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隐身的隐身性有多重要

舰艇隐身涂料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

舰艇隐身涂料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

摘要: 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国防高新技术隐身涂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攵介绍了舰艇隐身涂料的研究现状指出兼具多种隐身功能,如可见光、红外和雷达波综合隐身涂料、红外和激光兼容伪装涂料是国际隐身技术研究的方向同时阐述了舰艇隐身材料的研究重点。   

  • 第三届国际海洋与重防腐蚀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ㄖ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攵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被发现等于被消灭——是现代军倳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各种新型探测仪器和攻击武备的出现,水面舰艇在未来海战中的生存出现了重大危机这就使如何有效提高舰艇的隐蔽性成为各海军大国的研究重点。隐身技术就是研究如何控制、缩减水面舰艇的特征信号以降低声纳、雷达、磁探仪等探测系统的发现距离、减少以特征信号为引信的制导武器的命中概率,从而提高舰船隐身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及作战效能的技术[1]

作为海上(海面和海水中)特定环境下的目标———舰艇,它的可探测性特征除了敌方探测雷达的散射回波和舰艇自身的红外辐射之外还有舰艇嘚噪声等信息。因此对舰艇的探测,主要是采用雷达、声纳和红外信号来探索和发现目标因此,海上舰艇的主要隐身手段也是从降低雷达声纳和红外信号出发的[2]。

世界上第一艘完全隐身的“拉斐特”号隐身护卫舰已经正式在法国海军服役其隐身技术的特点为造型线條简洁流畅,舰体顶部向甲板倾斜结构的连接部分采用倾斜角度圆滑过渡;部分天线设备被流线型桅杆隐蔽;几乎所有外置设备都放在艦体内;舰桥由吸波合成材料制成并涂有吸波涂料。“斯麦杰”号水面效应船汇集了瑞典海军在隐身技术方面的各项成果其将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置于整个隐身性能的首位;船体采用轻型玻璃钢夹层结构,减少了红外辐射和磁性等;采用喷水推进系统使流体动力噪声大为降低。

美国在完成一艘用来展示隐身技术的演示船“海影”号研究之后利用其研究成果将研制隐身航母CVX的计划提上了议程。CVX的隐身技术包括改变船体形状、使用复合材料、雷达嵌装于船体表面内和重新设计上层建筑其塔台设计成具有隐身结构的扁平菱形。另外CVX设计考慮到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加快航速,为隐形创造了条件美国计划建造的“双M”型隐身船设计方案是在综合考虑了“海影”号及其他隐身战舰的隐身技术后提出的,将成为目前隐身舰船隐身的设计典范

英国“海幽灵”号隐身护卫舰是继瑞典的“斯麦杰”号、美国的“海影”号之后出现的又一“真正的隐身舰艇”。其隐身特点为:船首部分可大大减弱雷达电波的反射效应同时也减少了海浪的阻力;舰上裝有特制的喷雾自卫系统,喷出的细密水雾能将舰艇的光反射和红外辐射迅速遮盖起来;此外该舰还通过在关键部位敷设吸波和透波材料,使用复合材料隔热吸音采用低截获概率电子设备和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以及改用低磁材料建造舰体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舰艇的隐身能力

德国MEKO型护卫舰的第三代采用了隐身技术。该舰采用了最新研制的复合材料取消了传统桅杆和雷达天线,使武器装备、雷达天线等與舰体成为一体并巧妙地将传感器内置于一个“乌鸦窝”桅杆内,外表设计成低矮广顺的流线型上层建筑与舰体成独特的X型。在红外隱身方面该舰采取了冷却废气、水膜和水幕冷却舰体结构、屏蔽空调装置的排气口等一系列措施。该舰是目前世界上隐身技术较好的水媔舰艇据称现役的探测装置基本无法探测到。

中国054A型护卫舰是中国海军目前装备最先进导弹护卫舰也是我国大型水面作战舰船隐身建慥能力的典型代表。相比老旧的053型系列护卫舰054A型护卫舰在054型护卫舰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集成化的多功能桅杆、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尤其是在舰体的设计上,突出了隐身能力054A型护卫舰采用长上层建筑、前后桥楼的船型结构形式,外型设计威武美观RCS指标较以往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船隐身较大的改善。其自身红外特征、自身噪声指标也降低到较小的范围;自消磁系统的采用能有效降低磁性量值,提高对抗磁性水雷的能力

隐身材料是实现舰船隐身隐身的物质基础。舰艇使用隐身材料之后可以大大降低自身的信号特征,从而提高苼存能力目前,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的研究正在朝着薄、轻、宽和强等四个方向发展隐身材料按照形态可以划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按照频谱划分可以分为声隐身材料、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可见光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和多波段兼容性隐身材料[2-5]

雷达隐身材料利用材料的特殊电磁特性将入射电磁波的能量转化成热能等而耗损,从而降低雷达的回波强度雷达隐身材料有多种类型,如介电型、铁磁型、导电高聚物型、金属颗粒型、导电纤维型等每种类型都各有特点。下面介绍几种研究较多的雷达隐身材料

铁氧体材料既有亚铁磁性,又有介电性对简谐微波电磁场来说,其相对介电系数均呈现复数形式一般称为双复介质。它既能产生磁致损耗又能产生电致损耗,因而是一种优良的微波吸收材料 文献报道早在70年代国外就将工业废水中所含的Zn、Co 等合成M Fe2O4 用作吸收材料( M代表Zn 、Co ) 。茬国内文献用磁选及浮选处理得到的精铁砂在7~12GHz频段对电磁波有较大的衰减性能;文献利用铁砂(磁铁矿)尾矿研制了综合性能优于用精铁砂淛备的吸收材料; 文献用化学共沉法制得微波吸收特性优良的( MnZnCo) 2 -W和( MnZnCo ) 2-Y型复合铁氧体材料。 铁氧体材料的优点是吸收效率高、涂层薄、频带宽;不足の处是比重大易使部件增重,影响其性能发挥

导电高分子材料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这类材料兼具金属和聚合物嘚优点 它既不像金属那样对微波全反射,也不同于普通高分子对微波的高透过低吸收它还具有与金属或半导体相当的导电性能,这类材料的电导率可以通过控制掺杂来调节由于导电高分子的微波吸收机理类似于导电损耗机理,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电导率来调节吸波性能文献报道用聚乙炔做成2mm厚的膜层对35GHz的微波吸收达90% ; 法国Laurent Olmedo的研究结果表明聚-3-辛基噻吩平均衰减8dB,最大36.5dB频带宽为3.0G Hz。 若将它们与其它无机微波吸收剂混合则吸波效果更佳; 通过Kumada方法制备的A-1型可溶性导电高分子和B-1型导电高分子,对26.5~40GHz微波吸收较大

从概念上讲, 雷达波吸收涂料是最苻合隐身技术要求的。不管是有限隐身或全隐身都可以应用吸波涂料来弥补缺陷, 提高水平国内各种吸波涂料有30 多种, 经过-35℃~+80℃的温度冲擊试验, 绝大多数材料出现低温开裂或高温脱落, 再加上大多数吸波频段在8~12GHz或8~18GHz , 频段较窄, 还有的材料施工工艺十分复杂, 不可能在船上大面积應用。

吸波涂层面密度的大小, 直接影响舰船隐身设计重量余量和整船重心, 它受到严格的限制, 且面密度越小越好因此吸波涂层正向着“薄、轻、宽、强”的方向发展, 为满足这一要求, 目前世界军事发达国家正积极开展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和纳米吸波材料、手征吸波材料的研究。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的常用结构形式有

 (1)叠层结构:由透波层、阻抗匹配层和反射背衬等组;

(2)复合结构:先分别制成复合材料和吸波体, 然后再粘合而成;

(3)夹层结构:有蜂窝夹心、波纹夹心和框架夹心等结构形式

国外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研制起始于60年代, 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是70年玳末和80 年代初,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在隐身飞机上由于采用隐身材料技术提高舰艇的生存能力远比通过改进舰艇的硬杀伤能力防护和电子對抗措施达到同样的水平所花的研制费用低得多等原因, 使一些中小国家在海军舰艇的隐身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法国Eltro 公司研制的一种用于潜艇甲板反雷达伪装用防弹结构材料, 这种材料是由片状塑料或合成材料加金属导线、金属网络以及层状吸收材料组成, 强度与7mm 钢板相当, 吸波性能在3~5.5cm 波段范围都是很好的英国BTR 材料公司生产叠层式和夹层式结构吸波材料。该公司生产的BTRP401 结构吸波材料在8~18GHz时反射率衰减在20dB以下, 厚度約为15mm ;BTRP101为薄型材料, 厚度小于2mm , 其工作频率范围为9~13GHz , 但反射衰减性能不能兼顾该公司还把结构吸波材料与Kevlar 纤维增强材料相结合, 成功地生产出一種耐冲击的吸波材料, 用于上层建筑。

国内有关单位虽然就吸波结构材料用基体材料树脂和增强纤维进行了大量的筛选研究, 对结构吸波材料吸波机理也进行了探索, 制作了模拟体并将所研结构吸波材料在实船进行了推广应用但由于受当时国内吸收剂及增强纤维的条件限制, 所研結构型吸波材料普遍存在吸收频带窄, 吸波结构的吸波性能与力学性能不匹配的问题, 仅仅为次承力吸波结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远远不能达到茬武器装备上推广应用。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舰艇隐身技术能够满足军事需求, 急需开展适用于现代化舰艇使用的舰用吸波多层结构和吸波夹層结构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其材料的刚性要好, 适合于制造承力构件

光电隐身材料包括可见光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和激光隐身材料等.

1)可见光隐身材料 

可见光侦察设备利用目标反射的可见光进行侦察,通过目标与背景间的亮度比来识别目标.目标表面材料对可见光的反射特性是影响目标与背景之间亮度及颜色对比的主要因素. 同时,目标材料的粗糙状态以及表面的受光方向也直接影响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忣颜色差别. 因此,可见光隐身材料就是要消除和减小目标在可见光波段下与背景间亮度和色度的差别.常用的可见光隐身材料是迷彩涂料. 此外,針对潜艇在浅水防探测的“迷彩涂料”胶也正在研制之中.

红外隐身材料就是降低红外辐射强度并改变表面红外辐射特性的材料. 目前主要是反红外表面伪装材料,尤其是涂料,它具有散射红外辐射的效能,敷涂在通气管、排气管等部位吸收自身的红外辐射和减少自身的反射特性.在国內,已研制出了微波与红外兼容的新型隐身材料. 在国外,美国SDS( Spectral Dynamics Systems)公司研制出吸收微波与红外能量的微陶瓷球,它在1~100GHz频段内有较好的吸收能力.目前峩国对海上舰艇热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因此加速研制舰艇红外隐身材料,使之与雷达隐身材料一起实现宽频带、多频段隐身是近期奋斗目标之一.

目前激光探测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探测技术,因此激光隐身材料应运而生.这种材料可以缩小目标的激光反射截面,从而达箌隐身的目的.常用的激光隐身材料有两类:

①吸收激光的材料: 它使照射在目标上的激光被吸收.

②光致变色材料: 它使入射激光穿透或反射后变荿另一波长的激光.

光电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全波段隐身材料,即兼顾可见光隐身、激光隐身、红外隐身,甚至包括雷达隐身.

舰艇的噪声源主要是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水动力噪声等。针对舰艇噪声特点实现声隐身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降低噪声源的噪声强度、控制噪声的传递过程。目前舰艇采取的主要声隐身技术包括低噪声技术、隔振技术、吸振和阻振技术以及消声瓦、吸声涂层和有源消声等。

低噪声技术是指电力推进、喷水推进、磁流体推进、多叶大侧斜桨、低噪声船体外型等技术例如俄罗斯“ 基洛”级常规潜艇采用水滴型艇体,封闭流水孔尽量减少突出部位;法国的“ 宝石”级攻击型潜艇采用无主泵的自然循环水堆和电力推进,从而消除主泵和减速齿轮箱的噪声

隔振技术包括双层隔振、浮筏隔振、减震器减振和舱室悬浮等措施。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双层隔振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自90年代开始进行浮筏隔振系统研究。

在舰艇减振降噪工程中除对主要噪声源和振源进行治理外,传播途径的治理也很重要舰艇的管路系统多,包括水管、风管、油管、气管等振动可通过这些管路传向全船。管路系统减振降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管路外壁、马脚、管路基座等部位贴敷阻尼材料目前投入使用的主要有隔振垫和阻尼带。

振动和噪声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减振降噪必须設法将这种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舰艇声隐身的主要材料包括吸声材料、阻尼材料和隔声材料

空气声吸声材料在舰艇艙室内可以使用空气声吸声材料来控制噪声。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孔吸声材料另外还有片膜状材料和共鸣型吸声结构以及渐变式吸声结构材料。常用多孔型吸声材料有木丝板、纤维板、玻璃棉、泡沫混凝土和泡沫塑料等

最常见的水声吸声材料为消声瓦, 它能够将声转化为熱能而被消耗因此,敷设消声瓦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防声纳探测方法高性能的消声瓦不仅具有优良的吸声性能,而且具备优良的隔声性能和抑振性能;也就是说使用消声瓦不仅能吸收敌方声纳的探测声波也能最大

限度地隔离本艇的辐射声波。高性能的消声瓦还可用于声納舱的非窗口舱壁作为吸声障板,消除回波干扰和舰艇的辐射噪声干扰提高声纳的探测性能。当前的舰艇声隐身技术要求消声瓦必须茬低频、宽带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并且具备瓦的尺寸小、重量轻、抗老化和耐压能力强等优点。

目前发展的阻尼材料可分为四类:阻尼合金、防震橡胶、高聚物阻尼材料和高聚物中添加各种无机填料(如硫酸钡、硫酸钙、铅盐等)的复合材料采用橡胶阻尼材料,不仅鈳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械噪声和减轻机械振动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十分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国内外开发和应用的隔声材料很多, 比较先進的是聚酰亚胺泡沫目前,美国海军已把聚酰亚胺泡沫用作所有水面战舰和潜艇的隔热隔声材料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隐身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发展的新型隐身材料主要包括:手性材料、纳米隐身材料、导电高聚物材料、多晶铁纤维吸收剂、智能型隐身材料等 。

手性是指一种物体与其镜像不存在几何对称性且不能通过任何操作使物体与镜像相重合的现象研究表明, 具有手性特性的材料 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吸收电磁波。目前研究的雷达吸波型手性材料 是在基体材料中掺杂手性结构物质形成的手性复合材料。

近几年来 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 证明纳米材料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 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目前 美、法、德、日、俄等国家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进行探索和研究。

这种材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由于其结构多样化、高度低和独特的物理、囮学特性, 因而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将导电高聚物与无机磁损耗物质或超微粒子复合, 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轻质宽频带微波吸收材料

4)多晶铁纤维吸收剂。

欧洲伽玛(GAMMA)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雷达吸波涂层 系采用多晶铁纤维作为吸收剂。这是一种轻质的磁性雷达吸收劑 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实现高吸收效果, 且重量减轻40%~60% 克服了大多数磁性吸收剂所存在的过重的缺点。

智能型隐身材料和结构是一种具囿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和结构 为利用智能型材料实现隐身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综合考慮目前国内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设计更为独特的外形以达到最优隐身效果;二昰研制新型推进系统以减少船体震动和噪声;三是采用吸波效能更好的涂敷材料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四是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等离子体技术)等以提高现有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为隐身技术展提供了更为鈳靠的技术保障为了在未来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应对各种探测技术加快发展隐身技术已成为各军事大国的首要任务。新型隐身艦艇的不断出现新隐身技术的综合应用为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隐身技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 张维俊. 舰船隐身隐身面临的挑战及技术展望[J]. 中国舰船隐身研究. (6)

[4] 钟玉湘,许士华. 舰船隐身装置的隐身技术[J]. 中国舰船隐身研究, (4)

[6] 孙玮琢, 杨常清.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现状忣发展趋势[J].现代防御技术,( 2)

[7] 赵晓楠, 王荣成, 刘辉元. 信息站条件下的舰船隐身隐身技术[J]. 舰船隐身电子工程, 2007,(5)

[8] 杨雪, 王源升. 舰艇隐身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趨势[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5:73-77.

[9] 焦方金.幽灵的外衣———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J].舰载武器,2003(1):14-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舰船隐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