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是贵州毕节大荒村黔西县谷里镇清明村本地户口现如今在村里没房能得到国家的补贴吗?

谷里镇介绍_贵州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地名网
贵州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
地名:谷里镇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520522长途区号:0857 邮政编码:551500车牌号码:贵F行政级别:镇辖区面积:65.9平方公里 谷里镇相关网站:????????????????
  我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占地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亩(其中水田384亩,旱地667亩)人均耕地0.75亩,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127人。林地……
  清明村所辖5.4平方公里,14个自然村寨,683户,2183人,耕地面积2263.5亩,其中水田475亩,旱地1779亩,退耕地429.75亩,沼气池4……
  新金村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寨,总户数为517户,人口为1712人,耕地面积1248亩,其中,良田464亩,土地784亩,……
  我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378户,1378人,其中,少数名族总人数占30%,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644亩,其中旱地422亩,良田222亩,按……
  仙鹅村位于谷里镇与钟山乡交界处,本村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5,其中50为水田,其余为旱地,辖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83户,共1592……
  本村占地面积2.9平方公里,现有338户人,总人口1362人,耕地面积1445.5亩,具体水田147亩,旱地1298.5亩,退耕还林113户,共284.……
  五里村位于谷里镇西北,距镇2公里,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19户1575人,全村3.5平方公里,耕地1260亩,土960亩,良田300亩,全村8个村民小组全……
  中坪村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共465户,1583人,耕地面积1277亩,其中水田154亩,旱地1123亩,林地面积2646.9亩,涉及农户126户,林……
  乌木村在谷里镇政府所在地东面,距政府所在抵5公里,全村351户,1271人,辖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16.13亩,其中良田140亩,退耕还林124亩……
  谷兴社区具体位置东抵长山,西抵天桥村,南抵香山村,北抵松林村,辖12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431人,总户数1587户,耕地面积……
  我村共辖9个村民小组,占地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0亩(其中水田452亩,旱地718亩)人均耕地0.75亩,总户数459户,总人口665人。林地3……
  自治村有7个村民小组.440户,总人口1417人,少数名族占80%,占地面积在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9亩,其中田7亩,退耕还林37.5亩,土地流转……
  我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占地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7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687亩)人均耕地0.69亩,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520人。林地……
  香山村占地2平方公里,共430户,1452人,耕地面积1034.5,其中水田289.5亩,旱地745亩,森林有430.6亩,灌木林1246.2亩封山育林……
  前华村位于谷里镇西部,离谷里镇有4公里,与大关镇常青灵,绿化乡马坝村相邻,总面积为6.1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有耕地面积1510.5亩,其中水田1068……
  中狮村具体位置东抵谷兴社区,南抵五里村,西抵前华村,北抵香山村,辖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6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162人,总户数374户,耕地面积……
  我村所辖11个村民小组,632户村民,2242人,面积7平方公里,水田507亩,旱地744亩,全村至目前所建沼气池22口,使用率100%,育龄妇女610……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黔西县城17公里;行政区域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18亩,辖16个村,1个居委会151个村(居)民小组,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占总人口的14.9%,森林覆盖率达13%。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万亩茶园,故有“煤海茶乡”之美誉。年平均气温13.7℃,谷里曾是水西古驿道,文化昌明、人杰地灵,谷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土烟、辣椒、地萝卜、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煤矿产资源还有优质硫铁矿、硅铁、砂页岩等。谷里宫灯、龙灯、老醋、土陶器等民间工艺品及土特产品远近闻名,有着很好的开发前景。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到2005年,镇域生产总值完成18916万元,人均6289元,其中第一产业5101万元,第二产业11674万元,第三产业24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97元,是1991年的3.5倍,财政收入394.8万元,粮食总产量8318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外出务工人员5000多人,年创收400多万元。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卫生院有医师14人,个体合法诊所25个。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镇驻地安装有线电视。谷里镇是我县能源建设的大镇,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已经建成投产,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正在动工修建;还有五个9万吨的合法煤矿企业。随着能源建设步伐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镇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正在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我们相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谷里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十一.五”目标,为谷里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感谢网友"AaronJ"分享此内容。]
谷里镇区划 121 中狮村
220 前华村
220 新阳村
220 中坪村
220 五里村
220 新金村
220 自治村
220 龙井沟村
122 天桥村
122 香山村
122 松林村
220 仙鹅村
220 乌木村
220 牛角村
220 健全村
220 清明村
121 谷兴社区
还有1个地名与谷里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谷里镇面积相当:
区划: ? ? ?
黔西县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551507-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邮政编码,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邮编
& 黔西县邮政编码& 551507
&&贵州省--
&谷里镇清明村邮编
&谷里镇云丰村
&谷里镇文星村
&谷里镇新华村邮政编码
&谷里镇牛角村邮编
&谷里镇仙鹅村
&谷里镇长山村
&谷里镇香山村邮政编码
&谷里镇廖家村邮编
&谷里镇双碑村
&谷里镇永月村
&谷里镇枫林村邮政编码
&谷里镇乌木村邮编
&谷里镇前华村
&谷里镇河江村
&谷里镇天桥村邮政编码
&谷里镇勤俭村邮编
&谷里镇中狮村
&谷里镇松林村
&谷里镇建全村邮政编码
&谷里镇遵达村邮编
&谷里镇新金村
邮政编码为 551507 的行政单位共有 23 个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其他邮政编码: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中国文明网联盟 毕节站
黔西:扶贫之花开满地 春风化雨润民心
发布时间:&&&来源:黔西县文明办&&&
选择文字大小&&
  16.57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五年多来,一直牵动着黔西县委、县政府的心。&
  2011年以来,黔西县委、县政府把消除贫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重点推进,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言必行,行必果。从2011年到2015年末,黔西县以基础夯实、产业提升、素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2.75%下降到2015年的10.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276元增加到2015年的7014元,年均增长13.62%;13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了省级减贫摘帽,49个贫困村如期出列,扶贫开发硕果累累。&
  措施精准解决制约贫困瓶颈&
  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建档立卡。截至2015年12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88万户9.27万人。针对贫困户开展扶贫分类指导,落实扶贫对象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
  同步小康驻村帮扶。2011年以来,全县按照“一村一同步小康扶贫工作队,一户一脱贫帮扶责任人”的要求,共派出4720名干部担任274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对贫困村实施一对一帮扶。&
  “五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左右,升级改造水、电、路、讯、房、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213个“五在农家·美丽乡村”省、市、县级示范创建点覆盖全县71%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 32万余人。&
  提高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能力。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助学工程”,围绕扶贫主导产业,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创业能手。每年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转移就业覆盖率达80%,农村贫困人口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达100%;每年资助及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构筑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涵盖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就业、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粮食救助等为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黔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扶贫开发上“抓铁有痕”,切实解决了制约贫困的瓶颈,使全县贫困人口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也使贫困地区站上了发展的新平台。&
  靶向精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促进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是黔西县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点工作。&
  在这一进程中,黔西县扶贫开发不断加力。2011年至2015年,全县共争取各类财政扶贫资金21164.27万元,实施项目677个,累计受益农户10.78万户35.42万人,其中贫困户受益4.23万户11.6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65653人减少到2015年的92700人,净减少72953人。随着扶贫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推进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
  中建乡红板村,曾是一类贫困乡的一类贫困村,地处高寒、地势偏远、常年多雾、森林覆盖率低、荒山成片、石漠化严重,3年前红板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人们都叫它“破天荒”村。经过几年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等政策措施的支撑,给红板村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使红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曾经无产业、低收入的红板村,如今是成群牛羊满山跑,林下土鸡蹦又跳,一栋栋小楼成排整洁,一条条水泥路贯通各家各户,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了全市精准扶贫示范点,总结出了全市学习的“红板经验”。&
  “没有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撑,我修不起羊圈,也买不起种羊,不要说供我两个娃娃读大学,生活都困难哦!”中建乡红板村养羊致富带头人罗安友尝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甜头。&
  在林泉镇营脚村,村党支部书记罗泽荣还记忆犹新。“当时村里路不好、水不通、房子烂,全村祖孙三代人守着荒坡,种一年庄稼只够吃半年,大家都过着穷日子。”几年时间里,罗泽荣积极配合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协调项目资金,先后争取资金150多万元解决了全村饮水问题、160多万元实施全村4.66公里公路硬化、80多万元对农户房屋进行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产业带动变“输血”为“造血”&
  坐落在石山上的金碧镇杨家店村,以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老百姓过着闭塞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环境,大多数的群众认为,脱贫致富难上加难。&
  “杨家店村地少,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最适合种药用皂角,还可以在林下套种其他每年可收的矮秆中药材,不但绿化了环境,还可以给群众带来经济收入。”该村返乡农民工杨勇为杨家店村找准了发展方向。如今,这里种下了3000余亩皂角,带动500余户农户种植,农户人均月收入可达226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
  “贫困地区要发展,主要靠产业,靠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采访中,县扶贫办主任李华平这样说,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开发是空中楼阁,不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近年来,黔西县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的实际,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培植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稳定粮食生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把蔬菜、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水西红宝石软籽石榴等作为全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植。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坚持种养结合、长短互补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大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黔西县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及推广,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和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李华平介绍,到2015年末实现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6.56万吨,油菜籽总产量7.73万吨,成为全省第二油菜生产大县。在畜牧业发展上,我县以标准场养殖、大户养殖、家庭养殖为主要形式,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检疫工作力度,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末,实现养殖业总产值13.73亿元。&
  黔西县还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11年至2015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亿多元,种植蔬菜40万亩左右、经果林32.27万亩、中药材5.3万亩、建设茶园8.5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建圈32622.5平方米、养羊24636只。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7个,合作社成员达3731人。有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25家。建成林泉镇清塘村、钟山镇箐山村蔬菜示范基地,协和镇杨柳村大棚花卉基地,林泉镇增坪村千亩猕猴桃基地,林泉镇营脚村千亩菊花种植基地,金碧镇杨家店村千亩皂角基地。&
  通过产业带动,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276元增加到2015年的7014元,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此外,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成为了黔西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靠山”。全县共创建8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蔬菜、茶叶、优质粮油、生态畜牧、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其中,“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黔西县众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贵州黔西县高原蓝梦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等已成为该县现代高效农业促农增收的典型。&
  政策给力助贫困地区展新颜&
  在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黔西县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深化考核机制改革,引导乡镇(街道)、部门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扶贫开发上,提高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重点推进“特惠贷”、易地扶贫搬迁“两个品牌”建设,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挪穷窝”。&
  据李华平介绍,黔西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在农商行贷款1.5亿元实施“特惠贷”的政策,用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户脱贫的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发展种养殖业,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给予贴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
  “国家政策真好,给我们贫困户争取了‘特惠贷’,我喂的这群鸡,就是刚贷得的5万元买的,有政府给我们贴息,不用担心开始这两年还不了款,等鸡长大了,还款也就不是问题,致富奔小康的路不远咯!”享受“特惠贷”的钟山镇长顺村村民顾尚书告诉记者。&
  走进铁石乡堰塘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对象李虎的妻子正打理着自己的小商店,她满面笑容地向记者讲述:“没有搬到安置点时,公路不通,赶个场不容易,喂个猪都拉不出去卖,只能以种地为生,生活太艰苦了。搬到安置点后,茅草房变为两层平房,街道平整又干净。现在不用一家人都出门打工了,我在家开个小店,管小孩读书,照顾老人,老公外出打工,再也不用过穷日子喽。”&
  据悉,2011年到2015年末,黔西县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4.18亿元,建设了谷里镇清明村、铁石乡堰塘寨村、驮煤河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人;2016年,总投资4.01亿元,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选择雨朵、绿化、新仁、观音洞、中建、五里、大关、铁石、定新、林泉10个乡镇11个集中安置点,其中中建乡2个安置点,目前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黔西县还整合涉农资金、部门帮扶、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四类资源”。大力推进省市县部门结对帮扶、驻村帮扶等模式,集中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模式,扩大扶贫资金融通总量,完善社会扶贫导向机制,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构建多元化大扶贫格局。&
  2011年以来,黔西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先后投入21164.27万元扶贫资金作为引子,整合各种支农项目资金,整村连片推进,全县建成了林泉清塘村、卫星村,甘棠镇大寨村,重新镇桥边村,钟山镇箐山村,谷里镇清明村,中建乡营盘村,洪水镇新桥村等一批“小康示范村寨”,涌现出了洪水镇解放村、新仁乡化屋村、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等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点,使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
  “自从乡村旅游搞起来后,我村15家农家乐接待省内外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体验农家活,尤其是在3月油菜花节期间,生意异常火爆。”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史洪俊告诉记者,“ 2014年和2015年全村接待省内外游客达50余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达4000余万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
  2011年以来,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汪洋相继视察了乌骡坝社区,对黔西县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扶贫开发结硕果,扶贫开发惠百姓。如今,受益于扶贫开发项目的黔西人民正切身感受扶贫开发带来的实惠,正享受着扶贫开发给他们带来的甜蜜生活。(赵阳 陈颖)&
责任编辑:杜彦霖
【】【】【】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
邮编:551700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