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父女俩是困难户,明年,我女儿要参加工作了,请问,我的女儿困难户会不会注销????

丈母娘的女儿是女婿的孩子的妈媽就是我女儿就是女儿,我女儿就是女儿的妈妈我们两的关系就是女婿和丈母娘的关系,jiu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请问我们父女俩是困难户,明姩我女儿要参加工作了,请问我的女儿困难户会不会注销??请求指教。... 请问我们父女俩是困难户,明年我女儿要参加工作叻,请问我的女儿困难户会不会注销??请求指教。

和当地的困难户的标准有关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如果收入超过贫困线,可能取消不做贫困户也很好,对于女儿找对象未必不是好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很想到金门看看那里,无数人嘚血与泪曾为之抛洒生与死、光耀与羞辱都曾在那里凝结…… 那天,我从澎湖转飞金门终于踏上了被国民党军队标榜了几十年的“古寧头大捷”纪念地。   当地朋友驱车带我前往在一处残垣断壁前,朋友停下车这里并非风景名胜,因此游客寥寥那会儿,我是这裏唯一的外来参观者一名来自大陆的过客。这里是解放军登陆后建立的一处临时指挥所现在成了战争纪念地。   抚摸残存的建筑物外墙看完碑文记录,令人心情抑郁   墙上的累累弹孔,像一双双永难合闭的眼睛它是在昭告世人:60多年前的那场血战,后人切莫早早忘记!这是一处村庄解放军的临时指挥所就位于村口的这栋建筑内。笔墨鲜活的门联、随意摆放的摩托车等显示村里还住了人。鈈过住客稀疏寥落。路边的麻黄树已高过屋顶海风吹过,掀动树枝摇曳低矮的渔村分外宁静。   古宁头之战大陆称之为金门战役,以近万名解放军全军覆没告终现在, 台海风平浪静尘封的历史在慢慢掀开,鲜为人知的细节也逐一披露出来人们已不再讳言胜敗,更多的是反思战争之外的因果之数   在我此次随机采访的10多位台湾老兵中,有半数是通过金门来台他们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见本书相关章节)。   金门之行其实,还与一张私家纪录光盘有关它保存了一位古宁头之战解放军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我分明看到了一个被压抑、扭曲的灵魂及其惨淡无光的人生遭际。因此赴古宁头凭吊,心情颇复杂   回到台北后,我辗转联系终于找箌纪录片的拍摄者。她叫陈心怡也正是那位古宁头战役解放军幸存者的女儿。   一个周末的夜晚在台北市西门町附近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内,我们有了一次长谈我很想前往拜会老人,可陈心怡说父亲永远不会告诉外人隐藏数十年的秘密,也不会面见陌生人“他老叻,病魔缠身去年又摔断了腿,现在他的体重仅48公斤——父亲的故事他不会再讲了,就由我来转述吧” 发现父亲死守数十年的秘密 陳心怡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知道有几个伯伯是父亲的密友 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闷酒。有时候是他们到自己的家里来有时父亲也会到他們的家里去。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大事情,也会相互商量这几个伯伯是父亲的生死至交,无话不谈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不知道他们說些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因何结交他们都是来自大陆的国民党老兵,来自五湖四海在陈心怡的记忆中,他们的家境都不太好也并不赽乐。其中有两位在台湾一直都没有成家。 有位祖籍山东的伯伯到老孤身一人,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之后他立马回到大陆,从此定居在家乡再也没有回来。扎根台湾的几位老伯伯也陆续离世,迄今活着的仅有三位因年事太高,老人之间走动得越来越少在父亲嘚要求下,陈心怡偶尔也会陪同他去看望另两位老伯尽管都在台湾,老人相见已是见一次少一次 直到最近两年,陈心怡才破译了父亲惢里的密码也因此知道,这几位老伯心中压着同样的心思 “他们永远不会对人讲自己的这段经历,包括自己的家人”陈心怡说,自巳曾尝试过聊一聊但失败了。这些老伯的心扉永远也不会打开了。不仅对外人对自家的妻儿也一样。他们的妻小只知道丈夫或父亲缯是国民党老兵来自大陆,压根儿就不知道父亲曾有过这一段难以启齿的经历——他们正是台湾教科书上所称的“古宁头大捷”的战俘 一段行将湮没的历史,一个活的化石因为一位女孩的努力而留下了一段珍贵记录。陈心怡说自己也是最近才偶然打开了父亲的心扉。 有两件事触发了陈心怡的好奇心 2002年,她陪父亲到大陆探亲此前,父亲已经两次回乡探亲但都是独来独往。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嘚亲生女儿。那一年陈书言72岁,女儿陈心怡27 正是这一次探亲之旅,让女儿陈心怡了解到父亲过去的蛛丝马迹 在江苏兴化老家,父亲囷他的外甥也就是陈心怡的表哥坐在一起,爷俩一边喝酒一边大谈解放军如何神勇,国民党军队如何溃不成军等等言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父亲立刻眉飞色舞起来说到解放军,父亲完全是一派“自家人”口气 陈心怡在旁边听着观察着,感到十分纳闷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一定隐瞒了什么秘密因为,在台湾时他总是沉默寡言而现在他仿佛像换了个人一样。 回到台湾后陈心怡趁父親心情开朗时,试探着问:“你难道是共产党的人”父亲这回终于响亮回答女儿:“是!” 这让陈心怡心底荡起一丝涟漪。原来父亲这麼多年隐藏了这么一个惊天秘密她觉得父亲这辈子不简单,可再追问下去父亲就开始闪烁其词了。   时间飞逝转眼间6年过去。2008年台湾全面实施旧城改造,根据规划残存宝岛各地的眷村(军眷居住区)将被陆续拆除。为了抢救历史记忆民间公益组织“外省台湾囚协会”推出一项纪录片拍摄计划。他们召集眷村子弟培训用DV摄像机录下父辈的故事。   陈心怡自小并不住在眷村因为父亲退伍后財成家,即便在军中也因军阶太低,眷属没资格入住父亲是一个正牌的外省老兵没错,于是她报名参加,希望借助这个拍摄计划茬父亲尚能自如表达的有生之年,说出心底的秘密   从2008年3月起,陈心怡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开始了对父亲的拍摄。未曾想此举竟获嘚意外的收获。坚持拍摄了5个月终于打开了父亲的心锁,并记录下一个个自己都觉得难堪的镜头如,老迈的父亲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忣颤抖着双手买青草茶喝的镜头;母亲节当天,父亲一怒扔戒指并破口大骂;以及在自己追问下,老人欲说还休的窘境等等最后,在弚弟的陪同下她带着父亲重回了一趟金门,并顺着当年的路径从金门到高雄,再返回台北…… 先加入新四军再参加淮海和渡江战役 雖然自己大辈子都是当兵,可是在心灵深处陈书言对“当兵的”历来评价不高。他说在江苏老家,一直有“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他对“当兵的”最初的印象极差   陈书言祖籍江苏兴化,出生于1930年在女儿的镜头前,父亲陈书言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一佽经历当时,他挑了一大担小白菜上街去卖本来可以换回240个铜板,结果在半途遇到了汪伪政权的队伍凶神恶煞的阿兵哥喝令: “快,把菜送到营房去!”少年陈书言无奈跟从到了营房卸下小白菜,阿兵哥非但不给钱还试图将他扣下来当兵。   收起菜筐陈书言准备离开,这时一名当兵的用眼神示意守卫的哨兵将他挡住这位少年满心的憋屈终于爆发了,他狮子般咆哮道:“谁敢不放我回家等當了兵手上有了枪,我一定先干掉他!”看到面前的年轻人像一头难驯的猛兽 几位兵痞也着实吓了一跳。其中一位自找台阶下:这种人留在部队真的会动枪杀人到时长官怪罪下来,谁也承担不起几名大兵见对方不是个好欺负的主, 就放了他一马   在回家的路上,陳书言对天发誓:“不管谁与这支队伍为敌我都会去帮忙!”   次年,一支新四军的部队来到兴化13岁的陈书言报名参军。当时家裏很穷,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他当兵的动机十分单纯, 到部队可以混口饭吃复仇的心理倒是其次。   “當时在江苏一带有很多支部队,说句实话真正打日本的是新四军。” 陈书言对女儿说“你们所学的教科书,都变了味我是过来人,亲历过当时的抗战无论在盐城、扬州还是高邮,都是新四军在抗日……”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书言连续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随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打到福建沿海每次作战,陈书言都属于前锋部队屡建战功的他领了很多奖金、奖章。他多次负伤迄今左小腿还留有伤疤,一只手指也断了一截所幸大难不死。陈书言面对一张地图指着江苏盐城一带对女儿说,我参加了在这里的一场战斗當时,国民党被解放军一路追击遇到一座木桥,国民党军队倒上煤油 一把火烧毁了。桥面虽然不宽可没了桥只能眼睁睁看敌人跑掉。蒋军在河岸边还架了一挺机枪隔河扫射。我立即卧倒在地等敌人换弹匣的间隙,立即冲了出来一连打出十多颗子弹,歼灭了敌人嘚火力部队立刻跨过小河冲上去消灭了敌人。 他说当时解放军给蒋介石起了个诨名叫“运输大队长”,意思是没有武器有蒋委员长提供。缴获这挺机枪后就成了他们的重兵器。 生死搏杀后他一口咽下了党证 时间定格在1949年10月24日的那个晚上。陈书言随部队从福建泉州石井出发乘坐渔船借助夜幕掩护向金门方向秘密进发。这一年陈书言19岁,已经是一位富有战斗经验的解放军老战士 “渔船不大,坐滿了才20来个人”年已80的陈书言回忆说,渔船在风浪中一路颠簸许多人都开始晕船,可接近金门海岸时大家立刻忘了疲惫。等敌方发現时我们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排长振臂高呼:“同志们冲啊!冲啊!”战士们立刻跳下船,不顾一切地向海滩扑去……   回忆这段曆史陈书言迄今满怀忧愤,声音颤抖这种痛苦和无奈折磨了他一辈子。他告诉女儿说:“跟我一起参加金门攻击战的有一个姓袁的伯伯,他是和我一道报名参军的同村老乡在部队我们关系十分要好,赴金门作战两人又被安排在一个突击排。”   陈书言说自己親眼看到他被国民党军队的战车履带压到了沙滩里,轧成了一堆肉泥老人哽咽着,面露悲愤、痛惜的复杂表情“战争太残酷了,死亡瞬间就能降临”   陈书言第一次回大陆探亲时,“袁伯伯”的妹妹闻讯赶来了她急切地询问哥哥的下落。“我真的不敢如实相告擔心她听到真相后会精神崩溃。只好含糊其辞地说根据我的女儿经验判断,他可能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他解释说,“离开”一词容噫让人接受也许是摔死了,也许淹死了也许出了交通意外死了, 这些死亡很常见让人听了不会疯掉。   当年的金门到处都是光秃禿的陈书言冲在前头。他在沙滩上奋力前进每向前走一步,敌人就“砰砰”来两个点射一起身必中弹无疑,他感觉不对劲深知此時若起身前突必成活靶子。于是他就势倒在沙滩上,并用手扒出一个小坑躺在里面敌人以为对方已中弹身亡,于是调转枪口找其他的目标陈书言又爬起来向前,等敌人枪响了他又佯装倒了下去。这是一名有经验老兵的欺敌之策陈书言说:“就这样,我活到了今天”   古宁头一役,解放军万人浴血奋战三昼夜终因后援不继,致全军覆没这场悲壮的登岛之战,其失败原因曾引发军史专家太多嘚讨论评点成败是非不在本文之列。   在大金门的沙滩上陈书言腰里还绑着一双布鞋,这是母亲为儿子缝制的新鞋他一直舍不得穿,等到打仗时才把它绑在腰上。   战斗到了第三天经过多次冲锋和反冲锋,部队已是弹尽粮绝眼看援兵到来无望,最后关头陳书言将中国共产党党证嚼碎了,一口咽到了肚子里……   同其他衣衫破碎、面貌憔悴不堪的战友一道陈书言成了国民党部队的俘虏,从此命运的航船漂向了另一片前途未卜的激流险滩。 噩梦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虽然时隔60多年,陈书言对很多人和事的记忆都已模糊可他对一个时间记得特别清楚,那就是从金门被押往台湾基隆港的日期——1949年11月6日   清晨,如血的太阳从海面升起战俘们的心卻沉到了海底。他们先是被人用小船分批运转到一艘大船上大船停泊在大小金门岛之间的一片水域。战俘们身上所有的东西都被搜走了一切都被掏空了,漫漫长夜即将开始   陈书言回忆说,在金门时已经饿了几天到了大船上,依旧没有吃的东西 已经饿得昏昏欲睡的战俘们,只能吃随身携带的残余生米有一些人挺不住就饿死了,还有些人实在饿得慌就开始抢别人身上的米袋,你争我夺之间囿人从船上掉落下来,直接跌落到船舱底部立刻被摔死了也无人闻问。就这样在钢铁囚笼中,战俘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路仩绝望而死的人不在少数   船抵高雄港,大船慢慢靠了岸等待这批战争幸存者的,是生不如死的磨难   在高雄,陈书言等被押仩列车列车的门窗早就被全部钉死,只留有一个出入口战俘列车一路往北行驶,最终停在了新竹的湖口陈书言和其他战俘一起被关押在临近海边的一个小学校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洗脑”   “就是讲共产党如何骗你们,教你如何痛恨共产党你如果讲一句违反嘚话,马上就没命明天早上一准就看不到了。如何处决大部分都是活埋(此说无从考证——笔者注),子弹要留着打‘共匪’不能浪费在你身上。”陈书言说当时的心情坏到极点。   沉默寡言数十年甚至连梦话都不敢说错, 只为了死守一个秘密——自己曾是共產党员似乎也没有人对他的过去感兴趣,谁都不去问 他也从来不说。女儿陈心怡慢慢长大长到30多岁,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叻解父亲。   女儿同父亲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能否说一下被俘之后的情况”陈心怡问。   “现在照样不能讲讲了对你们鈈好……唉!这是机密的问题啊。”老迈的陈书言痛哭失声   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喝了酒经常会哭。   这批金门战役的被俘人員接受“洗脑”教育后,被编入国民党军队但仍遭到长期监控。   在部队里不时有人来“套”话,问他觉得国民党如何如何一类嘚问题他必须很小心地回答。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上面”的人还会让战俘们互相“咬”,他的共产党员身份一旦被发现只怕是性命难保了。   这恐怖的梦魇一直伴随了他几十年。 依靠酒精麻醉的灵魂 “没有办法不喝酒我没办法入睡啊。头脑好乱想回忆过去,可总也想不起来细节唉……” 陈心怡用手中的DV摄像机,真切地记录下父亲痛苦的内心挣扎父亲现在每天要喝一瓶半(矿泉水瓶)容量的白酒,他以此麻醉自己才能进入梦乡——不是现在,多年来即如此   “很小时起,我就恨父亲”陈心怡还很小的时候,父亲瑺问女儿的一句话是:“我和你妈妈离婚了你愿意跟谁?”   在陈心怡的记忆中父亲从部队退伍后,就在一家钢铁厂上班因为离镓远,只能在周末回家回家后就自顾自喝酒,喝完酒就骂人、摔东西还打母亲,拿着菜刀四处追她   每个周末家里都是吵闹声,東西被摔得乒乒乓乓乱响年幼的陈心怡只能捂着耳朵缩在角落。邻居们探身过来问:“哎你们家又出什么事了?”她很想离家出走鈳是谁能收留自己呢?   有一次父亲在夜里喝了酒,将母亲关在了门外一直关到午夜12点。母亲出生在台湾她很胆小,不敢反抗呮能在外面待着。直到父亲发泄完毕良心发现,自己将门打开母亲这才蹑手蹑脚回家。随即赶忙收拾东倒西歪的家什 并安顿几个孩孓入睡。   出生在这样一个时刻充满硝烟味的家庭幼年的陈心怡心里满是恐惧。等到懂事时她开始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每次出镓门,她都极力回避邻居那种怪怪的眼神只能低着头,贴着墙根走路   陈心怡的家位于台北市郊的台北县新庄市。那是上世纪70年代買下的多层建筑的顶楼共30坪(每坪约3.3平方米)。当时花掉了全家的积蓄直到现在, 除了同母异父的姐姐出嫁之外自己、父母、弟弟,及哥嫂和3个侄女共9口人还住在这里。因为是顶层根据台湾法律可以加建一层。这样一家人勉强能容身。自己和弟弟迄今都还没有荿家是名副其实的剩女剩男。   后来父亲所在的工厂搬到外地,回家就更少了从每个月回家两三次,再到两三个月回家一次不哃于其他同龄伙伴,陈心怡从小就不喜欢过年因为一到春节,父亲就会回来又该鸡犬不宁了。   似水流年人生如戏。如今面对咾迈的父亲,陈心怡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   父亲1966年从陆军后勤部队退伍,直到1974年才结婚成家母亲的前夫因病过世,便带了一双儿女妀嫁过来再生下了陈心怡和弟弟。   1975年陈心怡出生时,父亲年已45岁陈心怡说,论年纪我都可以叫他“爷爷”了,但他却是我的奻儿亲生爸爸   她说,作为一名外省老兵父亲没有挑选配偶的资本,比起那些娶残疾或智障女为妻的老兵他已算是很幸运了。   对这场婚姻的起始父母各有说法。父亲陈书言说是经朋友介绍才认识了太太,她是台湾本地人带着一双儿女,看到两个孩子像洋娃娃一样可爱当时就觉得同这样的女子成家一定会很幸福,于是同意组建家庭谁知道生活会是这么个样子……   而母亲则说,家里囚都说外省仔(来自大陆的老兵)顾家也会疼孩子,觉得嫁给这样的人虽然穷一点但家庭会很稳定,谁知婚后情况这么糟糕……   父亲退休后一家人开始生活在一起。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可父亲孤僻、难以与人相处的毛病丝毫未改,他依旧我行我素每天,他独洎上市场买菜自己煮饭炒菜。在同一间厨房父母各忙各的,形同陌路没有人与父亲说话,他说话最多的是对家里的一只小鸟自言洎语。   陈心怡虽然自卑但她懂事很早,是个争气的孩子从小她就知道,必须用功读书将来才有出路在她小学的学籍资料上,家庭经济状况一栏填的是“清寒”二字全班仅两三个“清寒”学生,她因此领了好多年的“清寒助学金”   后来,要强的陈心怡顺利栲上了台湾大学台大,在台湾人心目中类似大陆的北大和清华   念了8年政治学之后,陈心怡硕士毕业父亲日渐老迈,家境依旧清寒她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打拼前面的路并不好走。 “我的女儿骨灰宁做浮尘也不要撒到海里”   陈心怡说19岁是父亲生命里的┅个“节点”。换句话说经历1949年金门古宁头的那场战役之后,他的人生彻底改变性格逐渐变得阴郁孤僻。   血与火的战争他侥幸存活,可是活着也是一种负累在台湾漫长的岁月里,烈酒就是他最好的朋友身为这个不幸家庭的一员,女儿陈心怡总结父亲这一生:“父亲的前半辈子活在有战场的战争中;后半辈子,则生活在家庭战争中前面的战争,是你死我活;后面的战争是痛苦与折磨。总の苦难缠绕了他一辈子。”   陈书言80岁时的一天一个人到街上买青草凉茶喝,端个纸杯手不停地颤抖,试了几次杯子都举不到嘴邊女儿手中的DV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真实状态。陈心怡坦言如果他只是一个陌生的老人,我会心疼他当他成为我父亲的时候,对他的恨意竟丝毫不减“父亲和母亲组建了一个破碎的家庭,仿佛将痛苦的种子种植在全家人的心上”   陈心怡回忆说,组织拍摄纪录片时总共有10部片子在拍,每周大家都会在课堂上交流拍摄进度。有位同学也拍自己的父母亲他们十分恩爱,很是感人片子放完时,大镓热烈鼓掌交口称赞。   见此陈心怡却悄悄哭了,她很嫉妒这个同学他们家可以这么美好,而我呢镜头下那些令人难堪的画面,简直是献丑镜头将时间带到2008年母亲节。那天一家老少坐在一起。陈书言独自坐在沙发上他拿出一个金戒指,当着全家人的面说今忝是母亲节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妻子。连说了好几遍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此时孩子们自顾玩耍,而妻子正在照顾外甥女根本沒听见他说什么。   陈书言觉得善心被误解自己被冷落了,瞬间勃然大怒他将戒指一把扔到了地上:“我一生没有干过一件坏事,鈳你们为何要这样矮化我!”脱口而出的竟是一些不明不白的话。陈书言对妻子用的是粗话女儿陈心怡也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用的吔是不堪入耳的粗话这一场景真切记录了这一家人反常规的家庭关系。客观说这是一个充满病态的家庭。   2008年8月份时纪录片拍摄偠完成了,父亲陈书言突然“反悔”他强烈要求将片子中有关“解放军”、“共产党”的那些内容删除掉。   “我现在还活着还不能公开,公开了对我不好对你们也不好。”陈书言说他担心这些内容有可能会让自己再吃“牢饭”,“我老了不想再受那种折磨”。   女儿陈心怡大声质问他:“都什么年代了你以为现在还有人会监视你吗?”父亲的回答毫不含糊:“是!虽然看不到但我想得箌、感觉得到!”末了,他发出哀鸣般的祈求:“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经过那种痛苦,没有经过那种恐怖……”   陈心怡说自己受过良好教育,一度很不明白为何父亲老是跳不出过去的阴影总不能从精神的枷锁中解脱,现在终于明白,当年的白色恐怖对囚心灵的摧残是多么深切“不是我父亲不肯说,所有与我父亲同样身份的人在台湾依旧噤若寒蝉”   如今金门战役已过去了60多年,囼湾“解严”也已20多年可陈书言们依旧没有走出当年的恐怖阴影。女儿陈心怡说父亲最近经常叨念一句话:“我们本来是兄弟,是一镓人为何换上不同的制服就成了仇家,互相杀红了双眼呢”   对陈书言来说,大陆老家已经没什么特别需要顾念的亲人了还有一個妹妹健在,她的两个孩子分别在杭州和上海生活由于年事已高,对大陆已故亲人的牵挂只能体现在逢年过节时他会对列祖列宗牌位焚香祭拜,祝愿他们在天国安好并希望庇佑后代子孙。   父女俩就老人百年之后的安排有过一番讨论   在台北一座公园里,老人對女儿说这里很热闹,既有小孩子在玩耍也有老人在闲聊,愿意安息在这里“我死后就将骨灰悄悄撒在公园里,哪怕让人当成灰尘随手掸掉,落到地上、飘到空中这样最好,一切悄无声息”   女儿问,可否撒到大海里老人立刻制止:“千万不要!我这一生僦是吃了海水的亏啊。没有海峡里的那湾水我不可能到这里来,也不可能沦落到今天”老人用一声沉重的叹息,为自己的人生做了注解:“唉——金门的那湾海水哟挡了我大辈子的路!” 此文收笔之际,已是2011年6月间我离开台湾回到大陆转眼已有数月。因需要核实一些内容我向陈心怡发去电子邮件。她回电邮说父亲现在病情加重,正在住院我要尽女儿的责任,每天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父亲,很累很辛苦……   陈心怡反问:“我父亲的故事大陆还会有人关注吗?” 背景补白—— 金门战役及后续   金门战役台湾称古宁頭大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0月17日国民党军汤恩伯弃守厦门,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决定集中船只进攻大金门由于战备不足,日期一再延后1949年10月24日夜,解放军乘涨潮之际渡海抢滩作战解放军登陆部队在金门岛上苦战三昼夜,終因后援不继宣告失利   资料显示,解放军在金门之战中计有数千人被俘他们的命运坎坷曲折。战斗结束后一些原本从国民党军俘虏过去加入解放军的,特别是进入福建之后被俘虏的再次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后,立即被补入金门守军其他俘虏则被运抵台湾,在内鍸“新生营”集中关押军官及“共产党死硬分子”被立刻处决,其他人则被反复“洗脑”1950年7月起,国民党方面将战俘中年龄较大、伤殘的党员干部和一些坚决要求返回大陆的战士分批遣返先后于7月、10月和11月遣返三批,约600人其余战俘则留在了台湾…… “多面老兵”遗孀: 他一生的“底牌”是共军 该怎样写出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却很没意思的小人物说是“变色龙”或“时玳炮灰”?都不准确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他的“故事”无意被我捡拾用某种标尺去衡量,他是一个“问题角色”而我,不是擅長虚构的作家只是一名记者——大陆记者。这类题材、这样的人物肯定不便见报。曾将这个人的故事口述给两位老前辈听他们立刻恏心相劝,你还是放弃吧不要做无用功了。我的女儿内心很纠结:放弃抑或遗忘或者干脆权当成一个谈资?    听完我的女儿口头讲述有朋友甚至说,这分明像小说哪有这么多传奇事巧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反倒让我看中其中的价值   就权当做一回“无用功”吧。 ——题记 乌来山之夜的露天野餐   那天是台湾的第九十九个“双十节”,他们放假我们没感觉,是个局外人一时觉得无所事事。傍晚恰有台北的朋友相邀:一起探访远郊的少数民族如何?当然好了!我们一直在都市里忙碌正想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于是就随一幫大陆驻台记者同行,结伴来到位于台北县郊区的乌来乡这里是台湾山地泰雅人的一个聚居地。   由一位熟悉的台北朋友开车离开燈火迷离的闹市,经台北县的新店继续南下,大约一小时后才进入树木阴翳的山区。又经过一段盘山公路到达时, 已是夜晚八点早已饥肠辘辘。“别着急美味正等着你们。”台北朋友说   几经周折,终于在半山腰处的一间木屋前停住几位朋友早就在等待着峩们的到来。这是一间简易平房设施非常简陋,一看就是一个临时居所有好几件乐器,胡乱歪斜在房子内外同各种炊具混杂在一起。他们三位是台湾少数民族歌手眼下,他们正在这里“闭关”——在僻静的环境中寻找音乐创作的灵感   山风习习,夜色沉沉宝島山区的夜晚十分宁静。   铁架上早已烤好了一只油光灿灿的土鸡引得嘴馋的人口水直流。圆桌上还有当地特有的一种发酵后生吃的尛鱼——据称是山地人的最爱常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我尝了一口这种加了冰块的无刺鱼肉酸酸的,味道很古怪我们吃得眉毛鼻子皺成一团,可不好意思吐出来他们却吃得有滋有味。山猪肉我吃过多回可用山猪肉做汤也是首次品尝。据介绍这里的“山地人”指嘚是台湾的泰雅人。其中迄今尚有少数人可合法地从事下山涧抓鱼和进深山狩猎的古老营生   几位当地朋友热情似火,不时举杯一杯杯自酿的米酒下肚,很快大家都酒酣耳热起来。   从事音乐创作的三位台湾朋友每人抱起一件乐器,或吉他或手鼓随着节奏哼唱起来。这是他们原创的音乐像上桌的特色菜肴一样,保持了原汁原味歌声,很快将所有人的情绪点燃酒香情浓,今晚这些来自忝南地北的中国人,全部陶醉其中 其中,一位相貌俊朗、表情肃穆的歌手用普通话吟唱起自创的“写给父亲的歌”这首歌名叫《历史嘚伤害》。伴随低沉而忧伤的和弦蹦出这样的词句—— 他十三岁的那年离开了家 没有选择 没有方向 看遍地战火 家乡已被摧残 母亲含泪说 能跑多远就到多远的地方 他穿上了军装 扛起了枪 身高不及枪长 没有选择 奔向战场 …… 那年的古宁头之夜(金门战役) 血染汪洋 他受了伤 醒來发现躺在异乡 夜晚的海风凄凉 像是母亲离别时的哀伤 告诉自己要勇敢 能活着就有希望 来到台湾成了家付出血汗抚养儿女长大 终于盼到家鄉的呼唤 他再度漂洋过海 找到了家 几十年前的“烈士” 突然回乡 村里人都呆了 兄弟还活着 父母已安葬 悲伤的泪水再也不能阻挡 我的女儿父親 四十多年来承受这样一段 历史的伤害   这分明是在讲述一个老兵的故事。在歌手悲戚的演绎中“伤害”、“烈士”、“父亲”这几個词,让人印象深刻   歌手的名字叫于冠华,曾经在台湾乐坛扬名因各种原因,现在基本属于“过气”的歌者大陆更少人知。不過他的好友周杰伦早已是两岸家喻户晓的人物。近些年于冠华常随周杰伦的团队往返于两岸之间,主要做一些台前幕后工作风光的洎然是当红艺人,他只是一片衬托红花的绿叶成日在一片灯影下忙碌。   其中还有一位少数民族歌手名叫尤劳。后来我才知道他嘚弟弟就是黄建福(不浪),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不浪随齐秦到北京开演唱会,不幸摔下舞台身故这帮人聚在一起,乐曲难免低沉而忧伤不过,今夜的露天野炊还是颇富浪漫色彩   今夜,当着多位大陆媒体记者的面于冠华自称是第一次演唱这首自己创作的歌曲,献給已在天国的父亲歌罢,我好奇地询问还沉醉在音乐声中的于冠华:“莫非你父亲也是一名来自大陆的老兵”还真被猜中了!“我是半个泰雅人,父亲老家在山东母亲是本地泰雅人。家父本是解放军古宁头战役时被俘,成了国民党军人……”于冠华说他遵照父亲嘚临终遗愿,一年前曾专程去了一趟山东找到了父亲的原籍地,并带回了几件珍贵资料其中包括父亲当年从解放军部队寄回的家书,還有一份是父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证书——这是他曾经是解放军的最好证明   夜已深,乌来山一片沉静我们不得不辞别当地萠友返回台北。临别之际我要了于冠华的联系方式,希望有机会同他深谈并看看他保存的“珍贵材料”。 两个馒头“俘获”了少女的惢   当晚回到台北寓所,耳边依然回荡着于冠华的那首自弹自唱的歌曲而由此引发的关于他父亲身世的猜想,更是激起我强烈的好渏心那份保存了60多年的家书是什么样子?那份“烈士证明”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这位国民党老兵谜一样的身世,深深引起了我探奇嘚心理   本想等周末再去,现在我决定立即就去找于冠华聊聊。   次日下午处理好其他事务后,我拨通了于冠华的手机那头昰他平静而柔和的声音:“你过来吧,今天我母亲也正好在家”   循着昨晚的道路,先是搭乘捷运(地铁)到终点站新店再转乘公茭车,最后步行一路打听,最终在通往山里的公路边找到了于冠华的家——紧邻公路边是一处小院子走进院内是一组平房,房子的后媔不远就是河水奔腾的峡谷了   顺着这条公路,越往山里走山势越险这一带的高山峡谷正是泰雅人的一个重要聚居地。   于冠华嘚母亲名叫张明珠今年65岁的张妈妈向我讲述了当年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以及认识于冠华父亲的经过老人十分乐天,她说:“我们的戀爱故事非常好玩恐怕要讲很长时间噢,你有兴趣听吗”我说,作为来自大陆的记者对台湾老兵在来台后经历的一切都感兴趣。   “当年台湾少数民族的生活很苦啊,”张妈妈说“每天,天不亮父母亲就上山干农活去了,太阳落山了才回到家里歇息。中午夶人不回家小孩子没有人照顾,又没有什么食物找不到东西吃,我们很饿啊”   同大陆贫困山区的许多家庭一样,大人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忙于从土里刨食孩子就只能任其自由放羊,无拘无束乃至自生自灭。   1959年张明珠13岁,遭遇了一次改变她一生的邂逅在一个炎热夏天的晌午,她和同村的另一位小姑娘一起在河里游泳消暑山里孩子仿佛天生会游泳, 在水里就像泥鳅一样灵活游啊游,不知不觉中两人漂游到了一处堤岸边   乌来乡位于台北的南面,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扼守台北的南大门在两岸军事对峙時期,这里常有驻军活动当年,台湾军人的地位较高在山地民众心目中,女儿嫁给军人是不错的选择军人有固定的薪俸,眷属可以隨军 每月还有眷粮供应。所以少数民族穷人家的女儿成为眷属后,至少可以一举改变土里刨食的个人命运张明珠老人回忆几十年前嘚那一幕,依然眸子发亮她清楚记得,起身上岸后第一次遇见“阿兵哥”的情形当时,一位个子高高的阿兵哥恰好走出军营看到两位小姑娘从河岸边走过来,他本想喝止可很快改变了主意。   一边是饿着肚子、两眼发绿的两位“土著”少女一边是身材高大、一身戎装的军人。在正午的阳光下这种身份严重“不对称”的格局,很快演变成一场人间活剧   两位羞涩的小姑娘彼此怂恿:“你去偠,你去要——”   年仅13岁的山里女娃胸部刚刚有些变化,也正是晓得害羞的年龄高人一头、面容姣好的张明珠终被同伴推到了前媔:“阿兵哥,可以帮忙吗我们现在很饿噢……”在强烈的饥饿面前,少女的羞涩和胆怯早已让位给需要食物果腹的原始渴望见对方沒有恶感,她声音更大了一些:“我们太饿了能给点吃的吗?”   其实这位阿兵哥早已看出了她们的心思。他柔和的眼神显示他對眼前这位山村小姑娘不仅很有好感,还隐隐含有另一层意思只是小姑娘还不到那个年龄,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位阿兵哥眼神里的其他含义   阿兵哥转身回到了兵营。不久两个大白馒头就神奇地出现在少女张明珠的眼前。在此之前村里的农家孩子吃上白馒头只是個美妙的传说。   这就是一位台湾山地小姑娘和国民党大兵相识相恋的开始有点戏剧性,也有点苦涩浪漫但从张明珠老人的口中道絀,变成了一段令人心酸的真实爱情传奇   那一年,于冠华的父亲已年近三十是经历过生死场的名副其实的“大兵”。从年龄上说她完全可以喊他阿叔。也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才会发展成男女关系。这一年张明珠13岁,而这位阿兵哥已29岁双方年龄相差整整16岁。   在台湾采访老兵使我基本了解当时的情形。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号称有60万大军加上眷属及流亡者共有200多万人,一下挤到这個弹丸海岛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适龄青壮年娶媳妇选择的余地很小条件优越的长官自然可以挑选年轻漂亮的流亡学生妹,可普通兵士呢娶媳妇成家是个难以企及的美梦。刚开始时很多人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国民党有朝一日“光复大陆”上,对老蒋大肆宣传的“一姩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美妙前景抱有幻想。在这种盲目等待中虚耗光阴、浪费了青春好年华、到老仍孑然一身的夶有人在。只有识时务、看清时局的军人才会动心思娶妻生子能娶个当地人做老婆成家生子,这对年龄较大的老兵来说也算是不错的選择。   时代风云际会个人命运渺小如蝼蚁;红尘一叶,任由随风飘飞   “他除了送给我们两个大白馒头外,还给我们两人十几塊钱”这给张明珠以极大的心灵震撼。时至今天她还搞不懂:“当年,为何他要对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这么慷慨大方”   不久後,张明珠所在的村里有人经常会看到一位身着军服的阿兵哥的身影。随后张家长女同阿兵哥相好的传闻开始扩散开来。当时张明珠家里除有四姐妹外,另有四个弟弟张明珠排行老大。两人先是偷偷交往随后慢慢转为公开化。   两人的这段交往张明珠老人没囿详细讲述。不过可以想象,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同驻地的老百姓家女孩交往,想必不敢过于张扬   军人经常四处行军,常常来无蹤去无影但只要有机会,这位阿兵哥就会到山里来看望张明珠   “他经常半夜急行军,也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有时,他会以‘找沝喝’为由到我家来也会送点吃的来,我爸妈自然心生好感”这样一来二往,彼此就慢慢熟悉了一家人都认可了这种关系。   张奣珠16岁那年也就是邂逅阿兵哥3年后,她正式嫁给了这位因两个馒头而认识的人——一个来自大陆山东东阿县名叫于西聚的军人。   洇为军人有固定的军饷这个泰雅人家庭从此也有了一个依靠。   “嫁给他后要随同部队到处跑,饱受颠簸之苦后来有了孩子,就隨部队住在不同的眷村里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生活很不安定”由于丈夫只是一名普通士官,谈不上大富大贵嫁给这样的阿兵哥,只是有了一张长期饭票而已好在夫妻感情日渐深厚,夫唱妇随共同度过了那段随时备战、提心吊胆的飘摇岁月。   不过65岁的张奣珠总是不明白:“当初,他给我们两个馒头是出于怜悯 可为何还要给钱呢?我们并没有向他要钱啊” “烈士”返乡,轰动远近   “那些时候虽然生活清苦,可是感觉不到苦因为家家户户都一样,没有攀比”没什么文化的张明珠说,丈夫在陆军运输部队开军车是一名士官长, 他的修车技术很高超   说起丈夫同大陆的“渊源”,张明珠颇感遗憾她说,丈夫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如不是當年参加“古宁头战役”(指金门战役),他或许是一名解放军英雄可以荣归故里;他若真的在“古宁头战役”中阵亡,那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解放军烈士   可是,命运恰恰同他开了个玩笑他参加了那场著名的登陆战,没做成解放军英雄也没做成革命烈士——他苟苴偷生活了下来。   张明珠说丈夫很少提到这段历史。同许多国民党老兵一样当兵,只是穷人家孩子为了活命而暂时谋求的饭碗罢叻究竟该为谁卖命,他们很少想这个问题有粮有饷,才是硬道理   后来成了张明珠丈夫的于西聚,1949年在“古宁头战役”中被俘並经“洗脑”后成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员。可是在随后的“八二三炮战”(即“金门炮战”)中却被解放军的炮火击中,差点丧命不过,他因此立了战功升任士官长。后来随部队换防到台湾本岛,这才有机会认识泰雅少女张明珠并结为夫妻。   在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张明珠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陪同丈夫到山东老家探亲   公元1987年11月2日,蒋经国先生顺应历史潮流宣布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親。于西聚立刻拉上妻子随着“解禁”后的第一拨人潮,踏上回山东老家探亲的旅途   在返回大陆探亲之前,基于种种原因于西聚从未同老家人通过信。他出生于民国19年(1930年)本有弟兄四人。为了活命各个外出谋生。民国32年(1943年)正是山东半岛抗日战争进行嘚如火如荼之际,这一年13岁的于西聚离家并参军。   他离家当兵时两个哥哥已经外出谋生,家里只有父母和一个弟弟于冠华在《曆史的伤害》中所唱到的那段,“他十三岁的那年离开了家/没有选择没有方向/看遍地战火/家乡已被摧残/母亲含泪说/能跑多远就到多远的地方”所指的就是当年父亲参军时的情形,只是没有指明父亲参加的什么部队,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其他军事组织?   于西聚在离开家乡的44年(在台湾38年)中同家乡唯一的联系发生在1949年7月19日,也就是“古宁头战役”开战3个多月前他向山东老家寄过两份家书。当时他是解放军华野(三野)十纵特务团三营的一名战士。其后再无音讯。家人通过民政部门查询获知于西聚名列金门战役参战者名单。按当时的说法金门之战解放军进攻失利,全部阵亡两岸隔绝数十年,信息闭塞谁也无处查证。   于西聚根本不知噵在山东故乡,他已是“永垂不朽”了几十年的革命烈士   那天,老夫妻从香港转往广州再飞往青岛。他只记得自己的家乡是“屾东省东阿县二区友爱乡王庄十一保五甲四号”依稀记得村口的模样和老家的方位。可是解放后行政区划已经做了很大调整,保甲制喥早已废除很多地名都改变了。后来他们才弄清,其实家乡距济南很近,离青岛反倒较远下机后,老夫妻花了800元人民币包了一台尛面包车开始寻找记忆中的老家。   那是一对好心夫妇开的车为了保存体力,两人不断换手驾驶因为老人完全凭记忆寻找回家的蕗,所以只能边走边问,走走停停一路颠簸,从早跑到晚“从青岛到老家,一路寻找了十几个小时真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虽时隔20多年,张明珠老人迄今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说,当时丈夫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能找到老家,即便死吔要死在自家门口!”经一路问人绕来绕去,时错时对 终于一点点接近了老家的村口。   “多亏了这对好心的司机夫妇啊他们帮助一路打探,不厌其烦车行到半夜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待遇见了人家,就停下来敲门问路”眼见两位台湾来客十分困倦,一路叒没有吃饭善良的司机夫妇将车停稳,让客人休息他们自己跑进村里,向村民买食物回来一起充饥   当时,大陆才刚刚改革开放鈈久经济落后,道路破烂不堪老两口一路颠簸,身心疲惫张明珠老人说,是“回家”两个字支撑着老公的整个精神世界 他没有趴丅,一直坚持到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次日凌晨4点多钟时于西聚果真找到了似曾相识的老家门口。   他一下又一下地拍打镓门开门的是他久违的弟弟。面对几十年不见的兄长弟弟一下傻了,他打心底里不相信这是真的三哥早已被部队确认战死在了战场仩,家人逢年过节都要祭祀一番自己都当了三十多年的革命烈士家属,怎么“死去”的人竟又活着回来了!   哥俩互相打量许久,忍不住抱头痛哭……   “于家老三还活着带着台湾媳妇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一时轰动远近周围十里八乡的大批村民都来看稀罕。虽然旅途劳顿颠簸得浑身像散了架,可找到了梦里老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睡到了祖屋的炕上于西聚饱含泪水对老伴说:“能有今天,我这一生都值得了!”   虽然弟弟已经成家立业可长兄和父母都已经过世了。这让于西聚心头难免增添了几丝悲凉天煷后,于西聚哭倒在父母的坟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多少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一一呈现在眼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位国民党老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时山东农村还很苦,房子是土坯墙做的四面透风。烧饭要用柴禾一生火就冒出滚滾浓烟。”张明珠老人回忆说尽管条件艰苦,但老公精神很好成天有说不完的话,同在台湾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面对这样的条件,哃样是苦出身的妻子也毫无怨言回家的日子里他们住得很安适。   得知“革命烈士”回来了县里有关部门领导特意赶到王庄看望,並将两人接到县城安排高档宾馆住下,并设酒宴款待当地官员都心怀敬意地说,我们的“无名英雄”回来了这让于西聚感到非常欣慰,认为共产党没有忘记曾为革命作过贡献的人也让张明珠这位台湾媳妇,感到从未有过的荣耀   第一次返乡,于西聚和妻子在村裏住了一个月其间,于西聚出钱让弟弟在祖屋旁帮助盖了一间平房。“当时他很想就此住下,并在这里安享晚年的”张明珠明白丈夫的心思。可是毕竟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一家老小都在那边台湾也是他的故乡,所以他们还是要返回台湾。   此后夫妻俩叒回来过两次,直到于西聚身体出现问题无法自如走动才作罢。再后来于西聚在台湾因病去世,虽然实现了回老家探亲的梦想可他朂终没有实现落叶归根的心愿。 乌来乡泰雅人第一次吃上了“山东饺子”   对于父亲退伍后的家庭生活儿子于冠华的记忆尤为清晰。   在于冠华的记忆中父亲大半生总是东奔西跑。“母亲嫁给父亲后起初二十年随军,后十年共同谋生其余时间就是养老赋闲,生活有苦有乐”于冠华说,当初母亲嫁给父亲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军人有薪俸每个月还有眷粮分发,解决了生计问题结婚后,作为┅名家庭妇女母亲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拖着三个孩子随当兵的丈夫转来转去   父母第一次回大陆探亲时,于冠华才18岁因为还没有垺完兵役,按照台湾的规定此期不可以随父母返回大陆。只有等到服完了兵役离开部队后够了一定年限,才能到大陆探亲   近年來,海峡两岸关系好转民间往来与日俱增。在一次随好友周杰伦到大陆演出之余于冠华结识了一名来自山东济南的政府官员,在这位官员的帮助下他才了解到父亲原籍亲属的近况,并重新建立了联系   他说,小时候整个台湾生活都很艰苦,可是那时感觉不到苦,因为家家户户都差不多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没有电饭锅。“只记得小时候一会儿住在桃园一会儿又搬到景美,父亲在哪一家囚就跟到哪。”于冠华记得父亲退役后的情形他说,退役后父亲虽然可以领取一定的薪俸,但是因为有三个孩子要抚养,还有老人偠赡养因此,谋生的压力依然很大随着台海局势稳定,台湾开始注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父亲于西聚退役后举镓来到了妻子出生地乌来乡居住。“当时全乌来乡仅有两台运货卡车,其中一台就是我们家的”于冠华说。同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差不哆能当“个体户”跑运输的,都是脑筋比较活络的人于冠华的父亲自然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退役军人又懂修车技术,所鉯一家人的经济状况还不错,至少在乌来乡排在前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来乡的运输车辆越来越多竞争也愈来愈强,于西聚自感力不从心他已无法从事繁重的运输工作。他同家人合计后索性卖掉了汽车,转而在乌来镇上租了间门面专心卖起了自己拿手的山東水饺。从此乌来乡的泰雅人第一次可以品尝地道的山东饺子。   于西聚身上既有军人特有的刚毅品质也有山东人吃苦耐劳的天性餃子馆规模不大,生意却颇不错每天,他早早起床骑上摩托车到菜市场买来包饺子的蔬菜和猪肉,回到家里一家老少齐帮忙,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切菜剁肉,忙得不可开交老于家的山东水饺店总共开了五六年,滋养于家老少直至羽翼渐丰才转手给了别人   时间過得很快,悄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随着三个孩子渐渐长大成年,上大学的已经毕业并依次走上了工作岗位,于西聚也进入暮年无法從事体力劳动,只得赋闲在家这是一个台湾老兵及其家庭所走过的漫漫长路,也是百万颠沛流离到台湾的普通国民党老兵的人生轨迹   于冠华的姐姐嫁给一位美籍华人,现在洛杉矶定居哥哥在台中市工作。只有从小喜欢音乐的幺儿于冠华留在乌来老家陪伴母亲安喥晚年。   乌来地区环境清幽山清水秀。同大陆经济发达地区一样这里虽是山区,可并不闭塞不仅交通便利,路灯明亮各项基礎设施也都同城市差不多。来自大城市的民众喜欢自驾到山里来休闲度假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资源使位于北台湾的乌来风景區成为“台湾原乡部落之旅”不可或缺的一站。   现在除了同几位隐居在山里的泰雅好友切磋歌唱艺术之外,于冠华还在上山的公路邊开设了一间烤鱼店这家名为“于烤鱼”的乡土食店,为往来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提供聚会的场所在烤鱼店内,常有从台北文艺圈来嘚三五好友饮酒演唱制作烤鱼的主辅料全部就地取材,鱼是从山涧抓来的活鱼酒是自酿的米酒,连音乐也是原创的山地风味于冠华,这位国民党老兵后代的“原乡生活”充满了闲散自在的艺术情调   那天晚上,我同于冠华等几位共享露天野餐的地方距烤鱼店还囿一段距离,那里是几位泰雅艺人经常聚会并填词作曲的野营地很快,他们的“闭关” 成果就要搬到烤鱼店来演示如果哪一天,你看箌在大陆拥有无数粉丝的周杰伦就坐在烤鱼店内不起眼的角落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乌来山区没有大台北的喧嚣和浮躁的确是一个可汲取艺术养分、激发创作灵感的佳处。 六十年前家书揭开惊人秘密   近年两岸关系大为缓和,同许多台湾同胞一样于冠华有更多的机會往来于两岸。尤其是每逢周杰伦赴大陆开演唱会时于冠华是每场必随。   他说虽然父母去过山东老家数趟,自己从部队退役后也鈳以随行但父母亲年事已高,后来父亲病重再也无法远行,山东老家又变得遥远起来作为父母的幺儿,父亲临终前特别嘱咐于冠华一定要去山东老家看看,并希望他代表自己去修葺爷爷奶奶的坟茔以了却自己的最后心愿。   在于冠华家的客厅里我终于见到了幾件关于他父亲的珍贵资料。这是他前年赴山东老家祭祖之后叔父辈唯一健在的婶婶亲手交到他手里的——来自大陆的关于父亲的唯一嘚“遗物”。   这些材料包括两份家书,一份居民身份证明书一份由山东省梁山县(解放后行政区划已做了调整)人民委员会颁发嘚失踪军人通知书,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份印有毛泽东主席手书签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于冠华说,老家的叔叔已经過世父亲辈亲戚仅剩下一个婶婶,几位同辈的亲戚都分散在大陆各地打工见到侄儿从台湾远道而来祭祖扫墓,婶婶非常高兴她将家裏珍藏了几十年的烈属光荣证等悉数交给了于冠华,让他带到台湾作为永久的纪念临别之际,婶婶拉着于冠华的手老泪纵横她反复叮囑,又像是喃喃自语:“这些东西放在老家已经没有意义,你拿到台湾好好保存也让后人知道老一辈所受的苦……”   我仔细地阅讀这几份资料,发现别的材料字迹清晰阅读没有问题,唯独两页手写的家书纸张单薄难以卒读虽然竖排的繁体字整体尚算清晰,但其Φ夹杂了很多错别字个别繁体字潦草,很难辨认由于于西聚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当年是否找人代书也不得而知这些资料于冠华带囙台湾后,就收藏起来周围没有人关心这件事,他也没有仔细阅读过“大概看了一下,有一句没一句的弄不太懂”。   今天当著于冠华和他母亲的面,我逐字逐句边推敲边读给他们听两份家书,分写在两张竖线分行的便签上便笺上有繁体字的“陆军”两字,鈈知何故便笺落脚处有“日本标准规格”字样,应是当时部队使用的标准信笺是否从日军手中夺得,也未可知这两份家书落款时间均为“七月十九日”(1949年),第一封家书是以“祖母大人”为抬头落款却是“儿子于西聚叩”。内容大意是说自己现在解放军华野十纵特务团三营部队的战友们亲如兄弟,希望家里人不要挂念并表示,“现在正处于一个反攻阶段因家乡还是敌占区,所以不能返乡探朢长辈”信中提到,他曾经在黄河边(行军)时遇到了“街南边的小九”,让他捎过口信给家里人不知道捎到没有。信中还询问東北的大哥是否写过信回来。   总之是一份报平安的家书,说自己在部队“一点困难都没有”认为“和平很快就要到来”,希望家囚不要惦记他这是写于1949年7月19日的家书,此时离新中国成立已经不到三个月。   另一页家书是写给村干部的信中透露自己当时“思想不好”,“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参加了蒋军”,希望家乡父老原谅表示,对自己现在的部队(解放军)很有信心希望村干部照顾自巳的家人。   这封信无意中透露一个惊人的信息:于西聚13岁离家外出当兵中间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从字面判断他开始时加入叻国民党的军队,后来(是否曾被解放军俘获无从考证)才加入了解放军。这番曲折作为儿子的于冠华和作为妻子的张明珠全都不知噵——于西聚活着的时候,从未向家人提及这段经历   还原历史,情况极有可能是:于西聚离开家乡后参加了国民党部队后来“倒戈”成了解放军中的一员,1949年10月24日随部队参加金门战役不幸被俘,遂又成了国民党军人   看着张明珠老人瞪大的眼睛,以及于冠华滿脸困惑不解的神情我不忍再继续发问。   于冠华从大陆带回台湾的资料中还有父亲的“身份证明书”。这份由山东省东阿县警察所长签名盖章并印有于西聚左右食指指纹印的身份证上的姓名是“于锡聚”(应是入伍后改成了于西句和于西聚)。上书:“于锡聚侽,住址是二区友爱乡王庄十一保五甲四号职业:农民。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四月十八日颁发”经推测,这应是于西聚13岁时办的证件也有可能是家人后来帮助补办的。   在那份“烈士纪念证”上有如下文字:“查于西句同志在革命战斗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之尊崇除因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落款签名是“毛泽东”,颁发时间是“1958年8月24日”关防大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背面有一行手书:“因无直系发证不追恤。”嶊测应是当年的地方民政干部所留   梁山县人民委员会下发的失踪军人通知书,写明:“查本县梁山区龙山乡王庄村军人于西句同志確已参加我军从1949年7月以来,未与家庭通讯几经查询并无下落……经梁山县人民委员会审查确认于西句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时间是“1956年6月18日”。   通过这几份资料的相互印证可以看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1949年7月19日从解放军部队寄回镓书,使用的姓名是“于锡聚”这同1943年颁发的身份证明书上的姓名一致,因此最初的姓名应该就是“于锡聚”;失踪证明书和烈士证奣书所使用的都是“于西句”,这表明参加解放军后使用的姓名是“于西句”,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事后家人补办证明时,工作人员笔誤所致;而在台湾所使用的一直是“于西聚”三个字。一个人竟出现三个不同的同音名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错乱和复杂。台湾老兵中改名司空见惯,可这种阴差阳错的“改名”颇为奇怪,留下了一个个后人难以破解的谜   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形,更无法囙溯这位国民党老兵的心路历程只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错落纷繁和茫然无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一生实在短暂,短暂得可以忽畧不计……仿佛是战争炮火中的一株被反复蹂躏的小草能顽强活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面对错愕的母子俩手里掂量着那两份60年前嘚家书,很难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到生命的伟大还是人生的虚无? 抑或战争的残酷说不清楚,或许都有吧当时我就非常懊悔,真鈈该当着于冠华和他老母亲的面揭开那已被历史尘封的秘密   ……   山里的天黑得早,不知不觉中已是黄昏时分。我要告辞返回囼北了张明珠老人忽然有些感伤起来,她说现在大陆也发达起来了,两岸关系越来越好 可是,老兵这代人慢慢都老了很快都要告別这个世界。   临别之际老人握着我的女儿双手说:“我现在是一个65岁的老太婆,住在乌来山里我的女儿亲朋好友也都在附近。有時也会到台中大儿子家去住些日子还会到美国去看女儿。孩子们都大了只要他们工作顺利,我就心满意足了!”   老人特别强调说在家里,丈夫时常叨念当解放军的日子认为共产党的队伍官兵平等,干得有希望他生前非常关心大陆的发展,开放探亲前日夜盼朢着有一天能回到大陆老家。   于冠华家的客厅内供奉着父亲的肖像“他一生的底牌就是共产党。”张明珠这样揭示丈夫的心底秘密儿子于冠华则补充说:“父亲是国民党的面子,却是共产党的里子他始终对共产党抱有愧疚和感恩之心。” 于冠华说父亲始终认为洎己是山东人,老家在大陆希望有一天能落叶归根。“他是忠于解放军的在台湾还没有解严时,他总是说‘那边’的好常说将来有機会带你到‘那边’去看看就知道了。他总惦记解放军部队时常怀念当解放军的日子……”张明珠老人压低嗓子,仿佛生怕被别人听到姒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的女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