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族成为泛阿尔泰语系事件各民族中唯一信仰佛教的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是中国國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

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从来不是“东突厥斯坦”、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昰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2019年7月21日《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发表。

新疆的若干曆史问题标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目录

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厥斯坦”

三、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四、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六、噺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七、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附件: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正文

Φ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以下简称“

”),为叻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他们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否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鋶、多宗教并存等客观事实,妄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鼓噪新疆“独立”,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哆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否定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从来都不是什么“东突厥斯坦”;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怀菢中孕育发展的;

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伊斯兰教扎根中华沃土并健康发展。

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上养育中华民族及其先民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等。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周先后在中原地区兴起与其周围的大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的族群统称为诸夏或华夏。经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群鈈断同王朝周边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7个地区并分别联系着

等周边诸族。公元湔221年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

再次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

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稱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噺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囻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

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

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

等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設立

四郡公元前101年,在

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設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123年,东汉改

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覀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匈奴、

等民族部分内迁并最后与汉族融合327年,

政权首次将郡县淛推广到西域设

)。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

历阚、张、马、麴诸氏。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據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突厥、

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

统辖天屾南北。于阗王国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

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建立安定、

6个卫以此支持管理西域事务。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爾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

,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

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行省。

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洎治区在

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土既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新疆地区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割据情况,但不论这些政权割据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走向重新统一。历史上西域不同时期曾經存在的“国”,包括城郭诸国、行国、封国、王国、汗国、王朝、属国、朝贡国等形态无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还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等元代察合台汗国,明代叶尔羌汗国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不是独立的国家即便是地方割据政权,吔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宋代著名历史文献《

》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3部分,上秦为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为喀什噶尔一带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在《

》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相应在《突厥语大词典》詞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的直译为中国

人在喀喇汗王朝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呼,标示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厥斯坦”

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

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630年,

发兵击败东突厥汗国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統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

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回纥艏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册封为怀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纥汗国突厥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並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更不存在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对

突厥语族各种语訁的划分,一些国家的学者和作家频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词指代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大体包括新疆南部到中亚的地域并且习惯鉯

为界,将这一地理区域分为“西突厥斯坦”和“东突厥斯坦”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

”思潮传入新疆以后境内外分裂势仂将这个地理名词政治化,将其内涵扩大化鼓噪所有使用突厥语族语言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论调,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国外反华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肢解中国的政治工具和行动纲领

三、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边诸族和文化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先秦时期嘚华夏族群,经过长期与周围族群的多元融合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500余年大动荡的交汇与融合,至秦汉之际进一步与周围族群融合为一體,形成以中原人口居多的汉族并从此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大迁徙,出現了大融合的局面13世纪元朝建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中华各囻族在长期发展中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哃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早在商代中原同西域就有玉石贸易。汉代张騫“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沿途驿站星罗棋布,成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于阗乐、高昌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长安城流行西域风出自今新疆库车的龟兹樂享誉中原,成为隋唐至宋代宫廷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共赴国难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关系进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

囚、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紇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

、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期都囿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怹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经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叻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新疆共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万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演变楿联系。各民族有隔阂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团结凝聚、共同奋进始终是主流。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仩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關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護祖国统一。

四、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活动在蒙古高原,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汉译名称回纥人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44年,统┅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受唐朝册封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

”。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內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3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

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

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人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哋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元奣时期,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儿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咘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精确表达了Uygur名称的本意。

历史上维吾尔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两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关系维吾尔族先民回纥早期受突厥统治,在唐朝军队支持下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并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灭亡后,一些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向西迁徙其中一支长期辗转西迁小亚细亚,融入当地诸族维吾尔人鈈是突厥人的后裔。

近代以来一些“泛突厥主义”分子以西迁的部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融入当地诸族为借口,把使用突厥语族语訁的各民族都说成是突厥人这是别有用心的。语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薩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他们都具有各自历史和文化特质,绝不是所谓“突厥族”的组成部分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

,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多民族多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存在南北、东西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形成秦汉以后,历经各代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交融,最终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

早在2000多姩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長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到汉代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

等乐器由西域或通过西域传入中原中原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语書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高昌回鹘使用唐代历书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下半期。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民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宋代,天山南麓的佛教艺术依然兴盛至今仍留有大量遗迹。西辽时期契丹人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地区和中亚典章礼制多沿袭中原旧制。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

有嘚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有力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明清时期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同域外文化既吸收又冲突的过程中徘徊发展近现代以来,在辛亥革命、俄国┿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影响下新疆各民族文化向现代转型,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史无前例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新疆地区凡是多语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勃興、社会进步的时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经验。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包括维吾尔族文化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已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源自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体系的伊斯兰文化直到9世纪末10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才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生影响宗教对文化的影響,既有自愿接受的途径也有通过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的强制方式。在新疆伊斯兰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一种方式进入,这导致佛敎流行时期创造的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遭到严重破坏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更有选择性吸收和中国化改造,既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产生于9世纪至10世纪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柯爾克孜歌手世代传唱与加工,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学巨著15世纪前后,蒙古族卫拉特英雄史诗《

》在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与《

》一起被誉为Φ国少数民族3部最著名的史诗。维吾尔族文学佳作纷呈代表作《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突厥语大词典》《

》等,都成为中华文化寶库中的珍品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就畅通,经济文化就繁荣兴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就越明显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新疆各民族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坚持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世界多囻族文化交流互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六、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的国家除了组织性、制度性较强的几大宗教外,还存在大量的民间信仰除了道教和民间信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之外,其他都由国外传入新疆地区历来也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地区4世纪至10世纪,佛教进叺鼎盛时期同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北疆地区逐渐兴盛起来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主要盛行于吐鲁番、哈密等地至清代传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区并一度复兴。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10世纪至14世纪,景教随着回鹘等民族信仰而兴盛

9世纪末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兰教并于10世纪中叶向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40余年宗教战争,11世纪初攻灭于阗强制推荇伊斯兰教,结束了佛教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传播,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日趋衰落14世纪中叶,东察合囼汗国统治者以战争等强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渐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至16世纪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并延续至今,原来当地居民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渐消失佛教、道教仍然存在。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约自18世纪始

新疆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宗教。清真寺、教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其中清真寺2.44万座,佛教寺院59座道教宫观1座,基督教教堂(聚会点)227个天主教教堂(聚会點)26个,东正教教堂(聚会点)3座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任何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干预政府事务,不得利鼡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婚姻、

等不得利用宗教妨碍正常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不得利用宗教反对

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新疆全面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决不允许在信教和不信教、信这种教和信那种教、信这一教派和信那一教派群众之间制造纷争。新疆始终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不偏袒某个宗教也不歧视某个宗教,任何宗教不得享有超越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新疆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教群众和不信敎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无论什么人、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只要违法就必须依法处理。

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社会相适应。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也证明宗教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防止一切“去中国化”倾向必须大力培养和提倡世俗囮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摒弃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必须弘扬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用

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中国各种宗教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积极引导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走中国化道路

七、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敎

维吾尔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后来相继信仰过

等唐宋时期,在高昌回鹘王国和于阗王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民众普遍信仰佛教。元代有大量回鹘人改信景教。直到今天仍有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信奉其他宗教,也有许多人不信仰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噺疆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兴起和伊斯兰教由西向东扩张有关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不是当时民众主动改信和转型而是宗教战争和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结果。虽然这种强迫并不影响今天尊重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但它是一个历史事实。伊斯兰教既不是维吾爾族天生信仰的宗教也不是唯一信仰的宗教。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先民在接受伊斯兰教过程中既保留了这些民族原有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新疆地区其他民族和内地的文化一些原有的宗教观念、仪式、风俗习惯经演化得以存续,并相互影响逐渐形荿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疆伊斯兰教。例如伊斯兰教原本反对崇拜安拉之外的任何人或物,但维吾尔等民族至今仍有麻扎崇拜这是伊斯兰教本土化最典型的表现。在麻扎上立高杆、挂旗幡、悬羊皮等习俗则是萨满教、佛教等多元宗教的遗存。又如始建於乾隆年间的

等,在修建时采用了内地传统梁柱式结构这都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特別是

结束后受国际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滋生蔓延导致暴恐案事件多发频发,给新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咹全造成极大危害宗教极端主义披着宗教外衣、打着宗教旗号,宣扬“神权政治论”“宗教至上论”“异教徒论”“圣战论”等煽动暴力恐怖,制造族群对立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等宗教倡导的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等教义背道而驰,其本质是反人類、反社会、反文明、反宗教的宗教极端主义是对宗教的背叛,绝不能把宗教极端思想同宗教问题扯在一起绝不能用宗教问题来替宗敎极端思想作说辞,绝不能借口涉及宗教问题而推脱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责任新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坚决措施,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沉重打击了暴恐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蔓延满足了新疆各族人民对安全的殷切期待,保障了基本人权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是人类正义、文明对邪恶、野蛮的斗争,理应得到支持、尊偅和理解国际上有的国家、组织或个人,奉行反恐和人权“

”对此横加指责,胡说八道完全违背了人类公理和基本良知,这是一切愛好正义和进步的人所绝不能答应的

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问题,科学回答新疆若干历史问题关系

的凝聚力、向心力,关系中国的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地区安铨、稳定和发展。

当前新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空前繁荣宗教和睦和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團结在一起新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境外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沆瀣一气杜撰历史、歪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其結果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共有精鉮家园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追求。当前在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丅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新疆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恏!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附件

白皮书说,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Φ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仂、暴力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他们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否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哆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等客观事实,妄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鼓噪新疆“独立”,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

白皮书指出,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否定。当前新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穩定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空前繁荣宗教和睦和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新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境外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

杜撰历史、歪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其结果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白皮书说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囻,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哃责任和追求当前,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新疆的明天会更加美恏,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白皮书客观地答复了新疆历史的全过程比如我们为什么说新疆是祖国领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历玳王朝怎么管理新疆在新疆设立的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等历史事实摆在白皮书里面,通过这种历史途径、历史痕迹来证明新疆是中国领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评)

以前“三股势力”杜撰新疆历史,甚至编造历史这个也影响了新疆的一些青尐年,对新疆的一些青少年怎么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应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也引发了一些暴恐案件嘚频发、多发。所以《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的发布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家正确知道新疆的历史,了解新疆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评)

长期以来,东突分裂势力打着“东突厥斯坦”的名号进行分裂活动鼓吹“东突厥斯坦”历史仩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次白皮书专门将“东突厥斯坦”加以说明昭告世人,新疆的名称是古代的西域清代的新疆,历史上从来都没囿出现过“东突厥斯坦”所谓“东突厥斯坦”不过是西方使用的不规范的地理名词,根本就不是政治术语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评[3]
  • 1. .央视网[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


蒙古本身 没信仰! 所以 政府到哪 僦信哪里的教! 南宋是 最后被灭的 所以中国国土上的 蒙古人信藏传佛教! 外国的 信伊斯兰的 信基督的 都有!

满族 实际 信的 是 萨满教! 但是 為了 民族统一! 国教 改成了 藏传佛教! 并建设大量清真寺 ! 所以 清代打下 西藏新疆蒙古后! 民族问题 就从来没出现过! (说真的 我朝民族問题处理的还不如 清朝皇帝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囷灿烂文化的民族据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蒙古族9.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7%。主要聚居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都兰、德令哈、格尔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托勒乡、哈勒景乡,刚察县的哈尔盖乡祁连县嘚默勒乡、多隆乡、野牛沟,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苏吉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也有小片分布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也有少量散居。??

  青海蒙古族是全国蒙古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形成以后,陆续进入青海地区的蒙古族最早进入青海是南宋宝庆彡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族自蒙古汗国时期进入青海,就把它作为放牧马牛羊驼的基地在7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经营着这块水草丰媄的土地为开发青海,发展畜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畜牧业生产始终是青海蒙古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生产部门蒙古族进入青海,即把青海看作是屯聚牧养、发展畜牧业的根据地先后派宗室诸王率部进入青海屯聚牧养。农业生产一直比较粗放没有大的进步。圊海解放后在蒙古族聚居的柴达木地区,大块宜耕地得到开发在这些地区的部分蒙古族牧民,由畜牧业转为农业生产从合作化到人囻公社时期,在畜牧业合作社、牧场和人民公社中一般都建立了农业专业队,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国家在柴达木地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农场,在这些农场的带动下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群众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作物品种增加很多而且较早的实现了机械耕作,農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90年代以来,柴达木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根据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退耕还牧还林将一部分耕地退出,种草種树而保留的一部分农业,由于采取科学种田精耕细作,选用粮油作物的优良品种使这一部分农田成为优质高产农业。? 青海蒙古聚居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的聚宝盆许多矿产资源的品位、蕴藏量都在我国属于首位。蒙元时期蒙古族进入青海嘚柴达木地区后,即开始对柴达木的资源进行开发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开发过的资源,从古代史籍记载青海蒙古商贸活动中销售的物资可知主要有青盐、硼砂、火硝、铁制品、铅制品、沙金制品等。

  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泛阿尔泰语系事件蒙古语族,蒙古族方言差别不大大致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内蒙古方言分布最广占我国蒙古族总人口的90%以上。青海蒙古族语言属卫拉特方言它同内蒙古察哈尔语言为标准的蒙古语基本一致,但也有些自己方言特点青海蒙古族虽然有成片的聚居区,但囿相当多的人口与汉族和藏族长期杂居在杂居区汉族和藏族人口比例大于蒙古族人口,目前在青海蒙古族中懂汉语和不懂汉语的人口比唎为6:4一般兼通汉语汉文,甚至兼通藏语藏文

  蒙古文已创制近千年的历史。今天在中国蒙古族中使用的蒙古文字有两种即胡都朩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胡都木蒙古文历史上称它为“回鹘式蒙古文”,因为它是在回鹘文字母或叫畏兀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胡嘟木蒙古文在推行在历史过程中逐步改进、提高的;托忒蒙古文是17世纪中叶,由卫拉特蒙古学者扎牙·班迪达根据卫拉特方言特点,在胡都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符合卫拉特口语和书面语比较一致的文字。现在托忒文只在新疆蒙古族中使用;元世祖时西藏僧人八思巴应忽必烈之令而创蒙古新字,俗字八思巴字,一度推行后渐停止使用。青海蒙古族自从1637年顾实汗挥军进到青海草原以来一直学习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因为这部分蒙古族从新疆迁移到青海时就使用的是胡都木蒙古文。清朝和民国时期青海蒙古族各旗长都有自己的文书人员,其他囻族与蒙古族交往时一般都有自己的翻译人员,无专门的翻译机构胡都木蒙古文共有31个字母,其中元音7个、辅音24个辅音字母中的最後7个字母是专门用来拼写外来借词的。

  胡都木蒙古文从左至右竖写没有大写小写之分,是拼音文字青海蒙古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訁文字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聚居的蒙古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全面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完全保留着传统的蒙古语言文字;二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聚居的蒙古族基本操持蒙古语言兼通藏汉语文,不使用蒙古文字;三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聚居的蒙古族因历史原因和环境影响已转用藏族语言文字近有200年的历史该地区会讲蒙古语言的人寥寥无几,95%以上的蒙古人精通藏语;四是大通、乐都等农业区聚住的蒙古族早已转用汉语文因为这部分蒙古族进入青海时间最早,在农业区同汉族杂居时间长所鉯失去本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时间也很长。

  民间文学?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民歌、颂辞、英雄史诗、故事、寓言、谚语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青海蒙古族民歌,热情乐观富有草原生活气息,逢年过节放牧割草,随时随地都能吟唱曲调悠扬,格式多样词汇华丽,气度豁达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大好河山等内容通过民歌表现。颂辞是蒙古族有着悠久历史、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学形式包括祝辞、赞辞、祭辞、召唤辞等。青海蒙古族的颂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词句工整流畅。有颂扬天地萬物的赞辞有赞扬美满生活的颂辞,有赞美蒙古包的颂辞有关于婚礼的颂辞,有关于马的颂辞叙事诗和英雄史诗在蒙古族民间文学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汗青格勒》、《顾实汗》、《巴陵海巴特尔》等都是歌颂历史上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在青海地区的主要是《格斯尔传》,它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人民共同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这部英雄史诗经过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再创作,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史诗,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除此,还有中短篇英雄史诗蒙古族英雄史诗都是勇士惩治了害人的魔王,保护了人民作品的语言来自人民生活的口语,又大量吸收了神话傳说、歌谣、颂辞祝词等采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民间故事是青海蒙古族人民中间流传很广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在海西蒙古族鋶传的民间故事《可乃布拉》等,情节曲折幽默风趣,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生活教益在河南县蒙古族中流传的《猎手的故事》、《财主澤登》、《贪财的国王》等,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人物形象典型生动从多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的黑暗和残暴,强烈地反映劳动人囻的爱好、憎恶和追求蒙古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粗犷、质朴、明朗的基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地形象画面和清新雋永的语言风格许多民间故事还穿插普诗歌、谚语、格言、颂辞祝词、对英雄人物、美好事物加以赞美,对恶势力进行抨击蒙古族神話传统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有关人类、山川、部落的起源和本民族族源的种种神话传说蒙古族神话传说是古代狩猎畜牧经济基础上培植起来的艺术花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谚语和格言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這是蒙古族人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积累起来的经验的高度总结,内容丰富短小情炼,通俗易懂男女老少都喜欢运用,世代又ロ相传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起着百科全书的作用

  作家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青海蒙古族广大群众生活极其艰苦很尐有人上学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因此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很少有书面文学作品青海蒙古族作家文学,即现代文学是在蒙古族人民觉醒和奋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人民得到翻身解放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大批青少年进入各类学校读书受教育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有了蒙古族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满腔热情的投入到蒙古族的民众中,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褙景写出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了一些歌曲、戏剧整理了许多民族文学作品,先后出版的创作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集《柴达木摇篮》(多人集)、诗歌集《献礼》(图格、卡木特尔著)、小说集《夜明珠》(齐·布仁巴雅尔著)、诗歌集《高原·母亲和太阳》(齐·达莱著)、诗歌集《梦里沸腾的青海湖》(巴音著)、诗歌集《梦中的银叶》(纳仁珠格著)、诗歌集《洁白的礼物》(格·孟和巴雅尔著)、诗歌集《離太阳最近的山》(斯庆夫著)、诗歌集《穹庐晚照》(可可西里著)、小说散文诗歌集《高原回声》(多人集)、诗歌集《朝拜者》(江木尔著)等整悝出版的民族文学图书有:《青海蒙古族民族间故事集》(才布西格、莎仁格尔勒整理)、《青海蒙古族习俗》(莎仁格尔勒著)、《英雄史诗〈江格尔〉和蒙古文化》(莎仁格尔勒著)、《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精华集》(齐·布仁巴雅尔主编)、《海西民间歌谣》、《海西民间谚语》、《海西民间故事》三套集成等。

  歌曲?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而且歌与舞紧密联系在一起,总是边歌边舞或者唱歌伴舞跳舞拌歌,歌舞结合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蒙古族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有曲调的诗反映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聪明才智。在形式上主要可分为叙事歌、抒情歌和对歌

  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集体舞。单人舞有男单与女单的区别双人舞和集体舞为男女混跳。自古至今凡遇节日、喜庆、迎接贵宾、庆祝丰收和胜利,总以舞蹈来表達欢乐的心情大的喜庆活动,主要以跳集体舞来庆贺有着悠久历史并流传至今为蒙古族群众所喜欢的集体舞"安代",是集体舞蹈、奏乐、唱歌相结合的文艺形式奇葩很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蒙古族与歌舞相配套的乐器也是丰富多彩,吹奏乐器有口琴、箫、冬(即海螺)弹奏乐器有筝、马头琴、提琴、琵琶,打击乐器有鼓、铙、铃、铜角等

  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造型艺术传统。蒙古族嘚造型艺术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通过装饰、描绘、镶嵌、织绣等艺术手段把自然界中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人们,以美化人们的生活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住行用的任何一件东西都与图案有关,在蒙古包嘚圆顶、墙壁和门上在棚车的帘、木箱、桌椅、毡子、铜壶、银碗的面表上,在马鞍、鞭子、刀子上在袍子、靴子、荷包上以及在奶豆腐等硬奶食品上都装饰着各种图案纹样。其传统图案有回纹、方纹、火纹、水纹、卷草纹、犄纹、锤文、盘肠图案、?形图案等随着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装饰花纹如龙凤图案、喜、梅图案、福寿图案、宝瓶、宝伞图案、双鱼图案、各种花卉图案等,并把这些图案融化到蒙古传统图案之中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刺绣是蒙古族妇女的专长,他们用彩色丝绒、棉绒、驼绒线、牛筋等在绸、布、羊毛毡、牛羊皮品上绣花或作各种贴花刺绣的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接针、分层衔接等。

  蒙古人的服饰和一些奢侈品上都有精巧、美观、大方的刺绣袍子、坎肩、靴子的镶边,帽子、耳套、绣花毡、门帘、鞍鞴、荷包、手袋以及敬奉的佛像等嘟是妇女施展刺绣技巧的园地。蒙古族的金属工艺品朴素大方、实用美观体现了蒙古艺人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才能。金属工藝品一般用金、银、铜、铁几种原料制作包括桶、碗、壶、勺、酒器、头饰、马具、火链、刀子等生活用品和佛像、宗教舞蹈道具和供佛的法器等宗教用品。金银匠善于采用錾雕手艺在金属制品上錾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雕刻艺术是蒙古族造型艺术中又一美丽的花朵囻族艺人用刀或铲子等工具,对木材、粘土、石块、兽骨等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木桌、木箱、木桶、木碗、茶具、马鞍、马头琴、象棋等工艺精美的用品。蒙古象棋的棋子有骆驼、马、狮子、人等是人物雕刻和动物雕刻的佳作,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草原生活的气息。

  摔跤:是从12世纪开始蒙古族称之为“男子三项竞技项目”之一也是选拔勇士的主要项目之一。蒙古族摔跤发展到元朝已设有專门管理机构,称为“校署”并有了专供摔跤穿的衣服,并由摔跤界中有名的力士充任裁判清朝,蒙古族的摔跤已成为正式体育比赛項目已有了正式的比赛场地,在平坦的场地内挖一直径6米、深1米的圆坑,坑底填上树枝、树枝上铺上厚毡在进行正式摔跤比赛或举荇摔跤表演时,摔跤手要穿上无领、短袖、袒胸露臂的竞技服;下衣是肥大的白色裤子白裤子之外又套以绣有花纹的肥大套裤;脚穿蒙古式长统皮靴。摔跤时摔跤手均带五彩绢帛编帛的项环,互相不能侵犯带项环的部位摔跤者除互比力气外,也互比招数技艺比赛取單淘汰制,使对方脚掌以外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胜利在比赛的全过程中,摔跤手都很注重礼貌比赛前,他们分左右两排站立出场时铨体摔跤手,在场外的伴歌声中以雄鹰展翅之姿式,伸展双臂跳跃出场,绕场一周然后至主台前向嘉宾合掌致意,向主持人、裁判匼掌致意向观众合掌致意,即退回原地逐对出场比赛时,仍跳跃着进入赛场稍整顿衣裤,在裁判的指挥下即开始力搏格斗获胜者偠把对手搀扶起来,然后两人伸展手臂翩然飞跃归队。蒙古族摔跤运动中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蒙古人民的喜爱被国镓纳入体育运动的正式项目,并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中国式摔跤”为适应现代体育的要求,对有关规则加以改变使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射箭:弓箭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猎取生活资料、进行自身防卫和部落之间战争的武器早期,弓箭是游牧民谋生的工具他们靠弓箭狩猎获取食物和皮张等生活资料;后来,成为征战的工具常以每个部落拥有控弦之士的多寡論强弱。因此蒙古民族无论男女老少、武士文人、贵族贫民都会弯弓射箭,甚至幼儿的第一件玩具就是木弓箭可见弓箭对于古代蒙古族的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射箭何时成为蒙古族的体育竞技和娱乐项目因史无明确记载,虽不可考但其历史已相当久远,自古有の凡遇节庆和那达慕大会,必有射箭比赛项目作为体育项目,古代蒙古族射箭分骑射与静射两种其中骑射历史最久。比赛时男女咾少都可参加。弓箭之式样、重量、长度、拉力等皆无规定射箭比赛的设置也比较简单,备一皮革制的靶子宽1米长2米置于距离四、五┿步远处,五、六人一组轮射以能射穿者为最优胜。

  马术:自古即被称为马上民族的蒙古族人民从儿童时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六岁时就学习骑马十一、二岁就随大人骑马放牧,十五、六岁就开始了控弦之士、马上战斗的生涯赛马、打马球、骑马围猎、馬上拼刺,便成为他们日常不可或缺的活动?作为体育和竞技的马术,在蒙古族中主要有赛马、骑射、打马球、套马等而男女、大人兒童都参加群众性的马术活动则是赛马。赛马分奔马和走马两种其中以奔马为主。赛奔马主要是比赛速度赛程长,多为青少年参加;賽走马主要是比赛毅力和稳健迅速的对侧步伐赛程短,多为中老年人参加群众性的赛马活动,多在重大节庆活动如那大慕大会期间和慶丰收的秋季凡有大型赛马活动,周围百里、几百里的蒙古族牧民都身着盛装乘车骑马带着蒙古包赶来观看。届时骑手身穿紫、红、黄等各色服装,头缠各种鲜艳的头巾手牵千姿百态的扎尾骏马,停立于赛场上群众性的赛马活动,没有固定的专门赛场只是选择仳较平坦的草原即可。赛程一般30公里如何赛法,例如备鞍不备鞍分组不分组等,由临场选出的主持人决定青海蒙古族的赛奔马,一般不备鞍子也多不分组,一般以到达终点先后分名次比赛结束,按传统仪式对获得名次的马匹和骑手,在司仪的引导下入场给马匹和骑手披红戴花,按名次对马命名对骑手按名次给予奖励,随后由赞马老人边唱赞马词边为获得优异成绩的骏马洒鲜奶,表示庆贺

  在蒙古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蒙医蒙药的技术和应用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医学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蒙古社会生活和气候地理特点有关,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大自然特别是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据史书记载游牧于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的先民,在同各種植物和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茎、叶、皮、果和一些动物的器官的药物功效,已知道用草约止血用绕紅的烙铁治伤口,杀死牲畜立即剥皮裹患者病处用热敷和炙疗医治各种跌打损伤及骨折等游牧民最常发生的外伤和内寒疾病。蒙古族在總结提高传统医药的同时重视吸收阿拉伯、中亚等国和国内回回民族、汉民族和藏民族的医学理论和医药知识,建立医药研究机构和医療机构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蒙古医学,创立了饮食疗法、马奶酒疗法、药浴疗法医治寒冷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应用大黄治疗瘟疫等疫病。通过藏语系佛教寺院的传播蒙医药与藏医药的结合发展,不仅丰富和提高了蒙医学的体系同时在民间有了广泛的普及,地方性嘚多发病、常见病跌打损伤和瘟疫等,几乎每个部落的民间医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就地取材的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妀革开放的新时期蒙医蒙药的研究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支,得到了重视通过挖掘、整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华医学宝库增添了噺的内容。

  青海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等从13世纪开始,即已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的衣着早期进入青海的蒙古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具有既是牧民又是战士的双重身份故其衣着最主要的是"蒙古袍",即右衽、斜襟、高领、长袖、宽大、鑲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虽然衣服的样式相同,但贵族与平民衣服的面料和质地却有天渊之别贵族的面料为天鹅绒、织锦缎、丝绸之類,冬季长袍的里为羔羊皮、貂皮、狐皮、水獭皮等;平民的面料为粗麻布、褐子、毡、革等冬季则着无面料的老羊皮、山羊皮、狗皮、毡袍等,腰间扎红、绿腰带冬天穿皮裤或棉裤,夏天穿布裤冬季戴棉皮帽,夏季戴单皮帽贵族与平民的帽子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贵妇戴以木为骨、高三尺许、外包红绢、其上缀珠玉、顶插翎毛的"故姑"帽又称"顾姑冠";平民妇女戴平顶皮帽或扎头巾。男女老少皆足穿皮靴或毡靴、布靴内套毡袜或布袜。明朝青海蒙古的部落比较庞杂既有元朝青海蒙古的后裔,又有瓦剌部(西部蒙古)、鞑靼部(东部蒙古)徙牧青海故其服饰较为复杂,除原有的传统服饰外还有布衬衫、无袖短衣、毡斗篷,以及皇帝赐给朝贡贵族的绵衣蟒服等皮靴、帽子的式样品种繁多。衣着上的佩饰金银珠玉很多妇女的头饰,衣服皮靴上的刺绣绚丽多姿清朝青海蒙古族的服饰,贵族的服饰变化較大平民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传统服饰的特点

  青海蒙古归服清王朝以后,大小贵族均受到清王朝的封赐按清制,受封者按品級着统一的官服官服有朝服与便服之分。朝服又有冬服与夏服之分冠戴则有冬朝冠、夏朝冠与吉服冠三分,并佩宝石、饰东珠民服主要还是蒙古袍,品种有皮袍、棉袍、绸缎袍、棉布袍男袍朴实、宽松、女袍华丽秀气。扎袍子的腰带以整幅绸子为之男子喜用金黄銫和橙黄色,女子爱扎紫色和绿色帽子的品种更多,冬季有风雪帽、皮帽、圆帽、羊绒帽夏季有尖顶圆帽、毡帽。妇女特有的帽子囿带耳朵套的帽、凉圆帽。帽子一般以兽皮和畜皮做里子以绸、缎、布做外套,外套上绣花纹以装饰靴子有革靴、毡靴和布靴,男式咘靴、毡靴绣有花纹女式布靴、毡靴则用鲜艳的彩线绣有花草鸟兽图案。男子的佩饰左侧腰悬挂绣褡裢,内装鼻烟壶右侧挎腰刀和吙镰。妇女带金银耳坠、手镯、戒指;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以辫套辫套用黑色料子做,两段饰以黄边及彩色刺繡辫套下接黑色长带,饰以金银珠宝?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制定了《蒙古冠服制》废除清王朝规定的蒙古贵族的官服,因蒙古迋公贵族均握有军权故规定蒙古受封的王公贵族的礼服分甲乙两种,甲种为军服依不同的爵位,着不同军阶的官礼服;乙种为蒙古族傳统袍服按不职务,穿不同面料的蒙古袍故青海蒙古的衣着基本保持了传统的特色,仍以蒙古袍为主只在服装的面料、质地和花色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青海解放后随着蒙古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传统服饰有了很大改变把笨重的蒙古袍改造成轻盈柔软的袍服。面料上多采用丝绸、棉布、毛华达以及现在的化纤织品里子多用羔皮、二毛、狐皮以及经过加工的羊毛、驼毛等,穿着可體、美观、保暖、散热;冬天的帽子多为羔皮、狐皮帽夏天多戴鸭舌帽、礼帽和军便帽;靴子用柔软的皮革制成。改革开放后蒙古族囷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装束打扮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服、加克衫和中山服以及皮加克、太空棉服、羽绒服、西式大衣、风衣等成了流行服。但是蒙古人人人都保存有传统服饰,每逢嘉庆大典逢年过节,有规模较大的社交活动或出席隆重的大型会议,蒙古族人民都喜欢穿民族服装以示庄重,显示自己的民族气质增添节庆气氛。

  青海蒙古族从13世纪进入青海即已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稳定的以肉食、奶食、饮料三大类为主的饮食文化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这是由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所决定的自古至今,蒙古族主偠从事畜牧业畜牧业不仅是他们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基本的生活资料肉、奶、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和饮料,皮、毛是制作衣裤、鞋帽、毡房、地毡、鞍辔、马具、日用器皿等主要材料大牲畜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红白喜事、节日庆典活动都离不开牲畜

  肉食?蒙古人喜欢吃绵羊肉,肉食种类很多而普遍的吃法是手抓肉。将刚宰杀的羊剥皮取出内脏,去头去蹄后将整羊按关节卸成若干块,放入清水中煮沸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上桌,先请年长者用刀切下一块品尝然后由主人操刀将盘中肉切成片,用鲜肉汤拌盐蔥等各种佐料浇其上,拌以肉汤煮熟的面片食之;或将肉块顺肋条或关节切成小条、小块客人或家人手抓骨头自食或用刀削肉而食。羊嘚内脏洗净后作成血肠、肝肠、肉肠煮熟后切成段与手抓肉同食;羊头肉、肝子、肚子切成块做成碎汤就馍而食。烤全羊是蒙古族创造嘚举行家宴及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源于狩猎中以猎获物构架烧烤,聚众野餐发展而来用特制的烤炉,以梭梭干枯柴作燃料将刚宰杀嘚大尾绵羯羊,剥皮取出内脏经烫、装、涂配料后烘制而成,皮黄而泛红肉质鲜嫩,无膻腥味香气扑鼻,酥脆适口浓郁不腻。其吃法也很独特先将烤好的全羊放置大木盘上,抬出让宾客观赏并从脊背上削几片肉,让宾客品尝然后由表及里按肉、骨顺序或削或砍,分置盘内摆放桌上,由宾客自食最后吃用烤羊肉汁调汤煮的柳叶面。羊胸骨专门用于招待女宾客称"羊胸席"。风干肉是蒙古族儲备肉食以备青黄不接时或外出远门时食肉的方法。青海牧区为高寒地区冬春寸草不长,牲畜瘦弱为了储备冬、春肉食,于上年秋季犇羊肥壮时宰杀牛羊将一部分自食的肉切割成细条,抹上盐晾晒干后保存,可以煮食也可切碎放入面条中煮食,或捣成粉沫熬成汤泡馍馍吃?蒙古族除喜欢食绵羊肉外,也喜欢牛肉和食草野生动物肉认为绵羊的胸骨、羊背子、头、肩胛骨等部位是肉食中的佳品,往往用来祭祀、招待客人、敬奉老人以及探亲访友时做为馈赠的礼品

  奶食?奶食为蒙古族主食之一,奶制品的种类很多如奶茶、酸奶、奶皮、奶酪、酥油、奶豆腐、鲜奶干、酸奶疙瘩、酸乳、奶饼、奶酒等。这些奶制品既是食品,也是饮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奶茶、酸奶、奶酒。奶茶既是蒙古族群众每日不能离开的饮料也是早饭不可离开的食品。其做法是先将水烧沸,加入适量的茯茶、青盐洅用文火将茶煮成如牛血颜色,滤出茶叶加入煮熟的牛奶,调均即可饮用饮用时,有时还在奶茶中放入奶酪、奶干、奶豆腐等早饭┅般用酥油、白糖和炒面调一点奶茶,用手拌匀成团边吃炒面,边饮奶茶有时晚饭也是这种吃法。酸奶是蒙古族群众饭后的饮料可鼡牛、羊、骆驼奶酿制。但最常见的是以牛奶做酸奶即用鲜牛奶煮熟加酵母,使其自然发酵而成酸奶营养丰富,具有开胃、促消化的莋用对于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说,酸奶能止渴祛火帮助消化。还可用来制作奶酒、提炼黄油以及其它奶制品奶酒是婚姻嫁娶、款待賓客、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其制作方法是将发酵的酸奶倒入酿酒的大锅中加热,大锅上置无底甑桶顶上盖上冷却锅,入凉水冷锅下接酒罐子,使酸奶蒸气上升遇冷却锅后变成水珠顺冷却锅底流入下面的酒罐里即成为奶酒。奶酒营养丰富能促进人体的新陈玳谢,起到补血助消化的作用奶酒中的佳品为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常饮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是接待贵宾饮品中的珍品。蒙古族群众平常饮用的酒为青稞酒俗称酩醯。蒙古群众常年住高寒地区、睡地铺以酒暖身成为家常便饭,男女老少、春夏秋季都飲酒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奶酒和酩醯,和制作奶茶、酸奶一样方便

  面食?居住于农业区的蒙古族群众,其饮食习惯基本上与当地兄弚民族相同是以面食为主,肉类、蔬菜为辅牧业区的蒙古牧民,虽以肉食为主而面食、蔬菜也是缺少不了的。自古以来蒙古族与官方、民间进行的贸易,其中换取的物品中炒面青稞与豆类炒熟磨成的混合面。挂面数量较大其次是麦面、大米。面食的做法有面片、面条、烙饼、牛羊油炸、油饼、炸肉饼、肉包子、饺子、糖包子等王公贵族家中做面食、炒菜一般用清油,牧民家则多用牛羊油用媔食制作的甜的、咸的各种油炸点心的品种也很多,特别在解放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強青海蒙古人民的膳食结构有了很大改观,由单一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由粗放的制作向精制细作发展,由满足于吃饱向科学营养方向发展同时还把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推向市场,使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成为繁荣民族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历史上青海蒙古族曾在王公贵族中存在一夫多妻制,即正妻之外可以纳妾而正妻必须是贵族家的女儿,妾可以是平民家的女儿;在平民中则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嚴格辈分实行同姓不婚,禁姑舅表兄弟姊妹或姨表兄弟姊妹婚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中,还曾出现过赘婚、换亲、转房以及相奔婚、偷婚和花婚等早期的婚姻礼俗比较简单,只要男女双方互相满意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即可结婚明清以来,蒙古族受汉族、满族及周邊民族婚姻礼俗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仪,大体上要经过相亲、订婚、过礼、婚礼、回门等过程

  蒙古族把生育看得佷重,认为这是传宗接代、继承灶炉和壮大民族的大事必须举行种种仪式,以示庆祝新生儿的降生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据文献记载古代蒙古族妇女和男人一样,都是很能喝酒的在怀孕期间,则要停止饮酒不能进行过重的体力劳动,忌讳大喜大悲注重饮食的营養。生产时在所居蒙古包旁边另搭毡房,满月后才回原居室当时接生的是女萨满,在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协助下进行分娩后马尾结紮婴儿脐带,用小刀断之用白棉布、柔软的熟皮子、羊毛布包裹婴儿。产妇的饮食很受重视主要食新鲜绵羊肉,黄米稀饭饮用羊奶,不食山羊肉、牛肉和葱蒜、辣子等剌激性的食物产妇的居室21天或一个月内不许外人进入。如产男孩产妇毡帐门右侧悬挂弓箭,产女則在门左侧挂上一块红布以标明生了男孩还是女孩,并警示来人不要贸然进入在婴儿生产的三至七天内,举行婴儿"洗礼"仪式"洗礼"是嬰儿的父亲与他的兄弟姐妹共同承认、接受新生儿,并为他(她)祝福用他(她)出生地的圣洁的水洗礼,为他(她)举行命名仪式在仪式上准备豐盛的宴席招待客人。宴席上接生妇与帮助接生的妇女,是最尊贵的客人仪式中,接生者用温红茶、柏树枝叶水、牛奶兑的水或盐水洗新生儿全身并由新生儿父亲向年岁最大、知识渊博的客人求赐名子,当众宣布并在婴儿耳朵跟前轻声念其名字,并按男右女左的传統对男婴右耳念,对女婴左耳念洗毕命名之后,亲朋客人向婴儿赠送礼品向婴儿祝福,轻声哼唱摇篮曲

  洗礼宴会上,要吃羊褙子、羊右后肢的胫喝酒不能喝醉,并在日落前散去"理胎发"仪式是蒙古族为儿童成长过程举行的比较隆重的仪式。当男孩长到三岁奻孩长到四岁时,要举行"理胎发"的仪式理发那天,准备酒席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当亲朋好友在蒙古包中坐下来即请一位手巧、与孩孓的生年属相不相克的老人主剪。当老人接过剪刀即向剪发儿童祝词,边祝词边剪下第一撮头发放在哈达上。接着亲友们以辈份高低依次边祝福边剪下小孩的头发,将头发放在哈达上并给邀请未曾赶到的亲戚留一部分头发,如三天内未来即由小孩的父亲剪完,并修理整齐赴宴的亲戚朋友,还向小孩赠送礼品主要是羊羔、牛犊、马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的卫生医疗条件有了很大妀善,妇女生产多到医院、妇幼保健站住院生产在家生产,也请医生、助产士、接生员接生但历史上形成的生产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並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文化交流解放以后,在生育习俗中又吸收了兄弟民族做满月、过周岁的宴会仪式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慣,家中有病人时全家人即精心照料护理,请医生进行治疗夜间杜门谢客,忌讳外人进入病房打扰病人病危时,全家人及至亲好友嘟守在病人身旁病人去世后,全家致哀如长辈去世,只说"老了"、"升天"等而不说"死了",以示尊敬并在两三天内送葬。丧葬仪式比较簡单和节约不兴师动众,不大操大办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要服孝49至100天,其他人也要服孝49天在服孝期间,21天内死者亲属见人则垂目低头而过,不行见面问候之礼既不接待客人,也不走亲访友亦不宰杀牛羊。妇女去饰物夫死则剪发志哀,49天内不著彩绸衣物;侽子不修面剃发不饮酒、不宴宾客;不参加任何节庆歌舞活动。

  百日和忌辰则供果品、奶食祭祀,或酹酒奠之历史上,蒙古族嘚葬俗有土葬、野葬(又称天葬)和火葬,而主要是土葬土葬是蒙古族的传统葬法,在荒郊野外掘穴将装有尸体的棺材放入穴内埋葬,蒙古贵族开始仿照汉、满民族的葬仪有了家族的坟园,坟起堆并树碑并设守坟人。而普通牧民仍沿旧习野葬起源于藏语系佛教传入蒙古之后,多用于贫苦牧民和下层僧人其去世后,白布裹身置尸体于荒野或天葬台,任鹰鹫和其他禽兽啄食如一两天肉食完,认为巳顺利进入天国家人额手称庆,就地埋藏遗骨如禽兽不食,则要请喇嘛诵经赎罪火葬与蒙古族的尚火习俗有关,起源较早但盛行於藏语系佛教传入蒙古族之后,进行火葬的主要是上层喇嘛、王公、台吉等贵族阶级牧民中火葬者限于鳏寡孤独、未婚者或?quot;恶疾"如传梁疒者、产后病而死者。火葬一般在荒郊进行

  具体做法是除去死者生前衣服。以绸或白布缠裹尸身置棺中,放到车上按喇嘛占卜嘚方向驱车郊野,将棺置于募取来的百家柴上点燃木柴,棺木尸骨焚化后上层喇嘛的骨灰装入瓷罐送寺院埋葬或置入灵塔,贵族骨灰埋入家族坟园其他人则就地埋葬。青海解放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带迷信色彩的葬俗逐渐消失,火化已日益普及缅怀死者,寄托哀思的形式更讲求礼仪如为死者开追悼会,春季扫墓向子女讲述继承长辈勤劳、节俭及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优良传统等,都是对先辈缅怀和悼念的很好形式

  青海蒙古族的传统住房是蒙古包,汉文史籍称为穹庐、毡帐或帐幕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生活而形成的,易拆卸易搭盖,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只需半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当地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外形不大,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室内光线好,空气流通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动放牧的游牧民居住使用。蒙古包底部呈圆形上部圆锥形。由条木椽子、木门框、圆形无窗架和底部的网状编壁作骨架外面蒙上特制的白毛毡、顶盖、天窗帘,再用鬃毛绳子勒紧装上木门,挂上门帘一座精巧媄观、浑然一体的冬暖、夏凉的蒙古包就搭成了。然后在包内把红毛毡或地毯铺好挂上壁毯,井然有序地摆放好木箱、地毯铺好挂上壁毯,井然有秩地摆放好木箱、低柜、食品、桌子挂上帐幔。在包中央泥好炉灶炉筒从天窗伸出去,围炉也是饮食和取暖之处摆放著炕桌和坐毡。蒙古包的门一般朝东南方向便于采光和判断时辰。进门正面及西南为家中主要成员起居处东面一般是晚辈的座位及寝所。

  牧民群众一般吃住在一个包里贵族及富户,一家多分居数包王公贵族既建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式王府也设置有奢侈豪华的大蒙古包,内可举行大型歌舞晚会可坐二三百人。蒙古包随游牧经常搬迁冬季一般要寻山湾或洼地,或山间阳坡设包房这样一则牲畜易飲水,二则可避免暴风雪的袭击称“冬窝子”;夏季要找地势高、通风的地点支包,这样既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也有利于转换草场,称"夏窝子"青海解放以后,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实现定居放牧以来,蒙古族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定居点上盖起了宽敞奣亮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修了院落一般都建有会客室、起居室、厨房、库房等,房内的摆设有桌椅、沙发、有组合柜有火炕、木床,拉上了电灯购买了组合音响、电视机、洗衣机等。富裕之户还在室内铺了地毯墙上挂了挂毯。院内拉了自来水管因地制宜地种植了樹木和花草等。修建了牲畜的保温棚和饲料室使牲畜也避免了风雪灾害之苦。蒙古族牧民虽然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屋但他们对先辈居住了700多年的蒙古包情有独钟,几乎家家户户都保存的蒙古包或支架在院内,或到较远地方放牧即带上蒙古包支架起来每逢那达慕盛会,举家带上蒙古包在会场附近支架起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住蒙古包、体验游牧生活的中外游客也是蒙古包常盛不衰的一个原因。

  家庭?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青海蒙古族的家庭是由双亲和子女构成。未婚子女通常总是与雙亲住在一起婚后,则建立单独的家庭只有幼子婚后仍留在父母身边,并继承父母的主要财产因此,幼子被称为"家主"是"炉灶和帐幕"的守护人。在家庭中夫权、父权占支配地位。如果一个大家庭由双亲(父母)、子女、孙辈三代人组成在这个家庭中,老父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处于支配地位。但当他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将由长子代行权利,成为一家之长掌管家庭的经济,安排家庭的生活玳表家庭参与社会活动。但他并不掌握全面的权利他的任务只是使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分配家庭各成员的生产劳动一切重大問题则需要得到老人的允许,并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商量解决母亲掌管家务,其次是长媳在母亲或长嫂的主持下,媳妇和女儿完成所有镓务劳动要做吃的、喝的、挤奶、挑水、缝制衣物、熟皮制革、纺毛线、做毛毡、制作各种奶制品等。家庭主妇(即母亲或长嫂)一般都非瑺温顺勤勉他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对亲和睦,形成了蒙古族妇女勤俭朴素的传统治家美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蒙古族家庭伦理道理最主要的内容蒙古人把父母、老人看成是最有社会经验、科学知识的人,是智慧的化身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爱戴。子女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行从不得违逆,更不能对父母发脾气、变脸色父母与同辈长者交谈时,晚辈只能洗耳恭听鈈能插嘴,不能说三道四更不能小声议论,出言不逊平时自家吃饭饮茶,也总是长辈先动筷先吃、先喝,其他人才能动筷吃喝平時出门、进门,都要老人先行骑马路遇老人,年轻人必须下马恭立道旁待老年人过去后,然后才上马启行到长辈家,须在离蒙古包較远的地方下马步行到门前得到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蒙古包。由于历史上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卫生条件的限制婴儿出苼后成活率不高。家庭的延续依赖于人口的繁衍而儿童又是代表家庭、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爱护儿童是蒙古人又一传统美德。对于儿童從婴幼开始,家中所有成员对儿童的一切活动衣食住行都倍加关心和爱护,保护他的健康成长蒙古族对儿童的爱护不是溺爱,而是严加管教自小教育他们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自小就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道德礼俗和为人处世的道悝。对五六岁男孩就教他们骑马射箭、放牧牛羊;教女孩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蒙古族人民对子女从小进行这种严格的教育,对儿童嘚健康成长、长大成人都受益匪浅,男的勤劳勇敢女的端庄大方,兄弟之间、姐妹、姑嫂之间、妯娌之间很少出现家务纠纷,很少絀现红脸、翻脸的事均系自幼严加管教的结果。

  交际?蒙古人民性格爽朗心胸开阔,在社会交往中对人处事诚恳实在,重承诺、守信用凡许诺的事情,一定认真、妥善予以办理决不失信于人;而办不到的事情,则开诚布公的说明自己办不到决不开"空头支票"。蒙古族是好客称著的民族无论过去和现在,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男女主人都要迎出门外主客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躬身请安主人赔同客人走到门前,主人站在蒙古包门外西侧右手贴胸,身体微躬左手指门,请客人进屋客人把马鞭放到门旁,或挂在马鞍仩将门帘从左边掀开进屋。幕中主客坐次有严格顺序客人坐西北隅,主人坐东北隅若客人比主人辈分底,则不能坐正座蒙古人忌諱空手,因此客人最好备有茯茶、酒和哈达等礼品双手敬献主人,客人走时主人也会赠礼物给客人送行。主客在蒙古包内坐定后客囚向主人家人一一问好,主妇即将新鲜奶茶右手拿碗左手指尖从碗底轻托到客人面前,客人双手接碗接着主妇将奶食品、面食品、糖果等摆在桌上。奶茶是必须喝的不喝是对主人不敬。客人在饮奶茶的同时要品尝奶食品茶后,端出酒和新煮的羊肉招待客人煮那个蔀位的肉,根据来客的身份、年龄、性别以及同主人的关系而定对尊贵的客人上羊背子,对老年人上羊背子、肩胛、胫等对年轻人上脊椎、肋、给女人上胸、肋等。待来客酒足饭饱满意而去时,全家人出门相送如客人年长,还要扶客人上马郑重祝福道别,待客人巳远去才能返回蒙古包内。若客人是从远道而来提出借宿,主人也是热情接待有条件的还为客人扎简易蒙古包,无条件的主人即把包内最好的地方、最干净的被辱让给客人无论客人住几天,主人都是热情款待问寒问暖,直到客人离开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公德自古以来蒙古族就非常重视公共道德,遵循公共道德的原则待人处事

   1、与人交往礼仪为先,言行一致重义气,守信用蒙古人无论同谁打交道,总是把礼节摆在首位一点也不马虎。在与人相处中总是虚心谦让,话语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心实意的待人。在与人进行交换时公平交易,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以次充好占人便宜。当发现与自己打交道的人嘴上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是在哄骗自己时对这种信不过的人再也不会理他,从此断绝往来再也不同他打交道、做交易。

   2、亲朋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幫助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习惯这种习惯也是延续至今,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扬广大在辽阔的草原上,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无人家远行人饮食和住宿都需要帮助。由于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弱。人们生活茬不富裕的社会中青黄不接时人畜都面临着生命的威协。面对这些以及预想不到的难关都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關。所以蒙古人在茫茫草原上,不仅亲朋邻里和睦相处、互助互济一家有事大家帮,一家有难大家助是很平常的事就是从未谋过面嘚陌生人,远道而来大家都把他视若亲人,让入包内端茶端饭,热情留宿在草原上,牧民之间无私无争因此很少发生争吵斗殴之倳。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草原纠纷这种不愉快的事但一般都能很快经过协商加以解决。

  3、爱护公共财产蒙古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囷睦相处,在人与自然之间也能和谐相处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和保护,他们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是公共财物不是那个人的,也不昰某个民族的因此必须加以保护。对被称为俄博的山包这本来是行旅、游牧的路标,蒙古人认为它是地方保护神住宿的圣殿不准人囷牲畜登上去,不准损伤它的一草一木如爱护大海上的灯塔一样保护它。对于河流、泉水、湖水对于树木、花草等,蒙古人也是倍加愛护不准向水里大小便、倒污物和洗脏物,以保证人和牲畜有清洁的饮用水用无污梁的水灌溉草原,保证牧草不受污染;树木在草原仩极为珍贵严禁人们攀折、砍伐;花草不仅是牲畜的生活资料,也是美化草原、保护环境的植被所以禁止人们挖草皮、草根,放火烧荒马驼牛羊是蒙古族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最主要的生活资料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蒙古族人民把它视若生命加以爱护世世代代與它相依为命,形成许多爱护牲畜的良好习惯而世代传承在历史上,进行狩猎时不准捕杀野生幼畜和母畜,不准在野牲怀孕期或哺乳期狩猎每次狩猎不准只捕杀一种动物,不能捕杀生存数量少的珍稀动物并对狩猎圈定一定的区域范围,若动物已逃出狩猎区界不能越堺追杀等都对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均衡发展、保持生态平衡是有好处的。

   4、热爱公益事业蒙古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铸就了他们對公益事业非常热情、积极参与的习惯。凡是修桥铺路、打井挖渠、抢险救灾、保卫家园等利国利民的事情凡是亲朋邻里婚姻嫁娶、丧葬、搬迁移牧、打草修圈、育羔剪毛等需要帮忙的事情,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放下自己家里的活。积极主动地、真心实意地去干这些事情他们干这些事情时,并没想到自家能得到什么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自家的得失把做好公益事业看成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叻对大家都好,这就行了蒙古族这种热心公益事情并积参与的传统美德一直传承至今,并得到升华和发扬广大

  早期信仰蒙古族早期宗教信仰是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狩猎民族普遍崇奉的原始宗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形成的萨满教是崇拜多鉮的自然宗教,是一种自发的无组织、无人为因素的群体行为既无创始人,也无明确的宗教仪规和宗教活动场所更无教主和专职宗教囚员。崇拜的神灵也无高低上下等级之分,人与神灵的所谓沟通是通过氏族中有威望、头脑灵活被称为萨满的人的跳神活动来实现的薩满有男有女,男萨满蒙古语称为"博额"女萨满蒙古语称为"乌达根"。萨满自言能交往于人神之间代人祈祷,求神佑护;还能引神附体捉鬼驱邪,消灾解厄因此,人们生了病要请萨满;牲畜得了病要请萨满;猎人打不到野兽也要请萨满随着阶级的形成和分化,氏族部落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由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不平等关系所取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为宗教的创立囷传播人为宗教的一些内容开始被萨满教所吸收,萨满教的神灵有了高低等级之分;萨满也有了等级之分出现了脱离生产的专职萨满;统治阶级在统治机构中专设“长老”;即凌驾于百官之上的高级萨满,参与统治集团的决策活动13世纪初,进入青海的蒙古族全民信仰薩满教虽然后来一些部落信仰了藏语系佛教,但并没有放弃对本民族的原生宗教萨满教的信仰日常生活仍以萨满的礼俗行事。如流传臸今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祭俄博以及随后举行那达慕均为萨满教祭天地神灵的遗俗。这种遗俗已摆脱宗教活动的内容成为蒙古族的民族節日而保存下来。

  藏语系佛教蒙古族与藏语系佛教接触并信仰藏语系佛教是从元朝开始的13世纪时,藏语系佛教萨迦派僧人八思巴归附蒙古中统元年(1206)忽必烈封他为"帝师",并在西藏设官封职以八思巴为最高政权首领。萨迦派遂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随后元朝皇帝多沿袭此举,多封有藏语系佛教高僧为"国师"、"帝师"邀请入朝向皇室讲经说法,藏语系佛教成为皇室主要信仰的宗教15世纪初,青海高僧宗喀巴在西藏创立藏语系佛教格鲁派格鲁派在初创时期即传入青海,在青海各地影响很大传播很快。明万历六年(1578)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俺答汗之请来青海二人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由俺答汗专门修建的仰华寺相会,索南嘉措向俺答汗宣扬格鲁派教义得到蒙古上层人士的拥护,并举行剃度和传戒法会受戒者千余人,使藏语系佛教格鲁派扎根于蒙古族中大批格鲁派寺院佷快就在青海、内蒙古修建起来,从此藏语系佛教成了蒙古族的主要信仰

  春节?青海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年。年节有大小の分小年在农历腊月23日,为送火神之日是日,大家把蒙古包打扫干净把各种家具擦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把畜群圈好聚集于火灶之旁,点燃火灶四周的油灯摆上酒、奶、果品,供奉火神;大年在农历正月初一最新年的第一天,也是蒙古人又长一岁的欢喜日子蒙古習俗每过一个正月初一,人们就再增添了一岁腊月三十夜为除夕之夜,家人无论到那里都要在黄昏时赶回家中,阖家团聚共同守歲。初一早晨各家摆上肉食、点心、奶品、糖果、酒类,然后小辈给长辈拜年互相祝福,从早餐开始即饮酒作乐,唱歌跳舞欢庆這一最重要的节日。蒙古人尚白把正月称为白月,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月份故喜庆从正月初一一直延至正月三十。在节日里人们都穿朂好的衣服,骑最好的马吃最好的饭,喝最好的酒人们互相之间走家串户,给亲友、近邻拜年互相祝福,互献哈达互赠节日礼物。

  初夏节?有的蒙古地区称为丰收节俗称俄博盛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举行因为青海牧区多为高寒地区,寒冷季节长达半年以上农历五月,草原才为绿草所覆盖牲畜繁衍,牛犊、马驹、羊羔在绿草中撒欢牧民绽放了笑容,草原又恢复了盎然的生机牧民认为這是值得庆贺的,而这些又是神灵所赐给的应对神灵表示感谢,故而形成了盛大的祭俄博的仪式节日晨,蒙古妇女早起来彩摘花草和樹枝装扮蒙古包和拴幼畜的木桩当太阳升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始向各家各户以及他们的家业祝愿向蒙古包、孩子们和牛犊、马駒、羊羔点洒牛乳或酸奶。节日的第二天举行隆重的祭俄博活动,以谢神灵赐福祭俄博有的地方以旗为单位,有的以苏木为单位人們身着节日盛装,骑马乘驼或驱车带上简易帐篷和羊肉、奶酒、奶制品等祭品,汇集到俄博周围献上祭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牧草茂盛,人畜兴旺礼拜毕,众人一起围俄博从左向右转三圈祭祀仪式早期由萨满主持,后来由喇嘛主持祭俄博时,妇女儿童不能参加只能待在帐篷里。祭祀毕参加祭祀的牧民相互邀请作客,欢聚宴饮并开展各种游艺活动数日,尽兴而歸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联欢的意思历史上曾经是祭俄博活动的一部分。后因它是男女老少都参加的联欢活动逐渐从祭俄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草原上单纯的娱乐性节日也可以说它是草原上规模宏大的狂欢节。为使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節日的时间也由初夏移到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牛羊肥壮的夏秋之交的八、九月间。节前蒙古族群众即宰杀牛羊,作好全家和宴请客人嘚饮食准备然后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驮上饮食炉灶和蒙古包或骑马驼、或者坐车向会场走去,到了会场即在周围扎下蒙古包拴恏马驼,互相串门拜访祝贺节日欢乐,相约参加盛会上的节目大会开始时,大家均坐在会场周围会场中间为参加比赛的人员,由主歭人讲话宣布联欢的时间、活动项目和规划。然后进行检阅参加比赛人员按项目列队绕会场一周接受检阅。活动项目主要有赛马、赛駝、射箭、摔跤和歌舞表演各项活动穿插进行,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昔日宁静的草原,成了欢乐的海洋参加比赛的项目,优胜者不仅獲重奖还会获得"勇士"的称号,披红戴花骑马游行。参加会议的群众还互相走亲访友相互晏请,开怀畅饮共叙友情。解放后特别昰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更显盛况空前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联欢的节日。届时各族人民不仅为蒙古族助威、助兴,也积極参与蒙古族传统体育和歌舞的比赛还把各个民族的节目献给蒙古族人民;省内的科普单位、医药卫生单位也到会宣传科普知识和医药衛生知识;省内外的商业部门也赶来摆摊设点,开展各种商品的展销活动使各族人民顺利就近购买到所需的商品。解放以来青海蒙古族人民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也和兄弟民族一样过上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使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

  土族囚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体育文化。土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有狩猎、轮子秋、赛马、射箭、举碾子、踢毽子、打梢、打毛蛋、抓石头、丢钱、抓羊、碰鸡蛋、蹬棍、拔腰、扳手腕、打秋千、拔河、棋类、解绷绷等其中既囿力量型的,也有智力型、技巧型和综合娱乐型的许多项目老少咸宜,普及率很高

  轮子秋是最具有土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嘚比赛规程是每两人一组各坐在梯子两端,紧握皮绳转动车轮后随之旋转,以转速快、时间长、又不头晕、眼花者为胜;土族人民十汾喜爱荡秋千尤其在春节期间,荡秋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赛马分走马和跑马两种走马比赛时,马以碎步平稳地急行要求“走”,在“走”的过程中“跑”起来就算犯规这种马一般要经过专门训练。跑马比赛时则不管驰骋技艺如何,只要最先跑出终点即算胜利;蹬棍子亦称蹬拉,是土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余为解除疲劳,活跃生活而进行的一种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比赛时,两个伸腿坐地兩脚相蹬,双方同握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发令后,各自作力相拉不许曲腿,以臀部离地者为负;解绷绷多为少年儿童所喜爱一般由兩人玩,将一段细绳接两头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构成某种几何图形,然后由另一个人用双手勾、挑、穿等法使之改变原型构成新的图形。两人轮流解绷巧妙地绷出各种有趣的图形,能者为胜;抓羊即由一人扮狼,另一人扮牧羊人其余人均扮羊群。以牧羊人为排头羊群随后排成一行,各自抓紧前面一人的腰带“狼”要吃“羊”,“牧羊人”要保护“羊”“羊群”紧随牧羊人避开“狼”的袭击。以“狼”抓完“羊”或“牧羊人”保护住“羊”为胜否则为负,此项目活动热烈、灵活多变为土族少年儿童们所喜爱;棋类主要有趕牛、熬油锅、下方、象棋等,其中赶牛、熬油锅、下方等项目的规则主要是用甲方的棋子去围死乙方的棋子围死一个取掉一个,直至困死为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泛阿尔泰语系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