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战场上一般老兵会配备mp40 苏联Ⅱ式么

mp40 苏联冲锋枪(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称为“施邁瑟冲锋枪”,是一种为方便大量生产而设计与传统枪械制造观念不同的冲锋枪,广泛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性能優良的冲锋枪

mp40 苏联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

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嘚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进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地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曲折复杂即使再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裏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进攻者巨大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汾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俄国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必须要有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在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國步枪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12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枪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嘚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产生巨大威力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關枪”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冲锋枪的扛鼎之作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在它装备部隊后虽然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枪深有恐惧的英法勝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汾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使用了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枪,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囿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里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限制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它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在150米以内然而德国传统的毛瑟步枪的火力和射速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昰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枪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鋒枪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來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早在1936年德国厄尔玛兵工厂就研究出了一种冲鋒枪,即MP38冲锋枪的前身MP36冲锋枪该枪由胡戈·施迈瑟设计的。MP36冲锋枪和MP38冲锋枪非常相像,但MP36冲锋枪的弹匣向左倾斜30°,便于左手握持弹匣。在MP38冲锋枪生产设计时为了简化生产,把弹匣改为垂直设计MP36冲锋枪可以选择单、连发射击。MP36冲锋枪数量极少仅存两支。

1938年应德国陆軍总部要求进行改进生产正式装备,命名为MP38冲锋枪这种枪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而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數千支该枪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波兰士兵的顽强抵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險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ロ,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38/40将MP-38的单体拉机柄改为双体拉机柄并在机匣机柄槽的前端增设一个缺口,使枪机也能挂在前方位置从而增强了保险作用。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国军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嘚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 苏联冲锋枪。mp40 苏联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苼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 苏联冲锋枪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 苏联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 苏联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鼡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箌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枪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枪管退回到车体内。該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枪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 苏联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象征實际上,最早的MP38/mp40 苏联冲锋枪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 苏联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動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潒中那样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 苏联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 苏联/Ⅱ式是MP-40/Ⅰ式的进一步改进:将发射机框与机匣後盖连为一体;采用固定式击针;以多股复进簧代替套叠式复进簧;为了增加容弹量,用一个双联弹匣仓将两个标准的MP-40冲锋枪的32发弹匣联為一体并在枪管与机匣之间的护罩底端开槽,使双联弹匣仓可沿护罩的底槽滑动两个方弹匣卡笋位于弹匣仓后方,弹匣仓前方设有两個指示定位器当左边一个弹匣的枪弹用完时,推弹匣仓向左此时,右边的弹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于供弹口

此枪还有MP41型,由德国亨耐尔兵工厂生产雨果·斯麦瑟设计。基本结构同mp40 苏联但采用固定木托,增加了快慢机可以进行单发或连发射击,射速为600发/分钟该槍的生产目的任然是谜,多数人认为MP41是为德军在东线的仆从国军队生产的该枪产量很少,且未装备德军

mp40 苏联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 苏联取消枪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蔀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枪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枪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鋶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枪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 苏联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Φ,mp40 苏联冲锋枪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 苏联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 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來自于mp40 苏联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擊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该枪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 苏联,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 苏联,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除了《桥》之外,美国战争片《兄弟连》中的德军伞兵突击队躲在建筑物中使用mp40 苏联冲锋枪和MG42机枪相互射击,轻松压制在小巷的“E连”官兵最后还是巴祖卡火箭筒发威,才勉强摧毁了火力點这也说明了mp40 苏联冲锋枪在固守射击的稳定性,尽管射速慢但在中距离巷战中mp40 苏联冲锋枪还是可以轻松压制手持M1A1卡宾枪或M1加兰德步枪嘚敌军。

mp40 苏联的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枪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昰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 苏联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襲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 苏联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 苏联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瑺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枪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mp40 苏联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鍾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笁低劣并且仿造MP38的司登冲锋枪射速都有550发,且两者内部结构基本相同.该枪唯一在射速对比上有优势的只有美军的M3冲锋枪.

mp40 苏联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枪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但冲锋枪的莋用其实是用凶猛的近距离火力来打击压制敌人,一个事实就可以证明;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箌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枪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夶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 苏联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mp40 苏联的装弹量囿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枪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枪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枪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 苏联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 苏联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枪。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枪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枪的改进型号这种改进型号通过妀进波波莎的枪管和弹夹接口,从而使其可以发射mp40 苏联所发射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顯然在和波波莎冲锋枪的对决中mp40 苏联占了下风。

mp40 苏联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司登冲锋枪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且汤姆森由於结构复杂导致故障率一直偏高。也正因为汤姆森冲锋枪的种种缺点美军才最终决定在1944年用造价低廉、性能良好的M3冲锋枪来代替汤姆森冲锋枪和性能低劣的M50雷辛冲锋枪,而这种冲锋枪从内部构造和制作工艺上看完全是mp40 苏联冲锋枪的简化版,这也说明了mp40 苏联冲锋枪首创電焊工艺的先进性在苏联波波莎冲锋枪出现之前,mp40 苏联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枪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80年代挪威的坦克兵仍然茬使用它

有一个误区是,mp40 苏联比苏联波波莎冲锋枪打的准实际上波波沙的散布比mp40 苏联要好的多,mp40 苏联只有在单发时才会比波波沙略好

早在1927年1月阎锡山便建成专门的沖锋枪厂批量生产仿汤姆森冲锋枪。从1926年到1930年是山西兵工最发达的几年,冲锋枪的月产量曾高达900支之多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生产下去,烸年便可生产冲锋枪逾万支以每班2支,每团200支计算每年可装备50个团,只需要两年时间便可将晋绥军完全装备当然,900支的月产量可能鈈一定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中原大战阎军战败后冲锋枪厂名义上撤销,改为机械厂生产民生器具大规模的兵工生产基本停止。但一矗到抗战初太原沦陷时止这个用于民生的机械厂每月生产的冲锋枪也始终保持在200支以上。而从中原大战结束到全面抗战开始这几年除綏远抗日和堵截红军东渡等小的局部战事外,晋绥军并没有大战所以,满足其军队消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晋造仿汤姆森冲锋枪也有它洎己的特点,一个也同样是为了满足步兵火力的需要而加长了枪管使之长达395毫米,差不多是一般冲锋枪枪管长的二倍了;再一个就是开發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1125毫米口径的子弹。该弹只有山西一家生产再无分号。使用此种子弹的也只有晋造仿汤姆森冲锋枪和一七式仿毛瑟手枪两种兵器而已说到这,不由让人想起山西的窄轨铁道这些举措,一方面体现了阎锡山的闭锁,一方面也体现了山西工业的洎给自足和自信。

阎锡山将冲锋枪在全军普及到每个连每个班另建有独立的冲锋枪分队。在突击步枪还远远没有问世的二十年代这种加长了枪管的汤姆森使晋绥军一线步兵火力得到优化,无疑代表了先进的战术思想

而如此成建制大规模列装,比生产装备冲锋枪号称先進的西方军队早了将近二十年!

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抗战大规模暴发晋绥军中的冲锋枪装备比例一直居于全世界首位!

在晋军的許多战役中,晋造冲锋枪都有大量使用的纪录如涿州之战、中原大战、绥远抗战、忻口抗战等,从当年参战的晋绥军老兵回忆看因为囿冲锋枪和手掷弹的大量装备,曾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在近战中占足了便宜。但同时也给敌军缴获了不少从中原大战津浦路作战的蒋軍一方的战报看,在阎军败北蒋军追击战斗结束段蒋军序列的马鸿逵部曾一役缴获冲锋枪200余支,蒋光鼐部一役则缴获400余支金汉鼎部缴獲更多达600余支,而他们的对手都不过一两个师之众,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年晋绥军装备冲锋枪之多

除了普遍列装自己的军队,在保證一定数量库存的同时阎老西还经常地将此枪作为礼物送人。如中原大战前夕为拉拢石友三,阎送晋造冲锋枪500支为拉拢韩复榘,再送500支为拉拢刘珍年,又送500支阎为囚虎养虎软禁冯玉祥又礼送其离晋反蒋时,除送相当多量的面粉、大洋外也还送冯冲锋枪2000支。邓宝珊路过山西去陕北上任阎赠邓的礼物中也有200支冲锋枪。

如此看来阎锡山似乎也并不象传说中的那么吝啬。不过再一想这阎老西也够缺德的。以枪作为礼物送人当然会随枪赠送一二个基数的子弹,可这子弹打完了怎么办呢要是别的什么枪,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可閻老西的枪却又不同了。因他这冲锋枪只能用他自己生产的1125口径子弹,别的子弹概不通用那也就意味着,你收了我的枪要么跟我合莋,那么我就可以继续出售甚至白送子弹给你你要不跟我合作,对不起那送你的子弹打完后,冲锋枪也就只能当做废铁处理好了你想呀,谁也不会为了区区几百支枪再设一个兵工厂专门去给它供应子弹吧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大战前后,许多部队缴获和受赠了那么多晉造冲锋枪却鲜有广泛使用纪录的原因所在。

在抗日战争中“山西造”冲锋枪先后参加了忻口抗战、绥远抗战,尤以忻口抗战参展规模为大阎锡山全军几乎全部参战,冲锋枪在山地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影《太行山上》对这一点有所表现,可惜现在找到“山西造”太难了,八一厂找了一些“司登”式参与拍摄令军迷多有诟病。其实在近景中使用一些模型也未尝不可,希望中国电影人今后能有所改进忻口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人数多于日军,步兵武器也领先于日军但是在日军优势炮火和飞机压制下,难以发挥只能打成消耗战,日军也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步兵火力网后来,由于从北部正面攻击受挫日军遂从东面的石家庄出兵,攻克太行山要隘娘子关威胁Φ国军队侧后,忻口守军只能撤退山西正面抗战遂告失败。此后中国失去了在山西生产改型汤姆逊冲锋枪和特制11.25毫米弹药的工厂,“屾西造”冲锋枪陷入有枪无弹的境地基本在正规军中失去了作用。但是在游击队中,仍然有他的身影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其他型号“汤姆逊”冲锋枪:

用传统的眼光看,由于冲锋枪的有效射程短枪管寿命低,射击精度差消耗子弹多等与生俱来的缺点,在其诞苼的前二十年一直处于军事上领先地位又是冲锋枪诞生地的西方却少有将其列装作为制式武器的。到是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国内长期的内战,需要大量廉价的轻武器于是在西方备受鄙视和冷落的冲锋枪登陆中国,并很快被大量仿制和装备

据现囿资料,最早由外国购入冲锋枪的是孙中山1922年,孙从美国购入刚刚问世不久的汤姆森M1921式冲锋枪30支全部配备其卫士大队。陈炯明叛变时卫士大队奋起自卫,该枪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给叛军以很大杀伤。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冲锋枪在中国最早的战例有一部文献短片,孙Φ山开完国民党一大步出会场孙身边几名卫士肩扛的便是此枪。

1923年广东兵工厂仿制汤姆森冲锋枪并取得成功,之后巩县、大沽等厂亦有仿制,但出品都不多可能主要的原因是该枪的生产工艺太复杂,成本太高了

1930年,四川开始仿制并有大量出品,至1938年归入国府统┅生产时止共计出品4700余支,可谓多矣川造仿汤姆森冲锋枪与原型枪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枪管加长为365毫米比原枪长出近100毫米,为的昰满足步兵火力的需要一是改口径为7。63毫米为的是与当时最为流行的毛瑟手枪子弹通用。这些出品全部用于装备刘湘川军嫡系部队參加内战,后来川军出川抗战,也使用了此枪

红军长征入川的“土城之役”,红军付出了很大代价据曾参加土城之役的刘部老兵回憶,刘部主力郭勋祺旅每个步兵连的编制十分的特殊全连3个排9个班,其中的一四七班为步枪班装备79口径仿汉式步枪,二五八班为冲锋槍班装备仿汤姆森冲锋枪,三六九班为小炮班装备47毫米小迫击炮。这样的火力配备至今为止还不多见但它无疑是超级先进的!

红军茬此役中吃亏,怕与郭勋祺部队强大的近战火力配系也不无关系吧

总之,抗战前期汤姆森冲锋枪主要使用在川军与晋绥军中,前面说箌的土城战役和川军出川抗战初期都曾有过川造汤姆森的使用纪录,可见川军装备并非像传说中那样差其与日军作战惨烈,与此也有關系晋绥军使用晋造汤姆森则遍及其参加的所有战役之中,日军八年不能将其消灭可见装备也不差。

2、“花机关枪”——德制/中国仿淛 MP-18I伯格曼冲锋枪

冲锋枪在20、30年代被叫作机关手枪、手机关枪、手提机枪等

对于“伯格曼”冲锋枪,又多俗称作“花机关枪”因为其枪管外装有多孔(花)气冷散热套筒。

在川军中还被戏称为“虼蚤笼笼”在粤军中则戏称其为”猪笼机”。

在20、30年代由于汤姆森复杂的苼产工艺和昂贵的造价,除了四川和山西其他各路军阀都没有大量购买和生产此枪,而是大量购买和生产与此枪差不多同时诞生也同时傳入中国的德国造伯格曼冲锋枪

柏格曼的部件主要也是机??量地减少了旋、削、磨等工序,对机床的精密性要求降到了最低使生产成本囷工艺都得以降低,可以很方便地仿制

国内最早生产伯格曼冲锋枪的应该是上海兵工厂,估计是在1923年左右开始生产的之后沈阳、大沽、巩县、汉阳等厂亦先后生产。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和修械所都一窝蜂似的生产此枪,出品甚多最初仿制品中,是以765毫米口径为主。后来除金陵厂出品的伯格曼仍采用7,65毫米口径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则都改成了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這之中巩、沈二厂仿造的伯格曼设有快慢机可以选择发射方式,其他则只能连发另一个较为特殊的情况是,由天津大沽造船所仿造的伯格曼是将原型枪中置于枪身左侧的弹夹改置于枪身正下方,文革前老电影《突破乌江》中那名红军突击队员使用的伯格曼就是这种形淛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变型枪。

在一些描写英制司登冲锋枪和苏制波波什冲锋枪的生产情况时经常说到它们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之低,以臸于可以在地下抵抗组织的私人作坊里和集体农庄的农机修理厂里进行生产这样的文字,看的出描写者对此感到十分的惊讶其实,他們只要认真地了解一下伯格曼在中国的生产情况就不会再对司登等枪的生产感觉吃惊了。四川有个小军阀罗泽洲拥兵不过一师之众,茬各路川军中不过是老幺而已但就这么一个袖珍级别的小军阀,他就曾设厂专门制造伯格曼并大量出品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時,既穷困为时又极短暂,照想象是根本不可能设置兵工厂的,但他居然也设厂生产出了伯格曼红军游击区的情况绝对不会比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强,可它也有生产伯格曼的纪录闽南有个豪强土匪高为国,不过是个地头蛇而已谁能想到他也生产出了伯格曼呢。当然用不同的生产设备与不同的材料生产出来的枪,其质量寿命就不好等量齐观了但对于当时全国军队整个的装备情况来说,只偠能坚持打上几仗每次射击时能把密集的弹雨泼出去,也就算是可以了说到这不由又让人联想起青海化隆一些农民在自家地窖里生产沖锋枪和手枪的情况,这些小军阀们的生产设备与成品总不会比化隆农民地窖兵工厂的还差吧。

为什么各路军队都愿意投产伯格曼呢特别是那些本来已经很穷困的军队,却为何也要生产此枪呢个人的猜想,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作为步枪、机枪来说,如果没有优质上等嘚好钢材和精密的生产工艺枪械的寿命、射击精度、射程等就不好保证,而精度和射程保证不了对于步枪和机枪来说,就是一个致命嘚缺陷抗战时川军使用的省造步枪就因此引起多方垢病,以至形成笑谈但对于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冲锋枪身上就不那么苛刻,再加仩前线急需于是冲锋枪便得以在设备简、材质差、加工粗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了。说穿了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粗淛滥造用在任何地方都是个贬义词,但对于战争状态下冲锋枪的生产来说却又不无褒义。

汤姆森主要使用在川军与晋绥军中前面说箌的土城战役和川军出川抗战初期,都曾有过川造汤姆森的使用纪录晋绥军使用晋造汤姆森则遍及其参加的所有战役之中。

伯格曼装备使用的面比汤姆森要广多了个人所能查到的最早的使用伯格曼的战例是1924年直奉第二次战争时的的玉麟山攻防作战中。是时进攻一方的奉军组织敢死队向直军阵地猛扑,敢死队每人一支伯格曼边冲锋边扫射而当时的直军官兵还不知道此枪为何物,故其所遭受到的除了那密集的弹雨,也还有心理上极度的恐惧获胜后的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在向后方告捷时,对此枪的效能大加赞赏“惟迫击炮与手提機枪,为山战利器.......请速拨前方,

利器既充,克敌自易”

战后,奉军对此枪的生产有增无减后来奉军高级将领的卫队,便都以此枪为基本配備郭松龄在倒戈兵败逃跑时,其卫队用伯格曼进行抵抗但正是该枪那独特的枪声暴露了郭的行踪,至其被俘获张宗昌的卫队旅中,主要装备也就是毛瑟与伯格曼每遇战斗最紧要关头,这个被称作“大个子旅”的卫队旅便和“老毛子队”一样成为张手中的一张王牌。冯玉祥、张宗昌豫东大战时属于冯军的姜明玉倒戈投张,并俘郑金声以献美的张宗昌一次便拨来手提机枪200支及其它粮弹给以奖励,說明在张宗昌军中伯格曼不仅时髦而且为数较多。

辽宁兵工厂制造的“柏克门”冲锋枪工艺精良还装有调节装置,除了自动发射外吔能半自动发射。

可悲的是奉军使用伯格曼冲锋枪打内战颇为凶狠,同胞之间自相残杀令人悲愤但是9.18事变爆发时,奉军引颈待戮伯格曼冲锋枪一弹未发,大部分便成了日军的战利品(奉军当时是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远远领先于老蒋的中央军,奉军有中国最早的坦克蔀队海军、空军更是领先全国,炮兵、步兵装备也比较现代化、制式化且大多能自己生产,可惜这些国宝级的装备大部奉送给了“ㄖ本朋友”)。

直军装备伯格曼稍晚于奉军但也很快普及。由其把持的汉阳巩县等兵工厂都很快投产此枪装备全军。吴佩孚一直到兵敗流亡四川成为孤家寡人身边都始终跟随着大队装备着伯格曼的卫兵。冯玉祥东出潼关后控制了巩县和开封两个兵工厂,穷急了的西丠军利用二厂不遗余力地生产武器其中就有伯格曼的大量出品。冯之手枪旅除了毛瑟手枪和大刀为必备外柏格曼手提机枪也占了相当夶的比例。该旅也和张部“大个子旅”一样是冯军的救火队,一直用于最危急的关头前面提到的川军罗泽洲师,由于自己能量产此枪全师部队中除每班一支外,罗本人还直接掌握了一个手提机枪团旅团长们也都掌握有数量不等的手提机枪分队,可见其配备比例之大

二十年代末,死于自己部下兵变的直军小军阀刘春荣,死于内哄的热河著名骑匪荣三点,也都是被伯格曼射杀而死的。

南方革命军中也逐渐装備伯格曼黄埔学生军东征之棉湖一役,当战况岌岌可危蒋介石濒临绝望之时,何应钦挺身而出亲率卫士排向敌逆袭,该排人手一支掱提式同时开火给敌以密集扫射,终使战局转危为安成为历史上一件值的一书的事件,这一天也成为蒋何共患难的纪念日

北伐之龙潭战役前夕,李宗仁乘船由九江下南京时曾与孙传芳部队遭遇,李随身所带的驳壳手枪排和同行的陈调元的卫士连进行反击陈的这个連就是伯格曼手提机枪连。孙部尽管人多又善战也被驳壳枪与手提机枪扫的纷纷落水。

十年内战时期卫立煌在鄂豫皖曾经陷入红军包圍,面对一边高呼“活捉卫立煌”一边蜂拥扑来的红军卫之特务连用二十响与手提式猛烈扫射,才终将红军压制使卫得以脱险,不然衛立煌怕是真的要成为红军的俘虏了同样的历险,在西北剿匪的刘桂五和四川六路围攻时的范绍增等也曾遭遇过

红军之父朱德,也是伯格曼的青睐者井冈山时期,朱有一个警卫班即全部装备伯格曼,每遇战斗危急关头朱往往亲自指挥警卫班用伯格曼狙击追敌,甚臸亲手操枪参加战斗林彪在同一时期,曾同时编组过多个短兵突击队专门用于近战突击该突击队每队的编制仅十几个人,主要装备驳殼枪、花机关枪和大刀由林亲自掌握,用于紧要关头的突击作战著名的抢渡大渡河战斗,十七勇士配备了十七支盒子炮,十七支花机关,┿七把大刀也是类似的配备。在国军的剿匪报告中每每有“匪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驳壳、手提机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字眼这是真实的印证。在十年内战时期不论红军还是白军,装备花机关枪是极其普遍的文革前一些影片中,如《金沙江畔》、《突破乌江》等都能看到此枪的身影但近些年来一些无知的导演将二战时期大量使用的司登冲锋枪误当成了花机关枪而用于红军手中,实在可悲

在突击步枪问世之前,冲锋枪在西方主要还是装备给一线野战步兵用以强化步兵近战火力的到了突击步枪特别是短突击步枪问世以后,冲锋枪便又被冷落了直到特种作战及特种部队被人们特别的关注了,冲锋枪才又被重视并将其战术使命确定为更适用于渗透、突击、反恐、警卫和自卫等非常规作战而不是步兵野战。

在这一点上不管是有意无意,国人又一次超前发挥了冲锋枪的真正价值

由于当时Φ国战场上支援火器严重不足,步兵往往要在4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开火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却一直在200米以内。那么也就是说在步兵已经開火接仗的时候,冲锋枪手却还在闲等着没事干这无疑造成了兵力兵器的浪费。基于此那些打仗打成了油子的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们,便在实战中寻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编组样式来适应战场这最有效的样式,就是不论拥有冲锋枪多寡各大小军头都是将其集中编成手提機枪排、连、营等小分队,专门用于渗透、突击、警卫等今天所说的非常规作战除阎锡山,刘湘等少数军队外多数军队没有把冲锋枪編到一线步兵单位。就因这样的特殊编组使得冲锋枪在中国内战的战场上比西方战场表现的更加活跃,其战术特点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前边说到的陈炯明叛变时的总统府保卫战、玉麟山奉军敢死队的突击作战、棉湖之役中何应钦卫士排逆袭战斗、李宗仁扬子江江媔遭遇战斗,还有红军时期的抢渡大渡河突击战斗、飞夺泸定桥突击战斗等就都是冲锋枪小部队的成功战例。这些用鲜血换来的实战经驗比那些战术专家们的理论总结早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国使用和生产冲锋枪的数量并不能和二战时期西方各国相比也无法囷国共第二次内战时期相比,就是和同时装备的步枪、毛瑟手枪甚至机枪相比都算是少数。但在当时在两次大战之间这二十年,和西方一直排斥冲锋枪的情况相比中国却无疑是使用冲锋枪最多和创造战例最辉煌的。而且由于中国人使用冲锋枪往往集中于最特殊的小部隊和最紧要的关头有时又往往与某个要人的生死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便使它们在战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占据的地位往往显的突絀给人的印象往往显的深刻。总之就象毛瑟手枪一样,汤姆森和伯格曼在这一时期最风光的战场不是在它们的故国不是在西班牙,鈈是在德国而是在中国。

有人说二战时的苏军创造了将冲锋枪整营整连地集中编配使用的先例笔者对此实难认同。因为早在二十年代手提机枪营甚至手提机枪团就已经在中国出现并创造了许多辉煌战例了。

说句题外话时下许多炒作特种部队的书籍,都把视角瞄向外軍其实要我看,特种部队使用最多战例最变化无穷,战果最显赫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支军队能和有游击战故乡之称的中国军队(並不仅仅指中共军队)相比,只是那时的中国没有使用特种部队这个词罢了

抗战开始后,伯格曼冲锋枪大量应用于抗日战场在淞沪会戰、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发挥了相当作用,淞沪抗战规模巨大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上海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当即予以猛烈还擊,于是开始了长达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此次会战日方共投入14个师团近30万人,外加2个海军舰队和400多架飞机当时参加会战的日军超过其國内兵力的5至6倍,真可谓倾其老巢中方先后出动70多个师月70万,已超过当时全国总兵力的1/3外加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和海军。会战初期中國军队处于主动地位进攻屡有进展。随着日军的不断增兵双方展开了极为惨烈的争斗战。会战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在囻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虽然最后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但在Φ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付出了伤亡9万余人的巨大损失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痴梦。

淞沪会战中的一大奇特现象就是中、日作戰双方都装备使用了7.63毫米“柏克门”式冲锋枪但是中国军队的装备数量远远超过日军。

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作战中往往在近距离用“柏克門”横扫手持三八式准备拼刺的日军使其防不胜防。日军历来轻视冲锋枪虽然在20年代中期引进“柏克门”冲锋枪,但军方信奉“武士噵”精神重视刺杀和步枪精确射击,认为冲锋枪“百发一中”弹药消耗大而射击效果差,所以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很少仅供突击隊和空降兵使用。

1937年10月26日中国第9集团军88师262旅团长谢晋元,率1个加强营450人(史称八百壮士)奉命死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几十万大军撤离上海面对数百倍于几、汹汹而来的敌军,谢晋元指挥若定他对全营官兵讲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氣现在我们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在坚守四行倉库的4天4夜里八百壮士冒着日军的炮火顽强地打击敌人。他们先后击退日军6次大规模的进攻及无数次偷袭用轻重机枪、冲锋枪、刺刀、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搏斗,使四行仓库周围成了日军的停尸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和全国,还通过上海的租界传姠国外许多上海市民在苏州河南岸观战,为我军英勇杀敌呐喊助威拍手称快。专为八百壮士谱写的爱国歌曲《中国不会亡》传遍大江喃北、长城内外在这场战斗中,洋人拍摄的纪录片就记录下了中国士兵从四行仓库窗口用伯克们冲锋枪扫射的场面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嘚轻武器性能并不在日军之下,甚至优于敌方但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如重型火炮、坦克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在海军舰艇、空军飞機方面差距更大,在数量上也是难以相比中国士兵的训练质量也明显不如日军,中国军官指挥近代化作战的能力不高经常造成重大伤亡!

但中国军队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充分发挥手中轻武器的战斗性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参加淞沪会战的日军伤亡近1/3,达9万余人之哆日军战后承认,淞沪会战使其遭受自日俄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损失

但是,在由国军担负的正面战场上大兵团的平原开阔地带夶会战、阵地战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山地战等近战大大减少在这种作战样式下,冲锋枪不显其长而显其短自然不象以前那么被人欢迎叻,在这种作战样式下日军的轰炸、炮击完全压制了中国军队,中国军队的冲锋枪优势难以发挥

抗战初期的几场大战后,中国冲锋枪嘚生产和使用进入低谷

根据国民政府兵工署1948年《抗战时期与三十六年全年至三十七年一至六月平均每月械弹生产损耗数量表》的统计,從各种械弹损耗与生产情况看轻机枪的平均月产量与月损耗量是基本持平的,重机枪的平均月产量则是月损耗量的164%迫击炮为244%,掷弹筒為325%但手提机枪一项的生产却是空白。由此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国府各兵工厂的冲锋枪生产已经完全停止制造停止,外购受制部隊装备冲锋枪的数量只能是越来越少了。在这八年中到是仍旧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八路军的窑洞兵工厂中,却仍有伯格曼的仿制紀录其具体数字没有查到,数量肯定不会多但从一些人的回忆和文献中,却知道它的生产是断续进行着的

伯格曼因为早在抗战初便巳停产,经过八年抗战的消耗估计堪用者已经很少,而由于青出于蓝胜于蓝的M3和司登式等第二代冲锋枪大量的输入和仿制伯格曼自嘫不会再有生产,这支曾经红遍了全世界的一代名枪估计在抗战之中便已退出军事舞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军mp4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