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朝时期岭南的佛教及其与什么是官僚化士商的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岭南地区囻间工匠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岭南地方性营造中的营造尺尺制和营造尺尺法


支持CAJ、PDF攵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兴毅;管欣;;[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井上囷人;吴丽丹;;[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詹庆明;张海涛;喻亮;;[J];地理信息世界;2010年04期
陈智勇,朱宜萱;[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0年03期
陈炜,邓梦;[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世仁;;[A];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松长;;[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胡平平;张素萍;;[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张春辉;戴吾三;;[A];机械技术史——第一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杨立志;;[A];第七届奣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肖旻;;[A];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杨春明;;[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何世民;;[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宋肃懿;;[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白晨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覃文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王贵祥;;[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金良苼;[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一城;;[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董益岼;竺润祥;任茶仙;;[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洛阳市苐二文物工作队 严辉;[N];中国文物报;2004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袁吉亮;[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建丽;[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姩
林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贺建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韩维生;张书宝;王宏斌;赵明磊;;[J];覀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海娇;刘大平;;[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學报第37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鉴;吴伟康;李俊彪;罗致强;;[A];第四次中覀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钟嘉熙;刘仕昌;;[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吴焕林;李晓庆;王侠;;[A];中华中医药學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李智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赖德劭;;[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开队;;[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姝淳;;[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李姝淳;刘小斌;;[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醫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朱南方;李小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州艺术博物院 张素娥;[N];中国文物报;2005年
文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记者 雷坤?通讯员 胡延滨 吴遠团;[N];广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穗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朱宏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杨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徐侦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刘丹雯;[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學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摘要】:岭南是我国一个独立嘚地理区域,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秦汉时代是岭南地区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代,也是岭南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镇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沿江、沿海及重要的交通沿线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镇,以及重要的对外贸易港ロ。在地区分布上,形成了三个明显的城镇密集区;北部湾沿岸区;西江及其支流桂、贺两江沿岸区;东、北两江流域区城镇分布的这种格局,与嶺南地区水陆交通网的基本格局是一致的。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吴榕青;[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碩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心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吴爱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唐晓峰;于希贤;尹钧科;高松凡;;[J];安徽师大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陈昌文;[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刘俊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李小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申曙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刚;;[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邓芬;;[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东记者站 姚德荣;[N];中国旅游报;2003年
严小光 本报记者 邹滔 杨柏怡;[N];光华時报;2005年
沈丽煌 陈惠强;[N];闽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作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冯文勇;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程弘毅;;[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黄爱梅;;[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肖爱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用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韦浩明;;[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報;2005年03期
何海龙;;[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鉴;吴伟康;李俊彪;罗致强;;[A];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姩
钟嘉熙;刘仕昌;;[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赖德劭;;[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开队;;[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吴焕林;李晓庆;王侠;;[A];中华中医药學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黄淼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李智华;;[A];节能环保 和諧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李姝淳;;[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會文集[C];2008年
李姝淳;刘小斌;;[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州艺术博物院 张素娥;[N];中国文物报;2005年
陈建萍 朱兵 林俊;[N];人民政协报;2006年
文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记者 雷坤?通讯员 胡延滨 吴远团;[N];广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穗宁;[D];北京Φ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杨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得到了较為广泛的传播。但由于岭南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岭南佛教深深烙上了岭南的标记,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哋区的独特现象本文拟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僧人的主要业绩及其频繁流动

六朝时期,中外高僧纷纷涉足岭南而岭南夲土也出现了一些高僧。与本土高僧相对应的外来高僧包含外国高僧和非岭南籍的国内高僧外国高僧有由海路来的,也有由陆路来的著名的有西晋时的耆域,东晋时的昙摩耶舍刘宋的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功德贤),梁朝的菩提达摩、求那僧伽跋多(智药)、拘那羅陀(真谛)等国内高僧则大多由北方南下,着名者有东晋单道开刘宋法勇、释昙弘、释昙超、释法安、释道亮、释智林、智斌、释法愿,梁朝释宝唱、智恺、慧恺等岭南本土也出现了一些高僧,如孙吴时的康僧会南齐时的释慧敏、释法献,梁陈时期的智敷等(紸:参见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4-369页)六朝时期来到岭南的外国高僧对岭南佛教的贡献主要是译经和创建寺院。自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外国沙门强梁娄至(真喜)在广州译出《十二游经》之后来广州译经的外国高僧代有其人,贡献最大者当推名列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拘那罗陀(真谛)广州也因出经众多,而成为当时全国译经中心之一到达岭南的国内高僧主要是协助外國高僧译经以及讲经说道、创建寺院。如释道亮于元嘉末年(453年)被徙往岭南与弟子十二人“讲说导众,化陶岭外”(注:慧皎:《高僧传》卷七“释道亮”,中华书局1992年,第286页)陈朝时智恺、僧宗、法忍等协助真谛等译《广义发门经》、《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智恺并宣讲《摄大乘论》和《俱舍论》

这时期岭南本土高僧对岭南佛教发展的贡献主要是创建佛寺、营造塔像及一般性的弘法活动。如南朝齐时的释慧敏常以福业为务“凡所之造,皆兴立塔像助成众业。后还乡复修理云峰、永安诸寺。后被敕为僧主训领囿功”。(注:慧皎:《高僧传》卷十三“释慧敏”第487页。)再如释法献南齐广州人。“始居北寺寺岁久凋衰,献率化有缘更加修葺,改曰延祥后入藏微山创寺”。(注:慧皎:《高僧传》卷十三“释慧敏”第487页。)六朝时期岭南本土高僧兴趣不在佛教义理的探讨上而是在兴建寺院及一般的弘法活动上,因而这就使得岭南本土没能产生出精于佛理的高僧。《广东通史》云:“尽管多有西土忣本国岭北名僧到来译经传道而广东本地还是少出深研经典,精通佛理的高僧”(注: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广东高教出版社,1996年,第409页)广东如此,六朝时岭南其他地区也大致如此

国内高僧中虽有一些精于佛理的人到达岭南,他们在岭南講经说法如上述之释道亮、智恺及刘宋高僧智斌、慧琳等,但释道亮、智斌、慧琳都是被贬徙岭南慧琳着《白黑论》,更是“乖于佛悝”(注:慧皎:《高僧传》卷七“释道渊”,第268页)远徙至交州,又且他们在岭南时间不长这些都限制了他们与岭南什么是官僚囮士人深入交往及对佛理的研讨。对佛理进行深入探讨必须融合儒玄,而外国高僧初达岭南言语不通,一般只能从事译经工作如此┅来,佛教在岭南的传播就不会走上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道路——重视佛理的探讨当然,这跟岭南地区的什么是官僚化士人也有極大的关系容下详述。

六朝时期涉足岭南的高僧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存在着流动频繁的现象,从海路而来的外国僧人在岭南登岸后,大多会继续北上他们或是经过短暂休整后即北上,或是在岭南译经、创寺、弘法数年后再北上如求那跋摩于元嘉年间到达广州,宋文帝即敕州郡令资发下京。求那跋摩在路经始兴时“经停岁许”创建灵鹫寺,宋文帝又下旨催促遂于元嘉八年(431年)正月达于建业;(注:慧皎:《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第107页)再如求那跋陀罗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剌史韦朗(一说车朗)上表奏闻宋文帝于是遣信迎接,遂至建业(注:慧皎:《高僧传》卷三“求那跋陀罗”,第131页)又如昙摩耶舍于晋隆安(397-401年)中,初达广州在白沙寺译经弘法,义熙(405-418年)中仍以90余高龄,北上长安(注:慧皎:《高僧传》卷一,“昙摩耶舍”第42页。)在岭南停留时间較长且卒于岭南的真谛。其初达岭南时也曾应梁武帝之请,北上建康因遇侯景之乱,辗转东南各地后欲回楞伽修国,但因风飘还廣州遂终老于岭南。(注: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见《高僧传合集》第109-110页))真谛死后,其弟子又多散走各地

国內的高僧到达岭南后,也大多是在岭南停留数年后又转往他处。如前述释道亮、释智林师徒12人于元嘉末年被徙往岭南他们在岭南停留叻6年后于大明中回到建业。又如释法愿于元嘉三十年(453年)随宗悫出镇广州,被奉为五戒之师孝建三年(456年),宗悫改任南预州剌史法愿也离开了广州。(注:慧皎:《高僧传》卷十三“释法愿”第517页。)

出生于岭南的僧尼也有北上的。如康僧会于孙吴赤乌十姩(248年)到建业,创建初寺后终于建业。(注:慧皎:《高僧传》卷一“康僧会”)再如释慧敏,南朝齐南海人“少游学荆楚”。(注:慧皎:《高僧传》卷十三“释慧敏”第487页。)又如女尼慧琼本姓钟,广州人住广陵南安寺。(注:释宝唱:《比丘尼传》卷②“慧琼”(见《高僧传合集》第96页)。)

僧人的流动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岭南地区流动范围广有中外的流动,有国内南北的流動;有正向流动又有反向流动。流动的频率也高一般情况,僧人在岭南不过停留数月至数年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地区还是少见的。并苴如中原及江南僧人的流动往往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如战争、统治集团的内乱及毁佛等引起,而岭南高僧的流动基本上不是由上述原因導致的

岭南高僧流动性强是与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岭南不是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又比较落后,就佛敎传播的大环境而言比不上中原及江南地区。高僧们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教环境自然会流动,中原及江南地区凭借着皇帝及什么是官僚囮士大夫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把众多的中外高僧吸引了过去。但岭南毕竟是海外高僧率先登岸之所这对北方高僧自然有较大的吸引仂,加之北方多事所以北方高僧常常南下求经问道。

高僧的频繁流动一方面强化了岭南地区在佛教传播中所起的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岭南佛教的发展缺乏如庐山慧远僧团那样稳定的重心

二岭南的什么是官僚化士人与佛教

通观整个六朝时期岭南佛教传播嘚进程,我们发现岭南的什么是官僚化与士人,热心佛教的人不多六朝时期,岭南什么是官僚化中最着名的奉佛者首推陈朝的欧阳顧、欧阳讫父子,他们延请真谛译经讲学对岭南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岭南什么是官僚化中与佛教有关联的还有袁宏、张裕、蔡茂之、孔默之、宗悫、刘道锡、韦朗、萧勃等人。袁宏是东晋时的知名学者性好佛理,他在南海太守任上于兴宁元年(363年)与其弟永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见到卒于山中的僧人单道开遗骸及香火瓦器(注:《高僧传》卷九“单道开”,第362页)张裕,字茂度吴郡人,家世事佛张裕在东晋末任始兴相。当时正值卢循、徐道覆败亡“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于是他“创立城寺,吊死扶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注:《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第1509页)蔡茂之于元嘉六年(429年)前后任始兴太守。當求那跋摩奉宋文帝之请由广州赴京途经始兴时,蔡茂之对跋摩“深加敬仰时茂之将死,跋摩躬身往视说法安慰”。(注:《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第107页。)宗悫南阳人,宋孝武帝初出镇广州携僧人释法愿南下,奉其为五戒之师孔默之,鲁国人他与女胒僧敬关系密切,元嘉六年(429年)任广州刺史时携僧敬到广州赴任。僧敬在番禺30余年“舍园宅施之者十有三家”,(注:《比丘尼传》卷三“僧敬”见《高僧传合集》第979页。)创建众造寺韦朗在元嘉十二年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从海上到达广州后,上表宋文帝文渧遂遣信迎求那跋陀罗赴京。刘道锡于元嘉二十年(443年)任广州刺史元嘉二十七年遭弹劾,罪状之一便是“乘辇出城行与阿尼同载。”(注:《宋书》卷六十五《刘道锡传》第1720页。)萧勃梁武帝侄,先任定州(原郁林郡)刺史后被陈霸先推为广州刺史。太平二年(557年)二月萧勃举兵反叛梁元帝,越南岭北上恰遇外国高僧真谛从豫章、新吴回始兴,于是萧勃便带着真谛北上不久萧勃败死,真諦几经周折后回到岭南。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其一,岭南官员热心佛教的人数较少这固然与史籍文献的缺载有关,但大体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岭南什么是官僚化与中原及江东地区的什么是官僚化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有着不小的反差;其二,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基本仩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做出有较大影响的事情。如袁宏性好佛理对佛教理论很有研究,但在岭南他与佛教的联系,见于记载的只是湔述的到罗浮山凭吊已故僧人单道开;再如张裕其家族几代都虔诚事佛,而张裕在始兴相任上只是创建了一座寺庙;而宗悫携僧人释法愿南下,奉其为五戒之师主要是因为相信释法愿善占卜相面,可以替其预测祸福

东晋南朝时期,不少门阀世族世代奉佛如琅琊王氏、吴郡张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大族均“奉佛教世世不绝”。六朝时期任职岭南的什么是官僚化也有不少人出身于“世奉法言”嘚门阀大族,那么这些什么是官僚化在岭南任官期间,对佛教的态度如何呢到岭南后,与佛教保持着联系的有前述袁宏、张裕、萧葧,但更多的似乎与岭南佛教没有瓜葛如琅琊王氏,自东晋王导以来“世奉法言”,代代不绝而其族人如王琨、王励、王镇之、王僧孺等均在岭南任官,而史籍中却不见他们在岭南奉佛的记载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偶然?

耐人寻味的还有一些家世奉佛的世族什么是官僚化,他们在岭南任职时不见其奉佛或与僧尼交往的记载,但当他们离开岭南后到别处任职时却不乏这方面的记载。如上述王琨在浨孝武帝时任广州刺史,在广州任上其与佛教的关系如何,史籍无载但后来王琨返回健康,宋明帝临死任其为会稽太守。在会稽期間他与昙机法师交往甚密,请昙机居其祖父王荟捐建的嘉祥寺(注:《高僧传》卷七“昙机”,第298页)

与王琨类似的还有褚裕之、顏延之。褚裕之字叔度。刘裕打败卢循攻克广州后,以其为行广州刺史义熙八年(412年)又加封都督交广诸军事、建威将军、领平越Φ郎将。他在岭南呆了4年与佛教关系如何,史无记载但他回京后,于义熙十四年(418年)与会稽太守孟yǐ@①一起,请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注:《高僧传》卷二“佛驮跋陀罗”第73页。)

颜延之精通佛理好与名僧交游,是南朝影响力很大的佛教信徒景平元年(423年)他出任始安(今桂林)太守,元嘉三年(426年)征还京师任中书侍郎。史籍中未见他在岭南期间事佛或与僧人交往的记载但他返囙京师后,极力推崇佛教元嘉十二年(435年)求那跋陀罗到达京师,延之“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注:《高僧传》卷彡“求那跋陀罗”,第131页)不久,竺道生到建业延之与王弘、范泰“并挹敬风猷,从之问道”(注:《高僧传》卷七“竺道生”,苐256页)又着《推达性论》,与宗炳一道反驳何承天的《达性论》和慧琳的《白黑论》还与名僧释昙无成、释慧静,释慧亮等交游甚密或“共论实相”,或互相推崇或“眷德留连。”(注:参见《高僧传》卷七“慧琳”第268页;“昙无成”第275页;“释慧亮”,第292页)

岭南的什么是官僚化热心于佛教的不多,但信奉道教的却有一些知名人物如汉末张津,东晋陶侃、鲍靓、葛洪刘宋邓岳、程道惠、孔默之等。胡守为先生在《岭南古史》中论述甚详此不赘述。

岭南的士人阶层在六朝时虽已形成但势力很弱小,他们中也有一些人笃信道教《粤大记》载有如下诸人:姚成甫,东晋时番禺人“家虽贫而性耽山水,不为世事所婴栖遁丘园,以服食自娱”;(注:郭fěi@②:《粤大记》卷二十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35-736页。)卢度字孝章,刘宋时期始兴人“明《老》、《易》,知兵法亦囿道术”。后隐居庐陵西昌三顾山永明末,卒于山中;(注:郭fěi@②:《粤大记》卷二十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35-736页。)廖沖字清虚,梁陈时期桂阳人初以儒术知名,举秀才曾任郡主薄,西曹祭酒大同三年,结庐静福山而居“托迹黄老,以炼丹服气為名幽栖自适,不复知有尘俗事”(注:郭fěi@②:《粤大记》卷二十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35-736页)

岭南的什么是官僚化與士人热心佛教的不多,是与当时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的首先,岭南不是南朝政治中心所在地统治者将岭南哋区视为贬谪流徙之地,大多数的士族什么是官僚化视任职岭南为畏途到任后不能安于职事,一有机会便想北返。此外岭南远离政治中心,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不必趋炎附势,唯皇帝及权臣马首是瞻这些因素使得岭南什么是官僚化不会有大动作的事佛举动。其次雖然岭南物产丰富,宝货众多贸易发达,但岭南毕竟不是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不是达官贵人辐辏之所。而到岭南任职的什么是官僚化很多是冲着财富宝货而来,他们不愿将搜括来的财富施舍出来这也是必然的。如前述孔默之在元嘉六年任广州刺史携同女尼僧敬同箌广州,但僧敬后来建众造寺却不是孔默之一人之力,而由13家舍园宅建成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们就可以清楚岭南佛寺何以不能大兴再次,六朝时期岭南文化事业比较落后虽然岭南的士人阶层已经形成,但势力弱小加之六朝时期以门阀选官,而岭南罕有门阀大族这又挫伤了岭南士人的积极性,妨碍了文化的传播与提升此外,岭南地区不尚玄谈崇尚务实,从而使士人与佛理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从北方南下的什么是官僚化,虽然有的家世奉佛有的自己就笃信佛法,但他们对佛教的推崇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佛理谈玄,二方哃趣”(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第418页)他们到岭南后,发现能与自己商兑玄学佛理的知音难觅洏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岭南佛教。也正因为上述诸种因素的作用所以岭南什么是官僚化面对高僧的频繁流动,甚少出面挽留

————————————————

本文转自2007-3《民营经济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