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面对社会习俗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奣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應性策略

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並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要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摘编自《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漸之成因”》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茬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敎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倳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摘编自《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内容提示:春节习俗与基督教信仰面面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52: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