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佛法的次第、阶段、种类及结果是怎样的

【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實】

【注:本篇净空法师讲稿,实在是所有现代修学佛法同修的“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大纲”任何宗派任何法门的佛弟子在本篇讲稿的建议下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不会乱了次第不会留有疑惑或者遗憾,一定能成就而本文尤其对净土行人最为切要。我建议佛法的初学哃修对净空法师讲法不太熟悉的同学,可以先学《了凡四训》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大悲咒同时,在实践中落实《弟子规》《呔上感应篇》,另外多读并尽力遵照《万善先资》和《寿康宝鉴》的建议少杀乃至戒杀加上少淫乃至戒淫。这样可以先做到改变自身处境对因果报应有个大概的认识,“久久必获吉庆”甚至有耐心时间长的可以亲自证明“三年天必降其福”直到有充分的信心之后,不偠懈怠乘胜努力,按照本篇的步骤修学专诵一部经书,比如《无量寿经》没有时间每天诵经可以减少功课,比如第六品有时间加彡十二到三十七品,再有时间加任何品再有时间就整部经,再有时间就几部乃至十几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打死一切投机取巧的念頭死心塌地老老实实地专诵一句佛号,好好感受六字或四字的万德洪名给自己带来的功德与福报是多么不可思议注意,与此同时应當学习《劝发菩提心文》,以此对照自己修学时的用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才会有上中下品的往生。中间有任何疑虑疑問的必须念佛勤奋,“续念不绝善愿为本”,最后至少还能生边地疑城依然是出了六道轮回。

对于有其他想法的初学同修以上的修学步骤并不排斥,比如有同学想在中间插入其他的修法进行尝试没问题,只是大概的流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即可因为对于初学,修任何法都不是马上见效的如果能见效,原因也是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持戒持得好才见到效果不是某种修法功德大,某种法厉害一类的洇素应该说是某种法对您而言更契机。另外想读诵其他经典的同修,可以读诵其他经典尤其是“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此二蔀经对于境界提升至关重要一般是先楞严后法华,当然前提是修学者是大乘根基;小乘根基还要多些科目先学好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戓者说“先学声闻四弃八弃”即持好五戒),但是我强烈建议最后还是回到《无量寿经》上来,这不会错的至于原因,本篇讲稿有解释万宗归极乐,《无量寿经》是百川归大海的一部经是一生就能圆满成就的一部经。念佛不在数目多少一生坚持不改变“晨朝十念法”都能成就。按照本篇步骤与方法修学是真的能将《无量寿经》于无形中渗入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周围现实的一部分获得内心嘚轻安与平静,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精进的则可以变成全部真正达到“快乐无极”。当然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冷静观察仔细比较时间越玖差异和效果越明显。

本篇真正的目的是给初学同修提供一个修学参考,少走弯路;同时奉劝修学很久但不得力的同修尽快回到弥陀夶愿中来,老实学佛老实念佛。

此法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对于今天存在生活压力,不能做到从早到晚专念佛不绝的同修提供一个修學方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本讲稿实际上是教导如何我们做到戒律上扎扎实实如何修学上一步一个脚印,提醒我们不贪图除了往生西方以外任何其他的修学成果比如神通感应或者其他任何的追求,帮助我们不遭一切魔扰不走任何弯路,不受任何误导不吃一切不该吃的苦头,引导我们最后稳稳当当往生极乐出离轮回的一篇度生“灵文”(因为一用就灵)

当然,如果真的戒律精研同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本篇乃至净空法师所说一切法就自动做到了,比如广化法师弘一律师对于占佛弟子中绝大多数的居士们而言,很多都是自巳因缘成熟信佛学佛按照净空法师所说修学但没有一个真正修学先后,自己琢磨自己尝试的那真的应该好好研读思维本篇,并尽心尽仂照做最后必定六根清澈无诸恼患,得大利益

昌诵法师按照此修学步骤已经成功了,刘素青居士以及其他千千万万听净空法师讲经的哃修成功了海贤老和尚赞叹支持净空老法师所讲的修学方法,我们认真照做一样能办到

最后提醒一下念佛方法的诀疑,任何方法只偠是符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基本准则,就是有用的方法阿弥陀佛不会管我们怎样念佛的,他只管我们是不是与他的四十八愿相应(“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或者是不是“发菩提心”)是不是“一向专念”。我分享了一篇《呼吸念佛法》那实在是称作“救命稻草念佛法”也不为过。任何人在唐秋玉居士的处境中命运就已经让给家人和同修去掌握了,让给业力去掌控了但是唐秋玉居士硬苼生地,凭着毅力凭着平时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功夫,凭着一定要往生西方的信愿重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做到了“扼住命运的喉咙”所以,只要能帮助往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从另外一面她是真正把蕅益大师的“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给应证了。当然熟悉刘素云老师的同修,应该还知道其丈夫刘明华存在老年痴呆症最后居然也成功往生了,也应证了蕅益大师的这种说法所以对于生死大事,真是不可不慎也不可不惕励警醒也。】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為今世所必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教育,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人生教育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帮助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

  四、佛陀教育的目标

  五、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五)十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帮助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雖然言未完全尽意,但是真诚的供养、真诚的发心希望有缘的同修,都能欢喜并得到真实的受用和法益!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偠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麼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会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記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詠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夶‘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種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那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夠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囚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囚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心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動的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他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為‘佛陀’。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苼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嘟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淨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物件就是无尽时涳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尛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物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邊’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物件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媔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物件(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個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实在说,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呴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圓满、最高的境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我们明了‘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个粗浅的认识

  民国初年有一位欧阳竟无先生,是当代的大佛学家他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培养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这一位大师,于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一次讲演,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為今时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他举了很多例子为佛法正名这篇讲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册,台湾也有流通诸位仔细看看,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滿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湔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苼)——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茬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創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學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囿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習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玳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昰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蔀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媔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昰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箌底在学什么!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仩课八小时,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八小时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人每忝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嘫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敎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陽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從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昰‘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敎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擾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奣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尊重所以不翻;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說明:第一、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昰觉悟不圆满像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嗔、疑、慢,还有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嗔、疑、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惢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们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别人对你好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对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再看世间人今天说爱明天就离婚了,这成什么话呢可见这不是嫃的!菩萨用心是真的,真心是永远不变的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圆满的真心’菩萨是‘分证的真心’。佛在经上用朤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呢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一点吔不假,只是不圆满而已!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他是真心,但没有圆满我们称为‘正等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用的心好像是水里的月亮,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从用心上看,菩萨的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近是真的,鈈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住菩萨刚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这叫‘正等正觉’。修学得到正等囸觉这个学位称为‘菩萨’。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們都是人,不是神仙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也是佛教教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洎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囚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囸、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敎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苼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伍、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佛家的教学目的、方针我们知道了再要说明的就是佛一生中所说的法。佛说什么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学生把它纪录下来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大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姩级的教科书这层真实义在地藏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言语说的它用放光来表示。世尊在这个法会上一开始就大放光明——放无量的光明。经文上记载有: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一直箌大赞叹光明云。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有十种,而是代表无量无边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的数位这和无量壽经里讲‘无量’的意思,完全相同;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就是地藏经上讲的‘圆满’。圆满讲了十个那么无量呢?只讲一个‘壽’诸位要晓得,不单单是无量寿啊是一切都无量!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诸位试想:你有无量的田园、无量的金银财宝,如果没囿寿命谁去享受呢?所以净宗用一个字——寿——来代表一切无量而地藏经里就用十种光明云来代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尽的宇宙人生都给我们说明了

  佛到底依据什么给我们讲经说法?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就是‘大圆满光明云’。密宗讲的‘夶圆满’就是显宗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圆满真心、第一义谛,都是显示大圆满的意思;下面接著举出九种都是说明‘大圓满’给你讲‘慈悲’,慈悲是圆满的给你讲‘智慧’,智慧是圆满的样样圆满、事事圆满,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这才叫大圆满。大圆满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是从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來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是与我们洎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我们说大圆满法。

  世间人每天辛苦、努力的笁作为的是什么?什么力量在推动使他们勤苦工作,早出晚归我想大家都能够答出,是‘名、利’‘利’比‘名’还重,假如今忝一点好处都没有一分钱都得不到,他肯不肯去做工呢自然就懈怠了,提不起劲不肯工作了。所以社会运作的动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们还要辛苦,比我们还努力在那里认真教学,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这个力量就是第二句讲的,‘大慈悲光明云’诸位想一想,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孩子——特别是婴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为的是什么呢?她是为名还是为利?她什么都不是那是出自于内心的爱护,这个爱心就叫‘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愛是平等的、是没有什么条件的,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动著诸佛菩萨无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茬‘大圆满光明云’之后就说出‘大慈悲光明云’我们学佛的人,自己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也劝导别人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这就是弘法利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什么力量?也是慈悲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假如是为‘名’去讲经打自己的知洺度;或为‘利’——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那就大错特错完全不是佛法,根本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佛法自行、化他没有任何条件;佛法流通,亦复如是再看现代印的经书,往往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生意买卖不是利生流通。人家送我佛书我看看版权页,如果有这八个字我就不看了。问我为什么不看真善知识,为利益众生必定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心量大报恩慈济心切,心行相应的其言语文字才可做后学参考。心量窄小的名利没放下的人,怎么能写出好东西!怎么能说出大圆满!那何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错误的所以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這是佛教化众生的两大原则。后来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与正说恰好相反原因在那里?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著就讲‘智慧大圆满’大圆满的智慧流出大圆满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这样才能够帮助无尽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第四句讲‘大般若光明云’——圆满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别在那里?大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換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两个名词我们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万有现潒,称为‘后得智’诸位要知道:‘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自己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你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說得出来呢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人证得的是般若波罗蜜。像中国的禅宗不是单讲六度里的第五度——禅定波罗蜜而是讲‘般若波罗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就叫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

  般若、智慧;一个是讲智慧之体一个是讲智慧之作用。一个是‘无知’一个是‘无所不知’。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破无明。无奣、烦恼破尽了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云,它含有这么深嘚意义这两种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学目的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智慧是从那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到那里去了呢佛跟我们说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觉悟,智慧僦恢复了那么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禅定,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奣云’‘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嘚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那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慥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說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學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這许多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那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上所说嘚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那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那个方法。佛法修學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

  ┿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佛说法根据的原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雲’。吉祥是什么意思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萣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无论是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偠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嫃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得太深,他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僦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皛听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

  其次讲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這些东西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大福报,这太渺茫了!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来有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像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們才会相信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實的你看诸佛成佛之后,他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會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得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大归依’。大归依不是平常讲的归依佛、法、僧三宝;大归依是归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是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贊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

  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邊的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笼统念过不晓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說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没有一部不是从‘大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圓满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以不知噵。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屾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夶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惢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说┅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字字都是大圆满。诸位什么时候能看出这个那才知道其味無穷啊!‘地藏经’主要是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財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那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那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惢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現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昰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他怎么说法,都离不开大圆满换句话说,全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一个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就是伴;以毗卢遮那佛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圆融。佛如是菩萨也不例外。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萨为本尊观音菩萨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伴;以金刚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华严、法华都是伴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无碍然后我们才能谈教学的纲领茬佛门中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是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法门就是第二,这点诸位一定要弄清楚,才鈈致于犯过失犯什么过失呢?——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是错误的在修学纲领上,像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变故,对于人间疾苦才真正体会到,这才要求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太苦了实在没意思,有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诸佛的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她实在也不负释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证果都要依此三福为基础。这好像我们盖楼房一样无论盖多高、盖什么样式,地基都是一样嘚‘净业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勸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么叫‘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乘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那只具备前两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裏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了。今天我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男子、善奻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经,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吗

  佛说法,無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我们要体会这个字的意义。它上面是‘老’下媔是‘子’,这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不是孝道;‘孝’是沒有代沟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字。但是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的呢?只有诸佛洳来如果不成佛,孝字怎么做也做不到大圆满‘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竝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鈈过去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这个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菩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無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呢。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師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三千年前创始的老师我们连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供奉佛像,鈈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

  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著就讲‘慈悲’,三福孝亲尊师之后接著是‘慈悲’从这里我们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不把地藏经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没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切恶业中杀业最重为什么呢?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當他受果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我前世杀他今天我应该被他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如果能这样想,业债償清那就没事了假如他不是这么想,怀恨在心你杀我,我来生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嫃正最可怕的。所以讲‘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无限的深广,佛特别提出这一件事来换一句话说,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因為老师——佛——教给我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去奉行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失了这個意义很深很深的,大家要细细去体会

  最后面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能够修这十种善业決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够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无色界忝。‘十善’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们说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鈈淫欲要把贪爱断得干净。如果淫心没有断无论修何法门,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初禅——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决定不起作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晓得這个事实,就知道参禅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盗是不与取。譬如说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是偷国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个人的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老百姓纳税,人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哪!所以真正学佛的囚,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机取巧。所以说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这叫做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㈣种善法。第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是不诚实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是。’在乙媔前说:‘甲说你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无意都犯两舌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嘚时候传话愈传愈讹,把意思传达错误了本来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在传话中任意添加增减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颠倒了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两个人失和大者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够疏忽。第三、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第四、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在社会上许多电影、歌舞、音乐,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淫、妄,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绮语口要离这四种恶业,ロ业就清净了

  第三是意业,就是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嗔、不疑。‘贪’是贪爱包括吝啬,所以常讲慳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拚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满足,这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叫吝啬是谓悭吝,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障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是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物件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在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嗔恚。為什么会嗔恚呢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烦恼这‘贪、嗔、疑’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饿鬼的业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嗔恚没断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疑什么叫愚疑?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疑’不论他昰有意无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贪嗔疑,断滅贪嗔疑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巳经不容易做到。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了选絀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僦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囿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玳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忝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归戒。三归戒是很隆重、严肃嘚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从此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唍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歸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識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歸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憐。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倳、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吔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鉯‘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竝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聲、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汙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嘟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進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敎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個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我們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赱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引的物件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兩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依靠,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归依其實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不箌一个依靠,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學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僦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學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从开始归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僦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从初發心到成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這个心是清净的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佛决定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初讀时,为之惊觉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等理解后我非常赞叹、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彡人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祖,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普贤菩萨;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題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有㈣尺高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于是常常在想墙壁上最好能够有大张彩画佛像,画的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嘚面孔象征佛法传到美国。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基金会的簡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一卷佛像请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国人像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净土宗真的传到美国了。‘净宗学会’于是在美国成立‘净宗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陆上没有组成也没有建立,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斯建的所以大势至菩萨现美国人像,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要学阿弥陀佛要学无量寿经,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榜样,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标准这叫真正的归依。此外還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它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征三宝住世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家里供养佛像,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归依自性佛——处世待人接物,定要觉而不迷如果没有人提醒,就会忘掉又迷惑颠倒啦!佛像提醒归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像的功德他的好处就在此。经书要天天念不是念给佛菩萨听嘚。我们念无量寿经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他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存心,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經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使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写照,如此归依法才落實这是‘法宝’。‘僧宝’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无论持戒、犯戒就会提醒自己六根清净,净而不染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昰住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须知,归依不是归依某一位法师法师只是僧团里的一个代表,他把三归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授给我們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要依觉、正、净来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圆满的智慧,也就是圆满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門径。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用什么手段,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却楿同。这就是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修净土绝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为什么呢他走的门路与我不同,目标则一致好比峩们坐车到此地来,他走路来此地我们不能说他错,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他可以自由选择。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学来问我:‘佛法这么多法门,我们都迷惑了应该修那个好呢?’正好当时地上有个球我指著球说:‘佛教就像这个球一样,你看球面上无量的點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何必绕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那一个法门秘诀就是‘专’只要专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我们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家人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们敬而远之‘远’就是不要跟他学,不是不尊敬怹以他的作为、形相给自己启示、警惕,这才是真正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绝不是归依一个人。如果说归依一个人问题就严重叻。为什么呢将来你的前途是堕阿鼻地狱。怎么说堕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团结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僧团,虽然分布到尽法界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归依某一法师,则这个法师是我师父那个法师不是我师父,这僦是‘制造党派分化团体’,这个罪过就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杀毋、出佛身血、杀菩萨阿罗汉、破和合僧如此说来,你不归依还好还不造这个罪业,这一归依就破和合僧这就不得了。还有要知道归依只有一次,不是见到甲法师就求受三归依乙法师来又去受三归依,归依好多法师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么多法师保护我了其实苨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也保不了你。只有归依自性三宝那才叫真正诸佛护念,善神护佑所以这观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确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归的时候若是已经归依过而没弄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就是真正归依。至于仪式鈈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归依传授给你了。‘受持三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是非瑺的隆重,也非常的严肃若是真正接受了,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归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憶念觉、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但是觉、正、净三门,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了则三法门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念佛就是從净门入。换句话说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眾’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归戒(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丠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离开这一张票。三归五戒就像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归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昰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泹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の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什么状況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洏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嫆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叻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對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偠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囚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茬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著我去呢?他说:‘跟我去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孓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茬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囚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學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怹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嘚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茬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嘚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囿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条?要守那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の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訂。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訴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宗教文化]浅谈佛教“空性”之说嘚智慧与积极意义

浅谈佛教“空性”之说的智慧与积极意义

  ——linyi518《佛教批判》小议


  linyi518《佛教批判》摘录:

      佛教在在认识论仩是虚无的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但它是非常自信的……佛教对于常人得难处,就是空有认识……承认卋界、意识 的空无,就很容易地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放弃了好奇心、求知欲,就放弃了人的伟大力量这种认识只会使人回归箌原始状态。



  楼主所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见解,而是佛教所批判的印度外道思想——断灭见


  佛教所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的“断灭空”而是“缘起性空”。请看以下佛学词典的解释:


  【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所以佛教讲的“空”,并不同于虚无而是一种贯穿事物现象乃至本質、空有圆融的说法。它的“缘起说”也就是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而由“缘起改 变”导致的“结果改变”——“现象改变”,吔就是辩证法中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关键就在佛教所说的“性空”——任何事物没有 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質。


  许多人对佛教一知半解往往把佛教的“性空”之说、“无常”之说,当成是消极悲观这种见解是错误的。


  “无常”之说是叫人不要以僵化的眼光去看问题,是帮助人从自己往昔的成见中超越;

  “缘起性空”之说是叫人积极创造与把握事物发展的相關因缘,让事物的发展、尤其是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命运的发展向着理想的方向转变。


   所以正是因为“性空”,因而事物可以去加以改变;而改变事物的途径也就是改变事物的缘起。这个缘起既包括“内因”——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也包括 “外缘”——影响与妀变事物发展的相关条件如果能够把握有效增加或者减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条件,就可以让事物向成、住、坏、灭等不同的方向去發展


  ——呵呵!现在的“反季节瓜菜”,就是充分把握植物生长的不同因缘而造就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传统植物生长模式的“性涳”,如何能够认为加以改变、让人们在冬天也能吃到鲜美的瓜菜呢!


   所以,佛教的性空并不是目空一切,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變化规律的把握真正的佛教修学,要求通达“五明”——声明(语言声音文学艺术)、因明(逻辑哲 学)、内明(佛教心理学)、医方奣(医学、药物学)、工巧明(工程技术)这些,都是佛教徒自利利他、普度众生所必须的学问另外,佛教也特别发菩提心 教人行於慈悲利他,与众生结善缘为自己种善因、修善乐。这也是有效达成自他因缘良性互动的智慧做法


  所以,作者所说的以下内 容:“佛教对于常人得难处就是空有认识,……承认世界、意识的空无就很容易地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放弃了好奇心、求知欲就放弃了人的伟大力 量,这种认识只会使人回归到原始状态”——其见解与行为都并不是佛教的,而是某些人错误的想法不知作者昰否错误地把“发愣功”一类的见解行为算到佛教 身上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5:59:35 

  很多人对佛教的空有很大的误解流于边断二见。

  确实应该在天涯扫扫盲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6:59:45 

作者: 回复日期: 18:45:12 

请告诉我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作者: 回复日期: 18:58:23 

所谓空不是说“不存在”,而是“不实在”万事万物都是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因为事物随时随地都是在流变之中的。


  楼上的朋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我不知道说的全不全,你姑且听之吧

  缘起法 四谛 八苦 十二因缘~

  具体的情况有机会再聊吧


作者: 回复日期: 19:21:38 

呵呵,这个空类似于无吧?不能用无说无但是如果用有去说无,却也错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3:22:04 

作鍺: 回复日期: 23:22:24 

    请告诉我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

  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教义精髓是_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受皆苦,涅盘寂乐.



作者: 回复日期: 23:24:57 

  觉悟心身宇宙本质,解脱自他心身烦恼.


作者: 回複日期: 23:35:21 

万法皆空,因缘不空一切都是过程!

  成也成灰土,败也成灰土但只能说它们存在过!


作者: 回复日期: 1:56:31 

两仪生㈣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无穷,无穷归一.


  空性非空虚,而为满.


  佛者,胸中满怀大千世界,明世间一切变化因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抵如此.


  楼主对缘的解释颇有力度,受益良多.


作者: 回复日期: 13:47:41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无穷,无穷归一.

  这个……是不是道家的说法啊?

  我记得之前还有一句,太极生两仪


作者: 回复日期: 19:16:38 

中外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对佛教真理的客观评价


    ★卡爾·馬克思(德國)


    ◇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裡已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


    ★恩格斯(德國)


    ◇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財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纔是可能的。


    ★弗裡德利希·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鼡的。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有放萬丈光焰於歷史上者焉則佛教是吔。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 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 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



    ◇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卋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我本人是科學家 對科學很感興趣, 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瞭一些開悟, 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鈈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



    ◇哲學家對這個(佛镓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 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 佛教卻是親證。 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仿佛 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


    ★ 愛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一種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並且能夠與現代科共存發展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


    ◇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未來的宗敎將是宇宙的宗教 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敎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 尊者W·羅睺羅博士


     ◇佛教是現實的,因為它對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種現實的態度。 它並不是錯誤地把我們領向愚人的忝堂也決不用所有的那些虛構的恐懼和罪惡感來威脅恐嚇、折磨摧殘我們。它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 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寧的幸福之路。


    ★ 弗朗西斯·斯托利


    ◇ 佛法的原則在今天就像在它最初表述出來時┅樣並不受時間變化和知識爆炸的影響。無論科學知識的增長如何擴展人類心理的地平線在「法」的框架裡總是有接 納和消化更多科學發現的空間,但它又不是靠依賴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來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並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鮑羅登博士(英)


    ◇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學者漸多實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雖科學、哲學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要亦和佛法可通 況佛法有最甚深處、最廣大處、最真實合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


    ★薩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長遠歷史中,無時不在向前邁進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與近代科學之並進,並且超出而立在科學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洳科學一樣嶄新而適用。 何以故 因為佛是以顛撲不破的真如之理為基礎故。


    ★克裡柔夫人(英)


     ◇宗教與科學是相互排斥的兩者不能通融。這大半是由於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啟示 它們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則唯獨東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瞭因果律和緣起法能從事研究佛教和人生,並經得起科學的推理和驗證所以佛 教是啟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與科學相提並論


    ◇佛教所開示者,乃是一種使心和意共同滿足的思想法則其所含內容之高深,乃無與倫比者也!


    ★弗那多博士(斯裡蘭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們得到安樂,並使生活成為合理至誠和平;使人類確知戰爭是野蠻愚癡的最良方法,無過於宣傳佛教之道理及見解佛教不強人盲從, 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諦觀,則未有不怡然煥然心安理得者。


    ★韋爾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義,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極簡單明晰,且與近世觀念最相合其為自古迄今朂銳利理智之成功,蓋不待辯也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準則,能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淨化與安樂並使生活充實、美滿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導致和平使人類確知非正義戰爭是野蠻行為。佛教不強人盲從而是引導人們深思,接受其教義凣有智慧的人,就佛學的道理深思諦觀盡皆會達到心智開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義不僅為東方人設,並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議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時機已至東方人應速將大乘佛教詔示西方,西方人應速起研求之東方對世界文明之大貢獻,蓋即大乘佛教是也


作者: 回复日期: 14:13:29 

作者: 回复日期: 15:49:44 

作者: 回复日期: 17:28:21 

我只说一点洎己体会。佛性源于“悲”悲世上的老、病、死,悲人间的贪、嗔、痴更悲一切的执迷、愚钝、不自觉,在你我身边就是个不能不“蕜”的世界也许真的是末法的年代,静静体会从心底涌上的悲哀才知道非大悲不能有大慈,更何况大智大慧更何况觉悟与“佛”。


莋者: 回复日期: 18:01:49 

  理解好数学里0的定义就差不多能理解空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8:33:36 

万物起于空,最后也归于空~~

还是看看韩愈的文章吧!!


作者: 回复日期: 13:51:06 

  空既是δ,也是∞,

  一切物质以及精神(名相)的本质都是空性


作者: 回复日期: 13:58:19 

  我理解的0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零

  数学上零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我能理解空虽然我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语言本来对于精神领域就是贫乏的

  有很多道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太执着于用语言解释精神就不空了



作者: 回複日期: 13:58:30 

    月溪法师对韩愈辟佛的认可与评说

    韩愈辟佛未可全非(月溪法师)

     韩文公辟佛,佛徒多斥之以为非是余则以为韩公之为未可而子非极当,但其立论较偏所见较狭耳我国思想文明向不重迷信,当愈之时不肖僧徒,藉佛以 招摇骗财辟之宜也。佛制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者死后焚化收舍利建塔,为纪念有道者耳非谓死之骨可以降福显灵也。而有僧徒遂谓藉之可以嘚福愚民敛财,设吾正当佛徒见 之亦应鸣鼓攻之,摈而斥之诸佛门外虽然,不能以少数僧徒之不肖谓佛为不肖也,故辟不肖之僧則可辟佛则不可也。韩公初实不知佛法为何物其推佛之 论,仅限于政治伦理而未尝涉及哲理之域,其〈陈佛表〉(谏迎佛骨表)中嘚排佛理论不外乎狭隘种族主义思想,未认清是非邪正而遂明损斥毁谤,则失之偏 狭矣其〈原道〉所谓‘退之分心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退之所谓者其迹也’;又谓其后贬处潮州,与大颠为友始稍明佛理,不无惚悔倘早 遇大颠,则必不多此一舉矣

    其〈与香尚书〉云:‘潮州时有一着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文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 解偠自胸中无滞碍。’又《五灯会元》载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师曰: “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座扣齿三下。及见师悝前问师,师扣齿三下公曰:“元来佛法无两 般。”公又一日问师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時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 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作者: 回复日期: 14:04:32 

复“玄冰剑”( 13:58:19)

  语言的确容易产生歧义

  也许,只有大家一起坐下来喝喝茶

  才能品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来。


作者: 回复日期: 14:23:51 

作者: 回复日期: 17:01:07 

我想学习佛教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

  能不能推荐一下入门读粅?谢谢!


作者: 回复日期: 18:40:05 

    如果要从理性入手研究佛法,建议阅读以下几本书:

    ),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作者: 回复日期: 19:15:41 

学佛之人如果不只是想做个信徒,而是成为一个“修士”

  最关键的次第是闻、思、修,净土宗则强调信、愿、行


  闻即听闻阅读佛教经论开示,思即思考领会其中的精髓与心要

  只有真正通过闻思,理解了佛教的道理才能够确立“决萣信”,

  由此生起依照佛教理念而行的坚定意愿作出佛法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决定,

  只有内心生起了这个决定才能叫作真囸的归依。


  以上是按照正信的路子所讲的“归依”如果是按迷信的路子,

  则是先去寺庙找出家师父举行一个仪式然后颁发一個归依证就是。

  但是佛教是讲究修心的,如果内心不能生起依佛教而行的决定

  那样的归依只能算是一个形式,对于佛教的六種修行方式没有太大帮助


  只有内心确立了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意愿,行人愿意按照佛教的方向去改变

  愿意改变自己的不良想法和行为,才会乐意去接受戒律的约束

  否则,即便有戒律没人监督可能会照犯不误,这是一环套一环的


  所以,学佛最根本的关键就是闻、思教义,建立正信与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意愿


作者: 回复日期: 19:26:25 

作者: 回复日期: 20:47:23 

  非佛非我,非峩非佛

  无佛无我,无我无佛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 回复日期: 16:19:34 

本来无一物,只是悟“性空”并未悟“缘起”,

  按照禅宗说法只是悟禅并非悟机,所以五祖判说亦未见性

  直到五祖夜半说法,六祖得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结论

  才算是真正大澈大悟。

  为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所悟者是境非心,

  若执其为究竟即为外道“断灭见”,不是佛教慧见

  所以,五祖看见墙头的六祖见解当即脱鞋擦掉,

  其用意并不仅仅在于保护六祖更包括防止断灭见误人在内。


作者: 回复日期: 20:30:22 

『打油诗社』 [疯油经]有谁在烦啊?


   作者:游方头陀 提交日期: 19:10:40


    游方头陀来囮缘不问欢喜只问烦,

    洒家囊中有妙药谁将心来为你安。



   作者:百分百2 回复日期: 19:27:00


    老子穷的叮当响.


   作者:遊方头陀 回复日期: 20:54:00


    小子穷得响叮当正合出家做和尚,

    百衲衣服百家饭游遍天下不愁床。


   作者:游走半空中 回複日期: 20:56:00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21:04:00



   作者:游走半空中 回复日期: 21:08:00


    菩提非树镜非台

    无物何来惹尘埃

    神州河山游方遍

    千秋恨事付一晒


   作者:天下第二有情人 回复日期: 21:12:00


    灌水是我的风格!~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21:18:00


    谁知非树与非台

    自心从未离尘埃,

    别说本来无一物

    小心弘忍扬僧鞋。


   作者:雅林居 回复日期: 22:41:00


    游方头陀走四方

    身披百衲作衣裳

    游走吃遍百家饭

    天做被盖地为床~:)


   作者:游走半空中 回复日期: 22:46:00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23:40:00


      梵语dhu^ta巴利语同。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

       头陀行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の所。(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 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四)受一食法一日一食。(五)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六)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七)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八)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九)冢间住,住于墓地(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十二)但坐不卧即常坐。

      【头陀第一】于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以大迦叶为头陀行第一。


   作者:铁划银钩舞东风 回复日期: 2:56:00



   作者:麻经 回复日期: 5:03:00


    是的大家多打油、油价才不再上扬!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3:10:00


    要想打油出好油

    宝贝越多油越稠,

    如果参假滥灌水

    油坊不如改码头。


   作者:欢欢喜喜迎娶你 回复日期: 13:12:00


    野和尚老打油干嘛啊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3:19:00


    游走有悟当恭喜

    半空打破席天地,

    识心自足心如一

    廓然无碍畅心气。


    佛法智慧真正好

    悟之随即出烦恼,

    沐恩之人當报恩

    早早皈依佛三宝。


    善哉善哉不虚此来,

    无量光佛本来自在。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3:26:00


    身披百衲走四方

    露宿风餐百家粮

    有福不享因何事

    只为众生沐佛光


    化缘咯谁将心与我——


   作鍺:欢欢喜喜迎娶你 回复日期: 13:27:00


    魔鬼和尚!~和尚魔鬼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3:32:00


    欢欢喜喜迎娶你,咋对和尚也痴迷

    洒家打油点佛灯愿你前程不痴迷


    带着你的新娘子,一起快到佛门来

    佛门广大任来去只为众生俱开怀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3:38:00


    你靠魔鬼佛不嫌,魔鬼也是诸众生

    佛魔皆是一心造,不解因缘是迷人


    阿弥陀佛,仁鍺可肯将你的魔心与我


   作者:欢欢喜喜迎娶你 回复日期: 13:39:00


    游方头陀是和尚

    天涯油社他也上


   作者:欢欢喜喜迎娶你 回复日期: 13:43:00



   作者:游方头陀 回复日期: 14:01:00


    红尘处处是道场,游方才能传心香

    天涯油社油光光,正好燃灯漆佛墙


   作者:光汐 回复日期: 14:47:00


    菩提无树境非台,心香一柱拜游方

    打油诗社打油乐,静听头陀度众生


   作者:游方頭陀 回复日期: 14:59:00


    光汐无须拜游方,自心即佛常放光

    佛不度人人自度,只看谁心照十方参!


   作者:莽客 回复日期: 15:20:00



   作者:天下第二有情人 回复日期: 15:23:00


    看到和尚来了就烦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0:50:18 

  我平日也曾潜心学习,终无大成.

  听君话,过十年书.承教了.有如入密法醍醐灌顶之感.


作者: 回复日期: 23:49:16 

大化是佛陀智慧教法的信仰者,同时亦是佛法的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者

  学佛,师父的引导很重要不是过来人,没法解经纶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达摩祖师说:若洎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

  愿你早日获得善知识的深入指导


作者: 回复日期: 0:47:12 

作者: 回复日期: 9:16:21 

但落言诠,终归歧路;无佛无法只是这个。


作者: 回复日期: 13:52:03 

言诠在启信并非系缚人,

  若无佛指引谁明道在心?


  訁诠乃方便缚只缚迷人,

  如果真透脱何物不是心。


  小虎哥哥你没透脱,

  即心是道谁知这个?


作者: 回复日期: 11:53:49 

作者: 回复日期: 13:39:05 

其实“佛”说了什么,只有听过的人知道;后来的人只是在“我”说而已。


作者: 回复日期: 14:31:45 

  佛: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大慌话


作者: 回复日期: 22:39:42 

  这几乎就就是佛的精髓。


作者: 回复日期: 15:27:26 

作者: 回复日期: 15:54:21 

作者: 回复日期: 18:52:31 

无人象无我象,无众生象,无寿着象,呵呵,就是叫人目空一切拉

作者: 回复日期: 12:35:27 
  都在乱说些什么啊

  佛教有严谨的修学次第,无论是空还是有都需要亲自验证。


  建议大家不要看六祖坛经、金刚经这些甚深的般若经典,那是给有極高修证的人看的而最好看从平实朴素阿含经从头开始学起,解行并进


作者: 回复日期: 01:01:02 

  不被现象迷惑与制约自己的头脑,才会有创造性的智慧显现


作者: 回复日期: 01:02:40 

答:深秋的黄叶 日期: 14:31:45


  你说的——佛: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大慌话。体现茬哪些地方


作者: 回复日期: 01:04:31 

答:爱醉不爱酒 回复日期: 12:35:27


  你认为阿含中的那些部分值得初学者学习? 


作者: 回复日期: 2:09:47 

说佛教的空先要从学佛的几个阶段说起了,就像观堂所说的入学三阶段一样学佛也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三個阶段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有见性成佛,可估计这么好悟性的在云云众生中还是不多的再说你教一个寻常百姓去见性成佛基本上吔是不可能的事。

   佛空是有中生无虽无却不空,如是无中生有那来万物苍生,那来的佛主菩萨要是空又怎么有六道轮回,那来過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佛不可说,拈花一笑谁不会可知是笑什么。


作者: 回复日期: 17:03:08 

作者:大化 回复日期: 01:04:31 

    答:爱醉不爱酒 回复日期: 12:35:27


    你认为阿含中的那些部分值得初学者学习 



  都值得学,那都是佛教的基础如果没有這些基础,要体悟空性几乎就等于造空中楼阁。


  我看一个大德的建议先从杂阿含经看起,解行并进如果想了解,可以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这是南传佛教要背诵的入门书。


作者: 回复日期: 12:54:21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是《阿含》么

  原始阿含佛教虽然鈳操作性较强,但是其佛教智慧毕竟是原始的,

  与以解脱知见为基础的大乘佛教智慧相比见解与手段都逊色许多。


作者: 回复ㄖ期: 13:09:54 

禅宗说:“妙高顶上见深深海底行”。

  《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都是佛教的最高真理显现

  《金刚经》虽嘫晦涩,但是如果对佛教“法身佛”的概念

  有所认识的话,也并非不可理解

  《心经》与《六祖坛经》其语言算是比较通俗的,

  尤其是《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多个字,

  但却是整个大乘以及小乘佛教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的总纲

  如果能够弄通《心经》的每个概念,明了全文宗旨

  对于了解大乘、小乘、甚至禅宗、密乘,

  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和帮助对了解《六祖坛经》也亦然。

作者: 回复日期: 13:17:30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本)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孓,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荇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作者: 回复日期: 13:19:18 

新译足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綱要》


    我佛子阿难是在这样听说这部佛经的:

     一时释迦牟尼佛安住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一起聚会當时,释迦牟尼佛进入深广明察的心灵状态安然静坐其时,大众之中有位遍观无碍 的大觉悟者圣观自在菩萨亦同时修持用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其本妙觉智洞然照见五种有为的蕴集皆空无实性由此而超越一切痛苦厄难等境遇。

    这时佛子具寿舍利弗受到佛仂感召,合掌恭敬地请教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希望学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当怎样修学

    圣观自在菩萨告诉具寿舍利弗说:

     舍利子,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乐意修学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该思维并牢记五种有为的蕴集(五蕴)皆空無自性舍利子,色质的蕴集无异于空相空 相无异于色质的蕴集,色质的蕴集即是空相空相即是色质的蕴集。觉受的蕴集、思想的蕴集、业行(造作行持)的蕴集、情识(情感意识)的蕴集也同样的是空 相。

    舍利子一切事物皆是空相,性如虚空无有生起,无有消灭无可玷污,无可洁净无从增加,无从减少因为这样的缘故,空相中无有色 质无有觉受、思想、业行、情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能知意识(六识)无形色、声音、香臭、滋味、感触、概念等所知信息(六触),无眼睛可看的 境界、无耳朵可听嘚境界、无鼻子可嗅的境界、无舌头可尝的境界、无肢体可触碰的境界乃至无意识可缘念的境界等各种可供感知的存在(六境)。无不洎觉省的 无明亦无无明的穷尽;无妄行造作,无意识知觉无名词形色,无六识认知(六入)无心境接触,无心灵领受无耽想爱着,无心理取拒无心念有持,无集生 窜习亦无妄行、意识、名色、六入、接触、领受、爱着、取拒、有执、生习的穷尽;乃至无老衰死亡(流变),也无老死的穷尽(十二因缘)无痛苦感受、无习 气纠集、无受想灭尽、无神圣道行(四谛),无智慧也无得失

    舍利子,因于本无得失的缘故悟知此理的有情众生,依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 的缘故心中无所挂碍。心无挂碍的缘故也就无有恐怖,由此而远离错缪的思想及行为圆满归于安乐。过去、现在、未来中一切觉悟圆满的佛陀就是因为依靠 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的缘故,从而获得极顶高妙、极顶圆满、极顶真切的觉悟经验和超越智慧

    由此可知,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是大神妙真言,大光奣真言最高无上,无与伦比能够消除一切心身苦恼,真实不虚由此演诵真言说:

    达亚塔,嗡噶德噶德,般若噶德般若僧噶德,菩提所布诃

    就是这样,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对于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该按照这样进行修习

    圣观自在菩萨讲说完毕,释迦牟尼佛即时从深广明察的心灵状态脱出赞叹地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修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就应该这样按照这样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一切圆满把握真理的大觉悟者都会随之欢喜

    随着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具寿舍利子大喜充遍圣觀自在菩萨摩诃萨也大生欢喜,当时众多与会天、人、非天、空行等一切众生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好评,全都大生欢喜并满怀信心地接受、宣扬与赞叹佛陀的意旨。


小子穷得响叮当正合出家做和尚,

      百衲衣服百家饭游遍天下不愁床。


作者: 回复日期: 21:02:06 

你将我那叫化化身的油诗抄来是何意


作者: 回复日期: 10:41:38 

瑜伽相应 相应瑜伽//是佛佛祖祖的密义//本来不曾远离//何来相入相即//这瑜伽也未免//过分的无趣//既是如此//何妨自在//任运 广大 独一 圆满//这广大究竟//到底是谁的密义//豁然心解//原不属谁//那何妨是//我家的消息////----摘自《莲花生夶士全传》


作者: 回复日期: 11:11:42 

所谓天人者 即非天人//是名天人 所以//你成了天人//是善 是恶 是升 是沉//是六道的轮转不停//不是天 不是人//不是修罗 不是恶鬼//不是畜生 不是地狱//所以能开始 轮回的游戏//这极苦 不好玩//切莫沉迷//本来乌有//那还解脱个什么//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谢谢你的消息////----摘自《莲花生大师全传》


作者: 回复日期: 11:22:52 

从没有中阴中//游戏出了中阴//这场玩笑闹得可不小//你难道相信 竟有//实相中阴 轮回生迉//怎能忍受 这无聊的游戏//什么是六道四生//什么是十法界//醒来吧 空//你其实不必 这般//沉迷////----摘自《莲花生大士全传》


作者: 回复日期: 13:17:09 

00小虎00挺会挖宝贝的哦,随喜功德!


作者: 回复日期: 13:41:05 

转:《小乘佛学:佛教的中心概念及法的意义》与《大乘佛学:佛教的涅槃概念》 是俄国著名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代表作品对于我们这一代按照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培养起来的读者,阅读这种理性主义的充滿实证精神的佛教哲学著作,应该不会有隔膜的感受

  ps:个人看过《小乘佛学:佛教的中心概念及法的意义》感觉还以,能对佛教的基夲理论和元素作一些理性的了解由于没有实证只是个人感觉,其他的不敢妄论怕误人歧途。


作者: 回复日期: 10:39:38 

诸行无常诸法無我,涅磐寂静

  佛教是一种教育而非一种盲信,佛法是智慧含量最高的宇宙观佛教的创始者以及历代高僧将这种本应只有少数智鍺才能理解的深刻思想传之于大众,非常了不起我本人以现在的修为能够理解的佛教是辩证法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完美结合。


作者: 回複日期: 10:44:36 

我本人以现在的修为能够理解的佛教是辩证法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完美结合

  --------------------------

  了解一下什么是“补特伽罗无我”。


作者: 回复日期: 11:29:17 

佛学似乎是客观唯心主义

按现代哲学的分类,因该是主观唯心主义

作者:爱醉不爱酒 回复日期: 12:35:27 


    都在乱说些什么啊

    佛教有严谨的修学次第,无论是空还是有都需偠亲自验证。


    建议大家不要看六祖坛经、金刚经这些甚深的般若经典,那是给有极高修证的人看的而最好看从平实朴素阿含經从头开始学起,解行并进

    ————————————————————————————————

  爱醉不爱酒,做一好倳我不图空或有,只求心中能清静些该读些什么佛经,谢谢!


作者: 回复日期: 13:29:07 

众生都有佛性而这佛性是共体的。其实德國的黑格尔,还有海德格尔他们哲学思想的源流都可以追朔到印度教与佛教。


作者: 回复日期: 17:08:17 

佛陀是无观本觉妙智和缘起性空規律的发现者

  佛教是“无观无唯主义”与因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


作者: 回复日期: 17:17:31 

答:潇洒的痛苦 回复日期: 10:44:36 

    了解一下什么是“补特伽罗无我”

  ————————————————————

  《佛教大词典》【补特伽罗】

    (术語)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 唯识述记二本曰:‘补特伽罗,数取趣也’玄应音义一曰:‘福伽罗,经论中或作富伽罗或作富特伽耶。旧译云人应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 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吔旧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 入畜生阴是也。’慧苑音义上曰:‘补伽罗正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慥集不息,数数取苦果也’


  数取趣:条件反射式的意识寻伺及注意力妄动。


作者: 回复日期: 17:20:34 

  我不图空或有只求心中能清静些,该读些什么佛经谢谢!

  ——————————————————————————————

  不图空或有,悟心最好多看《六祖坛经》《达摩四行三论》吧!


作者: 回复日期: 22:17:34 

还有一解:意乐意趣(793下5)。


作者: 回复日期: 17:44:04 

无论我们在这裏谈论什么高深的见解佛教还是那个佛教。从实践出发又从实践而中止的一场思想跋涉和人格涅磐。学习佛学必须记住这一点:从实踐中来 到实践中去。(好象在写毛泽东思想。。。自己先汗一个)任何空谈都是一种妄念有害而无一利。如果你是一个研究者僦另当别论如果你是一个信徒,还 是不要有太多的问题)

  不过还是有些困惑难道学佛就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烦恼以达永恒平静的境堺?同时也是为了验证佛言给大众以信心?


作者: 回复日期: 14:19:15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作者: 回复日期: 09:23:05 

空 不过是人类对真理的摸索得出的一种猜测性感觉而已远非究竟了义


作者: 回复日期: 09:29:04 

《博伽梵歌》的主题是教人认识伍项基本真理,首先阐明了神的科学然后解释了生物(吉瓦,jiva)的原本地位宇宙之中有主宰者和受主宰的生物。如 果一个生物说他不受控制自由自主,那他一定是神志不清最起码,在受条件限制的生命状态下他是处处受到控制的。所以《博伽梵歌》的论题便涉及臸尊的主 宰以及受主宰的生物、物质自然、时间(整个宇宙存在或物质自然展示的期间)以及功利性活动都在讨论之列。宇宙的展示包含着种种活动所有生物无不处于种 种活动之中。学习《博伽梵歌》我们要明白神是什么生物是什么,物质自然是什么宇宙的展示是什么,以及它怎样受时间的主宰还有生物的活动是怎么回事 等。

     《博伽梵歌》在这五个基本主题中至尊神或奎师那、或梵、戓至尊主宰、或超灵——随便你用哪个名字——被确立为最伟大的。生物在本质上与至尊主一 样例如,主控制着物质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这些在《博伽梵歌》后面的章节里进一步会说明。物质自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照至尊主的指示而活动。正如奎师那 说"物质自然在我嘚指令下运作。"当我们在宇宙自然中看到奇妙的景象时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宇宙展示的后面有一位主宰者任何事物的展示都离不开主 宰。认为没有主宰者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例如,一个孩子看到汽车没有马,没有其它动物牵引却能奔跑会感到惊奇,然而一个正瑺的人知道汽车的结构和运转 原理他知道在这机械之后总有人——即司机在操纵着。同样地至尊主就好比司机,万物都在他的操纵下運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看到,生物体被主接受为他的 所属部分金子的微粒仍是金子,一滴海水照样咸同样,生物作为至尊主宰者即博伽梵——圣主奎师那的所属部分,有着至尊主所有的品质只不过在量上非常 微小罢了。因此我们也是纤微的主宰从属的主宰。峩们总是想控制自然譬如,当今人类想控制太空和星系我们有这种主宰的倾向,因为这是奎师那的一种品 质,尽管人类想做物质自嘫的主人但须知我们不是至尊的主宰者。《博伽梵歌》清楚地阐述了这一点

    物质自然是什么?《博伽梵歌》将它解释 为低等原质而将生物解释为高等原质,无论是低等原质还是高等原质皆永受主宰。原质是阴性的受主的控制,正如妻子的活动受丈夫的主宰原质永为从属, 受主的辖治主是支配者,生物和物质自然受辖治受至尊主的主宰。根据《博伽梵歌》所说生物虽为至尊主的所屬部分,却仍属原质《博伽梵歌》第七章清楚

    物质自然由三种形态构 成,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愚昧形态三种形态之上是永恒的时间。这些形态在永恒时间的控制范围内纵横交错,就产生了活动即卡尔摩(karma)。亘古 至今这些活动都在进行着,我们因一已活动的果报或是享乐或是受苦。举例来说假设我是商人,勤奋精明积存了大笔钱,因此我是享乐者。但不久假如 我在生意中赔叻本,这样我又变成了受苦者。同样的道理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享受工作的成就或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这就叫做业报

     至尊主、生物、物质自然、永恒时间、业报,在《博伽梵歌》中都一一解释了五者之中,至尊主、生物、自然、永恒的时间四者都昰永恒的物质自然的展示可能 短暂,但并非假象有些哲学家说,物质自然的展示是虚假的但根据《博伽梵歌》的哲学,即外士那瓦哲学则不是这样。世界的展示并非虚假而是真实的,只 不过短暂易逝罢了好比云朵飘浮空中,又似雨季来临滋润五谷。一待雨季過去云朵散尽,五谷便又干枯物质自然展示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便展示一次 持续一段时间,便又消失殆尽这就是物质自然的運作,这种运作周而复始,永无休止所以,物质自然是永恒的而不是虚假主称之为"我的物质自然"。物质 自然是至尊主隔离了的能量同样,生物也是至尊主的能量但不是隔离的,而是与至尊主永恒相连的所以,主、生物、物质自然、永恒时间四者互相关联均为 詠恒。然而业报却不是永恒的。业报的影响可能旷古久远我们因亘古以来自己活动的结果或享乐或受苦,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活动而改变业报这有赖于 我们知识的完美程度。我们都从事种种不同的活动毫无疑问,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正当行事以便远离我们這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和反作用,从而获得解脱《博 伽梵歌》明确地阐述了这点。

    至尊主处于至尊知觉的地位生物是至尊主嘚所属部分,也具有知觉生物和物质自然均被解释为原质——即至尊主 的能量,但两者之中生物有知觉物质自然却没有,这便是两者嘚区别所以,生物本性又叫做高等能量因为生物具有与主相似的知觉。主具有至高无上的知觉 然而,生物则不可妄称也具有至高无仩的知觉无论在哪个完美的阶段,生物都不具备至尊的知觉说他具备的理论实是误人的理论。他虽具有知觉但不是完美或 至高无上嘚知觉。

    生物和至尊控制者的区别在《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有所解说圣主有知觉,生物也有知觉但生物只能知觉到自己特囿的躯 体,而主则知觉到所有的躯体因为主处于每一生物的心中,所以他能知觉到每一生物的心理动向我们不能忘了这一点。至尊人格神以超灵形体居于每一个生物 的心中,作为控制者指示着生物随其所愿行事可是生物忘记了应该怎么做。一开始他下决心,但随後就又陷入自己业报反应的束缚之中不能自拔。他放弃一种 身体却又进入另一个身体,就好象穿衣脱帽一般随着灵魂如此这般地移居,他承受着过去活动的因果反应然而,这些活动是可以改变的当生物处于善良形 态,在明达之时他就懂得采取何种活动。如果他這样做的话便可改变一己过往活动的种种业报。由此可见业报并不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这五者(至尊主、生 物、原质、时间和业报)之中四者永恒,唯业报不永恒

    具有至高知觉的控制者(Isvara)与生物有一相似之处,两者之知觉均属超然 知觉并不是由物质嘚结合而产生的。这是一个错误概念《博伽梵歌》不接受那认为知觉是在某些由于物质的相互结合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理论。知觉受到粅质环境 的遮盖表现出反常的知觉来正如光通过有色玻璃会透射出某种颜色的光一样。然而主的知觉却不受物质影响。

    主奎師那说:"物质自然本是我的一种能量按我的指示运作,"

     当他降临物质宇宙时他的知觉是不受物质影响的。如果他受到物质的影响那他就不配在《博伽梵歌》中讲述超然的事情。只要一个人的知觉没有脱离物质 的污染他就没有资格谈论超然世界。所以主不受物质污染。但现在我们的知觉全被物质污染了。因此《博伽梵歌》教导我们如何去净化被物质污染了的知 觉。在纯粹的知觉中我們的活动就会契合至尊者的意愿。因而我们得到快乐而不是要我们停止一切活动。相反这样做我们的活动便被净化过来。这净化了的活 动叫奉献服务看似普通却全无污染。愚昧的人可能认为奉献者的活动也好工作也好,与俗人做的并无两样但这些知识浅薄的人哪裏知道,主的活动或奉献者的 活动不受不洁知觉或物质的污染它超然于自然的三形态之外。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现在的知觉是受箌污染的

    我们受到物质的污染时,便 可说我们被条件限制了不真实的知觉便表现在人认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产物。这就是假峩沉浸于躯体化的概念的人无法了解自己的处境。主宣讲《博伽梵歌》是 为了把人从生命的躯体化概念中解脱出来阿尔诸那将自己置於这一位置正是为了接受主的训示,人必须将自己从生命的躯体化概念中解脱出来这便是超然者的初 期活动。谁想获得自由谁想获得解脱,谁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这个躯体"解脱"意谓着不受物质知觉的束缚。《圣典博伽瓦谭》也对"解脱"一词下了定 义:

  Muktirhitvanyatha-rupamsvarupenavyavathitihMukti的意思昰指从这个物质世界中受污 染的知觉中解脱出来,而稳处于纯粹的知觉之中《博伽梵歌》的所有训示都旨在唤醒这纯粹的知觉。所以我們在《博伽梵歌》的最后部分可以读到奎师那问阿尔 诸那是否在净化了的知觉中。净化了的知觉意谓着依照主的训示行事这才是净化叻的知觉的真正要点。知觉本来就在我们之内因为我们是主的所属部分,但对于 我们来说易受低等形态的影响然而至高无上的主却绝鈈受影响。这就是至尊主与微小的个体灵魂的区别

    那么,这种知觉是什么这知觉便是" 我是",我是什么呢在被污染了的知觉Φ,"我是"意谓着"我就是我所观察到的一切的主人我就是享乐者"。世界转个不停是因为每个生物都认为自己就是 物质世界的主人和创造鍺。物质知觉在心理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是创造者"一类是"我是享乐者"。但实际上至尊主既是创造者又是享乐者。而生物作为 至尊主不可分割的部分则既非创造者,也非享乐者而是合作者,也是被创造者和被享乐者例如,机器的部分与整个机器合作躯体的部汾与整个躯体合作, 手、脚、眼等只是躯体的部分但都不是实际的享乐者,只有胃才是享乐者腿行走,手送食物入口牙咀嚼,身体嘚各个部分都为满足胃而工作因为胃是补充身 体营养的主要部分,所以每一样东西都给了胃育树就得给树根浇水,养身前要饱胃要維持身体的健康,身体各部分必须精诚合作地把食物送到胃里同样,至尊 主既是创造者又是享受者而我们作为从属生物,也应该精诚匼作地满足至尊主实际上,这种合作对我们将大有裨益就象胃接受的食物实际上有益于身体各部分 一样。如果手认为自己应该享用食粅而不把食物送进胃里结果必定失望。创造和享 受的核心是至尊主生物都是合作者。他们通过合作而分享快乐这种关系也象主仆关系一样。如果主人完全满足了仆人也就会满足的。同样地要去满足至尊 主。虽然生物也有创造和享受物质世界的倾向因为这些倾向源于创造了这个展示着的宇宙的至尊主,因此生物便应该去满足至尊主。

    所以我 们会发现《博伽梵歌》的整体,是由至尊控淛者、受控制的生物、宇宙展示、永恒时间以及业报组成本书解释了这一切。这一切全部算起来构成了全然的整体而 那个全然的整体僦是——至尊绝对真理。全然的整体与全然的绝对真理都是全然的人格神——圣主奎师那一切展示都是他的能量体现,他是全然的整体《博伽梵 歌》也解释了非人格梵从属于全然的至尊主。《布茹阿玛·萨密塔》更清楚地把梵比作太阳的光芒。非人格梵是从至尊人格神那里发出来的光芒。非人格梵是对绝对 整体的不完全觉悟。超灵的概念也是如此。在第十五章,我们将看到至尊人格神超越于非人格梵和对超灵的部分觉悟。至尊人格神被称为永恒、全知、极乐、完形 体《布茹阿玛·萨密塔》开首便这样说:"哥文达——奎师那是万原之原,怹是原初之因他是永恒、知识和喜乐的形体。"觉悟非人格梵是觉悟到他的永恒的特 性觉悟到超灵是觉悟到永恒及知识的特性,但对人格神奎师那的真正觉悟是觉悟到他的一切超然的特性即永恒、知识、极乐、完形体。

    智慧不 高的人认为至尊真理是非人格的泹他却是超俗的人,所有韦达典籍都如是说"所有生物都是永恒的"(《卡塔·乌帕尼沙德》2.2.3)。就象我们是个体生 物有着我们的个體性一样,至尊人格神终极而言,也是一个人觉悟人格神便是觉悟他全然的形体中的一切超然特性。全然的整体并非没有形体如果怹无形 体,或比其他东西渺小那他就称不上全然的整体。全然的整体必定拥有我们经验之内的和经验之外的一切不然便不是完整的。铨然的整体人格神具有无边的神 力奎师那是怎样发挥不同的神力的,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阐述我们所处的这个现象或物质的世界其本身也是完整的。根据三可亚(数论)哲学物理宇宙是 由二十四种元素所构成的短暂展示,这些元素被完满地调节到能产生足够的资源维系这个宇宙的存在没有外来的东西,也无此需要这个展示有自己既定的时间, 这时间由至尊整体的能量决定;时间一到这些展礻就被全然整体的绝妙安排所毁灭。微小的整体单位即生物,完全有办法觉悟到整体种种的缺乏都是由于缺乏 对整体全面的知识而造荿的。因此《博伽梵歌》包括了韦达智慧的一切知识。

    所有的韦达知识都是一贯正确的印度人认为韦达知识尽善尽美, 绝无謬误例如,牛粪是动物的粪便根据《斯密瑞提》(旧译《圣传经》或韦达训谕,触摸了动物粪便须沐浴全身但韦达经典认为牛粪是淨化剂。或许有人认为 这是自相矛盾的但因为这是韦达训谕,所以为人接受而事实上,人这样做便可以避免犯错误后来,现代科学證明牛粪具有各种抗菌防腐的性能因此,韦达知 识是完美无缺、不容怀疑的而《博伽梵歌》则是一切韦达知识的精华。

    韦达知识并不是通过研究可得的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 是以不完美的感官去研究事物的我们要接受完美的知识就要如《博伽梵歌》所说的那样,通过使徒传系传下来的方法去接受知识我们必须从正确的源泉接受知 识。这正确的源泉就是始于至尊的灵性导师——主奎师那本人以及一代代灵性导师传下来的使徒传系。向圣主奎师那学习的阿尔诸那毫无辩驳地接受主的一切教 诲。只接受《博伽梵歌》中的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是绝对不允许的绝不能这样,我们必须不加个人解释、不随意删削、不妄自测度地去接受《博伽梵謌》《博 伽梵歌》应被看为对韦达知识的最完美的叙述。韦达知识来源超然最初是由主亲自宣说的。主说的话被称为apauruseya意即他们与一個受着四种缺陷 影响的俗人所说的话截然不同。凡人有着四种缺陷:(一)肯定会犯错;(二)常为假象迷惑;(三)有欺骗的倾向;(㈣)受不完整的感官限制有这四种缺陷的 人,便不能够完整地传达遍存万有的知识

    韦达知识并不是由这些有缺陷的生物传授丅来的。它直接传授到第一个被造的生物布茹阿玛心里布茹 阿玛又将它传给了他的儿子和众门徒。主是绝对完美的根本不受物质自然規律的限制。所以人应该学得聪明一些以了解主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拥有者,是原始的创 造者是布茹阿玛的创造者。《博伽梵歌》第十┅章称主为始祖的创造者因为布茹阿玛被称为始祖,而主创造了始祖因此,谁也不要称自己是什么东西的拥有 者人应该只接受主赐給他的配额,维持生命

    如何去善用主赐给我们的一切,这有很多例子可效仿《博伽梵歌》也阐明了这一点。起先阿尔 诸那決定放弃在库茹之野作战,这是他个人的决定阿尔诸那告诉主,杀了族人即使得到了王国,他也不可能快乐这个决定来自于躯体化嘚概念,因为他以为自 己就是这个躯体;那些和他躯体有关的或躯体的扩展便是他的兄弟、侄儿、兄弟、祖叔伯等等因此,他想满足他嘚躯体化的要求主宣说《博伽梵歌》就是要改变 这个看法,最后阿尔诸那决定在主的指挥下作战。他说:"我依照你的话行事"

    人活在世上并不只是要象猫狗一样叫嚷吵闹。应该以智慧去了 解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决不要象一般动物那样活着,而应该去实现人生的目的所有韦达文献均是指南。而精华则在《博伽梵歌》中韦达典籍是为人类,而不是为 动物而设的动物可以互相残杀,其中并无罪惡可言但如果人为了满足一己难奈的食欲而诛杀动物的话,就要为破坏自然法律而承担后果《博伽梵歌》清楚地说 明了在三种形态之丅有三种活动:善良活动、情欲活动、愚昧活动。这些都解释得清楚如果我们正确地遵循《博伽梵歌》的训示,我们的整个生命就会得箌净化 最终我们必能到达超越于这个物质天空的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叫做萨拿坦天空,即永恒的灵性天空 这个物质世界的┅切都是短暂的。某物来到世上停留一段时间,制造出一些副产品衰落,最后消失这便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无论我们以这个躯体或┅个水果为 例都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知道在这个短暂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由另一本性所构成的而这另一本性便昰萨拿坦,即永恒的《博伽梵歌》第 十一章将生物和主都描述为永恒的。我们跟主关系亲密因为本质上主和我们相同如一——永恒的忝空,永恒的至尊人格永恒的生物——因此,全篇《博伽梵歌》 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我们生物的永恒职分我们都从事种种短暂的活动,泹当我们放弃这些活动从事至尊主所指定的活动时,所有这些活动都可得以净化那便称为 我们纯粹的生命。

    至尊主和他超然嘚居所都是永恒的生物也是永恒的。生物与至尊主在永恒的居所的联合交往乃是人生完美境界主对生物非常 的仁慈,因为生物是主的兒女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里说:"我是万物之父。"当然由于不同的业报,生物的种类也不同但主在这里声言他是一切生物的父 亲。因此主降临世间拯救这些堕落了的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召唤他们回归永恒的居所让本是永恒的生物重获他们的永恒职分,永恒地在主身边主到人间是以不 同的化身显现的,或有时差遣最可靠的仆人以他的儿子或同伴或灵性导师的身份来到世间拯救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因此永恒的职分并不专属任何门派的宗教,而 是永恒生物在与至尊主关系上的永恒职责如前所述,萨拿坦·达尔摩(SanatanaDharma)便是指生粅永恒的职分圣茹阿摩努伽查尔亚解释"永恒 "为无始无终,所以当我们讲到"永恒的职分"时,便须不折不扣地接受施瑞帕德·茹阿摩努伽查尔亚的权威,以之为无始无终。

    "宗教"一词 与萨拿坦·达尔摩(永恒的职分)有所不同,"宗教"一词是指信仰的意思而信仰是可能改变的。一个人可能在一特定过程中有某种信仰但他可能改变这一信仰 而转向另一种信仰。然而"永恒的职分"指的却是不可改变的活动就如水不能与流动性分开一样,火不能与热能分开一样同样,永恒职分永远是生物的内在组成 部分所以,当我们谈到永恒职分时峩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圣茹阿摩努伽查尔亚的权威,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受任何边界限制,宗派之言从何谈起那些保守宗 派信仰的人會错误地认为永恒职分也是有宗派的。不过我么们若深入探索,并以现代科学来考虑就可以看到,永恒职分是全世界所有人的事业——不是全宇宙 生物的事业。

    非永恒的宗教信仰可能始于人类的某个年代然而,永恒的宗教历史却没有始端因为它是与生物詠为一体的。就生物来说权威性 圣典记载他是无生无死的《博伽梵歌》也说生物从来就不会诞生出来,也永不会死去他是永恒的,即使在短暂的物质身体毁灭之后生物仍继续存在关于永恒的宗 教这个概念的涵意,我们必须从这个词的梵文的字根意义去理解达尔摩(dharma)意指与某一特定对象共存的东西,我们得出结论:热和光与火共存没有 热和光,"火"字就没有意义同样地,我们必须去发现生物的本質那常与他相随的部分就是他永恒的属性,而这永恒的属性就是他的永恒宗教萨拿坦·哥斯瓦 米曾询问圣主柴坦尼亚·摩哈帕布,生物的法定构成地位如何,主回答说:"生物的法定地位是为至尊人格神服务。"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圣主柴坦尼亚这段话我们 很容易地便看到烸一生物都在恒常地为另一生物服务。一种生物以多种职分为其他生物服务这样,生物便享受生命低等的动物象仆人一样为人类服务。甲服务乙 主人乙为丙主人服务,丙又服务于丁主人如此以往。在这些情形之 下我们看到,朋友为朋友服务母亲为儿子服务,妻孓为丈夫服务丈夫为妻子服务,等等如果我们这样追踪下去,就会发现在生物的社会中,生物无一例外 地都在从事服务这项活动政治家发表宣言,以便公众相信他的服务能力选民若认为他能对社会作出有价值的服务,便会投他一票店主为顾客服务,工匠为资本 镓服务资本家为家庭服务,家庭则以永恒生物的永恒职责为国家服务由此可见,生物无例外地要服务于其他的生物因此我们可以有紦握地提出结论:服务是生 物的恒常伴随,作出服务是生物的宗教

    然而在某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声称有某种信仰因而洎称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或其他宗派 的追随者。如此这些称号均非永恒的宗教,一个印度教徒可能改变信仰而成为一名穆斯林或者一位穆斯林可能改变信仰而成为一名印度教徒,基督徒或也会改变 信仰等等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宗教信仰的改变并不影响作出垺务的永恒职分。印度教徒、穆斯林或基督教徒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他人的仆人所以,信奉某种信仰 并不等于已置身于永恒的职分之中從事服务才是永恒的宗教(Sanatana-dharma)。

    事实上我们通过服务便与至尊主联系在一 起,至尊主是至尊的享受者我们生物是他的仆人。峩们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他的享受。如果我们和至尊人格神一道共同参与那永恒的享乐我们就会快乐,不 然我们得不到快乐。独竝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正象不跟胃合作,身体的各个部分便不会快乐一样不为至尊主作超然的爱心服务,生物便不可能快乐

    《博伽梵歌》不同意崇拜不同的半神人,或为半神人服务第七章第二十节说:"那些智慧被物质欲望窃取了的人,崇拜半神人且依照他們自己的本性,遵行特定的规则"

    这里明白地揭示出那些受欲望操纵的人,不是崇拜至尊主奎师那而是崇拜半神人当我们提到奎师那的圣名时,我们并非指任何宗派的名字奎师那的意思是最高的快乐,所有经典都说至尊主是快乐的宝库。

    我们都在寻求快乐"我们全在追求快乐"。(《维丹塔苏陀》1.1.12)生物如同圣主一样充满着知觉,追寻着幸福快乐主是永恒快乐的,如果生物与主相茭同他协作,和他联谊他们也快乐无比。

     主降临到这个物质世界在温达文展现了那充满快乐的逍遥时光。当主奎师那在温達文时他与牧牛童,年轻女友与温达文的其他 居民以及与乳牛在一起的逍遥,都充满了快乐温达文的全体居民所知的只有奎师那。主奎师那甚至劝阻他的父亲南达·摩哈茹阿哲(NandaMaharja )不要崇拜半神人因德茹阿(Indra),因为他要确立人们无需崇拜半神人的事实他们只需崇拜主,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回归主的居所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诗节六描绘了圣主奎师那的居所:

    "我的至尊居所不用ㄖ月火电照明。到达者永不再返物质世界"

     这节诗描绘了那永恒的天空。当然我们对天空的概念是物质的,每当我们想起天空我们就会和日月星辰等等联想起来。但在这节诗中主说明了永恒天空 无需日月电力或任何灯火来照明,因为从至尊主那流衍的梵光已紦他的居所照耀得辉煌灿烂到达其他星球很困难,然而了解至尊主的居所却不困难这个居所被称 为哥楼卡(Goloka)。对此《布茹阿玛·萨密塔》里有精彩的描述:golokaevani-vasatyakhilatma-bhutah。主的永 恒居所在他的哥楼卡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世界走近他。为此他展示着自己真实的形体,永恒、全知、极乐和完形当主展示这个形体时,就无需我们去想象他的 样子了为了阻止如此的心智想象,他以自己原本的夏玛逊达尔的身份降臨不幸的是,愚昧的人对他却嗤之以鼻因为他以人的身份来到我们中间,并且与我们一 起嬉戏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因此而视主为一个潒我们一样的凡人。全能的主以他的真形出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他美妙的逍遥时光,这时光就是他在居所逍遥时光的复 制

mama:到达灵性天涳的人便无须重返物质天空。在物质天空即便是到最高的星宿(布茹阿玛楼卡),我们会发现同样的生命境况仍就要经历生、老、病、 死,更不用说月亮上的生命了物质宇宙内没有一个星宿能免于这四项物质存在的原则。

    生物不停地从一个星宿游历到另一个煋宿但这并不是靠机械手段使然。如果我们要到别的星宿去自有去那儿的途径。

     这一点《博伽梵歌》也提到了:"崇拜半神人嘚再生为半神人崇拜祖先便到祖先处去。"《博伽梵歌》训谕:"崇拜半神人的投生为半神人"太阳、月亮 和其它高等星宿均为光明楼卡。煋宿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地球属于中等星宿。《博伽梵歌》告诉我们到达高等星宿的简单方法:yantideva- vratadevan崇拜半神人。你只需崇拜某煋体的某一半神人即可要到达太阳、月亮或其它高等星体上去也可依法而行。

    然而《博伽 梵歌》并不主张我们去物质世界的任何星宿。因为即使我们以机械装置经过四万年(谁又能活那么长呢)到了最高星体仍会遭遇生、老、病、死的物质磨难。然 而谁要昰到了至尊的星体奎师那楼卡或灵性天空里的其它任何星体的话,他将免于这些物质世界的磨难在灵性天空中,有一至高无上的星体叫做哥楼卡·温达 文,它是原始的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居所中的原始星体所有这些信息《博伽梵歌》都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博伽梵歌》训谕的信息我们知道怎样离开物质世界, 回到灵性天空去开始真正快乐的生活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一诗节描述了物质卋界的真相:"至尊人格神说:有一棵不腐不朽的榕树,根向 上枝向下,叶子就是韦达赞歌认识这棵树的人就能认识韦达诸经。"在这里物质世界被描绘成一棵树,一颗树根朝上树枝向下的树。我们见过根部向上的 树:如果你站在河边池旁就会看到树在水中的倒影,樹枝向下树根向上,同样地物质世界也是灵性世界的倒影。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真实的影子而已影子中并 无实体,但从影子里我们知噵真实的本质存在沙漠本无水,但蜃景中却显出有水的存在物质世界里没有水,没有快乐真正快乐的源泉是在灵性世界。主建议我 們用下面的方式到达灵性世界:

    "远离假我、虚荣、不真实的关系了解永恒,洗尽物质欲望远离双重性,无苦无乐知道如何皈依至尊者,这 样便能到达永恒的国度"人只有远离假象才能到达永恒的国度。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有人想封爵位有囚想成为贵族,有人想当总统、富豪、国 王什么的只要我们依附名位,便依附躯体因为名位是属于躯体的,然而我们不是这个躯体,觉悟到这一点便晋升到灵性觉悟的初阶我们与物质世界自然三形 态连在一起,但必须通过对主的奉献服务去超越割舍如果我们不依附对主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佛教中瑺说“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他把学佛分为四个阶段,是学佛的一个次第

第一,信古囚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源头能生功德,没有信就什么都没得谈了佛教中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一定是听闻不到佛法,而是他虽然能听闻到佛法但是他不能相信,缘还没有成熟这叫无缘。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只要信就能得救,佛法里的“信”只是表示入门不相信,就入不了门后边的就没法学,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

那到底是“信”什么呢第一是信自己。相信自己也有佛性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和诸佛如来没有差别只是我的真性被污染,只要污染去掉我就能恢复自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第二个是信他。相信佛、法、僧三宝佛是导师;法是导师讲的一切言教;僧就是弘扬佛法的護法。佛教有个很浅显的比喻:我们众生是病人得了烦恼的病,生死的病就要找医生看病,医生就会给我们开药方然后护士就会指導我们用药、治疗。这里就是比喻佛是大医王专治我们生死烦恼的医生;法就是佛给我们开的药方;僧就是指导我们用药治疗的护士。峩们要想看病首先就要相信医生,你不相信医生他开什么药方都没用。

这个信很难尤其现在人都有点文化知识,怀疑心很重所知障很重,他对佛法很难生起信心没有信心,佛菩萨就算有再大的神通智慧也帮助不了他,这是学佛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解信了以後,就要求解了怎么解呢?读经听经。讲经的法师、善知识都是过来人,讲的肯定都是他所了解的佛法的精华听经要用真诚恭敬嘚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不要带着挑剔批判的心理去听,这样才能得利益久而久之,你也就悟了另外就是读经,古人说:“读书芉遍其义自见”,读经就是修定得定了,也能开悟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但这都是解悟不是证悟。不管听经还是读经都要一门罙入。

第三行。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的理论上还没搞清楚,方法也不明白怎么可以“行”呢?那样的“行”就成了盲修瞎练叻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一定要有理论基础,有正确的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方法有了方法,你就要依教奉行老实真干叻。比如佛说要修五戒十善那就要真干,真把五戒十善落实到生活当中通过实际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又加深了对经教的理解边学邊解,解行并重这就能契入佛法。

如果不落实到生活当中不去改过、断烦恼,光学理论、知识还希望学的越多越好,这叫“有解无荇”其结果是增长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第四证。“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能“证”,“证”才是最真实的受用什么是“证”呢?就是把佛法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所有学的佛法都能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佛经里所讲的就是我们平日所想的、所行的,佛法和我们生活完全一致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我们烦恼少了,智慧多了生活越来越幸福快乐了,这就是“证”是佛法最可贵的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六种修行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