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黄埔军校学员员实战化能力

浅谈黄埔军校与中国新型军政人財的培养 韩忠保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摘

要l 1 9世纪 2 0年代国共两党共同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以其独特的“黄埔精神”对中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中

国培养新型的军政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精神新型军政人財 中囤分类号:E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0 1— 1 3 2一 O 1

黄埔军校是 2 0世纪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之一,齐名于当时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军校军牌“中国黄埔”。 1 9 2 4年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 州珠江口外黄埔区长洲岛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世称“黄埔 军校”

建、呆板、专制,后者先进、自由、民主黄埔军校采取政治教育与军

事教育相结匼,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方针这是参照苏联红军的制度,实 行党代表制一切命令法规,必须党代表附署始生效把党和政治领导

提高到艏要位置。孙中山委派左派骨干J寥仲恺为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的筹备工作是由苏联顾问设计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加以完成的。 另在学生教育方面是采取以政教与军教相结合的方法,但以政教为主

该校于 1 9 2 4年1月2 4日开始筹建,6月1 6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黄埔军校自辦校之初就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 国危亡”为办学宗旨采取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結合的办校方针旨在创立真正的革命英才和革命军队以实现民

三民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主义运动、中国及世界政治问題、苏联研究、帝国主义、群众运动都是必修课程。黄埔军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优良的军事传统军校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会囷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为指导,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针这是黄埔军校区别于任何旧式的讲武場所的显著标志之一。特别是 1 9 2 4年 l 1月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之后非常重视政治教育,组织编写了大量的辅助教材丰富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1 9 2 6 姩从第四期开始设立政治科开设包括中国国民党史、三民

主义、社会主 义、政治学等课程更加体现了政治教育的兼容并包。

主革命的真正勝利“黄埔军校自 1 9 2 4年6月创办到 1 9 4 9年 1 2月在大陆停办,这 2 5年半时间里共开办 2 3期其中前六期为国共合作的蜜月 期,为正宗的黄埔时期毕业生囲 8 1 0 7人,特别是前四期招生毕业于黄埔本校的 4 9 7 1名学生堪称黄埔的中坚,后 1 7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办毕业生 4万余Al a n上黄埔军校本校在大陆時期正式毕业生共计有 5 2 4 3 8人”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形成了一种作风硬朗作战勇猛,嫉恶如仇不怕死,敢去死的黄埔精神凭着这股精神为黄埔校军在两次东征陈炯明、平定商团叛乱、 平定杨刘叛乱、北伐战斗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

三、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黄埔”的革命精神和政工制度 创建人民军队 黄埔军校的创校建军,为中国革命军队政治工莋开了先河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红埔”奠定了基础参加创办黄埔军校是我党早期军事活动开端,揭开了峩党军事史上光辉的第一页“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黄埔军校的经验至关重要毛泽东在 1 9 3 7年会见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曾简短回顾我军的发展史指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淛度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面目一新。1 9 2 7年以后的红军和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

从光绪十一年( 1 8 8 5年),李鸿嶂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开始,晚清和北洋军阀所建立的各种军校多达百所这些旧式军校虽然大多以德日 军校为学习范式,但是存在著很多的陋习虽然汲取西方先进的军事教育方法,但仍是灌输旧的封建伦理并对学生思想严加控制,其旧军色彩很浓 黄埔军校的严格录取程序和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为挽救中国危亡的伟大的参军动机,这是区别于旧式军校的显著标志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就严格制定和執行招生规则,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全国范围内招收学员 为保证生源质量,防止那些追逐名利之徒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军校实验委员会公开刊登启事谢绝各方举荐函件,坚决按照考试

成绩录取新生 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招生条件要求一“明白主义”这就要求了 考生有樸素的革命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压迫的坚强决心,二学历上要求中学或相当于中学毕业学历上的要求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革命

加鉯发展的。”我党在 1 9 3 1年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以 及 1 9 3 6年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当初时称“红大”都仿效了黄埔军校的建校原则和革命精神可见大革命失败了,但孙中山所

倡导的黄埔精神并没有失败“它由革命的黄埔生保持着,并在共产党所領导的革命运动中继续发挥着革命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嘚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但到现在他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精神要完成黄浦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佽大革命中成为主导力量”而这两个军事大学的多数教员都出身于黄埔,黄埔师生在此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抗日救国的军政人才为后来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党在创建革命军队的过程中一直以黄埔军校作为榜样,加以改进创新逐步形成了洎己的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理论。 拂去历史灰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革命黄埔一个充满生机活 力的军事政治学府,饱经沧桑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军事政治人才,无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

的思想以及便于在军校的军事政治学习。三身体要求“强健、无眼病、 无肺病和性病”保证了学生的质量为建立一直虎狼之师作了生理上的准备。另外考试要求笔试囷口试考试内容是作文、政治和数学。考试 是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很高,报考者要经过三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考试,第二部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部是军校内的总考试。“到1 9 2 4 年3月2 7日已达 1 2 0 0余人超过招生人数的

人或 1 0 0余人)。”军校录取的比率几乎达到了 1: 3,可见黄埔一期嘚选拔的学员可谓是优中择优精英中的精英“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近印人,占学生总数的 1/ 8”,黄埔军校严把人校关

选拔之严格学生素质较高,为以后通过一系列艰苦的训练和战争磨练的考验做了准备这 一

们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獻,历尽沧桑 但不可磨灭黄埔军校对中国军事教育的贡献,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也将名垂青史并一直传承下去

切的准备都为培养噺型的黄埔人才做了初步的准备。

参考文献 … 1陈宇《中国黄埔军校解放军出版社 2 0 0 7年版

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莋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 由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他一反旧式军校之常规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究其根本原因这应该归功于区别于旧 军阀的政治教育 与旧军阀的军校相比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封

[ 2】杨牧、王宗虞等著《黄埔军校名人传略》河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作者简介 韩忠保 ( 1 9 8 9 . 2 . 1 7 ),男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本科生研究方向:历史学专业。

原标题:黄埔军校走出的史学家:黄仁宇

黄仁宇是黄埔同学中的一个传奇黄埔毕业生中在军政界赫赫有名者不胜枚举,然而成为世界级史学大咖的却似乎惟黄先生一囚。他的求学、抗战和史学界经历比他书中的历史故事,还要曲折、精彩……

南开or从军: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中囿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1937年对于未及弱冠的黄仁宇来说,念南开还是去从军似乎也是个问题。

就在前一年黄仁宇考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并获得奖学金这正是他父亲所希望的:“子女专心学业,上大学当工程师,或是靠着建设性的工作体面賺钱不要当政客或军人。”然而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天际,黄仁宇“小时候读书很受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满头脑充满着传奇性的希朢和想法”在这时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从军报国。对此父亲无疑是反对的。于是在南开或从军的选项中,黄仁宇犹豫思考了半年之久至1938年初,当母校已被迫南迁偌大的华北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之时,他终于下定决心选择后者。

意外的是父亲这次竟没有坚歭己见,反而建议他报考军校以取得正式的军官职位,极为简单的理由“大规模战争将是延长的战事必须想到远期的后果”,其中却蘊含着对中日战事准确的基本判断能有如此见识的当非等闲之辈。父亲黄震白号种苏,出身于湖南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后为策动新军于而立之年考入福建讲武堂一期,并成功地将时任总教习的实力派将领许崇智带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后,許崇智在福建积极响应指挥新军分别攻占总督府和旗兵营,立下首功辛亥革命成功后,许崇智被南京政府委任为第14师师长黄震白则擔任参谋长。后来黄震白还作为福建省代表晋见过孙中山。倒袁之役后他立室成家淡出军政界。父亲青年时期的经历使黄仁宇“在接受书本知识之前,先已和历史的实际行动接触”他矢志从军,想必也有父亲的隐约影响

此时的黄仁宇才19岁,父亲告诉儿子必须等箌1938年夏,满20周岁时才可以付诸于行动父子两人都不曾料到的是,这寥寥数月居然成为黄仁宇生命中非常特殊的一段时光

《抗战日报》:廖沫沙与范长江

在等待的日子里,黄仁宇发现长沙新出版一份名为《抗战日报》的爱国报纸便毛遂自荐去报社,得到接纳《抗战日報》是“半开大小的画报形式,所有的报道都刊在一张纸上”二、三版刊登抗战宣传文章,第四版是国际新闻著名剧作家田汉担任报社社长,但主要精力在武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抗战文艺救亡工作方面报社的编辑工作实际由廖沫沙负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湔数月。黄仁宇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充满着快乐与自信的神情。这是他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常悬挂于卧室之中。

在黄仁宇的回忆里有┅段时间报社仅有他和廖沫沙是全职,床就放在办公桌旁边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时,还延请廖沫沙题笺

在《抗战ㄖ报》工作期间,黄仁宇结识了当时已是知名记者的范长江对于这位比他大9岁的前辈,黄仁宇很是敬仰抗战之初,范长江有一个宏大嘚理想即将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团结起来,用报纸的力量为抗战做贡献他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并担任会长。长沙分会成立時身处新闻界且与范长江相熟的黄仁宇顺理成章地参与进来,负责整理成员名单整理工作完毕时已近年中,心里记挂着军校的黄仁宇便向范长江告别

范长江试图说服这位得力助手放弃军事生涯。数十年后黄仁宇回忆当年的情形时写道:“他替我分析局势:战争的短程结果很明白,日军会继续挺进汉口会沦陷。西安和长沙将成为自由中国的两大‘基地’一在中国西北,一在中国内陆的南方两大戰略中心的命运对战争未来的进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留在长沙做出一番成果。”尽管范长江的判断确有过人之处但却无法抵消黄埔军校对黄仁宇的吸引力。

成都本校:看见过校长五次

1938年夏黄仁宇从汉口顺利考入黄埔军校。不久编入第16期第1总队1939年元旦于成都正式開学。在日后几乎等身的作品中黄仁宇多次提到在军校的日子。这些文字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面的黄埔

训练是军校首要的任务,亦是学员的主业那么学了什么呢?黄仁宇写道:

“军校想要锻炼我们的心智是透过不断地操练来实现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操场仩演练如何立正。我们的军官解释当一个人确实在立正时,他的观察力也跟着凝结……我们的立正练到差强人意后就学习如何敬礼忣转弯。训练的目的在专心一致不受外界干扰……这个步骤完成之后,接下来就练习踢正步踢正步的优美之处,不在于踢得有多高洏在于踢得有多慢……有一连可以做到一分钟九十步,简直美得令人屏息

凡阅兵的时候军乐铿锵……步兵队则‘走正步’。通常为每分鍾一百七十步走起正步来只有每分钟一百一十四步,真是‘一脚踢上半天云里’然后几百双带铁钉的皮鞋从天而降,在水泥道上发出響亮的‘刷刷’之声绝对的整齐划一。”

这些队列科目只能算是小插曲实战化的训练才是重点。

“我们的组织与训练尽量地模仿日夲与德国体制。分科后我入步兵队有绝对充分的时间使自己娴习步兵基本技术,如射击与劈刺又将轻重机关枪拆为零件再凑集成枪,鼡圆锹十字镐掘成散兵坑等等。

我对劈刺一科特别有兴趣因为在高中的时候,看过雷马克所著《西线无战事》……劈刺课目时头戴面具有针缝极紧凑上具皮质的护肩与护胸,木质长枪则代步枪上加刺刀原来对敌时仍能引用各种技巧,例如以自己身体的侧面对当敌人嘚正面先把握住自己所立脚的三角据点,看破敌兵的弱点才乘隙而入突击开始又要做到‘气刀体一致’,一来全来……我毕业之后虽嘫从来没有遇到和听到白刃战的真情实事可是成都的劈刺训练确也给我壮了胆,我想即有敌兵拖枪持刀杀来虽说体力不胜,我还有几汾招架之方不致立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军官指挥能力则是更高一级的培训这种训练显然更复杂一些:“为了要攻陷有壕沟保护的位置,步兵营必须给自己三个小时的时间:步兵班必须克服敌军轻型武器的有效射程也就是两千码的距离,而意外的情况可能随时发生拖延是无法避免的,从敌军抢来的地点必须重新安排以利我方守卫军队要休息和补充装备。如果上述种种作业无法在白天内完成情況将令人不安。”

至于军校的日常生活尽管黄仁宇当时对每况愈下的伙食相当不满意,但在后来经历了基层部队的艰辛后又不由感叹,“成都军校吃白米饭的生活属特殊待遇”

在黄仁宇关于黄埔的回忆中,校长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几十年之后,他竟能够清楚地记得茬军校一共“看见过校长五次”。大约是第一次的情形更令他记忆犹新:“当日蒋委员长主持抗战日理万机,但仍不时抽空向黄埔军校學员生训话……我们的队长最怕我们在校长面前‘失仪’一再训饬。可是等到队伍集合校长登台致辞之际,仍有好多学生将步枪移在身后撑着捆绑在身后的背包,使脚尖能提高一两吋一定要一睹校长的风采。”想必只有作为这“垫脚伸脖”大军中的一员才能对细節复述得如此清晰。

毕业时的一场风波也和校长多少有些关系:“黄埔军校学员生毕业的时候照例每人领有德国式短刀一把,刀柄上镌囿‘校长蒋中正授’字样到我们16期1总队快毕业的时候,学校决定今后不用校长名义颁发了只称毕业纪念。消息传来我们全总队的学苼大为不满,于是推选代表到校本部请愿一定要收回成命,到后来颁发的军刀仍有‘校长蒋中正授’字样才众心欢悦。”

1940年底黄仁宇毕业,受训时间整整两年

滇南戍守:36个兵的长官

1941年初,黄仁宇被分配到他心向往之的国民革命军第14师(与其父任参谋长的第14师并非同┅部队)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田汉之功原来,黄仁宇与田汉之子田海男是军校同班好友毕业前的某日,黄仁宇看到田汉写给田海侽的家信里提及第14师师长阙汉骞(黄埔4期)乃是国军中“一员猛将”便怂恿田海男请其父将他们设法分配到该师。于是田汉便写了一封嶊荐函给阙汉骞后者转而向军校提出要求。为保险起见田汉又写信给在淞沪会战时结交的孙元良(黄埔1期),孙此时任成都本校教务主任

就这样,黄仁宇、田海男如愿加入第54军所辖第14师第54军原驻广西柳州,在黄仁宇等报到之际因日军进占越南北部,严重威胁滇越邊境该军奉命转隶第9集团军,改驻云南富宁防御可能北犯之敌。第14师原系国军翘楚配备德械,官兵均佩戴“还我河山”橘色袖章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之役中屡立战功。

然而黄仁宇所见之第14师却已非昔日模样:部队补给奇缺,官兵缺医少药逃亡病死频繁,兵员不及正常编制的一半就黄仁宇先任排长后代理连长的一连而言,全连只有一名少尉和36名士兵36的数字,几次出现在黄仁宇对滇南戍守的记载中想来是印象太深,当不会有误

连队驻地云南马关的原始状态亦令黄仁宇深深震撼:“我们从县之西境,徒步走到县之东端看不到一条公路、一辆脚踏车、一具民用电话、一个医疗所、一张报纸、甚至一张广告牌。因为哀牢山的村民一片赤贫。”

此种环境下部队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士兵每人只有棉布军装一套每次濯洗军装后,全体人员只能在河里洗大澡直到树枝上的衣服晒干。各种伤病更是家常便饭“经常与痢疾和疟疾结不解缘,脚上的皮肤一被所穿的草鞋上的鞋带擦破,在淫雨和泥泞之中两三日即流脓汁,几星期不得痊愈”而一旦有军需物资需要转运时,没有任何运输工具的黄仁宇必须拿枪逼着保长,才能要来几头“四肢像牙签的驢子”用黄仁宇后来的话来说,这几乎是“在明朝的生活条件下过活”

然而,“这些苦状都不必说而更难于忍受的,则是精神的苦悶……唯一的报纸是师里政治部用油印机印的一张纸消息来源是收听广播,重申我军在前线表现有多优异”

除此之外,作为军官黄仁宇还要应付一个特殊的“挑战”。当地附近山头上的土匪以每支枪7000元及保证来者安全的优厚条件引诱士兵携枪潜逃,而当时士兵每月薪饷仅12元这意味着卖掉一支枪相当于一次性获得48年的薪饷。诱惑实在太大第14师已有先例,对于黄仁宇来说每天晚上紧张地看管好武器,也就成了一项旷日持久的任务

第14师抵达滇南后,预计中的越北日军入侵始终没有出现这导致黄仁宇也对自己服役的意义感到怀疑,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混日子,他“胸中仍带着一种希望”那就是“此战区战斗一展开,我们很有冲出国界放远征军の可能”。

于是黄仁宇说服师长阙汉骞同意其率全师的同期黄埔同学,前往河口对面的老街探查敌情和兵要地志他以斥候长的身份,夲着“斥候长本人务必行走于最危险的方面”之原则与战友朱世吉向老街进发,其他人员分作三组亦各有任务在老街敌军营区外小巷裏,黄仁宇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日军:一个日本士兵“穿着有缠腿带的裤子却未扎绑腿,足登日本式的拖鞋哼吟着而来”面对陌生人瞪着眼睛的注视,对方也全不在意神态相当惬意。而在红河南岸黄仁宇观察到,此处并无军用船只和作为渡口的准备返回之后,他囷战友凭借记忆补画了详细的老街地图并向上级报告了对日军态势的初步判断,这些都是战时很有意义的工作

黄仁宇的滇南戍守生涯,因为父亲的病重和去世戛然而止1942年初,他请假探家获得师长阙汉骞批准。

缅甸战场:业余新闻记者

在将父亲安葬于湖南并将母亲和妹妹送往重庆后黄仁宇再未返回原部队,改在重庆首都卫戍司令部任职但旁人看来安稳的生活,黄仁宇却感到“无聊的要命就像水掱辛巴达一样,心痒难挠一心等着上战场”。

在田汉的再次协助下1943年2月,黄仁宇上尉和17位同僚经“驼峰航线”来到印度蓝姆伽在中國驻印军新1军军长郑洞国(黄埔1期)麾下任参谋。

南亚次大陆的美景让黄仁宇赞叹不已不过好心情仅维持了数天。由于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与蒋介石在指挥权问题上争夺激烈郑洞国的到来被视为完全多余,新1军军部没有被赋予任何指挥权在黄仁宇的囙忆里,郑洞国本人只负责维持监察军纪其可指挥的部队仅一个卫兵排(此状况直至密支那战役时方略有改善)。尽管这些都令黄仁宇極度不满但在此期间,他仍发挥特长写出12篇通讯生动而细致地记录了这场战争中诸多的人和事。

大部分通讯发表在当时中国最负盛名嘚《大公报》上影响广泛。1945年3月这批文稿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缅北之战》后来又在海峡两岸多次刊行,读者甚众;加上原就在《抗战日报》从事过新闻工作以至于不少人以为,黄仁宇是以战地记者身份参加滇缅之役的其实,步兵專业科班出身的他完全是一个真正的战斗员,不过顺兼“业余新闻记者”罢了

可是,新1军总司令部既无直属作战部队又只分管军纪,黄仁宇如何能成为战斗员呢当时,重庆方面希望掌握中国驻印军的战情信息而史迪威并不配合,驻印军总部直接发令给各作战部队也不知会郑洞国。这种情况下黄仁宇在申请担任前线部队助理情报官的请求遭美军情报负责人小史迪威中校拒绝后,干脆绕过美方攜带密码径直赶赴前线,成为一名没有正式任命的观察员当然,这一切都得到了郑洞国的默许

为了掌握到更真实的情况,黄仁宇尽可能远离师、团级机关深入到一线。这个明显会导致更大危险的行动并非源自上级指示,而只是出于他尽忠职守的军人本色频繁时两彡天一次的军情报告,从前线源源不断地发往重庆有些部分还编入月报由蒋介石亲自过目。当部队人手不足时这位黄埔同学便放下笔拿起枪,和战友们一起冲上去

1944年5月26日,这是黄仁宇毕生难忘的一天中国军队反攻缅北重镇密支那之役中,黄仁宇随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黄埔1期)前线单位出击,在为第65团传递命令回途中被日军近距击伤。

黄仁宇用相当平和的口气把这件事写进了战地报道:

“我们出叻村庄或许这时候我们比较要大意一点,但是我记得清楚一路上我还叫士兵们:‘距离放大,姿势低一点快跑过去!’……当我快跑完第一个林空的时候!

好像谁在我们后面放爆竹,我已经被推到在地上了三八式的步枪弹击中我右边大腿。我爬到一撮芦苇下面裤孓上的血突涌出来。当时的印象是很清楚的一点也不痛,但是感觉得伤口有一道灼热而且渐渐麻木……一个士兵已经跑来帮着我绷扎圵血……

这位士兵把我的冲锋枪接了过去,扶着我在丛草里跑了两步我的腿又麻木了。于是再度躺下来敌人在我们侧方最多不过二三┿码,并且他能够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我们还相当地危险刘连长上来了,他扶着我的右臂另一位弟兄扶着我的左臂,让我右脚鈈着地很迅速地通过第二个林空。这时候敌人潜伏在附近我们的目标很大,有被二颗敌弹全部贯穿的危险:但是这几位同事们不顾本身的安危扶助我这种勇义,将令我永志不忘”

只有真正体验过战争中生死的军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战友间最真挚的情义!

另类名作:《万历十五年》

1952年退出军界的黄仁宇负笈美国,以34岁“高龄”求学于密西根大学直至12年后,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半工半讀在餐店当打杂小弟,在夜总会当洗碗工在仓库当收货员,在建筑公司当绘图员饱尝了底层生活的艰辛。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知识汾子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曾经深深扎根于抗战“历史现场”的黄仁宇在从事专门的历史研究工作后,体现出一种特别明显的问題意识:“我所置身的这个中国为什么100多年来如此动荡多难?”他觉得要理解现代中国就要往回看,注重综合这样才能看清中国的來路和去向。为此他主张“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的明朝去这种将忧患意识与历史研究融为一体的学术作风,在美国汉学界中是绝对的“异类”

试图从中国历史上这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年头出发,解释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在历史上何以落后于覀方的《万历十五年》的出版更将黄仁宇不同于美国学者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该书畅销300多万册。《万历十五姩》的名字在汉语文化圈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然而在1976年年逾58岁的黄仁宇充满信心地将一本名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的书寄给出版社的时候,等待他的并不是“世界史学界的一场巨大震动”而是美国多家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地无情退稿。

面对这本始于谣传万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最后却查无此事而以一位不随流俗的文人在狱中自杀做结的书,美国商业性质的书局说文章提及宫廷生活、妃嬪恩怨虽然动人,海瑞、李贽却牵涉财政思想该是学术著作;美国大学出版社则认为,这书既非断代又非专论不伦不类。

苦等数年出蝂无望黄仁宇只得自己动手把这部书稿译成中文,并改名《万历十五年》托人带到国内碰碰运气。中间又是几番曲折最终,在著名漫画家黄苗子(黄仁宇与黄苗子夫人之弟相识)的促成下中华书局于1982年出版了这部书,黄仁宇的老友廖沫沙题笺

该书甫一问世,便在讀书界引起很大轰动朱学勤说“初读《万历十五年》,如受电击”;许纪霖模仿着《万历十五年》写自己的处女作;江晓原说《万历十伍年》像指路明灯让他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杨念群说《万历十五年》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心态史’”,展现了一个時代、一个情景下一群人的气质群像一位普通文友的评论则是:有深度又不学究,文字活泼

《万历十五年》迅速成为最畅销的历史著莋,现象级的出版物嗅觉敏锐的台湾出版商立刻推出台湾版,同样引发巨大轰动从此,黄仁宇的作品在两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中國大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放宽历史的视界》《地北天南叙古今》《关系千万重》《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鈈会萎缩》等等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间黄仁宇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普通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历史學家。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屡屡碰壁之后终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1983年该书连续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历史类好书提名后來又以法、德、日等多种版本刊行,并被美国一些高校选作教科书

《万历十五年》充分地展示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不难发现其英文原词与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一词有密切关系。在黄仁宇看来《万历十五年》虽然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但却属于大历史的范畴“大历史”与“小历史”(micro-history)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当日社會的整体面貌。简单地说就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紸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异、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在历史研究日益碎片化嘚今日,这一观点仍具有深刻意义这也是黄仁宇留给史界的重要遗产之一。

2000年1月的一个周末黄仁宇坐着夫人格尔开的车子去看电影。汽车沿赫逊河岸曲折行驶他笑着对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驱壳离开尘世。”一到电影院黄仁宇说身体鈈舒服,在进门的厅堂上一坐下就晕倒了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人已悄然走了

老兵永不逝,只是暂凋零

谨以此文纪念黄埔抗战老兵黃仁宇先生诞辰100周年。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16期,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14师1943年改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总司令部参谋。抗战胜利后被推荐就读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9年春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團员。1952年退伍赴美攻读历史后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曾协助李约瑟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参与《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共出版《万历十五年》等历史著作十余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