盈创始人托马斯·珀金斯( Tom Perkins )等湾区名流。

千禧塔的辉煌时刻就在这里定格。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也没有想到。

9 月 8 日凌晨,随着一记响亮的“砰砰”声,千禧塔 36 层角落里的窗户破裂了。破裂的窗户像一个耳光,打醒了自以为安全无虞的住户,也打破了开发商极力粉饰的太平。

碎裂的窗户已被加固,裂痕清晰可见。图源:旧金山建筑监察部

千禧塔的外墙玻璃曾被评级为“能正面迎接飓风”,然而就算是这样坚固的玻璃,在楼体不均匀下沉造成的压力下也显得不堪一击。千禧塔旁边就是繁忙的跨湾换乘枢纽,楼下行人如织。如果玻璃碎裂从36层楼高空坠落,哪怕只是一个带着重力加速度的玻璃渣,都有可能把行人砸死。

当硅星人在本周来到千禧塔时,玻璃破裂一侧楼下已经搭起了保护行人的架子。人们从楼下走过时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匆匆穿过,然后朝楼顶上投去担心的一瞥。

千禧塔下,施工人员正在搭设保护架

9月12日,旧金山建筑监察部(DBI)勒令千禧塔管理层在本周末之前修复窗户,并调查建筑物所有单元,确定没有其他外立面损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到,建筑监察部就会把千禧塔标黄,限制人们出入。

然而玻璃碎裂只是千禧塔问题的冰山一角。

2016 年,千禧塔对外公开的文件显示,千禧塔塔身正在加速下沉并发生倾斜。

约翰·科蒂(John Coté)代表旧金山市检察院新闻主任告诉硅星人,千禧塔的设计最大下沉深度为 6 英寸(约 15 厘米)。然而在 2008 年初完工之时,千禧塔楼体下沉程度已经逼近最大限额,一年后临近交房时,千禧塔的下沉深度已经达到了 21 厘米,比设计最大下沉深度多了5 厘米。

而据大楼工程师提供的数据,到今天为止,千禧塔已经下沉了约 43 厘米,向西北方向倾斜 35 厘米。

在千禧塔西侧,即受到压迫窗户破裂的一侧,地面已经因沉降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缝,最长的一条有数米长。

塔内的情况更加糟糕。在 CBS 拍摄的影像中,千禧塔地下车库墙上布满像蛛网一样的裂缝,有些裂缝甚至从地板绵延到天花板。在墙上的裂缝上有数十个应力计,正以毫米为单位默默记录着裂缝的缓慢增长。

车库里的裂缝,图源:CBS

塔体的管道和防火系统也受到了损害。有住户报告,自己总是能在家里闻见刺鼻的臭味。来自建筑咨询公司 Allana Buick & Bers Inc. 的专家解释,因为塔体不均匀沉降,千禧塔的外立面正和核心结构分离。在家中闻到异味说明千禧塔的防火功能已经被破坏了,烟和火焰都能从裂缝中透进户主家。

现在千禧塔里的住户每天都心惊胆战。被警戒线封起来的碎窗,裂缝的水泥墙,被拆除的外立面板裸露着管道电路和钢筋……

千禧塔车库墙,图源:Bloomberg

这个曾经极尽奢华的家已经不再像家,反而像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十年前,做了一辈子房地产开发商的帕米拉拿出 300 多万美元的积蓄买下这套房子时,是打算在这里养老的。对于一个忙活了一辈子独居老太太来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安度晚年的地方了:交通便捷,景观一流,生活的一切都有管家照料,卫生有人打扫。在她的想象中,入住千禧塔会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搬家。

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原本应该安详的晚年会在无穷无尽的官司和恐惧里度过。

2017 年初,帕米拉和其他十几位业主一起起诉了千禧塔开发商。在发起诉讼后的 20 个月里,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条案情新进展,每两周都产生一笔新的调查费用。到今天为止,名称为“帕米拉vs千禧塔”的案件已经积累了452份法律文件,500多条案情变动记录,共向法庭缴纳 3 万多美元。

帕米拉起诉书的一部分,其中对被告的指控多达十一条

被千禧塔的奢华和潜在的投资价值吸引,一批中国投资公司也在这里买了房。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著名投资创始人告诉硅星人,“国内好几个 VC 都在那儿(千禧塔)买有公寓,结果现在都烂在手里了,(千禧塔)变成了旧金山的斜塔。” 

从旧金山高级法院披露的诉讼文件上看,千禧塔的中国业主至少有 20 人。

中国业主们的代理律师亚历山大·韦安德(Alexandra Weyand)告诉硅星人记者,千禧塔的案子属于交叉诉讼,情况非常复杂。再加上庭外和解的时间,开庭时间一次次被延后,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中国业主们正在寻求赔偿,但至今没有结果,”韦安德告诉我们,“一些业主已经搬出大楼,另一些则因为经济原因被困在千禧塔,无处可去。”

与此同时,千禧塔的房价正在迅速缩水,让业主骑虎难下。

前千禧塔业主弗兰克和安德鲁是一对工程师情侣,两人曾在还是初创公司时的 Google 工作。在 2016 年得知千禧塔正在下沉倾斜后,两人就判断出千禧塔的问题很难修复,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于是他们开始紧急抛售房子,简直是“给钱就卖”,想多少挽回一点损失。

最终,他们以购入价一半的价格卖出了公寓,亏了将近 400 万美元。

但相对于那些现在手中仍然持有千禧塔公寓的业主来说,他们是幸运的。

随着千禧塔问题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媒体曝光了千禧塔的问题,后来的业主甚至想卖房也卖不掉。

在售房网站 Zillow 上,能找到很多条千禧塔售楼信息。一套曾经均价 250 万美元的两居室现在只卖 110 万美元,即使价格缩水了一半也鲜有人问津。这栋房屋的售房经理人 Alex 告诉硅星人,这套房子已经挂在市场上一百多天了,至今没有要卖出去的迹象。

挂出 172 天,仅有一人收藏了房源

“面对千禧塔开发商和跨湾枢纽(的推诿塞责),我的委托人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他们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互踢皮球,而是应该为业主做点正事。”代表了24位中国业主的美国律师亚历山大·韦安德在接受硅星人独家专访时表示这些中国买家已经在没完没了的起诉过程中感到精疲力尽。

“尽管作为代表律师我不能透露中国业主到底花了多少钱,但可以说的是,在美国打官司非常贵,而且时间拖得越久越贵。”韦安德说他所经手的这一桩中国业主诉讼案已经进行了16个月之久了。

在韦安德和他代理的中国业主看来,案件各方的互相推责正是整个案件难以获得最终结果的原因。

鉴于千禧塔的下沉问题已经对住户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造成了损害,2016年11月3日,旧金山市检察官丹尼斯·埃雷拉(Dennis Herrera) 对千禧塔开发商提起民事诉讼。

埃雷拉指控开发商没有依法向购买者披露千禧塔的真实安全状况。埃雷拉说,“我们不会允许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信息。根据法律要求,开发商需要告诉购房者楼体正在下沉。他们的错就在这里。”

与此同时,千禧塔开发商则坚称自己建筑合规,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甚至将千禧塔的塌陷归咎于 2010 年在千禧塔东侧开始动工的跨湾换乘枢纽。

跨湾枢纽耗资24亿美元,全长440米,建筑主体包括三层地面建筑和一个直径18米的地下隧道。千禧塔开发商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杰弗里斯(Chris Jeffries)在2016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千禧塔的沉降是因为跨湾枢纽在建设过程中从地下抽取了过多的水。

杰弗里斯说,“跨湾枢纽抽水导致千禧塔下的地下水位下降了20英尺(18.2米)。……从地下取水会让土壤变得更紧,从而造成塌陷。”

而硅星人就此事询问旧金山检察院时,科蒂认为,开发商需要对千禧塔质量问题负全责。

2017 年 3 月,千禧塔业主委员会对包括千禧塔开发商和建筑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千禧塔质量问题相关责任方提起民诉,索赔2亿美元。同时,业主们也起诉了跨湾枢纽项目责任方和旧金山市政府。指责跨湾枢纽在施工时没有考虑相邻的千禧塔,规划跨湾枢纽的旧金山市政府也难逃其咎。业主委员会的最终诉求是收回修复千禧塔所需的所有资金,并一劳永逸地解决千禧塔的质量问题。

千禧塔业主委员会提出的和解条件,包括2亿美金赔款

在这期间,业主协会也被告知,他们的诉讼过于复杂,等到被法庭受理可能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了。

工程师们也在努力寻求修复大楼的方法。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现在最完整的一个解决方案需要花费大约5亿美元,这个价格比千禧塔本身的造价(3.5亿美元)还高。

工程师们认为,千禧塔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千禧塔的地基没有达到基岩。千禧塔的地基由 950 个深达27米钢筋混凝土桩固定,然而由于旧金山本身的土质松软,27 米深的地基并不能保证大楼的安全。而真正稳固的基岩,在 90 米深的地底。

基于此,工程师们提出,在基岩中安插大约 300 个钢壳包裹钢筋水泥结构的微型桩,每个直径约33厘米。修复千禧塔时,先在塔下沉的一侧打桩,然后让另一侧继续下沉,直到建筑物伸直为止。建筑的碎窗裂缝等问题都是因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塔体“伸直”之后,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方案,就算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也需要 2 到 5 年来实施,以及到底谁该来支付这份天价修缮费仍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科蒂告诉我们,目前诉讼中的各方正在和解中。然而和解到什么程度,会达成什么样的和解条件,仍然依法不能透露。市检察院也正在与千禧塔开发商进行和解,但和解仅限于两年前发起诉讼时涉及到的问题,至于大楼最近发生的玻璃碎裂和裂缝问题,检察院则没有进一步举动。

裂缝在不断扩大,房价在继续快速下跌,这两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业主来说都是煎熬。

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帕米拉曾数次修改自己的诉状,将跨湾枢纽、负责施工的钻井平台公司、甚至设计千禧塔的建筑公司都加了进去。但迄今为止,法院也没有裁定任何一方对帕米拉和其他业主的损失负责,拿到赔款更是遥遥无期。

在回顾自己过去近两年心力交瘁的生活时,这位76岁老人对 Los Angeles Times 说:“对于千禧塔的状况,我的悲伤大过了害怕。有生之年我是看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了,我不知道我接下来要去哪里生活,在哪里送终。”

如果这些中国业主不能在接下来的58天内完成证词以及和各方完成赔偿和解,他们就不得不再次召集证人和专家,准备好明年继续打官司。韦安德在采访最后告诉硅星人,无论怎样,这栋大楼给这些远道而来的业主带来的伤害是怎么也填不平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嗅注:在《时代》杂志卖身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的消息传来后不久,今天(9月20日),又有消息称,英国咨询师兼投资人伊恩·奥斯本正在与一群投资人商讨合作,希望共同收购时代华纳旗下另一家老牌杂志——《财富》。现今有《时代》《财富》纷纷易主,再往前数,极富话题性的还有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收购《新共和》......科技新贵们收购传统老牌纸媒,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潮流。

本文转自新浪科技,作者:郑峻(,ID:leo77zheng),原文标题:《科技新贵如何走向Old Money?买家老牌媒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天价豪宅、酒庄岛屿、豪华游艇、私人飞机、购买球队;对亿万富翁们来说,这些常规性消费已经没有什么新意,更有品味的做法是买一家充满Old Money气息的媒体。当然不能是遍地开花的博客媒体,必须是历史悠久的、影响巨大的、严肃老牌的传统纸媒。

就在本周,美国老牌杂志《时代周刊》宣布易主。即便你没看过这本杂志,但也一定听说过“时代年度人物”。Salesforce联合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家族斥资1.9亿美元拿下了具有95年历史的纽约杂志。现年53岁的贝尼奥夫在1999年创办了企业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目前担任董事长兼联席CEO职位,他的个人资产价值约为67亿美元。

贝尼奥夫在解释收购原因时表示,“《时代周刊》的力量在于其独特的讲述影响我们和连接我们的人与事的能力。这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财富积淀。我们对《时代周刊》团队报以深深的敬意,也很荣幸成为这一标志性品牌的新管家。”但他也承认,自己也是近期才决定购买这家百年老杂志。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科技富豪开始对老牌媒体感兴趣。收购媒体这事,可以通过他们创办的巨头企业完成,将老牌媒体纳入商业帝国版图之内,例如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等纸媒;但更受推崇的方式,则是亿万富豪们自掏腰包,以个人名义收购,将老牌媒体变成自己的私人资产。对这些身家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新贵富翁们来说,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完全不在话下。

这些超级富豪们为何热衷于收购老牌传统纸媒?

几乎所有的富豪都会表示这是出于情怀的投资,希望支持每况愈下的老牌媒体,支持新闻媒体实现转型。他们同样也会表示,不会干涉媒体的运转,尊重编辑自由与独立。然而,超级富豪们不会提及的是,一家具有影响力的传统纸媒,即便面临经营困境,也具有重要的舆论和政治价值。

长相清秀的休斯本人是同性恋者,具有强烈的自由派政治倾向。而他收购的《新共和》杂志也是美国重要的自由派政论杂志。作为扎克伯格在哈佛的同宿舍同学,休斯参与创办了Facebook,负责早期的市场和对外公关工作。

但与扎克伯格等其他创始人不同,休斯并不是一名科技极客,而有着明显的文人气质。

在Facebook高速增长的初期,扎克伯格等人决定辍学创业,而他却选择回哈佛大学完成学业,以优等成绩拿到了艺术与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再回Facebook工作。早在2007年,休斯离开了Facebook加入了奥巴马的总统竞选阵营,负责奥巴马的互联网推广和社交营销。但如他自己所说,在Facebook短短几年工作就换来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财富,他的个人资产接近5亿美元。

收购《新共和》之初,仅仅29岁的休斯一度踌躇满志。“如果你真的在乎一家媒体,想让其与时俱进,那么你就不会坐视不管。你会卷起袖子,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为这些理想加倍投入,为此战斗。”他更是一度亲自身兼杂志主编、发行人和执行主席等数个职位。

然而,休斯改造《新共和》的道路从未顺利过,他的转型计划也一路磕磕绊绊。

两年之后,他引进了原雅虎新闻总经理盖伊·维德拉(Guy Vidra)担任CEO,希望带领《新共和》杂志转型为一家垂直数字媒体公司。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强势的空降高管与编辑团队发生矛盾,解雇几名核心编辑之后,更是引发了十多名编辑与撰稿人的集体辞职,人手不足的杂志甚至一度被迫取消发行。

虽然雄心勃勃要带领老牌杂志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在休斯执掌杂志的四年期间,《新共和》从未实现过盈利。2016年,终于失去耐心的休斯最终决定出售《新共和》,他略带沮丧地表示,“自己低估了在当今多变的环境下,将一家传统老牌媒体转型为数字媒体公司的难度”。而《纽约时报》则不无嘲讽地表示,休斯投入2000多万美元收购杂志不过是“富豪的玩具”。

亚马逊创始人兼CEO贝索斯对媒体也有着浓厚兴趣。

2013年,贝索斯以个人名义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有140年历史的《华盛顿邮报》。(另外两大主流媒体是《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当时他的个人资产超过250亿美元,这笔收购花了贝索斯1%的钱。而现在贝索斯的个人资产已经超过了1500亿美元,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新首富。

这不是贝索斯第一次投资媒体,此前他也曾向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投资过500万美元。对他来说,500万美元真是毛毛雨,毕竟贝索斯还有很多奇怪的花销,比如投资4200万美元造了一座可以走一万年的时钟,每千年才会报时一次。

有趣的是,贝索斯在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前还公开表示,“纸媒会在20年内消亡”。他在收购完成后的公开信中表示,“互联网正在改变新闻业的几乎所有元素,缩短新闻更新周期,动摇传统的收入来源。报纸未来几年一定会发生变化,这是必然趋势……”但贝索斯也强调,自己不会负责报社的日常事务,报社的核心价值会保持不变。

成为贝索斯的私人资产后,《华盛顿邮报》不再需要公布具体运营数据。但报社营收主管在2017年曾表示,报社营收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其他媒体同行因为营收下滑纷纷裁员之际,《华盛顿邮报》非但没有裁员,反而扩大了采编规模。而且,这家报纸在网站流量方面也超过了《纽约时报》,成为美国网络流量最大的传统纸媒。从数据来看,有了全球首富贝索斯这个新老板之后,《华盛顿邮报》实现了读者与营收的双丰收。

然而,收购《华盛顿邮报》也给贝索斯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美国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斥责贝索斯是为了政治需要才收购《华盛顿邮报》。作为自由派灯塔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对特朗普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批判与爆料式报道,甚至成立了二十个记者编辑团队的“打川小组”,给特朗普带来了一次次负面打击,其中包括在大选期间给特朗普带来沉重打击的“下流言论事件”。这些口诛笔伐的仇,特朗普一笔笔记下,都归罪于贝索斯。

或许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特朗普会爆冷击败希拉里入主白宫。大选期间,贝索斯还和特朗普打起了口水战,戏称要把后者送进太空。但大选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面对全球最有权势的美国总统,即便是全球首富也只能默默忍受美国总统的轮番炮轰。不过,亚马逊股价在特朗普炮轰之下,虽然一度震荡,但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此外,亚马逊还加大了华盛顿的政治游说投入,今年料将投入超过1200万美元游说国会议员,用于化解可能的政策风险。

同样对传统媒体抱有情怀的还有乔布斯的遗孀劳伦·鲍威尔·乔布斯(Laurene Powell Jobs)。

2017年,她通过旗下非盈利基金收购了具有160年历史的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控股权。得益于乔布斯留下的迪士尼和苹果股份,乔布斯夫人的个人资产超过了200亿美元。她旗下的基金还拥有新媒体网站Axios。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洋月刊》是主动寻求出售给乔布斯夫人。月刊的原所有者希望将这家媒体交给更有实力又理解内容价值的富豪投资者,而乔布斯夫人则成为了首选。但与贝索斯一样,乔布斯夫人也懂得放手之道,不会涉足这本老牌杂志的日常运营和编辑团队。

2018年,美国华裔富商黄馨祥斥资5亿美元收购了136年历史的《洛杉矶时报》及《圣迭戈论坛报》。出身中医世家的黄馨祥祖籍中国广东,但出生在南非,在美国留学后创办生物制药公司,主要从事癌症治疗领域。他的个人资产达到百亿美元,还是洛杉矶湖人队的小股东,人称“全球最有钱的医生”。

黄馨祥在解释收购《洛杉矶时报》时表示,“自己是中国移民后代,在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长大,深知新闻自由的价值。他收购《洛杉矶时报》是为了保护报纸以及所代表的公信力。”他承诺要坚持独立报道,对抗假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国第一家为华裔富豪所拥有的主流媒体。

在被黄馨祥收购之后,《洛杉矶时报》近期的一系列报道似乎暗示着,这家报纸原先的政治立场似乎略有改变。

伯克利法学教授韩裔美国人John Yoo在该报撰写社论《亚裔美国人需要更加理智,不必盲目支持民主党》,斥责民主党提出的平权法案实际上对亚裔学生构成了歧视,亚裔需要根据政策来选择自己的选票。这篇社论引发了亚裔社区的巨大反响,在民主党占据绝对优势的加州,这原本是难以想象的。

但在亿万富翁挥舞支票大举收购媒体的另一面,则是传统纸媒的苦涩、不甘与尴尬。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改变了民众的资讯消费方式;而社交媒体的崛起,则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舆论话语权。在双重冲击下,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越来越多的老牌媒体被迫裁员、出售甚至关闭。

刚刚被Salesforce创始人贝尼奥夫收购的《时代周刊》,已经是一年之内的第二次被迫出售了。去年10月,时代公司将这本标志性杂志和旗下的《财富》(Fortune)等诸多老牌媒体一道打包出售。而现在,接盘的Meredith公司除了将《时代周刊》出售给贝尼奥夫,还打算继续出售剩余的上述杂志资产。

《新共和》杂志之所以出售给休斯,是因为原持有人马丁·佩雷斯(Marty Peretz)无法承受每年百万美元规模的亏损;贝索斯入主《华盛顿邮报》之前,这家报社的营收和发行量一直在持续下滑,还进行了大幅裁员;《大西洋月刊》之所以决定主动寻求出售,是这本杂志在过去十年累计亏损了1亿美元,而黄馨祥更是《洛杉矶时报》期待已久的“救世主”:在这位华裔超级富豪入主之前,这家报社在一年之内更换了三位主编,三分之二的员工离职,几乎陷入破产困境。

一边是灰头土脸又傲娇满满的传统媒体,一边是钵满盆满又寻求格调的超级富豪。

对这些身家上百亿美元的超级富豪来说,他们收购传统媒体原本就不是为了生财,而更像是一种情怀投资和舆论工具,因而不会过于看重媒体的营收亏损。他们还愿意继续投资,扩大媒体规模和影响力。

相比传统行业的富豪,科技富豪还能给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注入新活力。在贝索斯旗下,《华盛顿邮报》积极招募了不少开发人员,探索了诸多新报道手段,还得到了亚马逊的营销支持。

当然,传统媒体能给超级富豪们带来更多纸面看不到、也无法用金钱估量的回报。如果不是特朗普意外爆冷当选,《华盛顿邮报》对特朗普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和挖黑爆料将是大功一件,贝索斯在希拉里政府会拥有更好的政策监管空间。但当特朗普推特炮轰亚马逊时,《华盛顿邮报》也毫不含糊,旗帜鲜明站在贝索斯一边逐条驳斥特朗普。

美国三大主流媒体原本都是由家族持股。但在过去十年,《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已经先后出售给了亿万富翁默多克和贝索斯,只有《纽约时报》依然在苏斯伯格(Sulzberger)家族的控制中。

不过,《纽约时报》的最大个人股东实际是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他已经持有上市的纽约时报公司17%的股份。

不过,美国老牌媒体也不是有钱就能买。

这些传统媒体虽然不如往昔,但依然傲骨犹存。超级富豪要买一家老字号媒体,至少需要为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可与接受,并且尊重传统媒体的价值。为了收购美国媒体资产,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加入了美国国籍,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才连续收购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和《华尔街日报》等重要资产,打造了新闻集团在美国的媒体帝国。

2014年,中国富豪陈光标曾经高调赴美表示,打算收购《纽约时报》,或是买一个评论版面,“要让报纸形象变得更正面,让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修补《纽约时报》在中国的形象,增加该报对中国的了解,让《纽约时报》进入中国的每一个报亭。”

《纽约时报》发言人对此回应,“荒谬可笑”(Ludicrou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中国的监狱有什么特点?怎样运用高科技阻止犯人越狱?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哪个囚犯不想逃出监狱?钻铁门、翻围墙、袭击狱警,乃至动用推土机、直升机。一座监狱该如何设计建造,才能阻止囚犯们花样百出的越狱手段?

监狱的平面建筑主要包括三部分:武警营房、干警住宅、办公楼等警察武警用房,垃圾站、配电站、污水处理站等配套保障用房,以及医院、监舍楼、食堂、劳动厂房等罪犯用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关押囚犯的监舍楼。

在没有电子监控设备的年代,监舍楼通常成十字形、雪花形、环形等放射状,方便狱警在中央设置岗哨,监视所有牢房通道。而中国的现代化监狱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则倾向于把监舍楼建成更简单经济的矩形。

根据关押人数和囚犯危险程度,中国的监狱分为大中小三类、高中低三级。2010 年发布的监狱建设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监狱的建筑面积指标。

中度戒备监狱的监舍楼,囚犯人均居住面积只有 4.66 平方米,而高度戒备监狱的囚犯则有 9.47 平方米,是前者的两倍。

这样的差距是因为中度戒备监狱最多允许 20 名囚犯同住,而高度戒备监狱为了避免囚犯抱团最多只允许 8 名囚犯同住,甚至有带独立放风间的单人牢房,增加了建筑面积。

我们找到了国内某高度戒备监狱的监舍楼设计图,这座 4 层的监舍楼呈“回”字形,中间有天井方便采光。每层的右面是狱警管理区,设有审讯室、值班室、装备室等。其他三面排列着牢房,包括 2 间四人间、 40 间单人间、 8 间禁闭室。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根据这个设计图建了一个监舍楼的三维模型。

每间牢房的入口都采用栏杆式铁门,放风间则装有金属隔离网,狱警能从两侧的走廊直接看清牢房内的情况。夜间还会亮起专门的灯具,时刻照亮牢房,囚犯只能在灯光中睡觉。

走廊首尾以及每层之间都以门禁系统隔离,需要刷卡加密码才能通过。这些设备都由楼内值班室统一控制。

此外,监舍楼的外窗使用了防撞玻璃和金属栏,建筑外部还设有 3~4 米高的防攀爬金属隔离网,以带金属防护门的封闭式通道跟其他建筑区域连接。

监舍楼通常距离监狱围墙10~15米,高度戒备监狱的围墙要求高出地面7米,埋深超过2米,墙体达到0.3米厚钢筋混凝土的防护水平,顶端有高压电网。围墙的转折点设有封闭式岗楼,高出围墙1.5米,由武警持枪把守。

监狱的围墙不仅极难翻越,连接近都很难,围墙内外分别有10米和12米的警戒隔离带,竖有4米高的防攀爬金属隔离网,并配备了探测报警系统,能通过红外线、微波和光纤等方式捕捉区域内的侵入物体信号并发出警报。

除此之外,监狱内还有其他高科技设备。

比如全方位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运动检测、目标跟踪、行为识别等功能。

以及射频识别系统用于定位囚犯。监狱各处都设有阅读器,囚犯一旦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身上的电子标签就会激活,其中的射频卡发出含有囚犯编码的反馈信息,定位囚犯的位置。

这样一套信息化安防设备的造价也不菲,比如司法部直属关有六百多人的燕城监狱,信息化工程的投入高达 1100 万。

而中国之所以要大力建设高科技监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警力的不足。

按司法部标准,狱警与犯人的比例应为 18% ,但实际上真正在一线的狱警不到 5% ,大大低于国外通行25%~30%警囚比的水平。

这也就难免在管理上出纰漏,位于黑龙江的讷河监狱,曾有囚犯私藏手机,通过聊天软件与附近多名女子裸聊并实施诈骗,其中一位受害者还是警察的妻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虞喵喵。

除了翻译网页、商用翻译系统,机器翻译还能被用来做什么?

又和写古诗有什么关系?

看完今天这则视频,你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就能轻松超过全世界 99% 的人类!

图文版本送给不方便打开的朋友 :

在翻译网页、商用翻译系统这些最基础的应用之外,机器翻译还能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产生更多有趣的应用。

像是在第二季视频中提到过的,机器翻译与 OCR、AR 相结合,手机就能实时将摄像头拍摄到的文字,翻译成你能读懂的语言;

与语音识别相结合,观看外文视频时就能实时产生你能读懂的字幕。

有些大型会议现场也部署了这样的实时翻译系统,方便与会者了解演讲内容。

也可以将它部署在通讯软件中,视频时再也不怕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再与语音合成相结合,为它赋予实体,就能变成随身携带,“说一句、翻一句”的交互传译翻译机,随时与外国友人交流。

除此之外,机器翻译还有什么用?

翻译本质是在寻找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古诗的上下句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对应关系。

只要有古诗的第一句,基于它生成第二句,再基于第二句生成第三句,依次生成下去,就能得到一首看上去还不错的古诗。

了解了机器翻译的原理和能用,不妨思考一下它还能被用来做什么吧。

“知智一分钟”是由“KnowingAI知智”推出的,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为主的短视频栏目。

每次一分钟,轻松了解 AI 领域基础概念!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张辉。

Reese黄蓉|坚持运动|北京@知识星球提问:

辉哥提出了家庭财产联邦制;《亲密关系》中也对夫妻财产管理给了些建议。那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财产管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经济上应该如何回馈父母呢?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家分享一下见解和思考。感谢!

一般情况下,父母把我们养大,直到经济独立前都给予经济支持。印象中刚大学毕业时,房租需押一付三,我还开口向父母要过一次钱。之后就彻底经济独立了。现在我们的收入逐渐上升,父母却老了,朋友说量力而行,那如何才算量力而行?

Reese黄蓉,对这个问题我有一定的思考,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供你参考。有如下几个原则是我希望能坚持的。

第一:独立。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一定要保证财政独立,不要放在一起搞糊涂账。可以借,可以给,但要分清。分不清楚账,是很多悲剧的开始。父母借你的,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不用还,但是还要说清楚。明确一些钱是“借给父母”而不是“赠予父母”,是确保你们新生家庭和睦的重要条件。但是你借父母的,一定要想办法还上。比如为了买房子,借父母的钱做首付。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千万不要直接拿走不还。你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父母因为这笔投入对你的新生家庭实现了“深度入股”。你拿的越多,你自己的独立性越下降。除非你一辈子愿意做巨婴,否则还是要在经济上保持独立。

第二:以实物为主。父母一辈普遍缺少更好的使用现金的方式,要么攒起来不舍得用;要么花在一些骗人的保健品上,浪费金钱。此外还有很多父母在炒股,是典型的被不断收割,但从来不会从这种韭菜游戏中跳出来的用户,要避免你给他们的孝心通过你父母的手,流转到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口中。给他们买能高频使用的,改善生活水平的物品,而不要让他们直接去支配金钱。我特别愿意给父母买手机,换手机,因为这是他们高频使用,而且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之一。我也喜欢给父母买衣服,鞋子和一些家用电器。这些都是父母高频使用,能时刻感受到你对他们关心的东西。

第三:保障为根。其实父母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养老保障问题,这时候要视父母本人的情况来建立“养老保障金”。有些父母是退休职工,有退休金和基本的医疗保险,有些父母在农村,有医疗保险,但没有丰厚的退休金。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他们的情况,灵活处理。其实这一代父母普遍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家庭存款不多,应对需要大额支出的时候需要帮助,要帮就在这方面帮他们。无论是定存一些保障基金,还是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保险(最好趁他们相对年轻时购买),都是可行的方法。我在做家庭理财时,会很明确的划出一部分可观的钱,专门用于双方父母的应急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的,无需过多讨论,需要就拿去。缺口之后再慢慢补起来。

其实从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能有所收获,反思自己的未来。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养育子女方面量力而行,确保子女有良好教育的同时,自己有很好的养老保障。做到在年老时可以依赖自己的积累保持相当的生活水准。过去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容易过多的投入资源,透支了自己的未来。虽然父母嘴上说不要子女管,不给子女负担,但到最后还是得依赖子女 —— 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现在我们每次坐飞机时都会播放安全宣传视频,其中特别强调:“你要先带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身边的人。”这是现代科学观念,我们必须把这种观念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的文化中过多强调了“舍己为人”,但是在代际关系中,如果用“舍己为人”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双双拖累,而不是两面开花。

第二:一定要多多挣钱,要让自己对于金钱有足够的渴望,或者足够的恐惧。总之要催着自己多挣钱。只有真正的重视起来,才能把自己的挣钱能力逼出来。很多人看起来很忙,其实是过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说白了在“混日子”。这种人在大公司的中低层极多,自以为收入还不错,而且认为自己掌握了在大公司的生存技巧,学会耍嘴皮子,抢功,推卸责任,写长篇邮件 —— 骗谁呢?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从不再欺骗自己,不再混日子开始。周日参加一稼新书发布会时,有读者提问:“如何克服自己行动力不足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任何行动力不足都源于你不够恐惧 —— 足够恐惧,你会立刻行动,比如在遇险时呼救。”我自己的变化就是始于在35岁那年,把自己在50岁左右要遇到的危机提前去想,去思考,去恐慌。在我足够的恐慌和焦虑之后,我彻底把我为了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生活质量,现在要做的“重要的事”彻底想清楚了。

作者:张辉[ 辉哥奇谭、改变自己主创,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个人微信公众号:辉哥奇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从过往经验看,牌照化管理是行业初步成熟、即将快速发展的标志。实施牌照化管理是行业初步成熟的标准,更意味着本行业将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规范化管理是主要的命题。一定程度上说,新规的本质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化”,夯实了行业基础,但也仅限于此。新规本身不能代表互联网医疗的全貌,也不宜作为对互联网医疗的官方判断。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肖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关于《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的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便于表述,以下统一简称“新规”)公布以来,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新政将可能改变互联网医疗目前的格局,对某些典型模型的互联网医疗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认为,新规是对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上的医疗业务——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的规范,是互联网医疗进入合法化和牌照化管理时代的标志,代表互联网医疗将进入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新规并没有超出“医院信息化”的范畴,仅是在打造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不止于此,需要行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和科技的思维进行思考它的终极商业形态。

互联网诊疗新规不代表互联网医疗的全貌

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只是几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比较典型、成熟的医疗业务之一。

新规开篇名义,制定新规的目的是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及“远程医疗服务”,内涵定义互联网诊疗只是一种行为,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也只是服务形式之一。在新规附件中,也没有提到“互联网医疗”的相关词组。在实践中,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这三类业务是现阶段最成熟且明确的业务形式和组织形式,它们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实践,制度基础比较完善,过程中暴露出的需要规范的地方也比较明确。因此,从立法效果和行政执法效果上来分析,新规针对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这三类业务进行规范的效果显然最明显,也最有指导意义。

但另一方面,新规只是具体执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规则体系的一部分。

新规以及卫健委在8月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和9月13日发布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下位法,这些规范性文件效力相同,分别从电子病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大数据等各个具体方面在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系列文件共同组成了战略执行层面的一套规则体系。

综上,我认为互联网诊疗新规只是规定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这三类比较明确的在互联网上的医疗业务,对互联网医疗本身并未进行总领性的规定。新规本身也只是系列规则中的一部分,单就新规本身而言,不能说它代表了互联网医疗的全貌。

首先要承认,新规关于“牌照化、合法化、IT化”的规定,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打好了制度基础。但给出法律概念,只是新规赋予互联网医疗法律身份的第一步。

新规首先给出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以及远程医疗的法律概念,其实是赋予了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以合法性的制度基础。新规澄清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以及远程医疗的法律概念,表面上只是对这三类业务的定义,但其实也给互联网医疗留了法律空间。如果没有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以及远程医疗的下位概念,就没有互联网医疗的上位概念。而如果找不到法律上或者行政监管上的“正式法律身份”,互联网医疗在业务执行和操作上就始终是空白、模糊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动辄得咎也成为可预见的事情。

因此,新规对概念的厘清其实是给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整体以制度基础,并不是简单说就限制了其他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业务。

从过往经验看,牌照化管理是行业初步成熟、即将快速发展的标志。对新模式、新行业的立法和管理本就有滞后性,这是立法机关作为国家机器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决定的,行政部门实施牌照化管理也是如此。牌照化管理是行业旧秩序发展到一定程度下需要新秩序的自然结果,说明在牌照化管理之前的种种探索已经比较成熟,是新老划断的开始。通常,一旦国家正式对某个新型行业实施了牌照化管理,恰恰说明行业业态已经比较成熟,管理和约束的现实条件、空间和需求。

如今连卖菜的老大爷都学会了二维码收钱,第三方支付方式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与2010年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实行牌照化管理也不无关系。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P2P、共享出行、比特币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生出的新事物,无一不是在已经有了足够的成熟度的情况下、国家才进行了牌照化管理。也正是由于规范了行业秩序,确认了准入门槛,在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了优胜劣汰,这些新兴行业才得以继续稳定发展。

因此,实施牌照化管理是行业初步成熟的标准,更意味着本行业将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规范化管理是主要的命题。

一定程度上说,新规的本质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化”,夯实了行业基础,但仅限于此。新规本质上是“医院IT化”,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化”。

新规对“医院IT化”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这三类业务在建设和运营中的信息技术要求基本等同于“三甲医院”的高门槛,并希望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推行将这些高标准执行下去。所以说,新规突出了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互联网医疗相关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首要条件,是行业的基础设施,而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和远程诊疗这些业务是很好的切入口。从医疗改革这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规则和“权责利”不清的问题始终存在。

医院(包括医联体)信息化、分级诊疗等一直处在缺乏顶层设计的阶段,根本动力不足、缺乏行政强制力、效率低。因此,如果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和远程诊疗能够在医院体系内部扎根、得到规范的实施,就有可能推动内部改革,让互联网医疗成为统一利益分配、统一监管和统一调配资源的工具。新规在这方面的效果让人拭目以待。

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化”是夯实了行业的基础,但仅限于此。

由于医院信息化的门槛和成本都很高,能满足标准的企业有限,而且三级医院也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有分析观点认为,新规是更利好信息技术实力强的企业,而且三级大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也更具有优势,由此有可能产生区域的大互联网医疗集团。

此前的媒体报道也显示,监管层可能开始的确有这方面的打算。互联网医疗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一度规定,互联网医院仅限公立三甲医院开设,但该条款在正式文件中已被删除。

我认为,在短期内信息技术企业和三级大医院有可能获得一定的业务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未必有优势。因为互联网医疗在本质上仍然是“新医疗”,互联网终究只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体验的工具,互联网医疗这种形式对医疗服务的贡献才是终极价值。何种企业能够脱颖而出还需拭目以待。

综上,我认为,新规再次强调“医院IT化”,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化”,是现阶段业务的现实需求决定的,对夯实行业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新规到此为止,并没有超出信息化这一原则。信息技术服务归根到底不是互联网医疗,更不是互联网医疗的终极商业形态。

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不止于此

互联网诊疗系列新规只是对互联网上的几种成熟的医疗业务进行了规范,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需要进行“合法化、牌照化”的必然需求,本身不能代表互联网医疗的全貌,也不宜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官方判断。

现阶段,强调互联网医疗的“信息技术属性”,也是出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绝对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更不是互联网医疗的终极商业形态。

基于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系列规范性文件落定后,建立在“医院信息化”这个坚实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才能真正有机会探索未来。

到那个时候,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才能呼之欲出。而行业内企业的任务,就是透过层层迷雾,用互联网和科技的思维,思考互联网医疗的终极商业形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肖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这次,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出现在房产经纪领域。

中国正快速进入存量房时代,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逻辑也因此发生变化。传统开发企业向房地产服务、居住生活服务转型。而房产经纪因直接与存量市场关联,市场参与各方都对其虎视眈眈,问题与机遇一并展露出来。

“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五变四不变’。尤其是居民对品质需求的提升以及市场区域分化,将为房产服务业带来新机遇。贝壳找房正在做的就是连接供需双方,提高居住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住房建设部房地产决策咨询专家牛凤瑞说。

9月,贝壳找房甩出一个“王炸”,虽然牌局不会以此定胜负,但显然有玩家没有算好牌。

在19日的大西南经济圈房产高峰论坛上,贝壳宣布推出店东委员会,品牌主自治自理,还能协调处理不同品牌间的纠纷。

贝壳一直在扮演着平台的角色,吸引各个品牌方入驻。店东委员会则相当于“政协”组织,代表品牌和店东的意志,参与平台共同决策,充分发挥店东力量。

贝壳脱胎于线下,终走到线上。在房产经纪的新变革中,贝壳要做那个“先锋者”。

贝壳起于链家,缔造开放平台。

2018年4月,贝壳找房上线,主攻大居住领域,瞄准的是二手房买卖、租房、新房销售、装修和社区服务等全链条业务。

贝壳不同于链家网的自营模式,它的使命是缔造平台。在CEO彭永东看来,贝壳要吸引全行业优秀的房产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入驻,链家只是入驻贝壳平台上的经纪品牌之一。

有人说,贝壳找房是想打造一个中国版MLS平台(美国房地产中介共用的买卖数据库)。但在房源共享之外,贝壳也在输出行业流程和规范。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它更像房地产界的“天猫”。

贝壳找房能够开放给行业的能力有两个,一个是底层数据即真房源数据库,即“楼盘字典”;一个是合作网络,即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 

回想7年前,二手房交易市场低迷,链家逆市推行“真房源”。最开始经纪人走街串巷,拿着本和笔手工记录房间门牌号、标准户型图等信息,后来升级到用GPS+相机记录。

这一做法意在构建真实存在、真实价格、真实在售、真实图片的房源数据库。真实房源在当时十分稀缺,十万套房屋信息大约有九万套都是虚假房源。

起初,行业似乎并不买账,链家的经纪业务出现了短暂下滑,一线经纪人都觉得“老左疯了”。但左晖还是赌对了市场。凭借真房源,短短几年链家拿下一线城市,并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成为一家现象级公司。

据公开数据,这个名为“楼盘字典”的数据库,覆盖了150多个城市的1.2亿套房。

如今,贝壳找房再次使用真房源这一利器。世界杯期间,黄轩掏出手机说着“海量真房源,省心上贝壳”,这一广告在黄金时间段不断重播。

贝壳不动产数据中心总经理白智广在接受腾讯《棱镜》采访时,给当前的数据库打了75分,还差的25分需要入驻而来的更多品牌和经纪人来补足。

真房源是复杂而繁琐中介交易的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贝壳在输出行业流程与规则——ACN合作网络。

旧经纪时代,经纪人单兵作战的特点明显,而贝壳的ACN网络是将从找房到找客再到促成交易等环节细化拆分,各环节每一个贡献者都能获得收益,如房源录入方、房源维护人、客源方、撮合成交等不同角色都能获得约定比例的收益,从而避免了同业无序竞争。

这给不同中介公司的经纪人跨品牌合作提供了可能,这也是贝壳的重要价值之一。“一个组织的核心在于能否创造新的价值,如果可以,总有人会需要你。”左晖曾如此说道。

“贝壳会不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外界对新物种的疑虑。

贝克找房CEO 彭永东

对此,贝壳找房CEO彭永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裁判员的核心是规则,但是这个行业的问题恰恰是没有系统化的规则,“应该有个人站出来说,我认为我的规则还不错,贝壳就是要做那个第一推动者。规则体系对于各品牌和商家是公平的、一视同仁的。”

9月19日,在大西南经济圈房产高峰论坛上,贝壳找房发布店东委员会制度。

具体来说,在一个大的商圈,入驻贝壳平台的品牌店们投票选出委员会成员,委员会成员再投票选出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职务。

店东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三项:收集反馈店东、经纪人的意见;协助平台做决策和优化标准;协调处理不同品牌间的纠纷等。

贝壳找房希望通过店东委员会实现入驻经纪品牌的自治自理,让品牌主共同参与平台决策,营造竞优良性生态。

这一做法带有必然性。虽然贝壳的规则是来自链家17年的成功积累,但从品牌公司规则,到平台规则,需要各家参与做不同的调整才能更好落地。另一方面,新经纪时代的关键一环是,各个品牌方在同一的平台中相互连接。店东自治自理打破了传统经纪中,各品牌方的割裂,促进了品牌方的融合与共赢。

“贝壳找房平台制定了贝壳基本法,就像国家治理的基本法,这是平台建立的一套规则,但发生合作纠纷的时候,却不是平台说了算。”

“店东委员会一起参与裁决,如果涉事店东不合作,甚至恶意侵犯了其他店东的利益,可能会被驱逐出去。这是真正的规则,不是平台说了算就是规则。”

从目前尝试来看,贝壳交出的成绩单让人满意。截至8月中旬,贝壳找房月度活跃用户数已达800多万。从跨品牌联卖成交率这一关键数据来看,目前已超过60%。这也是贝壳最为看重的数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房产经纪行业度过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吃差价,组织松软阶段。

  • 第二阶段:假房源,不吃差价,成交为王,形成信息孤岛。

  • 第三阶段:真房源,品牌内初步形成经纪人合作网络,内外正循环互相促进,职业经纪人得以留存。

如今正在进入第四阶段,平台的作用愈发凸显,用平台将各个品牌方和孤立的经纪人连接起来,通过搭建底层架构输出规则,使他们相互合作。平台以经纪人为中心,经纪人以消费者为中心。

三个月前,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在北京开了一次年会,大会上左晖发表了《Where we are》 的主题演讲。他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清华总裁班上课时,一位台湾老前辈的比喻:

“经纪人和毛巾一样,拿着毛巾就拧,拧干了换一条再接着拧,我们这个行业和经纪人之间一直处于这样的关系。”

如今,贝壳找房要改变这一关系,而这也在改变经纪行业。


虎嗅注:美团今天(9月20日)在港敲钟,王兴终于迎来了自己创业以来的高光时刻。虽然饭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王兴从来没有断过在饭否上表达、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从2010年,美团已创立8年,每一年,或许都能找出很多关键词来代表王兴和美团在该年的发展和变革。文中总结了8个关键词,美团从一个团购网站起家,到经历行业冬天,上岸、做O2O、成为巨头、合并大众点评、战略调整、探索边界,直到今天的上市。美团的8年发展史,都在这些词里了。

本文转自“”,作者:杨阳,编辑:文姝琪,原文标题:《美团简史:八年与八个关键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20日上午,美团点评将正式在港交所挂牌,发行价每股69港元,融资326亿港元。

经历了校内网和饭否的遗憾,王兴的第三次创业,终于走到一个被公认的里程碑。

现在的美团,已经撕掉了团购起家的标签,逐渐扩展到餐饮外卖、酒店旅游、出行、新零售等领域,处于无边界扩张的状态。竞争对手也早已从百团大战,升级为阿里、携程等巨头。

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美团点评的发展会越来越透明。按照CEO王兴所宣称的计划,美团点评将要对标亚马逊,成为一个Food+Platform的超级平台,覆盖online-offline的整个消费周期。

从2010年创立美团直至今日,回顾这八年,美团点评的每一年都有一个关键词。

2010年的王兴饭否关键词

在等待饭否归来的日子,王兴另起项目做了美团网。

美团上线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梵雅葡萄酒品尝套餐。当年3月4日,这个套餐吸引了79人购买,销售额接近4000元。

王兴把自己的新项目定位为新型团购网站,最大的特点是每天只卖一件商品,一周只上七个单,涉及吃喝玩乐各个方面,且折扣很大。

不过王兴没能逃出Copy to China的评价。与校内网、饭否一样,美团被媒体形容为外国产品的山寨:从盈利模式,到功能规划与页面设计,均复刻了明星创业公司Groupon。Groupon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最受关注的创业公司,彼时在两年内就能从一级市场募资10亿美元。

后来王兴告诉腾讯的记者,自己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研究(团购模式),而是凭直觉判断觉得可行,过去的校内、海内、饭否如是,美团亦如是。

但实际上,他在2009年底准备做美团网的时候,就在内部阐述了“四纵三横”的理论:四纵是信息(如门户)、沟通互动(如IM、E-mail)、娱乐(如游戏)、商务(包括B2B、B2C、C2C、购物搜索),“三横”则是搜索、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互联网。

“四纵”和“三横”都可以独立发展,但每过五年,它们的融合就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增长点。

美团则是社交化网络与电子商务的交集。王兴说这个交集的本质像淘宝,聚合买家和卖家的需求,低成本、高效率 ,美妙之处是把营销和销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此前,王兴一直在关注互联网营销模式发展,第一阶段是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是展示广告,目标客户是能够投放昂贵广告的大企业;第二阶段是搜索引擎,服务中小型企业,几万块钱就能买关键词做广告。

两者之后,王兴发现还有一类商家被漏掉了:没有经济实力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做广告,却一直有推广需求的本地中小企业。团购的互联网推广模式能够直接帮助他们带来交易,属于完全的按照效果付费。

照这个模式,美团在商家拿到三折、两折,甚至低于一折的优惠,消费者到美团网购买,美团网返美团券给消费者,消费者消费后,商家拿着美团券到美团网结账。

本质上,团购帮商家宣传,节省下来的广告成本,一部分让利给消费者,一部分变成商家的利润,剩下的就是美团的利益。

美团上线后不久,王兴就接到了红杉中国的电话。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沈南鹏,发现沈南鹏对这种商业模式有很清晰的看法。年底,美团获得红杉资本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后者是美团当时的唯一投资人。

在Groupon的巨大光环下,竞争随之而来。3月14日,窝窝团上线;3月15日,F团上线;3月16日,拉手网上线……6月,国内的团购网站已经超过了2000家,最高峰时期,市场上有5000家。7月,当美团每月流水超过500万时,腾讯也上线了QQ团购网,王兴如坐针毡地发问,“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 腾讯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实际上,要复制团购模式没有一点门槛,但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和线下推广能力。当时整个团购行业都在各个城市招聘员工、组建团队,寻找餐饮、KTV、电影等线下生活服务类商家合作。

初期,美团网就在内部讨论过直营和代理的两种扩张策略——直营一年只能开6个站,太慢了,所以除了上海,美团其他站点都是由代理商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美团也在收编其他本地的小型团购网站作为分站。

千团大战很快让美团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拉手网不断融资,计划要短期内覆盖200个城市,流量超过了美团。

激烈的竞争让团购网站毛利率迅速下滑,代理商同样感受到了压力,美团鉴于代理商素质良莠不齐,开始从代理商模式转为直营,同时加速开站。

团购行业越来越热,期间有记者问王兴,有没有担心过美团网会像饭否那样?王兴说,不会。美团网是一件特别和谐的事业,可以带来实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011年的王兴饭否关键词

谁都没有料到,团购的从热转冷,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2011年,团购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创业领域,各家网站一边比拼资本的力量,一边迅速跑马圈里开设分站。

2月,美团网开站20多个,3月底开站40个城市,5月美团分站数量100个,为了完成激进的开站计划,美团一直大肆招兵买马。当时,王兴还公布了一个统计数据:平均一个人一年大概团购6次,一次大概50块钱。

不过这一时期的美团,在资金和市场份额上都并非领头者。2011年1月,市场上共有团购网站1728家,行业淘汰的速度很快,每天还有数十家新公司入场。

一方面,他们在团购行业发起广告大战,疯狂在线下投放广告——团宝网全年投放5. 5亿元,糯米网投放2亿元,大众点评投放3亿~4亿元;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商户合作,团购行业开始做预付包销,预付一笔款给商家,让商家将优惠单子投放到自己网站上,这对美团的销售影响很大。

此时,美团的竞争对手弹药也相当充足。公开资料显示,4月,大众点评网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用于团购;5月,窝窝团在行业迅速挖人崛起;而拉手网三轮融资共拿到1.6亿美元。

但王兴没有与同行比激进。校内网资金链断裂加上错过融资而卖给陈一舟的教训,让王兴刻骨铭心,所以美团并没有参与广告大战,而是把重心倾向网络营销,也没有迅速跟进预付报销的合作方式,谨慎处理现金流和控制风险。

这个时期的美团资金花在开发移动端与其他系统,包括与美团团购产品融合的LBS产品以及商家管理系统CRM 、MIS系统等IT系统,用以减少销售管理和人力成本。王兴的判断是,疯狂烧钱不理性,竞争不能持续太久,团购资本市场的冬天要到了。

融资窗口从6月份开始逐渐关闭,团购网站融资越来越难。7月,变成了团购领域的分水岭。

王慧文认为,冬天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不好,以及国内团购网站前期烧钱过度所致,未来的团购行业只有两三家可以生存;王兴认为,团购网站最终能否立足,最关键的是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它们永远无法靠有钱赢得胜利,因为腾讯和百度更有钱。

当时,美团完成B轮融资,5000万美元到账,王兴干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公示账户上6200万美元,证明自己能挺过可能长达两年的资本冰冻期。

这也是美团和阿里的蜜月期,该轮融资的领投方是阿里。入股之后,阿里对美团的快速崛起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阿里系的干嘉伟进入美团,负责供应链管理、销售部等业务管理。他一边调整美团的销售团队组织架构,一边制定销售管理制度,美团销售团队的城市经理基本都经历了换血。

再看向市场,大部分快速崛起的团购网站正在过冬:窝窝团很快开始裁员,10月拉手网开始收缩,后又被举报财务造假等问题使得上市计划搁浅,其他同样依靠资本催肥的团购网站,也开始大规模裁员、拖欠商家账款。

这时,美团网再次召开城市经理大会,动员反击,地推员工加班加点拜访商家上单子,其迅速反超对手成为行业第一。

年底,美团网开始实施全员持股计划。11月1日之前签署劳动合同满6个月且当前在职的正式员工,可拥有第一期期权发放资格,期权发放的数量为每人500股,每股行权价为0.96美元,按照四年时间兑现。

2011年,美团销售额14. 5亿,比2010年翻了10倍,但总体还没有赢利。

王兴总结,在2011年上上下下“城头变幻大王旗”,美团始终坚持目标策略,扎扎实实干该干的事,终于确立了全国第一名的地位。王慧文的说法更加直接:“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有多好,而是对手做得太烂。”

王兴还发现,服务的电子商务规模和商品的电子商务规模同样庞大,至于是叫团购、O2O、还是本地服务商城,并不是那么重要。

期间,王兴在采访中开始提到《有限和无限的游戏》对他的影响,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再看一遍。

2012年的王兴饭否关键词

“上岸”意味着阶段性的安全。

2012年年初,美团已经稳在行业第一,“上岸”是王兴在年会上的定调。

他强调基于“三高三低”的理念,最首要的目标是在年底前做到单月盈亏平衡,最终成为赚钱的公司。

所谓“三高三低”理论,是相对Groupon高毛利、高成本运营而言,美团定位于:高品质、低价格;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亚马逊已经证明了高科技、低毛利、大规模的巨大的商业价值。

当年,美团覆盖了全国160个城市,地级及以上的城市近300个,县级市是364个,5月公布的销售额是3.8亿元。但城市间毛利率差距大,市场数据显示,整体团购毛利率不到7%,而Groupon的毛利率接近40%。

团购网站行业开始另辟蹊径,一方面争取市场份额,一方面尝试建立商城模式,同时尝试介入京东等平台。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避免不了销售额增长、利率下降的窘境。

期间,阿里也曾主动提出将美团业务嫁接在淘宝上的想法,毕竟淘宝拥有流量巨大,但被王兴拒绝。

为了做到盈利,王慧文定下的目标是毛利率8%,月销售额达到6亿,当时美团的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删好友退群是什么行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