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鉄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今何在,是个荒唐的故事,是个虚假的传说!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东川大洋芋书屋
艺术品藏品
&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本书收录了散藏于民间的有关“余氏族谱”和有关墓碑刻有余氏族人族源、祖源的墓志等历史文物,介绍了部分蒙古族随元军征云南时落籍西南后铁改余姓这一支系的历史演变情况,是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成果,对推动和丰富西南蒙古族文化研究有积极意义。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 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余廷达/编著
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宗族志谱
艺术品收藏巴渝铁改余溯源
寻根溯源当前位置:>>>>详细信息
巴渝铁改余溯源
作者: &&&&&来源:&&&&&更新时间: 16:34:56&&&&&浏览次数:13124次
第二章:铁改余溯源
&&&&&&&&&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唐代蒙古之名始见于史籍。蒙古族后西迁至蒙古高原,从事游牧畜牧业。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至蒙哥汗时,已先后灭亡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宪宗)死后,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位。随后战胜了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汉人李璮叛乱,巩固了统治。至元八年(l271 ),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建都于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国起,历史上泛称为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南宋恭帝赵熹及谢大后。至元十六年(1279),元军在厓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流亡官员和宋军残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灭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九十七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军、政体制与前代相比是较为健全的。中央政府的军、政统治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国设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权限,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钱粮、兵甲、屯种、槽运、军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
元朝军事制度是蒙古旧制和中原王朝军制的综合体。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人侍宿卫制度。元朝宿卫军队一般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到元未曾先后设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守全国各地的是镇戍军、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为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但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的广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朝畜牧业的发展体现在牧地的扩大、牧养设施的改进等方面。元朝的手工业生产除官办作坊外.民间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业种类超过前代。特别是新兴棉纺业.毡业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瓷器、印刷业也有较大进步。由于驿传制度的完善和海运的开通,国内外交通空前发达,商业比唐、宋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出现大都、杭州、泉州、广州等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元朝的国际贸易交往,东到高丽、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东部;西面远达非洲。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明军功陷大都,元顺帝北逃,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
&&&&&&&&&&&&&&&&&&&&&&&&& &蒙古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成吉思汗在西征胜利后,把所征服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这些分地后来发展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1258年(蒙哥汗八年)旭烈兀破黑衣大食,1264年(至元元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尔汗,遂以贴必力思(大不里士)为中心建立伊尔汗国。这些封地当时还是大汗统一政权管辖下的一部分,后由于各自包括有语言、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各不相同的民族,和大汗统一政权没有共同经济基础,更因为诸后王引兵自重,有的还与中朝为敌,遂由大汗的松散隶属关系发展成为独立的汗国。
钦察汗国& 初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的地区。1235年(窝阔台汗七年)术赤次子拔都统诸五长子西征,辖地扩大,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北插括斡罗思。1243年还师后,拔都留驻封地,在伏尔加河下游建都萨莱城。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鲁朵,称白帐汗;将咸海以北之地分给其弟昔班,称蓝帐汗,总领于拔都,拔都为金帐汗。
元朝时期,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皇帝的地位,接受皇帝的册封和岁赐,处于宗藩地位。有驿路直达元大都,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经济联系的要路。在拔都弟别儿哥汗在位时期(1257—1265),又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建新萨莱城,后发展成新都。十四世纪末,由于内讧不断、人民反抗及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1350—1389)和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帖木儿(1336—1405)的打击,势力渐衰。十五世纪分裂为克里木、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汗国。1480年为莫斯科公国击溃,灭亡。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系后王笃哇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联合,屡与元朝皇帝军队争战,终世祖一朝未断。至1303年(大德七年)始与海都子察八儿归服。1306年,笃哇败察八儿,尽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1310年(至大三年)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封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复分裂为若干小国,汗权旁落。十四世纪中叶,秃鲁帖木儿即位后,削夺藩镇权柄,汗权一度有所恢复。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合不勒沙即位后,诸藩王日益跋扈,汗空有其名。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部察合台后王的统治维持到十六世纪。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会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立,海都领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败走死,汗国势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系后王怯伯所败,封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孙、拖雷子旭烈兀的封地。1264年(至元元年)被忽必烈汗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其子阿八哈汗时(1265—1282)相继败西利亚(今叙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其孙合赞汗时(1295—1304),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以发展,岁入增加。1317年(延佑四年),年仅十二岁的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二丞相不合,内乱迭起,并遭到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国势渐衰。1334年(元统二年,一说1335年)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位屡相更迭,在四、五年中,换六汗,汗或被杀,或被废黜,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
&&&&&&&&&&&&&&&&&&&&&&&& &&溯&& 源
&&&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无根木则枯;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无源水则竭;泱泱大族,必有其谱,无谱世系则乱。司马迁曰:人不知祖,何异禽兽。在此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里,族人思祖情绪十分强烈。近年来各地相继修谱数十部,对其族源祖源,世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考证,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时间仓促及资料不足,很难展现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次重庆铁改余修谱委员会,在原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先各地修谱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反复论证,以庚六祖四代孙余子俊明成化年所传余氏族谱世系表,谱序,结合《元史》等考证资料,确认为窝阔台系之后。清晰了我余氏家族的族源,祖源,世系。以食我铁改余氏族人及后孙。
一、族源探秘
《余氏族谱》记载:“我余姓之祖,本胡地蒙古郡人也……,我余氏原本蒙古族。蒙古族起源可见于成吉思汗诏书”。①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建立蒙古国时,在告知世界各国的诏书中道:“自我远祖印度释加宗氏玛哈萨木迪汗首创帝业,传于呼金散德勒图汗,其子达赖苏木阿拉坦希勒图汗;第三子便是第一天子孛儿帖赤那。他迁居中吉德洪古之地,最好漂洋过海,向东迁移,娶玛尔勒高娃为妻,又迁到贝加尔湖附近的布尔罕嘎顿山前称帝于勃特国。传至九世,乃生宝尔吉格德莫尔更。其子叫陶尔嘎拉金巴音,其子叫道布莫尔更,第五子便是第二天子布顿查尔(孛端察儿)。从布顿查尔繁衍后裔于勃特,遂成宝尔吉格德族人。布顿查尔之子便是哈比哲巴特尔汗。哈比哲之子叫巴海尔巴特尔汗。巴海尔巴特尔汗之子叫玛哈都丹蒙格汗。玛哈都丹蒙格汗之子嘎查亨胡鲁克哈伊图汗。其子叫拜杉吉尔汗。其子便是曾祖哈布尔汗(即合不勒汗)。曾祖之子是祖先巴尔登巴特尔汗。祖先之子便是父皇也速该巴特尔汗。相传九世,称帝于勃特。我母宣懿太后夜梦白帝,遂生我身。自我十三岁起,替父皇烈祖皇帝报仇,随后讨伐四方七十多个乱邦,收复十二个逐鹿天下的皇帝。又经过三十二年的奋战,终于平定北方诸国,天下一统。因此,我虽不才,但万国军民都以我镇服外敌安定天下,一直推我登基为皇,改易国号,尊为‘上青蒙古国’。因神鸟啼鸣‘成吉思’,便尊我为成吉思汗。因此,我为百万臣民着想,不顾自身绵薄,无奈顺应天命,不敢违拗天意,只得登基为皇。通告远近邦国。简而言之,谁若逆天,我必讨伐,谁若顺天,我必举用。为此,特布此令,以告我大蒙古国并宋、辽、陈、夏以及索隆古特国。”
此诏书已说明了远古始祖自印度进入溯漠,生息繁衍。这就是蒙古族的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源流世系。
《大元青史》记述了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古代周朝四世皇帝周昭王三十二年庚申四月初八,起名固塔木(译音)。佛祖二十九岁时,即周穆王九年戊子四月初八皈依为僧,修行六年,甲午年周穆王十五年结束修道生活,于四月十五日成佛。直到周恭王六年庚辰四月十五,佛祖以八十一高龄与世长辞。被后人尊为神。立佛像尊奉至今。佛祖的裔孙马哈萨木迪从印度进入溯漠,生存繁衍了释加宗氏后代,这就是蒙古族远古祖先的起源。
蒙古始称“忙豁勒”,远在唐朝时期,蒙古族就成为北方古老的部落。“忙豁勒”在唐代以来的汉文字上,用各种不同的字记载着:如“蒙兀室韦”、“蒙瓦室韦”、“萌古子”、“蒙斯国”、“朦骨”等等。自元代以来,方用“蒙古”二字固定下来②(“蒙古”者,即永恒长生的意思)。
波斯史学家考证结论:“蒙古族与汉族一样源远流长,有据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蒙古族源自公元前一千多年到公元二十一世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二、铁改余姓祖源
“我铁改余氏,蒙古部下起宗籍,始祖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郡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居北方。其远祖奇渥温名孛端察儿。至十世,其势越大,孙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者,有大志,并吞诸部,在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称帝于斡难河之源,号大元太祖皇帝(成吉思汗)。”这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86年)兵部尚书余子俊撰写的《青神余氏家谱》序。证实了我铁改余源于蒙古族,是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后裔。
余子俊的《青神余氏家谱》卷三,从元世系开始记载,至十世八里丹,生三子,第三子也速该(烈祖神皇帝)为十一世。也速该生五子,其长子铁木真为十二世。
铁木真生六子,第三子谔尔德依(即太宗窝阔台)为十三世。窝阔台生七子,其长子库裕克(即定宗贵由)为十四世。贵由生三子,第三子禾忽大王为十五世。禾忽大王娶潘氏生一子秃鲁(南平王)为十六世。秃鲁又名铁木健,娶张氏、洪氏生余氏九祖一姑,张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洪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一女名金莲,适金,称为庚十。
余子俊的《青神余氏家谱》卷三记载的余氏世系中关于禾忽大王,秃鲁(南平王)在元史上亦有记载,《元史二种、新元史》511页、518页。禾忽大王与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合兵抗拒阿里不哥(忽必烈同母弟)有功,赐帛六万匹。秃鲁于1272年跟随皇子西平王奥都赤(忽必烈二子)征伐都蛮,功绩显赫,赐封为南平王,并赐龟钮银印,仍赐金银符各五及此部有功者三十五银钞③。1275年,忽必烈五子云南王忽哥赤被云南宝合丁阔阔带毒死,秃鲁奉命镇云南④代理云南王。在宋濓等编著的《元史》中,第59页,70页,87页,1553页也有关于秃鲁的记载。(由此观之,禾忽大王,秃鲁南平王父子既是宗王,又是朝廷重臣名将)。次年,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儿赐封为云南王。秃鲁又调遣六盘山镇守。因王室斗争,禾忽后跟随窝阔台长孙海都。又因时任宰相安童在西征途中突袭海都,造成宗王分裂。秃鲁闻父跟随海都后,举兵反安西王(忽必烈长子忙哥刺)败而被获。忽必烈以宏大胸怀,念其过去在自己营地长大,系宗亲宗王,善战而又数有战功,就将秃鲁谪到南方湖广麻城,赐与公田百亩不纳税粮,在此休养,听从朝廷使唤。以至老来奉命率金侍郎,寿英女出征,凯旋途中而卒。
秃鲁(铁木健)长期征战,身心疲惫,屈而郁闷,在麻城后,没有战事,元气慢慢得以恢复,癞僧指点。身心得到调整,自然出了“九子一女”。过去不少谱书上关于癞僧的说法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反映了潘氏祖婆善良贤淑,济世救人的优良品质。
三、铁改余姓源由及历史背景
木健祖被谴到湖广麻城后, 身心得到调整, 张氏、洪氏祖婆先后共生九子一女。由于受到朝廷限制,没有用武之地,九子一女只能在封地里学文习武。时值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湖广麻城邹普胜,罗田徐寿辉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发动起义,史称南红巾军。十月,以蕲水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 徐寿辉称帝。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开始,红巾军提出“摧富益贫” 的口号,先后攻占湖广、江西、福建的许多地区⑤。正逢此时的我祖“九子一女” 在封地麻城,必然成为红巾军攻击的对象。面对强大的红巾军,“九子一女” 根本无法抗衡。北逃无望,东面、南面是红巾军占领地,西逃入川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时局下,“九子一女” 一家及仆人三百八十余人带上钱财西奔逃往四川。为了躲避红巾军追杀,在逃到四川泸州凤锦桥时,十兄妹商议改名换姓,隐瞒蒙人身份,散居各地生存。议定改铁为金,一是妹婿姓金,二恐金与铁相似,便去掉金字的最后一橫,姓余,永远不改。为了日后相认,便拈土为香,对天誓曰:后有子孙皆我十人遗种,如有知而不认者,促寿,后必不昌。日后子孙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得视为路人。并插柳为记,盟诗为证。于是咬指为笔,以血代墨,每人一句,联诗一首,诗曰:
余本元朝帝王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分散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万家;
后孙不认宗与祖,身生白癞丧黄沙。
诗毕,众皆抱头痛哭,骨肉同胞难舍难分,约定明年清明节在此相会,然后分散各寻安身之处。次年十兄妹如期相聚凤锦桥,见插柳郁郁葱葱,悲喜交加,各叙安居州县落迹,一往富顺,一往夹江,一往內江,一往叙府,一往泸州,一往青神,一往犍为,一往重庆,一往荣县,一往眉州,再次相泣而别。
&&&&&&&&&&&&&&&&&&&&&&&&&&&&&&& 2012年9月13日于重庆江北大川水岸
注:①成吉思汗诏书,见《大元青史》&
&②摘自《蒙古秘史》第2页(一九七九年内蒙版)&
③摘自《元史二种、新元史》一百十二,514页(1988年上海书店版)&
④摘自《元史二种、新元史》一百十四,518页。
⑤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出版中19页。
溯源一文,撰稿说明:
本文是根椐二00八年全国总谱“溯源” 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系同一作者。关于原“九子一婿铁改余源由” 现更改为“铁改余源由及历史背景” 一节,因当时资料不多,研究不夠,又于时间紧,参照某些资料及推理就作出了结论。现在看来误导了族人,在此作者深表歉意。
重庆市铁改余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组建了修谱委员会,成立了办公室。在修编《铁改余氏重庆宗谱》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教授专题进行了研讨。以青神谱为主线,结合《元史》等书籍,进行多次较为深入的研究,真正的明晣了我铁改余的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我们的始祖被“红巾追赶入西涯” 并非朱元璋,而是在1351年8月湖广麻城的邹普胜,罗田的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发动起义,10月建立政权,徐寿辉称帝,于1352年初开始攻占湖广、江西、福建等地时发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19页)。作为蒙古王爷的后裔,朝廷又不于启用,只能屈尊此地的九子一女,当然是红巾军攻击的目标之一,但又无力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北上不能,东、南有红巾军,时刻处在危险之中,逃生就刻不容缓。所以九子一女带上钱财,举家及仆人家丁立即西逃避难入川。这就是我祖改名换姓的时间和社会背景。特在原文中于以更正。
编后语:我铁改余姓己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六个多世纪,历经沧桑,迄今已有近百万之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灾害、战争等历史变迁的种种原因,人们时常流离失所,对老谱保存极少,即使能保存下来,随着日久年淹,以及反复迁徙,资料的保存条件差,残缺不全。历代修谱者,凭口传耳听多。特别是明未清初,张献忠入川乱蜀,人们纷纷逃贵州,在清朝康熙定鼎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川,有的则定居云南、贵州。修谱时由于缺乏资料,对族源祖源难以确定,多数谱书只记载了从黔返川这段历史和祖源。如在此之前,全国云、贵、川、渝等省市铁改余氏族人修谱过程中,只捜集到一些铁改余前的记载祖源不太清楚的资料。如“皇孙铁木耳立为成宗,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木耳与木见祖同父异母兄弟也”等。为了满足族人认祖归宗心切,就认了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真金——铁木健这个世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方艰辛努力,再次査《元史》及相关资料:真金共三子, 成宗则是第三子, 是没有弟的。 木健祖是忽必烈于1272年封的南平王, 此时的成宗才6岁。 成宗30岁即位, 在《元史》上记载他封了很多王, 唯独没有封弟南平壬的字样。这说明原有些老谱, 是凭口传耳记编修的, 是有诒误的。明朝成化年间余子俊遗传下来的世系表,经过反复研究查证,且与《元史》吻合。即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禾忽大王——禿鲁(又名铁木健)南平王——九子一女世系表。系“三代皇帝两代王”。印证了“余本元朝帝王家”之诗句。
&& 研究探索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我们对余子俊《余氏族谱》是肯定的。因为世系完整。有人认为是续修的,但要知道,任何时代修谱者只是俢改前言、序言,不可能去修改世系,只能尊重历史依据,何况此谱还是目前从铁木真至九子一女世系记载最完整的唯一的一本谱。在《元史》、《元史二种·新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族简史》等资料印证中,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对我铁改余氏先祖在《元史》记载上的考证问题。我铁改余氏出自蒙古族,系成吉思汗后裔。因此有必要针对《元史》对相关人名进行考证研究。就论“王”而言,蒙元时期,究竟有多少,没有必要考证。但绝大多数是皇室宗王后裔。实力大的宗王则是汗位的争夺者。胜者为“汗”,败者为“叛”。胜者为巩固其汗位,不惜对败者实施镇压、诛杀、刑放、监管等,这是各个朝代统治者的基本规律。关键是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在研究《元史》有关禾忽大王,秃鲁南平王的记述,不能靠只言片语或某个词语妄作结论。他们是元廷功臣,受封赐奖进入史册,是永远抺灭不了的。
二、朝廷斗争,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有谁输谁赢。如术赤、拖雷后裔宗王与窝阔台、察合台后裔宗王同是成吉思汗子孙,为争夺汗位不择手段。蒙哥继汗位后,诛杀窝阔台孙失烈门的同党叶孙脱等七十人,又将定宗皇后海迷失处死……(《蒙古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56—57页)。蒙哥死后忽必烈继汗位,而同母弟阿里不哥不承认忽必烈汗位,自立为汗,双汗并立而内讧四年,在忽必烈战胜并捉住阿里不哥后问:“谁是对的?”阿里不哥说:“过去我是对的,现在你是对的”(《蒙古族简史》61页)。窝阔台长孙“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嗣大位心常鞅鞅”不爱出征(《元史二种·新元史》511页)。诸如此类纷争比比皆是,只能是胜者为王罢了。
三、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蒙古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兀儿、回回、钦察人);三等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四等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各族)(《蒙古族简史》95页)。规定千戶內从十五岁到七十岁的男子必须一律服兵役(《蒙古族简史》38页)至此,对当时蒙古族的兵役状况可谓全民皆兵。“被大汗赐予‘答剌汗’称号的人,可以免除一切赋稅……九次犯罪可以不罚”(《蒙古族简史》40页)。使我们了解了宗王纷争败者不罚之迷。
四、对过去老谱中人物及已修谱中世系的对待问题。原各地老谱中出玌的铁龙、铁虎、铁世埃、铁世义、铁子高、余厥等,可能是我们先人为了蒙生隐姓埋名之需,启用汉名罢了。在此之前各地俢的谱,因老谱资料年代不长,没有相应的世系依据,多数根据余之纲的几句话,连余之纲是哪房族人、是几世子孙也无记载,族人修谱凭推测得出的世系。这是因为资料不全所至,没有理由责怪任何人。各地对修编好谱书已经奉献出了极大的热诚,精力和经费,不愧为我余氏家族的志士仁人。但族源祖源是家族的一部演变史、生存史、繁衍史。以求实的心态对待历史,展玌历史,才是我们力求的目的。只有这样,上可慰祖宗在天之灵,下可激励子孙继往开来之心,则吾族之大幸。
认祖归宗内蒙行记事
二00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 2008年7月1日,经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委派,“中心”副主任余安黔和修谱委副主任余德连,带上《青神余氏族谱》前往内蒙古寻亲。当日晚九点三十在内蒙军区二招待所下榻,约十一点三十原内蒙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夫妇到招待所看望。2日上午,荣主任到招待所带我们去自治区民委古籍考研办,联系专家教授,博导为我们考证。3日上午,我们带着青神谱到内蒙大学,宝导及办公室人员听说是寻根问祖的,非常热情。宝导问:“你们是哪里的?谁写的家谱?”我回答:“贵州的、四川的,谱是明朝成化年间兵部尚书余子俊写的。”宝说:“余子俊,蒙古人,我对他比较了解,还干过兵部尚书。”我接着说:“目的是查找元朝南平王秃鲁的血缘和生平,在余子俊谱上记载,他是我们的祖宗。”宝导讲:“南平王秃鲁,我了解一些,他还当过云南王,不,代理过云南王,云南昆明有个筇竹寺有他的碑。”宝又说:“等会王教授也是博导来后,我们共同查找。”宝说:“寻根问祖是好事,台湾、美国、日本也有很多人来找我们,人都有祖宗的,帮助你们找祖宗是好事,好事就多做些”。在两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翻阅资料和青神《余氏族谱》中,并指出进一步考察的方向。
第一,关于秃鲁的名字,《元史》、《元史两种》均有记载。
第二,南平王秃鲁不管政治目的如何,在血统上肯定是成吉思汗的裔孙,才五代嘛,不过关于血统传承,任何专家教授或政府说了都不算数,只有你们家里人认账才算数,其方式就是你们说的对谱。
第三,元朝进士各次考试对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是有名额分配的,考起进士后的登记是很详细的,建议看《元代进士研究》一书。
第四,尚书元朝有设置,但不是王爷干的活,那是奴才干的差事,就像余子俊是明朝的兵部尚书一样,在皇帝面前称微臣,奴才。王爷在皇帝面前就不称奴才,当然避开皇帝自封或是余子俊写谱时的伏笔。
第五,关于太守,元朝无此官衔设置,不过各行省有路、府、州设有达鲁花赤,也许是相当于太守官职或余子俊写谱时的伏笔。
4日下午,荣主任说:“好消息,那楚格先生和沙若飞先生都联系上了。”晚上七点三十分左右,那楚格先生到了,和我们热情交谈。
5日,在去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火车上接到荣主任电话;鄂市民委办已安排在蒙佳宾馆,电话告沙若飞先生;沙若飞先生高兴地说:别急别急,我今晚赶回
6日上午,沙若飞先生到房间,相叙,特别亲和。我们说明来意,我将青神《余氏族谱》呈现他手中,他很认真地翻阅,对卷三世系表尤为仔细,他说:“血缘很重要,不同血缘的人无论过去为我们干过什么好事,也只能是朋友。然后他取出“蒙古世系”谱和我持的青神“余氏族谱”翻开逐页对照,最后竟完全一致,我们双方都非常激动,他豪放地说:“咱家的!”我当时十分激动,即与沙若飞先生热烈拥抱。他也激动地说:“好,好,好,欢迎你们到家。”又与安黔拥抱,稍作热议,就同我们照像,为我们写详实的肯定世系一致的材料。沙若飞写到:“……四川青神县《余氏族谱》与我收藏的《蒙古世系》相对照,我们共同认为青神县余姓家族为蒙古帝国窝阔台皇帝长子贵由之后,其家谱与该书记载一致,可以确认。南平王秃鲁乃禾忽长子,贵由之孙。”同时又为《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题词:“续修谱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太平盛世希望谱书能为和谐,和睦出一份力,祝西南余姓蒙古族平安吉祥。”写毕共进午餐,下午去成陵。去成陵必须备的祭品,每人一瓶酒、一块砖茶、一条兰色的哈达。我们说自己去准备,他说:你们都别忙呼,咱家的人,我家有的是,这些祭品都由我来准备。下午的成陵祭祀活动完全破例;颂经、照相都允许。回城后,他请吃蒙餐,一切都在喝酒和歌声中愉快地进行。7日中午赶回回敬他们,席间,送我们各一本他父亲“末代王爷奇忠义自传”书并签字。第二天应邀参加沙若飞先生的朋友开业聚会。午餐后沙先生不许任何人开车送我们去汽车站,而是陪我们上街在烈日下拦出租车,还掏20元给司机,嘱其:“一定安全送到汽车站,是咱家的人。”哎,太真诚,太感人了。
9日一早,荣主任带我们订了11日回程机票,感动的是:他弟安排了专车,准备了吃的,分别送我们到机场,圆满胜利归来,结束了内蒙之行,达到了目的,取
得了成功,寻找到了我铁改余姓的祖根。
&&& 注:此文有刪节
内蒙论证考察纪实
受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委派和带着全体铁改余姓族胞及《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修编委的期望,于二00八年七月一日我和余德连族胞一道前往我们六百多年前的故乡——内蒙古进一步对我们祖公给我们遗留下的祖源问题进行考察论证。当我们在下午进入内蒙时,特别感到草原故乡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深深感到我们蒙古民族的情结是非常之深,民族气息是非常之浓。晚10点原内蒙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荣盛在呼和浩特市乐其宾馆会见我们二人,我们给荣主任汇报我们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后,荣主任给我们安排了这次考察论证的日程,1、先到民委;2、到内蒙大学;3、联系那楚格先生给我们翻译《总谱》中的祖源、族源部分;4、联系蒙古末代王爷奇忠义的儿子沙若飞。并为了我们能安全顺利完成这次任务,荣主任建议我们第二天到军区招待所荣达兴宾馆住下。2号早上8点荣主任和我们一道去民委找民委联系,最后民委安排古籍办主任苏雅拉图接待我们,9点半我们到古籍办办公室荣主任介绍我们来的主要目的:一是寻根,二是论证我们的族谱。苏主任了解到我们来意后,马上给我们查找资料,但最终没有找到相关可取的资料,但马上联系内蒙最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内蒙古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宝音德力根主任。联系到要3号早上10点半在内大等我们。约定好时间,苏主任招待我们吃蒙餐,参加的有副主任,会计资料管理负责人,我们共七人共品蒙餐。在呼市最大的最著名的蒙餐大酒店,宴请主要荣主任是民委的老领导,并介绍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贵州四川的领导。在宴会上,用最高的蒙古礼仪接待我们。宴会上用的全蒙大餐有乐队、舞蹈队、歌手专门给我们唱歌敬酒献哈达和歌舞表演,上烤全羊剪彩仪式。古籍办四位同胞还专为我们敬酒,清唱蒙古民歌,使整个午宴特别欢快,使我们感到草原故乡族胞的热情,一直到3点半结束。
下午荣主任给我们联系那楚格和沙若飞。7月3日早餐后九点荣主任通知我们去内蒙大学蒙古学学院,先参观文物馆拍照,11点才等到宝音德力根体检回来很热情的接待我们,我们说明来意后,宝音马上打电话请王雄教授(博导)拿来十多本有关历史书籍,经过查证资料,认定:1、禾忽肯定是贵由的后人;2、秃鲁南平王曾在云南任职一段时间,筇竹寺有古碑记载,是代理云南王,但没有受封仍是南平王。关于奇渥温孛儿只斤是大姓和小姓的关系,我们老谱写的五国城原在金辽相接的地盘,可能是现在的赤峰市。关于太守、尚书一事,王雄说:“可能是相当于级别的职务。王爷是不当这些官的,但王爷可以自封这些职务。”宝音说:“当时的兵部尚书都是奴才去做的,关于铁木健的准确出生年月日,宝音说这个搞不准,能有年月就不错了。”因宝音教授带病接待我们,加之以12点过,我和德连请他们共进午餐,宝音说不行,你们是客人只能我们请你们,你们回老家按我们的办。我生病不能作陪,请王教授和宏英(办公室主任)代劳。共六人在蒙古包里吃蒙餐。下午2点半,再到学院二楼宏主任办公室,宏用数码相机将我们老谱一、二、三卷拍照完。并送我们每人一本《蒙古史研究》(第六集)。6点半荣主任到我们的住所,问了今天的情况后说:“你们对这些问题研究得很久,有一定的深度,别看他们都是教授、博导,单对你们的事还是不很了解,不敢一时表态。那楚格联系上了,今晚7-8点过来看你们,你们不要急。”8点那楚格到我住所,对我们非常热情,我们把请他翻译我族源、祖源的资料的来意讲了后,他说行,但时间要长,必须一个月后,还要找一个人和他翻译校对。我留下电话和地址,他翻译完给我寄来。晚9点半,荣主任带来《元代进士研究》一书,说:“我看过元进士每年录取都是有名单的和他们本人的简历,我没有发现你们讲的九子十进士的名单。回去后你们再查证一下。”7月4日,早8点半,荣主任过来带我们到火车站去买鄂尔多斯东胜的火车票。现沙若飞还没联系上,今天你们到蒙古风情园和昭君墓看一下,我今天把你们谱书复印一份,我留作参考。
参观风情园和昭君墓回来在火车站买到5日8点50分到东胜的车票后回到住地,荣主任过来说:“告诉你们两个好消息,1、沙若飞已联系上,目前在银川开会,是通过自治区民委找鄂尔多斯民委设法联系上的。他目前在鄂尔多斯市统战部工作,知道你们很想见他,他非常高兴,可能到7月6日能回来,你们到鄂尔多斯等他。2、鄂尔多斯市民委办公室主任王金德会安排你们的,他现在还在徐州开会,他会尽快赶回来接待你们的。”听了这消息我们非常高兴。荣主任说:“来办事就是要想办法一定要办好。”7月5日荣主任过来给我们讲了有关到鄂尔多斯的一些注意事项。关于祭祖的有关情节。并把沙若飞和鄂尔多斯民委王主任的电话号码都给了我们。在去东胜的火车上,荣主任电话告诉我们,鄂尔多斯民委给我们联系好了,叫我们下火车后住蒙佳宾馆,下午2点我们住进蒙佳宾馆。下午6点,接王主任电话,今天赶不回来,明天上午一定赶到。7点接到沙若飞电话,明天一定赶到,并在民委指定包间用餐。
7月6日,8点鄂尔多斯民委王金德亲自来蒙佳宾馆看望我们,非常亲热,并说:“沙部长一会来看望你们并一起就餐。”他介绍沙若飞现在是鄂尔多斯市统战部副部长、侨联主席。10点半,沙若飞来到宾馆,和我们握手、拥抱,我们进行了非常亲切的交谈。当余德连把我根六公后裔明朝兵部尚书余子俊写的族谱给他看了后,他非常激动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按照咱们蒙古话讲就是“咱家的”。你们是窝阔台系,是蒙元皇帝后裔。”并将他带来的他们的家谱《蒙古世系》一书按世系表和我们的族谱对照给我们看,说:“我们是拖雷的后裔,你们是窝阔台的后裔,你们是兄长家的,我们是兄弟家的。”同时行了蒙古的最高礼仪,我们感到非常惶恐,并说:“我们离开草原已六百多年,基本汉化了,蒙古礼仪我们都不懂,请谅解。”他马上给我们写了证词,证词写道:“2008年7月6日上午应四川余德连,贵州余安黔两位先生之邀,在鄂尔多斯蒙佳宾馆就四川青神县《余氏族谱》与我收藏的《蒙古世系》相对照,我们共同认为青神县余姓家族为蒙古帝国窝阔台皇帝长子贵由之后,其家谱与该书记载一致,可以确认南平王秃鲁乃禾忽长子,贵由之孙。”给我们总谱题词,“续谱修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太平盛世,希望谱书能为和谐、和睦出一份力,祝西南余姓蒙古族平安吉祥。”这些过程我们拍照作为历史记录,有照片为证。
11点40分我们共进午餐,相互敬酒祝贺。下午两点由沙部长和王主任安排专车到成陵祭祖,由民委开车安排我们带酒、砖茶,我们买了两瓶精装泸州陈年老窖和两块砖茶,民委带了四条长哈达,我们一行五人来到成陵,沙部长给成陵负责人打招呼,说西南来的两位领导是窝阔台的后裔,远道来祭祖,请你们给他们搞一个祭祀仪式。成陵负责人马上安排,因沙部长原来在成陵管理局任过三年的局长,是他们的老领导,成陵管理局是县级单位。
下午四点半祭祀开始,成吉思汗第三十八代守陵人肃立在旁,法师给我们念圣经,我们献上哈达和酒、茶叶,给圣祖点酥油灯,给圣祖叩首。在此,给我们享有圣祖后裔的特权,拍照。其他的任何人进灵堂大厅都是不准拍照的。晚上八点,由王主任、沙若飞及他的好友一道欢迎我们的到来,举行晚宴,在蒙古包里吃蒙餐。
7,月7日,由民委邀请我们参观鄂尔多斯市政府新址,康巴什新区。中午我们回请沙若飞等人午餐。
8日,沙若飞带我们参观鄂尔多斯博物馆。
9日,沙若飞和政府官员举行送行宴会,有东胜市民盟主席、统战部秘书长、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长、市银行行长、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等共23人,各位领导祝酒唱歌,并说:“祝贺这次你们寻根成功,欢迎你们西南余姓蒙古族胞多来我们鄂尔多斯。祝你一路平安。沙若飞赠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父亲的自传《末代王爷》,并在书面上签名留念。
这次内蒙考察论证是非常成功的。把我铁改余姓多年来铁木健父亲是谁的难题解决了,为此我和德连要感谢中心的支持,感谢四川省青神县根六公后裔的族胞,感谢他们提供了保存余子俊撰写的这本宝贵余氏家谱。同时还要感谢内蒙古自治区原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给我们的鼎力支持。同时感谢自治区各级政府和鄂尔多斯各级政府的热情关照。
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二00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十公分别留诗
根据成都《华阳余氏家谱》记载的十公诗录于下:
秀一诗:吾悲同堂泪满腮,颗颗珠泪滴桥前;
柳絮苍翠各分手,祷天呼地痛胸怀。
&&&&&&&&&&&& 秀二诗:排行一字各自飞,寻柳别里将人催;
&&&&&&&&&&&&&&&&&&&& 光阴恰似如梭箭.同源分派时难窥。
&&&&&&&&&&&& 秀三诗:携手同盟逃外乡,沪阳葮葮放悲伤;
&&&&&&&&&&&&&&&&&&&& 同胞共乳或共枕,离别兄弟凄怆怆。
&&&&&&&&&&&& 秀四诗:排行第四诉苦衷,同监兄弟祈苍穹;
&&&&&&&&&&&&&&&&&&&& 惟望皇天赐福祉,逃遁沿途奔广东。
&&& &&&&&&&&&根五诗:浩气凌霄冲上苍,帝运将尽父命亡;
&&&&&&&&&&&&&&&&&&&& 痛哉同堂分手足,大祸临门进忆伤。
&&&&&&&&&&&& 根六诗:进忆黑气满天空,正不胜邪怒必冲;
霎时兄弟各分手,类似昆鸟化作鹏。
根七诗:龙游浅水遭虾戏,正气一卸泪悲啼;
&&&&&&&&&&&&&&&&&&&& 苍苍者天别故里,插柳同盟别迁移。
&&&&&&&&&&&& 根八诗:携手牵弟逃出朝,越岭翻山凤锦桥;
&&&&&&&&&&&&&&&&&&&& 鱼向泸阳皆俯首,同盟改姓瑞兆祥。
&&&& &&&&&&&&根九诗:乞尽数逆遭不祥,亢龙有悔必生殃;
&&&&&&&&&&&&&&&&&&&& 宠佞馋臣怀嫉妒,太后恍生竹林亡。
&&&&&&&&&&&&&&&&&&&& 逃至凤锦离分别,同盟插柳格穹苍;
沪阳岸前改姓氏,十人指柳主族纲;
&&&&&&&&&&&&&&&&&&&& 鱼向沪阳皆俯首,指鱼为姓诉衷肠。
&&&&&&&&&&&& 根十诗:客影面碧焕光辉,彩藻联科站高魁;
世代簪缨文衡种,蟾宫折桂透紫微。
秀二公诗:
一、伯仲分离痛九人,天南地北异相亲。代传宝器追先烈,派衍天横泣老臣。
空负功名行患难,图存宗祀走风尘。龙争虎斗无休息,帝胄于今作庶民。
二、兴废难知聚散同,黄粱梦想竟成空。寿辉潜立红巾主,普胜争封太宝翁。
破碎山河冰向日,浮出身世絮飘风。乾坤天地归明主,西土容身乐岁雍。
根七公诗:
吾乃翰墨擎天柱,祸奔凤锦随浪流。七栖凤翅北观岭,不念蟒袍育园翁。
余子俊诗:
岁寒孤忠四处分,渊源难保聚时新;唯祷基固并叶茂,千朵桃花共树生。
一、我祖流源派甚长,同胞骨肉永难忘。在昔英雄真鲜烈,而今劳躅自飞扬。
穷达虽然各有分,显晦何尚莫主张。十人分散徒殊迹,万朵桃花共树香。
二、我祖流源麻城人,伊来西蜀不知春。虽然百世儿孙属,都是全家骨肉亲。
在昔英雄鲜烈烈,而今礼乐更新新。目前穷达常相识,万朵桃花一树生。
三、由来始祖受元封,食邑湖广转蜀中。本是一根源起发,千叶万叶任西东。
牛眠梧凤起威武,简出长林盛业隆。礼乐传家千万载,诗书依然效祖风。
颂余子俊诗:
一、吾州形势岷峨间,钟灵毓秀多莫竖。由漠而来四百载,巨家大族相蝉联。
夫人扶榇遥西还,送终大礼能周全。矢心守节老愈坚,余门不隧功归焉。
重封累赠诰花鲜,公家袍笏子孙传。
二、市上何人识故侯,青鞋皂帽称心游。相逢陌上留诗别,细雨孤帆下虎邱。
三、我本唐朝李淳风,五百年后被水冲。后世清官余子俊,将尸遗葬在河东。
莫谓此恩无所报,二十四个紫金钟。若有一个寻不着,定在佳丽袖筒中。
& 余玄党诗:
一、千里寻宗为何因,只因宗祠未落成。大家报本来相助,后来定产好儿孙。
&二、一本渊源非异常,同根氏系要情长。水流万派同源起,花发千枝共树香。
&三、诗咒真传前人记,辉煌祖德后代根。儿孙如有凌霄志,全族阁享腾祖光。
四、谁说宗功不复兴,只因近代忘恩情。水流万派江头起,花发千技共树生。
五代庠生余珙题诗:
&&& 天原依地地依天,人孝相传建族先。遥望湖广追厚德,远思西蜀寻人贤。
&&& 沪阳在念勤善颓,凤颈为心仅纯衍。继往伦常笃根本,开来瓜蒂更绵绵。
余步云诗:
一、余姓原来是铁家,世代头上顶乌纱。明朝洪武把我害,各自铁锅遍散花。
二、问我余姓有根芽,木健老祖是我家。弟兄文中元朝祖,九子一婿天下华。
大明灏祖奉赐命,川省提督古书牙。待至清朝俸过后,何日重开富贵花。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 后裔 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