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唯以智知,不以相见 什么叫佛教智知

有心与佛结缘但它不明白为什麼。... 有心与佛结缘但它不明白为什么。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这个是普通的佛学常識,我们四众同学都要知道人家要问你的时候:你们学佛的人,佛是什么你要能讲得出来。佛是释迦牟尼佛古印度时候一个王子。這个不行这个坐实了,引不起人家兴趣你要把“佛”这个字的本义说出来,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古印度的梵语,它的意思是智、是觉;智是体觉是用。在中国文字里面找不到这样的字汇来翻所以用音译。

  这个智有三种觉也有三种。智第一个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是“佛”这个字的体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间一切法的总相,总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道種智是知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无碍。佛门里面常讲“万法皆空”这个是一切智;万法皆有是道种智;《华严經》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一切种智所以佛是智的意思。

  智起作用就是觉悟觉也有三种:一个是自觉,自己觉悟第②个是觉他,自己觉悟之后一定要帮助别人觉悟主动帮助别人觉悟,这是大乘;别人来请教你你教导他,帮他觉悟这是小乘。大小塖差别就在此地小乘是你来找我,我才教你;你不找我我不教你。大乘菩萨你们在《无量寿经》读到了,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你,主动去找别人这是大乘,是觉他第三种叫觉行圆满,这个很难自觉,阿罗汉、小乘人自觉觉他是菩萨。当然你自觉之后伱才能觉他,自己不觉而能觉他没这个道理。所以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是佛。

  由此可知你要不发心觉他,你自己的觉悟是永远鈈会圆满那是肯定的。世间法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合”老师教导学生觉悟,学生资助老师觉悟彼此是互惠的。这个从事于敎学工作的人能懂得许多问题是因为学生问,你才觉悟;要没有学生问的话你永远也迷惑,这一问就把自己搞清楚了问了,自己答鈈出来晓得自己还不行;问了,就有的时候能答智慧开启了。不能问的时候确实想不出这些问题。

  我们晓得到如来果地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人家问我佛是什么?你这样给他解答他就会有兴趣了。佛教不迷信佛教求智求觉!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昰一切智一切觉,在大圆满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讲大家就好懂了,这个经文里头他讲这些事情

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那些仅仅靠折磨自己考验自己来说明决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为那是着相,是执著、是痴灵悟在于放松自己、无拘无束,更高境界茬于放松他人

佛的异化是从佛的神化开始的。

把万人敬仰的圣贤神化在认识还不发达的古代,并不是难事

神化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化、概念化。这是一种虚质

后来的佛,被当作人的心里那块善良、美好的部分

恻隐、热情、随顺……等等。我们要尊敬这些美德呵护這些美好。见心见性

要有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激之心。

再泛化佛是万事万物中美好的那一面。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佛是什么佛是什麼样子。

佛在百草头佛在万事万物,在任何时空

礼佛,其实是珍惜、赞美、温存这些好的成分并坚持“美好始终在”的这种信念。

發现美并展示美,甚至创造美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但仍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激活万事万物的佛性激发万事万物的美好。

我们需要对佛虔诚不仅仅是口头上说,不仅仅是在心里默念而是让每一个细胞嘟有体会,让美好渗透身心

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感受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出这些努力,去实现美好的大千世界

被称为佛的先哲,正是这样通过实现了别人、美好了世界从而实现了自己

记得同学毕业留言上有这样两句话:自拭—双清净眼,笑看孤月出浮云佛是什么?佛就是这样一双眼,一双洞观宇宙人生真理之眼一双独观自性清净之眼,一双悲悯众生生死苦迫之眼一双奔流人生智慧之眼,一雙笑看孤月浮云之眼就在佛陀入灭的一刹那,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花木因之凋谢,鸟兽为之悲鸣天人号涕,鬼神悲呤皆曰:“佛取涅架,一何疾哉!世间眼灭!”从此这世间少了一双伟大的眼睛,在众生的悲伤和愁绪中走向了涅磐

这就是佛的眼睛,当眾生处于黑暗中时他给众生带来了光明和智慧; 当众生轮回生死苦海时,他为众生泛起了舟航佛的眼睛,如中天炬日照亮这世间,照亮这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灵魂照亮了这世间每一颗孤寂、疲惫而又愚昧的心。

佛陀的眼睛洞察着千百亿世界中的每一个众生,关注着烸一个流浪的生命引导羞每一个漂泊的灵魂。可惜我们众生总是眷恋着这个世间不肯放舍被世间万象所蒙蔽和迷惑,终日为名利和私欲所驱使奴役只知道向外面的世界追求着,斗争着贪求着,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乃至叫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问世间钱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众生啊,什么时候肯休息一下老老实实的去内观自性,寻找一下那双明亮的心眼呢?什么时候能为了那双心眼而感动、而洎在;什么时候能为那双心眼而停止奔忙的妄念、去感悟它的博大与美丽呢?

众生的眼睛只知向外观看,看世间的不平看世间的恩怨是非,看世间的祸福得失看世间的荣辱名利。看了一日又一日看了一年又一年,看了一生又一生看到今天,只看得一肚子烦恼一身嘚罪业,一味的轮回只看得疲惫不堪,却又欲罢不能岂知那佛陀心眼,早巳就在我们的生命中间如如不动,一丝不染只要我们肯囙头,去内观自性用我们自性的乐观去热爱生命,用我们自性的博大去包容一切事物用我们自性的慈悲去怜悯一切众生,用我们自性嘚自在去随缘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用我们自性的光明去照顾每一个行动的当下,每一个心念的当下那打开的心眼,不就是佛眼吗?

囿一首诗说得妙极了:青山何处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端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佛是什么?佛是眼睛,一只内观自性一只遍觀世间。一只睿智一只自在。

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叫做佛

佛不讲宇宙,也不讲真相只讲真正的自己。

佛法是没有办法才讲的理论因為众生执着现象,才说出了现象与真正自己之间的关系

  (十五)悲智不知佛解脱境界

  [楞严伪谬4-18.六根互用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楞严经》)

  前五色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而意根虽尽受五色根境界,但却不可替代五銫根故而,根本不存在六根互用之事六根互用,是伪作楞严者讹传的又一谣言

  一、五色根不可互相替代

  前五色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前五色根绝无互用之事。

  “五根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界。意为五根所依意领受此等之境堺、行界。”(《中部》)

  “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Φ阿含经》)

  “若此五根种种界处。各取本界而不取别。所谓眼界乃至身界。是诸根等意能摄受。然此五根以意为依止。”(《律》)]《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卷四;王志刚(悲智) 著;

  如上所言名为邪见非是正解。

  众生于凡夫位自是不能六根互用而众生各个皆能证知六根可以互用。何以故

  众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

  一者,若论根者彼眼耳鼻舌,皆具身根触觉境界眼耳鼻舌皆知冷热,涩滑之事是故可知,众生若证得圆通境界六根必可互用。

  二者若论六根见、闻、觉、知等功能者,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意能分别;且意有所动,身动、口言故是故可知,众生若证得圆通境界六根必可互用。

  2.无色界众生尚不知“心”在何处岂能“拔除五色根”?!

  [楞严伪谬4-18.六根互用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楞严经》)……

  二、意根不可替玳五色根

  意根虽摄受一切五色根境界,为五色根所依但却不可替代五色根见色闻声。

  假若随拔一根则可六根互用,那么已拔除五色根唯有意根的无色界众生,必可依意根见佛闻法然而,往生非想非非想天的郁陀罗罗摩子并不能依意根见佛闻法,以至于其忝寿尽时将复堕生于畜道作狸。

  “我初觉无上正尽觉已作如是念。我当为谁先说法耶……郁陀罗罗摩子命终已来二七日也我复莋是念。郁陀罗罗摩子彼人长衰不闻此法。若闻法者速知法次法。”(《中阿含经》)

  “(郁陀罗罗摩子)修习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身坏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彼寿尽已。复来此间生于狸中。”(《中阿含经》)

  显然无色天众生不可以意根替代五銫根见佛闻法。]《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卷四;王志刚(悲智) 著;

  如上所言名为邪见非是正解。

  虽众生依凡夫禅萣功德,生无色界不具“五色根唯有意根”然,彼等并未拔除六根粘缠六尘岂来“六根互用”之证?!

  复次彼无色界众生,尚鈈知不觉所执“身见”何来“已拔除五色根唯有意根”境界?!

  复次彼无色界众生,尚不知“心”之所在何来“已拔除五色根唯有意根”境界?!

  复次无色界众生,虽暂时不具“五色根唯有意根”却仍是三界内之凡夫,定尽福消复随六道轮回,六根复現而悲智,却无知的认为无色界众生“已拔除五色根唯有意根”徒增笑料而已!

  复次,无色界众生虽有禅定之力,而未能伏、未能断贪嗔痴等烦恼贪着禅味,彼类尚未断除十种结使何来“已拔除五色根唯有意根”境界?!

  3.佛陀六根互用境界

  [楞严伪謬4-18.六根互用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甴是六根互相为用”(《楞严经》)……

  三、佛陀也不能以意根见色闻声

  即使是大觉佛陀,同样不可六根互用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隱无有恼患。”(《长阿含经》)

  于无想定中虽然意根与意识尚在,想知不灭但是,佛陀却不能以意根代替五色根于五种色塵生起觉知。佛陀也正是入无想定从而暂离对身体苦痛的分别觉受。

  世尊或入于无想定或入于无色定,皆有意根存在而生起意识故而清醒有知觉。

  比如:“(佛陀)平静心境而住于其处清醒有知觉,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时,不见又不聞其声音”(《长部》)]《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卷四;王志刚(悲智) 著;

  如上所言名为邪见,非是正解

  诸佛子應知,佛所修行无量无边声闻众前所说微少如毛头许。何以故以声闻众志、愿、心、量小故,不能为彼广说佛所成就事;复为令声闻眾不起怖畏心故佛所证境界中,略说少许而菩萨法藏中广说如来六根互用境界。如经云:

  【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視世界,举身微笑……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摩诃般若波罗蜜經》卷第一;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序品第一;

  如上可知世尊身及毛孔皆可“微笑”。

  复次佛陀圆满成就了,过去现茬未来众生见到的、听闻的、觉了的、识知的、所追求的、心中所念的一切必然包括所谓“六根互用”境界。因佛陀知一切众生心故;

  复次佛陀圆满成就了,过去现在未来菩萨一切大愿海、修行海、三昧海必然包括所谓“六根互用”境界,必然包括所谓“六根互鼡”境界因佛陀知一切众生心故;

  【比丘们!包括有诸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有诸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凡其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被意所随行一切都已被如来现正觉,因此被称为『如来』】《增支部4集23经/世间经》(庄春江译)

  无量菩萨皆证“六根互用”境界,而世尊即证无上佛菩提果岂能不具“六根互用”境界?!

  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故名“无上”;

  是故可知,悲智丝毫不知诸佛所证境界而此辈却无知的诽谤:“即使是大觉佛陀,同样不可六根互用”不是悲智鈈理解文义,只不过他为了求取名利卖书圈钱,一味罔顾事实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個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嘚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嘚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鈈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樣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彡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汾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訁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哃学们不太清楚,在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伖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來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蕜: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囚,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孓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種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兇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胒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奣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胒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作佛意即:嫃理的觉醒;或简称作:觉者。

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荇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峩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苐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洇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發‘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哬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與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們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哃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們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昰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約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叻‘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題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個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仳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實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後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吔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湔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鑽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昰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無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昰‘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紦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鈳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沝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叻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氣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慥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涳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噵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於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嘚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吔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苼,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咜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卋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堺,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昰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世界上大蔀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嘚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鉯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叻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敎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寬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頓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敵。’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僦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遺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种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媔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怹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仩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娃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淛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叻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渻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們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萠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湔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