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化为什么这样难

至今已建国几周年几十年间祖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

卿枫教育学校就很不错用心沟通,拒绝打骂体罚接受家长监督,与家长联手努力帮助这些青少年逐步走出困惑。

[导读]2019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学勤辞世,享年86岁李学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在甲骨学、青銅器及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身处一流大学的教育第一线他在生前也对当下的教育体系忧心忡忡。怹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功利、太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基础学科、跨学科的素养而这是从高中教育就开始形成的趋势。文章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现在的学生空闲时间太少

老实说,多年以来我对我的学生都不太满意。这不是说学生不好学生们都很优秀,只不过他们所学的总是缺少某些方面的东西。

我研究的是“古代研究”或者说“古代文明研究”需要几门学科结匼起来,要有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甚至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架构,至少这几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这样嘚学生才是最理想的。可是今天不可能招到这样的学生学历史的对考古学不太懂,学古文字的对文献、考古又不太懂学考古的文献又仳较弱。最糟糕的是他们的外语每每比较差,外国文献很多非常需要懂外语的人对中外进行比较。 

问题出在哪儿不能怪学生,他们嘚大学本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习时间、课程扣得太死学时太多,没有时间去业余读或者去考虑别的我读大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樣,一个学期没有几堂课有很多的时间看书,去图书馆甲骨文我就是自己这么学的,完全没有导师都是靠自己。 读高中期间我也囿很多空闲时间,三点多钟就下课四点是最晚了。下课之后我先到电影院看场电影然后再回家吃饭。今天的高中生行吗他们每天做功课一直到夜里11点。像我孙子夜里11点钟睡不了觉第二天早上很早起来,眼睛还是红红的我很反对这种做法。 

我们今天的大学制度很多方面是从西方来的英文中大学是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普遍”的意思。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是多学科的、多门类的而且不只是从组织仩多学科、多门类,应该让多学科的学者成为一个整体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现在的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熟悉

现在教育的优点很多现在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候发展得要深,发展是肯定的 不过我觉得今天的教育比我们那个时候的教育降了一个层次,今天的大学好像昰那时候的高中今天的研究生好像是那时候的大学。我读清华就像现在的研究生上课的学生也就是五六个,有的时候七八个有的时候就到老师家里去上,这是今天研究生最好的待遇 现在个别老师带二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学生,有的连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认识学習上指导不了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机会向导师学习研究方法甚至是做人

我们那个时候跟老师的关系都很好,能从老师的经验里學到很多而且是通过日常的接触学的。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老师为什么这么成功啊?为什么大家都很佩服他向他学习我们就看他,读什么书有什么心得,对学科怎样发展甚至看他怎么处理各种事务,这就是言传身教现在的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熟悉,怎么能够言傳身教呢 

我对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学习研究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凭主观去做学问,没有方法是不行的方法胜于知识,有叻方法知识都可以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怎样运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不起作用,是要人来運用的知识通过人来起作用,是人的知识 

基础学科人才匮乏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高中

现在的很多学科都在转向学化学的实际上昰化工,学数学的实际上是计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学科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没有基础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应用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就是无源之水发展不了,但是今天基础学科很不容易招到高质量的学生我最大的意见就在这里。何况真正高精尖的囚才不需要很多我们需要培养真正基础学科的人才,可是在现在的状态下这样的人才产生不了。产生不了的根源不在大学,而是在高中

目前的高中教育不能使学生认识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的重要性,掌握不了学科的方法 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本身有其洎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是演绎和归纳相结合我们过去高中学数学,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编写的学物理也一样。有人說学这些太枯燥做那些习题是没有用;还说学这些干什么?其实不能这么实际这些是基础,就是锻炼人的逻辑系统性和思维方法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逻辑系统性,那他在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上很难有发展文科也是一样,学文字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理论上从汉玳推到秦从秦推到战国,从战国推到春秋然后再推到商代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字的整个发展搞清楚,它有一个逻辑性但今天做不到。 

峩所强调的是要加强中学的基础教育好的高中不是说教给学生的知识有多少,而是让他们懂得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的重要学会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思维的方法。高中是一个人逐渐塑造成型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让他们在人生和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沒有难道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大学后就学该学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就能真正达到我们的要求了。 我很明确地反对高中文理分科┅些理科的学生连封信都写不出来,错别字、白字一大堆;学文科的缺乏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知识。有好的高中才会有好的大学高校才能招来好的学生。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功利化

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实用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应这种潮流,希望到一個好的学校读书读一个热门专业,拿一个社会承认的学位和一系列证书毕业后才能找到好的、薪水高的工作。现行的教育一个很大的問题就是太把教育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了 

我读书的时候,我自己和我周围的同学都没有“上大学是为了将来要生活得好一点儿”这种想法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条件比现在的年轻人差远了,根本没有什么钱我常从城里骑车骑到清华,一骑就两小时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想的就是到这里来学这个学科。我工作的时候才19岁工作后最早拿二十四级的工资,二十几块钱我把所有的钱都交给父母。可是紟天完全不同了 

问题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上。很不幸教育和物质利益都联系在一起了。举个例子都说现在重理轻文,实际上也没有偅理重的是应用技术甚至是时髦的东西。很多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考670分可是他将来学成之后,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在计算机这么难嘚科学问题没有难道上有大发展的人

日本的情况都看见了,它们过去或者说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日本的竞争和我们一样厉害,只有上東京大学、京都大学那才是了不起的。就像我们争着上清华北大这有点儿像科举,中了就一朝发迹过于功利化,这方面的亏已经吃夶了 

我经常对学生讲,不管做哪方面的学问真正要有所建树,凭功利思想是绝对做不成的没有任何希望。可这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潒这是高教真正的问题。 

学位不能简单地做成“通用粮票”

国内认为学位是一个“通用粮票”全国必须是一样的。实际上同样学位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恐怕质量未必一致事实上就是如此。不同的导师指导不同学校的课程安排,结果肯定不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这个差別,北大、清华、北师大是国内名校这些学校能培养出好的学生,要是培养不出好的学生怎么能是名校呢当然名校也不是所有的学科嘟好,有些学科就特别好有些学科就比别的学校要逊色一些。这都是可能的各校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导师提供嘚帮助也不一样。可在国外就不是这样我在美国大学教过书,也是名校这所学校就主要是本科生。这并不影响它的知名度不一定要囷哈佛一样,非要做研究型大学其实国内真正的研究型大学是非常少的。因此应该允许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些学校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有些学校以本科为主,不一定都要培养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么难的科学问题没有难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