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沙包游戏规则,你扔三百,他扔三百,在给她两百

买一件三百块的衣服,老公知道价格后把烟头扔我脸上
买一件三百块的衣服,老公知道价格后把烟头扔我脸上
从小,我家里的家境就不太好,我们家有四个孩子,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为了供四个孩子上学,吃饭,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后来结婚了,老公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活到现在三十岁,也没过过一天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
老公是普通小公司的上班族,一个月就三千块钱左右,我们在外地打拼,只能够自己租房子,本来是打算存钱买房的,但是每个月到最后也不剩多少了,婆婆本来跟公公在乡下住,后来公公去世了,婆婆也大病了一场,现在搬过来跟我们一起住。
在婆婆搬过来之前,我是有工作的,在附近的超市上班,一个月两千块钱,还有两天休假。但是自从婆婆来了以后,家里孩子要接送,婆婆也要照顾,老公就不让我出去工作了。在家里买点手工,跟婆婆一起做,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一千多一点。
虽然家里经济不怎么样,但是我是个挺喜欢打扮的女人,可能每个女人都喜欢吧。说句不好意思的,三十年了,我到现在都没有买过一件超过两百块钱的衣服,可能给老公跟孩子买的衣服好一点。平时我的衣服都是在网上或者夜市买的,平均一件不超过五十块钱。像夏天一到,都是淘那种十多块钱一件的T恤,买几个颜色,来来回回换着穿。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去逛街,那个朋友是之前的同学,现在嫁给了一个挺有钱的老公,带我去的都是品牌店,虽然知道自己买不起,但是我想,去看看不买也没有关系啊。在一个店里我看到一件特别漂亮的连衣裙,其实很多年都没有穿过裙子了,小时候也很少穿,我偷偷看了一下吊牌,五百多块,店员跟我说现在有打折,三百二十就可以买下来。我当时肯定是不舍得的,但是那天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反反复复睡不着,脑子里都是那条裙子穿在我身上的样子,隔天我一冲动,就直接过去把它买下来了。
老公虽然对这些不懂,但是傻子也能看出来这件跟我之前穿的那些衣服不同,老公问了价钱,瞬间就气得把烟头扔到我脸上了:“你这是要干什么?家里的情况你不知道啊,我天天在外面拼死拼活累得要死,为的就是让你们能够吃一口饱饭,你这个败家娘们居然买这么贵的衣服,你也不去照照镜子,你以为你还是小姑娘啊,天天在家待着的人,穿着这个给谁看啊你,你现在马上就去给我退了。” 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我已经三十了,还能有几年可以穿裙子,现在却连一件像样的裙子都没有买过,我买一件贵一点的裙子怎么了,再说衣服都穿身上了,吊牌也拆了,退是退不掉的。
婆婆怕我跟老公吵翻了,就偷偷拿了300多块私房钱给我,让我骗老公说,衣服退了。我哭着说,”我干嘛要退,我嫁到你们家,想买件好点的衣服都不行吗?他自己天天送女同事下班,还给女同事过生日,从没给我和孩子过过生日,这些都不要花钱吗?我不想说,不代表我不知道。我不是傻子,他也别想把我当傻子,他的钱,我花定了,不让花,我就走人。”
我已经离开那个家了,我是不太想回了。老公求我回家,还说只要我老老实实过日子,他还是会疼我的。什么叫老老实实过日子?老老实实过日子就是做他们家一辈子的女佣吗?
小编想说的是,女人就应该爱自己,不仅要爱自己,还要拿自己的钱爱自己。他收入就那么一点点,你还指望他的那点工资买你想要的东西,显然不太现实。
无论怎样,也要克服困难去上班。一旦你出去上班了,钱有了,购物欲也会得到满足,自我价值也会得到实现。你想强化自己“可贵”,而不是“廉价”,“贤惠持家“不代表”廉价“,哪怕你学一点理财知识,让家庭财产增值,那样才是起码的贤惠。
经济不独立,你发现老公送女同事回家,给女同事过生日,你敢怒不敢言,而且正是因为你的卑微和不敢,才让你积怨已久,跟你老公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他敢训斥你,还拿烟头伤害你,这都是非常可恶的行为,你现在需要惩罚他的这种行为,我是赞同的,你现在离家出走,可以找一份工作先做着,等他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之后,你再考虑回家。
任何时候,贫贱夫妻百事哀,不要指望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贤惠持家”这种属性能够焕发光芒,多省点,不如多挣点。txt下载地址:手机阅读:发表书评: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三百四十五章 ,勇者游戏!)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忘记离愁谢谢您的支持!!(快捷键 ←)
(快捷键 →)  序言:  1.当我们可笑的自以为发现了真理,认识了世界,再回首发现不过是可笑的冲动,自以为是的愚蠢,我不敢说我在“考证历史”,说的是“历史真相”,写的是“最新学术成果”,这是往大说;往小的范围说,我也不敢自称是“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公正”“幽默风趣,捧腹大笑”,客观公正是相对的,我相信山区里得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肯定不是北上广深的纸醉金迷;至于幽默风趣,很抱歉,历史这个东西本来充满的只有铁和血,是真正的“吃人”,我们可以去趣说历史,可以去调侃历史,但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风趣而风趣,不惜歪曲乃至篡改,那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我还是不“成熟”。  我只是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尽量客观公正去诠释我眼中的这段历史,一家之言,您看了觉得不错,涨了知识,无论以何种方式支持一下,我谢谢您;要是觉得胡说八道,不和您的心意,那我也没办法,全当供您一乐,要是为了这置气上火,犯不上。  其实我们都是农场主假说里的火鸡科学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多情,自鸣得意,在我天朝,这样的人似乎格外多一些。  2.陈寅恪先生强调治史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恕我对于当下主流的充满意识形态因素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历史人物指指点点的各种史观不敢苟同,如布洛赫所言,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都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反正我没有。   至于有些人张口闭口,用道德判断还是错误的道德判断去评判一位历史人物,言辞凿凿,激昂慷慨催人尿下,我真的不知道您是穿越了还是您就是那位历史人物肚里的蛔虫;至于某些地方必要谈到国家民族之大义,要求所有人必须时时刻刻都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考量,我真的想说,这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还没建成呢,你要求古人这样做?做不到就是汉奸败类就是民族罪人,那我真得说,咱们这个民族真的逗,几个人代表几亿人,其他人貌似没事干,做好了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做不好就是那几个人的个人原因,这个民族不要脸,但请别妨碍这个民族里的个体要脸,我是个要脸的人。  还有,您说别人的时候,您自己做到了吗?宽于待己,严于待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您还要要求别人这样做,不要这样要那样,用社会主义之集体主义要求别人把个人的交上来,然后用资本主义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去要求自己,那您真的有点奇葩,您适合去火星生活。  3.小可年方不过弱冠,才疏学浅,阅历乏乏,勉强逃出脑残之教育体制,保留了一些在天朝本不该保留之保留,譬如独立思考,譬如反感洗脑等,离经叛道,乃一狂狼之人;加之学业沉重,琐事缠身,上有自己之理想抱负,下有现实之物质世界,每日劳累奔波,不时长吁短叹,笑看他人之道貌岸然等等诸多杂事,日更一章,不时停更少更,也可能多更爆更,不到之处万望包涵,不当之处万望海涵,至于那些恶意攻击的,麻烦您省省心,这方面我的心理素质还算不错。  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应该为之奋斗。我只同意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我们依然要去奋斗,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失望中寻找希望。你没法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从高二下学期,我开始写文,累过哭过,笑过乐过,曾近因为写文烦恼也曾今自得其乐,难以自拔,也被D8置顶加精过,也被编辑联系过,最后确认这真的不是一种创作冲动,而是自己的梦想,是自己20年来第一件真正发自内心渴望去做的事情。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曼  祝大家2016年新年快乐,事业有成,阖家欢乐,做个好人,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日  于自己卧室  支
楼主发言:127次 发图:0张 | 更多
  1.历史上的日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事件,由于我们一般无法细化到分秒,所以只能按照日期来分类,比如某某年某某月的某某日谁谁诞生了某战役爆发了,例如日。  从世界史观出发,这一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在地球另一端的英伦三岛,那位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多铎王朝的最后一任守护者,史称伊丽莎白一世,现在在位的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时候,英国人称这段时期为“黄金时期”,莎士比亚、培根(不是肉)这些思想巨匠都是在她执政期间涌现出来的,北美成为英国殖民地也是这个时期确立的,伊丽莎白执政的中后期与当时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舰队爆发了英吉利海峡之战,并战胜西班牙,成为海军强国,为后来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军事基础;在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英国成立了很多家专门倒腾黑奴搞三角贸易的公司,如摩洛哥公司、几内亚公司、利凡特公司,还有就是最出名也是对我们亚洲特别是印度和我国压迫最严苛的东印度公司。  可以说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杰出的女王之一,放眼世界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可世界史观是要从全球史观出发的,我们不能光说西方不提东方,毕竟在世界这个大舞台很少会有属于一个人独舞的时候,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人独霸一个时代,那基本得到原始时代或是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文明越进步反而越不可能,1559年的文明已经注定世界上不会出现一枝独秀的历史人物。  回到东方,1559年的中国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的第38个年头,当初因为朱厚熜父亲兴献王尊号问题而引发嘉靖皇帝“大礼议”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在这一年去世了,这位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只留下了那首看破红尘堪称大彻大悟“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临江仙》,他不会想到后世的毛宗岗父子会把这首词放在其作品的卷首,更不会想到这首词也因为《三国演义》电视剧而红遍大江南北,这对杨慎也算是一个安慰吧。  但爱德华吉本说过:“战争和政事是历史的主要课题”,可见历史呀主要还得说政治和战争,你可以想象一下去掉军事,我们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现代的没有一战二战的记载,我们的历史会变的多么苍白空洞?再去掉政治,就说去掉我国古代历史里的政治(现代的已经被去掉了),没有嬴政,没有刘邦,没有李渊李世民,没有赵匡胤,没有朱元璋,那这些位建立的秦汉唐宋明我们该本着一条怎么样的线索去叙述?没有商鞅变化,没有独尊儒术,没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有新旧法之争,没有各种历史事件,我们怎样去全面了解这一个个朝代?所以历史的主角其实还是那些一直被我们批判的帝王将相,梁启超不是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吗?虽并不尽然,但却很有道理,接下来这位和伊丽莎白一世比肩的人也和伊丽莎白一世的身份同样尊贵,因为他的工作是“黄衣称朕”,第一工作就是皇帝。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这是违背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错误的用事物的特殊性取代了事物的普遍性,这点用在历史上更是要不得,就说各朝各代皇帝的出身地,你总不能就像现在年轻人找工作一样就盯着北上广深几个发达的地方吧?因为北上广深也没出过皇帝。  所以我们不要把目光放在发达繁荣的地方,因为越是发达繁荣越是降低皇帝的出生概率,这其中的道理后面会讲,我们先把目光转向我国的东北地区,现在的辽宁省新宾县。  现在叫新宾,几百年前的嘉靖朝它可不叫这个名字,当时的新宾叫做赫图阿拉,听这个名字大家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至于哪个民族还有点迷糊,反正觉得是少数民族。  没错,赫图阿拉这座城的名字充满了女真族特色,是一座世代居住着女真人的城市,不,应该叫城镇。  如果明朝那时也像我们现在一样排名一二三线城市的话,那赫图阿拉稳稳的十线城市,这个排名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排行只有一到十名城市排名,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有二十线城市,那赫图阿拉就是二十线城市;如果有一百线城市,那赫图阿拉就是一百线城市,以此类推。  可英雄不问出处,皇帝不看户口,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和很多因素有关,但和出生地确实没多大关系,你生在发达的地方并不说明你将来就可以飞黄腾达,生在贫穷落后的地方也并不说明你将来注定就是一土豹子,这位2月21日出生在赫图阿拉的就是很好的例子。  历史上的2月21日对于中国来说是有纪念价值的,马克思那本象征着无产阶级诞生《共产党宣言》在这天发表,那是1848年的2月21日;一战最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于今天展开,那是1916年的2月21日;还有就是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破冰之旅也是在今天,那是1972年的2月21日。  可我们要说的却是1559年的2月21日,因为这一天的新宾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开启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启了一段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那一段长达三百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化的历史,他就是清
----努尔哈赤。
  2.起名是个技术活  所谓图腾崇拜,就是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或是保护神,希望获得他们的勇气、智慧、力量或者是其他增益BUFF,就像汉族的图腾崇拜是龙,意为不屈团结,蒙古族崇拜狼,看中狼的勇敢和智慧等等;还有的把图腾当作姓氏,《说文》中记载“姓,人所生也,古之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例如张姓,就是因为发明了弓箭,被颛顼帝赐予图腾,图腾就是一个人拉弓射箭,所以就有了张姓的由来;而俄罗斯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的姓氏就是俄语“熊”的意思。  既然图腾又可以被崇拜,又可以被当做纪念物,象征物,代言人,还可以成为姓氏,那融入名字也就不奇怪了,比如身边什么龙什么虎的这就是把图腾融入了名字,至于小名是龙龙虎虎狗狗的那就更多了,可努尔哈赤比较特殊,他的父亲给他起的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意思就是“野猪皮”的意思。  你说图腾崇拜就图腾崇拜吧,人家父母都是给孩子起什么成龙变虎,可努尔哈赤的父亲偏偏用野猪给孩子起名,这知道的是亲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路边随便捡来的呢。  其实并非如此,首先说明野猪和家猪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很多猪的骨头,证明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猪的养殖,所以史学界公认猪是中国首先驯化的,到了隋唐时期养猪也是农民的一大经济收入,到了宋元时期养猪手段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和发展,那是蒸蒸日上,还有位文人专门做《猪之赋》歌颂猪的伟大,“佛陀以身飨饿鹰之腹,止善于身,今天下之猪皆以身飨天下黎民,活人多矣,又岂止一身之慈悲?”,把猪放到和佛祖一样的地位,可见猪当时的地位,除了食物,都上升到道德和圣人一样的境界了,可到了明朝,猪与朱同音,这在皇权社会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正德14年,朝廷下令禁止养猪,这可是圣旨,谁敢违抗?可禁猪令没过几天就取消了,因为正德皇帝平常也吃猪肉,几天没吃颇为想念,故才取消禁猪令,其实不管取不取消,猪肉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不是当代才有的哦。  家猪是野猪驯化而来的,说起野猪,“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犬齿是圆锥形的尖齿,其实就是尖牙,放到狗身上就是犬牙,养狗的朋友看看狗嘴两边那带尖的就是,其实草食性动物本来也有犬齿,不过后来都退化或是消失了,例如猪羊牛,你以为人家是吃草的,告诉你,可能几百万年前人家也是吃肉的主。  野猪属于杂食性动物,什么都吃,饿极了还会吃老虎豹子(这个吃不吃得了和吃不吃是两回事),猎人有句行内话“一熊二猪三老虎”,按照打猎的困难程度排列,老虎排老三,野猪还在它之前,可以想象野猪的特殊之处。  野猪是勇猛的象征,这在东北亚很多民族都是共同的认识,日本和
韩国也崇拜野猪,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中野猪还是森林守护神之一,所以用孩子给野猪起名,也有希望他勇敢强壮的意思。  战斗力是高,可没有防御别人随便碰你一下就死,这光有战斗力也没用,猎人之所以说“一熊二猪三老虎”,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野猪的习性,野猪喜欢在岩石树桩等坚硬的地方蹭来蹭去,为的就是把自己的皮肤磨的坚硬,再来点泥巴松油之类的,就可以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层,以前有则新闻报道,说是国道突然出现一只野猪,和一辆车猛的撞在一起,结果就是车的保险杠和野猪同时飞上了天,可等到摔下来,保险杠断成两截,人家野猪扭扭屁股哼了两声就消失在了森林之中,当时打猎用的普通箭头射在野猪身上就好像碰到了金钟罩铁布衫,叮叮当当落个一地,所以说努尔哈赤的父亲用野猪皮给努尔哈赤起名还有希望他抵抗力强化险为夷的意思。  这时候你会发现“野猪皮”这个名字还真有好多重意思,又是勇猛强壮又是化险为夷的,看似不起眼但潜藏着很多的智慧,可这还不是全部,其实努尔哈赤的父亲为努尔哈赤起这个名字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这样:  当时的女真人是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平常都是使用蒙古文和汉文,说汉语和蒙古语,蒙古语为主,而蒙古文是从回鹘文演化而来的,所以努尔哈赤的父亲起名就是根据回鹘文和回鹘语,这样一来努尔哈赤可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努尔”在回鹘语中是“光明”的意思;“哈赤”(哈齐)在回鹘语中是“圣裔”的意思,也当“太子”、“世子”用,“努尔哈赤”的全意是“光明的圣裔”“光明的世子”,这是多么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父亲为了给努尔哈赤起个好名字下了多大的功夫,消耗了多少的脑细胞,又高端大气(光明的世子),又符合风俗(崇拜野猪),做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还像齐德龙齐咚呛一样既好记还又响亮,还赋予了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如果让他知道这样一个万里挑一自己绞尽脑汁才想到的名字只是因为“野猪皮”这个字面意思而被后世嘲笑的话,那真是哭晕在地下,高唱“你们不懂我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不过将来这些事他肯定是不会知道的,现在的他只有伟大的父爱,宠溺着努尔哈赤这个上天赐予的礼物,一家其乐融融,好生令人羡慕,可他看不到此时的远隔万里东南沿海,无数本该也像他一样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家破人亡妻离子山,饱受着战乱之苦,爱人因此丧命,孩子因此夭折,这一切都是归于倭寇挥起的战刀。  在福建福清境内,一位林氏妇人带着几位家仆匆忙躲避着倭寇,要不是因为倭寇这刀不认人,凭借林氏这知府夫人的身份哪里能沦落到这步田地,想到还远在广西当知府的丈夫,又看着眼看就要临盆的自己,林氏夫人不仅想要嚎啕大哭一场,女人嘛,遇事就爱哭,哭完也就没事了,可在哭之前,林氏夫人先得解决一下自己的生理问题。  这种情况换个平常人早就就地解决了,可林夫人出身书香门第,身份尊贵,坚持要找一个厕所,找来找去一行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厕所。  我相信后来的林夫人是会感谢这个废弃厕所的,感谢它不是因为解决了生理问题,而是因为它是废弃的。  都说人看到好吃的东西会有食欲,可憋了半天想要上厕所的人也会产生一种“便欲”,早已按耐不住的林夫人一下子劲使大了,孩子咣当一下也出来了,家人手忙脚乱把孩子从厕所捞了出来,幸亏这个厕所已经很久没人使用了,否则孩子就溺死了。  这丈夫不在身边,大名没法取,林夫人看孩子出生在厕所,便给孩子取小名为“厕仔”,这名字还真是用事实说话,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后来夫妻团聚,叶知府得知孩子出生在厕所,还掉到了茅坑里,可能是觉得孩子出生就比别人低一头,不吉利,得往高处爬,起码得爬回地平线,加上叶知府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进入仕途勇攀高峰,便取名为“向高”。  叶向高。  看来这两位父亲,一位在东北一位在东南远隔万里但起名都是专家级,努尔哈赤果真前途一片“光明”,完成几乎是每个人的最大梦想;叶向高也是步步高升,做到了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的位置。  这是努尔哈赤和叶向高命运的第一次交集。
  3.英雄莫问出处  我们常说英雄莫问出处,这句话在成功学励志学心灵鸡汤中给人的理解为无论你是什么人都可以取得成功获得成绩,这是为了激发你。但据调查表明,在历史学里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因为英雄的出处都不好。  先说三国演义,三个主人公,刘备刘玄德那是刘皇叔,结果卖草鞋;孙权是官二代,可祖上出身寒族(老百姓),被当地士族看不起;最后就是曹操,那更不好,阉宦之后,差点被骂死。  《水浒传》那更不能问出处了,一百零八好汉,有“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山大王的,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带走钱包”的小偷,有“办证盖戳子”的大师。出身好的倒是有几个,结果境遇还都挺惨,不是是老婆被霸占就是老婆有外遇,要么就是被上级领导迫害。  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出身好的人,运气都会很差,越是出身好,越是不顺利。  “仇富”心理,在我们这个民族,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  就如托克维尔所言,反对奴隶,不过是因为自己不是主人。  一边痛斥特权,一边渴望特权,只因为自己不是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分子,哪怕只是里面打酱油的。  按照这个思维,有关努尔哈赤的出身,我们也应该“仇视”一下。  他是个官二代,虽然只是那种最小的最不起眼的。  这一切还得从努尔哈赤的父亲“起名大师”——塔克世身上讲起。  关于二代的一切,都要从一代说起,这不光是简单的亲属关系,更主要的是附庸关系,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还涉及到财产继承问题,身份问题,一切问题。  二代的很多东西,都和一代有关系。  塔克世,明人称其为塔失、他矢,其实塔克世这个名字是《高皇帝实录》后来改的,塔克世当时就叫塔石,这个名字有个优点:容易占人便宜,有时候说快了容易说成太师,由此看来“有其父必有其子”,塔克世的父亲努也是一位起名大师。  被叫做太师和做太师是两码事,谁见过这么大的官在这十线小城市?塔克世的行政级别其实是建州左卫指挥使,是赫图阿拉城城主,是建州女真萨克萨浒部族的族长。  有这样一个身份的爹,努尔哈赤将来过什么样地生活我们大概也了解了。  可塔克世也不是创一代,他也是个二代,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明人称为场,是前任的建州左卫指挥使,可觉昌安也是个二代。  努尔哈赤是二代,塔克世是二代,觉昌安是二代,富不过三代,权力也同理,那过了三代,而且他还不是皇帝老爷,天下也不是他的,那真的是一件很少有的事情,这一切主要因为明朝对女真实行的特殊政策,这个以后再讲。
  留名,写清史的不多
  4.幸福是短暂人生中的那一抹光  努尔哈赤的母亲姓喜塔喇,无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有史料说她在努尔哈赤幼年的时候就交给努尔哈赤兵书战策,是努尔哈赤的启蒙老师,这纯属编造。  其实喜塔喇氏就是在院子里每天给努尔哈赤讲故事,可能是女真族的神话故事,可能是女真族的民风民俗,但主要还是讲女真族的战斗故事,小孩子是喜欢听故事的,娘俩一个坐着高凳子,一个坐着小凳子,努尔哈赤仰着脑袋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的问几个无比童真的问题,身为人母的喜塔喇氏使出浑身解数解答小努尔哈赤各种刁钻稀奇的问题,当她看到得到解释的努尔哈赤恍然大悟迫不及待再复述一次好像要向自己证明什么的时候,喜塔喇氏脸上挂满了微笑,有时候拍拍努尔哈赤的脑袋,一脸的爱怜。  对于女人来讲,她是满足的。  落日的余晖照在庭院里,给喜塔喇氏和努尔哈赤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抬头看着母亲,听着母亲轻轻的讲述,努尔哈赤不禁有些醉了,此时的情景让他有一种莫名的舒服,虽然不知怎样描述现在的感觉,但那发自心底的舒服,这种名叫幸福的感觉幼年的努尔哈赤不会懂,等他懂了之后,他也同时失去了幸福。  人生苦短,幸福更短,它只是人生中一次次的流星,次数不定,但持续的时间都是短暂的。  努尔哈赤的幸福只维持到了他十岁的那一年。  那抹光终将归于黑暗。  万历四年,公元1569年,喜塔喇氏因病去世。  有时候没有了故事,是因为没有了讲故事的人。  当努尔哈赤哭着坐在母亲坟头的时候,当努尔哈赤的鼻涕和眼泪汇合在一起流入口腔的时候,此时的他是因为喜塔喇去世最难过的人,但还有一个人也十分的痛苦,默默的望着天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抉择着什么。
  @16-02-05 11:29:58  留名,写清史的不多  -----------------------------  那小可写的清史,不知能否留兄台大驾?
  5“渣男”塔克世的炼成  塔克世刚刚处理完妻子的葬礼,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不用眼泪宣泄自己情感的,他望着天空,思考着妻子,准确的说是思考着他的下一任妻子是谁。  “我的下一任妻子该娶谁呢?”  对男人来讲,生理问题是很重要的。   后世弗洛伊德对此有一个精准的定论:  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生物。  用现代流行语来说,塔克世简直是一个渣男。  名副但不其实。  单从塔克世刚死老婆就急着上百合网的事迹来看,他是个渣男,但从全局综合来看,他不是。  因为身份,塔克世的身份,喜塔喇的身份,最重要的还有喜塔喇父亲的身份,最最重要的还有塔克世的身份和“岳父”身份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所谓门当户对,白富美嫁穷小子,高富帅娶灰姑娘,那是泡菜剧,塔克世身为一城之主一部之长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他的妻子自然不是民女,而是建州右卫指挥使的女儿。  正因为如此,塔克世才会着急忙慌的去找新妻子。  因为他害怕他的老丈人。  找老婆还和前任岳父有关系?  这就得讲讲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不得不说的纠葛了。
11:29:58  留名,写清史的不多  -----------------------------  @一只支
11:48:11  那小可写的清史,不知能否留兄台大驾?  -----------------------------  哈哈,那看楼主更的快不快了
  6.不得不说的“秘密”  要说建州左卫和右卫的纠葛,就不得不提阿哈出,建州女真的著名领袖。  阿哈出,汉族名李诚善,这个名字大有来头,因为是明成祖朱棣赐予的。  阿哈出祖辈为元朝在胡里改地区的万户,世袭罔替,到了阿哈出这代江山更替,大明取代了大元,当明朝使者前来招安的时候,阿哈出毫不犹豫的归顺了大明,继续做他的胡里改万户。  天有不测风云,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席卷中原,阿哈出虽然身居东北但却关注着中原的局势,因为这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几年前,阿哈出见到了一位英武不凡的年青人,标准高富帅,大明王朝数得上号的高富帅,于是便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这个年青人就是前来视察工作的朱棣,阿哈出也就是朱棣的老丈人。  朱棣即位成祖后,自然没忘了老丈人,胡里改这个地方撤销行政区划,改为建州卫,阿哈出出任建州卫指挥使,在阿哈出的大力推荐下,世代与阿哈出结好的斡朵里部部长猛哥帖木儿出任建州左卫指挥使,赐姓佟。  按照清朝官方说法,这位猛哥帖木儿是爱新觉罗家的祖宗。  阿哈出死后,猛哥帖木儿出任建州都指挥使,管理建州卫和建州左卫的大小事务,更重要的就是代表明朝招抚各部女真,号召大家一起为大明卖命。  这下江对岸的
生气了。  在很多人看来
历来是明朝的小弟,对于大明唯命是从,这种观点很简单,也很幼稚,,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不顾本国利益无条件效忠另外一个国家呢?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在
心中,对于紧邻自己的东北地区,早打起了属于自己的小算盘,可眼下算盘落空,明朝抢了先机,对于大明
是有气不敢撒,只能把这口气撒到猛哥帖木儿身上,切断了和女真所有的经贸往来,包括最基本的粮食交易。  气急败坏的女真各族纷纷找猛哥帖木儿算账,猛哥帖木儿战死,弟弟凡察侥幸逃跑,儿子董山被绑了票,后来凡察报告朝廷,说是建州左卫的大印没了,朝廷便又刻了一枚新的,让凡察接任建州左卫指挥使。  可这时候被绑架的董山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身体健康活蹦乱跳,吃了半只烤全羊一抹嘴就把原来的建州左卫大印掏出来了,按理来说这有大印的就是指挥使,凡察和董山都有大印,发行单位都是大明朝廷,可指挥使只有一个,叔侄两人闹得不可开交,英宗最后拍案:两个印都是真的,建州左卫一分为二,再划出一个建州右卫,让董山做建州右卫指挥使。  这建州右卫和建州左卫原本就是一家,这么一分,双方各已正统自居,两方谁都想把对方统一兼并。  塔克世看中的就是这点,娶了右卫指挥使的女儿,到时候也是名正言顺。  可自打结婚,右卫的势力是飞速发展,别说塔克世吞并人家,只要不被人家吞并,塔克世都得烧高香偷的乐。  因为建州右卫指挥使,塔克世“要命”的岳父,努尔哈赤的亲姥爷——王杲。  7.要命的岳父  王杲,建州右卫指挥使,为人黠慧,计谋多端,精通蒙古语和汉语,手上也有两把刷子,特别“难得”的是:精通星座运势算命看手相(尤精日者术),综合以上,能文能武的王杲经过几年发展成为了建州女真的老大,也是整个女真的巨头之一。  势力强大的王杲显露出了本性:张狂,就跟我们身边有些人一样,平常感觉这个人还可以,当上领导或是中了彩票后,眼高于顶,看谁都低一头,谁都不放在眼里。  为了和女真交易,明朝在抚顺城(现辽宁抚顺市)设有马市,女真人用马匹来交换粮食布匹等商品,要说养马,蒙古人是专家,女真人次之,加上好马都用来装备骑兵,打仗用,所以交易的马匹大多羸弱,可中原地区不产马,不要还不行,顺便给女真一些甜头以免女真闹事,长官装模作样验马,知道马羸弱也会给个不错的价钱,双方心照不宣。  可王杲狂啊,来到大明抚顺市马匹交易市场办公室,不顾门口排了多长的队,直接插队,进去之后又吃又喝,根本不把里面的办公室主任市场主任等一帮明朝官员放在眼里,大家知道是王杲,也就忍忍,忍忍就过去了。  做生意是有规矩的,朝廷的便宜不是白占的,做生意的女真各部在长官验马之前都会准备一些“小礼物”,可王杲不吃这一套,就不准备礼物,打死不送礼。  不送礼,那自然不办事,办公室主任这下子火了。  “王杲,你不能不讲规矩啊!既然如此,那对不起,恕我公事公办。”  于是这位主任给了王杲一个“合理”的价格,这马就值多钱就给你多钱,一分也不多给,这个价格是公道的。  可在王杲看来,自己受了委屈,一向吃惯了甜头的王杲回到根据地后召集兵马,大肆劫掠。  “你不是给我压低马价?那我就在其他方面弥补我的损失!”  为了息事宁人,辽东有关部门不得已罢免了验马的主任,这典型的抱薪救火让王杲从此更是桀骜,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荒诞的念头:  “我王杲在辽东,天老大地老二,我排老三。”  当一个人有类似这种想法的时候,无关他的能力身份权力势力,他的下场都会很惨,欲让其亡必先使其狂,还没人让王杲狂呢,王杲自己已经狂了。  不过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早已开启了他悲惨的少年经历。  努尔哈赤迎来了他的继母。
  8.心酸的二代  塔克世的新任妻子那拉氏出身于与建州并列的女真另一大阵营——海西女真中的四大部落的叶赫部落,不过是个养女,不是叶赫族长的亲生女儿,塔克世也在乎,他要的不是血统,而是身份,只要叶赫承认,就是叶赫部长的“干”女儿也不在乎。  就这样,塔克世与叶赫结成了同盟,一定程度上对王杲起到了威慑,王杲这时候就是想要打建州左卫的主意,也得先掂量掂量,毕竟海西女真也有一位不好惹的主,是女真巨头之一。  那拉氏刚一进门,看着前任留下的三个儿子就百般碍眼,特别是对身为长子的努尔哈赤尤其的厌恶,加之女人天生的第六感,努尔哈赤在她眼中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她常常在塔克世旁边吹枕头风,把努尔哈赤说的百般不堪,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行,吃的还多,就是一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够”的“饭桶”。  事实的真相当然与那拉氏的言辞截然相反,十多岁的努尔哈赤被那拉氏指派一些成年人才能胜任的工作,都是一些要求有力气还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这对于十来岁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  那拉氏是精明的,她给努尔哈赤安排的任务带有危险性,但又不是很高程度的危险性,这种任务会把努尔哈赤搞的伤痕累累,但没有一处重伤,这样努尔哈赤第二天还得继续去工作,即使这样,那拉氏口中的努尔哈赤依旧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形象,塔克世犹如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在错误的认识上发出错误的看法,对于努尔哈赤也是没有好脸。  努尔哈赤家中的仆人也看出了意思,渐渐地对大少爷也是爱答不理,视若空气。  后母的白眼,父亲的误解,家中仆人的嘲笑,身为长子的努尔哈赤在属于自己的家庭中过着完全不属于大少爷身份的生活,他有时候饿极了只能自己去森林里打一些野鸡野兔,因为压根没人关心他;吃的永远都是残羹剩菜,有的时候干脆只是几片菜叶和一些汤水,家里的包衣(奴隶)都比他吃的好。  所谓心酸的官二代,正是如此。  万历六年,努尔哈赤19岁,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各项身体素质已经和强壮的成年人毫无差别,就是一个典型的女真汉子。  貌似是忍耐到了极限,那拉氏强烈要求努尔哈赤成家立户,分家另过,当然还有同为喜塔喇所生的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塔克世觉得三兄弟也都长大了,不能在家啃老,便同意了,分别给予三兄弟一人一份并不富裕的“成家资金”,本来就没多少,努尔哈赤得到的这份偏偏是少中又少,少的可怜,“予产独薄”,这样的区别对待自然是那拉氏的功劳。  努尔哈赤孤独的走出家门,他回头看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复杂,要说没有感情那是骗人,好歹这里有自己十九年的回忆,虽然是十年的快乐九年的痛苦,他不知道对于这个家是爱是恨,或许当生母去世的时候,这个家就没有能让他所爱的东西了。  想到了这些,想到了父亲的冷淡和继母的欺辱,努尔哈赤再也没有犹豫,大步流星向远方走去,但努尔哈赤不知道的是在一个昏暗的角落中有一双眼睛默默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直到看到努尔哈赤的身影渐渐消失,这个人才走出来,继续望着早已看不到努尔哈赤身影的街道,思绪万千,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个人除了塔克世之外,别无人选。  8尊严和苟活  怎样生存。  这是努尔哈赤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塔克世所给的家产,根本无法维系努尔哈赤的生存,别说买房置地,就是长期的温饱也无法保证。  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努尔哈赤只能靠自己,这时候的努尔哈赤,应该去找一份工作。  放到当下,努尔哈赤的履历简直没有更差,学历暂无(还有可能是永无);没有各项证书(逮野鸡能手算不算);没有海归留洋身份;没有博士硕士学位证书;没有专业;没有精通三国以上语言,小语种优先。  试问这样的履历怎样找到工作?  忘记了,努尔哈赤先生有着一口流利的赫图阿拉本地女真语,可惜这种语言不是“中国通用语”(汉语),而当时的小语种还无人问津。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是找不到工作的,是生存不下去的。  对,但也错。  天无绝人之路,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履历,但不是我们现在整日游荡在街头,有手有脚有力气但只知道跪下乞讨而不知道自己去打短工的乞丐,不是丢一个钱包丢三年,不是小孩子得白血病乞讨七八年的“乞丐”。  有手有脚,怎么会饿死?  人,是不会被尿憋死的,努尔哈赤坚信这一点,我同样坚信。  所以努尔哈赤一个人一头扎进了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  野外求生,自立根生,倒是没错,不过在其他人看来,这个行为和自杀没区别,可能自杀还要比这个强一些。  在那样一个时代,天还是蓝的,草还是绿的,空气还是没有雾霾的,森林还是大片大片的,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很弱的,所以森林里的野兽漫山遍野,“明月松间照,野兽山中走”,即使是罪大恶极的死囚千辛万苦越了狱宁可再被抓回去也不愿意躲到森林里去,在牢里好歹能保住条命,可这进了森林,就等于主动拿自己给野兽做午餐;正常人没事也不去森林里闲逛,有些因为工作性质必须去的,例如人参贩子,猎人,进去也得成群结队保证安全。  尊严还是生命,这是个问题。  努尔哈赤已经做出了属于他的选择:  尊严。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很多人也会高谈阔论慷慨激昂的选择尊严,我还知道这些人一旦面临现实的选择,就会一股脑忘记他们的高谈阔论,而且这些人占绝大多数。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头晕脑胀,被愤怒控制了头脑,沦为了感情的奴隶;当然,一些专家也认为这是努尔哈赤异于常人的表现,彰显了努尔哈赤的勇敢坚韧,不畏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等等优秀的精神。  但在我看来,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只因为一个看似很丢脸的原因:  害怕。
  @大圣小爱
18:24:43  支持朋友,一起加油  -----------------------------  一起加油!
  9.人才是最恐怖的东西  塔克世给了努尔哈赤一笔少得可怜的“成家基金”,但赫图阿拉物价很低房价比物价更低,勉强度日还是够的,放着粗茶淡饭平平稳稳的日子不过,努尔哈赤为什么非要去凶险万分的森林里呢?  因为隔壁老王。  不只是隔壁老王,还有隔壁老李老张老赵,隔壁老王的隔壁,老李老张老赵,老李的隔壁等等,三姑六婶一大帮人,这种人对于努尔哈赤而言是素未平生的,但他们对努尔哈赤确实关心的紧,以前是因为努尔哈赤是富二代,现在是因为努尔哈赤一无所有。  无论努尔哈赤怎么样,这似乎都与他们不相干,但“老王们”却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到了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日子比别人好,自己吃肉别人喝汤,自己挣两千别人挣一千八,总归一句话:不管自己怎样,只要别人不如自己,自己就幸福。  曾近被羡慕的努尔哈赤从高处跌落到了低谷,这怎么能让大家伙不高兴呢?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是见不得别人的好,特别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如今有个以前比自己好的家伙落魄了,那还了得,就差奔走相庆了。  努尔哈赤走在赫图阿拉的街道上,无数双眼睛盯着他,眼神中有着嘲笑,讽刺,幸灾乐祸,如果非要找点还算好的东西,那就是怜悯,不过只是一丝。  身强体壮的努尔哈赤,健步如飞的努尔哈赤,看到东北虎森林狼巍然不惧的努尔哈赤,居然害怕这些无法对他的肉体造成真实伤害的东西,他宁可去和狮子老虎搏斗,去和狼群搏杀,也不愿意继续留在这里。面对这些直指心灵如利剑般的眼神。  这世上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人原来才是这世界最恐怖的东西。  凭借着强健的体魄和炉火纯青的打猎技巧,努尔哈赤在森林里如鱼得水,不仅没有饿死,还可以把那些打死的动物毛皮、森林里的药材土特产拿到近一些的市镇去换取日常用品,小日子眼看过得不错。  可努尔哈赤如果仅仅止步于此的话,那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教育小孩子的典型,而非我们历史中的千古帝王。  努尔哈赤来到了抚顺,这里有辽东排行前三的集市,不少远在江南的商人也在这里做生意,对于努尔哈赤来讲,抚顺就是一个花花世界,他对抚顺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特别是茶楼里的评书,什么薛丁山薛仁贵,明英烈等等,不过比较起来,努尔哈赤还是最喜欢听《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正所谓“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我爷爷当初的解释就是读了三国奸诈,读了水浒暴力,这也是很多老一辈的观点,那按照这一观点来说(不理会这种观点的古板),努尔哈赤已经开始变的奸诈和暴力,一个二十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身上怀有这两种品质,怎么看未来都不是善茬。  在抚顺,努尔哈赤不仅收获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还收获了被无数诗人文学家赞颂千古堪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爱情。  这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你深爱着的人也深爱着你,而且女方还是白富美,家大业大,在辽东地区是出了名的名门望族;而且对努尔哈赤百依百顺,而且女方的家人也没有看不起穷小子努尔哈赤,入赘的努尔哈赤在女方家没有受气,不仅没有上彩礼反而还是被女方家当大爷招待。  身为一个男人,怎么能不羡慕?起码我本人是羡慕的。  享受着爱情,享受着生活,小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滋润。  这样安逸的日子,是普通人的梦想,但对努尔哈赤这样的枭雄来讲,却是沉沦梦想的温柔乡英雄冢。  不过有一个人以自己的还有好多人的生命血淋淋的帮助努尔哈赤打碎了这一切,用生命作为代价。
  二.一个人的辽东  1.王杲的小算盘  身为建州右卫指挥使的王杲,在抚顺大闹一场,虽然明朝方面迫于形势做出了妥协,但辽东高层对王杲已经有了不满。  可是,作为闹事的一方——王杲,他居然对于明朝的让步也不满。  得了便宜还卖乖,占了便宜还不满,这就是王杲的特点,对于这点蝇头小利王杲根本看不上,他开始积极联络一些女真部族和蒙古部落,开始密谋。  这下可触及了明朝的底线,之前王杲大闹抚顺,我可以不计较,你是“蛮夷”嘛,文化素质低,要点钱,可以;但是现在,你联络蒙古,想干吗?  正所谓“金元世仇”,金朝是被蒙古人消灭的,金中都被蒙古铁骑付之一炬,这是历史问题;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蒙古顺道把海西女真打了个秋风,建州女真也跟的遭了秧,这是现实原因。新仇旧恨,自打明朝建国,册封女真各部族首领为指挥使都督开始,就是打算利用女真人和蒙古人世代为仇的因素保障辽东安全。  可眼下两个敌人突然握手言和,声称要和平发展互相进步,为女蒙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有了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的敌人,打算合伙一起打明朝,还可能有第二个原因?  于是乎王杲理所应当的登上了明朝的造反嫌疑名单,于是当王杲再来抚顺的时候,迎接王杲的已不是谄媚的笑脸和官员低声下气的奉承,而是义正言辞的拒绝和毫不留情的呵斥,对待王杲这样有造反嫌疑的家伙,这貌似是应该有的态度。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的对待,脾气火爆的王杲居然没有大闹一场,而是领着身边的侍从默默的离开了抚顺城。  在抚顺守备彭文沫看来,王杲是被明朝的“天威”所震慑,此举完全理所当然。  事出反常必为妖的道理,他不懂。  就在彭文沫脸上的笑容还未散去,王杲回来了,不过这次他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上千人,上千个骑着高头骏马,手里拎着铮亮的大刀。  这些人要干嘛,没脑子的人都知道。  彭文沫眼睁睁的看着这几千骑兵风驰电掣般不打招呼的冲进了抚顺城,与此同时,城中随之响起了惨叫声。  没等待他做出反应,他的项上人头已经被王杲的骑兵顺手掳去,探囊取物般的轻松。  彭文沫,第一个被王杲杀死的明朝将领,但绝不是最后一个,他的死和他身后抚顺的失陷,意味着本就不风平浪静的辽东地区犹如时常被风吹过泛起涟漪的湖面,又起波澜。  王杲攻陷抚顺是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而明朝对王杲的军事行动却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换句话说,明朝过了五年才对王杲展开军事行动。  蹊跷。  这么大的事,明朝是不可能忘了的,而这种性质恶劣的事情(公然进犯)明朝也不可能不处理的,可这处理却在五年之后,老年痴呆啊。  显然不是,王杲在洗劫之后,立即表示认罪,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其次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推到了当地明朝官员的头上。  坦白的说,这个解释,漏洞百出。  可不管咱们信不信,反正明朝是信了,不仅没有斥责王杲,反而安慰了王杲几句,让他以后忠顺勘边,这次的事情就不追究了。  有人说这彰显了明朝的天威浩荡,博大胸怀,对于少数民族的爱护宽容等等,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嗤之以鼻的。  明朝并非不想打,而是不能打,就拿王杲进犯抚顺的两年后,也就是努尔哈赤出生的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地区的巡抚(相当于省长兼省军区政委,注意是政委)换了三个。  一年换了三个,一场球赛也不过三个换人名额。  至于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辽东总兵那更是如同走马灯,不是因为抵抗蒙古进犯不利而被撤职就是在战斗中殉职,侥幸没被撤职也没战死的就想方设法宁可被降职三级也要调离辽东,更有甚者在任不到一年便调往他地。  辽东高层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态势,在任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不是想着调离就是想着自保,巡抚总兵今天在任明天不是战死就是被撤职,新来的巡抚总兵不是长吁短叹就是绞尽脑汁找关系调离,日常工作也都是放在防御蒙古骑兵上,哪里有心思去对付王杲,既然王杲主动认错,也就只好借坡下驴。  王杲早就看到了辽东的内忧外患,趁着明朝一心抵御蒙古的空隙四处袭扰,袭扰过后就再次故技重施,承认错误,找个理由,然后继续袭扰,继续承认错误,继续找理由,五年来都是如此,直到1562年,明朝副总兵黑春对王杲发动了军事行动,可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不仅明军大败,就连领兵的副总兵黑春,也被王杲处以了磔刑。  磔刑,俗称凌迟。  就在王杲仰天大笑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善恶到头终有报。  大明王朝的一颗将星,一个令蒙古骑兵胆寒令蒙古各部视辽东为死地再也不敢进犯的人,还有四年就要出世了。  十三年后,王杲的一切都会终结在这个人手里,王杲的张狂,王杲的生命,王杲的部众。而这个人也不经意的拉开了努尔哈赤人生中的序幕,顺带也拉开了明王朝的覆灭。  这个人叫做李成梁。  有人说他是大明忠臣,也有人说他是汉奸,他给辽东带来了稳定,也给辽东带来了灭顶的灾难。  这是个复杂的人。
  2.也是心酸的官二代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铁岭人,祖籍
秃鲁江附近,李成梁曾在壬辰战争(万历三大征的对日作战,抗倭援朝)中给远在
指挥战斗的长子李如松的信中写到“
乃吾先祖乡” ,还提到了
的理山郡为故乡。
  李成梁的二世祖李鹰尼在明洪武年间迁徙到辽东铁岭,鉴于那个时候没有国籍,大家也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李鹰尼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参军进了部队,混了个小官(副千户),开了李家武将世家的先河。  到了李成梁的爷爷李春美(这是个阴柔的名字),参加了正德七年(1512)年镇压流贼的狼山之战(见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战斗中作战勇敢,立了功劳,在狼山还树立了一座雕像以示纪念。  似乎李春美应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的巅峰,到了正该“美”的时候,可李春美却因为贪污腐败被双规了(革职)。  李成梁的父亲李泾勤勤恳恳,做了一个把总(低级军官。正七品),归备御金湖管制,一次本该跟着领导一起巡查边境,李泾突然病了,便让自己的外甥代替自己去,谁料想,这一代替出事了。  辽东地界有蒙古骑兵的大规模进犯,有女真的小股抢劫,有土匪强盗,有灭不尽的战火,唯独没有和平,金湖这次就遇到了土匪,土匪也不管金湖是明朝正规军,举刀就来,按理说土匪此举正是送死,可反差的是,金湖居然被土匪杀了,而李泾的外甥据说在战斗中当了逃兵。  这本来没李泾什么事,可李泾念在自己的姐姐就这么一个儿子,丈夫还早逝,要是外甥入了狱家里孤苦伶仃的无依无靠,便扛着病体出来替外甥担了罪责。  是个爷们!  但李泾的爷们行为却苦了另一个爷们——他的儿子李成梁。  本来是就不怎么样,这下倒好,没的干净。  这也造就了李成梁艰苦的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直到中年。
  3.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自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最基本的选官制度,言及科举似乎只有制义、四书五经的文科(甲科),对于并立的武举,似乎我们对其的印象都来源星爷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了,武举好像来到了奥运赛场,又是跳高又是举重的。  电影是为了烘托喜剧效果刻意夸大了,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武举似乎也就是如此:弯弓射箭,骑马砍杀,看刀剑娴熟弓马骑术。  武举,似乎就是比武大会。  错,武举的武,是武将的武,而非武功的武,是一种系统的选拔武将的制度,而不是华山论剑舞林大会。  武举强调的是“试策论”,和甲科一样,不过不同于甲科的四书五经,武举的内容是《武经》(《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不仅和我们中小学语文考试考察默写古诗文言文一样要考察武经的默写,还要考生对武经有较深的掌握。  比如出一道题:敌人有一万步兵,你有五千骑兵,怎么办?考生就要把什么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偷梁换柱围魏救赵等等武经上的策略全罗列出来,前半部分用自己的话写,诸如“我派五百骑兵绕到敌军左侧,见到信号突袭敌军”,后半部分就要注明,引自《孙子兵法》哪一篇的哪句话,这就是标准的答题形式。  可《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你用一张破卷子,洋洋洒洒写那么一堆所谓的战略战术,把敌人当做不会行动不会还手的木头人,yy自己如入无人之境,孙膑再生吴起在世,八百破十万,这完全是把战争当儿戏,典型的唯心主义。  这种典型的纸上谈兵,除了假大空还有什么?培养出来的不是赵括就是赵括1.0,好点的就是赵括2.0。  不过这些和李成梁同学并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位同学连武举的地方性选拔——乡试都过不了  李成梁觉得,战争这种事,千变万化,你拿根破笔在张破纸上洋洋洒洒,那不是扯淡?敌人怎么变化,敌军粮草供应,主帅的性格特征,己方的士气,地形地势,天气变化,将士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岂是一张纸就能写出来的?  抱着这种思想,李成梁的试策论成绩可想而知。  试策论不行,武艺好也可以,上帝关上一道门还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嘛,不过在看了对于不通策论者的特殊规定后,我觉得还是试策论好一些:  力气过三百斤、四百斤、五百斤,可以免除乡试。  我们家里吃的米面一袋五十斤,想要靠力气免除乡试,你得有六袋面的力气,据我所知,李元霸能举起八百斤的双锤,而岳飞拉开三百斤的强弓,霸王力能扛鼎,这种是有的,但是那是岳飞和项羽。  再直观一点,人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铤,手中镔铁大刀一百二十斤,这都是晚明第一猛将了,要是拿个三百斤的大砍刀大铁锤什么的,那成什么了。  而李成梁同学,既没有胡侃海撇的试策论,也没有三百斤的大砍刀,所以他的学习成绩,马马虎虎。  直到四十岁,都还只是学堂里的一个学生。  都是四十而不惑,可李成梁却时常仰望夜空,扪心自问:  “李成梁啊李成梁,有生之年你到底能不能成为领兵带队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呢?”  未来渺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看不到未来。  热血,也是会冷的。  就在李成梁坚持了无数次放弃了无数次又坚持了无数次准备彻底放弃的时候,朝廷的巡按御史来到了辽东。  李辅,他的官职是巡按御史。  在明代,督查体制称为科道,科指的是给事中,负责监督的是六部;道指的是御史, 负责监督是各道,也就是各省。通俗的说,给事中就是中央在各部门设立的纪委;巡按御史就是中央间接性暂时性不间断派驻地方巡查的纪委,比较像我们新闻上的中央巡视组。  而李辅就是中央辽东地区巡视组的组长。(这个组就他一个人)  李辅这次巡查辽东,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而辽东的武学(武备学堂)也是他考察的一项内容,在武学,他看到了四十岁的李成梁,颇感好奇,都这么大了,还在武学?可能是天资愚钝,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难能可贵。  于是李辅就随意问了李成梁几句,可万万没想到李成梁对答如流才思敏捷,回答的时候不卑不亢,神情自若,比一旁负责接待的官员都显得冷静。  这下李辅更加感兴趣了,仔细的和李成梁交谈了起来,这一谈不要紧,李辅完全折服于李成梁的军事知识,他坚信,面前的这个人是个将才。  他还了解到,李成梁祖上都是武将出身,虽然因为父亲而家道中落,但李成梁还是可以袭职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没有赴京的路费才屈身于武学。  李辅大手一挥:  “你的路费我包了!”  或许李辅此举只是一时兴起,或许只是一种对李成梁的怜悯,对一个有才之人的同情,但是他不会想到,他这么做在未来带来的影响。  或许是压抑许久的热血得到喷发,或许是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打仗的材料,李成梁在袭职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这些功劳虽然都是一些小功,质量上不优秀,但凭借数量,李成梁很快升任为险山堡参将(正三品,属于中高级军官)。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努尔哈赤七岁,是王杲劫掠抚顺的九年后,是王杲磔副总兵黑春的四年后。  1567年,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享年六十岁,在位四十五年,庙号世宗。  即位的新皇帝是嘉靖的三子朱载垕,年号隆庆,相比他十四岁即位的父亲和九岁即位的儿子,隆庆皇帝有着一个优秀的条件——年龄。  他三十岁。  既不是一事不知的黄口小儿,也不是满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成熟稳重,还保有一丝冲动和干劲的年龄,正当壮年。  果不其然,隆庆即位之后的第一项大举措就是调整海禁政策,史称“隆庆开海”,直到明朝灭亡(1644年),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大约有白银三亿两到五亿两,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和近代地理大发现,当时的中国虽然主观上并未参与,但客观来讲世界确实成为一个整体,交流开始变得密切。  可在北方边境地区,蒙古和明朝的交往也开始“密切”,三月三十日,土蛮部侵袭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相比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土蛮部算不上什么。  九月四日,土默特部进犯大同,朝廷刚发布了作战动员,提高警戒等级;十二日土默特部攻陷石州(山西省吕梁离石区),接着有攻陷了交城和文水;再后来就是与明军大战于抚宁,巡抚都御史曹亨亲自驻扎通州,大同总督也率师回援,北京全城一级戒备,情势不可谓不危急。  不过比起上一次,17年前(1550)的庚戌之变,这也算不了什么,依旧是俺答率领的土默特部,而那一次蒙古铁骑从古北口突破长城,(记住这个地方)大营已经驻扎在了孤山(北京通州区东北),铁骑所驰骋之处,无人可挡,劫掠一个多月才退兵,史称“庚戌之变”,是自土木堡以来蒙古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  庚戌之变带来的直接后果莫过于四年后的“隆庆和议”。  在这样情况下,之前土蛮部进犯辽东,某部因支援及时快速的战报进入到了明朝高层的视野中,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也走进了明朝高层的视线中,毕竟这是在对蒙古的战斗中为数不多的捷报,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升职为副总兵。  他就是李成梁。  距离他出世,才不过一年。
  楼主为什么要写清史?恕我直言,这个朝代外表丑(服装丑,发型丑),内在丑(文字狱,阉割思想,闭关锁国)。而且一群奴才,没有几个名人英烈的朝代真是没什么好说的。
  4.建功立业  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张摆失等屯兵塞下,这种行为在明边境守军和蒙古部落中常见,也是蒙古部落常用的手段,不攻击明朝城市,不与明军作战,只是劫掠附近的一些村庄,袭击往来的一些商旅和百姓,对此明军心照不宣,是双方默认的潜规则。  想象一下这幅情景:明军在城上看着蒙古骑兵在城下大肆劫掠,而蒙古骑兵时不时看一眼城上的明军,这不禁让我想起卞之琳的那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不过蒙古铁骑装饰的是那些被劫掠百姓的梦,噩梦。  这是明军和蒙古部落不成文的默契,蒙古骑兵以不攻击明军,不进犯大城市为原则,明军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许蒙古骑兵占点小便宜,掳掠一些小村庄市镇。  张摆失以为这次行动会和以往一样,“你在城上看我抢劫,抢劫的我在城下看你”,相安无事,可这次情报工作太差,他所驻扎的正好在李成梁负责的险山堡下。他们刚来到城下,正解鞍下马准备安营扎寨的时候,城门大开,李成梁率明军杀将出来,斩首一百六十多人,其余部众撒腿就跑,明军趁势一路追击,在追杀途中,贼首张摆失也被正法,缴获战马一百余匹。  杀敌一百六十余人,缴获战马一百余匹,可能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这并不算什么,但这里先说一下当时的标准:  按照明朝的规定,杀敌一百以上可以称作捷。(按国典,百十级为上捷。)  李成梁此次作战称不上大捷,但也是小捷。  隆庆皇帝对李成梁的赏赐如下:  李成梁秩升一级。  秩,是指评定官员功过的等级,好比工作职称,等级越高,工资和福利待遇越高。  蓟辽总督谭纶、辽东巡抚魏学曾、辽东总兵王治道也各有赏赐。  李成梁迎来了自己的胜利,可辽东却迎来了一次惨败。  没就在第二年,辛爱黄太吉率蒙古铁骑大举进犯辽东,这样的规模自然不是张摆失可比,辽东最高军政长官蓟辽总督下令一级警戒,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的辽东总兵王治道率兵出城,驱逐辛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作为优秀的候补干部,李成梁在王治道战死后被擢升为都督佥事,代理辽东总兵。  升官发财死老婆,是男人三大喜事,可李成梁这个是例外。  因为据统计,辽东总兵不仅是个苦差事,还是个要命的差事。  我调查过,就拿努尔哈赤出生(1559)到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的十年中,辽东总兵共有六位(不包括李),而战死的就有三位。  百分之五十的战死率,对应的是辽东总兵这样一个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起码是正二品的大员(总兵无定制),这是多么的可怕。  升官发财死老婆,可如果像李成梁一样升任辽东总兵,那这个官不当也罢。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什么是大多数人?  普通人。  什么是普通人?  凡人。  什么是凡人?  遇到困难想的是退缩而非面对;被挫折打倒只会在地上大哭而非咬着牙爬起;面对完成不了的挑战,只会认命,自己对自己说你不行;周围人说几句就动摇了自己的内心。  战火铁骑大刀,对于百姓来讲是苦难,是生死;对于军人来讲,是天职,是死伤;对于官员来讲是降职,是仕途;对于朝廷来讲,是战争,是国家领土问题。  总的来说,没人认为这是好东西,战争,就是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对于其中的一些佼佼者来讲,是功勋,是名望,是建功立业,是名垂青史,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是自己一生中最真挚最永恒的追求,好比嗜酒如命的酒鬼遇到了百年陈酿,饥渴无比的沙漠旅行者找到了甘泉。  李成梁的心情很兴奋,不是因为升官,而是因为他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个能给他天马行空挥毫泼墨的舞台,他手中再不是当初的一千多人,他也不需要听从上级傻瓜一样的指令,他可以大声的说:  “我就是我!”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就是成功的一块垫脚石。   隆庆五年(1571)五月,蒙古骑兵进犯盘山驿,李成梁率军击退,有所斩获,朝廷赏银以示嘉奖;  隆庆五年十二月,泰宁部速把亥等进犯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在卓山大破来犯骑兵,斩首五百八十余人,首领两人,俘获战马六百余匹,盔甲两百余幅,其余兵器无计可数,朝廷擢升李成梁署(代理)都督同知,并封李成梁一子为世袭正千户;  隆庆六年三月,泰宁部速把亥等对于上次败于卓山感到不服气,不久又率骑兵进犯清河堡(铁岭市东部),被守军击退,李成梁升任都督同知。  隆庆六年十一月,土蛮部大举进犯辽东,李成梁率军出塞两百里,趁夜火攻大破土蛮部,虽只斩首二十级,但兵部表示李成梁指挥勇敢和辽东明军昂扬的战斗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万历元年四月,土蛮骑兵企图进犯铁岭及周围城堡,李成梁率军“奋勇出边”“与贼力战”,下诏“升实职二级”。  讲到这里我们先画一个逗号,跳转一下话题。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五日,明穆宗朱载垕,这位刚刚即位六年的皇帝,可能是公务繁忙平日殚精竭虑再加上有点小好色,对女人比较重视,肾功能不好不持久就只能依靠媚药,身子被掏空,在这一天驾崩了,庙号穆宗,由三子朱翊钧即位,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神宗万历皇帝。  这位是明朝历史上在位历史最长的,对明朝历史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也是一位很复杂的皇帝,有人说他是昏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爱民如子,也有人说他剥削百姓,有人说他英明神武,也有人说他糊涂
。  不管这些谁对说错,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万历皇帝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人,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  而万历皇帝的第一个复杂就得从那位“大明首辅”张居正身上说起。
  5张居正  如果存在所谓的“万历中兴”“万历新政”的话,那这百分九十五的功劳都得归功于张居正,以及他所领导的那场连中学历史课本都会当作重点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用政治手段赶走了原内阁首辅、曾经自己的亲密战友、被隆庆皇帝“以全国使先生劳累”的高拱,自己成了内阁首辅。  如李成梁一样,这个时候的张居正也登上了一块只属于自己的舞台,没有人能来干涉他,万历皇帝是个十岁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皇太后李后也信任张居正;张居正在政治上与大太监冯保结成联盟,不夸张的说,张居正现在是明朝第一人。  张居正强势的推行了我们称为张居正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对于官员实行“考成法”,开始考察功绩过失;财政上实行一条鞭法,重新清算全国土地,税法改革等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这些内容大家也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看看资料,在这里与本文关联不大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似乎就是政治家、改革家,但在我看来他还是一名军事家,或者说是一名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大局观的政治家。  这就和李成梁有关系了。  我们知道,从明朝建国开始,北元——蒙古问题就是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在与蒙古交界地设立九边,以这九个军区为抵挡蒙古骑兵的骨干力量;朱棣自己还五次亲征蒙古,打击蒙古势力;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利用女真和蒙古的“金元世仇”,让东夷和北虏互相牵制等等。  但到了明中期,皇帝也不那么神武英明,宦官势力也崛起了,蒙古内部也出现猛人等等一些列复杂的原因,蒙古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土木堡之变到前文提到的俺答汗庚戌之变这是两次高潮,还有其他日常的进犯辽东进犯山西大同什么的,这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其次就是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以前啊由于民族情绪政治需要,再加上主流史学界自身的立场因素,我们老说这是流浪的日本武士和一些失业的日本贫民在封建大名的组织下组团来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现在我们也知道了,这其实主要就是中国人,反而我们一直说的“元凶”日本人是打工仔,放到现在是劳务派遣到中国的。  北部的蒙古和东南沿海的倭寇,成了当时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头等问题,“当今之事,其可患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也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张文忠公全集》)  这是朝野的共识,也是张居正最先筹划的事情。  而张居正深知“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将帅对于战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特别留意对边陲将领的任用,对于那些在与蒙古作战和镇压农民造反或起义(注意:起义和造反,是两个概念)中表现优秀的杰出将领,张居正会破格提拔,这其中有方逢时、刘显、戚继光、马芳、张佳允等,而对于高拱提拔起的谭纶张学颜,不仅做到不打击,而且还委以重任让他们出任巡抚总督,这显示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从大局出发的胸襟和气魄。  俺答事件后,张居正立即调戚继光为蓟州总兵,负责北京附近军务,从此,蒙古骑兵再也没有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地区。  除了戚继光名声太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李成梁接下来在辽东的表现。  在张居正的视野里李成梁是一个和戚继光并肩的杰出将领,南戚北李,戚继光守蓟州,李成梁守辽东,这二人就是明朝的钢铁长城。  张居正决定以国士对待李成梁,而李成梁也没有辜负张居正的信任,他用他的赫赫战功证明了自己。  王杲就是其中之一。
  6.王老大覆灭记  王杲对于辽东形势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蒙古是明朝的头号大敌,明朝对付蒙古还忙不过来呢,怎么会有空对付自己?所以从打败黑春之后,进犯过辽阳,又抢了抚顺,死在他手里的指挥有五六位,把总七八位,一般的明军将士伤亡也有近千人。  鉴于王杲这种行为,明朝断绝了与王杲的贡市。  我打你是天经地义,你打我就是欺负人,这是王杲的逻辑,典型的强调逻辑。  王杲决定以抢劫的方式来报复明朝,和以往单干不同的是,这次王杲还拉上了几个帮手:蒙古的土默特部和泰宁部。  王杲名义上是建州右卫指挥使,是大明的官员,居然还敢纠结“北虏”,这下真是“叔叔可忍婶婶不能忍”了,而吃惯甜头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的王杲居然把主意打到了李成梁头上,果真是自己往阎王爷身上撞。  李成梁早就想收拾王杲了,没等王杲自己上门,李成梁领大军,倾巢而出,六万明军就杀到了王杲的老巢——古勒寨。  古勒寨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难到什么程度?寨子周围四面有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能出入寨子,换句话说,明军只能硬着头皮往枪口撞;王杲还有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寨墙修的结实牢靠,木桩打的的跟钢筋混凝土似的。  对于传统的明军来讲,这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对于李成梁来说这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装备了新式武器——火炮。大炮咚咚两下,墙开了个大口子,明军鱼贯而入,把总于志文带头冲锋,冲的有点猛,被乱箭射死。  杀一个于志文无法挽救王杲失败的结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王杲虽不知这是《孙子兵法》的压箱底绝招,但脚底抹油见风使舵也是他的不传之秘,趁着混乱自己先溜了。  而这时候恰巧起大风了,李成梁下令军士们纵火焚烧古勒寨,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古勒寨被烧了个八九不离十,就剩下黑色的瓦砾。  这一战明军共杀敌一千一百余级,而古勒寨大致也就一千一二百人,这一千一二百人包括老人,妇女,孩子。  明军还一路追杀王杲的残余势力,明朝官方的记载为“我师车骑六万,杀掠人畜无尽”。  这样的描述似乎说明了什么,比如这场战斗的辉煌战果,以及它的残酷。  王杲逃到了海西女真哈达部王台那里,王台曾经和他结盟,他们是盟友关系,王杲相信,王台会帮他的。  在听完王杲对事情经过的讲诉后,王台笑了。  看到王台笑,王杲也笑了,他已经猜到了王台接下来会安慰自己,然后叫一桌上等酒菜,边吃边共商大计。  王杲错了。  王台的笑,是冷笑,是嘲笑,笑的是王杲的狂妄和无知,笑的是王杲的自投罗网。  “来人,把王杲绑了!”  王台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立场。  王杲被送到了李成梁手里,在这他见到了他的家人,在古勒山之战结束后士兵无所顾忌的时候,李成梁特意嘱咐保护好王杲的家眷。  他有用处。  王杲等二十七人被押送到北京,十三岁的万历皇帝在午门接受了献俘仪式,下令处死王杲。  可能是上天冥冥自有天意,采用的方式王杲很熟悉,他还亲自实践过——磔刑,和当初他处死黑春的手段一模一样。  人在做,天在看,上天饶过谁?不过是一报还一报,一早一晚。  而可笑的是,王杲被押到北京后还坚信自己不会被处死,他觉得明朝会和他谈判,对于自己的口才王杲很有信心。  可惜,王杲没搞清楚状况,谈判的双方是公平的,再高明的技巧,再灵巧的口舌,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而公平的基础,是实力。  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谈判的。  为此王杲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自己前途光明呈喜庆之兆。  由此可见,封建迷信不仅害人,还害己。
  7.功成名就  王杲处决,英国公张溶代表万历到太庙告慰朱家列祖列宗;首功李成梁进左都督,世萌都指挥同知。  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各地都司卫所,统领全国军队,“总内外诸军事”,是最高的军事机构,其中左右都督各一人,官居正一品;都指挥同知,人数无定制,从一品,而世萌则代表李成梁的后代即使没有任何功劳也可以当从一品大员,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上到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的中央官员下到辽东巡抚张学颜为首的辽东地方官员都依官阶大小得到不同的赏赐。  事情似乎划上了句号,举朝欢庆,坏人伏法,正义获胜,可并没那么简单,因为王杲的次子阿台漏网了。  借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父仇子报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大家都没错,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  阿台问题此时的李成梁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顾不上,不是他仁慈,斩草除根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懂,可问题是现在他面前有一堆又高又密的杂草,阿台顶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苗。  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距离平定王杲才过去一年零一个月,那是一个如往常一样的寒冷干燥的冬天。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汉子在这个时候习惯的就是来明朝这面做做客,  可是他们面对漫天的火炮、弓箭,前方因马蹄扬起的扬沙,响彻天地的喊杀声,他们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损失了一千多人。  此战李成梁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世萌锦衣卫千户。  万历六年(1578)正月,泰宁部在老大速把亥的带领下进犯辽东,还没等进犯呢,李成梁领着明军就到了,一场大战,斩获敌人首级四百三十颗,其中包括五个首领。  加封太子太保,世萌铁岭卫指挥使,这是明朝对李成梁此次战斗的表彰。  万历六年(1578)年,李成梁的老对手速把亥,联合其他几个部落,三万蒙古铁骑气势汹汹的杀向辽东。  速把亥坚信,这次天时和人和都在他这里,三万蒙古铁骑,这个数字并不多见。  李成梁一面严令各城各堡加强防卫,另一方面动员沈阳辽阳广宁这三个军事重镇的明军,准备粮草武器,清点武器弹药,特别是战马,做好一级战斗准备。  将士们发现,李总兵并没有像防御城池那样去嘱咐他们多准备滚木礌石。  《孙子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按照这种说法,李成梁最应该采用的是坚壁清野严防死守,这点李成梁知道,所以他严令各地严加戒严,不出战。  但李成梁生于辽长于辽,他见证了太多次蒙古骑兵在辽东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百姓在骑兵的刀锋下哭嚎,家园在战火中摧残,他亲眼目睹过太过悲剧,更耳闻过太多的悲剧。  “以前我没得选,但我现在想做个好人。”  这是李成梁内心的真实写照,十年前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四十岁的穷生员,即使袭职也不过是万千明军中一个默默无名的低级军官,没有人知道他,但是凭借他的天赋,他对战场洞若神明的精辟理解,他迅速成长为辽东这一重要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手里有十万雄师,在他的调教下,这十万中有精兵,有猛将,敢打敢杀,能打能杀。  他现在有的选择。  坚壁清野死守城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是拉出去和素来以野战著称的蒙古骑兵在正面轰轰烈烈真刀真枪干他一场?  李成梁并不习惯死守,他认为老把战争的主动权让给对手,是一件不大明智的事情,而且他还觉得,有时候进攻就是一种防守,甚至是一种比防守还优秀的防守。  后世德国劳塞维茨,“西方兵圣”在他不朽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中归纳了这种思想: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李成梁云:以攻为守,以进为退。  伟人和凡人的差别,有时候就是这样:  凡人深信前人深信权威,照部就搬,奉为圣旨;伟人只信自己的判断,不拘一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所以,李成梁“亲率锐卒”,急行军一百公里(出塞两百里),杀到了速把亥等部的营寨,犹如天降神兵。  毫无准备的蒙古骑兵慌忙应战,即使他们反应很快,即使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即使他们单兵战斗能力很强,但他们还是留下了八百具尸体,一千两百匹上好的战马,盔甲武器数不胜数。  这样的主动进攻,自打成祖朱棣那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历来只有蒙古骑兵进攻明军防守的份,而且还不一定守得住,可李成梁不仅守得住,居然还出塞两百里,偷袭蒙古骑兵,这一点蒙古骑兵想不到,明朝上下更想不到。  作为回报,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辽东总兵,在这样一长串的名衔前面,李成梁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  宁远伯。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头衔,因为自打嘉靖登基(1522)到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的前一年(1643),靠武功封爵的只有李成梁一个人,在我看来也是唯一一个真实的伯爵,比起九千岁的三岁从孙被封为伯爵、四岁被封为侯爷,李成梁的宁远伯当之无愧。  接下来宁远伯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辽东总兵李成梁打败了另外一位建州女真的首领——王兀堂,打退了土蛮和速把亥的数次入侵,宁远伯的爵位也从流爵(不世袭)变为了“予成梁世袭”,岁禄八百石也变为了九百石(一石六十公斤)  看起来,李成梁已经够了,功成名就,履历丰富且个个都是重量级,但是,相比较同一时期那位名满天下却没有封爵的戚继光,李成梁的履历似乎并没有高出太多。  万历十年(1582)三月,速把亥这位我们熟悉的泰宁部部长,再被李成梁大败两次后,越败越勇,这次的他动员了他的所有人马,倾巢而出,打算一雪前耻,把前两次亏的本一次吃个够。  这是个天真的愿望。  李成梁在蒙古骑兵的必经之路已经设下了天罗地网,当速把亥一马当前冲入包围圈的时候,参将李平胡(这是个简单易懂的名字)一箭命中速把亥,旁边的另一位参将李有名如风一样骑马杀了出去,风驰电掣般来到速把亥身前,不管速把亥死没死,举刀就剁,约莫剁了四五刀,速把亥的胸腔以上部位自成一家了,才罢手。  我们通常管这种行为叫做补刀。  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尽管还有速把亥的弟弟炒花(舒哈克卓哩克图鸿巴图尔)等多位首领指挥,但也无法制止丢盔弃甲的蒙古骑兵。  这一战以速把亥的死而开始,也以速把亥的死而告终,驰骋辽东二十年,把辽东当做自己后花园,另李成梁前任王治道战死的速把亥,为他传奇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为另一个人更加传奇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史书见到了很难得的描述:帝大喜,万历皇帝下旨用公款给李成梁在北京修一座府邸,赐李家世萌锦衣卫指挥使。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李成梁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变成了今日高居庙堂之上身兼文武数个一品头衔的大员,被《明史》归结为“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未有也”,李成梁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能征惯战,用兵如神,战术鬼神莫测等李成梁自身的原因之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  张居正。
  8..不得不说的故事——张居正与李成梁  前文我们简单的提及过,张居正的军事战略中李成梁有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南戚北李),如果说李辅是李成梁的第一个伯乐,那张居正毫无疑问就是第二个,不过他给李成梁带来的,是李辅不能达到的“国士标准”,是当时整个大明王朝的信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成梁遇到张居正,是他的幸运。  李成梁平定王杲后,朝廷论功行赏,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辽东这些年的功劳,第一名当属总兵,其次是巡抚,再次是总督,朝廷升官奖赏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兵部居中调度,也有一定的功劳。”  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只要细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端倪,总兵立首功,我们这些后人知道,但当时的朝廷未必清楚,即使清楚,上面的巡抚总督甚至是兵部领导内阁大臣也是有“领导有方”的名义,这个功劳该怎么分配?例如宁锦大捷的袁崇焕,首功是魏忠贤,其次是兵部部长内阁抚臣等等,真正的功臣袁崇焕排第58名,前面的57个就是名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有方”的饭桶,包括魏忠贤三岁封伯爵四岁封侯爷的两位。  张居正第一分清了辽东地方,把巡抚和总督排除;第二排除了军事指挥机关——兵部;张居正还排除了自己等一批中央官员“功劳封赏涉及到臣等,老实说是滥竽充数,绝不敢当”。  这样不争功不抢功不嫉妒属下的领导,真的很难得。  监察——言官体制,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清廉,是清洁者,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打击权臣,进谏皇帝;另一方面也是党同伐异的急先锋,党争的主力军,他们可以站在维护正义的旗帜下利用他们的权利来诬陷攻击其他清廉之士,和他们意见不同的人。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不畏强权,悍不畏死,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们身上有;如果中华民族存在民族劣根性,善于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卫道士嘴脸,他们身上也有。  俗话说“文人相轻”,自己人都互相看不惯,更不用说看待李成梁这个粗鄙武夫了。  每次李成梁大捷,有些言官关心的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一心关注明朝死伤了多少,死伤越多越高兴,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李成梁“浪战”的理由,蒙古骑兵多么厉害他们不管,战斗力多强不管,李成梁消灭了多少敌人不管,只要李成梁手底下一有伤亡,这些言官就会指责李成梁“看似英勇,实为浪战”。  不打,说你畏敌如鼠,白吃朝廷俸禄;打了,败了,要弹劾你,要给你治罪;打了,胜了,不予表扬,反而说你浪战,这下你该知道前辽东总兵王治道为什么要战死了。  憋屈,实在是憋屈。  有次万历皇帝在文华殿读书(年龄小还要继续学习),突然传来辽东杀敌百余骑的捷报,明军伤亡也大致相当,主讲的张居正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便说:  “以前对考察将领的法度太严格,所以造成将领观望而不敢和蒙古骑兵作战,侥幸保存力量没有伤亡就满足了。”  (往时损军之法太严,故将领观望不敢当虏。苟幸军完无损而已。)  “如今辽东杀伤来犯之敌四五百人,这是正面将士浴血奋战带来的,臣认为应该从宽容的立场来评价将士的损失,虽然此战我军大胜,但也应该以战败的心来看待,用丰厚的抚恤来酬谢那些为国在沙场负伤战死的将士。”  这段话说的天衣无缝,第一先不漏声色的批评了言官,以前就是你们唧唧喳,才使得前线将士不敢作战;第二表扬了边境将士,对于边境的情况,比起那些朝堂之上整日纸上谈兵用嘴打仗的大臣们张居正是最了解的,他知道边境将士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第三,“以作战败之心”,让那些还想告一状的言官们彻底闭嘴。  杰出的政治智慧,或者说圆滑的为人处世。  李成梁封爵,朝野中反李的呼声达到了高潮。  明朝如前朝一样,“马上打江山但不以马上治江山”,重文轻武,文官不仅在很多方面高于武官,还有着很多本该属于武官的权利,作战的军事决策权、将领的任免调配权、军事指挥权、军队的后勤补给这些都是由文官掌握;作战的时候朝廷会派遣一名文官当经略总揽全局,各地的总督也都是文官;作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的五军都督府,从某种程度来讲权力都被文官代表的兵部瓜分了,只是一个荣誉,一个花架子。  最令地方将领感到头痛的就是和地方文官关系的处理,虽然自己品级高(其实差不了太多),但还是得听巡抚的,巡抚统军制,做什么都得和巡抚商量,但好歹巡抚是一省最高长官,听他的也不丢人,可还有一个小官监督制。  小官监督制,意思很好懂,甭管什么地位权力品阶,小官可以监督长官,前提是小官是文官,大官是武官。  这就形成了“以文制武,以内驭外”,武将在各方面都差别于文官,就连武举,中了举人有的家庭都深以为耻,别说宴请宾朋,还要跑到祖宗祠堂说几声“儿孙不孝”,认为自己家从此就玩完了。  这样长久形成的优越感,粗野鄙夫成了武将的代名词,文官压根看不起武官,可如今有武官居然要封爵,这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集体问题。  这是文官的耻辱!  好在这时候张居正还压得住场,李成梁同志也战功赫赫,超额符合《大明律》中封爵的规定,大家明面上抗议了一下也就只好默认。  事后,李成梁托家人来到张居正府邸,表示感谢,和家人一起来的还有一万两白银,一千两黄金。  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大米(377斤),折合成现金大概就是660元,那一万两白银加一千两黄金大致多少钱,大家也都应该懂了,无论过去还是当下,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笔无法拒绝的天大数额。  可是,张居正拒绝了。  “回去告诉李将军,他的功劳是他自己凭着自己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命杀敌出生入死所赢得的,他的晋升符合朝廷的法律,不需要感谢我。如果我收了这笔钱,是侮辱了他的功勋,更是有愧于高皇帝的在天之灵,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行为。”  (若主以血战功封一官,我若受之,是且得罪于高皇帝,其毋再渎。)  听到家人的回报,李成梁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张居正不是个清官。  没有人不爱财,可是能做到取之有道,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什么钱可以拿,什么钱不可以拿,什么钱是自己应得,什么钱不属于自己,在钱面前做到有原则,很难,非常难。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诱惑都讲究原则的人,是可怕的,常人会坠入深渊,而他们却能自己爬上来。  所以对张居正,李成梁有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还有着千里马对伯乐的感恩,而心底的深处却有着一份敬畏,甚至说是恐惧。  这份畏惧在李成梁斩杀速把亥取得大捷的三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2)年的6月20日,消失一空。  日,内阁首辅张居正,薨。  世上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平静的走了,但张居正死后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9..榜样的力量  在某个时刻,万历和张居正君臣聊天,万历说了这样一句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张居正的子孙会荣华富贵,这是张居正对万历这句话的理解,我相信换了任何人,恐怕都会这样理解,包括当时说这句话的万历。  但结果不仅不是荣华富贵,张居正被抄家,长子被逼自尽,其余家人充军分配,反而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张居正生前的一切都在死后被予以剥夺,封号官职诰命赏赐统统收回。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瞬间,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9月22日,皇长子出生,起名为朱常洛,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泰昌皇帝,万历皇帝昭告天下,停止一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如丈量土地。  9月30日,河南道御史郭惟贤上疏推荐两位原先反对张居正的官员,被降职两级,调到江山当副县长;有人给他求情,被扣了工资。  这时候还没什么,因为张居正的亲朋故友还遍布朝堂,吏部尚书梁梦龙吏部侍郎王篆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  12月底,山东道御史弹劾梁梦龙吏部尚书的官职是贿赂大太监冯保而来,梁被免职;江西道御史弹劾冯保,冯保被发配南京,家产一律充公;王篆调任南京,后经弹劾被免职。  这是朝内倒张运动兴起的标志,大臣们看到了张居正势力的衰弱,更从中看到了万历的态度,更多人选择加入其中。  痛打落水狗,不打白不打,除了发泄过瘾,还能升官,史书记载“咸推波助澜,欲甚之以为快”。  好比一群十年没有过性生活的男人,他们需要发泄,不过他们喷射的不是精子,而是口水,含着剧毒,谁但凡沾到一点,轻者脱皮,重者丧命。  在朝野一片反张舆论下,被视为张居正亲信、和张居正一党的,纷纷被调任免职;与之相对,曾经反对过张居正,和张居正闹过矛盾的,该回京的回京,该起用的起用,官复原职的官复原职。  2月26日,兵部都给事中弹劾蓟州总兵戚继光,戚继光被调任广东;三年后因再遭弹劾被免职,不久病死于家中。  戚继光调职的几天前,远在辽东的李成梁终于看到了阿台,因为阿台子继父业干起了和王杲一样的买卖,“阿台不除,终为祸患”,李成梁提重兵包围了阿台的老巢——古勒寨。  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阿台的妻子,她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的侄女,是老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的孙女,也就是努尔哈赤的表姐,也是当初塔克世为了笼络建州右卫下的一步棋。  听说古勒寨被围,觉昌安叫上儿子塔克世,两人骑着快马急匆匆赶往古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下扔水雷小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