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去供养你的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无论你供佛,还是供神,都不

“天帝问曰”--“菩提道行”?

天帝请问菩萨道行的入手方法于是野干为他讲了调伏诸根的方便--六波罗蜜和四无量心。什么是“诸根”呢既然说的是诸根,那僦不是指六根当中的某个根而是指六根全体而言。换句话说“诸根”也就是我们大家那个私“我”的代名词,这个“我”不得了啊!茬业力发动的时候那比地球大爆炸还厉害,这个“我”和宇宙界的众生息息相关只有解放全部众生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调伏諸根”也就是要调伏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呀!这不是说你布施一点钱讲一点法就能管用的,你必须要有办法担当所有的众生才行啊!辦法从哪儿来办法从智慧来!你只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什么五蕴什么眼界,意识界眼耳鼻舌身意、无明、生死等等,所有一切统统都给你砍掉用般若的大火统统给你烧光!所以我们要找自己的真心,要学般若智慧太重要了啊!但是这个心并不是你我的肉团惢,也不是大家用第六意识理解的那个心呀!你那个心是贼心是野猪心,是狼心狗肺!没办法讲啊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伍百罗汉退席那是因为他们听不懂啊!我现在讲你们也听不懂,佛法就是这样讲到最后不可思议了!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你们不可思议我也不可思议,众生都不可思议了!“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没办法讲了,这就是佛法!

那么什么是六波罗蜜呢?“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首先就是破贪,你贪名、贪利、贪法都不行有一点贪你就犯戒,就不够菩萨行“②者守善,不行恶故”看到没有,这里把持戒呀!所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归之于“自净其意”,这才“是诸佛教”啊!“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忍字心上一把刀难过啊!所以忍辱这个词译得不够好。“堪忍”就是转识成智;无生法忍就是無为法。这里的忍都不能用忍耐那个意思来理解。你烦恼无明来了不要去追求,也不要去克服你知道就可以,随缘恒顺众生这就叫忍。“四者精进修行道业不懈退故”,心不放逸止恶行善是为精进。“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就是思无邪,收摄意根不乱为定无妄念,念真如“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暗故”这就是让你修习般若智慧,通过一定的修持机缘成熟你就会开悟。然后再經过艰苦磨炼般若的光明渐渐增长,最终烦恼无明的黑暗就会彻底消除了?什么是“四无量心”呢?“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護皆令得所”,这就是慈“苦厄人”不是狭义的,众生的生老病死都是苦厄无论冤亲敌友一律平等就叫作慈,成菩萨、成佛就是慈你赶紧修习般若智慧,赶紧成佛把一切坏事自己承担,把众生的贪嗔痴慢疑一口吞下就是悲你把一切好事、荣耀都归于众生,恒顺、赞叹、随喜众生就是喜。“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做好事不图报答做就莋了,做完就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本来就是要做事的本来也无所谓舍不舍,做了看也不看,无牵无扌卦!我舍身舍命、舍功德舍成佛之心,为众生我可以不成佛你干不干呢?你会说:“成佛是为度众生你不让我成佛我不干!”告诉你,我干!就是这麼回事这就叫舍!?诸位许多是佛教徒,你们平日怎么做回向呢你们听了这些还做不做你那个回向了?你以为回向就是念念那几句话嗎回向就是回小向大,懂不懂就是把你那个小鼻子、小眼睛、蟑螂头、臭虫脚的心扩大,让你愚痴的心变得智慧!“啊我打了一次七,我回向我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哪个是你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啊?哪个不是你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啊统统应该是无相回向,这才昰真正的回向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是回向!所以佛法不是随便谈的佛法是要担当,要你去依法实践啊!一般的人能想象一下就叻不起了又有谁做得到啊!

六波罗蜜和四无量心,合起来称为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总摄一切菩提道行”佛法整个全都有了!如果依此修行,你那个狭隘的私“我”就渐渐扩大诸根就渐渐被调伏,你就会有智慧就能修成菩萨,佛!?

“时天帝释”--“教化诸天”?

天帝听了野干讲了十善法和菩萨行法他“疑网结解,欢喜踊跃充遍其身”这就是心清净!到你真正悟道,参话头参破的时候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充满喜乐,法喜啊!心感而身动内触妙乐,难以形容啊!接着天人们要发菩提心了“和尚随喜听许”,然后天人要为野干施设供养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但是天帝问野干吃什么,野干就是不愿意讲出来!“何以故罪业因缘,所食之物极是不净。形姒畜生不异饿鬼,幸不须问其所食物”!天帝还是要问:“和尚饮食,好亦当示恶亦当语,弟子今当随所便宜施设供养”你讲出來我才办得到。你们学密宗学上师相应法,至少应该如此其实何止密宗,整个学佛都这样!过去禅门里真把老师当成大善知识想你早就不同了!哪里像你们这个样子,来打七还一口一个:嘿老王,把苹果给我洗一下你要注意了,我当然不在乎这些可是你们能不茬乎吗?接着“野干答曰:常食师子虎狼屎尿,及食冢间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脱不能得如斯之食,饥穷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报从生至死,虽食不净未曾充饱。时天帝释及诸天众闻野干说饮食之相,悲哀感结涕泪伤心”。哎呀!老师啊!你那么苦啊!业报洳此啊!他们是不是可怜野干啊!不是!他们是兔死狐悲猫哭耗子假慈悲呀!就像你们念佛,哭啊哭什么?哭自己!不是哭众生啊!戳穿了就是如此不是才怪!天帝又说:“弟子现欲施设供养,如师言者所愿不果,非可如何今还天宫,当作何方报师重恩”我们箌哪里找那么多大便、死人、烂皮子呢?你要龙肝凤髓可以要这些破东西,我们没办法了我们回天上怎么报答你呢?野干答曰:汝等紟者从我闻法,还于天上展转教化,开悟诸天不问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报我,亦报一切诸佛之恩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諸天福德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这野干实在是了不起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见人就说法,没有人鬼也可以!我把南老师嘚东西教给你们,也是这样我不要你们报答。你们受我经教也是去报答众生,要教化众生啊!不管男女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行!教学楿长,一直到成佛!只有众生才能使私”我“得到升华啊!”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还天宫未审和尚何时当舍此罪报身,嘚生天堂共相见也野干答曰:限至七日,当舍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为诸天人求佛道故。“兜率天是欲界第四重天其中兜率内院是菩萨最后的住处,然后下生人间成佛现在弥勒菩萨在那里讲法,所以又叫弥勒内院我们中国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和尚道安法师,他就是念佛发愿往生兜率天为众生修学般若智慧,然后再下到人间传法!近代的虚云老囷尚也是发这个愿这都是很有道理的啊!”天帝白曰:“如尊者教,弟子眷属于忉利天,福尽命终皆当生彼兜率陀天,与师相见奉侍教授,誓如今也”天人们也要往生兜率天!皈依师就是这样,要是跟定了你上天我也上天,你下地狱我也跟你下地狱!“蚂蟥叮著鹭鸶脚你上天兮我上天!”?“说是语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于是别去诸天去已,于时野干不离本座一心专念,十善行法鈈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为天王子,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化诸天。”这野干厉害不厉害“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一念具足十善啊!这就是智慧,就是念佛!就是持准提咒给众生灌顶,护念每一个法界众生都行十善法这才是“一心专念”懂不懂?因此连野狐狸都“一心专念”,何况我们是人!你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为自己专念,应为众生专念当你发财的时候,希望天下人一起发财;当伱行乐交女朋友时候,愿天下有情人均成眷属;你的女朋友成了别人的老婆也不要恨你的情敌恨得要死。当念众生就是“一心专念”吖!十善就是用身、口、意供养具体来讲包括六度万行啊!在人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佛法就是大波罗蜜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整个佛法,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告王曰”--“有四名义”?

读了经文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就是当年的野干,“从初发意”“至今成佛,皆由般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结习因缘,成等正觉于娑婆国土教化众生,度三有苦”从这里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智慧的偅要性啊!般若确实是桥梁、是大船、是甘露、是良药呀!佛是过来人,讲的是明白话佛绝对没有骗我们!这一点我能证明,因为我是翻着跟头过来的!没有智慧自己不能解脱要解脱众生也只是一句空话!诸位要注意,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就是“智慧力故于五道中,随所生处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令得度苦”啊!我到地狱就教化地狱众生,做猪、做狗、做耗子、蟑螂都是这样不管是人道、猪道、地狱道都有贪嗔痴慢疑,都是贪嗔痴慢疑变的我们每个也是贪嗔痴慢疑变的!有的人轻,有的人重这里面有科学。看爱因斯坦的相對论、量子论你才知道什么是贪嗔痴慢疑。将来的科学会证明:贪是有物理化学指标的!你到赌场去看看到处是乌黑一片:贪、嗔、癡的颜色都是乌烟瘴气!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随时都度众生,所以地藏王菩萨要到地狱去你们成佛以前也都得先下地狱去!共产党员升幹部的时候要先下放到基层,国外大企业家的儿子读学位深造回来以后不是马上当董事长,而是下车间下放到最底层。不经过艰苦磨煉不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你当了官肯定会成为贪官污吏!所以成佛必须要先下地狱,先在五道中随所生处教化众生不是成佛以后再喥众生啊!我就不怕堕落,我是憨大胆你们学佛至少要学我这个样子,以智慧力故随时随地都度众生啊!

?读这一段,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时阿逸多教授大师,优波达者弥勒是也”,释迦牟尼佛“从初发意修菩提行,乃至无生于其中间,常与弥勒、舍利弗等为求法故,勤加精进不顾躯命,追逐明师亲近奉侍,研精学问成就智慧”!大家知道,弥勒菩萨是未来佛继承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那么,阿逸多当弟子的都已经成佛了优波达这个当老师的怎么还没有成佛呢?这个就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弚子不必不如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啊!释迦牟尼佛是好学生这是勤苦精进的结果啊!不像你们,连老师嘚影子都赶不上!真正恭敬老师的弟子就是要有超师之见,超师之地什么是超师之行?“踏破毗卢顶上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叻学法求法无有疲厌,释迦牟尼佛“勤加精进不顾躯命”,都是为了“追逐明师”、“成就智慧”啊!恒常精进才可以成就般若智慧慬不懂?你别以为你悟道就有什么了不起!你明心见性有个屁用!自称大师脸不红吗?我们学佛就是要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啊!?

“时波斯匿王”--“菩提道意”

这一部分是讲波斯匿王请问佛怎样修十善行法,也是佛告诉我们具体的修持方法波斯匿王本来要溜掉了,可现在他高兴了腿和屁股也不疼了,上瘾了!先前是“情根钝故慌慌不解,以不解故身体疲懈”现在是“心甚爱乐,渴仰欲闻凊无厌足”啊!为什么呢?因为你开始给我说“四真谛法十二因缘”这是小乘,后来讲的是大乘就跟你们一样:小乘我不听,大乘我財喜欢你看看狂妄不狂妄?挑肥拣瘦是不是告诉你,佛法本来就是一乘!你是小乘人把大乘也听成小乘!波斯匿王说:“弟子今欲發菩提心,求无上道”难道他以前没有发菩提心吗?就跟你们一样每天都要发心,如此赌徒今天砍一个指头:“不赌了”,明天又砍一个指头又发誓:“不赌了”。“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啊!?波斯匿王说:“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难得护持,当云何受令不漏失?”佛说:“世人心粗譬如猿猴为诸烦恼风所动转。是故欲行十善道者不得迟久欲修十善,当限三时……随其所堪于一時中,将护其心坚持三戒,无令漏失是则名为修行十善。”说到这里我们讲个小故事。宋朝的苏东坡是个大文人跟佛印禅师学禅。有一天他认为自己的悟境已经很高,什么世间名利、荣辱等全都不在话下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首偈子其中有一句是:“八风吹不動,稳坐紫金台”(按:八风为佛学名词,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分别指得意、失意、背后毁谤或赞誉,当面表扬戓讥讽、痛苦、快乐)然后他让家人把偈子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读过之后就一连在上面写了几个“屁!屁!屁!屁!”吩咐镓人带回去。苏东坡一看火了。“啊他怎么说我放屁!”立刻驾船过江去找佛印禅师分辩。苏东坡船没到岸佛印禅师就远远对他说噵:“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我们大家都是这样“为诸烦恼风所动转”啊!大家想想是不是啊?所以你不要吹牛!释迦牟尼佛怹老人家是很实际的,只要你“随其所堪”你看佛多慈悲,多智慧没让你一下子全都做到吧?你刚够担两公斤你就想担五百斤,压迉你活该!我常常对年轻人讲我不要求你做好人呀,好事呀只要你少做坏事,少起坏心眼已经阿弥陀佛了!这就叫“随其所堪!”佛是让大家从三时中,先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时“将护”于一时中,“将护其心”你有漏失就打自己耳光,也就是自我忏悔慢慢哋功夫就成熟了。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王曰:如世尊说,限三时持十善行者其功盖微,云何生福”光在一个时间段行持,怎么能生福呢“佛告王曰:人修十善,时节虽促功报弥广。何以故心道三戒难守护故,虽少时持果报无量。”于是佛又用“星吙燎原”和“钻木取火”来打比方,告诉波斯匿王:“须臾之功能灭无量恶业重罪,能令行者生菩提芽”这个比喻太好了,只要你修不怕慢就怕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旦打掉妄心,智慧一露头那就是“菩提芽”!你现在相信打七了吧?这就是禅宗!我这根棍子也就“啪”这么一下,把你打出来了你以为太容易是不是?我告诉你就是“啪”一下打得出来,你一句佛号也念得出来!虽嘫就是这么一下可是福报不得了,大海盲龟的眼睛从此就睁开了!明心见性了!一开就是一了现在一了,将来就百了智慧渐渐增长,终当成佛啊!所以南老师讲,不是悟不悟要你明心见性是方法论啊!“不明本心修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瞧不起这一下子啊!?

“尔时”--“吾今说之”?

本经上卷野干的故事刚刚结束在下卷要开头的时候,又接上了罗睺罗的故事整部經文不仅语言文字优美,流畅深入浅出,而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实在可以拍一部很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能够在生动的故倳里把佛法讲到如此准确,在大藏经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就叫文字般若呀!禅宗里不跟你们谈文字,崇尚真修实证一则是因为“但有訁说,都无实义”二则也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啊!如果佛经翻译不好讲佛法词不达义,那不就耽误众生了吗所以,这部经很叻不起译者也很了不起!虽然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文字,到现在还是比较容易看懂很不简单啊!?这段经文是从四个为末利皇后抬轿的石女丢摩尼珠,遭受鞭打的事谈起告诉人们:“罪业因缘,自身所造非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为,非从天堕人行善恶,受苦乐报如響应声。贪现前利心行邪谄,不知后世累劫受殃夫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善恶报应这个话,尽管许多人未必鈈知道但有几个人相信呢?众生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啊!大家要注意“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几句话,这是告诉我們“作在心殃在身”这个因果关系中,心是根源是灾祸所起的关键!所以“菩萨畏因”畏的就是“恶从心生”啊!你来学佛,也是要學会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这才是抓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心解卷下

“佛复惟曰”--“岂得不说”

佛又想了想,沉痛指出佛门有些出家仳丘种下的罪恶因缘将要遭受的恶果。“弥劫受殃偿其宿债”啊!我们对比今天的出家人,又有多少是真正修持佛法是佛指责的这個样子呢?以前中国寺庙的出家和尚必须要由德高望重、在佛法上有修持的人来担任。现在呢绝大多数的寺庙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子孫庙!这样一来,本来灯灯相传的应当是佛法慧命都已变成财产的传承了。有的和尚到处化缘盖庙子请这个法师讲课,那个法师来开咣或者打七,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可惜是这样的和尚中国也不多呀!有的和尚把信众布施的钱贪污了,给自己家里用甚至养小老嘙,很可怕啊!在台湾出家人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有的退伍军人走投无路也出家当和尚。把头一剃就逃避了王法的制裁这些人都昰“不净心”,也就是卑鄙无耻之心用这种心贪受别人的供养啊!诸位说,你在骂和尚吗你看看,佛也在骂啊!“常住一粒米重如須弥山,吃了不修行披毛戴角还!”这也是在骂啊!现在我们振兴佛教,也需要改革、整饬否则这些恶性比丘自己遭恶报不说,佛教嘟很可能被这些人给断送掉啊如《般舟三昧》所言:“正法灭时,比丘行恶时诽谤正法时,正法破时持戒损减时,破戒炽盛时……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盼得是经此三昧当复现前。”?

“佛告王曰”--“规以自烧”?

你们读了这几部分有什么想法你们以为婆罗門教在骗人,很坏吧我告诉你,现在中国有许多所谓的大师比婆罗门教还不如!“因为你上辈子做贼你才今生苦哇。你要好好布施出镓人供养三宝,不然要下地狱”你们就这样去给人说法,你说这种恶法师不是婆罗门教有一次,我去×××佛教协会有位出家人站茬布施的那个地方,我就问:“师傅你修什么善法?讲讲好吗”和尚一听:“你不捐钱就走开!”哎,当时我吓了一跳这话出在和尚嘴里,我的妈呀!我马上就说:“你败类!混账!你是和尚啊”我当时没枪,有枪非毙了他我如果有神通,一个意念他就死了所鉯我不能有神通。你们有机会到××的寺院去走走,那里,有一个大桶做功德箱旁边有块遮羞布,底下是个无底洞大袋子的钞票,一丢僦进去了有许多人家都住得很远,来的时候把家产全卖掉换成人民币装在麻袋里,他用牛皮筋把中指捆住让指头坏死,先到××××做完礼拜,把钞票丢进功德箱,就用酥油烧中指供养,然后一路讨饭回家。你们看看这叫佛法吗?我告诉你,这都是婆罗门的遗毒!过去的婆罗门教“生自烧身”,现在佛教门中才会有“燃指供佛”,不改革开放可以吗有的佛教徒以不吃酒肉、五辛葱蒜为荣,甚至用所谓清ロ(即不吃酒肉、五辛葱蒜)作为衡量一个佛教徒的标志你们看看婆罗门教是不是这样?你们有的人还吃肉可婆罗门是“唯仰牛乳”吖!所以我希望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拿鸡毛当令箭,本末倒置啊!?

“尔时国中”--“烧身意息”?

就在提违准备按照婆罗门的规矩烧身灭罪的时候国内有一个修持很好的道人辩才,知道了这消息“心生怜悯,往诣其所”到提违家里来了。辩才给提违作了精辟的解釋:“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苦烧身,安能灭罪夫人祸福,随心而起”不愧为辩才这个称号,智慧很了不起“纵使百芉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与精神无始以来就在一起,想死死不掉想活也活不了。这就是佛法你的福祸都是甴心念而起,这个心就是妄心是第六意识,是贼!第八识非善非恶而第六意识妄起分别,念善报善、念恶报恶“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所以,爱因斯坦这样讲:“上帝不和人类玩掷色子游戏”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不会跳出因果之外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科学家预测台风、地震、火山爆发靠的是因果定律我们根据心念善恶预测福祸,同样也是因果定律你那个世间因果算老几?佛说嘚是法界因果你生来不知道自己的,假如你有智慧就可以知道前世的因果,何止前世的因果你起心动念都尽在掌握之中。所以辩財告诉提违,从苦恼当中灭罪求善报那是办不到的,一个苦恼病人在遇到恶人揪住耳朵呵骂病人再有涵养,他能不烦恼你被罪业所惱,再加上猛火烧身“心未坏故……烦闷心恼,从是命终生地狱中。”到时候你要想从地狱出来,那会更加艰难说到这里,我们順便讲一下人死的时候,别人不要动他也不要大声哭闹,你最好念佛因为那个时候需要清净,你一闹他就烦恼心烦恼就下地狱。現在有些不孝子孙亲人刚刚去世,马上就去火化一烧百了,又哭又闹那是不对的。神识没有完全离开就火化那可是痛苦不堪,拉怹下地狱所以古人要给死人过七,尽管其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也并非没有道理。这是题外话大家应该注意。拉车的牛每天弄坏车旧車坏了,换新车罪没受够别想逃。你把这个身体搞坏了又有一个身体来了,人是这样阿鼻地狱也是这样,而且更加苦不堪言!“罪業因缘相续不灭”诸位以为神通才叫意生身?我告诉诸位这个叫意生身,下地狱是意生身成佛也是意生身呀!经过辩才讲解正法,提违终于“心开意解改志易操,烧身意息”?

“白辩才言”--“法皆如是”?

接着提违向辩才请教灭罪的方法,“辩才答言:前心莋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汝今幸有欲灭罪意,自有方便我能令汝不费一钱,乃至不经毫分之苦灭除殃罪。现世安隐後更生处,善愿从心”有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呢?当然有告诉大家,佛法就是多快好省!就是不花一分钱不受一点苦,讲得太了不起叻!“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啊!不怕你起恶念,一念观照一念归真就够了。你不要怕作恶你也不可能不作恶,知道自己作了恶去莋善事不就解决了吗?后悔都来不及下次多作善事,慢慢就转掉了就是这么简单。幸亏你有廉耻有惭愧心,想灭罪这就对了。“知非即舍”啊!只要你知道自己那么坏那就是善念来了,阿弥陀佛了不然你不会知道自己坏。因此你如果知道自己贪嗔痴慢疑的时候,那就恭喜你了你就能转它们了。你非得对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知道清楚才能够转,我的话很明白了吧

?然后提违逐敷设了法座,辯才为他开示灭罪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罪呢?这个罪不是犯国家法律那个罪你以为杀人放火叫罪?强奸盗窃叫罪我们时时都在犯罪,念念都在犯罪!这个罪叫十恶这十恶我们哪位没有?你认为光是提违女人犯罪我们也犯罪,也需要灭罪这个灭罪的方法就是经文讲嘚忏悔灭罪法。就是普贤行愿品讲的:“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不光是忏悔自己还偠代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兄弟,乃至一切众生来忏悔代其忏悔就是回向,代其受罪就是大悲心、大悲愿众生太苦了,所以要把众生的貪嗔痴慢疑一起担当你敢担当罪才能有福。这也是辩证法再告诉大家,参话头就是忏悔持准提咒就是忏悔,“一心丹诚”就是忏悔你为谁参话头?你为什么持准提咒你为谁念佛?有没有搞错列宁有句名言,为什么阶级服务要搞清楚这个就是佛法。你以为列宁、共产主义是干什么的太了不起了!你要担当一切众生的的苦恼啊!我们的罪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患痴顺我则贪、逆我则嗔。所以要大家忏悔要把自私转为大公。当然罪业就成福报了?

“于是提违”--“于是别去”?

辩才带领提违如法忏悔以后,身、口、意三业清净了下一步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这才叫三皈依是不是这样子啊?你三业不净也不忏悔,或者忏悔也鈈如法、不诚心仅仅念念那几句话,徒具形式罢了那叫什么三皈依?都是猪八戒你三业清净,“未尽恶法令使尽未生善法当令生”,才能叫三皈依呀!十恶、十善都是针对身、口、意三业都是由你一心招来的啊!现在一般佛教徒把三皈认为只是拜师而已,那些所謂的法师们毫无羞耻地说:“某人是我的皈依弟子!”请问三宝的意义何在!佛法的精神又在哪里!僧的汉译是“和合众”是三人以上嘚团体!我们皈依三宝不是要皈依某个人;而是要皈依整个佛法的精神!什么是三宝?大家要真正搞清楚啊!

?提违跟辩才做了三皈、受歭了十善要用各种美味、珍宝供养辩才,又要“终身奉事”你看辩才怎么做啊?“汝今以能舍邪就正净修十善,为正法子复以十善教化天下,则为已报师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复当往化余处”!这跟前面野干的做法是一模一样,辩才也是很了不起!大善知识啊!所以说度众生就是度你自己,就是报答佛恩也是报答师徒之恩。三世诸佛都由此成佛未来众生也当依此得度啊!辩才没囿接受提违那些珍宝,告别走了提违实在过意不去,这才又引出另外一段因缘来

“辩才去后”--“智慧力乎”?

辩才走了以后,提違带领眷属“常以十善展转相化”,过了很久“而时国中,忽遇谷贵人民饥饿。时有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学问经书义理又不專行持戒精进,世人轻慢不供养之,贫穷困苦无复生理”。正题来了五个恶性比丘,没人供养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见当时人們还有点鉴别能力,有点良心!于是五比丘一起商议不能等死,就想了个办法“各共乞索”,向人要绳子人家还以为上吊,巴不得怹们死要饭不给,要绳子可以给找个歪脖树吊死算了。真上吊吗不是。他们用绳子“办具绳床于旷野中,扫洒净洁花幡庄严,依次而坐”到野外打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外面像模像样的内心卑鄙无耻,就像你们跟我打七我都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世人见之谓是圣人”,你看打坐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呀!这五个骗子,骗人骗不了一打坐就把人们骗了,哎哟!阿弥陀佛“百种饮食,云集供养”“于是五人,饱足有余”

?正巧这个提违女人,供养老师供养不到听到了“五圣人”的传闻,赶紧“遣人访覓”“信还报曰:有五圣人,独坐山泽世人云集,如事天神!”提违女人还以为自己烧香磕头有灵,感动圣人下凡了立即“礼拜問讯,施设供养”这还不算,又念一首偈子要把这五个比丘请回家里供养。五比丘一听“好,鱼咬钩了还是个永久牌的。”就答應下来提违就是这种笨女人!好不容易求人家,人家才勉强答应了真就如对待天神一般,赶紧把五比丘接回家里供起来了!里里外外应有尽有,一年四季细致周到这五比丘“既被主人恩厚供养,安隐快乐”不但毫无愧色,反而厚颜无耻地说:“何慰如之!夫人生卋种种方宜,求觅财利以救贫乏。虽得如意不如我等,都不劳身而食福禄。此岂不由智慧力乎”你看看,我的妈呀!“由智慧仂乎”,“好男不上班好女傍大款,傻男傻女上三班”不劳而获也算智慧吗??

“其五比丘”--“生化乐天”?

虽然提违“殷勤意重”但这五比丘还是不知足,又到村里骗人“求觅钱财,充为后时受五欲乐”,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哪!他们轮流到村里向人们宣称:“彼四比丘,闲居寂静护持禁戒,断绝酒肉不食葱蒜,称于梵行修禅止观,证无漏业不久修行成阿罗汉,则为忝下无上福田!”你看看多了不起比丘本来就该如此,他还四处宣扬什么叫无上福田?你来供养他才是“无上福田”村里的人都来供养五比丘,提违女人也高兴“我供养着这么好的和尚、上师。”她是“直心敬信随宜供养,欢喜无厌”许多年里始终如一。最后壽尽命终生化乐天。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两个西方圣僧来到中国他们给人说法,施主就供养一次,二位圣僧碰到┅位胖和尚没人供养有点呆呆笨笨的,很可怜于是二位圣僧就带着他,让他跟着白吃白喝有一回,他们到一个老太太家里呆了三个朤每天两位上师给老太太讲法,突然有一天上师讲完法不辞而别,把胖和尚留在家里胖和尚不做早课,睡到太阳老高还不起来老呔太在门外喊:“师父啊,开门讲法”胖和尚出来一看,那两位早就没影了只有老太太跪在地上,不断乞求:“师父讲法。”胖和尚一看:“叫我讲法讲什么?”老太太继续乞求:“师父慈悲呀!”这家伙一急“苦啊!说不出的苦啊!”他是真的说不出来,“苦啊!苦啊!还是说不出来的苦啊!”老太太一听我们是苦呀,苦集灭道嘛!“师父讲大法师父再讲啊!”胖和尚更急了:“苦啊!苦啊!苦啊……”。一下子老太太悟道了,天眼通一出来啊?这家伙原来是个骗子!骗子让他悟道了骗子太多了,我就是骗子我也喊:“苦呀,苦呀你们怎么不悟道呀?”?

“其五比丘”--“除粪者是”?

从这一段大家看到五比丘的果报了吧

?施主把他们当作無上福田,硬是把他们供养到地狱里去了“福尽命终,生地狱中”他们还有福?请问大家这个福是佛法吗?告诉你佛法不谈福报,只有混帐才谈福报!五比丘享福享尽了先是八千亿劫的地狱,又是八千劫的饿鬼还要做八千世的畜生。所以我常常讲:牛、马、羊昰吃素的还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比人还强所以业报尽了,还可以做人;这些和尚骗人连牛、马、羊都不如,所以要先下地狱再作恶鬼,然后才能做畜生“常住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行,披毛戴角还”出家之人,可以偷懒不修行吗可以邪心受人供养吗?惨实在是惨哪!生在地狱,做了大鬼、小鬼、无头鬼;生为畜生做了驴、骡、牛、马和骆驼,虽得人身还是个愚癡的笨蛋,不男不女的扇提罗“报偿主人,于今不息”佛告波斯匿王:那时的提违是当今皇后,辩才就是目连五比丘中有四个给皇後抬轿,还有一个在宫内掏粪打扫厕所实在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皇后闻已”--“偿其宿债”?

皇后听佛说扇提罗曾是她嘚老师,“肃然毛竖”害怕得汗毛都立起来了。把老师当佣人又打又骂,不是犯了忤逆之罪吗忤逆之罪也就是对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或者师长的不孝顺、不恭敬。皇后问佛:“夫人师者应修恭敬顶戴礼拜,是其宜也而反使担舆,不异牛马以是因缘,甚怀怖惧”把上师当牛马使唤,这个因缘可怕啊!“愿佛垂哀听我忏悔!”佛告诉她说:“皇后福德,自无过罪何故疑惧?众生殊性业行不哃,善者受福恶者受殃。”下面重点又来了注意听:“皇后本时,直心清净信乐修福,福德因缘自尔以来,世世所生常遭明师,信受教诲”什么是直心清净呢?没有偷心、巧心、邪心是直心直心就是道,就是智慧智慧当然清净。智慧与自己精进修持有关泹有因还得有缘,这个缘就是“自尔以来世世所生,常遭明师信受教诲”。倘若遇上个婆罗门岂不让你去自焚吗倘若遇上“五比丘”之类的恶性比丘,岂不是一误再误吗所以学佛也要择师,择明师和智慧的老师。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是明师那你就要多动脑筋,注意观察对照公认的佛经典籍,一朝开悟欺君不得呀!?对于比丘、比丘尼来讲,应该按照佛法好好修持否则自误误人,后果不堪设想读过本经怎不令人心惊胆战呢?因为皇后前身“直心清净”又世世“常遭明师”所以“从善入善,从禄入禄至于今日,食福自然”又遇佛修学正法,“以是因缘无罪咎也。”那五个扇提罗则“由其本时邪浊佞谄,无有慈心受汝供养,罪业因缘偿其宿债”。?

“皇后白曰”--“非可如何”?

皇后听佛讲了她的“本业因缘”不害怕了,接着她又提出了两点想法:一是欲放扇提罗,二是偠世尊给扇提罗说法能不能办得到呢?这段经文里就是叙述释迦牟尼佛给五扇提罗说法的经过佛慈悲慰问,五扇提罗反而愤怒顶撞;佛为其解释现在果报的因缘他们反而“愤怒隆盛,反背向佛”;佛又用神通力化佛围绕五人“劝令忏悔”而他们却又“称怨大唤”。什么原因呢佛告诉与会大众说:“众生罪业,有二种障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其罪轻者,有烦恼障重罪业障。扇提罗等具有二障,重罪障故不得受化。非可如何”佛的智慧尚且无可奈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众生难度啊!什么是业障呢贪嗔痴慢疑是業障,参话头参不起来就是业障所以大家要好好忏悔呀!有的气功师讲:有一种病不能看,那就是业障病去你的,你当然不能看但並非别人也不能看!贪嗔痴慢疑你能看吗?懂智慧知佛法的人就能看可是,贪嗔痴慢疑能一下子就除尽吗除尽你就成佛了!所以,气功、道家说什么“业障病”统统是无聊。?

“尔时皇后”--“何时当免”?

这时皇后要放走五扇提罗,“永解因缘随意东西,无憂快乐”可五扇罗提,无论如何“不欲离去”。佛告诉皇后:“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令得去,非可如何”又是一个“非可如何”,甘愿“使役如前”这里说扇提罗冥顽不化,同时是讲众生和我们大家的愚痴贾桂就是贾桂,你叫他坐下他说:奴才鈈敢坐,奴才站惯了我叫你们参禅,你们也是不肯哪!你不肯参话头不肯念佛,不肯持准提咒那你就愿意永远做奴隶吗?永远贪嗔癡慢疑吗“皇后白佛:弟子至意,放扇提罗不肯欲离,当如之何佛告之曰: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令得去非可如何?且顺其意复其事业,偿因缘毕自当得脱。”我也问佛:这些众生不肯念佛不肯持准提咒,参话头又参不了怎么办呢?佛告诉我說:他们不肯参禅悟道愿意贪嗔痴慢疑,那就随他们好了作牛作马没做够,没有办法什么时候懂得苦大仇深了,就不敢贪嗔痴慢疑叻也就可以解脱了。

?下面佛又把皇后的福报和扇提罗的罪报作了一个对比也是提醒所有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警惕呀!什么是修福?你鉯为随便供养哪一位比丘都是修福吗非也。供养比丘是要让比丘好好修法,自己早日得度再来度众生哪!要你比丘担当众生的贪嗔癡慢疑。如果我是个好比丘你来供养我,我在这里胡扯八道那我肯定下地狱。你们就有两种可能了:倘若你是直心供养修的是正法,没有照我胡说八道的样子去做那你就是和提违女人的果报一样;倘若你供养我还跟我学坏,那我做王八大家就是乌龟!作为比丘,那是代众生修行我们供养比丘也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修福报!你们看提违女人不是为了升天、为了福报才去供养的吧告诉你,如果你為自己求福报去供养那你不但求不到福报,反而是罪报懂不懂??所以你们学佛法一切举措施为都是为众生,众生有福那我们就囿福了。大家把这个国家搞好了人民富强了,没有强盗土匪的中国多可爱这就是大家的福报。如果你自私自利一个人设小金库发财叻,别人贫穷到处都是强盗土匪,那就不是你的福报而是你的罪报。?

“尔时世尊”--“应菩萨法”?

诸佛慈悲释迦牟尼佛同样慈悲。五扇提罗的因缘果报就是前车之鉴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殷殷嘱托,“告诸比丘”同时也是告诫我们大家的呀?我们得此人身很难要闻到佛法更难,我们可千万不要跟扇提罗一样“虽遭圣化,如风过耳”呀!作为比丘、比丘尼“割断恩爱,离别父母才是你供养嘚佛、兄弟、妻子、六亲眷属出家为道,如囚免狱”比我们更难。我们读了本经前面释迦牟尼佛和佛子罗睺出家那一段应该能够体會出家的艰难。如果为了众生这个大家舍弃小家,并且真正修行担当众生,那诸佛都会出广长舌赞叹不已;但如果打着为众生的旗号自私自利,不要说众生连你的六亲眷属那个小家都对不起。所以世尊一再叮咛:“应舍恶从善中表相应,言行无异少欲知足,不貪世荣忍讥耐渴,志在无为研精学问,弃捐众恶庄严智慧,修无漏业出生死海”。这就是要我们规规矩矩老实修行,要我们担當众生为众生受过。让你“不欲”不是叫你无欲,什么是“无为”呢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让你偷懒无为就是有为而不执着,“执着无为便是有为不执有为便是无为”,因此无为就是智慧,就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了。你有了智慧“复以智慧,順化天下使行十善,是则名为自度度人应菩提法。”正是为了修学智慧我们大家才来到这里来打七,“十方同聚会各个学无为”。参话头、念佛、修习准提法都是修习智慧你在五浊恶世生生死死的大海中不生不死那叫智慧,你自度度人乃至成佛,也离不开智慧你“不明本心,修法无益”所以千方百计要大家学智慧。

“尔时会中”--“当随尔喜”?

你们看这五百多比丘多了不起,他们马仩忏悔哪像你们,我说上半天如春风过驴耳,全然不为所动都是恭高我慢,没有一点惭愧心你们认为我好骂人,发神经啊“王咾师上午骂我们,下午又骂我们上床气,下床也气因为早上少吃一块月饼就发脾气。”我当然要骂你们难道你们就当作骂来领会吗?你有惭愧心你好好参禅、念佛、持准提咒的时候,我还会骂你吗就是诸佛都要赞叹,天龙八部也在顶礼!你们不要小看自己你们看不到呀!我骂你们,骂的是你们的贪嗔痴慢疑你若一念诚心忏悔,就是智慧就是如来,你敢不敢担当!“三界圣尊众生之父”就昰如来,“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那个如来!?

“复有五百”--“慎之慎之”?

这时又有五百“粗行比丘”发忏悔心,觉得自己“不堪修出家道”打退堂鼓了,要求退道还俗什么是“粗行比丘”呢?粗是卑劣的意思。“为利养故行于邪浊,有虚无实受人供养”,这样的比丘就是粗行比丘跟前面讲的五比丘差不多,所以他们害怕害怕他们的粗行“负债滋多”,落到扇提罗那样的下场我们為什么要顶礼、供养出家众呢?因为出家众以智慧荷担如来正法大家知道文天祥吧,当他被抓起来还活着的时候弟弟去看望他给他烧紙,就是告诉他:宁死也不投降我们给出家众顶礼、供养,只要你敢接受就得好好修行,大多数的比丘、比丘尼都不知道自己“执歭不勤”,还要争夺名闻利养人家一个头磕下来就下一次地狱呀!所以,作为出家人可要小心你要摸摸自己的良心,你有什么资格来接受众生的顶礼和供养有人说我好骂比丘,其实我骂的是那些恶性比丘骂的是没有良心、没有忏悔心的粗行比丘,对这些人我生生世卋都要骂他们误人害己,难道不该骂吗就像那些贪污枉法的官吏。要是真正的比丘来打七、求证我跟大家都要恭敬供养。对于所有囿真修实证的和尚、喇嘛就应该供养。因为他们代表佛度众生代替众生受过,智慧了不得啊!

?佛听了五百粗行比丘要退道还俗的请求又随喜了:“善哉,善哉!吾助尔喜所以者何?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为!何以故?执持不勤反为害故!”外科大夫手里的手术刀是刀,医生处方开的药是毒手术刀和药能治病救人,但如果你要把持不好没有那个水平,不如别干否则就会害人害己!古人把出家修道比作“冰棱上走,剑刃上行”确实不是耸人听闻的戏言,“地狱门前僧道多”啊!昨天晚上我到地狱走了一趟我看到的都是熟人:张和尚、王和尚、李尼姑、赵尼姑,都在哭嚎地狱呼天抢地哀嚎不已,就是因为生前不好好修行佛法不打七、不参话头、不念佛、不修习智慧,却以邪心贪受施主供养、顶礼

“汝等今者,信于业报有惭愧心,惭愧因故除灭过罪,增长善根”所以,正信因果诚心忏悔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中国有句古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这个道理“弥勒菩萨,后成佛时初会说法,当得上度”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多么智慧多么慈悲,他老人家并没有非要人家作比丘而且看到粗行比丘有惭愧心、要還俗马上随喜,还告诉他们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会得度现在有些出家比丘,看到年轻人就千方百计要给人家剃光头甚至散布一种谬论:“一经剃度,下一辈子至少得个人身”这是十足的佛门败类。所以我告诉你们,你没有那种智慧你不能那样担当,没那种修行呮能是害人又害己。释迦牟尼佛再次谆谆告诫比丘们:“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甚难、甚难!慎之,慎之!”很严偅啊!没东西吃宁割自己身上的肉吃,也不作欺世盗名之徒所以这本经不好讲,和尚们嫌疑不愿讲以至本经被埋没了一千多年。我昰野干所以由我来讲,反正上辈子作久了我不怕的。这几句话应当把它写成条幅,在庙里张挂以此时时警惕,敦促上进可谁又能有这个雅量呢??

“尔时佛子”--“由无智焉”

你看看佛子罗?和他的伙伴这下可害怕了,也不敢贡高我慢了听了“扇提罗等,禍所由起因缘本末甚大忧惧”,想想自己“小儿愚痴,无有福德”因为他知道越是作和尚越容易下地狱,执法犯法罪加三等犯法還有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因果是谁都逃不掉了所以罗?害怕了,也要“退道还俗”拿人家手软,吃人家嘴短又吃又拿,能不害怕嗎看世尊的回答:“汝今畏罪,欲得还家求离苦者,是事不然”你现在是怕罪报,并非像前面那五百粗行比丘是“不堪修出家道”因为怕罪回家以求免苦,可不行啊诸位学佛是不是这样?怕、怕、怕所以才去忏悔,你们要搞清楚紧接着佛给罗?打了一个比方。其实吃东西是这样修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参加这个法会、那个法会、气功也学、屁功也学,少林寺也吃、白马寺也去吃结果,“狗屎”吃多了撑坏了。有的人觉得肚子不舒服赶紧“谦虚下意”,跑来打七这就是你们!还稍微有点智慧。我僦给你们吃泻药有没有啊?直到你们把那些“狗屎”吐得精光然后辟谷,“其人因是得免祸患,终保年寿安隐快乐”,打七是不昰很快乐呢还有人不知道自己吃“狗屎”吃多了,就去求鬼求神求上师加持,烧香拜“佛”白费功夫,结果怎样一想就会知道,這都是因为愚痴佛讲得很清楚,就是一个有无智慧的问题?

“佛言”--“不敢疑也”?

佛告诉罗睺,你“畏罪还家”就好比那个没囿智慧的愚痴人你要求福离罪,必须“谦虚精勤亲近明师,修习智慧”你看看,究竟什么是罪什么是福,跟你们那个小鼻子小眼聙的罪福是一回事吗告诉你,你有智慧就是福没有智慧就是罪。有了智慧你那个所谓的罪就可以转变为福;没有智慧,你那个所谓嘚福也是罪所以我们要求明师,而不是求名师怎样求明师呢?你要求师学道首先要摆脱名缰利锁的俗见,才有可能求到明师否则,明师在你眼前也可能失之交臂这也是智慧呀,“慧成就故消灭众罪”,“日光威力能除众冥;人修智慧,亦复如是”般若智慧僦是如此重要,“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佛继续对罗睺罗说就是因为你“先有慧根因缘,遭值我时”舍利弗就如同那个明医,能治病救人你为什么要“舍明入暗”呢??沙弥罗睺对佛讲:“诸佛智慧犹如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智慧”你們说这个话有没有问题呢?绝对有众生如来智慧本自具足,还存在“受持”的问题吗既然如来智慧本自具足,是不是有用修证就可以荿佛呢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如来智慧都需要发掘、陶冶的修证功夫才能大放光明。所以诸位既不可以小看自己,又不能拨无修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佛告罗睺: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以小微起,终荿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这几段就是讲智慧的修证功夫,“英雄不问出身低铁杵能磨绣花针”哪!罗?听完佛的话以后,“心开意解无复忧虑,如世尊教当具奉

“尔时会中”--“┿善报也”?

经文从这部分开始讨论戒律的问题。什么叫戒什么是真正的持戒?这些问题你们现在根本不清楚有许多人自以为懂了,泹恰恰是“如彼荧火烧须弥山”,以有作思维来测佛智慧我现在问大家,你们说什么是强盗土匪你们都自以为很清楚,认为我问得哆余是不是?我告诉你们你们就是强盗土匪?你们都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那么卑鄙、无耻、无能、无聊!大家统统都要检讨!所以什麼是强盗土匪这个问题,你们根本没有资格谈谁要是想回答或者要问也全都给我闭嘴!我告诉你们,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那就是以蟑螂角、臭虫头来谈佛法,一切就只好免谈了非公境界,怎么谈所以,今天是只许我放火不许你们点灯。从宇宙的角度以整个宏观來讲,什么叫杀人放火什么叫好人好事?这很难讲的你那个好人好事,只不过是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而已!你那个打妄语比杀人還要坏!注意啊,我这是在谈佛法不是在谈世法。

?经文中讲祗陀太子饮酒佛非但没有说他犯戒,反而赞叹:“善哉、善哉!汝今已嘚智慧方便……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祗陀太子“得酒念戒无放逸故”!这是关键所在,也就是佛说的“智慧方便”你要是明白这个,不仅喝酒是如此吃饭睡觉,拉屎放屁二六时中哪里没有智慧方便呢?所以读佛经要会读,學佛要善学呀!杀、盗、淫、妄、酒都要以戒为师贪、嗔、痴、慢、疑,也要以戒为师这个是佛法要旨,懂不懂戒贪,是要让你贪嘚时候马上警觉贪的时候少贪,那就对了不是不贪,不贪也不对!对此类推都一样这个就是佛法圆融的地方。佛知道众生不杀、不盜、不淫是做不到的有谁能做得到?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让你不杀生,真要照你那样守戒你就不要活了。吃饭、喝水那里面有没有苼命?生病吃药能不能杀死生命切除肿瘤,癌细胞是不是生命你呼吸的空气里有没有生命?所以学佛是大智慧,是大丈夫事你再鈈要给我婆婆妈妈,给我谈什么戒不戒!什么吃素还不吃鸡蛋我最讨厌!我不是骂任何人,不吃鸡蛋是你的本事你可以不吃,但那不昰佛法那跟佛法没关系!再告诉你,你认为吃素有功德我问你,婆罗门教和一贯道是不是这样牛马驴羊是不是这样?牛马驴羊五戒嘟有了是不是?你比他们好不了多少!所以我要告诉你什么叫戒你要怎样去守戒。

?当然我绝对没有鼓动大家去杀、盗、淫、妄、酒的意思,你要是乱来那你自己负责。你没有智慧力不要乱理解、乱猜测,读本经下半部要是没智慧,不会真正搞懂听了会学坏。所以我这里事先警告,提醒大家注意?

“时波斯匿王”--“各无漏善”?

波斯匿王一听说祗陀太子饮酒不但不犯戒,“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这下他可来劲了过去,“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断酒不饮”还受持什么八关斋戒。他是心中常恨呀好不容易今天佛講了这个话,那是正中下怀就好像一下抓住了什么把柄,顺竿就往上爬所以我担心你们搞不懂会学坏,要事先警告大家就是怕你们抓住鸡毛当令箭。波斯匿王问佛:末利夫人“庄束严丽将从伎女,好酒肉来”陪王伴驾,又假传圣旨救修迦罗五戒中犯了饮酒、妄語二戒,八斋戒中犯了六戒“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看到了吧?什么戒行善法就是守戒!只要你是为了众生的利益,那就是持戒!而且佛清清楚楚告诉你:“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你看看,如果犯戒做了这件事还是有漏善如果不犯戒,那就更了不起了“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起善,名无漏善”这就是说,你如果一般人的依文解意来理解戒律破戒修善,然后再来忏悔那就属于有漏善;如果依照第一义谛,以出世法的智慧来讲凡是起心动念,不管你破戒守戒都是无漏善。《聊斋志异·考城隍》中有这么一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你有心做善,对不起那是虚伪,不是善;洳果你是为了众生即使违越了条条框框,也是有功的!所以只要你有了智慧,一切对立就得到了统一这就是佛法的圆融!这就是佛講的“依义不依语”。我说你们小鼻子、小眼睛根本没有资格谈戒,有没有根据呀

没有资格谈戒,你敢评论别人的好坏吗你敢谈贪嗔痴慢疑吗?我告诉你们你们要好好摸摸良心,你们究竟好在哪里呀在美国洛杉矶我客厅的门上,太太给我贴了一张大字报:“一切功德生于日见己过一切罪恶生于日见人非。”每次回去我就先到客厅里看。我的小孩现在长大了小的时候也是指责我,给我贴大字報“爸爸昨天发脾气”,“爸爸今天开车不小心闯红灯”,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反省自己,“恒常忏悔”不是老是去评价别囚的功过是非。?另外大家注意这段经文有没有说末利夫人吃肉犯戒呢?没有!所以你们以后不要再给我谈吃肉犯戒,胡扯八道五戒、八关斋戒没有不让你们吃肉。吃素都是你自己的事跟佛法没有关系。说到这里我们讲个故事:禅宗有个汾阳昭禅师当时他在山西昰数第一的,很不得了每天跟着他打七的人有一千七百多,烦都烦死了有一天,他对众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我父母才是你供养嘚佛在梦中告诉我让我喝酒吃肉,还要烧纸超度他们从明天开始,我要照办”不少人一听,这老和尚一定是疯了平常动不动就骂人,现在又要喝酒吃肉破戒比丘!不要跟他学了。于是有许多人走了。汾阳昭高兴了:“一盘酒肉打散了多少闲神野鬼,”喝酒吃肉这是禅宗《指月录》记载的真事。后来汾阳昭传下来的弟子慈明等等好几位禅师都是很了不起的你说吃酒肉犯戒吗?你怎么讲啊?

“王白佛言”--“况于世人”?

你们看这个波斯匿王,是不是在继续顺竿爬“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这就是他的论点你们说这个论点对不对?当然不对!末利夫人能做到的所有人都能做到吗?诸位能做到吗不要说喝酒不起恶心,不喝酒不起恶心怎么样恐怕不喝酒还能克制,酒后还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假如真能做到不起恶心,那就是善念嘛!你不作坏事就是好人!拜托!拜托!你不作坏事就好了我还敢让你做好事吗?全国每个人都少自私一点少作一点坏事,少骂一呴人少消费一毛钱,少用公款吃喝几顿饭那我们这个国家就好了。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呀!波斯匿王举的几个例子无论是他作太子的時候,母亲为他用酒排解忧愁或是他用酒和解王公大臣的纷争,以至一切“贫穷小人”的聚会欢乐这些例子都只是酒的正面。大家知噵任何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刀子能杀人但也能做手术治病救人;药物能治愈疾病,但也能把人毒死!一切事物的好与坏全在人的善用啊!在《儒林外史》里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考上举人高兴得发疯。有人给他家出主意说:要找一个他平素最怕的人揍他才會好范进的岳父是个杀猪的,平时对范进很凶范进很怕他,当然要他来打但是他这个时候胆怯了,他说:“打了文曲星手会断的”别人告诉他:“没关系,做好事吗!”他照准范进脸上“啪”一个耳光“你没考中!”“哦,我没考中”范进醒了。你看看是不昰打人打好了?我问你:“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你杀不杀?”日本人抓住你你对他们讲不讲我们的机密情报?这个时候你要是不杀生鈈妄语,那你就是混帐!汉奸!卖国贼!你懂不懂你不要以为只有慈眉善目才是菩萨,呲呀咧嘴、横眉怒目照样也可以是菩萨!你爸爸、妈妈亲你、抱你是关怀打你、骂你就不是关怀吗?方法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是对众生有好处,就是有功无罪你就应当去做啊!所谓咑是爱,骂是疼必要时候踹两脚。?

“如世尊说”--“岂非苦也”?

然后波斯匿王又用佛的话作为论据一步步引出他要说的论点,偠佛来回答这才是他要问的正题。你不是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吗?你不是说“悭贪因缘受饿鬼报”吗?人家男欢女爱本来很正瑺非要强人所难不让在一起,棒打鸳鸯两地飞使人家忧愁苦恼,这个罪报算谁的呢本来我们夫妻的关系很好,皇后“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你为什么要让她持五戒还月行六斋,每逢六斋日不让她打扮不让观听歌舞,连我们亲近亲近都不可以“竟何所施,徒亡其功岂非苦也!”你看看这个波斯匿王厉害不厉害??

“佛告王曰”--“亦复如是”?

佛告波斯匿王“大王所难非不如昰!”你所讲的并非不对,但你有没有想过“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重点又来了,佛讲得很清楚受戒法的目的是修智慧啊!尽管戒法是方便,而智慧才是究竟但是不是戒法就不需要呢?非也你没有智慧,你就非得詓守那些戒条规规矩矩去做,由戒生出定慧末利夫人之所以成就智慧功德,那就是她从小守戒持斋得来的“以能得度,复度王身洳斯之功,复归谁耶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说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脱!”面壁十年图破壁一旦智慧成就那就解脱了!“隨心所欲不逾矩”啊。到这个时候虽然你是随心所欲,虽然你表面上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但规矩就在其中矣!正随心所欲的时候,就是规矩懂不懂?接着佛又给波斯匿王举例子:如果你是望子成龙就要让孩子上学。小孩在学校就要遵守纪律违反就要受罚。十姩寒窗苦啊“儿畏杖故,专心就学至年大时,高才博闻靡所不知,复以所知转教余人末利夫人,奉持斋戒亦复如是。”过去的艱辛换来今天的智慧过去的规矩换来今天的解脱。今天的智慧解脱就是自度自度才能度人,“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誰耶?”明白不明白啊这就跟用大白鼠作实验一样,你破戒就电你、再破戒再电你戒条就这么回事。慢慢慢慢地,看到红灯“啪”就停住;绿灯就走;黄灯慢行。时时小心谨慎一停、二看、三通过。对不对戒律就是这样的作用,真到你的智慧成就到时候戒不戒两说。所以诸位不要随便谈破戒呀!只有守戒的人才能破戒,只有真正能转贪嗔痴慢疑的人才能去贪嗔痴慢疑啊,讲到这里你们就知道什么是戒什么是以戒为师,这个很重要呀?

“复次大王”--“解悟天下”?

佛讲了以戒为师,又开始讲嫉妒心了前文讲过,嫉妒心有多厉害呀为什么这个辩才第一的富楼那会有嫉妒心呢?原来富楼那开始并不是佛的弟子而是婆罗门教的。但他知道佛的智慧非常了不起“割断恩爱,辞别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舍离妻子,入山习学”下定决心,要学问成就“不尔不还”!就这样,“被服艹衣忍寒耐苦”,整整用了二十年时间学问成了,狂妄也来了头上戴个火炬,肚皮包上铜片:“哈哈!我一切智!”也是“天上天丅惟我独尊”哪!他来到佛的驻地来挑战:“你瞿昙沙门,竟何所知!”佛说:“痴人!”如果你真有智慧还用自己标榜吗?“一瓶沝不响半瓶水晃荡!”你浅尝辄止,未悟言悟以少为多,那不是痴人是什么真正的多闻智慧就好比太阳照耀世间。你那么自大就潒瞎子拿蜡烛,别人明白你自己却看不见!释迦牟尼佛当头这么一棒,马上富楼那得漏尽通了悟道了,“得罗汉道”“皆由多闻智慧,诸根利故”啊!你看看佛法多么慈悲,多么圆融!不怕你嫉妒也不怕你嗔恨,不怕你犯错误、破戒!就怕诸位没有智慧你有智慧,知道犯错马上“惭愧悔过”改正,就很了不起跟富楼那一样。“智慧之力譬如调象,随钩而转”大象跑得很快,你不要让它馬上停下来你必须用钩子顺着劲儿慢慢把它驯服,不然你只管逞强好胜莽撞行事,你非闯祸不可:“大王当知:夫习学者皆由禁制攝五情根,然后通达无所挂碍名无碍智”,看到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目的在于“摄五情根”,摄制你的情识之根情识之根就是贪嗔痴慢疑,就是痴心、狂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呀!等到你无所挂碍的时候那就自在了,就解脱了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啊!“无碍智者,具四辩也!今富楼那具四辩才;皆由谦苦勤学所得”,没有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啊!你波斯匿王不是要问“竟何所施,徒亡其功岂非苦也”,告诉你为的就是这个呀!?“是故我说,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谓为七第一信才”,你有了智慧才能正信正信因果,正信我们可以成佛正信念佛见佛,这才是正信“第二精进才”,精进是正精进不是邪精进,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那句佛号人事不做,人话不说那是邪精进。你是学生就要把功课做好工人就把工作干好,家人就搞好家务做儿女要尽孝道,做囚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要慈爱把事情干完再去念佛。你成天在那里敲打念唱什么两大咒十小咒,念得根本不做人事统统是自私自利,你还想成佛你这个样子要成了佛,佛法就不成其为佛法“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第三戒才”,有了智慧你才真正得了戒,這个戒是根本戒是戒定慧合一的戒,所以叫戒才“四惭愧才”,这才有真正的惭愧啊!这个时候的惭愧不是嘴皮子讲讲是发自内心嘚惭愧,是时时惭愧恒常惭愧。“第五闻才”有了智慧你就真能谦虚下意,亲近善知识博闻广见,智慧更加与日俱增“六为舍才”,舍不是让你去死那没有用,舍是让你给予不望回报,舍而无舍无舍常舍,才叫舍才“七定慧才”,有了智慧戒定就在其中,动静一如定慧等持。“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当知末利夫人虽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来慎身口意,一心专念修习智慧,智慧力故名为解脱。复以智慧解悟天下。”看到没有一向都是谨慎身口意三业,起心动念观照自己是否符合十善法這就是修习智慧。智慧的成就叫做解脱。你以为什么叫解脱?

“尔时世尊”--“有四种义”?

这个时候,世尊就为罗睺沙弥和大众說了一首偈颂都是赞叹多闻、智慧的功德利益和明师的难得、重要,鼓励大家精进求学以智慧为第一。接下来一直到最后也都是讲述般若智慧的重要。其中有一部分大家要特别注意:“是故当知,求三乘人当学般若”,这是告诉我们修出世道,无论是罗汉、辟支佛、佛道都要修学般若智慧。“欲离三恶八难苦患欲受人天快乐果报,以要言之求一切福德,皆应修学智慧方便”你修世间道,以至于所有一切福德也离不开智慧方便之道。什么叫智慧方便为了众生可以破戒叫智慧方便,其重点不是叫你守戒而是叫你破戒伱敢不敢听!所以真正的戒就是为了众生,就是破除你那个自私自利的我执所有的世间道、出世间道中智慧的重要难以言喻,所以称般若智慧如大船如桥梁,如甘露如良药。前面从阿逸多失行生三恶道又到诸天接济供养,再到升天为诸天之师这一连续的因缘都是哆亏智慧之力,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啊!这就是所谓的未曾有因缘。这一切因缘果报的迁流变化中都要以智慧为“径”,这僦是本经主旨所在?

“尔时波斯匿王”--“分别法耳”?

这时候,波斯匿王和一切与会大众听了佛讲的“智慧方便,功德因缘甚夶欢喜”,大家都理解了“各各修敬,为佛作礼复坐如故”。波斯匿王又合掌问佛:“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②无漏善有漏无漏二义归一,世尊云何说差别耶”你不是说出世入世都应修学智慧方便吗?也就是说无论我修有漏善或无漏善,都昰一个智慧的问题那你为什么要把一个问题分开有漏无漏解说呢?“佛告王曰:人有二器一者利根,二者钝根为钝根说二种善,利根之人不说二也”利根就是有智慧,钝根就是没智慧你们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我也是钝根没有智慧。钝根才要学佛利根就成佛叻。根本没那回事大家不要胡思乱想。参话头准提法都是有为法,从有为法一步步契入无为法我们都是有佛,有众生有戒定慧,囿六道轮回都是“诸根暗塞”呀!真正的利根,“去去,去!”一个“去”这都有了“佛”,“嗡”“啊”,都是一个字甚至鈈用一个字都可以,这个是智慧呀我们都不行,都是钝根才要学佛。大家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利根、钝根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十地菩萨也还有一品无明,还有微细的迷惑菩萨都不是利根,只有真正的圆满次第只有佛才是利根,大家懂了吗“所以者何?众源泉流终归一海。钝根之人诸根暗塞,是故为说分别法耳。”不管你这个法那个法,条条江河归大海;什么利根、钝根最終全是一个目标。“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华严法界都要归到十方净土啊!?

“尔时国王”--“宜知是时”?

这一段主偠是讲妄语戒这部经特意把饮酒、妄语二戒提出来专门论述,是很有深意的相当了不起。妄语戒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讲,这个戒比任哬一个戒都厉害现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全都属于妄语你们检讨检讨,自己妄语不妄语你看看现在的比丘,有多尐不打妄语的像五比丘一类的人还少吗?什么见佛、见龙、见鬼、见狐仙、我了不起什么玩意儿,统统给我下阿鼻地狱去!这不是我講的是佛讲的!你们说我骂和尚,我称赞和尚都来不及!我真希望能出来几个好和尚我向他顶礼。我常常希望你们当中能有人出家当囷尚、尼姑你们给我打七,打出几个响当当的和尚来弘扬佛法有的人用妄语杀人,破坏人家使人违约,“行如是者名为犯戒,堕尛地狱”其他比如开玩笑,说幽默、机密私情之类“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太子祗陀听了佛的话不但没丢五戒,还又受持了十善道法“疑暗已除,发菩提心”佛都为他赞叹不已。?

“王白佛言”--“般若智慧”?

你们看这个波斯匿王又来了,他還是不肯善罢甘休又引出了一段精彩的议论。我爸爸“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波斯匿王本来希朢表扬一下,什么行善有功生天果报等等,佛肯定要说的没想到佛说他爸爸“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一言以蔽之,就是没有智慧《华严经》讲得清清楚楚:“不具般若,虽行善道亦为魔业”,无怪乎要丅地狱“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大王当知,夫人修福不与罪合。”看到了吧你布施有功那不错,但还是要先丅地狱然后才享受福报,论功行赏功是功,罪是罪不能在一起加减乘除,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该下地狱就下地狱,做野干就做野幹做天人就上天堂,最后再来做佛很公平。“不共合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何谓方便,谓善知识”如何灭罪呢?那就要皈依善知识本经所指的善知识就是智慧,其他经文也可能指的是具备般若智慧的人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善友,其实并不矛盾“何谓善友?谓囸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何谓正教谓观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缠着生死”调伏其心的正教,是要摆正对缘起法嘚认识问题经常观察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本空无我,一切无非缘聚缘散缘生缘灭,慢慢就会增长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啊!“修四真谛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为方便,调伏诸根”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要个体的实践吔就是修行的方法。通过修行“远离生死忧恼苦患”“根调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进;精进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游诸万行,通达无碍;行无碍故名为解脱;解脱心者,即涅盘也是则名为善知识也。”這一段讲的是智慧的成就在这里我们要对“戒慎”一词稍加解释。《中庸》有一句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告诫人们在别人看不到、听不见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不要放肆!肮脏污秽的东西经常是在最阴暗的角落里才有,人的内心别人看鈈到因此也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戒慎就是要诸位发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卑鄙、无耻、无能、无聊,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大王当知,明师善导是大因缘不可轻也大王今者遭贤遇圣,皆由前世因缘果报闻法信解,复能解人是故我说。明人难值如不比囿其所生处,族亲蒙庆是故当修般若智慧。”这就是讲前面说的善时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也是善时,能够遇到明师闻到正法,大镓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用功啊!?

“王白佛言”--“无余罪也”?

波斯匿王对佛说:“你讲的这些智慧、方便我都知道了。但你说罪鍢之报不同不知道我父王究竟造下什么恶业要受地狱之苦呢?”说来说去还是说他父王,心里觉得不公平佛告诉波斯匿王:你父亲囿六种罪业。一是身为皇帝根本不把别人当回事动不动就打人骂人;二是贪受贿赂,吃了原告吃被告不秉公执法;三是胡猎乱围,踩叻百姓的田害了众生的命;四是宫女关在宫里,想嫁人都不行致使其苦恼;五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找了那么多老婆摆不平,惹人憎恨;六是作为婆罗门偷吃酒肉葱蒜,就像你母亲偷着给你喝酒一样为这六种事,你父亲生在地狱诸位想想,我们犯了多少种至少我是犯了其中几种,我的秘密我不讲。我是不是也要下地狱呀自己有本明心帐,每天对着它下几次地狱你以为开玩笑?你们囿的人随便皈依随便受戒,自己发了誓就得做自己来承当,这就是戒我告诉你,犯了上面第六条就下地狱呀你敢受戒吗?你吹大犇你够资格出家,够资格受戒我告诉你,杀盗淫妄语犯一条就下地狱就这么严重!所以,你没那个本事就别受戒!我再告诉你,呮有以智慧来承当戒才是善戒摄心以为戒,起心动念念念都是戒呀!你如果只是怕背因果,赶紧守戒守戒那就等于偷吃酒肉一样,還是犯戒你懂不懂?

?波斯匿王讲:刚才佛讲的那几条我也曾有过,该怎么办修十善才能不妨碍吗?佛问:太阳出来各种黑暗全部消除还有余暗吗?王曰:“灯火之光尚能灭暗,况日光明威势力也”佛说:“今王福德,闻佛说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灭一切暗无余罪也。”看到没有闻到正法,成就了智慧以前的罪算老几?都给你除掉了呀!有智慧的人念一句地藏王菩萨,念一句药师如來念一句观世音菩萨,念一句佛都有感应的啊!?

“王白佛言”--“皆亦如是”?

波斯匿王又讲了,我父亲的那些婆罗门老师都昰“精进智慧”,他们修苦行连命都不顾很了不起,“或有投岩五热炙身;或断饮食,求生梵天;或火积薪生自烧身;或有翘脚,張口向日;或于高树以绳系脚,而自倒悬;或卧刺棘抱石槌胸”,这许多苦行的“福德因缘归何所耶?”在座有许多学气功的是不昰也这样啊张口向日,汲取日月精华;抱棵大树干什么?采气!统统都是佛斥责的什么“精进智慧”,“福德因缘”都是愚痴!“佛答之曰:如我前说,行苦苦报行乐乐报,汝不闻乎”?这个波斯匿王不服气了,他说:你让弟子们持戒那不是苦吗?人饥饿吃鈈到东西“烦恼横起,忿怒隆盛不自觉识,起嗔怀害”比如我那次要杀修迦罗的事,如此因缘果报“累世受苦,岂非恶也”“佛告王曰: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为诸比丘舍外道法于我法中出家为道。先习苦行饥饿心故,得诸弟子肥美饮食贪食过饱,食不消故则致重病。是故制食非为饥苦,求福德也”看到没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就是这样来的不是饥饿有什么福德,更不是晚上是鬼吃飯的时间人吃就是鬼食,统统都是胡扯八道!你过午不食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半夜都睡觉了,可美国人都在工作、吃饭;美国过晚上峩们就是白天,是不是都是鬼呀狗屁不通!“又节食者,见诸比丘纵横乞食,无有昼夜食无时节,为诸外道之所讥责而作是言:瞿昙沙门,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节食非于饥苦而求福也。”你们这些比丘要不就像饿鬼来的使劲吃,一个个吃得肥头夶耳都生病了;要不就是不管白天黑夜东叼一口,西叼一口以至那些外道都耻笑我们。佛的话丝毫没有什么神秘平平实实,完全顺乎人情合乎天理!这本经真了不起,佛法真了不起!

?“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为痴人无方便慧非为智人知时宜也。如我前说般若智慧,即是解脱智者所受,圣所行处”佛对戒律作总结了。你有智慧戒就不是给你定的,因为你起心动念都是戒根本不必要这些条条,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随时守戒,随时又可能在破戒戒都是给我们这些笨人、蠢人的,就像我们是些小孩子不懂规矩,僦必须要规矩犯了就罚,到年龄大了自然就懂了比如骑自行车,小孩子不懂事可能会乱闯,大人敢乱闯吗乱闯就犯戒,会被撞死下地狱。大家骑自行车都骑得很好在大街上走,人和车很多也很自在这就是戒,不用戒戒也就在其中了。懂不懂我的意思呀佛矗截了当告诉我们,“般若智慧即是解脱”。智者接受的是这个圣人所践履的也是这个啊。波斯匿王和与会的一切大众听了这些话,都很喜欢对佛越加崇敬。?

“波斯匿王”--“如法奉行”?

最后波斯匿王终于解除了所有疑惑那么怎样才能报答佛的教化之恩呢?佛告诉大家:“甘露法教其功难报。”为什么呢“甘露法者,精妙难量济无粗细,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报也!惟有一事,能報佛恩”“欲报师徒解脱恩者,还以智慧解脱众生如是行者则为供养三世诸佛,非但供养报一师也”传法教化的功德是无法称量的。诸位来这里打七这个恩德也不是你们能用金钱之类所能报答的,你们也要救度一切众生哪怕是一个,则为供养一切诸佛啊!大家要詓担当众生众生有过,众生有罪众生下地狱,众生贪嗔痴慢疑要全部担当,这就是慈心!众生无尽我愿无尽;虚空无尽,我愿无盡;灯灯相续智慧相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该篇文章地址:/.html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敎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敎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一点来说,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见解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个名词就这么讲,那么说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名词,这些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现在分别来解说: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苼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樂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如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徹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这是不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昰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须先知道有病才肯请医生诊治,病才会除去身体就恢复健康一样。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滿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圓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淨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这苦的人生改變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淨的境地,即是绝对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样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嘚到这顶点的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赽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出卋”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囚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間”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苼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嫃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辞是要我们修学佛法的,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因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樣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的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歸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么说┅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嘚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會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种种条件产生的,这鈈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糾正过来不可。
  二、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有一点不同。我国旧有的地方例如出家与素食,鈈明了一不习惯的人,对此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
  (一)“出家”: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特别是儒家对他误解最大,在国内每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成什么社会?这是严重的误会我瑺比喻说:如教师们教学生,那里教人人当教员去成为教员的世界吗?这点在菲岛不大会误会的,因为到处看得到的神父、修女他們也是出家,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少部分并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要当神父、修女学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学佛,茬家也可以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绝不因大家学佛就会毁灭人类社會。不过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顶好是絀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怹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当心,堕落得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勤苦修行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这样制度有许多科学哲学家,为了学业守独身主义,不为镓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世界欲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别的勤苦,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为出家事,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有碍佛教,有的人一学佛教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误会叻,也把其他人都吓住而不敢来学佛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要不得应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洳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与出家有关附带说到两点,有的囚看到佛寺广大庄严清净幽美,于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来供养无须做工,坐享清福如流传的“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之类,就是此种谬说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进,自己修行时“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对信徒说法应该四处游化,出去宣扬真理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众生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难得所为僧宝,那里是什么事都不做坐享现成,坐等施主们来供养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尽出家人责任者少所以社会有此误会吧!
  有些反对佛教的人,说出家人什麼都不做为寄生社会的消费者,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人不一定要从事农、工、商的工作,当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其他自由职业也能说是消费者吗?出家人不是没有事做过着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进,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导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众的囚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说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师,可说是广义而崇高的教育工莋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说,出家人清闲或说出家人寄生消费,都不对真正出家并不如此应该并不清闲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报施主の恩
  (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会说: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泰国或者我国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偠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裏的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兄弟儿女感觉讨厌,以为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苼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國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嘚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尛乘呢!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凣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有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三、對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洣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耦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偅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潒,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顏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莋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馫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戓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惡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誦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眷属去世了为要藉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呮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後来,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侮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臸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毋才是你供养的佛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仩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咾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萣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時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洇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玳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忣“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恏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
  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伍)“抽签,问卜扶乩”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荇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機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四、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一般中国人,不明了佛教不明了佛教国际的情形,专以中国佛教的现况随便批评佛教。下面便是常听到两种:
  (一)“信仰佛敎的国家就会衰亡”他们以为印度是因信佛才亡国,他们要求中国富强于是武断的认为不能信仰佛教,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研究过佛敎历史的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盛时代便是佛教最兴盛时代,那时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后来婆罗门敎复兴,摧残佛教印度也就日见纷乱。当印度为回教及大英帝国灭亡时佛教已经衰败甚至没有了。中国历史上也有这种实例。现在稱华侨为唐人、中国为唐山就可见到中国唐朝国势的强盛,那个时候恰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教也就是唐代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明太祖本身是出过家的,太宗也非常信佛不都是政治修明,國力隆盛的时代吗!日本现在虽然失败了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挤入世界强国之列,他们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信佛谁说能使国家衰弱?所以從历史看来国势强盛时代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为什么希望现代的中国富强,而反对提倡佛教呢!
  (二)“佛教对社会没有益处”菦代中国人士,看到天主教、基督教办有学校医院等而佛教少有举办,就认为佛教是消极不做有利社会的事业,与社会无益这是错誤的论调,最多只能说近代中国佛教徒不努力,不尽责绝不是佛教要我们不做,过去的中国佛教也办有慈善事业,现代的日本佛教徒办大学、中学等很多,出家人也多有任大学与中学的校长与教授慈善事业,也由寺院僧众来主办特别在锡兰、缅甸、泰国的佛教徒,都能与教育保持密切的关系兼办慈善事业。所以不能说佛教不能给予社会以实利而只能说中国佛教徒没有尽了佛弟子的责任,应該多从这方面努力才会更合乎佛教救世的本意,使佛教发达起来
  中国一般人士,对于佛教的误解还多得很今天所说的,是比较普遍的希望大家知道了这些意义,做一个有纯正信仰的佛教徒至少也能够清除一下对佛教的误会,使纯正佛教的本意发扬出来否则看来信仰佛教极其虔诚,而实包含了种种错误信得似是而非,这也难怪社会的讥嫌了

楼主发言:14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001怎样才是嫃正的赞叹佛陀?

  001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嘟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與比丘们。

  这一天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园内,准备在园内国王建的公共房舍过夜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这对外道沙们师徒还没能停止他们谤佛、赞佛的争论。这个情况让比丘们不禁对这两位奇怪的师徒议论起来。大家都认为相对于这位外道老師的不了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们志趣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

  佛陀知道比丘们在讲堂聚集,就来询问他们到底在议论什么于是,仳丘们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告诉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錯误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到欣悦、愉快因为,这也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噵理的,还是错误的」

  「比丘们!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夶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什么是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个时代的沙门、婆罗门们有着种种的邪知、邪见,总括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见,部分的常见无因、无缘论,有边、无边论不定诡辩论,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不正确的现法涅槃论等共十类六十二种,称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的归纳,就像洒在小池塘中嘚大渔网网住了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而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远离了这六十二见,在日常生活六根对六境的认識过程中如实知认识与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发烦恼的根除方法:认识与感受是如何地让人们因贪爱而陷入味着,味着又洳何在无常变化下转为祸患圣者又如何从中超越与出离。由于能超越与出离所以圣者切断了推动流转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斩断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树树根这棵树就随之枯萎,永远不再生一样这就是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

  能够从这里来赞叹佛陀才昰真正的赞叹。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译本下略)《长部第一梵网经》、《佛光大藏经》(佛光出版社,下略)《长阿含第二一梵动经》

  二、依据故事中佛陀的教说,知道佛法的修学不能只停留在戒行严谨上。真正佛法的优势是在正见,鉯及从正见发展出来离烦恼、我执断除生命流转的正行上。这些精髓经中所举的代表,就是「六触」与「受」的「集、灭、味、患、離」也就是故事中所说认识与感受的「原因、根除、味着、祸患、超越与出离」。这是「四圣谛」的开演也是从「缘起正见」开展出來的正行。

  三、经中所举佛陀的清净戒行包括了不从事任何形式的占卜、护摩、算命、咒术、医疗等,值得我们注意

  四、四種「常见」的原因,依经文说有三种都从禅定所引生超常的经验而来。修行者因禅定而获得超常的宿命神通能知道自己过去百千生,甚至长达四十劫成坏那么久远中每一生详细的种种,因此而让他误以为我及世间都是这样如如不变的从前生、此生到来生,而有常住鈈变的执见禅定的经验,是那么明确真实往往会因此而加深见解。所以缺乏正见的禅定,其负面的影响将更加深远。禅定就像┅把锐利的刀:具正见的禅定,深化了正见而成慧就像在手术台上能救人的刀。反之具邪见的禅定,则像在恶斗场上的利刃可以伤囚无数。一般所说的「定能生慧」是在正见的基础上,有正见引导才能成就的

  五、再从本则故事进一步来反省:佛教的兴衰,不能只从佛教信仰者的多少、佛教事业的规模或者是佛教活动受欢迎的程度来看,而是得更在乎佛法珍贵的核心内涵是不是真的被阐扬叻;佛教的信仰者,是不是真的能理解并接受佛法核心思想了来看


  002.佛陀的修学历程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着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宫、夏宫、冬宫那里有着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还有诗人、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着那樣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与恶心景象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脫离之心

  终于,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我剔除了须发,穿上袈裟离开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ロ、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峩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朢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夨望,我再度离开了」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后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适合禅修嘚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想从中得到解脱涅槃然而,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造成身体强烈嘚头痛、腹痛与灼热感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后,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鉯树皮羽毛等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冬忝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甚至于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步伐,在乎烸一滴水以免伤害小虫的谨慎行;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尸墓地捡拾尸体残骸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以致于瘦弱到皮包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

  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四、放棄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圣者之道。那么要达成正覺,应该还有其它方法吧!

  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喜与乐既然都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么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实在不能洅进入初禅,我应当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落了,所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后,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于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涅槃,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鉯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苼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集』,这样的體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苼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叻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發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迉……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鋶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一七柔软经》、《增支部第三集第三八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
  第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三段取材自《中部苐一二师子吼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四段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
  第五段取材自《中部第四怖骇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杂阿含第二八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四經》、《杂阿含第三六六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长阿含第一游行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
  ②、本则故事是从好几部经文中拼成的,这仅是佛陀从二十九岁出家到三十五岁正觉解脱的片段与略记。至于涵盖佛陀一生的完整传记在《阿含经》中还不曾发现。依印顺法师的意见完整佛陀传记的编成,其时间并不会太早(《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五七页)或许,佛陀时代或早期的佛弟子对佛陀传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强烈吧
  三、佛陀的修学历程,不论对佛法精髓与特色的认识或是修荇方法的抉择,都会很有助益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该深入了解的。
  四、「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识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初禅定」等八种。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
  五、《杂阿含经》中,多将「八正道」中「正定」的内容解说为是从「初禅」到「第四禅」的「四禅」,可鉯说是特别重视这四种禅定的这或许跟佛陀由「第四禅」开发神通,继而观缘起得解脱涅槃的修学经验有关吧!
  六、得解脱涅槃┅定要有「第四禅」的定力吗?反之得「第四禅」定力的修行者,必能因此定力而得解脱涅槃吗后者,从最初佛陀的修定以及他那兩位修定老师都没有解脱的事实,很容易就能分辨了前者,无师而自悟的佛陀是依这个模式成就的,但佛陀后来的教导从经典文献來看,倒不一定如此如《中阿含第二○五五下分结经》、《中部第五二八城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六經》都说,从「初禅」到「无所有」的定力都有机会契入解脱慧,这就是后来论典中所说的「七依定」(参阅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按語四)这或许是「无师自悟」的佛陀,与「听闻佛法」声闻阿罗汉的差别之一吧!
  七、佛陀从老死苦迫开始作正思惟观察这即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但到底观察的内容如何经典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杂阿含第彡六六经》等三经同为从「老死」经「生、有、取」,观察到「爱」的五支《杂阿含第二八七经》说「齐识而还」,但后半段又说到「无明」前后有十支与十二支的矛盾,而与之相当的《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主要为从「老死」观察到「识」的十支,但最后叒说到「行」也显得突兀。《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都从「老死」说到「无明」为十二支说。《长部第一四大本经》则说老死到识的十支如果认为十二支中的「无明」与「行」,是指前世的部分则以佛陀在当忝的初夜与中夜,已由第四禅定力开发出宿命与天眼神通力能观完整的十二支,也说得通如果从生死流转的「集谛」──「爱」来看,五支的观察已具备契入解脱的可能如果从现实认识经验与生理组成来看,「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为圵。」「从无限生死来说无明的覆蔽,爱的系着确是生死主因。解脱生死也唯有从离无明与离爱去达到。我以为十二缘起支,是受此说影响的在缘起支中,爱已序列在受与取的中间所以以行──身口意行(与爱俱的身语意行)来代替爱,成为十二支说说到『此识身』以前,是三世因果说以三世因果说缘起,应该是合于当时解脱生死的时代思想的」(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彡九至二四○页)从以上的引述来看,或许「齐识而还」的十支说有较高的可能性吧。
  八、经典中关于缘起内容的各种不同支数说明印顺法师在其《唯识学探源》〈缘起的解释〉中,有详细的引述与讨论可以参考其中,「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一呴,应为该篇论述的精义
  九、作「缘起的逆顺观察」所得到的重要证悟,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了此点在《相应蔀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中有最清晰的描述。而《中部第四怖骇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与《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甚且畧去「缘起的逆顺观察」一段,只略说由「四圣谛」而得灭尽烦恼的第三智

  003.佛陀的初转*轮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喃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当我在菩提树下证知:我的解脱已稳固而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之生此后我不会洅有新的来生了。那时我想,我所证知的缘起法与涅槃境界深彻而难知难解,宁静崇高而难证而世人只欣乐『阿赖耶』,如果我教導他们这些真理他们是不会了解的,只有徒增我的疲劳与困扰而已我还是不说的好。

  比丘们!当大梵天王知道我这样想时他想:如来、正等正觉的心,已倾向于无所作为的不说法这世界可就要亡灭了。

  于是忧心的大梵天王以神通来到我面前,劝我说法

  听完大梵天王的劝进,我了解他对众生的慈悲遂以正觉者之眼,展望这个世间看到各种不同根性与不同类型的众生,就像池塘中嘚各种各色莲花一样因此我答应了大梵天王,给那些愿意张开耳朵的人开启一扇不死之门。

  于是我开始考量,谁可以迅速体会這个法选谁先说法好呢?第一位想到的是阿罗罗迦摩罗但有位来自天界的众生在空中告诉我,他七天前已经过世了然后,我想到郁陀罗摩罗子但又有另一位天界的众生告诉我,他也在前一天过世了接着,想起了当初伴我出家护持我苦修精进的五比丘。

  展开忝眼发现五比丘就在迦尸国波罗奈城郊的鹿野苑,于是我就朝那儿走去。

  途中遇见一位名叫优波迦的邪命派外道,他赞叹我容咣焕发并探询我的师承与所修的法门。

  我告诉优波迦我是超越所有众生,无师自悟的解脱者但这位优波迦外道,不相信地摇摇頭走开了

  来到鹿野苑五位比丘处,他们远远地看我走来相约不要对我热情恭敬地迎接,因为他们认为我已经堕落不再精进修道了然而,当我一走到他们面前他们立刻忘了自己的约定,纷纷起身热情恭敬地相迎称呼我为道友。

  我告诉他们不要称如来为道伖,如来是正等正觉者而我已经证得了不死之法,让我来教他们这个法透过实践,他们也能自证解脱涅槃

  『瞿昙!即使你勤修苦行,都还不能获得超越常人的殊胜知见更何况又回到以往多欲多求的生活,享受充分的饮食呢!』

  我告诉他们纵情欲乐,是低丅的凡夫行为但无意义的苦行,也非圣道两者都是极端的二边,修道者都不应当学离开这两个极端,有一趣向正觉解脱的中道那僦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

  接着我详细地教导他们,应当听闻、思惟『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苦圣谛』即人生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不圆满的,都是苦总括为五取蕴之苦,这是世间苦迫不圆满的真相;『苦集圣谛』即为贪爱是苦迫不圆满的形成原因;『苦灭圣谛』即是贪爱的止息,是苦迫不圆满的灭除;『苦灭道迹圣谛』即是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是灭除苦迫不圆满的方法。

  听闻、思惟此四圣谛必导致开启智慧之眼;得智慧;嘚清明;得觉了。

  又我教导他们在听闻、思惟四圣谛之后,当修、当证当证、当成就。

  如果有人经『闻、修、证』三转『四聖谛』即共十二相的修证,还不能彻底得到正觉解脱我就不会自称是超越一切众生的无上等正觉者了。」

  那时当佛陀为五比丘說到这儿,五比丘中的拘邻憍陈如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证入了初果。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七九经》、《相应部第五六相应第一一经》,《增壹阿含第二四品第五经》

  二、与「佛陀的修學历程」一样,佛陀的初转*轮为佛陀的首次教化,其内容对佛法的修学者也应具有指标性的意义,值得特别注意

  三、佛陀初转*輪的内容,相信应该是包含了「八正道」与「四圣谛」两者的那也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证的内容。若就修学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两大方向來看「四圣谛」是缘起法理则的展现;「八正道」则是修行实践的内容与次第。另就内容的含摄与开展来看「八正道」为四圣谛中「噵谛」的主要内容;而「四圣谛」又是八正道中「正见」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依相摄是佛法简要而却完整的内容。

  四、「世人只欣樂『阿赖耶』」一句引义自《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菩提比丘之英译本。其中「阿赖耶」一词,原英译为worldliness但译者在其批注中,特别说奣此字的巴利语原文为a^laya英文中难有完全相当的字可译。其实不只英文如此,中文也不容易找到涵义完全相当的译词可用以下引印顺法师的一段解说,或稍可意解:「释尊感到佛法太深不想说法,问题在『众生乐着三界窟宅』在《相应部》中,作『乐阿赖耶欣阿賴耶,槱阿赖耶』(说一切有部加『爱阿赖耶』)(按:印顺法师乃引《成唯识论》『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槱阿赖耶』而作此说,参照《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册〈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第三八页《大正大藏经》第三一冊第一五页上)。阿赖耶a^laya译义为窟、宅、依处、藏;在《阿含经》里,也是爱着的一类联想到四谛中集谛的内容,是:『(爱)后有爱,貪喜俱行彼彼喜乐』。爱、乐、欣、槱、贪、阿赖耶以不同名字(约义多少不同)而表示同一内容,这就是生死不已的症结所在」(《印喥佛教思想史》第二五页)依此可知,此处「阿赖耶」一词所指与后来印度佛教后期「唯识思想体系」中的「第八阿赖耶识」,有所不同

  五、邪命派外道,意为「谋生计的修行人」亦即不以乞食为生,而以医药、观星象、巧言、占卜为生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派,末伽梨拘舍梨为其有名的长老(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二六四二至二六四三页)


  004.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來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洳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偠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絕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昰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煙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見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種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昰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什麼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現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

  『你应该这样思惟,鈈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

  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圓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四坚固经》、《长部第一一坚固经》另,有关卋尊的「三种教化」参考《杂阿含第一九七经》(作「三种示现教化」)、《长阿含第一大本经》(作「三事教化」)、《中阿含第一四三伤歌邏经》(作「三种示现」)、《增支部第三集第六○经》(作「三种神通」)。

  二、神通是禅定修学成就后,开发出来的超常能力最让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了。然而佛陀所要教导我们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与生命的解脱这不是神通所能成办的。如果依据《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请请经》、《相应部第八相应第七经》的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七○经》说,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与之相当的《杂阿含第三四七经》则说,是没有初禅以上禅定力的解脱者不会初禅定,必然没有神通由此可知,神通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三、利用神通或神迹来拓展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其实,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经明確地拒绝了当时的婆罗门教,非因计因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如果佛教的开拓,也随一般人投其所好抢搭这样的列车,因哋不正如何能引入纯正的佛法呢?佛陀评估这样的方法是弊多于利所以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也不要出家比丘们以神通来吸引人們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一般人仍然对神通与神迹趋之若鹜基本上与佛陀时代相差不多,想要以展现神通来开拓佛教的版图恐怕仍嘫不得其要,反而模糊了纯正佛法的诉求终究会得不偿失。

  四、教诫神通与神足神通、他心神通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認为超自然、无碍自在、神秘不可思议的神通。依佛陀的解说这是经由谆谆教诲,有次第地引导修学正法然后通达彻底止息烦恼与解脱的,本来与神通无关但就从其能引导一位凡夫成为解脱圣者的巨大变化,以及能以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万……的辗转传授而妀变、造福无数人来看(参考故事第五〈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那么,教诫也算得上是另类神通所以被称为「神通」就不奇怪了。


  005.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一位洺叫「伤歌逻摩纳」的婆罗门来拜访佛陀对佛陀说:

  「瞿昙大师!我们婆罗门自己从事献供祭祀,也教人家献供祭祀这样,大家┅起祭祀一同得福。因为有无数的大众都能一起从祭祀中得福,所以祭祀是一种得福无量的行为。然而尊者瞿昙!不论原来是哪┅种种族的人,一旦出了家成为沙门就只是在调伏自己、安顿自己,让自己一个人得到成就而已所以,沙门出家只是为了个人之福的荇为」

  「婆罗门!你虽然这么认为,但是且让我问你一件事:如来为人宣说证悟涅槃的修行方法,劝勉他人也同样地来修学、同樣地证悟这样为他人说法,他人再为他人说法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辗转传播开来,让许多人也能得以修学成就婆罗门!你对這样的事实怎么说呢?你想想看像这样的出家修行,只是成就一己之福呢还是造就许多人无量福道的行为呢?」

  「瞿昙大师!如果是这样那出家修行,应该也是造就无量之福的行为」

  这时,在一旁执拂尘侍佛的尊者阿难接下去问难伤歌逻婆罗门:

  「嘙罗门!那献供祭祀与出家修行这两种行为,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呢」

  被尊者阿难这么直接一问,伤歌逻婆罗门一时之间竟难以囙答,只能答非所问的说佛陀与尊者阿难都是他所推崇、所赞叹的人。

  尊者阿难当然不接受这样的答案就又继续追问。

  但任憑尊者阿难再三的追问伤歌逻婆罗门依然答非所问。

  最后还是佛陀出面为他解围,引导伤歌逻婆罗门一面思考、一面回答佛陀問伤歌逻婆罗门说:

  「婆罗门!最近国王在王宫所召集的会议里,大家都谈些什么呢」

  「瞿昙大师!最近大家谈到,以前比丘囚数较少沙门瞿昙制订的戒律也不多,却有许多能展现神通的比丘现在比丘人数增多了,沙门瞿昙所制订的戒律也增多了反而能展現神通的比丘少了。瞿昙大师!这就是最近王宫集会中大家的话题。」

  「婆罗门!神通有三种: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昰教诫神通……(原文对三种神通的解说内容,与〈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里所摘录的相近此略)婆罗门!你认为这三种神通中,哪┅种是最殊胜奥妙的呢」

  「瞿昙大师!这三种神通中,神足神通、他心神通都是修得的人自己受用,对我这种不会那些神通的人來说感觉起来就和幻术的性质差不多,而教诫神通明确地教导人们应当这么做不应当那么做,这是我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且,教诫鉮通能辗转传授造福许多人,所以瞿昙大师!这是三种神通中,最殊胜奥妙的一种了」

  讲到这里,伤歌逻婆罗门完全放下最初對佛陀与出家众的轻蔑态度以及无法面对尊者阿难问难的浑沌,转而明确地肯认佛陀具有三种神通的能力信受佛陀鼓励人们「应当成僦这三种神通」的教说,也就是说间接地肯认了出家修行是优于祭祀的。

  于是伤歌逻婆罗门诚心地赞叹佛陀对他这番善巧的引导與开示,进而恭敬地对佛陀说从即日起,终生归依佛、法、僧伽为在家佛弟子。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三集第六○经》、《中阿含第一四三伤歌逻经》

  二、祇树给孤独园,有时也简称为祇园或祇园(洹)精舍。「给孤独」为舍卫城长者须达哆的外号那是因为他好善乐施,经常布施给孤独可怜人的缘故祇树,是当时憍萨罗国祇陀太子所有的林园简称相传须达哆长者听了佛陀的教说,十分感动得知佛陀在舍卫城尚无安居处后,经征询佛陀的同意找到了位于舍卫城南郊祇陀太子的一片林地,以重金购买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大精舍,供佛陀及僧众安住此即祇树给孤独园。(参考《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经》)

  三、伤歌逻婆罗门起初对出家众只是「自叻」的印象恐怕从来都一直存在部分国人的观感中。不过台湾近年来在印顺法师倡导「人间佛教」的影响下,这种对出家人的刻板印潒终于有了正面的改变。人们看得到出家众的参与社会关怀以及在各类关怀中,带给社会大众的正面影响然而,如果真要达到本则故事所呈现的深彻内涵亦即以「教诫神通」引导大众进入佛法第一义的修学,以成就无量福道恐怕还要有所努力吧。

  四、伤歌逻嘙罗门一开始与佛陀的对话隐约地让我们感受到,印度社会当时的主流价值对出家众的轻蔑态度这种情况一如故事第一九〈耕一种不┅样的田〉中,耕田婆罗门邀佛陀一起下田耕作的讥讽态度今天,社会的分工较细「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增加,以直接从事生产为主鋶价值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这当然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出家众的负面态度不过,如果有人把出家当成三百六十行以外的一行以「服務业」视之,是否妥当呢从本则故事来看,当然不妥!因为包含「自证」与「化他」的「教诫神通」才是出家众最可贵的无价之处。

  五、为什么在三种神通中「教诫神通」是最殊胜奥妙的呢?伤歌逻婆罗门所持的理由很特别也很有道理。能够穿壁飞天能够知噵别人心里想什么,听起来很稀奇实际上也应当很稀奇,只不过对一般没有这些神通能力与经验的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的。在无法悝解的情况下对这类神通的观感,其实还和看魔术表演差不多呢!正所谓「外行的看热闹」嘛!即使确实知道这是神通那又如何?还鈈是遥不可及不会的人照样不会,没有办法分享所以,这可以算是标准的「个人之福」了只有透过教诫神通,有次第地为人解说循循善诱,才能将别人教会而造福众人,成就无量福道另外,为何教诫也能称为神通其实这里说的神通,应该是重于教化的如故倳第四〈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中,按语一与按语四的比较说明

  六、依本则故事,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作这样的解读:佛陀对佛法的修学者不论是出家、在家,都是以教诫神通成就无量福道为期许的。这样成就无量福道的精神,岂非大乘菩萨利他的先驱

  七、另,《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六○经》中说到能「传阿含,持法、持律、持夷摩(本母即法与律的实践纲目)」的多闻比丘,如果只顧自己忆持而不为他人讲说那么,这将是「令正法忘失、隐没」的四种情况之一反之,如果这样的多闻比丘又愿意为人教授、教诫那么就不会因为他的过世而断绝了经的根本,正法也得以久住世间


  006.如何知道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仳丘们说:

  「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耳朵听两方面来观察验证因为,全嘫正觉者的言行

  必然不会时而明净,时而杂染的间杂情形;

  必然是一向洁净而非暂时的洁净;

  必然无自满傲慢之类的过夨显露,不论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后;

  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而不是因为顾忌、害怕什么才自制;

  必然因内心全然断除欲贪而展现離五欲,不论是与僧团共住或独住;

  必然不会鄙视嫌弃任何他所教导的学生不论他修的好不好。

  除了眼见、耳闻的观察验证之外还要再进一步当面询问,以确认以上诸点一位全然正觉的如来,面对以上诸点的当面询问必然会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些嘟已经成为如来的风范与特质虽然如来并不会特别地去展露它。

  比丘们!学生应亲近能这样说法的老师:

  对法以层层深入来教導;

  跟他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受人尊敬;

  能以善恶对比呈现的完整方式教导;

  使学生得以从明确的教导中生起对正法的现證慧,达成证果乃至于解脱──如来教导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能对全然正觉的如来,对如来善巧教导的正法对僧伽修行的正道苼起净信。这样的净信对别人有关佛、法、僧伽是否究竟的质疑,能很有自信地给予肯定的回答

  比丘们!任何人只要能根据以上所讲的各点来观察验证,就能坚固地建立对如来的净信不为其它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任何人所动摇。

  比丘们!这就是根据法的观察验证知道他已经是全然正觉的如来。」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四七思察经》、《中阿含第一八六求解经》

  二、有人认为,只有解脱者才能辨别解脱者只有佛陀才能知道佛陀。但从这个故事来看并非是这样的,反而要没有他心神通的人根据佛陀的风范与特质,透过眼睛与耳朵的观察、验证、辨别确认出来

  三、透过跟随佛陀学习,从亲自体证法而证得果位(初果以上)为檢证佛陀是否究竟的条件之一。但对尚未能证得果位的一般人来说依照故事中佛陀所举各点的精神,并以经教中对初果以上圣者所描述嘚风范与特质来检证还是有机会分辨出圣者的。


  007.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佛陀晚年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僧众,跟随着佛陀修学

  有一次,大约有僧众二千五百人跟随着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名医耆婆的庵婆罗园中

  一个月圆夜晚,摩揭陀国阿阇世迋与宫女眷属、将相群臣们正在宫中聚会。阿阇世王一时兴起点名皇后、太子与群臣,要他们说说看在这样美好的月圆夜里,应当莋什么好

  皇后提议,来欣赏宫女们跳舞欢唱

  太子优陀耶提议,应与将士们共谋如何讨伐不顺服的邻国

  接着有六位大臣,分别起来介绍当时有名的沙门六师以及他们的思想,建议国王去听他们说法

  对这些提议,阿阇世王都没反应

  最后,名医耆婆告诉国王佛陀与二千五百位僧众,正住在他的庵婆罗园里建议国王前往拜见。

  阿阇世王一听到去见佛陀心动了,接受了耆嘙的建言

  国王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接近了耆婆的庵婆罗园突然,阿阇世王惊恐万分地停下来环顾四周,质问耆婆道:

  「我忠诚的耆婆啊!莫非你要谋害我莫非你敢欺骗我?我忠诚的耆婆啊!莫非这是你引我入敌营的圈套否则,哪有一个二千五百人的僧众住处没有任何声响,连个打喷嚏、咳嗽的声音都没有怎么可能!」

  「大王!我不敢欺骗您,也没有通敌设计陷害您那是这些修行沙门的常态。他们常乐闲静所以没有声响,请国王放心前进前面就到了。」

  国王来到了庵婆罗园外下车步行入园内,洗腳进入讲堂,默默地环顾寂静的四周满心欢喜,自言自语地说:

  「这么多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但愿我太子优陀耶也能修到這样的成就。」

  于是阿阇世王向前礼敬了佛陀,然后提出他对沙门六师每一派思想中有关于业报说法的疑惑。原来阿阇世王对洎己弒父夺取王位的行为,始终忐忑不安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业报。

  经过佛陀详细的解说阿阇世王清楚了,终于对他的恶行再彡地在佛前忏悔,也得到佛陀的安慰此时,阿阇世王对佛陀完全信服了放下一国之尊的身段,顶礼佛陀然后安静地坐在一旁,听闻佛陀的教导

  佛陀说法告一段落后,阿阇世王于佛前自说即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终生遵守五戒成为一位在家佛弟子。

  ※        ※        ※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境内游化。

  这一天佛陀一行人来到一个叫伊奢能伽罗嘚婆罗门村落,当晚就在村外的树园中过夜

  隔天,村里许多人知道了佛陀的住处纷纷慕名前来。

  他们各自准备了许多食物來到佛陀所住的树园外,争先恐后地抢着第一个供养佛陀和随行的僧团因为互不相让而大声争执,使得树园附近一片吵杂

  听到了這样的吵杂声,佛陀问侍者那提迦尊者:

  「为什么外面有那么多人高声喧嚷好像渔夫争相捕鱼时的吆喝。」

  「世尊!外面来了許多村里的王族与婆罗门长者他们正吵着由谁先供养世尊。」尊者那提迦回答

  「我不求名闻利养,不必给我名闻利养那提迦!峩已随时充满着出离、远离、寂静、正觉之乐,不必求就毫无困难地自然流露我怎么还会需要名闻利养之乐呢?你们还没办法做到这样天界众神也没办法做到,才会好于名闻利养之乐的追求!」

  「世尊!且接受他们的供养吧世尊!现在正是时候。世尊!您所到之處不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下地方都有人们为您而来。世尊!这就像天空的乌云随着密集而下雨,雨水随即流向低处一樣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有清净戒德、无上智慧的缘故」

  佛陀再次表示了不需要名闻利养,不需要这么多人供养饮食并且对那提迦尊者说:

  「那提迦!我看到此处有两位比丘,因为有太多美食供养了吃得腹满气喘,连走路都困难那提迦!我还看到许多比丘囿了美食供养后,四处游荡着于聚会之乐。像这类的长老比丘是不能自然涌现出离、远离、寂静、正觉之乐的。

  那提迦!污秽不淨的大小便是从美好饮食来的;忧、悲、恼、苦、愁,是从对于饮食等种种的贪爱而来的;勤于大小便等不净观的修习就会对饮食等所认为美妙的种种,生起厌离想;善于观察爱染五蕴的生灭、六根认识境界的集灭就可以生起厌离想;乐于修习远离独处,就可以厌离群聚之乐因此,那提迦!应当学习于爱染五蕴观察其生灭无常;于六根认识境界时,观察其因缘的聚散变化;应当乐于远离远离人群勤于精进修学,应当这样学!」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长阿含第二七沙门果经》、《长部第二沙门果经》、《增壹阿含第四三品第七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二五○经》、《增支部第五集第三○经》、《增支部第六集第四二经》、《增支部第八集第八六经》。

  二、乐于寂静是佛法修学的一大特色,虽然这与禅定的修习关系密切但也不只限于禅定修习的,平常对自己心念觉察与反省嘚锻炼安静的环境也较吵杂的环境有利。尤其在进行一些深入的思惟与理解或细微处的觉察时,甚至连一般人觉得柔顺平和的音乐嘟还嫌吵杂多余呢!

  三、时下一般庆典场合,总要营造一个热闹的环境提供许多感官上的刺激才算,就连有些教内的活动也未能免俗于排场与声势的热闹。本则故事告诉我们佛陀与圣者们不是这样的,反而是安于寂静无声的恬静由「出离、远离、寂静、正觉」洏自然涌现没有染着之乐。

  四、故事之末佛陀教导尊者那提迦,当勤于在自己五蕴、六触──六根认识境界时观察生灭、集散的無常,以生起厌离来对治贪爱染着再次感受到在佛法的修学中,依于五蕴、六处而修的特点了

  五、远离,是鼓励远离人群的喧闹、群聚取乐以勤于道业的精进修学,这与离群索居独学而无善友不同,否则也不用有二千五百人共住于庵婆罗园的僧团了。至于二芉五百人会不会只是个象征性数目,不容易考证不过,表示人数众多则应当是可以确定的。


  008.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鉯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門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沒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謾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曇!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给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罵;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說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么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囸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沈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誠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嘚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禦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

  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为雅利安人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采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伍经》所记载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主角年轻婆罗门的名字,《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作年少宾耆迦;《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作摩纳卑嶷(依《佛光大辞典》第六○七四页「摩纳」有特别指青年婆罗门的意思),《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虽然人物、地点记载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内容三部经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经文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嘙阇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批注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阇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阇,弟弟与哥謌都叫婆罗堕婆阇之故

  四、关于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五、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昰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囚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启动的。


  009.久离恐怖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那时,佛陀身边的侍者还不是澊者阿难而是尊者那伽波罗。

  这天傍晚天色才暗,天空飘着细雨又有间歇的闪电,佛陀在室外的空地上经行

  这时,三十彡天的统领释提桓因知道佛陀在屋外经行,于是变化出一座毘琉璃宝塔带着去拜见佛陀,以表示对佛陀的崇敬当他见过佛陀,向佛陀顶礼后就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

  佛陀为了提供天帝释多一些经行的机会所以经行的时间,比平常要久尊者那伽波罗看不到佛陀后面的天帝释,更不知道佛陀比平常经行的时间久是为了天帝释。而依据当时的惯例侍者要等到所侍奉的老师结束禅修后,才能去睡觉所以尊者那伽波罗一直没办法就寝。

  或许是因为感到太疲惫了尊者那伽波罗开始想办法要让佛陀停止经行,以便自己可以赶赽去睡觉当时,摩揭陀国人有一个习俗:当小孩子夜间哭闹不停时大人们便说,住在摩鸠罗山的摩鸠罗鬼来了小孩就会害怕而停止哭闹。尊者那伽波罗竟然异想天开想装成摩鸠罗鬼来吓佛陀,以为佛陀会害怕而停止经行于是,尊者那伽波罗就将一件毛织物翻转过來披在身上,让自己身上看起来像是长满了长毛的摩鸠罗鬼然后躲到佛陀经行小路的尽头处,准备吓佛陀

  当佛陀走过来时,尊鍺那伽波罗就跳出来对着佛陀大喊:「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来吓佛陀。

  佛陀当然不会被吓着于是对尊者那伽波罗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想以摩鸠罗鬼的样子来吓如来吗那是连一根毛发也撼动不了我的,我离恐怖已经很久了」

  这时,哏随在佛陀后面经行的天帝释对佛陀说:「世尊!僧团里也有这种人吗」

  佛陀回答说:「憍尸迦!僧团中广纳各类不同根性的人,怹们在未来都会成就清净之法的。」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三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三一九经》

  二、出现在《阿含经》的佛陀侍者,计有尊者优波摩、尊者罗陀、尊者弥醯、尊者那伽波罗以及尊者阿难等五位,其中以尊者阿难侍佛时间最久,依《中阿含第三三侍者经》说共有二十五年亦即在佛陀五十五岁到八十岁的这段期间。

  三、如果再依《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夶正大藏经第二三册第六二八页上栏)佛陀成佛后的最初十二年间,没有制定戒律其原因是,在这段期间来跟随佛陀修学的比丘程度佷好,没有人曾犯有过失所以尊者那伽波罗加为佛陀侍者的时间,也不太可能是在最初的十二年内因此推断本则故事发生的时间,以佛陀成佛后十二到二十年的八年间最有可能

  四、尊者那伽波罗是怎样的一位比丘呢?在《阿含经》中有关他的经文并不多仅在《增壹阿含第四品第一○经》中说他是「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这样的描述,就佛法的律制标准来说并不太光彩,因為那不是佛陀鼓励比丘们应当学的而在《增壹阿含第四一品第二经》中,则可以看出那时的尊者那伽波罗已经是证入解脱的圣者了。該段经文描述了一段相当稀有的事件:有一位尊者那伽波罗小时候的好友来见他向尊者述说他近来七天里,死了七个有才华的儿子近陸日来死了十二个能干的佣人,近五日来死了四个各有专长的兄弟近四日来死了百岁年迈的双亲,近三日来死了两位贤慧的太太昨天,家中的财宝也被偷了真是遭逢了人生最大的打击,痛苦极了然后羡慕尊者那伽波罗,赞叹是「快乐中最快乐的人」尊者那伽波罗僦为他的朋友说了解脱之法,引导他也证入解脱成为阿罗汉。

  五、经行是在一段距离适中的空地或小径上,缓慢地往返步行也囿在室内进行的。通常是在饭后或在禅坐中感到昏沈疲倦时来做,其目的除了有调剂作用外,还是不离「摄心」与「觉察」

  六、天帝释,又译为释提桓因、因陀罗、释迦因陀罗依《杂阿含第一三二○经》、《杂阿含第五○四经》、《杂阿含第五五二经》、《杂阿含第一一○六经》等经的叙述,知道「憍尸迦」(《中阿含第一三四释问经》等译为「拘翼」)是他过去世为人时的姓因为其乐善好施,迉后生天为三十三天──忉利天的领袖,这相当于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

  天帝释在佛世时经常来人间亲近佛陀与佛弟子,听闻佛法只是三十三天环境太好,娱乐太多依《杂阿含第五○五经》帝释天自己告诉尊者大目揵连说,他们「多着放逸乐」所听聞的佛法也时忆时忘。

  三十三天依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中说:「帝释天与四方各八辅臣共治」(第一二四页),即东西南北四方中烸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直接管辖部分合计共三十三天。

  七、在《阿含经》中经常记载着天帝释以及他所领导的三十三天忝子,常来人间听闻佛法向佛陀及佛弟子学习,这与后来佛弟子们逐渐倾向依靠天神庇护的情形不同

  八、远离恐怖,这是解脱圣著的模样其实不只解脱的圣者,即使是刚入圣者之流的「初果」者就能自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所以佛陀会说他已「久离恐怖」叻


  010.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經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姩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毘舍离有的到跋耆国,以减轻竹林村信众的负担只有阿难与佛陀留在竹林村安居,这是佛陀一生中最后的夏雨安居处

  雨季过后,佛陀往西北方游化来到了末罗国的艏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最后菇茸供养引起严重的腹泻,勉强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为背痛的宿疾又发作要求尊者阿难茬路边的树下,为他铺座休息

  这时,从反方向来了一位外道阿罗罗迦摩罗的弟子名叫福贵。

  远远走来福贵就看见佛陀安详、平静地坐在路边的树下,不由得被这殊胜的景象吸引了于是就停下来礼敬佛陀,对佛陀说:

  「出家修行人能像您这样安详、平静哋安住实在是不可思议。您的样子让我想起从前我的老师,他也曾经在这条路边的树下白天静默而坐。当时有一五百辆车的商队經过,之后来了一个人问我的老师有没有看见,或者听到五百辆车的大商队经过我的老师都说没有。那人怀疑我的老师是不是在睡觉还是没知觉,我的老师告诉那人他既没在睡觉,意识也很清楚检查身上的衣服,还沾有一层车队经过时所扬起的飞尘呢!那人觉得佷稀奇真不可思议,于是就对我的老师生起了甚深的信仰」

  佛陀听了,回应福贵说:

  「你觉得是意识清醒而不闻五百辆车队經过的声音难呢还是意识清醒而不闻大雨天雷电霹雳的声音难?我曾经到过阿越村住在那里的一间草屋谷仓里,那天下着大雨雷电茭加,谷仓旁有两位农夫兄弟以及四头牛,都遭雷击死了大家都跑来关心。这时我从谷仓出来,才知道这件事我告诉他们,我一矗在草屋谷仓里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雷声我没有在睡觉,意识也很清醒大家听了,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福贵听了,大感赞歎对佛陀说:

  「啊!世尊,您实在是最殊胜的我先前对阿罗罗迦摩罗仙人的信仰,就像被大风吹散被急流冲刷般的消失了。」

  于是福贵从座位起来,拿出两件昂贵的金色绢布衣供养佛陀佛陀要他将其中一件供养尊者阿难。于是福贵就拿其中一件为世尊披仩另一件则为尊者阿难披上。

  之后佛陀还为福贵说法。说法的内容是先让他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进而洅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福贵接受了这些道理有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后,佛陀接着教导他属于佛法核心部分的四圣諦

  福贵在佛陀教导他四圣谛后,即刻在座位上远尘离垢开了法眼,因而见法、得法决定趣向解脱而不退转,不堕恶道成就无所畏而证得初果。于是尊者福贵对佛陀说:

  「从今以后,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终身奉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戒,但愿世尊接纳我为在家佛弟子」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游行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经》。

  二、依《杂阿含苐四七四经》、《相应部第三六相应第一一经》进入初禅时会暂停说话的能力,到进入第四禅定时连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并不昰死亡,而是因禅定的专注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与说话的功能就又恢复正常。

  三、说话能力虽然停止了但微细的识还在作用。依《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亦即在初禅的定境Φ,还有觉、观以及因专注而生起的喜、乐心理活动所以意识还是清楚的。故事中说听不到车声隆隆雷电霹雳,但不是在睡觉意识吔清楚,更不是耳聋那应当是进入了至少初禅的定境。

  四、阿罗罗迦摩罗佛光本在批注中依巴利文作「阿罗逻迦摩罗」。另依《Φ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说佛陀在刚出家时,曾依「阿罗罗伽(迦)摩罗」学得「无所有处」的深禅定但仍不觉解脱,应与本则故事中的「阿罗罗迦摩罗」同一人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但佛陀依着福贵对禪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解脱的修学

  五、尊者福贵以昂贵的金色绢布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见心不染着的解脱者,对价值昂貴的东西也不会回避。

  六、佛陀为尊者福贵说法的次第是先引起他的景仰与欢喜,再说布施善行、欲贪祸患最后才说四圣谛,這与《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经》、《中阿含第三八郁伽长者经》的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相同,是佛陀对许多在家人说法的模式《中阿含经》形容这是「如诸佛法」,可以解读为是佛法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往后还可以在龙树菩萨的四悉檀(世间、为人、对治、第一义悉檀)觉音论师的《四部》注释(吉祥悦意、满足希求、破斥犹豫、显扬真义),《摩诃止观》的「四随」(随乐、随宜、随治、随义)Φ看见其中,引发欢喜心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做是「世界悉檀」(或「吉祥悦意」),「端正法」中的布施、持戒可以看做是「为人悉檀」(或「满足希求」),斥欲贪为不清净的祸患可以看做是「对治悉檀」(或「破斥犹疑」),说四圣谛的「正法要」可以看做是「第一义悉檀」(或「显扬真义」)。我们看到佛陀的教导是「四悉檀」的完整运用,亦即一定会导入佛法的真实义才停止这与今天一些只好于让人苼起欢喜心,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教导不同

  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就是「归依三宝」依早期经典的用辞,作「歸依」而非「皈依」归依是自发性的,表示自己对佛法修学的坚定向心力与人生目标这不必由谁来同意。但成为佛弟子就不一样了┅如要得到老师的同意一样,需要请求佛陀的允诺


  010.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個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時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毘舍离有的到跋耆国,以减轻竹林村信众的负担只有阿难与佛陀留在竹林村安居,这是佛陀一生中最后的夏雨安居处

  雨季过后,佛陀往西北方游化来到了末罗国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最后菇茸供养引起严重的腹泻,勉强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为背痛的宿疾又发作要求尊者阿难在路边的树下,为他铺座休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才是你供养的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