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中干、后干、二师、三师是什么意思

新疆兵团第二师三十七团领导干部走进兵团第二师且末监狱接受警示教育   为开展好“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一专题研讨教育,结合第十七个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七团党委书记、政委宁丰带领团党委班子成员、机关和基层党员干部50余人走进兵团第二师且末监狱接受警示教育,为专题研讨做好交流研讨做好充分准备。   在监狱民警的带领下,团领导干部参观了服刑人员制作的工艺品展厅,了解了服刑人员的日常起居生活等。在大礼堂,参观人员一行听取了两名服刑人员的忏悔报告。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犯罪历程、剖析了自己的犯罪动机、原因、对亲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以及对自由、亲情的渴望,并自己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危害谈起,告诫大家务必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   此次警示教育对团领导干部的心灵触动很大,在“三严三实”专题二的研讨交流中,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做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遵纪守法、遵规守纪,筑牢反腐倡廉的底线,做到警钟长鸣。   团党委书记、政委宁丰强调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自觉接受监督,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坚持洁身自好,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对待自身发展;要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健康、自由“七本账”,把好亲情、交友、小节“三个关”,以自身拒腐防变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防线,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教程,教育法律法规汇编,教育行业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法律教育网

习题题目 123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0-广东省白云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台湾统一的相关知识点。(1)据材料一“然郑经...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可知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康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2)据材料一、二,“招抚人员赴台湾...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可知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的政策有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政策变化的原因是郑氏集团坚决分裂台湾(3)根据材料三、四、五,“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善于用人(4)根据材料六“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是设置机构。由材料可知所起到的作用有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促进台湾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相似的题目:

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
起用施琅。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 B. 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 C. 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

透过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我们可得出:
①唐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②唐朝商人众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催乳师报名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