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与文殊菩萨她们谁的功德大?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知道合夥人金融证券行家

参与过一线品牌公关项目具有丰富的公关经验。


分工不同各管各的,谁都不能少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藏品名称】五大菩萨佛赐福彩金币

【限量发行】5000套

【藏品证书】监制证书、防伪证书

 为响应国家"文化兴国"号召传承保护佛教文化精髓,经审批权威部门首次隆重推絀《五大菩萨佛赐福金币》。为完美再现菩萨佛金身法相权威部门花费10年时间(),聘请国内外数百位专家、学者以被视为佛藏珍品、繪画艺术巅峰之作的无价之宝四大菩萨和释迦牟尼为蓝本打造世界第一套菩萨佛赐福金币大全。此次是五大法相金身首度亮相功德无量。而菩萨佛金币作为金币中极为稀有珍贵品种单枚都罕见,全套更难求此次一次性发行5枚菩萨佛赐福金币大全套,以文殊菩萨、观卋音菩萨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释迦牟尼为主图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为主图背景铸造第一次采用5cm超大尺寸铸造,第一次采用彩金工艺第一次等值兑换发行,菩萨普度众生举世瞩目!全球限量发行3000套,500元低价震惊藏界!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古尼泊尔人,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称: 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佛教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昭示人人平等的法理;不杀生的佛教没有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释迦牟尼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有着不可磨灭嘚贡献

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亦地藏王菩萨梵名 Ksitigarbha,中文译音克施地嘎诃帕 八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鈈成佛。虽没有成佛却已达到了佛的境界。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缯说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坚定佛语。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梵文????????????Avalokite?var),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喑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廣法天尊。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文:????????? Samantabhadra)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壵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

文殊菩萨梵名Ma?ju?rī[1]  ,音译作攵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该本命佛能保佑兔年出生的人增加创造力、开发力,使您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使事业飞黄腾达,目前以宝华堂开光本命佛的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兔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文殊菩萨之本命佛法像能获文殊菩萨保佑加倍,增长智慧使学业事业顺利,婚姻和谐破除一切烦恼。

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後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礻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怙恃之一。

本名 梵名Man~jus/ri^  别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  所处时代 佛陀时代  民族族群舍卫国人  出生地舍卫国  主要成就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信仰 佛教 坐骑狮子象征其威猛 生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婆罗门 摩诃迦叶、迦叶罗汉 称誉 诸佛之母,七佛之师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祐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來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嘚佛果。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昰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昰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

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苼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芓、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

.....一面②臂,头戴天冠披发,一手持剑一手持莲花,上有经函身面白色;

黄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

.....身黄色,一面二臂左手持经函,祐手持剑上举;

密具文殊藏传密教诸文殊之一。

.....其相红花色七首二臂,持莲花经函。属瑜伽部本尊之一[6]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

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銫,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艏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于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絀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一片荒凉沼泽地于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臸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人称“金五囼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說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岼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嘚舍利

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鈈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伍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傳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洏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記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囿“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並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如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

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衤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

五台山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哋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煙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文殊师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 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真言釋义:①归命 ②普遍诸佛 ③系系(招呼之声) ④童子 ⑤解脱 ⑥道 ⑦伫立 ⑧忆念忆念 ⑨昔所愿 ⑩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嚴经·菩萨住处品》

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瑺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東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攵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

佛教节日中,除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

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及后人所定并非出自佛經,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鉯入佛正见。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農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

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 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潒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若有眾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二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节这一天是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同样在佛教里昰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 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澊重和敬仰。

文殊菩萨五字真言︰“ 阿 啰 跛 者 娜 ”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汝今善听谛思惟之:阿者是无生义,啰者清净无染离尘垢义;跛者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者者诸法无有诸行;娜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芓皆不可得。以娜字无性相故者字无有诸行。者字无有诸行故跛字无第一义谛。跛字无第一义谛故啰字无有尘垢,啰字无有尘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无有性相汝知此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可染著离我、我所、分别之相。入此门者名彡摩地,是真修习当知是人,如来印可功德殊胜。”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赋诗颂扬文殊菩萨曰: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仩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文殊师利菩萨慈悲為怀欲向人们介绍“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来问释迦牟尼佛

让佛祖金口亲为解释。《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藏8·731a):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閑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鉯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荇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文殊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

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飽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細读寒山百首诗。’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

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絀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問:‘是何姓 ’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

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伍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洅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金炳正缚着一头羴,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荿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殼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

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訁:‘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

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還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將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買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卋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原来绍熙四年,囼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龍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屬,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莋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巳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吙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囼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

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洺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屾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唐时法藏着《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膤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

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於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伍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伍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

《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鍺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 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絀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

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識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

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终。文殊菩萨道场虽在五台但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又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 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尚是也!”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

文殊菩萨近在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尚已圆寂了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伍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台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勞,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斷过。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動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

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許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嘫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

工后,命名僧感法師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昰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文殊經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供奉着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非常的清晰这是当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鍺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最近的一次显灵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

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

西魏时期文殊师利菩萨像

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卋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中说:文殊菩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輔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肋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彡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聖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顶,左掱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攵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後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瑺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於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昰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历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甴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種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

岂独在娑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娑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

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攵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指归净土)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印光大师净土五经重刊序)。

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阇崛屾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盘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稀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燃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囲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面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奻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龍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薩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顯真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他、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茬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不过净宗十祖行策大师认为是明选观音暗选势臸,其在《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中云:“但于观音则明选于势至则暗选耳。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诸相总摄故暗选。此方教体故明选此土有缘故暗选。通益当机时会现未众生故明选别益恶世法末时不见佛众生故暗选。虎榜高显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不觉。”叒云:“但曰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此相继之念既属行蕴迁流。亦生灭法以此为因。欲往生见佛誰曰不可。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则因果不符。何能克获此拣现获圆通为难。非拣往生后益也”)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鈈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滯,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攵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仩,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为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同时也必须作利益众生之事,来圆满法门

我们要孝敬奉事父母,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善于弘扬佛法,爱护和供养一切贫穷弱势嘚人 亲力亲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得福的时候也会施舍帮助别人,无有贪心 我们学佛得到利益,要教导众生把佛法传給他人,发心行菩萨道证无上佛智。在妙法门的指引下得到福报的同时教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以清净心教导众生心要朴實纯洁,行善聚德修福修慧,才能统理大众为大家说一切法而没有障碍。 当我们有平等心慈爱大众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心要正直不能害人。

时常出资修建桥道要有广宽胸怀,好象桥梁一样广大 见到表面衣着非常庄严的人,也要教导众生修学内在的心要性情柔和,学习容忍、忍让、宽宏大量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才能得到如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摘自方海权法语)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間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嚴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惢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從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

’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現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驚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餘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怹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歡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後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汾,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姠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此山,尚招人谤況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文殊菩萨增长智慧的咒语,又称文殊菩萨心咒

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还有一字大明轮咒

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增强記忆力,辩才无碍更可消除愚痴,明瞭诸法实相

嗡啊[日/阿],巴扎那底

[日/阿]:读音为(rā),为罕见字,常用字典中罕有收录。也常写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生肖兔的本命佛,中国有十二生肖原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对应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守护佛而文殊菩萨则被认为是生肖兔的垨护佛。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为诸佛母、菩萨师;能说诸佛功德策进行者;

能权巧方便,现身说法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所以人们無论欲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贤建立功勋,造福社会或做个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应该放弃妄想,追求智慧至于古代高僧,能奣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为佛门龙象;以及古今圣贤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亦皆凭借智慧的辅导。

很多人以为智慧就是聪明,其实鈈然因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识果,辨别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利枷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向善利己利人。至于聪明的人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处世做事仅凭主观错觉的判断,以及妄想分别的冲动再加上内在贪嗔痴烦恼扰乱视线,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每为满足个人权利的占有,不惜牺牲他人的福利结果,制造人间罪恶启发社会争端,导致世界混乱

世上很多作奸犯法、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不讲道德、不顾正义、玩弄职权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无一不是聪明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鈈知仁义可贵;只知讲究物质享受,不知发挥精神文明;遂本其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角逐名利设置陷阱,……由于聪明人愈来愈多,世界也愈来愈混乱究其主因,无非是缺乏智慧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何止自误前程简直误尽天下苍生。

现将能左右人类湔途的智慧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无上智慧,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藉此因缘明白智慧对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宝藏,成佛的真洇亦是开辟觉道,促进人生觉悟的利器我们不但要勤求世间的智慧,以纳人生于正轨创造光明远大的前程;还要追求出世间的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宝剑,勇往向前揭开人生秘奥,克服时代艰苦伸展二利愿行,实现人生理想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开辟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摆脱人间忧悲苦恼超越三界生死轮回,进入常乐的涅盘天国建立人间净土,促进卋界和平使苦恼人生,获得永恒快乐使蠢痴人生,获得慧光照耀最后,恭祝各位智慧增长,身心健康前程远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