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ai 领域博士论文方向几年了,突然方向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职博士专业
博士招生简章
同等学力在职博士专业方向
15:54&&|&&点击次数(次)&&来源:&&&&|&&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开始招收在职博士,而同等学力也是比较申请在职博士的,但是考生这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费标准。其实同等学力在职博士的研究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并且学费也在很多人的承受范围之内,考生不用担心。下面就是在职博士招生网的小编对于同等学力在职博士专业方向及学费标准的一个介绍,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专业一:哲学博士
方 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国学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
专业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方 向: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三:公共管理 颁发管理学博士学位
方 向:行政管理 电子政务 土地资源 公共安全
专业四:教育专业
方 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颁发管理学博士学位
(除适合教育人士外,银行人士负责高校贷款 学生贷款,教师师资的也可读)
方 向:高等教育 颁发教育博士
通过以上在职博士招生网小编的介绍,大家对于同等学力在职博士专业方向及学费标准也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吧。现在社科院博士正在热招,如果你对社科院博士感兴趣,可以在线咨询我们的老师。
常见问题相关信息& 登录/注册
您可以从小木虫客户端获取VIP通行码,无需登录继续浏览
STEP1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新版客户端
(已安装客户端用户请无视)
STEP2登录页面下方获取VIP通行码
VIP通行码: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苹果/安卓/wp
积分 1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显身卡, 匿名卡,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我是数学硕士想考经济学博士,经济学专业哪一个方向好呢?我是数学硕士,想考经济学博士,但是对于经济学专业不是那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的就业情况,现在很多的人学习经济学,会不会对就业有一定的压力,我有数学的基础的话,考经济学博士难度大吗?需要经济学专业课考多少分才行?我的英语还凑合,但是非常非常担心专业课啊!& & 有木有经济学专业的朋友,考博的选择经济学前景如何?哪个方向更好呢?
数学转成经济学优势还是非常大的,经济学读到博士了 如果偏激地说就是在读数学博士,就是用数学语音把经济学讲出来
英语好的话,优势很大
就业烂的一塌糊涂,211经济硕士,整个班到现在没听说有谁拿Offer,本以为银行就业最对口,招聘才知道银行压根不看专业,什么专业都能去,导致所有专业都要挤一下银行,即使挤不上他们还能去本专业对口企业,我们可就惨了,本专业就是经济,去别的企业最多的就是市场营销,跟人家对口专业水平又差很多,也是工科跨过来了的,大学同学研究生毕业非211的都签了年薪十万,我真是哭晕在厕所。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深圳大学2015年博士招生学院、专业介绍
今天是:日&nbsp星期五
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录取情况
-请选择内容查看-
硕士历年招生章程目录
硕士历年录取情况统计
博士历年招生章程目录
博士历年录取情况统计
(7(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院)
(研究生培养办)
(研究生档案室)
(全日制本科招生)
(继续教育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辅导)
欢迎关注“深大研招”官方微信
深圳大学2015年博士招生学院、专业介绍
: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经济思想史(二级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二级学科);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
:光生物学(二级学科);
:光机电工程与应用(二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并行信息处理(二级学科);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主要依托单位是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本学科设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为深圳大学首批硕士点(1996)、博士点(2006)、博士后流动站中的唯一文科学科。本学科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6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全部获得博士学位。硕士点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点。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定位为: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学术重镇;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大本营;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特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经济特区资料数据中心。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实践,以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团队,以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力求探索现代经济学一般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同时,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特点进行开放式考察与研究。
&&&&秉承&研究国际化、学术走出去&的理念,中心先后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主办经济特区经验分享研讨会,非洲十余国的政要参与。在中国五大传统经济特区和新疆喀什发起和主办中国经济特区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12届,已成为探讨交流经济特区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权威学术平台。2014年在越南广宁省发起主办首届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论坛,为经济特区和中国道路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机制。
&&&&学院主页:www.ccsezr.org
&&&&咨询电话:0
&&&&咨询邮箱:
&&&&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020100
&&&&专业名称: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介绍:
&&&&本专业包括如下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020101政治经济学:
&&&&本学科是与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同步进行的。1983年建校初,便成立了&特区经济研究所&,1995年改为&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是2001年教育部批准&文科基地&的重要依据。本专业是深圳大学首批硕士(1996)、博士(2006)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唯一文科学科。自1991年起一直是省级重点学科。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实践,以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力求探索现代经济学一般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出版《中国经济特区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同时,利用相邻港澳的区位特点进行开放式考察与研究,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两次高层次《香港与内地共同繁荣理论研讨会》,出版《台湾香港澳门经济史略》。
&&&&020102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本学科研究中国和外国经济思想,侧重研究当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学术梯队在课程建设、承担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绩,研究水平在学术界一直走在前列。本专业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思想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具有独特价值,旨在培养既有思想又能实践、既懂中国又理解外国的比较全面的经济管理人才。
&&&&020104西方经济学: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市场机制运行、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制度比较。由于所在地深圳是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经济活动活跃的区域,是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起源地和实验地,得天时与地利,本方向较早开展了市场经济机制和运行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制转轨及制度变迁的路径研究,并取得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过制度-结构-技术视角,以局部均衡研究中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同与演化,以及一系列资源利用与知识产权,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学科地处经济特区又毗邻港澳,具有研究开放条件下经济、人口、资源的特别便利。
&&&&研究成果介绍:
&&&&自2001年来,在上述研究方向共出版学术专著4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承担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优秀成果奖15项,提供政策咨询研究报告70多份,已取得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社会咨询服务成效显著,产生重要影响。自2008年起,研究中心主持撰写出版关于中外经济特区发展形势分析的经济特区年度蓝皮书&&《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通过以书代刊形式定期编辑出版《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并组织编辑《经济特区研究文献集刊》、《经济特区研究动态》和《经济特区研究资讯》。
&&&&主要课程设置:
&&&&设置《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主干基础课程,并按二级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开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主要专业课程。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现代经济学理论,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管理中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研究能力,能在政府机关、经济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实践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博士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地处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建院以来,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规模与水平并重,逐步形成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各学科协调并进的良性格局;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先后与境外多所高校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坚持立足于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力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
&&&&学院设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三个一级学科,分别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目前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科学和公共管理共5个系,开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行政管理共6个本科专业;并设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政治学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共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MBA、MPM和MPA共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工商管理&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验室& 2011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资助。&经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行政管理&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获批成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主页:http://ma.szu.edu.cn
&&&&咨询电话:2
&&&&咨询邮箱:
&&&&专业介绍:
&&&&&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为深圳大学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面向新时代的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新经济现象,以资源有效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创新思维为基础,融合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探索能够反映新时代经济下的客观规律,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型学科。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以及创意与文化产业是深圳市的4大支柱产业,而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则是深圳市的3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在深圳市异常发达,而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依托深圳市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主要通过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资源环境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旨在探索新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建立创新的生态体系,主要目的体现在探索管理科学在新经济下的组织管理体制、资源优化配置过程的主要方法、手段,以实现新经济形势下的资源有效利用,创建更加美好的新型社会。
&&&&专业代码:0201Z1
&&&&专业名称: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
&&&&研究方向介绍: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立足深圳市4大支柱产业以及3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3个特色鲜明、富有成果的稳定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整体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3个方向如下:
&&&&1、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
&&&&2、资源环境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
&&&&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
&&&&该方向运用理论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优化决策等相关专业知识,从两个子方向展开研究。研究方向内容如下:
&&&&(1)优化决策。优化与决策致力于借助运用计量经济学、数据建模方法等科学的手段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挖掘以及分类与预测,在该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运用优化理论方法解决现实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比如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供应链管理与控制,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与优化等,给出企业管理中优化决策方案,提高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决策水平。
&&&&(2)微观市场行为。微观市场行为着重应用经济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市场营销等理论,统计分析等方法,解决企业市场行为以及电子商务新业态下的商业决策、产品定价以及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等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行为决策方案,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本研究目标是:发挥该方向的研究特色,开展高层次的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解决企业竞争及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优化决策及市场行为方向的博士生。
&&&&该方向成员近5年来获得项目总数超过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16项。撰写专著3 部,发表论文100多篇,SSCI/SCI/EI 检索42 篇,近20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如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Neurocomputing,BMC Informatics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 项。
&&&&本研究方向承担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相关方向的重要命题,针对微观市场行为下的企业运营,应用优化决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研究方向已与美国、香港等境外高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管理
&&&&该方向主要对节能减排新形势下企业运营决策和排放权交易机制展开研究,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等相关理论与系统仿真和决策优化等方法相结合,对强制性碳减排条件下企业碳资源配置,绿色生产及其运作管理,低碳运营规划与实施,绿色供应链/物流系统等进行有效评估与优化分析。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总量控制与交易条件下,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碳资
&&&&源配置(如碳权交易)、生产/运营过程的绿色改进等重要决策的有效平衡和优化;考虑外部条件和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产品需求、市场碳价、绿色改进的成本和周期等,对相关决策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帮助企业在市场化引导的强制碳减排新形势下合理调整并优化决策,达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
&&&&(2)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正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也不断提升,绿色消费正逐步成为另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本方向的第二大研究内容是:将基于市场消费行为变化的绿色指标纳入企业运营决策的评估体系,如在配送中心选址、订单拼装、车辆路径优化中考虑能源的消耗和排放,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再制造等,从而对企业的物流配送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绿色再造。
&&&&(3)将各企业当作智能体(Agent),构建多智能体的模拟系统(Multi-agent Simulation System),政府排放控制策略(如基于总量的绝对碳权分配和基于强度的相对碳权分配)作为该系统的外部输入,通过数据采集和仿真输入分析、系统模拟、仿真输出分析和方案评价等手段,研究不同减排政策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进而为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设计和制定提供依据;上述三个方面紧紧围绕碳减排,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方向除了数学规划和解析分析之外,系统仿真(如离散事件仿真、多智能体仿真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和亮点。
&&&&近5年来,本研究方向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本方向的每位教师都至少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包含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成功组织举办第一届(2013)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国际研讨会(ISMSCS-2013)。撰写专著2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30余篇, 2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如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学报、运作与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支研究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
&&&&3、人力资源管理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战略。该方向聚焦于我国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地区或城市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人才结构优化配置、人才政策等问题,运用计量经济、管理统计等科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为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2)人力资源开发。该方向着重研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战略背景下,新型员工-组织关系、员工创造力开发、领导力开发、人才测评与选拔等问题,运用管理统计、心理测量等科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水平和利用效率。
&&&&(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该方向着重研究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跨国知识转移、跨文化沟通、外派员工的激励等问题,运用管理统计、社会网络等科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以提升企业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绩效。
&&&&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人才结构优化配置、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人力资源属性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得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水平和利用效率的管理理论和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主要成员近5年来的研究既包括对宏观层面例如城市人才活力、城市智力资本等问题的探讨,也包括对微观层面例如员工创造力开发、高管团队成员边缘化等问题的研究,在对&三方雇佣、领导不当督导、成年人玩兴&等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中西方比较研究中提出了更适应中国本土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点。近5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际著名期刊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上发表论文2篇(SSCI检索),在管理学报、心理科学、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前,该方向具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背景多元、科研能力出色的研究团队,并在国内外拥有丰富的学术网络资源。
&&&&主要课程设置:
&&&&本方向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如下:博士研究生必须修满至少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课程可由必修、选修和补修三部分组成。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课程包括:环境经济与资源管理,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服务运营,绿色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微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与优化。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方向的课程包括:决策与对策模型、行为经济学、博弈论、市场行为专题、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管理专题、营销管理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相关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政府或企业相关方面的高级分析师或管理人员。
&&&&学制:3年
&&&&授予学位:博士学位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在光电子学研究所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教学、科研并重型学院。在院、所创始人牛憨笨院士的带领下,我院建立了围绕光电与测控领域的完整学科群。在2013年,我院成为深圳大学获批的第一批一本招生的学院,目前,我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源与照明&),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同时,我院还拥有一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12年广东省重点学科评比中,我院光学工程专业获得&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称号,同年,我院还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资格。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读本科生742名,硕士生173名,博士生89名,以及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75名。
&&&&目前,我院拥有近亿元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建立了显微、超快诊断等10多个测试分析实验室和真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10多个专业实验室,建有&光电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下设&光学工程与测试&、&测控与传感技术&、&仪器电路&和&虚拟仪器&等四个教学实验室),以及&深圳大学-欧姆龙传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
&&&&在深圳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院已形成了一支以牛憨笨院士为首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4人(获得博士学位者4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17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入选省级&千百十人才工程&3人。
&&&&我院从2002年和2007年起分别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98人,博士研究生42人。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赴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参加工作的毕业研究生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一批优秀毕业生正在走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培养高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型人才,帮助研究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力争持续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材。
&&&&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080300
&&&&专业名称:光学工程(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光电信息技术
1、极端条件下光电探测技术;
2、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光学新方法和新手段;
3、微纳米光学技术在生物光子学中的新方法;
4、成像与显示的新原理与新技术;
5、纳米分辨荧光显微成像。
激光技术与系统
1、光纤激光器件;
2、太赫兹波产生和成像技术;
3、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放大、压缩与测量技术;
4、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光子技术与器件
1、化合物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器件;
2、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
3、光纤传感器件与技术;
4、微纳光子信息技术;
5、微纳器件及光机电集成。
光学技术与仪器
1、三维数字成像及造型理论与技术;
2、光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3、数字光学与计算成像;
4、光学测量与仪器。
&&&&研究成果介绍
&&&&近4年来,我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52项,合同经费总计1.5亿多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2项,国家高新技术973项目课题2项。同时,我院还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60余项已获授权),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完成了一批对国防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其中,由实验室负责提供核心技术研制出的&快速三维成像及扫描系统&已由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正在进行全球范围的展示和推广,与之相关的3D打印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上述公司均在积极筹备上市工作,为深圳市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外语(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非线性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科学计算专题选讲、多元统计分析,电子学、超快激光技术、固体量子场论、光学信息安全导论、纳米成像、X射线光学、统计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几何、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高速摄影技术,光学传感技术、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全息学原理、仪器光学、超快激光与超快电子学、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微纳光纤技术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高校、企业、研究所及光电领域相关高科技企业。进入高校工作的比率约为80%,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率约为10%,进入光电领域相关高科技企业的比率约为10%。
&&&&学制和联系方式
&&&&学制: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授予学位:博士学位。
&&&&学院主页:http://opto.szu.edu.cn/
&&&&咨询电话:1
&&&&咨询邮箱:nalin@szu.edu.cn
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现开设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硕士点,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十个二级硕士点招生;拥有光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技术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细胞生物学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AUT)、英国东伦敦大学(UEL)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将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700人,研究生175人,博士后10人。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教师51人,技术人员10人,管理人员7人。在岗教师中,教授18人(含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27人;具博士学位47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3人,广东省级千百十人才3名,深圳市鹏程学者2名,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6名,深圳大学荔园学者4名。
&&&&学院科研条件先进。拥有&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两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海洋藻类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一个市级工程实验室。依托本学院组建了&深圳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大学创新药物研究所&、&深圳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深圳大学红树林湿地研究所&、&深圳大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五个研究所。建有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公用技术平台,购置有质谱、电镜、双向电泳仪、测序仪、核磁共振仪、飞行质谱等近亿元的仪器设备。生物科学教学实验中心被列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不断深化科研能力,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总到位经费3022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表学术论文257篇,其中SCI论文78篇。同时,学院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参与教师科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荣誉,是我院活跃在一线科研阵地的研究人员。
&&&&深圳大学毗邻香港,对外信息交通便利,既是开放的窗口,也是吸收国外先进知识的窗口,近年与香港地区的大学以及美欧高校频频展开合作,向国际化迈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汇聚了大量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如迈瑞、华大基因、科兴生物、海王生物和微芯生物等,成为吸收与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
&&&&学院主页:http://bio.szu.edu.cn/
&&&&咨询电话:5
&&&&咨询邮箱:
&&&&专业介绍:
&&&&&光生物学&是研究光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研究内容:用于生物信息获取和光学成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光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光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等。
&&&&专业代码:0803Z1
&&&&专业名称:光生物学
&&&&研究方向介绍:
&&&&依据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光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光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方向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光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视觉响应、受光调节的生长、发育和分化的光形态建成反应、光周期及趋光运动等;)光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包括激光诱导生物遗传育种、激光介导动植物转基因、光子医学诊断、基于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的荧光标记细胞的检测、动物病理特征及药效检测、荧光细胞和组织的三维重建等;iii)研究海洋生物的光化学状态,海洋生物趋光性、光动性、光色互变现象、磷光现象和生物发光等都与海洋中的光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利用海洋遥感技术监测海洋赤潮、评价海洋初级生产力等。
&&&&2.生物光学信息获取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与重大疾病、生态环境及国家安全有关问题,将生物信息转变为可视化图像的理论与技术。该部分涵盖以下内容:)X射线相衬成像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X射线相衬成像方法对光束相干性的要求、高分辨转换屏的关键技术、硬X射线光栅的关键技术等,从而使X射线相衬成像和相衬CT技术能克服X-射线吸收以解决软组织成像分辨率低的缺点,为实现用价格低廉的X射线相衬成像进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检索提供理论基础;)发展高分辨静/动态的三维纳米级成像技术,从而为研究细胞水平的生物过程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多参量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及相干反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显微成像技术,获取生物分子的全拉曼谱信息,服务于蛋白质组学及其他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iv)发展高能量、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及检测相关系统及设备,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学仪器的开发。
&&&&研究成果介绍:
&&&&&光生物学&师资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光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工作。已主持或承担过多个&光生物学&相关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在光生物学领域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973项目&纳米分辨完整细胞三维成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光学功能成像方法研究&和&X射线相衬成像研究&,以及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活细胞生命现象研究的光学新方法和新手段&皆致力于生命信息图像的实时显示或多参量成像,其研究成果如超分辨亚细胞结构分析还是癌症早期诊断,已显示出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的防治的重要意义。此外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荧光寿命成像、荧光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光学相关高通量组学方法和鼠脑切片光学成像等光学技术和方法在老年痴呆症中的研究成果,对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预防及治疗都具有重大科学及应用价值。
&&&&主要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依据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及自设二级学科的特点制定,即必须选修与非硕士生本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
&&&&博士生学位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博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达到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学位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含交叉学科选修课)和必修课等环节,主要课程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荧光成像系统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博士生毕业后,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工作去向有高校研究院所高级科研岗位、高校相关学科方向教学岗位,以及医疗、制药、生物能源、医疗科研仪器制造企业等。
&&&&学制:学制为3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
&&&&授予学位:深圳大学&光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1984年,2009年增设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院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82人,其中专任教研人员57人、教授18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0人、博士生导师4人、青年千人2人、双聘院士2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人,其中本科生1400人,研究生200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共建);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光机电工程与应用; 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机械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系统工程);3个专业型工程硕士点: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学院科研平台有:4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7个研究所(深圳大学智能技术研究所、深圳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深圳大学数字制造技术研究所、深圳大学海洋装备制造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深圳大学智能电网研究所、深圳大学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圳大学人因工程学研究所)。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条件。学院教师近三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项目总经费达4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共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等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转让科研成果12项。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视野开阔、注重实际、乐于创新、崇尚竞争&等特点,已有一批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上崭露头角。经长期建设,学院形成了在机电纳米表面工程、微细加工先进制造、机电检测与传感,智能控制与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研究特色与优势,并在进一步的建设中,瞄准高水平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教师节,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深圳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根据本院的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把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创新型工科名院&作为学院的长远规划和奋斗目标。结合珠三角地区主要行业发展领域和人才需求趋势,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IT名牌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纤通信和光传感)(省级特色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自2013年开始,我院3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一本招生。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广东省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无线电物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点,以及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华南地区首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我院国际化办学模式已趋成熟,与瑞典于默尔大学&3+1免学费双学士学位&联合办学项目为校内首创,并已初显成效。从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共输送40名学生前往瑞典深造,已有31位同学同时获得了瑞典于默尔大学和深圳大学学士学位。 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50多名专职教师中包括正教授22人,副教授18人。86%的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1/3专职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中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校级千百十人才10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人、深圳市&双百计划&人选2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3人、深圳市特贴专家2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3人、双聘院士2名及名誉教授多位。
&&&&学院主页:http://cmce.szu.edu.cn/(机电)http://cest.szu.edu.cn/ (电子)
&&&&咨询电话:1 (机电)2 (电子)
&&&&咨询邮箱:xingff@szu.edu.cn (机电)(电子)
&&&&专业介绍:
&&&&光机电工程与应用研究是当今国际上热门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在光电子器件日趋集成化和精密化的发展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所研究的是利用光、机、电、材料耦合,基于先进光电技术进行复杂微结构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应用、阐明纳米表面的形成规律并开发其光机电应用特性,进行光电传感检测技术的开发并实现其在智能电网自治控制上的应用。其内容涵盖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物理化学以及微纳制造和材料科学等,是一综合性前沿学科。本学科旨在针对光机电工程及应用中的科学问题,研究光机电设计、制造及控制的新原理、新技术与新装备。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先进光电子技术等。本学科建设内容从纳米表面的光电特性控制,到激光微细加工,再到光电传感器在智能电网控制的应用,各研究方向相互关联,是光机电科学在前沿领域的交叉与有机结合。
&&&&专业代码:0803Z2
&&&&专业名称:光机电工程与应用
&&&&研究方向介绍:
&&&&一、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开展&纳米表面光-机-电-磁功能化集成设计-制造-检测-应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研究,探索低能电子诱导下纳米表面制造新原理与新方法,揭示纳米尺度与纳米精度下表面加工、成形、改性和跨尺度制造中的尺度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发展低能电子诱导下的纳米表面制造及光机电应用领域的新工艺与新装备;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刁东风,范雪,王超,汪朋飞,曹媛媛,张希,汪浩。
&&&&学术带头人:
&&&&刁东风,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20年来一直从事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及纳米摩擦学研究。现任SCI国际杂志Lubrication Science编委与Friction副主编,ASME、JSME、CSME、日本摩擦学学会,日本材料学会等高级会员。至今已发表200余篇英文论文 (其中包括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举办的国际会议上特邀报告15篇,SCI源刊论文50余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际及国家级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刁东风教授已招收培养博士生15人(其中:8人获博士学位,7人在读),硕士生30人(其中:26人获硕士学位,4人在读),在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激光微细加工技术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利用热、电、化学、光、声等多场耦合,以微细激光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微细电沉积加工以及微细车铣削加工等微细加工技术为工艺手段,以微能形式增材或减材,通过光电智能控制实现复杂微结构精准制备,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研究,揭示成形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与尺度效应,实现微细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与新装备。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徐刚,伍晓宇,黄虹宾,程蓉,娄燕,曾德怀,罗烽,石红雁,刘志远,龚峰,彭太江,马将。
&&&&学术带头人:
&&&&徐刚,男,教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编委、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深圳市机电一体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从事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控制、嵌入式智能设备和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市级攻关项目等。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伍晓宇,男,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在制造类SCI权威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长期从事微细加工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细加工技术成果。
&&&&三、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以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的智能电网为对象,通过融合光电、电气和控制领域的知识,探讨基于Faraday磁光效应和Pockels电光效应的电力网大电流和高电压传感测量理论与方法,继而研究智能电网自治控制和高效运行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智能电网安全可靠优化运行、保障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曲行达,彭建春,潘建飞,吴超,邱丽,王芸。
&&&&学术带头人:
&&&&曲行达,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人因工程研究所主任。2013 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近5年来在&人体运动和姿态控制&研究方向等相关领域最顶尖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主持人承担的研究经费总额超过了70万新加坡元(约350万人民币)。指导博士生9人,其中已完成博士论文6人。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和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担任16种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
&&&&彭建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IEEE会员,CES高级会员,中国城市供电专委会委员,《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编委,智能电网研究所所长,美国ASU博士后,英国Brunel Univ.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优化运行与控制、广域测量系统、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独立招收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主持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7项、与电网公司合作课题等近4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IEEE Trans. PWRS、IET(IEE) GTD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四、先进光电子技术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致力于研究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和高度集成、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器件、空间高分辨超快成像/测量以及基于微纳光子器件的新型激光技术。可见本学科建设内容从纳米表面的光电特性控制,到激光微细加工,再到光电传感器在智能电网控制的应用,各研究方向相互关联,是光机电科学在前沿领域的交叉与有机结合。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汪国平、徐平、徐世祥、杜晨林、欧阳征标、张登国、李玲、孙一翎、闫培光、苏红、刘承香。
&&&&学术带头人:
&&&&汪国平,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奖,首届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奖等多项奖励,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及数理科学部特邀评审专家,Electronics Letters中华地区编委。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被引用500余次。
&&&&徐平,男,教授,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全国激光材料加工和激光设备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省/市等科技项目16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在深圳大学已经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约29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
&&&&徐世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浦江人才获选者。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上海市人才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基金、深圳市重点以及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提升等重要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科技论文约70篇,获授权发明12项,参与我国光学巨著《光学手册》的编写。
&&&&研究成果介绍: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联合共建的广东省高校先进光学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五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两个特聘教授团队(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人因工程研究所)。在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
&&&&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围绕&纳米表面设计-制造-检测-应用& 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现已建成整体万级局部百级洁净间实验室200平米,模拟计算中心100平米,将为本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依托。在等离子体纳米表面加工领域,自行组装了ECR纳米机能加工系统,实现峰高为1-5 nm,峰距为50-100 nm的特定设计的表面微纳米形貌加工,该成果已经超过了ECR等离子体技术国际先进水平;首次提出了ECR低能电子照射加工的实现判据,并利用低能电子照射加工技术制备出石墨烯嵌层结构碳纳米表面。在纳米表面工程领域,提出了薄膜界面剥落的&3 过程理论&,为后来的&薄膜摩擦接触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解决了被称为纳米难题的纳米薄膜韧性测量问题;在此基础上,自行组装了球盘型摩擦磨损实验系统,阐明了不同纳米结构碳纳米表面的低摩擦行为及其机理。在纳米表面光机电功能化应用领域,研究团队对不同纳米结构碳基纳米表面的光电特性进行研究,提出石墨烯嵌入式纳米结构改善碳基纳米表面光电特性的作用机理,发现电子照射下石墨烯嵌层结构的产生较高的磁化强度并阐明其产生机理。功能化纳米表面为新型超光滑低摩擦-新型光电转换-强磁阻效应高附加值纳米器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激光微细加工技术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微模具领域基于飞秒激光/微细电阻滑焊组合工艺首次提出了&微型双工位金属箔叠层成形方法(Micro-DLOM)&,实现了三维微结构模具的高效制备难题,发现和揭示了三维微结构叠层滑焊成形过程中的沉积效应机理;进一步地,首次提出将Micro-DLOM方法应用于三维微细电极的叠层拟合制备,从而在微细电火花和微细电解加工领域真正实现了使用三维叠层微电极解决整体式高强度三维微结构模具的高效率高精度制备难题。在材料微成形领域,为解决非晶/纳米晶/超细晶材料及其微器件制备问题,首次提出了&粉末电阻热微体积成形方法(Micro-RWM)&和&微型超声粉末模压成形方法(Micro-UPM)&,致力于研究热、电、化学、光、声等多场耦合对非晶/纳米晶/超细晶材料交互作用的各种内在科学问题,定量表征成形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与尺度效应,为相关工艺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研究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开设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现代控制理论等理论和实验课程,设置本方向博士点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条件已经具备;同时,我校智能电网研究所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配备有&智能传感与检测实验室&、&智能电网稳态仿真系统&、&智能电网电磁暂态仿真系统&等实验和科研设施。
&&&&先进光电子技术研究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微光学技术与器件研究方面,对深蚀刻二元光学进行系统研究,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微光学、二元光学技术提出集成化的LED微光学导光板,打破美国专利;利用集成微光学元件实现了一维光学PS变换,将此元件与高速电控光开关集成并以循环级连方式构建用于光通讯的光电混合光交换模块;提出并创建了基于SOPC的光交换网络FPGA控制系统,利用该FPGA电控系统成功实现了光电混合光交换模块的有效控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集成光电混合微光学相关识别器,体积小,利用微光学器件的大规模复制特性降低制作成本等。在激光及集成光子器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可在保持相同模式宽度的同时,实现超远距离传输(提高3~4个数量级)。设计研制成功了光谱范围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多种皮秒、飞秒激光器和新型固体激光器;制备了世界上芯径最小的碳纳米管(0.3nm),并实现了调Q输出;基于氧化石墨烯实现了掺镱多波长光纤锁模激光器,实现了多波长可调谐可切换的锁模激光输出;首次获得了基于低双折射率光纤的波长可调谐,可切换,并且波长间距可调的双波长耗散孤子输出;在净正常色散八字形腔掺Er光纤激光器中,首次实现了输出脉冲宽度随着泵浦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高能方波脉冲耗散孤子输出。首次将带隙光子晶体光纤应用于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中Yb波段的自激振荡的抑制中,有效提升了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中Er波段的最大输出功率,实现了输出功率高达20 W的皮秒脉冲1550 nm光纤激光器。
&&&&综上,光机电工程与应用博士点二级学科研究团队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10篇;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在站博士后10名。依托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在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设施先进、专业化水准高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为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主要课程设置:
&&&&一、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必须修满18学分,博士生学位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结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方式。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要求博士生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专题论文。
&&&&2、第一外国语学习要求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3、专业外语使研究生了解、熟悉外语论文的写作及如何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和进行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选读和笔译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学科点组织考试。
&&&&4、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要起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理论、掌握相应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等作用。课程包括:科学计算和光电子学(二选一)、超快激光技术和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二选一)、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微细加工理论与技术、智能电网光电传感检测与控制和信息光学(四选一)
&&&&5、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讲座,并由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口头发表1次以上。本人进行学术报告后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学术内容。
&&&&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包括: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明确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论文选题应属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报告要求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文献综述报告要反映国际和国内在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报告可以和开题报告结合起来进行,文献综述报告应不少于6000字。
&&&&3.中期检查:在博士生研究生阶段,对其综合科研能力、论文选题、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后续研究计划等方面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查和监督。导师及指导小组检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执行情况
&&&&4.发表论文:应满足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要求。
&&&&5.学位论文: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三名(其中至少两名应是校外专家)。论文评阅人应是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学风正派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
&&&&培养目标: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在光机电工程与应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和交流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成为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本博士点主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为背景的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相关科研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深圳市相关产业发达,就业环境十分优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就业去向包括全国高校、研究所从事高等教育以及科研工作,以及在国内外自动化机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网、石化、铁路、医疗器械等行业高科技公司从事研发、设计、制造或经营管理等工作。代表性就业单位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大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腾讯、南方电网、西门子、飞利浦,等等。
&&&&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工学博士
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学院由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集成电路系、智能信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组成,是深圳大学首批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单位之一。
&&&&学院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IT专业首批12个名牌专业之一。学院现有两个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一个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分室和一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院至今,培养出一批如马化腾等创新创业型人才。本院学生就业口径宽广,每年均有众多毕业生在政府部门、高新科技企业顺利就业,同时学院每年推荐有志于继续深造的优秀学生到海外大学攻读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1495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博士研究生25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7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
&&&&学院主页:http://cie.szu.edu.cn/index.html
&&&&咨询电话:0
&&&&咨询邮箱:lys@szu.edu.cn
& & &学科简介
&&&&1.学科概况
&&&&深圳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深圳市和深圳大学重点支持的主干学科,下设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博士学位学科点,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最高等级),设立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学术团队
&&&&本学科有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41人,是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朝气蓬勃、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队伍,由谢维信教授担任本学科带头人。
&&&&谢维信教授长期从事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模糊信息处理、智能人机交互、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对地观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科技项目等50多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已发表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本。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5项。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子学科的面上项目、杰青项目和重大项目,以及国家973项目的评审工作,多次担任相关的信号处理国际会议的合作主席。
&&&&3.研究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a)智能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b)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智能方法;(c)图像处理的智能方法。
&&&&(2)信息传输与存储安全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a)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信息安全技术;(b)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c)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d)云安全。
&&&&(3)仿生进化优化理论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1)仿生智能计算理论;(2)基于智能计算的图象信息处理;(3)网络资源管理中的分布式智能计算。
&&&&(4)智能计算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a)图象压缩编码;(b)DNA数据压缩编码;(c)智能计算的嵌入式实现。
&&&&(5)宽带通信与网络
&&&&本研究方向目前的主要工作包括:(1)新一代光网络;(2)新型光通信器件;(3)特殊通信业务系统的建立及其安全保障体系研制。
&&&&4.人才培养
&&&&本学科指导培养了4名博士后,指导培养了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近300名,其中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6名,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
&&&&近三年来,博士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8篇,硕士生发表论文22篇;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率100%,毕业学生大多受聘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深圳大学、珠海市社会发展研究所、百度、TCL、联发科技、UT斯达康等单位。
&&&&5.科研条件
&&&&本学科拥有国防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研究室&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以及ADI、TI、MOTOROLA、XILINX等电子技术行业的国际知名企业与我学科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400多台套,总值5000多万元。设有多传感器组网系统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射频实验室、红外雷达实验室、微波雷达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遥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图像与视频实验室等专题实验室,设备精良,为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科研成果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装备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项目等151项课题,合同经费达1.46亿元,期间到账经费达9000多万元;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20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2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267篇;制定行业标准1套,深圳市地方标准2套,参与制定国家军用标准1项。这些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高于国外同类系统的指标,研究的装备已在部队列装,在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沈阳军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装备总经费达3.06亿元。2012年4月,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总政治部主任张阳上将(原广州军区政委)在广州战区视察了实验室研制的装备;2012年8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广州战区视察了实验室研制的装备。
& & &主要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课
基础理论课
专业课(二选一)
现代信号处理
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
非学位课程
文献阅读(开题报告)
必修课(二选一)
现代数据融合技术
进化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学院简介:&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是1983年深圳大学建校时创建的电子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和2006年成立的深圳大学软件学院。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国良教授担任院长。现有专职教师共89人(外籍教师3名),其中教授2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名,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广东省领军人才2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教指委员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9名,省级&千百十&人才3名);副教授3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9名。特约教授13名。
&&&&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与软件工程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深圳分中心(高性能计算研究所)、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未来媒体技术与计算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和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成。拥有广东省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粤港现代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培育项目)、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服务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深圳移动互联网应用中间件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嵌入式系统设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物联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重点实验室。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三个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和软件工程领域两个专业型工程硕士点,近3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项目3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其中201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2年获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学院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软件工程(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学院成立了高性能计算特色班,为广东省与深圳市高性能计算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综合人才。学院拥有教育部精品课程2门&&Intel精品课程《编译原理》、IBM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实践》、省级精品课程3门&&《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及《数据结构》。学院教学实验条件优良,专业实验室总面积5396平方米,拥有设备3235台(套),设备总值6152.24万元,其中包括IBM System z10大型机、&深超-21C&超级计算机、EMC网络大型存储系统和自主研制的深大1号、2号、3号等高性能计算机。
&&&&自2006年开始,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和大学合作,先后与IBM、微软、Google、Intel、德州仪器、腾讯、SUN、金蝶中间件、中国移动、EMC2等著名IT企业建立紧密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关系,共建多个实验室,结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兰开夏大学,美国Marist大学、路易斯安娜理工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武汉大学等设计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在读优秀学生将推荐到各大企业的实习实践类岗位,亦可申请合作学校就读1-2年。
&&&&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人数达1600人,学院拥有多个学生创新俱乐部和社团组织,如ACM程序设计竞赛俱乐部、IBM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俱乐部、Apple俱乐部以及辩论队和街舞队等。人才培养成果突出,中国供应链服务领导者、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辉于1989年毕业我院计算机专业。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QQ之父)为学院1993届毕业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云计算中心、中科云软件公司常务副总裁陈鹏福是我院2010届软件工程系毕业生。学生就业面宽,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平均工资居前列。学院本科生在ACM程序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亚洲区预选赛银奖和铜奖以及广东省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和广东省特等奖,在腾讯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和个人组全国冠军等。
&&&&学院主页:http://csse.szu.edu.cn/2012/
&&&&咨询电话:
&&&&咨询邮箱:xiongdr@szu.edu.cn
&&&&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0810Z1
&&&&专业名称:并行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介绍:
&&&&并行信息处理是拟设置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对现有一级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加深和扩展,主要研究大规模复杂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包括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理论、高性能信息处理系统、大规模信息处理方法。并行信息处理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并行信息处理的共性理论基础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理论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库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社会科学等。本学科将以高性能信息处理系统为支撑,运用跨学科综合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理论模型与基础算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大规模信息处理的应用需求。
&&&&并行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设立使信息处理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大规模复杂信息处理的需求,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将会极大地改善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状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本学科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理论,高性能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大规模信息信息处理方法。
&&&&1、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理论
&&&&本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硬件机构和具体应用,采用软硬件协同的办法进行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理论的研究。包括理论模型与基础算法、混合异构处理环境等方面内容。
&&&&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理论模型与基础算法的研究
&&&&采用&理论-设计-实现-应用&一体化研究方法,探索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理论模型、基础算法的设计和性能优化等问题:分析高性能信息处理装置的体系结构,设计与之适应的理论模型;研究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可计算性及其计算原理,包括大规模信息基于度量空间的统一化抽象表示、基于距离的划分技术和大规模信息的NC类计算理论;研究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算法设计技术,设计、开发和优化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常用基础算法,以满足当前高性能信息处理装置求解大规模信息问题的需要。
&&&&(2) 混合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研究
&&&&以提高算法的性能和增强算法的可扩展性为基本目标,研究混合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理论模型、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等核心问题:针对多层次存储体系的访存模式、访存冲突和线程同步开销的性能优化,研究混合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性能模型;研究混合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中自适应的任务划分、处理器映射和负载均衡;研究混合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信息并行处理的新型算法;研究GPGPU并行程序的性能剖析机制和性能优化技术。
&&&&2、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
&&&&本方向着重于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研制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主要研究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众核系统结构、节点互联、异构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1)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体系结构
&&&&本研究点的主要目标在于对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系统结构的选择、处理单元结构、单点控制器设计、互连结构、操作系统、并行编程环境、生产组装技术等,突破应用国产处理器设计自主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2)适用于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装置的众核体系结构
&&&&从并行系统结构的角度,研究如何在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中集成满足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所需的计算和处理能力。研究内容包括,众核并行模拟器与仿真验证技术;片上存储系统的层次化组织与协议;复杂一致性协议的量化模型与分析方法;支持大规模扩展的软硬件混合一致性协议;片上数据访问与传送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协议等。
&&&&(3)适用于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器系统的计算节点结构与互联技术
&&&&研究适用于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计算节点结构、多级并行互联结构(SMP-&CC-NUMA-&CLUSTER)上的性能优化以及定制互连网络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CC-NUMA的多处理器计算节点间互连拓扑和节点行为参数(如发送时延、连接带宽、工作频率、转发策略等),构建节点间互连网络性能模型;研究cache一致性协议在节点间互连网络中传输包大小、节点负载强度、包传输延迟和阻塞延迟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利用软件一致性协议在系统级实现全局共享存储编程环境;研究采用定制互连网络减少CC-NUMA与CLUSTER性能差距的技术。
&&&&(4)适用于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混合异构体系结构
&&&&采用通用多核微处理器与定制加速协处理器相结合的异构混合体系结构在提供相同计算能力的条件下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显著特点,成为高性能并行信息处理器系统实现的一种可行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矢量部件加速技术以及快速标量部件、FPGA 加速、GPU加速、可视化引擎技术等。
&&&&3、大规模信息处理方法
&&&&本方向研究大规模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系统工具。
&&&&(1)大规模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
&&&&大规模信息在数据分布、数据类型、数据表示、数据关系、知识表示等方面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对现有的计算理论、存储理论、统计学习、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大规模信息信息处理需要围绕大规模信息自身特点,结合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研究适合大规模信息特性的数据表示、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分布式并行计算、近似计算、知识展现等理论和方法,构建大规模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
&&&&(2)大规模信息处理与分析工具与系统
&&&&基于大规模信息理论与方法的突破,研制面向大规模信息应用生命周期的处理与分析工具、系统、平台,特别是基于云计算SaaS架构的大规模信息多源采集与融合系统、大规模信息预处理系统、大规模信息建模系统、大规模信息分析系统、大规模信息交互式可视化系统、大规模信息服务系统等,与云计算和超级计算系统相融合,形成大规模信息软硬件一体机。
&&&&研究成果介绍:
&&&&本学科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0余项,科研总经费11910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22项。在研项目117项,科研总经费7546万元,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
8项。出版并行算法系列丛书6部,并行计算系列丛书4部,词汇和词典5部,以及其他著作和教材4部。近三年,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外重要学术刊物近90篇,国际学术会议80余篇,JCR1区15篇,JCR2区10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和教学成果奖近20项。近三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获发明专利5项。
&&&&主要课程设置:
表1 博士学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分要求
学位理论课程
综合实践环节
基础及学科课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表2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序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
1公共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362
三门课程可选其一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362
自然辩证法362
2英语一外602必选
3基础及学位课并行计算543&
4现代网络与通信543&
5矩阵理论543&
6组合数学543&
7模糊数学543&
8选修课并行算法362&
9计算智能362&
10空间信息处理362&
11最优化理论与方法362&
12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362&
13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362&
14综合实践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必选
15学术报告&1必选
16学术交流&1必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科研机构、高校
&&&&学制:3年
&&&&授予学位:工学博士
& 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研招办地址:深圳大学办公楼433、435室&nbsp邮编:518060 &&&&电子信箱:zsb@szu.edu.cn(全日制本科)&szuyz@szu.edu.cn(硕士、博士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博士就业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