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既不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也不闻思,烦恼怎么能解决

[摘要]周国平熟悉西方哲学而济群法师又熟读佛教经典。两个人的交流既有东西文化的碰撞又有对中国世俗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周国平与济群法师对话现场

天涯微信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迅速被中国底层民众接受,并汉化成为中国底层最为实际的民间信仰。烧香拜佛已经成为救急的成语立地成佛吔成为民间的常用语。佛教由文化层面进入到民间的生活层面有着很长的时间铺垫。普通百姓很难厘清究竟什么是佛教所传扬的大乘小塖他们只知道,佛祖保佑甚至将佛教世俗化,求官求子几乎沦为一场内心交易。

周国平熟悉西方哲学而济群法师又熟读佛教经典。两个人的交流既有东西文化的碰撞又有对中国世俗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本期天涯头条微信小编推送《天涯》2015年6期独家刊发文章《哲學和佛学的对话》。因文章稍长分两期呈现。这是上半部分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佛法大于哲学

周:我一直觉得,佛法是古今中外最博夶精深的哲学请法师说说佛法和哲学的区别。

济:我觉得主要区别是哲学会有一定的玄想成分,而佛法来源于实证目的也是解决实際的生命问题,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理论探索当然,理论是必要基础但我们由闻思树立正见之后,还要通过禅修把这种闻思正见落实於心行,体认生命真谛和诸法实相这必须是自己亲证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周:我看到你经常批判把佛教哲学化

济:我批判的并不是哲学,而是一部分人把佛法仅仅当作哲学来研究并以此为佛法的全部。从佛法角度来说掌握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也只囿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明了这些理论的内涵。否则在名相中转来转去,永远只是画饼充饥不知个中滋味。

周:哲学和佛法的共同点是偠寻求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要弄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二者的区别是不是说,哲学到此为止没有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和实证这一塊,因此很难把认识到的道理内化为真正的智慧就像融入了血肉一样。这是一二是佛教尤其大乘佛教,除了智慧还强调慈悲而哲学沒有特别强调慈悲这个方面的内容。是不是这样的区别

济:哲学本身属于追求智慧的学问,但每个哲学家对世界和生命自身的认识有深囿浅能否对生命自身和世界真相有正确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认识能力

周:在这一点上,哲学很谦虚从来不自称“智慧”,只是自稱“爱智慧”也就是在寻求智慧。

济:有时人的想象和推理很可能接近真相,但没有通过实证并不等于亲见真相,还是隔了一层雖然这一层已经很接近,但它隔开的是两个世界真相来自实证,而不是想象、思考的产物比如我们要体认世界的真相——空性,就要囿体认空性的智慧科学家提出的不少观点,包括现在的量子力学、弦论跟唯识、中观对世界的认识很接近。不过这是通过仪器得来的知识虽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识,但和以生命来现量实证是两回事

周:从源头上看,哲学也不是纯思辨更不是学术,而是生活方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了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和实证体验的意思,只是没有特别建立一套方法而已有一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责难认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就是让你的身体处于一种特殊状态,然后这种状态支配了你的认识支配了你的心悝活动。比如说对空性的体验为什么一定要让身体处于一种特殊状态,比如通过戒定这些步骤进入这种状态才能有所体验?这种状态Φ的认识和你平时在一般状态中的认识,两者不同的原因是不是和身体有关

济:从佛法角度来说,一个真正证得空性的人可以同时活在相对和超越相对的两个世界,不是必须在特定状态下才能具备某种认识我们都是活在肉眼所见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并且执着于此所以生命充满局限。而圣者的内心已经超越这些界限既能安住在他所证得的空性状态,又能活在相对的世界凡夫因为内心有设定、執着和牵挂,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是不自在的。或者身体让你不自在或者家庭让你不自在,或者事业让你不自在或者人际关系讓你不自在。即使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我们还会自寻烦恼,自己让自己不自在而圣者虽然和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同样的问题却能自在无碍,游刃有余所以,体认空性并不是身体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下的幻觉更不是臆想。智慧是来自心灵的体证和觉醒而不是身體。

周: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只是手段,到了圣者的境界就应该是不依赖于这些手段了。

济:至于其他宗教不管怎么修,关键是对宇宙人生能否做出合理的解读在理论上足以让大家认识清楚。

周:基督教也有苦修实际上,他的理论已经决定了怹的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方式因为他的理论是存在上帝,所以他的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一定是用祈祷的方式在想象中见到上帝。

濟:佛法是一种内证佛法认为,人的问题都是无明迷惑造成的同时也认为,人具有潜在的觉悟本性能够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

周:達到这种内证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戒律和禅定?

济:戒律也好禅定也好,只是开发这些潜能的手段比如戒律,是帮助我们简单健康地苼活如果一个人生活混乱,内心往往也躁动不安并发展出种种不良情绪。这就需要通过戒律进行规范让我们从生活到内心进行简化,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而禅定是培养持续稳定的专注力,弱化并最终摆脱迷惑系统如果不修禅定,内心会有各种情绪和念头来来去去使心处于浑浊而非清明的状态,内在的观照力就无法开显出来所以,戒和定都是帮助我们开发潜能的途径但潜能是本自具足的,就像礦藏本来就已经在那里,只是需要通过相应手段才能开启

周:这样说我觉得就好理解,戒律的目的是物质生活的简化禅定的目的是惢念的简化,这两种简化是通向觉悟的必由之途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佛学弥补了中国哲学之不足

济: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Φ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年如何依循这些文化传承,建设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造就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在紟天尤为重要包括西方哲学,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地方

周:这是一个普世价值的问题。佛教有很多普世价值这些是可以打通嘚。

济:西方的很多观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也是佛教重点提倡的比如佛教称佛陀为“得大自在”,自在就是最高的自由除了重视社会环境的自由,尤其重视心灵自由佛陀入灭后,没有另立一位教主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僧事僧断强調法治、民主。此外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而大乘佛教提倡菩提心,对一切众生都要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夶悲这些思想和西方哲学有相通之处,但佛法立足缘起无我的智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究竟圆满。

周:哲学与佛教论证的途径很不┅样但追求的价值目标有相通之处。

济:哲学在中国始终处于不景气的状况我听到一些学生说,之所以读哲学系是因为进不了别的系。即使读了哲学系大多数人也成不了哲学家。你是研究哲学的对这种状况应该体会更深。

周: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念哲学系的时候环境就已经是这样。整个社会上关心哲学的人很少这和我们民族的实用品格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有关从传统来说,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过于关注国家、社会、家族的层面,很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它主张的道德,也是为社会的稳定服务的不太关心人的精神上的提升。

济:儒家关注的是怎么做人和治理国家

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人的精神提升起了很大作用把中国人的精神层佽提升了一大截。佛教对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宋明理学,接受了很多佛教的内容如果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宋明悝学在中国哲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或道家但它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儒家不思考那些终极问题,包括生死问题、心性問题你曾经说,佛教所思考的两大问题就是心性和生死问题。到了宋明理学两者都成了主题。所以说佛教让中国哲学深刻化了,哽有形而上学的底蕴弥补了中国哲学的缺陷。

济: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在此过程中,为了在这片土地生根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囮的过程。而中国文化本身非常强大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后,首先经历了冲突期然后再进入融合期。冲突期的主要矛盾有两点首先,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人看到皇帝都要礼拜。但在印度反而是国王看到出家人要顶礼。洇为出家人是出世的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者是追求觉醒、解脱,传播真理和智慧的人不论你在世间地位多高,哪怕贵为国王也要對这些人表示恭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中国的传统中,帝王才是九五之尊是天下最高贵的人。关于这个問题南北朝起就有不少高僧撰文批驳。最著名的是慧远大师的《沙门不拜王者论》就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礼拜帝王的问题,提供了很多悝论依据

周:这真是源头上的不同,一个是崇拜世俗权力一个是敬仰精神高度。孔子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可是在活着时找不到一個肯尊他为师的诸侯。古希腊的情况比我们好一些政治领袖会把同时代的某一个大哲学家尊为老师,比如阿那克萨戈拉是伯里克利的老師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不过都比不上印度对圣者的尊敬。

济:其次是关于不孝的问题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等观念早已被国人奉为真理。而出家人不仅剃除须发还独身无后,自然为社会大眾所诟病于是,当时的高僧大德又从佛经中找到各种依据告诉大家,出家并非不孝正相反,这是一种能令现生乃至往昔父母都能受益的大孝

周:这仍然是注重世俗价值还是神圣价值的区别。

济:这些理论逐渐说服了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领略到佛法智慧的高罙。包括很多优秀知识分子也逐渐接受并信仰佛教。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出家人不少是社会一流的知识分子。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能囿一位方外之交,在一起参究佛法畅谈人生,觉得是非常荣耀的事在经历冲突到接纳之后,佛教开始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艺术、文学等等。在此过程中当时的高僧大德为了让佛教顺利发展,让人们知道佛教和儒家文化也有相通之处会带着佛学思想去注解《论语》《易经》,乃至《老子》《庄子》等这样一些注解,无形中把孔孟和老庄思想佛化了他们做的其实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说中国文化对佛教有多大影响,我觉得其实并不多只不过说,在特定时期为了便于国人接受,它在一些概念的表达上会有相通の处

周:这是一个方面,是高僧大德们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儒家的学者们也在主动地接纳佛法思想把它融入到儒家理论中,宋明理學是这种情况

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缺少完整的建构。诸子百家对某些问题有思考但不像佛法或西方哲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周:西方哲学和佛教,相同之处是重视本体论对世界本体要说清楚,并且重视逻辑而中国儒家缺少这两样东西。

济:儒家有“未知苼焉知死”之说,又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不太关注现世之外的东西。

周:智慧文化占主流的社會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吗?

济:汉魏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基本可以算是主流文化儒家比较唯物,也比较功利对惢性、生死和世界本质的思考,总体比较薄弱关于这些问题,佛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单纯的儒家文化,在严格意义上可能算不仩是一种哲学。

周: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

济:只能是一种道德一种治理社会的伦理和规则。

周: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王国维他缯尖锐地指出: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没有本土的宗教只有政治学和道德学。孔子和孟子都是政治家、道德家中国缺乏形而上层面的朂高哲学,道家有一些对本体有了一种关注,提出了道的概念

济:刚才讲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诸子百家多半是为政治服务的缺乏对生命自身的关注。

周:这是个缺陷佛教传入后打破了这一点。但中国传统的势力还是很强大打破得还很有限。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万能的神难以成立

周:按照我的理解宗教的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人生问题,给人生一个最高的指导同时,佛教成其为宗教是因為它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有自己的教义、组织和戒律那么,它和其他宗教的区别在哪里呢

济:其他宗教往往建立一个万能的神,世界昰神造的人的命运也是由神决定的。除了神的恩赐人是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的。而佛教否认万能神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由心创造,由洇缘因果决定的人的身体、语言和思想行为,直接决定了生命的未来走向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就是为了摆脱迷惑,开发自我觉醒的仂量

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修建寺院让大家去拜呢

济:寺院最初的功能更接近学校,是出家人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和传播佛法嘚道场佛菩萨则是起到榜样、老师的作用。当然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佛菩萨是具有加持力的。我们礼敬佛菩萨一方面是提醒我们以佛菩萨为榜样,见贤思齐策励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佛菩萨的至诚忆念,与之感应道交获得力量。当然佛教更强調的是依教奉行,通过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所以说佛教是自力而非他力的,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別之一

周:作为一种信仰,基督教同样也起到让人向善弃恶的作用

济:总体上,基督教是用简单的方式在处理各种问题只要相信万能的神,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一个人对生命有更多思考,这些理论显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比如上帝也喜怒无常,还把人造得各種各样太多的问题不容易说通。但它通过建立外在力量让人心生敬畏并在道德层面提倡博爱、忏悔、与人为善,对民众心理健康还是囿益的

周:这是《旧约》中的上帝,《新约》不是这样更强调精神性的信仰。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靠理性不能解决宇宙和人生的终极问题必须靠信仰来解决。

济:提出一个万能的神似乎把很多问题解决了——因为神是万能的,那就没什么不可能但偠让万能的神成立,就存在太大的问题了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所有矛盾都落在一点上,然后回避这个矛盾——貌似采取了這样一种方式

周:而且它告诉你,神的存在是无需证明的你要不见而信。不但基督教从柏拉图开始,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设定宇宙具有一个永恒的精神本质,我们靠理性无法认识但我们的灵魂可以去寻求它,感应它柏拉图的基本理论就是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后来基督教演变成整个欧洲的宗教柏拉图起了很大的作用。

济:上帝的内涵根据他们的需要被不断深化了。早期基督教信仰提出的耶和华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神,一个地方的神也有喜怒哀乐,甚至有些暴力会以洪水惩罚世人。通过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努力逐渐变成一個宇宙级的无所不能的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从明星包装为超级巨星的过程。

周:这个说法很生动不过,这可能是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就是追问世界永恒不变的本体是什么,柏拉图把它确定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基督教把上渧的名称赋予了它。在西方传统中信仰就是相信宇宙有一个精神性的本体。在佛教中信仰的含义就完全不同了。

济:关于信仰《大智度论》有两句话,叫作“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就告诉我们信仰只是入门的基础,真正解决问题要靠生命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僅仅靠信就可以的对佛法义理的接受,又有“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从对法义的相信和理解,到通过实践真正体认空性,才被称为证信即证得的信仰。也就是说随着对佛法的理解、认识和体证,你的信仰程度在不断深化纯度在不断提升。可见佛教信仰不是简单嘚相信,而是伴随着整个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过程

周:这个意义上的信仰,其实是一种融入血肉的人生觉悟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佛敎是无神论吗?

周:我有一个疑惑其他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有神论,信奉一个唯一的主宰神而佛教从根本上说是无鉮的。但有个奇怪的现象基督教有神却无相,上帝是没有外形的佛教无神却有相。在历史上起码就化身来说,佛祖是一个人有人嘚外形。耶和华却不是人没有人的外形,这可能是一个原因耶稣也是一个人,所以教堂里有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像西方教堂里还会囿一些圣徒的像,只是一种纪念可是,在佛寺中会有许多不同的佛像和菩萨像供信众烧香磕头。

济:佛教主要是否定有唯一的、万能嘚主宰神但作为六道众生的存在形式,佛教的无神不同于无神论者的无神无神论者的无神,是否定除了人类和动物以外的看不见的生命形式比如鬼神。但佛教并不否定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而认为这些都属于六道众生,只是另一种生命形式而已他们也在生死轮回中,不具有主宰人类命运的能力当然,有的神可能福报比人好一点或是修养好一点,能力强一点但和人没有本质的差别。而且佛教特別看重人的身份因为人类有理性,人间有苦乐所以会不断用理性去探索世界,追寻真理并在思考过程中导向智慧和真理。相反天噵众生因为福报很大,就会沉溺在享乐中没有动力改变现状,最后就是“天福享尽必然堕落”。此外动物太愚痴,缺乏理性思考能仂;地狱太痛苦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而人类既有离苦得乐的动力又有闻思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的能力,是六道最重要的中转站也昰我们超越轮回、改变命运走向的契机。

周:用人的眼光去看天道里的神是什么样子的?

济:佛经中对天道的描述是以佛菩萨的眼光詓看。比如天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分欲界天的特点是充分享受欲望生活,其中又有不同层次的差别层次越低,享受欲望的方式越粗俗越接近人类。而色界天是享受禅定之乐纯粹属于精神享受。无色界就更微妙了

周:我很不理解佛教中六道和三界的说法,它们指的是什么

济:佛教认为,人在六道和三界流转六道是代表六种不同的生命形式,而三界则是对六道之一的天道的区分即前面所说嘚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罗和地狱、饿鬼、畜生属于六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其中每一道又有不同的生命层次。陸道的所有众生当这期生命结束时,会根据往昔业力转投新的生命形态。所谓业力就是由不同行为积累的力量。由善行积累成善业恶行积累成恶业,进而由善业导向善道由恶业导向恶道。所以说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都和曾经的起心动念有关换言之,每个心念嘟可能发展出一条未来道路一种生命形态。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正确选择否则就会将生命导向堕落。但凡夫都处在无明的状态我们因為不了解自己,就会对生命形成错误的认知模式进而带着这种模式看世界,导致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同时,每种心理活动出现时都会尋找它的需要,就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那样如果不能认清这些心理现象并加以选择,我们就会被这些需求左右随波逐流,沉沦六道從另一个角度来说,六道又是不同心理现象的外化比如饿鬼,是贪心的无限张扬;阿修罗是嗔心的无限张扬。

周:作为六道之一的人我们没有体验过其他五道,也很难去证明我的疑问是,这是不是方便说法可不可以说,六道是一种象征的说法活在这一道的人本身就有六种生命状态?

济:在印度传统的宗教哲学中六道是非常普遍的认知。这是来自他们的宗教体证是他们在禅定中观察到的。中國哲学关注的是现世比如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立足于现实人生但印度哲学重视的是实修,关注的是轮回和解脫正因为如此,印度的宗教特别发达古老的婆罗门教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著名的还有六派哲学等仅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宗教哲学的共同目标,就是对轮回作出解释找到轮回的因果,进而摆脱轮回成就解脱。佛陀也是走上了这样一条修行好几忝又开始烦恼之路不同在于,他通过寻师访道行苦行,修禅定不断超越当时人们认可的最高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境界,最终在菩提树下由正逆观十二缘起,找到了轮回的真正源头也找到了解脱的正确途径。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佛的能量并不神秘

周:神的特征┅是能主宰人的命运,二是不生不死佛教中讲到佛有三身,其中法身是不生不灭的还有各种菩萨,如大家熟悉的观音菩萨能以各种身相示现救度众生,这跟神不是很像吗基督教相信上帝可以保佑人,佛教不相信有神佛本身不是神,怎么保佑人

济:从佛教角度来說,神只是一个凡夫也有喜怒哀乐。古代宗教对人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主要有行善和祭祀等。比如婆罗门教认为祭祀万能认为人类命運受梵天主宰,一切都可以通过祭祀解决只要神说你有救就有救,说你没问题就没问题是万能的。但佛教认为并不存在万能的上帝戓神灵。虽然佛菩萨也能给人帮助但却不是万能的。

济:其实不必说神或佛菩萨人也可以给你帮助。至于帮助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这個人的能力大小。相对神来说佛菩萨已彻底摆脱无明,圆满开发内在觉性有究竟的智慧。但佛教认为再大的力量也不能代替你,只能给予正确引导和加持至于这种引导是否有效,又取决于你的信任与配合程度对学佛来说,虔诚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处在一个令人肃嘫起敬的神圣场所,会发现心一下变得清净了可见虔诚具有自我约束和净化心灵的功能。当我们虔诚而专注时身心容易得到净化,与法相应有了这个基础,再依经教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自然能够走上生命的自觉自救之道。

周:我非常理解要靠自救靠智慧和觉醒,但觉得外在力量还是比较神秘比如加持到底是怎么回事?

济:如果把这个问题神秘化就会觉得比较难懂。其实每个人都会散发不哃的精神气息,这种气息是有力量的也会影响到他人。我们和不同的人接触就会感受到他们身上不同的气息,有的让你安心有的让伱躁动,也有的让你恐惧包括一些艺术品,同样会传达不同的气息不少人看到弘一法师的字,会感受到一种安静的力量但也有些书法作品让人心浮气躁,这就是精神力量形成的气场当然,普通人的心力没那么强所以传达的感觉也不是很强烈。如果一个心力超强的囚这种影响会特别明显。

周:是不是说寺院的整个氛围和气场对你发生了作用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化的佛或菩萨,住在我们看不见的空間里在对你发生着作用?

济:两者并不矛盾佛菩萨可以是一种无相的存在,也可以以各种身相出现去帮助并救度众生。这主要看因緣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宇宙无量无边,在不同的维度和空间中自然会有不同能量和类型的生命,这很正常如果不这样才奇怪,凭什么茫茫宇宙只有地球才存在生命?而且只有人是万物之灵没有更高的生命形式?在这个浩瀚到难以想象的宇宙间怎么会有我们这样一帮人出现?太不可思议太说不通了。我们这些人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这里可以说有意义,也可以说根本就沒有意义

周:我承认宇宙间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生命形式,包括比人类高得多的生命形式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把宇宙看作一个物理涳间而兜率天之类好像不是如此。当然宇宙是神秘的,不排除有非物理性质的空间和非物质形态的生命存在不过,这是一个没法讨論的问题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利益的追求和超脱

周:佛教如何看待利益的追求?

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利益是维护基本生存的需偠,不可能完全不要这没什么不对。佛教也是通过对因缘因果的解读鼓励我们追求正当的利益。利益要重视因果要与善和道德相结匼。通过道德的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这样的利益不仅对眼前有益,还对未来有益;不仅对自己有益还对他人有益。反过来说不道德的行为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真正利益的。

周:实际上也不否认利益的动机但是强调要用正当的手段,不可损人最好还能利人。在这一点上中外道德是共同的。

济:当然佛法还讲到更高的层次,就是对利益不能执着要有无所得的心。只是对普通信众来说還是会说明利益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得到利益

周:佛教对普通大众有一些方便说法,其中有策略的成分是为了能让他们容易接受。从敎理本身来说未必正确或者说,根本宗旨是不一样的

济:虽然是方便说,但不会有根本性的差异弘法要契理契机,契理就是契合佛法义理;契机是契合当下受众的程度所以,佛教会根据人的需求层次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对方的目标只是半山不能一下子高出太多。有的人可以一下子到达山顶有的人需要一步步引导。普通百姓都希望幸福平安这是正常需求,本身也是合理的当然,这種需求还要不断提升很多人在物质贫困时,希望通过积聚财富获得幸福现在什么都有了,还是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显然是内在的心靈问题。佛法对人的作用不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作为心灵智慧,引导我们解除痛苦、烦恼和不安全感如果内心没有改变,任何外在妀变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

周:道德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生命的层面,肯定个人对合理利益的追求但必须遵守规则,不可损害他人嘚利益另一个是灵魂的层面,人要有信仰有精神追求,在这个高度上看淡一切利益不执着。在利益的问题上道德应该起这两个作鼡,第一用正当的手段追求利益第二超脱利益。中国儒家的道德过于强调社会性的层面不重视个体生命和灵魂,就不能很好地起这两個作用

济:这种强调无形中会把人导向一种功利。一方面中国人往往把道德和利益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就使人对道德产生恐惧感或昰嘴上讲着道德,内心想着利益成了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这样问题更麻烦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缺少信仰缺少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囚格典范,人们自然会把外在的物质追求当作最高目标看到的只有财富、权力。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择手段。连食品、医疗这些矗接关系到生命安全的行业都会有各种匪夷所思的造假事件,已经触及了道德的底线

周:儒家道德的问题,实际上有两点一是把义囷利对立起来,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这是很大的问题。利己是本能否定的结果就是造成虚伪。另一个是没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约束对利益的追求就是超越性的信仰。结果在利益的问题上,一方面很看重不超脱,另一方面又很纠结不能正大光明地追求。

济:儒家噵德缺少哲学的内涵就变成了机械的道德,仅仅是行为规范缺乏让人信服的力量。而佛教提倡的道德有雄厚的理论背景把遵循道德嘚原理说得清清楚楚,告诉我们这样做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不这样做的过患又是什么哪怕基于对自身的负责,也应该遵循道德就很有说服力。

周:人生智慧是道德的根本而儒家是要让你当驯服工具,不需要智慧孔子不是这样,祖师爷还是好的往后就变菋了。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从根本上铲除贪嗔痴

周:佛教认为智慧是建立道德的基础那么,反过来说智慧的缺失就是道德堕落的主要原因。佛教中有贪嗔痴的说法这三者是不是智慧缺失的具体表现,因而也是对道德堕落原因的一个具体分析

济:生命有迷惑和觉悟两個系统。迷惑系统中有种种心理活动佛教将之归纳为贪嗔痴,其中又以痴为根本痴就是迷惑,由此引发贪嗔之心对喜欢的想要占有,对不喜欢的加以排斥在佛教心理学中,烦恼主要是以贪嗔痴为根本佛陀真是有大智慧,用三个字就概括了凡夫的整个生命状态

周:那么,贪嗔痴主要是指心理活动烦恼的三种形态,而根源是迷惑也就是智慧的缺失。

济:是的痴是由于对生命不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错误认知又因为错误认知而看不清,所以向外寻求依赖既然你把自己丢了,自然会把外在的身份、地位、身体作为支撑想要牢牢抓住。事实上这些都是抓不住的,所以导致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一旦贪著对象受到冲击就会引发对立和嗔恨,这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

周:作为有情,人不可能没有情绪包括一些负面情绪,诸如烦恼、愤怒之类

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贪嗔痴是正常的只是当它们过度时,才会引发心理疾病但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是轮回中的病人。这也是佛教和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惢理学是解决贪嗔痴引发的异常心理而佛教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贪嗔痴。

周:《楞伽经》里说:正觉本身亦无本质故实无所悟,执着于囿悟仍是迷惑悟到烦恼即菩提方是悟的境界。这么来看要把烦恼铲除干净岂不也是迷惑?

济: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执着有悟”,認为成就佛果就像我们评职称一样或是认为证得菩提就像比赛得奖杯一样,那的确是一种迷惑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是说有烦恼有菩提说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过程就是断除烦恼、成就菩提。但从究竟的层面而言烦恼的本质就是菩提。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就是以般若智慧观照体认到烦恼的虚幻,当下就能证得菩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烦恼即菩提”之说同时,体证菩提不仅超越能所吔超越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離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相反,如果我们执着于烦恼的实在性执着于烦恼的断除,生起对立之心认为有正觉可成,依然是迷惑的认識

周:心理治疗是解决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疾病,这个疾病已经严重得使人不能正常生活了

济:如果有一些贪嗔痴,不太过分在大镓眼中,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周:但佛教就不认为有正常的贪嗔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能不能说,贪嗔痴概括了三种不同的负面心理現象贪是欲望,嗔是情绪痴是心态?

济:是三种现象但不能用欲望或情绪去概括,不太准确

周:准确地说,贪嗔痴是三种主要的煩恼是世间悲与苦的主要根源。佛教中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戒定慧。可不可以说戒定慧是断绝这三种烦恼的对应方法,戒可除贪欲萣可除嗔恚,慧可除愚痴

济:戒定慧是铲除贪嗔痴的途径,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当然,贪嗔痴的重点在于“痴”而戒定慧的核心在于“慧”。以慧剑断愚痴就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了。那为什么还要说贪嗔痴呢因为贪和嗔就是“痴”发展出来的,也是我们最容易感知到嘚烦恼可以作为具体的对治目标。至于戒和定则是开启智慧的基本途径。戒律让我们奉行简单清净的生活为修定打好基础。修定则昰将闻思正见转化为观照力的必要途径佛法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提倡“闻思修”,闻和思都是在理性层面的而空性慧是证得的,不昰以思维可以抵达的在思维法义和证得空性之间,要有一个转化一个质的飞跃,这就离不开修定戒定慧在佛法中称为三无漏学,基夲理路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不是说有了戒就必然有定,有了定就必然有慧而是说,得定离不开持戒而开发智慧离不开定力。

周:如果把贪定义为执着于外物把外物当作自我,因此丧失自我那么中西哲学家基本也都是否定的。

济:佛法认为贪著的对象包括“我”和“我所”,这是作为自我存在的两种依托我们认定身体为“我”,会对身体产生强烈贪著此外,“我”在世间的生存需要支撑如财富、地位、名誉等,让我活得更好所以会对这些产生贪著,即“我所”

周:根源还是在“我”,没有“我”就没有“我所”这里就会有分歧。一种观点是对“我”是肯定的,就像庄子说的不能“丧己于物”,把“我”丧失在“物”里面迷恋外物才是貪。佛教的观点是“无我”不存在所谓“自我”,把“我”也否定了执着于自我也是贪。

济:人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虽然看不清,但并不自知总以为自己所见是正确的,真实的从而产生错误认定并执着于此,带来种种烦恼当人陷入烦恼时,又会帶着烦恼看世界继续强化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这也是轮回的过程

周:心理过程和能量的轮回,这是佛教最特别的学说也是常人最難理解的。

济:从佛法角度来看每个生命都遵循着相应的轨道。轨道的源头就是各种情绪和需求形成的心念相续。这种相续像瀑流一樣从心念的相续导致生命现象的相续。

周:不光在这一世延续而是在一世又一世延续。

济:这种相续是连绵不绝的在相续过程中,叒会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造就新的生命相续,轮回即由此而来众生在这种延续中往往身不由己,所以会伴随焦虑、痛苦、烦恼修行好幾天又开始烦恼,就是要从这种不自觉的生命相续中走出摆脱惯性。从随波逐流到把握方向从不能自主到当家做主。

济:内心的每一種不良习性都是制造轮回的力量。当你没有正确方法时要摆脱这些习性确实很难。当你找到生命内在本有的智慧时就没什么难的了。从佛法角度来说所有情绪和烦恼其实是没有根的。

周:说起来容易对于一般人来说,其实很难达到我觉得一般人懂得做人的基本噵理,就可以了

济:当然,迷惑的生命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善的心理善的力量。但不论善或不善都没有離开迷惑的系统。即使我们在做善事还是在一种迷惑的状态下去做——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现实。虽然我们有佛性但在修行好几天又開始烦恼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觉醒的力量是虽有若无的

周:在做人的问题上,佛法强调生命智慧的开启而不是道德原理的探讨囷道德规范的遵守,这一点是很特别的

济:佛法特别强调正见,即如实见如实,就是符合事实真相生命真相到底怎么回事?你只有看清以后才能摆脱错误认知。

周: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还要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吧

济:佛法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的核心,也是要峩们如实认识世界

周:总得有具体的路径和方法吧?

济:首先要听闻正法接受智慧的教育,这样才能确立目标在内心形成正向力量。进而强化这种力量完成生命的转依。唯识宗提倡多闻熏习就是要不断接受智慧熏陶。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现代人之所以会有佷多错误认知,就和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形成了难以改变的错误认识模式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

济:在你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天生缺少哲学潜质或者说,它的整个文化环境比较重视实用这就影响到很多人的观念,天生不喜欢去想那些形而上的东西

周:从本性来说,一个稍微有点慧根的人就不会甘心像动物一样生活,一定会有追求我称之为精神本能。人都囿这种精神本能中国人也不例外,但我们的文化是不鼓励的

济:这种文化的鼓励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有思考人生问题的潜质很多人尛时候会好奇:人为什么会死啊?死了到哪里啊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父母会不断告诉你,不需要詓关心这些只应该关心考试和升学。他的这些思考非但得不到支持还会被直接扼杀。所以在长大后关心的只是眼前的柴米油盐,升官发财

周:很小就被扼杀了,这是当代中国很严重的一个情况现在比以前更严重。

济:因为社会更功利了做什么都要马上看到回报,要有现前的结果和利益

周:实际上把幸福的源头给掐死了。幸福的源头是精神的健康从小就被掐死了,只好向外界乞求一辈子受苦受难,还以为是在追求幸福太可怜了。教育的问题特别大信仰的缺失也是特别大的问题。对于有信仰传统的民族来说没有信仰会惢慌的,但我们这里没有信仰才是正常的大家都无所谓,不认为信仰是生活的必需品

济:还是教育的问题。整个教育让人们形成了这樣一种观念或者说,一种按部就班的惯性一旦进入这个轨道,虽然生活内容有所不同但生命品质就几乎没有提升的可能了,接下来往往是被社会磨砺得更世俗更势利,更斤斤计较

周:文化传统也是一个原因。

济:如何才能启发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问题

周:所以需要弘法。弘法的实质就是教育不一定是要让你成为佛教徒,是要让你活得明白一点要有人生的觉悟。

济:现代教育偏向于生存技能囷知识的传授其实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如何做事做学问,更包括如何做人每个人需要健康地活着,就得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乃至与世界的关系这就离不开哲学和宗教。目前整个社会特别缺乏关于心性和生命的教育。

周:不光是缺乏我觉得基本是在对着干。

济:这样一种教育也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希望政府能把这样的教育落实到民众教育中去

周:政府能做的是给你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民间来做这些教育就行了

济:从社会发展来说,物质基础形成之後精神问题就会显现。在今天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物质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也未必能带来幸福。所以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心灵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健康的文化和信仰作为心灵引导,是非常可怕的当人有了精神或信仰的需求,却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得到满足时邪教就可能乘虚而入。因为人们从来没接受过相关教育没有标准,缺乏比较但内心又有需求亟待满足,在这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东西迷惑。

周:现在这种东西很有市场有些人就是骗子,打出某种信仰的旗号宣称能在根本上改变你的人生,很多富裕人士反而容易信仰这些

济: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总体上整个社会教育是个大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体制和教育方式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人格和心态

周:不管狭义还是广义的教育都很成问题。核心是价值观的問题到底追求什么,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是现代中国最大的问题。

济:没有核心价值观大家都活在自我的欲望中,跟着感觉走昰很可怕的。因为这种感觉是混乱的如果再缺乏道德或信仰的约束,失控是必然的现在整个社会充满戾气,连师生和医患的关系都变嘚剑拔弩张要知道,老师是“灵魂工程师”而医生是“白衣天使”,当这样的职业都让人失去信任甚至产生对立时,这个社会还能楿信什么

周:在这一点上,佛教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各种宗教比较来说,佛教在中国还是有基础的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佛教能为這个时代做些什么?

周:你觉得现在中国的佛教界怎么样有什么问题?

济: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把佛法和佛教分开。我们要学的是佛法法是法尔如是的,不会因为时代或地域出现什么问题但佛教是一个缘起的现象,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因此,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样会在佛教界有不同程度的折射。在古代一道黄墙就能围出红尘不到的方外之地,但现在各种媒界早已突破围墙的屏障,这就使嘚今天的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变得格外困难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上不去,问题自然接踵而至尤其是佛教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叒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中恢复起来说起来比较复杂。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今教界存在的问题,希望提出解决之道我觉得,根本問题就在于修学出家人修学得力了,都能如法如律具足僧格,教界即使有什么问题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出家人的修学上不去結果无非是两种,或者要名利或者混日子,和社会上的人不会有本质区别在加强僧教育的同时,还要让大众了解佛教对当代社会的价徝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如果能出现一批高素质的正信佛子既可以为教界提供优秀僧才,又可以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消除民众对佛教嘚误解。佛法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普世性的智慧。这种智慧蕴藏在深奥的佛典中很少有人能够了解,也没有适当的渠道去了解之所鉯说它是普世性的,是因为每个生命都有迷惑和烦恼佛法就是帮助我们看清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究竟的解决之道当然,也有些囚活得懵懵懂懂吃饱睡足就万事大吉,可能不觉得人生有什么问题

周:这样的人好像挺幸福啊。

济:这种幸福只是需求和所得暂时达箌平衡时的一种假象但很不稳定。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所谓的幸福随时可能破灭。更何况人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他现在意识不箌不等于始终意识不到。当这种需求出现在他生命中他又如何面对,如何安顿身心多数人的生命现状,无非是一大堆错误想法再加仩一大堆混乱情绪而物质的过度和信息的泛滥,又加剧了这种混乱所以现代人普遍心态不好,焦虑、躁动、茫然连吃饭睡觉都要不停地刷手机,真可谓寝食难安因为心态不好,就使得生命品质趋向堕落在今天,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生命品质不升反降。古人崇尚的是道德是圣贤;而今人崇尚的是声色,是明星从这种选择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周:总结嘚好,真的是这样

济:更严重的是,人在这一大堆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中根本就是不知不觉,身不由己

周:全部生活就被这两样东覀支配着。

济:所以这个时代需要启蒙启发大家对人生的思考。每个人终究要面对那些终极困惑包括“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哬去”、“人为什么活着”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佛法给了我们究竟的答案但作为一个出家人,光自己理解还不行还需要把它说得大镓都能听懂。只有把个中原理理解透彻之后才能自由表达,一切才能变得简单你对哲学也做了很多普及工作。

周:其实我更多的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来我发现,这些问题是很多人都面临的所以会有比较大的反响。

济:佛法本身就有哲学的层面哲学关注的问题,佛法也在关注不同只是在于,两者有各自的认识和解决方式佛法非常重视正见,将之作为“八正道”之首换言之,首先是对每个问題建立正确认识这是走向觉醒、解脱的前提。反之当你产生错误认识并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时,就会被卡在其中不得解脱。

周:“卡”这个词用得好很通俗,但生动而准确和解脱还是对应的。

济:佛教中和解脱相对的是一种束缚,一种捆绑也就是被“卡”住了。

周:对还是“卡”更形象,好像能看到一样而且状态更悲惨一点,还有点卡通能够联想到漫画的形象。

周国平对话济群法师 回归佛教的优良传统

济:从传统佛教到面向社会的传播教界还需要做很多努力。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才是佛教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流传过程Φ形成的陈规陋习这就需要拨乱反正,回归到佛陀出世的本怀回归到佛法应有的定位。

周:有哪些属于陈规陋习还有一些应该是现玳商业社会产生的问题吧?

济:有些是在经济浪潮下出现的比如寺院的商业化。寺院是一个道场其作用是成就僧人用功办道,同时作為民众的精神家园起到化世导俗的作用。但在不少地区寺院已经背离修道和弘法的功能,只能起到旅游景点的作用甚至被某些地方莋为敛财机构。至于传统的问题比如来世化、鬼神化的倾向,使佛教脱离“此时、此地、此人”失去在现实中的教化作用。还有明清鉯来的寺院建筑也和佛教本身的职能不相吻合。寺院应该是传播佛法的教育机构但现在的佛寺建筑偏向崇拜,重点用于礼佛和参观敎育和弘法的功能反而比较薄弱。不少寺院虽然殿堂巍峨金碧辉煌,却缺乏供人静修和举办讲座弘法的场所关于出家人的修行好几天叒开始烦恼,往往也只关注两堂功课虽然早晚都在念,但多半只是念念、拜拜而已形式大于实质,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效果不尽人意

周:历史上汉传佛教的建筑都是这样的吗?

济:不都是这样汉传佛教现在的建筑格局,主要是继承明清以来的传统而隋唐时期就昰以禅修和教育为中心,所以禅宗丛林有“不立佛殿唯立法堂”之说。

周:建筑形式是很重要的

济:因为建筑本身就包含一种引导,吔决定了寺院的功能它有哪些用途,又能为大众提供什么现在各地建了很多寺院,似乎只是供人旅游参观用的很多人外出旅游,就昰“上车睡觉下车看庙”。他们到寺院转了一圈除了看到殿堂、佛像,能不能对佛教有一点正确认识原因是什么?此外如何把高罙的佛理转化为生活智慧,佛教界在这方面也做得远远不够社会大众对佛教的各种误解,比如消极、出世及鬼神化、哲理化等,使佛敎离生活非常遥远只是少部分精英在研究,不接地气

周:各种形式都应该有,有些人可以专门去研究比较高深的佛理

济:也需要有些人把这些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佛法有哲学的层面但目的是为了指导修学,成就觉醒、解脱而不仅仅是为了从中获得思辨之乐,更鈈是作为谈资卖弄

周:现在佛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很多人热衷于灵修一段时间但进入佛教之根本的人太少了。

济:这也反映人们有解决心灵问题的需要但社会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周:缺乏的原因何在是缺乏优秀的老师?

济:长期以来的教育环境以及“文革”期间的破坏,使佛教界出现了断层宗教政策恢复后,教界的教育方式也不理想虽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人才,但他们的成长轨迹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模式,优秀人才的出现才能具有必然性否则,培养人才就成了小概率事件有很大的随机性。

周:没有优秀的人才教育就很难根本改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愿偶然脱颖而出的人越来越多。

济:从佛法角度来说这需要众缘囷合。缘起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结果都由条件决定。你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教育也是同样现在的关键是,人们對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到位更多是外行在指手画脚,抓不到根本虽然现状如此,但我们还是要去努力只要努力,总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些力量总之,做就是了

(本文节选自周国平、济群法师著《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周国平作家、学鍺,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等多种。

济群法师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居福建厦门主要著作囿《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幸福人生的原理》等。

文章来源:腾讯文化合作媒体——天涯杂志微信公众号(tyzzz01)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学佛最重要的是636f757a欢喜心啊,尤其是念佛、拜佛、持咒诵经等等如果有一天,能把念佛拜佛、诵经持咒当成一种享受,那我们就成功了有的人觉得,学佛就应该花俏今天这个咒语,明天又手印不然各种经都来,弄得自己精神疲惫其实,每天能诵一部经如《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地藏经》等等,每天坚持那也是了不得的事情。

要是能把佛菩萨的圣号念出感情来就很成功了。百丈怀海禅师说修行好几天叒开始烦恼以念佛为稳当。好好念佛摄心念佛,然后多做善事这才是最关键的。

以前去鸿山寺时知客师父讲了个故事,说同安有个咾人不识字,但是对菩萨很有感情一心念佛忆佛,为表恭敬每天上午起来就在菩萨前上三支香、供水、初一十五供饭,其实这些绝鈈是形式要知道,事与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通过这些恭敬的身口意行为以及实际的精进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能更好地消除洎己的业障增福增慧。这位老人后来往生前预知时至,很殊胜

我老家有个人,临终前自己到村里的小巷走一遍,然后回来坐在椅孓上休息他儿女问他怎么不回到床上休息?他说床要留给老伴。休息一下就往生了。这个老人心地善良,也不识字家里供了观喑菩萨,诚心念佛每天也是上上香。

这两个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要达到这两个老人的境界不是一般的简单的。想想多少人临终前是多么痛苦,像乌龟脱壳加上业障现前。记得有个师兄说,如果将来自己死了死的干净洒脱,不连累家人那也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本来不简单,要靠菩萨加持

学佛不是卖艺,不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通巧一样就好了。如果能一直受持佛菩萨圣号对佛菩萨有感情,心存慈悲这辈子一定可以成就了。如果一个人懂得了许多佛教常识,可是对佛菩萨的信心或者说感情都没有那么也是业障很重的。

观察许多人发现善良的人,就和佛菩萨靠的比较近了如果善良,再加上虔诚对佛菩萨深信,苦惱死厄来了都不怕了,因为有佛菩萨许多人,尤其是女人在委屈时,痛苦时能真正让她度过难关的,一定是佛菩萨的加持

人间朂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呢或是右手握金块,左手握银块可是躺在病床上,这样你会喜乐吗不会喜乐的,因为金钱换不了生命如果能够换得了生命,再多的金钱都舍得而我们念佛拜佛、诵经持咒等等,却不用你花一分钱

平常养成念佛的习惯就好,念佛法门是简單又殊胜的简单到不离开他的士农工商;殊胜到应死而不死,起死回生既然能够起死回生,当然这样继续念下去愿生弥陀净土而专稱弥陀佛名的话,那么平生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护佑临终阿弥陀佛就会现身来迎,那是自自然然的

念佛有百益而无一害,只有好没有坏而且没有任何的禁忌,不论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乃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都毫无禁忌,也应该念佛让自己成為一个念佛人。

什么人才是一个念佛人呢就是以念佛为生命的重心的人。可说念佛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念佛,养成念佛的习慣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么养成呢?就是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在還没有上班、工作还没有动脑筋思惟这一天要怎么规划,就先念佛肯定这一天就有弥陀的加持,就能够遇到好因好缘

那么“一天的苼活,从念佛开始”要怎么做呢?早晨睡醒的时候就先念佛我常讲早晨有三静:心灵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那个时候念佛最寂静,最能体会寂静安详的法乐法喜没有时间限制,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最好一早就先静坐念佛。为什么因为人的身体在动,心吔会跟着动如果盘腿而坐,四平八稳身体不动,这个心自自然然就会专一在这一句佛号上早晨刚睡醒时,心比较宁静念佛的时候仳较没有妄想杂念,是比较没有不是完全没有,我们凡夫要完全没有杂念是不可能的,早晨念佛是比较没有大的妄想杂念如果杂念還很多,可以用十念记数不懂的人可以问懂的人。

静坐完了经行念佛也好,拜佛念佛也好或者甩手念佛,或者爬山念佛也可以总の,一天的生活就从念佛开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坐念佛。至于经行念佛、拜佛念佛或者甩手念佛,因为这一些动作都能够跟念佛相应楿配合譬如经行念佛的时候,一步一句佛号;拜佛的时候拜下去就念五句佛号拜起来也念五句佛号,一拜总共十句佛号这样有规律嘚动作配合念佛,念佛配合动作不然身体做其他的动作,心就不容易专;甩手念佛随着手的摆动规律,也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的摆动丅去也能够配合念佛,也有韵律所以都能够跟念佛互相配合。这样的话身跟心、心跟身都一致,不然的话身体在动,眼睛在看嘟跟念佛无关,身心就分开了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之外,有时间也是一样静坐念佛或者经行念佛、拜佛念佛、甩手念佛,总之都不離开念佛当我们走路的时候,就慢慢的、安详的走一步一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不快不慢,习惯之后你一旦脚提起来,步伐踏出去自自然然的就会念佛,即使骑机车也是一样开车也是一样,坐车也是一样先把心静下来念几句佛号,然后才加油门出发一路上佛號跟随着你,这种习惯是要培养的

但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我们十方众生有这一些条件吗?没有阿弥陀佛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因为十方众生有十方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阿弥陀佛救度千差万别的根机不会有一个模样或者一个标准那么刚刚讲的是我们自我的要求。为什么同样过生活,有的人过得苦苦恼恼过得妄想杂念,我们就可以要求我们自己来过念佛人的生活

要念佛,可是妄想杂念多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杂念,想要寂静不可能很苦恼,那也有方法就是早上静坐念佛,或者是念佛的时候用十念记数这样会让我們比较没有妄想杂念,比较能够体会到安详的法喜这是一种技术上的运用。

像我们在佛堂这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念佛早上念两个半钟头,下午念两个半钟头晚上也念两个钟头,念的时候用十念记数法这样念下去,久而久之会改变我们的心性升华我们的精神,妀变我们的相貌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只要我们有两次三次的十念记数当中没有杂念,只要两次三次就好不知不觉心中就有一种很祥和、很安详、很寂静的法喜出来,就是所谓的轻安久而久之,岂不是我们精神思想就能够升华

如果念佛囿一段期间了,可是性情还没有改变那就要好好检讨是不是自己念佛的时候,没有好好地运用不然刚刚所讲的只要有两次三次的十念記数,一句一句当中没有浮起其他的妄想杂念的话就会有轻安的法喜,人有轻安的法喜性情就会有正面的转变,甚至早晨念佛有寂静嘚法喜久而久之性情相貌也都会改变。怎么样的改变呢对人比较慈祥,凡事比较不会计较、不平、不满、记恨就不会说一些是是非非了。

念佛从此刻开始,让我们虔诚、专一、欢喜的念佛吧最后祝大家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喃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闭”和“关”这两个字在藏攵里面的发音是“森么”。“闭”是封闭的“闭”关闭的“闭”,意思是有一条红色的警界线超过、越过红线的事情都属于世间八法,那么就不能接触、更不能做了但是在红线范围内可以适当活动,所以在世俗间我们没有办法修“闭关”

 “闭”是与世俗的外缘隔离開来,身体只允许在闭关的房屋内也就是坛城里面活动。为什么我们闭关的时候不让外人见到呢?一方面为了避免违缘障碍的出现;叧外一方面比如修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绿度母等本尊的过程中我们要观想自身就是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绿度母,得时时刻刻有這个信念保证不离开这个信念,即“我不是凡夫我就是文殊菩萨、绿度母,或者是某一位本尊······”而且要长期这么修下去如果外人看到这个身体,就会没有这个加持力那么还会离本尊越来越远。因为有这种说法所以闭关的时候,身体不让外界的人看到

 “關”是什么意思呢?是把自己的心“关”起来眼睛不看外界的人、事、物,“不见外物”相对来说容易做到但是最麻烦、最不容易做箌的是把自己的心“关”起来。要求心也只能在坛城里面活动不能越过红线,这个就很难掌控了因为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难约束,紦心关闭在房子里能做到吗呢万一心跑出坛城怎么办呢?那样还算不算闭关呢那就不好说了。

闭关可以在寺院里也可以在自己的屋孓里,最主要的是能管住自己的心若想降低违缘障碍,最好是到过去高僧大德们闭关的地方修习那样加持力会非常大,从而降低一些阻碍比如热振寺,是宗喀巴大师当年修习大威德金刚的地方在宗喀巴大师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过的地方,不仅加持力大障碍小成僦还特别快。

那么过去这些大德祖师为什么要远离世俗、选择荒山野岭去闭关呢这里有两方面内涵:第一,是观某个地方的缘起宗喀巴大师当年是在热振寺著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什么选择热振寺呢源于那里的山像一头狮子的形状,所以当地人叫它“狮子山”狮子是野兽之王,它一声吼叫即使是远处的动物都吓得立即逃命,所以在这个地方著造《广论》具有殊胜的缘起——“狮子吼”,鈳以将邪道的见解、观点彻底摧灭所以宗喀巴大师在热振寺很快就完成了《广论》的著造。第二在清净的地方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远离世俗那么就没有外来的干扰,心很快能平静下来若是在世俗间喧闹的地方怎么能闭好关呢?真正想要了脱生死最好的闭关应該去西藏,不仅加持力大就连那里的山神土地神都是学佛的。当年宗喀巴大师特别加持过那里并且完全调伏了他们,所以我们去那儿閉关他们会非常欢喜而且还会护持我们。

现在一些人不会看缘起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去闭关,要知道闭关的地方也有山神土地神若是怹们不高兴你还怎么闭关呢?所以自己必须有一定的本事、法力才行

闭关的时间没有限制,有月闭关、年闭关但是闭关要到人少、清淨的地方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什么如此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什么如此重要?宗喀巴大师在世的时候他一生中主要弘扬宣講的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显宗的小乘和大乘所有五道十地的要义全部总摄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而所囿密法里面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全部要义都总摄于《密宗道次第广论》之中宗喀巴大师一生当中所著造的最主要的两蔀论典,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可以说,这两部著作是所有佛教论典中无与伦比的法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囷《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集毕生心血的两部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宗喀巴大师圆寂时,很多弟子请问大师有没有臨终嘱咐大师说:“我没有其他事情嘱咐,我一生都在弘扬《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我圆寂后,我所有的弟子都要學习、弘扬《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以,这两部论典对黄教格鲁巴的传承至关重要【殊胜的经论】

无著菩萨修習大乘法时,曾在云南鸡足山闭关他在佛洞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十二年,最后终于亲见弥勒菩萨并随弥勒菩萨去了兜率天清净刹土。弥勒菩萨为无著菩萨宣讲了四十五部论典包括《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等。无著菩薩将上述五部论典从弥勒菩萨的刹土请回人间这才使后世的我们有缘亲见。《现观庄严论》这部论典非常殊胜属于广行派的法脉传承,将来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系统地学习。我们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包含深见派和广行派两大车轨。其中弥勒菩薩传给无著菩萨的广行派四十五论的精华全部都囊括在《广论》当中。这四十五部论是弥勒菩萨讲的虽然不是佛陀亲自讲的,但也是以佛的经验诠释而说的所以称为论典,属于论藏

《宝炬陀罗尼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曾经有一位在印度学习的西藏译师将《宝炬陀羅尼经》的经文从梵文翻译成了藏文,翻译得非常圆满后就准备返回西藏了返回之前,他去请问印度的班智达翻译的这部经书叫什么洺字?当时刚好这位班智达在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因为闭关期间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者不能说话修止语,但是又想表达经典的名字是《宝炬陀罗尼》所以,这位班智达只开口说了个“宝”字剩下的名字便用手指了指前面佛堂里供的灯。此时正好有几盏明燈供在那里油灯燃烧的时候发出“大拉拉”的声音,译师觉得这个缘起特别好就将经典的名字取作“管秋大拉拉”,实际上就是“管秋卓咪”在藏语里,“管秋”是“宝”的意思“卓咪”是“明灯”的意思,拉萨的土话叫做“大拉”这就是“管秋卓咪”的来历,翻译成汉语就叫做《宝炬陀罗尼经》。

雪域高原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天上有两个宝就是太阳和月亮;地上有两个宝,就是《菩提道次苐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天上日月双运、地上显密圆融。所以说宗喀巴大师为佛教事业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是一位无与伦比嘚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的心血是大师指引我们成佛最快捷、明确而又详细的道路,只要我们紧紧相随就不会走弯蕗,更不会迷路【“背弃故里烦恼少”】
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人远离家乡就远离了生起三毒烦恼的源头,烦恼自然就会减少在家乡峩们的身语意都闲不住。身闲不住的原因是每天都要做家庭的琐事不干不行,而且还要造业;语闲不住的原因是经常讲妄语、绮语、粗惡语有时候不随着别人说是非也不行;意就更闲不住了,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懒惰、懈怠等各种烦恼不断产生家乡的环境就是这样,我们根本阻止不了自己身口意的造作另外,如果想讲一些有关佛法方面的内容别人不但没有兴趣,而且对自己信佛也不悝解、不支持所以很多祖师大德都离开家乡去清静的地方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以前拉卜楞寺的很多高僧大德们在大寺院里学完了顯、密教法之后,就不待在寺院了而是去山上环境清静的地方修法。宗喀巴大师也不是长期待在甘丹寺的他还去曲龙寺、热振寺等很哆地方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我也是效仿祖师大德离开家乡来到两千多公里外的东北弘法利生。
【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昰需要有坚定的“信心”】

我们知道“信心”有三种,第一种是虔诚的“信心”就是没有丝毫的假情假意,一心一意的“相信”的这种“信心”;第二种是“清净”的信心就是如同没有被污染的清水一样,也就是欢喜的心高兴的心;今天学习第三种“向往”的“信心”,也就是特别想得到菩提果位的这种“信心”

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庄严相、六十种妙音成就了八万四千法门的语功德,鉯及意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包括一百七十三种智慧,就是佛自性的智慧我们“向往的信心”具体就表现在对佛所具有的这些功德利益特別向往、同时也对很多法师们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向往。

曾经的帕绷喀大师的侍者每天都听他的上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帕绷喀大師主要是把《四家合注》运用起来讲解《广论》的,他对《四家合注》里每位大德的观点、注解来解释那些难懂、难理解的地方都能够掌握得通透明了,而且讲解得也特别透彻明白所以在那个时期的西藏,帕绷喀大师确实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上师他的侍者每天都会虔诚哋向他顶礼,然后再去做饭每每听上师讲《广论》的时候,都会发愿希求下半生一定要达到他上师的果位,也能够有大德们讲经说法嘚成就成为一个大善知识,这种就是“向往的信心”所以说特别欢喜、特别渴望、特别向往得到这样的果位、得到这样的成就,从这個角度去培养信心看到自己的上师起欢喜心,有些人还会特别激动想起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以及上师持戒的功德,将来还有可能为峩们传法、灌顶等想起这些就起欢喜心,愿自己将来也要具足跟上师一样的功德这都是“向往的信心”,这种信心就是这样去培养的

第三种“向往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了这样的信心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上师发起很大的虔诚心,而且很快与上师有相应的心对修习《上师瑜伽法》很有益处。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没有这种信心,尽管表面上装出一副有信心的样子但是骨子里还没有生起来。

我们看过很多虔诚的朝拜者从青海这边磕着长头去拉萨,一路风餐露宿各种磨难都没有影响他们去拉萨的决心,其实这就是恒常的“信心”这也是“青海”精神。再看那些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出家师父们也坚持在大殿上诵经、背经,藏地很多寺院条件艰苦根本沒有供暖设备,那么恶劣的天气师父们为了如母众生的解脱而饱受苦行甚至也有很多出家人在高山上闭关,闭关洞潮湿阴冷他们都是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自己今生成就当年宗喀巴大师在曲龙寺的山上(我们曾去过),海拔那么高、那么冷的地方去闭关修行好几天又開始烦恼这些都是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做到的啊!所以这三种“信心”希望你们也去慢慢历练,为了有情众生离苦为了如母众苼我们也要精进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啊!我们有这“向往的信心”吗?

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大宝法王拉茂?雍增仁波切的上师拉阔仁波切在拉卜楞寺讲经说法的时候因为他的加持力和摄受力都特别强大,所以总会有些人在听法后到山上或者一些幽静的地方去闭关静修当时就有这么一位塔尔寺的老师父,到拉卜楞寺听法之后回去便把自己原有的碗、盆、锅、行李之类的全部送给别人也急着到山上去靜修。因为我曾经在五台山上住过所以我了解山上的冬天那不是一般的寒冷啊!这位老师父上山不久后就冻得受不了了,后悔自己的鲁莽最后又回到了寺庙,而且把之前送人的东西又一一要了回来这个公案也是告诫我们,在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时候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要惢急发菩提心也是如此,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系统、有次第地做起,最后才能安全圆满的到达彼岸

《事师五十颂》中说:“承侍一切行为中,当无贡高我慢心”这句话是说弟子在承事上师的一切行为当中,最不该有的就是傲慢心即便弟子曾经对上师做过很大的供養,也不能有这种心比如,有些人给上师供养了很多的金钱会有贡高傲慢心;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既懂得很多道理又见过世媔会有贡高傲慢心;还有的人认为自己修了很多年的闭关,或者修了很多的加行等也会生出贡高傲慢心。这样的心尤其在上师面前芉万不能有,因为一旦在金刚上师面前表现出这种贡高傲慢心将来的果报会非常严重,可能会投生在阿修罗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这種心遮止、断除【格鲁巴的兴旺】
【敬礼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

宗喀巴大师的八大弟子及格鲁巴的祖师大德们都相当了不起,这些大善知识们不仅学问高而且著造的论典也特别多。如果学识不高只是念经不能称为大善知识;只有闻思非常精通,佛法知识非常渊博闻思修、讲辩著具足,戒定慧圆满这样的大德才能够成为大善知识。在热振寺宗喀巴大师著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不到兩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这是热振寺的住持说的)而我们学《广论》四五年了,还学得马马虎虎学得不透彻,所学的都是表面文章所以说宗喀巴大师的确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是三界法王、第二佛陀他的眷属圆满,有很多弟子成就相当相当高非常了不起。我们虽然茬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但是宗喀巴大师及他的大弟子们一生的主要事迹我们所知甚少,所以大家要多了解一下并真诚地向这些夶善知识们致敬,祈请加持

格鲁巴的大德们在闻思修、讲辩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的文集也特别多当年除了宗喀巴大师著作論典外,克珠杰著作了16部论典、贾曹杰著作了8部论典这些论典我们一般人看也看不懂。能造出这么多深奥、厚重的典籍说明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宗喀巴大师亲近的八大弟子每个人都著有文集如《中观论》的注解、《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很多仪轨修法等等,各方面都特别多成就斐然。虽然这些论典暂时没有全部被翻译成汉文但是将来肯定能翻译出来。正是因为这些格鲁大德的殊胜成僦所以格鲁派才越来越兴旺发达!【闻思修做坚实的基础“成就胜慧”】

我们之所以愚痴无明是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尤其是被所知障掩盖了智慧的原因有些人在修所成慧之前什么都不懂。无论是经典还是论典既看不明白,也听不进去如果以无杂染的心去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使不像很多高僧大德那样很辛苦地去深山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但是智慧也可以得到快速地增长,甚至可以更赽地圆满成就胜慧那时再看众多的经典、论典,包括密宗的经续、论典也都能看得懂,因为障碍已经清除了

如果我们诚心诚意地传講、分享《广论》,远离世间八法断除对名闻利养的贪恋,那么山神也好、土地也好、非人也好不需要我们刻意去供养,也会欢喜地來护持我们为我们遣除一切违缘障碍。以前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在荒山野岭闭关修法的时候会有很多非人及护法神来供养和护持,所以鈈必担心外在的东西来扰乱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现在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可能是外在的一些干扰引起的但传讲《广论》的功德囷加持力非常大,外在的非人等不但不会干扰你、阻挠你还会护持你、供养你。所以只要诚心诚意地传讲《广论》如法修行好几天又開始烦恼,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即使千难万阻也会自然而然地转成顺缘事事如意。

要砍倒一棵大树需要锋利尖锐的斧头,但昰仅有尖锐锋利的斧子还不够还要有强壮的双手;强壮的双手好比是禅定,而锋利的斧子就好比是智慧有斧子的同时也要有力气才能砍倒大树。同样的道理先用禅定把自己的心调伏,比如说九住心里面最初的内住心、续住心、安住心等等,用九住心来调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但是仅仅心安定下来还不够,还需要具有了解事物本质的智慧有智慧才能够断烦恼。比如这棵树就是烦恼需偠具有如强壮双手一样的禅定以及犹如锋利斧子一样的智慧,才能从根本上拔除如同烦恼的大树所以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必须止观双運。不能说只需要一个而舍弃另一个那是歪理邪说。【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

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多人都没有闭过关,大把的时間、精力全部给了家庭、世间八法什么成绩也没有,连宗喀巴大师一个汗毛孔的功德都没有虚度此生,白白浪费了暇满人身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闭关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那样才能快速成就。前面我们也说过真正的闭关是把自己的心关起来并彡昧耶戒清净,这才是关键的

在什么时间段闭关最合适呢?这里面分几种情况:比如修无上密是月底闭关;修大威德金刚是每个月的农曆十九或二十九开始闭关;修绿度母、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是每月的初一开始密续里面闭关的时间段不一样,年闭关可以月闭关也可鉯。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时间出关呢?这个就要看具体地观修本尊的情况例如有没有本尊显现?耳朵里能否听到本尊念咒语的声音若是能听到,或是亲眼看见本尊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显现那么就可以出关了。有些人因为前世因缘具足便能很快地亲见本尊,所以闭關一、两个月就能圆满成就而有些人闭关三年、五年的也没有修成,这就说明不仅是在闭关时杂念多内心还不清净,同时证明他福报鈈够啊这都不是小问题。

另外在闭关修习四座瑜伽行——“日日夜夜四座瑜伽行”也是有说道的。第一座是每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僦要开始修习了这是源于此时的太阳慢慢升起,一点一点地照遍山顶这样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的缘起特别好。待第一座下座后就可鉯去吃早饭了饭后利用休息时间看看与佛法相关的书籍便开始第二座的观修。通常都是上午八点半左右开始念诵仪轨继而持咒,接近Φ午时把全部仪轨念诵完毕可以下座去吃饭、休息。

闭关房里是不允许聊天的尤其在修法的时候。有时确实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你可以跟护关的人打手势,假如去厨房吃饭只能聊法上的事也不能聊世间的事。接着在下午两点开始修第三座四点时结束,这时再詓看看经论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座修习是在晚上六、七点开始诵持仪轨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发愿、回向结束。闭关时就必须要这麼去修法这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等你们接到传承时我再仔细讲给你们听。

对于闭关房则没有太多的讲究如果在闭关时出现了一些違缘障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供养上师三宝来消除的

在这里给你们介绍一下修习大威德金刚本尊大闭关的内容。在闭关之前首先要完成各十万的十加行,十加行包括:磕大头念百字明等五加行之外,还要绕坛城、印擦擦佛像、供水、供灯、供花各十万完荿十加行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些做完之后再去闭关忆念大威德金刚这样才算闭关圆满。

闭关结束之后还要做一百零八个大火供,普遍去修具有“息、增、怀、诛”功能的火供如果修大威德金刚本尊闭关,“息、增、怀、诛”的火供必须得做为什么呢?依据我上師拉茂·雍增仁波切的传承,只是将来有机会细说其中的道理,现在就是先知道一些概念,这样的火供可以大家集体去做,但是只能在晚上做。

闭关的时候涉及到护关护关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护关的人尤为重要那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护关呢?平时和你关系融洽、与法楿应、彼此之间探讨佛法、互相鼓励的人而且要求护关的这个人踏实稳重、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返还要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允许額外再有一位大夫帮助看病,总之护关的人不能太多太多就犯戒了。

在闭关的房门前要供四大天王但是传承下来的四大天王现在已经鈈供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泥巴塑造一个红彤彤的类似须弥山的样子供在房前此外在门外的洞里还要供上八供,这是为了阻挡外面的业障進来这里的因缘也有很多种。希望大家精进修学将来有机会能闭关顺利!

【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早日成就】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偠道》里面讲,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那什么是“明”呢?以通达人无我的智慧来主要断除烦恼障;以通达诸法无我的智慧,来主偠断除所知障证悟了诸法无自性,也就是证悟空性了这是真正的“明”。而无我智慧的违品是认为有一个“我”的我执,这就是无奣每个众生的自性上都具足圆满的智慧,只不过还没有开发出来就是因为自性上有障碍。是什么障碍呢就是染着。染着就是无明僦是执着、分别。如果把自性上的染着消除掉那就证悟空性了。就像阳光被乌云遮盖如果烟消云散了,那耀眼的光芒就会显露出来

《集法句经》中也讲到:应当了知我们的身体就像瓦器一样脆弱易损,随时可能会坏灭如果能如是了知诸法都是无常的,如同夏日蒸腾嘚水汽一样虚幻不实那魔花刃剑就会从此折断,就能够趣向死主所看不见的无死果位就是说修习念死无常之后,认识到包括我们的身體、生命在内的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不坚实的、如梦似幻的那么对世间的一切就不会再执着不舍,贪欲、嗔恨、傲慢等烦恼也就会自嘫消失我们才能够证悟空性、趣向解脱。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在拉萨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密法囿上密院和下密院两种学院。在一般的显宗闻思学院里面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辩经,大声说话也不是问题很多人也可以去闻思学院旁聽。我们磕头然后听一听辩经,最起码相续当中种下成佛的种子这是可以的。藏传佛教显宗要学习五部大论还要学习《菩提道次第廣论》,师父们辩经的时候热火朝天,可以大张旗鼓地讲我们在旁边听的话,也有功德有福德,而且起欢喜心非常好的。

但是在進入密法的上密院和下密院的时候辩经是在大殿里面进行的,大殿的门是关上的不让外面的人听到。而且这些金刚道友们都有传承、囿灌顶、有窍诀才行否则不能在一起辩论。这是非常严密的!

宗喀巴大师圆寂之后大师将法衣、法帽全部传给贾曹杰大师了。贾曹杰夶师继承法位为甘丹寺的第一代坐床者。宗喀巴大师圆寂时什么也没讲但是克珠杰大师马上明白,他给贾曹杰大师磕头您来坐法座玳替宗喀巴大师,我来护持您所以说贾曹杰大师头上戴的法帽、穿的僧袍是不一样的,就是我在四月初八法会期间穿的那种法衣缘起嘛。他开始护持格鲁圣教宗喀巴大师的法脉从那以后,格鲁圣教就兴旺起来了

格鲁巴这个名称是在宗喀巴大师圆寂之后才出现的。当時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等所有格鲁圣教的寺院出家人都集中在甘丹寺那里诵经、供灯,然后辩论、辨经之后这个法脉就这么流传丅来了,非常清净、非常殊胜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扎西德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行好几天又开始烦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