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如何把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义践行到实际生活当中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_百度知道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匿名用户知道合伙人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例:大学生应该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应该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09-02-14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该从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开始。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许多事业有成,学业有成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只是缺少高度凝炼的理性概括,并不缺少准确灵活的感情把握,这正是所谓“有感于心而难以言之于意”的意思,究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自己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运用 来到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但是如果我们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去处理事情,是否会更加简单一些呢?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五、关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d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该从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开始。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许多事业有成,学业有成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只是缺少高度凝炼的理性概括,并不缺少准确灵活的感情把握,这正是所谓“有感于心而难以言之于意”的意思,究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自己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运用 来到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但是如果我们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去处理事情,是否会更加简单一些呢?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五、关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sds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代发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辅导实践中用起来
阿勒泰?赛肯
日08:14&&&&来源:
原标题: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辅导实践中用起来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为解放全世界劳苦大众带来希望的曙光,也时刻指引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向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应该始终贯穿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大学生辅导工作应当始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贯穿于工作之中,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辅导的问题
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而青年大学生是引领、塑造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干力量,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聚焦未来引领时代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辅导工作,坚决消除“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大学生辅导工作是立德树人工作十分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环。说其十分重要,是因为大学生辅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其在保障大学生健康生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工作常常表现出务虚的倾向,常常关联着宏大的主题,常常受制于分散的注意力,但是,只有将务虚的倾向落到实处、将宏大的主题落到细处、将分散的注意力落到及时处,才能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思想、提升综合素养。说其比较特殊,是因为相对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专注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而言,大学生辅导工作重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品德素养,其关注的对象更基础、作用的层面更隐微、聚焦的问题更复杂、产生的影响更深远。因此,高校必须保障这一工作有专门的力量、专注的态度、专业的水准。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工作之中,就是要解决好辅导什么人的问题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既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强调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的必要性。将“群众观点”转化到学生辅导工作中,则是要树立“学生观点”。学生辅导工作需要深刻理解、精准把握学生的特性。大学期间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黄金时期,也是观念养成、价值塑型的关键时期,更是由他人管教转向自我约束、他人导引转向自我选择的过渡时期。因此,学生辅导工作既应该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也应当给予他们持久的关心、及时的帮扶和必要的引导。
要兼顾“施肥”和“剪枝”这两个方面,就必须将学生辅导工作落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层面,能不能落实取决于能不能触及学生的切实需求,能不能落细取决于能不能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不能落及时取决于能不能跟进学生的成长动态。为了及时、精准、高效、灵活地掌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学生辅导工作应当建立一套面向全体大学生,覆盖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全过程,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任课教师、班干部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时沟通和信息流动机制,保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及时把准问题的脉、开出有效的方。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工作之中,就是要解决好怎么样辅导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讲求辩证、讲求统一、讲求灵活、讲求转化,这些都对我们做好大学生辅导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要正确处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从群体角度看,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全体大学生表现出相对集中的普遍特征;从个体角度看,每一个大学生由于个人成长路径不同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个体特征。这就要求在开展大学生辅导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做好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锅饭”,又要针对特殊问题特别情况特定个人推出“营养餐”。其次,要正确处理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关系。大学生辅导工作不仅仅需要传播思想、匡正观念,更加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大学生辅导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打铁还需自身硬”,担当重任的辅导员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再次,要处理好老师与朋友的灵活关系。辅导员既应该做人生导师,又应该做知心朋友。甚至从一定程度讲,只有先当好知心朋友,才能更好地当人生导师。最后,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转化关系。实践证明,在大学生辅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充当被教育、被引导的客体,也可以充当去教育他人、引导他人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学生工作学生做”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骨干提升自我、感召他人的突出作用。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魅力就在于其突出重视实践。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用起来,才能永葆其理论的开放性和深刻性。在大学生辅导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仅仅体现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与此同时还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闪耀出真理的光芒。
(作者:阿勒泰?赛肯,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责编:任一林、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代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代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根源及危害??
  摘要:基于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信心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等方面。在对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主观与社会、家庭、校园、网络等多方面客观的不利因素都是其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还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推进等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着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论文网 /7/view-.htm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7-0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以共产主义为标志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信服。这种信仰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是把有限人生融入人类解放的事业,从而使自己的有限人生成为人类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科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之所以宝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与实践指南。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这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已然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发展形势已经趋于扩大。大学生信仰问题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1]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分析与理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现、根源与危害等问题,是解决这个重点工作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采用网上无记名问卷及一对一访谈等形式。为使调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在全国高校中随机开展。共回收有效问卷2525份,涉及江苏、北京、重庆、黑龙江、山东等27个省(市、区)的高校,生源地遍布全国32个省份或地区,调查对象包括在读的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男生有892人,占3533%,女生1633人,占6467%。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733%、9085%、182%。[2]根据课题组调研的数据分析与访谈结果,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同时,着重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整体表现、问题根源与现实危害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整体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不仅是人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3]关注并树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能够健全成长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到“中国梦”实现历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高校,有着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安排,青年学生的可塑性也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并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调查得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人本思想最科学的武装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占领程度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占4376%,“说不清楚”的占2539%,“没有信仰”的占3085%,其中男生有信仰的比例是4978%,女生有信仰的比例是4048%。(具体数据见表1)   表1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数虽是最多,但整体质量并非最好,信仰分化严重。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也是大有人在,甚至掺杂着大量的信仰模糊与消极信仰。信仰多元化趋势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   (二)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最合理的标准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程度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占3893%,“不会”的占2923%,“不清楚”的占3184%,比例呈现出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从侧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合理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在下降。当代大学生在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会出现不自觉的主动学习动机,这种主动学习动机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接受与主动学习是识别、分析与评价马克思主义最直观的行为表现,也是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最关键的行为因素。   (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人生实践最实际的指南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程度不容乐观   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必不可缺且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调查发现,“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大学生占4693%,“不会”的占1861%,“说不清楚”的占3446%。(具体数据见表3)   表3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实践指南,并在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的人数还不到一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指南作用没有在当代大学生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作用,也没有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自己的人生实践加以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不仅是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否定与冲击,也是对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否定与破坏,更是真实的社会信仰危机。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在这种状态下,当代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党性认识不足与党员作用发挥不力等主要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信心不足   调查发现,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没过时,仍有说服力”的大学生占7489%,“即将过时,说服力不强”的占531%,“曾经有说服力,但已过时了”的占491%,“说不清楚”的占1489%。(具体数据见表4)   表4直观说明,约1/5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没有了说服力或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价值与意义所在。在数据调查与学生访谈中,我们发现有多数大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有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只是信奉而非信仰,更有多数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发生了改变与转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情形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   调查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的大学生占3881%,“比较有信心”的占4998%,“不看好”的占943%,“非常不看好”的占178%。(具体数据见表5)   表5直观说明,超过1/10的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并不看好,有近一半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   调查发现,“经常读”除了教科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的大学生占848%,“偶尔读”的占5018%,“没有读过”的占4135%。(具体数据见表6)   表6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除了教科书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兴趣极其低迷。在与学生访谈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南知识比较匮乏。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与树立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信仰内容结构不完整。   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会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相信、信奉与学习,也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社会与人的实践。多数大学生不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仅有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研究,一半的大学生更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实践两个统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信仰整体结构不完整。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   调查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占7538%,但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仅占3893%;经常读除了教科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的大学生仅占848%;有一半的大学生不会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实践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上,当代大学生的践行十分不到位。   表7直观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与倒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大学生不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到位。   调查发现,高度认同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大学生占681%,“认同并践行”的占6673%,“不认同”的占2646%(其中,认为为人民服务仅是口号的比例是1216%,认为“人私为利”的比例是143%)。(具体数据见表7)   (四)党性认识不足与党员作用发挥不力   调查发现,认为入党意味着“接受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占7208%,意味着“为就业增加砝码”的占1307%,意味着“一种荣耀”的占903%,不想入党的占582%。(具体数据见表8)   表8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中有2792%的人对党员身份、党的宗旨与党员责任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错误判断。这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党的事业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调查发现,认为身边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不高,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大学生占1802%,“入党之前很积极,入党后就放松要求”的占2131%,“基本起到示范作用”的占2705%,“做事积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的占3362%。(具体数据见表9)   表9直观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身边的学生党员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上没有达到普遍程度的认同,这也说明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没有有效地发挥。一个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党员应该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党员的素养,都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成为了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不力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缺失表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   信仰不是信念,是信念之上的对于人生之外远大目标的信服,其特征是通过自己的有限努力为人生远大目标的最终实现做出贡献,信仰是一种坚固而有动力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会阻碍大学生对自身远大目标的信服与实现,更会对社会理想造成不利影响,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多个方面。 通过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与对学生访谈,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在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同时是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观根源   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青年,其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多方面都具有符合这个社会时代与环境的个性特征。他们追求高度自由,对于个性的发挥高度膨胀,同时着重倾向于自身的判断,创新意识强烈,可塑性也很强。这样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与践行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观根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仰的轻视;二是对传统的不自觉抵触;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信心不足。   调查发现,认为信仰(泛指)“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占3493%,“比较重要”的占4444%,“不太重要”的占1861%,“完全不重要”的占202%。(具体数据见表10)   表10直观看出,存在大量学生对信仰的轻视态度,表11也直观反映了多数当代大学生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学生访谈与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不愿花费精力阅读国学书籍与学习传统文明礼仪等,他们对我国传统元素有着潜意识的忽视与抵触,而对“90”后青年大学生形成的个性自我元素有着强烈的兴趣。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客观根源   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信息进步与国际化进程扩大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受到了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校园、社会、网络等。这些因素中的不利信息也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客观根源。   调查发现,认为影响信仰确立的因素是“家庭成员信仰”的大学生占2246%,是“学校教育及环境”的占2321%,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占1248%,是“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占071%,是“自身发展和内在需要”的占4115%。(具体数据见表11)   表11直观看出,家庭成员信仰的结构与质量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样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与校园环境。社会不良风气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信仰的树立。当代大学生认为网络等媒体宣传对信仰树立的影响不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树立稳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长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与培养孩子的重要手段。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会对大学生树立稳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网络等媒体宣传信息量大,良莠不齐,也会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大学生应树立明辨是非、区分好坏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社会发展、网络宣传与西方思潮等不良风气与不利信息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非常满意”与“满意”的大学生占2943%,认为“一般”的占316%,认为“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的占515%与333%,认为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非常到位”与“到位”的大学生占2903%与3089%,认为“一般”的占3299%,认为“不到位”与“非常不到位”的占416%与293%。(具体数据见表12)   学校教育及环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影响很大。大学生对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员示范作用的满意度评价普遍不高(表9),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稳固与践行。   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危害   从社会角度和人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社会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也有实践存在,同时是多方面存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信仰是与社会理想内在地连结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也常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理想”[4]。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学生个人与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这种状况损害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的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是社会共同理想实现与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损害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信仰作为人学的核心问题和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不仅损坏了大学生正确的人本思想与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的确立,还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破坏了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的高度结合,对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大学生能否综合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成才是检验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最实际、最合理与最关键的标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损害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造成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理论课程的兴趣消减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党性认识不足与党员作用发挥不力阻碍了学校党建工作与其他关联工作的推进。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是社会共同理想实现与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未来栋梁,如果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与实践不能与我国的社会理想(中国梦)、信念(民族伟大复兴)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度结合并为之奋斗,那么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将受到沉重的打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恰恰成为社会共同理想实现与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宏建,李素梅.大学生宗教信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闫飞,周梅,李倩.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研与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5,12.   [3]孙晓婷.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张秀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