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如何看心理学同时爱上两个人人

从佛学角度怎么看 两人相爱 但一方家长嫌弃另一方家长是聋哑人?_百度知道
从佛学角度怎么看 两人相爱 但一方家长嫌弃另一方家长是聋哑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从佛学来看要给对方的家长做解释工作,要进一步沟通,符合逻辑的,符合佛教因明学的沟通,这个很重要。
什么叫符合逻辑的沟通,首先你要使嫌弃的那一方明白是和这位聋哑人的子女结婚,他的子女是聋哑人吗?又不是嫁给他聋哑的父母辈,那以此理由来说明不同意是符合因明,符合逻辑的吗?
其次关键是被嫌弃的哪一方要证明能够给嫌弃的一方以美好的未来,变被动为主动!可以通过和嫌弃的一方有关的人员(朋友,同事等),主要的人员-此嫌弃的一方彼此相爱的子女,做好配合的布局。
同时还要搞清楚,嫌弃的一方背后的真实意图的什么,做到佛学说的因众生根性而不同施教。
呵呵,缘分这个问题,因果这个问题,也不可看得太重,毕竟是无常变化的。
采纳率:67%
从佛学的角度来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医学的角度来说,对方家长的考虑是有必要的,聋哑人生育是有遗传基因的肯定地说,聋哑人的孩子不一定聋哑,聋哑人是否生聋哑儿取决于其本身的致病原因。一般说聋哑人可分二种:一种是先天性聋哑,一种是后天性聋哑。
先天性聋哑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孕妇在怀孕早期接受X线照射、病毒感染、服用致畸药物等环境因素造成的,这种聋哑通常是不遗传的。另一种是遗传性的,一般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显性遗传的,其遗传方式有以下三种:1、父母表型均正常,但都带有聋哑致病基因,父母的致聋哑基因都传给了下一代,就会生一个聋哑儿。如父母之一是聋哑基因携带者,不聋哑,则下一代也有可能是一个聋哑基因携带者,不聋哑。2、父母均为先天遗传性聋哑,则所生的孩子均聋哑,不分男女性别。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生育的。3、父母之一是先天遗传性聋哑,所生的孩子中,二分之一可能是患儿,二分之一可能是正常孩子,这是按照遗传规律推算的。
后天聋哑是婴儿出生后由于传染病、药物等各种外因造成的,是不会遗传的。综上所述,后天聋哑是不遗传的。
想解决这个问题。 要念解结咒。还要念心经给反对的一方。试试吧
家里的事。。。。佛祖也无能无力
世俗人很实际的。
佛教不管这个。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后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e7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关于夫妻这个复杂的关系,佛教是如何看待的-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关于夫妻这个复杂的关系,佛教是如何看待的
&& 菩提树下&&
佛经上说:男人,女人到世界上干啥来了?是了缘来的。佛家讲“受了,受了。” 就是女人嫁给什么样的丈夫,都是命中注定。今天遇到的人,都是命中有的,都是前世种得因,今天才结这样的果。无债不来,无缘不聚。夫妻确实是缘分,这个缘分当然有到头的时候,尤其是世间人。既然两人结为夫妇,那就是前生姻缘注定的;而婚姻的好坏,姻缘的善恶,就要看家庭是美满幸福还是吵闹不和;但不论是善缘或者恶缘,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份的话,两个人是不会结合在一起的。佛教谈爱情从佛法出世间法看,爱情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经》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人类的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灵与肉的结合。作为在有发达文化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男女情爱、夫妻之爱,因为具有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性质也颇复杂。佛教看婚姻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佛教说夫妻当一个男人偶遇一个女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直至相爱,最后结为夫妇,其中虽说会有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但更多的却是偶然之中蕴藏着的必然因素,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找什么对象娶什么女人嫁什么男人都是有定数的,而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夫妻也是缘分天注定的。适合做夫妻必然要满足某些基本的条件,否则,即便成了夫妻也难以持久。在我们的身边,你肯定特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两个相爱的人,或因为误会,或因为经济、性格、父母等种种原因,只好黯然分手,他们也只能慨叹造化弄人。所以才有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之语,道出能有幸成为夫妻的不易,也提示大家要珍惜夫妻之间的缘分。还有一些人,恋爱时也是你侬我侬,千恩万爱,感谢上苍能安排双方相识相知;情到深处,更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在父母亲朋的祝福下,双双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现实生活都能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那样“王子公主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婚姻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啊!当然,很多人是很认真对待婚姻中,纵然双方会出现一些摩擦,争执,他们也会彼此包容,彼此谅解,一步步地慢慢适应,把婚姻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的幸福让他们的人生分外精彩。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的。还有的人,有缘相聚,也有缘相守了,却不珍惜,三天两头吵吵闹闹,……这样不仅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还害得双方父母为他们担忧,更不要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更是无所适从。别人劝解他们,要他们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也该好好好好经营婚姻家庭,他们却说,这婚姻简直就是爱情的坟墓,夫妻分明就是一对冤家。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先说说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什么是“缘起”呢?就是说世间上的事事物物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此外,现起和存在的因缘,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因缘。这种看似牵扯不清,复杂而绵密的互动关系,就形成了解释宇宙万法生起,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中道不二、精深微妙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叫做“缘起”。缘起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的,而是宇宙人生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而证悟成佛,然后将这个证悟的道理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起,主要而力强者为因,次要而力弱者为缘,透过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才有一切法(事事物物)的生起。例如:一粒种子撒在泥土里,必须施肥、浇水,以及有充足的空气、阳光,才能长成一棵大树。其中,种子是“因”,泥土、阳光、空气等等为“缘”,这些因缘都具足了,才有长成大树的“果”。
缘起法显示出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也显示出人生苦乐的来源。从缘起法中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由因缘所成,感情也是如此。尤其,缘起法启示我们: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有可能变坏,坏的也有可能变好。因为因缘所生的万法,有赖于诸缘,一旦因缘散失,所生的诸法自然亦趋于散灭。现在两个人和和美美,不等于以后不会劳燕分飞;现在两个人形同陌路,不等于以后不能携手同归。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限于篇幅,此处容不赘述)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许。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对亲人的小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悲,同时,“怨亲平等” ,如,提婆达多处处和佛陀作对,屡次要伤害佛陀,佛陀却常说:“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增上缘。”因此,真正爱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是局限于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著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因此,建议您能帮助您的朋友能深刻认识缘起法,进而在生活中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特别是,要将爱升华为慈悲。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再在重重烦恼中苦苦轮回了。
既然上面的你觉得空泛,那么这么说吧你教她:
1、想想对方的不容易吧,引导她发起慈悲心,不要用瞋恨伤害自己和别人;
2、想想诸法无常,引导她逐步了悟人生的真相,明白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缘落,聚散无定,惜缘随缘,不再执著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好事会变坏、坏事也会变好;
3、想想诸法无我,有求皆苦,引导她发起出离心,内求于己,快快离开众多的烦恼;
4、想想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用有限的时间抓紧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视线吧。  常常有人为爱情而苦恼,来找我倾诉,问我佛法对爱情怎样看,渴望从佛法中获得帮助。我告诉他们,佛法对爱情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因为佛法的任务是解决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而爱情导致的痛苦是众生的主要痛苦之一。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割舍的就是男女之情,最难放下的就是对爱情的渴望。近代西藏佛教大德根敦群培说过:  所有色相当中,对于男人来说,最美的色相就是女人,对于女人来说,最美的色相就是男人,除此之外,没有更美的了。所有声音当中,在男人的耳边,最动听的就是女人的声音,在女人的耳边,最动听的就是男人的声音,除此之外,没有更动听的了。没有一个不喜欢女人的男人,也没有一个不喜欢男人的女人。就算表面上假装,但实际上所有人最爱的就是这个。  爱情与每个人的情感生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但我们往往沉迷于爱情,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佛法并不反对爱情,但强调的是要学会真正去爱。真正的爱不是自私、不是狭隘、不是愚昧,真正的爱是奉献、是包容、是温暖、是智慧。有了真正的爱,婚姻才会幸福,家庭才会和睦,生活才会美满。如果每个人都懂得爱的真谛,敞开心扉,将真爱的能量释放,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变成情人节。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爱情而痛苦不已。怎样从爱情的痛苦中解脱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爱情的痛苦从哪里来,才能结束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痛苦纠结,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太多的想不通、放不下。爱情的痛苦究竟从哪里来呢?爱情的痛苦来自三个因素:我们所爱的对象、我们的心、恋爱中的快乐。这三者都是虚幻、颠倒的,导致了爱情的痛苦。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当我们谈恋爱时,觉得自己的爱人是最完美的,这本身就是错误、颠倒的认识。  从世间的层面看,我们所爱的对象是由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组合成的一个血肉之躯,无论身体还是思想,都是无明的产物。人的身体里充满三十六种不净物,自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垃圾桶,所以才需要洗澡来清洁身体产生的污垢,需要香水来遮掩身体产生的臭味。“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男女刚刚认识的时候,只看到精心打扮后的对方。如果我们喜欢一个女人,我们是喜欢她美丽的衣服、精致的妆容、芬芳的香水,还是喜欢她本人?如果我们喜欢她本人,那么当她死去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时,我们也应该喜欢她,可是事实上,那时我们心中只有恐惧和厌恶。  我们所爱的对象不仅身体不完美,思想也不完美。他/她的心中充满七情六欲、充满贪嗔痴烦恼。他是众生中的一员,一直在轮回中流转漂泊,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坏习惯,是无始以来种下的习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谈何容易。所以无论谈恋爱的时候感觉他多么完美,他所有的陋习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暴露,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同时,我们自己在对方眼中也是如此。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之后,双方各自的缺点就会越来越突出:抽烟、喝酒、暴躁、懒惰、败家等等,彼此当然会受不了,这时脑子里盘旋的可能只有两个字:“分手”。  从究竟的层面来说,我们所爱的完美对象只是一个假相,本质上超越二元对立,不存在完美或不完美,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二,我们爱对方的心是无明、自私、贪婪的,所以越陷入爱情,就越自私,越互相伤害。  我们的心充满了欲望、自私、贪婪以及执著,其中无明和欲望是让我们陷入爱情的主要推手。我们这颗无明的心难以看到对方的真相,再加上欲望的习气非常可怕,在欲望的强大推动之下,男女之间就产生了强烈的相互吸引。  打个比方说,这好像一块变质的肉,被加入很多调料去遮掩它的臭味,再经过各种加工,于是变得色香诱人。如果你有吃肉的欲望,又无法识别它内部的腐烂,你一定会对这块肉充满渴望,恨不得马上一口吃掉。至于它腐烂的本质,只有等你吃到口中的时候,甚至吃进肚里导致上吐下泻的时候,才会明白。  世间男女“你爱我”、“我爱你”的这个“爱”,由无明、自私、欲望这三者联手打造。有时我们自以为对别人很好,其实里面掺杂了很多虚假自私的成分。当对方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我们就爱;一旦有一点点的不满足、不如意,我们马上就会起烦恼,甚至后悔不已:“我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于是忍不住再去追求新的恋情,好让欲望得到满足。然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欲望会引发另一个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先生有好几个“太太”,或者一个女士有好几个“老公”,可他们还是不幸福。  世间的爱情越强烈,随之而来的嗔恨往往也就越大,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当我们爱极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把所有的钱财、心血、精力都花在他身上,一旦他移情别恋,我们对他的嗔恨,也会胜过对其他任何人的嗔恨。因为爱得太深,由爱导致的嗔恨也特别可怕。比如,看到普通的男女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如果看到自己喜爱的女人或男人跟异性在一起,哪怕是正常交往,我们心中都会不舒服,爱得越强烈就越希望独占对方,恨不得她/他永远不要再次见到这个异性。很多恋人都是这样,曾经爱得如胶似漆、寸步不离,一旦感情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为仇人。世间的爱就像跷跷板一样,一不小心、不谨慎,就可能引发矛盾: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皆有可能。古代有很多“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其实并非纯粹杜撰,很多真实的杀戮乃至战争都是由男女间的爱恨情仇所引发。  第三、我们在爱情中感受到的快乐也不是真实的,它的本质其实是痛苦。  人们常常把恋爱当成是最大的快乐,而佛陀告诉我们“有漏皆苦”,意思是说这样的快乐并非真实、永恒,越追求越会导致痛苦,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痛苦。佛法中把这种痛苦称为“行苦”,也就是凡夫不易察觉的苦。圣者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这样的痛苦,就好像一根毛进入到眼睛里一样敏感,这就是“以苦为苦”。而凡夫由于无明,无法感受到这种痛苦,好比是一根毛放到手上一样没有感觉。我们不仅感觉不到痛苦,反而把男欢女爱当成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四颠倒”之一的“以苦为乐”。最可怕的是,当我们执迷不悟地追求这种虚假的快乐时,不知不觉欲望就会发展到极限,造下很多不可思议的恶业,导致永无止息的痛苦。  虽然爱情的本质是苦,如果能够在结婚之后长久相伴直到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种温暖。我们怎样获得幸福稳定的婚姻呢?  青年男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最好慎重考虑,相处和观察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决定是否结婚。一定要考虑双方是否彼此理解,是否志同道合。经过这样谨慎的选择,以后的婚姻稳定就比较有保障。  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都不断提高修养,具备生活智慧。两个人在一起,分寸很重要,不能随心所欲,如果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一定会导致不和。有时,婚姻中的某一方非常负责任,非常包容,反而导致另一方过于放纵,养成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负责任的那一方肯定坚持不下去。所以,两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维,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彼此关爱。  我们所爱的人就像旅途中的旅伴,虽然大家一路同行,但谁也不知道旅伴什么时候就会到站、什么时候就会离去。在这短暂无常的相聚中,彼此之间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相处,不应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或发生矛盾,否则一旦离别,我们一定会非常后悔:在相处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善待他?为什么没有包容她?  最好的爱情之道、夫妻之道是既懂得珍惜、又不过分贪执,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样,细水长流,平平淡淡才是真爱。  如果婚姻非常不幸福,可以彼此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冷静地想清楚谁对谁错,谁爱谁不爱,千万不要过得生不如死还硬撑,那样会造很多恶业。如果实在无可挽回、提出离婚,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知道自己是真的尽力了。  既然爱情的快乐是短暂、虚幻、不可靠的,那么真正的幸福快乐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追求与真正的幸福相一致的目标。  让我们来打个比方,当我们认为雪山是白色的时候,我们对雪山的认识和雪山的本质是一致的,那么以雪山为目标去追寻白色就一定会有结果,一定能如愿以偿。当我们认为天上的彩虹是真实的时候,我们对彩虹的认识和彩虹的本质是不一致的,因为天上的彩虹并不是真实的,而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  世间的爱情,就好像以天上的彩虹为目标来追寻,不论我们怎样苦苦追求,都无法达到目标。  有一种爱,达到了真爱的顶峰,既无私又智慧,既清净又圆满,这就是佛菩萨对众生的爱。  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度化仅仅一位众生,哪怕自己被挖去双眼、夺去妻儿,甚至被砍掉头颅,都心甘情愿、没有丝毫的后悔之心。从前在藏地,为了度化众生,空行母会化身为妓女。她一生之中接触的男人们最后都得到了解脱。佛陀和空行母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们在本质上是美好、清净、圆满的,他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等等一切都是智慧的产物。这样的爱,结局一定是幸福圆满的。  凡夫之间的“爱”与佛菩萨对众生的“爱”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它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由于凡夫的我执和自私的缘故,世间之爱越大,伴随的嗔恨越大;由于佛菩萨的无私和无我的缘故,佛法之中的爱越大,产生的智慧越大。  当我们把佛菩萨的功德、解脱的快乐作为追求的目标时,就好像以雪山为目标追寻白色,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不论在远处还是近处看,雪山都是晶莹洁白的。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目标和事实是一致的:我们认为佛菩萨是美好清净的,佛菩萨确实是美好清净的;我们认为佛菩萨是具备无量功德的,佛菩萨确实是具备无量功德的;我们认为解脱是快乐的,解脱确实是快乐的。或许刚开始学佛时,我们对佛菩萨只是产生了一点点的信心,但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佛菩萨这么伟大,当初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菩萨的功德本来具足,所以我们会越追求越欢喜,越追求越得到快乐。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爱情的快乐是眼前的、暂时的、虚幻的,而解脱的快乐是长远的、永恒的、真实的;世间爱情是无明的、自私的、有限的,而佛菩萨的爱是智慧的、无私的、无限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对爱人的情感不必炽烈如火,失去爱情时也不必仇深似海。相聚时好好珍惜,分手时一切随缘。短暂的人生路途中,让我们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过快乐的日子,从关爱家人开始,让内心已经具备的爱的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渐渐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博大的爱心。正如一位噶举大德所说:  有伴侣的人,扩大对伴侣的感情,就成为对众生的爱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会自然影响伴侣,当一个太太非常慈悲,她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园里浇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很温馨呢。 
通灵佛教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时爱上两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