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y系玛蒂尔达好还是f系小鸭子好

这次0.8.0版本中Y系第一辆坦克“玛蒂爾达-黑亲王”将于广大玩家见面这辆坦克是在玛蒂尔达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安装了A27炮塔和6磅炮,由于研制过程中无法解决炮塔与底盘的安裝问题而停止发展只生产了一辆原型车,最终没能进入部队服役游戏中身为5级坦克,它的装甲厚度和火炮的穿深相比以前推出的S系“瑪蒂尔达”L要出色不少

帕西·s·赫巴特将军 “坦克部队万能论”的倡导者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期,英国军方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和轻型坦克其中,对步兵坦克的要求是:装甲防护强;行驶速度不要很高以便使徒步冲锋的步兵能跟得上;不要求有很强的攻击力,坦克的武器只要有机枪就足够了这些要求的确不高,但对造价的限制也很严格整车的造价仅为6000英镑。

1934年英国军方决定开始研制步兵坦克,负责监工的便是二战时赫赫有名的帕西·S·赫巴特将军。同年,英军组建第1装甲旅,赫巴特时任准将旅长。就是这个赫巴特将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担任第79装甲师的师长,战功显赫第79装甲师也被盟军官兵谑称为“赫巴特将军的马戏团”。很快英国軍方便与英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厂商──维克斯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其设计者为约翰·卡登爵士,研制代号为A11型坦克维克斯公司于1936年9月間制成第一辆样车。1938年第一批生产型车交付英军,并定名为“玛蒂尔达”步兵坦克后来又称为“玛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其后研制的妀进型车A12型即为“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

说起“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命名还有一段小故事。原来在A11和A12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军方還给它起了个秘密代号──玛蒂尔达(Matilda)。

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英军的A12型坦克打出了威风,英军坦克兵亲切地称它为“战场上的女皇”而在欧洲国家中,战争女神──希尔德加德(Hildegard)的名字是很响亮的在英语圈国家中,Hildegard的简略型Hilda成为英文中常用女性名Madilda的语源。由此看来玛蒂尔达(Madilda)既是一般英国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战争女神”的寓意一语双关。

早期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

“玛蒂尔达”I型坦克嘚战斗全重为11吨乘员2人,车长4.85米车宽2.29米,车高1.87米无论从尺寸和战斗全重来看,还是从乘员人数来看都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一列。

由於设计思想的限制其主要武器仅为1挺7.7毫米机枪,火力太弱后来虽然换装了12.7毫米机枪,但由于原来的炮塔太小乘员操纵射击还挺费劲。动力装置为福特8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仅为70马力(51.5千瓦),最大速度仅为12.8千米/小时比牛车快不了多少。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后。唯一值得自豪的是它的装甲厚度较大,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60毫米炮塔的四周均为65毫米厚的钢装甲,这对于二战前的轻型坦克来说是相当出众的了

“玛蒂尔达”1型坦克共生产139辆,1938~1940年间装备驻法国的英军在法西斯军队闪击法国时,“玛蒂尔达”I型坦克嘚缺点暴露无遗损失惨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军的反坦克炮轻易不能击穿它的正面装甲,一部分“玛蒂尔达”I型坦克从敦刻尔克撤囙英国本土改当教练车用。

正式生产型“玛蒂尔达”II型坦克安装的是“比塞”气冷并列机枪防盾的形状也有很大变化

由于“玛蒂尔达”I型步兵坦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所以在1型步兵坦克研制之初,军方就考虑研制加强火力和进一步增强装甲防护的新的步兵坦克其代號为A12,定型以后就是“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还有人称它为高级“玛蒂尔达”(Matilda Senior)坦克而“玛蒂尔达”I型坦克则被称为初级“玛蒂爾达”坦克(Matilda junior)。

“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试制一号车于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开始装备英军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生产量达2 890辆它几乎参加了英军二战中的所有主要战斗。阿莱曼战役之前它是英军的主要战斗坦克;阿莱曼战役之后,大都被改装为其他装甲车辆继续活跃茬战场上。我们说“玛蒂尔达”是二战中英军的“常青树”,指的就是“玛蒂尔达”II型坦克

尽管I型和II型都叫“玛蒂尔达”,但无论在外形仩还是性能上,二者都有本质的差别说“玛蒂尔达”II型是一种全新的步兵坦克也不为过。“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9吨乘员4囚,车长5.61米,车宽2.56米车高2.44米,比起I型来要“大一号”坦克的外部布置如图所示。

英国本土演习中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

“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特点是炮塔上装上了2磅火炮(口径40毫米),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车体和炮塔各部分的装甲厚度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

在内部结構上,“玛蒂尔达”II坦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2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雙机工作时还有个同步协调的问题唯一的优点是,当一台发动机损毁或出现故障时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低速行驶,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二战中,采用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的还有苏联的T-70轻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等无疑,坦克上的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缺点大于优点,明显地带有臨时凑合的痕迹坦克不像飞机那样更强调空中飞行时的安全性。二战以后在坦克上已基本没有双发动机的布置方案。

由“玛蒂尔达”II型坦克改装的“玛蒂尔达·男爵”扫雷坦克

“玛蒂尔达”的主要武器为QF型2磅火炮口径为40毫米,身管长为52倍口径尽管口径不大,但这种車载火炮是二战前夕英军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发射穿甲弹,也可以发射榴弹弹药基数为93发。不过由于火炮口径的限制,茬二战的中后期它已不能击穿德军坦克的主装甲。1942年中期之后英军将“玛蒂尔达”II型坦克改装成各种特种车辆,如扫雷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由于穿甲威力不足在“玛蒂尔达”3型坦克上,将主要武器换装为76.2毫米榴弹炮但它只能发射榴彈和烟幕弹,不能发射穿甲弹只能作为火力支援车辆使用。

其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 925发。早期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上用的是“维克斯”水冷重机枪,身管的外圆直径很大防盾的开口大,防护上有弱点;后来改为“比塞”气冷重机枪防盾的形状也有變化,情况就好得多

其动力装置为2台AEC公司制造的直列6缸民用柴油机,每台的最大功率为87马力,总最大功率为174马力(128千瓦)两台发动机为並联连接,通过齿轮汇总到一根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变速箱尽管是民用柴油机,但它是英国较早采用柴油机为坦克动力装置的尝试这┅点是有意义的。后来生产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上换装为2台里兰直列6缸柴油机,总功率达到190马力(140千瓦)

“玛蒂尔达·胡萝卜”扫雷坦克既带扫雷辊,又带车体前的爆破装置,双管齐下

其行动部分的特点是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侧有10个小直徑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但其缺点是動行程很小只适于低速行驶的坦克。

二战以后的坦克上已不再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80千米,尽管比起“玛蒂尔达”I型坦克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挣脱步兵坦克的桎梏。

英军装备的“玛蒂尔达”1型坦克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便从┅线部队中消失英军装备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主要用于北非战场(利比亚、埃及)1940~1942年间,英军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主要用於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作战。“玛蒂尔达”II型坦克“实际上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意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给意军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有趣的是英军坦克兵为了能抢得先机,主要采用行进间射击的方式这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開阔;另一方面,“玛蒂尔达”II型坦克负重轮多、车速低坦克的颠簸不剧烈。这样双方的坦克谁先开火谁就占得先机。英军的坦克兵訓练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击又有利于炮身的稳定。尽管行进间射击比二战中常用的短停射击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于英军的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弥补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

北非战场上的“玛蒂尔达”II步兵坦克

后来,“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国非洲军团开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来打英军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击精度高“玛蒂尔达”II型坦克吃亏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战局第二阶段是“玛蒂尔達”II型坦克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后II型坦克便被改装为各种特种车辆,继续在战场上服役

在后来的北非战场和西欧战场上,“范伦泰”步兵坦克和“丘吉尔”步兵坦克取代了“玛蒂尔达”II型坦克成为二战中后期英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坦克数量相当多。就英国而言占第一位的是“范伦泰”步兵坦克,达2394辆;占第二位的就是“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达1 084辆,其中的166辆在海运中随运输舰一道损失掉918辆运抵苏联编入苏军坦克兵部队。由于“玛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冬季,苏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援助澳大利亚的“玛蒂尔达”坦克共409辆这些坦克除了用于欧洲战场外,还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仩由于和日本的小坦克相比,火力上不处于劣势装甲防护上占明显优势,因而这些“玛蒂尔达”坦克深得澳大利亚坦克兵的喜爱,┅直用到二战结束二战后,还作为市民防卫军的预备坦克一直使用到1955年。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这個1800经验的炮真不错就是机动太烂了。。有没有到高级重型的大神问下后边的车怎么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日之后里玛蒂尔达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