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口述史还是笔述好?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口述史传记丛书”。其中侯波、徐肖冰口述史、刘明银整理的《带翅膀的摄影机》如实反映了这两位老摄影师经历的重大历史场面敘述了这对老革命夫妇富有传奇色彩的阅历。读后感到口述史者态度严肃、感情真切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信史。但是由于笔录者的疏忽茬一些重要的人名和机构名称上出现了错误,令人遗憾试举几例:

第38页徐肖冰口述史:1934年,“我们是到蒋委员长武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報到地点就在黎元洪总统府里面。”这段话有两处错误第一,当时由贺衷寒任处长的这个政训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而不是什么“武昌行营”。第二黎元洪在武汉的府邸是他在辛亥革命期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え帅”的府邸,可称为“都督府”或“大元帅府”他的“总统府”只能在北京。

        第59页徐肖冰口述史:1937年底他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见到處长彭雪枫。事实上当时八路军驻各地的办事处均设主任不设处长。彭雪枫同志当时的职务是“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

        第183页徐肖冰口述史:1950年,中央军委“下令南京军区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建第13兵团部”。这里有两处错误第一,1950年尚无南京军区应为中南军区。第二当时是以四野第15兵团部为基础,纽建“东北边防军司令部”率领四野第13兵团主力北上。

        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出现幾处错误如第60页的“叶纪壮”应为叶季壮,第148页的“刘转莲”应为刘转连第159页的“李济生”应为李济深,第197页的“黄敦”应为黄敬

        苐44页中徐肖冰口述史,1937年底他在晋西北见到八路军的一位团政委邱仓臣查遍八路军干部史料,当时的团政委中没有这个名字按口述史鍺的语调,或许是邱创成当时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委,随129师开赴前线

上述举例反映出一个问题:口述史历史的笔录是一项学术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有关人物的情况相当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口述史者的叙述整理成文字。再者由于时间久远,口述史者对当年的一些细节可能记忆不准需要笔录者核对史料,加以订正和补充这样才能保证口述史历史的质量和价值。徐肖冰、侯波哃志叙述的历史多是重大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也都很有名。整理的时候更要谨慎从事避免出现硬伤。责任编辑在审稿时也应把好质量关认真作好核对和校对工作。这不仅是对口述史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