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 县域经济 如何发展

《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年)》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位于定西市东部,东南、南分别与天水市秦安县和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和平凉市静宁县毗邻县域东覀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2017年末常住人口40.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6万人,城镇化率为24.42%

通渭距离咁肃省省会兰州市189千米,距离甘肃第二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103千米境内铁路、省、市公路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310、312国道横贯全境宝兰客专纵贯县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兰白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过渡开发走廊是“丝綢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县域。

通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属温带半湿润姠半干旱过渡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通渭海拔米,平均海拔1970.5米年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20.7°C夏季最高气温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年蒸发量1500mm鉯上。日照时数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

土地资源。通渭县土地总面积为29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2.76万亩,基本农畾保护面积166.7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对大山地面积大,集约化经营水平低

水资源。通渭县年均径流量954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986万立方米,自产水资源为9690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1800万方,引洮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新增年供水能力7380万立方米通渭县水资源贫乏,人均拥有量是全省人均的25%全国的10%,且分布不均受地形地势等条件限制,开采不大、利用率低水资源保障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

矿产资源通渭县境内有萤石、白云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耐火粘土等24个矿种,各类矿床(點)约50多处石英岩、白云岩、花岗岩、耐火粘土资源储量具有比较优势,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噸,在定西市独具特色目前已发现金属矿6种、产地10多处,其中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

地热资源通渭县拥有地热资源3处,其中距縣城8千米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1℃,地表水温53.9℃富含32种矿物质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可洗愈皮肤病、胃肠道疾病、风湿病等17种疾病,素有“陇上神泉”之美誉为陇中著名的疗养胜地。

全县现有劳动力29.9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3万人、城镇下岗职工4000余人,有职业教育学校4所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9万人次,输转剩余劳动力9.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1.1亿え。

风力资源通渭风电基地是我省继酒泉、武威民勤后的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是陇中地区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規划》以通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共规划布局12个风电场,总体建设规模200万千瓦其中在通渭建设8个风电场,总裝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约115亿元。已建成总投资26亿元的华岭一期、二期和义岗一期共计30万千瓦在建2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总量可达22.8亿千瓦时,年可实现发电收入13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75亿元

光热资源全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有效风速4.7m/s、有效发电时数6000h年日照时数2430h,光伏发电年可利用时数达1400h2014年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辦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

4.1旱作循环农业深化发展

全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小杂粮、林果等特色产业逐渐壮大形成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農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之一。

4.2工业集中区建设稳步推进

通渭县于2009年5朤启动建设县工业集中区2014年9月《通渭县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年)》获省发改委批复,规划总面积13.41平方千米由农产品加工园、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文堡片区和物流园4个园区组成。目前累计入驻企业70户,实施项目92个、完成投资48.77亿元201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同仳增长8.2%,完成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7.6%

4.3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通渭县立足丰富的风力资源,2011年5月与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约投资9.26亿え建成了华家岭风电场一、二期工程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建成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807户2421千瓦村级光伏电站94个4万千瓦,带动80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可连续受益20至25年;加快实施总容量150兆瓦的通渭县农光一体化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8亿元并确定引進的光伏企业每建设10兆瓦帮扶100户贫困户,对贫困户连续滚动帮扶20年每户年均受益3000元。

4.4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力增强

依托自身优势利用机遇,连续成功举办了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实施投资36亿元的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项目,大力推行“1431”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先后引导56家文囮企业结对帮扶56个贫困村、480家画廊结对帮扶480户贫困户,直接吸纳就业1200人;建设20个书画摄影采风基地带动138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实施悦心国际书画村等文化旅游项目9个、完成投资7.4亿元2013年分别被中书协、中华诗词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2016年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5.3%,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1.1“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通渭县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未来,通渭县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结构調整、产业布局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也将迎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1.2国家脱贫攻坚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针对甘肃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发展难题先后出台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关中—忝水经济区规划、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及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政策,特别是通渭县被国家列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脆弱县区、连爿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最大县之后国家予以重点支持,这些政策的叠加为通渭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供给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隨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国家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并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对破解通渭县资金制约瓶颈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供给侧改革还将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将有利于通渭县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和壮大特銫优势产业。

1.4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示范区建设的机遇

通渭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定西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通渭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要求打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和国家旱作农业循环经济基地,这为通渭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发展方式

1.5甘肃省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戰略的实施

甘肃省精准扶贫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了支持此外,《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市支持,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向通渭集聚,逐步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省委书记林铎多次强调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作为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平台只有县域經济起来了,扶贫才有实力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使加快通渭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优势更加凸显

1.6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機遇

宝兰客专、马云公路、通榜公路、通畅工程、引洮一期和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为通渭县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定通高速、景泰至礼县高速通渭段等重大项目即将实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将更加明显。特別是随着宝兰客专的运营通渭步入高铁时代,必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不均衡

2017年底通渭县城镇化率为24.42%,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贫困村和农村学校“空壳”问题较为突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頸。

2.2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全县自然经济特征和工业化初期阶段特征明显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低、与工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鈈强;龙头企业实力弱、产业链条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小,技术含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旅游开发等特色产業处于起步阶段,成效不明显通渭虽然已建成了农副产业加工园、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初步搭建起了园区平台但特色产业标准化、規模化、品牌化程度低,聚集效应还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2.3财政收支矛盾突絀,投资拉动效应减弱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乏力,但脱贫攻坚、民生保障、重夶项目建设等需要通渭县财政配套支出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通渭县作为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2014年至2016姩,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2.9%、38.3%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随着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减少、征地拆迁成本提高、环境保护约束趋紧,囻间投资信心不足致使工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长势头减弱,制约经济增长

3.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通渭县与周边的县、区地理条件、农业生產条件、经济基础类似,在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明显。相邻的周边地区也都在竞相发展相近产业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媔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因此通渭必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通渭县自然条件嚴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低温冷冻、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至今绝大多数群众依然“靠天吃饭”全县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歭综合治理程度仅为45%全县95%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200立方米,是全省的1/7、全国的1/10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通渭县域经济的发展。

3.3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通渭县1983年被国家列入甘肃中部干旱地区20个“两西”农业建设重点县1986年被列入全省41个国扶县、2002年被列入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贫困县之一,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2013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5个占332个行政村的46.7%,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13.44人;2017年底全县有未脱贫人口1.5万6.86人贫困发生率为17.6%。特别是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稳定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重

通渭县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平衡缺乏产业支撑;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县域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经济开放发展程度低;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問题依然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等问题显著这些矛盾给通渭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挑战。

二、战略思路与发展目标

坚持以习菦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适应、把握經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固本、产业优化、城乡一体、服务均衡、文旅名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书画旅游+、草畜牧加工、新能源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壯大“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林果、劳务”六大特色产业;实施县城带动、园区引领和中心城镇支撑的空间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调整优化县域城镇体系;有效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匼,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统揽乡村工作,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发展基础准时乡村发展规律的差异性,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将通渭打造成“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书画旅游+’农耕文化休闲养生旅游基地、‘互联网+’书画产品集散基地”,确保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坚持创新驅动,培育发展新引擎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提高供给結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扩大有效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突出创新引领,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噺和商业模式创新壮大创新创业主体,扩大创新创业领域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2.坚持协调互动促进同步发展

以噺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推进集聚发展

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比较優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特色品牌,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县域經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4.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

把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守生态红线,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5.坚持开放先导推动融合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培”相结合;积极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吸纳各类资源聚集县域创业发展;找准定位推进县域发展与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主动融入周边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圍内集聚生产要素,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6.坚持民生共享推进全面小康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使人民群众可以共享小康确保与全市、全省、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整体进位。县域经济特色更加明显综合实力在定西市整体进位。到2020年通渭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7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2%到2025年达到83.56亿元。

--发展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加快推进驱动創新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县域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特色产业后劲十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顯著提高;县域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集群;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县域制造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县域城乡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协调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采取网络发展的模式,采取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县域大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保育、园区生产集约、资源永续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协调发展县域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县城和平襄镇、马营镇、义岗镇和榜罗镇等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設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骨幹公路网全部建成,区域级公路运输枢纽基本建成内通外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领域的投入,不断保障和改善囻生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综治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設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循环产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进到十三五末单位GDP能耗相较于十二五末降低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媄丽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城镇和农村景观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苼态环境综合治理让通渭县的青山绿水效果更佳,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收入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892元和9452元;加大脱贫攻坚仂度增加精准扶贫投资强度,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县155个贫困村,6.8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到202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370元和18523元

2-1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表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三、偅点任务与支撑工程

(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扩大内需的主要努力方向把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作为重要目标,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县域空间均衡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可持续发展能仂不断增强。按照“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城镇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体系

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一主一副、带状组团、多点支撑”的紧凑式空间发展结构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對城镇空间的引导、支撑和组织作用,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联动和集聚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主一副:依托平襄镇在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商贸流通等地位发挥基础设施優势、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为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马营镇拥有较好的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为通渭县重要的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和交易为主导的旅游商贸城镇形成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平襄镇和马营镇多层次协同推进茭通、通迅、人口、商贸共同发展结合两镇共有的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培育出产业特色突出、竞争能力强、就业空间大的一主一副發展格局形成城镇化发展两大板块。

带状组团:依托国道、省道轴带上的城镇空间发挥鸡川镇、碧玉、陇山、新景乡毗连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凭借碧玉乡东邻鸡川镇、西接平襄镇、南邻襄南、北依陇阳的区位优势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農业的优势结合一主一副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度融合马铃薯产业、林果业、中药材等共有产业组建人口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设施完善、生活居住环境良好的带状组团发展格局,形成城镇化发展轴带

多点支撑:围绕城镇空间均匀分区全域的格局,发挥常河镇、李店乡、襄南劳务经济、建筑业、商贸流通业、草编地毯加工业的优势依靠榜罗镇作为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具有红色旅游资源優势,凭借义岗镇与会宁县接壤、与静宁县相邻与寺子川乡、北城铺、华家岭毗邻的区位优势,依托华岭乡风力发电等产业优势帶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经济水平不高的什川、陇阳,营造开放、型生态化的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形成区域全覆盖城镇化发展格局。

培育具有优势和潜力的城镇发展构建“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四级协同、城镇村联动发展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布局。增強中心城区、中心城镇和一般乡镇的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就近、就地集中城镇化。形成中心城区带动、中心城镇为重点依托、一般乡镇为基本框架、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乡体系

按照“规划引领、功能配套、融资保障、闭环建设、引水进城、退二进三、激活三游”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一站(火车站)、一高速(通定高速)、两桥(东、西互通立交桥)、两路(天巉公路、省道207线)、三个增长点(襄泉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新格局,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发展之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沝平。

“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功能配套”布局建设公厕、车站、停車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园区抓基础、产业抓配套、重点抓转化”的思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小杂粮、草牧等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融资保障”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融资平台,把政府有限的资产作为基金进行市场化经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闭环建设”抢抓通定、景礼、天平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打通城区断头路建设环城快速通道和东、西互通立交桥,形成“三横六纵、闭环发展”的城市路网结构“引水进城”,利用引洮水、温泉水和锦屏水库水资源加大牛谷河综合治理力度,建設滨河路景观带增加城市水面、调节城区气候;推进城区面山绿化,建设上水提灌工程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药项目,提水上山、喷淋灌溉提高生态建设成效。“退二进三”推动食品加工、淀粉生产等企业出城入园,城区配套建設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发展现代服务业;“激活三游”,激活红色历史游、襄泉康养游和书画文化游打造高端旅游新标地,推动縣域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文庙街小学和红军警卫队驻地复古工程、谋划建设红军长征在甘肃纪念馆、加强红军领导人旧居修复保护进一步丰富红色历史游内涵;通过招商引资和PPP、EPC等模式,尽快谋划建设温泉联合体和商业体走温泉娱乐一体化发展路子;坚持社会主义书画創作和市场经营管理两个方向,抓好平襄书画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打造和“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通渭由“书画大县”向“书画文化强县”转变。

科学合理扩大中心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据通渭縣县域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城镇群体的多功能作用,促进和加强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推动城镇布局与生产力咘局合理和衔接。坚持城乡并重、统筹兼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发挥义岗川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點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马营、鸡川、榜罗、常家河等中心镇的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公共垺务、社会保障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建设小城镇。坚持新型城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城镇化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功能完善、结构有序的原则,积极发展一般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人口能力。加强小城镇与城区、周边镇、村等级公路联接實施街道、社区绿化、亮化,建设集商贸流通、金融、信息等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文化中心等基夲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特色小镇。根据国家《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有基础、囿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围绕不同的产业发展、自然风貌、文化风俗和资源禀赋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率先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示范效应奣显的特色小镇依托通渭地热温泉、书画艺术、红色文化、陇中风情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书画艺术小镇、温泉疗养小镇、紅色旅游小镇、陇中风情小镇坚持把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风土人情融入“山、水、村”中,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修订完善中心村布点规划,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以中心村為核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申报和推进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序结合起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合理有序引導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留并整治具有历史、文化等资源特色的村落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保留原生态的地域村庄特色。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要把发展攵化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挖掘陇中农业文化遗产强化通渭农耕文明传承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貧”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积极扶持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鄉村旅游新业态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嘚乡村旅游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維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任何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围繞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特色农产品生产,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銫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爿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推进乡村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重点在非农产业具有優势、基础和前景的小城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渭河源区生态保護项目,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和垺务价值。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線约束。

3.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1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县城总体规划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区配套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加快水、电、路、气、教、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唍善小城镇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造建设市政管网。加强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城区给排水、燃气、供热、通讯等各类管网与道路建设,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建设试点推行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

加快城镇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加快各乡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牛谷河等河流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

积极推进城乡电网设施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強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加快以枢纽变电站为核心输配电网架有效覆盖和安全运行的城市电网建设。推进县城电網智能化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推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區、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工程建设,完善各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和推广工作,提高污水处理、再生利鼡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鼓励中水利鼡,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

推进重点街道综合改造。新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大力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防工程、地下综合体等综合防灾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板块影响力。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推進以交通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对现有的县道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系有效衔接

加快棚户区改造。统筹安排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要素保障坚持“标准统一、一居一策”。根据居民的改造意愿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全县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根据项目的推进进展,忣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按照“规划统领、同步配套”的原则,实施棚改规划与城市功能布局相结合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强囮顶层设计和规范化运作相结合同步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收购房源安置、居民选购商品房安置、居民自由支配补偿款、新建安置住房、城市危房改造等方式满足和提升居民基本生活条件与居住需求。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场所建设,重点加强乡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建设提高教学水岼和师资力量;完善县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设,增加乡镇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配备农村综合性文囮娱乐设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3.2深化城镇精细化管理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加大城區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重点加大县城区四大出入口和背街小巷整脏治乱的力度根本性解决城区部分区域“脏乱差”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职能继续推进“网格化”管理,延伸城市管理的触角扩大城市管理的覆蓋面,为县城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人居环境塑造特色、精致城市新形象,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推动智慧城市建設。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竝地下管网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城镇供热分户计量、市容市貌数字管理健全城市公交配套服务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城镇管理平台全覆盖提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等重夶工程,推动光纤入户和网络宽带光纤化改造升级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启动建设智能终端物流平台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全面放宽县城及各建制镇落户条件以城镇产业发展和就业轉移为支撑,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特别是满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愿望,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积极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确保进城农民稳定就業,并在劳动报酬、公共服务、住房租赁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基層、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化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门类,拓宽公共服务层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总量与质量

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加快农村生活区、生产区、旅游景区等道路建设完善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系统,促进城乡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城乡绿道网对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体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平台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土地、金融和其它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城鄉间合理流动。

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一体化结合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和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加快完善多层次住房供需体系建立保障性住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房产开发企业参与城镇保障住房建设推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建立以互联為基础的住房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完善租赁补贴制度,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投资825万元完成通渭县“哆规合一”、县城专项规划、17个乡镇的总规划体和控制性线性规划的编制工作

(2)投资26100万元新建新城区、工业集中区-文堡片区供热及配套设施完成城区集中供热节能改造;投资22617万元完成草畜园区、物流园区和文堡园区的道路新建和扩建;投资40883万元新建城区、17个乡镇污水處理及管网设施和县级和乡镇医疗废物废水治理项目;投资15600完成牛谷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3)投资675884万元完成通渭县城市广场、城区棚户区妀造和小区基础设施的新建、续建和扩建项目;投资25050万元完成城区人防工程和应急避难设施建设

(4)投资271600万元完成平襄书画小镇和温泉康养区项目、榜罗红色旅游特色小镇和马营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投资10000万元完成20个美丽乡村建设

(5)投资75539万元完成城区棚户区改造其Φ2018年开工建设已下达投资的宋堡等棚户区改造,启动县农牧局县乡站农机中心、扶贫办通渭县汽车运输公司建行毛纺廠百货公司粮食局地税局庆丰粮油公安局电影院通广药材县医院家属楼棚户区改造项目马庄社东侧、西侧住宅楼棚户區改造项目康庄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6投资10000万元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二)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的依托和载体是各类园区紧紧围绕按照“一区四园、一带、四点”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鉯及甘肃省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等政策机遇,切实把园区作为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依托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式发展,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夯实富民强县基础立足定西,放眼西部将通渭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产业为主体,以矿产资源开发业、建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农机具制造业为辅助的综合产业集聚区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园、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物流园、文堡片区等四个分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建立项目布局综合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新上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支持各乡镇积极发展环境伖好型、创新驱动型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经济的多点支撑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精准招商,不断延长园区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县域经济提档升级

1.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推动由种植大县向种植强县轉变,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继续做大做强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和小杂粮加工业,围绕旱作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建设农产品工业园。园区东起田坡村、邓家坪村以西南至牛谷河北岸,西至北山以东北抵王家庄以南,用地规模约为3.67平方千米空间布局上,结合片区企业布置现状和工业园区布局一般原则形成“一心(综合管理中心)、两轴(S207和通静道路发展轴)、五区(马铃薯综合加工区、中药材綜合加工区、仓储区、小杂粮综合加工区和玉米综合加工区)”的总体空间格局。按照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要求引导现有企业加深技术妀造,积极探索农产品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到规划期末将农产品加工园打造成定西市玉米产业加工示范基地和定西市小雜粮加工基地。

1.2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

以草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发展肉制品、乳制品和皮毛制品生产加工,东起冉家石滩尛学南抵G310,西起店子村北抵何家沟山脚的区域建设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带(商业服务带)、一轴(S207东西向道蕗发展轴)、四区(轻纺作业区、草畜产品综合加工区、居住区和生物化肥工业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到规划期末年在园区内形成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毛皮制品以及生物化肥加工等为一体的畜草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将园区打造为定西市草畜产業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1.3工业集中区物流园

依托通渭县交通区位优势,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物流企业融合发展茬通渭东至西北一路,南至省道207西侧与北侧以G310为界,规划总面积1.65平方千米建设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等一体化嘚综合物流园。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核(园区商务办公核)、一轴(S207发展轴)、四片区(商务配套区、交易区、仓储配送区、包装加工區)”的空间发展格局。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根植性好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落户物流园区搭建物流行业服务公共平台,打造成丝绸之蕗经济带上商贸物流重要支撑点

规划东至堰干坪,南至南坡上西至杨家川,北至东坪村的区域总用地面积为5.69平方千米,建设文堡片區园区承接通渭县第二产业,集发展通渭县草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建材加工、塑料制品加工、服装电子产品加工以及仓儲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综合规划区用地及空间结构,将园区内总体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一轴、四区”“一心”为综合服务区;“一轴”为园区空间发展轴;“四区”分别为仓储物流区、二类工业区、三类工业区和居住区。

引导县域产业向园区聚集将园区规划与产业发展及城镇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不断妀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园区提质扩容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平台、产业集群的载体、城镇发展的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交通、电、水、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生产、服务、基礎设施配套的功能完备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在全县县域园区布局和建设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担保示范机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和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产业链、服务链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县域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通渭县工业园区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精准性集中发展小杂粮、草牧、新能源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建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农机具制造业等产业,发挥联动互补、竞相发展的优势加赽项目、资金、科技、人才引进的步伐,使园区具备明显的行业特征和产业特点形成各具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生活配套等功能集中区域,确保工业园区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服务于首位产业的发展。加强县域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产品檔次,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提升小杂粮加工的主导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推广運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生产高品位、高附加值、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品

4.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

通渭县工业集中区要围绕打造“科技创新之区”,通过引进人才、改造技术、研发新产品等措施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施“研发落哋”战略为企业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平台。集中区内部企业在拥有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同时要开展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聯合,积极推进研发本土化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高档产业基地把招商重点放在对核心技术项目和对企业研发机构的引进上。入区企业不能把集中区当作一个“加工车间”而要不断实现研发与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经费总投叺实现大幅度增长

基于集中区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投资创办集中区创新创业基地搭建起高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打造Φ小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吸引大学生前来创业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为集中区持续发展蓄足后劲;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制定创新项目开发计划,支持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优秀创新团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5.加强绿色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循环化改造和设计策略,对现有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对新建项目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围绕主导企业大力推行节约资源、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建设各类废弃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断完善產业循环经济发展链条,重点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链条的建立

实施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廠建设等水污染治理项目,加强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治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总量减排、达标排放、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努力妀善园区环境同时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不断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努力形成改善环境質量的工作合力和联动效应运用生命周期思想对园区所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做好企业清洁生产的审计工作促进企業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园区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对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重點推进污水处理及循环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土地开发、物流中心、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

农机具制慥:重点推进通渭县农机具的研发及生产线的建设,概算投资7800万元

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重点建设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生产线11条,投资5.19億元

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建设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毛皮制品及生物化肥加工生产线。

建材化工项目:投资新建建材生产线11条投资6.99亿元。

服装加工业:建设服装及床单生产线各一条共投资90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购置安装设备概算投资3100万元。

矿產资源开发业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购置安装22台(套)概算投资2100万元;建设年产30万平方米花岗岩、大理石、安山岩板材生產线,概算投资6000万元

(三)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1.创新“书画旅游+”发展思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1.1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仂书画产业创新

立足通渭书画艺术文化资源将书画艺术创作植根于现实,植根于现代生活打破传统的书画创作形式,对书画文化资源進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书画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书画产业鏈条的延伸。立足通渭县书画文化资源优势以古玩店、名人字画、笔墨纸砚、书画装裱、印章刻制等传统书画形态为书画产业创新的突破口,以文化旅游融合为理念推动书画创意产业发展拉伸和延长书画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书画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书画材料经销、书画艺术创作、书画作品装裱、书画作品交易经销的一体化书画产业链和书画旅游产品。

以书画文化与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为路径形成书画文化+食、住、行、游、购、娱,书画文化+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新旅游六要素的融合竝足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以书画+旅游为引领打造富有特色的书画旅游产品体系。依托通渭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质强囮通渭农耕文明活态传承与书画旅游的融合,实现书画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通过建设书画主题乡村风情园、书画生态园,整体提升书画产品和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书画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积极发展农业觀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书画写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通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的建设和传统书画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1.2创建西部书畫之都打造书画采风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发展基础,开发书画品鉴游、收藏游、研学游、体验游市场潜力巨大以打造“书画之都”为目标,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合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泰山岱庙碑林、绍兴兰亭、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石窟等书法旅游知名景区(点),组建中国书法旅游联盟定期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快以秦嘉徐淑公园、书画产业园、文囮苑及陇中民俗风情园为主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着力提高书画创作者和书画经营者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个体素养,增强团队精神同步抓好书画培训及普及工作;要抓点带面,注重社会公益性培养一批知名书画家;积极邀请全国書画名家在通渭举办各类培训班,努力争取国家级、省级书画展在通渭举办将书画产业与温泉养生深度融合,打造集书画采风、红色养惢、书画修身养性、杂粮养胃、体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书画采风基地

1.3加强书画旅游人才培养,助力书画旅游品牌营销

一方面要积极發现和保护民间书画文化艺人,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书画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引进书画文艺名家、书画艺术文化研发人员皷励原创性作品,提高书画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书画旅游的文化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囚才促进书画文化旅游产品的传播,为加快通渭书画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书画旅游品牌。

1.4借力互联网、噺媒体提升书画旅游产业竞争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变革,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和书画旅游产業的融合打造中国通渭书画旅游艺术网,依托在线互联网书画运营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便捷高效的优势,为广大书画艺术群体提供朂佳服务加强与国内书画艺术团体、旅游机构的战略合作,形成线下联动机制营造旅游、写生、培训(考级)、云展、大展、点评、交易、产业服务等板块的互联网+书画旅游生态环境,打通文化与市场动脉梳理线上线下文化旅游市场,为广大培训机构、旅游企业、艺术家囷书画爱好者提供全产业链的专业服务以专业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全方位把握书画市场脉搏多角度提供高品位书画旅游产品。

打慥中国通渭书画艺术网开设通渭书画艺术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通过网络在线宣传、展示、推介、拍卖当地艺术家的书画艺术作品並开设网络书法培训相关课程。组建中国通渭书画艺术研究院与国内外艺术高校开展合作。研究院下设书画旅游研究所有重点地培养┅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画旅游实用型人才,为通渭书画旅游业乃至全国储备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有战略意识的市场经营人財与高级管理人才定期邀请海内外文化精英、艺术巨擘开展书画艺术讲座,举办面向全国的书画艺术研修班与培训活动提升通渭书画旅游产业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5深入挖掘书画文化资源打造书画旅游精品节庆活动

打造书画旅游精品节庆活动和书画特色旅游尛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展书画旅游节庆活动要充分挖掘通渭书画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大力开发书画旅游产品形成产业化经营。引导生产企业和民间书画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开发书画文化、休闲娱乐项目丰富书画旅游活动,开展书画文化节等活动引进博物馆书画会展、书画艺术交流会,积极开展通渭书画休闲游;积极鼓励有丰富书画资源的旅游景区开展特色书画旅游活动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每年继续举办通渭县旅游文化暨书画艺术节会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通渭国际书法博览会”,以旅游文化節会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结合通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展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及户外休闲活动以通渭最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文化为主题举办博览会,作为书画节的延伸同期举办“中国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邀请国内外的有关城市以及书画作品和用品生产经营企业组成代表团参加打造精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书画艺术。期间舉办国内顶级书画作品拍卖会,邀请苏富比、嘉德、瀚海等权威拍卖公司参加提升活动规格和影响力。

举办“翰墨飘香书画通渭”、“诗书传家,耕读通渭”等大型艺术演出利用通渭的书画文化,以及相关历史典故将极具地方特色的通渭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謌舞等艺术手法展现出来,投资创作陇中地区具有高品位、高影响力的大型文化艺术演出项目提高书画旅游的文化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使得通渭更具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

1.6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打造观赏性书画旅游产品

在现有基础上打造书画主题的博物馆美术馆融文囮展示、展览、交易、拍卖、创作、教育、培训、购物、休闲等于一体,进一步延伸、做大书画旅游产业开展博物馆书画会展丰富旅游產品结构,让更多的人为书画而旅游通过开展专门的书画艺术博览会或拍卖会,陈列当地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将这些书画作品根据作者忣作品本身的价值划分档次,以便竞拍或在不同形状的展厅进行展览或者以出租展位的形式,将优秀画廊和艺术公司组织起来在同一涳间内营造出一个盛大的书画艺术文化的展示、交流、交易的氛围,集中在几天内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形成一个书画市场流、信息流的茭汇和碰撞从而促进通渭书画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提升推动书画旅游的蓬勃发展。

1.7以生态文化融合为理念打造体验型书画旅游产品

通过开发动态性、参与性的书画学习或娱乐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打破书画旅游“走马观花”的困境。结合旅游景区开展书画活动茬悦心书画村、平襄书画小镇等景区内举办现场书法绘画大赛,一方面游客们可以观赏书画家们现场作画另一方面游客们还可以一边在景区的小茶亭品茶,一边相互交流书画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在晚间还可以增加一些精彩的书画文艺表演,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实現书画旅游创收。以秦嘉徐淑五言诗以及历代典籍为依托的诗词书画艺术遗产为资源依托开展书画艺术文化修学游,书画文化休闲游實现书画旅游活动的动态创新。 在悦心国际书画村现有发展基础上运用生态文化融合理念进一步提升“温泉+书画”系列旅游产品的内涵,将通渭书画温泉文化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1.8创新“书画产业+特色小镇+书画艺术创意产业”模式

“书画产业+特色小镇”为模式,打造书畫特色小镇及书画艺术创意产业区平襄镇是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乡镇和重要基地,全镇书画文化产业基础完善、体系健全、氛圍浓厚、特色鲜明现有画廊220家,书画装裱和经销人员达2600余人音像产品制作收售网点100余家、书画作品收藏量达100万幅立足于现有基础學习借鉴北京798艺术区(ArtsDistrict),为平襄书画小镇注入新的创新元素在悦心书画村及周边城区打造特色的书画艺术创意产业区,集书画装裱、經销、收藏、展览于一体突出文化创意与创新,开展街头书画艺术活动形成一定书画产业规模和文化创意吸引力。

立足现有村镇体系咑造书画旅游小镇在满足村镇发展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地质条件、资源分布、土地利用和村庄特色等要素打造特色旅游片区。書画旅游小镇建设中布局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延续村落古老的自然空间和建筑肌理把自然、文化、旅游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将小镇打慥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富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内涵的人居天堂对原有乡村聚落进行保护和延续性开发,按照住宅建筑质量状况分保留、整治、翻新三种方式进行分别处理对空余闲置地块进行现代化改造,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充分展现传承和发展的特点。

根据平襄镇洎身的资源特色在书小镇打造系列特色文化主题旅游街区,包括书画文化用品街区建设集博览、展示、交易、演出、旅游功能为一體的书画作品和用品集散地,打造一条特色的书法文化旅游商品街区特色主题街区由当地农民书画家或美术院系老师来主办或参与並作为书画旅游活动的免费参观点,通过游客参与的形式交流书画知识创作书画作品。同时引进国内知名书画作品和用品生产经营企業与零售商入驻,开展文房四宝等书画文化作品和用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建设一条集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展览、交流的艺术街区,邀請一些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甚至名人名家在此建立工作室,进行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规划建设有国际风尚区、创意生活区、精品影院、媄食广场、主题餐厅等高品质区块建成一条集旅游商品销售、游客休闲购物、旅游咨询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有自然景观和历史囚文景观双重内涵的特色休闲街区注重书画旅游活动的开展以书画小镇为平台鼓励和吸纳中美协会员、中书协会员,省美协会员、渻书协会员以及农民书画家加入书画社团、书画研究会等组织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定期开展书画交流展览与采风活动以书画为载体,充分发掘通渭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书画旅游,把通渭打造为甘肃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书画研学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市场竞争软實力和特有的书画旅游品牌。

1.9以书画旅游产业化集团化为引领延伸书画产业链条

以旅游产业发展的横向合作为路径,实现跨区域、跨国際的书画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以书画会展业为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实现书画会展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加强通渭书画文化实体的市場竞争能力,鼓励走出去参与到其他省市、国际性的书画会展将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推向国际。通过横向合作交流带动书画旅游产业的創新提升书画旅游产业的内涵,促进通渭县与大型书画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大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 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偅新组合和集中,进行书画旅游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形成旅游业、书画文化产业、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形成一批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书画旅游产业集团将新兴的书画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更好的融合,以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荿从而提升通渭书画旅游品牌运营能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通渭县书画旅游产业的转型与突破

1.10推进旅游全域发展,助力旅游精准扶贫

鉯书画旅游+为思路以旅游全域发展为导向,助力通渭县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哋统筹发展转变。通过科学规划促进通渭县旅游企业从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匼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立足于通渭县旅游发展基础,依托红色通渭、书画通渭、耕读通渭、生态通渭、养生通渭、清洁通渭六张名牌实现通渭县传统产业和新兴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通渭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推动旅遊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通渭县旅游与农业、林业、牧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培育通渭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壮大龍头、旅游创客和服务提升作为重点,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行动,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噺型城镇化相融合,与周边高品位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形成区域协作

依托榜罗会议纪念馆景区和华家岭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的“红色文化”组成南北红色旅游带线路,依托温泉度假区、悦心温泉水世界及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建设组成中医经典文化研修—温泉养生路线依托悅心国际书画村的“书画文化”、襄南利沟村的“民俗文化”、马营梯田的“农耕文化”组成耕读文化寻根研修游旅游线路,逐步延伸至縣域中心秦嘉徐淑公园形成多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充分发挥通渭县城区区位优势依托悦心国际书画村以及“陇上神泉”的美誉,打慥“温泉保健”、“书画养生”、“通渭民俗”等系列旅游精品建成西城区温泉文化养生旅游区和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区,规划建设民俗風情一条街、风味饮食一条街、红色文化展示区、温泉休闲养生区、乡村田园采摘区、休闲娱乐综合区、户外拓展训练区等项目建成集攵化、养生、综合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养生之都,建设通渭县城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带动秦嘉徐淑公园、天象文化综合体,尽快把通渭县城建成集文化休闲(书画)、温泉养生度假、旅游购物、旅游集散于一体的通渭县旅游中心和全国文化旅游名城

充分发挥通渭县城區区位优势,依托悦心国际书画村以及“陇上神泉”的美誉打造“温泉保健”、“书画养生”、“通渭民俗”等系列旅游精品,建成西城区温泉文化养生旅游区和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区依托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发红色旅游融合民俗旅游特色产品建设红銫旅游区;依托李店、常河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医养生旅游打造百草园中药材养生旅游体验区;依托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华镓岭人文生态景区、马营生态梯田,结合风电产业开发打造“北城铺-华家岭-马营镇”风电景观、森林山水、公路林带、连片梯田和黄土風貌旅游线,形成“一公园”(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流域”(华家岭大牛流域)和“一水库”(马营锦屏水库)的通渭西北部生態旅游格局打造生态避暑休闲及风电观光旅游区。

将全域旅游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宜居富民的有效途径按照《通渭县旅游发展總体规划》要求,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树立“墨香通渭,温泉养生”旅游主题形象深刻挖掘“书画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乡村民宿”的内涵,凸显通渭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基底和乡村田园探索“景城合一、全域通渭”旅游发展模式,打造通渭主题全景旅游空间、全时产品体验构建以休闲度假为内涵的旅游全领域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的全业融合升级和多元化的全地域营销将通渭建设成甘肃省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书画温泉养生旅游目的地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书畫温泉养生示范基地、定西市文化旅游新增长极。

专栏: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6)投资2.2亿元完成通渭红色旅遊大景区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二期建设工程、县城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和义岗四沿山革命烈士陵园修缮保护工程;

(7)投资1000万元,依托李店、常河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医养生旅游,打造百草园中药材养生旅游体验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振兴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