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海军苏联航空母舰舰的设计思想优缺点是什么?

尼米兹级军舰,美国海军的超级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常简称为航母、航舰)是一种以搭载为主要武器的,舰体通常拥有供起降使用的巨大甲板和座落于左右其中一侧的岛式舰桥(一般称为“舰岛”)。航母是的核心,舰队中的其它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支援和远程打击能力。航空母舰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现代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最重要的作战列舰艇之一。

航空母舰起源于期间飞机作战能力实用化后的影响,在各国技术进步、进而使陆基飞机有能力攻击地面目标的同时,海军亦用飞机来进行侦查与攻击敌军侦察机,因此出现了专门供整备与其他起飞的。一战后,各大海军强国主要仍维持着崇尚排水量大、装载大口径舰炮军舰的,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不少军事理论家提倡将飞机用于攻击军舰的作法,因此研制出多种形式的航空母舰、奠定未来海空兵力的发展。爆发后,航母的重要性日益浮现,而在以及的结果中显示,大型军舰在飞机的空中攻击下十分脆弱,大舰巨炮主义也因此走向终结,到了战争后期还出现了如此类的航母大战。

二战结束后,航空母舰的地位一度因为的出现而产生争议与讨论,特别是在受到核武器攻击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后又恢复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航母武力对抗水面舰艇部队的格局,航空母舰更是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局部冲突与代理战争。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军备紧缩,目前仅、、、、、、、、、拥有或计划建造航空母舰,由于其造价与维护费用巨大,拥有航空母舰也是国力强大的表现,在这方面美国海军即拥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母总数的一半,排水量则占了超过80%,其相关科技也是世界领先。

一战与战间期:启蒙与摸索

,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锚地,尤金·埃利驾驶一架寇蒂斯双翼机从美国海军“伯明翰”号侦察巡洋舰上起飞

航空母舰的历史与飞机历史近乎相同地悠久,在于1903年发明飞机后短短7年,法国人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令飞机的起降范围自陆地延伸至海上。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于停泊在港内的的木质甲板上驾驶,成功离舰起飞,并降落到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创下人类首次于军舰上起降飞机的纪录。各国对未来空中力量抱有远见眼光的人士以各种方式促使军方建立海军航空兵,如美国的,该人甚至进行了一场公开试验,亲自驾驶飞机投掷武器攻击港内停泊的靶船。然而,受限于当时各国海军的建造配有大口径火炮军舰“”的军备竞赛,建设海军航空兵仍算是非常前卫的思想。虽然如此,水上飞机的发明仍受到各国海军的瞩目,其中尤其是英国,建造了第一种专门整备水上飞机的舰船—“”,并在1912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航空兵,日本、意大利、德国、俄国也随之跟进发展水上飞机母舰。水上飞机为航空母舰的滥觞,在其诞生后不久,世界即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唯一将其使用于海上作战的国家,并在传统大规模战列舰决战的后,提出水上侦察机有助战局发展的意见,并要搭配保护它的战斗机,因此,不能再只使用没有飞行甲板、无法供战斗机起飞的水上飞机母舰,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新军舰,这即是后来的航空母舰。

 英国当时的海军总司令下令将“”加装大型飞行甲板、改装成航空母舰,并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暴怒号的外型犹如与航空母舰的结合体(类似原始的),前方多座舰炮炮塔,后方则是长直的甲板,舰载机起飞并不成问题,但降落时会受到上层建筑气流影响而十分危险。为了解决此一问题,原先另一艘要建造为航空母舰的“罗索伯爵号”(Conte Rosso)被下令改装去除掉所有上层建筑,变成“全通式”甲板,而后被命名为“”。1923年,英国建造了“”,其为第一艘专为航空母舰来设计的船舰,拥有许多现代航母的特点:全通式甲板、封闭式舰首以及位于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在此时期,世界另一边的日本与美国也拥有了航空母舰,前者的第一艘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服役、专为航空母舰来设计的船舰(原因是竞技神号工程进度缓慢,导致较晚开工建造的凤翔号较早下水完成);后者的第一艘航母则是由“朱比特号”运煤船改装而成,被命名为“”,同样拥有全通式甲板。美国海军在兰利号上发展许多新技术,如弹射器、降落指挥官制度、阻拦网等皆是。各国摸索出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后,于1936年期满失效之际,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英、美、日三国接连建造了一系列的主力航母—。在舰载机技术上,日本与美国发展蓬勃,反而英国因为军种恶性竞争(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与飞行员皆由所提供)而发展迟缓,为三者中最落后者。欧洲其他大国,如意大利、苏联受限于海军思想的不同而未有发展航母,前者凭借其地中海位置的优势而认为没有必要特地建造海上的移动机场,后者则因为其内战结束不久、海军力量不强而将其作战范围设限于近海;至于法国的海军航空兵发展迟缓,仍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海军主力,仅改装一艘改装自战列舰的“”航空母舰,额外的造舰计划而后中断

,由“企业”号航母,“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导弹巡洋舰组成的世界上首支全核动力舰队出发进行环球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方面一共有4个国家分别兴建,操作或者是企图改装为航母: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其中只有英国具有较大规模的航母舰队与实际战果。

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会兴建航空母舰以增强德国海军的实力,隔年两艘航母的在造船厂安置。在1938年公开的造舰计划—中,德国海军预计在1945年以前兴建4艘航空母舰,但是1939年时将数量减为两艘。1939年9月,爆发,德国迅速地打败了波兰与法国,但是战争开始之后资源需求庞大,而德国在战前就已经面临资源缺乏的状况,使得德军的航母计划遂而推延。面对久战不下的英国,德国改采取潜艇攻击英国海上贸易线,封锁其战争物资。战争初期英国商船队损失惨重,在意大利参战后,英军航母兵力也随之分散到地中海与大西洋。经过几度挫折后,英国海军的航空母舰逐渐凸显其作用,在1940年11月、1941年5月围攻德国战列舰和1942年8月援救的中均有杰出的表现 ,其中尤以塔兰托的作战中,英军凭著20多架鱼雷机突袭,即获得三艘意大利战列舰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成果 。欧洲战场中,由于仅有英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航母兵力,故航母涉入的海战主要是德意两国的岸基飞机与其交手。到二战中期时,英美两国大量建造了成本低廉的“护航航空母舰”以及“商船航航空母舰”,以其搭载少量飞机即可达到威胁德军潜艇之效,最终令盟军于大西洋的潜艇战中获得了胜利。

法国的贝亚恩号于大战期间都是在半封存的状态下,1944年美国将这艘船运回美国本土再度改装,这一次则是改为一艘运输舰,完成之后交给法国操作。

在地球的另一边,太平洋则出现了海军史上最激烈的海空大战,交手的美军与日军皆拥有强大的航母舰队。

1941年,日本帝国决定与英美荷三国开战。鉴于塔兰托的例子,日本帝国海军设计了攻击美国的行动,这是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航母武力的作战,于1941年12月7日实施。日军共将派出6艘航母、353架舰载机对港内的美军舰队施行奇袭轰炸,最终美军太平洋舰队有18艘水面舰艇受到攻击而重创或者是损失,其中两艘受损过重沉没或者是无法修复。虽然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本次行动中表现了近乎完美的对舰攻击,但由于美军港内并未停泊航母,使得日军虽然达成牵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目标,但是未能重创其海军航空兵力,实际上仅是终结了各国海军一度崇尚的,往后航空母舰将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在1942年初的日军接连攻势中,航空母舰与飞机展现了强大的对舰打击能力。中,英国两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在缺乏空中武力保护的情况下出航,立刻被日军88架陆基飞机击沉,后者仅损失6架飞机;行动中,日军再度集中航母对英军驻于港内的舰队施以空袭,将英国海军战力暂时性地自太平洋驱逐。

不久,美军凭借航空母舰逐渐扭转了日美两国的海军情势。1942年5月,发生了首次航空母舰间的战斗—,双方的船舰皆在彼此舰员视距外,全凭舰载机进行攻击与防御[;同年6月,中太平洋爆发的是航母间首度的大规模会战,由于此时期的日本航母当时正在进行弹药挂载作业,同时损害管制能力不足,因此大部分参与此战役的日军航母在美军轰炸机突袭之下被一举击沉。此后,日军于太平洋发动攻势的能力即大为减弱。1942年8月,日本再于南太平洋损失大量海军飞行员,美军在此期间争取到其将全国工业能力投入战争生产的时间,一批批新式航母下水服役、大量训练完的飞行员进入前线服役,而日军在人员与航母的损失均大于补充。最后,1944年6月与10月的、更是将日军航母与飞行员消耗殆尽,除了自杀式飞机外,没有方法阻挡美国海军向其本土进逼,美国航母战斗群发挥了摧毁敌人海军以及封锁海上通商线的强大能力,进而促使日本最后的投降。

二次大战航母使用方式蓬勃发展,在起降、伤害管制和攻击方式方面皆有极大的突破,并于实战中充分获得使用之经验。 

冷战时期:超级航母与轻型航母

二次大战后,各国海军皆无实力可挑战美国海军的航母部队,当时其数量即为全世界其他国家航母总和之数倍,相关科技与使用经验也最为丰富。轴心国战败与核武器的出现而促使美国将大量航母封存,其中不乏为新造舰只。当时不仅美国、世界也流传核武器改变海军本质的观点,认为战争将决胜于空军轰炸机投掷的核武器,大量成本所建立的航母部队将会瞬间被消灭。除了核武器外,喷气飞机开始普及,令舰载机体积与重量大幅增加,因此美国开始着手设计巨型的航空母舰,为日后“”标准之前身。在此时期,受到了核武优势论的影响,美国海军计划运用大型航母上的舰载轰炸机来投射核武,最终研制出了航母“”,然而新成立的亦坚持战略轰炸机的决定性,最终在会议中航母方辩论失败,美国号计划也流产。 

虽然二战后航空母舰的地位一度降到了最低点,但随后于1950年6月爆发的,大量的喷气舰载机以其为基地投入战争,令航母的重要性又受到了重新的评价,也让有了新的发挥空间。这个时期,英国研制出诸多航空母舰设计新技术——、与,成为日后大型航母的典范,美国海军也结合上述技术特征建造了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此外,随着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的核动力军舰试验的成功,美国海军也开始于航母上使用核动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便于1960年下水服役。60年代初期,美国服役了第一批,美国海军不需要航母继续维持对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核子武器的攻击计划,因此在1976年不再将航母列入(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SIOP)中,而是担任核打击任务的预备部队。同时美军也为了因应苏军潜艇的威胁,将大批的旧式埃塞克斯级改装为。随着世界核技术的进步,核能舰艇的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经过慎重考虑后,美国自1975年起开始建造新设计的“尼米兹级”航母,以替换大量旧式航母;随后30年,各艘尼米兹级航母接连完工服役。尽管每一艘尼米兹级与前一艘相比都有所改良,但基本设计始终不变。 

美国以外的航母拥有国——英国与法国,由于经历二战和殖民地纷纷独立而国力大减。英国将航母大量卖给其他中小型国家,这些旧式航母本身于二战期间赶着建造,其设计到了1950年代早已无法应付喷气舰载机的需求,很快就从他国中退役。由于国防预算不断地缩减,英国甚至一度想完全放弃建造航空母舰,只有为因应苏联潜艇威胁与护航所需而建造了三艘轻型的“”航空母舰。无敌级其采用新式的“”技术,并搭载垂直/短程起降战斗机与直升机作为主要战力,在1982年与所爆发的中,尽管无敌级因为没有搭载预警机而造成英军船舰的损失,还是证明了其存在价值,在阿根廷空军战机作战半径的边缘,为整个舰队提供部分保护。无敌级日后影响了其他中小型、资源与成本较少的国家来发展类似的轻型航母,包括意大利、西班牙与泰国,同样建造了设有滑跳式甲板,也以直升机和垂直/短程起降机为舰载机的航母。法国则在二战后从英国与美国租借轻型航母,将其投入于中,而后于1950年代研制了两艘“”中型航母,其服役三十多年后又再建造了核动力航母“”。

至于美国于冷战的主要竞争对手——的航母发展之路较为复杂。苏联领导人执著于导弹与核子武器,对航母抱持鄙夷态度并抵制其发展,一直到美军将核打击任务交付潜艇后,才发展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军舰。到了1964年后,赫鲁晓夫才真正正视航母的价值,结合先前海军内部暗中研究出的设计,建造了“”航空母舰。基辅级除了搭载舰载战斗机与反潜直升机外,本身还有强大的对空、对潜、对舰武装,但与西方国家的航母相比,也只能说是拥有大量导弹武器的轻型航母[17]。苏联较为正规的航母一直到1991年才出现,是为“”,采用大型滑跳式甲板,仍保有许多导弹武器,与西方设计思维有所不同。

冷战期间航空母舰主要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与代理战争,包括朝鲜战争、、、、马岛战争、等等,皆展现了其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二十一世纪:各国目前拥有与建造中的航母

美国企业号和法国戴高乐号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现今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分成自制和购入航母的国家,前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后者包括巴西、印度、泰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美国、英国、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还继续在建造航空母舰。

现今世界上航母兵力绝大多数隶属美国海军,该国所拥有的航空母舰已全数核动力化,分成10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部署于世界各地区。美军目前正建造三艘新型的“”核动力航母。除了美国外,巴西是美洲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目前拥有一艘克莱蒙梭级“”,其前身为法国海军福煦号 。

欧洲方面,英国于二战后将大部分航母转卖至他国手中,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和等国都曾短期拥有过英式旧型航母,彼此间又相互转卖或送入废铁厂拆解,只有少部分保留于各国至今继续服役以及现代化。英国目前仅剩下一艘无敌级轻型航母“”,虽然有目前正建造两艘类似美国尼米兹级、拥有斜向甲板的“”常规动力超级航母,但近期因经济因素导致建造工程极慢,预估完成时间不停后移 。类似情况的还有法国,其目前拥有全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并采用蒸气弹射技术,为舰体构造最接近美军者。法国因为和与英国的军事合作等诸多问题,新航母的工期不断地被延长 ,目前计划已被取消。俄罗斯方面,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过去庞大的军事力量,表面上仍为世界海军强国,但已无力维持以往五艘航母的能力,基辅级相继被卖到废铁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原先的“”新型航母也跟着夭折,目前仅留有一艘“库兹涅佐夫号”。2008年7月27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宣布该国将会在2012至2013年期间开始建造新式核动力航母的消息,并将组成与共五至六个航母战斗群 。另外,欧洲的西班牙与意大利也是极少数有能力自制航母的国家,前者目前拥有一艘“”(已退役),后者则有“”与“”两艘,两国皆采用的是滑跳式甲板的轻型航母。

亚洲方面拥有航母的国家则少的多,仅有印度、泰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除了现役的旧型英式航母“”外,还购买了俄罗斯的“”进行现代化改装,同时本国也计划建造两艘新型航母“”,排水量分别为40,000和65,000吨,欲组成三个现代化的航母战斗群。泰国则拥有冷战时向西班牙购买的航母“”,是东南亚地区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但从维护与训练情况来看,其宣示作用远大于实际战斗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则自1985年起开始自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购买了旧式航母进行试验与拆解,其中“”、“”,被建成军事分别位于、,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研究后被解体,将苏联旧舰库兹涅佐夫级的“”重新改装,于2011年8月进行了试航,并于2012年9月25日入役,名为“”。另外,于2012年11月宣布将建造国产航空母舰,代号名称为“LCD”(Landing Platform Dock,登陆平台基座),排水量约24,000吨,外界猜测其将类似于西班牙海军的“”两栖攻击舰。

现代的航空母舰基本由一具船体上平直的甲板和位于一侧岛式舰桥(舰岛)所构成,甲板下设有廊式夹层,并另有多个水密隔舱、机库、武器库和船员住舱,大型航母的甲板甚至可达6层之多,而舰体侧边则有二到四座升降机,用于将机库飞机升起与卸下甲板飞机。舰首则采用封闭式设计,从飞行甲板到船头皆一体成形,以往二战时期的航母除了少部份如“”者外,皆是直接于上甲板再铺上飞行甲板,这种被称之为“开放式”舰首,有着防空机枪位置设立和起放船锚方便的优点,却有着强度的问题,像是埃塞克斯级的“”就于1944年因为台风而使舰首一带的飞行甲板严重损毁(因此后来美军在战后设计该级航母时借照“”而全面采用封闭式舰首,往后也一直沿用下去[28])由于改用封闭式舰首,起锚装置由舰首甲板改移到舰内操作。自尼米兹级9号舰“里根号”起,美国航母舰首下方开始采用球形鼻首来建造,苏联基辅级、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级也采用此设计,据计算最高航速可相差一节,目前已成为航母的趋势。航母侧舷通常为其供油处,大型的斜角式甲板航母之舷侧甲板下即设有额外的露天甲板进行作业,与补给船只补充船舰油料与航空燃料;舰尾则为舰载机维修与测试的地区,为开放式。

舰岛方面,现代航母力求其外型简洁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但其中技术非常复杂,发展至今已实现了上层建筑的“集结化”,包括多功能、封闭式桅杆(AME/S)、电磁辐射系统(MERS)和多功能射频系统(AMRFS)。早期的全通式航母因为设计还在摸索阶段而有省略过舰岛,如英军的百眼巨人号、暴怒号,但后来发现此规划对导航与航空管制不利而作罢。目前所有的航母舰岛皆配置于右侧,这是源于早期英国设计时基于大多数飞行员于起飞或是进行攻击时习惯往左弯的关系(这是因为飞行操纵杆为右撇子设计,设置于右侧,若要转弯,飞行员向左拉动远比向右要来的顺手)且飞机降落过程中要逆时针旋转(即左弯)进入环绕母舰的环型航线,在二战时期大部分战斗机追击轰炸机时亦是由右至左,直到今日也是飞机起飞后向左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英军航母设计前预计使用的“”舰载战斗机在右转时因为技术问题,机体会下栽,造成许多新人飞行员罹难。日本海军的“”即是极少数将舰岛配置于左侧的航母之一。未来航母可能如英国与法国现在正计划建造者—双舰岛配置于同一侧的设计,前段舰岛负责航行,后段者则负责飞航管制,两座舰岛皆比单舰岛之设计来的低矮。

机库为储存和整备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地方,有分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采用开放式结构的航母舰体为机库甲板上方再额外建造机库墙壁、甲板支撑柱等结构,再加上飞行甲板。开放式机库的优点为通风良好、伤害管制佳、炸弹若击入机库中爆炸造成的冲击波会宣泄到外面、结构较轻、容纳飞机多以及可依舰载机尺寸作修正,航母自启蒙时期一直到二战中期多为开放式。封闭式机库则为机库与船体结构整个一体成形,飞行甲板为强化结构。封闭式机库的优点有防御力强、结构坚固、核生化防护佳等。由于封闭式机库容易累积易挥发的气体、受到攻击或者是意外而着火的舰载机不能直接丢入海中等问题,一度很难被船舰设计师所接受,然而当舰载机喷气化后,航空燃料变得相当安全,加上后来发展的消防灭火与监控装置协助,这样的设计因而成为目前的主流。机库内除了航空飞行联队的维修人员外,还有属于航母的“飞机中期维修部门”(AIMD),可负责进行较大工程的维修作业,并分作“引擎部门”(维修舰载机的引擎)、“综合部门”(修补破损的机体结构或机翼)、“电子零件部门”(整备精密电子设备,如雷达、感应器)和“救难装备部门”(维修飞机驾驶员的安全设备),若是美国海军的航母,还可在机库内进行引擎喷气的试验。

升降机则是将从舰载机自机库运输至飞行甲板的装置,早期配置于全通式甲板的舰身中线的前、中或后方,通常为2至3具,也是甲板上最脆弱的部份,如果升降机故障或是遭到破坏会导致航母飞机无法起降,进而丧失战斗力。此外,炸弹也可能被击穿升降机,直接进入机库中,该区又与堆积弹药与燃料的隔舱接近,一旦引爆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自起 ,开始将升降机位置调整到舰侧,这除了不妨碍起降作业以及安全外,还有着飞机翼展超过升降机宽度时亦能使用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超级航母的“福莱斯特级”曾在斜角甲板前方设置一个升降机,为的是要让飞机降落后立刻收入机库,然而后来发现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少,另外航母航行时泼上来的浪会波及到舰载机,故自将小鹰级起又将该处升降机位置调整至舰舷侧。现代大型航母之升降机约宽20多米、深达15米、可负重100吨,升降速度约为一分钟自机库搬上一架飞机至甲板。

武器库是用来储备各式炸弹、鱼雷、导弹与火箭的区域,位于船舰底部、水线之下,为船头尾各一处,中间则为机库,这些武器多以半组装方式收纳著。为了将其送至甲板,武器库有着比飞机升降机更小的专用升降机(以尼米兹级为例,共有九个武器升降机,其外型如一个从甲板向上开启的门,若为不需用到的情况则可盖起来,成为甲板的一部份),将武器从库中升到上一层甲板,由各层作业员进行阶段性的组装,再由该甲板的其他升降机往上送(部份通到机库),以防止弹药意外诱爆的情况,另外还有连结到舰岛右侧后方的一个武器集中区域,此处被称作“武器牧场”,若弹药爆炸可利用舰岛作遮掩、降低甲板上飞机的损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航母,还需要另外设计与区隔存放与组装核子武器的弹药库,被称为“特殊飞机维护储存区”(Special Aircraft Services Stores,简称“SASS”)这些弹药库虽然也能够存放一般弹药,然而,冷战时期基于核子武器的机密和敏感性,这些弹药库的使用,人员进出管制与保安都有特别的处理和操作程序、没有受到相关训练验证或者是无关的人员,一概不得靠近。第一款安装SASS的航母是透过来加装相关设备与空间的埃塞克斯级,在设计阶段就将SASS融入舰身结构的则是福莱斯特级。

一架A-6E入侵者从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起飞。

航母的一大特征即是巨大的平直甲板,供飞机起降之用,有“海上机场”之称。不同于陆基飞机在起飞速度不足时仅需延长起飞时间,航母甲板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甲板设计对航母的战斗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最初,飞行甲板仅是在军舰舰尾处装上一条长直钢板,但因为跑道长度有限而起飞速度不足,加上甲板末端的舰岛构造亦产生不利于飞行的气流,这种设计很快被屏弃,因而出现“全通式甲板”,外观为长直的矩形,拦阻网将甲板分为前后两部份,前段为舰载机起飞区,后为降落区,而舰桥构造设置于舰舷侧。全通式甲板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的1950年代初期是大部分航母的主流,但进入冷战后,由于喷气飞机时代的来临,以往可满足螺旋桨飞机起飞的前段跑道长度无法令其起飞,其自后段甲板起飞的跑道长度令其他舰载机在这时无法降落,降低起降效率,直通式甲板也存在着着舰失败会撞毁跑道飞机的问题。英国曾试过在甲板铺设的作法,让飞机在没有开动起落架的情况下降落,但这造成飞机降落后难以移动的问题。

由于上述缘故,英国的丹尼斯·坎贝尔上校(Dennis Cambell)提出将甲板自舰身中心线左偏10度、前段甲板就可用来安全地停机和进行起飞的设计概念,若飞机在斜角区降落失败也不会撞到起飞区与停机区之飞机。后来美军也于1952年5月26日至29日从“”的斜角甲板上试验过起降螺旋桨与喷气飞机,效果皆令人满意,因此在斜角式甲板概念得到发扬后,喷气舰载机才正式于1950年代中期大量使用,大量二战旧式航母如埃塞克斯级者也被改成斜角式。现今只有轻型航母仍采用全通式甲板,并结合滑跳式甲板的设计,舰载机为直升机与短距起降飞机的话仍可满足起降效率,通常舰身左侧为起飞区,右侧舰岛前后处为停机区。中型乃至大型航母皆采用斜角式甲板,舰前方的直通式部份用于飞机起飞,长约70至100米,斜角式部份则位于主甲板左侧,用于飞机降落,约长220至270米,两部份夹角6至13度。

为了让航空母舰发挥其功能,在作战期间时甲板上需要大量的勤务人员来加以操作,由于甲板上噪音声响大,人员必须带着安全帽与通信设备沟通,并以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和配件来区分彼此的工作。以美国海军来说,甲板人员由舰桥“飞航管制室”的“航空长”(Air Boss)所指挥、移动和整理停放之舰载机则交给“甲板指导员”(黄色头盔、黄色套衫)、“弹射组员”(绿色头盔、绿色背心)进行弹射器作业、“制动索长”(绿色头盔、黄色套衫)则控制制动索系统、“制动组员”(绿色头盔、绿色套衫)、“燃料补给员”(紫色头盔、紫色套衫)、“武器工作员”(红色头盔、红色套衫)、“医疗救护员”(白色头盔、白色套衫)、“维修消防员”(棕色头盔、棕色套衫)、负责舰载机战备就绪的“飞机长”(棕色头盔、棕色背心)、“降落指挥官”(白色背心)等等。指挥甲板舰载机配置、作战、整备等各事宜于舰桥的“飞行甲板控制室”进行。甲板上除了停放的舰载机外,还有各式工作车辆、舰桥、弹射器、拦阻网、拦阻索、喷流挡板和弹射器综合控制系统等设备。

飞机起飞需仰赖升力,升力与飞机起飞之加速度成正比,在航母空间有限的甲板中如何让舰载机达到足够的速度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300米长甲板的航母来说,仅有100米能用于起飞,远低于绝大多数现代舰载机的滑跑距离。目前其起飞方式的方式分为三种:“自力起飞”、“弹射起飞”和“滑跳起飞”(滑跃起飞)。若以起降方式分类,舰载直升机与垂直/短程起降机以短程或垂直起降的航母,其起降形式称作“垂直/短程起降”(V/STOL,若专指短程起飞、垂直降落则为“STOVL”),若借由弹射器起飞与以拦阻索降落则称作“弹射起飞/拦阻索回收”(CATOBAR)方式,另外还有“短程起飞/拦阻索回收”(STOBAR)的配置方式。

弹射器冒出蒸汽,一架F/A-18C大黄蜂正准备从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起飞。你可以看到弹射控制室内的弹射指挥员。

1911年美国的上尉(Theodore Gordon Ellyson)发明了重锤与滑轮结合的加速弹射器装置,而后又改进为压缩空气推动活塞的弹射器,并于1915年10月装设于上,为最初实用化的弹射器,而后又出现了油压式的弹射器。早期由于螺旋桨飞机重量轻和起飞速度不大的缘故,一般都以自力起飞,只有重量较重的水上飞机和无甲板空间可滑行的战列舰舰载机才需要用到弹射器。到了喷气飞机的时代,舰载机重量大幅提升(二战时美军主力舰载战斗机—“”重。

中国是的第一艘航空母舰。2012年9月25日,该舰正式加入中国海军。

其外壳原是苏联海军的二号舰。中国改造的“瓦良格”号是一艘,由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苏联解体后,建造工程被迫下马。1998年,废旧的“瓦良格”号被中国购买,2002年3月抵达中国港。中国对“瓦良格”号航母进行改造,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

辽宁舰的编制等级为正师级,编制员额1,000余人。首批舰员中,具有以上的军官98%以上,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的有50余人。与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一样,辽宁舰上有5%为女性人员。

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能力,有效维护、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型舰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向中国

1982年5月7日,经过反覆酝酿和讨论,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做出了按照。

1143.7型航空母舰(俄文:Улья?новск,北约:乌里扬诺夫斯克级

)是苏联海军计划建造服役的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

本级舰首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该舰起初命名为〝克里姆林号〞,后来又被命名乌里杨诺夫斯克号,源于俄罗斯城市乌里扬诺夫斯克,而该城市则是为了纪念

(本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1988年于

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是当时苏联海军第一艘超级航空母舰。苏联解体后,由乌克兰继承该舰,但由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实力不足,在1991年11月彻底停工,后来以废钢铁出售。

30节(56千米/小时)
4台KN-3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1143.7型航空母舰研制背景

1984年,苏联航母“拦路虎”乌斯季诺夫逝世,苏联总参部领导层发生了变更,“海上浮动机场”的支持者逐渐占上风,这为核动力航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1984年,北方计划设计局和海军着手1143.7大型核动力航母的设计,最初由L·贝洛夫负责,后由尤·瓦弗洛梅耶夫领导。没有纠缠不清的干扰,设计局很快拿出设计图纸,海军决定建造两艘1143.7核动力航母,首舰命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前苏联于1984年立项1147.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是苏联第一艘超级航空母舰,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它使苏联海军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的地位。1988年11月25日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号已在布格河(尼古拉耶夫南厂的位置)开工建造,但由于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年11月彻底停工,停工前实际完成45%,当时其同级2号舰也已经开始开工建造(但没有命名)。1992年2月4日被拆除。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起初命名为克里姆林号,而后为纪念列宁(原名乌里杨诺夫)又被命名乌里杨诺夫斯克号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设计排水量79758吨,吃水10.7米,飞行甲板全长322.7米,水线长301.5米,宽75.3米,可用面积已经达到尼米兹级的96%。该战舰正式确定采用核动力推进装置或至少采用核动力与常规动力混合推进的方式压水堆总功率24万马力,4轴推进,航速超过30节,飞行甲板铺设3个蒸汽弹射器,机库理论上可容纳近70架飞机,具体塔载方案为:27架SU-27K,15架SU-25攻击机,20架卡莫夫系列直升机和若干架AN-71预警机以及辅助机种,全舰编制2300人,其中包括1500名航空勤务人员。主要电子设备为 “顶板”三坐标雷达和“双撑面”对空/对海搜索雷达,舰载武器基本上与库兹涅佐夫号相同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配备固定翼水平起降舰机(苏一27K)的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代号1143.5型)和“瓦良格”号(代号1143.6型),同时开始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为此,苏联政府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

到1991年底,船厂共加工“乌里扬诺夫斯克”舰钢材29000吨,原子蒸汽发生器已在车间组装。苏联解体后,拨款中断,施工停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据说当时俄罗斯总理普利汉诺夫曾询问厂长能否设法完成军舰,厂长回答说,只有伟大的国家可以完成它,但那个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这时一家挪威的公司提出,要乌克兰制造6艘船舶,但是提出要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所在的0号船台修建,而一家美国钢铁公司趁机提出高价收购该航母的建造用钢材,为了赚取外汇,1992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联合决定,为给建造出口船腾出0号船台,将“乌里扬诺夫斯克”舰拆解为废钢。从此,苏联发展了30多年的航母制造工业划上了句号。就在乌克兰左右为难的时候,一家挪威的公司出场了,该公司说要造6艘大型商船——造这种商船,需要停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0号船台。同时,美国的一家大型钢材公司的副总裁来到乌克兰的造船厂,说要收购这艘航母的钢材,收购价格是450美元/吨,这个价格高出平常价格很多,况且当时的航母是用掉了数万吨钢材。作为国家行为的航母,就在这看似小孩过家家似的忽悠之下烟消云散。乌舰拆掉同时,完成超过60%的瓦舰也因为没有经费和乌俄之间的矛盾停工,最终交由船厂自行处理。这时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已经无力再建造航母了。乌舰的烟消云散,也标志着苏联几十年的航母梦的破灭。尼古拉耶夫船厂厂长马卡罗夫这样哀叹:这不仅是一艘航母的终结,它更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终结,是工厂及全国为之奋斗了近35年伟大事业的终结,能成为伟大强国骄傲与威严的终结。

可当拆解完毕后,美国公司却寻找借口,提出签合同是副总经理,他不了解钢材市场的行情,钢材的价格太高,合同无效,不予收购。随后挪威人的造船合同也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成行。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一分钱没有赚到,倒拆了自己的船。美国人略施小计就让可能的潜在海上对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自己人的手中化为乌有,苏联航母的发展到此也嘎然为止。技术参数1988年11月25日,乌号在苏联的“航母专业户”——黑海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正式开工。该舰设计尺寸全长324.6米,宽39.8米,吃水11米,飞行甲板宽75.5米,标准排水量6万吨,满载排水量7.9万吨。反应堆采用4座KN-3压水堆,带动4台蒸汽轮机,4轴、20万轴马力,最大航速超过30节。设计搭载70架各型飞机,包括Su-33战斗机(Su-27K,海军型),Su-25K攻击机和Yak-44E预警机,虽然舰艏仍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舰上在斜角甲板上拟装二部蒸汽弹射器,定于1994年下水。 俄罗斯唯一一艘也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并未具备与尼米兹级航母及航母战斗群叫板的实力。库号虽有着超过巡洋舰的火力,但是作为航母带机量太少:18架Su-33战斗/攻击机、4架Su-25UTG攻击机、15架Ka-27直升机和2架Ka-31直升机。按照同时期的尼米兹级航母(2个中队F-14(24架)、2个中队F/A-18(24架)、2个中队A-6(24架)、1中队EA-6B(4架)、1中队E-2C(3架)以及S-3这样的反潜机和各型直升机)的强大配备来说,库舰不足以形成抗衡美国航母的力量。更不用说采用跃升甲板虽然获得了搭载和起降常规固定翼飞机的能力,却让原本很优秀的飞机的带弹量、带油量大打折扣。 这样,乌舰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乌里扬诺夫斯克建成后,将使苏联成为拥有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抗衡的力量的国家。Su-33性能优于F-14D和F/A-18C/D,加上弹射起飞,舰队制空权变成“小菜”。核动力和足够大的飞行甲板使得原先只能在北方海域活动苏联航母真正横行大洋。

苏联太想追赶美国的航母了。尼古拉耶夫船厂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生产装备及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均衡建造的节奏。即每三年有一舰上船台,每三年有一舰下水;一舰下水,后续舰于当日上船台。乌舰的龙骨就是在瓦舰下水当天铺上尼古拉耶夫的0号船台的。 相比美国十年的工期,实在是够快。苏联还为乌舰特别拨款对尼古拉耶夫船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甚至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证乌舰日后建成能够出海。虽然从想象图上看,乌舰的两座蒸汽弹射器相距很近,无法同时弹射两架飞机,但是配备蒸汽弹射器本身就已经说明苏联在弹射器技术和飞机结构上获得了突破。然而,厄运很快降临到尚在襁褓中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身上。1991年,苏联解体,建造工程随即于当年11月终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由于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建造,而船的主人是俄罗斯,造船的是乌克兰。乌克兰开出的价格俄罗斯不能接受,于是这份遗产就归了乌克兰。

排水量: 吨(满载),60000吨(标准)

舰员:2300名船员;1500名飞行组员

动力:蒸汽轮机,4座KN-3核反应堆,4轴,200,000马力,航速30节

载机:70架,含27架Su-33战斗机或米格-29战斗机,10架Su-25攻击机,4架Yak-44垂直起降飞机,15到20架KA-27直升机。关键技术由于缺乏西方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人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最高峰,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防护设计、反应堆、弹射器发展情况、阻拦降落及相关系统代表着前苏联航母建造的最高水平。

核动力航母的无限续航能力以及持续的高航速优势使其能够被迅速派往世界任何海域,而这种能力正是以追求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航母派将领们所梦寐以求的。虽然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核反应堆,直到70年代末为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H-3型核反应堆。KH-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H-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巡洋舰验证了其优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H-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H-3-43型并正式定型。KH-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这一性能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同类核反应堆的一倍。西方几经转变更加强调反应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用饱和蒸汽而不是高温蒸汽,此举虽然降低了对反应堆的功率,但是却大大加强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虽然苏联KH-3-43型反应堆在当时安全性不能称雄,但是在输出功率以及综合性能上却能独步天下。

电子信息及相关系统虽然乌舰配备了各型当时先进的雷达电子侦测设备,但是海军依然对这些电子雷达设备的探测距离和效果感到不满意,海军希望能够获得探测距离更远、稳定性能更高的侦测手段。在70年代中期“成功”侦察和制导系统已经被安装在图-95RTs型上,被称为“熊”-D型侦察机。这种机型主要任务是海上侦察和目标标定,主要服役于苏联海军航空兵。虽然图-95RTs能为乌舰带来更大的探测距离,但是由于尺寸过大无法上舰,而其本身在战火中很难突破西方的防空火力,所以当时苏联海军部门对这型侦察机的作战可靠性能并不满意。在乌舰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目光瞄向了苏联业已启动的“神话”卫星侦察系统。

“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导航系统(MKRTs)是在苏联政府的命令下在1961年开始启动的。当时苏联当局为了能够获得海上作战中的信息主动权,耗费巨资动员了苏联国内众多科研企业来共同研制这一系统。在研制工作中执牛耳的是第52中央设计局(后改名为机器制造科研独立体),第52中央设计局主要负责系统建造和集成技术,以及卫星运行轨道等工作,随后苏联久负盛名的科尔德沙研究院也直接参与了系统内卫星之间相互作用等工作,而卫星系统的核动力电池则由苏联第670中央设计局负责(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俄红星设计局)。1969年5月,为了加强该系统的研发团队的力量,列宁格勒设计局和伏龙芝兵工厂也加入到了“神话”卫星系统的研发中。这项计划启动之时,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侦察卫星系统。

“神话”卫星系统主要包括2种卫星,其中一种为尺寸较大的卫星,它装备了功率强大的无线电雷达系统和核动力电池。另外一种为尺寸较小的卫星,它装备了无线电侦察系统以及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来供电。

1970年年初伏龙芝兵工厂正式制造出了2型卫星系统,当年夏天开始对2颗原型卫星进行了设计测试,这一测试过程长达3年之久。最终于1975年正式被海军验收,并正式进入现役,至此“神话”卫星系统整体上基本完成。在该系统完成之后工作并没有结束,苏联科研机构开始了对“神话”卫星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后期工作主要提高卫星的侦察效果,尤其是高海情下侦测和识别效果,大量改用集成电路技术,提高雷达侦测范围,扩大卫星的飞行区域(扩大后覆盖区域扩大了5~10倍),同时新研制了“黄玉”-1型核动力电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将“神话”卫星系统送入预定轨道的是由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设计的“风暴”-2型运载火箭。而该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正是后来苏联解体后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

1978年该系统开始初步形成侦测能力,从1981年开始苏联逐渐将“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制导系统开始运用在军舰上,苏联海军的“花岗岩”、“玄武岩”、“火山”(SS-N-21)、“白蛉”、“孔雀石”反舰导弹系统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使用该系统,通过苏联已有的“风帆”卫星通信系统、KRS-27型被动识别及制导系统以及VZOI型信息交换系统来实现各型反舰导弹能间接通过“神话”卫星系统来实现制导功能。这使战舰不再依靠自身的雷达电子设备来侦测敌方的战舰并发起攻击。“神话”卫星系统在1982年曾经成功对英阿马岛海战进行了侦察,在战后甚至有苏联媒体放言称:如果当时阿根廷能够得到苏联当局的情报,那么战争的结果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由于“神话”系统巨大的威慑,美国情报部门始终将该系统作为重点关照对象,而且美国80年代研制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的首要打击目标也是“神话”系统。

年,“风帆”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第一次在苏联海军的舰艇上出现,该系统包安装在卫星上的“风帆”-AM通信导航天线、装备在舰艇上的“风帆”-BM天线以及装备在地面接收站的“风帆”-VM天线。由于该系统性能可靠,而且功能强大,所以从80年代以后,苏联海军舰艇开始将原有的“结晶体”通信导航系统换装成了“风帆”卫星导航通信统。

“神话”海上侦察导航系统较大尺寸的卫星上最关键的部件为17F16型雷达系统它担负着“神话”卫星系统最核心最重要的海上侦测和目标指示功能。它装备有高性能侧视观测雷达,可以全天候侦测海面并自动选择海上和空中目标,包括那些实施无线电静默的目标也难以逃脱“神话”雷达系统的侦测。“神话”系统的卫星重达4.3吨,运行在距离地面28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由于运行在距离地面较近的轨道上,无法高效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所以最终设计人员采用了核动力电池。而“神话”系统尺寸较小的卫星装备有17K114型无线电侦察系统,它可以发现并确定那些能够产生电磁信号目标的位置。其中包括潜航中进行通信的潜艇,这种小尺寸的卫星具备高精度的三坐标模型体系,可更加精确地标注目标。这种卫星重达3.3吨,运行在距离地面达420千米的远地轨道上,所以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源。

“神话”卫星系统对于乌舰而言,能将其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到极限,因为乌舰是苏联海军第一艘具备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航母。不但配备了威力巨大的舰载武器,而且其搭载的大量舰载航空兵力量在弹射器的帮助下,能真正执行远距离攻击作战。虽然苏联遗留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可以使用“神话”卫星系统,但是“库兹涅佐夫”数量单薄而且攻击距离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力,对于“神话”系统近2000千米的探测距离显得“无福消受”。但是最终历史也没有能够成全苏联海军几代将领的“神话”--在无遮无拦的大海上组建真正强大、完善的远洋海空作战力量的“神话”……

1143.7型航空母舰研制历史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配备固定翼水平起降舰机(苏一27K)的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代号1143.5型)和“瓦良

格”号(代号1143.6型),同时开始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苏联政府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甚至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证乌舰日后建成能够出海。

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于1984年12月开始设计第四代重型载机巡洋舰,计划号码为“计划1143.7”,在1986年完成了初步的设计,1986年6月11日下达订单,于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负责建造,名为乌里杨诺夫斯克的“定单107”移动至造船台,原预定1995年12月服役。

1143.7型航空母舰项目停工

1991年11月,船厂共加工“乌里扬诺夫斯克”舰钢材29000吨,原子蒸汽发生器已在车间组装。苏联解体后,拨

款中断,施工停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一家挪威的公司提出,要乌克兰制造6艘船舶,但是提出要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所在的0号船台修建,而一家美国钢铁公司趁机提出500美元一吨高价收购该航母的建造用钢材,后来该公司总裁发现副总裁开的价无异天方夜谭而违约不再收购。为了赚取外汇,1992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联合决定,为给建造出口船腾出0号船台,将“乌里扬诺夫斯克”舰拆解为废钢。从此,苏联发展了30多年的航母制造工业划上了句号。据《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毁灭历程》,在美国公司出现的时候厂方已经决定必须在四五个月后将该舰解体以解放船台而从一条万吨的光荣级巡洋舰到2012年也未建完上也能看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命运早已注定。

由于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建造,而船的主人是俄罗斯,造船的是乌克兰。乌克兰开出的价格俄罗斯不能接受,于是这份遗产就归了乌克兰。1991年11月彻底停工,船体建造率已完成30%,1992年2月4日被拆除。当时其同级2号舰也已经开始开工建造(但没有命名)。

舰级:乌里杨诺夫斯克级首舰,设计代号:

:原预定1995年12月,

:1991年11月停工,约有30%完工,1992年2月4日被拆除。

由于缺乏西方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人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这一点集中在首次使用弹射起飞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体现,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高峰时代,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航母设有2座蒸汽飞机弹射器和一座滑跃起飞甲板,两台飞机

1143.7型航空母舰弹射装置

苏联历史上曾经在二战前引进过德国的蒸汽弹射滑架系统,拥有过短暂的弹射技术应用的经验,但是这些所有的

乌里扬诺夫号航母概念图

努力因二战的爆发而被全部中断,所以在航母弹射器技术上的积累几乎为零。苏联于1982年开始了航母弹射器的研制,当时苏联对弹射器的官方称谓为“助推设备”,研制这一“助推设备”的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工厂。为了验证相关的技术问题,该工厂制作了1:10的弹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开始建造第一台实物弹射器。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在1986年将这台弹射器安装到了“尼特卡”航母陆上试验系统。作为苏联第一部弹射器,它的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1986年8月7日弹射器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器和重物之间使用拖车进行连接,其中一次重物弹射时,弹射出去的拖车尾部挂钩却没有挂上阻拦索,拖车载着重物冲向了距离试验地点2.5千米外的荒野。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弹射事故,其中在一次试验中弹射器助推拖车上绑缚的重物脱落,随后弹射器活塞空弹出去,末端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弹射汽缸前部严重损毁。在“尼特卡”系统上连续2年进行了各种试验,中间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后,弹射器最终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跨部门的联合验收试验。

就在1143.7型航母决定装备弹射器时,引发了苏联国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争执。为新航母提供舰载机的航空设计人员反对新航母加装弹射器,因为他们认为飞机如果使用弹射器实施强制加速起飞的话,需要对飞机结构的稳定性能进行强化,否则将会使飞机的性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会大大增加飞机的故障率,而当时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舰载机已经无需助推即可起飞。他们认为新航母如果未来部署在寒冷北方的话,对于弹射器性能的要求也会很高,他们甚至认为为新航母设计的双发螺旋桨式的“雅克”-44无需弹射也能完成常规起飞。此时黑海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逐渐地更倾向于航空设计人员的意见,而涅瓦设计局的航母设计人员和军方却对“弹射器无用论”严加驳斥。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弹射起飞后的舰载机将会拥有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作战半径。弹射起飞也许会给航母带来摇摆和振动,而且飞行员被弹射时也会比较难受,但是为了获得更佳的作战性能,所有这些不利都是必须要克服的。甚至临终前的戈尔什科夫在谈论起航母弹射器时也辛酸地说道:“如果我们不为我们的舰载机提供弹射起飞的能力,我们这群人将不会得到历史的原谅。”但是让这位苏联海军司令失望的是,随后在“尼特卡”系统进行的试验中,苏联当局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飞机滑跃起飞和着舰训练上,竟没有让任何一架飞机对刚刚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试验!虽然后来当局计划在“瓦良格”航母上对新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试验,但是随着苏联大厦的轰然倒塌,所有设想和计划都化为云雾。弹射器虽然被制造了出来,而且后来经过争论决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装备2部弹射器,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弹射试飞,所以对该型弹射器到底性能如何也不被世人所知。

1143.7型航空母舰阻拦降落

“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的阻拦装置重达100吨,而且体积达到了18×2×1.5米,整个阻拦装置的工作机制是采用液压缸(直径为495毫米,长度为6米)排出缸里的液体来缓解巨大的冲击力,液压缸连接气门控制装置后再连接到储气罐,4条阻拦索分别由4台储气罐来保障其正常运转,它们彼此相距13米安装在甲板下。降落时飞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实施制动,飞机将在飞行甲板上继续滑行80~90米(最优的着舰状态是飞机挂住第2条阻拦索):在这一过程中阻拦装置能够提供2秒钟的制动拉力,飞机将要承受4.5g的过载。而在2秒钟内飞机着舰末端的动能将通过制动装置转化成内能,此时液压装置中的液体温度将升至110℃。

为了保障舰载机正常着舰,乌舰装备了K-4“电阻器”航空管制雷达以及“伏尔加”导航雷达。其中在乌舰建造过程中,为了保障降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K-4“电阻器”飞行管制雷达经过精简后被安装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试验。经过精简后的飞行管制系统被命名为“汽缸”,经过实验证明“汽缸”飞行管制系统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高度自动化地完成对着舰飞机的空中管制任务。这时相关“汽缸”系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由于精简后的“汽缸”系统表现优异,海军部门要求对“汽缸”系统进行模块化定型,使其能够被安装在所有的苏联航母上。另外,乌舰原计划安装激光辅助着舰系统,但是后来海军决定沿用“库兹涅佐夫”号上的“月光”光学着舰系统并使用“阿特沃德科解放者”电视着舰监控系统,该系统所有摄像头全部安装在飞行甲板的主轴线上。

1143.7型航空母舰舰体防护

水线以上弹药舱和机库的防护结构设计直到1143.4型“巴库”号才首次被设计人员采用,整个防护结构重达1700

吨,与二战期间传统的战列舰的防护结构相比不同,在距离舰体装甲3.5米处使用了防护隔壁。虽然仍然和西方同类型舰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之前脆弱的设计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巴库”号之后设计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终于开始采用水下防护设计结构。它拥有深为415米的3个舱段,由外向内分别为:空舱(扩展舱)、吸收舱(内贮藏燃油)、过滤舱(也被称为导管走廊)。在最后2个舱段之间设置有复合防护隔板,而且复合隔板的厚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复合隔板采用当时苏联生产的A-25型高强度钢板制造。在“库兹涅佐夫”号设计过程中涅瓦设计局专门对实心整体隔板和复合隔板在相同爆炸成力的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最终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隔板的防护性能高出实心整体隔板25%左右。这一试验结果最终促使苏联海军造船总局在最终的 设计任务书上对防护隔板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特别说明:“鉴于之前的相关试验结论证明实心整体隔板不具备更为优秀的防护能力,新舰艇的隔板有必要采用复合隔板设计。”

1143.7型航空母舰核反应堆

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

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H-3型核反应堆。KH-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H-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巡洋舰验证了其优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H-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H-3-43型并正式定型。KH-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

海军对新型反应堆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建造期间,有传闻声称苏联海军有意要将新型的核反应堆安装在“瓦良格”号航母上。但很快船厂就否定了这一传闻,因为“瓦良格”号不适合临时改装核反应堆。当时黑海造船厂也没有掌握相关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装配技术,而且苏联当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关军舰出入海峡的政治问题。新型核反应堆在黑海试验场传出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此时的黑海造船厂不具备装配能力。船厂签署的107号订单中规定:黑海造船厂将负责生产新航母的动力设备,其中包括核反应堆、锅炉、蒸汽发生装置。但是黑海船厂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制造核反应堆的特殊厂房,而且这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船台附近,因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核反应堆作为高度模块化的大型组件必须通过船台附近的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但是建造特殊厂房的时间将会花费8—11年,这对于苏联海军当时雄心壮志的扩充赶超计划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台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厂房也会使船台附近的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海造船厂的领导者只能独辟蹊径—建造水上浮动核动力设备厂房。黑海造船厂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经费的条件下,自己出资并且克服了苏联式的拖拉作风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动厂房,它可以通过拖船来进行移动。1991年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黑海造船厂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黑海造船厂试图向俄罗斯出售已经建造完毕的新航母动力系统。而俄罗斯也需要建造浮动式的核动力发电站,但是最终谈判的结果却十分明了,俄罗斯的确需要核动力装置,但是这一订单俄罗斯政府却更愿意给其国内的造船企业。

1143.7型航空母舰电子设备

乌舰配备了各型当时先进的雷达电子侦测设备,包含“神话”卫星侦察系统,对于这舰而言,能将其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到极限,虽然“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可以使用“神话”卫星系统,但是“库兹涅佐夫”数量单薄而且攻击距离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力,对于“神话”系统近2000千米的探测距离显得无福消受。

标准:60000吨,满载:吨~85000吨
2300名船员,1500名飞行组员,40名参谋

战斗机或MiG-29K战斗机或SU-27K或雅克-141垂直起降型战斗机

16架卡-27反潜直升机

2架卡-27PS搜救直升机

12座P-700花岗岩反舰巡航导弹

两座三面对空搜索雷达;1座MR-710“顶盘”三座标对海/空搜索雷达,D/E波段

2座MR-320M“双支柱”对海雷达,F波段

3座“棕榈叶”导航雷达,I波段火控

4座“十字剑”,K波段,控制对空导弹

8座“热闪”火控雷达,J波段,控制近防系统

5.载员:2300名船员,1500名飞行组员

9.动力装置:4座KN-3核子反应炉、4座蒸汽涡轮机、4轴推进

11.最高速度:30节

12.续航距离:基本无限

13舰载机:可容纳近70架飞机、24架SU-33战斗机或MiG-29K战斗机、4架雅克-44预警机、16架卡-27直升机、2架卡-27PS搜救直升机

15.侦察电子设备:“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导航系统

因为苏联解体而令乌克兰经费不足所放弃,1991年11月约有30%完工,之后在1992年2月4日被拆除。首先到尼古拉耶夫船厂来的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厂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订单。这些商船很大,以至于只能在尼古拉耶夫船厂的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的零号船台建造。同时订单很急,要求马上就要开建,而且订单下的定金也很丰厚。为此,就要空出船台来造商船。船台怎么空出来?造了3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还放在船台上,总不能直接把它推到海里去吧?就在船厂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另一家美国废旧钢铁回收公司找上门来,由副总裁亲自带队,说要收购废旧钢铁,而且开价一吨450美元,这个价大大高于当时国际废钢铁的收购价格。还有比这天上掉馅饼更好的事吗?还有别的选择吗?一边等着要零号船台,一边急着要废钢铁,而且开高价,一边佣金丰厚,一边收购价格很高,甚至连定金都给了。尼古拉耶夫船厂上上下下,已经没有别的任何选择了,毕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做出了唯一可能做出的选择,把这艘完工30%的苏联海军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彻底解体。

就在解体工作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西方的两家公司都变卦了,挪威船厂那边通知尼古拉耶夫船厂,由于市场环境影响,原来的订单取消违约金照赔。美国收购旧钢铁的公司派来了一个新的代表,说不了解国际市场废钢铁的行情,开的价格过高,继续卖也可以,价格150美元一吨,不是450美元。最后,尼古拉耶夫船厂也没有别的选择,航母已经解体,150美元一吨也得卖。就这样在厂长马卡罗夫的亲自组织下把应舰体彻底拆毁。实际上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毁灭历程》,早在美国公司出现时厂方就决定要在几个月内将之解体了。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两公司是皮包公司。事实上一条万吨光荣级巡洋舰到2012年也未建完,而JR

  • 1. 杜超平.此生未了缘-苏联核动力航母发展秘史[J].兵器,2005,(4):24-29
  • 2.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 3.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 4.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航空母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