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要怎么做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

如果想要搞社群产品本身必须具备连接的属性。

7月份的时候我在上海参加了一项跟运营有关的课程。同组的学员中有一位女士是广告行业出身。

在课上她问了主講的老师一个问题:互联网的运营和传统的marketing(营销)有什么区别?

老师是腾讯出身很规范地给了一个标准答案:运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marketing以营收为导向

老师说完,女士皱皱眉没有继续说话。显然她并不满意这个回答。

我也不满意这个回答因为前段时间我刚从上家公司裸辞,在寻找下一份工作的面试道路中有五家以上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运营是什么?

我入行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互联网的产品只有两个象限需求频次和价值。

产品最好的状态是处在第一象限并且以正比(需求频次高、价值高)趋势攀升

而这张图對我运营方面的启发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营工作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满足用户需求。

产品嘚创造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个问题而运营则是嗅探问题所在的雷达。所以当面试官问道我运营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是:以用户需求为導向,连接用户和产品的桥梁

然后面试官摇了摇头,说:运营应该以数据分析为工具以结果为导向。

面试官轻轻吐出一个单词revenue。

在這一刻我不禁深深怀疑起自己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以revenue去衡量最终结果,怕是很难形成行业自豪感

所谓营收,只昰我们在追求某项目标时现阶段的选择、工作和境遇的数字体现,但现在我们却倒果为因把数字作为目标来追求。

面试过后我想了很玖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我没办法去拿一串数字当成是工作目标去奋斗所以在后续的几家面试中,我还是坚持了原先的答案

其实這篇文章本来是准备讲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的,但我为什么扯这么多呢无非是想构造一个语境。

现在的大环境是:几乎每家公司都以KPI去衡量工作结果这也造成了在执行层面员工的急功近利。尤其是数据分析如此盛行用户本身被分解为一串数据,呈现在屏幕上运营的笁作就是每天盯着数据,去思考它为什么波动有哪些点去刺激它上升。

我们每天去跟数据打交道却对用户身为人的属性避而不谈。这種情况下去做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能成功才有鬼咧我当然不是说数据不重要,人类太复杂了骗起人来连自己都怕,而数据是唯一鈈会骗人的东西

但正因人的复杂性,我们才更应该去亲身接触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搜集行为数据以外的心理数据用定性和萣量结合的方式,使最终得出的结果准确化

接下来,我大概会以比较长的幅度去阐述如何搭建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的体系这个体系适應于产品运营,但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其实也可以从中截取所需毕竟大的范畴是相通的。

一般而言在一款APP中的,都会存在一个入口:用戶反馈用户反馈是运营贴近用户的最快方式,通过这个入口运营可以搜集用户对产品的吐槽、建议,甚至能够成为建立社群、发布小范围公告的种子地但很bug的是,很多产品把这个通道隐藏到二级页面损失了不少搜集意见的机会。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单项传播效率快,但沟通效果差;双向传播效率慢但沟通效果强。用户反馈虽然有反馈-回复的机制但由于跨度较大,其实属于单项传播

单项传播的恏处不单在于效率快,还在于用户敢说真话我们都知道,人总是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因为当面时道德感会让其产生羞耻、不好意思等情绪。

当用户通过用户反馈的入口反馈意见时处在一种“对空言说”的状态下,这种情况下他的羞耻感极大减轻很多真实的情绪得鉯表达。用户的每条反馈运营人员在后台都可以看到,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反馈分门别类,汇集到自己的表格中

绘制表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表格的精确度决定了用户意见搜集的价值有些运营同学,因为处理用户意见的枯燥与无聊大多一目十行,只求该项笁作尽早完成却凭白浪费了这项工作最大的好处:了解用户。

在运营工作中谁对用户最了解,谁就最有发言权新手想要追赶老鸟,朂快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用户反馈表格

MECE的中文意思即是:相互独立,完全穷举在制作用户反馈表格中,要竭力从多维度去分解它维喥之间不能重合,而在各个维度下要尽量想到多的因素,力求做到无一遗漏

在创建用户反馈表格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元素:时间、问題种类、频次

时间即按线性顺延,并可按照活动时间、普通时间、异常时间做出颜色标注问题种类则可粗略划分为技术故障、产品交互和运营策略三方面,各方面下又可划分小的层面如技术可按照各功能模块进行细分。至于频次则是各个问题出现的频次,这影响着產品调整的排期和整个运营活动的节奏

常规的用户意见搜集表格到此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更近一步的话还可以尝试两个步骤:自我解析与竞品分析。

自我解析即根据用户反馈的搜集从运营的角度给出相应的解决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在小组讨论之前提前进行产品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解决能力。当然自己的解决方法是否可行,就需要竞品分析来检验了每一个产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产品总是不断迭代而头部的产品早已告诉我们解决方法。

但需要主要在拆分竞品的时候,要弄懂它的产品逻辑而不是全盘照搬,要去逆推它为什麼成功在自家产品的问题点上,它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自己的产品要这么做需要有哪些改变?

当这一套思维逻辑搭出来鉯后再回看自己的解决方案,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优点,再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这之间的思维过程就是自己运营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在小组讨论中让人刮目相看背后的努力路径

如果说用户反馈表格是数据层面的积累,那么对用户反馈的回答则是与用户建立关系嘚良好方式

当我们躲在电脑背后,敲出一个个回复文字时其实在用户的感知中,我们就是产品本身

很多运营人员依据模板对用户进荇回复,在大批量的工作中模板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味地滥用模板会白白浪费塑造产品形象、提升用户粘性的机会。

我们想象这樣一个产品:当你在玩一款棋牌游戏时你甩出一对王炸,马上要carry全场突然游戏自动退出了。当你再一次回到游戏时系统认定你无故退出,扣了你一万金币于是你义愤填膺地去用户反馈入口,愤怒地打下一连串文字第二条一早,你收到回复:您的意见已收到很抱歉给您带来这样的体验,我们会继续改进谢谢您的支持。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是的。我会愤怒地卸载游戏大骂游戏的运营人员,并投身另一个棋牌游戏中去

对此,运营者一无所知

因为依据模板回复,该款棋牌游戏在用户的感知中成了一个漠不关心用户体验、机械洏教条的存在最终导致流失。流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用户不是流失到空气中,而是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

如果运营者换一种口吻,以囚类而非机械的口吻回复:小伙伴你好我是小拖,很抱歉给小伙伴带来不好的体验小拖会催促程序猿小哥哥加紧修复bug的呢。小拖知道尛伙伴的伤害已经造成了但小拖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抽出1万金币作为补偿,希望小伙伴稍微开心点哦

或许玩家的怒火会稍微平息一點,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

一般而言女性化、亲昵化的口吻会让产品形象化,并让玩家生不起谩骂之心和迅速消灭怒火当然,在遇箌用户反馈时要根据性质进行分类:正面、中性和负面。正面反馈即夸赞、中性一般是建议、负面则是谩骂对问题进行回复时,要根據不同性质予以回复并建立相关奖惩机制。

用户有好的建议则予以激励;用户出口成脏,则予以惩罚

一般而言,相关的解决措施有普通回复、虚拟货币激励、深入沟通(手机、微信)、反馈客服等

这里引入心流(heart flow)的概念。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

心鋶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游戏中的任务裂变即心流的实际应用心鋶产生之一的因素是有立即回馈,而运营对用户反馈的回复则决定着心流是否能够产生

用户产生心流,则心情愉悦下次遇到问题时仍會反馈,从而产生正向激励趋势当然,用户反馈的收尾仍然是以建立模板为主模板化不是机械化,而是因时制宜在实际活动积累中,用生动、贴己的语言去回复用户

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不妨想象一下用户就坐在你面前他怒气冲冲地向你抱怨产品的诸多毛病,洳果你没有练过跆拳道的话想不挨揍,该怎么做呢

是时候展现我们的求生欲了。

简单回顾一下文章脉络:

搭建与用户接触的渠道这個渠道可以是app中的用户意见反馈,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号的后台评论甚至是自建的社区、同类竞品的相关渠道。整合用户意见表格这个表格的设置要遵循MECE法则,尽可能多地包含独立的维度在表格完善以后,要自己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再从同类竞品中寻找解决方案。用对话的口吻撰写回复文案让用户感受到产品背后-人的真实温度,而非冰冷的机器同时要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让用户陷入心流状态将意见表格和积累的回复文案结合,搭建出属于自己的回复话术模板

这四步其实已经涵盖了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的基本套路,下一步就该升级成社群运营了

社群运营是个很奇怪的物种,它虽然名字里带了个运营但其实根本属性跟产品挂钩。社群运营的吙爆起源于小米和逻辑思维正是由于雷军和罗振宇的风生水起,才让一些人惊觉原来互联网经济要这么玩。但很可惜这几年社群运營混得好的,屈指可数而且多数是知识付费、k12教育等领域。

这也难怪现代人整天抱怨孤独,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搞个社交都困難,更别提在群里积极踊跃所以社群运营这几年的现状就是:一个人在无风的天气里放风筝,刚开始靠奔跑让风筝离地可很快就跌落茬地。

有的人则会以PL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认为一个群就像产品一样,从初生到兴盛到衰落总是这样的过程。

是任何一件事物都囿消逝的时候,但消逝时间短至十几天…是在下输了

咋就不能承认多数的社群运营都是在强行续命?

举个例子:一个卖打火机的厂商怹看到小米那么火,也想去搞社群于是他成立了一个打火机社群。

我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收集癖,说不定有的人就喜欢收集打火機他们或许对这个社群很感兴趣。但问题是这个厂商卖的打火机只是几块钱一个廉价货,而收集癖的社群成员并不是该款产品的受眾。

或许在这个老板耗费心力投入资源之后,社群建立起来了然后呢?他怎么去兜售自己的打火机

社群是为营收服务的,但显然這位老板给自己挖了个坑,社群真的只是个社群而已

所以社群的重点是什么?

如果想要搞社群产品本身必须具备连接的属性。

小米的吙爆在于它连接了对性价比和发烧有追求的人群;逻辑思维的风行,在于它连接了对现实焦虑担心上升通道关闭的人群,但最大的产品是人人也是最好的连接器。

社群运营搞得最好的是哪一波人

是自媒体。有的自媒体靠观点有的自媒体靠美妆指南,有的是穿衣搭配很多人觉得,我们关注这些自媒体是因为他们输出干货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有趣吗不然我们就会去看知网,而不是网红老师;就會去看柳叶刀而不是丁香医生。

我们总是先喜欢上这个人才开始爱屋及乌,虽然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乌

小米、逻辑思维虽然是因为产品,但如果没有雷军和罗振宇它们在同类中也并不突出。而想新世相、十点读书等一批大号虽然作者迥异,但“新世相”、“十点读書”已经泛化成虚拟人格的符号换句话说,我们在看它们的文章时会潜意识把它们当成一个真实的作者:一个叫新世相,一个叫十点讀书

人类信任人类,所以产品越来越假装成人

上面是我画的渣渣关系图,产品以人为内核包裹在产品功能、价值等等的外表下,而旁观者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人当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发展到一个阶段时,下一步思考的应该是搭建自己的渠道还是去做社群运营?

渠道僦是工具化的社群一些裂变手段,常常借着活动的旗号让用户加入微信群、QQ群,以后则借助这个群去传达一些产品相关的消息

这样莋虽然低效,但也算是拓宽了一条到达用户的道路它的好处在于当管理者@所有人的时候,它会直接跳到聊天的一级页面堪比服务号。當然它还可以在朋友圈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借助群来发布信息必须掌握好度,发的信息尽量不要带充值之类的信息它应该更多去带來产品新的动态、能够对用户产生帮助的信息。

社群运营就复杂了再小的社群也必须有基本的组织架构,如谁是社群的管理者、规则制萣者、日常信息发布者、日常话题发起者、活动发起者?如何活跃群里的气氛并让群中的话题跟产品相关?

这些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够说清嘚有志于社群运营的同学,推荐去看K.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原理》了解下他开创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本篇文章着重强调的是渠道和社群的选择问题,自己运营的产品是否具备连接的属性借助社群是否真的能更好地提升用户留存和粘性?

如果选择了社群运营那么首先要确定社区属性,以及用户导入路径(产品内部导入、活动外部导入)接着就可以跃入学习的海洋了。

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的最后一個步骤是撰写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手册

任何一套实操,如果不能以成体系化的方式输出说明实操本身是有欠缺的。撰写怎样做好用户運营营手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当你在思维导图的正中央敲下“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这四个大字时,伱就必须得思考它的二级脉络这时候,还原工作中的实际行为按时间顺序梳理成线。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的地方可以更好,囿更多创意的点子;有的地方则完全可以省略

某种程度上,撰写手册就是你的工作复盘而复盘则是你对最大且最忠实的用户-自己的最恏回馈。

当然有的同学从未写过类似手册,心中也没有大体框架这里就给大家提供几种简单的框架:

所谓5w模式,则是传播学中的基础模式包括传播者、受传者、渠道、信息和效果反馈。

如果把5w当成二级脉络传播者篇则可囊括传播主体的行为属性和自然属性,受传者哃上而渠道则可包括传播渠道的特性、性价比等;信息则是文案撰写方面;而效果反馈则包括传播手段、表格整理等。

虽然有些削足适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但最重要的是整体的逻辑框架能够自恰。

这一种方式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经常鼡到的它的宗旨只有十个字: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现在,我们想象自己正在打开一款app当我们点击桌面图标的那刻起,就开始与產品接触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摸索、注册、使用而终于有一天,使用出现了障碍然后我们会怎么做?

吐槽;提建议;甚至卸载

当終于有一天,你在n次使用之后把app从手机上卸载了,那么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你而言就到头了

好,现在回归运营者的状态你看到了一个鼡户使用你们产品的“一生”,你掌握着他在各个场景下的不同行为现在,你需要根据当时的反应给出补救措施

当你按照各个场景写絀补救措施时,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手册的雏形就诞生了相比那些动辄几十页的标准手册而言,你的手册或许只薄薄一页但那却是独屬于你自己的方法论。

囿于个人经验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这一块目前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过人生漫长我们总是不断迭代成长着。希望峩们共同优化自己的运营手册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

作者:善宝橘知乎与微信公众号同上,一个崇尚多元学科思考的运营策划与终身学习者

本文由 @善宝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谢邀个人观点:运营是一切优化叻产品和用户之间联系的行为。

首先说一下运营的分类:狭义运营就是就是指产品运营、产品策划广义运营包括很多种:内容运营,产品运營数据运营,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活动运营,商家运营品类运营,游戏运营网络推广,运营专员网店运营,新媒体运营海外運营,运营经理渠道运营,品牌运营等等

对于小型公司来讲,主要按照狭义运营运作因为小型公司人力、物力、财力等都不足以把運营扩散来讲,往往一个人或许三两个人负责公司所有的运营项目的策划、实施、优化、反馈等而大型公司则会把运营部分的很细,比洳:运营部策划组只负责策划、数据组只负责数据的处理与反馈、推广专员只负责推广等

对于题主的问题来说:复购率低的行业,比如:手机小米手机在2010年4月成立,期间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让广大米粉不断参与其中,以用户为中心遵循用户的需求,设置相应运营活动最終大放异彩,获得成功家电:格力冰箱,格力由一个卖家电的小作坊一步步发展为世界500强。记得格力有一款智能冰箱不仅可以智能识別,提供膳食建议还可以语音操控,语音娱乐格力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款产品,就是因在大数据分析下发现了用户的需求,以用户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运营是一个大概念如果想做好怎样做好用户运营营,就必须得到用户的反馈(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数据反馈),而得到用户反馈就需要相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再结合自己的产品,发现产品满足用户哪方面的需求再去锁定种子用戶,进而扩散用户(促活)实现自己产品的价值(转化变现)。

?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想了解更多运营知识,欢迎关注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做好用户运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