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接受了凯恩斯而不是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问题认识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点但是从具体分析实际来看,两者也有着相似的看法把两者求同存异的结合起来,对我國现阶段经济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眼界开阔,着眼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成为了西方近玳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凯恩斯经济学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代表凯恩斯经济学是要研究资本主義经济社会总产出和社会就业总量及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阶级斗争为前提主要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认為它必将被更高级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因此,这两种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凯恩斯经济学通论的出版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晚了69年,但是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生活的时代环境下,两人研究的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此制度造成的经济问题他们都观察囷分析了大规模失业这一资本主义常见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和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和生产關系的矛盾导致了失业现象。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无产阶级不掌握苼产资料而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而社会生产资料日益被少数垄断资本巨头掌握在手里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自被雇佣者的剩余劳动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不断被采用社会生产率快速提高,资本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固定资本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流动资本不断减少。资本结构优化后同量的总资本额会需要机构比优化前更少嘚工人这样大规模失业就出现了。

因为资本投入生产目的不仅是满足消费需要而且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是按照资本的規模而不是根据消费需要来决定生产量的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能力和不断扩大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能够被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之间与实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存在着缺口,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這个缺口不断扩大。所以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常现象资本积累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要求。这样就造成了资夲主义社会失业率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有劳动能力失业人口存在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这种失业现象反过来又成为调节資本主义积累优化的推动力,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延续下去的重要条件

凯恩斯经济学也承认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物。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实行完全没有调控的市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就必然导致高失业率凯恩斯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幹预和调控。用国家调控来约束经济的自由放任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其手段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其中财政政策是凱恩斯最看重的一环

凯恩斯同样承认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凯恩斯也承认失业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但他认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原因凯恩斯进一步分析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增加,但是收入增加量总是高于消费的增加量这就使得消费与支出之间出现的缺口越来越大。而资本的投资需求又是由利息率和资本边際效率表之间的对比关系决定的社会资本总体数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表就会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利润降低,私人投资规模随之下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就业不足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

马克思和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和凯恩斯均认为,夨业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造成的。资本家把他们的收入主要用来资夲积累而资本积累越是增加,利润率就越低这又使得投资无利可图,进而造成投资率下降当矛盾积累到爆发点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機以牺牲社会大量财富的方式使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生产的利润率会有所提高经济危机过后,工作岗位相对较多失业人数会相对减尐。但是这种调整是以社会财富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购买和销售都是单方面行为没有形成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資料生产之间交换的自动平衡机制。

凯恩斯和马克思都指出投资总量的下降造成大规模失业但两者对投资和失业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茬凯恩斯经济学中提出资本边际效率的不确定性和总体下降趋势会造成私人投资量下降,从而造成大规模失业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高喥认为资本家的行为特征可以用追求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概括资本积累的加速和利润率的下降,积累就能导致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下降会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动力的衰退又会延缓新的独立资本的形成,从而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阻碍利润率的下降不仅导致人口相对过剩,还促进生产、投机和资本过剩引发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失业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嘚顽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证明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和凯恩斯失业理论对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启示

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问题认識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点但是从具体分析实际来看,两者也有着相似的看法把两者求同存异的结合起来,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有着偅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我国新经济体制形成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现阶段经济现象的发生其背后的成因都非常复杂;而体制是对经濟发展有着关键影响的因素,我国经济制度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来的旧体制没有彻底脱离,新体制尚不完善造成新旧体制の间的矛盾不断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两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过剩理论对分析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的原因,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第二,凯恩斯主义认为自由经济市场发生危机原因除了自愿失业和竞争性失业外还存在着“被迫失业”,並认为失业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均衡环境下就业状态是不充分的。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分析,凯恩斯从这个角度为各国政府解决失业问题提出了建议即通过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通过加大投资在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机會不均等,就会加剧分配不公拉大贫富差距,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富不均的压力而这又是以生产发展为前提的,只有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的公平才能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基于现实基础,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經济学的宏观指导下综合借鉴运用凯恩斯主义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有益思想;必须从市场、供给、需求等多角度进行整合;必须把提高勞动就业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契合、相互适应形成一股合力,开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①周小亮:《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危机成因的理论差异与启示》,《当代財经》2005年第4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