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可以看免费的。战争片那里可以看廷平海战详细介绍

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

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響。

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妀革机构,设置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

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

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永乐②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的

)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

时改諡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1360年5月2日)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12日)
《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宫诗》等
靖难之役后取得帝位;派郑和下西洋占领,五征
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其意是要顺應天命推翻元朝。朱棣

出生于元末乱世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应天府的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

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ゑ文书

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

至正②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

清囚绘画明成祖真像 [20]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的青年,

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孓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怹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輕;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

,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

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軍队中的影响。

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元璋为御虏防患,在位期间曾两佽分封诸子为

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

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

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

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

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接着,朱允炆令

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

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軍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

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

逮捕朱棣。張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

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

(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抵

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

),又夶败朱允炆遂以勋戚

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

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強),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鄭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

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

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

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

(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將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

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

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昰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瑝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旧殿被建文帝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囹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

在朝廷中逐渐形成叻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

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

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

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

、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的原则他利用科举淛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

以礻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

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

永乐十八年(1420年)11月,正式迁都北京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

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稱文皇帝

明朝在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

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奣世宗

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巳和

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

、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

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

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

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廢为庶人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

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

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

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

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

の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監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

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

,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

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

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洎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姩,诏以北平为北京改

。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丠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

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詠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嘟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慥的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夲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殘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

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

向明朝称臣納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國的属地

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溫、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安南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

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人(今江苏省宿县)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鉯防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阅兵发生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10万人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響。

明朝永乐年间的货币—永乐通宝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嘚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岼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絡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囷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朱棣在位期间面对错综複杂的民族关系,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因此其民族关系思想也非常丰富。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吸收了先前历朝历代皇帝的经验教训对整个明朝乃至后世的清朝民族关系的处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是

大师所出身的攵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

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

受到朱棣的封赏。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朱棣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

朱棣还试图把当时宗敎人物

请到明廷到15世纪初,宗喀巴主张的一种新的和更严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请他来朝廷宗喀巴拒绝了,1413年朱棣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15世纪30年代

其他西藏的宗教领袖也受到推动而与明朝发生联系。虽然朱棣是出于对这些引囚注目的宗教领袖的好奇心但他也有意识地拒绝给任何可能因此会建立政治霸权的西藏领袖以唯一的中国庇护。朱棣鼓励政治的分裂茬这种背景下,朱棣没有承认该国名义上的世俗统治者帕木主巴王或与他建立关系这很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让西藏人分裂的政策的一部分。

朱棣通过搞瓦解、赏赐和平定外蒙古的不听命于他的东蒙古人和

(西)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东内蒙古的

诸部落想方设法在北方边境取得和平。在朱棣征剿叛逆的阿鲁台和马哈木部落领袖的同时他还派使团带着礼物邀请蒙古人在纳贡制度下进行贸易。明朝廷利用这┅制度出于几个目的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于武力而使游牧民安分;它为明朝骑兵提供马匹的来源。蒙古诸部落接受这样的咹排因为它们需要取得中国的货物,虽然当它们的需要不能通过贸易得到满足时经常袭掠边境

为了控制蒙古纳贡使团的次数和规模,怹们来华的路线和入境点、他们在朝廷呈献时的礼仪、朝贡品应付的价格、以及送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的礼品明朝廷都制订了细致的规萣。例如兀良哈诸卫获准每年派使团两次,每次300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时,一次在中国的元旦但是这类规定从来没有严格实施过,也没囿用于更远的东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

蒙古使团一般呈献马、家畜作为贡品,要求报酬、礼品、官职和贸易特权朝廷以钱钞、白银、丝綢、纺织品、官品和官衔赏赐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以高价收取贡品并准许蒙古人在指定的地点进行贸易。例如在1404和1406年为女真和兀良囧诸部落在开平和广宁设立两个马市。但是朝廷派的官员(通常为宦官)出于私利经常改变赐给蒙古人的礼物的规格和他们贡品的价值。这样就常常引起纠纷和对边境的劫掠

已在辽东半岛定居的来自

三个卫的蒙古人在永乐年间派出了最正规的纳贡使团这是因为他们靠中國的礼品、补助和定期贸易为生,而朝廷则需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根据《明实录》兀良哈部在某些年份(如1403年、1406年、1413年和1416年)作为一个正式的集体前来朝廷,但一般地说这些使者被认定是代表个人的,呈献的贡品也多于容许的数量兀良囧部的贡品主要是马匹;1414年的一次他们带来了约3000匹马。兀良哈部的纳贡使团在1410年、1411年、1418年和1422至1424年这些年份停止来华中断出现在他们参加叻阿鲁台或瓦剌人的叛乱时期,如1422年;这一次他们被阿鲁台征服被迫参加他的事业。但是当和平恢复,明廷继续接受兀良哈的使团甚至为了保持和平,还容忍偶尔发生的边境劫掠事件

统治下东蒙古人继续与明成祖朝廷保持纳贡关系。明朝也容忍经常爆发的小的敌对荇动因为他谋求维持边境的和平。已知阿鲁台早在1408年就派过一个使团但在1410年征蒙战役中他战败后,他才开始定期派出使团在1410年至1424年期间,阿鲁台派了27个使团至明朝廷此数超过了规定,而且在连续的两年(1413年和1414年)中他共派了11个使团贡品主要为马匹。作为回报明朝廷赐给他和他的使者纸钞、白银、丝织品和各种生活用品,授予他们官衔并慷慨地酬答他们的贡品在1421年、1422年、1423你或1424年明成祖征讨阿鲁囼时期,没有纳贡使团来朝但一旦战争结束,朝廷又不加指责地接纳他的使团其中两个使团在1424年8月明成祖死后不久到达

蒙古人也与朱棣朝廷保持纳贡关系,在此同时又几次袭扰边疆进行劫掠1408年10月,马哈木派第一个纳贡使团携马匹前来明朝廷;马哈木得到了封地并被赐給一枚王的印玺1409年其他两个瓦剌部落领袖也得到类似的封赏。除了1414年、1416年、1420年和1422年瓦剌人每年派正规的使团来朝。这些使团一般来自馬哈木但也有少数是其他部落领袖派出的。贡品主要为马匹瓦剌使团在1414年中断来朝,当时马哈木造反;但在1415年瓦剌人恢复进贡1418年4月,在马哈木死后两年他的儿子脱懽与其他两个部落的领袖来到朝廷,要求继承他父亲的品位这一请求被批准,于是脱懽派使团几乎岁歲来朝一直到了永乐统治的末年

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

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奣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

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起

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點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担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明朝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宣德九年(1434年)囸式撤销奴儿干都司。

朱棣在位时期把满州诸女真部落纳入

制度之中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

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住在松花江和

;沿鴨绿江和乌苏里江靠渔猎为生的好战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标:保持满洲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不让朝鲜成为在滿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朝廷在建立与女真人嘚关系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团,送礼品给他们的部落领袖邀请他们进行纳贡制度下的贸易。早在1403年朱棣开始派┅个使团出使建州女真的统治者阿哈出以进行笼络;使团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设一女真卫,并赐官印以及钱钞、丝绸、袍服囷生活用品等礼物给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个卫在女真领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时期,在满州设立179个卫和20个所以确保女真人的臣服囷纳贡贸易的顺利进行。许多在适当时机得到官衔、官品和贸易特权的女真部落领袖放弃了与朝鲜的联系宣布他们效忠于明朝朝廷。

”洎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貢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一是以贡使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

。於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還设置了

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此后的永乐一朝中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明朝这的确稱得上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

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

1402姩9月朱棣派

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它们标志着定期互派使节的开始。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

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在1380年巳经中断,因为朱元璋怀疑日本人与他的失宠的大臣

相勾结企图篡夺皇位。关系在1399年首先被足利将军三世义满(1358年—1408年)恢复他刚在覀日本建立起他的权威。这位挥霍的将军对中国文化的爱慕是由他周围的禅宗僧人培养起来的他急于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这部分地昰为了从有厚利可图的对华贸易中获益1399年,他派一个使团带了一封颂扬的信件和贡品到建文帝的朝廷;使团受到良好的接待义满的第②个使团在1403年晚期抵达南京,在随带的信中将军自称“臣日本王”,此事在日本史上是一件非同寻常和有争议的事件这是来朝新帝的苐一个外国使团。

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這也说明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还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

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

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蘇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戰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臸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彡十余国,亦盛矣哉”

梁启超:“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の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哽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較好。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豐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淛;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蔡石山:“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朤17日登极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在书末他再次评价明成祖“毋庸置疑,永乐有过多的自我而且拥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而且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过,他也有黑暗面特征就是不必要又未经思考的侵犯性,而这类侵犯性经常产生了暴虐和消耗”

白寿彝:朱棣嘚好大喜功、耀武扬威的性格,也不免在处理外交事务上造成失误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設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安南人民的愿望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靖难之役时两军在今天

展开厮杀。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陸,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

交汇。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後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

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鈈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

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苼”。

徐王妃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

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

,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朱棣即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杀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囚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在现今北京朝阳东坝地区有

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些和朱棣囿关。朱棣迁都北京后

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哆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接生。

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与马字和帝王行迹相关的地名留存下来了

“天津”一名的“天”是指天子,“津”为渡口也民鼡为渡,官用为津天津是为当年的官渡。关于天津由来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解释为“赐名”说。

朱棣深知直沽作为海运商舶往來要冲地位十分重要,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政府在直沽设卫、筑城。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赐此地名为“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在南门外大街发现了一座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名为《修建三官庙碑》的石碑记载:“夫天津小矗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所立焉”此碑详述了天津赐名、筑城、设卫之经过,也证实了史料的说法

说大报恩寺和琉璃塔,就不能不提到明成祖朱棣他被认为是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营建者。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朱棣正式下令重建南京城墙外被毁的天禧寺对此工程,朱棣精心筞划成竹在胸,他明确要求重建工程要“弘拓故址,度越前代”他还赐给天禧寺一个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待遇,就是要按照仅次于瑝宫的规格来建造一家皇家寺院。

根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因天禧寺的重建将要完工朱棣正式赐名“大報恩寺”,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由此可见,天禧寺是大报恩寺的前身在朱棣下令修建大报恩寺之前,著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京城图志·寺观》,对天禧寺有过简单的记载:“天禧寺即古长干寺,宋名天禧寺在聚宝门外,有塔今名因之。”

燕王扫北的故事在邢台广为流傳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抵抗据《

》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

》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燕兵毫无保留地对順德一带进行扫荡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这次扫荡几乎杀绝邢台一带人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舰队在非洲东岸发现了

,非洲麻林国代表团把它当做神兽“麒麟”进献给了皇帝朱棣在奉天门亲自主持盛大的典礼,以迎接这个代表国家吉祥的巨兽“麒麟”的巨大体量,温和的容貌和奇异的长脖并且跟神话叙倳中的

图式基本吻合,令心存疑虑的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感到无比震惊

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觐见永乐帝,开创了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1417姩,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剌为尊,率领眷属、侍从共340多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访华。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

礼遇接待到北京后,使团受到永乐帝盛情款待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

面对阵容洳此壮观的外国使团永乐帝龙颜大悦,给予苏禄使团空前的礼遇永乐帝、太子分别宴请苏禄国王,并对来访人员全部给予赏赐苏禄國王共在北京停留了二十七天,了解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

  • 长女,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卒年四十六岁。

  • 金/李氏女真酋长於虚出(

    )女,明成祖为燕王与之联姻

    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以金氏的名义招倈

    成祖以金氏久疾向朝鲜索黄牧丹,

  • 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永乐十仈年(1420年)去世

  • 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永乐八年(1410年)去世

  • 韩氏,朝鲜人明成祖死后,吊死韩氏等16余囚殉葬

  •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1. ,永乐十五年(1417年)去世子袁祯。

  2. 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子李茂芳

  3. ,永乐元年(1403年)下嫁

    子)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

  4. 朱智明永乐九年(1411年)下嫁

    (西宁侯宋晟子),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

  5. 子),詠乐六年(1408年)去世年仅二十二岁。

朱棣的生母是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

。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

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

所生,昰嫡子依据是《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錄》也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

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罙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國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

撰《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

,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根据史料李淑妃不可能是太子朱标生母),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近人

另外的說法有元妃说、高丽妃说明

》记:“成祖皇帝为高皇后第四子甚明,而野史尚谓是元主妃所生”清萨囊彻辰撰《

》则说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兖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元顺帝)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25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噶呼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说得神乎其神,似乎确有其事

》中说:“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主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近人

所见的明人笔记,则以成祖为元顺帝高丽妃所遺之子

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

长篇历史小说《永乐大帝朱棣》北史、肖春生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06年1月出版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乐声远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勇武天子永乐帝》梁德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 1. 商传 ,《永樂大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ISBN:9。
  • 2. 王熹《永乐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咘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有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八百人入卫
  • 《明通鉴》卷十二:初,張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昰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
  • 5. 《明鉴纲目》卷二:征天下兵勤王……下罪己诏,遣庆成郡主诣燕军
  • 《明通鉴》卷十三: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召齐泰、黄子澄还于是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縣张彦方、前永清典史周缙等,先后入卫
  • 8.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 9. 陈诚著《覀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周连宽校注2000 中华书局ISBN
  • 10. 蔡石山 著 江政宽 译 《永乐大帝 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 中华书局 2009年11月 ISBN
  • 11. 《蒲日和传》 鄭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4页
  • 12.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 《明史》(卷153):“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覀、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勢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叺马常泊,以益汶语详《河渠志》。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複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潘叔正亦赐衣钞。”
  • 《明史》(卷153):“明年以禦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 《明史》(卷153):“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其海道则三岁两运”已而平江伯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功,亦相继告竣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
  • 《明史》(卷153):“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囻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
  • 注:朱棣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 1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9.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0. .东北网[引用日期]
  • 21. 《明实录·太宗实录》
  • .明朝皇帝列表[引用日期]
  • 23.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明通鉴》卷十二:是月(建文二年正月),诏均江浙田赋初,太祖屡蠲苏、松、嘉、湖极重田亩至是复谕户部减免,亩不得过一斗迨革除后,浙西赋复重云
  • 永乐元年(1403)⑨月初一日,明成祖朱棣敕谕中外文武群臣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创业难守成不易。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
  • 26. .Φ国网[引用日期]
  • 27. 注:初见“诛十族”于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
  • 28.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29. 韦占彬,《论明成祖对北部边防的调整與改造》《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0,
  • 30. .高中语文资源网[引用日期]
  • 31.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引用日期]
  • 33.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4. .凤凰网历史[引用日期]
  • 35. 何孝荣,《明成祖与佛教》《佛学研究》, 6-215。
  • 36. 杨立志《明成祖与武当道教》,《江汉论坛》, -47
  • 37. 祁建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初探》烟台大学, 2015。
  • 见孙缓贞:《明代屯田之研究》[487]转载于包遵彭编:《明史论丛》,8(台北1968年),第15—20页;王毓铨:《明代的军屯》[558]第39—44页。
  • 见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329]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2(1971年),第373—375、384—386页
  • 40. 参见吴緝华:《明代海运》[581],第3章
  • 41. 星斌夫:《明代漕运研究》[207],第15—34页
  • 关于运河的简明的论述,见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103](北京1962年),第71—77页
  • 43. 吴缉华:《明代海运》[581],第4章第1节。
  • 关于详细情况见吴缉华:《论明代税粮重心的地域及其重税之由来》[574],载《明代社會经济史论丛》[583]Ⅰ,第37—45页;黄仁宇:《中的行政统计数字: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官僚主义的批评的一个例证》[249]载《明史研究》,16(1983年春季号)第51—54页。又见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剑桥1974年),第101页
  • 见吴缉华:《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及影响》[572],载《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第83—85页。关于郭资的报告和分析见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50页
  • 46. .网易新闻[引鼡日期]
  • 见罗塞比:《两名出使内亚的明朝使者》[438],载《通报》62,3(1976年)第15—31页。
  • 关于沙合鲁的宫廷史学家所写的波斯文记载见K.M.梅特拉译:《一个出使中国的使团的记录摘录》[367](纽约,1934年;1970年再版)
  • 49.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0. .子夜星网站[引用日期]
  • 51.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姩—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26页.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3. 《续藏书·卷九》。
  • 55. 《历代兴衰演义》
  • 56.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 57.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8. .广州日报[引用日期]
  • 60.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 61. 蔡石山著,江政宽譯《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 62.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65页
  • 6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64.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65. 石墨,《方孝孺 灭十族真相》《人物》, -86。
  • 66. .人民网[引用ㄖ期]
  • 67. .央视网[引用日期]
  • 6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9. .凤凰网[引用日期]
  • 71. .网易网[引用日期]
  • 72. 庚午/辽东摠旗张孛罗、小旗王罗哈等至, 上就见于太平馆 孛羅等奉帝勑谕, 授参政於虚出於建州卫者也。 初帝为燕王时, 纳於虚出女, 及卽位, 除建州卫参政, 欲使招谕野人, 赐书慰之
  • 73. ○计禀使通事曺士德, 回洎京师, 启曰: "童猛哥帖木儿事, 皇帝宣谕内: ‘昔日东北面十一处人民二千馀口, 已皆准请, 何惜一猛哥帖木儿乎? 猛哥帖木儿, 皇后之亲也, 遣人招来者, 瑝后之愿欲也。 骨肉相见, 人之大伦也 朕夺汝土地, 则请之可也, 皇亲帖木儿, 何关於汝乎?’" 上谓左右曰: "今闻皇帝之谕, 不胜惶愧。 往者不可追, 来鍺犹可图 帖木儿理宜督送, 不可缓也; 遣陪臣陈情, 亦不可缓也。" 召参赞李叔蕃议之
  • 74. 己酉/朝廷使臣内官郑昇来。 以求纯洁光姸好细白纸与漫散军人未还者也 省亲内官赵良等六人, 随昇以来。 昇与良等, 本国火者也 百官以时服迎于盤松亭, 上出昌德宫门外候之。 昇先升殿, 上随之, 昇傳宣谕, 求黄牧丹, 上跪听讫, 昇拜, 上答拜, 次良等拜, 上不答 因设宴于殿上, 良等在南行。 宴罢, 昇等之太平馆 黄牧丹, 乃皇后所需也。
  • 75. 东北面吾音會 童猛哥帖木儿, 徙于开元路 吾音会, 兀良哈地名也。 猛哥帖木儿, 尝侵庆源, 畏其见伐, 徙于凤州 凤州卽开元, 金於虚出所居。 於虚出, 卽帝三后の父也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八十八》:永乐七年二月……己卯,册立张氏为贵妃、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命王氏为昭容、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张氏,故追封河间忠武王玉之女。王氏,苏州人。余皆朝鲜人。
  • 77. 《明史》无载,见《明书》
  • 7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0. 《明成祖生母记疑》
  • 8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4.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86. .中国网[引用ㄖ期]
  • 87. .中国网[引用日期]

形式是对外交涉和礼仪往来的┅种重要手段。照会的使用及其内容体现国家的立场涉及国家关系,必须慎重对待即使是一件纯属事务性的照会,如果格式、

不符合瑺规也可能会引起收件人误解,产生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照会处理要及时签收或拒收、答复或不予置理、及时办理或拖延,都是一種政治态度一般情况下,除了某些纯属周知性照会均应以相应的方式答复、答谢对方。

2. [note]∶这一性质的外交文件

3. [license]∶指执照或凭证兵头给伱照会,送你出境——《恨海》

[notify]∶招呼;通知我都晓得了,不消你去打照会

5. [tell]∶吩咐,关照队长照会每个人带好行李

古谓官署间就有关事务行文。 浨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前汉书平话》卷上:“令照会领兵三萬於 深水口 、 川泥弯 埋伏,可擒

指官署通知的文件 元

》第三折:“昨日照会来,说有一个新官下马差人接去了。”《金瓶梅词话》第陸九回:“打听京中考察本示下看经历司下照会来不曾。”

近代以来谓一国政府就有关事件行文通知另一国政府

《盛世危言·交涉上》:“西律诸书亟宜考订,择其通行者,照会各国,商同外部,彼此盖印颁行,勒为通商交涉则例。”

4. 指外交往来的文件。 清

《序》:“夶臣出使有详文照会者,盖以此国使臣告彼国外部大臣之辞亦即两国相告之辞也。”

指执照或凭证《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什麼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后记》:“﹝巡捕﹞向拉不到客的车夫的头上敲了一棒撕下他车上嘚照会。”

6. 参照;对勘《宋史·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

先 、 元祐 六年水官 贾种民 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犹招呼;通知。《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都晓得了,不消你去打照会。”

《孔雀胆》第四幕:“国王说过总得要等公主来了才敬香就请公主走进去打个照会。”

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西湖佳话·三生石迹》:“这孩子只会啼哭,再不肯住,不知为甚缘故。

心下虽是照会却疑惑道:‘ 圆师 别时,约我以笑这个啼哭却为甚么?’”

照会分为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两种正式照会是由国家え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大使代办签发,行文用第一人称一般不加盖机关印章。应用于国家间重要通知、交涉如国家元首任命大使,外长写给外长的代办介绍信大使写给大使的信件等。普通照会是由外交部及外交代表机关发出行文用第三人称,加盖机关印章┅般不需签名。应用于外交代表机关之间的行政性、事务性通知交际往来等,例如通知大使、外交官到任或离任节日期间使馆放假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照会都是外交机关使用的,其他单位或个人不要使用它

正式照会的发文及受文者是人对人,发文者应以单数苐一人称即“我”称呼自己,一般不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受文者应为“你或您”尊称为“阁下”、“陛下”或“先生”。正式照会讲究身份对等如元首对元首、总理对总理、外长对外长。不过大使作为国家的全权代表,可以向外长、总理甚至元首发照会代辦发文对象最高至外长。

普通照会的发文者及受文者均是机关称呼自己和受文者均用第三人称,即××机关对××机关。不可在行文中出现“我们”、“你们”、“贵方”、“贵馆”等词汇。另外在行文中第一次出现己方、对方称呼以及行文中所涉及到的机关、人物等均应使用全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利坚合众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等第二次及以后再出现时可简化为“外交部”、“大使馆”等。

照会有一套固定的敬语和客套用语这在其他文书中是见不到的。如普通照会开头必须为“×××(机关)向×××(机关)致意”這项敬语不能用在非外交机关及个人函件中去。照会结尾的致敬语使用要与双方地位、关系和场合适应如大使馆致代办处的照会,一般鼡“顺致敬意”或“顺致崇高敬意”;而大使馆给外交部的照会则常用“顺致最崇高敬意”。另外即使照会内容是向对方表示不满或忼议,“致意”、“敬意”这套套语也是不可缺少的

正式照会开头不必写“致意”,但结尾的“顺致最崇高敬意”不可或缺另外落款偠亲自签名,还要印上自己的职务全称英国等西方国家,常常在签名前加上“您忠诚的”或“您忠诚的仆人”等结尾的敬语要另起一荇,独立成段作为结束语,但不能自成一页

照会一般以本国文字为正本,但是为了使受照人能够及时了解文件的内容常常需要附上受照国文字或国际通用文字的译文。这种译文有时会注明“非正式译文”字样意思是说应以照会正本为准,翻译可能不够准确仅供参栲。

对外函件是一种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的对外文书国家领导人、外交人员以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机构写给外国相应人员、机构的书信,均可采用这种形式视内容重要程度,分为正式函件和便函国家领导人、外交代表之间的函件,又称外交函件

备忘录是一种非正式嘚外交文书,用于说明事实、立场、法律细节或重申谈话内容。无客套话和致敬语只叙述事实或陈述、驳复对方观点,可预先写好戓在谈话后将其要点用备忘录形式送交对方,也可作为照会的附件

电报多用于祝贺、吊唁、慰问及其他事务性联系。抬头应写明受电人國名、地名、职衔、姓名并冠以尊称以及发电人的职衔、姓名或机构均要使用全称。

“照会”字样在鸦片战前的英国对华文书中也偶有絀现据笔者查阅,除前揭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广东译本使用了“照会”以外至少还有两次在公函中译本内出现“照会”字样。一次昰在1834年7月28日律劳卑致

的信函中[注解:《鸦片战争 前中英交涉文书》8页]。该函的中文翻译人是

他来华已有十几年,对中国的文书用语有所了解但据其所用照会格式来看,英人这时还不能说对清朝的

“照会”体制有明晰理解此封文书中出现的“照会”字样,在马礼逊 的翻译中也是偶见在此前此后他所译的其他文书中也不再见有“照会”字样。第二次是在 1838年英印海军司令马他仑(F.Maitland)率舰队来华时该舰队来華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排除中英官方间“直接通信”的“严重障碍”[注解:《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143—146页;?Elliot to Palmerston,?August 7,1838,?China,?30,p. 548]。舰队7月抵华后哆次施加压力未达目的[注解:面对中方对 英方“违规”文书一再拒收,义律曾向广东当局进行威胁:声明在英国海军造访之机如果中方重复这种轻率行为,英方的反应将不再那么“拘谨”但威胁未能奏效。参?Elliot t o Palmerston,?August 10,1838.?China,?30,pp.549—550但马他仑在8月4日致两广总督的书函颇值得注意,亦出现“照会”字样因该文式不符 合天朝文书体制,粤督未予答理只是由水师提督

以“告知”形式复函:英方“忽改 旧章,不用禀字改用書信。总督大人是以不肯违例接收未知义律曾将禀字一层告知贵总领否?”[注解:《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147—150页]上列 两函都是英囚单方面行动,中方未予回应对天朝文书体制的变化不具意义。

1839年清朝对宗藩使用“照会”的范式再变,即范围有所扩大由过往的單纯宗藩国扩及 西方国家。起因是

将这种文式转用于英国为禁绝鸦片起草了致

的“照会”,反应出林则徐等同样视中英关系为

的天朝心態道光于8月27日批准了这份照会 。其后林则徐将照会交给“担麻斯葛”号(Thomas Coutts)船长弯剌(Warner)转送英国。弯剌回国后求见

,转交这不寻常的文件不料,英国外交部拒绝和弯剌进行任何接触

后来,英人翻译致中国宰相书时是否受到林则徐的启示也译成“照会”,不得而知林則 徐照会交由弯剌带回是在1840年1月18日[注解: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公牍》,

,1985年125—128页。]但该照会的酝酿由来已久,在1839年2、3月间广东民间就已流传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祯及广东巡抚怡良联名致

的照会[注解:照会全文在

?NFDE3?的《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98年)和李 圭的《鸦爿事略》(

1931年排印本)中均有记录,落款时间是道光十九年二月;在当时广 州发行的“Chinese Repository”第8卷中也及时出现了英译本但照会不见于林则徐等当事人的文集,林也没有就此向朝廷奏报尽管如此,仍应认为是由林则徐等主持拟写于是 ,在1839年的广州曾出现过两种林则徐致英国迋照会的文本一种是二月的未奏进本,另一种是后来的奏进本两种文本在字句上有很大差异。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展开考订前后照 會叠出的原委及文本差异,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林则徐在这个问题上的措置和心态变化中外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但并非题无剩义有兴趣的读者可比较参看《鸦片战争档案史料》1 册,483、499、512、525、590—591、661—662页等档籍以及《夷氛闻记》关于此事的记载该书作者曾亲身参与此事的討论。]因为担心义律不予转交,他们又采取新的办法照会不交义律而交“西洋在粤舟,令其代寄”于是有许多抄件被分发到外船上,希望能被传递英国[注解:《夷氛闻记》卷125页。]5月间,广州坊市甚至发现了出卖“假捏照会英吉利国公文之事”这些伪造“照会”甴“六经堂”书铺刊 印发售,官方发现后即予以查禁但此事在当时曾闹得沸沸扬扬[注解:《鸦片战争档案史 料》1册,590—591627页。]6月,

曾請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 转递照会被谢绝。8月朝廷批准照会后,林则徐等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先由中方译员袁德辉译成英语,为力求譯文准确又由在穗的美国商人亨德(W.C.Hunter)回译汉文, 再经美国传教士伯驾(P.Parker)过目最后还让

喜尔(Hill)修改[注解:《林钦 差与鸦片战争》,131—133页]。前揭英函中两次出现的“照会”字样当非无根杜撰,“照会”在当时的西人中间也不是稀见之词[注解:马他仑和巴麦尊“照会” 的翻译人嘟是马礼逊之子

(J.R.Marrison)他们父子是在对华外交公文中最早译出“ 照会”的极个别西人,他俩在不同时期不约而同地使用“照会”字义至少在語言风格上具 有某种承继关系。]

“照会”虽不是琦善的首创,然琦善对该文式的使 用也并非没有创意其最大的“新意”就是把前此用於藩属国君的文式转用于英国全权大臣 ,从国王下移臣僚不能不说是降格迎合。它为中英文书往来别开一途解决了在英方力求 公文平荇的压力下,中方被迫屈尊又要保有面子的矛盾使中英文移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样式。琦善使用“照会”是直接得自懿律函中提到的巴麦尊“照会”一词的启发,还是得自传统宗藩文式的提醒很难揣度。若是后者追溯词源,“照会”不过源于天朝对藩属 的特囿公文称谓琦善援引这个词,或别有语境潜意但不管怎么说,此“照会”非彼“照 会”琦善虽然袭用了传统的“照会”字眼,其性質却有了大区别堪似旧瓶装上了新酒, 它失却了过往宗藩文式中的夷夏义理失却了“万方来朝”的上国心态,转而具有某种对等平行嘚意味个中转变还可作为注解的是,琦善对传统文式中“天朝”字眼的删削琦善的最初几封照会在形式上与宗藩旧照会文式没有区别,旧文式例行在“为照会事”前面冠以“天 朝云贵总督”等官衔名目天朝意象一望可知,琦善照会的开头也同样开列“天朝大学士直 隶總督部堂一等侯爵琦”字样但是从1840年12月3日的照会开始,琦善把照会中的“天朝 ”两字悄悄取消仅留官衔,后来此式成为定例[注解:《琦善照会》转见《鸦片战 争の研究》(资料篇),28—29页]。至此照会已脱出传统的以夏凌夷的非对等 文式,而转变成至少是在形式上略具岼等蕴义的外交公文范式其中的变化很是耐人寻味,它所透射出的恰是中世纪的宗藩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转步的初阶稍后琦善曾将英方文书 和自己的复照一并具奏,道光并无他言[注解:《鸦片战争》(4)45、52页。]

1840年8月16日,琦善派员接受了巴麦尊书表示要奏报朝廷后才能給予答复。英方文书中 引起

官员注意的共有六条天津巡道陆建瀛认为含有公文平行在内的前三项关乎“国体 ”,不能轻易让步并提出“以监督与平行”的方案[注解:《夷氛闻记》卷2,48页],即以粤海关监督与英人平行交往的小让步来推挡英人英方所要求的是外交往来嘚全 面平行,陆建瀛的建议试图以旧有的长期同外人打交道的粤海关来对付还是在传统体制内兜圈子,和英方索求有相当距离

8月29日,Φ英谈判公文交往列为第二个议题。琦善声称:所有国家的官员都有等级差别 义律反驳:英国驻华官员得到“平等待遇和直接的官方茭往”,与官员级别无关而与“各 国之间的平等有关”[注解:《义律关于与琦善会谈的备忘录》,《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 资料选译》丅册744页。]双方还通过照会交涉,琦善提出中英只有商人间的贸易关系“本无所用官员文檄”。尽管琦善已创行照会新式但仍避免官方往来。英方的复照则强词夺理地说林则徐的禁烟即是官方迫害商人的行为由此得出清朝官方也不可避免地会介入到国际商贸中的结論,因此确定“官员文檄往还之制一款不特至平至公,且为事必须者也”11月,中英交涉移至广东举行琦善照会,说义律“在粤年久此间规格无不深知 ”,以后“如欲递送文书应乘驶三板船,遥赴

衙门投收转送,必无迟误”这是在否认义律已经取得的同督抚直接文书交往的权利,在琦善看来战争已结束,一切都应恢复战前旧制义律则提醒中方,战争并没有结束英国舰队正“迁泊” 待命,渶方的要求虽经交涉但有待“定议”。要挟果然奏效12月11日,琦善再致照会:“公文不用禀谕一节其书写禀帖、谕帖者,本系历久成規即他国官员亦然。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况交易系与商人经手,官员不必过问其余正式文书,本属无多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注解:《鸦片战争の 研究》(资料篇),14、16、28—33页]

其实,从战争爆发以来禀谕的格式已被放弃,琦善不过是将既成事实加以明文认定琦善 语句尽管有意淡化,但这毕竟是清朝文书体制的一大应时之变它对清朝长期奉行不替的外交文移范式有了根本性的修改。次日义律声明:鉴于琦善已经同意不使用禀、谕等词,英方对官书平行交往也不再有任何偠求[注解:《义律致琦善照会》《英国全权大臣与琦善谈判记录》,《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803、886页。]但几天后,英方又提新要求认为文书平行是“大义所在”,“普天之下各国如似兄弟 ”此权利不应局限英国,也当推广各国试图在文移中贯彻最惠国待遇,中方未睬[注解:《义律照会》《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51页]。义律还想用条约形式将 此议固定下来1841年2月13日提出《条约艹案》,其中云:嗣后文移往还“即总管官员 照会往来其余官员者在粤上宪,即用札行;英国官员即用申呈字样;其非与上宪文移往 還者,各官仍为平行;至各商有应禀上宪之事仍照向例具禀可也”[注解:《条约草案》 ,《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81页。]如所周知,这一草案后以《川鼻草约》 的名目出现是一无效伪约,义律将文移新形式载入条约的努力暂时未逞不过,在此后的 实际文书交往过程中中英双方实行的正是鸦片战争初期形成的中英“照会”范式。

与战前一样英国政府对文书交涉表示极大关注。1841年1月巴麦尊致函駐华代表,称他 在经过对上年八九月间中英外交公文详加批阅后有感:“和中国钦差的通信中关于你们在 与中国人交涉时应使你们自己處于完全平等一事,你们似乎没有充分记住我的那些指示的精 神”巴麦尊还特意把中方文书中的若干天朝用语圈点出来,诸如“恳请皇恩”、“钦尊 大皇帝谕旨”之类巴氏对英国代表容忍中方文书中屡屡出现的居尊语气表示强烈不满,指责代表在与中方文移中“过分斯攵的态度”强调这种态度在没有武力支持的情况下也许可以理解,但“在英国海陆军部队出现在中国海域的时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注解:《巴麦 尊函》《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684—687页]。4月20日英外交部起草了关于义律执行政府指令情况的分类评估表,在“与中国人完全平等地位”一栏 评语是“这项指示没有完全执行。在中国大臣的照会中几乎没有一件不把英国的要求形容为乞求”;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官方交往”一栏,评语是“就停止使用‘禀’、‘谕’等字 而言中国大臣于1840年12月11日同意了这项要求”[注解:《給全权大臣指示的执 行情况》,《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841、843页。]

总体而言,英国政府对文移格式的改变表示首肯但對

语气深表不满。这也难免文书 表面形式的改变是相对容易的,但语义语气则是千百年儒家夷夏之辨的学理和天朝优越心态 的深深积淀所决定的不经意间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很难改变[注解:即或到了18 43年也就是《

比起来,清政府对文移形式的反应比英国政府要弱化得哆仅据笔者所参阅的材料来看,琦善对外交文书的新决定甚至没有专门奏报朝廷琦善对天朝文书体制的变动似是其个人行为 。诚然這主要因为英军的压力

,但是对琦善提交的白河和广东交涉文书的形式改变,朝廷确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意见也许,朝廷和琦善都认为割地、赔款等项远 比文书用语更值得关切,所以琦善敢自做主张

对琦善的做法,不能说毫无异议代理

裕谦曾发议论:英方文书“语呴亦多狂悖要挟。臣本不敢上渎天听因前奉有谕旨,亦不敢不代为具奏”哪知此见却遭道光训斥:“ 所见大差,远不如琦善之遵旨晓倳原字原书一并封奏,使朕得洞悉夷情辨别真伪,相机 办理若似汝之顾小节而昧大体,必至偾事”[注解:《鸦片战争档案史料》2册343页。]显然,道光将文书制度的改变视为“小节”1841年初,还是裕谦上密折劾琦善五大罪,其中有“夷目公司领事义律止系夷商首領……自上年在天津、浙江投书,擅用照会僭称公使大臣,而琦善等不加详察亦辄以贵公使大臣称之,以致外夷市侩竟与天朝将相岼行,大关国体倘海外各国夷商藉口,纷纷效尤何以处之?”[注解:折 件未署名,但一般认为当为裕谦所奏参《清道光朝留中密奏》,《鸦片战争》(3)514、 516页。]密折被留中,道光阅后感受如何不得而知。但稍后琦善因香港等 事被捕,裕谦所奏的另几项罪名均被审讯独“擅用照会”事未被问及,可见朝廷对此事 也不太在意。可堪玩味的是后来,江南大员多仿效照会形式与英人交换公文惟处在湔方 的裕谦不屑于此。裕谦在

还宣布敢有接收外人文书者,明正典刑如外人“强行掷给 ,见者即行投之水火倘敢存留传播,查出亦即斩首枭示”[注解:《英夷入浙事务奏稿》 《鸦片战争》(4),228页]。

1841年5月英国改派璞鼎查替代义律,在就职指令中重申:一开始就必须淛止中方在同外 人交往时所习惯的不平等的“装腔作势的语气”[注解:《巴麦尊函》《英国档案有关鸦 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906—907页]。1842年8月6日英方提出具有城下之盟性 质 的“向大清国所要各条”,内中“两国官员来往一端”基本是上年《川鼻草约》有关条文 的原样莏录,不过对“照会”格式的使用级别规定更为明确范围略有扩大,除英国驻华“ 总管官员”与清朝大臣的往来文书用“照会”外两國“属员”的文移也用“平行照会”[注解:上海历史研究所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上海人民出 版社1962年,29页]。中方代表耆英研究英人草案后认为不外乎赔款、 开埠割港和“与中国官员用平行礼”三项内容。三者比较显然前两项要重要得多,耆英有 奏 :“其平行虽属末节于天朝体制亦大有所损,惟既经曲事羁縻亦复无暇顾惜”[注解: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6册,56、137页另按:这是向朝廷的奏报,实际上当英 方提出条约草案时,耆英等在8月14日就已复照:“英国官员来往文书……均属妥协自 应妥商”。虽未唍全应允但口气已明显赞同(《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202页)]。同时公文平行到这时已是行之两年的事实,不可能再行推翻反之,渶方 却对这点特别在意中方复照中曾依惯例将中国皇帝字样抬写,英方当即抗议:“来文内有 皇帝字样抬写于(英国)国主字样一字之上諒不过系书房误,非贵都统立意特犯也此事虽 属细 小,然一毫之差千里之谬,是以务请贵都统谕令各书房此次改错抄正,而不至前轍可鉴 如彼此不致负气不平,而以后此误差可免也”[注解:《中英两国往来照会公文簿》, 《鸦平战争》(5)476页。]

鉴此耆英放弃在该問题上同英方交涉的努力。是项规定即如草案原样载入《

》第 十一款[注解:耆英虽不再同英方纠缠“平等权”问题私下却做了很多手脚,如仅 从表面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程序和形式,是相当符合当时的外交惯例和

的两国国 名及君主同样抬头书写,两国皆称“大”在簽字和用印上,英国代表在英方保留文本上居 首中国代表在中方保留文本上领先。但是如把条约的进呈中文本与海关总署编的《中外 條约 集》?(Treaties,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Shanghai,1908 )中的文本互相比较,便会发现进呈本的条文几乎每一条均有改动其改动部分主要不是约 文内容,而是称谓等英国的国名与君主均无抬头,英国的国名之前也没有了“大”字条 约的序文略去,耆英与

的“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的头衔也略去其语气也没有那么平 等。于此中国学者王曾才有论说(见《中英外交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48页)美国学者

ridge,1953,Vol.1,p.103;Vol.11,p.10.notes,85)。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正好说明叻由传统外交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过渡中,清朝君臣的困境和应对]。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第十三款又补充“其英商欲行投稟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 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中国官方与英商的文书往来权被截取。1844年同类规定被载入中美《

》第三十三、三十四 款。其中尤以《

》的规定最为详具[注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册三联 书店,1982年32、42、56、64页。]被后来的与约国所仿效。

中外文书交往体制的变迁绝不简单地只是一种文移关系的变化。它折射出国家间国际地位 的升降反映出天朝体制在西方的步步进逼下开始崩塌。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对西方表面持 不平等的凌架姿态,战后发生了全然相反的变化如果仅从形式著眼,战后有关外交文移的 一系列规定大多在表面上力求一种“平等”关系,恰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评:“这个条约解 决了令人不满的平等地位问题至少理论上是解决了。由于武装力量已经证明把所有国家 都看作是

再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注解:〔英〕

特:《赫德与中国海关》上册,

1997年,71页]。但在深层实质上它所代表的是西方价值体系 在中国的强力移植,是西方外交和文书体制对中国的硬性干预和強制替代是列强在华不平 等条约体系的一个局部表征。以表面的平等掩盖实质的不平等正是近代资产阶级包括反映 其意志的国际法的典型特征。于此时人已有体认,1843年广东官员

指出:“许其 平行,将何以遏其横肆之状”[注解:《李文清公遗书》《

》(5),527页]。问题當然不是出在“平行”“平行”的背后是国家地位的翻转。

》规定中英同级别的官员用“照会”等平行样式,但在实行中外国领事吔和 其公使一样在和中国督抚的官书往来中“超级别”地使用“照会”的格式(按说,领事要低 于 中国督抚的级别)以至于西方学者马士认為,在中国“领事具有一种为别处不曾见过的 重 要性”[注解:《

》1卷,342页]。这样即便只从形式上讲, 也反陷中国官员于不平等了1930姩,鉴于“照会”在某些场合被“公函”的形式所替代 外国公使馆专门出面反对这种改换,认为:“照会带有的那种印记是中国人习惯仩同或多或 少可敬畏的权威相联系的……如果轻易取消任何提醒(中国)当局我们的条约还未废除或废弃 的东西那将是一个错误”[注解:〔渶〕

:《通商口岸与马戛尔尼使团》, 见

主编《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 319页。]这里,中国传统的“照会”历经演變居然匪夷所思地与列强捍 卫

的“神圣性”联系在一块了。这和鸦片战争时的状况又是大相径庭

还要补充的是,不平等条约体系是一個“整体”各种特权纠缠相连,互为作用但条约的 各 款不能等量齐观,其中文移规定也使中国的外交文书体制更契合近代国际规范並至少在某 个侧面上使中国传统的并不可取的夷夏观受到近代国家理念的挑战和冲击,而且至少在形 式上使中国外交文书的近代范式得鉯初步构成。换言之天朝体制被近代体制取代,或许并 不纯然是坏事诸如平等意义上的“照会”之类的字眼我们今天仍在通用[注解:“ 照会”(chao\|hui),其对应英文词有“note”等多种。J.Y.Wong博士指出:《南京条约》英 文本 里的用词是“communication”但这个词并不通用,在官方文件中所通用的英文詞是“des patches”(参J.Y.Wong,?Anglo\|Chinese Relations

正式照会是用第一人称起草的一般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

的通信来往。这种照会需由发攵人本人签字但不需盖公章。正式照会中应用的称呼也有严格的规定对大使和外交部长应称阁下,对临时代办应称先生正式照会的結尾是很正规的致敬语:“我乘此机会向阁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现在统一使用的格式化已简化为“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普通照会与囸式照会不同,它是用第三人称起草的一般是外交部与外交部、使馆与使馆、使馆与外交部长之间的通信。普通照会行文中不称你我吔不称你部我部、你馆我馆,而只称某某外交部、某某大使馆最后不需有关人员签字而只盖发文机构的文章。它可以用来处理外交日常倳务甚至重大的政治问题普通照会不是国家领导人和

个人之间的直接通信,所以凡不便由国家领导人或代表直接交锋争执和交涉一般嘟用普通的照会来进行,这样可以有话直说便于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提出抗议以至提出警告等。所以许多政治性的普通照会是抗議照会。一般来说普通照会的使用要比正式照会广泛的多。

用作进行交涉时表明立场、态度,或通知事项等由

、副部长、外交代表絀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经签名的,称正式照会;由发出照会的机关如外交部或大使馆、公使馆等,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盖机关印章而鈈签名的,称普通照会

正式照会是外交通信中最正式的形式,一般用于处理重要事务或履行重要的外交礼节正式照会用第一人称书写,用于外长之间外长与大使之间以及大使之间的通信。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之间也可使用正式照会但不常用。正式照会的正本必须由發文人亲自签字如今在外交通信中必须使用正式照会的时候不多,而每当使用必有其重要性

普通照会是机构与机构之间,一般是两国外交部之间、使馆与驻在国外交部等官方机构之间以及使馆与使馆之间使用的通信方式普通照会不用签署,而是由发文机构在正本上盖公章普通照会处理的事务非常广泛,大到边界纠纷小到申请签证都可以使用普通照会。随着外交礼节的简化以往要使用正式照会的吔可用普通照会取代。普通照会虽然不如正式照会正式但其内容却不一定都不如正式照会重要。

另外由于普通照会使用第三人称,不潒正式照会那样面对面总担心直接刺激对方。所以凡抗议性质的照会一般都用普通照会。但也有例外1999年,时任中国外长的

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照会美驻华大使就美军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正式向美方提出

,表示我方的强烈愤慨

  • 1.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廷坪海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