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赞叹师兄读白话佛法读的好,怎么用佛法摆脱生活中的烦恼

有种想要逃的感觉 请教各位师兄 ← 点击进入交流园地 ← 溯源佛教论坛
溯源佛教网站为大悲寺妙祥僧团主办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标题:有种想要逃的感觉 请教各位师兄
首楞严王 发表于: 19:49:00
学佛几年了 差不多是17、18岁学的佛 今年22,我也知道出家是了生死,但是我在世间也确实自卑,福报差体现在各方面,从小没母亲,家境窘迫,还瘦,100斤不到,170左右的身高,皮肤也显老 干燥,末学男的,但也很自卑,虽然知道是过去的因,求各位师兄开导,婚是结不起了,家又不是那么想出,过几年怎么办啊,被人异样的眼光。但是不学佛、没遇到佛法我知道会更糟,没有解脱的那天,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南无阿弥陀佛&&[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o我 发表于: 21:14:00
师兄,末学今年25岁,六岁母亲就过世了,如今也是不愿意透漏自己没有母亲,不喜欢别人因为我没有母亲而去怜悯我,末学也瘦,全是骨头,哈哈,其实无关紧要的,康健不比啥都好吗?其实世间我们遭受的所有苦难就是为了让我们遇到这殊胜的佛法,就是要我们升起对佛法的信心以及忏悔对过去因无明而造的罪业。末学的父亲总是催促我快点找个女朋友早点结婚,他的心思就完了,其实我不打算结婚的,出家的念头是有。但是这是生死大事,必须谨慎,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出家,就算出家了。以后呢,日子枯燥难道还要还俗去吗?希望师兄,多亲近正法道场,常去干点活。时间允许住上一段时间也未尝不可,跟师父上早晚课,随众出坡干活,也算是考验自己。我们学佛了,还在意别人的眼光吗?各修各得,为自己活的,你不结婚了,他们会议论,难道你结婚了,别人就会停止议论吗?别人要说,咱们管不了的!我之前还蛮在意自己的外表,剪头发就特别在意怎么剪好看,如今把头剃了,觉得这短短的更显阳光,洗头发也方便,也不用照镜子,我们这个色身终究要舍弃的,也趁着我们年轻,还有时间精力,多想想我们究竟要什么,出家是赞叹的,但是一定谨慎对待,不可一时之气,到时候后悔了就不太好。实在没有机缘出家,就找份合适的工作,一边挣钱养活自己,一边学习佛法,照顾亲人,也好。好好活着,利用我们今生的人身,切不可以自暴自弃!你过的好,别人吹捧你,过的不好,别人嘲讽你,可是真正感受好与坏却是我们自己,外表风光的人,他就一定快乐吗?一定不要让别人的话 扰乱了我们自己该走的路!加油师兄。&&[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首楞严王 发表于: 23:03:00
师兄语重心长,很是感谢,我目前还没那么豁达,师兄居然连头都剃了,工作倒是有,目前也稳定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就是觉得看不到什么希望,只是能维持生活的样子……我前面说过了,家境也不是太好,虽然自己诵经念佛的时候可以忘掉很多事情,但一进入世间就什么都回来了,遇到不如意的事还是会很气……过后才平息心情,经中的道理很多啊,就连世间的书籍都有教人处世的,可你在世间行走能不动心吗?&&[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o我 发表于: 9:26:00
不怕念起 就怕觉迟,我们都一样的,有几个遇事能特别理智的对待呢,过后能够如理思维,忏悔,又何不是一种进步呢?我家境也不好,但还得活着,勿忘世间苦人多…&&[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亲浓 发表于: 10:40:00
阿弥陀佛,楼主,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别太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别想太多给自己增添思想压力,不过要面对,不能逃避。供养的一点建议,我也不是有学问的人,希望您心情愉快&&[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普通人 发表于: 18:20:00
楼主师兄!末学今年47。17岁父母离异,18岁高考落榜。20岁进工厂工作,22岁两个亲哥哥,相继过世,就剩下我和母亲。从17岁,基本就生活在别人的议论中。状态,窘迫。且未闻佛法。种种事埋藏在心底,发誓挣钱,将来风光,让母亲扬眉吐气。27结婚,期望婆媳和睦,如一家人一般,期望的幸福感,根本是奢望。母亲希望她如女儿那样,同修期望婆婆如她母亲一样,能一样吗?只是法律上的母亲,儿媳而已。20年来,已是焦头烂额。接触佛法后,才明白一点点,诸行无常,每个人的贪欲,自己不修行,矛盾根本无法解决。您觉得以您的能力,即使经济有基础了,您结婚后,能得到幸福吗?辞工闯荡,物质已不窘迫,精神依旧窘迫。末学成为佛教徒后,比较深的感触就是,生活,别逃避,以前眼睛总看别人,外界如何,关心别人的想法,现在懂得看自己了。用戒律,师父的开示,衡量自己的差距,观想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世间,共业如此,苦恼必不可少,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学习佛法,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烦恼一点点减少,资粮一点点增加。如果您从事的是正业,在大悲寺安静地干一段时间,出来,哪怕只有一半的干劲儿,不怨,不贪,在工作中干一段时间,您经济方面的因缘会发生改变的,没有哪个老板不喜欢,不妄语,不贪,肯干的员工。个人知见,佛弟子在社会中,如果德行不是很够的话,没能力转境,建议定课还是自己做的好。整得动静太大,惹人烦,自己的违缘也多。长成啥样,咱决定不了,但别把自己整得怪模怪样,自己的衣着,住处,简单,干净,利索就好。当您真为解脱,而不是找个地儿了却残生的话,赞叹您发心出家!愿您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不如法处,请网管删除。
首楞严王 发表于: 12:46:00
感谢各位师兄,我知道别人说再多路也是自己走,只是不说憋着难受,感恩,阿弥陀佛&&[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elvaxia 发表于: 23:24:00
昨晚听索达吉堪布网络讲课时说到的:“学习佛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马上就会有收获。做事情要稳重,做任何事情要善始善终,这也是我的肺腑之言。”
与师兄共勉。
诸法空相 发表于: 22:09:00
永远赞叹出家!想了生死,赶紧出家,如救头燃啊!&&[内容来自溯源手机版]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Copyright © 2006 -
Powered By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  首先,此论坛虽然不是佛法论坛,但佛教传到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影响了无数中国人,包括你我的祖祖辈辈。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语言、成语、脍炙人口的故事、文章、艺术都与佛法有关。
  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在一起讨论国学、道、与佛法,这本身就是好事。虽然观点是混乱的,特别是关于佛法,尤其混乱。有的人怀疑、有的人信仰、有的人抨击、有的人护持,即使在信仰佛法的人中,也是众说纷纭。
  那么,在国学明道中,我们应该怎样探讨国学、道与佛法呢?
  从迷惘到希望、从希望到迷惑、从迷惑到明白、从明白到坦然。
  末学不才,建立此贴,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共享,或者可以抛砖引玉。因为,争论只是过程,真理才是我们的目的。
  因此欢迎大家一起来争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道。
  因为是国学论坛,引用《道德经》的一段话作为此贴开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754次 发图: | 更多
  问题1:佛法真的很简单吗?  真正的佛法非常复杂博大精深。但是你理解的佛法可能很简单、低级、愚昧,因此你可能非常怀疑它、鄙视它。如果是这样,你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自己理解、看到的佛法是不是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不是,你就在制造冤假错案了。  能够称得上国学的,一定有其“道”,否则早就不攻自破了。哪可能传承上千年。当然,传承上千年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一切都是“知识”,或者说是“信息”,正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都是为了引出我们的思考。  因此,对于国学,对于道,乃至对于佛法,态度是关键。如果你大笑之,或者未仔细论证就推翻之,你已经背道而驰了。当年的年轻人,希望“打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结果旧世界是打烂了,理想的新世界也没有建立起来,等整个社会明白过来,还是得重新再来。  如果对于国学,没有敬、重、珍惜的态度,可以肯定不会有任何收获。祖辈的经验、知识、智慧,是现在的我们能够不断超越的基础,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更有知识、更聪明,就把祖辈看得一无是处。今天或许你学习了很多现代科学知识,但在很多方面,你不一定比祖辈强,人若骄傲、傲慢,一定是越来越糊涂。  时间与空间就是数学,前无始,后无终,这个道理不需要解释,但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平等!过去、现在与未来平等,在理论上没有现在就比过去更优越、或者未来一定比现在更高级的道理。负数、零、与正数只是我们假定的状态。因此“进化论”放在无尽的时空中,根本找不到成立的基础。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不“究竟”的,如果你坚定的相信现在的自己绝对正确,只不过是自己用“概念”欺骗着自己,虽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防止被他人欺骗。  宇宙的奥秘隐藏得有多么深呢?答案是无法想像的深。多少辈的人过去了,人类都还只能徘徊在真理大门之外,望洋兴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现在科学已经发现了几百亿光年范围的宇宙,但在数学上还是近乎零,这就是人类的困惑。但人类并不就是束手无策,人类还有另一种办法突破数学的封锁,破解宇宙的奥秘。即:逻辑思维与直觉明悟,突破的大门就是“道”。  然而,人类的思维模式基本摆脱不了“二叉树”模式,在无尽的二叉树中,随时都面临着二选一,对与错、左与右、前与后、上与下。因此这探索之路如同迷宫,一不小心,就会不知西东。不要感叹世界有多复杂、见解有多混乱,无论多么复杂与混乱的现实,都是为了引出你自己的思考与智慧。真理不会直接摆在你的面前让你鉴赏,如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落在你的身上。  你必须要建立一个信念,只有精进努力勤奋与好学的人,才能成就,才能有所建树。不要停留在无益的争执上,只有破荆斩藜,才能突破迷雾丛林。  因此,真正的道与真正的佛法,都不是你想像的那么简单,不要轻信别人不负责任的结论、轻信没有依据的分析、或者逻辑错误的推论。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维与直觉明悟。  你自己去证悟道、证悟佛法,比起别人告诉你如何如何,要来得更真实、更可靠、更愉快。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是你想一想、说一说,就可以描述和掌握的话,这已经不是宇宙中真实存在的道了。  但是不必担心,也不要落入不可知论,道不是不可知,不可证。如果道真的是不可知,不可证,就不会有《道德经》洋洋几千字,更不会有佛经浩瀚十二部了。
  问题2:佛法是欺骗吗?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佛法是统治阶级对大众的欺骗,以利于统治和剥削,这在阶级社会和等级社会,很容易让人认同。因为人类社会的特点,就是普遍的尔虞我诈、剥削利用、恃强凌弱,遵循“丛林法则”。  在这个“丛林”中,任何可以利用的,都会被人利用,任何可以成为工具的,都会被人当作工具。  因此,在这个“丛林”中,我们应该知道存在一种“混合原理”。“混合原理”是如此的浅显却又如此的迷惑人,甚至人们在情绪上宁愿被迷惑也不愿剖析它。自然光是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混合是为常态,而单纯的光在自然界很难出现,因此见到彩虹是少有的现象。宇宙就是利用混合与干涉将奥秘深深地隐藏了起来。人类的知识与技术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就是因为人类能够在混合与干涉的万事万物中,解析其中的奥秘。  水可以被混合成不同的液体,饮料、奶、药、毒药、酒、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混合以后,摆在不同人的面前,还会“混合”出不同的情绪、意愿,产生不同的功用。例如喜欢、厌恶、害怕、乐着等等。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盗泉之水”,就是典型的例子,混合“盗”名,就足以让人产生厌恶、排斥的情绪和行为,而事实是,水还是水,与它泉之水没有区别。  佛法在世间也是一样,它的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知识水平,会与人、社会“混合”出非常复杂的现象。今天网上讨论的基本上都是“混合”后的现象和问题。混合统治,可以得到欺骗的结论;混合崇拜,可以得到迷信的观点;混合傲慢与偏见,可以得到愚痴的骂名;混合欲望与邪恶,可以走到邪道邪教中去。  如果你不会在混合与干涉中剖析事物和现象的原理与本质,你将会永远害怕毒药,不会识别毒药,更不会化解毒药。  而且,如果你轻信混合了邪知邪见的结论,将有可能与世间最伟大的知识失之交臂。  虽然只是一种知识、不是黄金、宝石,但人类的幸福与安乐无疑全部来源于知识,而不是黄金宝石。如果你把黄金扔给一群猴子,他们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在攻击他们。因此,不要忽视知识、轻视知识,而应该尊重知识、珍惜知识,从知识中找到进入“道”的大门。  知识出现在世间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人类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愚昧和落后中度过。人生来只会睁开两眼,连爸妈也不会叫,在知识的传承中长大以后,竟然可以回过头来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这就是人类的现实,文明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很难的。  不要认为今天我们会用电脑、会用手机、会看电视,就是延续文明。如果我们不会用思维思考、不会用智慧观察,我们就是在远离文明。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最究竟知识和文明的憧憬和追求,是整个国学的精髓。  还原国学精华、挖掘国学的知识财富、精神财富、和道德财富,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以上,从侧面分析了对待佛法的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因为,如果人一开始的态度和方法就已经错了,再多的讨论也是徒劳。  后面,我们还将从正面重新探讨上述问题。
  问题3:佛学是国学吗?  有人希望将佛学从国学中踢出去,认为那是胡人的宗教和骗人的理论。甚至列举了佛教的种种危害,虽然如此,在传统的力量下,这种呼声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因为国学其实是个小概念,一个国家所崇尚、所特有或所独有的学问、知识、文化、艺术和追求。存在国学的国家,至少是一个存在文化和追求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与精神方面的追求,是谈不上国学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学停止了追求,固步自封,也就发展到头了。因此国学的追求,应该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国学的追求,最终是“道”。今天,我们能把中国的国学独立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有一个独特的知识,即“道”。  佛学能够传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正是因为“道“的精神相同。虽然不同的人对于道的阐释不同,甚至冲突,但并不妨碍人们对道的追求。  而佛学是一个大概念,因此希望将佛学从国学中踢出去,是很难做到的,除非所有人都停止了对道的追求。  如果所有人都停止了对道的追求,只贪求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时候,国学也同样就没落了。
  佛教纯系印度阿三的呓语,中国人竟然也跟着起哄?
  @圣实力讨论吧
16:22:00  佛教纯系印度阿三的呓语,中国人竟然也跟着起哄?  -----------------------------  这种观点只是你的个人见解,你尚且无法给出证明,真理是可以证明的。因此从个人见解的角度,我非常尊重你的看法,你可以持你的看法,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  此篇跟着起哄的贴子,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证明,什么是真,什么是伪?  如果以后的分析能够帮助到你建立起自己精确的判断,而不是感性的看法,无论你的结论是什么,都是大快人心的事。  我个人对任何学说没有任何成见,只要你在理论上说得通,我都会支持你的想法。  如果你是对的,我可以从你这里学到知识,如果你是错的,我可以从你这里得到经验。  谢谢!
  说的很好,赞一个  
  好帖!
  问题4:“道”真实存在吗?  我们参与讨论国学、道与佛学,就会引出一个问题:“道”是真实存在的吗?  如果无论中国人所说的“道”,还是佛法中所说的“道”,都根本不存在,那么国学的基础也就不成立了,国学最多不过成为一种君子之学、或者一种艺术。  “道”确实是东方思想体系中的特有的知识,当这个概念传到西方,竟然找不到词汇来表达,只好根据发音创造一个新的单词“TAO”来表示。  虽然关于“道”的解释,已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现代人理解和信服的解释却少之又少。  如果“道”真实存在,可以证明吗?是的,如果我们可以自己证明道的存在,那么对国学、道、佛学的追求就会超越国界、超越宗教,而变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行为与愿望。  与“道”直接相反的理论就是唯物与进化论。按唯物与进化论,宇宙的初始状态(人为假定的初始状态)只存在自然规律(物质、引力、重力、相互作用等),后来形成了一些如地球一样比较稳定的星球环境,然后进化出了有机物、低级生物、高等生物、然后出现了人类和文明,在文明这个基础上抽像出了“道”这样的概念。这个解释表面看似天衣无缝,而且还有很多生物学上的依据。  然而今天信奉唯物与进化的人却在不断减少,因为该理论遇到一些强有力的驳难,自己又很难自圆其说。但唯物与进化对人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认识的怪圈随时都在迷惑着产生各种“概念”和“认知”的人们。  例如,只要有“执着”的概念,就一定有“不执着”的概念,然后就一定还有“不执着也是一种执着”的概念,因此还会不断产生变换的概念,如“因此执着就是不执着”,如同蛇追咬自己的尾巴,陷入无休止的循环。  很少有人会思考,刚才这个概念是从哪里产生的?怎样产生的?  人类会这样思考,假定宇宙从最初的无序状态,因为力与相互作用,逐渐向有序转变,有序到达一定程度,出现高分子化合物,乃至蛋白质、DNA,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蛋白质、DNA储存了转变过程中的信息,再进化到一定程度,突然这些物质聚合产生了意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现在知道的电子、原子、排列组合成一定的结构、形态,实然就“活”了:我是电子、他是原子、你是分子,或者我们这些电子原子分子组合是我,他们那些电子原子分子组合是他。这种推论如同天方夜谭,且违背唯物的根本立论(物质是没有意识的)。  如果不是电子、原子、分子本身产生了意识,而是排列组合产生了意识,这就更加天方夜谭了,排列组合之间只存在虚空力场,而虚空力场无形无相,怎么能因为一种排列组合突然知道:我是虚空、那是我里面的电子、原子、分子,况且虚空自身不分里外,如何能知道或里或外的聚合物质或你我他呢?  因此可知,上述分析,皆是已经存在识这个前提下,产生的概念推理,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之上的思维活动和结果。  概念有多么的不稳定、不可靠呢?答案是要多不可靠就可以有多么不可靠。例如,自责的话“我不是人”,我本来就是人,怎么在概念上可以认可“我不是人”呢?有人充分掌握了概念的这种特征,因此可以“指鹿为马”。  概念产生以后,可以引起下一个概念,因此概念可以认为,我是前面那个概念生出来的,这样循环往复,概念就会永远以为概念是概念所生,如同小孩子以为自己确如父母所说,是河里捡到的,小孩子不会进一步思考,河里是怎么出现自己的呢?  如果你能思考到这里,就可能觉察到,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专家、科学家,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都落在了概念上面,而概念自身,不可能思考:我是从哪里产生的?因为概念是结果,不是思考的主体。如果思考的主体相信概念流,就会永远陷在概念的流转中出不去。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人类那样的仁慈,看见万物苍生陷在痛苦流转中出不去,竟然就像观看没有生命的道具狗一样,任其痛苦流转。这句话反过来是什么意思呢?反过来就是说,天地平等无为,这是天地之德,既然有道具狗,就一定有创造和控制道具狗的主体,这个主体为什么不可以仁慈呢?为什么要陷自己和别人于痛苦流转中呢?为什么要闻道而大笑之呢?为什么自己不仁慈,却要求平等无为的天地仁慈呢?为什么要埋怨上天不公呢?  现在,我们再来看什么是“道”?道,就是众生思考的主体,从概念流(名,名相,概念)中脱离出来,见证概念流的源头。回到了《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此,“道”真实存在吗?这个问题转换为:众生思考觉受的主体真实存在吗?  如果你承认“我”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如果你认为“我”是暂时的,死了就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这样回答表面就是“诡辩”,实际上并不是你判定的“诡辩”,而是观察与觉悟:承认“我在”以及知道“我死”的那个“我”,才是真正的后台“老板”,它无名无相,因为不是表面的那个“我”,因此在语言上借用“无我”来表述,这不是道是什么呢?  张三,到。这里的“我”,就落在“张三”这个名上,如果哪天你改了姓名,李四,你还是会一样:到。因此名上的张三也好李四也好,都不是那个真实存在的名。一觉醒来,你根本不用思考,就知道“我”在,不借用任何名字概念,就知道“我在”的这一念,就是道之玄门,它短暂到一刹那,如果能进入这一刹那,就能证悟道,知道“道”真实存在!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  继续加油。  支持独立思考的人。
  问题5:“道”有缺陷吗?  现实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且不说此世界众生看不到的地狱世界,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也是高低不平,污秽肮脏,天灾人祸,众生不是生离死别,就是病痛缠身,或者为横祸怨对所逼迫。  因此,众生希望有一个完美的极乐世界。  很多人认为,佛教正是因为人们有这样的痛苦和希望,才虚构一个极乐世界来满足人们的愿望,自己正好从中牟利。  这一判断,正好符合世人的一个骗术常识:用明天的面包缓解今天的饥苦。因此只要有人这样宣传,就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  毫无疑问,世人眼中的道,不仅不完美,甚至可笑。  然而,道却是完美的!  那么,如果道是完美的,怎么解释上述现象呢?  “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道在表面上的不完美,本身就是实质的完美。这是第二个“诡辩”逻辑,如果没有这个“诡辩”逻辑,我们很难发现宇宙的奥秘。  这个奥秘还包含第三个“诡辩”逻辑:道在表面上的不平等就是绝对的平等。  如果不能理解“道”的体系中这种类似世人诡辩的逻辑,在道的领悟和证悟上可能会寸步难行。  无论是《道德经》还是佛法,都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切众生都是自由意志的众生,自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实施、自己开花结果(众生完美)。如果自己在因上不选择,没有人可以强迫你。世界就是众生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果完美)。或者用《道德经》的话来说:世界就是天地“尊重”众生的选择“平等”回报众生的结果。因此在理论上道是绝对的平等。既然此世界是此世界众生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他世界或做不同选择的众生世界,如果还跟我们的世界一模一样,则必然破坏道的平等性,因此,不同的众生世界必定不同,极乐世界和地狱世界从道的平等性而言是可以存在的。  为什么众生会做不同的选择呢?首先,是因为自由(一切众生在因上自由),其次,是因为因果不同时,选择因时,(眼睛)看不到果,得到果时,看不到因。  道的完美性还体现在,无论是天地、还是前面的圣人(在因上选择了德与仁、善与无为的众生),恒常为众生演示演说着因果差别的原理,告诉众生应该如何选择,“行不言之教”,即行尊重、随顺、不强求、不恼害,不刻意之教化。  从道的角度说,众生选择天堂之因,结果就是天堂,众生选择地狱之因,结果就是地狱,天地不会因为喜欢谁或厌恶谁,而故意改变结果。因此天地不仁,平等无为,这是“道”之平等性。  回到现实,当我们抱怨世界、抱怨他人、抱怨命运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抱怨过自己不审因果之理,恣意选择,造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坦然接受过去选择的结果,把握当下的选择。  因为“道”是没有缺陷、漏洞与后门的。我们只能“顺道”,不能“逆道”。  换句话说:因不平等,果就不平等,这正是道的平等、正是因果的完美。在感性与理性上恰然相反,形成了“道”的“诡辩”逻辑。  例如,赌博之人越是希望赢钱,结果越是输得倾家荡产,他不明白的,正是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反相逻辑”。  每一个自由意志的众生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我的角度看待天地、道、与其他众生,他觉得世界是不完美的,他觉得世界应该为自己而存在,如成语所说:自以为是。  证悟道的众生却发现,道的本体(假名有体)是绝对性的完美,天堂、地狱、此世界、他世界,都是“道”顺应众生的自由选择和运动(业行)绽放的绚烂空花,壮观而美妙。  证悟道的众生还发现,“道”的绝对完美性,还在于不偏不倚:在宏观上(或本体上)见证道的绝对性;在微观上(或个体上)见证众生自由意志的相对性。宏观上能生起平等与无为,微观上能生起仁与慈,而入于无为而为、行无言之教。
  美国艺术家 Pablo.Carlos.Budassi 画出整个宇宙(空花)  
  雾里看花,不懂,不懂,我觉得佛,道对人有利有弊,佛在做人,道在做事。初学者莫见怪。??  
  道是修来的吗?明心见性,谁去见?见了什么?如如不动,你怎么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呢?太多的问题,如果以世俗的方法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佛走的是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以破我执开始的。从目前做白骨观一直我很迷茫。
  佛法由西来,又于西天消失,而东土发扬光大必有其根由。老子出函古化胡为佛,而后释迦之法东传,最终确立儒释道并存之局,影响国人思想长达千年之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境界与天人合一的境界也相去不远了。佛家虽起于印度,但今日之印度种姓林立,可见印度这样的民族不能接受先贤的教诲  
  好文!!!!大般若
  这篇文章一般人很难透彻理解,是给智慧初开的人看的。很有幸看到楼主的文,O(∩_∩)O谢谢
  @shenhuilin000
15:52:00  雾里看花,不懂,不懂,我觉得佛,道对人有利有弊,佛在做人,道在做事。初学者莫见怪。??  -----------------------------  先生觉得佛、道对人有利的一面,是因为你选择了善。  真正的道、真正的佛法对人只有利,毫无弊。  但是,正如你担心的那样,如果我们把“道”理解错了,如果我们把佛法理解错了,这个错误的理解,就会引起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害。  因此,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道、理解佛法,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一身正气、勤奋好学、对万事万物充满兴趣、关怀、与帮助。  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挫折和遭遇。乐而不忧,学而有德,行而有功。
  想起一首诗
大度乃大智,君子性耿直。德厚载人生,正气化基石。现在发现这诗里温含佛道之韵,  
  @shenhuilin000
20:52:00  想起一首诗
大度乃大智,君子性耿直。德厚载人生,正气化基石。现在发现这诗里温含佛道之韵,  -----------------------------  大度乃大智,君子性耿直。德厚载人生,正气化基石。  好诗!谢谢
  问题6:道是修来的吗?明心见性,谁去见?见了什么?如如不动,你怎么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呢?太多的问题,如果以世俗的方法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佛走的是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以破我执开始的。从目前做白骨观一直我很迷茫。  工仔乙先生的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太艰深!  这里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文字勉强探索其中部分内容。  道,不是修来的。你修是那样,你不修它也是那样,你的一切,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苦乐荣辱,烦忧心伤,都是道的展现。  你可以这样观察,道,其实什么都没有做(无为,没有任何作为),在动的,在造作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任何一个动(例如起心动念,例如行动),都会在“道”中激起朵朵涟漪,涟漪相续,就会形成回旋,将我们的识吸引住,这些感应出的回旋态,看起来就像是“物质”,看不见,感觉不到的就像“虚空”。  因为“虚空”这个态属于未被我们明显“激发”的态,或者属于“激发”的相对态,因此“虚空”是最接近“道”的状态。  我们应常观察“虚空”。  如果你善于观察虚空,道也好,佛法也好,就会开始变得非常有意思,而不会陷入很迷茫或很艰难的“白骨观”了(这里不是说白骨观不重要,而是指方法要对)。  理论上的“虚空”你是观察不到的,因为什么都没有,甚至参照系都没有,没有参照系,就无法观察,物理学上也是这样。  因此,不要指望可以直接观察到“虚空”,正如不要指望直接见到“如如不动”的法性一样。  “虚空”有一个谜一样的特性,即:虚空没有大小、没有边界、没有内外。  为什么说这个特性像谜一样呢?因为人的思维普遍认为虚空就像“容器”,“装”下了我们的星球、银河系乃至一切世界,众生、星球、世界就在这个容器中不断运动。虽然这种认识符合人类的观察和感受,但是却不符合“道”之逻辑。  在逻辑上,虚空的特性意味着什么呢?没有大小、没有边界、没有内外,意味着根本没有“容”,“容”的特性一定是有大小、有边界、有内外的。一个根本没有“容”的,怎么能够装下山河大地和世界呢?因此,“虚空”不是“空间”。  虽然“空间”也不是“虚空”,但空间的“空”却同于“虚空”,因此,“道”虽然隐秘,但还是有迹可寻。  如果观察空间的“空”同于“虚空”,那么空间的“间”,就是概念逻辑(妄)形成的虚障。  “空间”依有形有相的物才能成立,因此观察空间时,是离不开物相(色)的。  空间中的物相是如此明显,因为同时具有色、受、想、行、识五种特性,因此,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明明就存在嘛!  无论空间中的物相是多么明显和“实在”,它在“道”的逻辑上却不堪一击:因为空间的“空”同于虚空,而虚空无大小、无边界、无内外,因此也无“间”,虚空无间,为什么会出现“空间”呢?可见空间的“间”,是虚“间”,就是根本不存在,因“作用”而虚幻“存在”,这就是“道”之用。如果消除了“作用”,间也就消失了,间消失,物相就会消失,物相消失,会消失到哪里去呢?这个问题就是标准的“虚问题”(问题的题根本不存在,因此问只是概念上的问,无实质)。既然空间的“间”都是“虚间”,空间之事、之物怎么可能自己让自己“真实存在”呢,因此物相决定也是“虚相”,就是根本不存在,因“作用”而虚幻“存在”。  这时,你再思维“色即是空”,就会知道经文这些文字如振聋发聩,真的是“大音希声”,难得听到,即使听到,也难得悟解其中的奥秘。  那么,如何消除引起“虚间”与“虚相”的“作用”呢?物质世界有一个著名的“干涉原理”,两个同相的波相遇时会叠加,两个反相的波相遇则会抵消。  物质世界的道理,其实也是“道”的一种表达,或者称为“暗示”。花开花落、秋去冬来、草木枯荣,在本质上无不是“道”。  因此,要消除引起虚相的“作用”,需要找到引起虚相作用的反相“作用”,相消即能风平浪静。  在“道”的逻辑中,不要妄想把什么什么“消灭”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你“消灭”掉,如果你想努力去“消灭”什么的话,就会陷入类似“唐吉诃德”的状态。  在“道”的逻辑中,是让一切“相消”,而自风平浪静。  因为虚间、虚相都离不开概念流形成的虚障,因此,概念流乃是虚相的关键,其反相作用就是概念流的反相。  概念流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特征,例如:有依(有参照,则不能观照),变异(参照改变概念随即改变),自证(自己证明自己),自信(自己相信自己)。那么它的反相就是:无依(不建立参照系,无参照,则能观照),不变异(能观照,则能觉,所观之虚相时有所变,而能观之能虽有强弱,而实无消失和出现),随顺(随顺道,随顺道所显示的一切,例如,亲生膝下,众生之间自然之亲情,是道所阐释的一种重要的反相作用:慈、悲、喜、捨),智信(相信智慧与觉悟,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见解与判断)。  概念流的力量有多大呢?现代,人类让原子核裂变或者聚变,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用原子能来描述。因此,不要低估道的力量。  欲消去虚相作用,不仅方法要对(正),而且心量要大(愿),所行要广(万行),所做不断(道无始终,因此无为而为,而能恒为,无所住,不刻意,而能顺于道)。  一切皆是道之所显,道之作用,道,无尽之体,无尽之用,无尽之能。  道无大小、无边界、无内外、无间。如果消除了虚相,还能在哪里寻找到你、我、他、物、道之间的界限(虚障)呢?因此,若有众生消除了自虚相,即能觉悟无分别、即能觉悟如如不动、即能自觉。在消除了自虚相的基础上,若能入于他虚相,而恒能相消一切虚相,则能自觉觉他,觉悟“道”之圆满。  自虚相的消除并不等于改变了“道”,虚相乃“道”之属性,既然道为常道,虚相即为常态,虚相为常态,众生相就是常态,因为众生能够消除虚相,那么可以证明,众生无尽,如果不是这样,虚相就会有尽,道,就不是常道。  再来看什么是道呢?一切众生、一切虚相、一切作用、圆满无尽为“道”。因此这部分文字的结尾是:空即是色。
  首先 ,佛与道在理论上有根本的差别。佛学是非本体论,而道家是本体论。道家渊源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认为一切现象的第一因是道。而佛家根本不认为有第一因!所以诸法非自然性。  其次,对于佛学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一切现象之外的“道”或者说“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空性”是无为的,更不存在人心的造动是有为的。这种动静二分的逻辑,或者说这种所谓真妄分别在佛学看来其实是无明。因缘所生法即空性,而一切现象皆因缘所生法,那怕是人心造弄有为法,所以“有为”实性其实是“无为”,觉得人心造弄是有为法的本身就是无明造成的。而除妄显真之说,是应对不同根器众生的修习法门,最终指向的还是无真无妄的中道义。
  佛学说诸法皆空,是指诸法不实在,无自我决定性。所以空并不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而只能通过因缘法证悟。我们所见一切现象皆因缘法,故一切本来空!若再观空,实为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此即无明。
  楼主所说 相信智慧与觉悟,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见解与判断 实难自圆 智慧又从何而起呢?道也许不仅仅可以双波叠加 更可以波粒二象
  我只好奇一件事:昨晚你悟了没有,今天的你和昨天比,心态是否有变化。
  我在这楼里可没批评过你。  你和那个古兰挺像的,去找他聊聊吧。  过半个月再看你说什么。
  楼主鸡立鹤群
  问题7:首先,佛与道在理论上有根本的差别。佛学是非本体论,而道家是本体论。道家渊源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认为一切现象的第一因是道。而佛家根本不认为有第一因!所以诸法非自然性。  其次,对于佛学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一切现象之外的“道”或者说“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空性”是无为的,更不存在人心的造动是有为的。这种动静二分的逻辑,或者说这种所谓真妄分别在佛学看来其实是无明。因缘所生法即空性,而一切现象皆因缘所生法,那怕是人心造弄有为法,所以“有为”实性其实是“无为”,觉得人心造弄是有为法的本身就是无明造成的。而除妄显真之说,是应对不同根器众生的修习法门,最终指向的还是无真无妄的中道义。  佛学说诸法皆空,是指诸法不实在,无自我决定性。所以空并不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而只能通过因缘法证悟。我们所见一切现象皆因缘法,故一切本来空!若再观空,实为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此即无明。  云上雪先生的回复已经直入佛学主题了。  在概念上,我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在思维逻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分别:  道与道家:无论有没有道家的出现,道都是存在的,因为道是常。  道与老子:同样的道理,无论有没有老子的出现,道也是存在的。我们尊重老子,是因为他在众人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道的原理和规律,虽非究竟,但也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在道的逻辑方法上,一定有相似的地方,才会有类似的发现。  因此讨论“道”的时候,我们不提“道家”,因为“家”空;也不提老子,因为“人”空;更不说“我认为”,因为“我”空。  我们只是安静地,如同好奇的学子一样,去聆听道的声音,去观察道的运行,然后思维觉照“道”是什么?其中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觉照的方法与其中的奥秘。  因为已经涉及到佛学主题,那么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佛法与佛家。  因为佛法由佛而说,因此称为佛法。但是在众生的思维中,“法”前加一佛字,即是限定,即是“自成一家”了,因此,就有了后来的“佛家”。  只要有家,就会有执着,就会有束缚,这是不变的道理。  而佛法是破执着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法中,还要强调“佛法”这个概念呢?  如果不能破译其中的道理,就会分化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反正我信,一种是你们迷信、自相矛盾。  因为“道”的奥秘隐藏极深,当人们希望了解道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只能用概念逻辑来理解。动物与昆虫主要是通过直觉与感性逻辑来理解世界,但是对于道而言,人类的概念逻辑是最佳路径,因此,所有生命中,人最为珍贵。  虽然概念逻辑是进道的最佳路径,但概念逻辑亦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概念逻辑容易形成回圈,陷入死循环(按数学原理,只要取值不是无穷大,一定会陷入死循环,如卡普耶卡变换);  二、概念具有歧义性、可扩展性、可转义、可引申等诸多特性,因此,概念的真正意趣并不容易被人把握。  三、概念具有变异性,随参考系的改变而变化。  在这样的概念系统下,佛要将自己证悟的法说给众生听,就具有非常的难度,而且,即使说出来了,众生也不一定能听明白,如果不能听明白,还可能对佛法造成诸多误解误会(信者误解、不信者误会)。  其实,就如此论坛中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对佛教恣意谩骂的人,如果真的认识、感受到佛法的精妙和利益,恐怕趋之若鹜还来不及呢。  然而道不是那么简单。因此骂者还将继续骂下去。我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过去的我同样如此,否则现在的我应该不落在生死烦恼中了。  因此我以平常心看待现在骂佛的人,现在的他,同于过去的我。幸运的是,我于逆道之后,应该亲历过道之无尽的德能,即如地狱之苦,在我儿时的梦中亦常有所感。  异于常态的是,我对地狱怀着敬畏与感激,敬畏道不可思议之能,感激道平等无为之德。  因为如果没有地狱,我可能永远不会敬畏道;  因为如果没有道之平等无为之德,世界就变成了施设者的世界,用地狱惩罚众生,用权力禁锢人民,事实上,我没有发现或者感觉到谁在惩罚谁,而是自己一头扎进去的,因为一个错误的念头。  因为概念具有上述特性,因此,佛必须将“法”限定起来,而且随着法的展开,以及概念的延伸和变异,不断地对法进行进一步的限定。这样,众生就不易与道偏离得太远。  但是,限定后引起的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呢?佛陀的办法就是边立边拆(佛法中的拆不是否定,而是放下),如造船过河,河已过,船则弃,因为概念不是究竟法,如同船不是我们的目的一样,岸才是目的。  从理论而言,语言文字的佛法,都是概念法。无论我们今天如何大谈“明心见性”、“诸法皆空”、“无我”、“知见立知”,本质上都是概念法。如果这个概念法不能与我们的心、境、觉相应,就会停留在概念上,而无进益。  如何基于佛所说的概念法,而又不落于概念的囿锢中,正是学习佛法要重视的第一个问题。  因为概念具有参考变异性,如何正确理解概念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学习佛法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  因此,当我们执有的时候,佛法说:诸行无常,如梦幻泡影;当我们执空的时候,佛法说:宁执有如须弥山,莫执空如芥子许。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剖析“空”,空对我们来说就只是一个概念。概念的价值只在提供方向,而不是提供结果,我们应该去做的,就是根据这个方向,去发现实现目标的方法:思维修。  参考变异性的典型案例如《金刚经》: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站在“道”的角度观察一切众生、世界、十方三世,皆是“道”的显现,道的无尽功德、作用因无尽世界与无尽众生而显现,是为“常道”。在众生的角度,我们的一切想法、行为、作用、变迁与结果,亦包含在一切法中,这时的概念就会发生变异。若能理解道的这种逻辑,就能正确理解《金刚经》的这句话,在众生角度,应理解为:众生之一切法皆不出佛法,众生苦乐悬殊、因果差别,皆合乎佛法原则。而不是像有的妄人解释的那样:邪法也是佛法,魔法也是佛法。  正因为概念的参考变异性,我们应当注意佛法的立(根据条件、环境、因材施教)、解(解悟)、拆(放下、舍)、
向)进道次递。每一个层次都有类似的这个过程。因此佛法是极为严谨的知识和学问。  今天,我们往往感性地去学习、信仰佛法,忘记了佛法的科学性。因此给魔外混乱佛法、破坏佛法造成了机会。在这种混乱下,修学佛法往往事倍功半。
  道,科学论之 公理也 道可道 非常道 无常无我 一言概之 公理三原则 不矛盾性---不会出现即可证其真,又可证其否。独立性---能被其它公理所证,则不“究竟”,反之,独立、圆满。完备性---系统为真的命题能否被本系统自洽。 智慧与觉悟 与人身主观见解与判断 都是意识心起 修正 补偿 不矛盾 独立 完备 自洽的意识心罢了
  @御宅澈
07:12:00  楼主所说 相信智慧与觉悟,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见解与判断 实难自圆 智慧又从何而起呢?道也许不仅仅可以双波叠加 更可以波粒二象  -----------------------------  道确实可以以无限的可能进行显现,应众生心识的选择和因缘和合之业行。  粒者,众生妄识在道中激发的旋复态也,波者,旋复态及能态的扩展也。  能态中包含旋复态,旋复态中亦包含能态。  众生在道中激起的世界现象及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却不离道之根本规律:因果律。  为什么会旋复?因为众生识所捕捉到(或认可)的因子有限,如数学原理所证明。  为什么会扩展?因为众生识本身具有捕获一切因子的趋向性。反过来说,当识突破旋复和扩展的层层障碍后,就会突破,成为智,而真的观见一切因果因子的全部状态,或称为见道。  例如飞机突破音障,例如(修行)突破光障(这个是我的猜测了)。  因此,智慧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突破自己妄识的旋复态与扩展态。  突破旋复的关键在于认可道所显现的一切因果因子。(众生只认可对自己有利、有用的因果因子,或者只认可自己认为有利有用的因果因子)。  突破扩展的关键在于停下对因果因子的追逐(如夸父逐日,必然渴死于路上)。这就是道的另一种反相逻辑:无所得而得(或言: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如幻闻熏
22:01:00  问题7:首先,佛与道在理论上有根本的差别。佛学是非本体论,而道家是本体论。道家渊源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认为一切现象的第一因是道。而佛家根本不认为有第一因!所以诸法非自然性。  其次,对于佛学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一切现象之外的“道”或者说“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空性”是无为的,更不存在人心的造动是有为的。这种动静二分的逻辑,或者说这种所谓真妄分别在佛学看来其实是无明。因缘所生法即空性,而一切......  -----------------------------  你没有真正明白我这段话的意思!
、  佛法西来,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如你这般,受儒道的影响极大。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体用论!在体用论下,佛道很容易滥混于一义,把“道”“佛性”“真如”“阿赖耶”等等视为可以等换的唯一真常概念,一切现象则皆为“道”之显现!如此,“道”是不变异的,唯一绝对存在。而一切现象则相对于“道”是流变的,无常的相对存在。道在屎尿中,道无处不在,透过诸象则能发现,道为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如此等等~~  所以在你看,佛法和道家学说完全是概念上的问题,本义是一致的。不过很遗憾,佛法和道家的学说完全不同,根本不是语言名相的差异。对于佛法,语言名相也是诸法诸相,只要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法”,包括语言概念,乃至逻辑认知。所以世尊说自己其实未说一字,因为因缘所生法不实故!  首先,佛法的核心是因缘法,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一切现象非常非断。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认为这世上有一个事物,或者说道理,或者说概念,是绝对永恒的,那么这个想法不符合佛法。从西哲的角度说,佛法以因缘为存在,也就是一切现象相互的关系于存在之先。先有关系,后有存在!所以世尊最初批驳过诸法自然生灭的外道论,因为一切现象自然生灭的话,不符合因缘法。  因缘法意味着一切现象无实体,即无自性。什么意思呢?既然一切现象只是相互依从而产生的关系(依他起性),那么本质上这种互相的关系只是存在的显现,是毫无自我决定性的现象显现。既然无自我决定性,依赖其他现象存在而存在,即“此有即彼有,此无即彼无。”所以一切现象幻有假有,故名为空!换句话说,一切现象即是空,空即一切现象,绝对没有在现象外还有一个空性!无自性空本身即意味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唯一永恒的事物或者现象。明贤在法宝论里说,“这个世界就是如幻的因果链,”这不是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由于受到儒道影响太深,因此许多学人误以为诸法为幻,但有一实!这一实在,各个人又理解不同,有的以为是阿赖耶,有的以为是佛性,有的以为是如来藏,有的以为是“道”。如此种种皆不合佛法,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故说,佛法是无体论,而其他诸家都是本体论,本质上的差异根本无法调和,更无法滥混。  先生既然开贴讨论佛学,则不应该拿外道的理论来搪塞。
  摘自《六祖坛经》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剌師。師他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把道替换佛性,法身, 再读一读这两段慧能所说佛法
  @云上雪
05:39:00  佛法西来,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如你这般,受儒道的影响极大。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体用论!在体用论下,佛道很容易滥混于一义,把“道”“佛性”“真如”“阿赖耶”等等视为可以等换的唯一真常概念,一切现象则皆为“道”之显现!如此,“道”是不变异的,唯一绝对存在。而一切现象则相对于“道”是流变的,无常的相对存在。道在屎尿中,道无处不在,透过诸象则能发现,道为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如此等等~~  所以在你看,佛法和道家学说完全是概念上的问题,本义是一致的。不过很遗憾,佛法和道家的学说完全不同,根本不是语言名相的差异。对于佛法,语言名相也是诸法诸相,只要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法”,包括语言概念,乃至逻辑认知。所以世尊说自己其实未说一字,因为因缘所生法不实故!  首先,佛法的核心是因缘法,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一切现象非常非断。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认为这世上有一个事物,或者说道理,或者说概念,是绝对永恒的,那么这个想法不符合佛法。从西哲的角度说,佛法以因缘为存在,也就是一切现象相互的关系于存在之先。先有关系,后有存在!所以世尊最初批驳过诸法自然生灭的外道论,因为一切现象自然生灭的话,不符合因缘法。  因缘法意味着一切现象无实体,即无自性。什么意思呢?既然一切现象只是相互依从而产生的关系(依他起性),那么本质上这种互相的关系只是存在的显现,是毫无自我决定性的现象显现。既然无自我决定性,依赖其他现象存在而存在,即“此有即彼有,此无即彼无。”所以一切现象幻有假有,故名为空!换句话说,一切现象即是空,空即一切现象,绝对没有在现象外还有一个空性!无自性空本身即意味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唯一永恒的事物或者现象。明贤在法宝论里说,“这个世界就是如幻的因果链,”这不是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由于受到儒道影响太深,因此许多学人误以为诸法为幻,但有一实!这一实在,各个人又理解不同,有的以为是阿赖耶,有的以为是佛性,有的以为是如来藏,有的以为是“道”。如此种种皆不合佛法,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故说,佛法是无体论,而其他诸家都是本体论,本质上的差异根本无法调和,更无法滥混。  -----------------------------  哈哈!这一段说的精彩,如果不通达佛法的人是说不出来的。佛法的根本点不明白,说到最后就会偏离一个“空”字。还有很多人总是把空和佛性对立起来,不知朋友是怎么看的。谢谢!
  @如幻闻熏
22:01:00  问题7:首先,佛与道在理论上有根本的差别。佛学是非本体论,而道家是本体论。道家渊源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认为一切现象的第一因是道。而佛家根本不认为有第一因!所以诸法非自然性。  其次,对于佛学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一切现象之外的“道”或者说“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空性”是无为的,更不存在人心的造动是有为的。这种动静二分的逻辑,或者说这种所谓真妄分别在佛学看来其实是无明。因缘所生法即空性,而一切......  -----------------------------  @云上雪
05:39:00  你没有真正明白我这段话的意思!
、  佛法西来,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如你这般,受儒道的影响极大。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体用论!在体用论下,佛道很容易滥混于一义,把“道”“佛性”“真如”“阿赖耶”等等视为可以等换的唯一真常概念,一切现象则皆为“道”之显现!如此,“道”是不变异的,唯一绝对存在。而一切现象则相对于“道”是流变的,无常的相对存在。道在屎尿中,道无处不在,透过诸象则能发现,道......  -----------------------------  【引用】把道替换佛性,法身,先生既然开贴讨论佛学,则不应该拿外道的理论来搪塞。  首先,末学肯定先生所回复的文字,符合佛法真实之义。  但是,先生的评判,却未免强硬。  千百年来的儒释道之争,究其原因,便是结论之争,而非解悟之道。  并不是儒者、道者没有佛性,不能成佛,也不是因为儒者、道者是外道,因此他们全都是错,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解悟之道。  依《坛经》之典故,若我们不悟,都可以算做外道。  什么是真正的外道呢?  真正的外道就是,于八倒定执不悟(不去解悟),以自为是,以他为非。且立言说,用概念法证己非为是,证他是为非。  开悟只是结果,果非现成。通向这个结果的过程,就是悟。  学习佛法不能强执外道这个概念,拒外道于大门之外。  众生皆通于情达于理,因此佛法在世间,一定是以理而开悟众生,而不是拿出一个结论,告诉大家:就是这样,不是那样。  先能摧伏自己之外道见,才能摧伏众生之外道见。  摧伏两个简单的文字,在众生世界中就变成了大愿大行、无言之教。什么是无言之教呢?就是自然而然的教化,如世间父母以身作则影响孩子,而不是拿鞭子逼迫孩子只能这样不能那样。  将道理全面地分析给众生听,众生通达,自然入道。  将道理默默地做给众生看,众生感念,亦自然入道。  诸法为幻,但有一实。此见,依概念逻辑,便已知对立与割裂。这是概念逻辑本身的性质,有幻,必然有实。于此争论,区分幻实,永无结果。  幻,变幻,无有一刹那之定态,因此无法得到实质性的任何物、相、受、乃至信息。  实,不变,无有一刹那之动态,因此在概念上就是真实存在,既然真实存在,就是可得,而且既得,就永不再失。  这就是在概念中的幻与实。概念中的幻,众生可以观察到,为什么概念中的实,没有人观察到或者得到呢?  因为概念中的实“不存在”。如果概念中的实“真实存在”,那么因为它无有一刹那之动态,因此它不会产生变幻,因此,观察到的幻,就决定不是这个“实”所产生。  那么,观察到的幻,从那里产生呢?不从实产生,难道是幻产生幻吗?如果幻能产生幻,幻在概念上就会变成“实”,如果此理能成立,梦中所生孩子在梦醒之后就应该能带到“现实”中来。  因此,众生虽然见到一切现象在不停地变化,这些变幻的现象,既不是概念构想的“实”所产生,也不是概念构想的“幻”所产生?  众生为什么跳不出概念的这种悖论关系,是因为依概念,无法了知觉悟概念本身是从哪里产生。  如同我们看戏,为戏中的故事、人物、情节所动,融入戏中,或感动、或哭泣,或高兴,完全忘记了戏外那个看戏的人。  依于概念观察世界也是如此。  因此,在道的逻辑上,概念之“幻”为“幻幻”,概念之“真”为“幻真”。如果依概念观察世界、能解析概念本身之“幻幻”、“幻真”性,就会“回过头”来,去寻找那个看戏的人。  这个过程亦很复杂,难解。  若能跳出概念之“幻幻”、“幻真”框架,跳出概念之“幻不能为真、真不能为幻”之“定论”执持。见“幻即真”,不是“幻”真,亦不是“真”真,而是见与幻,当体即真,不动念,不起解,心入平等,因为有见有幻,因此能善分别一切幻,因为见同于幻,因此不用生起这是幻、这是见的概念。  如果能用这样的平等心观察一切现象,顺应一切众生、世界,甚至不用落入“道”之概念框架,亦不用落入“我是凡夫,佛是圣人”这样的概念分别。  先生之回复对此帖非常重要,谢谢关注!
  @如幻闻熏 T1=T/√[1-(v/c)^2] 令T1=佛法 T=道法 C是什么呢 是道吗?哈哈哈哈 楼主 和楼上辩来听听看
  @如幻闻熏
22:01:00  问题7:首先,佛与道在理论上有根本的差别。佛学是非本体论,而道家是本体论。道家渊源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认为一切现象的第一因是道。而佛家根本不认为有第一因!所以诸法非自然性。  其次,对于佛学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一切现象之外的“道”或者说“空性”,所以也就不存在“空性”是无为的,更不存在人心的造动是有为的。这种动静二分的逻辑,或者说这种所谓真妄分别在佛学看来其实是无明。因缘所生法即空性,而一切......  -----------------------------  @云上雪
05:39:00  你没有真正明白我这段话的意思!
、  佛法西来,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如你这般,受儒道的影响极大。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体用论!在体用论下,佛道很容易滥混于一义,把“道”“佛性”“真如”“阿赖耶”等等视为可以等换的唯一真常概念,一切现象则皆为“道”之显现!如此,“道”是不变异的,唯一绝对存在。而一切现象则相对于“道”是流变的,无常的相对存在。道在屎尿中,道无处不在,透过诸象则能发现,道......  -----------------------------  @如幻闻熏
12:16:00  【引用】把道替换佛性,法身,先生既然开贴讨论佛学,则不应该拿外道的理论来搪塞。  首先,末学肯定先生所回复的文字,符合佛法真实之义。  但是,先生的评判,却未免强硬。  千百年来的儒释道之争,究其原因,便是结论之争,而非解悟之道。  并不是儒者、道者没有佛性,不能成佛,也不是因为儒者、道者是外道,因此他们全都是错,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解悟之道。  依《坛经》之典故,若我们不悟,都可......  -----------------------------  非是我的评判强硬,观《坛经》所论,“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外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立本体,以本体为唯一真常,如此便偏离如实之相。  先生,依照你的逻辑,佛法首先是一个认知的问题。确实,人类的认知以及构成思维的语言都是二元产物,是确立概念后建立的思维模型。所以,我们的认知其实都是概念化的,这点没有问题。但是佛法已经把人类的认知问题统摄在内了!一切认知都是因缘法,而因缘法虚伪不实。  这一点,我在此贴第一次回复就已经提到。所谓空,或者说幻,不是认知到的!不是依照概念参照产生的。僧肇在《不真空论》云:“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僧肇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了,万象自幻,非人幻之,不是依照概念参照,或者说我们自己固执的认为一切事物就是这么“幻”的。而是万象自虚!而自虚的缘由就是因缘所生法,“此有即彼有,此无即彼无”。如果我们假以虚而虚万象,则是知见立知!  也正是我们心中不立一法,不以任何概念为参照,以无得无失、不执不取之心如实观照一切现象,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自虚.即诸法空相。空不是我们赋予万象的概念,而是万象自己的体性!所以不用跳出概念和认知,因为一切现象包括概念和认知是一体的,你用概念描述世界,实际上世界也在用概念塑造你。所谓认知上的矛盾,悖论,以及各种问题,在因缘法的统摄下,完全可以得到消解,最终就是空相中不存能所,空相中不存物我。
  @御宅澈
12:31:00  @如幻闻熏
T1=T/√[1-(v/c)^2] 令T1=佛法 T=道法 C是什么呢 是道吗?哈哈哈哈 楼主 和楼上辩来听听看  -----------------------------  末学孤陋寡闻了。只闻狭义相对论之名,未研究其实,因此不知道这个公式。  我的观点是: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具有法性的暗喻。例如从理论推导出和并通过实验观测到的光速不变原理,暗喻了众生心识之极限,即识捕获念的频率,或称为众生心识的振荡频率(即采样频率)。识对最小单位的念(量子态)进行采样,积累并形成微细念,再不断积累,最后形成众生可以感知并成像的念,众生就是困在这样的粗念及粗念所成之像中,无法观察到念念之间是如何相续的,无法观察到念是如何形成的,无法观察到念的本质是什么。  如同看电影,我们看到的是连续的情景和情节,而电影的本质却是一幅幅独立的、无意义的图像的组合。  这个采样机制形成的最单纯、最微细的念应该就是明与透的特征态,连续的明与透的积累就形成有色相的光和无色相的场。因此会出现光速不变原理,以及在物理理论中扮演着无限大速度(最大速度)。  虽然现代科学可以基于宏观现象的观测,通过理论研究、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得出的上述结论,却无法找到更直接的办法在微观上来观察上述理论的本质。因此对于科学而言,宇宙和世界仍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谜。  但佛法却告诉我们,通过戒定慧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在清净心中直接观察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的一切,而且,当观察到这一切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众生心识和念的本质,从而见道。  因为见道,不离识与念,而解脱识与念的束缚。这就是佛法。
  先不必说光子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而所谓光速绝对性是指光速不是一个相对变化的速度,但是讨论光子绝对性有一个前提,即一切现象是决定性的。  以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来看,光子的路径在没有违背因果律的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哪怕经过若干光年的飞行路径,在延后选择下光子的飞行路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时空的叠加效应,而非仅仅是光子的叠加态。当延后选择发生时,实际上整个时空坍缩为一个本征态。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因果链完全没有发生逆反。  爱因斯坦在解释他的量子纠缠思想实验时,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人有一付手套,分别装入两个盒子中。他的管家把一个盒子带到了北极,一个盒子留在了书房。当这个人打开盒子看到手套时,立刻就知道了北极处的盒子里装的是哪只手套。爱因斯坦的解释是,盒子里的手套是被决定的,所谓随机性是选择哪个盒子时发生的,也就是说,盒子里的手套在放入时已经被决定了,所以不存在量子纠缠下的非决定性,此即其所言的“上帝不扔骰子”。但是量子纠缠实验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重复后,已经证明了爱因斯坦在这一点上是错的。盒子在被打开前,里面的手套处于左右手套叠加态下,即薛定谔的猫态。当主人打开盒子看到手套时,手套坍缩成了一个本征态,确定为左手或者右手,而同时北极处的盒子内也自动坍缩成一个本征态。  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连同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现代物理学深刻揭示了现实的实在性已经被动摇,也揭示了一切现象非决定性这一根本特质。爱因斯坦本身并不承认非决定性,认为一切现象是决定的。而量子实验告诉我们,现实是非决定性的,没有自我决定性。一切现象是内因外缘和合所生。且恰恰是佛法把这种非决定性命名为空,无明可以看作是对非决定性的不理解,或者说是不认同。  不要把佛法简单当做是认识论,佛法本身的内容比认识论深广的多,如果仅仅纠结在唯识上并不能正确理解佛法。唯识是从缘起有的角度切入中道义,但是在自性清净心上权立了太多的次第和修习门径。自古唯识大德也都是中观的大师,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参悟,才能正确理解佛法。  在中观看,心识问题非常简单,自性清净心与自我是可以互换的概念,而自我即五蕴和合之自体相。五蕴和合是我非我,因为五蕴和合之我非实有,故是我非我。因其幻有故无自我决定性,故五蕴和合是我无我。五蕴和合是我无我,而无我无不我,故一切遍及是真我!  真我乃绝待之境界,山河大地草木鱼虫无不是真我。楞严经云:“十方法界无不是妙明元心。”  “常 乐 我 净
”四念处入手,无不是如此。观非常,观无常,观无常无不常,故一切真常!  落在唯识上,在心念上细分无数次第,然后逐一破立。当然,众生根器不同,法缘不同,自然有些亲近唯识,有些喜欢南传,指向相同路径不同。
  问题9:五蕴四大的本质是什么?  受云上雪先生的启发,提出此题。佛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在佛学面前,我常常望洋兴叹。但是,世界众生的奥秘本不是我们轻易就能明白和掌握的。在探索的路上,这就足够了。因此,我们一方面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却应当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佛法中的奥秘。  五蕴四大的本质就是因果链。  佛法中为什么不用类似于元素或物质这样的概念来描述世界的组成呢?因为元素或物质这样的概念是不准确、不如实、并具有误导性的。  人们认为,组成世界包括众生身体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无法消灭它,最多不过改变它的结构和形态。  在科学从宏观向微观探索的过程中,虽然新的发现在不断动摇人们关于物质的常识,但人类以很快的速度就适应了新的知识。原来以为金银铜铁这样的物质是基本实在,后来修改成电子、质子这样微粒是基本实在,再后来修改成量子、场、能量…  可以看到,几千年前提出的四大学说,其实超越了时代和知识。  那么,四大也好、能量、场、量子、质子、中子、电子、元素、物质等等等等,意味着什么呢?是实有吗?如果不是实有,难道是“空”吗?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概念上的空有问题。而是直接关注能量、场、电子等物质现象,这些物质现象,是四大呈现的部分“形态”(我们人类可以观察到、或模糊观察到的形态)。  四大遍一切处,就是说,四大在本质上亦是无尽、无边、无内外,因此四大在本质上就是法性的因果态和作用态。  我们能够见到、感受到的四大,就是因果链。  法性的因果态具有矢量性、循环性、干涉性、不可逆性,因此会形成宏观上的因果链现象。而且此链之能量大到无法想像。人类能够利用的原子能只能在一些自然状态就接近临界的“物质”因果链上实现。  因此要打破因果链,实现逆转(如时光倒流),在理论上是不可能事件。如果尝试这样做,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传说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就是因为科学家试图改变物质而毁灭的。  因为因果链就是法性的作用,而法性是圆满无碍的,因此处于因果链中的众生,想要直接“破坏掉”因果链而获得解脱,也是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原理,让众生误以为因果链形成的物质现象和物质世界“实有”。  如果能明白法性的因果态和作用态无尽、无始、无终、无住,就能明白物质世界“幻有”, 幻有之力量就是法性的力量,幻有之源头就是法性的因果态和作用态。  法性无相、无体、无念、无始、无终、无边际、无内外,因为无体无相,所以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因为无体无相无法落入概念认知的范畴),因为无念,所以无我平等(没有一个主宰或上帝、也没有人我的分别),因为无始无终,所有无有生灭(不是死寂、而是无始无终的生灭“虚相”本质就无生处、亦无去处、也就是说,现象上活泼壮观的生灭现象,在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真实出现过或存在过,如同“浪花”,本质上就是水的一种状态,根本没有一个客观实在的“浪花”这个东西)。  火大具有辐射性,其“因”为相激相磨相切,如果在法性火大因果链的源头相激相磨相切,就会感应出火大的极端状态,人类会见到原子能爆发态,进入这个源头的众生会见到无尽的大火(阿鼻地狱)。  因果链的源头是什么呢?世间可以看到的如:生命的源头为父母,世界众生的源头为法性。如果子反噬母,如果念反噬空性(纯情),就会爆发火大的极端状态。  所以,谤佛的实质并不是诽谤谩骂某某人,而是纯情之念反激念之源头(空性)。  纯情之念反激空性在法性上可以显现法性无尽之功德作用(不是人们理解的做好事功德),在众生的心识上却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因果链(由火大直接之作用在众生心识上产生的强烈五蕴),所以《道德经》在一定的悟解下感叹: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但众生可以仁,这就是法性所显示的完美相生相洽的因果作用。  科学家发现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是有道理的。  地大具有质碍性(排斥性)、聚集性(累积性和吸引性)、惯性(记忆性)。  水大具有流动性(遍满性)。  风大具有旋复性(回旋往复如轮)。  四大之间具有相生相容性,即地大同时具有风大、火大和水大的特征,水大、风大、火大亦复如是。  在因果链中,物质世界属于强因果链,而五蕴属于弱因果链。  众生在强因果链上的任何行为和努力,都是微弱的。因此想打破强因果链,获得想要的果,都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特别是如果想在强因果链上直接解脱其作用,是不可能的事件。因为强因果链代表法性最直接的作用,世界的成住坏空只能按法性自身的规律(依共力作用)而转变。  因此,佛法是随顺法性,而不是改变法性。(即依照法性的因果律和空性智慧而巧妙地解脱因果链的束缚)。圣人在世间也不可能改变众生之法性因果,只能教育众生自己去随顺因果法性。  佛法最开始利用的正是属于弱因果链的五蕴,来逐步实现束缚的解脱。为什么要利用五蕴呢?因为弱因果链上的五蕴具有不定性,依众生心识的觉性,及概念流(或妄念流)的反相作用(智慧觉悟),具有可塑性。  例如“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能认识美色的本质,就可以淡化对美色的贪求。  例如,同样的受,有的人极端痛苦、恐惧,而有的人无所畏惧、从容淡定。如关云长刮骨疗伤。  基于三藏十二部佛经佛语,从凡夫地开始学会并深入剖析佛法中的因果奥秘(思维修),发起意乐和实践(愿及行),从(戒定慧)而证悟空性,这就是学佛。
  论题10:佛法中的逻辑-《金刚经》辨析  《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金刚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典,既然我们看到了、读到了、就一定有它的意义。佛陀不会吝惜任何一法,而是毫无保留地留给我们世人。如果有未尽之法未说,如果有未尽之缘未尽,佛陀都不会入于涅槃。  因此说:佛法无秘密,密在汝边。  末学一直有一种冲动,希望能从一个凡夫的角度,来相对正确地解析《金刚经》,看看三藏十二部佛法在说什么,法与法之间,是如何圆融无碍的?  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跳出任何一种成见,在宏观上来看待三藏十二部经。众生的认识在本质上全部与参考系统相关。在一种选定的参考系统中,只能认识  和观察到有限的世界、和相对正确的知识。  在世间法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就是人类因为参考系统的改变而获得的新的知识。  希望这次可以如愿…
  @如幻闻熏
14:35:00  问题1:佛法真的很简单吗?   真正的佛法非常复杂博大精深。但是你理解的佛法可能很简单、低级、愚昧,因此你可能非常怀疑它、鄙视它。如果是这样,你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自己理解、看到的佛法是不是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不是,你就在制造冤假错案了。   能够称得上国学的,一定有其“道”,否则早就不攻自破了。哪可能传承上千年。当然,传承上千年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一切都是“知识”,或者说是“信息”,正确的知识、错误...  —————————————————  佛学博大精深,只言片语很难解释得清。只有坚信和放空才能悟到佛的真谛。将佛法运用于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一个梦。不要求来生净土,今生亦可脚踏莲花。  
  @如幻闻熏
14:40:00  问题2:佛法是欺骗吗?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佛法是统治阶级对大众的欺骗,以利于统治和剥削,这在阶级社会和等级社会,很容易让人认同。因为人类社会的特点,就是普遍的尔虞我诈、剥削利用、恃强凌弱,遵循“丛林法则”。   在这个“丛林”中,任何可以利用的,都会被人利用,任何可以成为工具的,都会被人当作工具。   因此,在这个“丛林”中,我们应该知道存在一种“混合原理”。“混合原理”是如此的浅显却又如...  —————————————————  佛助我们积极向上,无欺骗,自己达不到要求,只能说是自己不放下所执。  
  @晶含宝月
23:24:00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   继续加油。   支持独立思考的人。  —————————————————  道是意识形态,人类看不见摸不着,但我坚信道是真实的。  
  能将佛法用于工作生活家庭中吗?  
  终于找到知音了。我们活在当下,必行在当下。我们在生活中要知书达礼,谦虚,诚实守信,用人 不疑,疑人不用,我们要孝敬父母(婚后双方父母)同等对待,我们需尊老爱幼,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感谢给予帮助的人,感谢善缘与恶缘,他们都在度我们在修行路上走得越高越远,所以我们唯有感恩,而不再抱怨,心态平和,放下所执,迎接自我的回归,找到真我,佛就打理我们的日常生活了,生活中的一切都那么如意,有过这种感觉吗?  
  觅得知音如意展,风平浪静起悲缘。幻化真爱洒人间,与我同修在家园。圆己物圆,圆魂归梦儿牵。梦中亦有母运展,口吐金兰唤儿还。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经文略)  此帖,我们的重点是从佛学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金刚经》乃至所有佛经,也反过来证明佛学逻辑的重要。此品,正是《金刚经》的逻辑起点。这个起点是什么呢?就是“行道”,就是说,通过“行道”,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金刚经》。  世间的一切现象皆具有法性的暗喻,此品,佛陀首先通过现象来暗喻法理:  在哪里行道呢?在世间行道。  行什么道呢?行平等之道。  如何行道呢?以平常心行道。  道的本质是什么呢?道的本质就是从哪里产生,还还归哪里。  落到行上如何做呢?当行善行(也就是好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如洗足,清净、尊重、健康、愉悦也。  逻辑起点(或称为参考系),是我们理解《金刚经》以及所有佛经的前提和参考点,如果忽略或失去参考系统,就会天马行空,依文解字,依语解经。这正是我们无法理解《金刚经》的障碍。  不是说读懂了《金刚经》就能马上证道,而是说明白了《金刚经》的义理,我们就可以以正确的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行道”。所谓证果,那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用刻意。
  @如幻闻熏
17:49:0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经文略)   此帖,我们的重点是从佛学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金刚经》乃至所有佛经,也反过来证明佛学逻辑的重要。此品,正是《金刚经》的逻辑起点。这个起点是什么呢?就是“行道”,就是说,通过“行道”,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金刚经》。   世间的一切现象皆具有法性的暗喻,此品,佛陀首先通过现象来暗喻法理:   在哪里行道呢?在世间行道。   行...  —————————————————  您大概研究经书都得博士毕业了,真羡慕!天天诵南无阿弥陀佛会让你更接近佛,感应到佛的存在。早中晚各15分盘腿诵佛号能做得到吗?善意指点,勿怒!暑假我每天打坐5~7小时,一次一小时,真的很有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世事艰难如大苦聚。因为佛陀与诸比丘众的“清净道行”所显示的智慧、清净(出尘不染)、与高远,让具信众生看到出离苦海的希望和方向,亦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虽然发起菩提心,然而法性因果链的作用(业力)、妄念瀑流的翻腾,依然是如此深密和有力,让我们在生死大海中沉浮。  就有了须菩提长老代众生发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住而不随其动,伏则不随其(妄心)转。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因此《金刚经》是直接围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核心,展开所有论述的。  也就是说,《金刚经》的因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自然就是佛道。  所以,《金刚经》的标的是佛道,而不是法性(空性)。这里有一个暗喻,即:法性是不需要修也不可得的,唯一与法性相应的,便是佛道,从佛道可以觉悟法性的一切,而与法性非一非异。  因此,整个佛法的核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道是为究竟,而如来觉悟的法性,对众生而言是不可说不可说(完全不是用语言、概念、识、及任何相可以描述的,包括光明相,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相或者概念可以描述或等于法性),但众生可以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同诸佛如来一样,去觉悟法性。  这里还有一个暗喻,即:因为只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法性相应,因此,一旦踏上觉悟法性这条“道”,如果忘失菩提心,其结果就只能是魔业。  这里还可以引申出一个暗喻,即:虽然法性不可说不可得,但法性是活泼的,它通过一切众生界展现出来,无始无终,因此就只能通过一切众生界而觉悟。圆满的觉悟(觉悟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觉悟无尽、无始、无终)才是法性之觉悟。这就是为什么只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法性相应的原因。  因此学佛的目的,就是学习诸佛菩萨,通过觉悟一切众生之佛道,而觉悟一切,觉悟圆满法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品进入《金刚经》主题:在业力及妄念交织而成的生死大海中,只要如此如此,就能降伏其心。此句,首先界定“众生”,为什么要界定众生这个概念呢?就是参照系不能选错了。如果将参照系选错,就会向着其它方向去,所谓“蒸沙成饭”。  虽然一切皆是法性的显现,但是成佛是众生成佛,即众生觉悟法性,而不是法性自己觉悟自己,法性无我故。  菩提心愿是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始,因此这里要先界定众生的概念:众生者,即一切六道之众生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此时,就进入了《金刚经》的佛学逻辑。令:愿、行、以行而教化也。不是“使令、强令、做功令转成”,如果跳不出这个概念上的“常规”逻辑,就会得出诸多无法自洽的结论,例如:  佛菩萨可令我解脱,为什么我念了这么多佛,还是困苦烦恼没有解脱呢?  我苦口婆心劝他向善、劝他念佛、为什么他就是不听不开悟呢?  因此,佛法中的“令”,是愿、行、行无言无执之教化。如阳光普照大地、雨露滋润大地,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是种子自己的事。  在理论上,每个众生的参照系统都有同有异,自成体系,独立却相互干涉干扰、相映相照。干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因果链上,即器世间和众生身体,到弱因果五蕴上,作用就会逐渐减弱,在识上,基本上就非常弱了,乃至如“对牛弹琴”。  因此,菩萨之“令入无余涅盘”之行,是在因果链上,顺众生之缘而发起的愿、行及教化,让众生自己重新选择自己的参照系,趋入无余涅槃(究竟之觉悟)。  如是,让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自己选择佛法这个参照系,助众生自己趋入无余涅槃,这一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众生自度”,而非“我度”,因此说:实无众生得(我)灭度者。  那么,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呢?忘记了,忘我也。试想,“忙”于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得度因缘大事(六度),还顾得过来“我”在哪里吗?  那么,众生都入于无余涅槃了,“我”怎么办呢?或者我什么时候才能入于无余涅槃呢?佛法中,因成果自结,众生入于无余涅槃之因缘圆满,佛果自然圆成,因此,佛法是无所得法,随顺法性因果。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处四相,在逻辑上从近及远,从别及全。这正是修行过程中参照系统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若产生了“我有成就、我已成就、我帮助了众生成就;或者我正在修行成就、我正在成就、我正在帮助众生成就;或者我是强者、智慧者,其他人是弱者、愚痴者”这样的执着(不放手),这就是“我相”。  执着与稍纵即逝的念头并不是一回事,稍纵即逝的念头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妄念的动态,由动悟情。而执着是一种成见、决定见,执着的人如果放弃成见,会如同丢失了自己,因此很难观察与消除。  从自己单独修行扩展到世间修行,就会进入“人相”参照系统,从一而多。  从世间修行,扩展到不同类不同道的众生界修行,就会进入“众生相”。  乃至扩展到无色、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界修行,就会进入“寿者相”,因为此诸众生寿命长远,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宇宙之主。  菩萨在上述不同的参照系统中,不仅自己不会产生此四相(四种参照系下)状态下众生的妄念(例如我是人、牛羊就是为人提供食物的畜生;我是主人、我是国王、我是圣者、我是主宰者、其他人皆是凡夫众生等等),而且会帮助众生破除这四相境界下的妄念。是名菩萨,是名如是降伏其心。
  @shenhuilin000
15:52:00   雾里看花,不懂,不懂,我觉得佛,道对人有利有弊,佛在做人,道在做事。初学者莫见怪。??   -----------------------------  @如幻闻熏
18:45:00   先生觉得佛、道对人有利的一面,是因为你选择了善。   真正的道、真正的佛法对人只有利,毫无弊。   但是,正如你担心的那样,如果我们把“道”理解错了,如果我们把佛法理解错了,这个错误的理解,就会引起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害。   因此,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道、理解佛法,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一身正气、勤奋好学、对万事万物充满兴趣、关怀、与帮助。   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挫折和遭遇。乐而不忧,学而有德,行而有功。  -----------------------------  为什么道不能对人有弊?  
  @如幻闻熏
14:04:00  美国艺术家 Pablo.Carlos.Budassi 画出整个宇宙(空花)     -----------------------------  好东西,真的好东西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师兄吓唬让我学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