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勒老子对战争持反对态度的态度是什么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专题整体感知(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专题内各文章特别能体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编排效果,这里以同一主题下课文间“相异相成”的构成特性为切入点,对专题作“整体感知”,希望能起到“观其大略”而“把书读薄”的作用。共20个专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6033630.htm  1.向青春举杯   高中第一课,既切合高一新生朝气蓬勃、憧憬满怀的特点,又体现了编者希望孩子们树立高远理想的意愿。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青年革命家激情澎湃,豪气干云,全诗有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崇高的理想。音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脍炙人口,读之神旺。   《相信未来》:内容浅显,音节和美;一系列新鲜意象令人耳目一新;困难中对信念的坚持、对美好的向往也特别能激励人的斗志。“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想象出色,意境壮阔。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长篇白话诗,体现新时代诗歌成就;内容丰富,情感美好,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人说:我要生活/于是,洪水退去/河流优美地流着”。   第二板块“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以长辈的身份,用平等的语气,表达对年轻人的期望、理解;语气亲切、平和,容易让人接受;也比较有“教育意义”。   《我的四季》:以“过来人”的身份,用“四季”的结构,检点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上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第三板块“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革命导师“现身说法”,有较好的激励作用、指导意义;文句有点艰涩。   《我的五样》:确实可以设计为一个不错的心理“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根本意义;写法、表达都很好。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自我”向度,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11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11沁园春?长沙11青年革命家的豪情和胸襟;古典诗词相信未来11苦难中的坚守,黑暗中的曙光;文革中较短白话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11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描述;新时代较长白话诗十八岁和其他11从父亲的角度平等地与儿子“谈话”;亲切随和我的四季11以“过来人”的身份检点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有瑕疵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1让革命导师“现身说法”;古典的,译文,能激励人我的五样11用游戏方式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当代的,表达好,能启发人11诗歌,从吟诵中感受崇高精神、高尚情感散文,侧重体悟散文,在对照与活动中启人思考2.获得教养的途径   如果说前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侧重于理想、信念、人生意义,这个专题开始把目光集中到“学习正题”。古文和翻译作品一起出现,体现教材人文主题统帅篇章的编排特点,也体现编者的开阔视野。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   《劝学》:立足自身,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善假于物”提高修养。使用大量比喻,说理通晓好懂。   《师说》:侧重向外学习,强调“从师”重要性。结合当时社会风气,运用典型事例,多用对比手法,论述深刻、清晰。   第二板块“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语言简洁,意蕴深刻,阐明世界文学对提高人们修养的巨大作用。许多语句优美而富于哲理,令人赞赏。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11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11劝学11要学习;强调主观能动性;比喻论证师说11要从师;强调借助外力;典型事例,对比论证获得教养的途径11阐明世界文学的积极作用;有事例,更多是哲理阐述11古文翻译文章3.月是故乡明   高中生活的新鲜感将尽,许多初次住校的学生开始“想家”,于是本专题“应景而出”;这个专题出现了“对话栏”,提示一种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写评注。   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有北京口语特点,颇具“乡音”魅力;内容生活化、细节化;表达真挚、直白,不加修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这三个特点的集中体现。   《我心归去》:先描述在法国的具体情状,环境很好,难耐冷清,不想移民;于是开始想家,感悟“家”的内涵,那是“亲人所在”“情感所系”“生命所源”“希望所在”“心灵所依”。   《乡土情结》:像一篇学术论文,从宏观的视角,试图对“乡情”作较全面论说。文章大致按人的成长顺序写离家的原因、在他乡的几种结果、要化乡土情为建设祖国的豪情。材料多,引用多,内容有些杂芜。   第二板块“乡关何处”   《前方》:文章先后提出三个论点――人有克制不了的离家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们实际上永远回不了家。总言之,因为欲望,所以我们在路上;因为欲望永不能得到满足,所以我们总是在路上;因为我们总是在路上,所以我们总是很痛苦;因为我们总是很痛苦,所以我们总是想回家;只是我们即使回家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所以永远回不了家。   《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们本来就“活在今生”,为什么还需要证明?需要怎样的证明?过去证明我们“活在今生”,实物证明我们“真实地活在今生”,我们要依靠它们,在时空的坐标里找到自己的生存证明。但这是徒劳的,因为“证据之墙”迟早会倒塌、消失在“漫长等待”的“时间之坑”中,包括我们“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的“内心的生存”。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课文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11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11想北平11述说“想家”情感;朴素亲切我心归去11感悟“家”的内涵;层层推进乡土情结11综论“乡情”;丰富广博前方11说明人其实“回不了家”;深入思考今生今世的证据11回答“人为什么回不了家”;清新含蓄11按时代先后安排课文;由事入情入理,情感由浓转淡,思想由浅入深4.像山那样思考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依次分别写了“江南冬景”的如下特点:可爱的生活,明朗的情调,含蓄的生气,悠闲的雨境,诗意的雪景,寒郊的散步。语言有口语化特点,比如“过过”“和暖原极和暖”“着在枝头”“照将出来”等;同时,语调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如“岂不也可爱的很么”“你说够不够悠闲”等。――突出自然之优美。   《西地平线上》:写了三次落日,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自然、生命、历史的“大美”,可用表格表示如下。语言平实简洁,情境开阔壮丽。――突出自然之壮美。11地点11落日情景特征11感受11“大美”所指111甘肃定西高原11奇异梦境11惊呆11自然211罗布泊湖盆11庄严,神圣,悲剧感11震撼11生命311阿勒泰草原11热烈,惊世骇俗11惊骇11历史第二板块“感悟自然”   《赤壁赋》:体现赋的特点――描述景物为主,大段议论,多用排比及对偶手法,主客问答方式。第一段写“秋夜游赤壁”,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第二段写“饮酒唱歌乐甚”,却突起悲伤情感;第三段主要是陈述悲伤原因,历史英雄虚无,人生短暂渺小,理想不能实现;第四段主要写苏子阐明人生哲理,辨证看世界,潇洒乐人生;第五段写主客喜笑忘归。全文情感发展线索可概括为“乐―悲―喜”。――是自然对人的启示。   《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第一篇,为读懂“八记”之“钥匙”。第一段陈述自己“恒惴栗”的“无心之游”,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第二段发现了西山的高峻、特立,找到了暗合自己人格的“孤高”,于是开始得到游玩的乐趣。从全篇看,他经历了“痛苦而无奈”“无奈而孤高”“孤高而开慧眼”三个过程,实现了他的人生由政治向文学的转变。――是自然对人的慰藉。   第三板块“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现在看来,两篇文章的观点都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神》侧重于“环境保护”,《像》侧重于“生态平衡”。――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反思。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课文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自然”向度,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11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11江南的冬景11在对比描述中展现江南冬天的可爱、美好、诗意;突出优美西地平线上11借落日景象,抒写自然、生命、历史的世间“大美”;突出壮美赤壁赋11游赤壁,在写景、抒情、议论中阐述豁达的生命观;赋;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始得西山宴游记11游西山,寻得心灵寄托,从苦痛到无奈到孤高;散文;在自然中得到安慰神的一滴11描写瓦尔登湖的美好景象,表达保护自然环境的意愿像山那样思考11结合自身体验和现实情况,表达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思想11中国现代散文,感性认识自然之美古文,从自然中获得哲理的感悟、心灵的慰藉翻译作品,立足自然,反思人类行为,表达爱护自然思想5.珍爱生命   第一板块“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节:地坛褪尽了繁华,让我思考;充满着生机,给我启示;平常而镇静,作我榜样。作者在这里想通了“为什么生”其实是个不必思考的问题,看到了“怎样活”的榜样,终于走出了生命的黑暗深渊,在废墟上开始重建新的生命大厦。第二节:母亲想让“我”出去又担心会出事,想帮“我”又无能为力,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现,――就是在这长期的两难煎熬中,显示了伟大而坚忍的母爱,――母亲实际上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我”给她出的“难题”:“我”没有被厄运击垮,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深彻地发现了母亲的爱,它成为“我”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贫穷、破旧且错综复杂的艺术家聚居区,肺炎流行;患病中敏感而脆弱的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不断飘落的藤叶联系起来;穷困潦倒却热心助人的贝尔曼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飘落的藤叶,自己却因此患病死去;情节的照应和渐进使故事生动而合理,其招牌式的欧?亨利式结尾是亮点。   《我》侧重于哲理思考和深情叙述,解决了“为什么生”“怎么活”的道理,《最》则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强调了“爱”和“希望”是生命的“精神支柱”。   第二板块“生命之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里“我”要好好地看看自己身边的人、看看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看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海伦?凯勒用丰富的想象、流畅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热烈赞美生活,表达自己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   《鸟啼》:借冬去春来鸟儿不畏严寒且逐渐强大的啼鸣,揭示死生更替的规律、昭示新生的无穷力量,讴歌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假》讲自己真切感受,《鸟》借自然独特景象:生活多么美好,生命多么顽强!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自我”向度,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1精神支柱生命之歌11我与地坛(节选)11地坛让“我”看见重生曙光,母亲使“我”寻到生活道路最后的常春藤叶11用生动的故事揭示爱和希望是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1通过三天的“看”,赞美生活的美好鸟啼11借“鸟啼”的伟力,讴歌生命的顽强11试图解答“为什么活、靠什么活”用“榜样”彰示“该怎么活”6.和平的祈祷   第一板块“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的倾诉,强烈的主观情感,悲凉但清晰地“从头道来”:从德军战俘营中逃回;得知伊林娜和两个女儿已在两年前被炸死了;三个月后获知儿子阿拿多里还活着,但在胜利前夕却牺牲了;遇到凡尼亚,详细描述领养过程和一起生活的情景,最后由于“撞牛”只得到外地谋生。塑造了一个英勇、顽强、饱经战争苦难而内心仍然充满爱的伟大俄罗斯人形象。用索科洛夫的“流泪”把战争造成的苦难引向心灵:妻女及儿子死,索科洛夫流不出眼泪;领养凡尼亚让他又找到了“爱和希望”,他又会流泪了;但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为了保护凡尼亚幼小的心灵,他只能在夜里在梦里让泪流成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情节只有一点――“我”被送去做手术时的所见所想。复杂在“我”三重身份――八年级学生、纳粹士兵、重伤员――的重叠,难懂在这三重身份的“我”的心理活动与现实状况的同时呈现。“我到底在哪里?”“我到底受了什么伤?”悬念的设置,令全文充满张力,吸引人读下去;学校与战场、学生与士兵、文明与野蛮、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战争苦难;大量环境描写,给人置身学校的“真实感”,凸显纳粹德国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罪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毫无疑问地证明“我”正是在自己的母校,同时也揭示学校军国主义教育的事实;“‘牛奶,’我喃喃地说……”这个结尾首先体现了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重伤员语无伦次的胡话,但这胡话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年龄特征,牛奶肯定让“我”想起了在比尔格勒小屋里的美好和温馨,又是对未来生活绝望的呼唤。   ――一个是英勇顽强的苏联红军退役战士,一个是凶残无知却幼稚狂热的纳粹德军伤员;一个是传统经典清晰的内心倾诉,一个是现代派手法下繁复夹杂的内心独白和联想。他们由于罪恶的战争共同走向了悲惨的命运:一个家园尽毁,妻儿尽亡,余生凄惨,伤痛绵绵;一个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四肢三无,美好的人生还没展开却几乎已被关上了生活的大门。   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以花季少女的视角,以日记真实而丰富的记录,描述战争中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安妮对生活的翔实记录让人心惊,对战争的深入揭示启人思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使人心碎。   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这是全套教材中唯一以图为文的课文,用直观的影像强烈地冲击读者的神经、心灵,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酷。第一组四幅图的编辑层次分明,颇具匠心:图一突出战争现场的悲惨,定格于“惨无人道”;图二是战后“三条腿的爱情”;图三是战前“父子离别”,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心酸无奈,突显战争中情感的悲痛,定格于“违背人情”;图四也是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情景,但摄影师明显想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遍野尸体边孤独走过的小男孩身上,他要走向何处?画面凄凉,隐藏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令人良久无语,只有沉思,突出战争影响的悲凉,定格于“灭绝人性”。第二组两幅图片是对胜利的欢呼和赞美,从反面控诉战争的罪恶及带来的苦难。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11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的画外音1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11红军退役战士索科洛夫家园丧失、亲人尽亡后领养战争孤儿凡尼亚的故事,战争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当时的痛苦,更有战后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1以八年级德军伤兵的独特视角展示战争非正义一方的悲惨遭遇,控诉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恶,深刻表达反战主题安妮日记(节选)11以少女日记的方式表现战争中普通人的痛苦生活。真实的苦难记录让人心惊、启人思考、使人心碎两组图片11以图像生动直观的方式强烈地冲击读者神经、心灵,从人道、人情、人性三个层面展现战争的苦难和罪恶11艺术表达真实记录直观展现7.历史的回声   第一板块“后人之鉴”   《六国论》:著名史论文,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观点,表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当时意义。   《阿房宫赋》:以赋的形式,传达“灭六国者”“族秦者”皆因“不爱六国之人”的意思,表达对当时“后人”的劝谏。   两篇文章都借“六国”史实表达“后人之鉴”。   第二板块“千古江山”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对“大江东去”的江山、古人功业的赞美、仰慕中表达自己岁月蹉跎的感慨,寄托“人生如梦”的情怀;可算“借古抒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落笔古事,却处处讽喻时事,连用五个典故,寄寓词人收复山河的壮志和悲情;可谓“借古讽今”。   以诗词形式表达对战争往事的感慨、回想;对比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虞美人》等四首词来看,这里还可以算是“豪放词”的小展示。   第三板块“永志不忘”   《落日》:以长篇通讯形式让中学生了解抗战中难忘的历史时刻,有教育意义,十分切合“永志不忘”的主题。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编者希望对比前篇日本帝国主义对战争的态度,从忏悔的角度表达对战争罪恶的认识。   这两篇以纪实方式回顾难忘历史时刻、事件。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11六国论11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看法;史论阿房宫赋11论述六国和秦皆亡于不爱“六国之人”的观点;赋念奴娇?赤壁怀古11借江山、古事抒发“人生如梦”情怀;借古抒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运用典故,表达对时势的担忧,壮怀激烈。借古讽今落日11历史时刻,长篇通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11战后态度,短小新闻11文言论文,侧重分析豪放宋词,侧重抒情再现史实,侧重纪实8.慢慢走,欣赏啊   这是文学味最浓厚的专题,语言精美,意蕴悠远,确实值得细细欣赏、慢慢品味。   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   《荷塘月色》:借荷塘月色抒发内心的“喜悦与忧愁”,暂得逃脱现实的烦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美文”,恢复了之前被删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峭愣愣如鬼一般”两句以及梁元帝《采莲赋》引文。用词准确、意境优美、结构圆满、虚实相生等写作上的优点值得学习。   《听听那冷雨(节选)》:由眼前冷雨联想到雨这汉字、雨的气味、雨的山水画,再想到古诗词中的雨、大陆上的雨、之前台湾岛上的雨、现在台北的雨,再回归到回家路上的雨。真可谓:听雨,听冷雨,听中国冷雨;品愁,品乡愁,品文化乡愁。余光中先生在文中呈现了深沉的情思、丰厚的意蕴、美好的想象;同时给我们展示了汉语的神奇、美丽。好词佳句层出不穷,美妙情思应接不暇,令人叹为观止。可见编者视野之广,眼界之高;把它同《荷》并列编排,更方便于师生比较、探讨。
  《金岳霖先生》:金先生是“高士”,在文中表现可说是“趣相趣言趣行为,真人真意真性情”;这篇文章也云淡风清,疏淡清雅,不作深语,却自得风流,二者可谓“文质兼美”。   《亡人逸事》:“亡人”就是一个以“我”的视角叙述的“水生嫂”,就是一个作为姑娘、媳妇、母亲、妻子的“水生嫂”。孙先生的内心肯定十分温柔,也十分美好,淡泊之中用情至深。   第二板块“永远的新故事”   《祝福》:“谁杀了祥林嫂”被问了无数次,“我真傻”等片断脍炙人口,非细细体味不足以读懂。沉重、深刻,展现出的不只是祥林嫂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妇女的悲剧,那个时代的悲剧。   《边城(节选)》:故事简单,笔调清新,傩送与翠翠的对话尤其纯净动人,特别含蓄有味。景美,人情美,爱情更美。   第三板块“总借俊眼传出来”   《林黛玉进贾府》:“俊眼传出”了什么?看到了贾府的奢华,看到了众多人物,看到了“冤家”贾宝玉,也让我们窥得了《红楼梦》的神采。却道是:侯门奢华深如海,天人却入凡尘来;万千宠爱集一身,当时只道是寻常。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文章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11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11荷塘月色11借荷塘月色抒发内心的“喜悦与忧愁”,暂得逃脱现实烦忧;借景寄情听听那冷雨(节选)11由眼前冷雨联想引发关于雨的诸多情思,想象出色,情感绵长,意韵丰厚;表达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神奇与美丽金岳霖先生11大师风范,赤子之心;从容蕴藉亡人逸事11从姑娘、媳妇、母亲、妻子四个角度充分展现亡人的美好。语浅情深祝福11展现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沉痛、深刻,博大精深边城(节选)11表现边城风景美、人情美、爱情更美;清新纯净林黛玉进贾府11看到了奢华的贾府、众多的人物,细致描述了“宝黛初见”,也让我们窥得了《红楼梦》神采11现当代写景、写人散文现代经典小说清代伟大小说9.祖国土   第一专题“江山多娇”   《祖国山川颂》:全景式描述,赞美祖国山川,抒发爱国情感,面面俱到难免深入不够,这也是没法的事,可能也是抒情性散文的普遍不足。结构比较松散,仿佛是断章的组合。――这种颂歌比较难写好。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少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   《长江三峡》:描述三峡景色,讴歌大好河山。写作上有如下三点值得学习。   ①抓住特征写出“这一个”。11特点11比喻11引用瞿塘峡11奇险11闸门11杜甫诗《夔州歌》、“滟?”古歌谣巫峡11秀美11画廊11优美的神女峰传说西陵峡11凶险11丛林11屈原故里秭归及其传说、王昭君故里香溪及杜诗②变化角度写得“丰富”。分别从时间、空间及视角变化上来写,立体地描述三峡景象。   ③以虚补实写得“厚重”。借用古诗、歌谣、神话传说、历史古迹等内容,写出三峡决不止是美好景象,更是人文景观和文明历史,大大丰富了文章内涵。   《肖邦故园》:把肖邦音乐同其故乡的景色融为一体,美丽、朴素、亲切,可谓情景相融,美妙动人;充分表达了肖邦对故国的眷恋,也写出了作者对肖邦及其音乐的敬仰之情。相比《长江三峡》的立体描写、虚实相生,本文则多面铺陈、情景交融。整体表达优美含蓄,文章风格沉静优雅。可以第20―27段为代表内容。   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   《发现》:坦露赤子之心,情感热烈激荡。   《北方》:体现出白话诗内容丰富多变、表达自由从容的优势。节奏舒缓、情感悲凉,但并不消极、哀伤,能感觉到诗人在苦难现实面前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心,读来沉痛,却又令人振奋,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前三节叙述为主,撷取北方特有的意象――沙漠风、颓垣、荒冢、驴子、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南飞的雁群以及北方的象征黄河,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极写其“悲哀”;第四节情感起了变化,突出诗人爱国之深切。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四节分别从苦难、希望、光明、奋发落笔,层层递进,和《北方》的抒情过程有点相近,但显得意象简洁,表达直接。   《祖国土》:把“祖国土”平凡化、普通化、生活化是其意象独到之处,也正因如此,祖国土才显得如此实在、亲切,成其为“我们的土地”。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课文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11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11祖国山川颂11全景式祖国河山颂歌长江三峡11写三峡的风光、人文;抓住特征写出“这一个”,变化角度写得“丰富”,以虚补实写得“厚重”肖邦故园11把肖邦故园与其音乐融为一体,优雅、质朴、亲切;译文语言优美发现11直抒胸臆,赤子之心北方11痛之深,爱之切;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对比,铺陈,渲染,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11有点像《北方》的缩小版、精致版、文革后版祖国土11平凡化、普通化、亲切化“祖国土”是其独到艺术魅力11对祖国山河的颂扬,对爱国情感的赞美在对祖国苦难现实的关注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10.号角,为你长鸣   第一板块“烈士的抉择”   《指南录后序》:突出“忠”字,民族危亡时的舍生取义,浩然正气充塞天地。前四段叙述出使、被羁、逃脱过程;第五段用“死”为主线概述途中苦难除恶;第七段为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忠心。   《五人墓碑记》:突出“义”字,正邪斗争中的慷慨就死,凛然正气传颂古今。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筑墓之盛”,再叙“死后??”,接着回想“吴民之乱”,再写“五人赴死”,第五、六段进行议论、抒情,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对比是其突出写作手法。   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   《品质》:一靴知“品质”。通过对格斯拉及其靴子“品质”的描述,突出格斯拉诚实守信、执着于理想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写出“我”善良有温情的“品质”,也揭示了社会无情冷酷的“品质”。描写细腻动人,语言精到优美。   《老王》: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对比初中的理解,找出高中的教学内容――把“我”对老王的情感“平常化”,不必上升到什么高度;或者在初中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理解、讨论。   第三板块“殉道者之歌”   《离骚(节选)》:体现屈原爱国情怀、高洁志向。屈原的伟大在于爱国精神,在于人格的高尚和纯粹。诵读时要体现“坚定和忧思”。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注意诗歌中诗人用以激励和赞颂同志的词语――志向、希望、爱情和友谊、自由,诵读时要体现“赞颂和激励”。“十二月党人”的伟大在于无私和博爱,在于坚持理想和正义。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全诗充满“崇敬和悲痛”的情感,每节都有转折,三节回环往复,感情不断加深。诵读时要留意每节内情感的转折、三节之间情感的深入。林肯的伟大在于他的牺牲精神,在于坚强和勇敢。   表格梳理   专题11板块11课文11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11板块比较“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11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殉道者之歌11指南录后序11突出“忠”字,民族正气。叙述自身脱险历程,抒发忠心五人墓碑记11突出“义”字,大义凛然。叙议抒情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品质11用细致的描述,表现格斯拉不变的执着、“我”的善良温情、社会的速变无情老王11要有与初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离骚(节选)11抒写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志向;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要读出“坚定和忧思”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1抒写十二月党人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博爱胸怀;俄罗斯自由民主思想的光辉;要读出“赞扬和激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11充满对林肯的赞美之情,每节情感有转折;美国追求平等解放的思想光芒;要读出“敬仰和悲痛”11褒扬忠义思想赞美做人品格歌颂伟大理想   (浙江省瑞安中学;32520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索沃战争我方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