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双方是靠什么在混战中分辨敌我双方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在春秋以前,以车战为主的有主将回合制,但不是只有主将。后来,除了冲锋,先登爱好者外,没有主将往前冲。

白刃格斗哇,就那样拼呗。

板甲远比锁甲,鳞甲之类的铠甲轻便。比板甲更轻便的盔甲只有没啥作用的皮甲、棉甲之类的。制作工艺在火枪到来的前夕达到巅峰。几乎可以说是单兵无敌,所以才会演化出那些除了破甲毫无他用的破甲兵器。

当时一个全身铠甲的下马骑士干一二十普通步兵都不在话下,普通步兵唯一的手段就是等骑士体力耗尽,放倒,从缝隙里割脖子。而且这种地方也有锁甲保护,所以基本不是完全失去抵抗力的骑士普通步兵根本没办法。

还有板甲防远程能力之强远超前面那么多人的想像。英国人做过实验,威力无比的长弓也只有在30米的距离上可以射穿板甲。简单说,一锤子买卖,还要保证30米的时候没被吓跑,没手抖。事实上也是自从板甲普及后长弓就很少取得战绩了。几个辉煌战绩都是锁甲时期的。

近战上,最有效的是长矛重甲步兵方阵。由于欧洲的重甲骑士没有蒙古骑兵那样的骑射能力,因此步兵方阵完全可以端着比骑枪长很多的长矛,然后就坐等在那里等骑兵上来送死:再好的罐头甲和马甲在一个刺猬一样的方阵面前也没辙。经典战例参见瑞士长矛方阵对法国骑兵的那几次。其实重甲长矛方阵不止是对骑兵有效,在冷兵器时代,配合弩手这几乎是无解的:直到滑膛枪开始大量使用的时候,瑞士长矛手一直是欧洲最抢手的雇佣兵,把这么一个方阵丢到战场里基本那一块地就安全了。

冷兵器时代,同样的是有斥候侦察兵的,对于敌人出动多少兵马,一般也是有一些方法的,当然也有相应的反侦察方式。

  1. 对方自称,一般出兵前敌人都会宣称,比如出兵20万大军,等等当然这个人数,一般都会打个水漂,很多掺水严重,只能作为参考,当然对于一些长时间交战的对手,对方有个多少兵力,确实是可以进行大致把握的。

  2. 观尘,大军行动,尘土飞扬,有经验的斥候可以从尘土扬起的高低,判断敌人的数量,甚至是尘土扬起的形态,判断军队的精锐程度,但针对这点可以进行布置,比如长板桥张飞让士兵搅动尘土的疑兵。

  3. 观营,原理和观尘类似,大军出动,多少军队,应该扎下多少营盘,每个营帐,大概能驻扎多少士兵,通过计算营帐数量,就可以得出对方军队的大致数量。

  4. 观旗观火,一般军队的旗帜也是有定数的,多少人有一面旗帜,从旗帜的数量可以确定军队的人数。而观火一般是夜间从火把的数量,判断对方的人数,所以经常也有多做旗帜摇旗呐喊,一个人两个火把这样吓唬敌人的。

  5. 数灶,大军出行,必然要生火做饭,那么一个灶台能做多少人的饭,等大军离开后,数灶台的数量,就能判断大致人数。当然增灶疑兵与减灶诱敌也都是常用的办法。

  6. 另外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通过后勤运输粮草的量来计算大军的数量,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敌我双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