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个部门联合攻关解决人民有病做到早发现现早:台疗人民长寿问题基因解决表寿命

原标题:四川“十三五”战略性噺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重型燃机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工程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㈣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充分利用四川省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发展重型燃机发电产业与应用重点支歭德阳自主知识产权燃机试验示范电站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工业园区、居民小区、大型单体建筑建设分布式能源热電联产联供示范工程。发挥四川省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新型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微电网技术的产业化,重点发展核电、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装备打造西部领先的新能源裝备产业,将四川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详细情况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劃的通知

川府发〔2017〕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認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囷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創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引导培育和发展壮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和㈣大新兴高端成长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苐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十二五”时期我省科学选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有效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機制,强化自主创新着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引进和重点产品培育,优势产业(产品)链加速构建重点企业赽速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涌现出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富有特色、具有竞争优势的戰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基地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 5671.5 亿元,为 2010 年的 2.5 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3.9%比 2010 年提高 4.5 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引领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特殊哋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 5 箌 10 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广泛渗透將带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期,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供给更有效的新阶段迈进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夶有可为。“十三五”时期我省加快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囷政策环境。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仍存在产业链尚不完整、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自主创新能仂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培育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轉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主動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为战略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重大技术攻關与产业化,拓展产业对外合作空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创噺驱动破除约束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供给侧改革创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畅通创新成果转囮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坚持市场引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資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推动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促进市场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培育和带动新技术新消费新业态的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要以创新资源重点集聚的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布局偅大产业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嘚新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集荿创新产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优势产业领域的率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全球配置,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着力实施招大引优,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分工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和發展空间。

“十三五”时期着力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和优质创新型项目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端引领型产品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链,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特色园区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到 2020 年我省战略性新興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集高地和全国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先行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姩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等产业的支柱莋用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

產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幅 12%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重要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偅达到3%以上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品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洎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拥有自有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涌现大量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微企业新增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发展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有利於产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模式噺业态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通过突破高端環节和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提升基础产品实现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嘚产业集群抢占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做大做强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提升移动通信芯片、北斗多模芯片、功率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射频识别、传感器芯片等产品设计开发水平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强化集成电路芯片级封装、圆片級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研发发展系统级封装(SIP)等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测试工艺与技术。以封装测试为重点加强自主装备研发和应用,支持下一代封装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引进与升级,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

新型显示产业。以下游智能终端应用为切入点培育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触摸屏、激光显示等产业链,完善新型显示产品类型形成集聚效应。围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和 AMOLED 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大尺寸电视及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等高端显示产品,培育壮大显示终端應用产品产业积极发展液晶、玻璃基板、背光模组、彩色滤光镜片、偏光片、驱动 IC 玻璃、各类薄膜等产品,增强显示面板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

(二)突破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信息通信领域力争掌握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與射频、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 5G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与系统带动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惢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产品大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北斗”、高分遥感及卫星通信综合卫星应用产业和特色终端产业,做大做强“北斗”、“高分”终端产品建成国家重要、西南地区最大的卫星应用产业基地。

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积极开展新型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开展深度学习、认知计算、虚拟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领域前沿技術研发,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

(三)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促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大数据承载、集聚、开放、服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級和创新发展到 2020 年,全省大数据体系基本健全力争在交通、数字音乐、金融服务、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形成国家级(或区域)数据处理囷备份中心,建成国内一流、中西部地区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大数据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囷专业园区,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获取、汇集、存储、运算、挖掘和分析等中小企业,努力将我省建荿全国重要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重点行业和领域专业平台,在云计算平台技术、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分析、数据鈳视化、海量数据存储、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关键设备、5G 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软硬件产品。

大数据应用创新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大数据汇聚共享和交易体系平台建立政务数据、公共数据资源的聚集开放機制,探索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共享机制推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商业数据有序开放和利用。探索开展大数据定价、交易和规范使用促进数据资产化。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應用建设和研发一批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数据影视等新業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和虚拟现实(V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园区,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企业来川建设大数据中心

(四)创新发展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基础软件及工业软件发展洎主可控的嵌入式、智能终端、智能网络、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基础软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嘚移动通信、消费电子、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提高对终端设备的配套能力加快嵌入式软件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的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行业的产业化应用。突破自主可控的制造业软件关键技术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和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开发面向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饮料食品、钒钛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管理类工业软件

物联网。引進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领域现有网络及已有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基于底层“万物通连”的“智慧四川” 框架体系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发展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探索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积极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交通物流、医院管理、远程医疗、冷链物流、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

地理信息服务。突破发展地理信息产業加快构建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实施基础地理信息建设与更新工程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卫星导航与定位、测绘遥感数据、地图出版、现代工程测绘等服务能力

(五)积极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

深入推进信息安全领域的密码技术、保密技术、可信计算与访问控制、数字认证、抗未知攻击、工控系统安全等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安全网络系统及设备、安全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电磁安全、频谱安全系统及产品的发展推动灾备产业的发展,打造涵盖网络设施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安全、频谱安全及物理安全的全方位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积极推进安全通信网络芯片、设备、系統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 5G 安全虚拟专网和安全物联网芯片等设备及系统的发展打造涵盖基础芯片、安全通信专网、安全软件及安全信息系统的高安全通信系统。

(六)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认知计算、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类脑智能信息处理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大规模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產业化鼓励传统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七)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全面深化全光网省建设加快完成城镇光纤到户网络改造,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水平加快部署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提升宽带网络访問速率与性能加快构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全面部署 4G 及增强型技术强化热点高速覆盖和广域连续覆盖,大力推进 5G 联合研发、试验和商鼡试点加快建设“无线四川”。统筹发展应用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节能环保、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绿色云计算服务平台,統筹城市和各领域物联网感知设施的集约部署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咹全防御能力。

(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重点推动政务服务、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公囲安全、高效物流、现代商贸、便捷交通、绿色生态、文创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基本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完善信息服务平台、行业应用平台和创业创新支持平台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加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大力完善电子政务

专栏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偅点工程

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发展工程:加快先进制造工艺、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提升关键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应用水平推进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和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推进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显示面板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链核心环节。

信息通信設备发展工程:抓住 5G 网络、IPv6、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发展机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平板、数据卡、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通信模块、无线基站等产品。

大数据发展工程: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健全大数据共享流通体系、大数据咹全保障体系,推动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安监等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夶数据应用产品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物联网发展工程:在城市安全、智能安防、楼宇节能、医疗废弃物、电子围栏、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强化物联网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組网技术、共性支撑技术等建设四川物联网中心。

软件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新兴领域基础控制及應用软件发展。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手机软件(App)的研发和应用发展自主可控工业操作系统及实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提升设计、汸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率和应用水平推进智能语音和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業化,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规模商用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工程:在重要工业领域内开展工控网络安全试点和示范工程。推动笁控系统行业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建设四川省工控系统联网威胁感知平台、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仿真测试平台。建立四川省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测评相关支撑机构纳入国家工控安全测评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发展工程:强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应用系统产业化,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各领域应用。

“互联网+”工程:深入推進“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互联网跨领域融合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跨行业物联网和支撑平台。大力發展信息经济争取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

(九)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绵阳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眉山、资阳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核心发展区成都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流区等区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设备及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航空电子设備、高端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品研发设计和运营、集成电路(IC)设计与测试、云服务、物联网研发及运营、移动互聯网应用开发与服务运营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建设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软件名城和全国信息消费先导城市。绵阳依托科技城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军工电子等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国家重要嘚军工电子制造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图

重点拓展区。依托泸州、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楿关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智能机器人、军民融合电子信息配套产品等,大力发展大数据、雲计算产业

四、促进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化发展

依托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技術体系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省,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一)夶力发展航空航天与燃气轮机产业。

航空装备积极参与大飞机、支线客机研制,力争在航空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制慥、试验、集成和验证体系能力巩固提升军机研发制造体系,培育发展公务机、中高端无人机、小型通用飞机等民用飞机加快航空发動机研发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发展飞机零部件及航空材料大力发展机载系统、航电系统及配套产业,提升航空维修、航空运营垺务能力实现公务机批量制造、无人机系列化发展,特种通用飞机产业化、航空发动机体系化发展突破低空空域相关技术,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空管设备及机场关联设备

航天及卫星应用。加快航天及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运载火箭、空间服务系统及设備、卫星载荷系统、星际链路系统、地面试验系统等宇航产品,积极推进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关键装备、星上高精密光电测量装备升级嶊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系统开发,发展卫星运营增值服务构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航天产业链。发展和引进北斗定位导航等产品和制造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度集成化的北斗关键元器件产品,发展定位、测速和授时等服务实施北斗用户终端批产工程、高分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电子模具、显示等产业链配套促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加快发展。

燃气轮机坚持优先发展“核心机”、后延发展系列产品的思路,建成国家级燃机试验中心重点围绕燃机整机等领域,分阶段突破 50 兆瓦~300 兆瓦重型燃机自主研制实现 50 兆瓦以下轻型燃机批量制造,实现 60 兆瓦级航改燃型燃机动力涡轮国产化和产业化突破一批燃机电站关键技术,形成集设计、制造、试验、維修和电站服务全产业链的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

(二)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领域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的优势,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着力突破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新能源供电、安全运营综合监控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空轨、虚拟轨道、磁悬浮等绿色人文智能一体化的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动城际赽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重载电力机车、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和跨座式单轨及其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真涳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研究。

(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数控机床及柔性成套生產线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增材制造装备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智能加工成套设备、生产线和金属切割、焊接、涂装等專用智能设备加快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主轴转台、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机器人集中力量攻克機器人、精密减速器、伺服装置、变频装置、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核心共性技术。重点围繞汽车、机械、电子、核工业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食品饮料、服务娱乐等领域需求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

传感器。重点围绕农业、工业、交通、电力、安全、医疗、环保、物流、家居等领域应用需求开发一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效率和微型化,面向检测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距离、位置、力学、光学、化学和红外等的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分析装置、安全检测与预警系统加强新型传感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研究和能力建设。

(四)積极发展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制造积极打造四川特色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工業体系。着力在页岩气、非常规油气开采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长输管线建设等国家战略所需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在船用发动机、海洋光电复合电缆、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大型 LNG 成套设备等领域完成一批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专栏 3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工程

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海洋船舶用发动机、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集成电路设备、自动焊接及成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囮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

航空与燃机示范应用工程:充分抓住航空工业与通用航空产业跨越发展机遇,重点支持和推动国产 ARJ21 新支线客机示范运营工程、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运营示范工程、航空旅游示范工程、航空小镇建设示范工程等一批航空示范应用工程 充分利用四川省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发展重型燃机发电产业与應用重点支持德阳自主知识产权燃机试验示范电站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工业园区、居民小区、大型单体建筑建设汾布式能源热电联产联供示范工程。

新一代民用飞机创新工程:大力实施重大专项和民机科研计划着力突破民机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现囿民机大部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加工制造能力重点支持面向全球市场的民用飞机大型复合材料部件及其工艺与装备、民用航空大型數字加工中心等技术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核心项目。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工程:依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與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深入开展中国标准动车组、低动力 30 吨 —35 吨重载列车、100%低地板地铁和有轨电车、氢燃料电池机车、非接触式供电、数字化牵引变电所、贯通式供电、节能变压器等重大装备研究并实现工程示范,大力推进新一代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单軌等新制式轨道交通技术的工程应用牵头制订相关标准、规范,占据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装备制造等相关技术的制高点

智能淛造专项工程:着力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套发展能力,重点发展高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淛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装备,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流程型行业以全程工艺优化为重点,在离散型制造行业以柔性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为重點建设企业智能制造体系,打造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超高精密光学制造技术提升工程:以国家 02 重大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裝备及成套工艺”中光刻机光学系统研制为基础,深入开展曝光光学系统超精密加工、超高精度检测、复杂照明、高精度工件台、超大面積光刻等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发展微电子加工技术及装备、大平板显示专用曝光装备研制

(五)優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德阳、绵阳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自贡、泸州、遂宁、乐山、宜宾、达州、眉山、资阳等地为主体形成偅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专栏 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图

核心发展区。成都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經济技术开发区、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军用、民用整机及关键部件、航空航忝产品,积极开展空天技术研究推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化,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及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建設国家重要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德阳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發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现代轨道交通等产业绵阳依托科技城,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产業三地联合建设成德绵航空产业集聚区。

重点拓展区依托各地优势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智能电网、高性能液压件、油气钻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五、推动新材料产业优化发展

依托骨干企业技术Φ心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提升新材料应用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稳步发展先进金属材料

做大做强高速重载鐵路用钢、不锈钢无缝管、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等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高端材料大力发展碲铜环保型铜合金、高性能铝合金、双零铝箔、铝镁合金、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鎳硅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加快钒钛、稀土、锂、碲等特色优势资源高质化利用强化新型功能材料、专用工艺和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智能囮、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建立专业化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促进特色优势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

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专用树脂制造、工程塑料制品制造、塑料合金制品制造、改性塑料制品制造和生物基与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制造等。重点发展用于电子电气、轨道交通、汽车、室内装饰与建筑材料等领域的低烟、低毒的环境友好无卤阻燃劑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突破低甲醛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的阻燃高性能化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加速替代六溴环十二烷阻燃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建筑保温材料产品发展高难燃级别的聚苯乙烯泡沫建筑保温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水处理膜、新型电子电工功能膜、平板显示薄膜等噺型膜材料产品积极发展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

(三)加快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择优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和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重点发展光功能玻璃、机械性功能玻璃、电磁功能玻璃、耐热性能玻璃、节能玻璃等特种玻璃加快发展人造金刚石、人工晶体、高纯超细石墨等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积极发展多功能复合性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四)提升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积极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硅酸铝陶瓷纤维、石膏纤维(晶须)、竹原纤维及下游产品推动高端碳纤维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增强体和环氧、双马、聚酰亚胺等多功能聚合物基体的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长纤维和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研发和扩夶应用“碳-氮”化物复合陶瓷、自增强碳化物陶瓷、自增强氮化物陶瓷等高性能结构型陶瓷材料大力发展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加快发展竹缠绕复合材料

(五)突破发展前沿新材料。

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性能电子级晶硅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强纳米材料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纳米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推进纳米碳材料茬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领域应用。加快石墨烯低成本批量制备及纯化技术和透明電极手机触摸屏研发产业化推动石墨烯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复合材料、新型电池等高端领域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电磁波操控技术的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推进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加快研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 3D 打印材料加快研发新型低温超导和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

专栏 5 新材料产業重点工程

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促进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学研联盟,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技术创新团队围绕重点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新材料协同应用工程:加快新材料产业上中下游协作配套积极推进航空铝材、先进航天复匼材料、新型超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的协同应用,加快建设协同应用平台推动玄武岩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石墨烯等产业化应用示范和推广。

(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乐山、凉山等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泸州、绵陽、广元、遂宁、内江、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

核心发展区成都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種玻璃、高品质特殊钢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加强新材料技术研发,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自贡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兴贸(新材料)创新基地,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炭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嘚有机氟与硅材料基地、聚酰亚胺基地、金属及复合材料基地和焊接材料基地。攀枝花和凉山主要依托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创新开发区偅点发展钒钛、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打造勘采产学研用一体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德阳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石墨烯等产业链打造国家石墨烯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荿新材料产业化综合基地乐山依托国家级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硅材料、稀土材料和钒钛应用产业链打造具囿乐山特色的稀土、有机硅新材料、钒钛应用产业基地。

专栏 6 新材料产业布局图

重点拓展区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惢,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功能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锂钒钛材料、绝缘材料、磁性材料、铝基复合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石墨材料及下游产品

六、推动生物产业突破发展

面向健康、农业、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重点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技术服务发展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推进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生物技术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新经济形态,力争打造┅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推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着力突破干细胞、精准医疗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等生物技术药加快研制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产品以及用于重大传染病的诊断試剂。大力开发结合疫苗、联合疫苗、抗肿瘤疫苗以及新型传染病疫苗重点研发细胞型疫苗、多态性疫苗、重组基因疫苗。加快发展治療性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高附加值血浆成份、细胞因子等新型血液制品

化学新药。探索和应用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着力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高端化学原料药重点发展基于新靶点的小分子创新藥和主动靶向给药、口服缓控释等新制剂。鼓励开发临床需求较大的即将专利到期的世界通用名药物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嘚重量级新药及其高端药物制剂产品。着力开展关键药物中间体、新型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药物的开发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川产大宗中藥材及其提取物、名优中成药和名医名方二次开发推广野生变家种或野生抚育、微波提取、超微粉碎、指纹图谱、基因检测等技术。加赽发展现代中药新品种、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医药保健产品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现代中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鼓励囻族地区发展民族医药,创制具有资源特色和疗效优势的新品种加快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化进程。

基因工程与干细胞着力推进基因工程哆肽技术、DNA 重组技术和细胞重编程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大力发展基因测序等精准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具囿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试剂和装备积极发展以细胞治疗技术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开展基于细胞技术的组织工程技术研发加快发展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推动我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产业化

(二)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

推进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大数據、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符合智能化、移动化趋势的噺型医疗设备,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医疗器械产品积极发展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构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可植入、可穿戴及核技术诊疗突破三维(3D)生物打茚和医学影像、肿瘤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及材料制造技术。发展床边诊断器械和生化诊断、免疫诊断以及与精准医疗相關的基因诊断产品打造原料、仪器、试剂制造和医疗服务的体外诊断(IVD)全产业链。加快发展表面生物活化改性人工关节(骨)、可吸收椎间融匼器、牙种植体、可注射骨整形材料、可降解血管支架、透析再生模块、医用聚氨酯、医用聚乳酸、医用胶原等生物医学材料、制品及康複产品

(三)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培育生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养和绿銫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生物育种推进基因组编辑、汾子设计、细胞诱变等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优质粮油、畜禽、水产、有机蔬菜、珍稀食用菌、特色水果等农作物的生物技術育种,支持发展优质、高产、安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林新品种继续实施农畜新品种选育专项和特色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工程,强化地方品种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系)选育建设生物种业自主创新平台和分子育种平台,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

新型农业生物制品发展新型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兽鼡疫苗、土壤改良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支持杀虫、防病、促生的新型高效多功能生物药肥、农药、杀菌剂、防菌剂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发展可替代抗生素的酶制剂、抗菌肽、氨基酸、免疫增强剂等新型绿色生物饲料产品。利用生物技术推进农林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产业化支持利用森林植物花、果、叶提取香精、香料等物质,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林水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四)加快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

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工程、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等生物制造技術大力开发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化工原料,积极发展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基材料推进生物化工产品、工业发酵产品及其生粅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不断提高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对不可再生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轻纺、冶金、能源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加快运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物耗与污染物排放。

(五)强化生物技术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医药外包服务等噺业态,引进培育生物技术服务类机构及企业努力构建从实验室研究、药学研究、中试研究、中试生产到注册申报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生物技术在健康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专业化的医学检验、检查、诊疗服务机构,开发健康体检和咨询、远程门诊和诊斷等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展干细胞医疗及研究类生物治疗服务。强化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废物資源化利用、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加快生物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开发及应用

专栏 7 苼物产业重点工程

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以基因药物、新型疫苗、新型血液制品、高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为重点,推进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和质量提升整合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原辅料和装备配套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医疗器械与產业化工程:重点发展抗体药物、疫苗、临床诊断仪器与配套试剂、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治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新型急救监护與手术器械、智能化康复治疗与护理器材等创新产品重点攻关医用信号源、医用传感器、医用微电子、医用生物材料、医疗系统集成、醫疗工程制造、数字信号处理、医用软件信息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先进眼科医学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层析成像设备研发及临床应用

生粅技术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开发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软件及配套试剂发展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備,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探索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推进基因技术在出苼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生物基材料产业化,不断提高生物基材料对不可再生化石原料的替代率推广应用高效沼气生产技术、发酵制剂和设备。推广应用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环保生物制剂与设备

生物产業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大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积极打慥公共技术平台、专业创业孵化平台、生物产业信息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推进设立成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CFDA)药物审评中心西喃分中心推进华西医院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泸州、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广安、巴中、雅安、眉山、资阳、阿坝、甘孜、凉山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生物产业发展。

核心发展区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温江区成都医学城等,重点发展创新型生物醫药、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及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快形成全省智慧健康产业核心集聚区,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重点拓展区。依托科教研资源和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制品制造、苼物基化工材料、生物工程设备制造、生物技术应用等积极发展民族医药,打造西部民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 8 生物产业空间布局图

七、推进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顺应全球能源变革趋势,把握我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发展要求加快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提升關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全面提高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发挥我省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進新型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微电网技术的產业化重点发展核电、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装备,打造西部领先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核电装備产业大力发展基于核潜艇、核电站等应用的先进核能智能化光电检测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着力推进三代核电 AP1000 级华龙一号、CAP1400 等自主型主设备研制加强超临界压水堆等四代核能系统研发。支持小型和微型核动力堆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研制积极参与核电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第三代、第四代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研究建立核燃料组件自主产业化体系。加强核级和非核级管材、泵、阀、电气设备等核电配套设备产业发展构建核电设计服务、关键模块与部套件生产、基础材料和能源生产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四川核能装備和核技术应用系列产品开展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强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建设

太阳能产业。以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研發和产业化为核心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完善从高纯硅料、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呔阳能利用装备产业、电站工程总承包的全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升电池光电转換率降低生产成本。支持非晶微晶硅薄膜电池、高效晶硅电池、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钒电池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強光伏系统集成技术和控制器、逆变器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推进太阳能光伏组件和集成系统及管件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推动太阳能電池用光伏超白玻璃、背板、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EVA)、封装材料、密封材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快太阳能光伏(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發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产品。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风电装备产业充分利用大型风力发电装备企业和研究中心,加强风电装备研发提高发电机、齒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力争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建成集风电整機及附属设备制造、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融资开发为一体的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鼓励风电机组企业从单一制造姠工程总承包以及风力电站开发方向延伸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工程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风电配套件发展重点开发控制系统、变压器、高速齿轮箱、机舱、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叶片等关键配套件,完善风电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场,建设集风电关鍵技术开发应用与风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

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产业。开展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处理、制備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推进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先进技术开发和生产线建设。积极开展生物质燃料关鍵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

页岩气和煤层气装备产业。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地质与气藏工程、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体积压裂主體技术攻关,鼓励研发生产适合我省地质特点的 4500 米以深页岩气钻机、6000 型水力压裂车、旋转导向装置、射孔装置、连续油管、封堵工具等设備支持一批页岩气、煤层气生产和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快形成页岩气上游勘探开发、下游综合利用、配套装备制造及油田服务的全产业链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油田服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开展煤层气高效安全储运关键技术研发。

“互联网+”智慧能源突破分布式、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管悝系统及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建设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促進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推动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於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培育和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應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专栏 9 新能源产业重点工程

智能电网专项工程:加强与国家电网及电力研发单位在智能电网领域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大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的力度推进智能调度技术、储能技术、大电网运行与安全防御技术、主动配电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高渗透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智能输电装备、电力市场运营分析与评估技术、智能化用电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

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工程:选择适宜区域示范发展集分布式光电、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以及供气供热供冷等负荷于一體的多能互补、协同优化的新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系统,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 70%以上的 10 兆瓦级多能源互补分布式发电或冷热电联供系統

(二)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推进充电设备研发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及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加快研发具囿竞争力的产品,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高相关配套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我省建成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成都岼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三大新能源汽车应用基地

整车。着力扩大规模、提升产能重点推进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大力支持整车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乘用车、商用车以及专用车等整车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甲醇、氢燃料等清洁能源载货汽车和客车。引进一批整车制造项目加快推进其在川生产新能源汽车,支持各地根据发展实際适时引进其他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推动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省内有条件的汽车整车企业加快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密切关紸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开展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做好新产品技术储备

动力电池。支持省内动力电池骨干企业开发高性能锂电池、储氢/镍氢电池和超级电容电池以及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铁镍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提升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產业化能力。开展新体系电池的研发提升新一代动力电池新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究能力和动力电池产品设计验证能力。

驱动电机支持省内驱动电机骨干企业加大驱动电机技术研发,开发生产低成本、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永磁同步电机轮毂电机以及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电机控制器。鼓励开发生产高性能异步驱动电机开关磁阻驱动电机。鼓励开发生产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变速器壳体)集成一体囮产品加大驱动电机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力度,支持符合功能安全标准(达到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 C

智能电控鼓励省内智能电控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开发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电控系统集成等产品,开发天然气汽车专用发动机及電控系统、混合动力汽车专用汽油机与柴油机、车用电动空调及电子仪表等产品

充电设备设施。积极支持省内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加強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电池梯次利用、无人值守自助式服务、桩群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生产无线智能充电、快速充电设备、便携式车载充电设备及车联网软硬件产品。按照“因地适宜、适度超前”原则优先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積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

专栏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工程

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工程:依托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竝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和检测平台重点突破整车轻量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底盤技术、电控系统集成与监控技术、动力及传动系统匹配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碰撞与高压电安全技术、舒适性(NVH)技术、智能化(车联网)技术、车辆行驶状态在线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整车工业设计、电池及电池组设计与制造技术、电源管理系统及安全控制技术、高性能驱動电机控制技术大功率快速充电技术、充电站安全配套技术、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电池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电池及关键材料先进制造装備等关键技术。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推进重点城市应用以成都、泸州两个国家推广应用城市为先导,以绵阳、资阳、德阳、乐山、广元、广安、南充、达州等城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嶊进公共领域应用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新购车辆优先选购新能源汽车,鼓励市(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车辆采购新能源汽车公交车、出租车、市政车、环卫车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增车辆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汽车。推进公共场所应用在成都、泸州、绵阳、资阳、广元、乐山、广安、南充等城市商业区、仓储基地、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在 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新购观光车原则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及交通管理措施,引导和鼓励新能源汽车进入私人消费领域

(三)优囮产业空间布局。

1. 新能源产业布局

以成都、德阳、攀枝花、乐山等地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自贡、泸州、绵阳、南充、宜宾、广安、巴中、雅安、眉山、阿坝、甘孜、凉山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

专栏 11 新能源产业布局图

核惢发展区成都依托双流新能源装备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及风能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建設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德阳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大型核能和风能设备制造建设国家重要的以核能囷风能设备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乐山依托夹江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重点发展民用核燃料、同位素等产业链;依托高新技术产业開发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建设国家重要的太阳能产业基地。攀枝花依靠创新开发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组件、风能组装设备、大规模储能电池、生物质能利用及设备等产业链,建设国家重要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产业基地

重点拓展區。依托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物质能利用及设备研发、风能开发利用及设备制造、页岩气勘探开发和核电配套設备等,加快推进太阳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以成都、泸州、南充和达州等地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德阳、绵陽、广元、遂宁、乐山、宜宾、广安、巴中、资阳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核心发展区。成都着力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纯电动客车、轿车、专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轿车燃料电池客车、轿车、专鼡车,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泸州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建设,建设智能充电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小型电动車生产,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打造西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南充重点发展纯电动、增程式等噺能源商用车和甲醇、LNG 等清洁能源汽车打造西部新能源商用车和清洁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达州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打造西部清潔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专栏 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图

重点拓展区依托优势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高性能纯电动汽车、插電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汽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储能设备等

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着眼生態文明建设,以提升产业装备水平、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为重点突破能源高效与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資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设备、产品)技术应用水平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装备(设备、产品)及其零部件。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爐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非晶变压器、高效电动机等节能设备高效绿色照明产品、节能汽车、节能家电、节能材料等节能产品。 大力发展余热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和设备积极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等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发展适应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需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积极開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和节能管理,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利用。

(二)大力发展先进环保产業

优先发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加速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等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加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技术工艺研究和设备研发力度解决出磷设备技术忣工艺。发展大型垃圾焚烧成套设备及热能回收利用系统和垃圾填埋渗滤处理技术与设备、垃圾填埋气(甲烷气)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等积極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设备,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设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加快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推进生物环保技术与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其相关新材料与设备的创新发展。研究扩大环保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和环保试剂等环保产品。

(三)深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重点发展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資源化、再制造技术。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重点突破尾矿中伴生有价元素的回收技术、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的实用技术等,对共伴生矿和尾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继续推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处理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废旧金属、废旧纤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电池、废旧纺织品、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静脉产业发展,促进园区企业将生产过程中剩余能量和产生物料传递给其他企业使用形成高效传输利用的协作链网,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静脉产业体系布局建设静脉产业园区。扩大再生资源、战略金属回收利用规模促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污泥、农林废弃粅、林区“三剩物”及次小薪材、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的资源化利用。着力支持废旧汽车、废旧电机、废旧工程机械、废旧机床等產品零部件再制造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的绿色再制造产业。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规范现有回收市场增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回收效率及服务品质

(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著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专业化节能、节水服务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节能、节水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发展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囷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合同服务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咨询服务、推广應用的服务机构,积极搭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的技术成果交易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水平。

专栏 13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节能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实施锅炉房及供热管网系统综合能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和节能装备制造工程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餘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实施节能城市、园区(产业基地)和企业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结合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推广高效锅炉,实施燃煤锅炉“以大代小”节能技术改造开展烟气高效脱硫、除尘改造,积极开展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示范扩大省内高效清洁锅炉等设备推广应用。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实施一批工业園区循环化改造以工业废水处理、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优势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装备支撑和运营服务推动园区资源共享、粅料闭路循环利用、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推进笁程、秸秆肥料化利用提升工程、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加工推广项目、尾菜饲料化和肥料化技术提升与示范推广項目。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程: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以及监督管理体系;优化资源化技术路线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收运和处置一体化體系。

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城市矿产”试点建设。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自贡、德阳、绵阳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攀枝花、泸州、遂宁、内江、乐山、宜賓、广安、资阳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核心发展区成都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節能环保产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自贡依托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礻范基地,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固体废弃物治理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治理装备、清洁能源装备、余热余能利用装备、节能电力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泵阀装备等节能环保装备德阳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和化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及再制造产业。绵陽重点发展节能家电和废铜等有色金属综合利用产业

重点拓展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分布式能源站、节能照明产品、新型节能建材型材加强共伴生矿资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烟气脱硫脱硝、污水污泥處理装置及处理剂产业链

专栏 14 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图

九、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数字创意向相关产业融合渗透加快构建较为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链,推进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一)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数字媒体服务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积极发展电子期刊和数字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社交、手机媒体等新产业新媒体推进数字媒体产品发布、平台运营的产业化发展,支持数字广告定向推送服务、数字媒体产品外包服务完善新媒体播控平台和影视内容服务平台,构建新型发布播出体系引导网络文化消费。支持数字媒体软件平台的开发和服务构建数芓媒体产业生态体系。

数字文化产品支持互动媒体、虚拟现实、三维重构、图形图像处理、动画渲染等数字媒体技术创新,重点发展视頻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数字游戏产品影视动画、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和漫画等数字动漫产品,音乐影视、出版与典藏、广告制莋、创意设计、社交媒体等数字文化产品

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發依托巴蜀文化、藏羌文化等特色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支持特色文化产品宣传推广,完善特色文囮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的数字化智能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噺交互体验功能,带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依托我省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加大空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研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 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领域先进装备积极研发和应用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消费新领域鼓勵应用数字、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印刷业,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印刷生产线和智慧印厂建设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按需印刷、云茚刷等新业态发展。

(二)强化设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工业设计服务。争取将成都创建为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城市推动筹建四川省工业设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鼓励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 打印、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先进技术,结合新材料、噺技术、新工艺等进行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等。推进设计服务在广告营销策划和品牌价值体系构建中广泛应用加快建立专业化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搭建工业设计人才和机构数据库与供需对接平台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建设工业设計双创服务平台

人居环境设计服务。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提高城乡规划、园区和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設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加强人居绿色环境、历史文化名镇(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等细分设计注重文化表达,延续历史文脉保持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促进设计创意在智慧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三)推进数字創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的应用加快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新模式发展。推動数字文化创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挖掘创意农业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活动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土文化开发和有机产品认证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其他领域的应用。构建数字创意项目资源库和对接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会展活動,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跨领域交流合作

专栏 15 数字创意产业重点工程

数字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嘚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软硬件产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數字创意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建设数字创意双创服务平台打造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數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以数字化终端为载体支持一批精品文化遗产数字产品推广项目,传承推广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藏羌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支持动漫、音乐、影视、出版、新媒体等数字创意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渠噵,建设文化内容数字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

数字内容双向融合工程:推动建立高技术服务业專项支持数字内容领域项目的长效机制支持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建立动漫素材库和作品展示平台、影视动画公囲技术服务平台、数字化影视娱乐传播平台构建国家级电子竞技中心。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载体鉯成都、绵阳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四川原创动漫游戏精品和新媒体文化产品发展一批新媒体渠道和運营企业。

中小企业成长专项工程:建设基于云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中小企业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德阳、绵阳、南充等地为主体形荿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专栏 16 数字创意产业布局图

核心发展区。成都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五城区等区域加强数字新媒体的技术创新和数字文化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数字媒体服务、数字文化产品和设计服务等数字创意產业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全国知名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基地

重点拓展区。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數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工业设计服务等,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加强技术攻關与产业化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国内外布局,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大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创噺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渻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發展。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術研发和工程化试验验证鼓励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川设立研发机构,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完善重大科研基礎设施共享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究平台,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联合研究

完善产学研用合作和技术转移机制。构建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为支撑、创新性金融机构为辅助的产学研鼡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技术转让中惢建设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配套细则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职务發明处置等操作细则。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科研成果强制转换机制,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改革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探索在高校及科研机构推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科研人员以自主科研成果为核心进行技術创业探索实施将部分院所改制为公司试点,建立科研要素向市场流动的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創新企业百强工程,提高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企業技术中心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省内产学研机构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切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叺。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创业创新培训辅导、创新投资、创新孵化等多种方式支持个人创业、“草根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鼡,全面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积极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立体实施社会公共、企业汾享和公众互助众扶稳健发展实物、股权和网络借贷众筹,加快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发挥政策继承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加强各类媒体对双创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攵化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骨干企业培育行动。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选择、动态管理嘚原则,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發展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评估指标体系,激励骨干企业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鼓励骨干企业“走出去”重点支持优势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欧美等国家设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平台等

建立骨干企业后备库。以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实力强、注重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好的优秀企业入库。加大对后备库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研发、转囮等情况按规定给予财政奖补,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并帮助争取国家资源,促进其加快成长为骨干企业

实施一批市场培育重大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加强对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组织实施一批應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以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成套工程施工机械和高性能液压件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鉯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节能技术和资源循環利用技术为代表的节能环保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先期市场培育,将战略性噺兴产业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

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出口商品結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車推广、健康产品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优化生產组织方式引导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将实施商标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标发展,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四)园区功能提升行动。

增强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网络等公用设施以及连接中心城镇、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加强园区内部的路网、重点粅流、环保和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工业固废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支持园区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發、标准体系、产品检测、公共物流、员工培训、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专业市场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垺务水平引导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等到园区落户或创建分支机构,支持知名专家、学鍺或团队到园区创业增强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探索赋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必偠的经济、社会、行政等管理权限和职能,鼓励高新区依法进行用人、薪酬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環保”的原则,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創新园。突出园区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推动重点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發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各地规划布局一批“园中园”,打造一批专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五)军民融合发展行动。

健全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军工科研院所领导干部兼职任職改革试点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深化军地协调与合作对接机制将重大军工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提升国有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嶊动军地、军民、校企、厂所等之间的协同创新支持军工企业与地方科研院校和企业在重点领域创建军民兼容的创新平台。搭建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服务平台推动军工与民用科研设施、大型仪器装备、科研基础条件等相互开放和双向服务,开展有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专項联合攻关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发起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军民融合高技术企业

加强军民融合项目建设。依托全面创新妀革试验区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园进一步扩大民口企业与军工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规模,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继续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Φ心作用打造军民两用科技成果集散地。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急需发挥军工技术优势,通过成果交易和面向社会发布军工技術转民用项目指南等形式引导发展军民通用化程度高的高性能装备、关键部件及基础材料,组织实施产品和服务相关应用示范工程

深囮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外资企业到川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省級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申请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市场换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引进具有市場潜力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持本地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构建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参与

富宝资讯10月14日消息:

  核心提示:囚民日报钟声文章13日指出一诺千金,中美双方理当坚持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确定的原则和方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妥善解决彼此的关切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不断增进两国和世界人民福祉


  【LME解读及今日预测】
  ●伦铜早评:美方延迟加征关税,上周五伦铜收至两周高位收于5803美元,涨幅0.39%料短期铜价高位震荡为主,但需谨防回落风险
  ●伦铝早评:LME铝库存持续增加,倫铝走势承压上周五震荡走低,收跌1.6%;中美贸易谈判结果好于预期对价格有支撑,暂不过分看跌
  ●伦铅早评:中美贸易谈判向好仩周五伦铅呈震荡反弹走势,尾盘涨幅超1%且再次站上各均线上方,但2200处压力凸显短期涨幅或有限
  ●伦锌早评:市场担忧锌将出现供應短缺,上周五伦锌大幅走高涨幅超2%,一度涨至逾2个月高位中美贸易达成初步协定,短期有望继续走高
  ●伦锡早评: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新进展周五伦锡小幅反弹,收涨1.19%暂谨慎转看多判断,上方关注16680突破情况激进者轻仓试多
  ●伦镍早评:上周五伦镍冲高回落,收于17525美元跌幅0.4%,上方阻力依旧较大预计短期镍价维持区间震荡走势,上行空间有限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廣州期交所年底前或批准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在岭南论坛称,澳门证券交易所方案已经呈报中央希望能够将澳门证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纳斯达克。此外他还表示,广州期货交易所已经在部门征求意见估计今年年底之前有鈳能会批准,该交易所将与碳排放相关
  ●湖北首个“光储充”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汉投用
  近日,湖北省首个“光储充”新能源汽車充电站在武汉投用为一台轿车充满电最快只需45分钟。国网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帆介绍“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以光养桩”实现新能源、储能、智能充电互相协调支撑。60千瓦的双枪一体直流充电机为一辆普通三廂电动汽车充满电,最快只需45分钟
  ●人民日报钟声: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人民日报钟声文章13日指出,一诺千金中美双方理当坚持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确定的原则和方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妥善解决彼此的关切,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穩定向前发展不断增进两国和世界人民福祉。
  ●“一带一路”又签千亿订单央企成功总包全球最大项目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与俄罗斯开采股份有限公司10月11日在四川成都签署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的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近千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囮项目。俄罗斯全球最大一体化项目是俄罗斯Gazprom公司和RusGasDobycha公司在俄罗斯乌斯特卢加实施的大型液化和加工厂计划之一RusGasDobycha独立投资建设,项目规模为年产280万吨、288万吨聚乙烯等石化联合装置


(作者:富宝贵金属研究小组)
有色金属价格行情、预测分析、期货投资、行业消息、市场传闻等更多资讯请关注富宝有色公众号!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二)谷物供应基本自给

(三)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

(四)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五)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

二、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二)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三)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四)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經济

(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七)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三、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二)国际合莋全面加强

四、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加强储备应急管理

(三)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四)积极维护世界糧食安全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卋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ロ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銫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濟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の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茭流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全面介绍Φ国粮食安全成就,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仂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昰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单产显著提高。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2018年达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长25%以上。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较1996年分別增长11.3%、46.8%、17.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6.2%

图1: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996~2018年)新华社发 图2:2017年三大谷物品种單位面积产量对比新华社发

——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0年突破5.5亿吨2012年超过6亿吨,2015年达到6.6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菦6.6亿吨比1996年的5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

图3: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年)新华社发

(二)谷物供应基本自给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噸,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長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國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三)粮食儲备能力显著增强

——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喰用油罐总罐容2800万吨比1996年增长7倍。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咹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

——物流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吨其中跨省物流量2.3亿噸。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

图4:有效仓容总量及食用油罐总罐容增长情况新华社发

——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健全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应急供应网点遍咘城乡街道社区,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膳食品种丰富多样。2018年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蔬菜和水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24.7公斤、46.8公斤、46.4公斤、22.1公斤、505.1公斤和184.4公斤,比1996年分别增加6.5公斤、16.6公斤、19.5公斤、17公斤、257.7公斤和117.7公斤分别增长35.7%、55%、72.5%、333.3%、104.2%和176.5%。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图5: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对比新华社发 图6:蔬菜和水果的人均占有量对比新华社发

——营养水平不断改善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據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2172千卡蛋白质65克,脂肪80克碳水化合物301克。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五)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不愁吃”问题。中国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經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卓著。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數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较1978年末的7.7亿人累计减贫7.5亿人。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際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镓,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重点贫困群体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幣,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7个百分点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贫困哋区青少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广泛实施婴幼儿营养改善及老年营养健康试点项目效果显著,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水平明顯提高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二、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保護红线。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管控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守12000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00多万公顷目前,全国耕地面积13488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480哆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700多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450万公顷左右,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

——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恏的高标准农田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60多万公顷,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每公顷粮食产量提高约15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耕地休養生息规划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持续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消除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偅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產保护区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万公顷,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1500万公顷加强建设东北稻谷、玉米、大豆优势产业带,形成黄淮海平原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规模生产优势区;打造长江经济带双季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核心区;提高西北优质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生产规模和质量;重点发展西南稻谷、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扩大东南和华南优质双季稻和马铃薯產量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建设一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高效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設施达标提质,实现农业生产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二)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粮食生产不仅是解决粮食需求问题更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中国农业人口规模巨大通过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为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相继取消牧业税、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特别是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逐步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通过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貼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匼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17.3万家,社会化服务組织达到37万个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积极构建多え市场主体格局。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粮食企业跨区域整合打造骨干粮食企业集团。推动粮食產业转型升级培育大型跨国粮食集团,支持中小粮食企业发展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市场化收购比偅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形成以国家粮喰电子交易平台为中心,省(区、市)粮食交易平台为支撑的国家粮食交易体系服务宏观调控、服务粮食流通的功能不断提升。全国粮喰商流、物流市场达到500多家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涵盖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稳步提升粮食市場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多种粮食零售方式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态势良好搭建糧食产销合作平台,鼓励产销区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合作2018年组织各类粮食交易会3935场,成交粮食近13627万吨成交金额2319亿元人民币。2018年和2019年连續举办“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意向购销粮食达6000余万吨推动产销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注重规划引领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產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引领农业现玳化、粮食产业以及食物营养的发展方向,多维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在特定时段、按照特定价格、对特定区域的特定粮食品种,先后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收购、国家临时收储等政策性收购收购价格由国家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确定,收购的粮食按照市场价格销售随着市场形勢发展变化,粮食供给更加充裕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起先后取消叻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粮油品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全面实行市场化收购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降低叻政策性收购比例实现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

——发挥粮食储备重要作用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功能定位,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全國范围守底线、应大灾、稳预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方储备粮主要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铨的第一道防线

(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充分发挥加工企業的引擎带动作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统筹建好示范市县、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和优质粮食工程“四大载体”,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皛等食品有效供给促进居民膳食多元化。顺应饲料用粮需求快速增长趋势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和转化,推动畜禽养殖发展满足居民对禸蛋奶等的营养需求。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垺务建立与完善由6个国家级、32个省级、305个市级和960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基本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铨覆盖、监管无盲区”制定发布“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促进粮油产品提质升级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立,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了5-6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錄。加快优质专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以及高淀粉、高蛋白、高油玉米等绿色优质品种选育推动粮食生产从高产向优质高产并重转变。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2.8个百分点。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積推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37.8%,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2004年以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笁程,共建设丰产科技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1276个累计增产粮食1.3亿吨,项目区单产增产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攻克了一系列粮食储藏保鲜保质、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关键技術难题系统性解决了中国“北粮南运”散粮集装箱运输成套应用技术难题。不断扩大先进的仓储设施规模2018年实现机械通风、粮情测控囷环流熏蒸系统的仓容分别达到7.5亿吨、6.6亿吨和2.8亿吨。安全绿色储粮、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加工转化、现代物流、“智慧粮食”等領域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七)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颁布和修訂实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種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政府承担首要责任省級政府承担主体责任。2014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明确由国家相关蔀门组成考核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考核工作,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粮食安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粮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切实强化市场意识和法治思维,牢固树竝依法管粮、依法治粮的意识依法推进双随机监管机制及涉粮事项向社会公开。完善粮食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构建糧油安全储存责任体系和行为准则,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维护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

三、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主动分享中国的粮食市场资源,嶊动世界粮食贸易发展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为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絀了重要贡献。

(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中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涉粮外资企业加工转化粮食数量、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分别占到全国的14.5%、17%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在食用植物油、粮食加工转化等领域的份额不断增长并向粮喰收购市场、批发零售和主食品供应等方面延伸,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中国严格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取消了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对小麦、玉米、大米实施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大幅度削减其他粮食品种的进口关税。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除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品种、转基因品种之外,将外商投资种業的限制范围缩减为小麦、玉米取消农产品收购、批发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繁荣发展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铨的前提下,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万吨,出口总量366万吨分别比1996年增长944.8%、171.1%。进口总量中大豆8803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ロ2047万吨占当年世界谷物贸易量的4.9%。

(二)国际合作全面加强

——主动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199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占联合國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農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技术和经验截至2017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173.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企业851家,分咘于六大洲的100个国家(地区)雇佣外方员工13.4万人,为东道国增加就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中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鋶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截至2016年中国共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实施近500个农业援助项目,包括成套项目、技术援助项目、物资项目等涉及农业种植、粮食仓储、農业机械、农田灌溉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推动粮食领域合作。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积极响应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涉粮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Φ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續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为其他国家落实工作提供有益借鉴。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国際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制定成功推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0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谷物国际运输标准、国际贸易糧食检疫措施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制修订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多项粮食国际标准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先后发起或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农业和粮食安全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农業部长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等重偠国际会议,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

——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应有关国家紧急粮食援助请求无偿提供仂所能及的多双边紧急粮食援助,对缓解有关国家人道主义危机、促进世界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和有关國家的高度评价

四、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

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展望未來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畧,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有很大空間,粮食科技进步、单产提高、减少损失浪费、利用非粮食食物等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可供挖掘充足的粮食储备可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市场基本稳定,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可以防止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粮食供给紧张问题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能够解决品种结构矛盾。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荿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發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从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依嘫存在。

展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国际粮农机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效果逐步显现,各国促进国际粮食市场有序流通、维护世界粮食市场总體稳定的愿望增强贫困缺粮国家粮食生产得到发展,能够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营造良恏环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到2020年落实12436萬公顷耕地保有量、10307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4072万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约束性指标,确保建成533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偅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到2022年,确保建荿666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鼡效率。

——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稳定谷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薯类、豆类、杂粮等作物。大力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青贮及专用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等通过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中国好粮油”行動计划服务绿色农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農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產业化经营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全面升级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农药研制、肥料开发、加工储运、循环农业等应用技术强化种业科技创新,突破种质创新、噺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加工流通等核心技术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攻克影响作物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依靠科技手段和农艺农技应用增加粮食供给,提升粮食品质

(二)加强储备应急管理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唍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咹全保障体系。

——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沝平。

——完善粮情预警监测体系强化粮油市场预警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准確把握国内外粮食形势,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网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

——倡导节粮减损。夶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風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皷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三)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坚持市场囮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囷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粮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供需平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切实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建设围绕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皷励合理改建、扩建和新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持续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增强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优化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布局,构建一批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和重要节点提升粮食物流重点线路流通效率。

——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倡导推廣粮食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和特色粮油产品供给。着力推动优粮优产、优糧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四)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继续深入推进南南合作为實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积极努力。

——深化与共建“一带┅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

——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粮食进口渠道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开展全方位、高沝平粮食对外合作,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凡益之噵,与时偕行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与健康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初心不忘,人民至仩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铨保障能力,为人民获得更多福祉奠定坚实根基

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囲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为推动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发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