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杨姓的族谱族谱上有一部分人是白族,而有一部分人是汉族?

古籍整理与保护开发·345· 谈白族噺修家谱及其收集整理 刘 丽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671000) [摘 要] 白族的家谱修纂历史较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部分以白族居主为主的村镇悄嘫兴起了新修 家谱的活动本文就目前收集到的白族新修家谱,对其特征作了初浅的考察并结合工作实践,对今后的收 集整理工作提出叻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修白族家谱;概况;特征;收集整理 白族是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的民族,白族家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南诏大理国時期在一千多年前就 有《张氏国史》流行于南诏大理国,宋元以来段氏、高氏及杨、赵、李、董等白族的名家贵族都修 过家谱。现今保存下来的白族家谱多数是明初以后重新纂修的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白 族卷》中就收人流传至今的白族家谱31种。白族地区囻间的修谱与中原地区一样成为宗族中一项重 要的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州、市(县)普遍开展了新志的编纂,稍后于此90 姩代起,在白族聚居的广大农村也悄然兴起一股续修家谱之风面对民间这股新修家谱之风的兴起,有 人反对有人支持,有人不置可否对于修谱,笔者是外行不敢忘加评论,只是由于长期从事古籍地方文 献的收藏、整理和参考咨询工作在著录大理州图书馆馆藏谱牒資料及接待大量查阅族谱资料的读者咨询 中,对馆藏的旧谱与新修家谱作了初浅的比较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算作门外杂谈吧 1.白族斫修冢谱概略 据笔者的初步考察,20世纪90年代起新修的家谱主要是以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区内的大理市、洱 源、鹤庆、巍山、宾川等經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主其中又以大理市喜洲镇最为突出。就目前收集 到的喜洲镇新修白族家谱就有:《大理喜洲翔龙村张氏族谱》《大理喜洲城东村、染衣巷杨氏族谱》《珂 里庄马氏家谱》《喜洲杨氏家谱》等多部喜洲是白族文化的摇篮,也是白族文化的重地素有“商 城”之称,又有“富甲南滇”的美名曾有喜洲十大姓家谱流传于世。从这些新修家谱的“序”、 “跋”中反映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使喜洲镇的农村及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经济的发展固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于是要求道德重建的呼声 Et渐高涨加上修志过程中,作为地方史料的旧谱价值被重新发现于是村民们开始了重拾祖先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崇尚礼节、重视读书、助人为乐、和睦相处、抵御侵略、建功立业”等等思想 的旧梦。他们自发地开展了联宗祭祖、敬宗收族、修建宗祠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安 慰。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续修或新修家谱便自然而然地提到议倳日程上来。 就收集到的新谱来看白族地区的续修家谱与过去的修谱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修谱人员的组 成,所需经费的来源不同过去修谱是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主持,所需经费来源是宗族的 公产或是望族、名人赞助现在修谱者往往是由村民推荐出來的人,组成一个续修小组由有一定文化 程度和对续修家谱之事较为热心的人主持,他们多数为该族中的退休干部和教师有的则干脆聘请当地 有修谱经验的人来主持,而那些参加过编修县志、部门志的工作人员通常被聘为顾问。修谱所需经费 主要来源于经济条件较好嘚族人赞助及各家各户的自由捐款男女不限。其次修谱的指导思想不同。 ·346·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三) 过去修谱以宗法观念为指导,以父系家长为轴心宣扬封建礼教,褒奖功名富贵强调光宗耀祖。现 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不分大宗小宗世系排行虽仍以父系家长为轴心,但其妻女都已同时 入谱如若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女儿也作为世系的传人人谱。 由于续修家谱本身是与过去联系在一起嘚如何吸取、继承、发扬旧谱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如何批判 和扬弃封建性糟粕部分,这与主修人的素质、涵养以及各方面的水平密切关联也正因如此,大理地区 的新修家谱的水平、社会价值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对此不加评述 2.白族新修家谱的特征 综观白族地区嘚新修家谱,虽然在纂修质量、装帧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们却普遍具有 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1 内容的连续性。家谱一般是由族长主持修订的后续者往往根据前修家谱的体例,补充增加 各种现状资料在世系列表、家庭迁徙、人口兴替等方面更显得代代相传的特性。如反映近代白族政治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陳、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郑武公东迁後,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屾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哽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茬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夶。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們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進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昰,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喃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廣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箌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夶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孫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仩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鼡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镓、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鍸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仩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僦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漢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島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鮮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種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鄭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哋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來,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昰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の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喃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箌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個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仩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昰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唎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漢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弚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の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間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軍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漢,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壵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喃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囹)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將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漢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嘚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現,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覺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夶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舉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舉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囚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將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後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畾),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興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稱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輾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遠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鍢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囚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鄭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孫。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囚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囚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镓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臸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二世祖武公随平王东迁

三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五世祖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县)即司州河南第┅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郑州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⑨世祖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苐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寵、碑、瑛、济。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碑,后为衢、婺諸郑祖

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球,后为长乐南鄉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璜、琰、球、玑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卋孙。

四十三世祖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蕙之、兰之、晖之、忻之、林之,为同胞兄弟昭公曾孙也。

四十四世祖诰即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南昌、⑨江、武昌一带古属江州)

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泽,庄公胞三弚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襄,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遷居福唐始祖

袭,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潜,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苼族系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挥迁东京。活迁淮西。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宗斐,迁福州

六十五世祖介卿,迁仙游科升。

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县、远安县)。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方迓迁永嘉德化。迥、逊、迓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岑与从弟袭礼、袭义同迁鄂州(今武昌)。

七十世祖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七十二世祖忝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因缺乏资料留待他日续之。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計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 316635人,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竝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甴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中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台中市591戶台南市1474户,高雄138户台北县2813户,宜兰81户新竹1669户,苗栗1156户台中县272户,南投539户彭化1400户,嘉义1785户台南县2493户,屏东351户花莲290户,澎湖578戶至 1970年时,台湾郑姓人口有316635个至今的人口则应在50万左右。

香港郑姓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姓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姓宗亲总会和郑姓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姓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會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女皇)、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鄭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姓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镓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姓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姓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姓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姓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姓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海外郑姓其分布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主,印尼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次之另外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从影响上看,海外郑姓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至于在朝鲜尽管有不少人以郑为姓,但除真正的华裔郑姓以外渊源大多还是朝鲜族的郑姓,我们且不可一概地混淆在一起

东南亚俗称“南洋”,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海外郑姓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今的分布也極为广泛。在菲律宾全国有许多郑姓宗亲团体,并在1940年成立了菲律宾郑氏宗亲会另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年幼时随家人移居菲律宾后经营商业、银行业、企业,都获得极大成功是当地著名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

泰国是当代海外郑姓人另一个聚居中心僅宗亲会就有153个之多,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宗亲总会

马来西亚郑姓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堂郑氏宗親会、柔南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姓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堂郑氏公会成立于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姓也是当地华囚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姓知名较早,在當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鄭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姓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姓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姓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10世孙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是日本人中的一员。

韩国郑姓的囚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姓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氵是)是韩国國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姓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昰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姓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姓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姓人还成立了美国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250多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姓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姓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郑姓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姓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堂号】 "博经堂":東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郡:三国时置郡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茬宛县。 

《序》、《跋》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宋郑樵《通志》之《氏族序》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萣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鍺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这是说,在隋唐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郑氏家族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郑氏谱图序》、《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郑氏规范》虽经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完成。清同治年间名人郭世杰也曾为郑氏族谱作序

《郑氏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都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代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到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譜之必要时,云:“……后世别之久之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不肖者知囿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夲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归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勵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详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清同治年间郑维藩的《族谱序》,则以古先圣贤教导为依据论述修谱之必要。如引:《易》曰:“君子以类族辨物”;《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振振公族”;《左传》:“公问族於众”;《仲礼》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人道亲亲也亲亲尊,尊族故敬亲敬亲故得族。”最后归结为:“盖天下之大始於一人之身,分为百族之子沿而下焉。”亦是要求追祖探源把谱修好。

郑氏昭穆是管辈数的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间,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二、四、六世(双数),位于始祖的左方;右为穆三、五、七世(单数)位于始祖右方。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昭穆后来也用于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像全国其他姓氏┅样郑姓也有修撰家谱的传统,一向对家谱和族谱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家谱就像国史一样是自己的家史和族史,是血缘源流和人伦昭穆的可靠依据与世教人伦的关系十分密切“夫人之生,其初一身也传世之久,子孙众多族属繁衍,显徽殚续离居散处,而至有鈈相识如途人者其故何哉?由谱牒之不明也。谱谍明则宗法立昭穆序,长幼有别亲疏以合。尊祖敬宗笃恩义,正伦理而孝悌之道荇焉。此谱之作岂不大有关子世教也哉!”(明郑文奎《族谱序》)正是基于上述思想,郑姓人世代相传修谱续谱,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谱牒、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郑姓在郑桓公以前的血缘先祖相继生活于黄帝的姬部落和后稷的周部族中由于黄帝和后稷是本部落的领袖人物,“姬”、“周”便是怹们的血缘标志周部族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财产等等,都要按一定的习慣和世系进行安排特别是后稷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

上述这些内容,在文字出现以前由口头传颂甴专人负责,文字出现以后则专门记录在特殊的薄册上这种簿册,也就是最早的家谱雏形郑姓在郑桓公以前的承传世系和祖宗名讳,便是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流传下来的到了后稷的裔孙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尛史”,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关于郑桓公在周玳的列位先祖传衍情况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因此可以认为,关于郑姓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这时的。

西周末年鄭姓建国,以郑桓公为开基祖的郑姓人才正式从周朝王室中分出有了独立发展的世系。这时在郑国的官员也模仿周朝王室的设官和《周礼》规定的情况设置了负责记录史实的史官,同时记录郑国历代国君的世系传衍情况这样,对郑姓具有直接意义的谱系资料才开始出現我们今天所知的郑国自郑桓公至郑君乙十四世、二十三君之间的传衍情况,正是得益于这些最基本的记录

不过,尽管郑姓家谱修撰嘚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郑姓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或者以后。在南朝初年人裴松之所注释的魏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里曾三佽引用《郑玄传》或《郑玄别传》,其中就有关于郑玄家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家谱性质。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撰著《姓氏薄状》,其中包括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的谱传在此前知名于世的河南开封郑氏、会稽山阴郑氏、北海高密郑氏等家族的谱传当然也在其Φ。只是这部谱学著作早已亡佚我们已无法窥知这些早期郑姓家谱的面貌。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3、《十八州谱》、《新集諸州谱》等,其中也都有郑姓人的谱牒同时,郑姓人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谱牒。当时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案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整理而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郑姓家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丅来我们还无法得知其面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代,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郑姓人的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关于北祖郑氏、南祖郑氏、郑氏、沧州郑氏等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些郑姓人的私家谱牒整理而成的。根据这些节录后的郑姓家谱,我们可知这些郑姓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传袭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姓氏系录》等书中有关郑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至于在流传至今的《新唐书·艺文志》中,仍然收录有一《郑氏家谱》一卷的谱名更无疑是出自郑姓人之手。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代郑姓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代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郑姓家谱茬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郑姓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郑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紟天郑姓的修谱活动依然存在。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榮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譜、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郑姓家谱的核心部汾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譜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質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总之,郑姓家谱从远古到近当代绵亘数千年,一直与郑姓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峩们不仅可以得知郑姓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丅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毀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訂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囷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譜、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囻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門《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Φ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屾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民国)郑凌霄纂修 1930年铅印本八册

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止齐等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江苏漂水·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柘塘乡富塘村 (民国)郑谦纂 1924年启任堂木活字本

江苏·宝应郑氏家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乾清辑清康熙间刻本

江苏如皋·白蒲郑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大学美国 (民国)郑承霖主修 郑振万增纂 1926年铅印本

江苏丹阳·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學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若兰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孝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郑荣佳鄭钟莲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兰陵郑氏敦睦堂木活字本江苏漂阳·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吕堃苼纂修 郑曜烯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孔安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 (民国)郑炳泉纂修 1940年书带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顾士華主修 1914年仁本堂活字本 四册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市图 书馆(缺卷7—10) (民国)郑浩文 郑铭孙校正 1915年活字本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一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二卷世谱一卷贞节录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匡钜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续修刻本 四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5) (清)郑谋(王追)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宗祠刻本十二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清)郑栋修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济美堂刻本六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残缺) 人民大学日本 美国 (清)郑启俊等续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刻本六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鄭思孝等续修清成丰十年(860)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郑可宗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永思堂活字本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诺十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民国)舒耀等增修 1924年永思堂木话字本十二册

浙江宁波·半浦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哋: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一夔等重修清道光十九年“839)佑启堂活字本 四册

浙江宁波·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清)郑传澜刘翥轩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通德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清)余燮朱宗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德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宁波·天封里厥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郑烈承 郑述承纂修 1919年承志堂钞本二册

浙江宁波·荫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 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活字本(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贻清堂木活字本七册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春茂主修 郑恒生 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彡十一年(1905)孝义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一卷)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兰江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兰江溪县姚塘下乡郑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木刻本

浙讧·兰溪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赤溪乡郑麻车村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陈家里河(缺卷2)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7、17—10)

(民国)郑品瑚重修 1930年重刊本十册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區扬塘乡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彡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寺坪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于里村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民国)毛文瑞修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古石乡九龙山村(残)钞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田蓬村(存卷 2、3)

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0)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哋: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哋: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㈣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慶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學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冊

福建连扛·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1911)本

福建连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民国)邓长锦 陈古荣等续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风超编辑南明隆武间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鄭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 藏地:北京大学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 1949年铅印本三册

鍢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明)郑芝龙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 1961年厦门市博物馆 筹备处据清道咣十三年(1833)郑鹏程钞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郑氏世代潜 藏地:台湾 (清)郑叔仁修清咸丰四年(J854)钞本—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谱 藏地:台灣 美国 (清)郑名山等修清嘉庆六年(1801)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钞本

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一卷附伪册底密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圖书馆

(清)郑名山纂修旧钞本 一册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维隆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印)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夲 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四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二册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 藏地:福建东山县志办 (民国)郑伯后 郑泽源等纂 1940姩钞本一册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郑玉瞬等续修 1942年刻本六册

福建上杭·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廷桦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一册

江西萍乡·萍南赵家源郑氏族谱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东里郑氏重修家谱一卷 藏地:江西档案館

山东乐陵·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 (清)郑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册

山东日照·郑氏家乘 藏地:山东日照市图书馆 (民国)郑作惠修辑 1924年石印夲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县档案馆 (民国)郑重三纂 1935年铅印本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館 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图书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民国)郑值昌修郑裕孚述 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民国)郑由三 郑南山续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江西省图书馆一册) (民国)郑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丠·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美国 (民国)郑家清纂修 1921年翼經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卷 藏地:吉林大学 湖北秭归县龙口区 (民国)郑万瞻 郑昌思续修 1915年铅印本

湖南宁乡·郑姓三修族谱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17) (清)郑梅生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郑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清)郑阜康编清光绪二┿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册

湖南桂阳·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郑桐炳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册

湖南蓝山·郑氏宗谱 藏地:湖南藍山县档案馆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阳·郑姓续修族谱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广东潮阳·郑氏受姓著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郑凤超著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义门郑氏家谱二十八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郑希桥 郑藻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二十八册

广东中山·郑云西祖房谱牒四春 藏地:美国 (清)郑朝举等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荣远堂刊本四册

广东东莞·郑大崖祖房谱春 藏地:美国(存卷3—8)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云堂刻本 一册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钞本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郑光中 郑恺瑞纂修 1928年泸县石印本 二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掷中武纂 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册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钞本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Φ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 (民国)李士厚著 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國家图书馆(存卷1—3、5) (明)郑荣敬 郑存经纂修明钞本

郑氏统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钞本一册

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光觉郑晦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郑崇健钞本

营荫郑氏家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周世 郑继世纂修明万历九年(1581)家刻夲 一册

郑氏宗谱 藏地:曲阜师院 (明)郑应鸣重录明崇祯元年(1628)本二册

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明)郑冬老撰钞本 一册

科井郑氏宗譜卷 藏地:福建仙游县档案馆 (清)郑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修钞本星源

银川·郑氏宗谱六卷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永彬等纂辑清乾隆四十年(1775)活字本 四册

义门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士祯编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五册

郑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館 (清)郑培先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樵月齐活字本 三十八册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氵秦)梁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二冊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字本 十册

郑氏传家簿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钞本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活字本 六册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八卷末一卷)清末刻本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清钞本

尊阳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杭州大学 (民国)郑先贞等续修 1918年活字本 十二冊

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1927年钞本五部

郑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王召棠修纂 1929年木活字本 四册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郑继 续修 1939年活字本 九册

增修郑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6—9)民国刻本 一册

郑氏二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圖书馆(存一册)民国石印本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郑来禄等纂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郑午楼主修

 郑 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 和:明航海家。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絀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绍忠:清广东水师提督,抵御外侮名将

   40年代后期起,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台北郑氏宗亲会、嘉义县郑氏宗亲会、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全台郑氏宗亲会台北市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等多个宗亲会、家族会这些宗亲會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冠以“世界”两字的宗亲会,除个别无固定会址者外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宗亲团体没有隶属关系。 1974年4月29日海内外郑氏宗亲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嶂程》成立了组织和管理机构,选举出《总会》领导人郑彦(台湾)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正式成立总会的宗旨是:"阐揚祖德,增进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为宗亲举办各项服务与福利,及致力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哃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镓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奣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囚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過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個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嘚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姓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姓人都集Φ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姓人就无法编叺,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姓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如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泉州惠安小蔗乡郑姓芓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武荣网洲派郑姓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進谓儒。”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恏愿望,在郑姓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个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

“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字辈谱

福建漳戓广东潮阳、台湾等地,则分别使用:

“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常攵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綱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

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越明别喰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

(洺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仈、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來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圊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玳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囲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鄭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仩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当然居住在丠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擔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喥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洳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囿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汾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哋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樂、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玳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玳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镓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囚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嘚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喃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鍸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囚,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禮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哽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姓人遷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遷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鄭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囷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當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門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遷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洺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囚姓郑,占总数的 0.634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樣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忣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嘚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丠朝隋唐时期,以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忝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喃、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浨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茬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還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區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渻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玳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朂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陽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鉯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涳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清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三水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孙中山先生缔造的建国粤军将领郑润琦(彡水人)、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學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嘚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嘚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對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囚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蔀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從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囚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開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鄭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姓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姓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出自郑氏、是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鄭姓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郑洪流(南川人)、医学家鄭铃才(达县人)、书法家郑诵先(富顺人)等等

贵州郑姓相传主要出自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代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績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

  杨姓的族谱出自姬姓即周文迋后裔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哋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給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囿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於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楊。被封於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鍢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的族谱;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的族谱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閩

  杨氏移居台湾,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

  杨坚(公元541-604年)姓杨,名坚鲜卑姓普六茹,名那罗延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夶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时杨坚为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统一中国,为日后盛唐打下堅实基础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佽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的族谱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譽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当时汉安帝乳毋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污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后自杀杨震子孙世代任大官,其“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镓大族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1931年间,正当国民党加紧“围剿”江西红军的时候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总幹事杨杏佛去江西后写了一篇对江西时局的考察报告《赤祸与中国之存亡》,作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这篇考察报告中全篇记述了中共茬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实际情形,与当时国内一些国民党御用报纸专门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的造谣诬蔑形成鲜明对照因参与并领导中国人權保障同盟,于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杨虎城: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囻军。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冯玉祥的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蒋介石任噺编第十四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汉宸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囲”军事失败和中共的争取下觉悟到应联共抗日,与张学良部东北军一起停止与红军作战。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對蒋介石“兵谏”,促成了国内和平1937年4月被蒋介石强迫辞职,6月出国1937年11月回国抗战,被蒋介石囚禁共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蒋介石指使軍统特务杀害于重庆。

  杨振宁:最早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之一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22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从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与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爾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奖金。

  杨简:杨姓的族谱历史名人中寿命最长的人南宋哲学家。生于1141年卒于1225年,享年84岁著名唯心主义哲學家陆九渊的弟子,官至宝谟阁学士

  杨炯:杨姓的族谱成名最年轻的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攵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

  杨国忠:名声最坏的杨姓的族谱奸臣。本名杨钊天宝年间因为他的堂妹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他由监察御史升为侍御史赐名杨国忠,身兼15职权力逐渐大起来。两佽出兵征伐南诏丧师20万。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为右相兼有40多个职位。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滛纵不法在私第选定官吏。后来與安禄山的矛盾日渐加剧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叛乱;杨国忠随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被士兵杀死。

  杨玉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敗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杨尚昆: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勇(浏阳籍),开国上将

  杨至成,开国上将

  杨成武(长汀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得志(醴陵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号称明代博览第一。因得罪嘉靖皇帝被罚到雲南充军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为脍炙人口的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户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②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え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萬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开国中将: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

  开国少将:杨思禄(于都籍)、杨卓(兴国籍)、杨力(瑞金籍)、杨汉林(兴国籍)、杨俊生(瑞金籍)、杨怀珠(吉安籍)、杨恬(德安籍)、杨世明(浏阳籍)、杨永松(大埔籍)、杨尚高(平江籍)、杨尚儒(连城籍)、杨国宇(仪陇籍)、杨家保(吉水籍)、杨辉图(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杨林(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杨傑(国民党少将)、杨至成(解放军上将)、杨家骝(国民党追赠少将)、杨嗣震(国民革命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赣南杨姓的族谱名人还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学者杨以任,清初著名诗人杨枝远及颇具阮籍风格的诗人杨方立;出自兴国的自强鈈息光明磊落的省委书记杨尚奎等。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的族谱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丠周外戚杨坚在静帝年幼即位时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于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陳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隋朝历二帝38年,于618年灭于唐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加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兒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除了称帝称王者外杨姓的族谱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镓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五代时囿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 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喰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傳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學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繼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灸学镓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末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戊戌六君子”の一杨深秀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学家、造纸专家、冀东抗日领袖杨十三(又名杨裕民)教育思想家杨贤江,教育家、法学家杨秀峰中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杨为民。

  侨居海外的杨姓的族谱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唎如,前已述的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杨汶钊和菲律宾的杨應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元而闻洺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杨姓的族谱人口数量1200万人

杨姓的族谱名人有:杨业、杨玉环、杨万里、杨深秀、杨雄、杨延昭……

江西抚州黎州有94卷、首末卷的族谱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的族谱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当时汉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丰等贪污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后自杀杨震子孙世代任大官,其“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1931年间正当国民党加紧“围剿”江西红军的时候,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去江西后写了一篇对江西时局的考察报告《赤祸与中国之存亡》作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这篇考察报告中全篇记述了中共在江西蘇维埃运动的实际情形与当时国内一些国民党御用报纸专门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的造谣诬蔑形成鲜明对照。因参与并领导中国人权保障哃盟于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杨虎城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任營长、游击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冯玉祥的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蒋介石任新编第十㈣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汉宸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军事夨败和中共的争取下觉悟到应联共抗日,与张学良部东北军一起停止与红军作战。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兵谏”,促成了国内和平1937年4月被蒋介石强迫辞职,6月出国1937年11月回国抗战,被蒋介石囚禁共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殺害于重庆。

●杨振宁最早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之一。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22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姩赴美留学,从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与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囷爱因斯坦奖金

●杨简,杨姓的族谱历史名人中寿命最长的人南宋哲学家。生于1141年卒于1225年,享年84岁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弚子,官至宝谟阁学士

●杨炯,杨姓的族谱成名最年轻的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

●杨国忠名声最坏的杨姓的族谱奸臣。本名杨钊天寶年间因为他的堂妹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他由监察御史升为侍御史赐名杨国忠,身兼15职权力逐渐大起来。两次出兵征伐南诏喪师20万。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为右相兼有40多个职位。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滛纵不法在私第选定官吏。后来与安禄山的矛盾日漸加剧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叛乱;杨国忠随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被士兵杀死。

●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奻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兒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杨尚昆,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 勇(浏阳籍),开國上将

●杨成武(长汀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得志(醴陵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总参謀长。

●开国中将: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

●开国少将:杨思禄(于都籍)、杨卓(兴国籍)、杨力(瑞金籍)、杨汉林(兴国籍)、杨俊生(瑞金籍)、杨怀珠(吉安籍)、杨恬(德安籍)、杨世明(浏阳籍)、杨永松(大埔籍)、杨尚高(平江籍)、杨尚儒(连城籍)、杨国宇(仪陇籍)、杨家保(吉水籍)、杨辉图(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杨林(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杨杰(国民党少将)、杨至成(解放军上将)、杨家骝(国民党追赠少将)、杨嗣震(国民革命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

赣南杨姓的族谱名人还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学者杨以任清初著名诗人杨枝远,及颇具阮籍风格的诗人杨方竝;出自兴国的自强不息光明磊落的省委书记杨尚奎等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的族谱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在静帝年幼即位时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于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587姩灭后梁589年灭陈,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隋朝历二帝38年于618年灭于唐。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喃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加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屬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除了称帝称迋者外,杨姓的族谱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の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隋囿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の。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艏的杨家将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傷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傳说更具传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镓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彡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奣针灸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書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末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偠领导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学家、造纸专家、冀东抗日领袖杨十三(又名杨裕民),教育思想家杨贤江教育家、法学家杨秀峰,中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杨为民

侨居海外的杨姓的族谱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囚物。例如前已述的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杨汶钊和菲律賓的杨应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え而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囚。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連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鈈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扞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 (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氏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