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叙政府军炮兵不蒙脸而反政府军都蒙脸

学网版权所有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重新爬起来填坑的分界线=============&br&&br&打开知乎发现上了日报受宠若惊,感谢大家的支持,也给了我继续把这个坑填完的动力(垢&br&&br&=============以下是正文=============&br&&br&每次看到这种天坑式的问题,虽然觉得答得很痛苦,但是就是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br&&br&纪录片从分类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所以我列一些两个类别的杰作。&br&&br&(缓慢施工中,需要凭自己的记忆和一些网站资料的参考来写,先写一部分)&br&===========================================================&br&看到问题中还有个哪里可以看到,先说说这个吧&br&碟市:尤其是蓝光碟市,大容量的光碟意味着更完美的画质,尤其是BBC的几大系列,需要一个极好的设备来展现它们的品质。&br&CCTV9:国内业界良心电视台,跟BBC合作之后,有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引进纪录片播放(虽然是译制版),另外一些国内的优秀作品也会优先在这里播放。&br&视频网站:我去看了下,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腾讯等等大型视频门户网站都有纪录片频道,且库存都不少&br&字幕组:除了人人字幕组,再推荐一个夏末秋字幕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mqzmz.org/&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夏末秋字幕组|原创优质纪录片字幕英剧字幕|纪录片英剧交流平台&/a& 作为一个专门的纪录片字幕组,他们的字幕更专业,压制的纪录片种类也更广泛。&br&==========================================================&br&&br&自然纪录片(这里面又大概分为地球、宇宙、人体三个大部分)&br&&br&一、BBC地球篇&br&首先是BBC三大“镇馆之宝”(自封的)&br&《地球脉动》:&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19& src=&https://pic3.zhimg.com/cc190fb6fc9d67ddea9e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9&&&/figure&几乎算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态纪录片,用接近上帝的视角,审视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虽然探讨的是科学,但是有着宗教式的观影体验。&br&&br&《人类星球》:&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81& src=&https://pic3.zhimg.com/b7e79c5e4a16ba65bc6b2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7e79c5e4a16ba65bc6b2e_r.jpg&&&/figure&一部极其特别的自然纪录片,说是讲地球,其实是在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类,但说是讲人类的纪录片,它又是以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要素为载体来讲述。视点新颖,内容丰富,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得天衣无缝。&br&&br&《生命》:&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35& src=&https://pic2.zhimg.com/e5d1966a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5d1966a9_r.jpg&&&/figure&人类看完足以无地自容的片子,哪怕只是地穴里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子,每天也在上演生存的史诗。为了吃饭,为了繁衍,为了活下去,无数精彩甚至悲壮的生物行为,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上无限地演绎下去,地球也因此而不朽。&br&&br&除了我心目中难以超越的三大神作之外,仍有一些不能不看的作品。&br&(新增)《猎捕》:&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3ab4a72b6c6e4_b.jpg& data-rawwidth=&411&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1&&&/figure&BBC自然纪录片的新作,《地球脉动》团队和大卫.爱登堡爵士再次强强联手贡献出一部神作。这种始终能超越自我的制作方永远值得敬佩。这一次把主题瞄准了自然界的各种猎捕行为,运用了大量高速摄影,在极为严苛的环境下捕捉到大量令人惊叹的生物行为。比起BBC过往作品,本系列叙事性的剪辑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加以《地心引力》配乐Steven Price加盟,本片的观赏性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本系列你可以看到如《碟中谍》阿汤哥一样般神兵天降捕获猎物的蜘蛛,可以看到潜入冰层准备突袭海豹却越走越远的路痴白极熊,可以看到猎豹、狼群、角雕等大型凶猛食肉动物在慢镜头下展现出的百分之百的力量与动态的美感。同样,你依然能看到作品中对自然环境退化的隐忧,也能看到科学家和摄制组为了生态而付出的努力。简言之,本片已成为BBC不得不看的最高作品之一,质量基本上接近三大神作,在此强烈推荐。&br&另,BBC强悍雄厚的技术和摄影实力让本作每一帧画面都美不胜收:&br&猎豹追捕汤氏瞪羚&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e75cbd99f39d564a49f5f3c6a3704e1_b.jp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e75cbd99f39d564a49f5f3c6a3704e1_r.jpg&&&/figure&孤身行走于极地的北极熊&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7c919b3bebd96ff65f027cb9da2ed43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7c919b3bebd96ff65f027cb9da2ed43_r.jpg&&&/figure&加州海狮追逐沙瑙鱼&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ee6ebe2cef_b.jpg& data-rawwidth=&976&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ee6ebe2cef_r.jpg&&&/figure&光叩甲幼虫诱捕白蚁繁殖蚁&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42b74a52cdb2b6731c7aca6deab5f4f_b.jpg& data-rawwidth=&976&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42b74a52cdb2b6731c7aca6deab5f4f_r.jpg&&&/figure&&br&&br&&br&《植物之歌》:&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87& src=&https://pic4.zhimg.com/984ce9a507dcf5b5e4e27bd541f7c90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84ce9a507dcf5b5e4e27bd541f7c903_r.jpg&&&/figure&这部讲植物的算是侧重于动物的《生命》的姊妹篇,从植物的进化讲到对地球,对生态的影响,这是一次对地球的绿色,也是对生命的礼赞。&br&&br&《非洲》:&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30& src=&https://pic4.zhimg.com/88f07d208dbdce66bf20f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8f07d208dbdce66bf20fb_r.jpg&&&/figure&我认为最接近三大神作的作品之一,拍得极其出色。非洲大地上生命的瑰丽,壮阔,惊奇,灵动,不朽,一一呈现在镜头前。此外,大量蒙太奇,慢镜头的运用,让这部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例如,那个从沙丘底部拼命往上推粪球的屎壳郎君,一次次往上推,粪球一次次滚落,好不容易推上沙丘,一阵风吹过又把它直接吹到底部。表现得非常有趣,但笑着笑着不知不觉眼泪就出来了。。。)&br&&br&《冰冻星球》:&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64& src=&https://pic1.zhimg.com/cb8fdd2cedb2fbbc72ab4bc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b8fdd2cedb2fbbc72ab4bc0_r.jpg&&&/figure&算是《地球脉动》和《生命》的一条支线,讲述两极大陆的世界与“居民”们。极地世界的镜头难能可贵,摄制组捕捉到了很多平常难以观测到的动物捕食、迁徙等活动,以及壮观的冰川与雪原,还有对全球变暖趋势的忧虑。&br&&br&《蓝色星球》:&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34& src=&https://pic3.zhimg.com/1d89fd7abdef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d89fd7abdef2_r.jpg&&&/figure&这部纪录片的人气在国内不如以上几部那么高,但是其品质足以名列BBC前茅。本片深入海洋,对水下蔚蓝的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从起源到各方各面,再到反思,每一集主题鲜明,节奏得当,配乐非常动听,本片足以成为自然纪录片的教科书。&br&&br&==========题外话的分割线===========================&br&BBC的自然纪录片里,有一位老人经常出现在镜头里,把身后的天地万物广袤世界娓娓道来。他就是大卫.爱登堡爵士。&i&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多年来与&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815.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a&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摘自百度百科)&/i&每当听到他讲述的自然世界,不像是在阐释多么深奥的科学,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用发自内心的真诚,给你我介绍这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世界。&br&============啰嗦的题外话结束=========================&br&&br&《南太平洋》:&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c89fabbd1a1d9e3f2ce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89fabbd1a1d9e3f2ce1_r.jpg&&&/figure&一部优秀的讲述典型南半球岛屿生态之作。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生态景象和人文历史。由观众最喜爱的马脸福马老师做旁白,一望无际的蓝,郁郁葱葱的绿,喷涌翻腾的红,组成了南太平洋最美的画卷。&br&&br&《加拉帕戈斯》:&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66& src=&https://pic3.zhimg.com/c711dc5d509fdfbf832a4f44cc14602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711dc5d509fdfbf832a4f44cc146022_r.jpg&&&/figure&地处暖流寒流交汇处,所以这个岛上热带寒带生态并存,十分奇特。看完方才明白这个世界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得多。另一位观众最喜爱的抖森老师参与了其中一集的旁白。象龟、军舰鸟、鬣蜥,物种的起源,自然的史诗。&br&&br&《黄石公园》:&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adfaea95ab195ee4eb7f8dccd679ccf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dfaea95ab195ee4eb7f8dccd679ccf1_r.jpg&&&/figure&作为地球上最著名的的国家公园之一,本片平实客观地记录了黄石公园的四季更迭,以及在季节的变化下生物们的生存活动:或残忍,或有礼,或勤劳,或聪颖。&br&&br&《飞越地球》:&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65& src=&https://pic4.zhimg.com/927c2e541c9d59c88b47b8ce4b62850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27c2e541c9d59c88b47b8ce4b628507_r.jpg&&&/figure&比较另类的一部,摄像机全程都在鸟背上。借由迁徙的鸟儿,展现这个世界。这里把我对它的豆瓣短评贴过来:如果你能克服镜头晃动眩晕感和密集恐惧感,那么你看到的是一部由奇妙的动物,美丽的风景,新颖的视角,尖端的技术和十足的诚意组合而成的优质纪录片。&br&&br&《企鹅群里有特务》:&figure&&img data-rawheight=&441& data-rawwidth=&300& src=&https://pic1.zhimg.com/8ac61cb72d22c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BC自然纪录片中的喜剧之王,笑点十足。为了观察企鹅君们的生活作息,摄制组特地做了一个企鹅形态的机器人混进企鹅群,企鹅们跟机器人的互动十分有趣,大卫.田纳特的旁白也充满了拟人化的童趣,然而企鹅在异常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努力地活下去并繁衍出了新的生命,让人感动之余,也肃然起敬。&br&&br&《美丽中国》:&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1.zhimg.com/3fc43eb47f6b77df89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fc43eb47f6b77df8988_r.jpg&&&/figure&这部纪录片是BBC自然记录小组和中视传媒联合出品,中文译名美丽中国,但从内容上看显然英文原名Wild China更符合本片的内容。这是真真正正的能让我国观众见识到何为大好河山,何为地大物博的纪录片,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至今,本片无疑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与反思。&br&&br&此外,BBC还有大量关于动物、地貌的各类纪录片,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空可以自己找感兴趣的来看。&br&&br&二、BBC宇宙篇&br&上面有人提到过,BBC关于宇宙的纪录片最出名的莫过于《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生命的奇迹》三部曲了。事实上这三部质量也的确非常出色,对于宏观视角和微观叙述的把握,对于宇宙奇观的展示,对于人类渺小的感慨与太空事业的赞扬等等。此外,这三部曲还有一位人气极高的解说,布莱恩.考克斯。粒子物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高能物理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成为物理学专家之前,他是曼彻斯特一支乐队的键盘手,在乐队觉得没有成就感之后,他便投身物理学。在攻读学位期间,又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的单曲还在英国单曲榜单上打榜,并且拿到过冠单的宝座。乐队解散后,他便潜心于物理学研究,并时常在BBC的纪录片留下身影,与观众一起感受宇宙的美妙。&br&&br&《太阳系的奇迹》:&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24& src=&https://pic3.zhimg.com/f8bf96cfdc9c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8bf96cfdc9c2_r.jpg&&&/figure&&br&这部纪录片着重讲的就是太阳系,从各大行星到太阳系与宇宙的联系等等。太阳系与地球算是关系最近的宇宙,但从这部纪录片来看,地球仍然是唯一的、孤独的,跟其他或诡异、或沉寂、或美丽、或恐怖的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br&&br&《宇宙的奇迹》:&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4.zhimg.com/c4a02f8937bfb0afe51e38deb3e556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4a02f8937bfb0afe51e38deb3e556cf_r.jpg&&&/figure&比起太阳系,这一部更加宏大,从太阳系出发,延伸到宇宙的各个位面:光速、红矮星、白巨星、脉冲星、熵。普通观众由此得以对什么是宇宙有了较为直观、清晰的概念。它不再是一个黑压压的天空,而是各种一瞬与永恒组成的不朽诗篇。&br&&br&(《生命的奇迹》更像是借宇宙之名,回归地球讲述生命奥妙的地球纪录片,个人感觉这部系列的最终章拍得不太好,就不写进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看)&br&&br&《隐秘的世界》:&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518& src=&https://pic2.zhimg.com/50f62dc8514f36ceb97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62dc8514f36ceb971_r.jpg&&&/figure&其实这部纪录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宇宙纪录片,不过它讲的也正是探索宇宙的一把钥匙: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这部纪录片将视觉奇观和深刻主题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用特殊的摄影手法,捕捉到了地球上、地外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冰晶、射线、红外线、闪电、光谱、无线电波,其实,人类并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一个”拥挤“的宇宙里。&br&&br&三、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地球+宇宙)&br&英国有BBC,美国就有NG和Discovery,他们的纪录片也是多如牛毛,我选一些我觉得很经典的,能算作神作或准神作的作品。&br&&br&地球篇:&br&&br&《大迁徙》(国家地理):&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43& src=&https://pic2.zhimg.com/7f4af54f23a515c74a9ebb459f38764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f4af54f23a515c74a9ebb459f38764d_r.jpg&&&/figure&全方位展现了地球上生物的迁徙这一行为,这部片子的摄影难度很大,需要全程跟随动物行动,也实在太美,波澜壮阔的群体迁徙,带给观众一种最直观的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感动。&br&&br&宇宙篇:&br&&br&《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探索频道):&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61& src=&https://pic3.zhimg.com/eaf7fff7cdf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af7fff7cdfe_r.jpg&&&/figure&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是如此出名以至于摩根.弗里曼的讲解员身份跟他的演员身份一样的有名。。本片算是相当的科普向,摩根.弗里曼平易近人的语调和对于内容和语气的把握,让人会有驻足倾听的欲望。本片也采访了很多前沿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从一些基础理论和结论开始,到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也许娱乐性不是那么强,但内容扎实有料,深奥却不难懂,适合任何喜欢宇宙的人观看。&br&&br&《旅行到宇宙边缘》(国家地理):&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15& src=&https://pic3.zhimg.com/e2cf8b6f926ef4984bddfed524109dc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figure&国家地理真正的牛逼,就是在于他们拍出了这个片子。利用哈勃望远镜的素材,用CG技术将宇宙制作出来,从地球出发,走出大气层,走过月球,走过火星,走过太阳系,走过银河系,走到宇宙的尽头,超越了时间,最后回归到那场天地洪荒的大爆炸,回归到宇宙的本源。这部片子呈现的内容,也许到人类灭绝的时候也不能亲眼所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小小的地球上那些杀戮、战争和人心诡谲,跟这个世界,完全没有关系。&br&&br&四、人体篇&br&除了地球跟宇宙,我也想把探索人体的纪录片单独列出来。虽然这些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充满了社会性,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人类的生物性。&br&&br&《人体内旅行》(国家地理):&figure&&img data-rawheight=&283& data-rawwidth=&200& src=&https://pic2.zhimg.com/adbebe72a0ad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最好的人体纪录片,详尽的数据让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构造。一些并非人人皆知的生理活动让人震撼。微型摄像头深入人体之后展现的人体方方面面,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科普材料。从呱呱坠地到年迈逝去,每一段时刻都值得珍惜。&br&&br&《子宫日记》(国家地理):&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8& data-rawwidth=&300& src=&https://pic2.zhimg.com/ba35d800df88c65ff94d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这套纪录片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动物的,这一部则讲人体。借助精密仪器的扫描,观众能清楚看到怀孕到分娩,子宫内悄然发生的各种变化。这个小小的器官,却进行着人类这一物种最伟大的事业。不管你是否已有子女,不管你是否接受怀孕,当婴儿从母体艰难地脱出,发出在这个世界上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没有办法不为之感动。&br&&br&《人体奥秘》(BBC):&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74& src=&https://pic3.zhimg.com/c02bc4ffc533fecec5cf6ee1a7267e4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02bc4ffc533fecec5cf6ee1a7267e42_r.jpg&&&/figure&从一个细胞开始讲起,到人类构造的方方面面。大量的模拟画面、丰富有趣的数据。此外本片也展现了构造不完整的特殊人群或是具有特殊构造的人群、以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案例。总之,本片的可看性和科普性非常的高,适合任何观众观看。&br&&br&《细胞的暗战》(BBC):&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375& src=&https://pic1.zhimg.com/4e5b136baa5e2a2dcb9be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figure&从海报就看得出来,这部讲述人体细胞与病毒对抗活动的纪录片,犹如科幻战争片一样酷炫。各种看不见的微观战争,不停地在每个人的体内进行着。音效和配乐也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内容深入浅出,画面精彩纷呈,形式喜闻乐见,难道还有理由不看看这部纪录片吗?&br&&br&五、永不遗落的明珠,五部最好的自然纪录片(自封)&br&纪录电影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有时电影能更加强烈地反映导演个人的意见,因此这五部电影不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记录,它们也是对电影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记录。&br&&br&《天地玄黄》:天地有大美&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88& src=&https://pic3.zhimg.com/bdcd72f9d67a4baafb23a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dcd72f9d67a4baafb23a6_r.jpg&&&/figure&本片是罗恩.弗里克的代表作,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即便听过无数遍对本片的溢美之词,即便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观看,看完也会被本片传达的丰富信息量所震撼。全片无任何解说词,仅仅是不断地切换着地球各处的景象,看似幻灯片一般的展览却充满了“无声胜有声”的东方式美学与哲学观。虽然本片也有人类文明的展示,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试图划掉自然与文明的分界线,创造一种“地球大同”的状态。所有事物的美都是发自于自然之态的,不加以任何修饰。况且,本片对于自然世界的记录,也能让观众收获颇多。&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c6bc5f318f10ece469534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6bc5f318f10ece469534d_r.jpg&&&/figure&天地辽阔,你我皆是沧海一粟。&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1.zhimg.com/dbbab662d8bacf589a04310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bbab662d8bacf589a043104_r.jpg&&&/figure&对于真正的大美,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7a4dec3ad3bdf44af94a6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a4dec3ad3bdf44af94a69_r.jpg&&&/figure&人类的祭祀,是否像极了自然界群体生物的本能行为?&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4&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4.zhimg.com/6b6ec68c3ceec553dbe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b6ec68c3ceec553dbef_r.jpg&&&/figure&人类的工业,人类的世界,如此融入这个世界,却又格格不入。&br&&br&《家园》:冷眼看看这个世界&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46& src=&https://pic4.zhimg.com/d0b12aa4bfd96d6716eea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0b12aa4bfd96d6716eeab_r.jpg&&&/figure&本片是法国著名航拍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制作的一部环保向自然纪录片。从展现这个地球的美好开始,到讲述人类文明是如何介入这个美丽的星球,进而亲手将它破坏得丑陋不堪的。全程航拍给了观众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管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都让人心惊肉跳。&br&题外话:本片对于工业,态度是绝对对立的。但当年我大学课上看完这部片子,听完老师的讲解,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本片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成本耗资可谓巨大,那么,不管是拍摄此片对于设备的高要求,还是员工的薪资和工作环境,造就这部反工业影片的,不也是影片所指的工业的成果?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矛盾,不过这不在这个问题讨论的范围内,就成片质量来看,本片算是相当优秀的自然纪录片。&br&&br&《迁徙的鸟》:爱与梦飞行&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21& src=&https://pic3.zhimg.com/299c1ec6f5d6e5fcbe32c0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99c1ec6f5d6e5fcbe32c06_r.jpg&&&/figure&记得前几年有一期《看电影》做励志片专题,本片位列于五十大励志片第二名,一部纪录片能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让人无法不赞叹。从一个孩子看见鸟儿起飞开始,整部电影伴随着动人的吟唱,与鸟儿们一起历经万千险阻,最终达到理想之乡。对于观众,也许就是不到两个小时的观影,对于鸟儿,这是年复一年的任务,这是延续种族的使命,这是出于本能,高于本能的壮举。两只翅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旅途。这是生命的赞歌,怎能不美丽,怎能不伟大,怎能不动人?&br&&br&《微观世界》:一虫一世界。&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20& src=&https://pic4.zhimg.com/db8bf34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figure&本片与《鸟的迁徙》《喜马拉雅》并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讲述了各类昆虫的生活景象。如果说《鸟的迁徙》是大气磅礴的史诗,本片就是精致有趣的小品级佳作。昆虫的世界颜色鲜艳亮丽,行为也丰富多彩,有些昆虫的细节形态,日常很难观察到。如果你对一对蠕动的蜗牛交媾和斑斓的毛毛虫爬行这种镜头并无生理抵触的话,这是一部相当具有观赏性的纪录片。&br&&br&《灰熊人》:死亡与永生&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08& src=&https://pic1.zhimg.com/05bcf2a2b41fccbc9deed2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8&&&/figure&之所以把本片归纳为自然类纪录片,除了电影里那些难能可贵的灰熊生活片段之外,还有导演赫尔佐格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故事的男主角蒂莫西.崔德维尔是典型的反人类文明者,被人类文明所遗弃,也痛恨人类文明。他在灰熊生存的世界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但最终命丧熊口。随即熊也被前来救援的人杀死。这样的生死循环,既带有自然逃不开人类社会染指的悲观宿命感,也有大自然的纯粹残酷性。本片没有太多的修饰与主观煽情,就是平静地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但说不清的百般滋味让人喟然。&br&======================================================================&br&另外还有两部可以一看的作品,一部是《时间的风景》,有回答已经介绍了,不多说。另外一部是《尘与雪》,本片争议其实蛮大,与其说是电影,它更像是一本动态的摄影诗集。究竟能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我个人感觉无法下定论,故最终没把它算进去。&br&&br&&br&&br&人文篇概述&br&人文篇这个概念实在太大,除了自然生物之外的都可以算是人文,因此很难对其有一个完整的分类。不过从题材来看的话,勉强还是能分为如下几个类别:&br&1.地缘类:顾名思义就是以地理为载体介绍人类世界的题材,比如介绍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文、历史发展,包括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算是地缘类。&br&2.器物类:这里改变一下器物的概念,除了工具、物件,我也把艺术作品归纳到这里来,毕竟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这类题材纪录片着重介绍某种工业成果、艺术作品(是作品而非作者,作者算在第三类)等等。&br&3.人物类:很好理解,就是介绍各种人类个体处于人文世界的故事,其实上面提到过的《灰熊人》也算,只不过接下来想推荐的,比自然精神浓厚的《灰熊人》更贴近人类社会而已。但有一点想说明,这个类别不包括那些介绍一个群体的纪录片,比如《人类星球》(它们如果算人文纪录片的话应该是第一类),人物纪录片应该是着重介绍一个特定的个体。&br&&br&一、地缘类&br&《列国图志》(Discovery)&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42& data-rawwidth=&317& src=&https://pic1.zhimg.com/8ab882f94c8a119ad79121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figure&这是一套系列纪录片,共分三季播出,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个国家。讲国家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并没有从国土面积气候条件等地理要素开始讲,而是直接选取了这个国家最普通,又最不同的一些国民,通过他们的故事,来看待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河南的武校学生、京都的艺伎、米兰的时装设计师、威尼斯的小船摆渡人,巴黎的铁塔烟花师、巴西的女足队员。就是这些带上了鲜明地理烙印的普通人,造就了地球上各种鲜活的生活,他们别于你我,却又与你我一起经历生命的酸甜苦辣。&br&&br&《我们的故事》(History Channel)&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95& src=&https://pic2.zhimg.com/a1c02629eafc0d41820ee5c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1c02629eafc0d41820ee5cd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72& src=&https://pic4.zhimg.com/73c389c13b8d0f344ec49dda87ef7f1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3c389c13b8d0f344ec49dda87ef7f17_r.jpg&&&/figure&有两部,第一部是《美国:我们的故事》,第二部是《人类:我们的故事》。真.大制作,通过好莱坞电影水准的场景还原,把历史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讲述出来。(第二部我还没看,看完再补上)先说说第一部,从五月花号讲到当代美国,一方面利用大量演员、道具、场景还原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来做访谈。政治经济新闻娱乐体育,你认识的不认识的美国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美国的故事。制作精良,形式独特,而且内容并不是简单地为美国歌功颂德,而是清楚地告诉你美国的文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一个人,一台设备,一次事故,往往就是社会变革的导火索。看完你可能还是不能清楚地讲出美国的国土面积,但是你能清楚地认识到何为美国精神。&br&&br&《天启:二战启示录》(法国)&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24& src=&https://pic4.zhimg.com/bc411a10b4c0bba9d034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c411a10b4c0bba9d034f_r.jpg&&&/figure&法国出品,很多国家都买过版权,比如国家地理、NHK。也感谢CCTV9普及了这部片子(不过有删减这种事大家也应该心里有底),这可能也是二战题材最好的纪录片之一了。无数珍贵的素材,大到战场猛烈的炮火,小到士兵的表情,二战的一点一滴都呈现在这部片子里。通过对胶片的修复,所有的真实影像资料都还原到了彩色,5.1立体声和川井宪次神来之笔的配乐,让本片可看性大大增加。片子并没有加入太多主观色彩,而是把战争的本来面貌展现出来,由观众来评说(不过本片里东亚战场内容的缺失是一大遗憾)。德国等轴心国势力固然作为人类公敌存在,但同盟一方也未尽然都是正义之师,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棋盘。影片起名为启示录,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做到了启示功能的纪录片之一。&br&&br&《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NHK)&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2& data-rawwidth=&309& src=&https://pic2.zhimg.com/b6bc08b40c8ec1e65377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figure&日本萌叔中国蹭饭记。通过三万六千多公里的铁道旅行,在中国大地上走走停停,见识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满满的治愈系,没有大城市的光怪陆离,没有上流社会的精英生活,没有宏伟建筑的壮丽不凡,有的只是掏心窝子的小温暖,走马观花的广袤山川、变换的美丽四季,以及一张又一张淳朴温和的笑脸。经常看日本影视作品的就会了解,日本人对于家庭精神的重视,对人与人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有多么的看重。在现代社会快速繁忙的高压生活中,我们应该需要跟着关口大叔一起,重拾那失去的生活本质。&br&&br&《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NHK)&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3& data-rawwidth=&297& src=&https://pic2.zhimg.com/35b2c67fae7b01ba84fea900cc934dc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figure&拍摄于1985年,却依然是至今为止最棒的美食人文纪录片,没有之一。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版的《美丽中国》,那这部就是美食版的《人类星球》了。从整个地球文明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人类文明如何影响食物的发展,而食物的发展又是怎样反哺人类文明的。每一块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食物或食材,都是经过了千万年人类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地传递而来。从食物,延伸到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八十年代的纪录片,不管是制作思路、拍摄手法和立意来讲都价值无穷,它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学宝典,后人只要稍识皮毛,便能行走江湖;略微研究,便能出手不凡;彻底钻研,便能名留千古。&br&&br&《沸腾都市》(NHK)&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53& data-rawwidth=&170& src=&https://pic2.zhimg.com/5febd5fb47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0&&&/figure&&br&NHK在2009年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城市的纪录片。之所以叫做“沸腾都市”,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城市政治与经济的概念和观点而非国家政治。城市在高速发展之下,它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国家对这个城市设定的概念,它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地貌、天候、建筑、市民、都在不断地发展中沸腾起来。本系列共有八个城市,分别是:迪拜、伦敦、达卡、伊斯坦布尔、约翰内斯堡、新加坡、圣保罗、东京。这八个城市形态不一,但有一点,它们都承载了世界与个人的梦想与期望。纪录片无愧“沸腾”二字,看得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此外,它还有后续篇,对这些城市作了回访,观察它们的持续生存状况。&br&&br&二、器物类&br&《最高档》(BBC)&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31& data-rawwidth=&550& src=&https://pic3.zhimg.com/6aa8cbe347b2c60e62a7ed9f3574b3a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aa8cbe347b2c60e62a7ed9f3574b3ae_r.jpg&&&/figure&BBC于2002年首播的一套汽车相关的纪录节目,开播后即风靡全球。汽车作为人类工业的一个代表性产物的独特魅力,被本作演绎得淋漓尽致。看完方才明白何谓汽车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汽车最极限的速度,最前沿的材料,最科学的技术问题探讨,最适合百姓参考的购车指南,最养眼的名车秀,最具话题性的明星飙车,以及最文艺的汽车情怀展现。为了表现汽车世界的各方各面,节目组不惜用各种爆炸,坠落等手段毁掉一个又一个新车,加上对大品牌毫无顾忌的评价与吐槽,节目的可看性与严谨性也毋庸置疑。&br&(未完待续)
============= 重新爬起来填坑的分界线============= 打开知乎发现上了日报受宠若惊,感谢大家的支持,也给了我继续把这个坑填完的动力(垢 =============以下是正文============= 每次看到这种天坑式的问题,虽然觉得答得很痛苦,但是就是忍不住…
简单的但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是:卷发显性遗传 ,直发隐性遗传。&br&&br&事实上这个问题是2008年日本琉球大学的木村研究室和2009年昆士兰医学研究所(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rc-vt.qimr.edu.au/inde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Queensland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a&)的Professor Nick Martin实验室解决的,两篇文章分别在人类分子遗传学(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美国人类遗传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br&&br&我们所说的直发卷发的区别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例如同样都是卷发,卷曲程度,厚度,还有不小的区别:&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ce03c10bd7c9d01d0c27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对于卷发比例较高的北欧白种人来说,卷发主要是由一个叫TCCH的基因控制的,两个不容类型的等位基因的蛋白产物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产物能够帮助角蛋白交联。&br&&br&对于直发比例较高的东亚人来说,有一个与毛囊发育有关的EDAR基因控制直发的性状。&br&&br&当然,关于这两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在地理隔离的不同人种里的比例是否是独立进化出来的,直发和卷发这样的生物学性状是否遭到过自然选择的压力,仍然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有待后续研究。&br&&br&补充说明一下:&br&卷发这个性状在经典遗传学概念上是个数量性状,这两个基因只是控制这个性状的两个主效基因,应该还会有更多基因被发现,所以说不能绝对的定义为显隐性。
简单的但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是:卷发显性遗传 ,直发隐性遗传。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2008年日本琉球大学的木村研究室和2009年昆士兰医学研究所( )的Professor Nick Martin实验室解决的,两篇文章分别在人类分子遗传学…
这是我的伞,每次坐地铁过安检不被保安拦下来检查我就很失落。&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2.zhimg.com/c41fb44e52b5c5eb1943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41fb44e52b5c5eb19435_r.jpg&&&/figure&&br&&br&这是我女儿最喜欢的伞,暴走萝莉!&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354& data-rawheight=&432& src=&https://pic3.zhimg.com/327c89ebb768c608b826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4&&&/figure&&br&&br&这是我前不久刚刚预定的伞。&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f0bff32dadcf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f0bff32dadcf5_r.jpg&&&/figure&&br&&br&这是某天实在没有其它伞了,不得不走婉约派路线,你们感受一下……&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src=&https://pic4.zhimg.com/cb06932cc2bcf20ff16396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b06932cc2bcf20ff163967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src=&https://pic4.zhimg.com/a2afcc35b2a9fca785eb3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2afcc35b2a9fca785eb3b_r.jpg&&&/figure&&br&&br&BTW:老夫今年都37了,你才大三担心个神马……&br&&br&中二是个中性词,我非常喜欢它褒义的一面:勇气,热情,想象力,好奇心。&br&&br&愿褒义的中二与我们同在。&br&&br&————————分割线————————&br&&br&&br&一不留神这么多赞,赶紧趁热发自拍。⊙▽⊙&br&&br&那么有人问了(并没有),不下雨的时候怎么办呢?&br&&br&没关系,我还可以cos钢铁侠!&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264& data-rawheight=&1136& src=&https://pic3.zhimg.com/5b29b0cec14f5b2e1ac49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4&&&/figure&&br&&br&官方授权的三个版本T恤都被我拿下,不过灯光亮度太小,若是白天,我要使劲挺胸别人才能注意到……&br&&br&最后我在淘宝上买了民间制作的胸灯,特点是亮!亮!亮!足以闪瞎迎面而来的路人。&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53& src=&https://pic2.zhimg.com/ad7bc46a0b754e57f5bb4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d7bc46a0b754e57f5bb41_r.jpg&&&/figure&&br&&br&切记: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一定要神色自然、步伐从容,保持“旋转跳跃我闭着眼”的那种自信。除非余光瞟到对面过来的是个妹子,否则不要与他人有任何眼神的接触。早期不习惯的话可以手里捧本书,《大数据》、《精益创业》什么的,让胸口的灯光照亮文字、照亮前程。&br&&br&无形装逼、最为致命——题主我看你骨骼精奇,就把这套中二教学免费传授给你吧!
这是我的伞,每次坐地铁过安检不被保安拦下来检查我就很失落。 这是我女儿最喜欢的伞,暴走萝莉! 这是我前不久刚刚预定的伞。 这是某天实在没有其它伞了,不得不走婉约派路线,你们感受一下…… BTW:老夫今年都37了,你才大三担心个神马…… 中二是个中性…
补充:2&br&现在已经6780赞,将近400评论了。&br&现在图书馆的位置是,朋友今天上午刚拍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ec3cfa06a3fa2d597289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ec3cfa06a3fa2d597289_r.jpg&&&/figure&已经拆了。老先生打听不到去了哪里、。&br&对不起 让你们失望了。&br&&br&1、我是看到了本答案原来排名第一的答案 ,介绍广州的一个书店,想起了这个书店和濮老先生。还好存有照片,只是想单纯的纪念一下老先生,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人这样做了一件事。13年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土坯房子已经拆迁了。&br&&u&2、评论里有很多人说捐款捐书的&/u& 。先生的图书馆也不开了,我会想办法再打听打听。&br&不过以前做一个微公益活动的时候,认识了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民政局和小学老师等人,当时他们说 他们哪里比较缺图书。有兴趣的可以联系联系他们。&br&&br&3、我今天上午(11月23日)又给55新镇的朋友打电话了,他说会再找团里的领导打听打听,也会再拍一张现在旧址的照片过来。不过据不可靠消息说老先生回老湖北老家了,那边有妻子孩子。我们公司在整个北疆大部分城市包括一些乡镇都有办事处。所以现在还有上百号人在那边。&br&评论里也有 奎屯人和128团的人,都离129团很近, 有时间了也可以去看看。&br&&br&&u&4、关于老先生到底见没见过茅以升老师&/u&,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说见到了,在北京见的。我也看过百度百科濮湖南下面的词条,里面有老先生其实没有见过茅以升老师的描述,他们之间只是通了十几封信。那个是真实的我没有考证,也没有证据。我只是描述我知道的。&br&&br&5、老先生是不是对家庭不负责任,不照顾妻子孩子,这个看个人的选择,局外人不妄加评论。&br&&br&6、有人说 文章里加了宣传个人微信公共号不严肃了,请原谅我的私心,原本没想到这个答案这么火么,这么多人关注。我把他删掉了,谢谢你的建议。&br&&br&7、谢谢评论里不同的声音,有辩论才有真相。关于采访的内容 现在网上还能搜到。我是一字不差的复制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和百度百科说的有出入。百度百科也是人录入的,每个人见到的都不全面吧。&br&如果一边倒的感动 震撼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br&&br&------------------一以下是原文--------------------------------&br&&br&我来说一个 图书馆,&b&令人震撼的知识守护者-茅以升图书馆&/b&&br&一座土坯房,&br&一部数学史,&br&一个人的坚守。&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8053fbeef3e9f6b4cb9d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8053fbeef3e9f6b4cb9dd_r.jpg&&&/figure&&br&&p&茅以升图书馆&/p&&p&地址:新疆奎屯市五五新镇&/p&&p&面积:28平方&/p&&p&规模:藏书3万册&/p&&p&工作人员:一人 濮湖南&/p&&br&&p&2008年的时候答主因工作原因去了新疆奎屯55新镇(农七师129团)因距离奎屯55公里而得名。在哪里呆了半年,有幸认识了濮老爷子-茅以升图书馆馆长。&/p&&p&说是图书馆,只是马路边的一个破败的土坯房子。上面扯了一个自制的布条子&br&自己缝的6个字。&/p&&p&图书馆背后就是高大上豪华气派的五五汽车站,无语凝噎。&/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5c3cbbfc1ff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ure&原谅图片像素渣,2008年的时候米象君用的还是OPPO a310手机,背后带个笑脸。不知道多少人记得这个手机,那时候还是诺家的天下&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fb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fb_r.jpg&&&/figure&&p&濮老先生老家湖北的,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武汉一所高校。1965年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到新疆,是搞数学的,对数量理论研究有独到见解。当过一段时间老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9cfe0c7fef664dc230b60e8b0942b7e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9cfe0c7fef664dc230b60e8b0942b7e_r.jpg&&&/figure&&p&我问为什么叫茅以升图书馆。先生说,因当地资料比较匮乏,他通过通信的方式,向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求教,还曾4次去北京向学者求助。最多的是得到茅以升老师的帮助,1984年3月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接见了他。此后他和茅老经常有书信来往。至今还珍藏着10多封茅老师来信以及茅老为他题的字。为纪念恩师,濮老先生把“图书馆”命名为“茅以升图书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5fb65c0e91ba3f2b5a11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5fb65c0e91ba3f2b5a11f_r.jpg&&&/figure&&p&问他现在靠什么生活,先生说:扫大街 ZF给发工资。&br&&/p&&p&刚来新疆那时候农业才是国家根本,WG期间老师更是臭老九,老先生因只会读书不会耕田,被罚去当护林员,顺便打扫卫生,一直干到现在。一个月600元。记得当时瞬间泪奔。&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5bd33adfc88cd6ef436d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5bd33adfc88cd6ef436d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cfcee974e231e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cfcee974e231e_r.jpg&&&/figure&窗台边的隔板就是老先生的厨房,吃的更是简陋,经常都是白米饭配咸菜或者馒头。&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c598b382bbefcc0ebee2ea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c598b382bbefcc0ebee2ea5_r.jpg&&&/figure&老先生就住在图书馆后面不到两米宽的一个过道里,完全没有采光。手机什么都拍不出来。不管春夏秋冬都打着地铺。新疆的冬天那么冷那么冷。&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cb71eac1036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cb71eac1036_r.jpg&&&/figure&&p&老先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中国数学史,还写了本书叫《李俨数学简史》。有幸见过先生的手稿,在一个木箱子里,垫着小褥子和塑料纸,用布包的严严实实的。&br&&/p&&blockquote&&p&李俨(),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段摘自度娘百科)&/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a410a184b17c2e44c8cbfe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a410a184b17c2e44c8cbfe_r.jpg&&&/figure&他的书的来源有在废品站买的,有别人捐赠的,有自己藏的。详细的分了类。&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11ba39f87bb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11ba39f87bb_r.jpg&&&/figure&从最初的几百本到现在的将近3万本,先生基本用光了自己的积蓄,现在住的土坯房还漏水,经常会把书淋湿,还好新疆的雨少一点。老先生说起来的时候很无奈。&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f8ffe25d72d45b5d3bcc1e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f8ffe25d72d45b5d3bcc1e_r.jpg&&&/figure&唯一的一个书柜,别人送的旧柜子。也是唯一件家具。&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d1be6b873dc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d1be6b873dc_r.jpg&&&/figure&而自己的衣服家当就塞在这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2a896edf93e6eb8ddddea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2a896edf93e6eb8dddde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d7f8c43d4c93fea7094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d7f8c43d4c93fea709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c60c96df172d8f528bf7_b.jp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c60c96df172d8f528bf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9fd889b90e3bcd98fe4087_b.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4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br&请记得这段偏僻角落里发生的历史吧。历史很无趣,但是总有一个个有信仰,有理想且勇敢的人在努力的让他更美好一点点。&br&&br&&p&那时候工作清闲就经常去和老先生聊天,慢慢就熟识了,离开新疆的时候和老先生道别,先生还送了我几本书,离开新疆后先生也没有手机不能联系。再后来给新疆的朋友打电话问此事,朋友说图书馆已经拆迁了,濮老先生他也打听不到去了哪里。&/p&&p&一座土坯房,一部数学史,一个人的坚守。&/p&&p&惟愿老先生晚年幸福。谨以此图文怀念老先生。&/p&&p&PS:图中的白T恤就是答主,唯一一张无意中的合影&/p&&br&PS:好多朋友想做些什么,这里有个微公益。请移步。谢谢你们。&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参加公益活动 把爱传承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旧集散地的回答&/a&&br&&br&&p&---------------分割线-------------------&/p&&br&&p&08年的时候答主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介绍了先生,引来很多媒体采访,而媒体采访后先生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以下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搜到的其中一段采访。&/p&&br&&blockquote&&p&今年65岁的濮湖南,头发花白,不修边幅,戴着一副老花镜。他出生于武汉市,少年时代的他,就深深爱上了书籍,以至于从小学到中学的图书馆老师都对他印象尤为深刻,并经常“开小灶”供其读书。 &br&&br&“1960年,我考取了武汉轻工业技术学校。我们学校离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湖北省立图书馆都很近,我的大学时代基本上是在这两个地方度过的,这段时间对我的影响最大。”大学期间,濮湖南就迷上了中国数学史。原本学制糖专业的他,毕业时被分配到广州一家效益很好的工厂工作。后因他的一再请求,被调回武汉,当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br&&br&“当时我喜欢教书工作,空闲时间购置了大量数学史的书籍,有些属于珍贵的文献性资料。后来文革期间,书籍被&清理&一空”。说到这里,濮湖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br&&br&1965年,濮湖南支边新疆,参加兵团的生产建设活动,曾立志做学术研究事业的他,对于农业生产是“门外汉”,因为产量低,被“罚”去看护林带,后来就承担起了打扫厕所的工作,这项工作一直做到退休。 &br&&br&工作的不尽如人意,并没有消释他研究数学史的热情,相反,他更痴迷于这种研究。为便于研究,也为了养家糊口,1980年,他搭建了一个简易式的帐篷图书馆,有事在连队工作,无事则钻进图书馆搞研究。 &br&&br&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产生了编撰中国近代数学史的想法,他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薄弱地带。而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的李俨,被誉为“中国数学史第一人”(茅以升语)。要研究中国近代数学史,就必须从研究李俨开始。于是,濮湖南决定要编一部《李俨年谱》。&/p&&p&为编《李俨年谱》,濮湖南挤出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当时我妻子身体不好,还有两个娃娃需要抚养,我就夏天在连队干活,冬天在图书馆卖书,白天照顾家人,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搞研究。”限于当时新疆研究资料有限,他就到处写信求助,给相关专家学者、李俨的家人、朋友、学生甚至是与李俨有一面之交的朋友。必要时,他还抱上研究成果,背上干粮和棉被,用边打工边行路的方式到北京请教相关人士。在北京,他举目无亲,饿了,就到饭馆讨几口饭吃;困了,便到北京郊外的露天水泥管中过夜。谈起他四次进京的经历,濮湖南开怀大笑起来,他说:“为了实现梦想,我可以做一切事情,我不认为那种生活很低下。” &br&&br&他的执著精神得到了积极回应,日,这是一个令濮湖南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李俨的生前好友、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接见了他。谈起那次会面,濮湖南仍记忆犹新:“茅老当时88岁高龄,头发白了,但思维很好。他身体有些虚胖,斜靠在一张软椅上。他幽默地说,&李俨先生是我读大学时期上下铺的好兄弟,你整理他的资料,我感到很高兴,盼望你早出成果哟。&”半小时后,交谈结束,临别前,茅老还语重心长地交代:“以后有事可以找我,也可以直接联系秘书。”据濮湖南回忆,“茅老是个很谦和的人,不摆架子,我请他签字,他就爽快答应了,但他手有些发抖,所以就在秘书帮助下,用木框框着写。”这次见面后,濮湖南和茅老继续保持书信来往。“我们前后通信十几封,他还在一封信中为我的图书馆题了字,邮了过来。不过,现在门口这个招牌,是自己在白布上随便画的。“他澄清着别人可能的误解。 &br&&br&1988年,“纪念梅文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召开。应一位科学家、李俨的“忘年交”朋友邀请,濮湖南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而此时,濮湖南的《李俨年谱(初稿)》也已经完成。 &br&&br&尽管是初稿,但《李俨年谱(初稿)》的出现,还是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他的学术追求和精神,让代表们竖起了大拇指。得到专家支持,濮湖南的研究劲更足了,他于1989年申请提前退休,专门办起图书馆,专心研究起中国近代数学史。 &br&&br&据濮湖南说,此期间,他两次回武汉老家探亲,一次是母亲去世,一次是照顾妻子,即使如此,他也“偷偷”抽时间跑到北京登门拜访数学史界专家。没钱坐车,没有饭吃,他就给火车打扫卫生、清理厕所来换车票,换饭吃,从而“一帆风顺”地到了北京。 &br&&br&如今,《李俨年谱》已修订完成,他视若家珍,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旧的发黄的纸里,紧锁在木箱里。他说:“如果能为后人编写中国近代数学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我就感到很满足了。” &br&&br&除了“搞研究”别无所好 &br&&br&目前,濮湖南仍住在相依相伴几十年的“图书馆”里,泥巴做的土墙已被腐蚀成凹凸不平的“麻脸”,而内部构造也因为日久失修变得脆弱,像一个飘摇在风雨中的小船,遇上天灾,随时有坍塌危险。躺在砖头板上的两万多册图书,显得发黄变烂。即使如此,到此来“淘金”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经常来此买书的小于说:“我只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很有价值的书籍。濮老人很好,对钱看得很淡,有时身上钱没有带够,他就干脆不要了。” &br&&br&对于濮湖南的独特人生,其好友李洪生深有感触地说:“濮湖南这样的人如今太少了!”濮湖南的爱心举动感动了一二九团的居民。 &br&&br&团机关退休干部葛政再在处理将近1000册图书时,将书全部捐给濮湖南的“茅以升图书馆”。团里有人需要处理旧书,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几乎相当于废纸的价格)出售给他。 &br&&br&现在,濮湖南每月领着近1000元的退休金,本可以有个安详宽裕的晚年,但他依然住在阴暗简陋的房间里,乐此不疲地搞研究,每天以啃馒头、炖清水面条度日。他没有积蓄,把大部分钱寄给了在远方已成家的一儿一女,甚至还资助过一位单亲家庭子女上学的费用。谈到钱,他说:“我就喜欢简单,除去搞研究外,没有其他爱好,所以开销也小。我的身体还可以,只要我的子女都好,我也就没什么牵挂了。”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办一个真正的图书馆&/p&&/blockquote&
补充:2 现在已经6780赞,将近400评论了。 现在图书馆的位置是,朋友今天上午刚拍的。 已经拆了。老先生打听不到去了哪里、。 对不起 让你们失望了。 1、我是看到了本答案原来排名第一的答案 ,介绍广州的一个书店,想起了这个书店和濮老先生。还好存有照片…
知乎上有很多酷的人,我看着他们吃着三千块的夜宵、走遍八十八个国家、睡过一百零一个姑娘,或上抵圣听,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一呼百应,舒袖之间就是千万赞,觉得好酷啊。&br&&br&&b&但是知乎上最酷的那些人,我一直认为,是默默地分享着知识的人,尤其是那些冷门专业知识的人。&/b&&br&&br&这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br&你说的浅近了些,同行一顿猛批说没有学术精神;&br&你说的理论了些,群众表示这装得什么逼还会不会说人话;&br&你说的简短了些,有人说这倒是论证得完整些啊还让不让人看明白了;&br&你说的详细了些,观众又不开心了这又长又臭的谁耐烦看啊还不如开开心心看爆照去呢!&br&……&br&&br&哲学啊,理论物理啊,语言音韵学啊,诸如此类,本来就是小众的学科,不奢求有太多的人关注。但知乎上或许不一样呢,听说知乎是个平均值碾压微博贴吧的地方呢,也许知乎上会有更多的人感兴趣呢,那些人就这样想着,埋头默默耕耘着。&br&&br&偶尔,往往等到什么流行元素热门事件爆发的时候,他们会被人想起来,观众突然之间开始探讨这些冷知识:多维空间是啥啊,伊斯兰教是不是邪教嘛……这些人很开心,面对那些原本只有几十个人关注的冷问题突然暴涨的关注度,急急忙忙开始翻资料查文献准备答题,没想到,转眼之间,抖机灵的放图片的都被顶到最高赞了,更多时间,瞬间冒出来一大批的「专业人员」纷纷以「专业知识」作答。没过多久,席卷而来的关注度随着新一轮的爆点而转移,那些话题又恢复成了冷冷清清的样子。他们落寞了,可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原本就是这样的啊,看着那些照片瞬间上千赞上万粉,看着那些机灵天天上日报,看着那些风趣幽默的段子,他们黯然失落,想,如果自己的文字能有趣些就好了。&br&&br&他们中有些人走了,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默默地看书做研究写报告赶论文;有些人留下来了,却带着讥笑和嘲讽,玩世不恭,却不意那些自己曾经鄙视的段子和机灵竟然为自己赢得了大批大批的关注和赞同。有些人,还是老样子,答着几个人关注的问题,拿着个位数的赞,一想到有一个真正喜欢的人因为它们感到启发就觉得很开心,偶尔遇上个同行,两个人高兴地在评论里争执半天,奈何隔着屏幕没有好酒祝知己。&br&&br&这些人也渴望关注,也渴望自己潜心学习了那么多年的知识可以被大众稍稍地了解那么一些,至少可以少一些些误解。可惜强扭的瓜不甜,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吧,人们喜欢追逐俊男美女、华服美衣,喜欢评论富贵生活、上流社会,喜欢讨论情感八卦、成功捷径,谁不喜欢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呢?&br&&br&那些人释然了,然后滚回去默默地答题,为几个真心诚意的赞和评论而惊喜,为几个可以隔着屏幕敬酒的知己而欢喜。&br&&br&你不觉得他们真的很酷吗?
知乎上有很多酷的人,我看着他们吃着三千块的夜宵、走遍八十八个国家、睡过一百零一个姑娘,或上抵圣听,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一呼百应,舒袖之间就是千万赞,觉得好酷啊。 但是知乎上最酷的那些人,我一直认为,是默默地分享着知识的人,尤其是那些冷门专…
多图预警。前面更新的是去年在利比里亚写的部分日志。正文放在后面。&br&-------------8.19更新,更新日记按时间顺序排列---------------&br&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进行空袭,联合国一个军事观察哨在炮火中被击中,我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不幸牺牲。离杜照宇烈士牺牲已经过去了九年,那时我才大一,对这条新闻的认识也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新闻而已,并没有直观的体会,直到我亲自参加了维和行动,我意识到军人的使命不是发动战争,而是维护和平。我并不喜欢煽情或者什么,我只是记录下自己曾经的经历,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并不太受关注或者了解的生活。中国参加维和的人员数量已达到了上万人次,而在这当中牺牲的也有十余人,每一个牺牲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痛苦。我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代表的仅仅是我个人而已。这样的经历,让我成长,让我珍惜眼前的幸福,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br&无意中看到旅游卫视的一期节目,梁子的非洲十年,其中一集《刚果无战事》讲的她在刚果遇到了中国的维和工兵分队以及维和部队的生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4a997be93dd1e103363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4a997be93dd1e103363_r.jpg&&&/figure&利比里亚境内主要交通道路是穿过热带雨林的土路,路面情况复杂,每次走到这样的路上我都会想,车抛锚或者陷入泥潭了怎么办,出了市区就没有手机信号,对讲机电台也无法联络基地时,周围的雨林遮天蔽日,丛林间充满了敌意······我想到了当年父辈们满怀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准备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一番作为,抛洒青春和热血,奉献青春再奉献人生,奉献了人生再奉献子孙。如今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做了他们当年没想过也没做过的事。面对林林总总五彩缤纷的世界,不知他们是否还能忆起当年的那种理想和情怀,不知他们当年满怀决心要改造和等待他们解放的世界是不是他们现在看到样子。世界最终不是他们的,也不是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属于任何人的。······我们所依赖和熟悉的一切生活方式都是很脆弱并小心翼翼的维系着的,越往高处就离地面越遥远。这里的土地是红色的,因为含铁量高,路边的小石子其实很多是铁子。红色的土地,绿色的森林,蓝色的天空,黑色的皮肤,一切都很明了,没有那么多杂质。路只有一条,没有十字路口,没有立交桥,选择出发,就意味着必须走下去,尽管前路未知,尽管充满危险,但只要在路上,就离终点更近。&br&&br&日&br&今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联合国当地雇员。在等待检验结果的时间里我就跟他聊了起来。他有利大社会学的本科文凭,所以跟他聊天我了解了很多东西。关于利比里亚内战,内战爆发时他七岁,生活在首都蒙罗,内战持续了十四年,期间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农村象他这么大的孩子很多都被掳去做了娃娃兵,他很幸运没有被掳走。那时他和父母住在蒙罗的一个社区里,有政府军士兵把守路口,经常有宵禁,但是因为饥饿,他常常溜出去在战争的废墟中给自己和父母寻找食物,战争期间也有联合国以及其他人道主义机构给平民发粮食,但仍然常常吃不饱饭,经常饿肚子,有时两三天只吃一顿,为了生存他吃过很多奇怪的东西:草根、鲜花、虫子,只为果腹。为了躲过不同派系武装的盘查,他学会了一些通关暗号,危险时候也冒充过童子军顺利逃跑。也有时候躲避枪林弹雨,子弹就擦着头皮嗖嗖而过。他说那时他所在学校因为战争时而停课时而复课,对于战争他丝毫不陌生,听枪炮也声习以为常,以至于现在都无法忘记。他对我说他现在闭著眼睛听见枪响,也能大约说出枪支的类型。对于死亡他曾司空见惯,他经常看到两派武装枪战,战败一方的俘虏被另一方抓住,虐待殴打:割掉俘虏耳朵塞进俘虏嘴里让他吃掉,当然也有把俘虏的丁丁切下再让俘虏吃掉的;还有什么绑起来架上柴活活烧死,任由俘虏惨叫,其他人在一旁欢呼庆祝,就像参加一场篝火派对;活活开膛破肚,把肠子扯出来象麻绳一样玩,枪决已经算是人道的处决。我在想,人性在没有限制的极端条件下,会到达怎么样一种没有底线的程度。他对我说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难以想象,他就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没有受过伤,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后来联合国开始派驻维和部队,给他们带来和平。再后来他上了学,获得了利大的社会学本科文凭,成了联合国在当地的雇员,亲自参加建设自己的祖国。我问他,你恨前总统泰勒吗?他的回答说:“我不恨,虽然我可以选择恨他,但是那没有意义,仇恨无法弥补战争的创伤。那些当年的娃娃兵除了开枪和杀人其他什么都不会,但是现在我们要建设国家。”我问他如果联合国撤走了,你以后打算干什么,他说他想经商,并且他也愿意继续念书,他甚至想申请到中国来上大学。我说是,经商可以让你更富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by the way 你有几个孩子。他说一个,我不想多生,最多两个到三个,生多了我无法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教育。对于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且他也很反感那些贫穷但生一堆孩子而且生下来又无法养育孩子的同胞们。他还跟我聊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话题······&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953acbcfb4bff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953acbcfb4bff_r.jpg&&&/figure&&br&当地医院的病房。&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c6e46a21dd0ced64da6ae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c6e46a21dd0ced64da6ae_r.jpg&&&/figure&&br&黑人的小孩刚生下来是白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caed71f02f30e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caed71f02f30e_r.jpg&&&/figure&营养不良的孩子。&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ee809d90eb8dc0f78bb96b0d6eb2728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ee809d90eb8dc0f78bb96b0d6eb2728_r.jpg&&&/figure&颌面部肿瘤的患者,在当地完全无法医治&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136ad633aabbf76fedf8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136ad633aabbf76fedf8_r.jpg&&&/figure&虽然穷,但是医疗却是免费的。&br&今天去了当地的马塔土布曼纪念医院,医院的名字是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是他们的州立医院。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在当地已属最好。设有基本的内、外、妇、儿科和急诊。&br&产科一个月大约有四五十的分娩量,并且剖宫产率在5%以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不过我觉得医药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没有电脑,没有CT机,唯一一台X光机也无法使用。整个医院只有两名医生,护士大约四十个左右,因此他们的护士还承担了我国很多医生的工作,因此我想他们的医生做的工作会更纯粹。图片是一个产妇,我征得了她的同意给她和她刚出生的孩子拍的,我开始很惊讶她的孩子肤色是白色的,我以为是混血儿,但当我看到整个产房里的婴儿都是这样的肤色,并询问了当地护士,才知道黑人刚生下来时的肤色是浅色的。让我奇怪的是这些产妇都是独自过来生产,并没有丈夫和家人的陪同,询问护士后得知,这是当地的习惯,他们认为生孩子就是女人的事,所以几乎见不到有男性。外科能做的最复杂的手术就是疝气手术,如果遇到更复杂或者重症的并且就无法处理了。事实上他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今天院长就领我们看了一位颌面部肿瘤的患者,肿瘤已经把面部挤压变形了,局部皮肤也出现了溃烂,这样的病人在当地就是完全无法处理的,我们也给他会了诊,这样的手术可能在整个利比里亚都无法完成。&br&第四张图片是一个母亲抱着她营养不良的孩子,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瘦弱的孩子,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过非洲的难民和儿童,但是亲眼见到,仍然感到难过。这样的孩子国内几乎已经看不见了,而在这个医院里随处可见。我觉得在国内很多东西会让人浮躁,就像浑浊的空气,让那些原本纯洁的心都蒙上了一层尘土。我知道现在自己不能做什么去帮助这些人,我也知道他们只是营养不良,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并改善生活条件就可以避免和治愈这种疾病,但我现在无能为力,而讽刺的是,我的专业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这里也许并没有什么用。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公。&br&医院里的灯光昏暗,但随处可见各种宣传海报,普及得最多的是说如果被强奸了,一定要到医院来行进检查或者治疗,因为强奸会传播各种性疾病,以及艾滋病。还有他们的医疗是完全免费的,并且提供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午餐是茶和麦片,晚餐是米饭和蔬菜以及少量的肉。&br&门诊的病人不少,但是比较安静,每个人都在耐心的等候。当地医生和护士的收入我并没有问,但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国家,虽然依靠国际救济和微博的财政提供的免费医疗系统中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却在病人和普通民众中受到了很高的尊重。&br&我想以上的成就,足以让那个名叫马塔土布曼的人感到欣慰,虽然也可能远远未达到他当初所期望的样子。&br&临走时我们给他们捐赠了许多必要的药品和医疗卫生用品。&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b4c4882e9bbfcba5759a6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11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b4c4882e9bbfcba5759a6_r.jpg&&&/figure&卡廷顿大学(Cuttington University)&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6b1fda883dd0d3b8b8b8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6b1fda883dd0d3b8b8b8_r.jpg&&&/figure&邦加附近的丘陵。&br&昨天晚上很难受,全身酸痛发烧,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疟疾,但还不至于埃博拉,半夜两点起来吃了颗布洛芬感觉睡得好点了。今天早上起来不烧了,白天拉了几次肚子,吃了几颗黄连素,应该只是普通的胃肠感冒。&br&前两天去了邦加,是利比里亚境内第二大城市,道路比绥德鲁平整,人口没有那么密集。清晨的暮霭映衬着远处的丘陵,晚上吹来凉爽的微风,没有这里湿热。农业和畜牧也也比雨林深处的绥德鲁发达,在中国农科所的帮助下,这里的水稻田跟国内南方的差不多。除此之外邦加还有一所利境内最好的私立大学,卡廷顿大学(Cuttington University) 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偶遇了一个年轻教师,我问他这个学校有多少专业,他说有十五个左右。我给他说了我是医生,问他这里有无医学院,他说有护理学院,并且带我们去见了护理学院院长。院长在他的办公室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跟他交流中我得知,他们刚新建了新学院的教室,并扩大为生命健康科学院,下设护理专业,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环境科学。但是没有临床医学,因为这个地方还不够条件和资格。他带我们参观了技能操作室,里面有人体模型,就是我们用来学CPR和气管插管的那些人体模型,还有妇科模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院长本人是从美国回来的,曾是一名放射科医生。听说我是临床医生的时候他显得很兴奋,热情邀请我有时间来给他们做个lecture ,我说我很乐意,但是我要征得领导同意,他说他表示理解,并且留了我的电话。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呆多久,学校的硬件条件其实很简陋,也许跟我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差不多,但是整体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至少学生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br&&br&日&br&今天正好是毕业一年的日子,去年这个时候正参加毕业典礼,在校园里穿着博士服照相。看到今年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我又不禁感叹时光匆匆。毕业第一年就这么匆匆忙忙的东奔西跑的过去了,不知道给自己留下了些什么。完全无法总结自己有些什么变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也许再过几年,我会忘记今天这个毕业日。&br&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送走一批人,同样悲怆而壮烈的情绪又会弥漫着整个校园,年复一年。就像人体解剖室里那股防腐剂的味道,先沾染了每个医学生的白大衣,然后再沾染他的心灵,只要上过一堂课后,就永远也无法忘掉。两个月以后,又会有一批无知的少年跨进校门,周而复始,而我们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渐渐远去。人总要经历才会长大,习惯分离,习惯孤独。&br&&br&日&br&上周,一个卢旺达维和警察找到我,希望我们能用水车给他们点拉水。后来我把这事给忘了,今天突然想起来了,打电话问他还要不要拉水。他说他们已经断水三天了,如果我们今天能给他拉水,他会非常感激的。去了以后我发现,他们的居住条件其实就比当地黑人稍好一点。维和警察分布在这个国家各地,生活居住环境都十分恶劣。想起一个中国维和警察牛哥对我说过,一次下大雨,他住的那个房子的墙塌了,于是他就这么在半露天的环境下睡了一晚上。&br&有时候想起回国以后的生活充满着未知和变数,不免又产生迷茫,每当在夜里看着非洲茫茫的星空,就感到一个人的渺小。我们来自文明程度相对高的国度,但除此之外我们与当地人在本质上并无区差别,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和平和希望,帮助他们结束了战乱,避免了很多人失去生命,成为了他们的救世主,而我们自己却都在等待着各自的救赎。我常常会想他们在战争下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生活在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环境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些垂死之人死前又会有怎样的想法。想起这些,关于生存和死亡的东西,我就能平静不少。&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7584dd2dafcfb09b340_b.jpg& data-rawwidth=&949&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7584dd2dafcfb09b340_r.jpg&&&/figure&武装直升机在例行巡逻。前段时间听说蒙罗维亚联利团总部有一名联合国当地雇员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但是联合国没有立刻公布该消息,看来当局都喜欢封锁敏感信息。蒙罗维亚现在是埃博拉病毒的重灾区,不过目前形势还在可控的范围。即使如此,如果一旦疫情恶化,我们就可能会收治埃博拉病患,医护人员也会被隔离,并且进入隔离区前要写好遗书,一个梯队一个梯队的进入隔离区,直到最后一个人。我承认一开始我的心内是恐惧的,因为我写过家书情书保证书申请书,除了遗书,不知道写起来会是什么感受。不过如果真的那一天来临,也许就不怕了。那些医生无国界组织的医生们在利比里亚和几内亚追踪埃博拉感染者,同样是医生,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br&&br&日&br&半年前的今天,我踏上了去往非洲的征程,我当时无法预见自己会遇到什么事情,前方的路会有什么在等着我去发现,但我仍能隐约感知到这次远征会是一场告别,告别家人,告别朋友,告别过去的自己。因此,在首都机场登机之前,我隔着玻璃窗拍下了我即将乘坐的南航客机,写下了“再见,青春。”今天离那次告别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里,我走过了我此前人生中从未走过的距离,经历了许多从未经历的事情,也见证了很多人情世故,也包括我自己,每一天记录下来的这些一点一滴。这半年里,身处一个与过去决然不同的世界里,人生似乎重新开始;这半年里,经历困难的选择,感受生命的无常,置身危险的环境,思念家乡的温暖;也是在这半年里,我回忆过去,也省视自己,探索新事物,但不活在过去。在每个晴朗的傍晚,我总会拿着相机爬上集装箱顶,独自欣赏着我认为这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光,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方向,同一个角度,但每次按下快门时我总有不同的感受。时间似乎变慢了,却更能感受到每一刻的流逝,世界的变化,万物的生长,就像每天的日落,最美的光辉总是在那几分钟同时迸发,日月星辰,循环往复。值夜班时,在某一刻一抬头,天突然就亮了,也许在某一天一抬头,人突然就醒了。&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85b31e6a833dbeb2d79e64f14b928e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85b31e6a833dbeb2d79e64f14b928e8_r.jpg&&&/figure&&br&现在形势紧张,不能像前几次来蒙罗维亚那样到处逛了。这次来首都,给我一个新的感觉是,比较乱,也确实比较危险,首都集中了该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十分混乱。想起来前几次来就站在蒙罗市中心的街头居然没遇到过什么情况,还是感觉自己幸运。人多了就什么人都有,贫富悬殊,但大多数人还是贫穷的,西点贫民窟就是证明。本来社会矛盾就深刻存在,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就更容易引起恐慌和不满,于是攻击维和部队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我们在一小部分当地人眼中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引起了他们的仇视。中国人已经够低调了,难道非要凶一点他们才怕?就像他们怕美国人和尼日利亚人一样。这张照片里的黑人骑着摩托车,穿着写有不饶不屈汉字的体恤,看上去很有喜感,不知道他懂不懂这个词序颠倒的成语的含义,也算是为生活在埃博拉肆虐下的祖国和同胞加油鼓劲,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的誓死抵抗埃博拉的正能量,如果他穿这件衣服走在抗击埃博拉宣传广告牌下面走过,这一画面被拍摄的话下来一定能成为新闻图片。&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6a543f36a483a7c5ce4fb7c2bac555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6a543f36a483a7c5ce4fb7c2bac5555_r.jpg&&&/figure&&br&利比里亚国家体育场,也是下个月中国抗埃博拉医疗队来利比里亚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体育场旁边,就是埃博拉医疗区的施工现场,工兵兄弟正在如火如荼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很少会有人知道他们的付出。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新闻上只提一句话,而这一句话背后却有太多的故事和付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下次来首都可能就是回国的时候了,回想起几次来首都的经历,基本上把蒙罗维亚跑了个遍,这个曾经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也许我有生之年都不会再来,而我身在其中,也并未感觉有特别之处,只是在手机照片显示地理位置的时候才提醒我身处异国他乡。今天还看到了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埃博拉隔离及治疗中心,围墙里面是一个一个白色的帐篷,有三个大门,每个大门上都有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标志和旗帜,门口坐着几个穿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今天在路上还看到了两辆飞驰而过的救护车,是运送埃博拉病人的,除此之外街上的人群还是像以前那样熙熙攘攘,没什么异常。在首都能感受到雨季的尾巴,说着说着一场暴雨就不期而至,然后傍晚十分,天空放晴,让我在沿海的公路的归途上第一次看到了大西洋的落日,非常美丽。今天在联合国内部的超市,第一次看到了一件新的商品,就是童装的体恤,上面印有衣服非洲风情画和两行英文:My
father went to Liberia.
And I got this T-shirt. 标价五美元,于是我就毫不犹豫的买给了我以后的儿子穿。&br&&br&日&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e484fef5aa92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e484fef5aa92_r.jpg&&&/figure&&br&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迎来了我维和日记的终结篇,今天晚上是大结局。今天早上,我的手机,被我不小心从口袋里掉了下来,屏幕一角摔了个粉碎,它纪录了我在非洲的所有照片和日志,地理位置也纪录了我的足迹,它也算完成了使命。这是前天我离开绥德鲁在机场与一个保安的合影,他叫比尔,是所有保安的头,管理一两百当地人,临走前他还给我打了电话祝我一路平安。他曾经当过兵,是前总统多伊的总统卫队成员,所以他经常在那个暴戾的总统身边。我问过他,你认为多伊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说是个好人(goo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政府军炮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