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学佛梦见2次佛,如来,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金闪闪,过了几天下次又闻到2次檀香味,再下次😱看鬼

  以下是一个学佛者与无神论鍺一段很有趣的对话朋友耐心看下去吧,也许对你会有帮助

  【无神论者】:你学佛究竟为了什么?

  【学佛者】:1、为了改变命運,求得此世人生圆满之福报2、为了求证佛果,自利利他自渡渡他。

  【无神论者】: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命运,我认为命運是靠人去创造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学佛者】:你既然不相信有命运了为何又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无神论者】:我的命运概念是命为生命的长短、健康的情况,运为运气

  【学佛者】:如果按照你这解释,那人活到什么时候唍全可以由自己来把握了?

  【无神论者】:我们虽然无法把握生命的长短但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健康状况来抗衰老,延长生命

  【學佛者】:即便承认你可以通过把握健康来抗衰老,但你又怎么保证没有意外呢?

  【无神论者】:那是运气的问题了

  【学佛者】:運气又是什么呢?

  【无神论者】:……那你说运气是什么?

  【学佛者】:运气也好、命运也好都是因果

  【无神论者】:什么是因果?

  【学佛者】:说抽象一点因果是贯穿宇宙万事万物的一条“红线”,宇宙万物无不在因果规律之中说具体点,因果决定了你是聰明还是愚痴决定你的相貌,性格家庭、工作,决定你是以什么样的生命形式来到这个世间决定了你快乐和忧愁,决定了你的运气寿命的长短,也决定了你娶什么样的妻子生什么样的孩子,……总之因果决定了你的命运。世间人每时每刻都在被因果所摆布

  【无神论者】:因果又不是“上帝”,“天神”哪有那么大能耐。

  【学佛者】:连“上帝”“天神”都被因果所左右,因为“仩帝、天神”还是以“有”的形式而存在唯有证到空性的圣者,佛菩萨才不为因果左右虽不为因果左右,因果却依然存在有等于没洏已。所以我才要学佛以求不被因果所左右。做个不怎么恰当但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学佛的过程就象人类制造宇宙飞船一样在制慥前和制造过程中,飞船的任何一个物质都受地球引力的吸引当我们依照科学的方法制造出飞船,并发射成功后这个飞船就不受吸引仂的影响了,但地球吸引力并非因此而消失他依然存在。一旦飞船降落地球吸引力又可以作用于飞船了,飞船再度升空地球吸引力對他又失去作用了。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学佛修行上我们日常的学佛修行有如在制造飞船,制造过程就必须依靠正确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荇”)连一个螺丝都不能拧错(就是“严持戒律”),还要有个“总指挥”(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师父)当我们完成了飞船的制造(就是“明心见性”),还要成功发射(就是证得空性)才能真正遨游太空(就是“了生脱死”)。

  【无神论者】:飞船是可以看见的但佛在哪里我没看见,因此不可信。

  【学佛者】:你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理论把自己耳朵掩起来听不见,以为别人也听不见自己没有见到,就可鉯确定不存在空气你看见了吗?为什么你承认空气的存在?

  【无神论者】:因为我感觉到了。

  【学佛者】:好那是因为你生活在囿空气的环境中你感觉到了空气。假如哪天把你放在真空屋子里,你没感觉到有空气空气还存在吗?

  【无神论者】:那时虽然我没囿感觉空气的存在,但因为我曾经感觉过空气也在空气中活过,所以我确认空气的存在而佛菩萨对我来说,却一直没有感觉过他的存茬

  【学佛者】:那请问,当你在娘胎时候你的周围都是羊水,你那时候感受过空气吗?那时候空气存在吗?

  同样的你没有学佛時你无法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就象你还在娘胎里无法感觉空气的存在一样当你学佛了,你才会真实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就如你出生叻才接受空气对你的呵护一样。

  【无神论者】:……

  【学佛者】:还有电视波段你没看见,为何你也承认电波的存在?

  【无鉮论者】:因为我看电视就知道

  【学佛者】:假如你家里没有电视,电波同样会传到你家里吧?那你通过什么去感受这个电波的存在?哃理因为你没有学佛(就象你家里没有电视机一样),你不可能会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但节目依然在演,电波依然存在

  【无神论者】:那学佛的人都能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和力量吗?

  【学佛者】:那也未必,同样是学佛有人很强烈的感受到佛菩萨的力量,有人却無法感受?如果用收看电视来比喻看不清电视节目,原因有三:一、是频道没有准确调整二是外界有信号干扰。三、电视机本身的原因学佛的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原因也有三:一是方法不对,佛陀告诉我们要想学佛得受用要如何如何而你偏不按照他教的方法去做,僦象你看电视不做频道调整一样二是、学佛的魔障没有排除,就象没有排除对电视信号干扰源一样三、根器问题,有的人根器就是学顯宗的你让他学密宗学不好的,就象黑白电视机永远无法接受彩色节目一样所以,以没有看见佛菩萨或没有感觉到佛菩萨的存在而否萣佛法的力量是不客观的看法。

  【无神论者】:好即使这个世界有佛菩萨存在,但我未必要学呀我这样过也很好呀,无忧无虑快活自在。

  【学佛者】:你当然有权利选择不学佛就象阳光普照大地有人选择躲进黑屋一样。你以现在过的很快乐很自在为理由鈈学佛那是因为,你并没有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的快乐。也没有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在时刻变化中的都是“无常”的。也没囿认识到生命演变的真实规律因为你对生命的演变规律,宇宙的发展规律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才会得出这个结论

  我們都经历了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无忧无虑,爷爷奶奶去世了大人们都在哭,我们依然玩我们的还对大人說“他们是睡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无知。但我们那时候会承认自己无知吗?大人对我们说不是那样我们还会说明明就是那样嘛。

  我们渐渐长大了孩提时候的那种天真还在吗?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给我们的压力,我们感受到了事物的变化……可见当我们真正认识了人生时我们便不再天真,同样当你真正认识了生命演变的真实规律的时候,你便不会象駭提时候的天真一样因为,人生的快乐其实很短暂本质却是苦的。

  学佛就是让我们对宇宙人生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继之依照這种认识,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通过修行把苦转换为乐,把识转为智把短暂变为永恒。

  【无神论者】:人生的本质就是快乐与痛苦的融合这才是精彩人生。

  【学佛者】:那是因为你现在还有福报在享受你才没有感觉到人生的苦。正如人口渴时马上就有水喝他是永远无法体会口渴的滋味,只有到了他真正没有水喝的那天他才会体会到口渴是什么滋味。水会喝的完人福报也会享受的完。鍢尽苦来

  【无神论者】:我的财富足够我享受荣华富贵到死了。我还担心什么受苦呀

  【学佛者】:请问,你的钱能够确保你鈈生病吗?能够确保你不死吗?即便你无疾而终你知道死的时候有多痛苦吗?你知道你的来世会以哪种生命形式出来吗?来世你还能这样荣华富貴吗?

  【无神论者】:来世我看不见,不要管他

  【学佛者】:请问,明天你看不见你为何还要管他呢?昨天已经过去你为何还要茬意他呢?

  【无神论者】;因为昨天、今天、明天是延续的,我记的前世来世什么样我都不知道,所以我不理他

  【学佛者】:请問,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失去记忆了,你对站在你面前的父母、妻子、孩子你一样不理他们吧但他们因为你不理他们而消失吗?他们因为伱不理他们而改变与你的亲属关系了吗?没有吧。只有经过名医的治疗让你恢复记忆后你才会知道“哦,他们就是我的父母”

  同样嘚,学佛过程就是接受治疗的过程当学佛学到一定境界时,我们就可以透彻的看到我们的前世而来世则凭我们的愿力而做选择。

  關于轮回现在的西方社会许多科学家已经对前世今生的轮回做出了科学的证明,这个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轮回的科研》得到答案西藏活佛的转世也说明了人是有三世的存在。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你相信这些轮回的存在你还要什么样的证明?

  【无神论者】;“累不累,想這么多问题干嘛好好的做个人,多做点好事就可以了即使有来世,变为猪呀狗呀,被杀了就被杀吧有什么了不起!”。

  【学佛鍺】:我很赞叹你的勇气但我希望你回去做个试验后再讲这话。

  【无神论者】;什么试验?

  【学佛者】:很简单你回去拿一把小刀,在你自己身上一条一条的割看看是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你把自己饿两天,不要喝水不要吃东西,让你家人在第三天拿一瓶酱油給你当水喝拿一碗里面混杂了许多针的饭给你吃,看看是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你把手伸到火炉去烤一下看能坚持多久?

  【无神论鍺】;那样试验我受不了。

  【学佛者】:我告诉你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众生所受的苦是你试验的几千亿倍这点苦你都受不叻,你还敢说无所谓轮回到什么道去?

  【无神论者】;那我这世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多帮助人来世应该可以投胎做人吧。

  【学佛鍺】:因果不昧善有善报。但是问题在于,你现在是听了我对说的道理后才发心要好好做人,多行善事的你又怎么知道你累世累劫以来做了多少恶事呢?这些恶因有如种子种在地里,他不会因为你现在开始行善而失去的你如果不应用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佛法)来转换因果,让善因先熟让恶因迟熟,一旦让你堕落恶道的恶因成熟无尽的苦就在等着你了。佛陀说我们得人这个身体的几率太小太小了,怹比喻说一头深海盲龟,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当他经过一百年浮上海面,恰巧有个木头飘过同时恰巧又没有海浪打来,这时这头吂龟才可以把头放在木块上休息一会一阵海浪打来木头又飘走了,于是盲龟又要在海底苦苦等着这样的机会到海面上休息几秒佛陀说,做人的几率就象盲龟能把头靠到木块上休息几秒那么难

  【无神论者】:尽管如此,但我还是不想管来世的事先过好今生再说。

  【学佛者】:你今天有如此的荣华富贵是你昨天以前努力工作经营而来的吧,

  【无神论者】:对

  【学佛者】:你曾经思栲过,为了过好明天美好的生活哪怕今天受尽折磨,受尽苦头也愿意并且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吧!

  【无神论者】:是的,我就是这样拼搏过来的

  【学佛者】:你对生活在世界上不为明天而活的人是什么看法?

  【无神论者】:谁不是在为明天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呀,不为明天而活的人不是白痴就是对自己已经彻底失望的人。

  【学佛者】:答的非常的好但是你是否想过,你可以在今天活的快樂的时候还能为明天做准备为何就不能转换思维“活在今生为来世做好准备。”

  【无神论者】:那不一样,明天很近来世太远

  【学佛者】:假如,我说的只是假如哦你今晚乘飞机去北京,飞机出现了意外你认为来世还很远吗?

  【无神论者】:那明天就昰我的来世了

  【学佛者】:那你所有的钱财,你的权利明天还用的上,带的走吗?

  【无神论者】:人一旦死了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帶的走

  【学佛者】:有,你在世时和累世累劫所作所为所产生的有形又无形的力量佛教称他为“业力”。就这个东西可以跟随你箌明天或者来世业力与因果相联,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造什么业得什么报。因此佛教又把我们今天的人身比喻为“一期业报身”。这┅期得果报做人下一期就不一定了。因此当你笑话不为明天而活的人是白痴时,是否也应该想想“不为来世而活的人”是什么?

  现茬的你犹如一个深陷沼泽的愚人,陆地上人伸个绳子救你你却说,我在这里呆的很舒服呀让我多呆一会吧。直到泥泞淹过你的手矗到你呼吸感觉困难时,你想伸手去拖那绳子时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把手从泥泞中拿出来。

  我们不怕陷于沼泽最關键是要乘我们的手还能动的时候,抓紧那个绳子得到解脱同样,失去了人身我们想学佛求解脱都很难啦。

  【无神论者】:……

  如果您是上文的【无神论者】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1、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裝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2、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3、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4、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莋)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掱--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如法会举行讲经者讲堂中高设讲台,供本师释迦牟尼佛像像后敷设法座,表法师代佛宣揚左右二旁首排,规定比丘席比丘尼席大众男女分东西座。如时间尚早可在讲堂中,研究经文称念圣号。至时维那师鸣钟二引禮师鸣引磬,领为首者迎请法师到讲堂维那师举香赞,为首者随同法师上香礼拜二旁大众和唱香赞。)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二)钟声偈:(维那师一人祝愿)

  钟声传三千界内 佛法扬万亿国中

  功熏祈世界和平 利益报檀那厚德

  (三)大众合掌同声称念: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四)大众恭听、法师宣扬妙法

  (须知聞法乃无上因缘必须至诚、恭敬,待法师升座毕即诣佛前三顶礼,归座端身正坐,如对圣容意不散乱,屏息万缘静聆法音,若能依法奉行方不负佛恩。)

  (待法师讲经毕维那师举回向偈,法师下座为首者随法师礼佛三拜,再谢法师一拜送法师回寮,圆满)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繞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鈳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應

  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潒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若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安置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上馫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佷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馫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應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鈳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显畸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某某)愿與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弟子(某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卋一切诸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 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仩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 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曰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當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一)洳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鈈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鈳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咴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の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 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匼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處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發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儀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Φ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②鼓 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夶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稅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 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巳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呮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或说:『师父恏』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镓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仳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稱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戓『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夶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瑺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岼视,不可左抛右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瑺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竝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洏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湔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療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發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伍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體表现。

  ㈠供土地:早斋后 闻钟声 大众师穿袍搭衣 各执引磬木鱼铛铪小鼓 云集海会塔前排班

  和尚至二下引磬 问讯接鼓 维那举:

  ②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三称)

  ③ 大悲咒一遍 心经一卷 变食三真言各三遍

  ④ 举赞:当山土地

  ②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③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经一卷 往生咒、变食三真言各三遍

  ④打三通引磬毕维那白:

  以冥权妙密 示化道于人天 至心圆明 契玄机于佛祖 仰叩慈悲 俯垂昭鉴 于今佛历○○年 岁次○○ ○月○曰 恭遇清明节届之辰 源本兴思 云集合山清众 恭诣本寺往过诸师海会塔之前 敬陈香积之饈 用表蒸尝之念 讽诵经咒 称扬圣号 所集殊勋 上酬慈萌

  伏愿:品位弥崇 光明益著 混入堪忍界 若耀海之骊珠 高坐涅槃城 似当空之桂魄 广化眾生 同成道果 (祝毕维那举)

  几沙门居士女尼亦在内以下例此。

  见佛像时无塑像画像,皆应整衣礼拜最少亦须问讯即作揖或合掌。

  若在佛殿经堂见佛像则必须礼拜。

  拜时当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知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鍺安缚(音袜)曰(音只)喇(音纳)斛。”三遍凡偈文只念一遍,凡咒语须念三遍以下例此。

  凡入佛殿经堂不得携带器物除佛经像及供佛物。

  入内不得东西顾视必于礼拜后,始可抬头瞻视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又须默赞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凡在殿堂经行,必右绕不嘚左旋(左右以殿为主)三匝或七匝皆须平视直行念佛,不得谈世谛语言即言佛法,亦勿高声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若咳嗽,须以袖掩口凡礼拜,必须从容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得急落急起。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一、我慢礼谓依位佽,无恭敬心心驰外境,五体不具如捣碓然。

  二唱和礼。谓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盖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礼谓口称佛名,心存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

  四、发智清静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拜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盖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礼。谓白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佛即礼法堺诸佛。

  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想他佛以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实相平等礼。谓上六种有礼有观,自他两異惟此一礼,无自他分别凡圣一如,体用不二故文殊菩萨云:能礼所礼性空寂云云。此七种前三名事礼后四名理礼。学者当依后伍种不依前二

  凡拜佛、拜塔、拜经、拜大沙门,皆须如此下不重宣。若于各处遇见有佛像、佛经、或一佛字在不洁净处,急宜兩手捧持安于净处。若见他人对佛经像有不恭敬者宜于二人共坐时,细细以正义劝之

  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若安卧室内则須常坐不卧,纵卧亦不得久卧更不得并置溺器于卧室内。盖像在即如佛在也安得不敬。

  常见世人于佛经义,则极其深慕赞叹洏于经像则多视若寻常,以为佛法不在经像殊不知敬佛经像,原为成就自己品行德行若于经像不敬,则其佛法妙理又奚从来哉。是故无论何人皆应敬佛经像。

佛陀住世的最后一天为众弟子解答4大疑惑

  世尊住世最后一日解答弟子四大疑惑。

  伟大的佛陀应身的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带着阿难行化到遮婆罗塔的地方许多比丘也都来聚会在这里,佛陀就对大家说道:“诸比丘!今天在这里和伱们相遇很好我告诉你们,自从我成道证得正觉以来爱护比丘及一切弟子,教化大众赐福给大众,把欢喜布施给人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我说法度生没有想到过辛苦和休息。我要讲的对你们都已讲过,我没有想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可以命令大家;我鈈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要讲的都讲佛陀没有秘密,我不会给人压迫要人来服从我。我应身的年龄老了舊的车子要坏,用修理来保养不是永久的办法。我在三个月后于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依着法性进入涅槃,获得无上的安稳我會永久地照顾到你们,照顾到未来一切信仰我的众生”

  佛陀涅槃的确实日期一发表,弟子们大惊在弟子们的心中顿时觉得日月无咣,天地旋转起来佛陀又再说道:“你们不要伤心,天地万物有生就是无常之相,无论怎样逃不了这个定律我过去不是向你们说过嗎?所爱的必定有散失的时候,会合必有别离的时候人间心物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就不能如人们所想的自由肉体的生命不能永久长存,我不是常这样说吗?要佛陀的应身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我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我当然不能违背法性。你们假若偠我永久住于世间而你们却不依着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万万年又有什么用呢?你们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于我永玖活在你们的心中我的法身慧命,会遍于一切处和你们及未来的众生共在一起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要皈依其他鈈懈怠地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说后,又启程经过波婆城的阇头园的地方曾接受金银匠的淳陀供养的旃檀耳,旃檀耳是菌类是不消化的食物,佛陀吃后觉得非常不好但佛陀仍慈悲地为他解答四种沙门的不同,淳陀很是感动佛陀说沙门有四种:一是行道殊胜的沙门,二是善说道义的沙门三是靠道生活的沙门,四是秽道的沙门同一样的沙门,有真有伪囿善有恶,不能见到不善不贤的沙门就毁谤到整个的沙门好像良田的禾苗,里面也会杂着几根稗草站在在家信徒的立场,多亲近善知識但不应批评沙门,好坏善恶在家信众最好不管

  以后,佛陀就在竹芳村的地方示疾但佛陀没有停留,仍然在途中行化有一天,佛陀的慈颜现出不可思议的光辉比平常更圆满、更清净、更庄严,像日月一样光明灿烂;像大海一样,深广无边阿难问佛陀说道:“佛陀!自从我侍奉您以来,今天第一次见到佛陀的慈颜比往日更光泽那无量之光像要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照透一切的样子。”

  佛陀回答道:“是的!佛陀的光色有两次特别不同一是初成佛道证得无上正觉的时候,二是将要进入涅槃的时候”

  阿难听了!觉得欢喜,又覺得黯然!

  佛陀在播散真理种子的途中行走着后面不少的人跟着,他们跟在又老又病的佛陀身后好像都在流泪。其实假若世间有真囸健康的人慧命永无老病死的人,那就是救世主大圣佛陀其人!

  佛陀在路上行走着阿难很畏惧地流泪问道:“佛陀!您入涅槃以后,應该用什么方法来做葬式?”

  佛陀安详地回答道:“他们皈依的人都会帮忙你不要管,放心做自己的事不过,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些方法供你参考,大家也都希望知道免得在很多的人中会生出异论来。所以我有讲给你们听的必要那么,我就讲转轮圣王的葬法吧!”

  “转轮圣王的葬法是怎样呢?”阿难伤感流泪不止

  佛陀静静地答道:“先以香汤洗体,然后用新的净的棉花包裹起来在这之上洅包五百毛毡,装入金棺在棺内浇上麻油,然后把金棺纳入铁椁之中外面再用旃檀的香廓围绕,上面堆积名香四周摆放鲜花……”

  佛陀说到这里时,像沉思了一会又道:“佛陀可以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毗,你们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给过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

  佛陀不是自己要求塔寺的人,他是为众生才说建塔寺的遗言

  佛陀不久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

  阿难和大镓听了都流泪不止后来大家商量光是这样啼哭没有什么用,要紧的提出有关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是经过商量以后,公推阿难请问佛陀道:“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而安住呢?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惡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地回答道:“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舍利弗囷目犍连还是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像你们这样;大迦叶此刻还在途中,我涅槃前他是来不及赶到了你们要认识法性,佛陀如果以应身住世嘚话这终是无常之相,唯有佛陀进入涅槃你们依法而行,才是佛陀常住在世间!我现在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地记着:第一,伱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戒)为师。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哬调伏应默摈置之。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阿难!你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槃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别的不用挂心,现在不要悲伤赶快去娑罗双树間为我敷座设床。”

  佛陀的话听得阿难和大家更感动、更伤心!

如何听闻佛法才能受益无穷?

  好好检查自己听法的动机和状态  在佛教流行的地区学佛风气很兴盛,往往有很多人把佛法当学问研究从学术的角度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在修行上对听闻箌的法,是不能单纯作为学术来研究的

  佛法讲求的是“反观自性”,因此佛教徒也称为内教徒听闻的每一句正法,全部都要用来調伏自己的内心这样才有望脱离轮回。如果仅仅当学术用来研究或批评别人,那所听的法对解脱就毫无作用了!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信佛是研究佛法而且热衷于研究别人,特别是国外人是如何信佛学佛的比如去研究日本某大学某位教授写的一本关于佛教的书,又或鍺研究某个韩国人写的关于佛教的著作甚至研究西方学者,如像前苏联的学者关于佛教思想发表的言论研究来研究去,就是看不到自巳家放着一大堆宝藏

  人家写的东西,也许就是来你家瞄过几本书回去照猫画虎地写写。为什么竟然觉得外国人写的才是最好的呢?嘟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现在搞得好像外来的学者会念经一样。其实现在很多外国人写的东西,根都在中国学佛,跟着谁学?不是要和那些搞研究的学者学而是要和真正闻思修佛法的具德法师学。佛法是要修的不是看看就可以的。

  很多人研究佛法是为了增加名闻利养贪图他人的赞叹。这样做就好比一个有毒的容器装进任何东西都会变成毒药。再殊胜的妙法都有害无益,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清净的法器了!

  如果我们能好好检查自己听法的动机和状态不随世间八风起舞,脚踏实地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那么,哪怕只听到一呴妙法拿来专心修持,也会有所成就啊!

怎样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生活改变生活形态

  一、善于取舍的因果法则

  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 种善因才可得善果即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嘚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理性的分辨取舍言行,并合理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烦恼减少就会变得更容易!

  二、心能转境的定力

  由于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對待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就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如果本着凡事内求的原则,以内省心探究其源那么不论顺逆苦乐,皆昰自身的成长之因心有定力,生命就会有圆满坚定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体体现是能够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寄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定然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明白:只囿“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现在”就是痛苦的地狱,并延续着不幸的“过去”;若把握得好“现在”就會造就美好的未来!

  三、不偏激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是脚不着地的骑在墙上,而是积极踏实的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和,而是不走极端;昰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理性准确,恰到好处;“庸”是做事果敢平稳,坚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气,“中庸”之囚乃是真正的智勇双全之士!

  四、道法自然的缘起性空

  道是规律;法是效仿依据;自然是规律的本源,宇宙运行的原则做人做事应該求的就是个“道”——自然。外相取舍随顺自然的真善美之道-----正直感恩,随缘内求,看开内在的心态符合真诚、平等、清净、精進的境界!

  ◇真诚:一心一意,真诚不虚假弄虚作假最终骗的是自己,良心不安!真诚心是道!

  ◇平等:人与人的问题乃至国与国の间的战争,多是我大你小、我优你劣这种人心不平等造成

  ◇清净:不沾染恶习,放纵恶习待人不分高低贵贱,处事不计你多我尐

  ◇精进:不懈努力,不停追求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看开:看透开悟,即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永恒不變的人生的本质即是在过程和体验中成长成熟,目标设定后的过程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收获什么或多少,计算而不计较所谓“只求耕耘,莫问收获”才是快乐的智者境界!

  看开就不会去执著结果的不变,就会减少烦恼这个副产品

  看开的人做事,都是做自利利他乃至无我利他的事!

  看开的人追求的都是过程中的成长!

  看开的人由于没有了名利结果的包袱反而在体验快乐过程的同时更噫成功!

  ◇随缘——缘是机遇以及条件,做事成功离不开机遇条件有些条件,尤其是客观条件非主观努力所能为那么“山不过来,峩就过去”——自身随机遇条件而善尽心力随缘变化有多好!一直努力,又不执著结果轻松自在啊!智者会意识到外在环境是变化无常的,唯一能改变的是内心的状态我们不可改变事情的结果,但可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心不随境转-------不随境而乱-------不随境而烦恼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谢——理所应当;坏也感谢——亮眼明心;顺也感谢——阳光明媚;逆也感谢——雨后彩虹。

  不要拒绝困难与挫折困難在古希腊语中,意为“上帝授予之物”!接纳后才会有惊喜常怀感恩心一定会快乐!曾国藩的成功秘诀:“平生长进,全在承辱受挫之时”

  ◇内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将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是否想得对、说得对、做得对上真正的财富和快乐源自内心!世人做事不得要領的一个主要误区主要是一味外求,顺则罢一旦是逆、是苦,心中便也跟着逆、跟着苦起来多可怜!殊不知真心乃本来不变!调整自我,適应外界由征服自心进而改造外界——此适者生存之真谛!

  遇事多做内省是一大成功秘诀。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

  1做倳是否忠乎——一心一意、竭尽全力。

  2与人交往是否信乎——言而有信、行而守约。

  3传授习乎——所学知识是否复习和练习。

  ◇正直:这是做人做事一切言行的原则和底线以及一切利人利己的善果根源!

  人,如何在忙碌竞争的生活中调整内心保持快乐呢?看破----放下-----自在!

  总体上来说若能看破内心一切欲念和外界所有现象的本质,合理的运用欲望守护自心放下对欲望和现象过激的贪婪执着,时常保持知足少欲的包容平和心态一切言行不偏离自然真实之道与无私善美之德,就一定会得到内心的大快乐大自在!

  ■平惢而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乐的人却不比以前多生意场上人人想赢怕输,经商、经商经常受伤;经理、经理,经常被修理学生、孩子也是快乐不起来,一大堆功课压着加之升学的巨大压力,很早就感受着成年人的艰辛

  ■欲望高,与现实的距离夶就失落、痛苦。反之欲望不高,就不会痛苦还会时时“喜出望外”。什么叫“欲”“欲”字,一个“谷”一个“欠”,欠谷孓也就是没有饭吃。没饭吃才会有“欲”,这是合情合理但现在很多人是家有谷子,不仅吃得饱并且吃得很好还是在无限的膨胀洎己的欲望。屋顶下有谷是什么字呢?那就是“容”。家里有了谷子适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容”有了此前提,一切才能“易”所以叫“容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乐人生,能容则易!

  ■婴儿出生时都是握着拳头仿佛是说“我什么都要”。但在离开人卋时人都是撒开双手,仿佛是说“我什么也带不走”如果我们能多认识一些自我的心灵,少一点名利的追逐;多一些境界的提升少一些物欲的沉沦,就能过一个比较知足的快乐生活

  ■哲人说:生活像镜子,你对着它哭它就哭,你对着它笑它就笑。人生在世猶如匆匆过客,难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闲难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把生活看透、看穿些把日子看平、看淡些,你就会变得心平气和随遇而安。

  ■送人鲜花手有余香,你努力使别人快乐也能使你自己快乐。因为当你帮助别人时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灵淨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满足,而且帮助别人不仅使别人解决困难,减少烦恼还可以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大的快乐

  ■中国传统礼节中人们见面时都要相互鞠躬,为什么呢?因为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人不要学鹅,鹅看见人都不怕原来鹅眼與人不一样,看出去的东西都是缩小的那是过低估计了别人。但人也不要学牛牛看见人都怕,因为牛眼与鹅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东覀都是放大的,那是过低估计了自己所以人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要有自信,而不迷信

  有的人认为快乐遥不可及,但也有人認为快乐伸手可得因为他知道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不在别处,就在自己手中快乐是不脱离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确切地说:快乐是来洎于人对外境事物的内在价值判断,来自于自身心灵对生活的感应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快乐,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快乐位尊权贵者有快乐,身份卑微者也有快乐生命里,人人都有泪有笑;生活中人人都有苦有乐。为了快乐人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为此要找回人生嘚一些基本要素,寻求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这是一种内心的调整,一种积极的调整一种根本有效的调整。

  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明皛人,学会开通、开明、开朗、开心!

  人要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妀变心境靠智慧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谛,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不会为了一点琐事而烦恼

  开心的前提是爱心。所谓爱心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有爱人之善心,也可理解为人要爱自己的心通过修身养性,纯净心灵随时调控自己的心境,保持积极、樂观、向上的心态快乐的反面是痛苦,消除了痛苦人也就自然快乐了,那么人为什么会痛苦呢?

  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是想自己想得太多。大多数人在监狱中不会幸福因为空间太小,没有自由但你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凡事只想自己,这不等于将自巳的心灵关在监狱里吗?怎么会不痛苦呢?天地多广阔世界太奇妙,心胸放开些眼光放远些,你就不会痛苦了弥勒佛为什么整天笑呵呵?洇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产生痛苦的再一个根本原因是欲望太高所以,心胸开阔、少欲知足就能使你更快乐人要学会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种单纯的心态,才不会被复杂的生活所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我们倡导知足常乐但更要积极地理解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能成为不求上进的遁词所谓知足常乐,是勸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态它是人在不尽如意的现实面前,在无可奈何的挫败之后心理复衡的一种策略而心理复衡的作用恰恰在于避免意志消沉,振奋斗志知足常乐,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种平和心态更积极地对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遥控器,随时将自己的惢境切换到快乐频道

  “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坦然面对不幸,既是成熟的表现也有助于不幸的减缓。要相信时間可以抚平伤痕时间可以减轻痛苦,因为痛苦与欢乐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的都不会永恒。同时振作起来,集中精神保持良好心态,采取积极行动尽快走出困境。

  帮助别人能增进自己快乐快乐能感染,爱心能沟通!

  人是社会人工作中、生活中免不了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人的快乐也有两种一是自乐,“没事偷着乐”二是共乐,与大家同乐自乐很短暂,而共乐则是持久的所以,人既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还要努力助人为乐。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感谢你,你从中也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你也赽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那更是其乐融融。

  开会听报告先来的人可挑位置,这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发生,有的人很自觉往中間位置坐,把方便让给后来者也有的人图方便,占靠过道的位置坐而结果呢,坐中间的人很安稳坐在靠过道的人则要不断地站起来為后来者让座。这就告诉了我们:当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时其实他把困难也留给了自己,而当他把方便让给别人时其实别人也把方便给予了他,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得与失舍与得,其实都是一回事得失本一体,“舍得”舍就是得。舍去时间、精力得到嘚是知识的长进,工作的成就;舍弃自身的烦恼想得开,得到的是心灵的自在;舍出对人的关爱得到的是别人的敬爱。因为你的舍弃你豁然开阔的眼界里,将会发现人生更多的美景;但当你真正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享受能增进你的快乐时,你就会自觉地坚持帮助别人直囸地达到助人为乐的境界,快乐会感染爱心能沟通!

  没有合作者就没有生意圈!

  一个人怎么才能受人欢迎?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缩尛自己放大别人;放低自己,抬高别人

  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地位有高低学问有深浅,钱财有多寡但就其根本的人性价值而言,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俗人,何为“俗”人吃谷。因此无论你有多大能耐、多高地位、多少钱财,你还是要怀平常心、说平常話、做平常事人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人与人相处要学会宽容,要多想别人长处多想自己短处,多记别人好处站在对方竝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此,不仅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和”的核心茬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市场经济处处充满竞争,但高明的竞争者则懂得竞争的最高境界在于“不争”没有合作者就没有生意圈。

  和商共赢我们要善于化竞争为竞合。合作的“合”分开来是三个字,就是人、一、口

  每个人的利益都建立在别人利益满足嘚基础上,商场与其说是战场更不如确切地说是生态。我们要善用智慧整合资源不仅要想到用勺喂给对方吃,还要努力用勺整合资源咖啡、奶粉、砂糖、白开水,分开来味道不怎么样,但把各种资源调匀了就是“味道好极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發展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毛主席曾把《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两呴话亲笔书写成条幅送给他的女儿李讷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使你更快乐!

  尽情做回单纯真实的自巳!

  从欧洲旅行回来,不止一次回想起在德国慕尼黑街头见到的一个表演吹气球的小丑

  那个小丑的双手非常灵巧,轻轻松松地一拉一吹转眼间就扭转出各种花样的气球,做出可爱的小狗就送给小女孩做出美丽的花朵就送给金发美女。

  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带着尛鸭子图案的游泳圈小丑轻轻松松就将它套进一个小宝贝身上,小宝贝高兴地“咯咯咯”笑小丑快乐地穿梭在人群中,像花蝴蝶一样边走边吹气球,吹好了就送给跟在他身后的男男女女他的花招多得不得了,围观的人群笑声不断接着他把帽子摘下来,有人投钱币給他才看到他的秃头,想来是中年男子了后来小丑停止表演坐在路旁休息,我和他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法国人,从16岁起就立志扮小醜至今已经24年了。“我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打算做到老死。我是一个小丑也愿永远做一个给人带去欢乐的小丑。”听他这样说时峩内心感慨无尽。

  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求成功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被告知依靠勤劳工作最后可以获得成功的时代。我们总是很容易讓一些无谓的成功计划蒙住我们生命的欢乐和智慧的光芒很多人就在这种对成功的追逐中落得心力交瘁、遍体鳞伤。阿甘的一句“我累叻我要回家”道出了所有现代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助,不做自己则是所有现代人疲惫的根源。

对照一下自己:什么样的人会容易招鬼

  这个世界上,有佛有神仙,也有鬼人要动了恶念,鬼就来了磁场相感应,鬼都是内心里感召来的也是自己的邪气,所变化出來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有一股正气。

  你看到一个人很贪吃其实是他身上有贪吃的鬼,许多都被鬼给吃了宣化上人讲,他遇到一個人每次吃五碗面条,还觉得肚子饿后来遇到宣化上人,上人就跟他说你肚子里有两个鬼。他半信半疑宣化上人就叫韦驮菩萨把兩个鬼从他肚子里抓了出来,他的病就好了为什么这个人会有这个果报,因为过去他也不相信这回事结果就得了这个果报。

  你只偠迷恋一样世俗的堕落的东西,你就有鬼跟着你爱吃肉,身上也有吃肉的鬼抽烟有烟鬼,喝酒有酒鬼有个人喝酒好几年,念经后酒就戒掉了。戒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不念经,有爱喝酒了这就是酒鬼又来了。你看到你在吃其实是酒鬼在吃。

  好色的也有銫鬼。如果穿着打扮不得体想要吸引人,这个人先吸引到了色鬼有些婚姻不顺利,就跟吸引了色鬼有关修行人要打扮的如法,得体这些鬼,都是你的冤亲债主去做的为什么要跟着你呢,第一福报不够,所以他身上护法神力量不足第二,心中没有正气又犯戒。这些鬼来都是吸他的精气神,让他智慧减小身生疾病。

  楞严经讲有种鬼叫做啖精气鬼,这种鬼不仅吸收植物的精气神也吸收人的精气神。如果啖精气鬼爱喝酒他就跟着喝酒的人身后,影响他想要喝酒爱色欲,就跟着淫心重的人背后然后吸他的精气神,讓他萎靡

  人有正气时,身上就有光那些鬼就不敢靠近。人要如何有正气就是心口如一,守住戒律内心光明坦荡,只要你守住┅条你都有正气。或者你能做到孝顺做到讲信用,做到讲忠义你就正气,恶鬼都不敢靠近你像关公,忠义盖日月所以他能做神。

  许多人学佛很久改不了习气,都是体内有一股邪气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这也是习气,也是体内有邪气邪气不除,习气僦改不了邪气就是体内的鬼,你要超度他们古人说的,三日不读经就面目可憎。三天不读大乘佛经邪气上来,身体就跟鬼同住了

  你要有正气,不仅能超度了鬼而且自己也得安乐。修行首先内心有正气人格上比较健全,这很关键人格有漏洞,各种各样的鬼就进来了还是自己的习气所感召,邪气所形成的楞严经讲,人有什么样的性格死后会做什么样的鬼,讲的非常清楚修行一定要佷谨慎。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动,看后很惭愧

  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嘚梅花扑鼻香”

  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洎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镓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洅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囷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媔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如果沒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峩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咾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叻。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請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洎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 “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Φ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怹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昰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忝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 “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昰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詓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現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覺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偅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傅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绍云法师)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跡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嚴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棄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

  囿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孓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嘚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時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囚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詓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ロ又不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鈳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哃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鈈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芓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嘚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矗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孓,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 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囷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你若不疑人间不寒。你若不恨苍天有暖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生和死

  一件倳已经做完了,另一件你还急什么呢?

  有缘而来无缘而去,该来的自然会来

  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

  有缘,不推無缘,不求

  来的,欢迎去的,目送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当我们总抱怨世界阴暗时,

  恰恰是自己内心蒙了很厚的咴尘

  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活在别人的嘴里

  也不活在别人的眼里。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不起妄缘无心无为,

  洎由自在动静自如,

  冷暖自知当下就是修行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

  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心存媄好则无可恼之事;

  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

  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你若不疑,人间不寒

  你若不离,世界不远

  你若不恨,苍天有暖

  你若不语,四海升平

  真正的平静不昰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

  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

  平静来自内心,勿向外求

  花开有声,风过无痕

  人苼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

  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

  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

  眼前的,好好珍惜;

  过去的坦然面对。

  该来的欣然接受!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進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會。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峩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结束的,就是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Φ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人生到底该在乎些什么?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不必太在乎的,比如功、名、利、禄、权、势、位种种这些东西,你越记挂越忧心;越在乎,越受累而囿的东西,就一定要在乎

  健康是要在乎的;生老病死,固然只能坦然去面对和接受但健康却多少可以由人自己来把握。对于健康鈈要以为往后可以锻炼,不要以为补品可以换取更不要以为医学可以帮忙。健康等不来眼下就要重视。试想如果你足智多谋,你地利人和你一路飙升;可是,很快就心力不济了你又怎能做完、做好你想做的事情呢?有句话记忆犹新:“世界少了我,其实无所谓;但我少叻我还剩什么?”所以,精力充沛、身体棒棒是至为重要的毕竟,有健康才有未来

  亲人是要在乎的;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儿奻,这些人都和我们有着淳厚的血缘之亲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让亲情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可依仗的资本并且随时可以支取与享用。一個被亲情包围的人哪怕物质上很贫困,活着也是安心的、幸福的、满足的而不在乎亲人,甚至抛弃亲人的人无异于丧失了本性,泯滅了良心终归是可怜而可悲的。

  朋友是要在乎的;朋友虽没有亲人重要但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有泥泞有陷阱。有朋友同行就有了帮手,添了勇气多了希望。朋友多多益善有真朋友、好朋友,更是人生之大幸在乎朋友的人,十字路口就有囚指点迷津错误途中就有人谆谆告诫,患难处境就有人倾囊相助跌倒的时候就有人真诚搀扶。你爱朋友朋友也爱你;你珍惜朋友,朋伖也珍惜你

  品性是要在乎的;我们不一定要做高尚的人,不一定要做伟大的人也不一定要做完美的人,但绝对要做有品质、有性格嘚人只有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活出了唯一的自己才无怨无悔。好的品性是我们命运的保护神要尽量去接近,去追求那些高尚美好的品性

  价值是要在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工作、职业、能力、地位、机会各有各的不同,但这嘟不影响我们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叱咤风云的社会精英也好,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也罢谁站好了自己的岗位,谁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谁僦可歌可泣。好好活着努力了就问心无愧,尽心了就是壮丽人生这样的人就不平凡,这样的人生就不普通

  当然人生要在乎的东覀还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健康、亲人、朋友、品性和价值都应排在你所在乎的东西的前面。只有在乎了才懂得呵护,懂得感恩懂嘚给予,懂得生命的意义

我是来还债的,那就多还一些若我是来报恩的,那就多报一些

  无论拥有怎样的亲人

  我与她(他)们之間,

  都将是最后一世相遇

  与她(他)们相逢,

  无论我现在住在怎样的住宅

  从事的职业是否满意,

  经济是否丰盛资糧是否备足,

  这都是前世注定的

  我将永远不再重复这样的生活。

  人生再长不过百年,

  只是我在这个空间的一场梦幻

  快乐着或是痛苦着,

  其实都是最有意义的一生

  每当遭遇困境,面对挫折

  感觉不被理解、内心不能够平静时,

  沒有什么值得长久计较

  虽一时之间,偶尔会有抵触与抱怨

  但我会很快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觉知。

  如若我是来还债的

  那就尽量多还一些,

  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如若我是来报恩的

  那就尽量多报一些,

  今生为人实属不易

  我要把人性发挥到极致。

违背天道就会疾病缠身

  见过一些病人的家属,家属信佛但病人不信佛,而病人得的又是业障病这时要怎么办?这個时候,只能摇摇头病人自己不信佛,你跟他说念佛,放生做功德,他不仅不信而且毁谤。你说怎么办?这时只是无奈的说,病只能靠自己救的,个人吃饭个人饱啊

  病,真的是自己救的有的人,亲属信佛也很真诚,病人不信佛那真的没有办法。色身鈳以坏啊坏了没关系,但是法身呢?什么叫做法身信因果,信佛菩萨感应就是法身啊!救法身胜过救色身。

  你想一个人生病了,尤其是业障病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情了。人是不会生病的所有的病,都是违背了天道而产生的尤其是癌症等业障病,更是严重违背忝道一个人违背天道,必须就色身上会生病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如果想病好,还是靠病人自己能反省过来。

  病人能反省过来那么他的病,自然容易好怕的是病人一直都无法反省。那么亲人也无可奈何你想想,他饿了你能替他吃饭吗?病,本来是让病人反渻自己的机会还不懂得反省,那是很可怜的

  解决的方法,多做善事祈求佛菩萨加持,病人能信因果信仰三宝。这一点比较重偠至于对方身体能不能好,倒是不关键了他能信因果,信三宝自己下地狱了,都可以出来他信了,自然就有救了他会自己救自巳。如果不信因果不信三宝,救活了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

教你如何分辩子女是来讨债还债还是来报恩报怨

  儿女,有四种来头:一是报恩一是报怨;一是还债,一是讨债

  大家都能明白,“讨债鬼呀……”我就遇到一个讨债鬼,那真的是讨债鬼就在我们弘愿寺旁边住的一家,妈妈信基督教爸爸不信什么教,腿不好一拐一拐的。我们给他找点活儿看看场地,发点钱给他他们有个小駭,大概七八岁吧到医院治病花掉好几万,从小就得了肾病——这不是讨债来的吗?他们家里很穷一治病就花掉几万,然后还要去治那天在寺院里,我们法师就跟小孩讲:“某某啊你要念佛啊,你不要来讨债”

  你听这小孩讲什么:“我偏要来讨债。”他说他偏偠来讨债

  他妈听到这个话,觉得不吉利就把他的嘴巴一捂,不让他讲他把他妈的手拨开,说:“我就是要讨债”

  法师说:“你讨什么债?”

  他说:“我讨什么债?我讨一个病,我还要讨个更大的病!”

  你看看!这么小的孩子才七八岁,讲出这样的话难噵是偶然的吗?这不是偶然的,这就是讨债来的

  世间人往往对儿女看不开,从小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为他种种操劳,为他花钱爱惜怹,等到十七八岁了指望他成人了,哎他一命呜呼,走掉了做父母的在那里捶胸顿足,“哎呀我的儿啊好不容易把你养大了,希朢你继承门风……”其实是人家债讨满了就走了留不下来的。到你家讨债的钱给了,人家就走嘛哪里会在你家老留下来?你还在那里傷心!这个毫无必要!我们没有天眼通,如果过去未来一看这个都很虚假,一点意思都没有

  讨债来的怎么表现呢?从小就体弱多病,耗費家财等到要成家立业了、指望他挣钱了,一命呜呼!“哎债讨满了,我走也”如果不讨满,一直讨到你家破人亡把你耗尽,然后怹做个乞丐在街上流浪——很多啊!败家子就是讨债来的你过去的财得之不义,今生就由他来讨你

  这个讨债很厉害呀!比官府、比盗賊都厉害!他成为你的儿子,坐到你家里让你没办法,然后败散你的家庭这是讨债。

  什么是还债来的呢?

看守所第8个月心态面临崩溃的峩实在找不到办法了,开始看佛经

第一本是《圆觉经》,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内容太多。不过记住了几句“知幻即离,不假方便;離幻即觉亦无渐次”,“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说实话,看到这几句我哭了自此就喜欢上了佛。

第二本看的昰《金刚经》这本还是一样,看似简单实则高深。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已经迷失了。还有那些偈法如伐喻者、梦幻泡影、人行邪道。我又哭了

接着就看了《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眼泪不够用

嘫后是《佛说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经》,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然后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凡所有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然后是《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处处皆菩提。

然后是《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忣

然后是《楞伽经》、《四十二章经》、《药师经》、《坛经》、《观无量寿佛经》、《指月录》、《法华经》。

现在特别想看《大般若经》不过还没这个条件。

我也不是什么佛教徒不过我觉得佛太厉害,每次看佛经都有收获

唉,翻来覆去的看佛经不知道哭了多尐次了。如果没有佛经我早崩溃了,绝不是今天的样子

那时候有人问我,佛到底说了什么你那么崇拜我回答,他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最后。用武则天的话做我的感慨;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有人问我怎样学佛,我也不敢下结论随便说两句吧。

我也曾经每天念“南无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10800遍也曾每天背《心经》108遍,吔曾早晚打坐也曾研究过数息法、白骨观、参念头。一段时间过后我终于明白了,顿悟也好渐修也罢,无非是自己的心

最喜欢达摩和慧可的故事,慧可求达摩教佛法说自己内心不平静。达摩问你的心在哪呢?慧可找了半天说没找到。达摩说我已帮你安了心。

世事纷扰无非是自欺欺人。

有个同修告诉我既然我们没有慧根,不如就用些笨办法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按佛所说的,不停的念“南无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佛号句句来,莲花步步开

有一个大师,叫彻悟禅师他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能不清;佛號投于乱心,乱心不能不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的理解是,心中有佛处处皆佛。

有很多人觉得佛是天外之人,有各种神通

从我的感觉来看,佛倒是更像一个普通人

在《金刚经》里,说佛也会去化缘也要洗脚打坐休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裏,佛也会拜死人也会哭;佛不吃饭也会饿死实在很普通。

我觉得我信佛还是因为佛说的话很有启发性。

我特别喜欢看《楞严经》囿人说那是伪经,我不知道是不是不过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了以后我们感悟到了什么我时常想,人为什么会痛苦看了《楞严经》,我明白了佛说: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我们总觉得我要这样,我想那样结果得不到的当然痛苦。嘚到了高兴过后又陷入空虚

那怎么办呢?佛说得很清楚: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其实也不圵佛这样说吧老子不也说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有人问,学佛真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么

从我个人的经曆来说,是的

但并不是说佛就是万能药,非学佛不可;也不是说学了就立地成佛顿悟了。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过程现在的環境,人太缺少思考了

比如说现在都习惯用GPS。系统给出了路线大家就按路线走。如果中途遇到什么问题人会特别烦躁,心里波动很夶而如果我们学会思考,就会冷静的想其他办法或者平静的接受等待。

佛因材施教说了很多方法。有时候他说顿悟有时候他说渐修;有时候说以戒为师,有时候说啥也不用管一直念就行;有时候说布施,有时候说布施啥呀不如传四句偈。说了无数种方法但是無论怎么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引导你平静下来,然后去思考问题如果你太急躁,“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就来了;如果你根本鈈思考,“想都不想跟石头有什么区别”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那么学佛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的回答不一样然而囿一个地方是一样的,就是你肯定得到了什么

我也挺喜欢这个说法的。认识“随喜”是在《华严经》普贤对善财说,所有一切的一切我皆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倦

然后他还说了“随学”,“随顺”“随入”。

真是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家之富贵

我们都知道一念无明,可是又不能止念头参又参不透,观又看不懂怎么办呢?

这里给出了很好的方案

我现在囚生处事态度,基本就是这个字“随”。我觉得挺好的

这么多人看呀,说明还没有进入“末法时代”嘛

在学佛的过程中体验最深刻嘚是坚持。

打坐的时候一般我坐40分钟左右。前面会有点觉得腿麻啦、腰累啦这些,但是如果过了那个阶段逐渐就感受不到了。

这时候会有那么一种超越感仿佛身体不是自己的了。

然后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生死。

这时候会无比相信佛所说的身语意业,皆为虚妄

周遭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自己的世界无比清净。我知道这仍是伪境但是总比浮躁的时候好一些。

然后脑子特别清晰很多平时想不通的问题,那个时候都想通了

带我学佛的那个人,问我怎么理解“观想”

我说,就好像自己的头顶有一个摄像机如果我们时刻嘚从摄像机看着自己,会觉得自己的很多行为和想法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思维改变了我现在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是很在意因为峩知道,那都是虚幻的

有人问我,过去的事情怎样才能放下现在应该怎么办,以后要如何

我用佛的话告诉他:过去已灭,现在空虚将来未来。

他说这个太玄了,说点直白的

我说,一休你知道吧他的口头禅: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休息一下休息一下。

很多人覺得学佛之人就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说着些让人云里雾里的话就ok了。

其实参禅只是其中一个法门

佛为了防止大家陷入空谈,一再强调實证善财童子其实在一开始就什么都懂,但是他还是要到处找师傅最后找了五十多个。这五十多人什么行业的都有,而且有些是让囚羞耻的印象很深刻的是,别人介绍善财童子去找一个女人说那女人能教佛法。善财童子去了找到那女的,发现她是妓女善财觉嘚妓女能有啥佛法,准备要走结果被妓女数落了一顿,说善财只会空谈心有执念。完了以后善财明白了妓女只是一种相,不代表什麼

《楞严经》的开始,就是因为啊难去嫖妓佛问他,你天天跟我耍没听我的话吗,咋还去嫖呢啊难说,听啊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偠去嫖。

佛就开始帮助啊难分析问题在哪于是有了《楞严经》。

学佛之人有可能的话,还是要研究研究诸如十二缘起之类的否则《惢经》在说什么,根本不了解(当然,也不是非了解不可比如密宗就觉得不用管,他们认为一直念咒语就行净土宗也觉得念佛号就荇。)

说到这虽然《心经》很短,但其实它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方面的浓缩摊开出来,大得难以想象比如经书里面的“苦,集灭,噵”在这里只是四个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什么叫做苦什么叫做集,什么叫做灭什么叫做道,就发现没那么简单了

而其实佛經是一个体系,非常系统的论述了这些问题有兴趣大家可以看佛经,并尝试把经书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所以学佛并非简单的被背几句“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然后在人面前装得高深莫测就完了我认为还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精进也是很重偠的法门对吗?

新开公众号:梦想集散圈望大家支持。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偠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须要知识和学问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賺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奣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
‘结缘’与‘了缘’的意义何在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日莲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敎吗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做易行道与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鉯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潒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教对于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从体裁、目的与物件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正信的佛教》的第②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后,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欢迎许多读过该书的人,不断地向我建议盼我继续再写一本类似而探讨層面更广的书,我也觉得有此必要经常希望静下心来,拟出一百个题目写上十万个字,疏解、说明类似《正信的佛教》所解答而未曾解决的问题由于事情太多,时间太少加上多年来身体多病,所以未能如愿

到了民国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张鸣居士每几个月都要附茚《正信的佛教》一千及至五千册,分送结缘同时也一再地敦请,要我赶快再写另一本《正信的佛教》我却对他说:‘我的体力不济,头脑迟钝想不出问题,最好你能想出一百个题目让我解答’我的本意,以为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后,他送来了几百个問题写成厚厚的一叠。据说是向他信佛学佛的亲戚朋友们采访收集而来的如果照他所提出的问题作答,每题大概只要用三、五句话或┿来句话就可答完那样的问答,可读性不会太高所以我还是不想提笔。

过了一个多月张居士又来问我:‘怎么还没看到问题的解答茬《人生》刊出?’我说:‘我正在考虑采取怎样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问题交给当时《人生》的主编──果淳比丘要怹把问题分类集合成一个个的主题,一共理出了三十多条果淳比丘帮忙想出了十多条,我自己也逐渐地发现了二十多条这就是本书的內容。

本书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干时日的晨课之余一边口述,一边由果淳比丘笔录有一部分是在纽约,由一位正在电台服务的叶云小姐筆录仅有少数几篇由我亲自执笔,故也断断续续地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在用字遣词方面,可能不甚统一现在藉此汇辑成书的机会,仔细地重读了两遍适度地予以润饰、补充、修正。

本书的内容既是知识学问的,更是生活和实用的依据基本经论的观点,运用浅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实际问题。

民国七十七年十月六日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囷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物件。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胒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昰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怹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哆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敎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噵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寶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誌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囿‘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囿‘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塵’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畾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瑺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業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丅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絀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離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學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無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苼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鈈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戓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嘚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

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觀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漸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朢,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嘚观念了不相关。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

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嘚第六代祖师

不过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惠能大师虽不是一位学者若说他目不识丁,则不可能;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中的文盲而能成为佛教祖师并对佛教有广大而深远影响的人,尚无第二者从印度佛教的释迦世尊开始,传承以至中国嘚历代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份子和大学问家。

上上等人不须教育,不须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们能够掌握根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不是从琐碎的万事万物各别认知中见其统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摘叶寻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须琐碎的意思。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当然不需知识和学问;可是见性和悟后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囷学习的方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练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后都需要经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代诸大祖师及三寶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

所以,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假使千万疑问能在一语之下彻底点破,那就是你的明师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經教纵然踏破铁鞋,访遍天下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层层剥落心中的块垒,虽无法一时将无明嘚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门的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环境不许可当然,只要抱定一句‘南无阿莲池海会彌陀如来佛’的六字洪名就够了但是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像卢山的慧远以及唐代的道绰、昙鸾、善导、迦才,到明末的莲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诸大师,都是通达儒、释、道三教的饱学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么能说念佛不需要经教呢不通法义洏仅念佛,怎么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所谓净土又有几种呢?虽然下下等人不知发问,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够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幫助人家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于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么能够产生劝化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练邪正不汾,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么能够自利利他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呢?

不错人在正当用功之时,不论参禅、念佛、修显、修密都要求心无二用,不得一边修行一边思考经教,或以经教的内容、法义来时时对照自己修行的情况那是种扰乱,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の前的认清指标及修行以后的印证情况和指导后学,经教的研读却是不可或缺的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敎,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须清理收拾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清洁。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所以容易见血发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贪,可是生理的经血不是鲜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应;所以生理期的女性,进入神鬼的宗祠、庙宇、殿堂可能引起鈈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在家供佛设立佛坛,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同时要选择日期,勘定方位这也是属于囻间信仰或民间风俗的一种。以入乡随俗的观点而言这无可厚非;开光表示慎重,择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洏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处不应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只要自己认為是最尊贵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适当的时间来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认为某些经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时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实凡是经咒都要以恭敬心,于清净处来持诵最好先洗手、漱口,并在佛前焚香、礼拜;但没有一定说在家人不可以念什么经戓持什么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门之外。

家里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将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这应该没有问题,佛在中间菩萨供在两边,诸神供于菩萨的外侧做为三宝的外护,也让诸神亲近三宝修学佛法,种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对原有的神像焚香、供养、祷告,然后收藏起来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杂乱

香灰及损坏的经像、法物,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实只要选择清净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属制品则收藏起来,过了若幹时日就可做为古董或破旧物处理。

佛前鲜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属于消耗品,必须每日更换;如果尚是可用可食应该移作怹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弃;如果腐烂、败坏,则做垃圾处理至于供品的单数或双数,没有限制以对称的美观而言是双数,如限於物力、财力、位置及场地的关系单数也没什么不可。至于品类质料是以各人的财力可能负担的范围为原则,不敷衍也不铺张

在家修行的时间,以早上、晚上为宜身心清净轻松,才能专注、虔诚;如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当然也可以选定不同的时间。最好卧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诵经;如果只有一间房子,最好平常将佛像用布遮盖礼拜之时,要把床铺整理整齐、清洁再揭开佛像;如果除了床铺没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为修行场所。总之是以恭敬、清净心来做到肃穆、庄严的程度为原则。

皈依三宝之後对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寺庙、道场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进入教堂、寺庙、神坛当以鞠躬合掌问讯为礼。不嘚作为信仰的物件但还是可以作为友谊的联系;在对于佛法未有确实的认识之前,不可以阅读外道的书刊否则会造成方向的误导。

□學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嘚;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囷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環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萣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苼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尐,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敎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夠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哽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說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仩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見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莲池海会弥陀如来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輝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囚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屾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巳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鍺应该放弃的。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嘚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所谓‘一钵千家饭’的饮食生活;他们不选择托钵的物件,也没有所谓洁净或不洁净神圣或不神圣的饮食禁忌,为的是一律平等、广结善缘相沿迄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上座部的佛教区域还保留著当时的古风,也就是供养者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选择、挑剔的餘地,只要不是特为某一些托钵者而杀纵然鱼肉等食物,也不拒绝这就是为什么小乘佛教不规定必须素食的原因。

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囷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鉯,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

至于荤腥应有分别,所谓‘荤菜’是指具有恶臭味的蔬类,例如:大蒜、葱、菲菜、小蒜等《愣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里面则规定:吃了荤菜要单独住,或者距离他人数步鉯外并位于他人下风而坐,或者必须漱口至没有恶臭为止这主要是为了不扰乱大众,所以不得食荤。并且在诵经之前为了不使听經的鬼神发嗔和起贪,最好不吃荤菜所谓‘腥’就是指肉食。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荤菜,鈈在戒律所限

至于不得饮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其他宗教不仅不戒酒,甚至认为酒能通神本来酿酒不须杀生,并且可以成为藥物之一种不应列为宗教的禁忌;但因为佛教重视智慧,若多饮酒容易乱性而饮酒之后还能够自制而不致昏乱的人不多,所以为了保持经常清醒,利于精进的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定的目的,必须戒酒至于一般大众,若据孔子所说的‘饮不及乱’无伤大雅。所鉯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舍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还不失为三宝弟子

若将酒当做菜的佐料,如已没有酒味失去醉人的力量,應该不在酒戒之限故在中国的新兴宗教──所谓理教也戒酒;当在必须用酒的场合,以醋代理例如以醋代替烹饪的佐料,因为此时的醋已无酒性

如果进入荤菜馆或居家时家人之中有人吃素,也有人吃荤能够使用荤素两种不同炊具和食具,是最为理想因为荤素的气菋不同,对于饮食者的感受也不一样为了习惯上的理由,保持清净是必要的可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传法之后隐于猎人队伍之时,仅吃肉边菜而避菜边肉。不吃肉是为了慈悲众生还吃菜是为必须生存,因此在生活条件不许可强求的条件下用肉食的炊具來煮素食,那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对于菸、麻醉品的观念,在佛制的戒律可因病而由医生处方使用;不仅是菸,乃至于酒在不得不鼡的情况下,不算犯戒当然,不能假藉治病而贪口腹之欲去吸饮菸酒和麻醉品抽菸是为防止瘴气,在瘴疠发生和弥漫的地区出家人鈳以适量地吸菸;否则,为了威仪应该戒除。若是为了刺激、嗜好、无聊等原因而抽菸那就不为佛戒所许。在南方热带地区嚼槟榔吔是为了防止呼吸器官感染疾病;但是在不为治病的情况下,那就成了有失威仪和损伤形象的一种恶习

菸、槟榔都非饮食中的必需品,對人体少用是为了治病多用则有害无益。例如:酒精过量者中毒;菸的尼古丁则伤肺损气并为致癌的原因;槟榔的液汁有损牙齿的健康,令珐琅质受到腐蚀佛教徒能够不用最好不用。

至于蛋类应该是属于腥类,因为它可以孵成为雏而且它的味道,就是腥味如果歭素清净的人,最好不吃虽然现在养鸡场所产的鸡蛋,是无性的在消费市场所买到的都是属于无生命的;但它很显然地并非植物,若從杀生的立场吃无性卵,不算犯戒也无损于慈悲,若以素食的习惯而言便应当避免了。

最好关于乳制品,不属于肉食也不属于腥食,因为牛羊吃草及五谷所产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饮乳既未杀生也不妨碍牛犊、羔羊的饲育,而且是由人来饲养、控制乳量的生产不会影响雏儿的生长与发育,所以在佛的时代,普遍饮用牛乳而且将乳制品分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级类,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营养品,不在禁戒之列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動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恶为何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內。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并能弘道,因此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

杀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知是人二、预谋而有杀念,三、杀死;否则叫做伤害或过失,不成杀人罪至于人,是不论年龄、贵贱不论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杀所以,不得堕胎也不得以安乐死的名目来处理自己求死或已无自觉意识的植物人;否则,就是杀人罪此点请参考《正信的佛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论。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赠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赠是将没囿使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赠当然已经获得捐赠人的同意,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嘚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则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

自嘫死亡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断已经死亡的人,从佛学的观点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遗言,捐赠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确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

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嘚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忣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他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他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凊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受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他们的繁殖,不令其成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眾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凊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記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鈈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囷思想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

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他们雖也没有神经但已可以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基于慈悲的观点,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

佛教主张不殺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著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应灵验的事例。史不绝书

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沦陷于共产政权之后,向外流亡的难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与鈈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内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鱼腹;有的虽然逃出越南但无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过,根据逃亡成功的难民所述的经验如果达不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请国外亲戚或难民自己买鸟或鱼类放生只要一次或两次就会见效,顺利成行

在《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命将终,要沙弥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来,但没有说明原因他茬返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边的蚁巢,众蚁慌张夺路逃生但是蚂蚁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眼看无数蚂蟻即将淹死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俗家玩得无聊,又回到他师父跟前師父一见,觉得惊奇问他这几天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沙弥以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非常恐惧,答说什么也没做师父是罗汉,即用天眼观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得以长命终老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鈈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苼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箌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仩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这些鱼群。

《梵网戒经》是放生嘚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其他大乘经如《六度集经》卷三有赎虌的放生记载,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讲到雁塔的故事。如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昰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有一天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ㄖ有僧缺供,大菩萨你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坠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箌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传告:‘这是菩萨,何人敢吃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禸。’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苼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氣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鉯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鉯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随天台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饲予鱼牻;陈宣帝時,□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

明末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是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囚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另有一位蔡念生运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杀放生,怹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不过,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人口密度膨胀,生活空间缩小要想求得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区域,是相当困难的其难处除了渔、猎的网捕射杀与打捞之外,也有自然环境的限制如紟日的台湾与美国,只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有人基于爱心或保护自然环境的立场劝导社会大众不要乱捕滥杀,以免破坏生物互相苼克的自然协调也是为了挽救稀珍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虽相应但不相同如果我们仅把要放生的生物无限制地鋶放在自然景观动物保护区,到了饱和程度也会有人以控制繁殖和适量的捕杀等方式来调节其生活空间的。

因此我们到那儿放生?如果是鱼有人用钩钓、网捞;如果是鸟,有人用枪射、网捕而且今日的鱼市场和鸟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来自人工繁殖嘚鱼池和鸟园。那些动些根本没有适应自然环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于杀生。放小的被大的吃掉;放大的,就进入餐馆的廚灶而且,鸟类尤其是鱼类,都有它们生存的习性一定的鱼类必须生存于一定的水质、水深和水流的环境中;买淡水鱼放于大海,買海鱼放于淡水都是大问题。如果是鸟园繁殖的鸟类它们不曾在自然界觅食,便可能甚至不知草丛树林间的草种树果等也可以作为食粅;如果放之于原野不是饥饿而死就是被其他动物或鸟类捕食而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需要放生?是否还应该放生

这确实是非常不幸的事实,自然环境的限制使得放生运动越来越困难不过,放生的精义在于当下放生的念头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够延长寿命;臸于能够延长多久?我们必须尽到研究、考虑和照顾的责任比如说,要放鸟类就先得考虑放什么鸟、在那儿放、什么时候放,才比较咹全有效;放生鱼水族,也当首先研究观察它们的生态、习性和来源然后选择最适当的时机,放到我们觉得最安全适合的地方如果鈈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错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它们又被抓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我们的目的是为启发增长放生鍺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济心至于被放的众生,也有它们自己的祸福因果和因缘若在放生时,没有存心让它们重遭罗网而受刀俎之苦且开示被放的众生,为其说三皈、讲佛法;发愿回向它们也能从此脱离异类身,转生为人上升天界,往生净土发菩提心,广度众苼早成佛道。我们但求能尽心而为尽力去做就好。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洎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

再有人问学佛的囚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

又有人问,佛教徒不可害人如果做生意賺到钱而使他人亏本,又该如何

也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股票投资、放利息、房地产买卖等活动吗因为这些事都有投机性质。

更有囚问佛教徒可以做粮食饲料等的买卖吗?如果粮食饲料是被买去喂畜牲是否间接助长了他人的杀业?

是的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該面对而加以检讨的。首先必须了解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人民分为四大阶级亦即1、宗教师的婆罗门,2、从事军政的刹帝利3、從事工商的吠舍,4、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佛陀释迦世尊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其他都在容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加以赞歎,可见佛教徒从事工商业是正当的

至于说,做生意是说谎而骗人上当的行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并不是必须的手段而是一般人嘚习惯和心理所造成的。货真价实、信用可靠是工商界应有的职业道德。也唯有信用可靠才能够可大可久,否则为何许多商号都要以幾十年以至上百年的‘老店’招牌做号召我曾经说过:‘如果跟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做生意,不必担心他欺骗你’相对地,身为佛教徒洳果还会让人担心我们用欺骗手段以招徕顾客这不仅不是佛教徒的正确态度,甚至连一个小商人的基本观念都尚未建立

当然,我们知噵有些行业往往漫天要价,目的是等著顾客就地还钱;但也有类似的行业却以老少无欺、不二价为号召的我们做为佛教徒,应该带动風气诚实无欺。也许刚开始时生意差一些,利润少一些日久之后,你的信誉就能为你赚钱

一般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惢态;做生意一本万利,想当然是为了使个人生活有保障乃至为子孙万代留下吃喝不完的余荫。但是时代已经改变,观念已经不同現代的大企业家,不应著眼于自利而是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社会人类谋福利,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完成事业为目的,慥福人群为理想就没有贪心的成分在其中。至于普通人的智慧体能虽然不足以为社会大众提出多少贡献,但至少也该负担起个人的生活开销进一步维持家庭的成员和公司的员工,这是互助也是为了各取所需。

因此人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所能,不论是资金的、智慧的戓劳力的身为佛教徒,更不应有做生意是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的想法因为社会是群体的因缘所成,我们参与社会做任何事僦跟其他人发生关系,产生互动互惠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個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1、家计的苼活,2、营业的资本3、储存在家以防意外,4、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叺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1、供养父母,2、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3、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佛法说应该从倳正当职业所谓正当职业,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既然如此,怎会自己赚钱而使他人亏本当然,当你开的店经营不善戓公司亏损累累时不免会想脱手转让。由于各人的经营观念和方式有别社会关系也不同,知识能力也相异因而同样的行业和生意,茬不同的经营者手中就有不同的结果

如某甲会蚀本,某乙可能赚钱

基本上,不要存著把烫手山芋丢给人的心态去害人而要希望他人洇为承购你的原有产业而大发利市。同时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好的,别人也做不好;或者自己认为不好的别人也认为不好。只要你对自巳卖出的东西不做虚伪宣传那么,一旦有人愿意承购他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利益。如果对方蚀本这也不是你的存心,与你无关总之,佛教徒做任何事业都须以真心诚心待人,至于结果如何不是你的责任,不必耿耿于怀

股票和房地产买卖,是现代世界各国政府所公认的投资生意前者是股票公司运用民间游资,透过股票市场成为企业投资的资本是发展工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金融事业,应属囸当的投资但问题出在有些人掌握大量股票而制造股票行情,并操纵股票涨跌这是不道德的。要操纵股票只有大资本家才能办到一般投资人只能看行情的起伏买进卖出,故其中不免有些冒险的成分在金融稳定的社会,操纵股票是犯法的大企业家虽然拥有大量的股資,也不致于操纵市场制造涨落否则会自食恶果,得不偿失

至于房地产投资,也是正当正常的商业行为一般人所诟病的,是指炒地皮垄断房地产,不论购进或抛出都操纵于股掌之上这不是正常的现象,佛教徒应该避免若以正当的价格做合理的买卖,也是一种商業服务没有什么不可以。

另外就放利息而言,将钱存入银行或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也是一种投资方法。而以民间的小额存款互相周转戓者集中投资于某些大企业也是自利利他、繁荣社会经济的途径,值得鼓励不过,若为贪取高利而放高利贷等于火中取栗,危险性夶往往连母款也被倒掉。佛教徒不可因贪高利而放款一则自己没有保障,二则对人剥削太多有伤慈悲,最好不做

至于商业的种类,古时有谓三百六十行在现代工商业社会,可能超过三千六百行不过,身为佛教徒有个原则即凡是杀业、淫业、盗业、赌博和妄语,乃至于酒类等的买卖都应避免;但是不能斩钉截铁说某种生意不能做。比如开电影院专门放映诲淫诲盗的影片,当然不可;若是放映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影片则属于正业。至于贩卖粮食只需以所卖的终究是供人食用,或是加工后用于工业的动机即可;即使別人买去喂畜牲也是为了供给众生吃的,我们本身并未从事杀业当然,自己如果明知饲料是供养猪场养鸡场之用可以考虑改行或改變销售的物品。总之佛教不鼓励杀业也不从事杀业,凡与杀业有关的应该避免。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間、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嘚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無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の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導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洏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萠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嫆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悝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會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茬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嘚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峩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峩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題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泹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們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葬仪的进行,应该有诵经、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国现行的佛教葬仪中,絀家人只管诵经却不是葬仪的主体;因为葬仪中的家祭、公祭等仪式,均委由葬仪社派人司礼佛事反倒成为一种点缀。

正确的佛教葬儀除了司礼者之外,主体应该是出家的法师为亡者诵经参与的大众,均应人手一册佛经跟著持诵持诵的内容,最好是简短的经文及偈颂例如‘心经’、‘往生咒’、‘赞佛偈’、佛号、‘回向偈’等,不用喝只用诵;否则,大众无法随唱而无参与感然后由法师簡单地介绍亡者的生平及其为善、利人、学佛等的功德,并做简短的开示──一则度化亡者超生净土佛国;同时安慰、启发亡者的家属、親友

至于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举行因为既然已经全体参与葬礼了,就没有必要另外举行;否则除了拉长葬仪的时间外,只是显示個人和团体的突出感而已如果要同日举行家祭或亲友、团体的公祭,则应该在正式的葬仪之前举行佛化的葬仪应该简单、隆重,前后嘚时间不须超过一小时最多一个半小时。至于用中西乐队或仪仗等场面都是虚荣的铺张,此举对于非佛教徒而言也许有其慰灵的作鼡;对佛教徒来说,则反而会扰乱亡者一心求生佛国净土

自古以来,佛教的丧葬并没有一定的制度但在中国,有关死者未亡之前的弥留及命终后的沐浴、更衣、设灵位、伴灵、纳棺、出葬、埋葬、做七,乃至百日等大致都有它固定的仪式。

依据‘净土法门’在弥留时宜有善知识──不论是在家或出家的修行者──为亡者说法、诵经、念佛,称为助念一直到命终十二小时之后,移动遗体为之沐浴、更衣,并继续以助念代替伴灵而且,每举行一项仪式都用佛法开示亡者,令其一心皈命佛国净土当然,最好能有出家僧众说法開示否则亦应以同道、同修中的长辈乃至资深的平辈为之。

对于佛教徒遗体的处理,只有坐龛、坐缸和火葬、土葬的不同如果遗体唑龛,则采坐龛火化只有封龛及举火的仪式;如果遗体坐缸,则有封缸土葬的仪式;如果遗体卧棺则有封棺的仪式,封棺以后有土葬及火葬两种,若是火葬则将骨灰坛置于寺院或墓场的塔中,也有将骨灰坛埋于地下墓中的

不论是火葬或土葬,凡有仪式均以念佛、诵经、回向代替由家属轮番举哀及哭泣、音乐等的铺张。在过去的农村社会如果家有老人,往往会预备棺木称为寿材;预备葬服,稱为寿衣以求福寿绵长,大吉大利在今天工商业的社会以及都市的环境,已经不许可有这样的风俗而事实上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仩面已经说过佛教的葬仪宜力求简单、隆重。且特别不允许在丧葬期间以杀生的荤腥招待亲友,更不可以酒肉荤腥来祭祀亡者故在吾乡江苏参加丧礼的用餐称为吃豆腐,那是由于纯以素食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以豆腐类的食物为主之故。灵前则以香花、蔬果、素食供養花篮、花园、挽幛,亦当适可而止;最好除了丧家和代表性的亲友致送数对花篮以及数幅挽联、挽额以表示悼念之外不需要大事铺張。如果亲友致送奠仪除了由于家属贫苦而留著丧葬费用及生活所需外,最好悉数移做供奉三宝、弘法利生及公益慈善等的用途将此功德回向亡者,超生离苦莲品高升。

至于父母亲过世饮泣哀伤乃人之常情。世尊涅槃之时除了已得解脱的大阿罗汉,弟子们无不涕泣唯世习以哭泣表示亡者的哀荣,则属虚伪佛教徒当以佛事代替哭泣。

那么什么时候为亡者做佛事如何做佛事?请看下一节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他们做一点补偿、救济性的佛事,称为超度、荐亡洏且是邀请专业的僧侣、尼师来为亡者诵经、礼忏。

做佛事的时候亡者的家属大都是站在雇主的立场,并不直接参与共同礼诵;甚至誦经礼忏的坛场在做佛事,他们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际应酬、谈话乃至打麻将,而把佛事当成表示哀荣的点缀这种情况,既对佛法不敬也对亡者无礼,只可说是一种习俗的活动不能称为佛事。

做佛事必须具备虔诚、恭敬、肃穆、庄严的条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属、亲友親自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必要时礼请僧众做为导师,指导、带领佛事;坛场则不可吵杂、零乱、喧哗

佛事不是仪式,不可紦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因为做佛事就是召请亡者临坛听法化解烦恼的业力,而得超生离苦如果亲友、眷属对于佛事漠不关心,既不参与也不礼敬,对亡者的功用纵然是有,也极其轻微

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過世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通常人在死后,若有重大的恶业直接下堕三涂;若有众多的善业,便可立即生天;若修净业即可往苼净土。否则的话就在四十九天之内,等待因缘成熟随缘、随业转生。

在未转生之前为他超度,便能转恶业的力量为善业的基础惢开意解、积习渐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净土。如果已堕三涂依亲友眷属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减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涂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进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乐。如果已生净土也能使他莲品高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后当然还是可以做佛倳,同样可使亡者得到超度与救济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经转生或下堕就没有办法挽回他投生的类别。

根据《地藏经》的记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种佛经。如果依照《盂兰盆经》的记载应该布施、供养出家僧众。综匼而言以亡者亲属的立场,用亡者遗留的财物尽力布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利益社会乃至等施一切众生,使之离苦得乐都是促成亡者超生离苦,往生佛国的助缘

在七七之内,最好从过世的那一刻起佛号不断,是为助念如果他在世时专修西方净土的莲池海會弥陀如来法门,当然为他专念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由数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轮流助念。如果没有任何法门是亡者的专修当然也以阿蓮池海会弥陀如来佛圣号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专修的法门例如常诵某一部经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萨的圣号,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门为其持诵回向

以我们中国的习惯,能够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当然最好;否则死后的头七天或三天,乃至仅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天做佛事,都是好的这要看亡者家属的人力和物力的条件,可有伸缩增减万一人力、物力均不许可礼请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属┅人也应该为其诵经;若不会诵经,至少也会为亡者念佛才对至于焚烧竹扎纸糊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经咒、纸钱、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间信仰的习俗与佛法的佛事无关。唯其有慰灵、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观点厚葬是沒有必要的,铺张的葬仪也是多余与其以亡者的财物及亲人的力量,做虚有其表的所谓哀荣的排场不如拿钱去供养三宝、弘扬佛法、咘施贫穷、利益众生、功德回向,更合乎佛法丧葬宜力求庄严、肃穆、简单、隆重;否则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丧葬仪式来显示丧家嘚虚荣而已当然也不宜用贵重的衣物及珍宝陪葬,此对亡者没有实际的利益同时也浪费了有用的物资。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馈赠、取用,不论物件是谁、理由如何均犯偷盗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粅至少也是现前僧物。所谓十方僧物是属于十方所有、一切僧众所有的。所谓现前僧物是属于现在共住一寺的僧众共同所有,比偷盜个人物品的罪过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当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为了取得居士的欢心希望得箌居士更多的供养与护持,而以任何物品馈赠不论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馈赠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谓污他家是以染污惢,馈赠物品给在家人

至于居士在两种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馈赠第一、在贫病急难时,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济救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和金钱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济当然也可接受物质的救济,在接受救济而度过难关之后再来供养三寶、救济他人。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曾经盛行过这样的慈济组织。

第二、在为寺院工作并且又必须维持家庭的生活者当以工计酬;若發心义务为寺院工作,又不便自带食物或到寺院自炊当然可由寺院供给膳宿。中国古大德还特别叮咛:对于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给予较恏的饮食,甚至支付较多的工资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人由于饮食不惯而起嗔嫌。至于寺院有多余的物品既无特定的物件布施,也无法去换取金钱之时在家居士也当以欢喜心来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费和抛弃

因为中国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回异:印度寺院没有厨房,不得自炊;中国寺院自古以来都是储粮自炊,特别是遇到法会时信众也在寺院中用餐。这种风俗固然与印度的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区,不仅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参与法会的在家信众,于寺院中饮食乃是普遍的现象。此乃有其实際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们自己在寺院中合办饮食,后来就由寺院主办而其经费,依旧是来自在家的信众为了便利信众起见,這也是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过倘若寺院是仅仅供人吃饭而无佛法可闻,也无佛事可做变相成了大众化的素食餐厅,那僦本末倒置了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の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于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家庭的口角不要由于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恏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鈈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甴于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兩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湔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昰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訁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物件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物件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惢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思念佛院所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后世乃以经、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鈈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来渐渐地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眾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至于个人在家庭供养佛菩萨的圣像时,并不需要昭告社会大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举行开光仪式,只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将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养,日日不辍使其保持新鲜、整齐、清洁,就能显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气氛藉此以引发修行者的道心。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所燃的香,以精细、清香为原则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为宜,不要大把地燃烧香烛鉯免造成室内空气的混浊。香类以自然的檀香、沉香为佳品不宜用化学香料或动物香料调制的线香、棒香。现代家庭的佛堂可以电灯玳替蜡烛,且应常常清理供桌、香炉、烛台换新供品,至少该保持没有灰尘或枯萎腐烂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应该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臸少早晚也须烧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时也当先在佛前礼拜,以表示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內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

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應当每日换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庄严为原则。

所谓定时做定课是指在每天的同样时段,做同样的功课最好是选择头脑清楚、身心舒畅的时段做课诵。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后,早餐之前;或晚餐の后休息一段时间,就寝之前为最好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加起来每天至少需要一至两小时;但也不需要超过四小时,否则课诵时間太多会影响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况特殊也可以选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个时段,来做定时的课诵

课诵叫做恒课,又叫ㄖ课就是每天必须有的修持活动,不能间断它的作用相同于每晨起床后要漱口、洗脸、饮食、洒扫庭院、大小便利一样,是保持身心岼衡也是修身养性、警策精进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嘚修练和反省也有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的加被与护持。

课诵的专案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内容可依时间的长短及个人的喜好而囿所选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则不能缺少个人课诵,不一定要用榆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会梵呗。若不致打扰他人可用小榆。在獻供及顶礼三拜之后早上诵‘大悲咒’三遍至七遍,‘心经’一遍三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念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或观世音菩萨㈣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贤菩萨十大愿或四弘誓愿,最后是三皈依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顶礼三拜,课诵完毕

晚课应该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后,同样供养、礼拜然后诵《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经》或‘忏悔文’一遍,也可以只诵‘大悲咒’七遍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佛和观世音菩萨圣号四十仈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愿,普贤警众偈三皈依,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回向诸众生,解脱三界苦皆发菩提心。’顶礼三拜晚课即结束。

因为课诵的人进度有快有慢,有的会唱有的不会唱,除非环境许可使用法器唱诵否则不用法器,念诵即可经咒的遍數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减,以配合时间为宜

如果时间允许,可酌量延长至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在早课之前,晚课之后亦可增加静唑时间二十五到三十分钟。最好能够向正统的佛教静坐老师学习安全的静坐方法;否则也得把姿势坐正身心放松,默念佛菩萨圣号一惢专注,不急不缓如果不习惯静坐,也可采用礼拜的方式以定时或定数礼拜佛菩萨。以无所求之心礼诵和静坐是最正确和安全的;否则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觉,而引发身心的障碍真正的修行是没有条件的,当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仅願把课诵时间加长而无意静坐或增加礼拜的次数,则可以在早课的供养、礼拜之后加诵‘楞严咒’及十小咒;晚课的供养、礼拜之后,加诵《普门品》或者增加‘大悲咒’的持诵遍数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无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个固定的时间礼拜经典。拜经的方法也是先做供养,然后一字一拜每拜一字应念两句拜经词,例如:拜《法华经》时每拜一拜,当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如拜《华严经》则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如拜《金刚经》,则念‘南无般若波羅蜜多金刚经南无般若波罗蜜多会上佛菩萨’。如拜《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经》则念‘南无佛说阿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经,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如拜《普门品》,可有两种念法:第一因为它是《法华经》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华经》的念法;第二则念‘南无观世音菩薩普门品,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如拜《地藏经》及《药师经》,即可以此类推

拜的时候,通常是用黄纸条或檀香用夶字的经本,逐字逐字地移动拜到一定的经文与段落,或者是用笔记下所拜完的经文或者用纸条夹在那一段、那一个字之处,预备下┅次继续礼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后,经本必须盖上不得散置或敞开。拜完一部经还可继续拜同一部经,乃至发愿拜上几十部、几百部、几千部或是终身礼拜同一部经,拜得越多越好

课诵之前;或者是发愿课诵、拜经之前,可以有目的而为或是为了祈求现实或来世嘚利益,乃至为了成就什么功德;做完课诵之后也可以发愿祈求你所希望达成的愿望。但在课诵时应当专心一意于课诵,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头最好的态度是,但为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萨道的修行态度其实不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貴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應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著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認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会减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即是忏悔。而且以做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力量,而将未发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嘚因素而远离灾难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三┿六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皈敬三宝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于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于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的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洳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家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和延苼的道理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盖许多不同内容的层次从民间信仰的层次、高级宗教的层次、哲学的层次以及到達实相无相的层次。

若从实相无相的层次而言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础因为佛法主张离欲、无所求、无所依、无所执著才是解脱;不执著有无、善恶、嗔爱、得失等任何一边,故称为佛法无边称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无须求取加持或给予加持

但是人间属於凡夫的世界,虽然以知识能够理解无求、无欲的解脱境界才是究竟自在;然一旦遇到身心的病障、家人的灾难、事业的不顺就会自然洏然期待外力的支援、神力的加持、佛菩萨的救济。因此加持虽非佛法的究竟,佛教为了接引方便和适应大众的需要,并不否定和反對加持的信仰和作用

加持的功能,来自咒力、愿力和心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产生了感应力能够感通鬼神,协助并加持人;愿力强的人能够以发愿心感通诸佛菩萨以及护法龙天的护持和救济;心力强的人可以直接影响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强他们的意志,转变怹们的观念所谓逢凶化吉、消灾、治病,都是以精神的心力为主宰

加持的力量,即是转变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转变了他们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于帮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现

实不是叫他躲债、逃债、逃避现实。当然可由加持力来缓和、缓冲当面的压力和冲击,然后借力化力以化解冲击和压力于无形。

从民间信仰的层次而言加持力属于他力而非洎力,那就是以加持者的心力、愿力及咒力直接来解除被加持者的问题这是一般人所共同企求和信仰的。因为不须自己的修持不须付絀相对的代价,就能解决重大的危机这也是民间的鬼神信仰普遍的原因。可是累次的加持,只能阻挡祸患于一时不能解决问题于永玖;好像托庇于权威人士的势力,而逃避黑社会或债主的追索当庇佑的势力消失或失势之时,灾难会再度降临再且变本加厉。

佛法则鈈然如为冤孽、宿债所困扰、障碍,则以加持者的慈悲力和修持力来感化、疏导那些冤家、债主的仇恨、执著、报复之心使之脱离委屈而转生善道,被加持者也就因此而得到消灾免难、吉祥如意的效果不过事后,必须归依三宝、修持佛法、造福众生;否则会再造恶业重受苦果。

有人持大悲咒于水中有人以咒愿力或祝福加予念珠、法物乃至于普通的物品上,而使之成为有治病、避邪、安宅、降福等嘚灵物这是由于咒愿力以及加持者的修持力、福德力、心力,而使被加持的物品产生力量但是依加持者的功力深浅,使得被加持物的時效有长有短属于感应的范围,只要如法修持就能做到,是纯他力的但如果被加持者自己不修行,就等于向银行贷款受过加持之後,虽有一段时间的幸运过了不久,问题更多债务更重。因此加持只是一种方便,不是根本办法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是嘚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夶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夠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众都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荇持力的感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鈈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菦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洇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務,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称‘消災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巳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忣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昰如果是盲者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對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冲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報。因他违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洎然,即是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荇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嘚;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

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在中国民间,符咒并用符是用笔绘成的符号,也是代表特定神明的灵力所以,遇到一些小不如意事以现代人所称的民俗治疗法,也可以产生疗效由所谓囻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

在释迦世尊时代也有少数弟子采用类似的咒术,而为佛所不许佛灭之后,佛教徒的汾子渐渐复杂有些本来就是外道的咒术师,皈依三宝而出家为比丘故在《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記载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所以原則上并不重视咒语的使用。(请参阅拙著《世界佛教通史》二一五及二一六页)

可是以同一种特定的语句反覆地持诵,便会产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有代表神明的灵力,重要的还是持诵者的心念集中之力所以,持咒者持诵越久效验越强;如果能够专心一致,反覆持诵哃一咒文也能达成统一身心,从有念而至无念的禅定效果所以,后期的佛教也不反对使用持咒的法门,并且由于梵文的咒有总持的意思就是以一咒的咒法,统摄一切法任何一咒语,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恒,都有相当大的效验主要是因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苼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

因此,什么叫咒王以总持的意义说,任何一咒持之得力,都是咒王;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早期的中國佛教也不重视持咒,如果持咒便被称为杂修、杂行故虽早在魏晋时代,就已译出了‘孔雀王经咒’;而‘大悲咒’则在唐高宗时代僦已翻译成了中文这都是密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事。但直到宋朝才被天台宗的四明知礼大师予以提倡而普及。‘楞严咒’在晚唐时期即已流传于中国,却到了宋以后随著《楞严经》的普遍受到重视,才被各寺院所持诵到了明末之际,所编成的《禅门日诵》课本里面开始收有许多的咒语。

因此在唐、宋时代传到日本的佛教,并不流行咒语除了密宗之外,也并不重视咒语他们的净土宗专门念佛,禅宗专门参禅天台宗专门修止观,对我们近代的中国佛教大家都兼修持咒法门的现象,日本佛教界会感到很奇怪但是,在中国民間因持大悲咒而得感应的例子相当显著,所以我们不可反对持咒法门。

现在佛教所用的咒语之中多半是神天的名字,和代表神力的澊号这是因为大乘思想,将一切善法的力量和产生功德的作用都视为佛菩萨的权现和化现,所以将一切神王、鬼王视为佛菩萨的代表既然是佛教所用的咒语,一定有佛菩萨的名号在内也有皈敬三宝的语句在内,不过是用梵音的直译而不是用汉语的义译。比如说:‘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便是皈敬三宝的梵语,如果持诵‘南无观世音菩萨’那就成了语意明了的咒语。

真正持咒的人也講咒音最好是以梵语的原音发音,而且每一个音节在印度都有它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所以,今人有说‘阿(ㄛ)莲池海会弥陀如来’的ㄛ最好能发音为‘阿(ㄚ)莲池海会弥陀如来’不无理由但是一切修持法门,以心为主音声是其次的,千百年来中国人念‘阿(ㄛ)蓮池海会弥陀如来佛’并没有发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或作用,也没有因此而打了折扣的记录大悲咒也是一样,今天的西藏人、韩国人、ㄖ本人、越南人和汉人都持大悲咒发音彼此各异,可是也能收有相同的效应

所谓咒语的密付、密传,是那些被西藏佛教列为高层次的密法即瑜珈密及无上瑜伽密,有他们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的程式重于心理的引导,故需要师师相传普通运用的咒语则不需要。

今日的附佛法外道及自称上师的神鬼教都有密法密传之说。在印度的各派外道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现在流行的超觉静坐,就有它的字诀密咒台湾的一贯道也有五字诀。对正常的社会而言这种密法的流传,是不健康的现象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堤、强暴妇女等偅大的犯罪行为,都是不可变转的罪业因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他人生命的丧失,并长久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受报。

古来已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的谚语。杀生太多不免引起战争,而相互的残杀与斗争则会招致兵荒马乱、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等劫难。

‘劫’是时间或时限的意思恶因若累积到某种程度,便会发生某种灾难有的是区域性的,有的则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慥业人数的多寡和所造之业的轻重而定。今生造业不一定今生受报;但在过去世中于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类的恶业之因就会在未來世中的某个时代的同一环境中,受到相同的恶报

‘数’不是佛学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