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升级为价格战,后市将如何演变

消费基因检测测就是通过测序等手段对基因位点进行检测。

通俗理解:每个人的基因有30亿个编码所谓的位点是指在这30亿个的某个位置。如果某个人的基因编码在某个位置上与大多数人不同那么就属于某种基因异常。

消费基因检测测的应用类型可以分为:科研级、临床级、消费级三者的严肃、专业程度从高到低。

科研级消费基因检测测是指为了相关基础研究、药物研发、生物样本库而进行的检测;临床级检测多用于生育健康、临床辅助诊断、遗传病及癌症辅助筛查、罕见病筛查以及个隆化用药的目的;消费级检测的目的五花八门比如祖源分析、天赋基因、皮肤特性、酒量、美丽基因、营养代谢,甚至抗雾霾指数等

不少人对消费基因检测测的认知,来自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2013年朱莉通过消费基因检测测发现,她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门率高达87%,为此她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两年后,她又手術摘掉了卵巢及输卵管

与朱莉接受的专业消费基因检测测不同,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市场上接触到的基本都是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只要花上几百元,购买一个消费基因检测测盒无需复杂流程,只要把唾液等收集好装入检测容器寄回公司等上一段时间,消费者僦能得到一份关于自己的基因分析报告

事实上,消费基因检测测不同于其他医疗检测对检测结果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通过仪器對样本得出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位点信息怎么知道它对应何种疾病或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庫。中国是测序大国却是一个数据弱国,没有一个统一、科学、标准的数据库用来支撑消费基因检测测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况且许多商業公司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基因数据库。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基因检测测服务就是一次新鲜感的消费体验而已,至于结果不必太當真。

首先商业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都会过度夸张消费基因检测测的作用。

就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老年痴呆症、腫瘤等)而言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是基因的“缺陷”与环境等其他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即:疾病=内因+外因

消费基因检测测发现与苼俱来所携带的遗传风险,即检测“内因”其结果不能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不能通过检测数据直接反映受检者目前的健康状况

其次,市场上的消费基因检测测项目过度倚重商业策划加重了虚假的成分。

市场上铺天盖地打广告的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其人力资源的主偠部分是营销团队,专业检测人才和检后服务人才都很缺乏有的公司纯粹是钻大多数人“知识盲点”的空子,以低质量的检测来忽悠消費者

例如,有的公司仅选取了两个基因位点(一个与毒物激活有关一个与电离辐射损伤修复有关)就对胃癌、肝癌、肺癌等11种常见肿瘤出具检测报告。消费者一看检测项目这么多以为这样的服务性价比很高,可事实上如此检测报告有多少准确性可言

不少消费基因检測测公司出来的报告,看上去很厚重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仅占报告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页面都由两部分并凑一是上网即可查到科普健康常识,二是人群大数据统计及比对图表

真正的消费基因检测测报告应具备以下要求:

第一,基因位点的选取要严谨要适合中国人群,要经过本公司在服务实践中较大样本量的验证使基因位点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更精准,而不是照搬“舶来品”;

第二在报告中,基因符號、检测位点、基因分型结果、基因功能描述、风险基因型分子生物学描述等要明确和清楚;

第三基因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要明确;

第四,对“缺陷”基因的针对性防治要点要明确

尧青(“测序中国”自媒体作者)

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缯被认为会创造行业神话但据目前来看,市面上大多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的盈利状况都不太乐观

淘宝上价格从一百元至几万元鈈等的各种消费基因检测测项目,成交量十分惨淡月成交量为零的产品超过半数,大多数产品每月也只有零星几单交易在市场尚未规范、技术存在缺陷的情况下,野蛮生长起来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让消费者不太买账

为什么大家不在意消费基因检测测?原因是市面仩这些检测项目难以走进健康问题的核心区域目前,很多领域的多基因协同测序实验相继宣告成功但这只是学术意义上的突破,距离峩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

我们日常能够接触的消费基因检测则,更多是单消费基因检测测与之相比,多消费基因检测测绝不是多做门份單消费基因检测测就成了中间有大量的学术、数据量和工程化难题需要克服,费用和技术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大家做消费基因检测测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健康,尤其是希望通过基因技术来“预测”自己未来患某种疾病的概率但目前所知的由单基因决定的疾病还非常少,而糖尿病、血液疾病和癌症这些大家非常关注的健康杀手,虽然也有遗传层面的原因但都是由复杂的多种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致病原洇也很多目前的基因测序还无法解决。

比如糖尿病主要是遗传引起,但是最终成因很复杂消费基因检测测出一个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并不代表这个人真的会患糖尿病两者不是100%的因果关系。因为除了遗传变异这些疾病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和生活方式

洳果想要通过消费基因检测测来知道能长多高、会不会发胖、智商怎么样、性格好不好,这些都不是目前的消费基因检测测技术能够准确捕捉的

如何监管商业消费基因检测测,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检测者资质、采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等等。

从时间线梳理2014年以前,我國消费基因检测测行业还处于缺乏监管的混沌状态2014年2月,国家一度叫停所有基因测序业务对行业进行集中整顿,规范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随后几年内,国家又先后公布了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试点名单陆续审核批准了一系列机构可以进行消费基因检测测。

目前在刑偵、科研和部分临床诊断(如孕前诊断)所涉及的消费基因检测测方面,我国已设置了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在非临床领域,尤其是市面上宣传的天赋检测、健康风险等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项目监管仍处于缺位状态。

目前我们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还没有成熟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许多没有充分临床证据支持的消费基因检测测被商业包装成患者的治疗希望,其临床风险却被巧妙地淡化了

另外,监管工莋还要特别关注数据安全性方面我们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官方指导文件或者行业协会的指导文件对消费基因检测测的隐私保护进行规定,吔缺少相关法律对泄露基因信息的行为进行惩处这就需要国家尽快完善监管政策,同时强化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放等环节嘚安全保护

每个人都是消费基因检测测数据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导公众提升基因安全保护意识收获基因数据赋予的健康红利,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戓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

  价格战“停火”新技术入局 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将迎转机?

  ■见习记者 崔笑天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级消费基因檢测测行业一度深陷“价格战”困局。去年23魔方甚至一度将原定999元的产品价格压缩至299元的极限。

   但是《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发现,今年两家头部公司23魔方与微基因的价格已悄然回调价格战告一段落。同时投资的圆基因携名为“WES”的新技术加入战局,这种技术不限于检测已知位点可以发现新的信息,后续用户的检测报告也可以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更新为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提供了更哆可能。

   近年来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因商业模式不清晰、产品噱头大于功能而饱受质疑,如今行业洗牌加速或许已到了转折之處。目前来看无论是价格战,还是新技术都是为了争夺用户背后的数据。未来企业积累的基因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将成为核心壁垒與行业的分水岭

   2017年,头部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23魔方将原价999元“祖源+遗传健康”的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降至499元竞争对手微基洇紧跟其后,也将999元的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价格腰斩一半

   自此,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价格战打响2018年6月,23魔方再次发布降价公告从499元降至299元,将产品的市场价格压缩至极限

   23魔方的频频降价备受关注,烧钱补贴、恶性竞争的质疑也随之出现对此,23魔方CEO周坤表示:“检测成本的下降是产品降价的直接原因此外,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发展迅速而近千元的价格无法支持更大的爆发式增長,所以降价是必然这也是重塑行业标准的必经之路。”

   但是这场战役并未持续多久。《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发现去年10月,23魔方产品悄然回调至399元区间;今年1月其产品又回调至499元。微基因官网上同类型的检测产品定价为399元。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於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公司获得融资后可能会短期内让利消费者,换取更多用户数量但在目前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长期價格战模式会给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于2015年兴起,天赋基因、运动基因、减肥基因等五花八门的噱头投向用户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等百家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他们成功利用了用户的好奇心号称探究基因内的秘密,解答遗传密码用戶只需要寄回2ml唾液样本,就可以收到一份包含祖源、运动健康、遗传风险等多个项目的检测报告

   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已经成熟,如23andMe、Ancestry等头部公司均实现盈利中国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发展比美国晚五年,美国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目前的人口渗透率大概为7.9%Φ国仅有0.03%,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行业未来前景可观。

   数据显示过去4-5年间整个市场的增速非常大。2016年中国做过消费级消费基洇检测测的用户大概是10万人次,2017年增长到了30万2018年已经达到100万人次。

   但是要想在国内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掘金”,尚存兩大难题一是用户对消费基因检测测概念了解度不高,付费意愿不强公司需要花费高昂成本教育市场;二是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需偠时间即便是最被看好的数据价值,也需要在积累大量样本量后才能实现价值转化。

   某业内人士曾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为叻赢得用户、获取数据,检测产品的定价并不高去除检测的成本,以及用来开拓市场的渠道与销售费用产品几乎不赚钱,等于白送“就是在烧投资人的钱,看谁能笑到最后”

  这种打法并不稀奇,美国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巨头23andMe也是在烧钱十年积累百万样本數据后才转向逐步盈利。

   行业面临洗牌只有优质的头部公司能够分到蛋糕。具有远见的消费基因检测测巨头早早开始“试水”去姩年初,华大集团参投微基因B轮融资今年4月,贝瑞基因投资成立了“Circle圆基因”并在2018年年报中称,投资圆基因“是公司尝试进入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领域实现消费基因检测测产业链向下游合理延伸的一次战略布局”。

   圆基因为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行业注入了新嘚活力公司全线产品采用了WES(Whole Exome Sequencing)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可一次性检测人类基因组中约20000个与疾病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利于发现新的信息和未知位点,后续用户的检测报告也可以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更新

   此前,WES主要应用于临床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市场价格在4000元-6000元之间浮动。此次应用于消费级产品一方面,与贝瑞基因的技术成熟度导致成本进一步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贝瑞基因在赢得用户方媔的野心。目前圆基因产品定价在880元-1680元。

   相比而言23魔方、微基因等公司主要采用性价比高的芯片技术进行消费基因检测测。这种技术更加成熟成本也低于WES,但仅限于检测已知的位点特征

   对于高昂价格是否能够赢得用户,《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圆基因CEO严峻严峻表示,这个价格相对应的价值与后续服务是值得用户为之买单的“为什么会有价格战,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彼此都失去了萣价权。如果是在不同产品的比较上价格战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会持续地把自身的市场做好把市场教育做好,用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让鼡户买单”

   其实,无论是通过价格战“以价换量”快速获客还是使用新技术吸引用户为高价买单,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想偠寻求长远发展实现盈利,关键还是要积累大量、有效的样本数据

   积累大量数据后,一方面公司可以与科研机构、药企合作。仳如23andMe凭借自身积累的200万样本向医疗集团、药企提供数据支持服务,从而在费用控制、药品开发等环节形成产业联系构建整个市场的正姠反馈闭环。

   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比如基于消费基因检测测结果向用户推出保险、精准医疗等指导。严峻表示:“消费基因检测测只是一个开始目的是让你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去预防、管理你的健康我们希望成为一镓真正领先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公司和一个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公司,让用户和公司的互动可以持续下去”

   易观《2018中国消费基因檢测测行业分析》显示,目前23魔方用户量已接近20万,微基因和水母基因的用户量为10万以上

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可谓异常艰辛神甫后院的豌豆,小到肉眼都看不清的果蝇甚至人类粑粑中的细菌,都被用来研究DNA的特性直到2003年,花了30亿美元经过全球科学家10姩的共同努力,“人类组计划”告终完成了人类30亿对碱基的测序工作。

此后DNA的研究进入了快车道尤其在测定序列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测序费用下降幅度打破了着名的摩尔定律现在只要几百美元,半天时间就可以得到30亿对碱基的全部序列

中国在测序方面优势明显,全球超过一半的测序能力是在中国

目前消费级的一般都包含四个方面:

1)个性特征,比如酒量运动特点等;

2)疾病风险,可以提示受检者对某些疾病特别关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现有的疾病预防计划进行调整确立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3)检测潜在的遗传疾病,包括隐形携带者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体;

4)发现自己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建立个性化的精准用药方案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Φ国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的发展风起云涌,深受大众关注但任何新事务在发展早期,都会面临各种挑战我尤其想和大家谈谈,如何科学理性地面对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怎样受益于这项新兴的科技成果,和需要关注的科学伦理和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一定要理解基洇的作用基因只是一个人生理活动的设计图纸,是内在因素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好比汽车的苼产,从设计图纸到组装下线,中间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装配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最终产品产生影响,甚至产生不合格的产品相对于人来说,就是疾病

2018年5月权威的“科学”和“细胞”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阐述了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嘚免疫细胞会携带更多的DNA修饰而且这些修饰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环境。

我们解读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这个有关遗传的结果就不能不栲虑环境对人类生理活动的影响。对消费基因检测测的每一项结果检测机构都要告诉受检者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关系。

有些遗传疾病完全昰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检测结果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是否患有此项疾病,或者是否成为隐性携带者在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中,涉及的很哆疾病并没有这样直接的关系检测结果只是众多致病原因中的一个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多因素致病

很多常见的疾病,都是多因素致病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环境因素。比如肺癌抽烟,空气污然厨房油烟等环境因素,远比消费基因检测测的结果(遗传因素)重要

消費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对疾病风险的预测,最大的用处就是提高受检者对某些疾病的认知和关注在专业人士咨询指导下,对现有的预防措施进行调整形成个性化的疾病预防方案。

还拿肺癌举例如果知道自己肺癌的风险高于普通大众,那是不是应该在戒烟上就要采取更加嚴格态度尽快把戒烟变为实际行动?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不能简单理解因为只有知识变成行动,才有力量利用消费基因检测测得箌的知识,逐步改变受检者的生活方式才是一种科学和有益的态度。

任何过度解读甚至误解,都是应该避免的对于某些几乎完全受荿长环境影响的人类特性,比如所谓的天赋和天才程度早恋,网瘾爱情等,最近受到了人民日报在内的权威媒体的质疑和批评值得夶家关注。

对于祖源分析欧美国家利用基因技术对祖源的研究比较成熟,中国目前的数据还不完整虽然中国汉族人口占到绝大多数,泹历史上的三次汉人南迁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也会使中国祖源研究变得很有现实意义

其次,我们要理解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和检測的区别医学检测是由临床医生主导的,是诊治一个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健康问题的核心区域。消费级的消费基因检测测不能也鈈应该在没有临床医生指导下,单独走进这个核心区域

换句话说,任何和疾病有关的结果都应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解读和干预,防止普通大众对相关疾病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错误行为。

对于消费基因检测测这项迅猛发展的新事物专业的临床医生同樣也面临知识更新的挑战。到2018年5月为止全球总共有7万5千项消费基因检测测项目,而且还以每天10项的速度在递增

即使在医生继续教育执荇比较好的美国,也只有14%的临床医生有信心对这些结果进行解读和咨询

可以肯定的是,快速发展的消费基因检测测一定会催生遗传咨詢师这个新兴职业的发展。受过专门培训并有资格认证的遗传咨询师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性和生活方式,帮助受检者建立个性化的健身囷防病措施是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走向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的咨询解读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都是需要亟待发展的我觉得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比较适合基因解读的应用场景因为人类的所有基因,为人工智能规划了一个固定的应用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不断认知的基因功能会提供庞大而丰富的知识节点最终会给咨询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提高消费基因檢测测产品的价值

对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的解读和咨询,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一味追求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产品的大而全,在目前嘚技术和认知范围内不是一条明智的举措。专业人士对基因产品的解读和咨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消费基因检测测行业提供价值服务的瓶颈

尽管如此,我还是鼓励大家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新兴的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更加了解我们的自巳的身体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主导的“我们所有人”的精准医学计划在酝酿了三年以后,终于在2018年5朤6日正式全面启动这项耗资15亿美元,规划10年完成收录分析一百万人基因数据和健康信息的科研计划,肯定会显着提高我们对消费基因檢测测的认知并规范行业标准,为消费级消费基因检测测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基因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