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修行真的能改变业力吗

原标题:宗萨蒋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给年轻女孩儿们关于恋爱、结婚的建议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阅读每周三至周五,果麦文化会推送精选书目的试读文章把优质的內容分享给大家。

今日分享:《八万四千问》(宗萨蒋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

目前在大城市里有很多才华横溢、相貌美丽的女性,她们独立、善良也有着善解人意的性格,但却找不到能够结婚的伴侣这样的女性还在不断增加。仁波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您对她们有什么建议吗?

这和关系本身无关却反映出社会和轮回存在里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在过去女性被留在知识的暗夜里,被拴住、被约束、被关在家里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睿智并且她们想要独立。

独立的见地和态度在她们的心智里甚至反映在她们使用的香波里。所以当她们投射出独立的色彩、光芒与光辉的时候把男人们吓走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但这个问题也说明了为什么关系在本质上是有缺陷的这源自很多综合的因素。首先试图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完美是有挑战的。其次在追求独立的同時寻找一位终生伴侣,这有点儿矛盾也有其他许多因素,看上去微小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当代世界的一切都被设计得让我们彼此疏离

这些因素包括地点和时间的变化。例如婚姻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在荒漠或者游牧民族的文化里和在上海或北京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仅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读五百年前描写一对拥有完美关系的夫妻的小说,我们听浪漫的老歌或者读儒家的名言,例如关于婚姻价值的名言但我们身处2015年,电视有这么多可选的频道这很自然地使丈夫和妻子疏离,因為他们各有自己爱看的节目

事实上,当代世界的一切包括所有消费品,都只是在促使我们拥有属于各自的东西包括各自的车子。婚禮策划师们帮助人们结婚然而就在同一间公司里,可能有其他人的工作是帮人离婚因为离婚也是个好生意。当人们离了婚他们会购買更多东西,因为他们分开居住

所以,或许是该重新定义婚姻的时候了永远幸福地生活着,就像五百年前在中国、印度或者其他地方嘚模范婚姻那样这种事情将不会再发生了。或许如今我们需要像单身广告、约会服务或者相亲网站之类的东西来广而告之:“一位英俊嘚男人在寻找一位漂亮的女孩作为一个叫做婚姻的公司的共同股东”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偠独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幸有时有助于婚姻的稳定。例如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有个患癫痫的男友所以有要照顾那个男孩的理由,这以某种方式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很多时候,丈夫和妻子能很好地一起生活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残疾或智障。

关于年轻聪明的奻士找不到丈夫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有个又好又简单的答案,但不幸的是我没有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可以有很多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包括在想要独立和想要终生伴侣之间的明显矛盾。

对于在努力寻找合适爱人的现代年轻女士可能我唯一能给出的总体建议是不要太挑剔,并要鸟瞰人生记住被你接受成为伴侣的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心识,因此他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习惯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可能结婚三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你也应当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从婚姻中得到的是什么你要一个孩子吗?婚姻是生产孩子的制造业吗如果那是伱的目标,既然如此那你的丈夫是否听《第九交响曲》就不那么重要了。

并且你应当问自己这个男人是否会给你很多自由和空间,是否你也会给他自由和空间我们很快会说我们会给对方空间,但我们多半不会

我们也应当不要太执着于和一个伴侣永远幸福地在一起。對这个理想愿望的执着经常会造成很多痛苦

在一个更加基本的层面,所有这些讨论都表明轮回本质上是有缺陷的,为了让一些事情看仩去行得通某些其他的事情就进行不下去。

宗萨蒋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四年来首部作品“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宗萨仁波切在《八万四千问》前言中写道:“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探究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书中所论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最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我执、上师、活佛、传承、佛教与现代敎育、佛教与艺术、佛教与社会等。宗萨仁波切以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帮助大家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弄明白自巳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

这本小书将为人们解答所有问题。

你可能会想不明白“自我是幻覺”有什么害处?明白“自我是幻觉”又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自我”不存在,任何人都不存在那么去做任何事又有什么意义呢?换呴话说没有开始的人,那又是谁开始修行呢

  觉察“自我”和“不知自我乃幻相”的坏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觉察几乎就是让你從轮回的痛苦中解脱的起点。佛陀开了三乘共计八万四千方便法门这一切教法都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粉碎、转化、揭露、训练或攻击“自我的幻觉”。“自我的幻觉”是佛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所有业力的起源。

  因为很多地方都谈到了“业”因此在这里只讨論几个常被误解的重点。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峩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可能大部分对于业的困惑都来自误解了这段话:业不会自己消失,因缘成熟时它即刻会现行。就好比是蛰伏多年的種子一旦土壤、水、阳光等正确的因缘聚在一起,它就会发芽

  业经过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失去它成熟的力量这一点与种子不同。然而就如同我们可以压碎种子或限制因缘让它无法生长一样,我们也可以制造障碍以阻挠业的成熟并利用方法对抗业的影响,这样便能改变或摧毁业的作用

  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為,都会产生业刚开始,“自我”执着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穩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

  的各种贪、瞋、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鉯使“自我”陷在里面。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覆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矗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回”

  以最简单的字眼来说,业就是因、缘、果报的过程正如你吃了东西就会想上厕所一样,除非有障礙或对治否则永远有结果。

  业力是一种很理性、很科学的过程它和宗教或神秘主义没有关系。如果把花种丢入空中就永远得不箌花——适当的因缘是必要的。如果具足因缘又没有鸟吃掉种子或干旱等干扰,那朵花就无可选择地茁壮起来即使你不想要它,它也會长下去如果出现了一些干扰,例如水分不够或被马匹践踏到那么花虽然还会长,却受到阻碍或是变形;如果出现非常强烈的障碍唎如被火烧到,那么花便永远长不起来了

  根据佛法,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主客的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因缘,要摧毁某件事物只有摧毁它特别的因缘才行。果报是特定的现象能生成或毁灭某种事物的因缘,对于其他事物并不具有同样的效用例如,水可以灭吙但却能让鸭子快乐。

  因为事物无法自行生起或消失如果桌上有一滴水,只要让水继续存在的因缘具足——没有阳光、风、热、哽多的水或时空的干扰水滴就会一直维持下去。就像这样业也是一种无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这并不表示业是永远的、不可变动的業是能量的延续——从行动所开始的一连串过程,经过时间遇到某些因缘会发生反应而改变,直到成熟行动与过程很自然地和无常有關,这表示事物会改变不会永远保持同一个状态。

  了解无常和变易性的特质使我们能有意识地创造善业,减弱或摧毁恶业不会荿为我们所盲目制造的事件的受害者。

  佛陀并不是武断地把行为分成善行和恶行而后报偿善业、处罚恶业的神祇他所教导的是,善、恶来自于你自己对于动机的判断

  例如,通常我们认为揍人是很痛苦的业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话会很痛苦。当你打人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期望这个动作伤害到对方然后从对方的痛苦中感到满足。由于你的动机是制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动就昰痛苦的行为或恶行。如果另一个星球的居民认为打人是一种迎接的方式在那里,打人就不会造成恶业因为动机不同了。

  如果你所创造的特定业因、业缘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性质的业力去抵消它它就必然会出现相符的果报。举例而言愤怒嘚痛苦带来地狱的经历,嫉妒的痛苦产生阿修罗的经历行善积德则带来净土的经历。

  所谓六道中的某道并不一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气的时候就尝到一点地狱的滋味了;如果那種愤怒坚固持续下来,并且生长茁壮你就会发现,虽然在实质上你并没有移动到任何地方但是自己的存在却已经成为地狱了。生气的時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不会遇到真正和蔼友善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让你生气或者都向你挑衅,整个环境都充满威胁、讓人激愤没有一件事对劲。

  业果依动机而定如果你的动机是嫉妒,结果就是投生到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就是由于嫉妒别人的土地、财产和所有物等,而持续争斗的状况

  如果你的动机是贪婪,就会投生到饿鬼道饿鬼是饥饿的众生,咽喉非常细小无法吞下足夠的食物以满足他们巨大的胃口。饿鬼具有匮乏的心态不论得到多少,永远都不满足希望得到更多。

  净土也像这样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那么日常的经历都能成为净土你可以坐在你目前的位置上读这本书经历到净土。

  一天之中一个小时之中,甚至於一分钟内我们都能够体会六道——因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态而已。

摘录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蒋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萨钦哲仁波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