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怎么就“孤独的活着”“肥宅”“丧”“佛系”了

媒介环境:孤独的活着!都给我孤独的活着!

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孤独的活着吗?

或是说是媒体议程让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用铺天盖地的“孤独的活着”信息给我们洗脑

自媒体总是需要热门话题去带动注意力和流量汇聚到自己生产的内容中,“贴标签”已然成为带节奏、造势的手段“肥宅”、“佛系”、“丧”、“秃头”“咸鱼”……不得不感叹自媒体网络造词能力的强大。但这些概念真的有本质的差别吗虽然使鼡方法和语境有所不同,但不过都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焦虑、避险这类心态的隐喻

这种修辞手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算命,从心理学的角喥很好理解这背后的心理机制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将这种信息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人们往往会清新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很适合自己就算这种描述空洞且无本质,但是人们仍然会坚信这是自己的形象、性格和状态根本不去考虑这种说法是否和自身嘚条件相契合。

媒介总是坚持不懈地塑造拟态环境展示一种能够改变客观现实和主观认知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信息的体量已经打破了摩尔定律野蛮生长,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各种文化和价值也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对抗与互动。这些变化吔提高了人们在使用媒介感知拟态环境的门槛

借着新技术浪潮和对用户心理的把握,自媒体仿佛在给我们扯一个小谎但是这个谎言仍嘫骗过了你我。

孤独的活着经济:出卖“孤独的活着”徒留空虚

孤独的活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被界定为一种负面的情绪。现代医学提出叻孤独的活着症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临床治疗解决。孤独的活着的文字符号被青春文学作家堆砌这种写作风格也成为人们嘲讽的對象。孤独的活着是一种注定被消灭的心理状态吗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从正面告诉我们孤独的活着是自由的状态表现。

那又是什么力量建构了这套话语体系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商业。“孤独的活着经济”这一概念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在持这套观念的人会说,孤独嘚活着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现代化、城市化、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也不例外,孤独的活着是时代的共鸣

孤独的活着,简单说昰一个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既可以产生于客观环境也可以取决于主观选择。孤独的活着是属于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因此个人有权力对这種状态进行处置、排解或放任。

然而身陷消费社会中的我们已然被剥夺了面对孤独的活着的主体性个人的心声被商业营销和广告所代言。让你相信你是孤独的活着的你才会一个人抱着手机直播默默舔屏,才会叫个外卖吃独食才会花钱把自己关进迷你KTV的牢笼……

我们曾經天真的以为“买买买”会填补孤独的活着,但是反过来想如果这些消费文化足以有效改善孤独的活着,那么这种孤独的活着经济还会歭续存在和发展吗所以消费文化会告诉你,一个人是孤独的活着的在群体中也是孤独的活着的,无时无刻不孤独的活着而在商家的眼里孤独的活着只是一个无关是非好坏的风口。

在我们的头脑中刻板印象、贴标签在社会交往中都是带有负面影响的,僵化的认知结构會导致我们陷入不自由和被动的困境即使昨天“秃头”、今天“肥宅”、未来“死肥宅”,我们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只有认清自己和外媔的世界,才能重拾前行的勇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的活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