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在河南户口参加工作,后在内蒙临河工作,现户口从河南户口签到包头,2021年办理退休在包头能办理吗?

您的位置:
天南地北的包头人(四)历史名人
高欢 北齐神武帝(496年-547年)
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北朝东魏权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一说内蒙古固阳),成为鲜卑化汉人。他曾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他竭力调和汉胡关系,依靠鲜卑族和汉族高门,扩充政治实力。普泰二年(532),一举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静帝并挟其迁都邺城。高欢专擅东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
《三国志11》吕布形象
吕布 三国第一猛将
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号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关于吕布的籍贯,史料记载:“吕布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并州——五原郡九原,按今天的地域位置分布,为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吕布确是内蒙古包头人氏。现在的五原在古代无地名,在东汉吕布时期属朔方郡管辖,不属于五原郡或九原郡。现在的五原在1903年才设的厅,1912年被称为五原。” 《前汉书》中明确记载五原郡为秦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九原(今包头市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以东,阴山以南。当时五原郡为16个县,其中又包括九原县和五原县。
包头三位蒙古族文化名人
史料记载,清初,蒙古族乌拉特部从呼伦贝尔迁居到包头市区哈德门(现哈业脑包哈德门)。分前、中、后三旗,地域从现在的美岱召的美岱沟(时称“哈壬贵高勒”意即“树林阴黑的山沟”)到阿拉善盟;南北从黄河北岸到蒙古国边境。梅日更(即梅力更)召、昆都仑召、阿贵图召(现营盘湾)五当召逐渐成为乌拉特部的政治文化中心。清中期三旗改称东、中、西公旗,19世纪,三旗分开居住于石拐、昆都仑召、白彦花。解放后又改称前、中、后旗,包头市是建在这片草原上的一座城市。黄教曾在这里盛行一时,这片土地也培养了一些文化名人。
罗布森丹碧佳拉森的最大贡献是重新编译了梵文
罗布桑丹毕佳拉森
罗布桑丹毕佳拉森(年)是梅日更召第三世活佛,号梅日更葛根。18世纪上半叶,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大文豪、学者﹑作家﹑诗人﹑蒙古语言学家﹑天文学家和蒙医学家。特别是为藏传佛教的蒙古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巨匠。他一生作有大量的歌曲作品,这些歌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歌体裁。他一生著书立说,名达中外。
罗布桑丹毕佳拉森出生于原乌拉特中公旗(现在的黄河以北麻池、青山、昆区至蒙古国边境)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俗名,梅日更巴特尔。康熙六十年(1721年)继葛根世位,在名师诺门达贲等大学者的精心教导下,从小精通蒙、满、藏、梵、汉五种语言文字。
梅日更葛根著有历史著作《大蒙古源流黄金史纲》(1765年著,未写完)、医学著作《木纳山药物》、《梅日更葛根医方》;1783年北京印书馆编辑出版《罗布森丹毕佳拉森全集》,收录了他的诸多颂词、经文和蒙古族民俗、天文、医药等方面内容的作品130篇。
上世纪90年代初,包头市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梅日更葛根研究》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出版了《大蒙古源流黄金史纲》、《梅日更召创建史》(1846年著)、《罗布森丹毕佳拉森全集》(英国收藏,部分影印)及中外《梅日更葛根研究论文集》丛书。2009年8月,流失海外200多年的梅日更葛根《罗布森丹毕佳拉森全集》(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收藏1783年北京木刻版,影印)顺利回归。
罗布桑丹毕佳拉森,以开放的意识全面接触各种文化,不但对汉族儒学、道家等诸学问有较深的了解,而且系统地掌握了古印度五大学。他提出的许多哲学思想是在佛教、道教、儒学、古印度五大学以及蒙古族传统萨满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他把蒙古族传统的生活哲学观与汉族“三纲”、“五常”以及古印度的“十六道德”的观念结合起来,提出“光明天”的本源论,提出以“天”、“佛”、“命”三者的互动整合为基础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社会、历史、自然诸现象。他把汉族“五行”概念与蒙古族传统礼俗观相结合,提出“五性”和“四相对”的道德观,认为“躯体”、“言语”、“心境”为人的三大属性,为了驱除“言语”之罪孽,应该用高雅优美的曲调来念诵佛经。他在《大蒙古源流黄金史纲》中,用有力的证据驳斥了元朝以来“蒙古血统源于吐藩”的观念,认为是“笔误……是想迎合”等等。
据学者研究,罗布桑丹毕佳拉森开创了蒙古族诗词新的体裁,是现代大学文学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他具有扎实凝练的语言学知识和卓越非凡的音乐天赋,在不同的两种语系,两种文律间找出共同性从而使蒙语文诵经既不偏离其原貌,保证诵经的完整性和佛教音乐独特的风格神韵,又符合蒙古语言规律,把众喇嘛的颂唱节奏整齐到规范化的节奏模式中,达到同节奏、齐声调的吟诵效果。
他对蒙古族佛教音乐的贡献还体现在对“查玛”乐舞动作及伴奏音乐的一系列改革上。梅日更召“查玛”乐舞是由梅日更召第一世经师乌云达贲开始编创,梅日更葛根对其音乐和舞蹈动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在1750年完成了蒙古族历史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完成的音乐舞蹈专著———《钻石念珠》,全文四千余字,书中对“查玛”乐舞特定角色的装扮、所执法器、舞蹈动作、表演程式、伴奏音乐以及其功能、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梅日更葛根八十一首诗歌”是罗布桑丹毕佳拉森创作的词曲。实际数字不止八十一首,“八十一首”是民间的习惯叫法。梅日更葛根的诗词、歌曲大多是直接面对普通民众的通俗作品,因此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被学界称为“18世纪白话文作家”。
梅日更葛根的歌曲绝大多数是长调歌曲。还有为数不多的短调歌曲,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和丰富博大的知识内容,与古朴典雅的曲调融合在一起。
他将作品习俗化、民间化、生活化,长久保持生命力。如,乌拉特部宴俗中,有酒宴开始时歌唱“三福”歌;婚礼仪式上,新人向父母亲敬酒时则要唱《后梁上的紫檀树、》、《半个月亮》、《巴音杭盖》等歌;“乌查”(羊背)上宴要唱《祝福的力量》;酒宴结束时要唱《阿拉泰杭盖》,是乌拉特部传统宴俗生活的一次艺术化的发展。
毕力衮达赖
毕力衮达赖(希日布扎木苏) (约年),蒙古族,北京净住寺大喇嘛,把《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的“八大翻译者”之一。生于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焦其德氏(蒙古族姓氏)的普通牧民家庭,现在的包头哈业胡同、哈林格尔一带人。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在《梅日更召创建史》中有翔实的记载。
其童年在梅日更召第一世活佛及第一世朝尔吉诺门达贲的精心培养下,精通蒙、满、藏、梵、汉五种语言文字。约在17世纪90年代,受到满清“国师”第二世章嘉呼都格图和多伦甘珠瓦葛根的欣赏,拜两位高僧为师并跟随进京。康熙五十九年至乾隆五年(年)在北京藏文学校执教,撰写《内济陀音传》(1739年),编著蒙古语法书《心蒂之鉴总汇》以及梵、藏、蒙词典,参加审订刊印《藏语简明读本》,乾隆六年至十四年(年),参加编写《甘珠尔》、《丹珠尔》的内容提要《智慧之鉴》和《梵、藏、蒙难辞释义》,与衮布扎布合著蒙、藏对照的《藏语便学书》,并从事其刊印。
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间(年),重新校审蒙文《甘珠尔》经后再次刊印,汇编为一百零八卷,于1720年木刻印刷(全部)。之后,又奉乾隆帝之命,在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的主持下,与来自蒙古族各旗寺庙的近200名著名的喇嘛和学者,把佛教经典《丹珠尔》经译成蒙古文,民间称他为“乌拉特顾实”。
乌拉特顾实毕力衮达赖是清代蒙古族渊博学识和卓越才干的学者,为蒙古族甚至我国出版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从上世纪到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乌拉特顾实毕力衮达赖及他的作品并正在对他开展研究。
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
金巴道尔吉
《水晶鉴》的作者金巴道尔吉系清代乌拉特部人,在昆都仑召的学位是拉然巴喇嘛,通过学习晋升为“西巴仁”(主寺)。道光年间,金巴道尔吉在札萨克辅国公喇旺里克津的建议下著就了《水晶鉴》。《水晶鉴》基本分为三卷,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记载,印度、西藏诸高僧的传记;有关中国地理方面的记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的路线;西藏的地理方位;从古代到朗达玛为止的西藏诸王及其与佛教的关系;蒙古诸部及其行政划分,成吉思汗的历史,拖雷、蒙哥、忽必烈及元朝诸帝;内蒙古诸部王公及其归属清朝的详细经过;以清代皇帝称谓记述了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为止的清朝、蒙古、西藏诸事件。
《水晶鉴》包括神农、黄帝、伏羲氏、墨子、老子、唐僧、汉献帝等人物以及朝代名称、古代官名、古代年号、各种宗教名称及地名。另外,此书中的蒙古史部分,时间是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该部分被专家称为“蒙古编年史”。因此,《水晶鉴》成为世界各国蒙学研究者研究清代蒙古史的必备资料。书中对清代的蒙藏关系、蒙满关系、蒙古和准格尔的关系、漠南蒙古王公归属清朝的详细年月和当时的蒙古社会状况作了详尽的说明。
《水晶鉴》一书为蒙古族文化领域的巨著,该书在思想上主张统一,强调民族团结,谴责噶尔丹叛乱。
辛亥革命爆发,云亨受萨拉齐咨议局委派赴包。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字嘉惠(一作嘉会)。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02年入归绥中学堂读书,1905年毕业,加入同盟会,积极宣传革命。1910年考入北京殖边学校,次年回内蒙古筹划武装起义。1912年初,被同盟会任为绥远将军,与阎锡山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未克。后至上海、南京见孙中山和黄兴,支持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旋回太原,于副官处任职。后受阎锡山排挤,赴陕西,与胡景翼、弓富魁等继续讨袁(世凯)。1919年发动地方武装反对北洋军阀,又与景梅九等一起反对阎锡山。因屡受挫折,神经失常。1925年奉冯玉祥之命,收编游散部队,拟组织国民军第五军。次年2月在洛阳城西观战时,中弹身死。
日,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阎锡山也率部分新军北上,攻占包头。云亨受萨拉齐咨议局委派赴包,欢迎阎锡山率部东进萨拉齐厅。阎派云亨速返萨拉齐策动响应,占领萨拉齐城后,又派人到水涧沟门与云亨共商进兵归绥。12月8日,云亨等随阎锡山率部离萨拉齐,向归绥进发。同日同盟会中央任命云亨为绥远城将军。后绥远未攻克,云亨随阎军赴晋抵忻州。当时,南北议和尚未告成。山西政局由继任巡抗张锡銮和北洋三镇协统卢永祥控制。阎军至忻州,回不了太原,委派云亨赴北京找袁世凯交涉,袁世凯挟嫌推诿,以自己无权任命督军为由,推到南京政府身上。云亨又南下上海、南京,分别晋见孙中山和黄兴,对南北议和中确认太原新军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南京政府承认阎锡山督军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反晋后,南北议和告成,孙中山解职,袁世凯任大总统,阎锡山成了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副官处给云亨安排了个闲散职务。
1915年,阎锡山派云亨协助孔庚镇守包头。8月到任,10月孔庚调任大同镇守使,被迫交出军队,就此下台。云亨无上就附,便与孔庚旧部一些革命党人离晋赴陕西,凤入胡景翼、弓富魁领导的反袁斗争。不久,阎锡山用甜言蜜语将云亨骗回太原,一下火车,就被扣起来,押送北京,向袁世凯邀功请赏。不久袁世凯在举国一片讨伐声中死去,云亨才得以解脱。
险遭不测的云亨,识破了阎锡山的本来面目,带着屈辱和愤怒同京返晋。阎锡山假惺惺地到车站迎接,将罪责推到袁世凯身上,称自己“完全不能自主”,并送百元路费,表示歉意。对阎的拙劣表演,云亨嗤之以鼻。掷还“旅费”,指袖归乡,继续投身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9年,云亨和国民党派来的乔之和等人,发动地方武装,同军阀都统蔡成勋的部队作战,在万家沟被包围,吃了败仗,乔之和牺牲,满泰化妆成喇嘛,到五当召避难。云亨潜匿在石拐煤窑避风,风声过后,回家乡水涧沟门,做私塾先生。
1925年初,云亨应冯玉祥之邀赴京。冯让其随胡景翼的第二军前往河南,拟收编游散部队,组织国民第五军。2月22日,国民军胡景翼部队与陕军憨玉琨部在河南禹县开战。3月21日陕军败北,胡景翼班师洛阳,占领河南。战火刚息,时局不稳,一天云亨去洛阳西关外的一个黄土坡察看,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终年42岁。
中小学生代表向革命烈士高万章敬献花篮
高万章 革命烈士(字参夫、曾用名高陵平)
1909年生于曾隶属包头县的虎石梁乡(今伊盟达拉特旗呼斯梁乡)。早年在包头马王庙小学和包头中学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包头搞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被汉奸杀害在土默特旗野场村,年仅31岁。 高万章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就读于私塾,1923年进入包头第一高级学校(马王庙小学)学习。当时该校有8位教师,其中4位(田澍、黄勋、郭和甫、田宜书)就是共产党员,1926年1月根据中共顺直省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包头支部。〈共产主义ABC〉、〈反杜林论〉、《共产党员宣言》等革命书籍已在教师中传阅,年时代的高万章无疑受到这些教师进步思想的熏陶。 1926年7月,17岁的高万章考人绥远第二中学(俗称包头中学,今包头市第一中学)。当时国民革命正处于革命高涨时期,包头是西北地区国民革命的中心之一,冯玉祥创建的国民军联军总部设在包头,国民党内蒙古党部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总部也在包头,包头还成立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和内蒙古军官学校。因此作为绥远西部的最高学府包头中学革命气氛亦异常高涨,语文教师共产党员李振乐(字长儒,山西长治人,北师大毕业)经常给学生宣传国民革命,介绍鲁迅、蒋光慈等人的作品,对高万章等学生影响很大。与高万章同班的乔培新回忆说:"这位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些革命道理,那些革命道理当时我虽然不全理解,但是我的心扉里开接受列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乔培新":“回忆我在包头县委的工作前后”)。
1929年,高万章从包头到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入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次年,父亲高焕和侄儿高保存、高万仁组织社团与达旗王府抗衡,拒交水草税和靠圈税。不久,达旗王爷康达多尔济下毒手杀害了高焕和高保存,高万仁转移及时,才幸免于难。高万章悲愤之余上书绥远省政府状告达旗王爷,但无济于事,从而在他心中埋下了憎恶黑暗社会和寻求光明的种子。1932年高万章考入中央政治学校财政系,不到一年深感学校黑暗沉闷得使人要发疯,于是重新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
伟大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中,高万章是北平大学农学院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的组织者,他面对大刀、水龙、警棍毫无畏惧。后参加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犬学农学院大队负责人。1936年6月经李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北平大学农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高万章从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受党组织派遣到包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绥西屯垦督办办事处任农业技术指导员。绥西屯垦督办王竭国号称"绥西王",其办事处是包头最大的院落,因此高万章在此任职十分安全。任职后他回到达旗杭锦淖看望自己的妻儿。他的妻子和儿女住在一间破烂不堪的小茅庵里,夏日饱长饥.寒夜无被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组织上随时需要他转移,为了革命他只能舍家而别。他离家后妻子无力养活儿女,含泪卖掉小女儿,不久积劳成疾含恨离开人世。孤儿高智先在左邻右舍接济下长大成人。
1937年10月,日寇侵占包头前高万章按党组织安排到后套绥远省国民兵一旅一团任政训员。1938年6月,党又派他到驻晋南的王靖国部做统战工作。1940年,高万章任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托克托县工委书记,他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筹集物资,搜集情报,除奸反特做了大量工作。8月,他与工委宣传部长李永茂在野场村(今土默特左旗)布置工作被里素村救国会成员叛徒梁文举和胡亮出卖被捕。高万章和李永茂被绑拉到万兴圈地畔,挖了一个五尺深的土坑,高万章视死如归对李永茂说:"革命就要有牺牲,今天我们就在这里牺牲了,也是光荣的。"胡亮亲手用木棍把他们二人打入坑中,一锹锹的土默川黄土埋在烈士的身上。沃土忠骨共千秋,只有滚滚黄河在不停地倾述着高万章烈士战斗一生。
来到包头,你就不能不去美岱召;去过美岱召,你就不会不知道三娘子。
三娘子又称也儿克兔哈屯、钟金哈屯,真实姓名已难考证。三娘子是蒙汉人民对她亲昵而又尊敬的称谓。1550年她生于鄂尔多斯草原,自幼容貌姣美,聪明机敏,能歌善舞武艺超群,且善“番书”。1570年,她成为蒙古族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的爱妃。
阿勒坦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代孙,是当时蒙古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以丰州滩为根据地,他的家族曾长期驻扎在包头的美岱召。阿勒坦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明智的政治家,善征战,基本上是战无不胜,当时的蒙古人尊称他为“圣狮”。1581年,阿勒坦汗病逝,其子黄台吉当袭顺义王。在明朝封疆大吏眼中,只有三娘子能控制政局,左右蒙古各部落的向背,挟制黄台吉走通贡互市道路,所以就由宣大总督郑洛出面劝导三娘子按照顺继婚的习俗,下嫁给黄台吉。郑洛说:“汝归王,天朝以夫人封妆;不归,一妇人耳”;“若三娘子别属,我封此黄台吉何用”。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愿下嫁黄台吉的三娘子只好从维护大局着想,抛开个人得失,做了第二代顺义王夫人。三年多后,黄台吉去世,其长子扯力克继承顺义王的王位,明朝又要求三娘子再醮扯力克,三娘子再次屈从,当了第三代顺义王夫人。后来三娘子成功地劝阻了扯力克弄兵扰边,明朝正式册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凡顺义王向朝廷秦禀的公文,都要有忠顺夫人的共同签署,三娘子名正言顺地成为蒙古各部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
三娘子逝世于1612年,享年63岁。生前与阿勒坦汗、黄台吉同住在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扯力克承袭顺义王后,三娘子便移居于亲自主持修建的归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旧城。三娘子去世后,葬于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背后的宝丰山南麓,城内为她修建了“太后庙”,以供岁时祭祀。因而,太后庙又被称为“三娘子庙”。
1890年,生于土默特右旗将军尧乡白青尧村。
1900年,土默川兴起义和团运动,年仅10岁的白英即投入了练神拳、烧教堂的行列。
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临河支部的宣传兼农运委员,后投入到中共临河支部领导的解决贫苦农民土地问题的斗争中。
1930年冬,白英和李春秀发动无地和少地农民联合上书,向绥远省政府申请买地。1931年初,牵头在陕坝成立办事处,并到绥远省政府请愿,贫苦农民购得了部分土地。1932年2月,在陕坝正式成立由白英负责的农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1500多名。
1938年秋,中共萨(拉齐县)托(克托县)归(绥县)工委的薛士英、杨建林、杜如薪等受绥蒙工委的派遣,从伊克昭盟来白青尧,同白英取得联系。
1939年夏,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派马之歆到白青尧开展抗日工作,在白英的协助下,全村70%以上的人参加了抗日救国会,20多人赴伊克昭盟桃力民和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受训或参军。
1943年,到后套开展革命工作。
1946年,因过度劳累身染重疾,去世。
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川北,家境贫寒。
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3营班长。1938年10月,随李井泉支队来到绥远大青山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武装——绥远3团。1941年夏,调绥西二连任党支部书记、副指导员。
1940年到1942年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封锁了通往大青山的一切交通要道,并不断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扫荡”。毛汉云率领二连的全体战士,在每次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他勇敢沉着,并善于分析敌情,灵活机动地指挥全连战士与日伪军周旋,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1943年冬牺牲,年仅26岁
又名张二满,苏波盖乡美岱桥村人。由于生活所迫,10多岁就当了钉鞋匠,饱受歧视。一次给美岱召警察所的警察钉鞋,遭到毒打。1941年参加萨县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萨县抗日游击队不久,奉调蒙古游击队任副班长。1941年秋,蒙古游击队遭到叛徒胡定良部的袭击,多数同志英勇牺牲,张占海脱险,回到由萨县抗日游击队改编成的绥察独立二支队二连任班长。
张占海为人忠厚,作战勇敢。从1942年到1944年间,相继参加三合义、乌良石太、孤石坝、菜园沟、察素齐、五里坡、陶思浩、朱尔沟、上庙沟等战斗。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深受战士拥戴。
1944年7月,在同顽固派鄂友三部史建福团的战斗中身受重伤牺牲,年仅25岁。
丁道衡 地质学家
丁道衡 白云鄂博的发现者
白云鄂博铁矿是由我国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于1927年在他西北科学考察之行的途中首次发现的。从此,白云鄂博才渐为世人所知。
“三日晨,著者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山壁皆为矿区。”这是丁道衡自述发现经过时说的一段话。
一连数日,着了迷的丁道衡总要跑到这里来,采集标本,预备回去进行室内研究。考察期间,丁道衡采集了各种的矿石及岩石标本,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构造以及矿区的生成、铁矿储量、矿石成分、地上水源等项进行了初步调查。他认定了这是一个蕴藏丰富、远景广阔、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除了单纯的科学发现,丁道衡还将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的工业开发上。首先,他考虑到交通运输的问题,提出了修筑白云鄂博与包头间铁路线的设想,进而他科学地提出,包头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出路甚多;其次,他还断言:“毫无疑义,假如能够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它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
若干年前,这个当时仅有28岁的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周密的科学思考,得出了上述结论。是他预言了包头钢铁联合企业的诞生。
在结束了3年的西北考察之后,丁道衡回到北京。193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在丁道衡之后,1935年,地质工作者何作霖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矿物中含有两种稀土矿物(氟碳铺和独居石),他将这两种稀土矿物分别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在此之后的1944年,另一名地质工作者黄春江循着丁道衡的足迹,对白云鄂博进行了再一次的考察。黄春江继丁道衡发现主矿后,又发现了白云鄂博西矿和东矿。黄春江首肯丁道衡关于在包头附近建设一座大型钢铁企业的设想,进而指出应该利用黄河作为这一钢铁企业的工业水源。
解放前,基于以上三个人的工作,基本勾出了白云鄂博矿藏的大貌。尽管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丁道衡无法对白云鄂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他的这一发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今天,昔日的荒漠已经成为雄伟壮观的新矿区,从这里采掘出的矿石源源运往包钢和中国稀土公司冶炼厂。白云鄂博的开发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包头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显赫的重工业基地。这些发展和变化都是与丁道衡先生首次进行的工作分不开的。丁道衡是开拓“白云大道”的先驱者之一。
原名王景玉,萨拉齐县(今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人。1937年10月,归绥、包头相继沦陷,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父老,王经雨弃家从戎。1939年3月,经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高鸿光、刘启焕、王弼臣介绍,王经雨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八路军解放了萨拉齐,王经雨担任萨县县长,带领有关人员奔走于萨县、美岱召、苏卜盖、鄂尔圪逊等地,动员青年参军,组织地方武装,安排照顾伤病员,筹集军需做好攻打包头的支前工作。1954年担任乌盟军分区副政委兼中共乌盟盟委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6年12月,从部队转业,任乌盟盟委书记、内蒙古干部文化学校党委书记、内蒙古党校党委副书记等职。1961年带头响应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号召,动员儿子和儿媳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于日逝世,终年70岁。
在革命工作中,王经雨常常舍小家顾大家,他一生生活俭朴,遇到有生活困难的人常解囊相助,深得群众和同事爱戴。
文化大革命早期照片
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沙尔沁乡阿都赖村(今包头市郊区)人,中共党员。恒升幼时其父两次送他去广化寺当喇嘛都拒不从僧。1912年至1918年,分别在土默特旗参领都格尔扎布处及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学习蒙古、汉文。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北平蒙藏学校深造。1919年冬,因病辍学。1926年春,恒升参加了土默特旗地方武装——绥远陆军骑兵第一旅(俗称“老一团”)。1929年至1935年,恒升家中一直是中共党员秘密活动地点。1935年7月,中共绥远特委邀请恒升当蒙语翻译,取道蒙古去苏联向共产国际请示工作。因身份不明,恒升等4人被蒙古内政部扣留3个多月,后特委3人去了苏联,恒升留在乌兰巴托教书。1937年2月,恒升回到故里。1938年7月,在土默特高等小学堂执教蒙古语文。1939年9月,中共土默特工委成立以后,恒升一直和工委保持着联系。
新中国建立后,恒升历任绥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民族教育科科长、农林厅畜牧局局长,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和内蒙古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处长等职。1953年恒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斗迫害。1978年逝世。(记者 张鹿园 整理)
巴增秀 (1916年—1942年)
原名阿拉更,化名李彤,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并因眼疾致右眼失明。1936年,巴增秀来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就读,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1939年,巴增秀和20多位蒙古族青年,经过一个多月艰辛跋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党中央的热情接待,在陕北公学五十五队(后改为民族部)学习。194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6月,巴增秀受中共西北局派遣,回大青山抗日前线,在大青山绥西地委工作。由于当时正值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巴增秀坚持和地委的同志们一起开展游击战。后根据组织决定,她化名李彤,赴武川县建设科当科员,分管文化和民族工作。巴增秀是当时县政府唯一的女性,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她和男同志一样钻山洞、吃野菜,经受了各种考验。
1941年冬,抗日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巴增秀被派往井儿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情况下,她深入沟上沟下20多个村庄动员组织群众挖土窑、修房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抗日游击队在井儿沟的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在带领乡亲们与敌人斗争中光荣牺牲。
蒙古族,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后湾村人。其父云亨是辛亥革命内蒙古早期革命者之一。1923年,与乌兰夫、奎璧、云长河等人入北京蒙藏学校读书,受李大钊、邓中夏影响,追求进步。
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底,李大钊将其送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后在第一军任警卫连连长。1927年春,随军参加北伐,后到南京驻防。1930年至1932年,在南京军政二校蒙藏高级教育班学习。
1932年秋,云继先应邀回内蒙古帮助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组建蒙古干部学生队,任队长。1934年,蒙古地方自治区政务委员会在百灵庙成立,云继先任保安处第二科科长。
1936年初,德王在日本侵略者操纵下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公开叛国投日,引起蒙古族各阶层人士的极大愤慨,蒙政会内部也动荡起来。云继先等率保安队800多名官兵和几十名文职人员举行武装暴动,为了应付日本特务机关,暴动队接受了傅作义临时授予的“萨拉齐防共大队”和“归绥防共大队”称号,云继先任总队长,带领“萨拉齐防共大队”进驻水涧沟门、板申气一带。
1936年,被德王爪牙枪杀。
被日本宪兵队刺死
张二秃(1917年—1941年)
又名张铁柱。出生在萨县(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八、九岁就开始放牛、放马。稍大后,靠耕种自家的少量土地和打短工生活。
1939年,先后秘密加入农民抗日救国会和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共萨县县委在大青山美岱召野鸡圪洞举办的党员训练班。
1941年9月,由于叛徒郭志宏告密,张二秃在苏波盖村被日本特务逮捕。押到美岱召警察署后,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将其肋骨打断。后被送到萨拉齐宪兵队,受尽百般摧残。年底,农历腊月初三,日本宪兵队将其装进麻包,用刺刀活活刺死。张二秃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至死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高志 (1922年—1942年)
又名高威栓,汉族,土右旗美岱召村人。192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因家境贫寒,13岁就给村中有钱人放牲畜,常挨打受气,因此养成了倔强抗争的性格。
1937年10月,萨拉齐县沦陷,美岱召一带沿山村庄成为八路军的活动中心地区,也是日伪监视控制的要地。1938年秋,八路军李井泉支队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平川,宣传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16岁的高志加入了农民抗日救国会;1940年参加萨县抗日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调入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警卫班。
1940年至1942年期间,高志相继参加过柳树淖、五里坡、察素齐、耿家营、朱尔沟、陶思浩等战斗。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深受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赞誉。
1941年夏,部队在陶思浩一带活动。高志因髌骨受伤,不便当步兵,后调骑兵三连,继续战斗。
1942年牺牲,年仅20岁。
段生华 (1918年—1940年)
原萨县鄂尔格逊村(今属包头郊区)人。在鄂尔格逊小学读书4年。初小毕业后,考入萨县第一高级小学(今萨拉齐大东街小学)。读书期间,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一年后,辍学随父亲到固阳县务农。
1938年参加革命,担任固阳县大榆树滩动委会主任,期间不断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八路军征粮筹款。同时组织和发展抗日游击队,袭击日伪军。有一次,国民党自卫军的一个连,以讨伐为名占据了动委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段生华巧布疑兵之计,把刚刚组建起来的一支游击小队隐蔽在山头,首尾相接,虚张声势,敌人以为八路军的大部队来了,便仓皇逃窜。
1939年,段生华调任萨县四区区长,继续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春,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王弼臣等人的支持下,段生华、王经雨、杨思华组建起萨县抗日游击队。段生华在游击队虽然没有兼职,但经常对游击队的工作进行指导,他活泼、谈笑风生的性格,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1940年牺牲,年仅22岁。
刘深源(1910年—1944年)
刘深源,又名刘玉贵,化名刘三秃。萨拉齐县美岱桥村人。
1927年夏,考入绥远第一中学,一年后转到绥远中山学院,期间经常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做社会调查,宣传马列主义。
1929年,组织中山学院学生罢课,遭到反动当局镇压,后被捕。释放后,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美岱桥村,在村里开了个饼铺子。每晚聚集青年农民宣传进步思想,揭露社会黑暗,团结了一批青年农民。
年,将自家的100多亩土地分给村里无地少地的农民,并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绥远省,刘深源投入到抗日斗争中。1938年秋,刘深源重新和党组织取得联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王经雨、王弼臣在美岱桥组建抗日救国会、党支部和游击小组。经过长期艰苦的组织发动,于1940年初建立了萨县抗日游击队,美岱桥村先后有27人参加。
1941年冬被叛徒郭志宏(1957年被镇压)带领日本便衣特务逮捕。
1944年春,被日军杀害,年仅34岁。
何作霖 稀土矿物发现者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绥远省达尔罕旗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3年丁道衡考察结束返回北京,委托他北大地质系的同学、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功底的何作霖对白云鄂博矿石进行研究。
据何作霖的夫人张泽纯回忆:“他像是着了魔,不分昼夜地摆弄着矿石标本。”
做岩矿鉴定,首先要把矿石切成极小的薄片,然后研磨,磨到透明为止。当时,北京正是柳絮飘着“雪花”的季节。何作霖身披柳絮,每天都埋头在院子里砸石头、切石片、磨石片。
何作霖在显微镜下观察萤石型标本时发现了除常见的磁铁矿、磷灰石外还有一种粒度极小的异常矿物。经钠光源检验,这些微粒一种属于四方晶系,另一种属六方晶系。前者为浅黄绿色,后者为浅绿黄色。他立即意识到它们可能是两种稀土元素矿物,但仍需进一步证实。于是,他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严济慈教授帮助进行光谱分析。弧形光谱图上终于显示了镧、铈、钇、铒等稀土元素的谱线波长。
由此得出结论: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含有极为珍贵的稀土元素。
何作霖不仅从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发现了稀土元素,还是我国第一个从岩矿中提取稀土的人:他使用了多种化学和物理方法,从仅有的1.0394毫克的萤石粉末中提取到0.01毫克的浅黄色的稀土矿物粉末。
1935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4卷第2期刊登了何作霖的研究报告《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英文),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告:白云鄂博矿物中存在着稀土矿物。
可惜的是,这一重大的发现,竟湮没于乱世,多年无人问津。
1955年10月,中国和苏联在北京签订了《中苏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协议中第4204项规定,共同进行白云鄂博铁矿的研究。
1957年7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讨论了对白云鄂博铁、稀土矿的研究计划,并签订合作研究协议。
根据协议,1958年中苏科学院合作地质队成立。中方12人,队长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室主任何作霖教授担任。苏方7人,队长由苏联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索科洛夫教授担任。他们的任务是再对白云鄂博进行综合研究。
日,自称“盼了25年”的何作霖终于踏上了白云鄂博这块向往已久的神奇的土地。
第二天,何作霖便与索科洛夫率领队员登上了海拔1783米的白云鄂博主峰开展了第一次野外地质调查。一路上,所有的队员面对着矿区内矿物的多样性和矿产的密集性赞叹不已。何作霖更是不放过研究中任何细致的环节,从标本的采撷、制作、初步分类到原始资料的撰写编汇,事无巨细,都必躬亲。经他本人用岩石偏光显微镜鉴定的矿物薄片达十盒之多,有数千片……
如今,稀土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何作霖也因其伟大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龙梅、玉荣和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合影。
草原英雄小姐妹
龙梅、玉荣 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日),看护新宝力格公社的384只羊群的担子就落到了从小就参加了牧业劳动的龙梅和玉荣的身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中午时分,低垂的云层洒下了一串串的鹅毛大雪,怒吼着的狂风席卷着飞扬的雪花。刹那间,白毛风吞没了茫茫的草原:暴风雪来了! 龙梅和玉荣急忙地拢住羊群,转身往回赶羊。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在这关键的时刻龙梅对妹妹说:“快去叫阿爸帮咱们拦羊!”小玉荣听了姐姐的话,掉转头顶着风雪拼命地跑,没跑多远就栽倒了。她起来回头一看,姐姐一个人在暴风雪中,左手拿着羊鞭,右手甩着脱下来的皮袄左右拦挡,没有自己这个帮手,羊群越发乱了。小玉荣顾不得再去叫阿爸,立即返回羊群,手里挥动着小皮帽嘴里不断地喊着。龙梅和玉荣就这样拦挡一阵,跟上跑一阵。再继续拦挡、再跟着跑,不知拦了多少,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经过与暴风雪博斗的第一个回合,龙梅和玉荣总算把散乱的羊群聚拢在一起。暴风雨都是一片弥漫分不清方向的,在狂风和寒冷中更显得恐惧和孤独,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童呢?暴风雪到了黑夜、似乎更加疯狂起来。她们凭借着地上积雪的映光识别自己的羊群,羊群照旧在风雪的呼啸中朝东南方狂奔。在紧紧追赶羊群的时候,姐妹俩怕失散,便机智地相互高喊着:“龙--梅”“玉--荣”。彼此关照激励着。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天亮了风雪渐小、人们找到姐妹俩,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医院,龙梅失去了几个脚趾头,而玉荣则失去了两条腿。她们痊愈后上了学。在零下40度的风雪之夜以自己的身体三度冻伤并失去双脚为代价保住了集体的羊群。她们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
龙梅现任包头市东河区人大副主任。玉荣从中央民族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后如今在自治区残联工作,任副理事长。姐妹俩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四、五届代表,玉荣曾是团十一、十二大代表,中国残联一、二、三届代表、还获得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自强模范称号。30多年来,姐妹俩一直是各媒体关注的焦点。
责任编辑:常宇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临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