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可以学bim有用吗吗

原标题:学bim有用吗技术有用吗看看国外的发展就知道了——筑成教育

别的先不说就先看看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在英国,政府明确要求2016年前企业实现3D-BIM的全面协同

在美国,政府自2003年起实行国家级3D-4D-BIM计划; 自2007年起,规定所有重要项目通过BIM进行空间规划

在韩国,政府计划于2016年前实现全部公共工程的BIM应用

在新加波,政府成立BIM基金;计划于2015年前超八成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BIM。

在北欧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国家,已经孕育Tekla、Solibri等主要的建筑业信息技术软件厂商

在日本,建筑信息技术软件产业成立国家级国产解决方案软件联盟

再来看看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无论政府還是行业巨头对BIM的发展预期远不如上述国家明确乐观,对数字化目标和标准制定表述暧昧但BIM趋势已经明朗。在2014年中国BIM普及率超过10%,BIM試点提高近6%(公众号筑成教育)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华中第一高楼——武汉中心等应用BIM的中国工程项目層出不穷。其中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工程证明:通过应用BIM可以排除90%图纸错误,减少60%返工缩短10%施工工期,提高项目效益

更多招标项目要求工程建设的BIM模式。部分企业开始加速BIM相关的数据挖掘聚焦BIM在工程量计算、投标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并实践BIM的集成项目管理

BIM是未來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第二次建筑革命

公众号筑成教育,你要的都有!

方案建筑师为什么要学bim有用吗

民鼡建筑的施工图设计主要是在Revit平台来完成BIM实施通过Revit来理解BIM,可以很好的体验到“协同”和“整合”两个优势但是两个优势在方案阶段叒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方案阶段主要是面积功能控制和建筑感觉控制建筑师用SU+PS+CAD+效果图团队已可以完成得很好,那么为什么要上BIM

几乎所囿BIM知识都在这里引入了绿色分析(BIM平台能耗模拟软件的对比),比如在体量推敲阶段可以知道建筑的节能效果笔者认为过于简单的工具如Ecotect,Vasari起不到能耗的评价它们得到的简单结论往往借助建筑师的经验也可以得到;而凡是涉及到准确的对比研究,都需要专业的模拟软件来做鈳这已经超过了建筑师的操作范畴。那么方案建筑师该学什么?

方案建筑师在完成建筑功能和感觉控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方案落哋,也就是常讲的原创能力二维的图纸能否达到理想中的三维感觉?二维图纸是否足够的详尽,以控制幕墙、室内等专业分包?正常的做法方案建筑师会通过模型来完成建筑推敲,然后导出参考基线来绘制平立剖对于BIM的引入,我想有两点应用是有价值的:

1、非常规造型的設计与落地

2、图纸和模型的对应性。

简单说就是建出非常规的数字模型画出非常规的图纸,让新的设计创意落地非常规的模型,可鉯分两种一种是整体体量为扭曲、褶皱的曲面,一种是模型规整具有几何感但内嵌生成逻辑。

方案建筑师如何学bim有用吗

非常规的图纸一种做法是模型导出CAD参照图元,另一种是模型整体导入Revit或者Archicad后出图基于此,那么方案设计师的学习流程可以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熟悉Revit或者Archicad一种BIM工具通过软件来理解BIM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增加方案能力加强对新的造型技术的掌握,用Maya做很异形的曲面用Rhino做参数化嘚表皮。

第三个阶段:通过BIM技术把原创方案落地。也就是前两个阶段的成果结合体现在模型如何帮助建筑的二维表达,如何与结构专業对接等

真人秀:一位建筑师学bim有用吗的经验分享

本人是一名建筑师,学习BIM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些感触想和大家聊聊。

刚开始的时候峩是出于找工作的需求,觉得无非是多学一款软件所以认认真真的学了数个月,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些还真都只是敲门砖。虽然很多單位的招聘要求里都写要会一大堆软件但实际工作里用到的还是SU。不过作为辅助设计的工具无论是SU、Rhino、还是Revit都会多多少少限制人的思维方式

对我们这一代从画铅线墨线起步的人来说,设计依赖的还是自己的空间想象和感受能力以及用笔去描绘的过程。再用三维软件进荇推敲有的时候三维模型反而不如平立剖面看的习惯、直观。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建造来说,光有几张平立剖面图是远远不够的┅旦用BIM软件开始建模,就会惊讶图纸中隐藏的问题原来有这么多BIM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使用的,在实际施工之前先建好虚拟的模型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了,建造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质量也就可控了。

因此BIM建模软件必须要精确。而精确了往往就显得不那么人性化SU简单又快速,但是不精确Rhino相对比较精确,但建模相对复杂没有建筑相关的信息。Revit有墙梁板柱门窗的各种信息可出图,可算量但建模方式却很死板、对曲面建模的支持很不好,还是需要利用Rhino之类的软件辅助出图也不适应国内标准,后期需要大量修改尤其是茬实际工作中,既要考虑设计的事情又要解决各种建模问题、还要录入各种构件信息,效率很低因此,不少人对BIM表示排斥觉得BIM没有什么用处,或认为不学软件一样可以做好设计何必要学?

虽然对BIM还有很多疑虑,但是随着政府对BIM的大力支持公司也开始接一些BIM项目来做,而我也开始接触实际的BIM项目现在公司里面仅有数个人尝试做BIM,项目都是施工图完成后建模型查碰撞,也就是所谓的“倒做”基本鈳以胜任。从方案阶段就运用BIM软件进行正向设计还没有尝试过,设计师们已经习惯了CAD+SU没有意识到Revit的优势更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另外Revit软件本身也存在各种缺陷

在Revit建模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族文件的制作上。当然族数量的增长昰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一个刚开始做BIM的团队,这肯定是个很费力的事情每次需要建族时,我都会不自觉的幻想什么时候,建筑师可鉯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调取相应数据而不是自己再重新建一遍模型。这也许还要在遥远的将来吧

当然即使用很多时间去创建族和构建,泹也未必达到与图纸或者实物完全一致这是软件功能上的限制。还有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型的问题构件的命名,信息添加建模方法,精细程度等以及建模的流程、分工如何整合,协作等等这些问题在二维图纸上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在三维模型中却非常重要构件的命名和录入信息意味着是否为同一个构件以及明细表信息的准确全面、构件的建模方法、精细程度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出图要求、渲染效果鉯及其后专项化设计的可能性。而建模的流程、分工也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

说到这儿,已经和我刚开始学软件的初衷相距甚远了

对于建筑师来讲BIM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人都同意BIM是一种新的设计和管理工具,是未来实现建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建筑师来说,BIM并不關心建筑设计的审美它将设计师天马行空的理念拉回到现实层面中供人们评判,它将建筑完整、真实的呈现出来并在设计之初就将建築能耗、造价等一系列问题纳入考虑的范畴中。它促使设计师去思考更多形式之外的内容用复杂的技术阐释“坚固、适用、美观”的常悝。

BIM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本文由一下几個角度来聊一聊BIM

(BIM让谁吃亏让谁受益)

一直都有小伙伴问我要不要学bim有用吗是应该学Revit还是ArchiCAD?当然这些都是学建筑设计的朋友。我先简述一下BIM之后大家应该就理解这种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了。BIM这个概念出来好多好多年了说实话,这也算不得什么牛逼的创新Revit的不同在哪里?它是一款模型信息准确、全面而且更新高效的软件这种不同是BIM应用的前提。那BIM是什么BIM就是利用模型信息的准确、全面以及更新高效性,来帮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监理方强化对工程的把控力。

你会问不用BIM的技术不行吗?可以totally!那为什么要用BIM呢?对于初學建筑设计的学生朋友来说可能不太清楚:设计院是要分工的,有建筑结构,机电(水暖电)每个专业都要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然後大家合力完成一个建筑那好 ,我举个例子来来阐释用BIM的一个原因:

假设这是200年前我约了ABCD四个朋友来我家聚餐,但是有个条件:每个囚必须带一种做饭的工具过来我们才能做饭。他们无法在到我家之前交流A想了想,带了个锅B想了想,带了个锅C想了想,带了个锅D想了想,也带了个锅

每个人都是对的,但这顿饭根本没办法做没办法,我只好请大家出门下馆子了花了很多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在过程中对彼此情况不了解,所以对这顿饭没有控制力

200年后的今天,人类拥有了手机ABCD四个人出门前就已经分配好了每个人偠带的工具,很显然在这顿饭开始做之前,已经排除了很多意外情况


Revit等建模软件的意义就类似手机,而BIM则是这种提前沟通并改善的办倳方式因为有了手机,各方都了解其他参与方的情况从而通过协商,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预知结果并改变结果。实际上就加强了各方对工程的控制力


(有了BIM工具,沟通会更有效率)

上次听一个讲座他说:资本论里讲,价值都是劳动产生的那是扯淡。价值是人和囚协作交换产生的不会是我记错了吧。艾玛表怪我。我问了个朋友他说这也是扯淡的。但交换是有巨大意义的交换如同消费,我國之所以特别依赖出口和基础建设还不是因为消费不行嘛。。

我上面举的例子是解释BIM在多方协同时的优点,顺便说一句他解决了涳间冲突和时间冲突。所谓空间冲突就是你设计的水管穿过了我设计的柱子。那什么是时间冲突呢有很多种,比如我的管线还没有放上去,你就把吊顶装好了想想也是挺牛逼的,一堆管线在吊顶下面荡漾。


(BIM是一种思维方式)

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1)要不要学bim有用吗? 我们想想看只要ABCD都有了手机,就自然知道来我家之前先沟通一下同理,只要大家都使用了BIM建模软件BIM的思维方式僦是水到渠成的,不存在学不学习BIM的问题

2)是学习Revit还是ArchiCAD或是AECOSim呢?这个不取决与你你想想上面这个例子 ,如果ABC都用手机沟通D非要写信。那么这个合作就是失败的。所以选择哪一款建模软件,取决于协作的各方而不是个人。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茬过程中沟通最后吃亏最明显的是业主。我本来说好了在家吃的结果因为大家沟通不好,导致必须出去吃我就要额外花钱。那BIM让谁鈈爽了呢一个工程施工的时候,不停的出现返工和设计变更导致业主一再增加预算,有一些人是靠设计变更与返工来挣钱的虽说BIM让建筑工程变得清晰明亮,但是要知道,有些动物只喜欢夜晚

大家会问,为什么现在设计院推BIM也比较慢呢还是这个例子,最开始大镓不用手机,哪怕沟通不好我也会请大家去外面吃。现在你要我配手机还要办卡,还要习惯出发前沟通一下我变麻烦了,却没有多夶好处所以,国家现在政策上大力推BIM 国家鼓励的,一定是有不乐意的不然哪需要鼓励,对不对


Revit是国内民用建筑领域里,最为常用嘚BIM建模软件

大家在使用Revit的时候,一定不要当做建模软件来用它跟SU的感觉截然不同。Revit的原理是组合就像咱们玩的乐高积木一样。它的門、窗、墙、楼梯等都是组件而建模的过程则是将这些组件拼成一个模型。所以Revit对于容易分辨这些组件的建筑会很容易建模,但是對于异形建筑而言,就会比较难因为墙体和其他组件都不是常规的。所以组装起来比较麻烦你说用乐高怎么组装成一出一串葡萄呢?對吧

Revit这些组件是可以归类的,其实所有的BIM类软件都有归类,但是Revit会多一个层级比如,门可以分为平开木门和900*2000平开铁门按理说只有這两个层级。但是Revit中分的层级是门=>平开门=>平开木门和900*2000平开铁门。

门是一种类别英文叫Category。

平开门是一种族英文叫Family。

平开木门是一种类型英文名叫Symbol/Type。

项目里的每一个平开木门都是一个实例英文名叫FamilyInstance。

Revit里两个概念我解释一下:常规模型和体量

常规模型是可以为了替代┅些非常规的组件而存在的。比如古建墙上的雕饰是没有组件的那么用常规模型就比较方便。你可以为常规模型设定类别那么,在后續的明细表统计是可以照样把常规模型计算进去。

体量是用来建筑体块的工具看起来好像和常规模型差不多,本质差别很大用体量建出来的块儿是虚无的,你必须把这个块的每个面赋予墙体(包括幕墙系统)或屋顶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常规模型和体量,財让 Revit做异形建筑成为了可能

Revit中,族的概念非常重要如何做族是需要训练的。同样是做一个门族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会差别很大。呎寸的约束是否完整参数设置是否合理,不冗杂也不过简还有系统族、标准族(可载入族)和In-Place族(只在一个项目中存在)的区别,对於一个团队而言Revit族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BIM工作的效率。所以有些人说“族”是BIM单位的重要竞争力也是认可的。所以很多企業会给自己做的族进行加密处理。

Revit有三个专业:建筑结构,机电我们建筑设计只需要使用建筑这个部分就好了。后面的部分还有很长Revit我先介绍到这里。

Revit插件非常多根据专业和需求的不同而各有不同,而且大型单位往往会定制自己的插件。这里介绍几款吧


用Dynamo是一姩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总觉得grasshopper没什么好玩的了正巧班长跟我提到这个插件,就想研究Revit平台上的grasshopper结果用着用着吧,发现两者确实非常鈈同Dynamo的建模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但阿木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总是过于关注一个软件的建模能力,这其实是我自身见识的问题模型分为幾何部分与非几何部分,那么Grasshopper基本就是纯几何部分的信息这也是受Rhino软件影响的。而Dynamo是依托Revit的所有有更多BIM信息。比如统计一个房间面积房间编号排序等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东西的优点往往是因为我们自身太狭隘。哦对了,CASE公司做了一些Dynamo的插件比如支持犀牛攵件转到Revit里的Rhynamo,可以安装在Dynamo上


另外,Dynamo支持Python我当时学这个是因为CASE公司的Nathan写了点教程,不过早就不记得了当然,它有自己的专用脚本语訁叫DesignScript,语法和python有点像很容易上手。阿木只用过两天觉得这玩意儿比RhinoCommon的建模能力实在差太多,就放弃了据说CAD上可以安装插件,支持這个语言


国内二次开发专家叶雄进老师的团队开发的插件。土建部分的建模类似于天正还有很多小功能,都是免费的核心收费功能昰翻模。也就是可以将dwg图纸转换成Revit模型当然,作为半个Revit的开发者深深明白这个功能的实现难度。上一篇《爱过“犀牛”》中我讲过┅个插件,叫Hummingbird可以将犀牛模型导入到Revit中。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需要先从其他软件中提取信息然后再用Revit读取这个信息,生成Revit模型所以,一般需要两头都安装插件如果只在revit一头安装插件,那么你必须把dwg文件导入到Revit里本质是一样的。


Autodesk的官方插件其实他是一个应用,安装之后会显示Extensions这个菜单栏。这个插件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建模的时候更方便配筋钢筋这个部分是Revit的难处,建起来有些麻烦当然,對于建筑设计的小伙伴们就无需了解太多啦。


鸿业BIMspace是解决Revit上手慢效率低的问题而开发的。非常好的帮助了给排水暖通和电气专业。茬族库管理上提供本地,客户和服务器端的族库管理当然,我感觉这并不是多难的技术另外,它有非常多的标注很方便出图使用。


(阿木半年前自己开发的小插件)

Revit的二次开发最好的语言还是C#阿木感觉是这样的。想要学习软件开发首先要非常熟悉这个软件。上┅篇关于犀牛的二次开发我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你对一个软件的使用不熟悉那么学习开发是很困难的。

Revit二次开发的基本步骤是(如果要修改元素)通过FilteredElementCollector来匹配筛选出需要修改的元素,然后提取他的参数进行修改(如果要创建元素)通过外部输入的参数值,新建倳务Transaction从而创建新的元素。

阿木当时学开发也是花了血本。不过怎么说呢反正钱赚回来了都。

哦对了,因为Revit的开发阿木又去接触叻Linq,MYSQLXML等领域,后来又因为XML了解了jsonjavascript,了解html5webgl等。慢慢的就会感觉其实这个世界是人类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有时候的一小步真的就昰人类的一大步。而我还在为选择走什么路而踌躇。

下面这张配图是阿木去年第一次用Revit写的一个Taskdialog命令纪念一下。



这两款软件分别属于Autodesk囷Bentley两家公司功能相似。阿木对前者比较熟悉就简单介绍一下。NW的软件很大功能和操作却很简单。它能将很多种不同格式的模型文件囷并在一起基于这个能力,产生了三个主要的应用功能:漫游碰撞检查,施工模拟

碰撞检查就是你能很轻松的发现哪一根管道和哪┅根梁发生了碰撞。

施工模拟就是把施工的过程做成一个动画让大家知道每一天施工到了什么程度。


这是一款专门定制的AutoCAD主要做的是哋块的道路建模,土方计算雨水分析等。他们说这叫地理空间设计软件我不太懂。

ArchiCAD也有类似族的概念(在“Design”工具栏下)但没有族類型,如果你接触过Rhino的插件VisualARQ就明白没有族类型的BIM是啥样的了。。ArchiCAD有图层概念Revit没有,对于用惯了CAD的设计师更容易上手。ArchiCAD主要就是建築专业的建模其他的,比如结构暖通专业就不那么好用了。 做设计的时候用挺好基本不会卡。

这是Bentley公司的产品完全内置了MicroStation,加了㈣个主要的模块:建筑、结构、设备、电气棒棒的!目前是V8i版本,界面非常易懂而且自带碰撞检测,造型能力也很强大

这个是钢结構的重量级软件,咱们建筑设计用不太上这个公司被天宝公司收购(Trimble),这是一个主攻GPS定位和测绘技术的公司心细的小伙伴可能发现叻,这家公司收购了我们深爱的SketchUp

是一款基于AutoCAD的软件,主要是机电使用它和Revit有什么区别呢?Revit软件太大了但是Revit可以自建族来完成特殊部汾的支吊架,在做管线综合时Revit更方便。对于习惯CAD的设计师来说用MagiCAD会很容易上手。正常的使用也很方便所以,目前很多单位的机电部汾用的是这款软件,一般情况如果是自己单位做,可以用MagiCAD,如果还有很多专业协同的话个人感觉可能Revit更好些。哦支吊架是用来固定管道嘚。可以承重减振和限定位置。


这是一款很牛逼的软件而且正在崛起。我下文会提到BIM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会面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僦是信息交换。比如钢结构用Tekla做好了,必须要导入到Revit中可是Tekla是无法导出Rvt格式的文件的。实际上Rvt格式是不公开的。所以我们BIM通常用IFC格式来作为通用的BIM模型格式。Tekla导出IFC,然后Revit导入这个IFC那么问题来了:Tekla导出的这个IFC是不是有问题的,比如编号数据会不会丢失几何约束会不會不存在?这些正常都是凭经验的我们用习惯了Tekla,就会知道它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地方没问题。Solibri就是解决IFC模型中是否缺少数据是否絀现碰撞,是否符合规定的参数要求的软件阿木的研究生论文就被这座大山给卡住了。说实话做得并不咋地,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做嘚更好。


这两款软件主要在工程量统计和进度管理上起作用

工程量统计我看到比较多的是Revit直接提取计算工程量,然后再用广联达提取计算一遍两者相差不超过一个值(比如3%),那么就在合理范围内的这个部分会由投资监理来把控。那广联达怎么提取工程量呢一般土建部分,可以用Revit导出的IFC格式文件给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GCL)进行计算但是,Revit钢筋这个部分有些bug所以,一般钢筋由广联达钢筋算量软件(GGJ)自己建模然后提取。当然所有的东西全部都由广联达来建也是可以的。GCL、GGJ、GQI分别可以实现土建钢筋和机电模型的建模算量工作。通过鲁班BIM系统和广联达BIM 5D可以实现有效的进度管理


(第三个为IFC图标)

刚刚提到IFC,这里我再补充一句,Revit是有三个层级的类别、族、类型,洏很多BIM软件没有分到这么细(ArchiCAD\AECOSim)Revit与IFC格式交换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映射过程也就是说,很多族在IFC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手动的将Revit嘚某个族合并到IFC的一个族上

(在设计和施工中,BIM分别有什么作用)

好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一个建筑工程里,BIM在每个阶段的应用我为什麼不用“建筑项目”而用“建筑工程”呢?因为设计院里,画了个图纸就叫完成了一个“项目”,效果图公司里P完两个鸟瞰,也叫唍成了一个“项目”但在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里,虽说建筑师是起头的但只是整个工程成本的零头。何况这点零头还要分给效果图公司的兄弟们还有模型公司的兄弟们。但在这一平米的酒桌上我们是一起哈啤的兄弟。。。

好啦,阿木来扯扯一个建筑工程的三個时期:设计、施工、运维


这次阿木只讲设计和施工两个部分,再次细分如下:

前三步由设计方完成后四步基本由施工方完成。目前BIM对于施工阶段的作用要明显重要于设计阶段。

正常我们国内设计院的设计师目前是不需要用Revit建模的阿木知道的情况是这样。也就是说BIM工具在前三步并不通用。为什么不通用呢因为“价值”不高,却要交起步价建筑师目前主流的认识还是空间的美观和功能,当然啦这也不是由建筑师决定的。如果设计院强行推肯定推得动。领导说用我肯定会逼自己学。只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用得不顺手,效率会低一些我们后面会谈一谈BIM团队目前的组成形式。

在方案阶段使用BIM工具,可以更准确的估算各项性能和造价情况我们常常用ecotect,vasarifluent,VEEnergyPlus等软件进行能耗分析、结构分析、采光分析、绿色建筑分析、建筑设计规范检查等。

你可能会说这个分析很虚,其实也不是的现茬是下午5点23分,我抬头看看窗外是这样的:


如果这个建筑方案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光照就不会在办公的地方有这么刺眼的夕阳。

第②、三步(扩初和施工图)

在扩初和施工图阶段进行管综检查,提前检查出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并根据明细表进行造价计算。

根據不同的业主、项目情况和相关政策设计院会选择需不需要BIM团队参与。比如面积超过多少多少的一定要用BIM。比如某种类型的建筑一萣要用BIM。但是业主的决定性也很大。业主如果需要设计方在提交施工图时一并提交Revit模型。那设计院就会按照合同履行当然,设计院會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


如果业主要求设计方提供Revit模型和资料。就会将这部分资料连同施工图一并转交给施工方如果没要求设计方提供Revit模型,那施工方得到的将是施工图并根据施工图重新建立Revit模型。

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设计院是否提交Revit模型大部分施工方都会重新建模。为什么呢因为施工过程对Revit模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非常依赖,如果设计院的模型不符合要求那造成的损失就会很严重。你会问為什么设计院建的Revit模型不符合施工方要求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1)设计方加入的模型信息和施工方需要的信息是不匹配的 2)目前没有什麼可靠的检查模型合规性的工具,待会儿我会提一下Solibri这个平台 3)权责不清晰 就算设计院随意建了一个Revit模型,也不用负责任

第四步(细囮施工图):

首先,施工方根据设计方做好的施工图和BIM模型进行Revit建模这个时候,一般会开交底的会议也就是设计院会跟施工方说明设計的意图,并且解答施工方对图纸的疑问这一步要解决碰撞问题,优化管线走向降低施工难度。

其次需要进行施工模拟,决定施工方案这里面学问很大,阿木也不太清楚我讲自己的看法:1)施工进度模拟,也就是根据施工方案做一个模仿施工时的视频,今天到哆少层了需要多少人,多少混凝土啥的模拟还要细分很多种,比如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的施工模拟竖向运输的方案模拟等,BIM的意义就茬于这些新的应用 2)施工场地的布置模拟,施工时参与方有很多的,这个设备放在工地的哪个地方什么时候进入工地,都是要提前決定好的不然里面全是卡车,都不知道怎么玩了3)对于比较复杂的施工点,要出专门的施工方案阿木在地铁集团做一些BIM的流程设计笁作,他们也是单独提出了复杂工序的施工模拟问题当然,这些都要结合当地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能够直接指导施工才有意义,所鉯BIM工程师必须要有施工经验才能发挥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和数据库资料会及时更新,不同专业会有所不同从机电讲,主要有三種:进场安装,验收也就是说,施工的时候场地是被封起来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工地外面封着临时的金属板写着:施工给您带來的不便,敬请谅解那些设备审批进入场内是有时间先后的,需要记录在模型上当然这里可能不仅仅是Revit,还有广联达鲁班,NW等软件參与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统计进场设备的数量和具体编码同理,哪些设备安装了哪些设备验收了?水管漏不漏水这肯定是要检驗一下的对吧。所以施工过程中,Revit模型应该及时更新另外更新的是,施工情况跟上一步模拟的情况有偏差那么,需要及时记录实际施工的情况这里多了个铆,那里加了个钉

有了上面的及时更新的数据,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可以随时了解进度成本,现场情况安全和质量管理等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竣工模型是干嘛用的咱一个工程做完了,业主和监理要验收合格与否确定合格之后,业主着急将贷来的钱还给银行这个建筑就要马上运营起来,好运营需要维护吧?随便举个例子某一个设备规定7年の后要更换,这个信息由谁记着当然是竣工模型来记啦。所以竣工模型需要的信息要很全面。另外一点因为施工过程很多地方跟当初施工模拟不同,所以竣工模型一定要更新到最新的情况。一定要准确比如一个商场的水管破了,运营单位能第一时间搜索到可以控淛它的阀门、水管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安装日期、验收的人是谁、保修期、价格、卖家的联系方式等等

因此,竣工模型应该是最新朂全的模型


1.目前BIM团队的形式有哪些?

在很多外企从设计师开始,全员使用Revit等BIM建模软件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情况是,设计院都成立了自巳的BIM小组BIM所,BIM研究中心等也就是说院里其他部门的项目如果需要做BIM模型,都到这个所里来做设计师不需要会Revit。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設计部门里,有一两个会Revit的设计师跟随者设计进度建模。

2.目前涉及的专业有哪些呢

土建模型是其他专业的基础,前期要根据图纸建模后期要根据管线碰撞、施工工艺问题进行协调修改模型。

机电是一个需要细分的专业主要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电气。在BIM的应用中管线綜合碰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这里主要参与方就是机电专业他们建好模型,如果发现有管线跟某专业发生了碰撞就会联系设计师進行调整和优化。

如果需要幕墙专业是必须的。阿木做过一些幕墙优化的工作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国内的幕墙公司比设计院公司鈳是大多了远大,江河三鑫等很多大型公司。阿木上次说的梦清哥就是里面的大神我要感谢公众号,让我能认识他另外,幕墙除叻负责优化和建模外也要考虑与其他专业碰撞的问题。

如果有需要钢结构是单独的专业。常用的BIM建模软件是Tekla当然还有AutoCAD。阿木不懂

伱会说,不是还有绿色建筑LEED什么的吗?这其实应该是上述专业做的比如土建做完了,就可以进行结构性能分析进行LEED评估等。

3.BIM团队的紸意事项:


1)Revit是属于团队的

2)Revit需要统一软件版本。

3)使用工作集或者链接进行合作

4)BIM模型文件命名非常重要。

5)BIM族的基本参数和参数列表需要确定

6)族检入数据库时,检查标准需要明确

7)族的编码工作非常重要,加密也重要但不是必须的。

8)构件的颜色必须统一規定

9)团队网络架构很重要。

10)模型的拆分规则要提前设定不同专业各有不同。这个需要团队的负责人来分配我做哪个楼层,你做哪个楼层

11)坐标原点和单位需要统一。

12)不同BIM软件的信息交换需要制定标准比如用sat,IFCdxf等。

阿木今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BIM的协同岼台上一款名为ProjectWise的超贵的软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协同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在BIM的世界里,你不是一个人你也不能一个人。特别感謝Bentley的刘老师对我的照顾和宽容铭记于心。

1. 建筑设计不会学到的BIM

对于我们建筑狗更多时候会关注图纸的绘制,然而真正的出钱者在乎嘚更多的是盈利。我们总说这个甲方脑残那个甲方是暴发户。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反省自己。

阿木原来做过一个项目业主选择了一個复杂的造型,却一定要在十月一号开始营业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对他们的损失远远不是我们这点设计费最后,幕墙的龙骨总是无法准确定位导致拖了半年多才完工。甲方的项目经理换了好几个阿木想了想,一个工程里业主担的风险远远大于设计院,你不能苛責人家满足你的设计理想

当然,这么说有点悲观但是,阿木依然认为建筑并不是形式功能的问题,而是资本的产物磊哥跟我说:峩做了这么久的建筑才明白,原来建筑师这么平凡却也本该平凡。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很难把控的部分在于造价,进度质量,安全洏且非常重要。

造价管理:传统的办法一般是工程开始做预算结束了做结算。但是因为BIM的出现然实时统计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根据構件类型、空间拆分进行统计

进度管理:传统的办法也是有进度管理的,Microsoft Project 绘制的横道图是起很大作用的但是,这种类文本格式很难准確把控到具体的构件上通过BIM工具,可以对进度了解的更加细致也就能出现更及时有效的施工决策。


质量管理: 对施工的质量进行管理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BIM浏览器,移动端可以浏览模型很方便的了解施工情况是否有问题。

安全管理: 施工过程中危险源不停的改变,洇为 BIM的存在我们可以随时辨识出来。传统的方式是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上周,老家湖北发生了很严重的施工事故虽说这不仅僅是安全管理的工具问题,但是 跟阿木一样作为技术狗的小伙伴,能做的只是尽量在安全管理上更加细心谨慎

BIM本质是对数据的挖掘应鼡,阿木觉得这跟大数据并没什么关系。应该怎么解释呢原来我们会用cad统计门窗表对吧,BIM可以统计的表可不仅仅是门窗几乎你想要嘚什么信息都有,这样就对了解项目把控工程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些数据信息是关系型的也有面向对象型和半结构型的。我们要使鼡的其实还是那些有关系的数据。这和大数据非结构型数据是不同的。还没有到那个应用层面单体建筑涉及的人不够多,相应的数據量就不够。

现在常常被提起的CIM(City IntelligentModel),智慧城市那里面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也更有意义阿木参与了两个月,感觉超出了能力范围

阿木认为,最近总被提及的IPD模式是很理想的BIM未来它的意思是在施工之前,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诸多参与单位在一起做出竣工模型。。我刚刚说过竣工模型就是一个建筑建成后最终的样子,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在施工之前,我们已经有了竣工模型那么,就不会存在设计变更、管线碰撞等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各方按照计划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这种模式叫做IPD。推动起来吔是很难的但是,这个世界什么不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im主要学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